康熙字典/虫部/六画 中华文库
蛐:《集韵》区玉切,音曲。《玉篇》蛐蟮也。
蛑:《唐韵》莫浮切《韵会》迷浮切《正韵》莫侯切,𠀤音侔。《唐韵》蝤蛑,似蟹而大。《续博物志》蝤蛑,大有力,能与虎斗,螯能剪杀人。互见蝤字注。又《尔雅·释虫》莫貈,蟷螂,蛑。疏:莫貈,一名蟷螂,一名蛑。《集韵》作䗋。 考证:〔《尔雅·释虫》莫貈,蟷螂,蛑。〕谨照原文螂改为螂。〔《扬子·方言》蟷螂,或谓之虰蛑。〕谨按方言虰下无蛑字,谨改为疏莫貈,一名蟷螂,一名蛑。
蛒:《唐韵》古伯切《集韵》各额切,𠀤音格。《扬子·方言》蠀螬,梁、益之闲谓之蛒,或谓之蛭蛒。《博雅》蛭蛒,蚰蜒也。又蛄诸谓之杜蛒。又《集韵》辖格切,音胳。义同。
蛓:《唐韵》《集韵》𠀤七赐切,音刺。《说文》毛虫也。《尔雅·释虫》蛁,毛虫。《疏》蛁,一名毛蠹,即蛓也。今俗呼为毛蛓,有毒螫人。《王逸·九思》蛓缘兮我裳。又《唐韵》七吏切。义同。《玉篇》或作螆𧉠𧍤蚝。《类篇》别作𧋐。《集韵》又作𧏀。又𧊸。 考证:〔《尔雅·释虫》蜭,毛虫。《疏》蜭一名毛蠹。〕谨照原文两蜭字𠀤改蛁。毛虫改毛蠹。
𧊏:《玉篇》音该。虫名。
蛔:《集韵》胡隈切,音回。同蛔。
蛔:《集韵》胡隈切,音回。《说文》腹中长虫。《柳宗元·骂尸虫文》修蛔养心,短蛲穴胃。又《集韵》虎猥切,音贿。土虫。《玉篇》或作蛔、蛔。
𧊐:《集韵》劣戌切,音律。虫名。《类篇》从𧍶省。
䖭:《唐韵》居倦切,音眷。䖭蠾,蜘蛛别名。又《集韵》蠀螬,虫。《方言》:自关而东谓之䖭蠾。又《玉篇》居袁切,读平声。䖭蛎,蛸䗚也。〇按《方言》䖭𧑏,今本亦作䖭蛎。
𧊑:《唐韵》《集韵》𠀤莫江切,音尨。《尔雅·释虫》蝚,𧊑蝼。《注》𧊑蝼,蝼蛄类。又《集韵》谟蓬切,音蒙。义同。又步项切,音棒。与蚌同。
蛗:《正字通》房久切,音阜。《尔雅·释虫》蛗螽,蠜。详螽字注。《唐韵》作𧒙。《集韵》作𧋰。
䖮:《唐韵》许两切,音响。与蚃同。
蛘:《唐韵》与章切《集韵》余章切,𠀤音羊。虫名。○按《字汇》音养,非。蛘字读羊,䖹字读养,二字音义各别。详䖹字注。
蛙:〔古文〕䵷《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乌瓜切,音哇。《说文》虾蟆属。《本草》今处处有之,似虾蟆而背青绿色,尖觜细腹,俗谓之青蛙。亦有背作黄路者,谓之金线蛙。《尹文子·大道上篇》路逢怒蛙而轼之。《前汉·五行志》武帝元鼎五年秋,蛙与虾蟆群斗。又《韵会》淫也。《前汉·王莽传》紫色蛙声。《注》淫蛙之声。又乌蜗切,音哇。义同。本作䖯。或书作蛙。别详黾部。
䖯:《韵会》蛙本字。注见蛙。又《集韵》苦圭切,音奎。虿也。又通奎。《史记·律书》北至于奎。《徐广注》奎一作䖯。
𧊒:《唐韵》七四切,音次。虫似蜘蛛。
𧊓:《集韵》田聊切,音迢。《篇海》同蜩。
蛚:《唐韵》《正韵》良薛切《韵会》力薛切,𠀤音列。蜻蛚,蟋蟀。《酉阳杂俎》蛚属郤行。详蟀字注。《直音》作𧊿。
蛛:《唐韵》陟输切《集韵》《韵会》追输切,𠀤音诛。《说文》蜘蛛也。本作鼄。《唐韵》䵹鼄,网虫。《字说》云:设一面之网,物触而后诛之,知诛义者也。今文作蛛。《尔雅疏》蟗,即䵹鼄别名也,又名鼄蝥。今江东呼蝃蝥。《说文》谓之鼄蝥,作网鼄蝥也。《扬子·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闲谓之鼄蝥。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䵹鼄,或谓之蠾𧍳。北燕、朝鲜冽水之闲谓之蝳蜍。郭璞云:齐人又呼社公,亦言网公。其在地中布网者,名土䵹鼄。其作网络幕草上者,名草䵹鼄也。《关尹子·三极篇》圣人师蜘蛛立网罟。《西京杂记》蜘蛛集而百事喜。《埤雅》蜘蛛布网如罾,其丝右绕。今磨旋蔓生皆循右而转,亦自然之理。《尔雅翼》春月游丝有长数丈许者,皆蜘蛛所为也。蝥字从敄从黾作。
