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文木山房集》序
作者:胡适
1925年10月29日

  《儒林外史》的作者全椒吴敏轩先生(敬梓)著的书,有《诗说》和《文木山房诗文集》。《诗说》七卷,没有刻本,大概是不可得见的了。《文木山房集》,《全椒志》作十二卷;金亚匏先生(和)跋《儒林外史》,说文集五卷,诗七卷。这部十二卷本的全集也没有刻本;亚匏先生说他家旧藏有抄本,乱后遗失了。

  我是最敬重吴先生的,常常想搜求他的遗著,常常痴想他的诗文集也许有别本保存在世间。六七年前,我曾托北京的几家书铺访求《文木山房集》,竟访不著。所以民国九年我作《吴敬梓传》时,只从王又曾和程晋芳的诗注里知道他的诗四句。直到民国十年,带经堂书铺方才为我访得此本。此本共有赋一卷(共四篇),诗二卷(共百三十一首),词一卷(共四十七阕);附刻他的爱子荀叔先生(烺)的诗一卷,词一卷。

  依我看来,这部集子里收的诗词,大概都是文木老人四十岁以前作的。黄河序中说:“余方谋付之剞劂,以垂不朽;而敏轩薄游真州,可村方先生爱为同调,遽损囊中金,先我成此盛举。”集中《真州客舍》诗云:“七年羁建业,两度客真州。”先生三十三岁时移家到南京,第七年为三十九岁,当乾隆四年。集中最末一首词是为三十九岁生日作的,可以互证。程廷祚序中说作者“为诸生二十年,倦而思去”;吴先生中秀才时,年约二十岁(见庚戌《除夕词》),这也是一个旁证。吴湘皋序中说“令子烺年未弱冠,手抄《十三经注疏》……趋庭之下,相为唱和,今都为一集”;金兆燕序荀叔先生的《春华小草》,也有“当卫玠过江之日,正王乔游洛之年”:这可见荀叔先生的年岁,又可以旁证敏轩先生的年岁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部集子大概刻于乾隆五年左右,约当敏轩先生四十岁时。

  这部集子不曾收入敏轩先生最后十四五年的诗词,是一大缺憾。集中只有韵文,未收散文,也是一大缺憾。王又曾引他的诗“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此诗不在这本集子里;我们读这两句可以推知那未刻的《文木全集》里定有不少的晚年成熟的见解,可惜于今都不可得见了。然而我们生在吴先生二百年后,居然能在无意之中发现《文木山房集》的初刻本,居然能在灰烬之馀得读他的韵文一百八十二篇之多,这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古来不少作小说的大文豪,都没有文集流传下来,甚至于连籍贯年代都不可考。其中只有两位姓吴的作者遗留下一些作品。一位是作《西游记》的吴承恩先生,他的诗散见于《山阳耆旧集》及《明诗综》等书里的尚不少;他的文集的一部分现刻在《楚州丛书》里。还有一位就是敏轩先生了。这部《文木山房集》里保存了不少的传记材料。例如《减字木兰花》词八首可以考见他三十岁以前的历史;如《移家赋》可以考见他的家世和他对于乡里的感情;如关于博学鸿词考试的几首诗可以考见他对于此举的意见:我们拿这些材料来和《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比较印证,很可以想像敏轩先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了。况且他的儿子荀叔先生以文学家而兼精算学,名在《畴人传》里,而遗著皆不传于后世;这部集子里保存了他少年时作的诗五十二首,词二十五首,虽然不多,也算很可宝贵的了。

  上元金亚匏先生的母族出于全椒吴氏,故他的《儒林外史跋》给了我们不少的考证材料。他家藏有《文木山房集》的十二卷抄本,不幸在太平天国乱时遗失了。他的儿子仍珠先生(还)知道我得了此书,曾借去传抄一本;又恐此书传本太少,终于沦失,故仰体亚匏先生的遗志,出资排印一千部,使这部集子永永流传于世。我很钦敬仍珠先生的高谊,故很愿意把我的原本借出排印。此书行款全依原本。校对的事全靠上海亚东图书馆里的几位朋友帮忙。校印既完,仍珠先生要我把我做的《吴敬梓年谱》附在后面作一个附录,又要我写一篇短序略述此集的历史。这都是我愿意做的,也就不敢推辞了。

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月二十九夜 在江新船上脱稿
(原载1926年3月《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