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志略/地志 中华文库
地志 卷一 作者:李元春 夏德仪 清 |
风俗 |
台湾在福建布政使司东南大海中。自泉州同安之厦门乱流经澎湖抵鹿耳门至治,计 水陆程一千二百六十里(陆自省城五百四十里至同安,又六十里至厦门;自厦门至澎湖 水程七更,自澎湖至台湾水程四更,旧志以六十里为一更,则六百六十里)。为古荒裔 地,不入版图。元之末,于澎湖设巡检司以隶同安。中国之建置于是始(朱景英海东札 记云:‘文献通考:琉球国居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隋大业 中,曾令羽骑尉朱宽入其国取布甲而归。时倭国使来朝,见之,以为夷耶久国人所用。 旁有毗舍耶国,语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宋淳熙中,其酋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 州水澳、围头等村,多所杀掠。喜铁器,掠取门环及剜甲取铁。临敌用镖,镖以绳十馀 丈为操纵,盖爱其铁不忍弃。论者疑其情状相似,以台湾即毗舍耶国;其足信欤?又有 据名山藏乾坤东港华严婆娑洋世界名为鸡笼之说,指为今台湾;恐亦影响谭耳。至海防考有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三十六岛,郡志据之,语尤可疑。考隋书陈棱琉球之役 在大业中,而本传亦无略澎湖三十六岛之词。独不解当日谈海防者何所据而云云也’)。 明洪武五年,信国公汤和略海上,尽徙澎湖民置漳泉闲,废巡检司而墟其地。嘉靖四十 二年,流寇林道干导倭人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走台湾,大猷以 水道险远,法不轻进,于是留偏师驻澎湖以哨鹿耳;道干困走占城,乃罢澎湖偏师而复 设巡检;寻亦废。万历闲,增设澎湖游兵,寻复增冲锋游兵,为备倭故。于是澎湖常为 驻防之所。万历末年,荷兰据台湾,筑城于一鲲身之上,曰台湾城。台湾之名于是始。 天启二年,荷兰据澎湖,又城焉。天启五年,海寇颜思齐入台湾,郑芝龙附之。而荷兰 之据台湾自若。思齐引倭奴剽掠海上,与荷兰共有台湾之地以为巢穴。又所部属多中土 人,中土人之入台湾自思齐始。时芝龙弟芝虎亦为海寇,并附思齐。思齐死,贼众立芝 龙为长。于是郑氏遂有台湾之地。崇祯元年,芝龙率所部降于督师熊文灿,然犹迁延海 上也。国朝顺治三年秋八月平闽,芝龙乃就抚。芝龙既降,而荷兰尽得台湾之地。顺治 十八年,芝龙子成功以江南败归,袭澎湖。夏五月,入台湾,逐荷兰。冬十有二月,荷 兰归国,成功改台湾城为安平镇,以今县治为承天府(南北路设县二:曰天兴、曰万年) ,总台地曰东都。康熙二年夏五月,成功死,子经嗣,改东都为东宁(二县为二州,设 南北路澎湖安抚司)。二十年春正月,经死,子克塽嗣。是年,福建总督姚启圣计招伪宾客司傅为霖为内应;事泄,为霖辈遇害。启圣仰遵庙算,定平台策。二十二年,水师 提督施琅统师专征。夏六月癸亥,大战于澎湖,克之。秋七月丙申,郑克塽降于我。八 月壬子,王师至台湾。于是琅疏请留台湾为外蔽,诏报可。二十三年,廷议设台湾县, 隶台湾府为附郭。雍正五年,增设澎湖厅,而台湾之建置骎骎乎盛矣。
台湾县东负山,西面海。邑治之境,东至龙山寺,西至海岸,南至府儒学南,北至 城守营北;纵横径五里而遥。所辖东至罗汉门庄外门七十里(乾隆四十九年臬司杨延桦 勘定),其东曰内山;北至新港社新港溪二十里,北为嘉义;南至文贤里二赞行溪二十 一里,南为凤山;西尽海岸三里入于海。海西南至安平镇七里(陆自七鲲身有路可至, 计二十里),西北至鹿耳门三十里,又西北至黑水小洋,其西隶澎湖。幅员南北袤四十 一里,东西内广七十三里,其外东不尽内山,西不尽海。
台湾地入东海,在禹贡扬州之徼外。其星野无考。前志谓:‘地隶闽,宜从闽,以 附于扬州;其星野属牛女、星纪之次,其辰在丑。据僧一行曰,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 归焉。其分野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陈氏元麟曰:‘按古四译馆外彝来贡, 以外彝分方纪星。台湾属岛夷,分野在鹑尾之次,其辰在巳;与吕宋、日本同占,整台 湾值翼九度。据宋天文志云:“鹑尾在翼轸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随南极而半入海, 吕宋、淡水、台湾是也”。利玛窦云:“鹑尾之次,于律仲吕冈山分野(台有大小冈山)”。二说者,其言各殊,然皆依附离合之见,无实验云’。
东倚者皆山,西控者皆海。山渡海而来,则以为发源乎福州,东汨乎鼓山(赤嵌笔 谈云:‘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 ;今台湾入版图年数适符’),示向乎五虎(福州五虎山入海,首皆东向,是气脉渡海之 验),见迹乎关潼、白,而结脑乎大鸡笼(旧志云:‘台湾山脉自福州五虎门磅礴入海 ,东至大洋中突起二山,曰关潼、曰白,复渡重洋至淡水,结脑为大鸡笼’),南行数 百里至郡治。彼堂堂兀兀以去者,且不知其所之也(或云,吕宋地脉发于台湾)。然山 渡乎海,其盘旋屈曲,垂乳结穴,可造郡邑、聚村落者,必西向内地而复归于海。水出 于山,其可舟、可游、可灌、可汲以养吾民者,必西流而卒归于海。岂地理之所存顾有 不忘其本者欤?今居斯土者,官则受国恩、衔王命而至,君门万里,臣心凛凛,视同咫 尺;民则农商富庶,必念食毛践土之惠,以毋忘首邱之仁。反是者不祥。盖观诸地理, 则有断断然者。地理即天理,亦即人道也。邑区区数十里,则有专脉注结者,有别派分 支、罗列拱卫,且有蜿蜒游行过境以去者。盖自番酋杂居,箐篁丛翳,士大夫终不肯裹 粮犯雾露为奇岩秀石之评,樵夫猎户过之而不能名、名之而不能书,故不知名者盖伙。 名之矣,而游移仿佛,所闻异词,指东讹西,以此易彼,旧志所称,差谬殊甚。以其所 可知者书之,名号虽殊,而山川不改,道里之远近,可约而知,南北东西,方面不可易也。谈地理者,要以天道人事为断。
