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鹤山市历史建筑名单的通知 中华文库
鹤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鹤山市历史建筑名单的通知 鹤府〔2022〕1号 制定机关:鹤山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9日于鹤山市 |
各镇政府、沙坪街道办,市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建节函〔2021〕145号)和《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通过现场普查、充分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相关工作,确定铨亭李公祠及逢丁门萧氏宗祠共2处建筑为鹤山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并对2017年第一批公布的46处历史建筑名单进行调整,和安楼及镇南楼共2处历史建筑已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移出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44处历史建筑信息补充完善。目前,我市共有历史建筑46处,现予以公布。请你们按照国家、省、江门市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认真做好相关保护与管理工作。
附件:鹤山市历史建筑名单
附件
编号 | 城市名称 | 建筑名称 | 所在位置(门牌号) | 建筑年代 | 历史建筑简介 | 备注 |
---|---|---|---|---|---|---|
440784_HS_01_0001 | 鹤山市 | 仓边坊闸门 | 沙坪街道仓边村委会仓边村 | 清代 | 仓边坊闸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仓边村委会仓边村。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丁末年重建,清同治年村修筑石路再次重修,后来也作过修葺和翻新。闸门坐西北向东南,阔5.65米,深7.8米,占地面积44平方米。门闾硬山顶,博古脊饰,是一座凹肚形砖木结构建筑,正面门口采用花岗岩石门套,石额阴刻有“仓边坊”,上款“道光丁末”,下款“仲春重建”。仓边坊闸门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2 | 鹤山市 | 大兴社吕大夫祠 | 沙坪街道楼冲村委会大兴社 | 清代 | 大兴社吕大夫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楼冲村委会大兴社,是奉政大夫吕思赞家祠,因名吕大夫祠。祠建于清,后历修。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砖木结构,两进夹一天井,天井两侧有廊,左侧有青云巷及厢房,厢房为一列3栋平屋,右侧与大兴社三世祖祠共用青云巷,总面阔18.5米,总进深23米,后有花园,面积598平方米;前为广场池塘。头门及后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人字山墙,龙船脊,石门额阴刻“吕大夫祠”,墀头有砖雕,抬梁与穿斗式构架,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板阶砖铺地。吕思赞,乾隆年间富绅,捐官封奉政大夫。该祠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3 | 鹤山市 | 大兴社三世祖祠 | 沙坪街道楼冲村委会大兴社 | 清代 | 大兴社三世祖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楼冲村委会大兴社,是大兴社三世祖祠。据碑文记载乾隆年间曾重修,光绪十九年重修,最后一次维修是2006年。坐西北向东南,主体建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砖木结构,三进二井四廊;右侧有青云巷及一栋二层楼房,左侧与大兴社吕大夫祠共用青云巷。总面阔16.8米,总进深38.4米,面积492平方米。三进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人字山墙,脊已改,墀头有砖雕,抬梁与穿斗式构架,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门套,石板阶砖铺地。前天井右廊墙上嵌一方光绪十九年《重修三世祖祠碑记》。该祠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4 | 鹤山市 | 坡山大埗头 | 沙坪街道坡山村委会东头村北西江边 | 清代 | 坡山大埗头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坡山村委会东头村北西江边。始建年代不明,南与坡山唐代窑址相连,由此推测,至迟在唐代此处已有码头了,现存为清至民国建筑。码头由石台阶、通道和门阙构成。石台阶及通道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50米,宽3.6米。石台阶用花岗岩条石横向铺砌,近江边部分每下三四级砌一平台,一直深入水中。门阙建于民国,以青砖、水泥、灰沙砌筑,两面有灰塑对联。西江自古是重要的航道,该码头与唐代窑址、宋代苏东坡泊舟登岸处相连,是内涵较丰富的地方人文史迹。 | |