蛜:《唐韵》于脂切,音咿。蛜蝛。《说文》作蛜委,鼠妇也。通作伊。《诗·豳风》伊威在室。《韩愈诗》破灶蛜蝛盈。又䗧蛜。《方言·郭注》蜻蛉,淮南人呼为䗧蛜。互详蝛字注。《集韵》省作𧉅。
䖰:《篇海》普夬切,音派。蠓䖰,小飞虫。
𧊔:《集韵》以浅切,音演。同𧍢。
蛝:《唐韵》戸闲切,音闲。虫名。《尔雅·释虫》蛝,马䗃。《疏》蛝虫,一名马䗃,一名马蠲蚐,俗呼马𧏿。《类篇》一曰蝮蜪也。一曰蚍蜉。又《集韵》鱼巾切,音银。义同。 考证:〔《尔雅·释虫疏》一名马蠲虳。〕谨照经典释文虳改蚐。
蛞:《唐韵》苦括切《集韵》苦活切,𠀤音阔。虾蟆子名。又《说文》附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蛞蝓。《本草》一名陵蠡,一名托胎虫,一名鼻涕虫。陶弘景曰: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附蜗,即蜗牛也。又古活切,音括。蛞蝼,蝼蛄也。详蛄字注。又《玉篇》胡括切。与活通,蛞𧓕也。详蝌字注。又《集韵》食列切,音舌。与蛥通。详蛥字注。
蛟:《唐韵》古肴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肴切,𠀤音交。《说文》龙之属也,池鱼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去。《埤雅》蛟,其状似蛇而四足,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眉交,故谓之蛟。《山海经》蛟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述异记》虎鱼老者为蛟。《酉阳杂俎》鱼二千斤为蛟。《礼·月令》季夏,命渔师伐蛟。《前汉·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又蛟羊。《述异记》蛟羊似羊而无角。
䖱:《集韵》曲王切,音匡。《类篇》大虾也。《唐韵》作䖱。䖱字作匚内干,不从王。
𧊕:《唐韵》息弓切《集韵》思融切,𠀤音嵩。《玉篇》虫名。
𧊖:《集韵》设职切,音识。《类篇》𧊖䘃,虫名,仙鼠也。
𧊗:《集韵》仍吏切,音饵。《类篇》钓鱼食也。
蛠:《集韵》郞计切,音丽。《类篇》蜃属也。
𧊘:《玉篇》音袴。虫名。
蛡:《唐韵》与职切《集韵》逸职切,𠀤音弋。蛡蛡,虫行貌。又《类篇》蜂也。《扬子·太玄经》蛡大䗖小。又《玉篇》音诩。义同。
𧊙:《玉篇》职以切。虫名。
𧊚:《玉篇》音同。虫也。
蛢:《正字通》俗蛢字。 《唐韵》薄经切《集韵》旁经切,𠀤音屏。《说文》𧑐蟥,以翼鸣者。《尔雅·释虫》蛂蟥,蛢。《注》甲虫也。详蛂字注。通作蛢。字头从并作。
蛣:《唐韵》去吉切《集韵》吃吉切,𠀤音诘。《尔雅·释虫》蝎蛣𧌑。详蝎字注。又蛣蜣、蜣螂,𠀤详蜣字注。又璅蛣。《述异记》淮海之人呼璅蛣为蟹奴。《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注》《南越志》:璅蛣长寸馀,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楡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字汇补》《汉律》会稽郡献蛣酱。又《类篇》蛣蟩,井中小虫。又《集韵》诘结切,音猰。吉诣切,音计。义𠀤同。
䖲:《唐韵》详遵切《集韵》松伦切,𠀤音旬。《玉篇》虫名。又《类篇》祖丛切,音鬃。蛪䖲,似蝉。
𧊛:《集韵》许后切,音吼。同蚼。蚍蜉也。