大乌山在邑东北百里而遥,郡垣之祖山也。山势西南行十馀里而高耸秀拔者为分水 山。稍下又西行为分水仑。仑南北两石峰,苍翠秀削,翼之以行。缘仑皆结细石,产青 草,磈石垒嫩绿。仑南北皆良田美石,无坑堑。仑左之水南趋罗汉内门,仑右之水北入木 岗山溪以出大穆降(此水入溪西落,则木岗山之脉已隔;旧志谓:“木岗山为郡少祖”, 可知其讹)。仑西行二十馀里,顾盼逶迤,欲收仍纵;前起巨阜曰草山(以多茅草故名) ,则郡垣之少祖山也。南北复有两高峰翼之以行。峰多石,势甚雄伟。西行列屏障,自 北而南,横亘数十里,则为内大乌山(此在郡城背后,为第三重屏障)。逾山西南,孤 峯突起者,曰一峰尖。峰皆大石,石壁高可数丈,下有石井,水清而甘,环山居人数家 皆食焉。由是西下,伏而起、起而伏,如是者三,曰三凸仑。迤仑西行,八峰平列于前 ,自南而北,连亘二十馀里,如开楼窗,如展镜屏。每天清气霁,倚窗窥屏,远见红毛 楼;故昔人名之曰蚝镜窗。八峰者复有专名:最南第一峰曰天马;第二峰独高,大石屏 如竖镜,则独以蚝镜属之;北第三峰曰飞鸢巢;又北曰猴晒日;又北曰接云;又北曰山 猪;又北为獐仔壁;极北曰尾峰,终焉(此郡城第二重屏障也)。自第二峰蚝镜西下二十 馀里,至老鹞岭,中间南北诸峰,星罗碁布,蚕樷鱼凫,游衍错落,多不知名。而自老 鹞岭西下又二十里,则结凹脑曰马鞍山。其西为香洋。香洋西面二十馀里,平畴旷衍,沟塍绣错,袯襫成云,春夏之交,可以观耨;旧志以为八景之一者。由是而西,小阜嵚 崎,绵亘错互,若坡若陇。南北迢迢二十馀里,横为郡城之背者,曰嵌顶山(此郡城第 一重屏障)。嵌顶西上五里许为大东门。
番仔湖山在大乌山西北,距城八十里,亦东北最高山也。其西为刚仔林大尖山,又 西为小尖山,皆极危峻,人不可行。又西下为左镇山。左镇北逾溪为木冈山,木冈西下 为卓猴山。卓猴逾溪西南为猪母耳山,又南为柳仔林山,背邑之右肩也。又南为鉴里山 鉴里北逾溪为草潭山,又西北为大坵田山。大坵田西为湖仔内山,则邑右臂之拱卫 也。
内乌山在分水仑之南者,直趋南路。其分支者,东趋罗汉内门,西落脉为上仑石屏 山,其南则翁仔上天山,稍西为雁门关,前志所谓“雁门烟雨”者是也。旧路由此入内 门,今崩陷不可行。雁门之西为土楼山,亦曰险山门,径甚险,惟容一人一骑;乱时人 争逃之,扼其险,贼不能至。下有大坪社,故亦名大坪山。西南为茅草埔山,皆邑之左 肩也。又南为狗囵圈山,则左肩之外辅。又西北为户凳岭,又西北为湾崎山,又西北为 虎头山,又西北为猴洞山;则邑左臂之拱卫也。
魁斗山在邑城南。其脉自东南来,至正南陡起三峰,状若三台星,为府学文庙拱案 。又蟠屈蜿蜒,以至西南,势若内抱,形家所谓“下砂”者是也。邑来脉甚长,而所谓下砂者止此。
罗汉内门在邑东南六十五里。其地四壁皆山,中开平畴;东西可二十馀里,南北可 三十里。以形家之说较之,则邑之库藏也。其山自东北来者,上接大乌山,层峦叠翠, 邑人不知其名;内门东北设木栅,则称之曰木栅后大山,疑即旧志所纪“目眉徽山”者 是也。山之南,高峰峭出,曰苏远埔岭。逾岭而南,有湖曰内湖。又其南,曰外湖。湖 之西曰烧灰山,其东曰石门山,下有坑曰石门坑。石门之南为赤竹岭。岭东为三峰仑, 南为小东方木山。小东方木连峯委折而南,逾菜公坑口高耸而起者为大东方木山,则内 门之正东山也。东之东重冈复岭,高入云际,北接嘉义,南抵凤山,亘数十里,为邑之 后屏者,则曰南马仙山。大东方木之南,巨石踞沟,流樷石结,山甚高,其上为大叶林 山,山南为龙潭山,西下有潭曰龙潭。龙潭山南曰金交椅,其南为大崎越岭,又其南为 鼓山,则出罗汉外门焉(以上为内门东壁,故山皆南行)。鼓山所处,极内门之东南。 由是山势折而西行。始折而嶐起者曰将军山,山之西纡徐轩伏,不数里而叠秀可望者曰 银锭山,则内门之正南山也。又西而至于打鹿埔溪口止焉(此为内门之南壁,山皆西行) 。银锭之南,自东徂西,亘数十里,为南壁之外屏者,曰外乌山。其南则獐仔壁山、大 杰巅山皆在焉。外乌之东,高耸可数者,曰南麻蓼山、尖山、大冈山、小冈山,则界于 凤山矣(此为南壁外屏)。内门之北,则全倚分水仑、无仙山。分水仑西行,至内乌山而尽,则内门北境之山亦尽焉(此为内门北壁)。内乌既横亘数十里,则自分水仑以南 为内门之西壁,其分支落仑皆东趋于内门,南逾虾蟆林山至溪口终焉(此为西壁)。罗 汉外门,其地在内门之东,复转而绕内门之南,略如曲尺然。其在东者,中有淡水大溪 ,溪流自北而南。溪东即南马仙山。东之南为旗尾山,志所谓“旗尾秋蒐”者;凤山界 也。溪西迤内门东壁之外,自三峰仑、东方木以南至鼓山,则与旗尾山东西相对(中为 番薯寮街)。自鼓山西折,始绕内门之南,过将军山北,缘内门南壁之外,南迤外乌山 以西,则有虎仔山、大杰巅山、獐仔寮山,其东则大小冈山、尖山、南麻蓼山,皆凤山 界。
七鲲身屿在邑西南海中。脉自东南而来,西转下海,联结七屿,相距各里许,接续 不断,势若贯珠,自南以北,而终于安平镇,与南北汕参差斜对,为邑之关锁。地皆沙 土,风涛鼓荡,不崩不蚀;多产菻荼、桄榔,望之郁然苍翠;泉尤甘美。一鲲身地最广 ,即安平镇;红毛旧城在焉。今水师营驻于此,有居民街市。二鲲身至七鲲身,居者多 渔户。每斜阳晒网,笭箵家家,烟月苍茫,渔灯明灭,佳景如披图画。
鹿耳门屿在邑西北三十里大海中。浮沙横亘,形如鹿耳。尾迤南为四草屿,首枕北 为鹿耳门。鹿耳门之北有屿曰北线尾,亦沙屿横亘,与鹿耳门南北遥接,中隔大港曰隙 仔港。港之中有石礁在水底。北线尾既称北汕,鹿耳门亦称南汕;隙仔港中石礁,所以暗接南北二汕。故港虽大而水浅径狭,舟必插标以行,触礁则船立碎。北线尾之北有沙 汕曰加老湾汕,稍小于北汕,而不堪泊舟。又其北曰海翁汕,则自北路而来,迢迢百馀 里,在县境之外矣。
德庆溪(俗呼坑仔底),源出小东门外旧万寿宫前,入郡城东安坊,合旧县署后并 府署东二泉,西流经县署右至水仔尾北厂,入于台江。
福安坑,源出小南门内,经宁南坊府学宫前,西流至涂墼埕,入于台江。
台江在邑治西门外,汪洋渟滀,可泊千艘。南至七鲲身,北至诸罗萧垅茅港尾,内 受各山溪水,外吞大海。
鉴里溪,源出鉴里东南内山,经香洋之北,西出为鉴里溪,又西为旧社溪,又西北 与咬狗溪合流,西入于许宽溪。
