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

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

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

头面礼足,于一面立,白阿难言:

“波波城内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

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

‘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

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

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

当咨问我。’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干者,

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阿难语周那沙弥曰:

“我等有言欲启世尊,今共汝往,宣启此事,

若世尊有所戒敕,当共奉行。” 尔时,

沙弥周那闻阿难语已,即共诣世尊,头面礼足,

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曰:

“此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来至此,

礼我足,语我言:‘波波国有尼干子,命终未久,

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

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

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

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言是,

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时,

彼国人民事尼干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世尊告周那沙弥曰:“如是。周那!

彼非法中不足听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

犹如朽塔难可污色。彼虽有师,尽怀邪见;虽复有法,

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

非是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故塔不可污也。

彼诸弟子有不顺其法,舍彼异见,行于正见。周那!

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

何以舍离?’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失道,

获无量罪,所以者何?彼虽有法,

然不真正故。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

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

譬如新塔易可污色。然诸弟子于此法中,不能勤修,

不能成就,舍平等道,入于邪见,

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

何以舍离,入于邪见?’其彼弟子信其言者,

则二俱见真正,获无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虽有师,然怀邪见,虽复有法,

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

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不可污色。

彼诸弟子法法成就,随顺其行,起诸邪见。周那!

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

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

彼诸弟子信受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

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那!

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

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为污色。

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随顺修行而生正见,

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

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

彼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见,获无量福。

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导师出世,

使弟子生忧;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无忧。

云何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周那!导师新出世间,

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净,

如实真要而不布现,然彼导师速取灭度,

其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

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竟不布现,

而今导师便速灭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

是为导师出世,弟子愁忧。云何导师出世,

弟子不忧?谓导师出世,其法清净,梵行具足,

如实真要而广流布,然后导师方取灭度,

其诸弟子皆得修行,不怀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

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不布现,

而今导师便速灭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

如是,周那!导师出世,弟子无忧。” 佛告周那:

“此支成就梵行,谓导师出世,出家未久,

名闻未广,是谓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

出家既久,名闻广远,是谓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

而诸弟子未受训诲,未具梵行,未至安处,

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

有异论起不能如法而往灭之,未能变化成神通证,

是为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

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尽受教训,

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

又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

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

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未受训诲,

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

有异论起不能以法如实除灭,

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未具足。周那!

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

诸比丘尼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

复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

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周那!

诸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

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亦复如是。 “周那!若导师不在世,

无有名闻,利养损减,则梵行支不具足满。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无有损减,

则梵行支为具足满。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

皆悉具足,而诸比丘名闻利养,不能具足,

是为梵行支不具足。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

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亦复具足,

则梵行支为具足满,比丘尼众亦复如是。 “周那!

我出家久,名闻广远,我诸比丘已受教诫,

到安隐处,自获己利,复能受法为人说法,

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亦如是。周那!

我以广流布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

周那!一切世间所有导师,

不见有得名闻利养如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也。周那!

诸世间所有徒众,

不见有名闻利养如我众也。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可见。

云何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

是名见不可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郁头蓝子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有见不见,

云何名见不见?如刀可见,刃不可见。’诸比丘!

彼子乃引凡夫无识之言以为譬喻,如是,

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见。

云何见不见?汝当正欲说言:‘一切梵行清净具足,

宣示流布,是不可见。’周那!

彼相续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续法具足而不可得。周那!

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证,谓四念处、

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

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

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

‘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

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诸贤!

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义如是,汝义如是。

何者为胜?何者为负?’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

我义如是;汝句如是,汝义如是;汝句亦胜,

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非,

亦不得是。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

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受,同一师,

同一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

‘彼所说句不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

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

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

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

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

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

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

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

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

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

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

‘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已,

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

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

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

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

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

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

‘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

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

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

《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

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

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

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

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诸比丘!我所制食,

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

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

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

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

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

下至闲静懈息之处。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

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

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佛言:

“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

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

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所以者何?有乐自娱,

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

‘何乐自娱,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

‘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

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

人所贪著。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

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

等正觉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

此为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犯于梵行,

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

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

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

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

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如此诸乐,

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故杀众生,

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

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

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

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放荡自恣,

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

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

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

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触,

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五欲因缘生乐,

当速除灭。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

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公为盗贼,

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

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

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

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

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

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

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

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

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诸贤!

