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真录
作者:王学孟 

    第一部 心性问答录

    第一问

    或问:心经首句云:“观自在菩萨。”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然则非眼观乎?

    余曰:非也。

    观也者,乃目随神往,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之意;非神随目驰,竭其目力以观之也。若竭目力以观,则又隔一层矣!

    自在菩萨者,吾之真法身也。吾之法身,凡当前空处皆是。观自在菩萨者,谓之“观空”也可,谓之“观音”也可,即谓之“观我”也亦无不可。

    吾常闻郭老先生诗云:

    “只用无色眼,不可着意观,不离真如是,法相空体安。”

    试即此诗,而深味之,而“观”字之意,可涣然释矣!

    第二问

    或问:吾之法身,凡当前空处皆是。而空处之不在当前者,即不是乎?

    余曰:善哉!此问也。言当前空处皆是,乃下手法也。至行深之后,不惟当前之空处皆是,即背后之空处皆是也;不惟背后之空处,即上下左右空处皆是也;且不惟身外之空处皆是,即身中之空处亦皆是。若云吾之法身,只在当前空处,至成功之后,何以包罗宇宙范围?


    第三问

    或问:《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四语者,注解虽多,皆与吾心不相契合。今求慈悲,再为解说或指吾迷津,开我觉路。

    余曰:善哉!善哉!此四语,乃《心经》之骨髓,禅教之秘录,能明乎此,即证佛果。乃天律森严,无敢轻泄。今当“天不爱道”之时,承子之问,不敢不告。

       “色”者何?即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之“灵”也。

       “空”者何?即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之“虚”也。

       灵体本虚,故谓之“空”;处处皆灵,故谓之“色”。

       “色”为空中之“实相”,乃无相之相,非“色不异空”乎?

       “空”为色里之“真空”,乃不空之空,非“空不异色”乎?

       “色”所在,皆“空”所在,非“色即是空”乎?

       “空”所在,即“色”所在,非“空即是色”乎?

       人之学道,若能知吾之法身尽是空处;一切空处,皆吾法身,则几矣!


    第四问

    或问:冯祖师经云:“里也空来外也空,四围上下尽玄中。”其空如此,不落于顽空乎?

    余曰:空者,虚也。而觉其空者,吾之灵也,此正所谓虚灵不昧之真面目也,又何谓其顽空哉!


    第五问

    或问:《金刚经》云:“一合相不可说”。今求慈悲,于不可说者,而说之。

    余曰:“一合相”者,凡诸相既飞之后,所馀之相耳!此相也,乃无相之相,不空之空,一尘不染,万缘俱寂。虽才如苏子,不能写其精神;画如米老,不能绘其图像。出言即差,有字即非,此所谓“不可说”也。此所谓不可说者,而说之也。


    第六问

    或问:《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则“法”亦有舍之时乎?

    余曰:至时宜舍,未至其时,则不可舍也。

    又问:何为其时?

     曰:到彼岸也。

    又问:何为彼岸?

     曰:明心见性时也。

    若其心已明、其性已见,一切苦厄,均已渡过。当此之时,正当矜持拘谨尽释,无思无虑,无挂无碍,优游自在。以后自化至此,则以空合空,以神合神;空之所在,皆神之所在。通三千大千,顷刻普照;无边太虚,霎时遍满;所谓至时宜舍者,此也。

    若其心未明,其性未见,烦恼苦厄,均未渡过。虽当前皆天光,不知为履践之处;太虚尽净土,不知极乐之乡,而遂欲不事操存,任意纵横,其不流于放肆、沦于狂荡者,几希。犹之舟至海中,去岸尚远,而遂欲舍舟奔驰,任意跳跃,不沈于苦海者,未之有也。所谓未至其时,不可舍者,此也。


    第七问

    或问:丹经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又曰:“自古真传无口诀,了心了意是功夫。”

       若云:用心意是,则了心意非也。

       若云:了心了意是,则用心意非也。

    先生必居一于此矣!

