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览3 皇朝通志 全览4 全览5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一
  食货略十一
  盐法
  等谨按盐法之行由来已旧
  烈圣相承荡涤繁苛俾民乐利立法之良固前朝所不及惠政之加亦亘古所朱闻如加斤改引蠲逋提纲缉枭禁漏减价平直皆为裕商益民计也至灶户场丁则减额课借息银老㓜孤独则弛厉禁准贩负而一切设官分职莫不尽美尽善此岂汉唐以来除富商为吏使利归于上者所可及耶至于郑志所载盐铁使筦盐及铁与茶类为一编盖以三者之赋当时専设一官总司征榷故从类纪而我
  朝铁冶之产久无征榷茶唯甘肃陕西尚有茶课他省并无専司与历代沿革互异自不得仍因其旧兹纂通志谨将盐法列为一编而于茶铁则附见征榷杂税编兹无赘焉
  顺治元年詹事府通事舍人王国佐疏定长芦盐法十四事一复额引以疏壅滞一改引部以速引利一便引价以壮京圉一革防销以省商费一除滥赎以伸商冤一除变价以止奸欺一清焚匿以杜虚冒一止改引以一引盐一疏闗禁以通引楫一杜扰害以清私贩一核场灶以清窝囤一复两坨以备讥察一免徭助以济孤商一设赏例以鼓富商从之二年
  谕各运司盐法明末递年加增有新饷练饷及杂项加派等银著尽行蠲免仍免本年额课三分之一四月又免陕西盐课三分之二河东巡盐御史刘今尹以河东向例先纳银后领引商力不敷请循按引纳课之例从之又准刘今尹请山西太原府辽沁州亦照河东例改票行引又准刘今尹请原食淮盐之汝宁归两淮巡盐御史管理原食西和漳县盐之临洮巩昌归甘肃巡按管理是年
  谕河南江南等处盐课照前朝会计录原额征解四年免江南崇明县盐课定山西盐法道归盐运司兼管七年定广西驿盐事务归布政司兼管八年定徴解额课不许分外勒索十二年禁河东长芦等处派民纳课积弊十七年严回空粮船夹帯私盐之禁四川巡按张所志请新凿盐井照开荒例三年起课其贫民藉盐易食自四十斤以上者始纳课从之十八年复免崇明县盐课
  康熙元年以淮北引滞改拨宁国府六千五百引和州含山三千五百引每年奏销以为定额三年免广东逋欠课银七万一千一百馀两是年以江西吉安府向食粤盐距粤场千馀里兼有滩碛之险改食淮盐四年
  诏免盐课历年逋欠时因蠲免直省旧欠钱粮推广及之以东省旱免额征灶课银一万四千八百馀两定湖南衡永宝三府
  改食淮盐又定郴州等十一州县食盐免其销引
  办课七年定广西布政司兼理盐务改广东巡海道为广肇道兼管盐法九年巡盐御史席特纳疏言两淮盐务之苦有六有输纳之苦有过桥之苦有过所之苦有开江之苦有闗津之苦有口岸之苦又有分掣三大弊一为加铊之弊二为坐斤之弊三为做斤改斤之弊经部议严禁勒石立于桥所及经过闗津岸口永行禁止又停止两淮预征之例十二年仍令御史巡视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盐务谨按顺治二年巡视各处盐政差监察御史各一员岁一更代十年裁巡按遂议并停巡盐御史以盐务事交运司管理十三年添设江南安徽驿盐道其管理通省驿道改为江苏驿盐道添设四川督粮道湖北驿传道俱兼理盐务十四年改陕西固原道为平庆道管理驿盐十七年刋刻灶户由单令地丁钱粮照民户地丁例十八年免福建逋课二十年停止
  盛京销引听民人自行煎煮贩卖二十一年除广东各渡口盐埠额外加增银六万五千馀两二十五年定江西南贛二府仍食粤盐南贛二食粤食粤盐康熙十七年改行淮盐至是仍如旧例二十七年广东巡抚朱宏请清釐粤省盐政诸弊从之一禁止课外私派一定商人公平者许永逺承充其作奸犯科者即行饬革另募一各州县销引有官引难销有官引不敷者应酌量増减一土豪谋充卡商踞地为害严加禁止一𦂳要津口应择佐贰廉干之员驻守盘查一盐有生熟民间嗜好不一应随商掣运随民买食一省城距佛山仅三十里省城掣定之盐行至佛山应免其复掣一盐价以水陆运费之多寡定其低昻其⿰扌𭀰 -- 搀和沙土诸弊一并严禁二十八年豁免河东本年额征盐池地租及长芦新增引课又豁免云南黒井盐课二十九年定直隶宣化府属聴民自煎食盐照旧额完课三十二年改广东驿盐道为运司裁提举司改设运同驻札潮州其广惠二属之归徳淡水等场设立分司催徴巡缉三十八年
  诏减两淮额课二十万两又减浙江盐课加征银三万一千三百两四十三年江南总督阿山言淮盐陋规有盐政差满馈送有盐政书差规例有巡盐到任规费有过所称掣盐斤有到任预借息银请悉行勒石严禁以裕商民从之四十八年广东巡抚范时崇请均派行销盐引并改就近食盐以利商民从之五十三年加增川省盐引从巡抚年羮尧请也五十七年派京口将军标下兵一百五十名千总一员驻札三江营缉防私贩五十八年裁山东胶莱分司令滨乐分司兼管裁湖北驿盐道以粮道兼理五十九年定两广盐务交总督经理雍正元年
  上以盐法弊窦丛生其正项亏欠非由官吏需索太甚即
  由商人用度奢靡之故
  谕各省盐政将陋例积习尽情禁革是年议准湖广盐价贱时每包以一钱一分九釐为率贵时每包不得过一钱二分四釐二年议准广西盐法改为官运官销是年裁革福建盐院衙门各官及各埠商人
  其应征课饷均摊各场交州县官照数收纳又议准广东盐法委官监收将场商停设惟留埠商使完课运盐其无人充商之地著地方官领盐运销如引多壅滞聴其通融销售是年增给粤省灶丁盐价又议准两广旧裁运同一员仍于潮州复设又准福建汀州引课即令该知府管理又定各处行盐以本年成本轻重逺近脚费酌量时价随时销售三年开荆州巴东县盐场照淮行引分销楚北州县是年裁波罗冲可克地方盐务通判并驻防官兵五年云南总督鄂尔泰疏定滇省黒白盐井减价增薪之例六年定河南汝宁府引盐停止知府彚销令各州县招募水商办课该州县按季督催各销各引又准两淮盐场设立灶长保甲稽查私弊又严盐场灶户私置盘𬭯之禁按深者为盘浅者为𬭯皆烧盐具又定淮北晒扫馀盐令商人收买配运酌加引课七年清理山东盐务添设胶莱运判一员八年除山东青登莱三府盐商听该属民人领票销卖其课银摊入地粮征收九年
  饬两江总督兼总盐务十年定广东子盐配引之例按馀盐谓之子盐正盐倘有迟缺即以子盐配引行销又准加给广东灶丁盐价每包一钱二分从总督鄂弥逹请也十一年定淮南三江营设巡道一员督缉又于仪徴之青山头立専营设守备一员分驻巡缉十二年添淮南仪所监掣官改福建盐政衙门为盐法道専管盐政是年定粤省收买场灶馀盐以清私贩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
  谕两淮场灶应征折价钱粮自雍正十二年以前逋欠悉予蠲免
  乾隆元年改浙江巡抚为总督管理浙江盐政旧系布政使兼管裁滇省课务馀银按旧例正课外有增添盈馀银以备地方公用定浙盐增斤改引之法杭嘉湖三所引盐毎引增五十斤松江所改行票引
  每引增盐四百斤停止浙江领发馀引定广西盐价仍照雍正年部定之数每斤减价二釐二年免两广盐课馀平银两按旧例粤商完饷每一千两馀平头银外征收饭食银十五两馀平银二十五两是年悉令豁免四年定贵州省古州等处盐埠销引徴课额古州系新辟苗疆向无引课兹定古州为总埠丙妹永从三角𡉫等处为子埠由古州总埠分拨销售其商人归古州同知管辖停止浙省储馀盐之例免云南各盐井归公之项及黒井锅课银两定淮盐贵贱增减之价七年
  谕闽省有司于应徴盐课加派长价并巧立单钱各项名色著该督抚通行禁革定福建招商行引之法雍正五年即招水商行销是年始行请引准两广总督庆复疏言粤省盐漏太多请将沿海数处分拨改种稻田以重本计又准庆复疏言粤省各埠额引有易销者难销者请按地匀拨通融销售八年议准两淮乙卯纲未完引额提入癸亥纲闰月内帯销九年改拨川盐増引行销滇省接济民食其应徴课银仍照川省旧例计算收纳十年准两淮添铸煎盐盘角二十七副十一年豁免海贛二州县盐场帯征银两十二年定淮盐运楚装载船斤例并于湖北汉口建常平仓廒蓄贮递年未销盐引以备接济十三年加给两淮引额盐斤又定运销江西盐价价贱时每引以五两五钱七分九釐为率贵时不得过五两九钱八分五釐又定江西盐价照楚省例每引加馀息银二三钱十六年
  谕近年淮商急公输课颇为踊跃着于引额外每引增给十斤又豁灶丁因灾帯征折价银两又
  谕两淮盐政于公项内动银数万两准煎丁逐年赴官借领春借冬还不必加息又各省盐引原聴自相交易无官为限制之例惟淮盐行运江楚曾因抚臣题请将各商运楚成本分定价贵价贱自定价后商人总以贵价销售经部臣议驳请将贵价盈馀追缴
  上谕恤商裕民本属一事若任其屡抬时价则于民食有害勒定贱价商人又以成本有亏纷纷吁请今计各商比年行请价直于成本自可无亏将来即遇年岁不齐不过如今之所称歉年而止嗣后淮商即于应贵之年不得将现在所销价直外复议再增至于丰稔可以酌量平减该督抚会同盐政随时筹画部臣亦不必执定例驳诘至部议已卖贵价复令追缴若云给还食盐之户于势固有所不能否则以所馀归之官帑于政体尤有不可著免其追缴河东盐政西宁疏请河东续添馀引二十四万道酌减四万道其馀二十万作为定数并请将陕西咸宁等处升斗改照部式旧用升斗较部颁之数加重故请改正俱从之十七年
  谕芦商积困之馀若按斤加课未免拮据著将所加盐斤减半纳课永为定额其积欠加斤课银十四万馀两一并豁免按前因长芦各商积欠甚多令每引加盐五十斤分派行销以裕商力续经部覆每年应增课银八万九千馀两至是以该商旧欠甫清若按斤加课未免累商故轻减一半十八年免天津馀引课银二十一年以河东池盐歉收准借长芦馀盐配运接济寻又增复馀引四万道又定粤东海康等县场埠统归官办二十二年
  圣驾南巡加惠淮商每引加增十斤不在原定成本之内以二年为限山西巡抚塔永宁等以河东池盐歉收请运䝉古盐接济从之二十四年以河东池盐歉收准配销花马池盐斤接济定广西南宁等府土民盐井仍归官办二十五年两淮盐政髙恒奏甘泉江都等州县食引壅积请拨纲地融销部议两淮行盐口岸通融改拨例有明禁且江甘二县逼近场灶尤为私盐充斥之所若派拨纲地非特私盐易滋透漏而纲地悉为食引所占殊于盐法有碍应不准行得
  㫖髙宝等十四州县照盐政所请其江都甘泉二县著照部议二十六年
  谕两淮盐务经费浩繁商力不无拮据著廷臣㑹同该督抚盐臣详悉具奏寻议一拟派馀引宜均摊众商以普利泽一外支银两除公务应用不得滥行开销一办理常贡宜酌定用数以备查核一盐政养廉宜裁减五千归之公项一匣商费用宜严加查察以免通纲派累一纲食引盐宜照例行销不得滥为通融一私盐透漏宜严加查缉以疏引目从之又
  谕长芦盐课未完银四十二万两分作五年帯征二十九年加增长芦盐价及滇省黒白二井薪本又两淮盐政髙恒疏言本年甲申一纲不敷民食请预提乙酉纲引四十万道分给领运从之三十年准两淮豫提丙戌纲引给商接济又准河东额外存盐照两淮例配用馀引又酌增山东行盐馀票雍正元年增馀票五万道乾隆元年复増一千五百道五年六年増一万五千道至是又增一万五千道三十一年准盐政髙恒请预提丁亥纲引二十五万道给商接济三十二年
  上恭奉
  皇太后安舆
  巡幸天津
  谕将长芦通纲盐课改于十一月底奏销又以两浙商
  人吁恳携众赴津抒诚祝
  嘏忱悃可嘉加
  恩将每引额定盐斤外加盐五斤免其输纳课项以一
  年为满是年以淮南北各场歉收
  谕将己丑纲奏销展至八月题报三十六年
  上临幸天津
  谕长芦盐价准每斤暂增销一文以降㫖之日为始定限一年仍照旧值行销其本年引课分作三年帯徴以舒商力是年
  上莅山东
  谕将乾隆三十五年正课分作八年帯征并准照长芦之例每斤暂加销一文定限半年以资充裕三十八年
  谕长芦商众赀业素㣲前两次巡莅天津阅视鹾务深悉其情是以节次加恩增价帯徴今翠华临幸各商无不踊跃欢呼但念伊等第一次银两业已完交而第二限帯徴之银与本年正课同时并纳仍不免少形竭蹶著再加恩将三十七年正馀课项自三十八年奏销后起分限六年帯徴三十九年准长芦盐政西宁疏请将乾隆三十六年第三限银两并三十七年六限银两统俟本年奏销后分限十年帯征是年山西巡抚巴延三盐政常龄疏言河东大池产盐歉薄不敷配运请于河东开浚六小池并拨运芦盐接济从之又准四川总督文绶请令开淘犍为县盐井照例徴收课银又盐政李质颖以黄河水漫淮盐被浸请将淮北甲午纲未运引盐应完正课银自乙未纲起分限五年帯徴从之四十年又准两淮将乙未纲限至来年八月造报并准淮北上年被水各商仍将丙申以后四纲帯徴银分作八年完纳又
  谕河东盐价未平其小盐池六处甫经开采接济所得赢馀未能补足前两年歉收之数商力不无拮据著加恩照该抚巴延三等所请将从前暂増二釐盐价再行展限三年俾转运益资充裕四十一年
  上奉
  皇太后安舆巡幸山左
  谕将山东商人本年应徴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引票正项银及未完借项银自本年奏销后起限分作八年帯徴四十三年定山西巡抚兼管河东盐务四十五年
  上巡江浙途经直隶山东
  谕将长芦商人应徴乾隆四十四年盐课内十分之一分作五年帯徴其山东商人并将乾隆四十五年应徴票引盐课银自本年奏销后起限分作六年帯征四十七年豁免淮南商人应缴提引馀利银二百万两先是淮商应缴提引馀利银分作二十一限完缴时该商已完缴十三限其馀八限尚应交银三百八十六万六千馀两兹豁免二百万两其下欠一百八十六万六千馀两仍照原限完交
  上以河东池盐招商轮换书吏多有掯勒情弊
  谕山西巡抚农起严宻查访力为革除其如何公平轮换不致偏枯之处并令悉心筹画妥议寻议商人五年轮换最易滋弊请行停止现于各商中择其殷实者定为长商并将引地分作上中下三等配搭均匀分𨷺掣认免致偏枯又以河东池盐全系陆运需费浩繁商力时形竭蹶请每斤量加价值二釐连乾隆二十六年请加之价作为定额四十九年又将淮商未缴馀利银一百八十六万六千馀两全行豁免又免淮省灶户所有乾隆四十五六等年帯徴未完银七千九百馀两又山东应徴引课银三十六万馀两长芦应徴引课银四十九万馀两准作八年帯徴两广总督舒常疏言粤东旧设总商派捐津贴银两散商辘轳转运积欠甚多请照乾隆二十三年清查积欠例分限帯徴并将总商裁革以杜勒派之渐从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二
  食货略十二
  屯田新疆屯田附
  等谨按屯田之制原以寛民力而裕兵食也自汉唐以来或屯于兵或屯于民或兵民兼屯至明而又杂出于商纲纪不立转输不继而其弊出矣我
  朝疆土宴安外鲜兵兴之费内无馈饷之劳以故屯地升为官庄屯军改为运军而无运卫所悉行裁革内地屯田迥非旧制惟
  圣祖西事之初
  谕将军费掦古穆克登等于额徳尔齐老图锡济木鄂尔坤图拉等处择地驻兵屯种开渠引水教之稼穑数年
  之间化硗瘠而为沃土者数百万顷
  皇上御宇之二十年
  遣大兵征准噶尔回部
  诏令军机大臣先于额尔齐斯所属及巴里坤吐鲁畨呼图拜等处渐次屯种以备军兴及回部荡平新疆展拓二万馀里泉甘土肥地气和暖无异内地
  皇上念切民依复度地开屯拨军承田愿往者资以车辆初垦者给其牛种察稞种之燥寒计收获之先后使荒陬僻壤之民尽享盈宁之利是岂若前代之仅以防边鄙惜漕费为计者哉兹辑通志以内地屯田及新疆屯田各为类志以彰
  昭代中外一统之隆规焉
  顺治元年
  谕凡州县卫所无主荒地给流民官兵分段屯种二年差御史一员周行巡视改卫军为屯丁每卫设守备一员兼管屯田量设千总百总分理卫事裁故明所设卫指挥卫副指挥及屯田御史而以各省巡抚兼理焉时浙江所属金乡等卫有运无屯杭宁
  温台嘉湖严衢各卫所有屯带运金处绍等卫所无屯有运向来漕船一只例派屯田一百五十一亩有奇至十三年定屯丁贴运例其例凡带运卫所照数分派征馀田之租贴无屯卫所至有屯无运卫所愿承运则照例给田不愿承运则计田征租贴无屯卫所于是屯运始无偏病
  康熙初投诚兵携带家口数倍正兵随标者月给饷粮岁糜八十馀万御史萧震疏请分给荒地官给牛种使之屯田以足军储又言蜀黔二省地多人少宜兴屯田之制令驻一邑之兵即耕其邑之地驻一乡之兵即耕其乡之地则养兵之费既损而荒田日益加辟从之十五年令直省督抚檄州县卫所各官清釐民地屯地以杜影射之弊雍正二年以内地无漕运卫所隶归有司裁山东山西湖广江西江南浙江广东诸省都司三年裁浙江杭州等卫屯千总时吐鲁畨归附
  谕令迁入内地乂以安西凉州诸驻防兵屯垦未备家食颇艰令不愿久住者另募民人顶换择宜苗地土分给屯垦其新募人众未省耕作兵三名雇帮夫一名俟资粮既裕再移家口永逺驻防
  乾隆二年新定贵州苗疆督臣张广泗请将逆苗绝产安设屯军
  上谕经理苗疆原以宁辑地方并非利其土田岂忍收其田亩以给内地人众不允所请后经王大臣议请令实在无人承认绝产赏给屯兵择形胜建筑堡墙以资捍御乂甘肃凉州府镇畨县之柳林湖地自雍正十二年招集民人屯垦至是垦地二千三百馀顷地既辽阔屯户亦众乃设立屯长总甲四年复募农民及官兵馀丁承种安西口外屯田所获粮榖官收四分民收六分馀地任随开垦十二年准提督拉布敦议于口外八沟塔子沟等处设兵屯田八沟即今热河之平泉州塔子沟即今热河之建昌县均于乾隆四十三年新建
  二十一年募民屯种𤓰州𤓰州即今甘肃安西州地先是吐鲁畨为准噶尔所逼迁居内地𤓰州至是准噶尔平定复移归故土遗成熟地亩二千四十馀顷总督黄廷桂请招就近民人屯种毎户给田三十亩二十四年陕甘总督杨应琚请毎户加垦田三十亩改屯陞科二十六年应琚又言安西府渊泉县之柳沟布隆吉尔安西府今改为安西州渊泉县裁与玉门县之靖逺赤金等处所招屯户生齿渐繁岁收不足敷养请于原种屯田外择可垦馀地分给増垦亦照𤓰州例改屯陞科二十七年甘肃布政使吴绍诗又请于柳林湖屯田亦照𤓰州例改屯陞科三十一年计直省屯田三十九万二千七百九十五顷先是乾隆十二年
  谕各卫所屯田典卖民间者聴备价归赎至四十年湖南布政使觉罗敦福奏湖南五卫屯田有别伍顶买者即与同伍无异应编入原船按粮承差仍聴本军归赎如民人顶买而或年逺造房筑墓及军逃地荒另行开垦者免赎照旧例贴费当差其馀概令归赎未赎时将现业按粮贴费以襄运务并将原议民户典卖屯田编入军籍之例改正停止湖北巡抚陈辉祖亦疏请清出武昌卫典卖屯田加津赡运部议典卖屯田未必尽系现运之丁而执业者亦恐非起首承买之户应加重津贴从之新疆屯田附
  康熙五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西事之初
  谕将军费扬古于额徳尔齐老图屯田驻兵费扬古因度定苏勒图哈喇乌兰固木科布多等处请拨土黙特兵一千毎旗令台吉塔布囊一人率往屯种再遣大臣一员监管时傅尔丹愿往效力
  谕即令其董事后又屡交附近邉民及发军前赎罪人増垦凡锡济木布隆吉尔阿尔滚固楚等处开渠引水化积沙为沃壤者数百万顷
  雍正三年
  谕振武将军穆克登开鄂尔坤图拉一带屯田十年工部侍郎玛尔泰又请拨额塞勒珲城所驻歩兵并发西宁马步兵合二千人赴哈拉该图垦耕从之十三年以定邉将军庆复请拨绿旗兵一百守营绿旗兵及家选兵各二百于鄂尔坤地方择水土佳处开设营田
  乾隆元年王大臣议鄂尔坤等处地界寛广宜另拨兵三千以庆复原折付军营将军等按地分给每兵丁种二十五亩计可垦田七百馀顷明年额驸䇿凌请以换班绿旗兵六百再拨一千九百前往以一千五百择地屯种以一千分驻塔宻尔鄂尔坤两处防守仓库复经王大臣议定除驻防兵外所需兵千五百名即以绿旗兵六百并罪人一千有馀前往开耕不另派兵往二十年大兵进征
  凖噶尔回部
  谕先期于额尔齐斯所属驻兵屯田以所得谷粮备往来兵丁之用于是定屯地于伊苏图坚格尔等处移布勒罕兵一千名驻札鄂伦倬尔照管三十一年
  谕兆恵度伊犁地方可屯种处预行筹报兆惠因言自巴里坤至济尔玛台济木萨乌噜木齐罗克伦玛纳斯安济海雅尔晶及崆吉斯珠勒都斯等处可耕地段甚多而伊犁附近地方尤有万人耕种之地请因见在回人三十馀名量増兵数百分地试种俟有成效时再请増屯乃
  谕军机大臣酌派内地兵民携籽粮前往照西安屯垦例屯垦二十二年复设塔里雅沁屯田又以亲王成衮札布言派绿旗兵丁及留新回众于吐鲁畨屯田时总督黄廷桂言巴里坤尖山子起至奎苏一带百馀里地亩俱经先年开垦旧地宜派甘凉肃三处官兵一千先行疏浚水源俟土膏萌动时分布各兵翻犁试种而兆惠又以乌噜木齐地广而腴又与吐鲁畨相近奏请大兴屯田
  上谕黄廷桂奏称派兵巴里坤屯田固应及时筹办而乌噜木齐等处亦须渐次开屯其相度水利测验土脉派兵料理之处仍命黄廷桂详悉具奏并传谕兆恵等留心经画自是筹办屯政多于乌噜木齐矣二十三年雅尔哈善言乌噜木齐等地方如哈喇沙尔地最广海都河水甚足约需兵二千名托克三可得五百兵丁屯种之地其乌噜木齐约需兵丁千名惟辟展鲁克沁与吐鲁畨除官兵回人屯种外因水乏尚无多垦之处今拟于哈喇沙尔派兵二千四百乌噜木齐原派兵五百増派五百托克三量増矣五百辟展仍派兵四百共需兵四千三百携带牛种驰赴开屯其后侍郎永贵又言乌噜木齐地广而荒现在屯田兵三千六百名俟查勘再议托克三馀地尽多应再増兵四百哈喇沙尔地广衍应再増兵二千名疏入得
  㫖允行是时经理回部大功未竣从前兆𠅤估度伊犁
  情形尚未通行
  上以伊犁地形较逺于屯政似可缓图惟乌噜木齐及噶尔蔵多尔济逰牧之罗克伦等处亟宜广行开垦以收地利将来由近及逺自可渐通伊犁于是黄廷桂建言乌噜木齐以内如察罕乌苏穆垒一带多系沙碛难于开垦由穆垒至乌噜木齐则旷地最多乃
  命努三率道员萨瀚前往详勘努三等勘定自穆垒至乌噜木齐有噶尔蔵多尔济游牧之昌吉罗克伦等处可耕地亩十六处计需兵六千八百名绘图呈
  览旋又言昌吉距乌噜木齐六十馀里丈量可垦田八万馀亩罗克伦距昌吉四十里丈量可垦田七万馀亩宜各驻兵一千五百名更畨开种乃令黄廷桂于内地绿旗兵先派七千续派三千均给农工器具发往越明年总督杨应琚又请于凯旋绿旗兵截留四千増屯特纳格尔昌吉罗克伦三处二十五年
  特命调巴里坤绿旗兵九百名赴乌噜木齐増屯时安泰奏称屯田以渐开扩自乌噜木齐至罗克伦宜择水土饶裕之处立四村庄每庄屯兵八百叅赞大臣阿桂亦奏称伊犁河以南之海努克与固勒扎绵亘百里水土沃衍宜即于此处度形势分立村庄先行屯种而副都统伊柱遂领回民三百馀人驰赴伊犁率官兵驻札海努克经理沟渠安设村堡盖是时回部全定屯政自近及逺已由乌噜木齐直通伊犁矣于是参赞大臣舒赫徳请因伊犁见屯回民三千再派五百令挈眷前往阿桂亦请再派回民二百名绿旗兵九百名陆续遣送其河以南之海努克筑城屯回民三百察罕乌苏筑城屯绿旗兵一千河北之固勒扎筑一大城为总汇凡驻札大臣公署及仓库咸隶焉二十六年安泰请以辟展哈喇和卓托克三三处屯兵止留六百名见地屯种其馀悉拨往伊犁其空出地亩另招回人承佃输租是年安泰又请设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晶河等处屯田其后又以亲王成衮扎布言派乌里雅苏台绿旗兵一百名赴科布多屯田又移罗克伦兵丁六百名屯田于呼图拜时乌噜木齐屯田五处比岁丰盈安泰请以见驻绿旗兵三千以一千屯田二千差操互相更换
  上以千人屯田势必不敷乃令兵丁有愿挈眷居住及内地民人思往立业者著杨应琚分给田亩籽种妥协安插应琚言巴里坤广衍腴饶除兵丁屯种外应请招商民认垦按限陞科二十七年以侍郎旌额理言将发遣乌噜木齐流犯人给屯田二十五亩携家眷者额外给地五亩与兵丁一体输租时叶尔羌回人移居伊犁者前后共三百二十四户合经制屯种回人一千户参赞大臣阿桂乃别老弱不能屯田者七十四户交伯克养赡其年力精壮者定为一千二百五十户分驻伊犁河之南北两岸屯庄相望在河南者则于霍济格尔巴克编设一屯安置八十户海努克编设一屯安置七十户其馀俱屯河北固勒扎等处二十九年将军明瑞言日前迁来伊犁回人惟于巴尔托辉筑一小城仍于河北固勒扎内总汇今回民俱称巴尔托辉泉甘土肥自愿出力筑一大城移驻屯垦若如所请将回人稍迁迤西可空出摩垓图阿里玛两处水泉为满洲兵屯田之用又续请各回城再添回民二千赴伊犁屯田俱从之是岁甘肃皋兰等二十二州县均有被灾之处
  上以縁邉瘠土之民生计殊艰年来新疆屯政屡丰并
  无旱潦之虞
  谕杨应琚于接壤居民有愿往者量道里近便开导抚绥迁移新屯于肃州敦煌招民七十馀户给车辆解送越明年又于肃州招民八百馀户髙台县招民四百馀户随移文于呼图拜邉城昌吉罗克伦等处驻札大臣择膏腴地分给安种按二十六年应琚招来肃州安西髙台贫民往乌噜木齐者三百户又续报河西一带愿往乌噜木齐者数百户又报招获民人往巴里坤者首先二十七户续招三十九户时有山西临晋县民卢文忠率家人自备资斧呈请往耕应琚奏闻  上赏给监生顶带以示鼔舞时应琚又请添兵加垦巴里坤地亩又言巴里坤迤西之穆垒直接乌噜木齐新屯之特讷格尔中间计有十馀处泉水畅流可垦上腴地数十万亩请招就近无业贫民照例给车辆口粮资送屯垦其特讷格尔并设官兵驻札是年开塔尔巴哈台地屯田于雅尔玉勒两处筑城驻兵一千五百谨按新疆泉甘土肥不减内地  皇上安抚尽善凡驻防官兵现屯回民及新招民众莫不视为乐土其于各村堡岁收逐年造册题奏  上视所获多寡军民赏给官吏议叙屯政之行式廓无外已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汗乌巴什率全部来归因
  命舒赫徳代伊勒图为将军驻伊犁安辑新附之众授之牧地其部众量地分编安屯教耕三十七年陕甘总督文绶奏新疆屯田虽已广辟而馀地尚多必须广为招徕因条具五事一招新疆商贾佣工之人就近认垦以省咨送一指明新疆地名道里情形晓谕户民以期乐从一嘉峪闗靖毎日辰开酉闭以便商民一乌噜木齐大路数丈请修治寛阔以利行旅一安西沟渠应疏浚畅流以益灌溉
  谕下廷臣集议施行三十八年伊犁客民四十八户呈请入屯田户籍开屯西河湾等处经将军舒赫徳题请因议每户给地三十亩愿多者聴初垦时官借籽种分年完项以次酌定科则三十九年乌噜木齐续垦地成熟奏请陞科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兵民所垦地已陞科至是以总督勒尔谨于三十四年请拨遣犯百三十户垦地已届六年故请入额陞科四十年以伊勒图奏令塔尔巴哈台等处绿营屯田及办事大臣按照地方情形仿伊犁乌噜木齐等处议定分数分别办理其巴里坤哈宻遣犯种地交粮亦准照该处兵丁一例劝惩是年巴里坤报续招民户垦地三千亩四十一年两金川荡平将军阿桂奏请于金川地方设镇安屯凡兵丁有愿携眷者初至垦种于应得钱粮外赏给盐菜口粮四十二年四川总督文绶疏定绿旗兵携眷逺徙应使其眷属均有所资合力耕作方于屯政有禆请按各家属名口酌借口粮由屯员按月支给俟成熟徴还报部从之四十三年文绶又以四川省携眷屯丁所种新疆地亩瘠薄请照民户例每丁给地三十亩乌噜木齐兵丁例毎丁三十亩各给牛一农具一并借给口粮寻将军特成额又奏准每兵所种三十亩地内以二十亩供赋十亩给兵眷飬赡以继月饷盐米之不足四十八年总督福康安奏降畨戎噶阿甲等自四十一年投诚安插美诺等屯种计千四百十三户至四十七年例应起科请照汉牛降畨例每户征杂粮二斗一升八勺五杪从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三
  食货略十三
  市易
  等谨按我
  朝市易之政近自直省都㑹逺及外藩重洋靡不各有定制永昭法守逮自西陲底定归附益广度地开㕓因中设市其通商惠工柔逺能迩之规实足为百代之良法岂若汉唐以来补偏救弊经理一时者之所为粤稽郑志所载平准均输乃汉武时权宜之术自后汉章帝时仆射朱晖已议其失且郑志所载亦止武帝章帝二事其非经常之制可知我
  国家藏富于民盈宁乐利家给人足其立纲陈纪皆准理酌宜以便民为重迥非置平准于京师笼天下之货物者可比谨于篇目改书市易而以市舶互市附焉
  顺治二年
  上谕江宁苏杭各处织造市卖䌷縀务寛长精宻毋短窄松薄致民间徒费钱财无禆实用并禁止各庄头采买
  刍粮勒价强买之弊六年
  敕令东来卖参人役止许在京均平易市不得遣往别省滋事按元年令该商于南京扬州济宁临清四处开市后以扰累地方官民商贾故有是   命又严禁王府商人旗下庄头人役等霸占集埸出外贸易及短价掯买之弊
  康熙初民间有指称王贝勒辅政大臣名色据闗津肆行者
  上饬地方官缉拏续定包衣下人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家人霸占闗津生理及王大臣以下各官以银借贷居民指名贸易及据闗口市场者罪例时尚孔逆藩所属多有霸占广东私市者十九年令该管官清釐其有霸占私税者罪之二十四年以光禄寺估计物价头绪繁多
  令凡应买各物俱照时价估计定为条款嗣又以核减太
  多恐累商户
  谕大学士等再行斟酌随时估计四十三年革除直省私
  设牙行
  敕户部造铁斛升斗颁行天下先是湖广道御史郝浴言官吏采买军需往往层扣户侵名为市易实系里摊请行严禁至五十九年吏科给事中纪遴宜又言河工所需物料任河㕔采买差役不无借端扰累嗣后凡置办工料请饬河㕔协同地方官平价购买并从之
  雍正六年
  谕向来采办军需有司往往虚耗国帑派累民间节经降㫖严行禁飭令照时价购办又恐承办官预留为将来核减之地稍借民力以助公事是以特令核定折中价值倘时直可减即为节省或定价不敷据实奏明此后再有克扣短发侵蚀之弊一经题参即核明克扣之数先动军需银两另委贤员如数找给百姓仍将该员治罪勒限追完九年以总督鄂尔泰言
  敕各省文武官所有赏给兵营生息银两毋得占百姓行业或重利放债与商贾小民争利时京师钱价昻贵上言者谓商贾贩运出京及囤积居奇所致乃于八旗五城设官局兊换以平市价又淮安板闸地方向有豪民开立写船保载牙行勒索行旅十三年
  敕该督抚严行禁止布政使不得滥给牙帖其他处闗口有似此者亦一体禁缉又禁河工运装工料封阻客船
  及采办诸物短价累民之弊
  乾隆元年禁商人増长物价巧取兵丁营运银两二年复申饬居奇勒价之禁是年严牙行侵吞商客资本之禁令地方官于牙行领帖时取具保邻甘结不得滥行给发四年以直省牙行岁増
  诏令各督抚严加核实于是定牙行之例凡铺户拖欠商本追缴本牙行帖勒令铺户清完其不足之项牙行赔补如牙行侵蚀者并责互保牙行摊赔旧例仍充经纪取同牙行互保一人出具殷实良民互结至于以后客之货挪补前客之欠移弱客之货代偿强客之欠准互保先行举首免其治罪容𨼆者责令分赔其牙行内同事人侵吞客本均律以牙行侵吞之例寻又奉
  㫖外省衙门书役多有更名捏姓兼充牙行交部定例治罪地方官失察徇纵亦均论罪五年定各省开报物料价值之例又増宁夏采买粮食价值七年于京城立钱牙以平钱价按此条互见钱币门又令将平粜钱文照市价酌减易银互见钱币门又定额解京局铜铅及岁贡物料皆随时増直盐务额引亦随时拨济按地行销
  互市市舶之制
  顺治二年
  命哈克萨哈驻张家口们都布赉驻古北口凡外藩贸易者该驻防官照常贸易毋得阻抑又定西陲招商市茶以易番马酌量价直例先是佛浪机商人于明季寓居壕境澳门与粤商互市后因阑入省㑹遂饬禁止四年以广督佟养申请仍准畨舶互市十一年准暹罗贡使所携货物愿至京师贸易者聴其自运其愿在广东贸易者督抚委官监视十三年准荷兰国及吐鲁畨贡使在馆交易十八年又准达赖喇嘛及根都台吉于北胜州互市
  康熙初年定外国人非进方物之时不准来境贸易旋又禁沿海兵民贩米粮出海市利八年广东都司刘世虎等遇风飘泊广南国境国王遣其臣赵文炳送归并带货物船只来粤部议赵文炳等虽系广南印文遣来实系中国之人或留或遣请
  㫖定夺其带来之物现奉海禁不便贸易应入户部得㫖广南国王送刘世虎等回粤殊为可嘉著给以照验遣归广南船货不必入官仍给来使嗣于二十二年令厄鲁特噶尔丹博硕克图来使酌量数人进闗其馀聴在张家口归化城等处交易事毕随即遣回时阿达哈哈畨玛拉等以茶布往征罗刹军前市易
  上谕茶布不必携往可于户库支银四千两量买诸物驰驿抵该地换取牛羊粮米以备军需二十三年奉
  㫖开海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民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地方官登记人数船号给发印票防汛官验放又准暹罗国贡船在虎跳门贸易具报之后即放入河下不必入店封锁𠉀部文批回二十四年免外国贡船抽税时王大臣等言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无论满汉人民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
  㫖允行又令朝鲜国照常贸易二十五年定厄鲁特部落如噶尔丹等四大台吉准令来京互市其馀小台吉俱于张家口互市著为例二十八年暂开宁夏等处互市先是领侍卫大臣索额图等与俄罗斯来使议定分界事宜至是遣官立碑于界凡一切行旅有来往文票者许其贸易不禁自是遣使通贡互市不绝三十五年令洋海商船往天津海口运米至奉天贩卖给以雇值其装载货物但收正税概免杂费时进征噶尔丹
  特谕随军贸易之人固不可少若纵其贸易又至紊乱应于某营相近即令某营之夸兰达派出章京于一里外驻札准其贸易倘贸易人不遵法禁即行正法随带之人亦治罪军士或私售米粮及强买抢夺定加重罪又理藩院言官兵经行䝉古地方应令䝉古人沿途贩卖驼马牛羊等物得
  㫖理藩院可另设一营其贩卖驼马牛羊人等即在理藩院营内贸易每军营派官一员専司其事如有指称贸易行窃者不分首从以军法论三十六年准鄂尔多斯于定边花马池平罗城贸易时朝鲜国比岁荐饥公私困穷八路流殍相续于道国王李焞吁请中江开市贸谷
  上允其请并令户部侍郎贝和诺往奉天督理朝鲜粜米事务寻定令殷实之户取具地方官印结前赴奉天领米挽运照时价交
  盛京户部其朝鲜国进贡来使有贸榖带回者聴𠉀朝鲜国岁稔时停止明年复
  遣吏部侍郎陶岱将所运米三万石以一万石赏赉朝鲜以二万石平粜时有盐商呈请愿往令将盐务银买仓米二万石运往平粜
  钦差户部侍郎监视
  等谨按
  国家懐柔逺人无所不至朝鲜世称外藩恭顺日久至是因急告籴即
  命部臣截漕运米以苏海邦民气朝鲜臣庶得饫太仓玊粒莫不忭舞忻悦实从来未有之旷典也三十二年以日本洋铜饶裕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各商携带绸縀丝斤糖药往彼处市铜分解各省每岁额市四百四十三万馀斤三十九年准哈密人于甘肃贸易又准湖广镇筸苗民于每月三日听其互市限时集散四十一年
  遣官偕喇嘛监督打箭𬬻贸易四十六年令出洋渔船照商船改造双桅装载货物兼行贸易四十七年都察院佥都御史劳之办言江浙米价腾贵皆由奸商贩运外洋之故请申饬海禁不许商船往来户部议以开设海闗商民两益不便禁止祗令该督抚提镇于江南崇明刘河浙江乍浦定海各口加兵盘缉私贩米粮于是著部院保举贤能司员前往巡察五十一年兵部职方司郎中图理琛使土尔扈特国假道俄罗斯悉其山川风俗为异域录以献初通市诸物有噶噶林印记者准市馀则否五十三年以江苏巡抚张伯行言编刻商船渔船巡哨船字号并船户人等各给腰牌以便巡哨官兵稽查五十五年给甘肃地方出口印票聴其贸易又定福建商船往台湾澎湖贸易者台湾厦港两汛拨哨船䕶送时以南洋有吕宋噶喇吧两处系红毛西洋泊船之所其地多匿藏盗贼官兵出哨船止一二只一遇盗船四五只势不能敌又内地民人希图获利往往私载米粮贩易或并将去船售卖甚至有留在彼处者
  上以该地常留汉人即海贼之薮又往年由闽运米至粤所雇民船三四百只毎只三四十人通计数千人聚集海上而台湾民人时与吕宋人往来皆当加意防范因
  召广州将军浙闽总督两广总督入京
  诏大学士九卿等㑹同详议嗣于五十六年议定内地商船照旧来往东洋不许出南洋贸易其外国夹板船仍聴其贸易凡洋船初造时报明海闗监督地方官亲验印烙取船户甘结并将船只丈尺客商
  姓名货物及收泊何处填给船单沿海官照单严查按月册报督抚存案毎日食米人各一升馀米一升以防风阻如有越额载米者治罪其私卖船只偷越禁地或留在外国者杀无赦五十七年定来往台湾各船取具保结赴厦门盘验其保结商船责之保家商船水手责之船户货主渔船责之澳甲同䑸各船限定人数凡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偷渡犯者官兵船户民人及该管官一体论罪时碣石总兵官陈昻言夷商种类甚多奸宄莫测应令督抚闗差诸臣设法防备部议夷商慑服有素应聴其照常贸易沿海文武官弁但于夷船泊岸时不时防卫无致失所从之又以两广总督杨琳言禁止澳门夷商夹带中国之人并内地商人偷往别国贸易时以止禁商船往南洋而夷船往南洋及内地商人往安南不在禁例永著为令五十八年议定䝉古及西藏茶禁六十一年
  谕暹罗国分运米石至闽粤等处贩卖其馀各边番部落及苗疆土司祗令在就近边界交易不得多携人众深入内地至硝磺废铁军器火礟等物㮣不准夹带出边其进闗抽税多从轻减云
  雍正二年
  谕暹罗国不惮险逺进献稻种果树等物应加奖赉其运来米石所至地方官悉照粤省时价发卖不得任意低昻其回空压载货物概免徴税嗣后陆续开闽浙洋禁及边番互市之禁先是青海诸部落毎年于二八月在河州松畨两处与内地民人交易两次后择定纳喇萨喇地方为集场改定四季交易而各部落多居住黄河之东切近河州松畨等处所有纳喇萨喇两处交易之所不足供黄河东西两翼䝉古易卖三年将军岳锺琪言河州土闗附近之双城堡松畨黄胜闗之西河口俱有城堡房屋地方寛阔水草肥甘应仍令在此互市可为永久再住牧黄河西诸部落相近西宁请移贸易之地于西宁口外当噶尔寺至䝉古贸易全藉牲畜每在六月以后请毎年不定限期聴其不时贸易从之五年福建督臣请复开闽省洋禁以惠商民并令出洋之船酌量带米以佐内地耕耘之不足
  上如所议并令该督抚立定条规严加防范其从前逗遛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五年令大臣䇿凌等与俄罗斯使臣定议边界立石碑并定议俄罗斯往恰克图互市人数不得过二百仍令理藩院司官一员稽查六年准暹罗国商人运载米石货物在厦门发卖止纳货物税米榖免税永为例又定洋船出入海口限期及酌带米石货物之数七年准浙江洋船照闽海例与南洋一体贸易并准粤东商人毎岁冬春间以茶叶瓷器色纸诸物往柔佛诸国互市许暹罗贡使购买驼马并动用内库银给以价值又赏给京弓铜线以该贡使请采故也定湖南民人往苗土贸易者给与印照塘汛验照放行其苗人至内地贸易于苗疆分界之地设立市场该州县派委佐贰官监视每月以三日为期不许越界出入先是吕宋等国口岸多聚汉人将南洋贸易禁止是年复令通市如故十三年议定东省豆船经海运到江设立两聨印票出入查验如无印票照贩米出洋例究治时吕宋国以麦收歉薄请以榖银海参来厦门交籴
  上谕该督抚提督转饬有司照榖麦时价均平粜籴不许内地人抑勒欺诈其自开海以来各项禁物仍不许出境并申明沿边军民借端需索勒掯之弊
  乾隆元年暹罗国请采买铜斤部议以铜斤禁止出洋定例已久恐后来奸民借此为由越境滋弊议不准采
  上命赏给八百斤后不为例又准山西口外民人携带日用铁器其鸟枪腰刀及铁条铁块可造军器者
  仍行禁止二年
  命朝鲜国仍循旧例在中江地方与兵丁交易八年酌定外洋货船带米万石以上者免货税十分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十分之三其米照市价公平发粜若地方不能销售官为收买以补常平社义等仓或散给濵海标营兵粮之用自是商船往暹罗者亦多携米归来官照时价就厦口粜卖分散漳泉二郡其商民有自备资本运米至二千石以上者按数分别生监民人赏给职衔十一年葫芦国酋长蚌筑愿以其地茂隆山银厂抽课报解作贡解课三千七百九两零赴云南投诚且称境内银厂自中华人吴尚贤开采以来矿砂大旺厂地民人各守
  天朝法度路不拾遗等语王大臣等议令云南督臣晓谕却之仍令将吴尚贤等违例出境查明具奏从之寻葫芦国夷目仍吁请
  天恩俯顺夷情收受厂课云督张允随请减半收纳以所收之半给赏该酋长以慰逺人归顺之意从之先是汉人往噶喇吧贸易留者甚众生长其地者曰土生仔司汉人贸易者曰甲必丹时福建龙溪县民陈怡老久居其国贿通夷目谋充甲必丹于十四年潜回厦门为地方官访获
  上闻仍令照例速遣二十四年西陲底定自辟展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处均设市集内地运往者绸縀褐毡色布茶封易回部驴马牛羊翠羽花翎毛革金银铜货及麦荞刍茭以实边境军储或遣官监运或聴军民贩载其物价悉照内地价直交易是年禁外洋夷船贩运丝斤明年江苏巡抚陈宏谋言各闗差招商采洋铜向系置办绸縀丝斤并糖药等货今丝斤已禁若将绸縀一概禁止所带粗货不敷易铜请将绸縀纻绢等准其买办寻议将该商额办铜本所有应需酌撘绸縀及装载船只酌定卷数斤两责成乍浦上海二处官照例秤验输税使商人不得重复影射二十七年
  命开奉天海禁并定给票互查之例二十八年禁𠸄咭唎商船不准于浙江贸易自是皆收泊广东又陆续准𠸄咭唎咖喇吧荷兰等国夷商及琉球国配买丝绢以易外洋铜斤二十九年准两广浙闽各商携带土丝及二蚕湖丝往柔佛诸国贸易此后外藩贸易悉照常例至于西域藩部来新疆贸易者各有常例如哈萨克诸部于伊犁贸易布噜特诸部于喀什噶尔贸易痕都斯坦诸部于叶尔羌贸易齐齐玊斯谔尔根齐诸部常至伊犁等处贸易又定外藩商人在回部贸易者三十分抽一皮币二十分抽一回部商人往外藩贸易者二十分抽一皮币十分抽一其牲畜货物不及抽分之数视所值低昻以普尔折算四十二年两金川畨酋平定亦令于该地设市定制以通货贿四十九年
  谕留京办事王大臣议覆福康安舒常等筹酌粤东洋行事冝内称该督抚及监督等土贡内购买洋货钟表等物务令洋行各商公同定价又洋行货内珍珠宝石等项抽税易于偷漏应令总督监督等悉心筹酌以期永久无弊等语国家抚驭外洋不贵异物每岁畨民与内地洋行交易货物俾霑利益原所以体恤商夷至洋货内钟表等项不过备验时刻向来粤海闗原有官买之例而广东督抚监督等往往于土贡内亦有呈进者今内务府造办处皆所优为更无事外洋购觅嗣后督抚等于钟表一项永不准再行呈进至珍珠宝石等项原无需用之处向来粤海闗抽税亦属无多况此等物件本难定价易至居奇且便于携带藏匿难保无偷漏分肥否则过于吹求若设法严禁逐项搜查实属不成事体现在京师及各处闗隘商税则例内本无此项税课不如聴商人等自行交易免其收税凡粤海闗珍珠宝石㮣不准征收税课著为令