是为此乐有七功德。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

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

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

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

贤圣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

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

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

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

则有是处。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

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

正智解脱,不为九事。云何为九?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

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

九者不随痴。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

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

‘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

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

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

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

‘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彼比丘、

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如来于彼过去事,

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

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

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

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

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

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

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

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

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

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

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

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

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

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

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

‘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

‘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

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

馀者为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

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

馀者虚妄。’或复有言: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

‘是命是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

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馀虚。’

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

‘如来有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

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馀虚。’

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馀虚。’

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

‘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

馀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未见未生者,我亦记之。何者未见未生,

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馀虚;无色是我,

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

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我有边,

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

从想有终。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

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

从想有终。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

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

从想有终,此实馀虚。是为邪见本见本生,

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

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馀虚,——

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馀虚。’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

如是见:‘此实,馀者虚妄。’当报彼言:

‘汝实作此论,

云何此世常存?此实馀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

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

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但有言耳,

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

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复有沙门、

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或复有言:‘自造他造。’

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

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

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

无有是处。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

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

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

大患阴集。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

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

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

大患阴集。又言此世间他造,

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

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

于四念处当修三行。云何比丘灭此诸恶,

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

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

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

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有八解脱,

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

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

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

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尔时,

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

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净,微妙第一。

当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

“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一八)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那难陀城波波利庵婆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

长老舍利弗于闲静处,默自念言:

“我心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

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时,

舍利弗从静室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白佛言:“向于静室,默自思念:过去、未来、

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

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 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汝能于佛前说如是语,一向受持,

正师子吼,馀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过去诸佛心中所念,

彼佛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脱、

如是解脱堂不?” 对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

汝能知当来诸佛心中所念,有如是戒、如是法、

如是智慧、如是解脱、如是解脱堂不?” 答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如我今如来.至真.

等正觉心中所念,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如是解脱、

如是解脱堂,汝能知不?” 答曰:“不知。”

 又告舍利弗:“过去、未来、现在如来.至真.

等正觉心中所念,汝不能知,

何故决定作是念?因何事生是念?一向坚持而师子吼,馀沙门、

婆罗门若闻汝言:‘我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

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

等正觉等者。’当不信汝言。” 舍利弗白佛言:

“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

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如来为我说法,

转高转妙,说黑、白法,缘、无缘法,照、无照法,

如来所说,转高转妙,我闻法已,知一一法,

于法究竟,信如来.至真.等正觉,

信如来法善可分别,信如来众苦灭成就,诸善法中,

此为最上。世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世尊说法复有上者,谓制法。制法者,

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

七觉意、八贤圣道,是为无上制。智慧无馀,

神通无馀,诸世间所有沙门、

婆罗门皆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者?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制诸入。诸入者,谓眼色、耳声、鼻香、

舌味、身触、意法,如过去如来.至真.

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正使未来如来.

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

今我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

乃至意法。此法无上,无能过者,智慧无馀,

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

谓识入胎。入胎者,一谓乱入胎、乱住、乱出,

二者不乱入、乱住、乱出,三者不乱入、不乱住而乱出,

四者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彼不乱入、不乱住、

不乱出者,入胎之上。此法无上,智慧无馀,

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所谓道也。所谓道者,诸沙门、

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慧意三昧,随三昧心修念觉意,

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法;精进、喜、猗、定、

舍觉意,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此法最上,

智慧无馀,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为灭。灭者,谓苦灭迟得,

二俱卑陋;苦灭速得,唯苦卑陋;乐灭迟得,

唯迟卑陋;乐灭速得,然不广普,以不广普,

故名卑陋。如今如来乐灭速得,而复广普,

乃至天人见神变化。”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是为如来说无上灭。此法无上,智慧无馀,