蛤:《唐韵》《正韵》古沓切《韵会》葛合切,𠀤音鸽。《玉篇》蚌蛤也。《礼·月令》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注》小曰蛤,大曰蜃。《前汉·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注》似蚌而圆。《大戴礼》蚌蛤龟珠,与月盈亏。又魁蛤。《韵会》一名复累,老服翼所化。又文蛤。《梦溪笔谈》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又灵蛤。《酉阳杂俎》仙药有白水灵蛤。又万年蛤。《飞燕外传》真腊夷献万年蛤。又山蛤。《本草》在山石中藏蛰,似虾蟆而大,黄色,能吞气饮风露。又虾蛤,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格虾蛤,鋋猛氏。又蛤鱼,蛙名。《本草》蛙小其声曰蛤,俗名石鸭,所谓蛤子也。《韩愈诗》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又蛤解。《扬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宫大而能鸣,谓之蛤解。详蚧字注。又蛤蜊,见蜊字注。《韵会》作𧊧,从虫合声。
𧊜:《唐韵》五各切《集韵》逆各切,𠀤音咢。《说文》似蜥蜴,长一丈,水潜,吞人即浮出。又《集韵》匹各切,音粕。义同。《六书正讹》俗作鳄、鳄,𠀤非。
䖳:《唐韵》除驾切,音䅊。水母也,一名羵。形如羊胃,无目,以鰕为目。《玉篇》形如覆笠,泛泛常浮随水。《尔雅翼》䖳生东海,正白,濛濛如沫,又如凝血,纵广数尺,有智识,无头目处所,故不知避人。众鰕附之,随其东西,故《江赋》曰水母目鰕也。又《韵会》陟驾切,音咤。义同。亦作吒。
蛥:《唐韵》《集韵》𠀤食列切,音舌。《玉篇》蛥蚗。《类篇》蝉类。《扬子·方言》蛥蚗,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或谓之蛉蛄,秦谓之蛥蚗。又之列切,音浙。义同。又虭蛥。详虭字注。《集韵》或作蛞。
𧊝:《集韵》黑各切,音郝。《说文》螫也。详螫字注。
𧊞:《玉篇》音𠛬。海虫名。
蛦:《唐韵》以脂切《集韵》延知切,𠀤音夷。螗蛦。附见蜩蝘注。又𧒀蛦。《左思·蜀都赋》𧒀蛦山栖。《注》𧒀蛦,鸟名也,如今之山鸡。又田黎切,音题。义同。
𧊟:《玉篇》仁余切,音如。虫名。
蛧:《唐韵》文两切《集韵》文纺切,𠀤音网。《说文》蛧蜽也。《淮南王说蛧蜽》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鲁语》木石之怪曰夔蛧蜽。《注》蛧蜽,山精,好敩人声而迷惑人也。《张衡·南都赋》追水豹兮鞭蛧蜽。《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韵会》蛧蜽,《周礼》作方良,《史记·孔子世家》作𦊀阆,《左传》作罔两。《六书正讹》别作䰣魉。
䖴:《集韵》馀招切,音餆。《类篇》虫名。又《正字通》同珧。引《六书故》:似蚌,其柱最珍。别见玉部。
䖵:《唐韵》古浑切《韵会》公浑切,𠀤音昆。《说文》虫之总名也,从二虫,凡䖵之类皆从䖵。《长笺》二虫与沝、屾、斦、誩同义,有昆弟之象。古人造字有取于象形者,则从二虫同体作䖵。虫䖵虫三部,若无可分体者。详略尔。又《韵会》通昆,《诗》草木昆虫。师古曰:众也。又郑玄曰:昆虫,明虫也,明虫得阳则生,得阴则藏。《礼·祭统》昆虫之异。《注》温生寒死之虫也。《集韵》亦作蜫。
蛨:《唐韵》《集韵》𠀤莫白切,音陌。虴蛨,虫也。
𧊠:《集韵》容朱切,音兪。蠾𧍳,蜘蛛。详蛛字注。字亦作蝓。又双雏切,音毹。蠷𧍳,多足虫。或作䗏。