    余曰:皆是也。“全凭心意”者,乃《虞书》所谓“道心”,《大学》所谓“诚意”

      也。

    “道心”乃清净之心,无心之心也。

    “诚意”乃中黄之意,无意之意也。

    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者,正所谓“了心了意是功夫”也。

    “了心意”者,乃《虞书》所谓之人心,人心即“私心”也。

    《论语》所谓之毋意,即人之“私意”也。

    “私心”乃往来憧憧之心,有心之心也。

    “私意”乃思虑营营之意,有意之意也。

    若此心不了,蔽乎“道心”;此意不了,害乎“诚意”。此心既了,“道心”始活;此意既了,“诚意”始现。

    所谓“了心了意是功夫”,正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也。


    第八问

    或问:佛经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后之学者以“心头”在肉心之上,将己之肉心时时拴缚于此。遂赐以嘉名,曰“守中和”、曰“守中黄”。

    日夜用功,老死无成,不下数百万,岂古人之误人太甚乎?抑后人自误太甚与?

    余曰:非古人之误太甚也,正后人之自误太甚耳!何者?由不明“头”字之义耳!“头”也者,先也。“心头”者,即心动之先也。

    心动之先,乃大静之时;正清清静静、潇潇洒洒、活活泼泼、无思无虑、无恐无怖、无人无我时也。

    学佛者,于此时求之,则庶乎其不差矣!


    第九问

    或问:人之修行,有成为轮回种子者,有成为金刚法身者,其用功必有分也。请问之?

    余曰:岂有他哉?只在“动”、“静”间耳!

    凡一切有为之为、有法之法、有意之意、有心之心、有神之神、有气之气,此皆属乎“动”者也。动即与太极气天相合。太极气天乃半阴半阳之天,阳生则阴死,阴生则阳死,生生死死轮回不停。

    故炼阳神者,至太极阳绝之时,则阳神无所住之处矣。

    炼阴神者,至太极阴绝之时,则阴神无所住之处矣。

    其馀若大周天、小周天、吞清吐浊、抽铅添汞,凡一切有为者,更无足论。如此用法,非轮回种子为何?

    至三教大圣人,皆无法之法、无为之为、无心之心、无意之意、无神之神,此皆属乎“静”者也。

    静即与无极理天相合,无极理天乃不动不摇、常清常静、不生不灭、无阴无阳,万劫不坏之天也。常与此天相合,吾之神即不生不灭、万劫不坏之神也,非金刚法身而何?

    偈曰:‘一动便是轮回种,一静即是金刚身;

     此间若能分明了,常为神仙不为人。’


    第十问

    或问:无极生太极。

    “太极”为常动天、星宿天、一气流行天,在无极天中。

    “无极”为不动天、大罗天、无上天,在太极天外。

    人去“太极天”若干远?“太极天”去“无极天”又若干远?

    而曰:“不行而空”。曰:“不移一步到天堂”。又曰:“端坐上青天”。吾恐升太极、登无极,不若是其易也。

    余曰:子何视天之远也!

    夫青气为天,此天乃太极之天,常动不静,阴阳互?,四时流行,在无极天内。

    又一大为天,此天乃无极之天,常静不动,贯乎气天之中,出乎气天之外。

    凡太极之动,皆无极之理;太极之事,皆无极宰之。无在而无不在、无为而无不为、无有而无不有。

    是“太极”为无极中一物,无极为太极外之一范耳。由此观之,目前之青气为“太极天”;而主宰目前之青气者,皆“无极天”也。是太极之外,有无极;太极之中,亦有无极。人身之中,亦有太极无极矣!

    又问:人身之内,何以有太极、无极矣?

    余曰:若人身之内无“太极”、“无极”,何以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盖吾之身中,常动之气、好动之心、喜动之心神,皆未生之初受于太极气天,即“吾身之太极”也。

    常清之神、常静之心、常寂之性,皆未生之前得于无极理天,即“吾身之无极”也。

    吾之念头一起,即吾身中之气动矣!吾之气动,即与身外太极之气相通,通则至矣!

    吾之念头一静,即吾身中之神静矣!吾之神静,即与身外无极之神相通,通则至矣!

    又何疑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


    第十一问

    或问:三教真传,何者为最?

    余曰:在一心耳!此“心”也,非憧憧往来之心、纷纷扰乱之心。

    儒家所谓“在正其心”之心,佛家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也。

    是“心”也──

    以分于天而言,谓之“命”;

    以受于人而言,谓之“性”;

    以主宰乎一身而言,谓之“心”。

    命也、性也、心也,其名虽殊,其实则一也。

    人特患不识此心耳,苟识其心而养之,至于终身不违,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将见始而勉然、继则安然、终于浑然。

    时而放则弥乎六合,时而养则退藏于密;何难与圣贤为伍、仙佛并肩哉?

