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泉记
作者:苏轼 北宋
本作品收录于《东坡全集‎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
    匪石岩岩,惟德之常。
    吁嗟雩泉,维山之滋。
    维水作聪,我民所噫。
    我歌云汉,于泉之侧。
    谁其尸之?涌溢赴节。
    堂堂在位,有号不闻。
    我愧于中,何以吁神。
    神尸其昧,我职其著。
    各率尔职,神不汝弃。
    酌山之泉,言采其蔬。
    跪以荐神,神其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