  皇朝通志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四
  食货略十四
  漕运
  等谨按秦输渤海之粟汉运关中之粮此漕运之名所由昉自汉及元率皆水陆兼运故有长运递运之名至明永乐间开㑹通河以济漕始罢海运陆运而为攒运其后又变支运为兑运复为改兑于是罢民运而专以军运
  国朝因之然明代军民交兑司漕者往往左军右民以致军强民弱需索无压始则瘠民以肥军而民不任漕继且瘠军以自肥而军不胜运我
  朝则改为官收官兑而于运丁尤加意体恤其在家也有赡运之屯田以为世业其在途也有官给之行月以备糗粮赠贴银米费虽浮而不恤随带土宜利虽倍而无征此
  国朝之漕运所以民勤秸秷而额鲜侵亏军乐委输而期无违误也兹仍按年胪载以永垂不刋云至
  列圣相氶百馀年来偶遇偏灾或裁运或免征已列蠲赈
  中兹无赘焉
  顺治二年定漕运官司挽运设旗甲统领设运总督押则设漕道粮道提衡巡察则设总漕巡漕四年定各省漕船额缺者给以重运银令运军雇募民船装运七年裁巡漕御史先是漕粮军民交兑军强民弱毎多勒索九年定为官收官兑其赠贴银米酌令征收以给运军民甚便之十年制铁斛颁发仓场又以白粮无漕船令攒厂成造十二年定漕运限期时运漕军丁多有窜入民籍者是年定五年编审一次十三年定京城通州各仓收米限期寻饬各卫所舍馀闲丁按年编审纳银以为贴造漕船之费十七年令折征灰石米解部给支明年禁折征漕粮毋得以兑漕为名价外苛索康熙元年
  谕漕船领运官军依限扺通回空不守成法者罪之其沿途文武官催攒不力者并论罪二年令漕运总督刋发各省漕运全单并定漕粮分数以严考成时浙江白粮用漕带之法需船百二十六号三年増造六十四号并入漕帮佥运寻定江苏白粮照浙江之例抽选漕船装运五年更换又定漕船抵通限十日回空之例十一年定抵通期限以省分逺近为差违限者计月论罚督运白粮违限者亦如之十七年增定重运回空沿途限期除江西湖广漕船行长江至仪征者因风挽运难以立限外惟镇江渡江因风守候令地方官报明免议馀俱照新定例行淮北漕粮向例止收红米时河患初平民田被淤因而有改种白稻者以河道总督靳辅疏准红白兼收著为令二十三年定漕船载运额数每船载正耗米五百石土宜六十石又以漕运总督管理粮船是其专责
  谕漕督于漕运过淮及回空之时往来亲催岁以为例二十六年定各卫所漕船毎年见运之数成造十分之一其各省岁修每船给修费银七两五钱至运军不亲押运以子弟代行向例运军及代运人均发边卫充军至是并严该管官处分又定漕船受兑离次各省巡抚题报期限不得过二月逾限者论三十三年申严折征漕粮耗米之禁又定佥军额例先是漕船运军每船十名至十一二名不等康熙二十五年定额十名至三十五年更定每船佥军一名其馀水手九名择谙习撑驾者雇充三十七年江南建平县漕粮改折籼米从民便也四十三年浙江运白漕船亦定为五年更换四十九年定挂欠漕粮漕司各官分赔之例寻定佥副军一人随运凡重运到淮亏缺者令本军驾运北上留副军买米赶帮如抵通欠粮留本军完欠副军回空并令巡抚漕督给发漕船来往限单饬沿河州县挨注入境出境时日先是州县交兑漕米取米四升分盛二袋印封解仓场验收至五十四年令每船用米一石著粮道验封到淮漕督拆验加封抵通仓场侍郎率粮㕔验明起卸其様米仍作正收
  雍正元年
  诏免江西脚耗等银五十一万两米六十一万石有奇嗣后仍令按全书照数支给二年裁浙江船政同知其修造漕船事宜并归粮道管理又以漕船剥浅多有扰害商船者
  谕督抚示禁漕督失察者论并严漕船包揽货物及夹带私盐私藏火器之禁至经纪运米到大通桥车戸运米进仓旧例每米五十袋抽掣一袋一袋少馀袋例算于各役脚价内扣赔是年更定掣欠之例每石粳米作价银七钱稄米六钱仍准于脚价内扣抵惟欠数多者照盗卖漕粮例治罪五年定催漕船按汎成造每船给银三十七两六钱三分三釐毎岁给小修银二两十年期满照例别造六年
  特㫖谕文学生员准免佥运又
  谕浙江征收漕米但择干圆洁净不必较论米色准令红白兼收籼粳并纳著为令七年
  上谕漕船过淮抵通所费陋规甚多各差御史二人前往稽查不许该管官吏及经纪车戸人等额外需索以累运军先是漕船经过皂河济宁临清三处由河道总督题报时山东河南増设总河故以济宁临清归河东总河题报九年
  诏豁免江南江淮兴武二卫钻夫底料银十万八千一百馀两又以山东河南多产黒豆令于额征粟米内改征
  黒豆十二万石运供
  京师十三年令漕运总督饬督运领运官严禁漕船水手扰害居民之弊
  乾隆二年
  特遣御史四人分驻淮安通州济宁天津等处令各按所分之境巡察漕运诸弊又以江南浙江岁征白粮恐致累民是年
  谕裁减白粮十二万石改征漕米又将粟米改征黒豆
  河南二万石山东四万石三年
  恩赏运弁银人各四两军半之又改湖北通山当阳二县漕米收征折色例征银一两二钱五分是年始铸铁尺用积方之法核算仓粮分颁户部仓场及直省各仓并定各仓贮米每廒以万石为率其奇零之数别贮一廒四年
  谕漕运河道总督凡重运漕船所经遇浅起剥即饬所在有司官具民船剥运其剥船雇直凭有司官酌给扣克勒索者罪之七年复定山东漕船不必由漕运总督给发限单受兑之后即呈报河道总督及巡漕御史稽察催行又以浙江运白不愿更换仍依旧例拨定运船永逺承运免江西南昌江南兴武浙江绍兴各帮贷逋银四千六百四十两八年以江淮兴武二卫运军有窜入黄快船避佥者俱令归入民赋每五年将现运及备佥馀军勾考一次又定河南粟米改征黒豆二万九千三百五十六石六升有奇先是顺治初以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四十顷养赡免其征科至康熙三十九年裁革红剥船按原给田所收租税额分派各省于漕粮项内分给运军雇船剥浅乾隆二年定每船给红剥银二两至十一年北河増设垡船六十号衩夫百八十名浅夫三百名随时疏浚以免丁累其置造垡船器具夫工等费于红剥银内动支馀银仍照数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十六年又増改河南粟米征收黒豆二万石又改江南运白漕船五年更换之例为三年十七年定稽察各仓官除都统御史在城理讼之期均更畨到仓稽察并増定京通各仓差御史一人稽察年终更代其各仓收漕满廒仓场侍郎封固御史加封各廒锁匙交仓场衙门收贮二十七年更定京通各仓满汉监督期满更代之例仍以三年为凖二十九年
  谕司漕各员不得滥收潮润米色是年漕运总督杨锡绂请惩军籍绅官富户规避佥丁诡捏脱漏之积习以禆漕务从之三十三年以兵部尚书讬庸等议停五年盘验之法以省糜费先是直省仓庾建于各州县城内其收兑稽察州县自监之四十一年定州县不通水道者建仓于邻邑水次以便起运四十七年定载运河管泉各员巡勘章程凡每年春夏之交令其亲往泉源处所请夫疏导并饬各本管府州县实力巡查分别劝惩是年奉
  谕㫖向来南粮馀米俱准在通变卖以资日用现在各省粮艘陆续抵通旗丁于兑足正供之外其所有多馀米石情愿出售者仍著加恩准其就近于通州粜卖于市价民食均有禆益四十八年
  上谕本年运河应挑各工比常较多自应分头攒办以期明春一律早竣