咬狗溪源合鉴里、草潭诸山之水,西与旧社溪合流,又西为许宽溪。
许宽溪源合旧社、咬狗诸溪之水,西流受鲫鱼潭之水,又西北受大坵田、湖仔内诸 山之水,西入于茑松溪。
茑松溪在县治北五十里,为许宽溪、鲫鱼潭之下流,又东北受大穆降之水,西入台 江,注于海。
左镇溪,源出分水山之北,西北受冈仔林、大小尖诸山之水,西经左镇之南,又西流为新围溪。
新围溪源接左镇溪,西流受大穆降诸溪之水,又西北与本藩溪合流,西下为新港溪 ,入于台江,注于海。
本藩溪,源出冈仔林之北,西流经木冈山之南为木冈溪,又西出左镇、卓猴之间, 又西与新围溪合流为新港溪,入于台江,注于海(新港溪北为嘉义界)。
卓猴溪,源出卓猴山,北流入于曾文溪(嘉义界)。
分水溪,源出分水山之南,经水蛙潭南流,至罗汉门东受石门坑、东方木诸山之水 ,西受石车仑、茄苳仑(皆罗汉内门山)诸山之水,汇为长潭,清莹可鉴。西走出内门 ,过狗囵圈西下,北受湾崎溪水,西流为冈山溪。又北受打鹿洲溪水,西流为角带围溪 。又受红毛寮溪水,西流为二赞行溪。又西为喜树港,入于台江,注于海。
湾崎溪,源出三凸仑,南流过狗囵圈,入于冈山溪。
打鹿洲溪,源出马鞍山,西南流经打鹿洲,北受深坑仔水,复南流入于角带围溪。
红毛寮溪,源出红毛寮,南流入于二赞行溪(溪南为凤山界)。
淡水溪自北而南,横绝郡治之背。源出自诸罗内山,其来极远。至罗汉门东方木东 ,受小溪水,经旗尾山西下,绕凤山县东南至东港,西入于海。
石头沟在邑治东北三里许,无水源,受东北众坡之水,经海会寺前,转邑治北大桥港出柴头港,西入台江。
鹿耳门港亦名隙仔港(旧志另作隙仔港,误),在南北二汕之间,水底皆沙,纵横 布列,舟不可犯;就其稍深处觅港出入,港路窄狭,仅容两艘。潮长时水可丈四五尺, 潮退时不能一丈,舟悬后舵而进。其纡折处必探视深浅,盘辟而行。而沙水相荡,深浅 又时变易,必插竹标以识:南白北黑,名曰“荡缨”(初设五杆,后增设十三杆)。初近 北汕以入为旧港,今近南汕而入为新港。
加老湾港在北汕北,不堪泊舟,西南即大洋。其北即海翁汕港口,大澳曰海翁窟, 亦名月眉湾,可泊百艘。
安平镇大港在台江西南、赤嵌城之西。红毛时,巨舟悉从此入,泊于台江。自郑成 功由鹿耳门入台,后遂淤浅。今惟南路贸易之船经此,巨舟不得入矣。
鲫鱼(原刊脱“鲫鱼”二字)潭在永康、长兴、广储西三里之界,汇纳众流,修而 不广,计长可二十馀里。多生鲫鱼,年有征税。三用之,内田资灌溉。亦名龙潭,旱时 祷雨于此。又名东湖,最宜霁月;旧志以为八景之一。
菅林潭亦名嵌下陂,在长兴里,地势洿下,泉流所归。里众筑堤障之,以资灌溉, 屡有争竞。康熙五十七年,太守王珍勘明勒石,定其限焉。其水北通鲫鱼潭。
无源潭在永丰里,潦水所钟也。草潭、白衣潭,郑氏凿也。荷兰陂,红毛筑也。公爷陂,郑氏筑也。皆在新丰里。甘棠潭在保大东里,地多甘棠。王有潭在仁和里,里民 王有所凿。莲花潭,其源甚深,多产红白芙蕖。鸳鸯潭,两潭比偶,如鸳鸯然。水漆潭 ,多生水漆。参若陂,红毛时佃民王参若筑。十嫂陂,寡妇王十嫂募佃筑。陴仔头陂, 伪郑时筑。月眉池,形如半月也。皆属文贤里。鼎济洼在新港社,产鱼虾。新港东陂在 新化里,西陂亦在新港社。
邑治八景:曰鹿耳连帆,曰鲲身集网,曰赤嵌夕照,曰金鸡晓霞(此属澎湖),曰 鲫潭霁月,曰雁门烟雨,曰香洋春耨,曰旗尾秋蒐(散见山水古迹各志,自御史钱琦以 下,皆有题咏)。又郡八景:曰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此属淡水) ,东溟晓日(同上),西屿落霞(属澎湖),澄台观海,斐亭听涛(俱在道署内;自巡 道高拱干以下,皆有题咏)。
秀峰塔,居郡学之巽方,高丈三尺五寸,周底六丈;四门阶级,空其中。乾隆六年 ,提学杨二酉建,后废不修治。
南湖书院在小南门外。乾隆三十年,郡守蒋允焄以崇文书院狭,且近巿,复建书院 于此。辟斋舍、设讲堂于法华寺之左,即旧梦蝶园处也。其地有湖山林木之胜。后以院 长居此者多弗康,遂废。
又有正音书院,在东安坊旧县署之左。雍正七年建,寻废。
环台湾皆海。自邑治计之,南至凤山县之沙马矶头,旱程二百九十六里,水程七更 ;北至淡水厅之鸡笼鼻头山,旱程六百三十里,水程一十九更;西北至鹿耳门,水程二 十五里(康熙五十五年,钦差丈量,依旱程折算,仅十里零七绳)。鹿耳门西北至澎湖 ,水程四更,约一百八十里。澎湖西北至厦门,水程七更,约三百里。邑治内优大山之 东曰山后,归化生番所居。舟从沙马矶头盘转,可入卑南觅诸社。山后大洋之北有屿名 钓鱼台,可泊巨舟十馀艘。崇爻山下薛波兰港可进三板船。
海洋行舟,以磁为漏筒,如酒壶状,中实细沙悬之,沙从筒眼渗出,复以一筒承之 ;上筒沙尽,下筒沙满更换,是为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每更舟行可四十馀里。而风 潮有顺逆,驾驶有迟速。以一人取木片赴船首投海中,即从船首疾行至船尾,木片与人 行齐至为准;或人行先木片至,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先人行至,则为过更。计所差之尺 寸,酌更数之多寡,便知所行远近。所至地方,若岛屿可望,令望向者(曰“亚班”)登 桅远望;如无岛屿可望,则用绵纱为绳,长六七十丈,系铅锤,涂以牛油,坠入海底, 粘起泥沙,辨其土色,可知舟至某处。其洋中寄碇候风,亦依此法。倘铅锤粘不起泥沙 ,非甚深,即石底,不可寄泊矣。
通洋海舶,掌更漏及驶船针路者为“火长”;一正一副,各有传抄海道秘本,名曰 “水镜”。台厦重洋往来之舟,水程颇近,中有澎湖,岛屿相望,不设更漏,但焚香几行为准。针路则以罗盘按定子午,自台抵厦,向乾方而往;自厦抵台,指巽方而来。若 由厦北赴江、浙、锦、盖诸州,南抵广、粤、惠、潮各府,沿海傍山,逐日有澳可泊, 不用更漏筒。
或问:‘旧志舟行一更六十里,今谓四十馀里,何也’?曰:‘南路沙码矶头至府 治,舟行七更。康熙五十五年,钦差丈明旱程二百九十六里,水程与旱程相傍,是一更 该四十二里有零。通志载福州至琉球,水程一千七百里,府志称船行四十三更,是亦一 更四十里矣’。
