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参军说衡王先生迁居序
作者:华夏 
本作品收录于《过宜言

余读史至僧虔[1]年入立境,何处复得下帷?其乘时尝迅也。及观犊各还丹,宁无因而德位相继者七叶?岂休征其祖耶?何天之昌尔炽也?然则人不可知,天固易卜也。

余鄞治东说衡先生,余弟翁王兆奇先生宗侄也。髫齓顿挫,咸谓当肩人家国事。乃不若其皇大父、大父起家弟子员,而以邑丞著。则岂金陵之贻教元泽[2]哉?兆奇先生为余言:仰川公四子,说衡最幼。诸郎各植其私,而说衡岁舌耕佐父𫗦膳,且壮年未婚,不以伤厥考心。惟积媺行,勤苦吟以欢彊父。于是仰川公庆有子,即族闬亦无不为仰川公得子说衡庆也。未几丁外艰,家益壁立,尚然糠爇发自课至笃。子同宗起部尚书郎心斋华先生独见而怜之,时以孝廉卜邻焉。

服阕,应邑宰沈公童子试,覆拔前列,卒又不售。归见其母治饔补弊衣,遂大号曰:“古人三十登坛,戴若思[3]何如人哉?吾不早知穷达有命,而徒苦迈母乎!”始娶栎社李令,勉力事姑,而独身仗剑之燕。遇有气力者荐为执金吾掾,说衡意不可。走商华起部公,公公勉之就。时骆大将军未之奇也。

值神宗宾天,京师讹旨藩变,潜伏奸犯御事,将不测。大将军皇遽失措,谋诸参军事经历何公,亦无以应。说衡进曰:“是不难。凡从入朝者,例有验。急檄取勋戚大臣及诸部寺驾牌、铃卫印尾,预戒司门讥之。铃则令入挠者下于理,奸且自戢。”明日光宗即位,大小臣以次成礼,而朝廷肃清。于是何公才焉,大将军大奇之。

及熹宗朝,受知于代何公之今督抚甘肃刘公念劬。凡大婚、边捷、土木、封祀,莫不与焉。因未假归,而日夜苦母以未尝君羹为念。时起部华公奉广东主考檄以行,恳欲同载归省。公辞曰:“不可。子诚孝子,有妇能善事姑嫜,宁必身膝下为?且子奉亲綦奢矣!子少时除夜遇遗金,守至丙,得失者还之。失者旦诣谢,以为伊父元日羞。畿中唐姓者窘甚,携爱女易金,子多与之镪,其女嘱令嫁良。宁不可为伊母在家寿?吾试事峻当假归,告尔母言慕望状。子后归未晚也。”不自意起部公道殒,而说衡亦遇恩署邑丞,行且受职矣。以为“吾出外久,吾母果臞腴否?忍急腐吓而绝裾也?”以故癸亥[4]来家,至壬申[5]母逝。其闲丧葬长兄,并殡长兄夭折之子,悉以身肩。而亲养馀年几十载。华公寿其母诗有“怀橘负粮卑禄食”之句,盖洞说衡里也。

今说衡五十矣,得入京就职。念故里浇不可以训子,计江北醇谨里暂就中表而居焉。诸亲友因绘图称祝,乞言于予。予夙知心斋华公之无溢美,兆奇先生之不佞,因序其详如此。

夫张平子[6]为赋自慰,欧阳永叔[7]作美刘涣,皆说衡年也。说衡后之哉!宋赵师民当仁宗朝,年五十始登第,历太平节度判官,御书宠行,则树绩方茂耳。况施牛葬邻母,与放龟江中,说衡行之素矣,不仅若孔愉、赵狄至中年幸一遇也。韩退之[8]县丞厅壁记》,愤其职噤不得尽用,谓力势反出簿尉下。夫丞诚贰令于一邑,亦孰不当问?从此佐大吏,毋与利,毋长弊,协和乃心,以用吾幼学。于公高大[9],诚可拭目俟也!

  1. 僧虔:指王僧虔。
  2. 贻教元泽:指王安石教导其子王雱(元泽)。
  3. 戴若思:戴渊,字若思,两晋时期官员,在东晋官至征西将军。
  4. 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
  5. 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
  6. 张平子:张衡,字平子,东汉士大夫、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官至尚书。
  7. 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8. 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朝官员、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
  9. 于公高大:用西汉于定国父亲于公(治狱公正)预言子孙必兴(“高大其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