蛩:《唐韵》《集韵》《韵会》𠀤渠容切,音卭。《玉篇》巨虚也。《山海经》北海内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注》即蛩蛩,巨虚也,一走百里。郭璞曰:巨虚即蛩蛩,互言耳。《韩诗·外传》西方有兽曰蟨,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巨虚。《说苑》蛩蛩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二兽者,非性心爱蟨也,为得甘草而贵之也。《阮籍·咏怀诗》蛩蛩亦念饥。又《字汇补》蛩蛩,忧思貌。《刘向·九叹》志蛩蛩而怀顾兮,魂眷眷而独逝。又蝗也。《淮南子·本经训》飞蛩满野。又《说文》秦谓蝉蜕为蛩。又《集韵》古勇切,音拱。虫名,百足也。《尔雅·注疏》蚰𧍢,江东人呼蛩。音巩。
𧊡:《集韵》《韵会》𠀤同蛩。
𧊢:《正字通》蚻字之讹。
𧊣:《篇海》音曳。虫名。
蛪:《唐韵》苦结切《集韵》诘结切,𠀤音挈。蛪蝇,虫。又吉屑切,音结。《玉篇》蛪蚼,似蝉而小。又《正韵》鱼列切,音臬。《类篇》与蜺同。《史记·天官书》其蛪者类阙旗。《集韵》或作𧑨。
蛫:《唐韵》过委切,音诡。《说文》蟹也。《集韵》蟹六足者。一曰鼠负。又《类篇》一曰猿类。又《山海经》即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骨,名曰蛫,是可以御火。《司马相如·上林赋》獑胡豰蛫。
𧊤:《正字通》俗蜴字。
𧊥:《唐韵》辛律切《集韵》雪律切,𠀤音恤。水虫名。海蟀也。
𧊦:《集韵》俯九切,音否。《类篇》蚕卧也。
蛬:《唐韵》《正韵》居竦切《韵会》古勇切,𠀤音巩。《尔雅·释虫》蟋蟀,蛬。《注》今促织也。《扬子·方言》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郭注》梁国呼蛬音巩。《蠡海集》蛬近阴,依于土,以阳而为声,又蛬阴,性妒,相遇必争斗。别详蟋蟀字注。又《广韵》巨容切,音邛。《集韵》居用切,音拱。义𠀤同。《玉篇》一作𧋯。《正韵》通作蛩。 考证:〔《扬子·方言》《郭注》梁园呼蛬为巩。〕谨照原文园改国。为改音。
蛭:《唐韵》之日切《集韵》《韵会》《正韵》职日切,𠀤音质。《说文》虮也。又水蛭。《本草》一名马蟥,一名马鳖,处处河池有之。有数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之为佳。《刘向·新序》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前汉·贾谊传》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服虔注》蛭,水虫。又《韵会》有石蛭、草蛭、泥蛭等名。又飞蛭。《司马相如·上林赋》蛭蜩蠼猱。《注》《山海经》:不咸之山,飞蛭四翼。又《尔雅·释虫》蛭,蝚,至掌。《注》义未详。又姓。《正字通》见《姓苑》。又《广韵》徒结切,音耋。陟栗切,音窒《集韵》竹例切,音㿃。义𠀤同。
𧊧:《五音篇海》与蛤同。
𧊨:《说文解字》人占切。蚦本字,从虫冉声。
𧊩:《类篇》敷容切,音丰。与蜂同。
𧊪:《直音》同𧈦。王竹溪:𧈦字义不详。
𧊫:《直音》与螝同。蚕蛹。
𧊬:《六书正讹》黑各切,音壑。毒螫也,又舒亦知列二切,俗作蠚、螫,𠀤非。
𧊭:《直音》于真切,音因。虫名。
蛮:《直音》蛮字省文。
𧊮:《字汇补》音义同蛬。
𧊯:《五音篇海》以丙切,音永。虫名,甲类。
𧊰:《海篇》同蛜。
𧊱:音未详。《唐书·李师古传》棣州有蛤𧊱盐池,岁产盐数十万斛。
𧊲:音未详。《顾氏说略》𧖣𧊲,其形似龙,性好风雨,故用于殿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