又问:‘舟自南路抵府七更,顺风一日可至;自厦抵澎亦七更,必一日有馀乃至, 何也’?曰:‘台海潮北汐南;南路抵府,顺流也,台厦横流故稍迟’。曰:‘北流为顺 ,南流不逆乎’?曰:‘有风不怕流;南流虽逆,非如黑沟之湍激也’。
又问:‘舟中定更,以人行与木片齐至为度。台地人行,穷日不能百里,舟行乃二 百馀里,何也’?曰:‘投木片时其行速,且船无休息,故倍之’。
又问:‘北路水程十九更,旱程仅六百三十里,何也’?曰:‘此未暇详考,依府 志所载’。
台海潮流,止分南北。台厦往来,横流而渡,号曰“横洋”。自台抵澎为小洋,自 澎抵厦为大洋,故亦称“重洋”。
凡往内地之舟,皆于黎明时出鹿耳门放洋(舟人捩舵扬帆出海曰“放洋”。鹿耳门 港南北有二礁,植标以记,不敢逼犯;质明见标,舟乃可行)。清明后南风始发,从鹿 耳门外径去。白露后北风渐盛,必至隙仔港口(在鹿耳门外之北),方可开驾(舟行务 上依风,故南风放洋从南,北风放洋从北,若误落下风,针路便失)。约行百里,望见 东西吉屿,经二屿便抵澎湖,大约后午可到。南风宜泊水垵澳,北风宜泊网澳、内堑、 外堑等澳;馀详前澳屿内。自澎往厦,悉以黄昏为期,越宿而内地之山隐现目前。此就 顺风而言。若南风柔若,风不胜帆,常一二日夜方抵澎湖。至厦门则更缓。又若北风凛 冽,帆不胜风,折帆驾驶,登岸亦稍迟焉。
帆往福州,望北直去,至闽安镇,水程一十五更,不用湾泊澎湖。若从北路淡水西 渡,水程仅七更。登舟半日,可见关潼山。自关潼趋定海,行大洋中五六十里,至五虎 门;两山对峙,势极雄险,为闽省外户。门外风力鼓荡,舟帆颠越;既入门,静渌渊渟 ,与门外迥别。更进为城头,土名亭头;十里即闽安镇,再数十里至南台大桥。
鹿耳门外,初出洋时水色皆白。东顾台山,烟云竹树,叠翠浮蓝,自南抵北,罗列 一片,绝似屏障画图。已而渐远,水色变为淡蓝,台山犹隐现于海面。旋见水色皆黑, 则小洋之黑水沟也。过沟,黑水转淡,继而深碧,澎湖诸岛在指顾间矣。自澎湖放洋, 近处水皆碧色,渐远则或苍或赤,苍者若靛绿,赤者若胭红。再过,深黑如墨,即大洋之黑水沟,横流迅驶,乃渡台最险处。既过,水色依然苍赤。有纯赤处,是名红水沟, 不甚险。比见水皆碧色,则青水洋也。顷刻上白水,而内地两太武山屹然挺出于鹢首矣 (南风时,驾驶近南,先见镇海之南太武;北风时,驾驶近北,先见金门之北太武)。
黑水沟为澎、厦分界处,广约六七十里,险冠诸海。其深无底,水黑如墨,湍激悍 怒,势又稍洼。舟利乘风疾行,乱流而渡,迟则波涛冲击,易致针路差失(按黑水沟有 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广可八十馀里,为澎、厦分界处,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 湖之东者,广亦八十馀里,则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 底。大洋风静时,尚可寄碇,小洋则不可寄碇,其险过于大洋;此前辈诸书纪载所未及 辨也)。厦船过黑水沟良久,令亚班(舟中占风望向者二人,名曰“亚班”)登桅遥望, 必见澎湖西屿、花屿、猫屿,乃可前进;倘计程应至,而诸屿不见,便失所向,须亟收 回,恐漂越台之南北而东,则邈不知其所之。或已抵鹿耳门,为东风所逆不得入;或遇 海吼浪涌,隙仔不可寄泊,当回澎湖。值若月黑,莫辨岛屿何处,不得不仍归厦门。而 针路已失,往往有随风北至南日而上、南至铜山以下者。
来台诸舟,必以澎湖为关津。由西屿头入泊妈宫等澳,然后出东吉,过小洋,抵鹿 耳;其常也。或已入澎湖,而风信未可行,尝有湾泊至旬以外者。
澎湖诸岛,皆平冈无峯峦,舟行稍远,辄伏而不见。渐近时,登鹢尾高处凭眺,恍惚天际微云,一抹如线。徘徊回顾,天水混连,孤舟荡漾,若纤芥在明镜中。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至大洋,盖水禽陆栖也。近岛屿,先见白鸟飞翔。
海波夜动,焰如流火,天黑弥烂。船在洋中,可击水以视物。一击而水光飞溅,如 明珠十斛,倾撒水面,晶光荧荧,良久始灭。
台湾县治之海常吼。自七鲲身北至鹿耳门、南至打鼓港止,小吼似击花腔鼓、点点 作撒豆声,乍近乍远,若断若续,临流听之,有成连鼓琴之致;大吼如万马奔突,如众 鼓齐鸣,如三峡崩流,如千鼎共沸,厥声远闻,累数日夜罔有闲歇,惊涛湓涌,舟莫敢 近,虽钱塘八月怒潮,未足拟也。或曰风兆,时亦不风;或曰涛响,何港无涛?若云雨 征,宜其近之;谓海气发,故地籁鸣也。乃微雨辄吼,大雨而或不吼;既晴犹吼,久旱 而亦时吼;斯不可解矣。惟吼声南下而渐细,则久雨必晴,颇验(按海自嘉义以上不吼 。惟台湾下至凤山则吼,俗呼曰“做涌”;惊涛迅发,舟触之,沸击迫岸辄碎。自岸边 至中流,浪之最巨者有三叠,约广不上十里,以外则渐平。春冬不吼,惟四月廿六日起 。舟人谣曰:涌仔开目,不因风兆,不因潮汐。谓海气一发,微雨几泼,辄吼;或大雨 不吼,大风不吼;或既晴犹吼,必待烈阳炎暴至终日则吼息。四五月之吼,凤山最甚; 六七月之吼,台湾最甚。其地气由南而北。七月廿六后,谓之“埔占涌”,渐轻;至中 秋则不吼也。盖夏令地气蒸热,自下而升,犹煮饭之滚于锅底然)。
台处闽之东南,以一郡藩蔽全省。即沿东西地方之对峙者计之:北路淡水厅之后垅 港,与兴化府南日对;后垅而上有竹堑,与福清县海坛镇对;后垅而上有南嵌社,与福 州府闽安镇关潼对;自南嵌至淡水港,与连江县北茭对;自淡水港至鸡笼山,与福宁府 沙埕烽火门对;南路凤山县之弥陀港、万丹港、岐后港、东港、茄藤港,则与漳州府之 古螺、铜山等处对。顺风时,驾驶针路皆以卯酉为方向,不用斜转;惟鹿耳门居邑治之 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门之西北,与泉州府同安县之厦门东南斜对,针路以巽干为方向。 迩来海不扬波,凡舟彭仔、三板头等小船,每由北路笨港、鹿仔港等处乘南风时径渡厦门 、泉州,自东徂西,横过澎湖之北,名曰“透西”,例禁甚严;趋险者犹如骛也。
