訒斋先生文集/拾遗 中华文库
诗
觉题梦中吟
丁未十一月。梦拜杜谷先生。时金渫在座。金有一绝诗。初句刍字。谓皮壳也。二句轕字。谓轮车也。三句机字。四句吉字也。余即和之曰。
天地真如一大刍。中有来往无停轕。鸡鸣狗吠亦天机。丧亦非凶得非吉。
嘲郑仁弘
戊申三月十一日。余以说书在直庐。闻仁弘赴召登对。即日出城。行到良才驿留连。将陈辞疏。有欲留之者。余乃吟一绝曰。
来由一言去由言。去去来来摠是天。此去飘然千里鹤。再来不直一文钱。
亡室李氏挽
结发于今垂二纪。壸仪无失保家声。不丰丝粟犹能继。却恐𬞟蘩未称情。永拟百年同契阔。那知千里隔幽明。经营有室违偕老。诀别无亲悔远征。婢仆啼号思主惠。儿孙痛苦若亲生。孤魂莫恨家乡远。托体先茔庶永宁。
书
答郑仁弘书别幅在原集
比年来。贱迹绝不近轩屏。秪为屑屑世故牵挠。至于三四年不能飞诉衷曲。常怀慨恨。金庆远来。得台监手笔。仍审迩来台体益康。欣幸如何。且不以贱生无状而绝之。问死生垂警诲。流汗之馀。感幸尤极。贱生本无刚果振发之气。懒性薄行。学力扫如。敛容危坐。亦强不得。况难于此者乎。邪鄙之念。阔远之思。迭相扰攘。随灭随起。到此方知。谨独境界未易言也。看人能过此界者。仰之如堂上人。不敢轻议。未过此界者。于我等夷。视之便轻也。一世友朋间。亦且如是。何敢轻议于先贤也。悠悠浪度。已迫白首。半生经营。都是捉影。有何尺寸之实得耶。晩来计穷志卑。复人所谓场屋者。被抄于科目。拜见于君门。人或不知其无实而列之于史馆。掠取虚名。瞒过一世。非但自恧于心。宁不为明目者所嗤笑耶。既无强力健步。而颠踬于昏夜之途。前头狼狈。必有大于前日者。至此而虽欲望救于相爱者。安可及乎。以此思欲敛避于未仆之前。从游于长者之门。以遂平日之志愿。但自揣懦弱。恐亦未能断也。台监所谓不敢相问以累其人者。岂非以贱生踪迹之久隔。为怕世人唇舌。而置疑于生而发此语耶。旗帜自别之后。人之从违。异于曩时。台监之自疑而疑之。亦或然也。馀在别纸。幸赐览察。
附仁弘书
曾闻攀桂之庆。迨不能相贺。继闻又登清班。久未相庆。是固衰朽之物一废人事之致。又有一事有不能自安者故也。与无状相知。为世所忌。人有相就。辄不自安。况自家敢与人相问。以累其人乎。以此迟徊。闻问一断。良可悢悢也。幸因金庆远见过。敢此奉问。
仁弘再书先生答书在原集
前承辱复。倾倒宿蕴。感幸迨深。目今仕况。想惟万安。前简中许多说话。有非泓颖所能尽。特付之一笑间耳。凡人得于人言者不详且深。而得之目见者深且明矣。左右虽因金鹤峯有所闻见。鹤峯初不识先生。只袭退溪緖论。鄙人曷尝遽易平生所目见者。而为人言所动也。且国乘虽禁。士流间传说。亦几多年。决非妄传。而一家事。人有手目不可掩。人有颊舌不可箝。此亦可有所考定而后。得其真的耶。幸左右十分商量。不效齐人也。如何如何。
事迹
三仁事迹
笼岩先生
先生讳澍。善山金氏。考讳元老。世居府北走儿里。至先生移居新谷。娶开城尹柳思雨女。高丽亡。先生入中原不返。柳夫人生遗腹子。名扬普。子孙甚盛。按先生之事。虽无载籍。去故未远。父老或有传者。先生五代孙金应教振宗。与朴龙岩为道义交。尝以此密语龙岩。龙岩每加景叹。惟恐先生节义泯而无传。故其仲子演及孙遂一录其父师之言。载于日记。余先君亦为应教。一家人亲闻其语而诲余如是。常与朴君商确所闻。思有以阐扬龙岩之言者素矣。夷考当时之迹与先生子孙之所传。详略虽或不同。而概不出于采薇之意焉。且墓而不表。非但先生之为然。子判官扬普亦无墓碣。孙县监地有墓碣而无文。自先生以下。皆追赠崇品。暨之以常礼。则岂无一字之可记耶。至其曾孙大宪之庆,左相应箕。始立墓碣。具列祖系。而皆止于先生。没其名不书。盖讳其名迹。固非寻常矣。以礼仪判书奉使不返则国人之所共知。虽欲泯其名迹。其可得乎。然则其子孙所传还到鸭江。付书遗命者。安知其诀别乘桴临发密付之语。而不敢显言。泛称以奉使云云者耶。世代既远。文献无征。如此等事。固不臆料。而其抗志秉义。飘然远逝之迹。终有不可得以泯灭者。故拜录鄙见。以备参考云。
