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古史家崔述/一 家世 中华文库
科学的古史家崔述 一 家世 作者:胡适 |
崔述《考信录》做成之后,自己做了两卷的《附录》,详叙他的家学渊源和少年遇合。《家学渊源》章的自叙说:
人之登显位享厚奉也,有崛起于寒微者,有蒙先世之业而得之者。其于学问也亦然。汉王充、郑康成,崛起者也。汉司马迁、班固,晋王隐,唐姚思廉、李延寿,则皆蒙业者也。
他自认也属于蒙业的一类,故他详叙曾祖崔缉麟和父崔元森的生平。我们初次认识他的著作的时候,看见这样伟大的一位学者,崛起于那学术贫乏的大名府,已很诧异了;后来读他的《行略》和他自己替父母做的《行述》,知道他家十分贫穷,当他十八岁时,漳水把他的故乡都冲没了,他的父母每日只吃扁豆充饥,霜降节后还穿单衣,冬夜没有炉火,他的母亲把砖藏在灶中,夜间取出来暖被:这样贫苦困难的环境里居然能产生一个崔述,这更可诧异了。然而我们研究他的家世,便可以知道他的学问成就,确不是偶然的事,是可以用遗传和早年教育来帮助解释的。
崔述先世居大宁卫小兴州;明初有崔义,以军功起家,世袭指挥使,奉诏迁居保定之新安。清顺治中,有崔向化,始迁于大名之魏县。向化之子维雅,字大醇,中顺治三年的举人,任浚县教谕,秩满,授河南仪封县知县,因他治水有功,升淮安府同知,改开封府南河同知。当顺治十七八年(1660—1661)的河患,他很有功。康熙元年(1662)河决山东曹县的石香炉村,总督河道朱之锡调维雅去视察,他又有劳绩,因此升宁波府知府。后来王光裕总督河道,知道崔维雅的才干,荐他做河南河道按察司副使。他在河工上屡立大功,王光裕奏上他的劳绩,累迁江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补广西布政使;后来内调为大理寺卿。他有经济才,于治水功尤著,著有《河防刍议》,《明刑辑要》等书。他是崔述的高伯祖,《东壁遗书》称为“先布政公”的就是他。(以上采乾隆五十四年《大名县志》卷三十六,页五;《无闻集》四,页一——三)
崔述的高祖名维彦,是向化的小儿子。维彦生缉麟,是为崔述的曾祖。崔缉麟字振侯,康熙戊午(1678)副榜,庚午(1690)举人,选大城县教谕,两年后即告病归家,年八十二卒。他虽不曾做大官,却也是一个很有才干德行的人。他少年时很得他的伯父维雅的器重,跟他宦游;凡维雅的河防民政,都和他商议,靠他的帮助。李光地巡抚直隶时,漳水泛滥;光地知缉麟熟悉河事,致书访问,他答书数千言,主张开渠疏水,以泄水势而兴水利,不当专恃堤防。晚年筑园隐居,著书十馀卷。相传他住的地方是战国时段干木的故居,故自号段垣;故《东壁遗书》中称他为“先曾祖段垣公”。魏县旧志称他“德行文艺,咸推第一”。崔述撰他的《行状》,称他“独以文学行谊,风流儒雅,照映一时”。(以上据《段垣公行状》,《考信附录》一,页三——五)《考信附录》一(页五——六)载有崔缉麟的《备庐说》一篇,我们摘抄一部分于此:
戊寅冬(康熙三十八,1698)筑室一间,土为壁,芦为盖,仅容一几,坐可三人。客有访者,俯首屈腰而入,见其床无席,寒无火,一茶盏,主客递饮,笑曰:“过萧条矣!盍稍为备乎?”予曰:“子谓我弗备耶?……吾有此室,为之置经,而帝王圣贤备在焉;为之置史,而治乱兴废备在焉;为之置笔墨,而天地之大,日月星辰之远,风雨之变,山川之奇,鬼神之异,物类之繁,兵农水火礼乐之事,忠佞贤奸之人,歌舞啸咏之况,无不可由我记载考核,抒写论断焉:不可谓之不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此室也,亦有皆备之我在,乌可谓之不备?”
