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图 定轩先生文集
附录
作者:李晩胤
1900年

年谱

正宗大王二十三年己未正月十日己巳。巳时。先生生于庆州府明谷里之寓舍。先生之先。骊州人。世居府北良佐村。自五代祖鹤皋公屡迁。至曾祖瞿轩公始卜居于府东十里普门里。时先生生考处士公暂寓于明谷里。在普门东北十五里许。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二岁○骨相丰泂。粹然有金玉之姿。

纯祖大王元年辛酉先生三岁二月丙子。母夫人南氏卒。痴庵先生讳景羲女涉经史通古今入为伯考处士公嗣。祖考野隐公有三子。先生仲房出也。伯考公早卒无育。伯母柳氏养以为嗣。○才学语。野隐公试问水中之月曰此何物。先生即对曰水卵也。公惊异之。

二年壬戌先生四岁

三年癸亥先生五岁始就学。聪悟绝人。能晓解文义。野隐公奇其异凡。为之择师授教。处静专业。又节衣缩食。广买书册。适书坊人负朱子大全语类而至。公以为儒家不可无此书。欲买而患无钱。时有只牛耕在野。即脱耒换贸。以备他日讲习之资。先生之专意学问。终成德业。盖亦有所本焉。

四年甲子先生六岁

五年乙丑先生七岁作砚铭。軆重磅礴。紫烟四方。城下有田。岁不干荒。又作砚滴铭。上圆下方。壶中乾坤。玉井水落。左吐右呑。

六年丙寅先生八岁

七年丁卯先生九岁

八年戊辰先生十岁作天地赞。开辟子丑。维黄维玄。上圆下方。俯仰无边。洪濛后土。无极皇天。阴阳造化。万物自然。作孔子赞。大哉仲尼。万代长日。贤于尧舜。德流过驲。至大至公。天地軆一。继往开来。古今无疋。

九年己巳先生十一岁作浩然之气策。逸不传○痴庵公与野隐公书曰宗跃先生小字所作浩然之气策。孰谓十二岁童子有此口气。浩气之配道义。虽老师宿儒。有未易形容得者。而渠能如是纵横说去。义理通畅。极可佳尚。此儿将来进就。岂可量耶。○按家藏箧里。有痴庵公此书及野隐公答书。而两书下皆著己巳阳月。然则先生作策时年十一岁。而见行痴庵集中曰十二岁者。其或誊写之误耶。玆依箧书。付于是年之下。

十年庚午先生十二岁

十一年辛未先生十三岁

十二年壬申先生十四岁春与仲弟瑀祥。字禹玉号希庵讲晦斋集。用集中韵作联句。诗曰花迎春气笑。风送涧流鸣。篱疏犬吠频。林深鸟梦平。对卷贤圣语。围炉昆弟情。哦诗徒取兴。谈经不求名。圣工在磨琢。帝力看凿耕。在天无私赋。于物岂偏成。速成戒等躐。不息示科盈。莫把齐人斧。恐损牛山萌。导君称尧舜。治身慕朱程。○希庵公诗曰雨来木叶重。日晴鸟羽轻。采茹女执筐。作羹妇洗铛。邑成连第甲。山空伐木丁。对客陈笾豆。携友鼔琴笙。忠孝报君亲。埙篪和弟兄。悔过汤德承。扬言帝歌赓。○此诗得之于古笥中。则韵凡五十馀。而蠧破无联次。故只取其可读者。分编书之。

