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龙西先生文集
附录上
作者:尹元举
1775年
附录下

年谱

万历二十九年本朝宣祖大王三十四年辛丑四月十日。丑时生于伊川县衙。时先生之外祖海宁尹公宰伊川。前夕。梧阴讣至。海宁公梦一人告曰。尔家勿以相公之殁为戚。今复有一大人生矣。惊起问之。先生已生矣。

三十年壬寅先生二岁。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三岁。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四岁○容貌秀伟爽朗。祖妣庆夫人奇爱之。尝见其至曰。间者。一隅光明。吾以为月也。乃汝也。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五岁。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岁。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七岁。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八岁○是岁。宣祖大王昇遐。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九岁。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十岁○时弼善公从仕在京。是年。始授史书。聪悟绝人。闻。即领悟成诵。学业日进。文思骤达。○从弼善公入京。似在是年间。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十一岁。

四十年壬子先生十二岁。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十三岁。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十四岁○赴廷试问旱。对曰。斩弘羊。天乃雨。指光海宠臣尔瞻也。闻者吐舌。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十五岁。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十六岁。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十七岁聘安东权氏于顺天府。正字儆之女。而李芝峯睟光之外孙也。李公时宰顺天。行礼于府中。李公闻先生词艺夙成。欲试之。以天为题呼韵。先生即应曰。造化盛衰看草木。阴阳开闭识昆虫。人生人死随朝夕。圣道长存与始终。李公大加称赏曰。非但词藻之清丽。粹然达理者语也。○时奸凶专国。废母议张。弼善公屏处交庄。先生不肯为举业。与芝峯诸子。诗酒自娱焉。○先生少好为诗。格调高洁。意致清远。为词垣诸公所推诩。而晩来以为枉费心力。鲜复为之。又不喜著述为文章焉。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十八岁。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十九岁。

四十八年庚申先生二十岁四月。哭夫人权氏。

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二十一岁。

二年壬戌。先生二十二岁聘延日郑氏于水原。进士维垣之女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二十三岁○是岁。仁庙改玉。赴举发两解。明春。遭庆夫人丧。不赴覆试。○此后。为监试者三。别试者二。而未详年条。○与成沧浪文濬书。论理气。书见元集。

四年甲子先生二十四岁。

五年乙丑。先生二十五岁谒沙溪金先生于连山。与从兄童土公。往谒。讲周易疑义。沙溪虚己而待。是后频往候焉。

六年丙寅先生二十六岁。

七年丁卯先生二十七岁○是岁。北虏入寇。大驾幸江都。世子分朝南下。先生时在尼山。与从兄童土公及境内儒生等。迎于道傍。分朝大臣李公元翼。以世子命。引见诸儒。访问急务。诸生皆谢不对。先生独抗言曰。公州有长江之险。今宜固守山城。招集军旅。以为进援江都之计。不可退一步地。以求自安也。又言军务便宜数事。李公顾左右白。前固闻名。果奇士也。后见先生仲父八松公。亟称有贤侄云。

崇祯元年戊辰先生二十八岁七月。丁尹夫人忧。

二年己巳先生二十九岁。

三年庚午先生三十岁。

四年辛未先生三十一岁八月。哭沙溪金先生。

五年壬申先生三十二岁

六年癸酉。先生三十三岁中生,进两试。生员第二进士三等

七年甲戌先生三十四岁

八年乙亥。先生三十五岁上太学疏。请以牛,栗两先生配享文庙。时馆学诸生。议以两贤从祀文庙。将陈疏。斋任曹汉英等惑于异议。迟回不决。先生因食堂之会。面斥斋任曰。两先生道学之纯正。不翅日月之光明。一国人士。莫不尊亲。而肆其丑诋者。惟郑仁弘,李弘老辈若干人而已。今日则仁弘,弘老。皆以奸凶。已伏邦法。岂复有祖述其馀论。而斋任何其犹豫不决如此乎。泮中为之肃然。有权贵中者异议曰。惟圣人。能知圣人。牛,栗固贤矣。今之议者。岂有如牛,栗者乎。先生曰。孔,孟之后。未有孔,孟。程,朱之后。亦未有程,朱。而后世皆知为孔,孟,程,朱。贵中等默然。遂定议陈疏。宋公时莹为之首。