    又问:此心如何能养?

    余曰:在寡欲耳!

    又问:欲自何而生?

    余曰:在视、听、言、动耳!

    非礼而“视”,欲生于目;非礼而“听”,欲生于耳;非礼而“言”而“动”,欲生于口于身。其欲既生,其心则为欲所牵;日夜营营,寝食孳孳,而不得其养矣!

    苟能非礼勿视,目欲寡矣;非礼勿听,耳欲寡矣;非礼勿言勿动,口与身之欲又寡矣!其欲既寡,则其心不劳,清清静静,纯是天理;活活泼泼,尽是天机。

    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诚哉斯言也。


    第十二问

    或问:心何以明?

    余曰:欲明其心,当先识何为“人心”?何为“道心”?

    若人心、道心辨之不明、识之未真,一味纷纷乱乱、憧憧扰扰,非是妄想,即是贪心,而欲“明心”得乎?

    夫纷纷扰扰之心,乃“人心”也;欲明其心,先将此心放下,其所馀者,惟清静耳!夫此清静之心,即所谓“道心”也;将此心认得,而时时操存之,此即所谓“明心”,而始存心也。迨操存既久,道心常得作主,人心不能用事。

    将心与道合,道与心契。心之所在,皆道之所在;道之所在,皆心之所通。道能竖通三界,凡三界之事,心即无不明焉,此即所谓“正心”;此即所谓“存心”,而后“明心”也。

    又问:性何以能见?

    余曰:欲见其性,当知何为“气质之性”?何为“本然之性”?若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分之不清,见之不明,谓犹杞柳性、犹湍水性,即食色任此性而动,即率此性而为,则愈流愈下,锢蔽日甚,而欲见性得乎?

    夫“食色之性”,乃“气质之性”也;此性得于有生之初,来自太极气天。知觉运动,乃其能事;甘食悦色,是其本体。欲见其性,先将此性放下,其所馀者,惟虚灵耳!

    夫此“虚灵之性”,即所谓“本然之性”也;此性秉于未生之前,来自理天,无思无虑,乃其本体;感而遂通,乃其能事。将此性认清,而刻刻养之,此即所谓“见性”。此即所谓“见性”而始“养性”也。迨养之既久,则本然之性常常用事,气质之性时时退听,将性与天合,天与性通,夫天即理也。

    性所在即理所在,见性即能见理;理所在皆性所通,见理无不见性。且性即是理,可以范围天地而不过,其见性也固大;理即是性,可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其见性也更广。

    此即所谓养性,此即所谓“养性”而始“见性”也。


    第十三问

    或问:丹经云:“天堂地狱两界连,任君脚踏那边船,成仙成畜随人愿,若错毫厘谬万千。”不知天堂地狱,有乎否耶?

    余曰:地狱者,天堂之对也;天堂既有,地狱也不能无矣!

    又问:天堂地狱,既所不无,不知如何作为,天堂而后能上?若何作为,地狱始必下哉?

    余曰:在“人心”、“道心”耳!

    人身天堂地狱,或虚而无凭,而身内之天堂地狱,则实而有据。

    “天堂”者,乃极乐之乡也──

    茍能“道心”为主,则清清静静、潇潇洒洒、活活泼泼、快快乐乐,仰则无愧于天,俯则不怍于人,大廷可对,衾影无惭,极而至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无入而不自得,非天堂而何?

    “地狱”者何?忧苦之境──

    若“人心”用事,忙忙乱乱、纷纷扰扰、憧憧往来、思虑营营,日夜之间,纯是私意;寝食之随,无非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生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非地狱而何?

    盖“地狱”之种,以“人心”布之;布之既生,则生前受烦恼之苦,死后受阴律之报。

    “天堂”之种,以“道心”布之;布之既生,则生前受无量之福,死后享无边之乐。

    知身内之天堂地狱,可不言而喻矣!

    而身外之天堂地狱,可不言而喻矣!


    第十四问

    或曰:《清静经》云:“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夫常静,即难常应;而常应,难常静。而经曰“常应、常静”,何哉?

    余曰:善哉!子之问也。此大圣大神,动静合一之功;非大圣大神,不能至此;非大圣大神,岂能言此哉?子既问此,吾不能言其详,但言其略可耳!