十三年癸酉先生十五岁

十四年甲戌先生十六岁聘夫人广州李氏。士人挺运女。文翼公元祯六世孙。

十五年乙亥先生十七岁

十六年丙子先生十八岁○博通经史。傍习时文。华闻蔼蔚。

十七年丁丑先生十九岁

十八年戊寅先生二十岁

十九年己卯先生二十一岁读朱子书。于义理之肯綮。心性之微妙。无不潜心軆究。不得不措。又抄出其最紧要语。出入常随之。诵读不撤。童隶老仆皆习闻惯听。至有诵二三句读者。

二十年庚辰先生二十二岁

二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三岁读周易。仰思俯度。殆忘寝食。

二十二年壬午先生二十四岁

二十三年癸未先生二十五岁作月受日光辨。辨曰月受日而有光。此沈存中说也。程邵张朱之说。皆与之符合。虽不敢妄有所疑。然愚窃以为日阳精也。月阴精也。阴阳二者。自是天地间不可相无之物。则不应阳独有精而阴则无之也。但阳用其气。阴用其精。故日光则明而烛。月光则澹而黑耳。按历家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而明生。既望则去日渐近。故魄生而明死。恐此说不可易。盖未望之前。西近东远而始生之明反在西。既望之后。东近西远而未死之明却在东。故有以致诸先辈之疑。然尝思之。天軆中高而四下。月循天而行。则其軆不得不凹而斜。日在其傍而斜烛之。则近者遮而远者照。惟其近遮而远照。故其始生之明。不在东而在西。未死之明。当在西而反东耳。然则其中微黑处是何物。先儒地影之说信乎。曰此说亦不能无疑。盖月阴也。阳清阴浊。而阴不能无浊。故其軆微黑。然则此乃阴浊之楂滓。非山河之地影。惜乎生也晩。不得以是质问于程朱之门耳。

二十四年甲申先生二十六岁五月子在喜后改时润生。

二十五年乙酉先生二十七岁○德溪南公凤阳,苍庐李公鼎基会于乡塾。论生姜树上生之义。卞论不相下。曰李某且将来矣。两陈其说。所右者胜。已而先生至而与苍翁说合。南公遂释然自屈。其见重于先辈如此。

二十六年丙戌先生二十八岁四月子在祺生。

二十七年丁亥先生二十九岁作考工车制辨。辨曰伍分其毂之长。去壹以为贤。去三以为轵。按三字当作二。按玄注八寸十五分之说固误。然注说亦似不曾看破。盖毂长三尺二寸。而五分其长则为六寸四分。于六寸四分中去其一则为四寸三分二釐。此为贤空围径之数。于六寸四分中。又去其二则为二寸二分四釐。此为轵空围径之数。正与互注中大小穿围径之数相合。盖上文毂薮既以围径言。则贤轵亦当数以围径。金厚似不必赚说。十二月庚子丁野隐公忧。殓葬祥祭。必诚必谨。一遵礼制。

二十八年戊子先生三十岁二月改窆曾祖妣李氏墓于高位山。在府南二十里许。一名天龙山。粤三月乙丑。祔葬野隐公于阶下。从遗志也。○撰志以埋。

二十九年己丑先生三十一岁

三十年庚寅先生三十二岁二月服阕。○十月中覆解。

三十一年辛卯先生三十三岁三月中进士会试三等。先生尝曰吾不欲事功令。而久溷场屋。特为亲屈也。一小成足以悦亲。今复何求。遂绝意进取。惟以读书竆理。为究竟法。自此精思力行。践履尤笃。