440784_HS_01_0005 | 鹤山市 | 水龙桥 | 古劳镇上升村委会秧塘村与南湾祖社村之间 | 清代 | 水龙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委会秧塘墩、打线墩、永盛社、南湾祖之间的河涌,建于清代,当地乡民称石桥,亦称石路。桥由桥墩和桥面所构成,2009年仅存200米石桥和一条横跨两河涌之间的拱形石小桥。桥面由两块花岗岩石板并排拼成,宽90-95厘米,每块石板长270-350厘米,转弯处较短。桥墩用青砖砌成,墩长103厘米,宽36厘米。石板桥贯通古劳水乡各村落,长期以来是乡民走亲访友及出入家门的必经之路。 | |
440784_HS_01_0006 | 鹤山市 | 合水桥 | 鹤城镇万和村委会铁合村 | 清代 | 合水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鹤城镇万和村委会铁合村,建于清代。桥长28.1米,宽0.82米,无桥栏,西南至东北走向,曾是由鹤城镇经彩虹岭古道到宅梧镇的必经之路。合水桥有5桥墩,其中第一桥墩因河流主水经过,由红山岩砌成,结构比较稳固,有分水尖,其余4桥墩在旱滩上,由青石砌成,比较粗陋。桥身由青条石铺设而成,桥身上无任何桥名及建筑时间的镌刻。是当地村民称其为“合水桥”,此桥对研究古代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7 | 鹤山市 | 连冈乡约 | 共和镇新连村委会连冈村口 | 清代 | 连冈乡约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新连村委会连冈村口,建于清代。乡约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11平方米,面阔10.54米,深10.54米。二进,硬山顶,青砖砖木结构。凹肚式,素瓦,琉璃滴水、瓦当。大门口用花岗岩石门套,门额阴刻“乡约”两字,行书体,上方彩绘壁画隐约可见。该乡约在80年代前作为生产队队部,后废弃至今。乡约对于研究地方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8 | 鹤山市 | 江津大口井 | 址山镇四九村委会江津村 | 南宋 | 江津大口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四九村委会江津村,凌村陈氏于南宋开村时开凿此井,相传南宋落难皇帝曾饮用过此井水,依此说该井凿于南宋。井台平面为长方形,长5.16米,宽2.3米,井台和井口覆盖水泥,井口直径为0.94米,井水很满,井口离水面仅1米左右,井壁用青砖砌成,井水清澈。该井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09 | 鹤山市 | 中兴里灯寮 | 共和镇民族村委会中兴村口 | 清代 | 中兴里灯寮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民族村委会中兴村口,建于清代。灯寮坐西南向东北,面阔3.7 米,深9.54米,占地面积57.2平方米。硬山顶,三进深,中间为庞廊,首进二层,中为廊,后座供奉祖先,原有祭台等被拆除,阶砖铺地。整座建筑保留基本完整。“开灯”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若当年村中有男孩诞生后,在农历一月十三至十六日设宴接待乡亲父老,谢佑神灵。灯寮对研究地方民俗有一定历史意义。 | |
440784_HS_01_0010 | 鹤山市 | 养善钟公祠 | 共和镇来苏村委会古巷村 | 清代 | 养善钟公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委会古巷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1.8米,深22.7米,占地面积267.8平方米。硬山顶二进抬梁式结构,脊饰博古脊饰,素瓦和琉璃瓦当、滴水。主座面阔三间,虾公梁横担檐柱和重墙,梁下两角各一雀替,雕凿代表寓意吉祥的花饰。梁上一石陀峰,蝙蝠托檐檩。山门花岗岩石铺地,大门的上方刻有养善钟公祠。后殿14檩叠梁构架,阶砖铺地。养善公:原名荣,号养善,字季振,生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终景泰四年,是来苏第十一世祖辈分。养善钟公祠对于研究鹤山钟姓来源及地方史有历史价值。 | |