    常人之静,每患乎应;而圣人之静,常资乎应。常人之应,恒妨乎静;而圣人之应,正验其静。盖静之时,即应之时;应之会,即静之会。

    “应”为静之“苗”,“静”为应之“根”也;“静”为应之“体”,“应”为静之“用”也。

    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常应常静,应变亦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应常静,应达亦静。从何知?

       寂然不动,常静也;感而遂通,则常应矣!

       不动道场,常静也;遍周沙界,则常应矣!

       舜克明德,文能缉熙,常静也。

       而以亲九族,协和万邦,为君止仁,为臣止敬,则常应矣!

       即子思子曰:“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无非申此常应常静之意。

    总之,位天地者,必育万物;有全体者,必有大用;能明者,必能新民;此动静合一之功、内外合一之道也。

    彼世之学,无为而不能无所不为者;能静而不能动,犹之能坐而不能行。此天地间之闲民,非天地间之大神大圣也。此常应常静之大概也!子而欲问其详,请再质诸明者。


    第十五问

    或问:当今之道,有所谓九节工夫者、周天工夫者、顿教工夫者,此三等者,果孰高?而孰低乎?

    余曰:吾试历历陈之,高低自见。

    九节工夫者,特有九节之名者耳!而用工夫者,实一节未能做成。何者?以“人心”用事耳!

      以人心守玄关,则火炎于上;

      以人心降甘露,则寒凝于下。

       且烹炼用力,升降用心,则元神劳苦,而不能养;如此用法,百无一成。

    又问:当今用九节工夫,亦有得夫效验者?

    余曰:凡得效验者,皆以“了心了意”而得,断无有“观香火”、“背口诀”而得者。

       若夫周天工夫──上守玄关,了心了意,则真火自降;

       下守丹田,了心了意,则真水自升。

       水升火降,水火既济,法轮常转,久久功纯,神随气行。

    出小息天,入大息天,亦可以为气中神仙,与天地齐寿,日月齐年。至元气将终之时,将与气俱尽。所谓:“饶君八万劫,终须落空亡”者,此也。

    若三教真传乃顿教法门,无住心法,无为大道。参得透,当前就是;解得开,转瞬即成。现出金刚法身,亿万劫之三灾八难,不能损其一毫;认得本来面目,三千界之凶神恶煞,无敢近其咫尺。清静百千劫,快乐亿万年;与无极齐寿,与仙佛齐肩。岂可与旁门左道,同日而语哉!

       盖九节工夫者,纯任有为,所以百无一成也。

       周天者,在有为无为之间,所以与天地齐寿,日月齐年也。

       三教顿法,纯任无为,所以与无极齐寿,仙佛并肩,为无上之道也。


    第十六问

    或问:丹家专言炼丹,不知丹之有乎未也?

    余曰:“丹”字之形,上半象“日”,下半象“月”;日月交则为“易”,合则为“明”,化则为“丹”。盖日为“离”、为火、为“己土”;月为“坎”、为水、为“戊土”。将“离”中之真阴降下,添于“坎”中;将“坎”中之真阳换出,填于“离”中;复还“干”体,结而成丹。“离”本“干”体,干爻用九紫,九数属金,故为“九转金丹”。

    “坎”之中爻为阳,故为“九转还阳丹”。“离”为九紫,又为“九转紫金丹”。

    “戊”“己”相交,二土相合,结成刀圭,又为搏黄土而成丹。

    丹家所言结丹之法,种种不一,难以枚举,要皆炼阴阳二气而成,非炼虚灵之神成也。

    若三教大圣,以虚灵之神善养成丹,至其丹养成,则竖通三界,横?十方。

    其在儒也,则固范围天也;其在道也,则生育天地;其在释也,则不动道场,遍周沙界。此乃无影无形之丹,非白非青之丹,以视夫炼气成丹者,奚啻霄壤。


    第二部 真理天道

    一、末后一著真空大道

      末后一著:末后方传这一著也。

      盖自天开于子,万类自“无”入“有”,自“理”入“气”之所自来也。此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渐入“有”之次第也。午会传道,二帝三王,道与权合,道法寓治法之中;于时为“春”,乃抽“象”还“气”之渐。三教圣人,尘视禄位,大阐天人性命,无声无臭之大源;乃由“气”还“理”之渐,于时为“夏”。