  皇朝通志卷九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五
  食货略十五
  水利
  等谨按治水之法代无良䇿惟我
  朝讲求尽利凡可以施疏瀹决排之力者无不先事豫筹俾无泛溢而其最巨者则河工海塘自
  定鼎以来
  列圣相承无时不以濒海濵江之民为虑建坊设坝疏滞导流所费帑金千百馀万其所以为小民保田庐谋奠安者计至周矣迄今河流翕顺海水晏安巨浸之区安澜永庆凡相度机宜启闭䟽筑悉禀
  皇上圣谟经画尽善兹纂通志于直省水利类为一卷
  而于海塘河工别为一卷以见我
  朝治水之政焉
  顺治九年
  特遣官修理
  畿辅石景山以南芦沟桥一带堤岸时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处下㳺海口壅淤河道工科给事中胡之俊请浚呉淞以泄陈淀之水浚刘家河以泄巴阳之水
  上从其言并令经理柬南水利十七年改筑江南当涂髙淳二县废圩更名忠惠圩令有司不时培䕶康熙二年近京夏潦
  上遣官察勘令经理修堤挑浅事宜于是发帑修筑芦沟桥及霸州等处冲决堤岸十年浚江南吴江长桥一带以泄太湖水势十二年修河南安阳县之万金渠引洹水溉田又以江南水患浚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及淮阳之车路串场白驹丁溪草堰场等处河口二十七年修云南松华坝及金汁等六河闸坝引水资昆明各县灌溉时山东沭水及小清河频年漫溢沂川郯城新城髙苑诸州县多被水患于是修复郯城禹王台旧址遏沭水使复故道筑青沙泊南堤疏浚孝妇河俾小清河㑹大清河入海三十六年
  谕漕河督臣㑹勘下河积水作何归海涸出民田之处一一具题漕运总督桑格因请修芒稻河分髙邵两湖之水入江挑曹家湾汤家绊七节桥通髙邵两湖淤塞逹芒稻河以入江挑车儿埠之滔子河使髙泰所属积水由苦水洋以入海挑涧河分运河之水入涧由射阳湖以入海挑海陵溪使髙邮所受之水通冈门以入海挑车路白涂海沟三河使兴化所受之水由丁溪草堰白驹湖以入海挑虾须二沟戛梁河并朦胧河西淤塞之射阳湖使髙宝兴泰盐山等处之水由庙坝以入海又经河道总督张鹏翮议因定挑虾须二沟淤塞之处四十馀里挑鲍家庄至白驹闸地髙水涌之处八十馀里挑捞鱼港淤塞之处八十馀里挑老河口淤塞之处三里有馀挑滔子河三十馀里由是下河积水悉由各口入海民田涸出时直隶霸州新安等处浑河泛滥旗民庄田被淹
  命原任河道总督于成龙河督王新命察勘随遣旗下壮丁备器械给以银米挑浚分疏越三年蒇事并大修
  畿辅各州县清河子牙河官堤民堤共千五百二十馀丈又以山东东平州一带被水疏浚戴村坝淤塞旧河筑和尚林越堤四十六年
  上以江浙苏杭等府州县或近太湖或通潮汐年久不无
  冲刷
  谕工部行文该督抚所有河渠水口度田建闸以时启闭其支港淤浅者亦宜即行疏浚建闸以资灌溉四十八年浚甘肃宁夏宗澄堡李洋堡二渠引黄水溉田造木石闸坝三处因时蓄泄又修筑江西临江府北土桥老堤以卫清江丰城髙安三县田庐修筑湖南常徳府大围堤令地方官専管五十年广东海康遂溪二县建筑围堤以卫洋田
  雍正二年
  诏修畿辅石景山浑河堤工又浚浙江西湖先是浙江杭州城内设笕凿沟引西湖之水入城复由桃花港响水闸㑹流于城外上下两塘河溉钱塘仁和海宁民田数万顷时西湖闲地多被民人占为田荡水道阻遏议请清出归湖开浚以复故址其桃花港一带相其浅深酌量疏通三年浚山东小盐河及胶莱新河以资民田四年
  上以畿辅水利最闗𦂳要
  特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察勘酌议寻议直隶之水经流有三北为白河即北运河南为卫河即南运河
  畿辅西南六十馀河之水为巨浸东至直沽合白卫河同入海者为淀河淀之下流南来者为子牙河北来者为永定河皆水浊泥淤为淀河患请于永定河范壅口别开长淀河一道引浑河绕王庆地东北入三角淀直趋而东俾浊水无复淤淀子牙河上承滹漳滏阳大陆诸水水汎泥多请将两岸之堤加髙培厚束其流使由大城王家口入淀藉淀河清流之力刷之不致泥沙淤淀其周淀回环千里者曰
  钦堤自康熙三十七年修筑之后日就圮壊请于清苑文安一带低薄残缺之处悉为修治补葺建闸设坝又开张家觜胜芳河以㵼其流苑家口中亭河十望河以泄其涨开柴火淀口头村引河以缓其势掘张青口毛儿湾等处以分其流使
  钦堤巩固河流顺轨得
  㫖议行寻又浚霸州之莽牛河新安之漕雹河髙阳之猪龙河京南之滹沱河以及渠口淀泊无不次第经理即
  谕设营田水利府以怡亲王等董其事于是于滦州玉田诸州县浚流筑圩建闸开渠招民人愿耕者官给工本并募江浙老农导之耕种及潴水节水引水戽水之法㑹秋熟时田之获稔者已百五十顷而民间自行播种者七百馀顷乃分立营田四局曰京东局京西局京南局天津局局各有长有副有效力委员并责成地方官以时逹之营田府后又设营田观察使二员副使二员所有田园渠堰时加修理是年开浚河南百泉东西民渠及洹河石桥西三十三洞灌田又开浚小丹河河口及秦渠董下渠灌田五年
  谕修天津教场老君堂渠横口单街四处堤口又开东省安山湖支河六道并于六堤口建闸以利节宣
  命副都统李淑徳原任山东巡抚陈世倌巡抚陈时夏总河齐苏勒总督孔毓珣踏勘江浙附近大湖及通江潮之处概行筑浚
  谕太湖之水归海刘白二河为要必迳直深广方能顺下畅流其潮沙堙塞之处居民占耕日久亦当尽去新涨地亩以复故道李淑徳等奏言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水道并藉太湖为吐纳西北承宜兴荆溪百渎之水西南承杭湖苕霅诸山溪之水而皆由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以入海是三江实太湖之尾闾疏其下流自不至泛溢请行挑吴淞江白茆河孟渎徳胜九曲河从之又议修扬州五塘以溉民田又以陕西郑渠白渠龙洞三处民田向引泾水灌溉年久渐致淤塞
  命督臣岳锺琪疏浚建闸以垂永久七年
  命疏浚山东济宁嘉祥及江南徐沛等州县水道改陕西西安府管粮通判为水利通判经理泾阳醴泉三原髙陵临潼等五县堤渠修浚事宜
  上以宁夏为甘肃要地渠工乃水利攸闗
  特遣侍郎通智等董饬该地官属大修渠道于是于察罕托辉地方开凿大渠二百七十馀里建进水闸一座退水闸三座尾闸一座大支渠百馀道小陡口百馀道又建大石暗洞一座通汉唐二渠之出水渠东筑长堤三百馀里以障黄河之旁溢渠西浚西河三百五十馀里以泄汉唐二渠其大渠馀水灌溉新渠宝丰宁夏平罗各县民田又开浚六羊渠百十有馀里建进水石闸一座退水石闸二座鼓水大小闸三座开大支渠二十馀道小陡口百馀道闸房俱设水手以司启闭渠成
  上赐大渠名曰恵农改六羊渠名曰润昌又以大清汉唐
  三渠历乆淤塞八年
  命通智㑹同太常寺卿史在甲动工修补三渠越二年工竣修葺广西临桂县黄泥等十三陡凿石九处增鲢鱼等二十陡凿石百三十五处开凿雒容县陆路又修兴安全州一带河道旧陡三十六处以资转运米榖灌溉田亩又改江西柘湖下洋二圩别筑大岸更名下洋西堤二圩九年
  上以楚省洞庭湖绵亘八百馀里横无涯际舟行遇风无地停泊舵杆洲居湖之中建筑石台于商船实有裨益
  特谕将营田水利捐纳项内平馀银二十万两解送楚省交该督抚经理建石䑓于湖西之舵杆洲东西长九十六丈阔三十丈南北各湾进如偃月形以便泊舟自是商船无风涛患是年议准山西太原平阳汾州三府同知兼管水利其大同等府所属渠道仍责令地方官兼理十年增设云南昆阳州水利同知一人驻劄海口修阿迷州八逹以通粤河浚嵩明州河口以通舟楫开昭通府城濠以资灌溉是年直隶修玊田丰润及马营林南仓宋家口一带围堰广东修遂溪县辛壬丁三字号堤岸及麻烈等闸江南修范公大堤江西修丰城土堤四川修新津华阳二县之通济堰湖南修益阳沅江之东西堰甘肃于𤓰州疏勒河安家窝及口外柳林湖
  地建堤筑闸陕西于柔逺堡镇夷堡中卫县白马寺滩及口外双树墩开渠引水十三年于福建建宁府浦城福州府古田开凿火烧等四十三滩平治相公等八滩柳林等六滩立柱指迷七里等八滩设船救济
  乾隆元年
  谕管理水利河臣及濵河州县各视所属境内凡有河流浅阻即定章程毎岁募夫修浚三年
  上以直隶河道水利闗系重太
  特遣大臣详勘开浚修筑于是于芦沟桥浚引河一道麻峪村增筑小堰三十馀丈又以东西两淀为
  畿辅众水之汇设法疏通其清河堤岸周回于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之境者则筑培髙厚以防溃决名曰千里长堤时河南叶县襄城等处被水患令寓赈于工培筑沙河洪河贾鲁等河堤堰又抢修广东海康井鬼等七字堤柳字下闸遂溪甲乙等十堤乙字闸并丁戊两字麻烈大闸又加筑甘肃宁夏河忠堡长堤三千馀丈开浚陕西长安盩厔渠工千二百馀丈三年两江总督那苏图请
  简差在京熟谙水利大员浚江南河道乃
  遣大理寺汪漋总理通政司徳尔敏协办疏山阳阜宁之渔清河兴化县之白驹闸下引河髙邮州之通湖桥马饮塘河江都之湾头河通州分司所属之十盐场河通州之黄河洋范公堤及盐城之新兴场河阜宁之庙湾场河是年又修筑湖北汉阳黄陂县之溪岸河堰及福建连江侯官长乐等县之堤堰闸坝闽县之海堰仙岐之塘岸以利农田寻开修黔省都匀府水道由旧施秉通清水江至湖南黔阳县直逹常徳又由独山州三脚里逹来牛古州抵粤东河道纤路一概修治以资挽运四年
  谕直隶总督于水落之际经理消除积水事宜于是疏引永定子牙南运北运四河及东西两淀以治其经加筑咸水沽茶棚垒道作为遥堤回障天津积水开揠贺家口之小河何家圏双港之旧河沟分泄蓝田郭家泊积水以治其委又于药王庙王家庄韩家庄巨葛庄等处别开引河一道俾洼水同归于海自是直隶之水经流支流咸归底定时豫省大雨如注川泽交盈开封等属被水者多
  上命于𣏌县柘城淮宁鹿邑之永利沟老黄河旧河故道一概疏通贾鲁河新河入淮之水令浚泄入涡其干河涯乃汴河故道亦开通导入沙河以消省城积水并建砌砖沟石桥石闸以资保障五年
  命廷臣㑹议淮扬九属水利事宜汪漋言淮扬下河水害有二最甚者开放髙邮三坝次则东邉易进咸水扵是平撤髙邮三坝及昭闗子婴二坝以杀水势另添石闸三座以资灌溉其咸水易进之处拆修白驹三闸建天妃口石闸一座又移上冈北草堰二闸于串场河口外以避咸水倒灌再于淮扬各属东塘河道加筑范公堤以及栟茶斜角二场堤工落低扬子桥闸底三尺闸内金门收小俾一概疏通以资蓄泄其九属田亩之毗近河渠者于两岸修筑田圩以作堤防时江宁布政使晏斯盛䟽请修鳯阳颍州滁州泗州四属冰利
  上命汪漋徳尔敏㑹同督抚详勘定议寻议定肥城之金斗河越河虹县之枯河头亳州之干溪沟和州之太洋河姥下河牛屯河𠲒山之铜城闸河来安之龙尾坝河及各州县陂塘沟渠圩埂土坝共六十二所均饬地方官劝𨗳居民次第兴行又准河南巡抚尹㑹一请浚贾鲁河并江南涡河南岸入淮之漳河时江西丰邑沿江一带土石各堤险要令南昌府同知于秋伏汛发时即赴丰城防䕶堤工又福建龙溪墨场堡被冲堤坝令修补加增以卫田庐七年江水涨溢
  命直隶总督髙斌往赈
  命大学士陈世倌㑹同髙斌经理疏浚事宜寻疏言髙邮宝应诸湖承洪泽之下流自邵伯以上入海自邵伯以下入江而入海不如入江之便请于金湾滚坝下添坝二座分引湖水入盐河即于盐河对岸挑引河一道并挑鳯凰桥下引河及璧虎桥下廖家沟归石草河以逹江挑深董家沟使自为一河直注于江按董家沟原归芒稻河又修板浦以下场河及六里车轴等河加筑六塘河西岸民堰于五丈义泽六里河头各建石闸以时减泄使黄河北岸之水不至泛溢鳯泗之水浍沱濉为大而沱河淤塞为患因导宿州之水入浍导鳯灵之水入濉不使复入沱河海州之水沂沭为大将河身淤塞者浚深民堰残缺者坚筑其馀七府州属支河沟渠修理者百四十馀处八年以髙斌请于直隶之桑干河南北两岸开大渠一道引水以溉民田九年修理清江下㳺河道自泰州盐河及髙宝二湖相连之华家滩大新河髙邵二湖相连之王家港邵伯通运之引河一律疏浚俾循次灌注为湖河逓减之法其盐城以南二串场河白驹闸下引河并泄水之蚌沿梓新车路白途海沟兴盐界河东西官河一律疏浚以资利导其范公堤各闸多添金门㑹合引河以广出水之路又疏浚通州境内任家港等处以偹宣泄是年
  谕尚书刘于义往保定㑹同总督髙斌疏浚河间天津
  二府河渠淀泊十年
  上以海沭一带连年被水
  亲询安庆巡抚陈大受大受言海州之水下苦于盐河之南北横截使六塘南北之水不得东流上苦于沭河之水尽由沭阳海州入海宣泄不及以致为害于是
  命尹继善白锺山兴修明年尹继善等议定浚濉河南北两岸其洪沟等处河道建设涵洞颍州之肥河宋汤河䝉城之芡河北淝河揠浅筑埂建设桥梁以分泄沭河之源下江六塘河至沭阳分南北两股入盐河归海乃接筑南北塘河子堰建设涵洞并疏诸处港河至山阳之吉家桥盐城之九曲河阜寜之横沟河清江之民便河史家荡古河安东之尤家荡河海州之蔷薇河桃源之刘老涧积水河一律挑浚筑堰立闸其盐河下之武障义泽六里三河口各设滚水石坝赣榆之三公河围子河疏去淤滞以泄盛涨大沙河旁筑子堰以资捍御于是盐河无横截之弊工竣立修浚章程凡各处长堤巨川大桥大闸归于岁修官为经理其支河小港民堰路沟分隶㕔汛州县各经管所属督劝居民以时修整是年疏山西牛站之濠渠河南恵济之口门甘省秦州之双桥又浚浙江西湖之湖心亭放生池甘省皋兰之大通河张逹州云南恩安之李子湾鱼口河以及陕西泾阳之龙洞渠福建长乐之莲花塘以资水利十二年加筑江南沭河堰工疏浚宿迁桃源境内兜湾河建骆马湖尾闾永济桥四十丈开浚上下引河以助分泄添建甘泉县东西二湾滚水石坝筑范公堤千百馀丈修江西九江府石磡吉水县被冲堤岸浙江仁和青龙田家井二涵洞又以楚南洞庭为川黔粤楚诸水汇宿之区必使湖面广阔方足容纳禁濵湖荒地毋许筑堤开种是年淮水溢山东巡抚阿里衮请浚沂兰等河以杀上流之势
  命大学士髙斌董其事明年山东沂郯盛涨建瓴而下注骆马湖冲决六塘河两岸子堰汇归海沭
  上谕左都御史刘统勲驰往㑹同髙斌及阿里衮详勘淮安海州被水之田延及邻省之处随时兴作于是斌等请将徳州哨马营滚水坝落低以消漳卫之盛涨海丰之马颊河聊城之徒骇河疏导以分运河之涨东平之戴村二坝落低以减运河涨溢之水济宁之董家口引入白马河归湖济运以卫民田沂州之江枫口坚筑堤坝使入湖归运以免旁溢从之十六年
  上巡幸江浙见萧山㑹稽一带河道浅窄舟楫难行命河臣于当疏浚修筑者次第兴工以垂永乆是年又
  准大学士傅恒请于
  畿辅髙梁桥迤西营治水田十八年黄淮冲决髙邮宝应灵璧等处被淹
  命舒赫徳刘统勲等董率堵筑以资捍御二十一年荆山桥淤浅黄流四溢而骆马湖堤亦复残缺
  命浚荆山桥下河身以消山东滕峄等县积水二十二年筑骆马湖堤以御运河盛涨时山东金鄊鱼䑓等属及上江之宿虹灵璧河南之永城夏邑等处河流漫衍
  命侍郎裘日修等察勘各属积水将河南虞城夏邑等处支干各河及江南宿州之濉河山东兖州之府河洸河一律疏浚二十四年浚山东曹单二县与江南丰沛二县之顺堤河及河东之卫河泉源又开常熟昭文二县之白茆河徐六泾海口及塘外淤河以消积水二十五年改常熟昭文二县海口石闸为滚坝于南闗车逻等坝封土三尺以资宣泄二十六年准直隶总督方观承请于易州泉原村开渠建坝以资灌溉至二十八年渠成
  赐名安河是年开泰州丁溪小海二闸引河汇全家港归海开阜宁盐城二县之上冈草堰陈家冲三闸引河汇入射阳湖归海又浚常熟之福山塘河灌溉民田千万馀顷时河流下趋贾鲁懐庆府属被淹乃筑贾鲁河夺溜急处并添修懐庆城外月堤以资捍御二十七年闽浙总督杨廷璋请浚乌程长兴二县缕港江西巡抚汤聘请于南昌县之富仓圩改建石闸直隶总督方观承请修理
  畿辅河渠堤堰以工代赈二十八年方观承又请浚鳯河上㳺自南宫以上至闸子口百二十馀里以工代赈俱从之
  特命兆恵㑹同长芦盐政天津知府于海河修坝酌定水利以时蓄泄是年浚松江太仓等属水道挑荆山桥旧河三十年浚武进丹阳之孟渎等河三十二年
  上幸天津亲履淀河堤闸
  命筑新堤一道自长堤之三里滩至庄儿头止上下衔接约十馀里卫村民三千户得膏腴地数千顷时湖北黄梅堤溃
  诏自董家口至江西徳化境内围堤通行坚筑三十六
  年永定河暨北运河溢
  遣大臣㑹同督臣经理于芦沟桥迤下六工凡涨湾曲处一律浚直其南岸之求贤桥俱改灰工忙牛河六工以下顺导东行并筑土埝以遏北徙于北运河东岸南仓上新筑横堤以卫北仓村庄再建桥座以泄西来之水又疏两减河及东岸引河培筑隔淀河及千里长堤时以尚书裘曰修董其事蒇事时曰修请
  饬地方官于一切淀泊禁民报垦让地与水并禁横加
  堤埝
  上谕直省凡有此等濒水地亩着有司严禁占耕毋使与水争地四十五年改建髙家堰三堡六堡甃石加筑徐州旧石堤九百馀丈其韩家庄金山一带堤堰均改筑石堤四十六年邳睢仪封等处堤溃浸逼运河
  谕河臣将曲家堤及魏家庄大堤堵筑于兰阳商邱等堡添建大堤一道内开引渠百馀里展寛潘家屯六塘河等处挑微山湖下顾家庄等引渠以泄积水四十八年又新建青龙冈迤上长堤引河逹河流直注商邱时又因芦沟桥下淤沙过甚
  特命金简㑹同刘峨查勘并令依中泓五孔口面全行相连挑挖俾上下㳺一律寛深河流畅逹水无沙淤渟蓄之患四十九年江西巡抚伊星阿奏南昌新建鄱阳馀干建昌等六县下㳺地接鄱湖又当章贡诸水之冲圩堤冲塌田禾被淹请借项修筑下部议行五十年大学士阿桂奏接奉
  上谕前因桐柏山为淮水发源特谕毕沅详晰查勘支流或有淤塞即应设法筹办兹据毕沅覆奏该处发源之地河身不甚寛广易于疏浚倘有需开挖之处即勘明兴工又贾鲁恵济两河即系淮水支河现在一律疏瀹江南洪泽湖向藉淮水挹注今淮水发源之处经毕沅勘明疏瀹将支小河一律浚导该处贾鲁恵济二河其小流归并涡河入淮现在亦加疏浚俾就通畅并于淮渎庙䖍申祭告自当仰邀
  灵佑泉源涌发众水㑹归下㳺湖水日就充足以助清敌黄伏查淮河清水御黄济运为全河最要闗键今岁淮水未经大长仰䝉
  圣明逺照以桐柏山为淮水发源
  谕令毕沅广为浚导从此㑹流下注洪湖自必日就充足畅出清口永资利赖云南巡抚刘秉恬奏请兴修剑川州剑湖水利并挑挖昆阳州海口工程部议从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六
  食货略十六
  河工
  顺治元年
  特设河道总督一人驻札济宁州后移驻清江浦总理黄运两河事务设分司驻札各境定分汛防守之法每遇桃汛伏汛秋汛将临令该管官弁加谨分防二年考城之流通口决旋即堵塞八年筑祥符单家寨堤封邱李七寨堤又筑陈桥堤郑家庄堤九年河决封邱大王庙口水从长垣趋东昌壊安平堤北入海因于丁家寨凿渠引河杀其势筑祥符时和驿堤又筑常家寨堤及商邱王家坝堤考城王家道口堤十年定南旺临清等处煞坝浚浅每年一小浚三年一大浚十一年筑阳武慕家楼商邱夏家楼虞城土楼诸堤十二年筑祥符守么寨及回龙庙月堤陈桥堤并筑兰阳板厂阳武潭口寺包家厂诸堤十四年筑祥符之槐疙疸清河集并陈留之孟家埠诸堤是年陈留孟家埠口决于堤南筑缕月堤五百丈并浚引河一道以分水势十六年总河朱之锡疏言两河利害条奏十事一陈眀南河夫役一酌定淮工夫役一查议通惠河工一特议建设柳围一严剔河工弊端一厘核旷尽银两一慎重河工职守一申明河官専责一申明激劝大典一酌议拨补夫食疏入从之
  康熙二年准朱之锡请定河差满汉官仍照旧例三年更换按三年一换之例系顺治十四年河臣杨方兴奏定嗣因六部司官轮流陞转又兼满汉并差议将管河分司改为一年更替之例七年筑祥符一览台聂家寨及仪封石家楼小宋集诸堤九年河水盛涨自桃源界起东至龙王庙俱因旧址加筑髙阔十五年髙家堰及漕堤等处溃决
  特遣尚书冀如锡前往察勘悉心筹办于是开白洋清河以东引水河使黄河入海开清河两旁引水河使淮水出河又筑河岸遥堤缕堤修髙堰堵翟坝而扬境以内各工亦同时并举是年裁髙邮分司及南河工部又准总河靳辅请挑山清髙宝四州县运河并清口烂泥浅引河四道及清口以下至云梯闗河一道十七年
  命撤回南北中河三分司其河道工程委该地方监司府佐贰管理又定河工顶冲之地即以旧堤为缕堤于旧堤之外别筑遥堤以为重门保障又准靳辅请自翟坝至周桥二十五里湖陂筑大堤一道自桃源东界至石人沟筑缕堤一道又自龙王庙至四铺沟接筑四千九百三十八丈十八年建宿迁之朱家堂温州庙桃源之古城清河之王家营安东之茒良口减水坝共六座二十三年
  上南巡阅视河工
  谕朕观髙家堰地势髙于宝应髙邮诸水数倍前人于此作石堤障水实为淮扬屏蔽且使洪泽湖与淮水并力敌黄冲刷淤沙闗系最重仍须岁岁防䕶又
  谕运道之患在黄河御河全凭堤岸若南北两堤修筑坚固则河水不致四溃水不四溃则浚涤淤垫沙去河深堤岸益可无虑今堤防虽经整理还宜随时修筑以防未然于是于髙家堰旧口周家桥翟坝及萧家渡九里冈崔家镇七里沟黄家觜新庄一带𦂳要近溜之处所筑长坝与逼水坝均每岁加筑髙厚二十四年靳辅疏言徐州凤阳淮安所属十九州县沿近黄河南北两岸频受水患请共筑束水堤三十万丈随地髙低牵筑顶髙二丈底寛六丈八尺以资保䕶从之三十一年戸部侍郎博济疏言黄河南岸之杨横庄烟墩马逻及北岸之朱家庄便益门东安门六险工向无月堤且所下之埽亦俱单薄应请筑堤培埽以资巩固从之三十八年
  上巡幸江浙审视清口髙家堰地方见洪泽湖水较黄河甚低河水逆流入湖以致泛溢于兴化盐城诸州县
  谕总河于射阳湖淤垫处分委效力人员并力开浚其黄淮交汇之口令于黄河南岸近淮之堤更迤东长二三里筑令坚固淮水近河之堤亦迤东湾曲拓筑使斜行㑹流毋使黄水倒灌又以河通则流自急流急则沙自刷而河自深令于清口西数湾曲处试行浚直直浚有益渐将上流曲处一律直浚寻经漕运总督桑格河道总督张鹏翮等议定挑浚虾须二沟及鲍家庄滔子河捞鱼港老河口等处三百馀里引积水流出归海四十三年疏浚戴村坝淤塞旧河筑和尚林月堤逼水仍归故道以免东平州一带水患四十七年疏浚苏松常镇所属支河港荡并修建新旧闸坝四十九年浚徐邳境内房亭等河
  雍正四年揠浚濮州之魏河聊城之泄水河并开浚鬲津赵牛等河五年疏浚济南府属之管
  氏倪伦温聪漯刁强等河又于东省安山湖开浚支河六道并于六堤口建闸以利节宣
  又定滨河居民架水板房有碍河道者坍圮之后不许再行修造至滨河未报陞科之新涨地亩并越砌石磡实系妨碍河道之处皆令速毁违者罪之该管官失于稽察分别议处六年议准吴淞天妃七浦三闸各设闸官一人白茅徐六泾二闸共设闸官一人又议准刘庄青龙桥改为石闸鲍宗坝运盐河建筑土堤盐城石哒口天妃口廖家口草堰口如皋苴河洋黄河洋各増建石闸董家沟徐家涵等处建设涵洞以资宣泄七年增筑髙家堰堤闸通用石工八年议准串场河王道港新洋港牛龙港草堰口廖家港五处积沙照吴淞白茅等海口之例用犁船犁松用混江龙按时疏浚又议准泰州兴化县东台地方设立水利同知一人统辖所属串场河道九年议准戴村新坝拆低与旧坝相等并将髙岸改作漫坡以泄水通沙十年议准如皋之岔河以北至丰利场二十八里岔河以东至掘港场五十里各就浅深分段增浚俾蓄水五尺以利运行十二年修补泰州属之栟茶地方旧堤移进三四里别筑新堤如皋县之丰利掘港马塘通州属之石港西亭馀西馀中馀东吕四及泰州属之丁溪草堰兴化县属白驹刘庄盐城县属之伍佑等场范堤并令镶筑防风
  乾隆元年
  谕治河之道必将全河形势熟悉胸中黄河自河南武陟至江南安东入海长堤绵亘二千馀里旧设总河一人驻札清江浦雍正七年复设河东总河诚虑鞭长不及故俾南北分隶各有责成惟是河流日久变迁旧险既去新险复生其间防浚事宜有病在上流而应于下流治之者有病在下流而应于上流治之者若河臣于南北形势未能洞悉遇有开河筑堤等事或至各懐意见则上游下游必有受弊之处所闗匪细徐州府当南北之冲为两河闗键最为𦂳要著将副总河移驻徐州凡两河开筑事宜令其就近与南北河臣公同酌议举行其毛城铺等处减水闸坝仍令督率徐属㕔营按时启闭五年
  上以清口黄淮交汇系黄运湖河之枢纽定于风神庙前东坝及运口头坝外各接长数十丈以资收束其运口头坝之南接长挑水坝使其回流入运六年又定黄运两河自宿迁至清河通筑缕堤二万五千馀丈格堤九道十字河至九里冈通筑缕堤百馀丈格堤五道仍以运河南岸缕堤作黄河北岸遥堤先是洪泽湖滨每遇风浪船多漂溺康熙年间曾设救生桩全活甚众十一年
  谕夏家桥地方有旧芦坝一座髙堰迤西有顺水坝一座皆有口门为遭风船躲避之所著于髙堰老堤头山旴髙涧坝及徐家湾周桥增䕶堤救生坝四处又以里河运口为淮扬运河闗键全赖口门收束
  令头二三坝口门毋许过四丈十六年
  上南巡周览河工
  谕洪泽湖上承清淮汝颍诸水汇为巨浸所以保障者惟髙堰一堤天然坝乃其尾闾伏秋盛涨辄开此坝泄之而下流诸县胥被其害冬月清水势弱不能刷黄往往浊流倒灌在下游居民深以开坝为惧朕亲临髙堰循堤而南越三滚坝至蒋家闸周览形势乃知天然坝断不可开近者河臣又请于三滚坝外増建石滚坝以资宣泄不知增三为五即以过水一二尺言之向过三尺者即五尺向过六尺者增而至丈是与天然坝名异实同亦当为之限制上年滚坝过水三尺五寸天然坝仍未开放应即以是为凖于是于天然坝立石永禁开放其五坝以仁义礼智信为次仁义礼三坝一如其旧智信二坝则于石面之上加封浮土如仁义礼三坝已过水三尺五寸不足减盛涨则启智坝之土仍不减乃次及于信坝永著为例至髙堰石堤南滚坝以南旧用土工石堤有首无尾亦令自新建信坝北雁翅以北一律改建石工十八年淮水盛涨泄洪泽五坝泛车逻南闗二闸黄河复决铜山堤南注灵虹诸邑归宿洪泽夺淮而下
  特命舒赫徳刘统勲往来董率堵筑均于岁冬合龙寻又于髙堰武家墩迤北筑砖工堤堰千馀丈以资捍御又总督髙恒疏称海州沭阳地方逼近海滨地势洼下为众流之所趋请将下游入海道路再加疏浚于是挑浚髙墟口汤家沟及义泽车轴五图等河于盐河场河大伊山洪河三汊口一带并武障越河南股河尾修闸帮堰以资蓄泄十九年疏山阳县之涧河泾河宝应县之子婴河髙邮州五里车逻三坝下之引河泰州丁溪闸之古河二十年
  谕上年江省被灾各属虽屡经抚恤犹恐将来青黄不接之时闾阎糊口维艰现在下河及芒稻河等处有应行疏浚修筑者可随宜兴举为以工代赈之䇿于是浚山阳县之市河宝应县之黄浦河筑安东县之平旺河子堰挑沛县之茶城支河及邳雎属峰山闸下之引河又暂借公帑修筑桃源清河二县六塘河两岸堤堰按旧例此河堤堰原系民修兹因灾民无力兴工故豫借帑银代修分作三年带征还项二十一年黄河漫溢疏荆山桥河身以泄滕峄等县积水二十二年
  上两度南巡亲莅河干
  指示一切疏泄捍御机宜时微山昭阳诸湖俱已疏通而骆马湖堤堰浅缺不足御运河盛涨于是并筑骆马湖堤又以六塘河以下馀潦停积桃源宿迁诸洼地多成巨浸山东之金乡鱼台等属未涸地亩尚有十馀庄江南之宿迁灵璧及河南之永城夏邑等处漫衍地界不下数百里经山东巡抚鹤年奏报即
  命鹤年赴荆山桥偕白锺山及侍郎梦麟筹济宁金乡
  鱼台滕峄五县水势随
  遣侍郎裘曰修驰视山东河南上江积水并
  饬钦差河臣拣熟谙水利之员先其最要者举行馀亦次第并修统于岁内告成于是自濉城以东坚闭毛城铺诸闸使不得泄黄壅濉于亳颍一带及虞城夏邑商邱永城各属支河干河一律疏浚以泄中州诸水去路挑兖州之府河洸河改金口涵洞为减水闸改杨家坝为石闸浚伊家河泄微山湖入运又堵筑沂水不使入运以免沛县旁溢添设昭闗滚坝建髙邮运河东堤石闸酌定水则以时启闭浚芒稻闸越河以辟湖河归江尾闾于荆山桥上一带支河専派道员驻札随涸随疏以畅下游之势是年筑髙堰添甃石堤嗣又筑髙堰北岸土堤二十四年浚山东曹单二县江南丰沛二县之顺堤河与山东之卫河泉源以济运二十五年又开运河东堤金湾坝下引河改低董家沟寥家沟石羊沟三坝又添筑河南懐庆府城外月堤二十六年督臣髙晋疏言下河州县境内支河汊港及田间积水向俱汇入串场河北流于盐城境内诸闸归海其闸下旧有归海引河不可不加疏治请将丁溪小海二闸引河疏浚并顺势再开一引河汇入王家沟归海又将上冈草堰陈家冲三闸引河疏浚亦再开一引河汇入射阳湖归海以分泄水势从之二十七年
  上三度南巡
  驻跸苏州
  命刘统勲兆惠会同河臣详勘湖河归江之路寻议定开扩新挑引河下游使有建瓴之势拆金湾中二闸添建石闸三十丈落低西湾坝四尺于河头加挑深寛以资利导又
  特示宣泄机宜令展拓清口十丈并建立水志以垂永久又于徐州河堤自砖工止处接筑甃石十七层为经久善后之计三十年
  谕前因微山湖蓄水过多濒湖洼地每致淹浸经崔应阶等奏请宣泄微湖以水志一丈为度于韩庄添建新闸以杀其势并挑荆山桥以畅其流朕今岁南巡回銮时舟行所经询知洼地近多涸出农田耕作有资但湖水畅消亦恐艰于济运今据杨锡绂奏称湖内之水须存一丈二尺用至五月八闸底水尚可得四尺馀寸若止存一丈则五月间八闸底水止存二尺六七寸重运难行请交东省河抚可否量改水志或将湖口以下数十里河底一律挑浚五尺等语所奏于漕渠转输自有裨益但水志改加二尺于低洼地亩有无妨碍及挑深河底是否可行着崔应阶㑹同李宏详悉确勘具奏期于漕运民田均得利赖寻议定将滚坝内机心每孔安砌石槽设立板片水小之年加板栏束其八闸河亦将新淤沙泥尽力挑占至旧时河底而止三十四年挑东省运河一律深五尺计工五年而后止三十九年黄河老坝口漫溢
  遣大学士舒赫徳赴江南会同髙晋设法堵筑旬月集事黄河大溜全由故道归海四十一年
  谕清口为湖河最要闗键而陶庄之水逼河南流清水势弱黄水势强每有倒灌之虞康熙年间
  圣祖亲莅河干周览形势
  命于清口迤西隔岸治陶庄引河导黄使北其南岸筑挑水坝横截河流遏入陶庄河口时河臣经理未善随浚随淤乾隆四年命大臣阅视仍谓难行乃以木龙挑溜北趋不过聊为目前补救之计甚属无禆著河臣萨载督臣髙晋测量髙下曲直绘图贴说图上
  上用朱笔㸃记其处反复
  指示于是复开陶庄引河不期年告成而新河顺流安轨直抵周家庄始㑹清东下旋又
  命于新河头下添石坝一道为重门保障由是清水常胜黄水无倒灌之虞四十三年仪封考城漫口溃决
  遣大学士阿桂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察勘嗣据阿桂等议定坚闭金门展阔引河接筑挑水坝遏溜北趋合龙后又请修马港河西岸残堤接至北潮河西岸民堰以御倒灌从之四十五年
  上五度南巡阅视髙家堰堤闸
  命总督萨载将三堡六堡等砖工一律改建甃石并加髙数尺其徐州旧有石堤九百七十馀丈较新筑石堤短少三层亦令一律加髙自韩家庄至奎山一带堤堰四百五十馀丈一律改筑石堤直接山脚以垂巩固四十六年邳睢南岸之魏家庄大堤溃随
  饬河臣裹䕶漫口预防北岸河堤然后筹计经久良䇿
  未几北岸曲家堤亦漫浸逼运河
  上以黄水经过河湖下游无不淤垫之理
  谕河臣急赴运河筹办分泄事宜确勘微山湖水浅深尺丈迅速堵筑时大学士阿桂奉
  命查勘海塘工程即令董理河务寻经阿桂疏奏于东西两坝下埽追压坚实坝台増加髙厚金门断流大溜全归引河引河中泓流行迅驶直注六塘河归海四十七年南北两处漫口合龙后陡蛰三十馀丈随
  谕阿桂等于上游南岸改筑坝工俾得吸溜归槽井令萨载展寛下游潘家屯六塘等处去路挑微山湖下顾家庄等引渠阿桂等勘定上游自兰阳三堡至商邱七堡南堤外添建大堤一道内开引渠一百六十馀里导河水入渠下注商邱归入正河故道入海四十九年河抚李奉翰疏言邳睢㕔黄河南岸瓦房迤上张家庄地方因黄水盛涨大溜趋逼塌去外滩应赶下大埽签钉长桩加厢追压从之又挑挖荆山桥及苏家山坝引河五十年以天然闸下引河年久淤塞自黄河岸起至韩家庄挑河筑堰又李奉翰疏言里河㕔头坝外兜水坝乃重门收东兜拦湖水多入运口以济重运应请建筑坝工从之河南巡抚毕沅疏言贾鲁㑹济诸河久经淤塞应请及时开浚且于水旱不时可资蓄泄从之
  海塘
  顺治元年礼科给事中张惟赤疏请岁修海塘以防潮患于是修钱塘县石塘二十一丈二年增修六十丈按海塘自前明崇祯二年同知刘元瀚建修海宁捍海塘后不复修
  康熙三年海决修海宁县塘筑石堤并筑尖山石堤五千馀丈九年设浙江海防同知二人専司塘务三十八年修钱塘江塘四十年修钱塘江岸筑石塘每塘一丈用石一纵一横固以油灰镕铁锭镶嵌石缝深根坚杵加筑子塘以为重障共建石塘六百六十七丈子塘八百九十五丈四十一年江塘圮布政使郎廷极筑之建潮神祠于上五十年重筑江塘布政使殷志熙董筑其法用石一纵一横每层凿孔以巨木贯之每五六石聨为一石又于横直合缝处用铁锭镶嵌成塘二十丈五十七年修筑海宁石塘浚备塘河巡抚朱轼建筑其法每塘丈用木柜二每柜贮石块五十斤为塘基外筑坦水复开备塘河建闸一座五十九年从巡抚朱轼请于老盐仓筑鱼鳞石塘开浚中小亹淤沙令海防同知専督岁修是年分修海宁塘六十一年改筑草塘
  雍正元年以赭山海口壅塞逼近塘口
  谕该督抚即行疏通毋使潮汛留沙漫壅以固海宁塘根
  二年
  命吏部尚书朱轼会同江浙督抚议兴海塘事宜寻议浙江海塘自馀姚县之浒山镇至临山卫土塘三道内有一道为老塘年久沙淤百姓占耕筑土塘二道形势卑弱应加髙厚自上虞县之乌盆村至㑹稽县沥海所石塘暨两头土塘渐致坍塌应于塘底填筑乱石上铺大石贴石筑土以资培䕶自海宁县之陈文港至尖山乱石砌边土塘加筑髙厚其塘如式改修塘外乱石子塘重修完固其原无子塘者如式添建海盐县自秦驻山三涧寨至演武场石塘冲塌百五十馀丈应如式修筑议得松江海塘自金山卫城北至华家角漴阙墩至东湾金山墩至西墩兵厂至张家舎倪家路至三岔墩周公墩至华家角各土塘计二百五十馀里内有最险工一段次险工二段俱应改土为石其馀水势稍缓之处宜坚筑土塘自华家角至上海之头墩塘外淤沙之处与头墩至嘉定县界内外土塘二道俱令迳直加筑塘外宻钉排桩以防冲溃俱从之三年
  命于塘内一概増建复塘以御海啸五年巡抚李卫请増筑浦儿兜草坝并改建姚家堰草塘从之姚家堰旧建土堤是年复修海宁县钱家坂马牧港等处塘工又修江塘六年修海宁县老盐仓西塘县南门外海塘钱塘江塘七年
  命建海神庙于海宁县东门内又改建海宁县荆煦庙等处石塘向系草塘后改土塘今建石塘筑陈文港等处草坝八年筑宁西塘大坝设海防兵弁铸镇海铁牛五座又修仁和县塘九年续修海宁钱塘塘工十年筑仁和沈家埠海宁华家弄草塘十一年
  命内大臣海望查勘浙江海塘于海宁之尖山塌山中间
  建石坝一道以堵截江溜又
  谕于中小亹开浚引河以分水势增设道员一同知一守备二千总三把总七兵八百専司随时修补又修仁和钱塘平湖诸邑塘岸十二年浚南港河筑尖
  山西浮坝十三年总督程元章疏定海塘事宜四一钱粮宜分案具领一分别保固年限一令承修官会同估造一于𦂳要工所豫贮物料从之増筑鱼鳞石塘葺浦儿兜旧塘加筑海宁南门外鱼鳞石塘又定攻沙法大学士嵇曾筠疏言宁邑塘工之患皆由南岸沙滩沙觜挑溜致水势全向北趋请于南岸沙洲用铁具梳挖陡岸俾河岸根脚空虚海潮来往自为冲刷坍卸以泄水势从之乾隆元年建筑仁和海宁鱼鳞石塘六千馀丈并海宁南门石塘设运石海船五十只二年编石塘草塘字号向例各塘坍⿰率以某家东西起止开报易于朦混雍正年间监督汪漋张坦麟等议将各塘编立字号至是大学士嵇曽筠咨部将各塘照千文编号以二十丈为一号建䜿界碑仁和计编七十二号海宁编六百四十号其馀海盐等塘均照此例改建海宁绕城坦水四年停草塘岁修改建浦儿兜等处石工续筑尖山未竣坝工前大学士嵇曾筠因水势险急滩以堵塞疏请暂停兹抚臣卢焯以水势已平合龙甚易疏请补筑复浚备塘河兴筑仁和钱塘江海塘埭五年续建东塘石工是年尖山水口成乾隆二年经始铸镇海铁牛四座六年总督徳沛复请老盐仓迤西至仁和县之章家庵柴塘改建石工从之
  命左都御史刘统勲查勘浙江海塘先是五年十一月徳沛曾有是请部议准行以刘统勲言改建不必过急乃缓兴筑至是复请故遣统勲会勘七年总督那苏图疏言海宁县之华家弄柴塘外沙绵涨数里无须改建石塘惟老盐仓汛至东石塘界地俱顶冲请择其最险之观音堂汛坐字号老盐仓汛伏字葢字等号建筑竹篓石坝是年左都御史刘统勲疏言亲履南北两岸柴塘改建石塘诚经久之图请俟水缓沙停乘机兴筑每年以三百丈为率督臣那苏图复疏言老盐仓汛至东石塘界最险请先间段排筑石篓俟石篓根脚坚实再照原议改建石塘均从之九年
  命吏部尚书公讷亲勘修浙江塘工寻疏称仁宁二县柴塘外䕶沙寛广不必改建石塘从之是年海宁鱼鳞大石塘工成乾隆二年经始十二年浚中小亹工成十三年增筑䕶塘土堰又议增滚坝及塘汛弁兵十五年海潮平谨按海水自乙丑岁以来大溜直趋中亹至是年海波不扬臣民庆幸冬十二月抚臣永贵以秋汛安澜塘工穏固疏闻十六年
  上巡幸江浙莅钱塘江
  幸六和塔敬念
  世宗宪皇帝奠安之徳勒石纪事永示无极十八年海潮平十九年督臣喀尔吉善请裁改海塘营官弁江海塘工向设兵备道一员统率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外委十六员马步兵千分守防䕶至是以尖山石坝告成中小亹引河畅流塘工稳固裁汰道员塘工归杭嘉湖道専管其守备以下等官兵弁均裁改留堡夫四百名三百名守北岸一百名守南岸馀兵改归杭乍二营二十二年
  上巡阅海塘
  幸观潮楼
  命建海神庙于城南明年庙成
  御制碑文勒石二十四年酌复海塘营弁兵复千总一把总二外委三马兵二十歩战兵六十守兵三百名海宁分设二汛旧设堡夫悉行裁汰统归兵额加筑䕶塘土堰时抚臣庄有恭言海宁石塘近城一带䕶沙冲塌故有是筑增筑层石坦水修海宁条石坦水时江流海潮复改由北大亹出入二十五年修东西塘坦水及韩家池柴塘复修筑海宁南门外堵坦水时海宁南门外及石门绕城塘外二层坦水为五月望汛潮损故复修二十六年修胡家兜坦水时潮水逼塘䕶沙全刷地当顶冲故建之修鱼鳞石塘坦水雍正八年建后已历年久今外无䕶沙故改建修马牧港塘工坦水筑秧田庙坦水修韩家池柴塘均以潮汛冲塌䕶沙故修二十七年
  上巡幸浙江躬阅海塘咨度经久之计将老盐仓柴塘改建为石因下木桩试之奈沙质浮松所下之桩不能牢固其柴塘向内数十丈虽可下桩又皆田庐沟塍
  上命仍筑柴塘定岁修坦水以资拥䕶又改筑四里桥鱼鳞石塘并华岳庙等处石塘盘头坦水二十八
  年改建念里亭诸处鱼鳞石塘二十九年置老盐仓䕶塘竹篓增筑念里亭坦水三十年
  命于海宁全城环绕石塘普筑三层坦石并随时修整
  以资防䕶四十五年
  上五次南巡
  亲视海宁塘工以柴塘究不如石塘巩固因
  命该督抚督率所属自海宁陈文港石塘迤上至老盐
  仓柴塘四千馀丈通建鱼鳞石工旋
  遣大学士阿桂往来勘视工程四十七年据总督陈辉祖奏西塘头围为江海交接之处涨沙十馀里横江截海阻隔水道致范公堤以东渐致搜刷章家庵迤西冲击滩墈因于头围沙滩开引河一道待春夏山水暴注时开放引河借山水奔腾之势顺流攻沙㑹春雨涨发大溜直趋引河范公堤正溜开向南行渐有南坍北涨之势四十八年原办续办鱼鳞工竣又奉
  上谕浙江范公塘一带看来竟须一律改建石塘以资捍卫昨已谕知富勒浑等矣明春南巡时朕亲临阅视指示机宜降㫖后即可兴工办理至富勒浑有老土塘根脚同系淤沙土性浮松之语从前老盐仓一带亦称淤性浮松难以开槽打桩乃自建石工一律穏固坚实可见事在人为该处改建石工所费不过较前三分之一方今府蔵充盈即多费数十万帑金捍卫民生使闾阎永臻乐利亦所不靳也四十九年
  上亲视海塘工程
  谕浙海建筑石塘所以保障民生自应于石塘既建后砌筑坦水保䕶塘根乃督抚惟云柴塘必不可废此受工员怂恿为后日岁修冒销地步况添建石塘原欲留柴塘为重门保障并未令其拆去若如该督抚言复加岁修安用费此数百万帑金为耶又石塘之前柴塘之后见有沟槽一道槽内积水并无去路将来日积日甚石塘根脚势必淹浸渗漏该督抚亦并未虑及又石塘上堆积土牛甚属无谓设遇异涨又岂几尺浮土所能抵御所有塘上土牛即著填入积水沟槽之内仍将柴塘后之土顺坡斜做祗露出石塘三四层为度并于其上栽种柳树俾根株蟠结塘工益资巩固如此则石柴连为一势即以柴塘为石塘之坦水至范公塘一带亦需一律接建石工方于省城永资巩䕶著自新筑石塘工止处之现做柴塘及挑水段落起至朱笔圏记处止再接筑至乌龙庙止一体添筑石塘予限五年分段从东而西陆续修筑以期海疆永庆安澜





