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医林改错
卷下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半身不遂论序

    医家立言着书,心存济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 可传。倘病不知源,方不对症,是以活人之心,遗作杀人之事,可不畏欤?如伤寒、温疫、杂症、妇科,古人各有所长,对症用方,多半应手取效,其中稍有偏见,不过白玉微瑕。惟半身不遂一症,古之着书者,虽有四百馀家,于半身不遂立论者,仅止数人。数人中,并无一人说 明病之本源。病不知源,立方安得无错?余少时遇此症,始遵《灵枢》、《素问》、仲景之论,治之无功。继遵河间、东垣、丹溪之论,投药罔效。辗转踌躇,几至束手。

    伏思张仲景论伤寒,吴又可着《温疫》,皆独出心裁,并未引古经一语。余空有活人之心,而无济世之手。凡遇是症,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欲公之天下,以济后人,奈不敢以管见之学,驳前人之论,另立方法,自取其罪。友人曰:真胸有确见,屡验良法,补前人之缺,救后人之难,不但有功于后世,正是前代之勋臣,又何罪之有?余闻斯议,不揣鄙陋,将男、妇、小儿半身不遂,瘫腿痿症,抽搐筋挛,得病之源,外现之症,屡验良方,难治易治之形状,及前人所论脉理脏腑经络之错误,一一绘图,申明其说,详述前后,以俟高明,再加补助,于医道岂无小补云尔。

    半身不遂论

    半身不遂,病本一体,诸家立论,竟不相同。始而《灵枢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 入深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所中则为偏风。张仲景曰:“夫风之为病,当令人半身不遂。”三书立论,本源皆专主于风。至刘河间出世,见古人方论无功,另出手眼,云:“中风者,非肝木之风内动,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内火暴甚,水枯莫制,心神昏昧,卒倒无所知。”其论专主于火。李东垣见河间方论矛盾。又另立论曰:“中风者,气虚而风邪中之,病在四旬以后,壮盛稀有,肥白气虚者间亦有之。”论中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中经络之分,立法以本气虚外受风邪,是其本也。朱丹溪见东垣方症不符,又分途立论,言西北气寒有中风,东南气 湿非真中风,皆因气血先虚,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其论专主于痰,湿痰是其本也。 王安道见丹溪论中有“东南气湿非真中风”一句,便云:“《灵枢》、《素问》、仲景所言是真中风,河间、东垣、丹溪所言是类中风。”虞天民言:“王安道分真中风、类中风之说,亦未全是。四方病此者,尽因气、湿、痰、火挟风而作,何尝见有真中、类中之分?”

    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着非风之论,惟引用《内经》厥逆,并辨论寒热、血虚 、及十二经之见症,与症不符,其方不效者,可惜先生于此症阅历无多。其馀名家所论病因 ,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有云“气血虚弱而中风邪”者,于散风清火方中,加以补气养血之药;有云“阴虚亏损而中风邪”者,于滋阴补肾药内,佐以顺气化痰之品。或补多而攻少,或补少而攻多,自谓攻补兼施,于心有得。今人遵用,仍然无效。又不敢议论古人之非,不曰古方不合今病,便云古今元气不同。 既云方不合病,元气不同,何得伤寒病,麻黄、承气、陷胸、柴胡,应手取效,何得中风门愈风、导痰、秦艽、三化,屡用无功?总不思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以议论揣度,定论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因何半身不遂,口眼歪邪;因何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毫无定见,古今混猜。以一亏损五成元气之病,反用攻发克消之方,安得不错? 溯本穷源,非错于医,乃错自着书者之手。嗟乎!此何等事,而竟以意度,想当然乎哉!