      末后收圆,道在庶人,阐明理天、气天,穷人心、道心之来源,究理性、气性之本始。性受太虚空,自天而人;性还太虚空,尽人合天。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遗之神;放弥六合,退藏于密,其味无穷之理。道旨并传,得之者,希贤希圣;悟之者,成仙成佛。挽斯世为唐虞,登斯民于仁寿。

      独标元神理性,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无为而成,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谷神不死,至理不变之真。

      拨除?炼私欲所生之浊精,与夫形质后起终有穷尽之浊气。

      小无极、大无极,念息则洞会交运,尽人合天如弹指;小真空、大真空,理纯则浑合无间,返本还源若反掌。发前圣古未发之秘,明千古不明之理;乃由“气”入“理”之渐,于时为“秋”。

      或曰先生所传一著,神通广大,证之,点开智慧通天眼,漏出金刚不坏身;与末后大道真经,明心见性、超生了死、出苦还源、成其正果、端坐上青天之说,反复思维,似乎不错。以“元神”为舍利子、诸法空相、即金刚不坏身,诚然!

      但不知末后大道怎讲?予曰末后收圆,有相归无相,有为还无为。无极真性,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超出三界,非范围天地而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实有者,惟一合理相;真空法相,即一合理相。万般有相,终归有坏,而灵光真性,永劫长存,非真而何!

      经者,径也;由此而行,可到无极理天,非径而何!

      性合无极,明此则明道心所在,见此则见佛性所在,非“明心见性”而何!

      性还无极,与无极同体、与天同寿,永免轮回,非超生了死、出苦还源而何!到此境界,号无极天,非成其正果而何!

      端坐上青天,端身正坐,万虑俱静,则元神之诸法空相,不行而至;日月星辰,上极穹苍,即目所见,此神之不行而至也,非端坐上青天而何!

      盖无极真性,内贯一身五脏六腑,识饥识饱;皮毛筋骨,知痛知痒;目之能视,耳之能听,足之能行,手之能握,心之能应酬万变,莫非神也!

      在外则贯满虚空,凡四时之升降、星斗之运行、日月之盈亏、物类之大小、人事之往来,触耳则闻、触行则觉,神欲往则身从其往,神欲来则身从其来,此至“无”能御至“有”也。

      子会开天,此性渐渐入气入质,而立三界;午会则离质离气还于无极,而渐成空劫;昼作夜息,望明晦暗,春生冬藏,阳会主生,阴会主收,理一无二,又何疑乎?

      问者唯唯!少间又问曰:元神性理,通天彻地,既知之矣;如不经?炼,恐其罡风奈何?

      子应之曰:三教圣人皆有?炼之法,而不同今日旁门小道之?炼法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儒家之?炼法也。

      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此释家之?炼法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道家之?炼法也。

      ?炼者,炼去私欲,复还天理之谓也。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又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遣欲寡欲、存其心、养其性,乃明心见性、修心炼性之正法也。

      问者感悟,喟然赞叹曰:今日知三教传心,当前即是;克己复礼,一言尽矣!但不知金丹之家曰“炼精为立基之始”,是耶?非耶?

      子曰:得其心法,则是。如搬运眼观淫色而心动,则命门相火随之而动;相火动则烁气烧干,血结而为精。元神即元气也,如星之在天;浊精石也,如星之殒地;化而为石,有化而还为气,复生于天者乎?未之有也!

      吾之炼法,不与众同,先知精之所失,以不炼而炼之。盖眼观淫色而心动则失精;耳听淫声、口道淫言、身触淫物、心生淫想,此皆失精之由。吾则淫色、淫言、淫声、淫物、淫念,不观不听、不言不想,端倪不动,天理浑然,精何从而失乎?与其法施已然之后,不如理禁未然之先,为愈也。

      如不明失精之来由,妄施?炼之法,多谈龙虎婴?,阴阳会合交媾之由,此家本无贼,而引贼入院之事也;不惟不能炼精,精返愈泄,何也?不言婴?、金公、黄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还不知“虚”在何处?“无”在何方?言之谆谆有味,修者百无一成。

      尔不归无,焉知无?无为之法,乃妙法也,玄妙也;玄中有妙,妙中有玄也。多由于外感,而后精失,此则不待外感有形之物,而内生无形之精矣。若不得其正,则是如搬运探战,逼运三车,此揠苗助长,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此乃磨砖作镜,画饼充饥,说者似乎有理,做去百无一成。何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声音臭气皆属无形,尚非天载,况欲念感生之浊精乎?交感之情,孩童无有,欲火未萌;男子十六阳精通,女子十四天癸至,情识既开,嗜欲渐盛,欲火将炽也。情生则精失,此即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引贼入院,莫此为甚矣!