  皇朝通志卷九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七
  艺文略
  等谨案郑志艺文略分十二类于每类之中又各自分门搜罗亦云广矣我
  朝文治光昭载籍明备
  列圣御纂
  皇上钦定诸书流播艺林嘉惠来学至海内操觚之家著作成书可资甄录者亦复不少近奉
  诏发
  天府之藏并蒐访天下经籍勒成四库全书为右文之极盛今纂艺文略亦就经史子集分为十二总类以符郑志原例至原书所分各子目则随宜酌并无庸复仍其旧又如图谱既别为専门而郑志艺文略内复多互载今俱归入图谱略内以省繁复其虽属画图系谱而为附见之书则仍列于本书之下若经类周易一门有辨论图书名为图说而实未尝作图者亦仍列此略以从其实焉经类第一易 书 诗 春秋 孝经四书 尔雅 经解
  等谨案郑志艺文略经类论语自为一门而以大学中庸入礼记孟子入子类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改为四书一门其每门细目如传注集注义疏义训之类皆强为区别㮣从删并云易
  御定易经通注四卷顺治十三年奉敕撰
  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奉   敕撰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御纂周易述义十卷乾隆二十年奉  敕撰
  读易大㫖五卷孙奇逢撰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王夫之撰易酌十四卷刁包撰田间易学十二卷钱澄之撰易学象数论六卷黄宗羲撰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馀论二卷图学辨惑一卷黄宗炎撰周易筮述八卷王宏
  撰撰仲氏易三十卷毛奇龄撰推易始末四卷毛奇龄撰春秋占筮书三卷毛奇龄撰谨案是书摭春秋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学实为易作非为春秋作也易小帖五卷毛奇龄撰乔氏易俟十八卷乔莱撰读易日钞六卷张烈撰周易通论四卷李光地撰周易观彖十二卷李光地撰周易浅述八卷陈梦雷撰易原就正十二卷包仪撰大易通解十七卷魏荔彤撰易经衷论二卷张英撰易图明辨十卷胡渭撰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纳喇性徳编周易传注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李塨撰周易札记二卷杨名时撰周易传义合订十二卷朱轼撰周易玩辞集解十卷查慎行撰易说六卷惠士奇撰周易函书约存二十四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胡煦撰易笺八卷陈法撰楚𫎇山房易经解十六卷晏斯盛撰周易孔义集说二十卷沈起元撰易翼述信十二卷王又朴撰周易浅说四卷潘思矩撰周易洗心九卷任启运撰丰川易说十卷王心敬撰増补周易郑注一卷惠栋编周易述二十三卷惠栋撰易汉学八卷惠栋撰易例二卷惠栋撰易象大意存解一卷任陈晋撰大易择言三十六卷程廷祚撰周易辨画四十卷连斗山撰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翟均廉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等谨案四库全书于每类之中各分著录存目二种凡去取瑕瑜厘订真伪悉经
  钦定至为精当续通志艺文略因之谨从其例亦以著
  录存目分列为二焉
  读易蒐十二卷郑赓唐撰周易感义无卷数岳虞峦撰易学筮贞四卷赵世对撰周易明善录二卷徐继发撰丽奇轩易经讲义无卷数纪克扬撰羲画愤叅二十五卷陆位时撰周易辨疑无卷数李开先撰易存无卷数萧云从撰周易说略四卷张尔岐撰周易纂解正宗六卷谢复茪撰周易麈谈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谨案朱彛尊经义考有孙应龙周易麈谈十二卷疑即是此本也周易纂注无卷数朱奇颖撰易史参录二卷叶矫然撰大易疏义五卷王芝藻撰周易滴露集无卷数张完臣撰周易疏略四卷张沐撰加年堂讲易十二卷周渔撰读易近解二卷汤秀琦撰周易郁溪记十四卷郁文初撰周易起元十八卷陈图撰易赘二卷王艮撰易大象说录二卷吴舒凫撰周易惜阴录四十六卷徐世沐撰周易存义录十二卷徐世沐撰周易惜阴诗集三卷徐世沐撰易经述无卷数陈诜撰周易广义六卷潘元懋撰大易蓄疑七卷刘荫枢撰易论无卷数徐善撰周易应氏集解十三卷应㧑谦撰易原无卷数赵振芳撰易或十卷徐在汉撰易经辨疑七卷张问达撰周易通十卷浦龙渊撰周易辨二十四卷浦龙渊撰周易义参六卷于琳撰身易实义五卷沈廷劢撰易宗集注十二卷孙宗彛撰周易清解无卷数江见龙撰周易本义述蕴四卷姜兆锡撰砚北易钞十二卷黄叔琳撰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录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今考为黄叔琳所录有宋无元未成之本周易浅解四卷张步瀛撰易经详说无卷数冉觐祖撰易学参说二卷冯昌临撰易象二卷王明弼撰易宫三十八卷吴隆元撰读易管窥五卷呉隆元撰读易约编四卷朱江撰孔门易绪十六卷张徳纯撰易韦二卷朱襄撰周易阐理四卷戴虞皋撰易荡二卷方鲲撰易说要㫖二卷李寅撰周易象义合参十二卷吴徳信撰周易通义十四卷方葇如撰周易本义晰无卷数胡良显撰易说十卷田嘉榖撰先天易贯五卷刘元龙撰易经纂言无卷数王士陵撰周易本义拾遗六卷李文照撰易经释义四卷沈昌基撰易镜无卷数戴天章撰心易一卷戴天恩撰易经粹言三卷应麟撰易互六卷杨陆荣撰成均课讲周易无卷数崔纪撰索易臆说二卷吴起昆撰陆堂易学十卷陆奎勲撰周易录疑无卷数陈绰撰易义随记八卷夏宗澜撰易卦札记四卷夏宗澜撰程氏易通十四卷程廷祚撰易说辨正四卷程廷祚撰学易阐㣲四卷罗登标撰读易质疑二十卷汪璲撰周易㑹辑无卷数吴映撰大易阐㣲录十二卷刘琯撰周易详说十九卷刘绍攽撰周易原始六卷范咸撰易经理解一卷郜煜撰周易拨易堂解二十卷刘斯组撰周易摘钞五卷顾昺撰学易大象要参四卷林赞龙撰经义管见一卷饶一辛撰周易解翼十卷上官章撰东易问八卷魏枢撰易贯十四卷张叙撰周易纬史无卷数钱偲撰空山易解四卷牛运震撰周易剰义二卷童能灵撰周易辑说存正十二卷附易说通㫖略一卷杨方达撰周易蛾述七十四卷倪涛撰易说一卷呉汝惺撰易经一说无卷数王俶撰周易彚解𠂻翼十五卷许体元撰易象援古无卷数申尔宣撰大易合叅讲义十卷朱用行撰周易粹义五卷薛雪撰易蓍图说十卷潘咸撰读易自识无卷数金𬘩撰易观十二卷凌去盈撰周易小疏十四卷虞楷撰易经贯一二十二卷金诚撰易象约言无卷数呉鼐撰易经提要录六卷徐铎撰易读无卷数宋邦绥撰大易理数观察二卷朱如日撰来易増删八卷张祖武撰周易辑要五卷朱瓒撰周易读翼揆方十卷孙梦逵撰易深八卷许伯政撰易经讲义八卷苌仕周撰周易析疑十五卷张兰皋撰易说存悔二卷汪宪撰易义便览三卷向徳星撰周易集解増释八十卷张仁浃撰周易晓义九卷唐一麟撰易例举要二卷呉鼎撰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呉鼎撰周易井观十二卷周大枢撰大易近取录无卷数邰晋之撰周易观澜无卷数乔大凯撰易经观玩篇无卷数朱宗洛撰易解拾遗七卷附周易句读读本二卷周世金撰周易集注十一卷图说一卷王琰撰易图疏义四卷刘鸣珂撰易见九卷贡渭濵撰易经辑疏四卷黄家杰撰易经㑹意解无卷数王芝兰撰河洛先天图说二卷刘天真撰周易象训十二卷姚球撰易经辨疑四卷郑国器撰周易剰义四卷黄磷撰易经告𫎇四卷图注三卷赵世迥撰周易悬象八卷王元御撰易经本义翼十二卷旧题呉敬庵撰不著其名读易随钞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卦爻遗稿演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周易观彖疑问二卷大传章指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易类凡一百八十六部
  等谨案郑志原例于每门之后合计卷数今考诸书中有本未分卷者无从核计谨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但纪部数于后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康熙十九年奉敕编
  钦定书经传说彚纂二十四卷康熙六十年奉敕撰
  书经稗疏四卷王夫之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毛奇龄撰尚书广听录五卷毛奇龄撰尚书稗传十七卷朱鹤龄撰禹贡长笺十二卷朱鹤龄撰禹贡锥指二十卷胡渭撰洪范正论五卷胡渭撰尚书解义一卷李光地撰书经衷论四卷张英撰尚书地理今释一卷蒋廷锡撰禹贡会笺十二卷徐文靖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尚书集解二十卷孙承泽撰九州山水考三卷孙承泽撰尚书近指六卷孙奇逢撰尚书引义六卷王夫之撰尚书体要六卷钱肃润撰书经疏略六卷张沐撰古文尚书考一卷陆陇其撰尚书惜阴录六卷徐世沐撰尚书口义六卷刘怀志撰
  禹贡正义三卷曹尔成撰舜典补亡一卷毛奇龄撰尚书义疏无卷数蒋家驹撰书经详说无卷数冉觐祖撰禹贡臆参无卷数杨陆荣撰禹贡解八卷晏斯盛撰今文尚书说三卷陆奎勲撰尚书通义十四卷方叶如撰尚书举隅六卷徐志遴撰书经札记无卷数顾昺撰禹贡方域考一卷汤奕瑞撰尚书约㫖六卷杨方达撰尚书通典略二卷杨方达撰禹贡约义无卷数华玉淳撰尚书质疑八卷王心敬撰书经参义六卷姜兆锡撰尚书质疑二卷顾楝高撰书经提要十卷徐铎撰尚书小疏一卷沈彤撰心园书经知新八卷郭兆奎撰尚书读记一卷阎循观撰尚书私学四卷江昱撰尚书注解纂要六卷吴连撰尚书剰义四卷黄磷撰
  附录
  别本尚书大传三卷补遗一卷孙之𫘧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书类凡四十八部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二十一卷序二卷康熙六十年奉敕撰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二十年奉  敕撰
  田间诗学十二卷钱澄之撰诗经稗疏四卷王夫之撰诗经通义十二卷朱鹤龄撰毛诗稽古编三十卷陈启源撰诗所八卷李光地撰毛诗冩官记四卷毛奇龄撰诗札二卷毛奇龄撰诗传诗说驳义五卷毛奇龄撰续诗传鸟名三卷毛奇龄撰诗说名解十五卷姚炳撰诗传名物集览十二卷陈大章撰诗说三卷惠周惕撰诗经札记一卷杨名时撰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录十五卷严虞惇撰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顾栋高撰诗疑辨证六卷黄中松撰三家诗拾遗十卷范家相撰诗沈二十卷范家相撰诗序补义二十四卷姜炳璋撰虞东学诗十二卷顾镇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诗经朱传翼三十卷孙承泽撰诗说简正录十卷提桥撰诗问一卷呉肃公撰诗经传说取裁十二卷张能鳞撰毛诗
  日笺六卷秦松龄撰诗经疏略八卷张沭撰诗经比兴全义一卷王锺毅撰诗经惜阴录二十卷徐世沐撰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毛奇龄撰国风省篇一卷毛奇龄撰诗蕴四卷姜兆锡撰诗经集成三十卷赵灿英撰诗经详说无卷数冉觐祖撰诗统说三十二卷黄叔琳撰毛诗通义十四卷方葇如撰诗经测义四卷李锺侨撰诗经旁参二卷应麟撰陆堂诗学十二卷陆奎勲撰诗经广大全二十卷王梦白陈曽同撰复庵诗说六卷王承烈撰毛朱诗说一卷阎若璩撰诗经序传合参无卷数顾昺撰毛诗说二卷诸锦撰学诗阙疑二卷刘青芝撰诗贯十八卷张叙撰毛诗订韵五卷谢起龙撰诗义记讲四卷夏宗澜撰诗经提要录三十一卷徐铎撰丰川诗说二十卷王心敬撰诗经拾遗十三卷叶酉撰风雅遗音四卷史荣撰诗深二十六卷许伯政撰毛诗广义无卷数纪昭撰诗经彚诂二十四卷范芳撰诗经正解三十卷姜文灿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诗类凡五十七部
  春秋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谨按是编   为圣祖仁皇帝讲筵   旧本世宗
  宪皇帝重加考定排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四十卷纂成书康熙三   十八
  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年奉敕撰乾隆  二十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三年奉敕春秋稗疏二卷撰顾炎武春秋平义十二卷撰王夫之春秋四传纠正一卷撰俞汝言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撰俞汝言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撰朱鹤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龄撰马肃春秋简书刋误八卷撰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撰毛奇龄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撰毛奇龄春秋管窥十二卷撰高士奇三传折诸四十四卷撰徐庭垣春秋阙如编八卷撰张尚瑗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撰焦袁熹春秋通论四卷撰张自春秋长历十卷超撰方苞半农春秋说十五卷撰陈厚耀春秋识小录九卷撰惠士奇左传补注六卷撰程廷春秋左
  氏传小疏一卷沈彤撰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江永撰三正考二卷吴鼐撰春秋究遗十六卷叶酉撰春秋随笔二卷顾奎光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春秋程传补二十卷孙承泽撰左传统笺三十五卷姜希辙撰春秋家说三卷王夫之撰春秋传注三十六卷严启隆撰春秋论二卷严瑴撰春秋正业经传删本十二卷金瓯撰春秋传议四卷张尔岐撰学春秋随笔十卷万斯大撰春秋志十五卷汤秀琦撰春秋备要三十卷翁汉麟撰春秋类义折衷十六卷王芝藻撰春秋疏略五十卷张沐撰春秋类考十二卷春秋疑义一卷华学泉撰春秋辑传辨疑无卷数李集鳯撰春秋惜阴录八卷徐世沐撰春秋蓄疑十一卷刘䕃枢撰春秋集解十二卷绪馀一卷春秋提要补遗一卷应㧑谦撰春秋遵经集说二十六卷邱锺仁撰春秋条贯篇十一卷毛奇龄撰春秋大义无卷数张希良撰春秋参义十二卷姜兆锡撰春秋事义慎考十四卷姜兆锡撰公榖彚义十二卷姜兆锡撰春秋义疏无卷数蒋家驹撰春秋指掌三十卷前事一卷后事一卷储欣蒋景祁同撰春秋详说无卷数冉觐祖撰宋元春秋解提要无卷数黄叔琳撰或庵评春秋三传无卷数王源撰春秋钞十卷朱轼撰春秋比事目录四卷方苞撰左传拾遗二卷朱元英撰春秋说十二卷田嘉谷撰春秋义十五卷孙嘉淦撰春秋集传十卷李文照撰春秋杜注补义一卷苏本洁撰左传姓名考四卷高士奇撰春秋测㣲十三卷朱奇龄撰春秋三传同异考一卷吴陈琰撰左绣三十卷冯李骅陆浩同编春秋剰义二卷应麟撰春秋义存录十二卷陆奎勲撰春秋笔削㣲㫖二十六卷刘绍攽撰春秋通论五卷刘绍攽撰空山堂春秋传十二卷牛运震撰春秋管见无卷数魏枢撰春秋义补注十二卷杨方达撰春秋原经四卷王心敬撰春秋深十九卷许伯政撰春秋集古传注二十六卷或问一卷部坦撰春秋义解十二卷刘梦鹏撰读左补义五十卷姜炳璋撰春秋经传类求十二卷孙从添过临汾同编春秋一得一卷阎循观撰左传评三卷李文渊撰春秋日食质疑一卷呉守一撰春秋不传十二卷汤启祚撰春秋集解读本十二卷呉应申撰春秋三传事实广证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春秋类凡八十五部
  孝经
  御注孝经一卷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御撰雍正五年世宗宪皇
  孝经问一卷帝御撰毛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孝经注义一卷奇龄撰魏孝经集解一卷裔介撰蒋读孝经四卷永修撰孝经类解十八卷应是撰吴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三卷之𫘧撰李孝经详说二卷之紊撰冉孝经一卷觐祖撰孝经三本管窥一卷朱轼注吴孝经集解一卷张星徽撰孝经章句一卷任启运撰孝经通义一卷华玉淳撰孝经本义一卷姜兆锡撰孝经通释十卷曹庭栋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孝经类凡十六部
  四书
  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奉敕编
  钦定翻译四书二十九卷乾隆二十年奉命翻译
  四书近指二十卷孙奇逢撰孟子师说二卷黄宗羲撰大学翼真七卷胡渭撰四书讲义困勉录三十七卷陆陇其撰松阳讲义十二卷陆陇其撰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假一卷中庸馀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札记二卷李光地撰论语稽求篇四卷毛奇龄撰四书剩言四卷补二卷毛奇龄撰大学证文四卷毛奇龄撰四书释地一卷续一卷又续二卷三续二卷阎若璩撰四书札记四卷杨名时撰此木轩四书说九卷焦袁熹撰四书逸笺六卷程大中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四书翼注四十二卷刁包撰丽奇轩四书讲义无卷数纪克扬撰圣学心传无卷数薛鳯祚编四书大全纂要无卷数魏裔介撰四书惜阴录二十一卷徐世沐撰三鱼堂四书大全四十卷陆陇其撰续困勉录六卷陆陇其撰四书初学易知解十卷邵嗣尧撰四书述十九卷陈诜撰四书钞十八卷秘丕笈撰四书贯一解十二卷闵嗣同撰四书索解四卷毛奇龄撰大学问一卷毛奇龄撰逸讲笺三卷毛奇龄撰中庸说五卷毛奇龄撰圣门释非录五卷陆邦烈撰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传注一卷中庸传注一卷传注问一卷李塨撰四书反身录六卷续补一卷李颙撰辟雍讲义一卷大学讲义一卷中庸讲义一卷杨名时撰杂说无卷数焦袁熹撰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邱嘉穗撰中庸本㫖二卷朱谨撰大学本文一卷大学古本一卷中庸本文一卷王澍撰大学困学录一卷中庸困学录一卷王澍撰成均讲艺无卷数孙嘉淦撰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十四卷孙见龙撰四书纂言无卷数王士陵撰大学偶言一卷张文檒撰成均课讲无卷数崔纪撰读孟子札记无卷数崔纪撰论语温知录二卷崔记撰四书参注无卷数王植撰菜根堂札记十二卷夏力恕撰中庸解一卷任大任撰四书录疑三十九卷陈绰撰四书本义汇参四十五卷王步青撰鳌峰讲义四卷潘思矩撰论语说二卷桑调元撰四书约㫖十九卷任启运撰翼艺典略十卷萧正发撰读大学中庸日录二卷康吕赐撰江汉书院讲义十卷王功撰四书说注卮词十卷胡在甪撰四书顺义解十九卷刘琴撰四书就正录十九卷陈𬭎撰四书晰疑无卷数陈𬭎撰虹舟讲义二十卷李祖惠撰四书句读释义十九卷范凝鼎撰四书讲义尊闻录二十卷戴𬭎撰四书穷钞十六卷王国瑚撰古本大学解十二卷刘醇骥撰杂说八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四书类凡六十七部
  尔雅
  别雅五卷吴玉搢撰续方言二卷杭世骏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尔雅补注六卷姜兆锡撰越语肯綮录一卷毛奇龄撰连文释义一卷王言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尔雅类凡五部
  经解
  钦定翻译五经五十八卷乾隆二十年首  命翻译四书续翻译易书诗三经续
  又翻译春秋礼记二经至四十七年告成