    半身不遂辨

    或曰:半身不遂,古人风火湿痰之论,诸家层次议驳,有证据可凭乎?余曰:即以仲景 《伤寒论》中风篇云:“中风则令人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干呕自汗。”《金匮要略》论:“伤风则令人鼻塞喷嚏,咳嗽声重,鼻流清涕。”中风本门又云:“夫风之为病,当令人半身不遂。”今请问:“何等风,何等中法,令人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干呕自汗?何等风,何等中法,则令人鼻塞喷嚏,咳嗽声重,鼻流清涕?何等风,何等中法,则令人半身不遂?”半身不遂若果是风,风之中人,必由皮肤入经络,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症可查。尝治此症,初得时并无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目痛鼻干,寒热往来之表症。既无表症,则知半身不遂,非风邪所中。再者,众人 风、火、湿、痰之论立说更为含混。如果是风、火、湿、痰,无论由外中,由内发,必归经络。经络所藏者,无非气血。气血若为风、火、湿、痰阻滞,必有疼痛之症。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由此思之,又非风、火、湿、痰所中。

    半身不遂本源

    或曰:君言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何以亏至五成方病?愿闻其说。余曰:夫元气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若十分元气,亏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则无病。若 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 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 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 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如睡时气之归并,人不能知觉,不过是醒则不能翻身,惟睡醒时气之归并,自觉受病之半身,向不病之半身流动,比水流波浪之声尤甚,坐时归并,身必歪倒 ,行走时归并,半身无气,所以跌仆。人便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辨

    或曰:半身不遂,既然无风,如何口眼歪斜?余曰:古人立歪斜之名,总是临症不细心 审查之故。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嘴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尝治此症,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此理令人不解,又无书籍可考。何者?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互之义。余亦不敢为定论,以待高明细心审查再补。

    又曰:口眼歪斜,尽属半脸无气乎?余曰:前论指兼半身不遂而言。若壮盛人,无半身 不遂 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经络散风之剂,一药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为也。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或曰:口角所流非痰饮乎?余曰:尝治此症,见所流尽是清水,并非稠痰。明明气虚不固津以他症互相参看,流涎者属气虚无疑。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或曰:“患半身不遂,兼大便干燥,古人名曰‘风燥’,言其病有风有火,有是理乎?”余曰:“若是风火,用散风、清火、润燥、攻下药,大便一行,风散火清,自当不燥。”

    尝见治此症者,误用下药,下后干燥更甚。总不思平素出大恭时,并非大恭顺谷道自流,乃用气力催大恭下行。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气力使手足动,无气力使舌言,如何有气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以此推之,非风火也,乃无气力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或曰: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有火有虚,有分别乎?余曰:有溺时玉茎内疼痛,尿一点 一滴 开张,尿流而不知,名曰遗尿。不禁者,尿欲出而人禁止不溺,尿仍自出。此专指小便自病 而言。若半身不遂,兼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绝无玉茎疼痛之苦,此是气虚不固提也。

    辨语言蹇涩非痰火

    或曰:说话不真,古名语言蹇涩。前人论舌之本有痰有火,此理想来不错?余曰:非痰 火也能动,舌亦半边无气,亦不能全动,故说话不真。试看小儿气不足不能行走时,高年人气衰 时,说话俱不真,是其证也。

    辨口噤切牙

    或曰:既无风火,如何口噤切牙?余曰:口噤自是口噤,切牙自是切牙,古人以口噤、切牙 伤寒、温疫、杂症、妇科,有虚证口噤者,有实证切牙者。独半身不遂,有口噤,绝无切牙,亦有口噤太甚,下牙里收,其声如锉似切牙,实非切牙,亦虚症也。如无半身不遂,又无他症相兼,忽然口噤不开,乃风邪阻滞经络,气不上达之所致,用疏通经络之剂即愈。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或曰:元气既亏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症可查乎?馀生平治之最多,知之最悉 。每 故一阵风响者,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者,有下眼皮常跳动者,有一只眼渐渐小者,有无故一 阵眼睛发直者,有眼前常见旋风者,有常向鼻中攒冷气者,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上下嘴 唇相凑发紧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 伦次者,有无故一阵气喘者,有一手常战者,有两手常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 伸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 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脚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两腿膝缝出冷气者,有脚孤拐骨 一阵发软、向外棱倒者,有腿无故抽筋者,有脚指无故抽筋者,有行走两腿如拌蒜者,有心 口一阵气堵者,有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者,有心口一阵发忙者,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 有睡卧自觉身子沉者,皆是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

    论小儿半身不遂

    或曰:小儿亦有半身不遂者?余曰: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症者少,多半由 伤寒 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古人以风治,是于此症阅历无多。