三十二年壬辰先生三十四岁闰九月女子子生。长适翊卫真城李晩胤。

三十三年癸巳先生三十五岁。○远近人士。多有贽谒。而并皆还贽。惟抠衣请学者则进之不已。三月与府尹台山金公迈淳讲近思诸书于芬篁寺。仲弟希庵公,叔弟梧圃公琥祥偕。○有诗若序而序逸不传。答台山书论太极稺盛说。略曰就阴阳稺盛之说。揆以图象。则勉斋说终觉衬贴。盖水居右而其系之根乎左。火居左而其系之根乎右者。泛论之则固出于阴阳互根之妙。而若就阴阳圈中细心辨识。则五行之生。交互如此者。实有所以然之故而自不得不然。此政所谓未造化时已有造化者也。盖五行圈之木随火而并左。金与水而同右者。以其根于阴阳圈者。木与火同胞而金与水共胎故也。金水之源。虽同根于圈左。而水则从第一第二重圈中来。金则从第二第三重圈中来何者。剥了外一重而只看内两重则为阳内阴外而此则水之所由本也。故水之为軆。内明而外暗。剥了内一重而只看外两重则为阴内阳外而此则金之所由生也。故金之为形。内矿而外泽。木火之源。虽同蒂于圈右。而火则从第一第二重圈中来。木则从第二第三重圈中来何者。剥了外一重而只看内两重则为阴内阳外而此则火之所由本也。故火之为质。外明而内暗。剥了内一重而只看外两重则为阳内阴外而此则木之所由生也。故木之为形。皮麁而心直。盖五行圈系之左右交互者。皆从其素所酝酿处出来。其象至为巧密。要之阴阳一圈之叠两叠三者。乃所以预为包育五行地也。苟非然者。象阴阳之一动一静而虽单设一重圈子亦可也。象阴阳之复静复动而虽只设两重圈子亦可也。而必重两叠三者又何也。盖以为不如是则无以备五行生出之各軆。而阴阳才动之初。已胞胎了五行自然之軆段。故五行之生也。各肖其形如彼其钉钉胶粘。则五行之稺盛彊弱。亦当证此而为定。窃尝妄谓水火之所本。其圈在内。金木之所本。其圈在外。而凡物之理。方生者居内。方盛者居外。故河图之数。生数内而成数外。则勉斋说不为无理。夫以行之序言之则朱子说固是不可易。若以生之序而参以内外微著之别则水火之为稺金木之为盛。尤似的确。勉斋于此其必有所见矣。不然则勉斋之笃信师门何如。而乃于图说已定之后。乃敢易其稺盛而以稺为盛以盛为稺乎。答柳来凤致球书。略曰退陶定论。以四端七情。分理气两发。则所从来之说。乃其关键。而最后答高峯书一语。尽觉可疑。然愚窃以为先生语意。煞有委折。盖四与七对。虽有理气之分。而若单说七情则实公然平立。包了四端。故先生姑取高峯浑沦说有所云云。而若分开说则四理七气而所从来之说终不可易。故先生于此书。虽有果似未稳之诲。而终不就往复全书中有所删动。且以此文下段观之。其曰三复致思者。亦容有议论之意。非真以为未稳也。若真个未稳则以先生沈潜义理。嘉惠后学之意。当必有后论馀诲。如无极之释物格之解。而不容但已也。后学因先生此语。而知浑沦说之亦不可废则可。若因此而遂谓先生改初见而从奇说则大失先生当日之旨意。答宋时应天钦书。略曰人之亨屯利塞。盖各有命。命之所在。分毫不易。若不信命而妄欲云云。则徒自纷扰耳。岂能移易毫发于其间哉。尝恨今之君子者。不务实修而惟求速化。其平居准拟日夕劳攘者。惟在于决高科登膴仕。以苟一时之利。而至若修省克治。读书竆理。实用力处则未尝过而问也。深可痛叹。政使夫人一一得谐其志。自有识者观之。未足为多。而又况终身蕲慕而有不可得者耶。圣人所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者。此之谓也。闻居家酬酢甚剧。无暇读书。此固吾人之通患。然读书将以为应物地也。若曰我将读书而事物之当应者。顽然而不应则岂可乎哉。但有些少闲隙。勿浪说虚话度了时日。则犹可以读得许多书。何患乎诵读之无其隙也。十一月读退陶先生文集。答金表弟重镇书略曰先生之书。简洁精详。微婉曲折。读之使人心平气和。消吝释忿。有不知手舞而足蹈者。尝妄谓朱书乾道也。退集坤道也。乾健坤顺。各诣其极。学者苟能从事于先生之书。潜心研究。著实軆行。则他日养住得后。便觉温良退逊端详闲泰。自成一个家计。

三十四年甲午先生三十六岁六月入孝陵郞首拟。未蒙批。○十月答南仲元书。论人道心四七辨。略曰人有是形。便有是心。而有是心。斯有未发境界。则未发已发。正是形而后就心軆上分动静说。若受形以上则便不容说。安有所谓未发已发之分耶。且未发已发。人心寂感之目也。形而上下。天地道器之分也。所从而言之者。本自不伦。则以此配彼。混合说了。亦未衬贴。又曰人心道心。微与四七面貌不同。故退陶夫子不于人心道心上。立互发之论。而但主四七说。又曰未发之前。谓之气不用事则可。若谓之但理无气则不可矣。未发之前。谓之善恶不相对则可。若谓之理气不相涵则不可。退溪答南时甫书曰理非静有而动无。气亦非动有而静无。此一言可以断斯讼矣。○论仁说曰以心之德为仁字本训者。恐似非朱子论仁本意。盖偏言全言。虽有偏全之不同。然仁字真面目则正在偏言处。答李德彦懿秀书。略曰文章于道一技耳。而诗尤其小者也。若以是为能事。并力于是而不志其大。则虽古亦奚以为。愿足下进之。进于此矣则大有事在。知其事在则当不暇劬诗。而诗亦不蕲古而自古。为洛雅为闽颂。否则不过为摩诘光羲之流而止耳。一生之力。讵不可惜。十一月纯祖昇遐。