      盖心守丹田,则“神”入“气”中,“无”渐入于“有”,精自生矣!生则如星殒地,还期必难矣!

      人自寅会下世,始出此一段灵光;神生气,气生形,此自“无”入“有”也。神还无极,则百骸之精皆随之而还,自然之理,而又何疑乎!

      故老子以无为而化,舜以无为而治,孔子以无为而成。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之一字,三教同然。佛曰“观自在菩萨”,道曰“观空亦空”,儒曰“顾𬤊天之明命”。由此观之,三教心法可知矣!


    二、劝大众修行歌

    愚道末承师命舟撑维扬 说几句无为法普渡贤良

    无为法原来是古佛密印 无为法原来是三教道纲

    儒无为能自慊不忧不惧 道无为能得性不惶不忙

    佛无为常自在无恐无怖 一无为了万法即到天堂

    无为法在当前如意即是 只用你仗慧剑割断柔肠

    三心扫四相飞真神即现 烦恼尽妄想除主人自康

    仰不愧俯不怍无束无拘 省不疚志无恶何忧何伤

    活泼泼潇洒洒无沾无染 明晃晃亮堂堂无体无方

    又逍遥又自在无边快乐 又明白又灵惺不味清凉

    仰弥高钻弥坚一合理相 火不溺火不焚不坏金刚

    千妖出五魔降真常不变 三灾临五雷发法身无防

    也无声也无臭声臭俱泯 也无人也无我人我双亡

    也无阴也无阳阴阳俱化 也无生也无死生死如常

    称为仙称为佛强立名字 号为圣号为神多此揄扬

    能如是在人间即是天上 能如是在地狱化作莲邦

    不必劳接引佛前来接引 心一静真性复即见无皇

    无庸烦护法神前来护佑 性一见金光现万邪退藏

    认的真养得到超越佛祖 见得实说得出才算栋梁

    这就是无为法真凭实据 岂等于有为法两头齐忙

    不炼精就炼气血心用尽 又提上又降下元神劳伤

    讲阴阳说龙虎不能摄领 论婴儿道水火难以提纲

    讲一个主人翁立劈两下 任凭你糊乱作难脱无常

    大周天小周天尽属小道 炼阴神炼阳神皆落空亡

    有阴阳即难逃轮回之苦 有对偶安能号无上法王

    徒劳神不养神磨砖当镜 总有些小效验石火电光

    到后来大限到不能作主 黑暗暗昏沈沈那是家乡

    到此时方晓得有为无补 始懊悔生前时传受平常

    修道人那一个不为性命 为何不学无为归根还乡

    这就是愚道末所闻所见 寄天下众道友细思细量



    三、劝女众修行歌

    愚道末承师命开化南方 说几句俗言语接引女娘

    女娘们欲修行非同容易 怎能如男子们自主自当

    有翁姑与丈夫又阻又挡 有东邻与西舍说短说长

    有至亲有至戚你来我往 有儿童与小女挂肚牵肠

    扫不清除不尽凡情俗念 解不开顿不断爱锁恩网

    怕的是一家人不调不顺 不觉的无明火直冲顶梁

    一把火烧坏了莲花宝殿 连累了殿内的不坏金刚

    妇道们欲修行如此不易 更可怜修行的这些姑娘

    自修性自了命那个知晓 不择配不婚娶声名外扬

    此说好彼说歹多生议论 人皆浊我独清谁识行藏

    入道时只想着成佛作祖 不过是三五载即上天堂

    那知道佛家功无穷无尽 那知道西方路又远又长

    修一日又一日无有效验 修一年又一年只是平常

    又不凡又不圣何等烦恼 又不僧又不俗那样悲伤

    说不尽妇女们修行苦况 且把这要紧话略表数行

    那知道妇道们别无出路 不修行怎能出苦海汪洋

    临危时有儿女不能顶替 临危时有银钱难买无常

    姑娘们不修行别无出路 一失足落红尘不得安康

    有翁姑与丈夫受其辖管 轻则骂重则打那样凄凉

    有情理不敢言吞声忍气 只逼的无有路投井悬梁

    这就是妇女们无量之苦 又何不立志向打退魔王