440784_HS_01_0011 | 鹤山市 | 大凹杨氏祖祠 | 共和镇大凹村委会坑尾村 | 清代 | 大凹杨氏祖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大凹村委会坑尾村。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现存两进两廊和左侧一座巷门楼。主体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通面阔三间13.6米,总进深两进夹天井23米。硬山顶,锅耳封火山墙,龙船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青砖墙。1945年8月29日,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此全歼日伪密侦队12人。该祠虽有点残破,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建风貌,又是抗日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
440784_HS_01_0012 | 鹤山市 | 平岭圣王宫 | 共和镇平汉村委会接龙村 | 清代 | 平岭圣王宫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平汉村委会接龙村,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1995年8月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三进深,面阔12.34米,进深18.04米,檐高4.26米,硬山顶,青砖墙,砖木结构。庙内供奉“圣王、观音”等大小52位大神。庙门石门匾阳文楷书:“圣王宫”三字,门楹阳文楷书:“日暖龙宫开古岭,风清鲸浪靖长江”上联有款“光绪壬辰仲春谷旦”,下联有款“冼敦本堂敬送拜并书”。石檐柱对联阴刻楷书“平地成天功德昭明齐日月,岭南海北恩波浩荡壮山河”。平岭圣王宫对于研究乡土习俗和地方历史有一定价值。 | |
440784_HS_01_0013 | 鹤山市 | 莲花楼 | 址山镇新莲村委会莲花村 | 1933年 | 莲花楼,庐式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新莲村委会莲花村,是邑人林绍芬在港经营雪茄生意发迹后建造的。建于1930年,1933年落成,坐北向南,平面方形,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高4层,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楼顶正面凸塑“朴庐”两个漆黑大字,寓返朴之谦意。楼顶平台正中筑一穹隆顶凉亭,四角各筑一方形“燕子窦”。一般碉楼枪孔为竖长方形,该楼为圆形,较特别。楼内底层地面铺花阶砖,二至四层地面为拼图水磨石米。因该楼位于莲花村,大门上方凸塑一棵白莲花,故称莲花楼。莲花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当地的标志建筑。 | |
440784_HS_01_0014 | 鹤山市 | 顶颈楼 | 址山镇禾南村委会掩洞村 | 中华民国初 | 顶颈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禾南村委会掩洞村,楼高4层,三合土结构,建于中华民国初,是具有防盗防匪功能的居住式碉楼。顶颈楼对研究中华民国建筑及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15 | 鹤山市 | 南洞炮楼 | 鹤城镇南中村委会南洞圩 | 中华民国 | 南洞炮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鹤城镇南洞村委会南洞圩,建于中华民国。三合土结构,楼身呈土黄色,残存三层,顶部瓦面为后改,二、三楼设有小窗口及竖长方形枪孔,一楼原本无窗,现窗为后改。 | |
440784_HS_01_0016 | 鹤山市 | 水围文武庙 | 沙坪街道中东西村委会水围村132号 | 清初 | 水围文武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中东西村委会水围村132号。约建于清初,砖木结构,一进三开间,面阔10.4米,进深7.3米,占地面积75.8平方米;硬山顶,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架构,红砂岩墙裙,红阶砖地面。 | |
440784_HS_01_0017 | 鹤山市 | 玉桥始祖井 | 沙坪街道玉桥村委会原里村紫木山 | 元代 | 玉桥始祖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玉桥村委会原里村紫木山。据易氏族谱记,易氏祖先迁玉桥开村时凿此井。易氏祖先于元代迁此开村,据此,该井当凿于元代。井口方形,边长1.7米,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井沿高0.1米,厚0.35米;井内呈袋状,内壁为原生黄土;井台铺水泥,面阔3.5米,进深4米,面积14平方米。井后新筑一碑亭,立有三通石碑。该井年代久远,见证着玉桥的开村历史。 | |