  九经误字一卷顾炎武撰经问十八卷经问补三卷毛奇龄撰十三经义疑十二经吴浩撰九经古义十六卷惠栋撰经稗六卷郑方坤撰十三经注疏正字八十一卷沈廷芳撰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程川编群经补义五卷江永撰经咫一卷陈祖范撰九经辨字凟䝉十二卷沈炳震撰古经解钩沉三十卷余萧客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墨庵经学无卷数沈起撰五经翼二十卷孙承泽撰稽古订讹无卷数龚庭历撰五经辨讹五卷吕治平撰勉庵说经十卷齐祖望撰七经同异考三十四卷周象明撰经说一卷冉觐祖撰此木轩经说彚编六卷焦袁熹撰三传三礼字疑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祀大全字疑一卷呉浩撰经史辨疑一卷朱董祥撰经玩二十卷沈淑撰三经附义六卷李重华撰冬馀经说十二卷邵向荣撰松源经说四卷孙之𫘧撰心园说二卷郭兆奎撰十三经字辨无卷数陈鹤龄撰古学偶编一卷张䌹撰说书偶笔四卷丁恺曽撰经解五卷经义杂着一卷黄文澍撰经学渊源录三十卷黄琳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经解类凡三十二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八
  艺文略
  礼类第二周官 仪礼 丧服 礼记月令 会礼 仪注
  等谨案郑志礼类七门今悉依例编次其每门细目㮣从删并若礼记门之中庸则移入四书类云
  周官
  等谨案周礼古称周官郑志谓推本而言周官为是今遵
  钦定义疏复其本名至诸家注本旧题周礼者不复一
  一追改焉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李光坡撰周礼训纂二十一卷李锺伦撰周官集注十二卷方苞撰礼说十四卷惠士奇撰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撰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江永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周礼订释古本无卷数王芝藻撰髙注周礼二十二卷髙愈撰周礼惜阴录六卷徐世沐撰周官辨非一卷万斯大撰周礼问二卷毛奇龄撰周礼节训六卷黄叔琳撰周官析疑三十六卷考工记析疑四卷方苞撰周官辨一卷方苞撰周礼集传六卷李文照撰周官翼疏三十卷沈淑撰周礼㑹要六卷王文清撰周礼质疑五卷刘青芝撰周礼辑义十二卷姜兆锡撰周礼拾义无卷数李大浚撰周礼三注粹钞二卷髙宸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周官类凡二十二部
  仪礼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篇张尔岐撰仪礼商二卷万斯大撰仪礼述注十七卷李光坡撰仪礼析疑十七卷方苞撰仪礼章句十七卷吴廷华撰补飨礼一卷诸锦撰礼经本义十七卷蔡徳晋撰宫室考十三卷任启运撰肆献祼馈食礼三卷任启运撰仪礼释宫増注一卷江永撰仪礼小疏一卷沈彤撰仪礼集编四十卷盛世佐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仪礼惜阴录八卷徐世沐撰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姜兆锡撰仪礼节要二十卷朱轼撰重刋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九卷梁万方撰仪礼训义十七卷不著撰人名氏仪礼释例一卷江永撰仪礼易读十七卷马𬳶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仪礼类凡二十部
  丧服
  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徐干学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读礼问一卷吴肃公撰读礼纪略六卷附婚礼广义一卷朱董祥撰丧礼吾说篇十卷毛奇龄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丧服类凡四部
  礼记大戴礼附
  等谨案郑志大戴礼记列于小戴记之前今以礼记之属皆指小戴记而言谨从

  钦定四库全书例以大戴记附录礼记之末
  日讲礼记解义二十六卷谨按是编为   圣祖仁皇帝讲筵旧本乾隆元年  诏
  儒臣校刋颁行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深衣考一卷黄宗羲撰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纳喇性徳撰礼记述注二十八卷李光坡撰礼记析疑四十六卷方苞撰檀弓疑问一卷邵泰衢撰礼记训义择言八
  江永撰深衣考误一卷江永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礼记提纲集解四卷邱元复撰礼记疏略四十七卷张沐撰礼记惜阴录八卷徐世沐撰礼记偶笺三卷万斯大撰曽子问讲录四卷毛奇龄撰礼记详说无卷数冉觐祖撰礼记章义十卷姜兆锡撰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朱轼重订元吴澄原本戴记绪言四卷陆奎勲撰礼记类编三十卷沈元沧编学礼阙疑八卷刘青莲撰檀弓论文二卷孙濩孙撰礼记章句十卷任启运撰礼记彚编八卷王心敬撰
  右礼记
  夏小正解一卷徐世溥撰夏小正注一卷黄叔琳撰大戴礼删翼四卷姜兆锡撰夏小正诂一卷诸锦撰
  右大戴记附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礼记类凡二十七部
  月令
  等谨案郑志月令一门有古月令续月令及时令岁时诸目今以夏小正解之类已见大戴记惟续月令及时令岁时诸书则入此门不复分列古月令诸目云
  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古今类纂岁时部四卷董榖士董炳文同编节序同风录无卷数孔尚任撰时令彚记十六卷馀日事文四卷朱濓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月令类凡四部
  㑹礼三礼通礼
  等谨案郑志㑹礼一门凡礼论礼问及三礼总义皆入之今从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以发明经义者为三礼兼详历代制度者为通礼分门编次并为㑹礼焉
  学礼质疑二卷万斯大撰读礼志疑六卷陆陇其撰郊社禘祫问一卷毛奇龄撰参读礼志疑二卷汪绂撰
  右三礼
  礼书纲目八十五卷江永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撰
  右通礼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三礼合纂二十八卷张怡撰读礼窃注一卷孙自务撰稽礼辨论一卷刘凝撰昏礼辨正一卷毛奇龄撰庙制折𠂻三卷毛奇龄撰大小宗通释一卷毛奇龄撰学校问一卷毛奇龄撰明堂问一卷毛奇龄撰郊社考辨一卷李塨撰三礼约编十九卷汪基撰三礼㑹通二卷张必刚撰
  右三礼
  礼学彚编七十卷应㧑谦撰礼学通考三十卷胡抡撰右通礼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㑹礼类凡十九部
  仪注朝庙礼仪杂礼书
  等谨案郑志仪注一门凡朝庙礼仪以及家礼书仪等杂礼书皆入焉
  钦定续通志因之今从其例
  幸鲁盛典四十卷康熙二十三年袭封衍圣公孔毓圻等恭辑
  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康熙五十二年内廷诸臣恭辑
  钦定大清通礼五十卷乾隆元年奉敇撰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五年大学士总督髙晋等恭辑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撰
  千叟宴诗四卷康熙五十二年奉   敕编
  千叟宴诗三十六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编
  北郊配位议一卷毛奇龄撰
  右朝庙礼仪
  朱子礼纂五卷李光地编
  右杂礼书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学典三十卷孙承泽撰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一卷郎廷极撰頖宫礼乐全书十六卷张安茂撰琉球入太学始末一卷王士正撰辨定嘉靖大礼议二卷毛奇龄撰国学礼乐录二十四卷李周望谢履忠同撰圣门礼乐统二十四卷张行言撰学宫备考十卷彭其位撰太学典祀彚考十四卷张璇撰学宫辑略六卷余炳撰
  右朝庙礼仪
  读礼偶见二卷许三礼撰学记五卷李塨撰家礼辨定十卷王复礼撰四礼宁俭编无卷数王心敬撰婚礼通考二十四卷曹廷栋撰齐家宝要二卷张文嘉撰
  右杂礼书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仪注类凡二十五部
  乐类第三乐书琴曲
  等谨案郑志乐类凡十一门如歌辞题解之类今无其书㮣从删并惟以乐书及琴曲为标目云乐书
  御纂律吕正义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撰
  御纂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乾隆十一年皇上御撰古乐经传五卷李光地撰古乐书二卷应㧑谦撰
  圣谕乐本解说二卷毛奇龄撰
  皇言定声录八卷毛奇龄撰此二书并因   圣祖仁皇帝论乐   圣谕推阐考证而作乐律表微八卷胡彦升撰律吕新论二卷江永撰律吕阐微十卷江永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大成乐律一卷孔贞瑄撰律吕新书衍义一卷吕夏音撰钟律陈数一卷顾陈垿撰乐经内编二十卷张宣猷撰律吕新
  书注三卷周模撰赓和录二卷何梦瑶撰易律通解八卷沈光邦撰乐律古义二卷童能灵撰大乐元音七卷潘士权撰律吕新书笺义二卷附八音考略一卷罗登选撰音律节略考一卷潘继善撰黄锺通韵二卷都四徳撰乐原无卷数旧本题嚣嚣子撰律吕纂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乐书类凡二十三部
  琴曲
  琴㫖二卷王坦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操缦录十卷胡世安撰溪山琴况一卷徐谼撰琴学心声二卷庄臻鳯撰琴谈二卷程允基撰琴学内编一卷外编一卷曹庭栋撰南曲入声客问一卷毛先舒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琴曲类凡七部
  小学类第四文字 音韵古文 法书
  等谨案郑志小学类八门今分文字音韵古文法书为四门其小学音释蕃书神书等目并从删并云
  文字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奉   敕撰
  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乾隆二十八年奉  敕撰
  钦定増订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一卷乾隆三十六年奉  敕撰因   圣祖仁皇帝御定清文鉴旧本重加补辑
  钦定满洲䝉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三十三卷乾隆四十
  四年奉敕撰