宪宗大王元年乙未先生三十七岁

二年丙申先生三十八岁六月除庄陵参奉。肃谢旋还。

三年丁酉先生三十九岁

四年戊戌先生四十岁八月辛未夫人李氏卒。性端严。平生未尝有惰容亵态。先生敬之如畏友。

五年己亥先生四十一岁

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二岁春构太初庵。以庄修之意。起亭于鳌山东畔。名之曰太初。盖取诸慕古之义。而又有题咏。后以地爽废之。答韩文五运圣书。论心性说。略曰窃谓论性而一差则为荀为杨为告子。而若论心则与论性不同。可以如此说。又可以如彼说。而惟在心性离合看如何。合看则心即性性即心而心不容有他说。朱子所谓心无不善者是也。离看则心之与性。自当别论。而所谓善恶者于是焉分。朱子所谓性无不善而心有善恶者是也。要之朱子平日论心处。固亦多端。而要不出心性离合之间。盖合心与理而一之者。为释氏而发者也。释氏不知心性不相离之妙。而厌弃根尘。块守空寂。故以其一者而正之。析心与理而二之者。为陆氏而发者也。陆氏不知心性不相混之实。而认心为理。坐谈端緖。故以其二者而救之。以此推之。学者固不可舍性论心。而亦当知二者不容混之实。然后方为周匝。三月玉山书院求仁堂重建落成往赴。堂灾而重成。金方伯道喜宣命改揭。仍设白场以落之。先生往赴。代金公作告庙文。

七年辛丑先生四十三岁

八年壬寅先生四十四岁是岁易学蠡酌成。先生于易。有六位例八卦例及象传用字凡例。而例之所存。即爻辞吉凶之所由来也。积年覃思。至是始成书。十二月侧室子在佑生。

九年癸卯先生四十五岁朴府尹长复来访。朴侯闻先生有易说来请见。时蠡酌虽成。而姑未示人。朴侯期欲见之。不得已始出而示之。朴侯览之惊叹。常对人言曰李某易说。前人所未发者。而理辞俱到。后世必将曰李子蠡酌。

十年甲辰先生四十六岁

十一年乙巳先生四十七岁

十二年丙午先生四十八岁二月除绥陵监造官。先生曰此与寻常甄复异。国葬监造。为臣子者所当竭蹶趍走也。遂就职。夏陞六付司果还庭○七月撰先祖聋斋先生遗事。

十三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二月除敦宁府主簿。○三月壬午肃谢。○己亥入刑曹佐郞拟未蒙批。寻移汉城府主簿。○六月升汉城府判官。○十月差嘉礼纳币资备官。特赐松䌷一段儿马一疋。○十二月除龙宫县监。

十四年戊申先生五十岁正月奉母夫人及本生两亲赴任。先生虽簿牒匆剧。而未尝废定省。为治崇尚礼让。敦行教化。校江皋集。有诗。

十五年己酉先生五十一岁二月丁未。行释菜礼。仍会士讲大学。是日午。先生出临讲席。既定学令。进诸生使先读小学题辞一遍讫。先生曰世远人亡。经残教弛。蒙养不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读此使人有多少感慨处。今之世。虽不逮古昔。而世间英材。亦自不乏。但自幼教育失其方。父诏兄勉。惟在于决高科登显仕。生发未燥。所见所闻。惟此而已。虽欲向善。其可得乎。此父兄之过。而非但后生才性之不古若也。假使富贵利达。求必得愿必谐。则可谐可致之富贵。谁禁谁沮。而但得之不得有命焉。非可求而得也。既不可必得。则与其役心役志于不必得之事。不若从吾所好云云。○有讲义。三月庚辰考批诸生券于庆州。时岭伯金公公铉巡到庆州。设白场试士。而请先生主批。远近闻之。皆愿一经品题。虽老师宿儒。咸赴呈券。癸巳还官。○六月宪宗昇遐。服丧如礼。八月丙寅丁生考处士公忧于龙州之别馆。丁丑舆榇发还。邑之人吏。攀轝泣随。尽境而归。壬午到家。○十月己丑葬处士公于岘谷知日里之后麓。撰志以埋。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五十二岁正月甲午。丁母夫人柳氏忧。○三月丙午。祔葬母夫人于高位山。

