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承恩《射阳文存》(吴进辑,冒广生刻,《楚州丛书》本) 中华文库
读吴承恩《射阳文存》 作者:胡适 |
此书只有文十七篇,有乾隆丁酉(1777)吴进跋云:“《射阳先生集》,予三十年前在朐山友人家见之,仓卒未及录。……乾隆丁酉予过老友书传家,见案上残本,借录数篇,略存吾淮文献。诗,向别有本。家山夫先生谓有此集,惜未见。”
这几篇文殊少考证资料。其有年月可考者,摘抄于下:
嘉靖十一(1532),父死。父名锐,字廷器;《文存》中有《先府宾墓志》,甚可贵。其叙世系如下表:
吴鼎—铭(馀姚训导)—贞(仁和教谕)—锐—承恩。
锐生于天顺五年(1461),死时年七十二。《墓志》中云:“公壮岁时,置侧室张,实生承恩。”又云:“及承恩冠矣,先君且年老。”是张氏来时,当锐三十岁时,即弘治四五年顷(1491—1492)。以“承恩冠矣”二句推之,是承恩生当十五世纪之末,或十六世纪之初(约1500上下)。此可得旁证二。
嘉靖十九(1540)作《鹤江先生诔》,有云:“昔受公知,昉于童孺;…有怀雅遇,二纪于兹。”是当正德十年顷(1515),他还不过十馀岁。
嘉靖二五(1546)作《石鼎联句图题词》有云:“忆少小时侍客谈此,仆率尔对曰,‘道士既云不解人间书,又何以知礼部韵耶?’客悟而笑。回思此对,二十馀年矣。”是当正德末年(约1520),他虽已能作此对,还可说是“少小时”。
我前作《西游记考证》,初定吴承恩生于正德之末(约1520);后于《附记》中改为生当弘治、正德之间(约1505)。以今观之,似尚须提早几年,以1500为稍近事实。
此外《文存》中尚有三个年代可考:
嘉靖三五(1556)作《沈卓亭墓志》。又四三(1564)作《潘熙台神道碑》。万历五(1577)代人作《丁双松墓志》。
此与董作宾君考出他在万历七年尚存的话,可以互证。
大概吴承恩生于1500左右,死于1580左右。
十三,十二,二十六
《文存》有《祭卮山先生文》,末有编者按语云,“汝忠见知于陈玉叔郡守,卮山必是陈公外号”。此语殊失。《先府宾墓志》说他的父亲终身未尝入州府;“郡太守卮山公闻之,以为贤,乡饮召为宾。”他的父亲死于嘉靖十一年,而陈文烛任淮安在隆庆初(见《山阳志》五),此二人必非一人。
后 记
吴承恩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近已在北平故宫藏书中发现了。故宫博物院的编辑部已把这书摘抄出来,在《故宫周刊》(第十一期以下)上陆续登载。
此书有万历庚寅(1590)夏日陈文烛的序,第一句说,“吴汝忠卒几十年矣”。此可考见吴承恩死在万历十年(1582),故说“几十年”。我的《考证》假定他死在万历七八年,应改正。
十九,七,卅
(原载1925年4月3日《猛进》周刊第4期,《后记》
系收入《胡适文存三集》时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