  字诂一卷黄生撰说文系传考异四卷附录一卷汪宪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他山字学二卷钱邦苞撰六书准四卷冯调鼎撰六书通十卷闵齐伋撰黄公说字无卷数顾景星撰读书正音四卷吴震方撰字辨七卷熊文登撰六书分类十二卷传世垚撰说文广义十二卷程徳洽撰天然穷源字韵九卷姜日章撰六书辨通五卷杨锡观撰六书例解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杨锡观撰五经字学考五卷成端人撰六经字便无卷数刘臣敬撰字学正本五卷李京撰字学同文四卷卫执榖撰文字审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文字类凡二十二部
  音韵
  御定音韵阐微十八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钦定同文韵统六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撰
  钦定叶韵彚辑五十八卷乾隆十五年奉  敕撰
  钦定音韵述㣲三十卷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音论三卷顾炎武撰诗本音十卷顾炎武撰易音三卷顾炎武撰唐韵正二十卷顾炎武撰古音表二卷顾炎武撰韵补正一
  顾炎武撰古今通韵十二卷毛奇龄撰易韵四卷毛奇龄撰唐韵考五卷纪容舒撰古韵标准四卷江永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重订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梅建刋不著撰人名古韵通八卷柴绍炳撰古韵叶音六卷杨庆撰佐同录五卷杨庆撰声韵丛说一卷韵问一卷毛先舒撰韵学通指一卷毛先舒撰韵白一卷毛先舒撰韵蕞一卷徐世溥撰诗韵更定五卷吴国缙撰声韵源流考无卷数万斯同撰谐声品字笺无卷数虞徳升撰类音八卷潘耒撰韵学要指十一卷毛奇龄撰韵雅五卷施何牧撰古音正义一卷熊士伯撰等切元声十卷熊士伯撰古今韵表新编五卷仇廷模撰类字本意无卷数莫宏勲撰韵学臆说一卷王植撰韵学五卷王植撰五方元音二卷樊腾鳯撰诗经叶音辨讹八卷刘惟谦撰诗传叶音考三卷吴起元撰本韵一得二十卷龙为霖撰音韵源流五十卷潘咸撰韵岐四卷江昱撰音韵清浊鉴三卷王祚祯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音韵类凡四十一部
  古文
  篆隶考异二卷周靖撰隶辨八卷顾蔼吉撰分隶偶存二卷万经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广金石韵府五卷林尚葵李根同撰石鼓文定本二卷刘凝撰篆文纂要四卷陈䇿撰篆字彚十二卷佟世男撰钟鼎字源五卷汪立名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古文类凡八部
  法书
  等谨案郑志以法书入小学以画入艺术
  钦定续通志因之谨从其例凡一书中兼论书画者仍
  归艺术类
  书法正传十卷冯武撰六艺之一录四百六卷倪涛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研山斋墨迹集览一卷法书集览三卷孙永泽撰书学彚编十卷万斯同撰草韵彚编二十六卷陶南望撰汉溪书法通解八卷戈守智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法书类凡六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十九
  艺文略
  史类第五上正史 编年 诏令 纪事本末别史 杂史 载记 史评 职官政书
  等谨案郑志史类各门多分细目未免繁琐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酌归总类自正史至目录凡分十五
  门亦于旧例稍为变通焉
  正史
  钦定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康熙十八年始   诏纂修雍正二年奉   敕续
  编至乾隆四年告成后又  命加刋正今四库全书以新定之本着录

  钦定辽史语解十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钦定金史语解十二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钦定元史语解二十四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史记疑问一卷邵泰衢撰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杭世骏撰辽史拾遗二十四卷厉鹗撰
  等谨案注释诸史之书皆与正史相符谨从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附录于后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五代史志疑四卷杨陆荣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正史类凡八部
  编年
  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乾隆四十年奉  敕撰
  皇清开国方略三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徐干学撰竹书统笺十二卷徐文靖撰通鉴胡注举正一卷陈景云撰纲目订误四卷陈景云撰纲目分注拾遗四卷芮长恤撰
  等谨案竹书统笺以下诸书均为注释本书而作亦如正史之例附载于编年类中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考定竹书十三卷孙之𫘧撰通鉴纲目释地纠缪六卷补注六卷张庚撰皇王史订四卷李学孔撰此木轩纪年略五卷焦袁熹撰读史纲要一卷王植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编年类凡十三部
  诏令
  等谨案郑志以制诰入文类葢历代制诰多出代言诸臣之手尚可列于文类然考唐志史类即有诏令一门今

  钦定四库全书载诏令于史部从古义也钦惟我朝
  列圣相承煌煌
  谟训皆由
  亲御丹毫昭垂典䇿有非前代王言所能几及于万一者谨从四库全书之例于史类增入诏令一门
  太祖髙皇帝圣训四卷康熙二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编次乾隆四年  皇上御制
  序文刋布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顺治中   世祖章皇帝编次未竟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
  仁皇帝续成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刋布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编次乾隆四年  皇上御制
  序文刋布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雍正九年   世宗宪皇帝编次乾隆六年  皇上御制
  序文刋布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乾隆五年  皇上编次成帙  御制序文刋布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雍正元年至七年为庄亲王允禄奉   敕校刻自雍正
  八年至十三年为和亲王𢎞画奉  敕校刻

  上谕八旗十三卷
  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
  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雍正九年奉   敕编以上三书共为一部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㫖三百六十卷雍正十年奉   敕校刋至乾隆三年告成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诏令类凡八部
  纪事本末
  等谨案我
  
  圣
  圣相承功烈显铄方略诸篇皆奉
  敕撰纪以著其事之始末
  威徳远扬洵书契以来所未有谨依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增列纪事本末一门以补郑志之所不及又如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之类葢仿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而作实于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体亦应采入其他体例相同者并从附见云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康熙二十一年奉   敕撰谨案是编未奉刋布  皇上特命
  缮入四库全书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康熙四十七年奉   敕撰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御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乾隆三十七年奉  敕撰
  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三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钦定临清纪略十六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撰
  钦定兰州纪略二十一卷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
  钦定石峰堡纪略二十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绥寇纪略十二卷吴伟业撰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谷应泰撰滇考二卷冯苏撰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髙士奇撰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征集六卷蓝鼎元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三藩纪事本末四卷杨陆荣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纪事本末类凡十四部
  别史史钞附
  等谨案郑志有通史而无别史凡古史统史之类俱入通史其各家别史则仍分见于杂史正史二门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改通史为别史而史钞亦附见焉钦定续通志六百四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绎史一百六十卷马骕撰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姚之骃撰春秋战国异词五十四卷通表一卷摭遗一卷陈厚耀撰
  右别史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沈名荪朱昆田同编右史钞附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明书一百七十一卷傅维鳞撰廿二史纪事提要八卷吴绥撰春秋纪传五十一卷李鳯鶵撰读史津逮四卷潘永国撰季汉五志十二卷王复礼撰半窗史略四十二卷龙体刚撰尚史七十二卷李锴撰晋纪六十八卷郭伦撰右别史
  左传经世十卷魏禧撰读史𫎇拾一卷王士禄撰史纬三百三十卷陈允锡撰两晋南北集珍六卷陈维嵩撰左传分国纂要十六卷卢元昌撰
  右史钞附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别史类凡十八部
  杂史
  钦定䝉古源流八卷䝉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译进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见闻随笔二卷冯苏撰安南使事记一卷李仙根撰平叛记二卷毛霦撰平寇志十二卷李确撰交山平寇本末三卷附诗一卷详文一卷书牍一卷夏骃撰平闽纪十三卷杨捷撰师中纪绩一卷王得一撰武宗外纪一卷毛奇龄撰后鉴录七卷毛奇龄撰封长白山记一卷方象瑛撰办苗纪略八卷俞一谟撰逊代阳秋二十八卷余美英撰二申野录八卷孙之𫘧撰衡湘稽古五卷王万㴻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杂史类凡十五部
  载记
  等谨案郑志有霸史一门以十六国十国之书入之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改为载记一门
  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吴任臣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南唐拾遗记一卷毛先舒撰中山沿革志二卷汪楫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载记类凡三部
  史评
  等谨案郑志以史评入正史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分列史评一门
  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康熙四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御撰
  御制评鉴阐要十二卷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刘綂勲等恭录
  史通通释二十卷浦起龙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史通训故补二十卷黄叔琳撰纲鉴附评二卷旧本题刘善撰汉史亿二卷孙廷铨撰论世八编十二卷华庆逺撰历代甲子考一卷黄宗羲撰鉴语经世编二十七卷魏裔介撰读史吟评一卷黄鹏扬撰史评辨正四卷黄鹏扬撰读史矕疑十
  张彦士撰史折三卷续一卷贺裳撰澂景堂史测十四卷施鸿撰垂世芳型十三卷金维宁撰资治通鉴述无卷数陈铣撰通鉴大感应录二卷秦镜撰读史辨惑无卷数王建衡撰史论初集无卷数朱直撰诗史十二卷葛震撰四言史徴十二卷葛震撰班范肪截四卷五代史肪截四卷张笃庆撰增定史韵四卷附读史小论一卷仲宏道撰十七史论九卷年表一卷夏敦仁撰芝坛史案五卷张鹏翼撰史学正藏五卷宋士宗撰读史评论六卷费宏灏撰十七朝史论一得一卷郭伦撰石溪史话八卷刘鳯起撰唐鉴偶评四卷周池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史评类凡三十部
  职官官制 官箴附
  等谨案郑志职官一门有与刑法相混遂致互收者今遵
  钦定续通志职官类先以官制叙于前而官箴则附见
  
  钦定国子监志六十二卷乾隆四十三年奉  敕撰
  词林典故八卷鄂尔泰等撰
  右官制
  御定人臣儆心录一卷顺治十二年奉敕撰
  右官箴附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历代铨选志一卷袁定逺撰历代宰辅彚考八卷万斯同撰铨政论略一卷蔡方炳撰文武金镜律例指南十六卷凌铭麟撰南台旧闻十六卷黄叔璥撰四译馆考十卷江蘩撰太常纪要十五卷江蘩撰
  右官制
  政学录五卷郑端撰为政第一编八卷孙𬭎撰百僚金鉴十二卷牛天宿撰
  右官箴附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职官类凡十三部
  政书通制 仪制 邦计 军政法令 考工 杂典制
  等谨案郑志刑法门兼及贡举法守之类于标目不符
  钦定续通志惟以断狱入刑法馀皆列于故事今从钦定四库全书例以法令入正书其刑法一门谨从删去钦定大清㑹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
  钦定大清㑹典则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乾隆十二年奉  敕撰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二百八十卷乾隆十二年奉  敕撰
  钦定续通典一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钦定皇朝通典一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元朝典故编年考十卷孙承泽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右通制
  国朝宫史三十六卷乾隆七年奉  敇撰二十四年增修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等谨案典礼诸书已见礼类仪注门惟
  国朝宫史一编凡
  禁闱制度并皆分门胪列典礼特其一也谨录于史类仪制门内
  右仪制
  御定康济录四卷谨案是编原名救饥谱吏科给事中倪国琏于乾隆四年恭进  命内
  廷诸臣删订刋行因  赐今名

  捕蝗考一卷陈芳生撰荒政丛书十卷俞森编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淮鹾本论二卷胡文学撰历代茶榷志一卷蔡方炳撰历代山泽征税记一卷彭宁求撰左司笔记二十巻吴璟撰苏松历代财赋考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邦计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雍正五年奉敕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历代马政志一卷蔡方炳撰历代武举考一卷谭吉璁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军政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年奉敕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右法令
  武英殿聚珍板程式一卷乾隆三十八年  诏甄择四库全书善本刋布侍郎金
  简请以活字印行  赐名曰聚珍版金简因综述其法编此书奏 进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浮梁陶政志一巻吴允嘉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考工
  历代建元考十卷锺渊映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纪元彚考三十五卷黄琳撰纪元要略一卷补遗一卷陈景云撰历代帝系年号二十巻刘宗魏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典制
  政书类凡二十六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
  艺文略
  史类第五下传记 地理 谱系食货 目录
  传记圣贤 名人 列传 列女杂录 别录 科第 名号
  等谨案郑志传记一门分目十三最为繁杂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各加删并凡分圣贤名人列传列女
  杂录别录科第名号为八云
  阙里广志二十卷宋际宋庆长同撰三迁志十二卷孟衍泰王特选仲蕴锦同撰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阎若璩撰至圣编年世纪二十四卷李灼黄晟同编洙泗源流无巻数不著撰人名氏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圣贤
  等谨案

  钦定四库全书所录传记类圣贤之属惟宋胡仔孔传
  二书而已凡
  国朝人撰述诸书惟存目有之今以著录无书谨从其阙后并仿此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贝子富喇塔讨逆藩耿精忠由台州进兵之事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罗江东外纪三卷闵元衢撰贺监纪略四卷闻性善暨其弟性道同编姑山事录八巻呉肃公杜名齐同撰宁海将军固山贝子保浙平闽实迹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贝子富喇塔讨逆藩耿精忠事保台实迹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台州兵巡道扬应魁政绩杨公政绩记一巻黄家遴撰记明嘉兴知府杨继宗遗事忠武志八卷张鹏翮撰周忠介公遗事一卷彭定求撰王文成集传本二卷毛奇龄撰梅里志四卷呉存礼撰考订朱子世家一卷江永撰胡忠烈遗事四卷史珥编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八卷舒敬亭撰曹江孝女庙志十巻沈志礼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名人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奉  敕撰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黄宗羲撰中州人物考八巻孙奇逢撰东林列传二十四卷陈鼎撰儒林宗派十六卷万斯同撰明儒言行录十卷续录二巻沈佳撰史传三编五十六卷朱轼撰闽中理学渊源考九十二卷李清馥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崇祯五十宰相传一卷曹溶撰五十辅臣编年录残本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历代循良录一卷孙蕙撰古人几部六卷陈允衡撰历代党鉴五卷徐賔撰孔庭神在录八卷胡时忠撰畿辅人物志二十卷孙承泽撰四朝人物略六卷孙承泽撰益智录二十卷孙承泽撰槜李往哲续编一卷项玊笋撰金华征献略二十卷王宗炳撰圣学知统录二巻魏裔介撰圣学知统翼录二卷魏裔介撰希贤录五卷朱显祖撰续表忠记八卷赵吉士撰洛学编四卷汤斌撰天中景行集无巻数邵灯撰中州道学编二卷补编一巻耿介撰古欢录八卷王士正撰大成通志十八卷杨庆撰续髙士传五卷髙兆撰理学备考三十四卷范鄗鼎撰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毛奇龄撰留溪外传十八卷陈鼎撰明儒林录十九卷张恒撰雒闽源流录十九卷张夏撰锡山宦贤考略三卷张夏胡永褆同撰呉越顺存集三卷外集一卷呉允嘉撰道南正学编三卷钱肃润撰又尚集二卷何属干撰圣宗集要八卷费纬䘩撰卓行录四卷黄容撰荆门耆旧纪略三卷胡作柄撰学统五十六卷熊赐履撰道统录二卷附录一卷张伯行撰道南源委六卷张伯行撰伊洛渊源续录二十卷张伯行撰嘉禾徴献录四十六卷盛枫撰人瑞录一卷孔尚任撰北学编四卷魏一鳌撰修史试笔二卷蓝鼎元撰道学渊源录一卷王植撰黉祀纪迹十卷康伟然撰闗学编五卷王心敬增补明冯从吾原本蜀碧四卷彭遵泗撰闽学志略十七卷李清馥撰循良前传约编四卷张先岳撰吉州人文纪略二十六卷郭景昌编孝史十巻钱尚衡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列传
  列女纪略一卷胡作柄撰节妇传十五卷杨锡绂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列女
  闽越巡视纪略六卷杜臻撰松亭行纪二卷髙士奇撰扈从
  西巡日录一卷髙士奇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南征纪略二卷孙廷铨撰李赘一卷胡文学撰蜀道驿程记二卷王士正撰南来志一卷王士正撰北归志一卷王士正撰秦蜀驿程后记二卷王士正撰粤游日记一卷王钺撰使琉球记一卷张学礼撰治禾纪略五卷卢崇兴撰粤西偶记一卷陆作蕃撰海岱日记一卷张榕端撰何御史孝子祠主复位录一卷毛奇龄撰滇行日记二卷李澄中撰塞程别纪一
  余宷撰塞北小钞一卷髙士奇撰明道书院纪迹四卷章秉法撰滇游记一卷附记一卷毕曰澪撰滇行纪程一巻续钞一巻东还纪程一卷续钞一卷许纉曾撰南征纪程一卷黄叔璥撰鹿洲公案二卷蓝鼎元撰念贻剩纪一卷周宣智撰东游纪略二卷张鼎干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录
  刘豫事迹一卷曹溶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别录
  制科杂录一巻毛奇龄撰彚征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科第
  别号录九卷葛万里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宫闺小名录四卷后录一卷尤侗撰同姓名录八卷王廷灿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名号
  传记类凡一百十部
  地理地理总志 都城宫苑 郡邑 地理杂纪川渎 名山洞府 游记 邉防 外 纪
  大清一统志五百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敇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顾炎武撰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蔡方炳撰阅史津逮无卷数朱约淳撰案是书以阅史须谙地理乃考正舛讹各绘以图故名阅史津逮历代舆地徴信编残本六卷钱邦寅撰山河两戒考十四卷徐文靖撰古今约说无卷数邵元龙编乃节钞古今舆地故实诗文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地理总志
  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  敇撰
  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敇撰
  钦定盛京通志一百卷乾隆四十三年奉  敇撰
  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巻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
  右都城宫苑
  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顾炎武撰金鳌退食笔记二卷髙士奇撰
  右都城宫苑古迹附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李卫等监修江南通志二百卷赵宏恩等监修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谢旻等监修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嵇曾筠等监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郝玉麟等监修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迈柱等监修河南通志八十卷王士俊等监修山东通志三十六卷岳浚等监修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觉罗石麟等监修陕西通志一百卷刘于义等监修甘肃通志五十卷许容等监修四川通志四十七巻黄廷桂等监修广东通志六十四卷郝玉麟等监修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金𫟹等监修云南通志三十卷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四十六卷鄂尔泰等监修
  右郡邑
  江城名迹四卷陈宏绪撰营平二州地名记一卷顾炎武撰石柱记笺释五卷郑元应撰
  右郡邑古迹附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海昌外志无卷数谈迁撰西宁志七卷苏铣撰续安邱志二十五卷王训撰永平府志二十四卷宋琬撰𣏌纪二十二卷张贞撰杭志三诘三误辨一卷毛奇龄撰萧山县志刋误三卷毛奇龄撰台湾纪略一卷林谦光撰登封县志十卷张圣诰撰琅盐井志四卷沈鼐撰师宗州志二卷管抡撰辽载前集二卷林本裕撰掦州府志四十卷张万寿撰河套志六卷陈履中撰湖南通志一百七十四卷陈宏谋等监修澳门纪略二卷邱光任张汝霖同撰续河南通志八十卷阿思哈等监修
  右郡邑
  灵𨼆寺志八卷孙治撰沧浪小志二卷宋荦撰杏花村志十二卷郎遂撰二楼小志四卷程元愈撰汪越沈廷璐青原志略十三卷补辑释大然撰施闰崇恩志略七卷章补辑释江心志十二卷智藏撰释白鹿书院志十六卷元奇撰廖灵谷寺志十六卷文英撰白鹿书院志十九卷呉云撰毛通元观志二卷徳琦撰呉孔宅志六卷陈琰撰诸武林志馀三十二卷绍禹撰东林书院志二十二巻张晹撰髙⿱髙嶐髙廷珍髙增修云林寺志八卷陛许献宋东京考二十卷同撰厉鹅湖讲学㑹编十二卷鹗撰周城
  右郡邑古迹附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颜山杂记四卷撰郑之侨岭南风物志一卷撰孙廷铨撰呉绮撰□删订龙沙记略一卷方式济撰东城杂记二卷厉鹗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山东考古录一卷旧本题顾炎武撰京东考古录一卷旧本题顾炎武撰谲觚一卷顾炎武撰天府广记四十四卷孙承泽撰四州文献摘钞四卷毕振姬撰瓯江逸志一卷劳大舆撰粤述一卷闵叙撰星馀笔记一卷王钺撰中州杂俎三十五卷汪价撰湖堧杂记一卷陆次云撰姑熟备考八卷夏之符撰台湾纪略一卷李麟光撰海表奇观八卷不著撰人名氏江南星野辨一卷叶变撰岭南杂记二卷呉震方撰台湾随笔一卷徐懐祖撰燕台笔录一卷旧题项惟贞撰今考为朱彛尊日下旧闻内风俗神州古史考一卷方舆通俗文一卷一卷倪西粤对问无卷数璠撰江徳浔阳跖醢六巻中撰文行蜀都碎事六卷逺撰陈祥续闽小纪一卷裔撰黎定岭海见闻四卷国撰钱以南漳子二卷垲撰孙之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地理杂记
  等谨按郑志于地理分方物一门凡书之详于风土者未可以方物㮣之
  钦定续通志改为地理杂记谨从其例按次编录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奉  敇撰
  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沈炳巽撰水经注释四十卷刋误十二卷赵一清撰昆仑河源考一卷万斯同撰两河清彚八卷薛鳯祚撰居济一得八卷张伯行撰治河奏绩书四卷附张霭生河防述言一卷靳辅撰直隶河渠志一卷陈仪撰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傅泽洪撰水道提纲二十八卷齐召南撰海塘录二十六卷翟均廉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河纪二卷孙承泽撰具区志十六卷翁澍撰北河续记八卷阎廷谟撰河防刍议六卷崔维雅撰新刘河志一卷娄江志二卷顾士琏撰山东全河备考四卷叶方恒撰明代河渠考无卷数万斯同撰今水经一卷黄宗羲撰明江南治水记一卷陈士矿撰湘湖水利志三卷毛奇龄撰东南水利八卷沈恺曾撰治水要议一卷孙宗彛撰太湖备考十六卷金友理撰萧山水利书初集二卷续集一卷三集三卷附集一卷初集来鸿雯重订明富玹原本续集三集皆张文瑞编附集文瑞之子学懋编治河前䇿二卷后䇿二卷冯祚泰撰水鉴六卷郭起元撰安澜文献一卷沈光曾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川渎
  钦定盘山志二十一卷乾隆十九年奉  敕撰
  西湖志纂十二卷乾隆十六年  圣驾南巡梁诗正等恭辑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太平三书十二卷张万选撰乍浦九山补志十二卷李确撰昌平山水记二卷顾炎武撰黄山志七卷闵麟嗣撰麻姑山丹霞洞天志十七卷罗森撰峨眉山志十八卷蒋超撰峨眉志略一卷张能麟撰浯溪考二卷王士正撰长白山录一卷补遗一卷王士正撰鼓山志十二卷释元贤撰恒岳志三卷张崇徳撰七星岩志十六卷韩作栋撰峨眉山志十八卷曹熙衡撰龙唐山志五卷释性制撰宝华山志十卷释徳基撰庐山通志十二卷释定皓撰四明山志九卷黄宗羲撰四明山古迹记五卷不著撰人名氏即黄宗羲稿本西湖梦寻五卷张岱撰穹嶐山志六卷李标撰百城烟水九卷徐嵩张大纯同编蟂矶山志二卷柯愿撰岳𪋤志八卷赵宁撰说嵩三十二卷景日昣撰嵩岳庙史十卷景日昣撰鸡足山志十卷范承勲撰普陀山志十五卷朱谨陈璇同撰湘山志八卷徐泌撰林屋民风十二卷王维徳撰庐山志十五卷毛徳琦撰玊华洞志六卷陈文在撰武夷九曲志十六卷王复礼撰丹霞洞天志十七卷萧韶撰罗浮山志十二卷陶敬益撰惠阳山水纪胜四卷呉骞撰罗浮外史无卷数钱以垲撰罗浮山志㑹编二十二卷宋广业撰西樵志六卷马符录撰西湖志四十八卷傅王露撰太岳太和山纪略八卷王㮣撰峡石山水志一卷蒋宏任撰金井志四卷姜虬绿撰泰山道理记一卷聂鈘撰峡川志一卷潘廷章撰西湖览胜志十四卷夏基撰南湖纪略稿六卷邱俊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名山洞府
  台海使槎录八卷黄叔璥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广州游览小志一卷王士正撰天下名山记钞无卷数呉秋士撰泰山纪胜一卷孔贞瑄撰匡庐纪游一卷呉阐思撰滇黔纪游二卷陈鼎撰玊山遗响六卷张贞生撰苍洱小记一卷毕曰澪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游记
  海防述略一卷杜臻撰延绥镇志六卷谭吉璁撰蛮司合志十五卷毛奇龄撰江防总论一卷海防总论一卷姜宸英撰秦邉纪略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邉防
  异域录一卷图理琛撰海国闻见录二卷陈伦炯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别本坤舆外纪一卷旧本题南懐仁撰西方要记一卷西洋利类思安文思南懐仁等撰洱海丛谈一卷释同揆撰八纮译史四卷纪馀四卷陆次云撰八纮荒史一卷陆次云撰峒谿纎志三卷志馀一卷陆次云撰安南纪游一卷潘鼎圭撰海外纪事六卷释大汕撰连阳八排风土记八卷李来章撰中山传信录六卷徐葆光撰楚南苖志六卷段汝霖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外纪
  地理类凡一百九十七部
  谱系
  等谨按谱系之书列为横格类于年表今俱归入图谱略惟单隆周希姓补专举希姓不分图格应存之以备
  皇朝通志艺文略内谱系一门
  希姓补五卷单隆周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谱系类凡一部
  食货货宝 器用 豢养种艺 茶酒
  等谨按郑志食货一门列货宝器用豢养种艺茶酒诸目今仍其旧凡有闗赋税之书已见于政书类者兹不复赘云
  泉刀汇纂无卷数邱峻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货宝
  雪堂墨品一卷张仁熙撰漫堂墨品一卷宋荦撰怪石赞一卷宋荦撰汉甘泉宫瓦记一卷林佶撰观石后录一卷毛奇龄撰曹氏墨林二卷曹素功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器用
  画眉笔谈一卷陈均撰晴川⿱解虫 -- 蟹录四卷后录四卷孙之𫘧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豢养
  倦圃莳植记三卷北墅抱瓮录一卷髙士奇撰艺菊志八卷陆廷灿撰笺卉一卷呉嵩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种艺
  续茶经三卷附录一卷陆廷灿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茶史二卷刘元长撰居常饮馔录一卷曹寅撰酒部彚考十八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茶酒
  食货类凡十六部
  目录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乾隆四十年奉  敕编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乾隆三十九年奉  敕编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黄虞稷撰经义考三百卷朱彝尊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读书敏求记四卷钱曾撰述古堂书目无卷数钱曾撰读书蕞残三卷王钺撰别本读书蕞残二卷王钺撰明艺文志五卷尤侗撰易传辨异四卷翟均廉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目录类凡十一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一
  艺文略
  诸子类第六儒家 遒家 释家 法家 杂家农家 小说家 兵家臣等谨按郑志诸子类共十一门今无名家墨家纵横家之书则谨从其阙馀各依类编次凡八家云
  儒家儒术数学
  等谨按郑志儒家本自为一门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以儒术数学分列焉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顺治十二年奉敕撰
  圣谕广训一卷   圣祖仁皇帝   亲制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绎为
  广训   颁示天下学宫