440784_HS_01_0018 | 鹤山市 | 华南楼 | 鹤城镇昆源社区茶行街 | 中华民国 | 华南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鹤城镇昆源社区茶行街,民国初期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楼高四层,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38.8平方米,宽6.8米,深5.6米,建筑面积约163.2平方米。该楼原是华侨商号,早年是茶行,曾作鹤城华侨会所。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有民兵进驻,守护茶行街及附近居民。曾作为武工队据点,武工队21人对战国民党200余人展开“保卫华南楼”战斗并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曾作镇机关单位使用。 | |
440784_HS_01_0019 | 鹤山市 | 贤明里门闾 | 雅瑶镇古蚕村委会贤明里村口 | 1928年 | 贤明里门闾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古蚕村委会贤明里村口。始建于清中,民国十七年重修。平面近方形,砖木结构,为单间凹肚门楼,面阔一间4.8米,进深一间5.1米,面积24.48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嵌琉璃花鸟灰塑博古脊,琉璃脊饰刻有“南邑石湾源栈造”字样,前坡绿琉璃筒瓦,后坡辘垌瓦面,蓝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木雕花卉封檐板,山墙承檩,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板铺地。墀头砖雕,墙楣正中绘壁画,两侧至墀头满施砖雕,花岗岩浮雕石门套。门额刻“贤明里”,上下款“民国戊辰重修,胡镇杰敬题”。对联曰“贤关圣域途原坦,明德新民道不同”。门闾南侧有井1口,新建社坛1座。该门闾现存建筑主体年代虽较晚,但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建筑工艺,具浓郁的广府建筑特色,对研究本地乡土建筑以及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20 | 鹤山市 | 温许荣烈士墓 | 龙口镇青文村委会榄堂村口的山岗上 | 1980年 | 温许荣烈士墓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委会榄堂村口的山岗上。温许荣烈士是青溪榄堂人,1913年9月出生,1939年春加入广东中区人民抗日解放军,任司令部联络员,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12日,在前往皂幕山找中区部队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壮烈牺牲,葬于此。1980年春,高鹤县龙口公社青文大队支部立碑。墓坐南向北偏东22°,为土包墓,墓前立水泥墓碑,刻“中国共产党党员温许荣烈士之墓”;前设水泥平台,正中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左右放置一对石狮子,平台前有8级水泥台阶,总面积198平方米。该墓具革命纪念意义。 | |
440784_HS_01_0021 | 鹤山市 | 金岗战斗烈士纪念碑 | 龙口镇五福村委会坳合村狮子岗上 | 1998年 | 金岗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龙口镇五福村委会坳合村狮子岗上,即金岗小学侧。纪念碑原于1986年建在狮子岗南面的小山岗上,1998年迁建于此,原小山岗已被推平建了商铺和道路。纪念碑坐北向南偏东16°,为方柱式,钢筋水泥结构,外表镶云石,面阔3.06米,进深3.06米,高7.7米,正面上方刻“金岗战斗烈士纪念碑”,下部前后分别嵌“岗战斗烈士纪念碑志”和“烈士芳名”碑;右侧建“怀念亭”, 钢筋水泥结构,四柱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左后设围栏;占地面积176平方米。纪念碑富于革命纪念意义。 | |
440784_HS_01_0022 | 鹤山市 | 简师起义旧址 | 龙口镇协华村委会协华学校内、协华旧村黎光巷 | 1949年 | 简师起义旧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龙口镇协华村委会,分简师学校旧址、简师宿舍旧址两部分。简师学校建于中华民国初期,旧址在协华学校内,因校舍改建,仅残存宿舍。简师宿舍旧址在协华旧村黎光巷,当年简师的师生宿舍仍保留了下来,是建于清代的院落民居,坐西向东偏北16°,平面布局近方形,现存有“黎光巷”闸门楼、水井1口、三间两廊民居6座等。1949年4月26日,鹤山简易师范学校一批在校和离校的革命师生、包括其中的共产党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支持下,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参加解放战争,于当日深夜离开学校所在地龙口协华村,在解放军部队掩护下,投奔革命根据地宅梧镇,史称简师起义。旧址具革命纪念意义,黎光巷等古建筑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 |
