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躬孝弟以敦化
作者:华夏 
本作品收录于《过宜言

化民亦多术矣。术之所在,人主不惮迂身以就之,而民疑;即联卿牧以递而督之、而劝之,而卿牧亦疑。何天下之喜疑也?习有习闻,宜与相守;民有恒性,贵与相绥。唐虞不传术以化民,而命官特慎;亦不立术以命官,而基先亲睦。后世主治祇曰人、曰财、曰刑、曰兵耳。至于兵,而崇重末外,荒弃本内,弱职养悍,歼丁尽戸,遥望边陲,凡有父子兄弟者,无不聚族而兴悲也。

愚思边陲不靖,责在畿辅;畿辅不治,咎归宫府;宫府不职,过由黼座[1]。语曰:“圣王躬孝弟以敦化。”补衮赞扆,未有易此矣。王者尊无二上,嫡为宗子,故言孝言弟,不惮行异布衣,亦与贵戚异姓相殊。为大响特祀,时祭月献,以尽子道;崇师尚宾,庠养狩问,以修弟职。而后心体忠厚,性情和挚,百行克敦,五伦无眚。使诸侯自为正,而没世不再见干戈之惨。凡其坐堂立表,悬象垂则,百世书动必称天,所以示人有尊也。

圣王尊不绝上,故贵不绝下。尊绝上则奸桀生心,贵绝下则忠谗不效。况乎事天而后能事人,事人而后能阜万民而致百神。荐上帝以配祖考,人心悦豫。王者顺动,而天地如也。享上帝矣,而复养圣贤。主鼎者长子,故烹饪而匕鬯不丧也。有帝王合祀天地、享馂逮下之义焉。上极则势孤,与伦类交孚而天乃祐之吉,斯治成《大有》;伦类笃实而辉光日新,斯教成《大畜》。两者,王化之本也。高高者天,《山》能畜之,本天之气以奉天,一统所以居正;天本无色,得日成晖,丽天而后丽土,万国所以攸同。故《大有》有明堂之象,《大畜》为封禅之道也。

魏文不知此义,而祇以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伊洛烟火常稀,恐示虚弱以阻太宗之封禅。而不知君多惭德:因化家为国,以宫人胁君父,非孝也;玄武之变,咎或不在秦,而尽灭其祀、室其室,非弟也。独不可规之使悔,以孝弟贻后乎?然昭陵毁观,真大臣事耳。宋太宗背太祖之命而位传元侃,俾杜后[2]之藏匮不灵,致廷美、德昭凶折[3],而开宝皇后不成服[4],逆亲残气,化本实伤,赵普之罪几莫赎矣。

愚尝思古今邀有天幸者,独汉之高祖耳。秦诛矣,项灭矣,回思其父太公频置于危,几作俎豆之肉,今始得称上皇,受天子之养以乐馀年。则日至三问之道,及身得优为之,何止闻迁丰邑以怡悦乃父已耶?夫天子有父,真开创之君所绝无者;有大舜之遇而不得为武王之子,汉治所以不古也。且圣王之以孝弟致治者,其国祚必灵长。民至今思为三代之民,三代之化何淳也!篑桴[5]不再,雍熙莫觏。季古惟周治称盛,传历八百,《雅》《颂》之美,真彬郁矣!亲亲相及,历百世而宗支常,故《二南》赞化,风俗咸淑。即曰文谟武烈,公旦实为之也。公旦成文武之德,故周独配虞;伯禽开鲁而谥孝,故鲁称望国。聿生素王,泗坛正统,万世之王者奉之则成治,违之则极乱。入国观教,行在六经。

虞夏以前,宗黄祖天,则《二典》准天,而《易》礼乐之道起,孝弟所由肇焉;虞夏以后,宗夏祖人,则《誓》《诰》准人,而《诗》《春秋》之道立,孝弟所由畅焉。然则《易》《礼》《乐》《诗》《春秋》者,天下治乱之大归,而圣贤帝王精神之所萃也。故《易》立于上,《礼》《乐》行于中,《诗》《春秋》者,经纬而出之。

《春秋》首天、次时、次日月、次君夫人:首天之意,以郊社与天子。天子不郊则不孝,何以赏罚号令施夺于万国?何以封奠岳渎、制夷狄、表一于天下?鲁数卜郊则讥,以为不元子而称天告祖也。不元子而称天告祖,夷狄始擅大命,秦楚齐晋始犯大祠矣,是率伯父、叔父、伯舅、叔舅而惨严父之心也。此所以首天也。次时之意,以夏月令纬周政,岁坐十二室与群臣秩职。自春自夏,如序及之相得;春春夏夏,如长幼之不争。四时备而岁功成,所以兄弟睦而天亲乐也。《春秋》削秋冬,记灾异,大抵起于不尊王室、戕伐友邦,使夷狄入主,反伐厥子,而民养勿救,天下乃不得视君心而为燠寒矣。此所以次时也。次日月之意,以厉阳德,慎阴德。外事用刚称“嗣皇某”,内事用柔称“嗣子某”。日则主君,月则主夫人。共有宗庙社稷,而祈谷献茧不同职;命夫命妇,不异祭。惟王者不揜身以待阴阳之自定,而中外之贼生于屏扆矣。故日月有食,急鸣鼓协社而救焉,谓过者天人所共有;天过而人谏之,君过而臣谏之,父兄过而子弟谏之,所以达孝弟之权而教恩也。既以承天顺时而敬日月,则不必别治君夫人;君夫人既以天时日月之法自治,则不必别立术以化天下。《诗》首夫妇,得毋虞君夫人之不能自治,而伦教始乖乎?

