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卷第十 震川先生集 别集补
明 归有光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康熙刊本

归太仆赞有序        王        世贞𢰅

故太仆寺丞直文仪制敕归震川先生讳有光字熙


甫昆山人也生而美风仪性渊沉于书无所不读而

尤邃经术长于制科之业自其为诸生则巳有名及

门之SKchar恒满而先生方以久次膺贡寻举应天乡试


第二人故相张文毅公治时主试得先生文而奇之


大以国士相许然至公车辄报罢行年六十而始登

第又不得馆𨕖岀令湖之长兴逾三载仅迁判顺德

府高新郑其座主也以大相秉铨怜先生屈㧞为太

仆丞寻以太仆入司制敕气稍𤼵舒而浙之台使复


苛摘之先生方属疾郁郁不乐遂卒先生于古文词

虽岀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𥠖庐陵当其所得


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

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


赞日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


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纟⿱𢆶匹 -- 继


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偒

震川先生小传见列朝诗集    钱    谦益𢰅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歳能属文弱冠

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嘉

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

八上春官不第读昼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


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乙

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

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

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

通判顺德隆庆庚午人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


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制敕修世庙实录熙甫𪧐学大


儒久困郡邑得为文学官给事馆阁欲以其间观中


秘未见书益肆力于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


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


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


是时王弇州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

四海熙甫一老举子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巿之间树


牙颊相搘柱不少下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

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弇州闻之日妄则有之庸

则未敢闻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弇州晚歳赞𦘕像曰千载有公⿰纟⿱𢆶匹 -- 继韩欧阳余岂异


趋久而台伤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

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


文妄加攺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


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熙甫具言所梦今


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鄕举追赠待诏冢孙昌

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嘉靖末山阴诸


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鄕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


乃至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


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


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


赏至于达旦四明余翰编分试礼闱学士为具言熙


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熙甫果得隽熙甫重平


生知已每叙张文𨼆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


事闻于熙甫者乎为补书之于此

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万暦乙亥熙甫先生葬于昆山东南门之内以子子


骏求予志其墓而未暇为也后或数歳一见或一歳


数见必以为请继以涕泣不懈益勤嗟乎子骏岂虑

千百世之后无复知熙甫者乎夫千百世之后必有


知熙甫者然必以熙甫之书而不以予之志否也既


深悲其意乃为序而铭之归氏之先岀于高阳重𥠖

之后封于韩墟是为胡子国绝于夏商之际武王克


商复为子国其后散居吴越者为归氏自汉以后无


闻焉唐天宝中有崇敬者多识典礼议辟雍之制及


天子谒先圣当东面如武王受丹书师尚父者也封


馀姚郡公谥曰宣宣公之子登封长洲县男登子融

封晋陵郡公谥曰宪其后五世皆其进士为大官至


十四世曰罕仁宋咸淳间为湖州判官子道隆居太

仓之项⿱兆目 -- 脊泾其孙徳甫为河南廉访使廉访之孙度


当洪武初避难于夜郞邛笮之间几死数有神人䕶


之归而复居昆山之外隍又二世为承事郞璇璇生

城武令凤凤生绅绅生正皆县学生正赠文林郞长


兴知县配周氏赠孺人先生之考妣也先生在孕时

家数见祯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先生有光

熙甫其字也熙甫眉目秀朗明悟绝人九歳能成文


章无童子之好弱冠尽通六泾三史大家之文及濂


洛关闽之说邑有吴纯甫先生见熙甫所为文大惊

以为当世士无及此者繇是名动四方以𨕖贡入南

太学歳庚子茶陵张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谓为贾董


再生将置第一而疑太学多他省人更置第二然自


喜得一国士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葢天下方相率为

浮游汎滥之词靡靡同风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


奥㫖𤼵为义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识也于是


读书谈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


百人熙甫不时岀或从其子质问所疑歳乙丑四明


余文敏公当分试礼闱予为言熙甫之文意度波澜


所以然者后余公得其文示同事无不叹服既见熙


甫姓名相贺得人主试者新郑高公喜而言曰此茶


陵张公所取以冠南国者今得之有以谢天下士矣


廷试入三甲𨕖为湖州长兴县令长兴在湖山间多


盗而好讼熙甫平生之论谓为天子牧养小民宜求


所疾痛不当过自严重赫赫若神令闾阎之意不得


自通故听讼时引儿童妇女与吴语务得其情事有


可解者立解之不数数具狱岀死囚数十人㫄县盗

𤼵而无故株连者为洗涤复百人有重囚毋死当葬


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


忍相负也然𪧐贼四五十家窟宅联络依山嶴中数


名捕之不能得熙甫率吏士掩之贼蜂起格鬬矢石


满前熙甫目不为瞬竟服其辜大户鱼肉小民者按

问无所纵舍尝梦两人头飞来啮臂若有所诉明日


有提两人头自言奴通其妾辄斩以闻熙甫令罢去


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先生自以负海


内之望明习古今成败即令召公毕公为方岳必且


叅与谋议不令北面受事而已故尝直行其意县有


勾军之令每阙一人自国初赤籍所注一戸或数百


人及邻保里甲人人诣县对簿熙甫不忍骚动百家


尝寝其事大吏弗善也又长兴多田之家往往花分


细戸而贫戸顾充里甲熙甫心知不可乃取大戸所


分子户为里甲因以充粮长小民安居自如而豪宗

多怨之有蜚语闻将中以考功法公卿大臣多知熙


甫者得通判顺德具疏乞致仕辇下诸公不为上熙


甫至顺德为土室蓬户读书其中不𩔖居官者庚午

入贺太仆寺留熙甫篡修寺志以熙甫判顺徳所掌


者马政也㑹新郑高公内江赵公皆平生爱慕先生

时相次入政府遂引先生为南京太仆寺寺丞而惟

扬李公复留先生掌制敕修世庙实录葢先生晚而


登第谓当在天子左右备顾问而栖栖郡县重致人

言意壹郁不自得已而列于文学侍从之间旦夕且

致大用又阁中藏书多世所未见方欲遍观以尽作


者之变亡何不起矣天下士闻者莫不悲之先生于


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淸庙之瑟一唱三

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𢡖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