    瘫痿论

    或曰:元气归并左右,病半身不遂,有归并上下之症乎?余曰: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 ,周 之源,因足阳明胃经湿热,上蒸于肺,肺热叶焦,皮毛憔悴,发为痿症,概用清凉攻下之方。余论以清凉攻下之药,治湿热腿疼痹症则可,治痿症则不相宜。岂知痹症疼痛日久,能令腿瘫,瘫后仍然腿疼。痿症是忽然两腿不动,始终无疼痛之苦。倘标本不清,虚实混淆,岂不遗祸后人。

    补阳还五汤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服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耆(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根据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瘟毒吐泻转筋说

    上吐下泻转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乱”,宋朝太医院立方,名曰“局方”,立藿香正气散以治之。 毒流行,病吐泻转筋者数省,京都尤甚,伤人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帑施棺,月馀之间,费数十万金。彼时业医者,有用参术姜附见效者,便言阴寒;有用芩连栀柏见效者,则 云毒火。余曰:非也,不分男妇老少,众人同病,乃瘟毒也。或曰:既是瘟毒,姜附热,芩 连凉,皆有见效者,何也?余曰:芩连效在初病,人壮毒胜时。姜附效在毒败,人弱气衰时 。又曰:有芩连姜附服之不效,而反有害者,何也?余曰:试看针刺而愈者,所流尽是黑紫血,岂不是瘟毒烧炼。瘟毒自口鼻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将气血凝结,壅塞津门,水不得出,故上吐下泻。初得,用针刺其胳膊肘里弯处血管,流紫黑血,毒随血出而愈。或曰:所刺是何穴?请明白指示。余曰:余虽善针,不必论,是穴名曰尺泽。人气管周身贯通,血管周身亦贯通,尺泽左右四、五根血管,刺之皆出血,皆可愈,尺泽上下刺之亦可愈。总之,用针所刺而愈,皆风火气有馀之症,不足之症,愈针愈坏。此针灸家隐讳而不肯言也。仓卒之时,用针刺,取其捷便也。一面针刺,一面以解毒活血汤治之,活其血,解其毒,未有不一药而愈者。但此症得之最速,伤元气最快,一半日可伤生。若吐泻一两时后,或半日后,一见腿抽,便是腿上气少,一见胳膊抽,便是胳膊上气少。如见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谩言凉药有害,即余所立解毒活血汤,亦有过无功。此时无论舌干口燥,大渴饮冷,一时饮水数碗,放心用姜附回阳汤,一副可夺命。此法非浅医所能知也。

    解毒活血汤

    连翘(二钱)葛根(二钱)柴胡(三钱)当归(二钱)生地(五钱)赤芍(三钱)桃仁 (八钱,研)红花(五钱)枳壳(一钱)甘草(二钱)
    水煎服。

    【方歌】解毒活血连翘桃,红花归壳葛赤芍, 柴胡甘草同生地,吐泻良方用水熬。

    此方谓初得吐泻而言,若见汗多,肢冷,眼塌,不可用。

    急救回阳汤

    若吐泻一见转筋、身凉、汗多,非此方不可,莫畏病患大渴饮冷不敢用。

    党参(八钱)附子(八钱,大片)干姜(四钱)白术(四钱)甘草(三钱)桃仁(二钱,研)红花(二钱)
    水煎服。

    【方歌】急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 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

    解毒活血汤与急救回阳汤,两方界限厘清,未有不应手而愈者。慎之!慎之!