九年丙子先生三十六岁七月。子拄生。冬。北虏入寇。奄至沙岘。上御南城门楼。议所向。先生慷慨以为去邠非计。而百馀冻馁之虏。迎击可擒。擒此则虏必气夺矣。有先人夺人之势。欲赴南门叩马而谏。路逢弼善公告其意。公曰大驾已向南汉。吾奉嫔殿。将入江都。汝虽往无及矣。因命率家避兵。先生泣辞。遂挈家南下。至尼山。闻慎独斋金先生将举义。往从之。旋下闻城报而罢。○后见崔相国鸣吉。责其主和误国之失曰。明公。百世之下。难免为秦桧。且言当时逆击先锋。以夺虏势之计。崔公为之怃然。

十年丁丑先生三十七岁正月丁弼善公忧时江都陷。弼善公殉节。先生奔至江都。扶柩。返葬于尼山接枝山先茔。遂居庐。每日朝夕哭毕。又上墓哀哭以终三年。

十一年戊寅。先生三十八岁请撰弼善公墓铭于浦渚赵公。

十二年己卯。先生三十九岁服阕。归于鲁东新居。先生既服阕。痛家国非常之变。废弃举业。绝意人世。卜居于鲁山之东鸡龙之西。为终焉计。后取以自号焉。○先生与从氏童土,石湖,鲁西诸公。志同气合。杜门讲学。兄弟而为朋友。每相聚讲论。穷日而不知倦。自性情心意之微。日用事物之常。以至世道升降之数。国家治乱之故。靡不亹亹。有时喟然。有挽回三古之想焉。○六月。哭仲父八松公。

十三年庚辰先生四十岁。

十四年辛巳先生四十一岁八月。哭夫人郑氏。

十五年壬午先生四十二岁。

十六年癸未。先生四十三岁聘光山金氏于连山。郡守灦之女也。

十七年甲申先生四十四岁○是岁。皇朝沦没。纪年从崇祯。

十八年乙酉先生四十五岁四月。冠从侄拯于后塘。仲母成夫人生朝。与诸从献寿。仍行冠礼。先生为宾。一遵家礼而行之。

十九年丙戌。先生四十六岁移寓于连山凤凰村。距尼乡十里○六月。谒慎独斋金先生。仍与鲁西公。会于遁岩书院。金先生。沙溪先生嗣子也。年逾七十。用功不懈。先生往来参候。虽未执经席间。而视以师道所存。尊事之。及移凤村。所居相近。从游益亲。讲服益切。○是时。闻宋公时烈,李公惟泰至院斋。先生与鲁西公。往会讲论。浃旬而罢。○送白江李相国赴珍岛谪所。临别赠诗。有落虎穴中甘啮雪。撄龙喉下不惊雷之句。见元集。

二十年丁亥。先生四十七岁与童土鲁西诸公。宗会于丙舍。先是。先生与童土诸公。仿范氏义庄。吕氏读法之规。讲立宗约。至是。宗会于丙舍。留连讲诵。训迪子侄。岁以为常。○七月。子揄生。

二十一年戊子先生四十八岁。

二十二年己丑先生四十九岁五月。仁祖大王昇遐。入县朝哭。临成服。

二十三年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先生五十岁○时孝宗初元。登崇俊良。慎斋先生秉铨。未几退归。市南兪公棨问曰。先生此行。何以不拟某一官乎。慎斋曰。某不可以凡士待也。吾在京时。适无相当之窠。彼门荫末官。岂足以待某乎。○三月。子拊生。

二十四年辛卯先生五十一岁十月。宗会于坟庵。时从弟庶尹公筮仕入京。先生与石湖诸公。以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分韵赋诗。得花字。诗见元集。

二十五年壬辰先生五十二岁。

二十六年癸巳先生五十三岁三月。除齐陵参奉。限满递。时沈相之源秉铨。李公行进佐铨。力荐先生曰。此人可大用。遂有是除。○与鲁西公。偕访市南于普光寺。时市南新自谪所宥归。先生与鲁西公。往会。讲易传疑义及后天说。一旬而罢。时人以拟湖湘故事焉。临别。赋诗相赠。有交契百年看古剑。悲欢今日尽馀杯之句。见元集。○七月。与鲁西诸公。会于遁院。讲太极图。○闰七月。与巿南诸公。会于黄山。时尤庵宋公为访巿南。自燕岐顺流而下。仍邀诸友。会于黄山。先生与鲁西公先往待焉。有诗云。闻道孤舟发燕川。飘然来待彩云边。三江水落归帆断。应泊皋兰古寺前。已而。兪,宋诸公皆至。泛舟游于花山。饮洒赋诗。○八月。宗会于后塘。市南适至。命韵赋诗。诗曰。长幼齐歌常棣花。西村置酒惠连家。佳宾适至同酬酢。况是中秋翫月华。