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巳巳至于高文大册铺张帝王


之略表章圣贤之道若河图大训陈于玉几和弓垂


矢并列圭璋黼黻之间郑卫之音蛮夷之舞自无所


容鸣呼可谓大雅不群者矣然先生不独以文章名

世而其操行高洁多人所难及者余益为之叹慕云


先生生于正德元年卒于隆庆五年享年六十有六


元配魏氏⿰纟⿱𢆶匹 -- 继配王氏皆从先生之兆再⿰纟⿱𢆶匹 -- 继费氏别葬


有子六人详具于状铭曰


秦汉以来作者百家譬诸艸木大小毕华或春以荣


或秋以葩时则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经为质


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叹皆谐吕律匪笾匪簋

烝肴有飶造次之间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请观其书

明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戸部尚

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撰

  书先太仆全集后

先太仆府君文集凡三刻矣始府君之门人王子敬


为令闽之建宁刻于闽中文既不多流传亦少先伯

祖某刻于昆山其人不知文而自用擅自去取止刻

三百五十馀篇又妄加删改府君见梦于梓人梓人

以为言乃止故今书序二体中往往有与藏本异者

其后宗人道传又刻于虞山篇数与昆山本相埓文

则昆山本所无者百有馀篇然颇多错误诸刻既未

备又非善本先君子常恫于怀取所藏原本考较是

正又虑有缺遗命假馆虞山从先师钱牧斋宗伯


借藏本录其所无者合得八百馀首箧而藏之语


兄弟曰汝曾祖文章可继唐宋八家顾不尽流传于

世吾欲以诸刻本与未刻者合而锓之今穷老无力


他日汝辈事也谨志之不敢忘今先君捐馆两昆


殉难二十馀年室家破散孤穷困踣开箧披先世著

述辄呜咽不能读念至则涕污交流不可以为人尝

谋之虞山族叔比部君裔兴比部慨然任其事因以

府君全集质之牧斋先生先生先是已序府君之文


载初学集中至是更加排缵𨕖定四十卷自尺牍古


今诗之外计五百九十六篇重作一序并定凡例

于是考较加详比部巳梓三十馀篇㑹病卒嗟乎韩

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一时宗仰之者半非笑之者半

后二百馀年得欧阳永叔而始大显府君之文一时

虽压于异趋而盛名者至于今未及百年而世无不

推崇之比于欧曾方之昔贤不为不幸矣然韩公之

交世未尝无之但五代之乱不尚文宋初又尚杨刘

之习故不知贵重耳未有世皆知尊仰而文反不流

传如府君者也亡友南昌王于一尝语曰吾在江

西欲观君家太仆文遍求不可得前年黄州顾赤方

亦言楚中士大夫多知震川先生之名而无繇见其

文集江楚去吴中仅二千馀里巳不能流传到彼则

远者可知矣夫文章者天地之菁英古今之宝藏也

一代之士得与于此者不过数人士既毕一生之聪

明思虑才气以收其菁英𫉬其宝藏亦必欲宣昭发

扬以见于世不甘没没也天下之士既爱慕其人之


文章亦思掇其菁英以自饰袭其宝藏以自润袐而

不与亦复何取天既笃生其人厄其遇老其才使之

专力一心于文章以持天下之文运以造天下之文

才亦必不愿其以菁英宝藏私于一已也今文章如

太仆府君而后之人不使之流传不能承父之志扬

祖之美以副当世之士宗仰爱慕之心而答上天生


人才之意岂惟得罪于先公抑亦得罪于当世之士


得罪于天矣顾自知负罪而壁立磬悬无可如何


惟有朝夕向家祠叩头长跪兾冥漠之哀宥又自念

老而无子子独一身而近日风波几不免祸脱不幸

溘先朝露则此书更谁托哉此其尤痛心疾首而不


能一刻寛者也既力不能付梓且多留副本于世及


人有借抄者与之仍刻期见还此亦不得巳之思也

若合锓以流传不知当在何时则之可告无罪于


先世于天于当世之士亦不知在何时呜呼可哀也

巳丁未四月既望曾孙庄谨书

  当道明府及远近士大夫助刻先太仆文集敬

   赋五章奉谢用文章千古事为韵

               曾孙庄

在昔盛明世天未丧斯文笃生吾太仆著作迥轶群

一时七才子标榜皆渊云其魁卒推服卓哉绍前闻

  二

太仆绝代文诚继韩欧阳越今百馀载弥觉光焰长

所恨前人谬删攺不成章犹赖元本存小子椟而藏

  三

先子于是书搜辑巳有年更赖钱宗伯彚𨕖加重编

卷帙计四十叶数逾一千较勘空劳心无力使流传

  四

邑宰董仁侯无锡吴明府捐俸锓遗文表章我曾祖

诸公因继之翕然相鼓舞盛事慰九原高义足千古

  五

文章关气连岂复一家事兹集得流传后学受其赐

先泽幸不湮小子差自慰顾藉他人力寻思终内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