    有毛病与脾气急速改变 留一点污一点埋没性光

    心不投意不顺反躬责己 不怨天不尤人才算贤良

    众道友贫与富一样看待 众道友过与失总要包荒

    彼有长此有短休生爱憎 也无嗔也无恨和气一堂

    将凡情与俗语抛在云外 将烦恼与妄情一扫净光

    身在世心出世毫无挂念 虽在尘不染尘自有主张

    常参禅常打坐不急不燥 常诵经常烧香无怠无荒

    现如今明人出真道发现 无为法传天下普渡贤良

    有缘的妇女们聊通一线 霎时间将地狱化作莲邦

    最怕的苶缘人闻言不信 执望着有为法难见老娘

    心不扫相不飞怎晓明路 心不明性不见那是家乡

    色是空空是色那个知晓 有中无无中有那个昭彰

    谁晓得无为法有着有落 谁晓得无为法不空不亡

    谁晓得无为法无影无象 谁晓得无为法无思无量

    谁晓得无为法不惊不怖 谁晓得无为法不慌不忙

    谁晓得无为法无人无我 谁晓得无为法无短无长

    谁晓得无为法无生无死 谁晓得无为法无弱无强

    谁晓得无为法常快常乐 谁晓得无为法又清又凉

    说不尽道不尽无为奥妙 写不出画不出无为异常

    妇女们若不明无为大道 落东土受苦楚空来一场

    妇女们若能明无为大道 在天上不下世常伴无皇

    潇潇洒无拘束自在无尽 活泼泼无牵缠逍遥无疆

    桑变海海变桑与我无碍 天翻地地翻天与我无妨

    三灾侵八难临万?无坏 千奷出五魔降一毫难伤

    我说的尽都是真情实话 万望你妇女们仔细参详

    参得透行得到超凡入圣 认的真守得定归根还乡

    最怕你心不明是非莫辨 定盘星错认了投入火场

    贪有形与有象投入魔党 乐有为与有法得罪上苍

    大周天小周天原非无上 阴五雷阳五雷岂能久长

    半空中天桥现莫云正路 就地上莲花生休坐当阳

    有佛迎与佛接稳稳勿动 赐仙丹与妙药万万莫尝

    有好声与细韵耳莫听受 有清香与美味鼻休评章

    这皆是空中里降得魔考 起贪心主人翁立时著伤

    这些话妇女们更宜切记 怕的是那魔至忘了真常

    你想想本来性那有贪来 有贪心轮回中不能躲藏

    真实话不虚假丝毫难尽 搁下笔绝了白为纸不长

    今遇明师指 透出太极图

    神合无极理 性守太虚空


    四、谈真诗偈五十五首

    1. 大道分明在心头 有作有为尽下流 识得当前真静土 万部丹经一笔钩
    2. 凡情已了夜得灯 不隐不现真性宗 劝君休捞水中月 一轮皓月在当空
    3. 修行大众理看穿 休泥丹田与玄关 真性身中无定所 佛在心头无影山
    4. 玄关一窍引诱人 及到彼岸舍此心 人生寿限难满百 何不早早将师寻
    5. 不离真性即是功 应用无染彻底清 家锁顿断挂碍了 荷担如来大英雄
    6. 真性常住万法空 形形色色影无踪 妙行无方那有象 灵光无殿亦无宫
    7. 法身遍界化无边 真性聚散无方圆 大而能小人难见 不似日月不似天
    8. 一念不生无死活 灵灵惺惺即是佛 凡有所住皆假像 不执不著弥六合
    9. 人情世事如水波 一脚跳出是非窝 自在菩萨常常守 五蕴皆空为大罗
    10. 万法皆空无去来 那有酒色与气财 世人先埋后来死 未见先死后来埋
    11. 能所两忘神自明 智理俱泯由天听 易占辞寡吉人象 三昧无诤大英雄
    12. 玄关丹田也非真 及到彼岸舍此心 放下尘缘成大道 贪嗔两忘无我人
    13. 真修无为谁人能 世间财色作宾朋 贪嗔不起大劫脱 清静无为即天宫
    14. 庄严佛土亦非真 无住妙行养道心 色空两忘常常净 灵光充塞无处寻
    15. 身心放下真性如 无人无我是工夫 一静即超三界外 化无所化无不无
    16. 三教传心别无功 不泥富贵不泥穷 酒色财气处处有 住尘离尘大英雄