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言清净。言清净者,世尊于诸沙门、婆罗门,

不说无益虚妄之言,言不求胜,亦不朋党,

所言柔和,不失时节,言不虚发,

是为言清净。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见定。彼见定者,

谓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观头至足,观足至头,皮肤内外,

但有不净发、毛、爪甲,肝、肺、肠、胃、脾、

肾五脏,汗、肪、髓、脑、屎、尿、涕、、泪,臭处不净,

无一可贪,是初见定。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

唯观白骨及与牙齿,是为二见定。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白骨,

唯观心识在何处住?为在今世?为在后世?今世不断,

后世不断;今世不解脱,后世不解脱,是为三见定。

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

复重观识;识在后世,不在今世;今世断,后世不断;

今世解脱,后世不解脱,是为四见定。

诸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复重观识,

不在今世,不在后世;二俱断,二俱解脱,

是为五见定。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说常法。

常法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忆识世间二十成劫败劫,

彼作是言:‘世间常存,此为真实,馀者虚妄,

所以者何?由我忆识,故知有此成劫败劫,

其馀过去我所不知,未来成败我亦不知。’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

馀者为虚。’是为初常法。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忆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此世间常,此为真实,

馀者虚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成劫败劫,

我复能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

我不知未来劫之成败。’此说知始,不说知终,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真实,

馀者虚妄。’此是二常法。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八十成劫败劫,

彼言:‘此世间常,馀者虚妄。

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有成劫败劫,

复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未来劫之成败我亦悉知。’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

馀者虚妄。’是为三常存法。此法无上,智慧无馀,

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观察。观察者,谓有沙门、婆罗门以想观察,

他心尔趣,此心尔趣,彼心作是想时,

或虚或实,是为一观察。诸沙门、

婆罗门不以想观察,或闻诸天及非人语,而语彼言:

‘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或实或虚,是二观察。

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

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自观己身,又听他言,语彼人言:

‘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有实有虚,

是为三观察。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

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又不自观、观他,除觉、

观已,得定意三昧,观察他心,而语彼言:

‘汝心如是,汝心如是。’如是观察则为真实,

是为四观察。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

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

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

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

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

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为他说法,

使戒清净。戒清净者,有诸沙门、婆罗门所语至诚,

无有两舌,常自敬肃,捐除睡眠,不怀邪谄,

口不妄言,不为世人记于吉凶,

不自称说从他所得以示于人,更求他利,坐禅修智,

辩才无碍,专念不乱,精勤不怠。此法无上,

智慧无馀,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解脱智。谓解脱智者,

世尊由他因缘内自思惟言:‘此人是须陀洹,

此是斯陀含,此是阿那含,此是阿罗汉。’此法无上,

智慧无馀,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自识宿命智证。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自忆往昔无数世事,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成劫败劫,

如是无数我于某处生,名字如是,种、姓如是,

寿命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如是;从此生彼,

从彼生此,若干种相,自忆宿命无数劫事,

昼夜常念本所经历。此是色,此是无色;

此是想,此是无想,此是非无想,尽忆尽知。

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天眼智。天眼智者,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观诸众生,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

若丑,随其所行,尽见尽知。或有众生,

成就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贤圣,信邪倒见,

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

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

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观诸众生,

如实知见。此法无上,智慧无馀,神通无馀,

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神足证者,

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

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

于虚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于地;

犹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火,如火积燃;

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沙门、

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

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

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

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

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

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

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

斯乃名曰贤圣神足。犹如世尊精进勇猛,有大智慧,

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世尊今亦不乐于欲,不乐卑贱凡夫所习,

亦不劳勤受诸苦恼。世尊若欲除弊恶法,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游于初禅,如是便能除弊恶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亦复如是。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

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佛告舍利弗:

“若有外道异学来问汝言:‘过去沙门、

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

‘未来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现在沙门、

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 时,舍利弗白佛言:

“设有是问:‘过去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当答言:

‘有。’设问:‘未来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有。’设问:‘现在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无。’” 佛告舍利弗:

“彼外道梵志或复问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无?’汝当云何答?”