二年辛亥先生五十三岁

三年壬子先生五十四岁撰先妣柳氏墓志。○二月癸未。丁本生母夫人朴氏忧。

四年癸丑先生五十五岁

五年甲寅先生五十六岁四月服阕。前后六年守制。衰暮气力。殆难自支。而犹别次于中门之外。不脱绖带。不近酒肉以终制。答族侄崇伯在奫书。论庸学及启蒙律吕皇极经世期筭等书。○是岁作蔡传订疑。序曰九峯先生于书集传。十年覃思。而微辞奥旨。又多述旧闻。则后人岂敢措一辞于其间。而但书之为书。其实则史也。而史主故实。盖竆之而至其极者。惟义理耳。若夫古今事实则一失其传。便涉疑晦。所以此传虽极详备。而犹不能无可疑者也。且书中所说义理。例多即事而论理。若事实未著而悬空说理。则非不说得去。而殊欠情意。其事实之无征者。虽无由考得出。而若其因某事而说此话则当略略提掇然后。其所说义理。始有情意而益觉其有意味。解期注筭法。小识曰此筭略载于启蒙传疑。而亦多散出于先辈遗集中。然学者犹患其难解。故间因无事。推究得如此云云。○其法以九百四十分为原筭正法。如以传疑中归未尽之八秒。为二十九乘。又以零日所馀一丝五秒并得数。就此十九归而七乘之法。至为详密。而又因陈氏筭率作七十六分法以通之。盖七十六分。为月法一度矣。十九分。为日法四分度之一矣。二十八分。为月法十九分度之七矣。然则一日九百四十分。在日则为一度矣。在月则为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矣。日月之一日所行。同得九百四十分。总之则为日母度。分之则为月子度。子母相包。异呼同应。以日呼则日应。以月呼则月应。不费纤毫气力。而同异分合。皆从一个涂辙中来矣。○气朔分齐之法。依太初历法以明之。盖朔法大馀五十四而小馀三百四十八。气法大馀单五而小馀二百三十五。两筭并行。互相参差。至十九年一章然后。两筭大小馀之数。恰相齐等。气朔大馀。共为三十九而小馀亦只为七百单五。是为气朔分齐也。以此推之。乃知每岁冬至之为何日何时。可坐而致之矣。○又因康节日月交感之际有差之说。作岁差新法以正之。其略曰月与日一会之顷。天与日已差了一分。故一岁差法。合以十二分立筭。而遇闰则添一筭。如是则过了四章七十六年九百四十朔。与日恰差一度。疑此乃岁差之恒数也。凡岁差之法。不出于日与月相会之间。而朔分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之数。即其分限节度也。一朔差一分而计其日分则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七十六年差一度而计其日数则亦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日。过一千四百六十一章则复还本度。而计其年数则亦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年也。如欲见其年数则以七十六。乘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了七十六年而得十九。以配四分度之一二百三十五分则得之矣。作先天变为后天辨。因邵子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之说以推之。其略曰阴阳交法。必阴升而阳降然后方能成交。故后天求互卦之法。皆使阴卦处上。而其所变之卦则得阴卦画多者为阳卦。得阳卦画多者为阴卦。盖震与巽交则为益而其所得互軆之剥。上卦为艮下卦为坤。而艮则下趍乎震位。坤则上趍乎巽位。艮与兑交则为咸。而其所得互軆之姤。上卦为干下卦为巽。而干则下趍乎艮位。巽则上趍乎兑位。以此例之则干与坤交。其所得互卦之归妹。上震则当处乎乾位。下兑则当处乎坤位。而今迺不然。坤位之兑与坎相博。乾位之震与离相博者何哉。盖以其西坎东离之不能自变。而用乾坤互軆再变而得之故也。盖后天之博先天。必变而后成。而他卦则交而变。故能换出他卦。若坎离则虽依例相交。做得未济看。而其互軆之既济。终不离坎离之本軆。且就既济而为诸卦上趍下趍之例。则坎复为坎。离复为离。将何以变先天之軆而成后天之卦乎。坎离本軆之既济。既变他不得。则必须就乾坤父母卦再变而复得既济来。然后方成变易。乾坤初变则为归妹。再变则为既济。而既济与归妹。上下交趍如例。则坎与兑相换。离与震相换。故兑归于坎而坎则归于初变时兑所趍之坤位。震归于离而离则归于初变时震所趍之乾位。此易所谓竆则变变则通者也。