    论小儿抽风不是风

    夫抽风一症,今人治之不效者,非今人错治,乃古方误人。古人不止论病立方误人,立 病名 ,则名曰慢惊风。慢惊风三字,相连立名,更为可笑,不但文义不通,亦未细察病源。若真是风,风之中人,必由皮肤入经络,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症可查。既查无外感之表症,古人何得着书立方,总言是风。其所以言风者,因见其病发作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风无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气虚不固津液也;咽喉往来痰声,非痰也,乃气虚不归原也。如不明此理,试看高年人,久病寿终时,或项强身重,或露晴天吊,或牙紧流涎,或痰声拽锯,或冷汗淋漓,一派气脱之症,明明显露。以抽风之两目天吊,口噤流涎,痰声拽锯,互相参看,则抽风之症,气虚无疑。元气既虚,必不能 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以一气虚血瘀之症,反用散风清火之方,安得不错?服散 风药,无风服之则散气;服清火药,无火服之则血凝;再服攻伐克消之方,气散血亡,岂能望生?溯本穷源,非死于医,乃死于着书者之手。每见业小儿科阅历多者,绝不误人,因抽风古方不效,见抽风则弃而不治。亦有高手,看小儿现下之症,知将来必抽风,虽无方调治,亦必告知病家,此病恐将来抽风。何以知其将来必抽风?凡将欲抽风之前,必先见抽风之症,如见 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俱是抽风之兆。前二十症,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 抽。其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并所用之方,皆开列于后。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鸣 气喘,病虽沉重,乃可治之症。若天庭灰色,肾子上缩,或脉微细,或脉全无,外形虽轻, 乃不治之症。

    可保立苏汤

    此方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 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黄耆(一两五钱,生)党参(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枣仁(三钱,炒)山萸(一钱)枸杞子(二钱)故纸(一钱)核桃(一个,连皮打碎)
    水煎服。

    此方分两,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两可以减半;若一岁,分量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两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副数。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副,气足方妥。

    【方歌】可保立苏故纸枣,术归芍药参草,山萸枸杞水煎服,一个核桃带壳捣。

    论痘非胎毒

    夫小儿痘疹,自汉至今,着书立方者,不可胜数。大抵不过分顺险逆,辨别轻重死生, 并无;有遵解毒汤,用犀角、黄连者。痘本一体,用药竟不相同。遇顺险之痘,查小儿壮弱,分 别补泻清凉,用之皆可望生。唯一见逆症,遂无方调治,即云天数当然,此不知痘之本源故 也。或曰:古人若不知痘之本源,如何见逆痘便知几天死?余曰:此非古人知痘之本源也, 因看痘多,知某日见苗,某日何形,某日何色,某日何症,治之不效,至某日必死。古人知 逆痘几天死者,盖由此也。如知痘之本源,岂无方调治?或曰:如君所言,痘之逆症有救乎 ?余曰:痘之险症,随手而愈,不足论。至于逆症,皆有本源,辨明本源,岂不可救?如余所 治,闷痘不出,周身攒簇,细密如蚕壳,平板如蛇皮,不热即出,见点紫黑,周身细密无缝 ,紫白灰色相间,蒙头、锁口、锁项、托腮,皮肉不肿,通身水泡,不起胀行浆,不化脓结 痂,见 ,胃口不开,至危之时,头不能抬,足歪不正,两目天吊,项背后反等逆症,初见之时,辨 明虚实,皆可望生。易此理者,知余补前人之未及,救今人之疑难;不明此理者,妄加评论 ,以余言为狂妄,而不知非狂也,知痘之本源也。不似诸家议论,出痘总是胎毒。诸书又曰 :自汉以前无出痘者。既云胎毒,汉以前人独非父母所生。此论最为可笑。若根据古人之论, 有谓胎毒藏于脏腑,而何以未出痘以前,脏腑安然无病?有谓胎毒藏于肌肉,而何未出痘以 前 花。信如斯言,因惊恐跌仆,伤食感冒,触动而发,则是自不小心。伏思出花正盛时,非止 一人出花,少则一方,多则数省,莫非数省之人,同时皆不小心?此论更为无理。再见世上 种痘之医,所种之痘,无论多少,无一不顺。若是胎毒,毒必有轻重,毒重者痘必险,何以 能无一不顺?由此思之,如何胎毒二字,牢不可破,殊不知痘非胎毒,乃胞胎内血中之浊气 也。儿在母腹,始因一点真精凝结成胎,以后生长脏腑肢体,全赖母血而成,胞胎内血中浊 气,降生后仍藏荣血之中,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血管,将血中 浊气,逐之自皮肤而出,色红似花,故名天花,形圆如痘,故名曰痘。总之,受瘟疫轻,瘟 毒随花而出,出花必顺;受瘟疫重,疫毒在内逗留,不能随花而出,出花必险;受瘟疫至重 ,瘟疫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痘之紫黑,是其证 也。死血阻塞道路,瘟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肤而出,必内攻脏腑,脏腑受毒火煎熬,随变生 各脏逆症。正对痘科书中所言某经逆痘,不知非某经逆痘也,乃某经所受之瘟毒也。痘之顺 逆,在受瘟疫之轻重。治痘之紧要,全在除瘟毒之方法。瘟毒不除,花虽少而必死。瘟毒若 除,花虽多不致伤生。痘科书中,但论治胎毒,而不知治瘟毒,纵知治瘟毒,而不知瘟毒巢 穴在血。若辨明瘟毒轻重,血之通滞,气之虚实,立救逆痘于反掌之间,此所谓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耳。