后世妇与寺相比,因使佞臣媚士种衅于内,夷狄寇贼奸宄于外。天恶厥子之不辨淑忒,至有邦而不能造也,特产恶以覆之,而又即借妖淫羊犬以随权恶者之后。《春秋》终而秦誓起,周德虽衰,《蓼莪》《棠棣》[6]之泽犹足淑也。昭襄以诈力阴移焉,而因邯郸姬以易嬴[7],便吕政无父[8];旋出赵高以斩冢[9],使胡亥不弟。终于阎乐肆毒,吕祀殄而汉炽矣。汉兴不二十年,而吕雉垂帘,惠帝不获全如意以谢高祖,或亦报分羹之忍[10],非所以处吾父乎?文帝仁慈节俭,百姓再睹成周之化,然而布粟谣兴[11],遂不免殊流七国矣。第母后之乱止四年,外戚之篡止四十年,而宗祀仍不坠者,以汉制传谥必兼称孝,犹知敦本故也。民心思汉,两朝之忠节独著,其化泽何甚饶欤!

自是瞒奸乱祚[12],蒙天欺父[13],而丕、植相忌;髦弑奂夺[14],祸不必妇寺也。懿贼灭统[15],自谓世传靡替;南风一竞[16],五王互噬,惨至怀、愍降虏,而牛且易马[17]。嗟乎!宋、齐、梁、陈、隋,父不免于子,兄不免于弟,谁则遵孝立制,克恭弟职,相率而沦于匪类矣?柰之何事必法古?监隋如文皇者,不一传而武、而韦、而杨、而张,女祸与唐相终始;而高、而仇、而鱼、而杨,宦毒亦与唐相唇辅乎?宋太祖恭承母命,以友爱诸弟,孝弟植自天性。匡义不克若其性,而徽、钦北狩矣。负兄固罪也,况负君父?宋统似晋,太宗实为之也。高宗南渡,不欲返父兄之辙;光宗制悍,不敢修定省之仪。而犹得传帝至昺,文、张、陆、谢大节昭然者,以太祖孝弟之化,天不欲汨陈之,而急诞孝宗以正其系。故太宗之后辱虏没虏,而太祖之裔虽二岁孤,犹赴赵氏清流而终命也。

夫以汉若彼,以汉之后若此,则知书道政争而载及《金縢》,谓兄有劳弟宜代之,父有疾子宜死;武以伦为旦之兄,而旦不能不以位自处于子也。《易》道阴阳,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既著《家人》矣,复叙夫妇男女,后天地而先父子,不罗书《礼》《诗》《春秋》之总而教戒天下乎?是以王者孝弟必不亲女史、近貂珰,朝夕侲儿谄士。荟蔚常清则辟雝[18]愈笃,尚亲尚齿则人信天顺。人信天顺,而后治乱之原澈,成败之几审。黼座理,宫府戢,邦畿奠,边陲靖。愈知素王之九主答[19]、鲁齐粟可食[20],非所以欺人主而疑众喙矣!

  1. 黼座:指帝王宝座。
  2. 杜后之藏匮:指宋太祖之母杜太后“金匮之盟”,约定传位顺序:太祖传光义,光义传廷美,再传德昭。
  3. 廷美、德昭凶折:宋太宗赵光义(匡义)继位后,弟赵廷美(光美)、侄赵德昭均被迫害致死。
  4. 开宝皇后不成服:宋太祖皇后宋氏(开宝皇后)在太宗继位后未按礼制服丧。
  5. 篑桴:“篑”指盛土竹器,“桴”指鼓槌。喻极端质朴简陋,如以土块为鼓槌。
  6. 《蓼我》《棠棣》:均为《诗经》篇名。
  7. 邯郸姬以易嬴:指秦始皇嬴政为吕不韦献邯郸姬(赵姬)所生之说。
  8. 吕政无父:指秦始皇嬴政(或称吕政)身世不明。
  9. 赵高以斩冢:指赵高篡权,杀秦二世胡亥。
  10. 分羹之忍:指刘邦在楚汉相争时,项羽欲烹其父刘太公,刘邦言“分我一杯羹”事。
  11. 布粟谣兴:指汉文帝时民间有“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歌谣,讽刺文帝逼死其弟淮南王刘长。
  12. 瞒奸乱祚:“瞒”指曹操(小名阿瞒),谓其篡夺汉室。
  13. 蒙天欺父:指曹操挟天子(蒙天)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欺父)。
  14. 髦弑奂夺:指曹魏高贵乡公曹髦被弑、元帝曹奂被司马炎篡位。
  15. 懿贼灭统:指司马懿篡夺曹魏基业。
  16. 南风一竞:指晋惠帝贾皇后(名南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
  17. 牛且易马:指晋元帝司马睿为牛姓小吏私生子之谣(“牛继马后”)。
  18. 荟蔚常清则辟雝愈笃:“荟蔚”形容草木繁盛,或喻小人聚集;“辟雝”即辟雍(学宫)。大意谓(君主)若能使小人远离(常清),则教化(辟雝)更为笃实。语义稍晦。
  19. 素王之九主答:“素王”指孔子(无冕之王);“九主”或指《史记》所载伊尹论九类君主。语义待考。
  20. 鲁齐粟可食:或指孔子在陈蔡绝粮时,子路质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以“君子固穷”事?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