丹溪先生
先生姓河。讳纬地。字天章。世居晋州。考讳澹。始居善山延凤里。先生沈静寡言。勤学好礼。英庙朝。以生员擢文科壮元。选补集贤殿。与朴彭年,成三问,申叔舟,崔恒诸公昵侍经幄。多所裨正。鲁山癸酉。以直提学乞暇下乡。有终老之志。及诛金宗瑞等。征以左司谏。登道辞以疾。上书极陈履霜苞桑之计。乙亥。光庙受禅。白上王下教。请致甚恳。先生就召。拜礼曹参判。怜上王避位。丙子五月。与朴彭年,李垲,成三问,柳诚源,兪应孚等。因金礩,郑昌孙上变告。六人同日死。先生有一子曰琏。中生员。谨有家行。连坐被诛。被拿之日。从容处置家事。拜辞于祠堂。有女适李由义。以出家仅免。李又有女适县监金仲庆。仲庆之后以先生外孙。守旧墓。立庙奉祀。
耕隐先生
先生姓李。讳孟专。字伯纯。号耕隐。世居星州北面椧谷村。自先考讳审之判书公移居善山南面荆谷村。〈在金乌山下洛水之西〉先生生长名门。早擢高第。选补翰林。世宗朝。历司谏院正言,知制教。闻望夙著。中年见时事艰危。力求补外。得居昌县监。以清白闻。〈录清白吏〉景泰甲戌间。时事一变。先生益自韬晦。无意世念。退老网障村。托迹盲聋。谢绝亲朋。子弟问其故则曰。修养所忌。朔日每向朝暾而拜。子弟问其故则曰。祈祷已疾。尝自吟曰。眼欲昏昏耳欲聋。见闻无敏与痴同。虽家人妇子。莫能测识也。与司艺金先生讳淑滋为平生道义之契。占毕斋入语则披露心曲。应答无碍。毕斋曰。我先生之疾。今庶几矣。先生答曰。疾非庶几也。阽死蓬庐。既见君子。自不觉心胸豁然也。金先生识其微意。改容加敬。至于吐款相对。劝酬杯酌。忘其早暮而归。夫人金氏以此知盲聋之非真也。先生处于厅事。曝谷在前。每为鸡雀啄尽而任其摊弃。未尝语人。至临没。一家子弟始知之。先生诚孝出天。生事葬祭。一遵礼文。待人恭而少戏笑。视物淡而无所嗜。清俭为家。阃范严肃。禁子弟骑从曰。亲病如此。乘马从徒。情岂自安乎。家人子孙。非百里之远。则皆舍马而徒。第三子惇往来军威聘家也。未尝以骑从自逸。一日至延香。有农者追捕獐儿。惇为奉病亲。乞其獐。负入网障村。相去二十馀里。一家俭素如此。有一后生问曰。先生林下百年。家徒四壁。恐为子孙忧。先生曰。贫窭传家。何病乎。占毕斋先生撰彝尊录。记以师友之列而书曰。表里无瑕。与物无竞。中年不乐仕宦。退老网障。年至九十。夫人金氏亦无恙云云。虽以当时所讳。不敢直书。而微意已见。先生弟参判恭僖公讳季专记先生出处终始。其说颇详。而乱离散失。先生私稿二秩。并失于兵火中。先生生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终于成化十六年庚子。享年八十九。葬于善山府东延香之南弥石山西向之原。有短碣而无文。夫人金氏之墓在其前。先生娶直提学金成美之女。〈善山人。为尚州按廉使申祐之婿。〉生四男一女。男一曰朝散大夫行大丘教授恂。嫡孙清河县监堢源。外泒有修撰李德洙,都事李德泗,〈清州〉判书郑经世。〈尚州〉曰惴。外泒有县监李轸李辅,〈军威〉承旨崔𬀪,〈善山〉进士申适道,掌令申达道,佐郞申悦道。〈义城〉曰惇。外泒有牧使金涌,进士李荣男。曰怡。外泒有进士金安节,生员金光继,〈礼安〉进士朴弘庆,幼学宋光弘。〈善山〉女适辅德朴斯悌。姓孙之在星州者无多。在永川者稍多。六代长孙司果希芳。其子𤥵。支孙生员希阳。其子得澍,得㵟𰎸得以奉先生丘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