    论痘浆不是血化

    痘出时是红色,五六天后忽变清浆,次变白浆,次变混浆,次变黄脓,终而结痂。古人 谓痘之变清水、白浆、混浆、黄脓乎?痘本血管内血中浊气,遇天行逐浊气之瘟疫,自口鼻而入 于气管,达于血管,将血管中浊气与血,并气管中津液,逐之自毛孔而出,所以形圆色红, 五六天后,痘中之血,仍退还血管,痘内止存浊气津液,津液清,名曰清浆。清浆为瘟毒烧 炼,稠而色白,故名白浆。白浆再炼,再稠而混,故名混浆。混浆再炼,稠如疮脓,故名黄 脓。将黄脓炼干而结痂。痘不行浆,皆因血不退还血管,血不退还血管,皆因血管内有瘟毒 烧炼,血凝阻塞血之道路,若通血管之瘀滞,何患浆之不行?

    论出痘饮水即呛

    出痘有四五天、七八天饮水即呛者,古人论毒火壅于咽喉,列于不治之症。总是不明咽 喉左,名左气门、右气门。舌根有一白片,其浓如钱,名曰会厌,正盖肺管、左右气门上口。人咽饮食,必以舌尖抵上,使会厌将肺管与左右气门盖严,饮食方可过肺管、左右气门,入 后之胃管。试看人吃饭,饮食将入嗓至喉,未入咽时,或忽然冷笑,气暴上冲,会厌一开, 或一粒米、一滴水,入左右气门,立刻由鼻呛出,是其证也。今瘟毒烧炼,会厌血凝,不能 盖严气门,故饮水渗入即呛。食不呛者,因微微小缝,能渗水而食不能入,故不呛。化开会厌中瘀血,其呛立止。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痘疮作痒者,当先分明皮肤。皮是皮,肤是肤,皮肤不分,如何能明痘疮作痒之本源? 如人津液尽归于皮之外,肤之内。痘窠之中,正气虚,不能达痘中行浆、化脓、结痂,以致瘟毒 外不得出肤,内不得入皮,毒在皮外肤里,故作痒。医家遵《素问》“诸疮痛痒,皆属于火 ”之句,随用清凉之品,克伐生气,不但作痒不止,胃气转伤。有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血瘀,气更不能外达于皮肤。斑此时用补气破血之剂,通开血道,气直达于皮肤,未有不一药而痒即止者。

    通经逐瘀汤

    此方无论痘形攒簇,蒙头覆釜,周身细碎成片,或夹疹夹斑,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 暗、 其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

    桃仁(八钱,研)红花(四钱)赤芍(三钱)山甲(四钱,炒)皂刺(六钱)连翘(三 钱,去心)地龙(三钱,去心)柴胡(一钱)麝香(三厘,绢包)
    水煎服。

    大便干燥,加大黄二钱,便利去之。五六日后,见清浆、白浆,将麝香去之,加黄耆五钱,若一、二岁,分两可减半,若八、九岁,分两可加一半。

    【方歌】通经甲皂麝香龙,逐瘀赤芍桃与红,连翘柴胡毒可解,便干微用大黄攻。

    会厌逐瘀汤

    此方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

    桃仁(五钱,炒)红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 元参(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
    水煎服。

    此方指五六天后呛水而言。若痘后抽风兼饮水即呛者,乃气虚不能使会厌盖严气管,照抽风方治之。

    【方歌】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元,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止泻调中汤

    治痘六七日后泄泻不止,或十馀日后泄泻,皆治之。

    黄耆(八钱)党参(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川芎(一钱)红花(三钱)附子(一钱,制)良姜(五分)官桂(五分,去粗皮)
    水煎服。