六年乙卯先生五十七岁七月赴陜川伊渊书院文会。时先生以本院训长往焉。江右士林来会者三四百人。讲论连日。仍游伽倻红流洞。登笼山亭。次崔孤云韵。八月作影光台记。台在莲桂堂前。

七年丙辰先生五十八岁八月讲心经于育英斋。先作文揭示诸生。其略曰挽近以来。乡俗不古。士习益偸。冠儒服儒者。靡甘儒术。专事游谈。虽寻常课读之工。亦罕有依本分做去者。况进此而存心养性之学。修齐治平之说乎。顾此谫劣。自不免同浴之裸裎。而但既当此席则亦不当默而终息。故讲席未设之前。为此一番布告。愿佥君子以实心应实心。毋使百年罕有之举。徒归一时观美之地。○有讲义。

八年丁巳先生五十九岁十二月答崔羽锡世鹤书论太极。略曰谬询诸条。皆是合疑难处。可见考索之精。而如启蒙皇极经世等书。先贤既发明得尽。以嘉惠后学。则为后学者。固当一番讲究。以粗涉其涯略。而若竱心并力于此。作一家计。则亦不是为学先后缓急之序。

九年戊午先生六十岁春登绣使启。启曰气质高明。才器宏伟。潜心六经而著说甚多。服习古训而守志克笃。平居行义。允为全岭之矜式。士林声望。咸推吾党之宗匠。观其雍容行庄。真是軆用之学。治民以教化为本。导俗以礼让为尚。施措皆可以纪述。诵誉迄今蔼蔚云云。九月入世德祠行祀事。祠即先生十世祖赠赞成公,九世祖聋斋先生两世妥灵之所。在德洞里而今撤。○时族人及远客来参者甚多。齐罢先生次立享时原韵。以示族中诸君。

十年己未先生六十一岁正月金府尹在田来访。先生虽家食。而望重朝野。新倅下车。必来问政。○与金侯往复诗札甚多。而金诗有南来得一友。非友即吾师之语。三月子在喜魁进士有闻喜诗作定轩说。初号习比。后改今号。说在集中。

十一年庚申先生六十二岁春校痴庵集于止渊精舍。痴庵公精舍在明谷里。○有止渊杂咏。入铨曹荐。○四月在祗林寺。痴庵集刊役时。○有秪林杂咏。十二月除通礼院引仪。肃谢旋归。

十二年辛酉先生六十三岁正月过龙宫县吟二绝。肃谢归路。宿武夷村有诗。诸宗皆以何逊再偿梅故事望先生。故作诗以答之。

十三年壬戌先生六十四岁四月除开宁县监。是岁诸路民变大作。而开宁尤甚。朝议以别择守宰然后可以安辑。铨家首以先生膺选。先生自引仪辞职后。敛退不仕。已有定志。至是幡然改曰急病让夷臣分也。朝家既以此邑有事。至劳圣虑。有此除命。岂敢胶守素志乎。但当尽吾之分而已。五月之任。前一日作文晓谕民人。○时民扰罪人及吏胥多系营狱。先生见监司。请并付官行以送。监司素重先生名。即许付送。先生又作文以晓之。其文并在集中。○时按核差官次第临境。日不暇给。而先生镇以安静。不少扰民。又力恳上司。刑配者止其身。分拣者速其限。一境遂晏然。若初无变难者。六月旱甚。作文祭城隍。先生却盖暴露。躬自祷之。祭毕因大雨。应旨对军还结三政策。是岁自上将矫救三政弊瘼。而发策求言。先生所对殆数千馀言。被选恩赐册子。○策在集中。答赵直指秉珏书论三政矫弊。○七月既望。欲与客泛月游洛江未果。