台海港口,哨船可出入者,只邑治鹿耳门及南路打鼓港、北路蚊港、笨港、淡水港 、小鸡笼、八尺门七处,其馀如邑治之大港、南路之西溪、蚝港、蛲港、东港、茄藤港 、放索港(冬月沙淤,至夏秋溪涨,船始可行)、大崑麓社寮港、后湾子(俱琅蟜地)、 北路之马沙沟、欧汪港、布袋澳、茅港尾、铁线桥、咸水港、井水港、八掌溪、猴树港 、虎尾溪港、海丰港、二林港、三林港(二港亦多沙汕,水退去口五六里)、鹿仔港(潮 涨大船可至内汕,不能抵港,其外汕水退时去口十馀里,非熟港道者不敢出入),哨船 俱不能常至。
邑治州仔尾、隙仔、喜树港、南路万丹港、北路湾里、竿寮、含西、篷山港,只容䑩仔小船。再南路岐后、枋寮、加六堂、谢必益、䵶鼊港、大绣房、鱼房港、北路𩻸仔 穵、象领,今尽淤塞,惟小渔船来往。
相传台海有万水朝东处,诸书所载不同。续文献通考及岛上附传、稗海纪游皆云在 澎湖南(续文献通考云:‘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 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漂流落漈,回者百无一’。岛上附传云:‘澎湖 风涛喷薄,悍怒激斗,瞬息万状。子午稍错,北则坠于南风炁,南则入于万水朝东,皆 有不返之忧’。稗海纪游云:‘澎湖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水黑如墨 ,势又稍洼;广约百里,湍流迅驶。舟师至此,喘喘屏息,惧或顺流而南,不知所之’) 。福建海防考谓:‘澎湖为漳、泉南户,日本、吕宋、东西洋皆所必经。南有港门、直 通西洋’。台湾志略谓:‘海船直指,南离至东京、广南、占城、柬埔寨、暹罗等处’ 。旧府志亦谓‘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今通洋之舟,岁岁南行,未 尝入于万水朝东,则云在澎湖南者误也。至云水至澎湖渐低,黑水沟自北流南,亦误。 又漳州府志云:‘沟水分东西流,过沟则东流达于吕宋,回日过沟则西流达于漳、泉’ 。皆未详考。盖台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时北流较缓,汐时南流较驶。澎岛在厦门之东南 ,乃渡台标准;但无高峯,不可远望,过沟时针路指定东南,船稍近北,虽不见澎岛, 犹可见台北诸山。苟为南流所牵,则径出南路沙马矶头之下,无岛屿可望,不知台湾在何方矣。故黑水沟中,值静风潮涨可随流,潮退必悬碇停舟,非畏万水朝东也。稗海纪 游又云:‘鸡笼山下实近弱水,舟至则沉,或名为万水朝东。其势倾泻,卷入地底,滔 滔东逝流而不返’。二说俱无稽。若旧府志云:‘北则漂荡,无复人境,甚至无力水而 莫知所之’。亦第想像之词。然则赤嵌集所云‘黑水沟惊涛鼎沸,险冠诸海,顺流而东 ,则为弱水。昔有闽船漂至弱水之东,十二年始还中土’者,皆不可信乎?曰:弱水见 于禹贡,自有其处。万水朝东,天下之公言也。地缺东南,尾闾有焦釜,岂即在鸡笼山 下?且顺流而东,果为弱水,则府志所载外域诸国在台海正东、东南、东北者,将无由 而至矣;而皆非也(按府志载琉球在台海正东,日本在台海东北,吕宋、苏禄在台海东 南。今考台海北至鸡笼,南尽沙马矶头而止。琉球在福州正东一千七百里,自五虎门放 洋,经鸡笼山之北而去。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舟必北上抵江南界之秦山、花鸟屿始 可放洋。明史载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苏禄地近浡泥、阇婆,去泉州甚远。似俱 与台海无涉)。诸书言顺流而东、而南者,就内地言之也。台处东南,其北之鸡笼山即 内地之东,其南之沙马矶头即内地之南。水归东南,故皆可曰顺流。或东、或南,俱错 过台湾山后,大海茫茫,舟随风去,无所终泊,得还中土者盖鲜;幸而岛屿可依,帆柁 未失,乘风匆返,间尝有之。其所至果弱水之东否,未可知也。闻老舵工云:尝遭风至 台湾山后绝远处,夜闻水声淜湃,知为万水朝东;努力回柁,幸免落漈,天明见岛屿甚近。语似可据。然闻水声,以为落漈,非也;岛岸风涛,冲击作声也。舟不回柁,触礁 齑粉,无生还理。旧称落漈,杂云沉海,乃舟人之讳词。风土记谓十二年气候一周,漈 水复满,东风大起,船乃还;则海滨人习言之,特以慰其家人,即诗所云犹来无止耳。 亦有搁浅簸浪,因而傍崖登山者,苟延残喘,际会幸归,各述所见。大海之中,何奇不 有、何怪不储,存而不论可也。岛上附传所称南风炁,今亦莫知其处。
台船岁往江、浙、锦、盖诸州者以千计。沿海水程,内地郡邑志及通志俱未详载。 既无以稽舟楫之去来,又何以资哨防之备御?倘谓邑志例限不书,得毋终听其阙乎!因 就见闻所及,附著于此。至道里远近、澳港险易,略之以俟知者。
台船至厦门,水程一十一更。自厦门至浙江宁波,水程三十七更;江南上海较远十 更。先由厦门挂验,出大担门北行,经金门、辽罗,系同安县界;过围头、深沪、浚里 至永宁,俱晋江县界;又过祥芝头至大坠,为泉州港口;经惠安县之獭窟至崇武,可泊 船数十;复经莆田县之湄州至平海,可泊船数百;其北即南日,仅容数艘。莆田、福清 交界从内港行,经门㮼、后草屿至海坛宫仔前,有盐屿,即福清港内;过古屿门为长乐 县界。复沿海行,经东西洛至磁澳,回望海坛诸山,环峙南日、古屿之东,出没隐现, 若近若远;再过为白畎、为关潼,可泊船数百,乃福省半港处,入内即五虎门。由关潼 一潮水至定海,可泊船数百馀。复经大埕、黄岐至北茭,为连江县界;再过罗湖、大金抵三沙、烽火门。由三沙沿山戗驶,一潮水过东璧、大小目、火焰山、马屿,进松山港 ,即福宁府。由烽火门过大小仑山、𡻈屿、水澳至南镇、沙埕,直抵南北二关,闽、浙 交界。由北关北上至金香大澳,东有南纪屿可泊千艘;其北为凤凰澳,系瑞安县港口; 又北为梅花屿,即温州港口。过垅内三盘,伪郑常屯札于此;再过王大澳、玉盘山、坎 门、大鹿山,至石塘,内为双门卫;复经鲎売澳、深门、花澳、马蹄澳、双头通至川礁 ,为黄岩港口。从牛头门、柴盘抵石浦门。由龙门港、崎头至丁厝澳,澳东大山叠出, 为舟山地;赴宁波、上海,在此分䑸。从西,由定海关进港数里,即宁波;从北,过岑 港、黄浦至沈加门;东出即普陀山,北上为秦山、花鸟屿。秦山西南有板椒山,属苏州 府界;又有羊山,龙神甚灵,凡船到此,须悄寂而过。放大洋,抵吴淞,进港数里,即 上海。再由舟山丁厝澳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浦;海边俱石岸,北风可泊于羊山屿。向 北过崇明外五条沙转西,三十四更入胶州口。过崇明外五条沙,对北三十二更至成山头 。向东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顺口;由山边至童子沟岛向东,沿山七更至盖州;向北放洋 七更,至锦州府。