这篇文章颇可以表现崔缉麟的文学和他的人格。
崔缉麟娶赵氏,生子三人。长子名瀚,字春海;次子名濂,字周溪;少子名沂,字鲁南。崔濂是崔述的祖父,是一个武秀才。崔濂兄弟似乎都没有什么可纪念的事迹,故《东壁遗书》竟不大提及他祖父一辈,崔濂生二子,元森与元鼎。瀚与沂皆无子。元森即是崔述之父,后来过继为崔瀚后嗣。
崔元森,字灿若,自号暗斋。他少时跟祖父缉麟读书,很得他的影响。十七岁时,受作文法于泰安赵国麟(后为大学士,是当日的一位时文大家);那年就进了学。崔述作《先府君行述》,说他读书的情形如下:
自理学及经世致用书,靡不究览。每夜闭门后,必移灯榻侧,拥衣坐被中看书,至倦极乃眠,以为常。值家贫无灯,则读书月下,或焚残香,逐字映而读之。遇佳书,即无钱,必典衣以买。人见其书非世所恒习而不切于用也,皆笑之,亦不顾。(《无闻集》四,页六)
他在雍正丙午至乾隆丙辰之间(1726—1736),曾考过五次顺天乡试,皆不中。以后他就绝意仕进,不再应科举了。他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死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享年六十三岁。
他的事迹和教育的方法,我们暂留作下文崔述年谱的材料。现在我们单说他的学问的要点。钱塘汪师韩(字抒怀,号上湖,雍正间进士,官编修,有《上湖分类文编》)作他的《墓志铭》(《考信附录》一,页九——一一),说:
君为学,严儒、释之分。北方自苏门孙征君(孙奇逢,生1585,死1675,为北方大儒)宗姚江王氏之学,远近信从。君独恪遵紫阳(朱熹),而尤爱玩当湖陆清献公之书(陆陇其,生1630,死1693,有《三鱼堂全集》,《四书讲义》,《困勉录》,《问学录》等),躬行以求心得。
崔述《先府君行述》也说他教门人,
虽授以举业,必为辨别人品之高下,学术之邪正,儒、禅、朱、陆之所以同异。尤辟阳明所论良知之失,谓为学必由致知力行,博文约礼而入。薛(薛瑄,1392—1464),胡(胡居仁,1434—1484),王(王守仁,1472—1528),陈(陈献章,1428—1500),必不可以并称。
于经则构自明以来诸家诠解,盈架上。毫厘之疑,必为诸生详辨之。务求圣人之意,不拘守时俗所训释。……读书之暇则取诸卫道书,为门人及述等解说。神异巫觋不经之事,必为指析其谬。而陆清献公《三鱼堂文集》,尤爱玩不忍去手。
这里说崔元森的学派的性质,是很可注意的。他属于朱熹的一派,而不满意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他主张,学问不是从良知来的,是从“致知力行,博文约礼”进来的,他虽是北方人,却不很赞成当日盛行北方的孙奇逢一派;他信服的人倒是那南方代表朱学的陆陇其。他是宋学中的朱学;他的儿子崔述也是宋学中的朱学。
崔元森娶同县监生李九经之季女,生子三人:长𬊈庭年十一而殇;次即述,又次为迈。李氏之先世自山西襄垣迁于魏县;这一支,李氏最著名的有明末的李养正,官至刑部尚书,崇祯三年(1630)卒于家。(《大名县志》卷三十四)李孺人曾教她的儿子读《大学》、《中庸》,可见她是读过书的。她的教育法也附见于《崔述年谱》中。
我们总结以上的材料,作一个世系表:
【校者按:无法录入世系表,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