    此方指痘六七天后泄泻而言。痘后抽风兼泄泻者,亦效。不是初出痘泄泻之方。

    【方歌】止泻调中耆参草,术归芍药芎红随,附子良姜桂少用,气虚泄泻总相宜。

    保元化滞汤

    治痘五、六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皆治。

    黄耆(一两,煎汤冲)滑石(一两,末)
    晚服,加白砂糖五钱更妙。

    此方乃余之心法,不独治小儿痘症、痢疾,大人初痢、久痢,皆有奇效。然大人初痢, 滑石用一两五钱,白糖一两,不必用黄。久痢加黄,滑石仍用一两五钱。 方歌 保元化滞补攻方,一两黄煎作汤, 为末滑石须一两,冲服痢止气无伤。

    助阳止痒汤

    治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黄耆(一两)桃仁(二钱,研)红花(二钱)皂刺(一钱)赤芍(一钱)山甲(一钱,炒) 水煎服。

    此方治痘后六七日,作痒甚者,抓破无血。不是治初出痘一二日作痒之方。

    【方歌】助阳止痒桃红,皂刺赤芍山甲同,声哑失音同一治,表虚因里气不行。

    足卫和荣汤

    治痘后抽风,两眼天吊,项背反张,口噤不开,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周身溃烂,脓水直流,皆治之。

    黄耆(一两)甘草(二钱)白术(二钱)党参(三钱)白芍(二钱)当归(一钱) 枣仁(二钱)桃仁(一钱五分,研)红花(一钱五分)
    水煎服。

    此方专治痘后抽风及周身溃烂。若因伤寒、温疫、杂症疾久,气虚抽风,抽风门另有专方。

    【方歌】足卫和荣耆草术,参芍归枣桃红扶, 抽风风字前人误,服此还阳命可苏。

    少腹逐瘀汤说

    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 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副,不过四月必成胎。必须男 女年 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 者,切记准日期。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 至六 。此方更有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 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旁 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如曾经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 胎,今又怀胎,至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副,或七八副,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 有容身之地,断不至再小产。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副,以后存胎,可保无事。此方去 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之方也。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二钱,研)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方歌】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种子安胎第一方。

    怀胎说

    (兼记难产胎衣不下方) 古人论胎在子宫,分经轮养:一月肝经养,二月胆经养,三月心经养,四月三焦养,五月脾经交代,胆经交棒,此论实在无情无理。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何必图取虚 名,故作欺人之论。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 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生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岂知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既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两段,一段浓,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浓薄之间, 夹缝中长一管,名曰脐带,下连儿脐。母血入胎衣内盛血处,转入脐带,长脏腑肢体,周身 齐长,并非先长某脏,后长某腑。一月小产者,并无胎衣;两月小产者,有胎衣,形如秤锤 ,上小下大,不过是三指长短;三月小产者,耳目口鼻俱备,惟手足有拳不分指;至月足临 生时,儿蹬破胎衣,头转向下而生,胎衣随胎而下,胎衣上之血,随胎衣而下,此其长也。 最关紧要是难产,古人原有开骨散,服之有效者,有不效者,其方总论活血开骨,不重用力 劳乏。佘每用开骨散,重加黄,不过一时胎即下。至胎衣不下,古人原有没竭散,始而用 之,有效与不效,继而加倍用之,胎衣立下。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