 舍利弗言:“我当报彼:

‘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我躬从佛闻,

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

无有是处。’世尊!我如所闻,依法顺法,

作如是答,将无咎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

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

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

无有是处。” 尔时,

尊者郁陀夷在世尊后执扇扇佛,佛告之曰:“郁陀夷!

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

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郁陀夷!若馀沙门、

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

彼便当竖幡,告四远言:‘如来今者少欲知足,

今观如来少欲知足,如来有大神力,有大威德,

不用在欲。’” 尔时,尊者郁陀夷正衣服,

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

少有少欲知足如世尊者,世尊有大神力,

有大威德,不用在欲。若复有馀沙门、

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便能竖幡,

告四远言:‘世尊今者少欲知足。’舍利弗!

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

彼若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说此法,

无复疑网。”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

“汝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

所以者何?彼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汝所说,

当得开解。” 对曰:“唯然。世尊!” 时,

舍利弗即便数数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

以自清净故,故名清净经。 尔时,

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大会经第十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提国迦维林中,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是罗汉,

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

时,四净居天即于天上各自念言:“今者,

世尊在释翅提迦维林中,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得阿罗汉,

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

我等今者亦可往共诣世尊所,各当以偈称赞如来。” 时,

四净居天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彼天没,

至释翅提迦维林中。尔时,四净居天到已,

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即于佛前,

以偈赞曰:

“今日大众会,  诸天神普集;

皆为法故来,  欲礼无上众。”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

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比丘见众秽,  端心自防护;

欲如海吞流,  智者护诸根。”

说是偈已,退一面立。时,

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断刺平爱坑,  及填无明堑;

独游清净场,  如善象调御。”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

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诸归依佛者,  终不堕恶趣;

舍此人中形,  受天清净身。”

尔时,四净居天说此偈已,世尊印可,

即礼佛足,绕佛三匝,忽然不现。其去未久,

佛告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今者诸天大集,

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

诸比丘!过去诸如来.至真.

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当来诸如来.至真.

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诸比丘!

今者诸天大集,

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亦当称彼名号,为其说偈。

比丘当知:

“诸依地山谷,  隐藏见可畏;

身着纯白衣,  洁净无垢秽。

天人闻此已,  皆归于梵天;

今我称其名,  次第无错谬。

诸天众今来,  比丘汝当知;

世间凡人智,  百中不见一。

何由乃能见,  鬼神七万众?

若见十万鬼,  犹不见一边;

何况诸鬼神,  周遍于天下。”

地神有七千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

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时,

有雪山神将六千鬼悦叉若干种,

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

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有一舍罗神将三千鬼悦叉若干种,

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

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此万六千鬼神悦叉若干种,

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

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复有毗波蜜神,住在马国,

将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复有金毗罗神,

住王舍城毗富罗山,将无数鬼神恭敬围绕。

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沓和神,有大威德,

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

南方毗楼勒天王,领诸龙王,有大威德,

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西方毗楼博叉天王,领诸鸠盘茶鬼,有大威德,

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诸悦叉鬼,有大威德,

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

此四天王护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明,来诣迦维林中。

尔时,世尊欲降其幻伪虚妄之心,故结咒曰:

“摩拘楼罗摩拘楼罗 毗楼罗毗楼罗 [旃-方+示]

陀那加摩世致 迦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

呜呼奴奴主 提婆苏暮 摩头罗 支多罗

斯那 干沓波 那罗主 阇尼沙 尸呵 无

莲陀罗 鼻波蜜多罗 树尘陀罗 那闾尼

呵 斗浮楼 输支婆迹婆”