自厦门出大担门外南行。由浯屿至南澳,凡一十三澳:曰浯屿、麦坑、镇海卫、将 军澳、陆鳌、杏仔、古螺、铜山、苏尖、刘澳角、宫仔前、悬钟、南澳,入广东界(附 记:自浙入闽,由沙埕南下,一潮水至南镇;南镇一潮水至南关;南关一潮水过大小白鹭至屏峯;屏峯一潮水至仑山门;仑山门一潮水至三沙;三沙一潮水过大小目至短表, 过海尾澳、长表一潮水至斗美;斗美一潮水过闾尾至罗湖;罗湖一潮水过西洋至北茭; 北茭顺风一潮水至黄岐,若遇逆风则在北茭候风;黄岐一潮水过赤澳、猫坞、安海、黄 宫四屿至定海;定海一潮水过小目入五虎门,到虎树;虎树一潮水过白塔、熨斗、浮江 、双龟、破荐入金牌、急水门至馆头;馆头一潮水过梅屿、长湾,大小芦亭头至福州闽 安镇;又馆头一潮水往北港过蓬崎至狄芦,过乌猪、小目、小埕、长澳复至定海)。
南路沙马矶头之南有澳,名龟那秃,北风可泊巨舰。从此东去,水程四更至红头屿 、生番聚处。地产铜,所用杂物皆铜器,不与中国通。顺风两日夜即是吕宋之谢昆山、 大小覆金山,沿山行四五日夜至吕宋,共水程五十八更。
台湾风信,自厦来台,以西北风为顺;自台抵厦,以东南风为顺。但得一面之风, 非当头逆顶,皆可转帆戗驶。故两舟并行,一往一来,不闻阻滞,仅分迟速。惟鹿耳门 进港忌东风,出港忌西风。而台湾风信,与内地迥异;清晨必有东风,午后必有西风, 名曰“发海西”;去来诸舟,乘之以出入,乃天造地设之奇。时或反是,则颲风将作, 去者未可遽去,来者必亟收回云。
舟人呼大风曰“暴”。按诗邶风“终风且暴”;传云,暴,疾也,疏云,大风疾起也 。旧志暨凤山各志以“暴”为“报”,失其义矣。府志作飓,亦误。飓乃海中灾风,其至叵测。暴则每月有期,所传名称虽涉怪诞,而验之多应。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俟 暴发后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为灾。府志又云,飓之甚者曰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 日夜;飓骤而祸轻,台缓而祸久。考六书无“台”字,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 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音筛同台,加 风作台,诸书承误,今删之(按韵会:海中大风曰飓。投荒杂录云:‘岭南诸郡皆有飓 风,以四面风俱至也’。南越志:‘飓风,具四面之风,常以五六月发,永嘉人谓之风 痴’。陆放翁曰:‘岭表有瘴母,初起圆黑,久渐广,谓之飓母’。韩文公赴江陵诗: ‘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邱’。注:岭表录异云,‘岭峤夏秋雄风曰飓’。又云:‘南海 夏秋间有云物如虹,长六七尺,见则飓风必发,故曰飓母;其风一发,鸡犬不宁。并从 具,音惧’。康熙字典载韵笺引杨升庵说,飓作飓,音贝。佛经云:‘风虹如贝’。柳 柳州诗:‘飓母偏惊估客船’。补入“七队”逸字中。又六书故:‘飓,补妹切,海之灾 风也,俗书讹作飓’。正字通复云:‘飓字即飓字之讹’。又艺林伐山云:‘飓风之作, 多在初秋’。南越志亦云,‘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虹是也’。又李西涯讥许氏从 具,谓具四方之风,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误以飓为飓耳。西涯博学,必有所据。且闽 、粤诸儒皆云飓风,今韵书多作飓,并志以备考)。
逐月风暴日期(参合郡县旧志及稗海纪游):
正月初四日:诸神下降暴。初九日:玉皇暴(是日有风,则一岁暴期皆验;否则难 准)。初十日、十三日:关帝暴。十五日、廿四日:小妾暴。廿九日:龙神会暴(此暴 最准,或前一日,俗呼洗炊笼;或本日连后三日,俗呼乌狗报白须)。
二月初二日:白须暴。初七日:春期暴。初八日:张大帝暴。十九日(一作廿一日) :观音暴。廿九日:龙神朝天暴。
三月初三日:真武暴。初七日:阎王暴。十五日:吴真人暴。十七日:诸神会降暴 。十八日:后土暴。廿三日:妈祖暴(俗云真人多风、妈祖多雨)。廿八日:东狱帝暴 。廿九日:诸神升天暴。
四月初一日:白龙暴。初八日:太子暴。十四日:纯阳仙师暴。廿三日:太保暴。 廿五日:龙神会太白暴。
五月初一日:南极星君下降暴。初五日:竞渡风(洋船最忌)。初七日:朱太尉暴 。十三日:关帝降神暴。十六日:天地合日防恶风。廿一日:龙母暴。廿九日:威显 暴。
六月初六日:大禹王暴(前后共七日,宜谨防。俗云: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十 二日:彭祖暴。十八日:彭婆暴。十九日:观音暴。廿三日:小姨暴。廿四日:雷公暴 (最准,亦最狠)。廿六日:二郎神暴。廿八日:大姨暴。廿九日:文丞相暴。
七月初七日:牛女会暴。十五日:鬼子暴(最宜防)。十八日:神煞交会暴。廿七日 :天地合日防恶风。
八月初一日:灶君朝天暴。初三日:防恶风。初五日:九皇暴。十四日:伽蓝暴。 十五日:龙神大会暴。
九月初九日:落帽风。十一日、十五日:百神俱起。十六日:张良暴。十七日:金 龙暴。十九日:观音暴。廿七日:冷风暴。
十月初五日:小春风信。初六日:天曹下降暴。初十日:水仙暴(是日无风,主多 鱼)。十七日:水府朝上帝暴。二十日:东岳朝天暴。廿六日:翁爹暴。
十一月十四日:水仙暴。廿七日:普庵暴。廿九日:西岳朝天暴。
十二月廿四日:诸神升天暴(俗呼扫尘暴。自本日至廿九日,必有大风,名送年风) 。廿九日:大盆暴。