十四年癸亥先生六十五岁三月与客游鸡林寺。郡地多奇胜。而吹笛峯鸡林寺等处尤佳。先生于簿书之暇。游陟吟赏。翛然有出尘之想。作禁邪学文。时有洋学潜相煽诱。有渐染诖误之虑。先生有忧之。作文布谕。其略曰古之异端邪说。虽与正学异。而犹以学名者。以其犹为近理故耳。杨近于义。墨近于仁。而禅佛之学。亦自有精微动人处。此所以名之曰学。而天下古今多少人才。或为其所引取。若今所谓洋学云者。则全不成义理。固不足谓之学。而今之士人儒族及灶婢爨夫。一见其书。皆騈首匍匐而入者何也。盖其主天之说。近于释氏之堂狱而诞妄过之。故世之好诡乐虚者趍之。废祭之法近于墨氏之非鬼而蔑伦过之。故世之忘先背本者托焉。曰通货云尔则贫而困于丐贷者归焉。曰通色云尔则荡而喜为和奸者辐凑焉。此所以漫衍肆行。而非刑之诛之则不可禁遏者也。夫洋佛两学。皆自西方出。而其伤伦败教流祸生民。则洋甚于佛。彼佛者不过自绝其伦。自败其类而止耳。其居梵刹。其食笋素。其服缁黄。不嫁不娶。无嗜无欲。而以佛传佛则禅佛自禅佛。常人自常人。而其祸未尝泛及于天下之民。若洋学则不然。凡一切生民宫室服食人伦位置。皆存吾华夏之排布。而乃欲就其中而乱之。譬之寇贼则佛学疆域之寇也。洋学则门墙之寇也。若任其自行而不加禁戢。则人人为洋。家家为洋。而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是岂可但以古圣贤言斥笔诛之法施之云云。文到之日。一境之邪流帖息。以至他邑人士。无不传诵。而按使亦以辞严辟异褒其课。每月朔出校宫。会士讲学。○六月作道东书院门楼重修上梁文。○七月呈辞监司不许。归家更呈又不许。先生之归也。阖境人民。状留道遮。甚至数百馀人随而到家。恳乞屡日。先生不得已更还衙。十月祭先祖妣赠贞夫人吴氏墓于善山网獐里。吴氏卒于亲家。葬于网獐里。而兵后失传者屡世矣。先生适倅邻邑。赍官需设位行祀。十二月哲宗昇遐。服丧如礼。

今上元年甲子先生六十六岁四月以病呈辞又不许。○五月捐廪印七书置校宫。为邑儒讲习之资。○是月以病呈所志于吏曹。不待报而归。民又百馀随而到家。屡日恳乞。知其终不可回。皆涕泣而去。八月进参宗堂致祭。○许性斋来访。与之讲论数日。十二月子时润授厚陵郞。

二年乙丑先生六十七岁登道剡。目曰经纶之才。义理之学。理事俱融。軆用兼备。合置论思之职云云。四月校无忝堂集于景山祠。无忝公讳宜润。晦斋先生嗣孙。曾享景山祠。九月校聋斋集于世德祠。聋斋先生遗文散逸。至是稍出。将议入梓。先生与仲弟瑀祥,族侄在奫,族孙能直。正其豕亥之讹。

三年丙寅先生六十八岁七月拜江原道都事。○九月乙亥差庆州镇召募使。先是洋夷数侵沿邑。至是月十一日丁卯。沁都失守。十九日申时。关文来到。时先生年近致仕。筋力难强。有或劝以病辞。先生慨然曰国有寇乱。君命在门。此岂臣子辞以病之日耶。当舆疾赴贼。死于王事。罔夜入官府。丙子发文通谕境内。○丁丑乡会会者数百人。设营飞文。招谕列邑。时昇平数百年。民不知兵。猝闻此奇。皆惶怯奔走。莫知所为。先生一边安辑。一边招谕。民无逃散者。戊寅差出镇下诸邑召募将。择该邑之有望者。差定该邑之将。使各自召募。而指示其召募方略。又告以会盟日字。己卯点阅。应募及自愿从军者屡千。而军需器械等具。亦一齐办备。将不日启行。是夕罢营。有姑停更待指挥之关文。庚辰还第。先生虽封还印署。归卧私第。而恋阙一念。著在心胸。备陈毖后之方。拟上一启。其略曰臣窃料伊贼浮游四海。掳掠为生。习于水而不习于陆。长于㥘掠而未必长于战斗。又闻贼船之浮在海洋者。虽出没无常。虚张其数。而其实则多不过十馀只。苟知所捍御。则安有十馀船只之徒众而能伐人之国者乎。彼虽愚蠢无知。而凶狡则有馀。必不敢轻犯都城。自送其死。而但恐伊贼箚住近畿。不进不退。为持久困弊我之计。则诚有可惧而可忧者。不知朝廷何以为计。彼既以持久为困弊我之计。则我亦以持久应贼之方应之。然后庶不堕于贼计。以臣愚计则不如撤还大众。以省军费。只量留炮射手几许人。埋伏于数处。以待贼动。又申饬沿海诸邑各津各岛。听民自结部伍。自造器械。使之人自为战。则事简而费省。如欲行此法。则先自都城。城外诸防堡始。以及于五江。而防防作团。堡堡作队。使其堡内之人。推其堡内之人有知计才略者为之堡长。听其指挥。皆著白衣。以自别于官军。贼未至前。私习其呼集之方应贼之法。如贼至龙山津。则使龙津左右诸防堡应之。贼至铜雀渡则使雀渡左右诸防堡应之。而五营军卒则按兵不动。随其贼势缓急而为之应兵。则我逸彼劳。我静彼动。而贼不得以持久困弊我。臣又闻伊贼近有讲和之说。虽未知虚实与否。而臣窃以为洋贼之夺人城邑。其祸浅而小。洋教之换人心性。其祸深而酷。若不堪一时被兵之苦。而轻与之和。则许和之日。即东土胥为禽兽之日。可不惧欤。

