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主义

俄国尚不应社会革命

何况资本主义并未发达如中国

马克思曰:“社会之物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缆与其从来所藉以活动之现存的生产关系。或仅表现于法律上之所有关系。互相冲突。由此种关系逖由生产力之发展形式。一变而反为其桎梏。而社会革命之时代因焉以生。巨大的上层建筑之全部。随件经济的基础之变动或疾或徐终归变革”是则马克思乃主张社会革命之时代。惟于社会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之桎梏时。始可发生也。故马克思又曰:“一种社会组织若其一切生产力g在旧社会中尚有馀地听其发展者。非完全发展之后。决不颠覆〝而更新更高之生产关系。非其物质的存在条件。已酝酿于归社会中者决不出现”由此观之。马克思虽主张社会革命论。然其根据乃在于社会进化论也。今据马克思之言社会之进化阶段可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数种。此数者“不可越级而进。亦不能用立法以排除之已”必以社会组织束缚生产力之发展为条件。其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而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也。亦不能逃出此例。

夫资本主义过于发达。则社会组织可为生产力之桎梏。此时常生三种现象。为资本之集中。二为劳动之社会化。三为阶级意识之发生。资本之集中与劳动之社会化为社会革命之物质的条件。至于阶级意识。则附随于前之二者而生。而为社会革命之精神的条件有此三种条件。而后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始可实现。

然则资本主义若不发达则社会革命必不发生。然而何以经济后进国之俄。乃较英美德法先揭共产之旗乎经济后进国之俄。若可实行社会革命。则是马克思之唯物史观。不为真理。反之。马克思之唯物史观。若为真理则经济后进国之俄。必不能实行社会革命若可实行社会革命。则俄国革命以前三条件必已存在也。今试略述于左。

精神的条件之阶级意识。虽附随于其他二条件而生。然其由知识阶级之指导赤。因而发生者亦复不少此所以欧西各国富产业革命之后即见劳动阶级之存在。然其有革命意识者。则在于马克思颁布共产宣言后也日本文学博士米田庄太郎关于俄国之劳动阶级。有言曰

“知识阶级与社会运动之关系可分二种。其一则若上文所言。(欧西各国)最初知识阶级殆皆从属于资产阶级。而谋其利益。及后知识阶级之一部。始同化于劳动阶级。而代其努力。其二则如俄国之状。知识阶级之大部分自始即同化于无产阶级而谋其利益。至后始有一部。出而为资产阶级努力。俄国知识阶级与社会运动之关系大略如上所言此与俄国之革命运动甚有关系亦为俄国革命成功之一根本的原因也。然而俄国之知识阶级何以与欧西各国。乃异其倾向乎”

“第一。吾人当知资本主义为智产阶级发生之基础然在俄国则其发达乃较欧西各国为迟。而其发达又由于外国之资本贵族的政府及外国企业家故俄国之资本主义大见发达之后。而其资产阶级之势力。仍甚微弱俄国劳动阶级之发达。在于资产阶级之前。而其势力又较后者为伟。此所以劳动阶级。先能吸收知识阶级大部分也。”

“第二应当注意者则为俄国知识阶级之特别情形。如上所言欧西各国知识阶级乃出自资产阶级之中。及后始有一部。参加于无产阶级。故其知识阶级自始即与资产阶级有密切之关系。反之俄国之知识阶级则多出自贫困贵族及无产阶级之中。故其与资产阶级之关系甚见薄弱且资产阶级之势力甚微。不能直接或间接保护知识阶级故知识阶级多多牛同化于无产阶级。而为其努力也。”

“(此外吾人食当注意者)即俄国知识阶级发达之时。欧西各国已有劳动阶级之哲学。而劳动阶级之利益。亦有深远之文化的意义也。此种思想直接输入于俄国之知识阶级。由是俄国知识阶级。对于劳动阶级之社会运动自始即有深远之文化的意义而欲参加于其中。”

有此知识阶级之启发故俄国产业虽未发达。而劳动阶级之意识乃极明了赤而为革命时代之精神的条件也然仅有精神的条件而无物质的条件者。社会革命亦不发行。今俄国在未革命以前社会上果有此物质的条件否乎。一国之产业。皆有偏重或以农立国或以工立国或以商立国在农业国家。其主要之资本为土地其主要之劳动者为农夫。在工业国家。其主要之资本为工厂。其主要之劳动者为工人。在商业国家。其主要之资本为商店99(尤其是银行)。其主要之劳动者为伙计今俄国以农立国国内财产多半皆为土地然在革命之前。。土地卒为地主所占。一般农人多保佣。终日孜孜;而收获之物。尽入地主囊中。夫劳力与收获乃互相制约。收获由劳力而得。劳力因收获而供今用劳力不能增加收获。农民不肯劳力势之当然也。于是乎社会组织途为生产力之桎梏。一般农民尽欲破坏旧社会。而谋分割土地。此所以革命之际。土地乃与平和面包同为标语也。俄国革命之能成功。半在于此。共产主义之能获得人心。亦在于此。

如斯说明俄国革命成者过于强辩此外俄国革命。尚有别种重大原因。即欧战是也夫战争之际。其社会的现象。最易引起吾人注意者则动员是也今日动员除军队动员之外尚有产业之动员产业动员者集合国内生产机关归于国有。强迫国内人民从事劳动。即由无组织无政府的产业状态而化为有组织有政府的产业状态也。俄国当大战之时。其产业之动员状态吾人虽无文献可征然观当时德国举行“战时社会主义”(War Socialism)即面包之征。亦由于政府颁发者亦可推知俄国之情形矣。此种动员与“资本之集中”及“劳动之社会化”更有何别况此时集中。非集中于一二人。乃集中于国家。其状有似国家资本主义乎。则其可为共产主义之实行条件也甚明俄国革命之能成功。乃在于此。

然战时状态。不过人为的现象。一时的现象既为一时的现象。故战争一息。即归消灭俄国资本主义。尚未十分发达。国内可以开垦之地尚多国内可以投资本之业尚盘即未达马克思所谓“完全发展之后。”故革命之后。虽揭共产之旗。而革命之后仍不能不承认私有权制度采用“新经济政策”也。俄国革命原因。既如上所言矣。然英美德法之“资本之集中。”“劳动之社会化”“阶级意识之发生。”不较俄国为甚乎。何以大战之后。其劳动阶级g乃不揭共产之旗。余意马克思之唯物史观对于新社会之建设虽主张进化论。而对于旧社会之崩坏。则谓其有进化与革命二途详言之。新社会之物质的条件已孵化于旧社会之中。而劳动阶级之境遇又极恶劣。深感革命之必要者。即旧社会可由革命而变为新社会。反之。新社会之物质的条件虽已孵化于旧社会之中。劳动阶级之境遇甚良不感革命之必要者。则新旧社会之推移。可行于平和之中。但新社会之物质的条件若未孵化于旧社社会之会之中。而劳动阶级。乃深感革命之必要者则惟有破坏旧社会而的条件建设。俄国当大战之时。劳动阶级深感革命之必要而新社会之物质不见新。又以一时的现象而存在。故用革命之法。破坏旧社会。(但新社会之物质的条件之存在。不过一时的现象。故新社会局不能实现。)反之英美德法之新社会之物质的条件虽已存在然一般劳动阶级之境遇较10不感革命之必要。故不揭共产之旗。马克思之“或疾或徐终归变革”一语即指此二种改革方法而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