440784_HS_01_0023 | 鹤山市 | 杨家园 | 鹤城镇昆源社区鹤城中山桥头 | 中华民国 | 杨家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鹤城镇昆源社区鹤城中山桥头,民国初期建筑。整体仍保存完整,富有西方直线建筑美观。平面为“7”型结构,楼高三层,首层门前凹入2平方米作入门阳台,三层起左部封顶作空中阳台,有楼梯上主楼三层顶,正面三层顶有雕饰,雕饰上方有一柱直指天空。一楼曾为商铺,解放前后经营农具、铁钉等五金器具,二、三楼为居住用。抗战期间,曾作地方抗日部队机关驻地。和平解放鹤城时,作粤中军分委驻地。 | |
440784_HS_01_0024 | 鹤山市 | 兄弟楼 | 鹤城镇南星村委会鸡筌村11号 | 1932年 | 兄弟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鹤城镇南星村委会鸡筌村11号。建于民国壬申年(1932),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299平方米。兄弟楼顾名思义是余氏兄弟两人所建,1932年旅居海外的余开业弟兄两人回乡建造。两座楼面阔23米,深13米,两楼之间有一条1米宽的窄巷,由三楼采用一桥连接两楼。楼的结构:券廊式混合结构,首层和二层的正面开窗并施有窗楣,三层前拱券立柱,敞廊,修有通透的护栏棚。弟楼顶部正面的女儿墙采用半圆拱券装饰,兄楼采用山形装饰,周围修有护栏棚。该楼宅带有时代建筑风格,突出“出洋”荣耀的表现,还保留着客家的一些风俗,对于研究华侨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25 | 鹤山市 | 中心里井 | 雅瑶镇隔朗村委会隔朗村中心里173号屋前二十米处村路旁 | 中华民国 | 中心里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委会隔朗村中心里173号屋前二十米处的村路旁。始建年代不详,井口直径0.82厘米,井口边高0.30厘米,混凝土捣制井沿,井的内壁用青砖砌筑。在房屋背后的墙壁镶嵌一通长0.80米、宽0.45米的石碑。上款:怡德堂二十一传修;主文:乃辉先生善捐;下款:重建于丙寅年冬。陆乃辉先生是一位乡亲华侨,旅居海外,中心里井对研究华侨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26 | 鹤山市 | 堂马保安楼 | 宅梧镇堂马村委会南门村 | 1928年 | 堂马保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宅梧镇堂马村委会南门村。约建于1928年,是乡人集资建于村口用来放哨的碉楼。坐西向东偏北18°,青砖水泥混合结构,方形立柱式楼身,高三层,平面方形,面阔3.88米,进深3.9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青砖墙,钢筋水泥楼棚,木楼梯。门口开在后面,一二层四面开竖长方形枪眼。顶部为平台式,中央设一六边形小亭罩住梯口,葫芦尖顶,正面凸塑“保安楼”3字,字已脱落。堂马保安楼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及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27 | 鹤山市 | 龙潭山战斗纪念碑 | 宅梧镇荷村村委会龙潭山下龙潭水电站侧山坡上 | 1981年 | 龙潭山战斗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宅梧镇荷村村委会龙潭山下龙潭水电站侧山坡上,重建于1981年,2014年进行了重修,纪念1945年龙潭山战役中为反抗国民党而牺牲的烈士。碑的正面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龙潭山战斗纪念碑”的字样,碑后面则刻有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 |
440784_HS_01_0028 | 鹤山市 | 白水带革命烈士纪念碑 | 宅梧镇白水带村委会石门村白水带小学后 | 1986年 | 白水带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宅梧镇白水带村委会石门村白水带小学后,碑上有刘田夫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1945年白水带战役中为反抗国民党而牺牲的烈士。碑前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山下。这座纪念碑位于白水带村蛇山山腰上,坐东向西,1994年由鹤山市老区建设办公室和白水带村委会出资,结合乡民捐款而重建,目前由白水带村委会管理,保存完好。 | |
440784_HS_01_0029 | 鹤山市 | 章君励烈士墓 | 宅梧镇白水带村委会蛇山顶 | 1939年 | 章君励烈士墓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宅梧镇白水带村委会蛇山顶,在白水带革命烈士纪念碑附近,墓碑仍保留着原貌,刻有碑文纪念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在白水带战役中为抗日而牺牲的章君励烈士。章君励烈士,女,台山人,原广东省救济队队员,在蛇山顶战役中为伤残战士进行救助过程中因中炮弹牺牲,终年18岁,战役后由广东省救济队在原地立纪念碑。 | |