如是,诸王乾沓婆及罗刹皆有神足、形貌、

色像,怀欢喜心来诣比丘众林中。尔时,

世尊复结咒曰:

“阿酰 那陀瑟 那头 毗舍离 沙呵 带叉蛇 婆

提 提头赖吒 帝婆 沙呵 若利耶 加毗罗

 摄波那伽 阿陀伽摩 天提伽 伊罗婆陀

 摩呵那伽 毗摩那伽多 陀伽陀馀 那伽罗

阇 婆呵沙呵 叉奇提 婆提罗帝 婆提罗帝

 毗枚大迹[门@(人/(人*人))] 毗呵四 婆咛 阿婆婆四 质多

罗 速和尼那 求四多 阿婆由 那伽罗除 阿

四 修跋罗 萨帝奴 阿伽 佛陀洒 失罗咛 婆耶

 忧罗头婆延楼 素盘[少/兔] 佛头 舍罗[少/兔] 伽类楼”

尔时,世尊为阿修罗而结咒曰:

“祇陀 跋阇 呵谛 三物第 阿修罗 阿失陀 婆

延地 婆三婆四 伊弟阿陀 提婆摩 天地 伽

黎妙 摩呵秘摩 阿修罗 陀那秘罗陀 鞞摩质

兜楼 修质谛丽 婆罗呵黎 无夷连那婆 舍黎

阿细 跋黎 弗多罗那 萨鞞 鞞楼耶那那迷 萨

那迷谛 婆黎 细如 罗耶跋兜楼 伊呵庵婆

罗迷 三摩由伊 陀那 跋陀若 比丘那 三弥

涕 泥拔” 尔时,世尊复为诸天而结咒曰:

“阿浮 提婆 萆犁酰陛 提豫 婆由 多陀[少/兔] 跋

楼[少/兔] 婆楼尼 世帝苏弥 耶舍阿头 弥多罗婆

 伽罗那移婆 阿逻 提婆 摩天梯与 陀舍提

舍 伽予 萨鞞 那难多罗婆跋那 伊地盘大

 仇地 盘那盘大 耶舍卑[少/兔] 暮陀婆那 阿酰揵

大 比丘那 婆朱弟 婆尼 鞞弩 提步 舍伽利

 阿酰地 勇迷 那刹帝隶富罗息几大 阿陀蔓

 陀罗 婆罗鞞栴大苏 婆尼捎 提婆 阿陀[旃-方+示]

陀 富罗翅支大 苏黎耶苏婆尼捎 提婆 阿

陀 苏提耶 富罗翅大 摩伽陀 婆苏因 图攎阿

头 释拘 富罗大攎 叔伽 伽罗摩 罗那阿大 鞞

摩尼婆 呜婆提 奇呵 波罗无呵 鞞婆罗 微

阿尼 萨陀摩多 阿呵黎 弥沙阿尼钵仇[菟-(色-巴)+(〦-一)]

叹奴阿 攎余提舍阿酰跋沙 赊摩 摩呵赊

摩 摩[菟-(色-巴)+(〦-一)]沙阿 摩[菟-(色-巴)+(〦-一)]疏多摩 乞陀波头洒阿

陀摩 [菟-(色-巴)+(〦-一)]波头洒阿 酰阿罗夜 提婆 阿陀 黎陀

夜 婆私 波罗 摩诃 波罗阿陀 提婆摩天 梯

夜 差摩 兜率陀 夜摩 伽沙尼阿尼 蓝鞞蓝

婆折帝 树提 那摩伊洒 念摩罗提 阿陀酰 波

罗念弥大 阿酰 提婆 提婆 阇兰提 阿奇 尸

吁波 摩阿栗吒攎耶 呜摩 浮浮 尼婆私

遮婆 陀暮 阿周陀 阿尼 输豆檀耶 [菟-(色-巴)+(〦-一)]阿头

 阿逻 毗沙门伊洒” 此是六十种天。尔时,

世尊复为六十八五通婆罗门而结咒曰:

“罗耶梨沙耶何酰犍大婆尼 伽毗罗跋兜鞞

地阇[菟-(色-巴)+(〦-一)]阿头差暮萨提 鸯祇鞞地牟尼阿头闭

犛耶差伽 尸梨沙婆呵若[菟-(色-巴)+(〦-一)]阿头梵摩提婆

提那婆鞞地牟尼阿头 拘萨梨伊尼攎摩阇

逻 鸯祇逻野般阇阿楼呜猿头 摩诃罗

野阿拘提楼杙[菟-(色-巴)+(〦-一)]阿头 六闭俱萨梨阿楼伽

陵倚伽夷罗檀酰罪否符野福都卢梨洒先

陀步 阿头 提那伽否婆呵移伽耶罗野多

陀阿伽度 婆罗蔓陀[菟-(色-巴)+(〦-一)]迦牧罗野阿头 因陀罗

楼迷迦符陀攎暮摩伽酰阿敕伤俱卑予

阿头酰兰若伽否鞞梨味余梨多他阿伽度 阿

酰婆好罗子弥都卢多陀阿伽度 婆斯佛离

首陀罗罗予多陀阿伽度 伊梨耶差摩诃罗

予先阿步多陀阿伽度 般阇婆予婆梨地翅

阿罗予多陀阿伽度 郁阿兰摩诃罗予

便被婆梨摩梨输婆酰大 那摩阿盘地苦摩

梨罗予阿具斯利陀那婆地阿头 翅鞞罗予

尸伊昵弥昵摩呵罗予复婆楼多陀阿伽

度 跋陀婆利摩呵罗予俱萨梨摩提输尸汉提

苫婆梨罗予修陀罗楼多他阿伽度 阿

呵因头楼阿头摩罗予余苏利与他鞞地提步

阿呵鞞利四阿头 恒阿耶楼婆罗目遮耶暮

阿夷[菟-(色-巴)+(〦-一)]阿头一摩耶舍枇那婆 差摩罗予何梨

揵度余枇度钵支余是数波那路摩苏罗予耶

赐多由酰兰若苏盘那秘愁度致夜数罗舍 波

罗鞞陀郁陀婆呵婆洒婆呵婆婆谋娑呵沙

贪覆赊大赊法阇沙丽罗陀 那摩般枝[病-丙+(白/(ㄎ*戈))]多

哆罗乾沓婆 沙呵婆萨多提苏鞞罗予阿酰

揵[病-丙+(白/(ㄎ*戈))] 比丘三弥地婆尼地婆尼”

尔时,复有千五通婆罗门,如来亦为结咒。

时,此世界第一梵王及诸梵天皆有神通,

有一梵童子名曰提舍,有大神力。

复有十方馀梵天王,各与眷属围绕而来。

复越千世界,有大梵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

寻与眷属围绕而来。 尔时,

魔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怀毒害心,即自念言:

“我当将诸鬼兵往坏彼众,围绕尽取,不令有遗。”时,即召四兵,

以手拍车,声如霹雳,

诸有见者无不惊怖,放大风雨、雷电、霹雳,

向迦维林围绕大众。 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

今日魔众怀恶而来。”于是颂曰:

“汝今当敬顺,  建立于佛法;

当灭此魔众,  如象坏花藂。

专念无放逸,  具足于净戒;

定意自念惟,  善护其志意。

若于正法中,  能不放逸者;

则度老死地,  永尽诸苦本。

诸弟子闻已,  当勤加精进;

超度于众欲,  一毛不倾动。

此众为最胜,  有大智名闻;

弟子皆勇猛,  为众之所敬。”

尔时,诸天、神、鬼、五通仙人皆集迦维园中,

见魔所为,怪未曾有。佛说此法时,

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诸天、龙、鬼、神、

阿修罗、迦楼罗、真陀罗、摩[目*侯]罗伽、

人与非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