四年丁卯先生六十九岁二月讲近思录于育英斋。有讲义。

五年戊辰先生七十岁四月申澹人佐谟来访。有诗。十一月哭季弟睎祥。字骥汝。○有祭文

六年己巳先生七十一岁十月哭四弟琥祥。字义叔生员。○有祭文十二月患微恙。先生友爱隆挚。有弟四人。虽各有寝处。而早朝必相聚一堂。讲解警策。征迈淬砺。至夜分乃罢。除从宦在外之外。无日不如是。七十年如一日。及哭两弟后。悲怀伤痛。素患症瘕之证时发。家人进药饵。先生曰人生自有定限。岂药饵所可添减哉。遂却之。

七年庚午先生七十二岁四月证添。自春以来。证候弥留。至是益添。荣卫渐脱。气力日下。虽在床褥。而犹日近书册。不少倦懈。有时气乏视昏。则令子侄读之而发问。答问一如平日。六月渐剧。门人知旧诊候者日盈门。子弟请止客调将。先生曰诸君远来见我。我何忍负之。况死生之际。岂可无一诀。命使面面入见。十一日丙午巳时终于寝。是日先生扶起而坐。侍人进粥。先生从容饮之。和怡如常。戒以殓葬勿过度。少顷命整席。敛軆正卧。恬然而逝。讣出远迩人士。无论知与不知。莫不悲如亲戚。十月乙巳葬于明谷卯坐之原。会者八百馀人

十七年庚辰三月十三日庚辰。辰时改厝于府北十里新堂山酉坐之原。

二十年癸未正月赠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兼成均馆祭酒。朝廷每以先生未及究用为惜。至是政府启曰故都事臣李钟祥以私淑为己之学。平生专力于朱子书。闻见之博。持守之笃。暗然日章。由县官而至登外台。岭之士及门甚盛。此等儒羽翼世教者也。特赠都宪兼祭酒何如。上曰依为之。

岁己亥冬。因士论刻先生文集于本里别所。越明年夏告成。盖去先生易箦三十一年而始就。书凡十八卷为九册。又有蠡酌三编自为一册。摠十册。先生之文不止于此。而力诎未及倾箱。呜呼其艰矣。日先生之从子在龄。以先生出处进退。与夫言论风旨在人耳目者。裒为一录。来余以年谱为托。余不敢辞。谨受而奉阅。则先生之平日言行事为。详悉可据。于是又参以文集中道学讲论义理辨析及叙述公移等文。一删一添。拔其著且尤者而置其庸信庸谨。取其信有征者而阙其传闻传言。宁疏而无伤于繁。宁略而不至于复。公而不阿。慎而从简。次辑成编。如其脱漏。俟来者之有补焉。呜呼。余以蒙昧。忝在黄蔡之列。既无审视于亲炙之日。又不自力于失依之后。行年七旬。徒切孤负之叹。则今于是役。不可以重负也。故敢犯不韪。以自恔追慕先师之心。览者恕其僭妄也哉。门人通训大夫前行世子翊卫司翊卫真城李晩胤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