440784_HS_01_0030 | 鹤山市 | 邓少珍烈士墓 | 古劳镇新星村委会古劳内堤边、洛社二队路口 | 旧址:1945年;新址:1988年 | 邓少珍,古劳镇上升村委会旧仁和村人,1944年10月参加了广东中区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学习班结业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部队。不久,部队派她到高明县大简村任地方交通站站长,1945年5月被捕遭杀害,葬古劳围内堤边。墓前建有一碑一亭,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面阔6.4米,进深15.6米。墓碑阴刻“邓少珍烈士永垂不朽,杨德元(题)”。邓少珍烈士墓是古劳镇爱国主义教育点,具有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 |
440784_HS_01_0031 | 鹤山市 | 中区纵队领导机关临时驻地旧址--云清楼 | 址山镇云中村委会三村(拳头山) | 1944年 | 中区纵队领导机关临时驻地旧址--云清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云中村委会三村(拳头山),即清钱小学旧校址。1944年10月,广东中区抗日游击队500多人挺进粤中,与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师于云乡,纵队领导机关驻云清楼。旧址坐北向南偏西9°,青砖水泥混合结构,楼高两层,平面近方形,通面阔三间10.45米,通进深三间10.6米,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二层正面设露台,为罗马敞廊式设计。 | |
440784_HS_01_0032 | 鹤山市 | 云乡革命烈士纪念碑 | 址山镇云中村委会三村圆岭仔岗 | 1984年 | 云乡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云中村委会三村圆岭仔岗上,建于1984年,歌颂着中国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救国家于危难,拯民族于水火的伟大功绩。1944年7月,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已在此活动,与劳苦大众建立鱼水深情,同年10月,珠江纵队部分主力挺进粤中,云乡即成为粤中游击区之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云乡惨遭浩劫,敌军所至,碧血涂荒原,游击队员义愤填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陈春霖、张帝荣等同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其鲜血写下可歌可泣之壮丽史篇。碑文上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缅怀先烈殊勋,追思先烈遗志,谨建碑泐石,以志纪念,冀得以勉后人。 | |
440784_HS_01_0035 | 鹤山市 | 同善医院旧址 | 沙坪街道镇南村委会美雅毛纺厂宿舍区 | 1933年 | 同善医院旧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镇南村委会美雅毛纺厂宿舍区。建于1933年,为邑人和海外侨胞捐资兴办的慈善医疗机构;1936年始行赠医施药,为本县第一所综合性医院;抗日战争时药库、病房被日机炸毁,一度停诊;抗战胜利后重修;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先为人民政府驻地,后改为人民医院住院部,住院部迁出后成为鹤山县毛纺厂宿舍。现存楼房2座,坐西北向东南,为中西结合的红砖水泥混合结构。主楼平面呈“н”形,高三层,一二层为西式红砖水泥混合结构,顶层为硬山顶。同善医院对于研究近现代当地慈善医疗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36 | 鹤山市 | 挺公楼 | 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水边村 | 中华民国初 | 挺公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水边村。建于中华民国初年,是具有防盗防匪功能的居住式碉楼;抗日战争时期村民曾到此楼避难;解放初期亲国民党的地方联防大队据守此楼顽抗,被解放军击退。坐东向西偏南2°,楼高4层 ,青砖水泥混合结构,平面为长方形,通面阔三间8.25米,通进深两间5.1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青砖墙,以工字钢作檩承托水泥楼棚,每层前面及两侧设竖长方形枪眼,二层以上四面开小铁窗。古罗马式山花顶,顶部正面中间凸塑“挺公楼”3字,两侧伸出2个半开放式长方形角堡,顶部中央建一四边形四角攒尖顶小亭罩住梯口。