二十七年甲午先生五十四岁四月。会鲁西及兪,宋诸公于皋兰寺。

二十八年乙未先生五十五岁三月。哭浦渚赵公。先生以浦渚笃于忠孝。深于经学。为近世大儒。特加尊慕。比葬往会。有挽词。

二十九年丙申。先生五十六岁与童土鲁西诸公。讲辅仁堂。会丁豆村。鲁乡。旧有辅仁堂。在先生所居邻洞。栗谷先生作记。而荒废已久。先生与二公会于豆村。议复创东西两斋作新后进。仍与诸生会讲乡饮仪。又会于东村。一方学子为之翕然。○闰五月。哭慎独斋金先生。先生赴丧次。制三月之服。及葬。又往会有祭文挽词。○六月。除禁府都事。限满递。

三十年丁酉先生五十七岁五月。与鲁西,市南,草庐诸公。会于遁院。为参慎斋初期。祭后。仍会于院斋。讲朱子奏状六日而罢。○九月。候童土公于金沟。时童土公宰金沟。先生往候之。因与游览金山,内藏诸胜而归。又有次梦乐堂韵。见元集。

三十一年戊戌先生五十八岁十二月。超叙除工曹佐郞。限满递。先是。赵松谷复阳及湖西伯李公泰渊。相继论荐。而赵公则以志气超迈。见识通明为目。至是。雨宋大被孝庙宠擢。启达诸贤。故先生有是除。○自本曹。有腊药历书之分。先生以为不受职。而受以职之分。于义不可。还于本曹。

三十二年己亥先生五十九岁闰三月。除工曹正郞。限满递。○五月。孝宗大王昇遐。入县朝哭临。以士礼成服。○八月。除宗簿寺主簿。限满递。○十月。作奔哭之行。先生以为士无自进之义。故礼陟之初。不敢赴哭。及闻大葬已迫。则国制有学生哭送都门之规。故始作此行。入城与石湖,鲁西二公。俱会于南麓童土公宅。乙卯。出东郊路次。哭送𫷷卫。丙辰。晓赴阙下。参下玄宫哭班。晡参返虞哭班。○除成均馆司业。以单望下批。限满递。时有古今韵会龙飞御天歌之颁先生依前例还于本馆

三十三年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六十岁五月。除司宪府持平。呈状递。○九月。又以持平召。上疏陈情。优批不许。先生以情实末暴召命累降为惧。乃上疏不书年号。陈江都倾覆之祸。终身废伏之情。疏见元集。答曰。省疏具悉尔恳。疏辞实出于过谦。何其固辞之若是。虽以数件事为言。尤有所不然。安心勿辞。改意上来。以副至望。○十一月。再疏辞。兼陈所怀。有优批。先生以为恩礼之下。既不能进身。世臣之义。又不可无一言。因辞疏。陈用士务实之道。崇俭恤民之方。疏见元集。答曰。省疏。具悉尔恳。尔之进言之诚。予甚嘉叹。可不体念焉。尔何固辞之若是。安意勿辞。从速上来。

三十四年辛丑先生六十一岁正月。呈状递。时尹善道疏论议礼诸臣。语甚险。被窜。台谏请按律。炭村权公𫍰疏言。善道不必杀。见劾至罢逐。先先以为权是善士。不可以一言。指为邪党。常叹时议之偏。去冬辞疏。欲仍用士一款。而特及之。旋以出位为嫌而止。于是诸论哗然以为。先生阴救权,尹。谤毁大起。铨郞金万基至塞台拟。先生怡然不为之辨。谤自息。

三十五年壬寅先生六十二岁二月。留辅仁堂讲学。时辅仁东斋成。生生与村秀诸生。讲立学规。劝课经传。过春夏而归。每春,夏会讲。至秋而罢以为常焉。

三十六年癸卯先生六十三岁八月。访同春宋公浚吉于怀川。先生与宋公交好。尝赠诗。宋公叹赏之。有牙颊生津。沈疴去体之语。○九月。以掌令召。呈状递。○十一月。又以掌令召。呈状递。○十二月。除司业。限满递。

