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赦论
作者:华夏 
本作品收录于《过宜言

令兴法咸以恩民也。而赦,则膏令法之烈而泽其枯。上世眚灾赦、罪疑赦、幼弱老旄蠢愚赦,而良民迫欲身盛时之君子矣。及观《吕刑》“配享在下”,又云“作配在下”,惟人主知典狱者之可配天而命,罔敢轻焉。则人臣亦以配天之曲狱自雄,而钦之恤之。虽谓章法申令,即时时赦天下,与民更始,意可也。

后世鄙典狱为贱事,因轻其学,而民命如菅。明主不得不勤慈于赦矣。尝上稽史牒:戒赦者得百二焉,劝赦者得十二焉。晋天福中张允駮赦,乱朝奚论?请读汉王符《述赦论》而大言之乎!老盗服赃,孝子忍仇,赦之不利乃在律;豺性难驯,旦脱夕梏,赦之不利且在惠。举管子所称“赦者,先易后难,久不胜祸”之说,以惠为人之仇雠,法为人之父母,足相师师而罔弊。小几疑肆大眚为尼父以私学议上,而薄视《春秋》与邓析、李悝之刑书伍也。

夫麟经[1]自桓、悼而淑肸、札且甚贤纪姬,非以善善故赦与?收荆、秦而尊牧、息,且人盟鹿上,非以恶恶故赦与?犹未也。户编鸠鹊以为督,而何梼杌[2]之不化?驺虞[3]家齿薇、杞以瞿樊,而何蓂荚之不同艾蒿?故螟蜮贼也,而蝗变为虾,岂尽类在捕?蒺藜困也,而葱化为菃,岂当门必锄?蜂螫毒人,何使与驯禽俱育?鬼蜮世丑,何许与神龙同功?将殄其种者长耶?果乞其馀者短耶?犹未也。《月令》止以季秋月断刑己耳,孟夏出轻系、仲夏益囚食,何也?仇至不与国不共天已耳,独设调人[4]之职,何也?

然则取衷于《易》,而愈可断赦之然否可不可矣。赦非圣人之得已也。隆古何尝无赦?即夏、殷末季,虽淫刑以逞,未闻兴狱;衰周监谤耳,流而偶语,而腹诽酷遂奢于党禁,复沿而狱特而宿囚刻甚,及于一瓜而承反遂先元辅。诚有如刘德威[5]所言“失入无辜,失出更获大罪,吏各自免,竞就深文”者矣!“杀不辜,宁失不经”[6],岂圣舜以怙终[7]诱天下乎?

夫总理之谓天,必至之为时,而因之以消息盈虚之谓《易》。凡天与天以下,君与民,灵而人与蠢而物,古而今与后与当时而万世,总生克于五行。叩已生则有克,而太克则无生。《易》卦六十四而专言刑者六焉,其最著者,解之“赦过宥罪”[8]耳。要各有所述:解以雷鼓雨润称也,而赦宥何述?述雷之霆发而檄雨也。春生于木,木不震则不芽;而滋木以水,《易》水而电,则木芽而焦矣!威之濡之,令人戴恩而愈惊摧折之几,莫起也。

形赦之心,而先用议者为《中孚》。《孚》者,上入而不悦也;中四体有艮焉,有震焉。“君子以议狱缓死”[9],何述?述风以地归而木不受焚,泽以容木而养不穷。井固有生之之道焉,奈何疑吹息者之必祸林,而涓涓者之必将成河?乃忽诸而惨付之乎?况以赦故议不赦,何议?圣人情见乎词矣。

至于《贲》而赦之意愈摰矣。《贲》者,山下火也。止山下,鬼燐蚁烛耳,局不危松柏,则硕果无恙;卑不惧田莱,则嘉禾自宴。故以“无敢折狱”[10]者,述火之寔能止土,而土不敢灭其母,以使乾坤熄也。至志主乎赦而神而明之,则奇无过《旅》。《旅》以《贲》反,势已燎原矣!火炎冈而玉石咸焚,吾甚惧流铄之聚冤也。则述夫火性就燥,火得所天而鸟兽何托?昊天疾威,敷土改色,而草木何滋?“君子明慎,用刑而不留狱”[11]焉,意以伏兑泽于离体而寒火不虐,位巽木于艮山而艮培使长。遇来周必死而狱可艺草[12],何如?遇徐、杜[13]必生而院有巢鹊也?况《旅》以偶且暂释耳,其敢居“刑兹无赦”以为家耶?果以《旅》“不留狱”之故,而必慎无赦为也?