鹤山碉楼也属开平碉楼文化范畴,对研究当地近现代建筑及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37 | 鹤山市 | 骏发楼 | 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水边村 | 中华民国初 | 骏发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水边村。中华民国初期由三兄弟合资兴建,是具有防盗防匪功能的居住式碉楼。坐东向西偏南2°,楼高4层,青砖水泥混合结构,平面为长方形,通面阔三间7.6米,通进深两间4.8米,面积36.5平方米,楼前有院子及闸门楼1座,总占地面积132平方米。青砖墙,以工字钢作檩承托水泥楼棚,木楼梯,每层两侧设竖长方形枪眼,二层以上前后各开3个小铁窗。古罗马式山花顶,顶部正面中间凸塑“骏发楼”3字,四角各有1个半开放式长方形角堡,顶部中央建一四边形两面坡顶小亭罩住梯口。鹤山碉楼也属开平碉楼文化范畴,对研究当地近现代建筑及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38 | 鹤山市 | 同安楼 | 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新屋村 | 中华民国初 | 同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东溪村委会新屋村。建于中华民国初年,是具有防盗防匪功能的居住式碉楼。坐东北向西南,楼高4层,青砖水泥混合结构,平面为长方形,通面阔8.2米,通进深4.3米,占地面积35.3平方米。青砖墙,每层两侧开竖长方形枪眼,二层以上四面开小铁窗。古罗马式山花顶,顶部正面中间凸塑“同安楼”3字,四角各有1个半开放式长方形角堡,开圆形及竖长方形枪眼。鹤山碉楼也属开平碉楼文化范畴,对研究当地近现代建筑及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39 | 鹤山市 | 东成楼 | 址山镇昆联村委会东圣村 | 中华民国 | 东成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昆联村委会东圣村,建于中华民国。楼混合结构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28.8平方米,面阔4.3米,深6.7米。楼高六层,首层至第四层四面开窗,第五、六层四周为露台。第六层两侧开有四个窄枪眼,正面墙塑有“东成楼”三个字,女儿墙呈殖民地式装饰。东成楼是当时村作为联防土匪的防御性建筑,该楼建筑风格具有中华民国时期的特征,反映出时代性,为研究地方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40 | 鹤山市 | 福祥楼 | 址山镇昆联村委会大朗自然村西圣村 | 1941年 | 福祥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昆联村委会大朗西圣村,坐东北向西南。据村中老者回忆,楼建于1941年。坐北向南偏西11°,平面为长方形,楼高3层,青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面阔10.3米,进深2.56米;顶楼正面女儿墙上凸塑一鹰及“福祥楼”三字,为南洋装饰风格;首层门楣上题两首进步诗词作装饰,由当时在大朗敦本学校任教的共产党员容宗英题写——其一:“革命完成日,主义实现时;个个要做工,人人得饭吃。”其二:“喜讯频报至,百粤中健儿;沪战齐却敌,民族英雄师。”据说当年楼主曾发动华侨捐款抗日,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
440784_HS_01_0041 | 鹤山市 | 广泰楼 | 址山镇昆华村委会苍华村 | 1935年 | 广泰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昆华村委会苍华村。1935年苍华村人林绍遂兴建,主要用于居住。坐西北向东南,楼高5层,西式风格,钢筋水泥框架结构,通面阔8.8米,通进深6米,建筑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楼外有独立院子,总面积390平方米。门口设在正面,每层四面开铁窗,第四层正面设露台,顶层较小,两侧及前面为露台,后面两角各筑一圆筒形角堡,正面顶部凸塑“从庆堂”三字。广泰楼对研究当地近现代建筑及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42 | 鹤山市 | 址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 址山镇新莲村委会莲花片大王山 | 1999年 | 址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新莲村委会莲花片大王山上,为纪念那些为祖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辈们,址山镇政府于1999年在大王山上修建了这个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所在地还有一个阳刚的名字叫做将军陂,将军陂上游二千米内有深潭数许,潭江碧绿,水平如镜,两岸山峰挺拔,松林耸翠。每年到了清明、重阳时节,都会有不少的村民、游客、学生、异乡海归等前来瞻拜,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沉思历史,敬仰先烈的地方。 | |