三春暴期最多,舟行宜戒。自清明后,南风司令。四、五月间,风暴皆轻,往来甚 稳,但多迟缓。夏至前数日,当有北风;谚云:“北风送夏至”,犹冬至前之有东南风。 惟六、七月北风一起,飓风立至。六月之飓,得雷而止。七月之飓,闻雷愈烈。八月白 露节后,北风应候,船行迅驶。九月,风每经旬,或至阅月,是名“九降”。凡飓多挟 雨,九降恒不雨而风。遥望外海,浪色如银,播空叠出,名曰“起白马”,舟不可行。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阴晦,俗呼“九月乌”。十月小春,天气晴暖,风波恬和,最为 利涉。十一、十二两月,朔风凛烈,无日不风,第乘风隙以往来。若冬春之交,风信难 定,尤须戒心(考各书多称渡海以四、五、八、十等月为稳,最忌六、七、十二月。然 癸亥平台、辛丑复台,皆以六月兴师,过舟安如衽席。盖海上风涛,实难例定,惟当随 时审视云日气色,以卜行止。若夫船制有利钝、风行有远近,虽连䑸并发,而入港之先 后难齐。且或同时遭风,倏变而此顺彼逆、祸福不同者,有数存焉)。
凡暴风,有先期一、二日发,或后期二、三日发。俟盛发之后,舟乃可行;亦有乘 其将发而辄行者,盖风始发犹未盛,迨盛发时舟已入澳也。舵师占风,熟极生巧,真是 心通造化。春暴畏始,冬暴怕终;南风多闲,北风罕断也。春夏时风不胜帆,船之小者 其行速;秋冬时帆不胜风,船之大者其行稳。
海船固畏风,又苦无风。洋中风静,水平如镜,必寄碇驻舟,候风始行。盖大海潮 汐,无瞬息停,人处舟上,一望空明,连天无际,不觉其动,实有升降涨蚀之异;舟不 下碇,则乘潮而北、随汐而南,难定所向之何方矣。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以南风 为常;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以北风为常。偶反其常,必有飓风。
飓风起时,飘瓦裂石,拔木坏垣,四面递转,交发齐至,或一、二日,或三、五、 七日,久而愈劲,猛雨盆倾,惊涛山立,舟虽湾泊,难保无虞;然发有其处,或数十里之遥,便不相及。
泊舟之澳,负山面海。山在南者,可避南风;山在北者,可避北风。若风平浪静, 无论黑沟、白洋,皆可寄泊。惟五、六月间南风司令,陡遇北风,不可收泊北风澳;盖 飓风将发,北风先至,必转东南,又转而南,复转西南,呼吸变更,以北澳而受南飓, 驾避不及,艨艟成齑粉矣。
五、六月间,天上有一点黑云,顷刻间风雨骤至,舟人必折帆严柁以待;迟则恐风 压帆倾,或至覆舟(有因不得收帆而弃桅者,两斧即断,可知风力之雄。又洋船中,见 有黑气一条涌出海面,渐及半天,名曰“鼠尾云”,乃龙起也;急焚鸡毛或饭米以厌 之)。
凡疾风挟雨,骤至骤止,俗呼为“西北雨”,亦曰“风时雨”。海水忽变为腥臊, 秽气袭人。或泡沫浮若糠秕,及水蛇鳞介之属游翔水面,乃地气发而海沸也。飓风应之 ,雨洒浪翻,遂有倾樯折舵之患。若海不先沸,风虽迅突,折帆顺驰,犹鲲鹏之徙耳。
苏过飓风赋“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挟日以南翔”二语最精确。今舟人呼断霓为“破 篷”;以其一片孤悬天际,若船帆也。稍及半天,如鲎鱼尾者,曰“屈鲎”,见于北方 又甚于他方。凡虹霓朝见西方,辰巳时必雨;暮见东方,必晴。惟断霓虽见东方,来日 亦不免风雨(旧志)。
海水有潮汐,昼曰潮;夜曰汐。或谓汐为夜潮,故言潮可统汐也。凡潮,月自初一 至十五日为一周,后半月与前半月适相同焉。台湾:一日巳亥初四刻潮满,二日巳亥正 三刻潮满,三日午子初三刻潮满,四日午子正一刻潮满,五日午子正四刻潮满,六日未 丑初三刻潮满,七日未丑正三刻潮满,八日申寅初二刻潮满,九日申寅初四刻潮满,十 日申寅正三刻潮满,十一日酉卯正一刻潮满,十二日酉卯正四刻潮满,十三日戌辰初三 刻潮满,十四日戌辰正二刻潮满,十五日戌辰正四刻潮满;是为一周。十六日与初一日 同,盖周而复始矣。凡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凡潮,自始长至满,历三时;自满至 涸,亦历三时;故语其满而前后可推也。
澎湖潮迟于台湾三刻、早于厦门五刻,以是为常。
〈邵子曰:‘海潮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安道云:‘阳燧取火于日,阴鉴取水于月,各 从其类。潮有涨退,海非增减,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于东西;月临子午, 则潮平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 太阴西没,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 缓一昼潮。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有春秋,犹月有朔望;故潮 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仲,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又云:‘海之极远者得气尤专,潮亦因之。东 海、南海,其候各有远近之殊’。旧志云,‘以水从月’,最为确论。台湾地处东南,月常早上; 初二、十七日夜初昏即临卯酉,故潮亦因之。又旧志台湾潮信与内地惠安志所载略同,视同安、〉〈晋江各差一时;如初一、十六日台、惠潮水涨满在巳亥时,同安则在子午,晋江则在辰戌也。晋 、同潮水入溪差至两时,以道里迥远之故,无足异者。台处海中,潮信宜可为准,乃南北二路复 自不同。鹿耳门至南路打鼓港,较同安金、厦潮早四刻,水长五、六尺;打鼓港至琅峤竟早一时 ,水止三、四尺;北路三林港至淡水复与金、厦同时,水长丈许。又自彰化以下,潮流过北,汐 流过南,澎湖亦然;彰化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一郡似此悬殊,何况东海、西海、南海 、北海相去不可量数者乎?