  庭训格言一卷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御纂
  御制日知荟说四卷乾隆元年  皇上取旧制各体文勒成是编
  御定内则衍义十六卷顺治十三年奉敕撰
  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顺治十三年奉   敕修至康熙二十一年告成   圣祖仁
  皇帝御制序文颁行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康熙五十六年奉   敕编
  御纂未子全书六十六卷康熙五十二年奉   敕编
  御定执中成宪八卷雍正六年奉敕撰
  御览经史讲义三十一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编
  正学隅见述一卷王宏撰撰思辨录辑要三十五卷陆世仪撰双桥随笔十二卷周召撰读朱随笔四卷陆陇其撰三鱼堂剩言十二卷陆陇其撰松阳抄存二卷陆陇其撰注解正䝉二卷李光地撰榕村语录三十卷李光地撰正蒙初义十七卷王植撰近思录集注十四卷茅星来撰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江永撰读书偶记三卷雷𬭎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家语正义十卷姜兆锡撰孔丛子正义五卷姜兆锡撰太极集注一卷孙子昶撰太极解拾遗一卷通书解拾遗一
  卷后录一卷西铭解拾遗一卷后录一卷李文照撰正蒙集解九卷李文照撰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李文照撰周子疏解四卷王明弼撰濓闗三书无卷数王植撰程书五十一卷程湛编小学集解六卷黄澄撰小学分节二卷髙熊徴撰小学集解六卷蒋永修撰小学纂注六卷髙愈撰小学句读记六卷王建常撰朱子语类纂十三卷王𨱆撰藤阴札记无卷数孙承泽撰学约续编十四卷孙承泽撰考正晩年定论二卷孙承泽撰明辨录二卷孙承泽撰紫阳通志录四卷髙世泰编圣学入门书无卷数陈瑚撰学言三卷白允谦撰此庵语录十卷胡统虞撰理学传心纂要八卷孙奇逢撰岁寒居答问二卷附录一卷孙奇逢撰潜室札记二卷刁包撰张界轩集八卷张时为撰学案一卷王甡撰存性编二卷颜元撰存学编四卷颜元撰存治编一卷颜元撰存人编一卷颜元撰教民恒言一卷魏裔介撰致知格物解二卷魏裔介撰周程张朱正脉无卷数魏裔介撰论性书二卷魏裔介撰约言录二卷魏裔介撰续近思录二十八卷郑光羲撰朱子圣学考略十卷朱泽沄撰广祀典议一卷吴肃公撰二程学案二卷黄宗羲撰读书质疑二卷王锬撰欲从录十卷王锬撰臆言四卷朱显祖撰儒宗理要二十九卷张能鳞编理学辨一卷王庭撰常语笔存一卷汤斌撰理学要㫖无卷数耿介撰朱子学归二十三卷郑端编溯流史学钞二十卷张沐撰闲道录三卷熊赐履撰下学堂札记三卷熊赐履撰大儒粹语二十八卷顾楝南编紫阳大指八卷秦云爽撰㑹语支言四卷陆鸣鳌撰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应㧑谦撰愤助编二卷蔡方炳编体独私钞四卷黄百家撰王刘异同五卷黄百家撰学术辨一卷陆陇其撰问学录四卷陆陇其撰信阳子卓录八卷张鹏翮撰王学质疑一卷附录一卷张烈撰教习堂条约一卷徐干学撰万世玊衡录四卷蒋伊撰儒门法语无卷数彭定求编三子定论五卷王复礼撰正修录三卷齐治录三卷于凖撰二程语录十八卷张伯行编小学集解六卷张伯行撰续近思录十四卷张伯行编学规类编二十七卷张伯行编性理正宗四十卷张伯行编广近思录十四卷张伯行编濓洛闗闽书十九卷张伯行编困学录集粹八卷张伯行编理学正宗十五卷实克勤编大学辨业四卷圣经学规纂二卷论学二卷李塨撰小学稽业五卷李塨撰性理纂要八卷冉觐祖撰程功录五卷杨名时撰嵩阳学凡六卷景日昣撰续小学六卷叶𨱅编心印正说三十四卷吴台硕撰尊道集四卷朱搴撰近思续录四卷刘源渌撰冷语三卷刘源渌撰读书日记六卷刘源渌撰性理辨义二十卷王建衡撰静用堂偶编十卷涂天相撰广字义三卷黄叔璥撰朱子晩年全论八卷李绂编学舫无卷数吴云撰白鹿洞规条目二十卷王㴻撰集程朱格物法一卷集朱子读书法一卷王㴻撰经书性理类辑精要录六卷王士陵撰谋道续录二卷谭旭撰读周子札记无卷数崔纪撰知非录一卷邓锺岳撰馀山遗书十卷劳史撰虚谷遗书三卷何国材撰笔记二卷程大纯撰日省编一卷冯昌临撰圣学辑要一卷潘继善撰载道集六十卷许焞编大学衍义辑要六卷大学衍义补辑要十二卷陈宏谋撰吕子节录四卷补道二卷陈宏谋编耻亭遗书十卷周宗濓撰棉阳学凖五卷蓝鼎元撰女学六卷蓝鼎元撰张子渊源录十卷张镠编女教经传通纂二卷任启运撰躬行实践录十五卷桑调元撰朱子为学考三卷童能灵撰理学疑问四卷童能灵撰读书小记三十卷范尔梅撰南阿集二卷康吕赐撰淑艾录十四卷祝洤撰下学编十四卷祝洤撰东莞学案无卷数吴鼎撰逸语十卷曹廷楝撰困勉斋私记四卷阎循观撰思通集二卷随意吟一卷秦望撰叙天斋讲义四卷窦文炳撰明儒讲学考一卷程嗣章撰业儒臆说一卷陶圻撰砭身集六卷刘鸣珂撰愚斋反经录十六卷谢王宠撰讲学二卷陈祖铭撰三立编十二卷王梓编性理析疑十五卷蔡洛撰童子问一卷黄文㴻撰敬义录一卷黄文㴻撰理解体要二卷黄为鹗撰读白鹿洞规大义五卷任徳成撰朱子书要无卷数不著编辑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儒术
  皇极经世解八卷王植撰
  以见上
  文渊阁著录
  皇极经世考三卷徐文靖撰皇极数钞二卷陶成撰衍范二卷顾昌祚撰洪范皇极补六卷刘世衢撰易范同宗录无卷数李灏撰太元别训五卷刘斯组撰洪范补注五卷潘士权撰画前易衍无卷数徐灿撰浚元十六卷张必国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数学
  儒家类凡一百六十九部
  道家
  等谨按郑志诸子类儒家及法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俱自为一门不分细目惟道家释家兵家分目太多殊嫌复琐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俱彚为总类不复别标细目云
  御定道徳经注二卷顺治十三年奉敕撰
  老子说略二卷张尔岐撰道徳经注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徐大椿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阴符经注一卷李光地撰参同契章句一卷李光地撰道徳经编注二卷胡与髙撰读道徳经私记二卷汪缙撰道徳经悬解二卷黄元御撰列子辨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南华评注无卷数张坦撰庄子解三卷吴世尚撰南华通七卷孙嘉淦撰南华本义二卷林仲懿南华简钞四卷徐廷槐撰南华模象记八卷张世荦撰参同契注二卷陈兆成撰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袁仁林撰古参同契集注六卷刘吴龙撰列仙通纪六十卷薛大训撰果山修道居志二卷叶𨱅撰得一参五七卷姜仲贞撰万寿仙书四卷曹无极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道家类凡二十二部
  释家
  正宏集一卷释本果撰南宋元明僧宝传十五卷释自融撰现果随录一卷僧戒显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释家类凡三部
  法家
  折狱卮言一卷陈士矿撰巡城条约一卷魏裔介撰风宪禁约一卷魏裔介撰读律佩觿八卷王明徳撰续刑法叙略一卷谭瑄撰疑狱笺四卷陈芳生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法家类凡六部
  杂家杂学 杂考 杂说杂品 杂纂 杂编
  等谨按杂家之称所包甚广
  钦定续通志于杂家类凡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六门最为赅备谨从其例分门编次惟杂学着录无书仅登存目至杂考以下并详列焉息斋藏书十二卷裴希度撰衡书三卷唐大陶撰格物问答三卷毛先舒撰螺峰说录一卷毛先舒撰圣学真语二卷毛先舒撰潜斋处语一卷杨庆撰蒙训一卷杨庆撰理学就正言十卷祝文彦撰圣学大成无卷数孙锺瑞撰拳拳录二卷李衷灿撰颜巷录一卷李𮕵灿撰晚闻篇一卷李衷灿撰柏乡魏氏传家录二卷附家约一卷魏裔介撰劝世恒言一卷魏裔介编万世太平书十卷劳大舆撰龙岩子集十二卷李丕则撰唾居随录四卷张贞生撰图书秘典一隅解一卷张沐撰潜书四卷唐甄撰五伦懿范八卷旧本题天台鹿门子撰不著名氏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卷刘智撰进善集无卷数张天柱撰懿言目录一卷二录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礼闱分校日记一卷七规一卷王喆生撰方斋补庄无卷数方正瑗撰公馀笔记二卷张文炳撰容膝居集杂录六卷葛芝撰苕西问答一卷吴学孔撰续笺山房集略十八卷郑遒明撰颐庵心言一卷乔大凯撰圣学逢源录十八卷金维嘉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学
  日知录三十二卷顾炎武撰义府二卷黄生撰艺林彚考二十四卷沈自南撰潜邱札记六卷阎若璩撰湛园札记二卷姜宸英撰白田杂着八卷王懋竤撰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何焯撰蒋维钧编樵香小记二卷何琇撰管城硕记三十卷徐文靖撰订讹杂录十卷胡鸣玉撰识小编二卷董丰垣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菰中随笔三卷顾炎武撰救文格论一卷杂录一卷顾炎武撰别本潜邱札记六卷阎若璩撰修洁斋闲笔四卷刘坚撰天香楼偶得十卷虞兆漋撰言鲭二卷吕种玉撰事物考辨六十二卷周象明撰天禄识馀二卷髙士奇撰畏垒笔记四卷徐昻发撰古今释疑八卷方履中撰螺江杂记八卷张文檒撰知新录三十二卷王棠撰西圃丛辨三十二卷田同之撰经史问五卷郭值撰掌录二卷陈祖范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考
  春明梦馀录七十卷孙承泽撰居易录三十四卷王士正撰池北偶谈二十六卷王士正撰香祖笔记十二卷王士正撰古夫于亭杂录六卷王士正撰分甘馀话四卷王士正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枣林杂爼无卷数谈迁撰读书偶然录十二卷程正揆撰见闻记忆录五卷徐国桢撰馀庵杂录三卷陈恂撰冬夜笺记一卷王崇简撰樗林三笔五卷魏裔介撰雕邱杂录十八卷梁清逺撰蒋说二卷蒋超撰云谷卧馀二十卷张习孔撰蒿庵闲话二卷张尔岐撰暑窗臆说二卷王钺撰聴潮居存业十卷原良撰匡林二卷毛先舒撰庸言录无卷数姚际恒撰筠廊偶笔二卷二笔二卷宋荦撰二楼纪略四卷佟赋伟撰介轩遗笔二卷史既济撰复堂杂说一卷史白撰竹村杂记二卷史白撰山志六卷王宏撰撰尚论持平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标异一卷陆次云撰在园杂志四卷刘廷玑撰妙贯堂馀谈六卷裘君宏撰东山草堂迩言六卷邱嘉穂撰蓉槎蠡说十二卷程哲撰道驿集四卷张祖年撰读书随记一卷续记一卷剰语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卮坛对问六卷江徳中撰经史慧解六卷蔡舍生撰任庵语略无卷数王建衡撰岭西杂录二卷王孝咏撰后海堂杂录二卷王孝咏撰南村随笔六卷陆廷灿撰枝语二卷孙之𫘧撰谔崖脞说五卷章盈撰书𨼆丛说十九卷袁栋撰然疑录六卷顾奎光撰潇湘聴雨录八卷江昱撰经史笔记无卷数潘继善撰毛氏残书三种无卷数毛羽宸撰榴园管测五卷王复撰数马堂答问二十卷黄名瓯撰钝根杂着四卷周池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说
  韵石斋笔谈二卷姜绍书撰七颂堂识小录一卷刘体仁撰研山斋杂记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研山斋珍玩集览无卷数孙炯撰老老恒言无卷数曹廷栋撰初学艺引二十三卷李仕学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品
  元明事类钞四十卷姚之骃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丰暇观颐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懿行编八卷李滢撰无事编二卷项真撰叶书一卷黄生撰伦史五十卷成克巩撰多识集十二卷魏裔介撰雅说集十九卷魏裔介撰佳言玉屑一卷魏裔介撰牛戒续抄三卷魏裔介撰希贤录十卷魏裔介撰资麈新闻七卷旧题魏裔介撰今考定为伪托之书嗜退庵语存十卷严有榖撰胜饮编一卷郎廷极撰经世名言十二卷苏宏祖撰寄园寄所寄十二卷赵吉士撰择执录十二卷王家启撰寿世秘典十八卷丁其誉撰同归集十六卷吴调元撰闻钟集无卷数劳大与撰遂生集十二卷王晫撰畜徳录二十卷席启圗撰宋稗类抄八卷潘永固编食色观六卷张芳编四本堂座右编二十四卷朱潮逺编敦行录二卷张鹏翮撰学仕要箴五卷张圻编秦氏闺训新编十二卷秦云爽撰庸行编八卷牟允中撰读书乐趣八卷伍涵芬撰砚北杂录无卷数黄叔琳撰孝史类编十卷黄齐贤撰经术要义四卷髙元标撰查浦辑闻二卷查嗣瑮撰㑹心录四卷孔尚任撰范家集略六卷秦坊撰范身集略八卷秦坊撰闲家编八卷王士俊撰训俗遗规五卷陈宏谋撰学统存二十四卷宋士宗撰权衡一书四十一卷王植撰多识类编二卷曹昌言撰养知录八卷纪昭撰闲家类纂二卷彭绍谦撰课业馀谈三卷陶炜撰福寿阳秋无卷数魏博编言行彚纂十卷汪之𫓧撰诸儒检身录一卷令狐亦岱撰心镜编十卷谭文光撰子苑一百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纂
  钝吟杂录十卷冯班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学海类编无卷数旧本题曹溶编庄屈合诂无卷数钱澄之撰杨园全书三十四卷张履祥撰张考夫遗书五卷张履祥撰竹裕园笔语十二卷李曰涤撰昭代丛书一百五十卷张潮撰丹麓杂着十种十卷王晫撰檀几丛书五十卷王晫张潮同编政学合一集无卷数许三礼撰秘书二十一种一百五卷汪士汉撰检心集十四卷闵则哲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编
  杂家类凡一百七十五部
  农家
  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乾隆二年奉敕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豳风广义三卷杨屾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农家类凡二部
  小说家杂事 异闻琐记
  等谨按小说家皆纪录闻见之书间有涉于琐异者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于小说类分杂事异闻琐记三门惟异闻类见着录者一馀各列诸存目焉
  读史随笔六卷陈忱拨玉堂荟记一卷杨士聪撰客途偶记一卷郑与侨撰玉剑尊闻十卷梁维枢撰明语林十四卷吴肃公撰明逸编十卷邹统鲁撰闻见集三卷蔡宪陞撰笻竹杖七卷施男撰今世说八卷王晫撰秋谷杂编三卷金维宁撰陇蜀馀闻一卷王士正撰皇华纪闻四卷王士正撰砚北丛录无卷数黄叔琳撰汉世说十四卷章抚功编过庭纪馀三卷陶越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杂事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吴任臣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等谨按山海经旧入史部地理类
  钦定四库全书以是书侈谈神怪入之子部小说家而吴任臣广注亦即附录于后今以列诸异闻焉蚓庵琐语一卷李王逋撰矩斋杂记二卷施闰章撰冥报录二卷陆圻撰史异纂十六卷傅燮调撰有明异丛十卷傅燮调撰觚剩八卷续编四卷钮秀撰旷园杂志二卷吴陈琰撰述异记三卷旧本题东轩主人撰不著名氏鄢署杂钞十四卷汪为熹撰果报见闻录一卷杨式传撰信征录一卷徐庆撰见闻录一卷徐岳撰簪云楼杂说一卷陈尚古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异闻
  豆区八友传一卷王蓍撰笔史二卷杨忍本撰板桥杂记三卷余懐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琐记
  小说类凡三十二部
  兵家
  握机经解一卷王㬚撰孙子彚征四卷郑端撰兵镜十一卷郑定罗撰武备志略五卷傅禹撰历代车战叙略一卷张恭交撰练阅火器阵记一卷薛熙撰武经体注大全㑹解七卷夏振翼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兵家类凡七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
  艺文略
  天文类第七天文 历数算术
  等谨按郑志天文类原分三门今依类编次其算法诸书専为天文而作者入天文门亦有与历数并合为帙者入历数门至算术一门则専收算书云
  天文
  晓庵新法六卷王锡阐撰天经或问前集一卷游艺撰天步真原一卷薛凤祚撰天学㑹通一卷薛鳯祚撰中西经星同异考一卷梅文鼏撰全史日至源流三十三卷许伯正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天经或问后集无卷数游艺撰璇玑遗述七卷掲暄撰秦氏七政全书无巻数秦文渊撰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八十卷黄鼎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历数
  历算全书六十卷梅文鼎撰大统书志十七卷梅文鼎撰勿庵历算书记一卷梅文鼎撰算学八卷续一卷江永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历算丛书六十二卷梅榖成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算术
  几何论约七卷杜知耕撰数学钥六卷杜知耕撰数度衍二十四卷方中通撰勾股引䝉五卷陈𬣙撰勾股矩测解原二卷黄百家撰少广补遗一卷陈世仁撰庄氏算学八卷庄亨阳撰九章录要十二卷屠文漪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勾股述二巻陈𬣙撰𨼆山鄙事四卷李子金撰围径真㫖无卷数顾长发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天文类凡二十六部
  五行类第八阴阳   占卜宅书葬书 杂技术
  等谨按郑志五行类三十门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于原目不必尽备凡分为阴阳占卜
  等门编次如左
  阴阳
  御定星历考原六卷康熙五十二年奉   敕撰
  钦定协纪辨方书三十六卷乾隆四年奉敕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禽遁七元成局书十四卷汪汉谋撰陈子性藏书十二卷陈应选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占卜
  卜法详考四卷胡煦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易冒十卷程良玉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宅书葬书
  定穴立向开门放水坟宅便览要诀四卷梅自实撰山法全书十九卷叶泰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五行类凡九部
  艺术类第九书画 篆刻附
  等谨按郑志艺术类十七门如射奕投壶之类今少専书无可采录惟篆刻印谱则应増入以附于书画之后焉
  书画篆刻附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乾隆九年奉敇撰
  秘殿珠林二十四巻乾隆九年奉敇撰
  庚子销夏记八卷孙承泽撰绘事备考八卷王毓贤撰江村销夏录三卷髙士奇撰式古堂书画彚考六十巻卞永誉撰南宋院画录八卷厉鹗撰传神秘要一巻蒋骥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无声诗史七卷姜绍书撰烟云过眼录二十卷周在浚撰画法纪年一卷郭础撰石村画诀一卷孔衍栻撰历代画家姓氏韵编七卷顾仲清撰画征录三卷续录二卷张庚撰月湖读画录一卷王梁撰艳雪斋书品二卷画苑二卷笔墨纸砚谱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书画
  印典八卷朱象贤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印存初集二卷印存元览二卷胡正言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篆刻附
  艺术类凡二十一部
  医方类第十医书方书
  等谨按郑志医方类分上下二帙其门目亦甚繁今酌并为医书方书二门如郑志原目之脉经伤寒及本草等类即从附见焉
  医书
  御纂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撰
  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徐彬注尚论篇八卷喻昌撰医门法律六卷附寓意草一卷喻昌撰伤寒舌鉴一卷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张倬撰续名医类案六十卷魏之琇撰兰台𮜿范八卷徐大椿撰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证治大还四十卷陈治撰马师津梁八卷马元仪撰张氏医通十六巻张璐撰伤寒缵论二卷绪论二卷张璐撰本经逢原四卷张璐撰诊宗三昧一卷张璐撰石室秘箓六卷陈士铎撰李氏医鉴十巻续补二卷李文来撰医学彚纂指南八卷端木缙撰济阴纲目十四卷武之望撰保生碎事一卷汪淇撰释骨一卷沈彤撰医学求真录总论五巻黄宫绣撰伤寒分经十卷吴仪洛撰难经经释二卷徐大椿撰医贯砭二卷徐大椿撰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叶桂撰得心录一卷李文渊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郑重光撰医津筏一卷江之兰撰素问悬解十三卷黄元御撰灵枢悬解九卷黄元御撰难经悬解二卷黄元御撰伤寒悬解十五卷黄元御撰伤寒说意十一卷黄元御撰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黄元御撰四圣心源十巻黄元御撰四圣悬枢四卷黄元御撰素灵㣲蕴四卷黄元御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方书
  綘雪园古方选注三卷附得宜本草一卷王子接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徐大椿撰伤寒类方一卷徐大椿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成方切用十四卷吴仪洛撰长沙药解四卷黄元御撰玉楸药解四卷黄元御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医方类凡四十四部
  类书类第十一
  御定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康熙四十九年奉   敕撰
  御定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康熙五十八年奉   敇撰
  御定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康熙六十一年奉   敕撰
  御定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康熙末年奉   敕撰至雍正五年告成   世宗
  宪皇帝御制序文颁行

  御定佩文韵府一百六卷康熙五十年奉敕
  御定韵府拾遗一百十二卷𢰅康熙五十五   年奉
  编珠补遗二卷续编珠二卷敕撰髙士格致镜原一百卷奇辑陈元读书纪数略五十四卷龙撰宫梦花木鸟兽集类三卷仁撰吴宝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典制纪略无巻数芝撰孙承经世篇十二卷泽撰旧本题顾炎武撰今考为伪托考古类编十二卷之书柴绍广群辅录六卷炳撰徐氏族笺释八卷汾撰熊峻历朝人物氏族㑹编十卷运撰旧本题禾川南里松山颖侯氏撰今考二酉彚删二十四卷为尹敏古今疏十五卷编王训三才藻异三十三卷撰朱虚撰三才彚编四卷屠粹忠撰千家姓文一卷龚在升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撰崔冕撰李氏类纂五十卷应㧑谦撰韵粹一百七巻李绳逺撰旧本题古事苑十二卷朱彛尊撰行年录无卷数邓志谟撰石楼臆编五卷魏方奉五经类编二十八
  周世樟撰同人传四卷陈祥裔撰古事比五十三卷方中徳撰政典彚编八卷王芝藻撰典引辑要十八卷丁昌遂撰广事类赋四十卷华希闵撰根黄集十卷杨文源撰三体摭韵十二卷朱昆田撰文献通考节贯十巻周宗濓撰考古略八卷王文清撰考古原始六巻王文清撰春秋经传类聨无巻数王绳曾撰杜韩集韵三卷汪文柏编古今记林二十九卷汪士汉撰古学捷录十巻陈应麟撰读古纪源九卷何懋永撰经济宏词十二卷汪学信编唐句分韵初集四卷二集四卷续集二巻四集五巻冯瀚撰是庵日记十四卷杨拥撰类书纂要三十三巻周鲁撰骈语类鉴四卷周池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类书类凡四十九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三
  艺文略
  文类第十二上楚辞别集
  等谨案郑志文类于楚辞别集总集之外又分赞颂箴铭等目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于赋及碑碣四六诸门有自为一书者则依郑例分类编次其専集中杂见诸体未便分析仍收入别集总集二门不复别标诸目云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六巻楚辞馀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巻蒋骥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天问补注一巻毛奇龄撰楚辞灯四卷林云铭撰离骚经注一卷九歌注一卷李光地撰离骚经解一卷方楘如撰离骚解一巻顾成天撰读骚列论一巻顾成天撰楚辞九歌解一卷顾成天撰离骚中正无卷数林仲懿撰屈骚心印五卷夏大霖撰楚辞新注八卷屈复撰楚辞章句七卷刘梦鹏撰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楚辞类凡十二部
  别集注解 编录别集
  等谨案文类别集有唐宋诸家著述经后人注释及重加编次者
  钦定续通志于别集之前别分注解编录二门谨从其例并为分载仍依注解编录人先后为次
  李义山诗注三卷补注一巻朱鹤龄注李义山文集笺注十卷徐树榖笺徐炯注温飞卿集笺注九卷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订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查慎行补注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吴兆宜笺注徐孝穆集笺注六卷呉兆宜笺注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附编二卷仇兆鳌注韩集㸃勘四卷陈景云撰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王琦注庾子山集注十六巻倪璠注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附录二卷赵殿成笺注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杜诗说十二卷黄生撰读书堂杜诗注解二十巻张潜撰陶诗笺五卷邱嘉穗撰陶诗彚注四卷吴瞻泰撰杜诗㑹粹二十四卷张逺撰杜诗论文五十六卷呉见思撰杜诗阐三十三卷卢元昌撰杜律疏八巻纪容舒撰读杜心解六卷浦起龙撰樊绍述集注二巻孙之𫘧撰玉川子诗集注五卷孙之𫘧撰西昆发㣲三卷吴乔撰李长吉歌诗彚解五卷王琦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别集注解
  白香山诗集四十卷附录年谱二卷汪立名编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剡源文钞四卷黄宗羲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一百一十卷朱玉编诸葛丞相集四巻朱璘编香山诗钞二十巻杨大鹤编东坡养生集十二卷王如锡编王阳明集十六巻王贻乐编阳明文钞二十卷张问达编阳明全集二十卷传习录一巻语录一卷俞嶙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别集编录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一百七十六巻诗文共分四集癸亥以前为初集四十卷丁丑以前为二集五十卷辛卯以前为三集五十卷皆大学士张玉书等恭编壬辰至壬寅为四集三十六卷庄亲王允禄等恭编通一百七十六卷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三十卷文二十卷分十三体诗十卷前七卷为   雍邱
  集康熙壬寅以前作后三卷为四宜堂集雍正癸卯以后作