“折狱致刑”而[14]《丰》,“明罚敕法”[15]而《噬嗑》,圣人岂武健严酷而斩艾是快乎?《丰》以“日中致刑”,是与众共弃也;杀之三而宥之一,日已昃矣,宁雷收其声而姑藏蛰耳。《噬嗑》以“雷电”明敕,贵使知趋避也;若夜行而刑在侧,雷徒虩矣[16],宁天敛其笑而缊化醇耳。故述《噬嗑》之电先见而雷乃出,颐中物何不可纵?述《丰》之雷既发而电仍随,忧炤天下何不庆章誉也?然则候日中者,不急功以思赦也;而以电出雷因,不赦而阴行其赦。圣人之仁爱如此哉!

汉高入关与民约者法三章耳,以承秦之弊;得天下而位九赦。文帝承吕后之弊,位四赦,厥道用解。秦二世大赦,刘景升父子岁岁赦,斁矣!夫杖皆禁矣。且令三覆奏,甚而二日五覆[17]。秦美哉!善用《孚》也。汉元和理出囚千馀人,贞观中纵死罪三百九十人,宋开宝贷死四千一百八十人,民何幸得生其时耶?

由是而知:世轻世重,刑治用轻,刑乱用重,刑平用中。意欲悬而不用,似主《旅》。诏有司勿举駮,以所上系囚课郡国殿最;特旨许大理寺奏审,恐意有喜怒或不详五听,而明敕惽然,徒令民重足而入涧[18]也。厥主《噬嗑》?四凶之罪、五鬼之逐,近乎《丰》。然诸葛赦不妄下而犹两赦,迹其处李平、廖立,宁乘沫斗以折人肱欤?悲夫《贲》之为折狱害也!筮之不无愀然焉。曰文致、曰舞文:淮阴通豨[19]、晁错居守[20]、忠武莫须[21]、忠肃意欲[22],千古枉词,谁为之信?而黩朝廷更甚:福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牝朝[23]又甚焉!盛开告密,使望风自诬;锻炼成文,借题尽网。循良吏宁以身膏斧钺,而无敢向酷主求活矣。人主众父父,何忍使众子子连鸡而纳阱也?况民则愚矣陋矣,其罪足哀,禹且下车泣之,何不可示赦,而使禹汤罗吉无用武地耶?“无敢折狱”,圣人所以善救《贲》也。

虽然,人主将赦,天象先见。汉张让庇张成矣,安得李膺其人而用之?是以均赦也:蠲逋减税[24]为上,己责[25]宽病次之,郊祀典礼次之,建本生孙次之。馀可无赦。而更不愿信祸福之报,妄言皋陶之后不帝[26]而沦其俗如盗梁、胡元[27]者。

  1. 麟经:指《春秋》。
  2. 古代凶兽,喻凶顽之人。
  3. 驺虞:传说中仁兽。
  4. 调人:《周礼》官名,掌调解仇怨。
  5. 刘德威:唐初大臣,曾言断狱弊端。
  6. 杀不辜,宁失不经: 语出《尚书》,宁可放过不守常法者(不经),也不错杀无辜。
  7. 怙终:指有所恃而终不改过。
  8. 解之“赦过宥罪”:《易经·解卦》象辞:“君子以赦过宥罪。”
  9. 议狱缓死:《易经·中孚卦》象辞:“君子以议狱缓死。”
  10. 无敢折狱:《易经·贲卦》象辞:“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11. 君子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易经·旅卦》象辞:“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12. 来周/艺草:指周文王治下监狱生草(无犯人)。
  13. 徐、杜:指徐有功、杜景佺,唐代敢于平反冤狱的法官。
  14. 折狱致刑:《易经·丰卦》象辞:“君子以折狱致刑。”
  15. 明罚敕法:《易经·噬嗑卦》象辞:“先王以明罚敕法。”
  16. 雷徒虩矣:“虩”指恐惧,用《易・震》典。
  17. 三覆奏/二日五覆:指死刑多次复核奏报制度。
  18. 重足而入涧:形容百姓恐惧至极,叠足而行,如临深渊。
  19. 淮阴通豨:韩信被诬与陈豨通谋。
  20. 晁错居守:晁错主张削藩被杀。
  21. 忠武莫须:岳飞(谥忠武)被“莫须有”罪名杀害。
  22. 忠肃意欲:于谦(谥忠肃)被以“意欲”谋逆罪杀害。皆著名冤狱。
  23. 牝朝:指女主当朝(如武则天时期)。
  24. 蠲逋减税:免除积欠租税,减轻赋税。
  25. 己责:免除债务。
  26. 皋陶之后不帝:皋陶为传说中司法官,其后代未称帝,喻司法之世。
  27. 盗梁、胡元:或指五代后梁朱温(被视为盗贼出身)、元朝(胡元),喻政治混乱、法纪败坏如盗匪横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