    古开骨散

    治难产。

    当归(一两)川芎(五钱)龟板(八钱)血馀(一团,烧灰)加黄耆(四两,生)
    水煎服。


    古没竭散

    治胎衣不下。

    没药(三钱)血竭(三钱)
    为末,滚水调服。

    黄耆桃红汤

    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

    黄耆(八两,生)桃仁(三钱,研)红花(二钱)
    水煎服。

    妇科以《济阴纲目》为最,《医宗金鉴》择其方论,纂为歌诀,令人易读易记。惟抽风 一症,方不效,余已补之。

    古下瘀血汤

    治血鼓。何以知是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是血鼓腹大。

    桃仁(八钱)大黄(五分)蟅虫(三个)甘遂(五分,为末冲服,或八分)
    水煎服。

    与前膈下逐瘀汤,轮流服之安。

    抽葫芦酒

    治腹大周身肿。

    自抽干葫芦,焙为末,黄酒调服三钱。
    若葫芦大,以黄酒入内煮一时,服酒颇效,取其自抽之义。

    蜜葱猪胆汤

    治通身肿,肚腹不大。

    猪胆(一个,取汁)白蜜(四两四钱,调和一处)葱头(四个,带白一寸)黄酒(半斤)
    用酒煎葱两三沸,将酒冲入蜜胆内,服之立效。

    刺皮散

    治遗精,梦而后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

    刺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真难吃。

    小茴香酒

    治白浊,俗名骗白,又名下淋,精道受风寒,药全不效。

    小茴香一两炒黄为粗末,黄酒半斤烧滚冲,
    停一刻,去渣服酒。

    痹症有瘀血说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有温热发散药不愈, 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 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 ,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 (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一、二两。

    【方歌】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耆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硵砂丸

    治瘰鼠疮,满项满胸,破烂流脓,无不应手取效。

    硵砂(二钱,研细) 皂角子(一百个) 干醋(一斤)
    前二味入醋内浸三日,入砂锅内熬之,将干,将锅底硵砂拌于皂子上,候干,以微火焙干,或以炉台上炕之。每晚嚼五粒,或八粒,一日早晚或吃两次,以滚白水送。然干则皂子过硬,为末服亦可。

    方内硵砂,有红、白二种,余所用是红色者。未知白色硵砂,功效若何。硵砂红色者,出库车北山洞中,夏令从洞中出火,人不能近前,冬令回民赤身近洞取之。《本草》言西域盐卤熬成者,误也。

    癫狂梦醒汤

    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

    桃仁(八钱)柴胡(三钱)香附(二钱)木通(三钱)赤芍(三钱)半夏(二钱)腹 皮(三钱)青皮(二钱)陈皮(三钱)桑皮(三钱)苏子(四钱,研)甘草(五钱)
    水煎服。

    【方歌】癫狂梦醒桃仁功,香附青柴半木通, 陈腹赤桑苏子炒,倍加甘草缓其中。

    龙马自来丹

    马钱子(八两) 地龙(八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一斤)
    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钱子炸之,待马钱子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 ,盐水送。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亦可。

    黄耆赤风汤

    治痫症,俗名“羊羔风”,每晚先服黄耆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

    黄耆(二两,生) 赤芍(一钱) 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黄耆防风汤

    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黄耆(四两,生) 防风(一钱)
    小儿减半。水煎服。

    黄耆甘草汤

    治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不论年月深久,立效。

    黄耆(四两,生)甘草(八钱)
    水煎服。病重一日两付。

    木耳散

    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 木耳(一两,焙干,研末)白砂糖(一两,和均)
    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

    此方与刺皮治遗精,抽葫芦治鼓症,义同。明此义,方可以学医。

    玉龙膏(即胜玉膏)

    治跌打损伤,贴之颇效。

    香油(一斤)白蔹 升麻 当归 川芎 连翘 银花 甲片 川乌 象皮(各四钱) 乳香(一钱半,末) 没药(一钱半,末) 轻粉(三钱,末) 冰片(三分,末) 麝香(三分,末) 白占(二两)
    将前九味药,入油内炸枯色,去渣;入官粉三合,离火;再入乳、没、冰、片、麝,搅均;再 ,溃烂诸疮可靠之良方也,不可轻视。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胞侄作砺来京,见《脏腑图记》,问曰:“伯父所绘之图,经络是气管,皆本于卫总管,由卫 《伤寒》,按足六经之现症,立一百一十三方,分三百九十七法,其方效者颇多?侄不解其 理。”