申十五十三十四酉十六十七戌十八十九二十亥廿一廿二
未十二十一子廿三廿四廿五
潮长图
午初十初八初九丑廿六廿七
巳初七初六辰初三初四初五卯初一初二寅廿八廿九三十
申初十初八初九酉十一十二戌十三十四十五亥十六十七
未初七初六子十八十九 二十〉
〈潮满图
午初五初三初四丑廿一廿二
巳初二初一辰廿八廿九三十卯廿六廿七寅廿三廿四廿五
右图十二辰,指掌定位也。推潮长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卯位,左旋顺数,至寅而止。推潮 满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巳位,左旋顺数,至辰而止。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而一月之大概 定焉。初一、初二初长在卯,则长半在辰,满在巳;初退在午,退半在未,涸在申。再长在酉, 长半在戌,满在亥;初退在子,退半在丑,涸在寅。自长至满历三时、至涸亦历三时,而潮信可 知也。〉
台处闽东南隅,地势最下,四面环海,遥隔重洋。其气候与内郡悬殊,大约暑多于 寒。锺鼎之家,狐貉无所用之;细民无衣无褐,亦可卒岁。花卉则不时常开,木叶则历 年未落。瓜蒲蔬茹之类,虽穷冬亦华秀。此寒暑之气候不同也。春频旱,秋频潦。东南 云蒸则滂沱,西北密云鲜润泽;所以云行雨施,必在南风盛发之时。此雨旸之气候不同 也。四时之风,南飓居多。七八月间,因风击浪,摧樯倾楫,其涛浪之声,远闻百里外 。风之所自,晓东暮西,与中土顿殊。此风𩙪之气候不同也。即一郡之中,而穷南极北 ,气候亦迥不侔。自邑治至凤山,渐南渐热;自邑治至诸罗、彰化,渐北渐寒。此南北 之气候不同也。
邑治附郭,和暖时多,与彰化之极北而多寒、霜雪频降者异矣。人居稠密,烟火万 家。零露既稀,瘴气不入;与凤山之极南甫晡而露降、日出而雾消者异矣。狂风虽作, 一、二日而恬;其与淡水之鸡笼北风盛发、累日不休者又异矣。三月以后风多南,八月 以后风多北;其与凤山之东港、琅峤等处有永年不闻朔风者又异矣。近郭之地,平原旷 野,培𪣻相联;非若鸡笼山之气候为足忧也。夏暑而冬寒、春和而秋暖;非若东港之盛 暑入夜犹怯寒、腊月之穷冬袷衣可度日也。
至于澎湖之气候,则又与邑治不同者。澎岛处汪洋浩淼之中,多风而少晴。故有时 台则天清气朗,而澎则风声凛烈;辰方雾扫云收,而午后封姨为祟。又其甚者,积日连 月,靡有行刻;行舟之人,迟滞累旬,来往难期。他如寒暑雨旸,则澎之与台约略相 等。
天气四时皆夏,恒苦郁蒸;遇雨成秋。比岁渐寒,各月有衣裘者。至霜霰则无有 也。
洋船至澎湖,另一气候。未至尚穿棉,一至则穿葛。
广东志云:‘岭南阴少阳多,故四时之气辟多于阖,一岁间温暑过半,元府常开, 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盖汗为病之媒、风为病之本,二者一中,寒疟相乘, 其疾往往为风淫’。又云:‘盛夏士庶出入,卒以青布裹头;盖南风为厉,一侵阳明,则病不可起’。此地正相同。
海气山岚,交酿为露,值夜霏霏如霰,邨舍山林,咫尺莫辨,茅檐日高,尚溜馀滴 。故冬春无雨,二麦、瓜菜不以为病。又有红日三竿,天气清朗,忽阴翳溟濛,更为浓 露;变幻俄顷,殊不可测。
内山终岁不离云,或羃原字未收录于Unicode,结构:⿱㓁幕于顶、或横于腰,惝恍飘渺,莫穷其际。偶于侵晨片晌,翠 黛笋簇,望之如洗;须臾即云合矣。若日中云收,峰峦可数,必不日而雨。海内之山, 未有以清朗为雨候者。
夏秋红日当空,片云乍起,倾盆立至。一日之内,阴晴屡变,或连月不开。冬春二 时,或昧旦霜飞,日中雨注。方在摇扇,旋苦寒风。客斯土者,宁过暖而无受寒,则邪 气不得而中之矣。
三月辄著轻纱,至十月不更。每朔风骤凛,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仍被縠衫。一日 之间,喧凉数变。故䜩集之顷,袷毳兼携,以备不时脱换。砌虫夜响,竟岁皆然。春初 已绽夏萼,胆缾折供石榴,与山茶掩映,不足怪也。更有狂𩙪怒号,转觉灼体,风过后 木叶焦萎如爇,俗谓之“麒麟飓”云。风中有火,殊可詑异。
旧传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润,又露气重也。予尝秋郊早行,辨明时草露已稀;志所 谓“入夜霏霏如霰、茅檐日高尚溜馀滴”者无有也。或曰近年人烟渐稠,故露气减于昔云。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叆叇,但有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绘水口石 ,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山头,不见所止。
日色被体如灼,三日内必雨。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渐散,必大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 则不拘。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数十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度过,是谓日穿 经纬;来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现红色,是谓金乌点睛; 亦主晴。
日落时,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无罅窦,又不见云脚者,主来日雨。若云色 浓厚,当夜必雨。
日落时,西北方云起如层峦复嶂,重叠数十层,各各矗起,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 征也,应在七日之内。尝三睹此云,三遭大水矣。处近山及江浒水涯,宜防之。五更雨 、鸡初鸣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辍。晨起雾遮山脚,主晴;云罩 山头,主雨。
初雨如雾,虽沉晦,至午必晴。
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雾,纵会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濛濛终不雨,雨 后濛濛终不晴’。
久雨夜忽开雾,星月朗洁,主来日大雨。若近暮经见红光,然后见月,则晴。
久雨后,近暮,遍天红色,来日必晴;俗云:‘火烧薄暮天’。虹霓朝见西方,辰巳 必雨;虹霓申酉见东方,必晴。又断虹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 免风雨。
诸山烟霭苍茫;若山光透露,便为风雨之征。又饥鸢高唳、海鹤惊飞,则逾日必风 。春日晚观西、冬日晚观东,有黑云起,主雨;谚云:‘冬山头,春海口’。
台邑春日雨泽独少。铁线桥以北,大雨滂沱,桥南无一滴。梁观察文科恶其限于南 ,改名通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