三十七年甲辰先生六十四岁二月。以掌令召。呈状递。○三月。哭市南兪公。制友服有挽词。○四月。又以掌令召呈状递○五月又以掌令召。呈状递。时徐必远疏斥金万均避北使之非。言官论徐。连被窜谪。先生欲疏陈徐议之不中。处分之过当。以非分不果。○七月。又以掌令召。呈状递。○赴尤庵冠孙之会。时尤庵住黄山。将冠其孙畴锡。来戒宾。先生往会之。礼毕。赋诗。有初筵愧上客。邂逅多故人之句。

三十八年乙巳先生六十五岁三月。移寓于林川笠浦。先生少好山水。超然有远游之志。至是。借闵尚书圣徽别业。自连山移寓焉。盖取江湖之胜。而尚书之子牧使公晋亮。与先生友善故也。诗赠闵公。有江山本是无常主。风月何曾有直钱之句。旅居之际。蔬粝不继。而未尝有戚戚之意。○九月。送童土公赴召入京。赠诗。时童土公以掌令赴召入城。先生吟一绝奉赠曰。日暮渔翁乘小舟。持竿宛在水中流。得鱼或恐风波作。回泊前村不自由。童土公和之曰。梦中身世在虚舟。激石狂澜任急流。把钓无钩惟取适。从心来去自由由。

三十九年丙午先生六十六岁正月。以掌令召。呈状递。○三月。又以掌令召。呈状递。

四十年丁未先生六十七岁四月。大驾幸温泉。升拜司导寺正。限满递。

四十一年戊申先生六十八岁二月。还旧居。先生以笠浦之距先茔稍远。不得以时展省。遂还凤村旧第。○十二月。哭童土公。后撰墓表。

四十二年己酉先生六十九岁正月。别谕召。呈状辞。时上自温泉还。诸儒复被进用。或于筵中请召在外儒臣。于是先生与石湖,鲁西公及再从子拯。幷被招延。别谕曰。近者。予病向愈。方与儒贤讲劘治道。而世子正当向学之时。开筵讲学。一日为急。尔其斯速乘驲上来。先生呈状。不就。○三月。大驾幸温泉。又别谕召。谕曰。今予宿病未瘳。复来温泉。念尔所居去此不远。愿见之心。倍切于中。尔亦岂忘眷眷之意。而不为之一起哉。尔其幡然上来。毋孤予望。○四月。以掌令召。呈状递。○哭鲁西公。有祭文。述墓表。以寓后死之悲。

四十三年庚戌先生七十岁四月。除侍讲院进善。上疏辞。不许。呈状递。先生以年老将死。欲进一言。少效忠爱。而世子今方向学。最为急务。故疏陈辅养之道。以及上躬。疏见元集。

四十四年辛亥先生七十一岁七月。除掌令。呈状递。○哭松谷赵公。赵公。浦渚之胤也。先生少与交好。至老不渝。至是闻丧。为位而哭。有挽词。

四十五年壬子先生七十二岁七月十二日。考终于正寝。先生素患胃疾。自是年正月。因感宿患复作。久而转剧。三月。石湖公为省病来候先生。留止浃旬。与之谈论诗书。怡愉道义。有以忘其隐疾之在躬焉。五月。先生病益深。犹劝课子弟不止。堂侄明斋公拯来省。先生曰。近世浮虚成习。无行可记。而必为碑碣。小有文名。则必为刊刻。甚不宜。我死。汝等慎勿为是。对曰。彼褒崇虚美。固为不可。若因此而尽废实事。则得无近于因刖而废屦乎。叔父事行。不容泯灭。今虽自谦。有此教戒。恐不得遵行也。先生摇首不答。○先生每岁当夏。例有是症。至秋而苏。是月初。猝剧。赋一绝曰。苦待立秋七月节。病中过日如过年。秋风一夕吹烦暑。不觉沈疴却自痊。此其绝笔也。十二日。考终于正寝。临终。颜色不乱如常。无丝毫怛化之意。石湖公题铭旌曰。征士尹公之柩。门生持服者七十馀人。○堂侄农隐公推。每言龙西叔父疾革时。进候则谓曰。死岂可悲者耶。谈笑而道之。达人之任运乘化如此。○八月甲寅。葬于公州板峙庚坐之原。尹夫人墓。在板峙。从先兆。葬于墓后。○既葬。诸孤以先生遗命。禀于石湖公。答曰。此事在先生诚为自谦之德。而在子弟门生。岂忍如此。昔牛溪先生。亦有遗命。只书昌宁成某之墓。而子弟门生。相议往复。竟为立碑。今当依此为之。但遗教之意。亦不可使不见于后世。则略记实行。只立短表。又精写遗稿。藏之于家。以遵遗命。似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