440784_HS_01_0043 | 鹤山市 | 中兴村11号民居 | 共和镇民族村委会中兴村11号 | 1936年 | 中兴村11号民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民族村委会中兴村11号。建于1936年,坐西南向东北,面阔11.38米,深7.16米,占地面积101平方米。楼高二层半,硬山顶平台中西式水泥混合结构。首层凹肚形,大门口使用花岗岩石门套,门额两角刻有“蝙蝠吊金钱”图案,门前花岗岩石铺地。门厅为四门朝厅,门楣塑有彩绘画。厅的正面搭有神阁,供奉祖先。神阁背后右边为楼梯,左边为骠物房。厅顶开有一天井,装有通透的安全网,主要是通风及透光作用。二层厅的左右为房间,正面为通透式厅廊,拱顶。柱为罗马柱式,柱头塑有卷草花饰。三层比二层稍窄,硬山顶,露台筑女儿墙,正面中间突起,长2米,高1.3米,塑有对称的花草纹饰图案,房层两侧窗楣位置亦塑有花草图案。中兴村11号民居,具有中国建筑元素也有西式风格,它对于我们研究近代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 | |
440784_HS_01_0044 | 鹤山市 | 北合村89号民居 | 共和镇铁岗社区北合村89号 | 中华民国 | 北合村89号民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铁岗社区北合村89号,建于中华民国。此屋坐东南向西北,前后连体两座,前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凹肚式建筑;后座为楼高四层的混凝土结构楼。整体造型简洁朴素,突出防御功能。三层顶下面向外延伸,以三个托脚使楼体过渡到拱券,具立柱敞廊及尖顶女儿墙牌。整座建筑有清末民居特点,又有中华民国时期风格。具备前为厅、后为房的居住环境,又有防御土匪之功能。北合村89号民居建筑表现出时代特色,是研究近现代发展的实用素材。 | |
440784_HS_01_0045 | 鹤山市 | 瓦元村22号大楼 | 共和镇来苏村委会瓦元村22号 | 中华民国 | 瓦元村22号大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委会瓦元村22号。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房屋坐东北向西南,面阔11.28米,深14.1米,占地面积159平方米。凹肚式,楼高三层,平台中西式水泥混合结构建筑。首层门上方有多套壁画,门厅天井分开前后厅,前厅天花顶绘有海棠花饰,采用塑乳钉修饰。后厅六门朝厅,在墙中间开一门口,可上二、三楼,楼梯为木制扶手。二层布局四房一门厅,前出露台,后经屏风门上三层出露台。二层露台正面三间通透廊,柱为罗马柱托拱或方门形,三层女儿墙西式装饰。瓦元村22号民居具有时代建筑特点,对研究华侨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440784_HS_01_0046 | 鹤山市 | 振东学校 | 共和镇泮坑村委会坑口村 | 中华民国 | 振东学校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委会坑口村。建于中华民国。坐东南向西北,楼高二层半,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深9.2米,面宽13.4米。此校为当地华侨集资兴建的一间小学,二楼正面依稀可见“振东学校”凸塑四字痕迹,是鹤山县当年较为完好的一间小学,为研究华侨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编号 | 城市名称 | 建筑名称 | 所在位置(门牌号) | 建筑年代 | 历史建筑简介 | 备注 |
---|---|---|---|---|---|---|
440784_HS_02_0001 | 鹤山市 | 铨亭李公祠 | 桃源镇中心村委会宿坳村 | 清代 | 铨亭李公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桃源镇中心村委会宿坳村,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由铨亭祖十七世李渔铨(衡公)主持兴建,乾隆十一年完工。公祠坐东向西,现存两进夹一天井,砖木结构。第一进大门上方写有“铨亭李公祠”五个大字。 | |
440784_HS_02_0002 | 鹤山市 | 逢丁门萧氏宗祠 | 双合镇合成村委会旱冲村 | 清代 | 逢丁门萧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双合镇合成村委会旱冲村,始建至今有近200年历史。据说当年由何氏和外甥肖氏于清雍正年间从粤东搬迁而来。何、肖两氏先后建立祠堂。何氏人口略比肖氏人口多些,肖氏为了人丁兴旺,在祠堂外加建院子,建造了逢丁门,将朝向略为修改。逢丁门为牌楼门,处于丁位,坐癸向丁,寓意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如意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