    17. 人心不悟夜无灯 真性不复有何能 百尺竿头再进步 光明寂照处处通
    18. 念尽不起有何言 灵灵惺惺乐自然 游遍大千何尝动 无疆无界无方圆
    19. 真性无去亦无来 不现因坠酒色财 身在大海反觅水 那个家锁顿得开
    20. 荷担如来一人无 依假作真为工夫 放下尘缘得至乐 何思何处何所图
    21. 希圣希贤少有能 诈言妄语人皆听 道德宜修谁肯信 举步轻狂竟相从
    22. 天堂地狱何尝无 全凭自己择路途 光明大道几个走 湾湾小径人人趋
    23. 西方路上差人多 皆因有水起风波 若入万有心不动 即是如如一佛陀
    24. 妄果自谢即脱离 幻境皆空出蒙迷 洗足上岸莫等候 候佛接引是愚痴
    25. 爱网无阑爱不缠 千缘来时若无缘 禅定若在热闹场 四面皆水不生烟
    26. 心生于性意生心 意转为情爱金银 只因一念无了期 真神迷昧似海深
    27. 凡情看淡不累心 何须矿中去求金 有为无补那个晓 真道冷落几人寻
    28. 大道冷落无人寻 寻得源头是真人 若人独得道中妙 高举慧剑劈碎琴
    29. 真性现时口难言 如同婴儿盼明天 无人招引哈哈笑 乐中之乐对谁谈
    30. 论性论命论天理 谁人晓得真玄机 空口言来皆无补 若问虚灵那个知
    31. 真空妙理皆相传 谁人知得所以然 性到一合我怎样 深味潜尝水如盐
    32. 背磨心地似炼丹 如如不动理中天 念尽不起真性现 无死无怖乐自然
    33. 无尘无垢无恐生 念善念恶尽皆空 悟得本来无一物 光明照寂处处通
    34. 离色离相离轮回 无人无我无是非 当知本然清静体 方知无为无不为
    35. 真性无相道无边 有作有为有遮栏 枷锁顿断蛟龙走 云尽自然露青天
    36. 脱离凡尘如登山 上时下时总一般 识破名利无关锁 到处风光尽佛天
    37. 凡情不离休自跨 水中月影镜中花 一朝大限临头上 始悔当年用意差
    38. 凡情看破有何言 无挂无碍是真诠 时时不离玄中妙 处处皆为极乐天
    39. 世界极乐本自然 莫尤世人莫怨天 明师指点虚心受 行立坐卧在当前
    40. 当前快乐本性还 顿悟即是大觉仙 割断情欲心放下 灵光充塞无极天
    41. 无极天外别无天 性复即是大觉仙 礼经拜相人心造 极乐乃是不动天
    42. 达摩西来一字无 自性如如是功夫 一切有为皆是假 当知南无南不无
    43. 大道凡情本相离 兼得其妙是心迷 放下尘缘真性现 针无两利名不虚
    44. 真性常觉大罗仙 水尽何处起波澜 如梦初醒豁然贯 才知三教是同源
    45. 三教同源一脉传 尽人合天无异言 人心放下道心现 目前即是天外天
    46. 天外有天人恒言 凡人悟得在当前 位世离世无沾染 即是世外大觉仙
    47. 家锁何尝将身缠 自己却把自己拴 斩断尘缘离色相 一静即是大觉仙
    48. 放下凡身法相成 即是三教末后功 浮云不起红曰现 何尝有心去寻明
    49. 有心寻明明不明 出离此笼入彼笼 自觉自身无尘垢 那知还在泥水坑
    50. 无思无欲无所忽 即相孩儿去背书 开口未念第二句 平等无相心如如
    51. 暂而未久世俗人 取短续长浅见深 不困不乏灵明现 念尽即能贯古今
    52. 倒骑驴儿把头寻 背着老娘找母亲 身在大海反觅水 谁能识得本来真
    53. 见了真空空不空 性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却无物 妙用方知与佛同
    54. 无影山前一盏灯 照彻大地放光明 有人识得此灯者 便是长生不老僧
    55. 世上万物总是空 不如回头早修行 脱了苦海登彼岸 灵山陪伴老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