    余曰:“尔看其首篇,细心研究,便知其方效论错之理。如首篇论足太阳膀胱经,为寒邪有汗,是伤风,用桂枝汤治之。所论是足太阳经,足太阳专通两足,而不通两手。其论传邪,传足六经,不传手六经。尔看初得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未有两胳膊、两手不疼痛,发热、恶寒者,用麻黄汤,亦未有周身皆愈,而独不愈两胳膊、两手者,岂不是方虽 效而论经络实错之明证?若仲景以前,有人亲见脏腑,著明经络贯通,仲景着《伤寒》,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经络,用麻黄汤发散周身之寒邪,一言可了。论有汗是伤风,以桂枝汤治之,以桂枝、白芍、甘草三味,然从未见治愈一人,桂枝汤所以不见效者,因头疼、身痛、发热、有汗,非伤风症也,乃吴又可所论之温疫也。

    又问:“寒邪在表,自当见头疼、身痛 、发热、恶寒、无汗之表症,初得伤寒,尚未传里,如何即有作呕之里症?仲景著论,王叔和等数十人注释,并未帮助‘表症作呕’之所以然。侄实不能明白,求伯父明白指示。”

    余始看尔不过有读书之志,而无业医之才,今据尔此问,尚有思路,将来不敢粗心,轻忽人命。尔问寒邪在表,如何有作呕之里症?余详细告汝:寒邪始入毛孔,由毛孔入皮肤,由皮肤入丝络,由丝络入阳络,由阳络入经,由经入卫总管,由卫总管横行入心,由心上行入入左右气管, 由左右气管上攻左右气门,故作呕,此表症所以作呕之本源也。用麻黄汤服之入胃,其药汁由 津门流出,入津管,过肝,入脾中之珑管,从出水道渗出,沁入膀胱为尿;其药之气,即药之性,由津管达卫总管,由卫总管达经,由经达络,由络达丝络,由丝络达皮肤,由皮肤达毛孔, 将寒邪逐之自毛孔而出,故发汗,邪随汗出,汗出邪散,故呕即止。此周身经络,内外贯通, 用麻黄汤发散表邪,随汗而出之次第也。”又问:“仲景论目痛、鼻干、不得眠,是足阳明胃 经之表症,以葛根汤治之,其方内有葛根,仍有麻黄,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经 络,正气将寒邪化而为热,故名曰邪热,邪热上攻头顶,脑为邪热所扰,故不得眠。目系通 于脑,邪热由脑入目,故目痛。鼻通于脑,邪热由脑入鼻,故鼻干。明是邪热上攻之火症, 并非足阳明胃经之表寒,用葛根而愈者,莫谓葛根是温散之品,葛根乃清散之药也。其方内 用麻黄者,发散在表未化之寒邪也。此又是方效经络错之明证。又问:仲景论胸胁痛、耳聋 、口苦、寒热往来而呕,其症在半表半里,是足少阳胆经之症,用小柴胡汤治之,其方神效 。侄思此症,若不在胆经,其方又神效。若在胆经,胆又居膈膜之下,又痛又在胸胁,此一段侄 又不明白。余曰:尔看脏腑图,膈膜以上之血府便明白。邪热入于血府,攻击其血,故胸胁 作痛;邪向血内攻,血向外抗拒,一攻一拒,故寒热往来;热灼左右气门,气上下不通,故 呕而口苦;邪热上攻,故耳聋目眩;柴胡能解血府之热,热解汗自出,邪随汗解,故效甚速 。此亦是方效论经错之明证。至传变多端,总不外表里虚实。尔若明伤寒,须看吴又可之《 瘟疫》;若见书少,必有偏寒偏热之弊。昨晚尔当客问:古人言汗在皮肤是血,发于皮肤外是 汗,言汗即血化,此理尔不解。彼时不告汝者,非谓尔当客多言,因客粗知医,并非名手,故 不当客告汝。汗即血化,此丹溪朱震亨之论,张景岳虽议驳其非,究竟不能指实出汗之本源 。古人立论之错,错在不知人气血是两管,气管通皮肤有孔窍,故发汗,血管通皮肤无孔窍 ,故不发汗。何以知血管通皮肤无孔窍?尔看生疮破流黄水者,其毒由气管而来,每日常流 黄水,其皮肤不红;疮毒若在血管,初起皮肤必红,必待皮肤溃烂,所流必是脓血。尔再看 瘟毒、发斑、出疹、小儿出痘,色虽红而不流血,岂不是血管通皮肤无孔窍之明证乎?侄作 砺来京,因闲谈问余,彼时是书业已刻成,故书于卷末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