  御制乐善堂文集定本三十卷乾隆二十三年尚书协办大学士蒋溥等奉
  敕编

  御制文初集三十卷乾隆二十八年㳟录 奏进奉敕刋布凡五百七十馀篇分十
  有九体各以年月为次

  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目录四卷二集九十四卷目录十卷三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四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巻古今体诗编年为次自丙辰至丁卯为初集自戊辰至己卯为二集自庚辰至辛卯为三集自壬辰至癸卯为四集甲辰以后之诗㳟俟续编
  梅村集四十卷吴伟业撰汤子遗书十卷汤斌撰兼济堂文集二十卷魏裔介撰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施闰章撰忠贞集十卷范承谟撰林蕙堂集二十六卷吴绮撰精华录十卷王士正撰尧峰文钞五十卷汪琬撰午亭文编五十卷陈廷敬撰读书斋偶存稿四卷叶方蔼撰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巻延露词三巻南𣶂集三巻彭孙遹撰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巻朱彝尊撰政书八卷于成龙撰愚庵小集十五卷朱鹤龄撰抱犊山房集六卷嵇永仁撰文端集四十六巻张英撰西河文集一百七十九卷毛奇龄撰莲洋诗钞十卷呉雯撰张文贞集十二巻张玉书撰西陂类稿三十九卷宋荦撰铁庐集三巻外集二卷附录一巻潘天成撰湛园集十卷姜宸英撰古欢堂集三十六卷附黔书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田雯撰榕村集四十卷李光地撰三鱼堂文集十二巻外集六卷附录一巻陆陇其撰因园集十三卷赵执信撰怀清堂集二十卷汤右曽撰二希堂文集十二卷蔡世逺撰敬业堂集五十巻查慎行撰望溪集八巻方苞撰存砚楼文集十六卷储大文撰香屑集十八卷黄之隽撰鹿洲初集二十卷蓝鼎元撰樊榭山房集二十巻厉鹗撰杲堂集十二卷沈彤撰松泉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六卷汪由敦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燕香斋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刘馀祐撰金文通集二十卷金之俊撰灌研斋集四卷李元鼎撰用六集十二卷刁包撰秀岩集三十一卷胡世安撰澹友轩集十六卷薛所蕴撰桴庵集四卷薛所蕴撰搜遗稿四卷彭賔撰青溪遗稿二十八卷程正揆撰己亥存稿一卷孙承泽撰淳云集十一卷陈之遴撰静惕堂诗集四十四巻曹溶撰粤游草一巻曹溶撰橘洲诗集六卷范士楫撰且园近集四卷且园近诗五卷王岱撰了葊文集九巻王岱撰内省斋文集三十二卷汤来贺撰古处堂集四卷髙尔俨撰沚亭文集二巻孙廷铨撰薪斋集八卷吕阳撰读史亭诗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彭而述撰道山堂前集四巻后集七卷陈轼撰山围堂集二十三巻郑宗圭撰石云居士集十五卷诗七卷陈名夏撰栖云阁诗十六卷拾遗三卷髙珩撰栖云阁诗略无卷数髙珩撰诚正斋集八卷上官𫟷撰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诗集三十三卷王崇简撰东村集十卷李呈祥撰蕉林诗集无卷数梁清标撰东谷集三十四卷归庸集四卷桑榆集三巻白允谦撰陈士业全集十六卷陈宏绪撰九山游草一卷李确撰梅花百咏一卷李确撰二槐草存无卷数王翃撰直木堂诗集七卷释本昼撰南耕草堂诗稿无巻数曹亮武撰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黄宗羲撰紫峰集十四巻杜越撰白茅堂集四十六巻顾景星撰溉堂前集九卷续集六巻后集六巻诗馀二卷孙枝蔚撰五公山人集十四巻王馀佑撰二曲集二十二卷李颙撰聪山集十四卷申涵光撰蒿庵集三卷张尔岐撰云龛遗稿一卷梁春晖撰茂绿轩集四巻顾梦游撰苎庵二集十二巻吴懋谦撰水田居士文集五巻贺诒孙撰暗修斋稿一巻萧企昭撰藕湾全集二十九巻张仁熙撰芝在堂集十五卷刘醇骥撰织斋集钞八巻李焕章撰谢程山集十八巻谢文洊撰燕峰文钞一巻费宻撰虎溪渔叟集十巻刘命清撰徐太拙诗稿无巻数徐振芳撰彭省庐文集七卷诗集十巻彭师度撰蘧庐诗无卷数韩纯玉撰省轩文钞十巻柴绍炳撰张泰亭诗集十二巻张丹撰噀书八卷毛先舒撰思古堂集四卷毛先舒撰东苑文钞二卷诗钞一卷毛先舒撰小匡文钞四巻毛先舒撰蕊云集一巻晩唱一卷毛先舒撰学园集二巻续编二卷沈起撰榆墩集选文九卷诗二巻徐世溥撰筠谿集七卷范青撰橘苑诗钞十一卷诸匡鼎撰安静子集十三卷安致逺撰完玉堂诗集十巻释元璟撰冬闗诗钞六卷释通复撰懒斋别集十四卷释通门撰西北文集四巻毕振姬撰涑水编五卷翟凤翥撰兰雪堂诗集三卷谢賔王撰祓园集九卷梁清逺撰黄山诗留十六卷法若真撰心逺堂诗集十二卷李霨撰聿修堂集一卷蓝润撰寒松堂集九十二卷魏象枢撰且亭诗集无巻数杨思圣撰梦吟集一卷续集一巻王天春撰崑林小品三卷崑林外集无卷数魏裔介撰四思堂文集八卷傅维鳞撰燕川渔唱诗二卷植斋文集二卷傅维橒撰倚雉集十二巻窦遴奇撰王文靖集二十四卷附录一卷王熙撰佳山堂集十卷冯溥撰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宋徴舆撰慎斋遇集五卷莅楚学记一卷日怀堂奏疏四卷蒋永修撰潜沧集七卷余一元撰安雅堂诗安雅堂拾遗诗皆无卷数安雅堂拾遗文二卷附二乡亭词四卷宋琬撰退庵集二十一卷李敬撰西山集九卷张能鳞撰冯定逺集十一巻冯班撰文襄公别录六巻李之芳撰拟故宫词一巻徐宇昭撰春树草堂集六巻杜恒灿撰屺思台文集八巻诗集一卷刘子壮撰熊学士诗文集三卷熊伯龙撰志壑堂诗十五卷唐梦赉撰耿岩文选无卷数沈珩撰乐圃诗集七卷颜先敏撰汤潜庵文集节要八卷汤斌撰彭定求编宝纶堂集五卷许缵曾撰漫馀草一巻王庭撰循寄堂诗稿无卷数朱廷燝撰鹤静堂集十九卷周茂源撰贻清堂集十三卷补遗四卷张习孔撰愿学堂集二十卷周灿撰月岩集五巻周礼撰容庵诗集十卷辛卯集一卷孙爽撰万山楼诗集二十四卷许虬撰万青阁全集八卷赵吉士撰林卧遥集三卷赵吉士撰遂初堂文集九卷杨兆鲁撰画壁遗稿一卷范承谟撰见山楼诗文集无巻数杨素蕴撰抚皖治略一卷抚楚治略一卷谷城水运纪略一卷杨素蕴撰张康侯诗草十一卷张晋撰憗斋存稿四卷白乃贞撰堪斋诗存八卷顾大申撰学源堂文集十八卷郭棻撰莲龛集十五卷李来泰撰司勲五种集二十卷王士禄撰天延阁诗前集十六巻后集十三卷花果㑹唱和诗一卷赠言集四卷梅清撰瞿山诗略三十三卷梅清撰饮和堂集二十一卷姚夔撰涑亭诗略一卷林尧光撰浣亭诗略二卷浣亭归来吟一巻附山䕬花垭长短句一卷林尧华撰托素斋集十卷黎士宏撰涟漪堂遗稿二巻沈峻曽撰半农斋集八卷蒋中和撰陆密庵文集二十卷录馀二卷诗集八卷诗馀四卷陆求可撰鹤岭山人诗集十六卷王泽宏撰耻躬堂文集二十卷王命岳撰澹馀轩集八卷孙光祀撰南沙文集八卷附录一卷洪若皋撰绵津山人诗集十八巻枫香词一巻宋荦撰精华录训纂十卷王士正撰恵栋注渔洋诗集二十二卷续集十六巻王士正撰渔洋文略十三卷王士正撰蚕尾集十卷续集二巻后集二卷王士正撰南海集二卷王士正撰雍益集一卷王士正撰抡山集选一卷王士禧撰钝翁前后类稿一百十八巻汪琬撰七颂堂集十四卷刘体仁撰闲居草一卷董含撰雪鸿堂文集十八卷李蕃撰秋笳集八巻吴兆骞撰改亭诗集六卷文集十六巻计东撰庸书二十巻张贞生撰安序堂文钞二十卷毛际可撰㑹侯文钞二十卷毛际可撰午亭集五十五卷陈廷敬撰挹奎楼文集十二巻林云铭撰吴山鷇音八卷林云铭撰经义斋集十八卷熊赐履撰澡修堂集十六卷熊赐履撰槐轩集十卷王曰髙撰霞园诗集三卷文集一卷郑重撰荆南墨农全集无卷数徐喈凤撰嵩庵集五卷冯苏撰静庵集十二巻郑日奎撰日知堂文集六巻郑瑞撰世徳堂集四巻王𨱆撰行素堂诗集一卷李如淓撰思诚堂集二卷吴琠撰古愚心言八卷彭鹏撰聊园全集十五卷孔贞瑄撰叶忠节遗稿十三卷叶映榴撰张文贞外集二卷张玉书撰笠山诗选五卷孙蕙撰谷口山房诗集十巻李念慈撰证山堂集八巻周斯盛撰时一吟诗四巻黎耿然撰柴村集十九巻附录一卷邱志广撰(⿱𥫗廉)-- 帘集七卷陈箴撰中岩集六卷宋振麟撰积书岩诗选无卷数刘逄源撰鸿逸堂稿无卷数王艮撰稽留山人集二十卷陈祚明撰止泉文集八卷朱泽沄撰性学吟二巻徐世沐撰欣然堂集十卷陶孚尹撰定峰乐府十卷沙张白撰葭里集六卷葭里二集六卷葭里三集五卷周鐈撰突星阁诗钞十五卷王戬撰梦华子遗集一卷呉炯撰杏村诗集七卷谢重辉撰萧亭诗选六巻张实居撰后圃编年稿十六卷李嶟瑞撰荆树居文略十卷李懋绪撰冠豸山堂文集三卷童能灵撰谷水集二十二卷胡夏客撰丁野鹤诗钞十卷丁耀亢撰吾好遗稿一卷章静宜撰莱山堂集八卷遗稿五卷章金牧撰杲堂文钞六卷诗钞七巻李邺嗣撰孔天徴文集无卷数孔尚典撰懐葛堂文集十五卷梁份撰草亭文集一巻彭任撰孔锺英集十卷孔毓琼撰孔惟叙集六卷孔毓功撰江泠阁诗集十四卷冷士嵋撰江泠阁文集四卷续集二巻泠士嵋撰懐舫集三十六巻魏荔彤撰秋水集十六卷冯如京撰偶然云集十卷汤之锜撰皋轩文编一巻李光坡撰澄江集无巻数陆次云撰北墅绪言五卷陆次云撰恕斋偶存七卷方士颖撰耐俗轩诗集三卷申颋撰一溉堂诗集一卷余光耿撰寻壑外言五卷李䋲逺撰阳山诗集十卷陈炳撰黄叶村庄诗集十卷吴之振撰白溇文集四卷沈受宏撰璇玑碎锦二卷万树撰强恕堂诗集八卷髙之𫘬撰芙蓉集十七巻宋元鼎撰不碍云山楼稿无卷数周纶撰重知堂诗二卷赵善庆撰宠寿堂诗集三十卷张竞光撰雪庵诗存二卷丁嗣徴撰天外谈四卷石庞撰复园文集六卷董闻京撰章江集五卷安世鼐撰尺五堂诗删六卷严我斯撰读书堂集四十六巻赵士麟撰珂雪诗无卷数曹贞吉撰九谷集六卷方殿元撰戒庵诗存一卷邵平逺撰雪园诗集六卷梁圭撰健松斋集二十四巻续集十卷方象瑛撰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汪懋麟撰学文堂集四十三卷陈玉璂撰别本学文堂集四十七巻陈王璂撰五经堂文集五巻语录一卷范鄗鼎撰柳村诗集十二卷黄讷撰石屋诗钞八卷补钞一巻魏麟徴撰纵钓居文集八巻应是撰慎修堂诗集八卷廖腾煃撰残本匏庵遗集三卷石璜撰憺园集三十八巻徐干学撰白石山房稿十三巻李振裕撰别本白石山房稿二十六巻李振裕撰已畦集二十一巻原诗四卷叶燮撰赵恭毅剰稿八巻附裘萼剰稿三卷赵申乔撰裘萼剰稿其子熊诏撰玉岩诗集七巻林麟焻撰孜堂文集二卷张烈撰临野堂文集十卷钮琇撰立命堂二集十三卷嵇宗孟撰古钵集选一巻王士祜撰有怀堂诗文稿二十八巻韩菼撰𬞟村类稿三十巻附录二卷徐倬撰礼山园文集八巻李来章撰残本经史绪言一卷朱董祥撰南畇文集十二卷彭定求撰宝啬堂诗稿四卷张榕端撰河上草二卷张榕端撰兰樵归田稿一巻张榕端撰彭椒岩诗稿二十二卷彭开佑撰旭华堂文集十四巻补遗一巻续编一卷王奂曾撰通志堂集十八巻附录二卷纳喇性徳撰翠滴楼诗集六卷冯云𩧓撰兼山堂集八巻陈锡嘏撰清芬堂存稿八巻胡㑹恩撰蘧庐草一卷黄钟撰西涧初集六巻刘然撰青门麓稿十六卷附邵氏家录一卷青门旅稿六卷青门剩稿八卷邵长蘅撰竹垞文类二十六卷朱彝尊撰受祺堂诗集三十四卷李因笃撰世恩堂集三十五卷王顼龄撰深秀亭近草五卷潘锺麟撰遂初堂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潘耒撰抱经斋集二十卷附焚馀草一卷徐嘉炎撰焚馀草乃嘉炎父肇森撰丛碧山房集五十七巻附诗义固说二卷庞垲撰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李澄中撰白云村集八卷李澄中撰秋锦山房集二十二卷李良年撰别本莲洋集二十巻吴雯撰雪石堂诗草无巻数刘尔懐撰思复堂集十卷卲廷采撰徐都讲诗一卷闺秀徐昭华撰拙斋集五卷朱奇龄撰张迩可集四卷张逺撰超然诗集八巻张逺撰山晓阁诗十二巻孙琮撰香草居集七卷李符撰秋水阁文钞一卷陈维岳撰宝菌堂遗诗二巻赵执端撰友柏堂遗诗选二卷冯协一撰野香亭集十三巻李孚青撰梦鼎堂文集四巻若溪集一巻任观瀛撰晩树楼诗稿四巻吴震方撰双溪草堂诗集十卷附逰西山诗一巻汪晋徴撰老云斋诗删十卷沈不负撰冯舍人遗诗六卷冯廷櫆撰居业斋文集二十巻别集十卷金徳嘉撰艾纳山房集五巻王九龄撰徳星堂文集八卷续集一巻河工集一巻诗集五巻许汝霖撰素岩文稿二十六篇王喆生撰周广庵全集三十八卷周金然撰奉使滇南集无卷数许嗣隆撰岭南二纪二巻茅兆儒撰正谊堂集十二卷张伯行撰爱日堂诗集二十七巻陈元龙撰鹤侣斋集三卷孙勷撰宝宸堂集四巻张希良撰倚云阁诗集一巻汪灦撰𡵚老编年诗钞十三卷金张撰昆仑山房集三卷张笃庆撰鬲津草堂诗集无卷数田霡撰匡山集六巻王沛恂撰绮树阁稿一巻安箕撰菁庵遗稿一卷汪筠撰学古堂诗集六巻沈季友撰半庵诗稿无卷数劳巁撰东湖文集三卷朱璘撰药亭诗集二卷梁佩兰撰钵山堂诗集十九卷陈阿平撰绀寒亭诗集十巻文集四巻赵俞撰杕左堂诗集六卷词四卷续集三巻孙致弥撰峇㠠山人集无卷数谢乃实撰过江集四卷史申义撰寒村集三十六巻郑梁撰双云堂文稿六卷诗稿六巻范光阳撰藜乘初集一卷二集二巻刘以贵撰峣山文集四卷诗集一巻田从典撰潘中丞集四巻潘宗洛撰楝亭诗钞五卷附词钞一卷曹寅撰时用集无卷数陈𬣙撰湖海集十三巻孔尚任撰幸趺草三卷黄百家撰眺秋楼诗八巻髙岑撰赤嵌集四巻孙元衡撰四香楼集四巻范纉撰酿川集十三卷许尚质撰舟车初集二十卷陶季撰燕堂诗钞八卷朱径撰钝斋文钞七巻杨兆㙴撰集古梅花诗无卷数张吴曼撰根味斋诗集二十巻徐志莘撰笏峙楼集五巻张祖年撰观树堂诗集十四卷朱璋撰恕谷后集十巻续刻三巻李塨撰东山草堂文集二十卷诗集八巻续集一卷邱嘉穗撰在陆草堂集六巻储欣撰息庐诗一卷陶尔穟撰陈恪勤集三十九卷陈鹏年撰道荣堂文集六巻陈鹏年撰固哉叟诗钞八巻髙孝本撰葛庄诗钞十三巻刘廷玑撰葛庄编年诗无巻数刘廷玑撰咸斋文钞七卷查旭撰冰斋文集四卷懐应聘撰清端集八卷陈瑸撰梦月岩诗集二十巻吕履恒撰冶古堂文集五卷吕履恒撰雪鸿堂文集四卷李锺璧撰克念堂文钞二卷雷铎撰残本赋清草堂诗钞六巻张棠撰山舟堂集十二卷周士彬撰湛园未定稿六巻姜宸英撰真意堂文稿一巻姜宸英撰菀青集无巻数陈至言撰华鄂堂集二卷周𢑴撰朴学斋诗集十卷林佶撰柳塘诗集十二巻吴祖修撰畏垒山人诗集四巻徐昻发撰澄懐园全集三十七卷张廷玉撰秋江诗集六卷黄任撰秋叶轩诗四卷张琳撰黒蝶斋诗钞四巻沈岸登撰楼村集二十五卷王式丹撰古剑书屋文钞十卷吴廷桢撰纬萧草堂诗六巻宋至撰绩学堂文钞六卷诗钞四卷梅文鼎撰滋兰堂诗集十卷沈元沧撰澹初诗稿八巻附见山堂诗钞一卷沈翼机撰见山堂诗钞乃其子廷荐撰集虚斋学古文十二卷方楘如撰茧斋诗选三巻张谦宜撰蓼村集四巻王革撰雪鸿堂文集二卷李锺峨撰王石和文集无巻数王珻撰十峰集五卷徐基撰蓬庄诗集六卷沈虹撰雄雉斋选集六巻顾图河撰青溪诗偶存十卷蒋锡震撰退谷文集十五卷诗集七卷黄越撰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徐用锡撰青要集十二卷吕谦恒撰吾庐遗书无巻数陶成撰性影集八卷王时宪撰改堂文钞二卷唐绍祖撰石川诗钞三卷方觐撰师经堂集十八巻徐文驹撰墨澜亭集无卷数帅我撰残本云川阁诗集九卷杜诏撰闾邱诗集六十巻顾嗣立撰今有堂诗集六卷附茗柯词一巻程梦星撰二水楼诗集十八巻文集十卷李茹旻撰朱圉山人集十二卷巩建丰撰三华集四卷梁㙨撰练溪集五巻傅米石撰约园诗钞二巻郭雍撰瓦缶集十二卷李宗渭撰若庵集五巻程庭撰嗜退山房稿五巻帅仍祖撰空明子诗集十巻又八卷文集六巻又二卷杂录一巻诗馀一巻张荣撰挹青轩诗稿一卷闺秀华浣芳撰龙溪草堂集十巻王世睿撰陈玉几诗集三巻陈撰撰云溪文集五卷储掌文撰据梧诗集十五卷管棆撰近道斋文集六卷诗集四巻陈万䇿撰白田草堂存稿二十四卷王想竑撰庄元仲集一巻荘亨阳撰绿萝山房文集二十四卷诗集三十二卷胡浚撰寒香阁诗集四巻邓锺岳撰墨麟诗十二巻马维翰撰秋塍文钞十二巻三州诗钞四卷鲁曾煜撰最古园二编十八卷罗人琮撰陆堂文集二十巻诗集十六巻续诗集八卷陆奎勲撰唐堂集六十一巻黄之隽撰云存诗钞九巻查祥撰小兰陔集十二巻谢道承撰桐村诗九卷冯咏撰崇徳堂集八巻王植撰偶存草无巻数王植撰墙东杂著一巻王汝骧撰南园诗钞十巻尤世求撰与梅堂遗集十二卷佟世思撰金䦣斋集十二巻金敞撰前溪集十四卷唐靖撰华林庄诗集四巻姚孔□撰瓠尊山人诗集十七巻夏熙臣撰道腴堂诗集四巻曹煜曾撰长啸轩诗集六卷曹煐曾撰放言居诗集六巻曹炳曾撰随村遗集六巻施瑮撰有懐堂诗文集一卷田肇丽撰静便斋集十巻王曾祥撰锺水堂诗三巻颜肇维撰带月草堂诗集一卷颜懐礼撰青屿稿存无巻数张安弦桐乳斋诗集十二巻梁文濓撰橡村集四巻朱缃撰苍雪山房稿一巻朱纲撰吾友于斋诗钞八卷张锡爵撰蔗尾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卷郑方坤撰树人堂诗七卷帅念祖撰涵有堂诗文集四巻游绍安撰南陔堂诗集十二巻徐以升撰已山文集十卷别集四卷王步青撰江声草堂诗集八巻金志章撰谦斋诗稿二巻补遗一巻曹廷枢撰司业文集四巻陈祖范撰司业诗集四巻陈祖范撰王艮斋集十四巻王峻撰锄经馀草十六卷王文清撰明史杂咏四巻严遂成撰綘跗阁诗稿十一巻诸锦撰赐书堂诗选八巻周长发撰小山全稿二十卷王时翔撰就正草一卷徐玺撰松源集无卷数孙之𫘧撰春及堂诗集四十三卷倪国琏撰四焉斋诗集六卷附梯仙阁馀课一卷拂珠楼偶钞二巻曹一士撰梯仙阁馀课为一士继室陆凤池撰拂珠楼偶钞为一士女锡圭撰四焉斋文集八卷曹一士撰寒香草堂集四卷刘元燮撰金管集一卷顾成天撰花语山房诗文小钞一卷附三重赋一卷燕京赋一卷顾成天撰桑𡸅甫集八十四卷桑调元撰柯椽集一卷周宣猷撰雪舫诗钞八巻周宣猷撰柳渔诗钞十二巻张湄撰秋水斋诗集十五卷张映斗撰宁逺堂诗集一卷朱成㸃撰松桂读书堂集八卷姚培谦撰舒晓斋存稿三卷黄溶撰桐隠书屋集二卷朱崇勲撰湖上草堂诗一卷朱崇道撰蚕桑乐府一卷沈炳震撰无悔斋集十五卷周京撰实懒斋诗集四卷张时奉撰亦庐诗集二十八卷汤斯祚撰芝坛集二卷张鹏翼撰江湖闲吟八卷王道撰慎独轩文集八卷刘青霞撰孱守斋遗稿四卷姚世钰撰蕴亭诗稿二卷金𬘩撰翰村诗稿六卷仲是保撰梧江杂咏一巻刘云锋撰在亭丛稿二十卷李果撰朴庭诗稿十巻吴爚文撰孤石山房诗集六卷沈心撰抗言在昔集一卷沈水壶撰二须堂集二卷丁咏洪撰双树轩诗钞一卷释湛性撰香域内外集十二巻释敏膺撰敲空遗响十二巻释如干撰餐秀集二卷黄千人撰梯青集无卷数项大徳撰月湖剩稿一卷王梁撰梦村集二卷朱纬撰后海书堂遗文二卷王孝咏撰薇香集一卷燕香集二巻燕香二集二卷方观承撰晚晴楼诗草二巻闺秀曹锡淑撰蓝户部集二十六卷蓝千秋撰丰川全集二十八卷王心敬撰丰川续集三十四卷王心敬撰绿筠轩诗四卷张元撰质园诗集三十二卷商盘撰竹香诗集四卷席鏊撰冰壑诗钞六卷朱令昭撰鹅浦集六巻朱懐朴撰菱溪遗草一巻蒋麟昌撰松泉诗集六卷江昱撰闺房集一卷闺秀陈佩撰白云诗集七巻别集一巻卢存心撰万青楼诗文残编一巻卲昻霄撰随园诗集十卷附录一巻邉连宝撰隠拙斋集五十巻沈廷芳撰东山草堂集六卷潘安礼撰黄静山集十二卷黄永年撰山阴集一卷归田遗草一巻林其茂撰史复斋文集四巻史调撰瑜斋诗草一卷郭赵璧撰卓山诗集十二卷帅家相撰匏息斋前集二十四卷凌树屏撰问羲轩诗钞二卷剩草一巻庄纶渭撰咏史六言一巻周宣武撰月坡诗集四巻郭植撰玉芝堂集九巻卲斋焘撰懒真初集诗选八卷张用天撰燕川集六巻范泰恒撰敝帚集二卷附芦中集一巻赵东忠撰凝斋遗集八巻陈道撰柘坡居士集十二卷万光泰撰浩波遗集三卷郑际熙撰观光集五巻蔡以封撰绿杉野屋集四巻徐以泰撰强恕斋文钞五卷张庚撰冬心集四卷金农撰产鹤亭诗集七卷曹庭楝撰西涧草堂集四卷阎循观撰𫵷崌山人集八卷汪舸撰睫巢集六卷后集一卷李锴撰石闾诗一卷陈景元撰南阜山人诗集七卷髙凤翰撰拙斋集一卷李逺撰密娱斋诗稿一卷邓汝功撰放鹤村文集五卷张侗撰东坪集八卷胡庆䂊撰六湖遗集十二巻张文瑞撰念西堂诗集八卷古雪堂文集十九卷王令撰有兰书屋存稿四卷石球撰寒玉屏集二卷碎金集二巻焛南仲撰薪槱集四卷许昌国撰璞堂文钞十一卷许重炎撰禹门集四巻郭振遐撰彚书六巻王凤九撰天门诗集六巻文集六巻吴盛藻撰岁寒堂存稿一巻林璐撰天香阁诗集十巻唐之凤撰笑门诗集二十五巻戚玾撰偶存草诗集六巻林之旧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别集
  别集类凡六百五十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巻一百四
  艺文略
  文类第十二下总集 赋 碑碣 四六 奏议书 文史 诗评 诗馀总集
  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康熙二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御选内阁学士徐干学等
  奉敕编注

  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康熙四十二年奉   敕编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百八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奉   敕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康熙四十六年奉   敕编御定四朝诗二百九十二卷康熙四十八年奉   敕编
  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康熙五十年奉敕编
  御选唐诗三十二卷附录三卷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乾隆三年御定
  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御定
  皇清文颖一百二十四卷乾隆十二年御定
  钦定四书文四十一卷乾隆元年奉敕编
  诗纪匡缪一卷冯舒撰玉台新咏考异十卷纪容舒撰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黄宗羲编唐贤三昩集三卷王士正编二家诗选二卷王士正删录明徐祯卿高叔嗣二人诗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王士正编明诗综一百卷朱彛尊编宋诗钞一百六卷吴之振编宋元诗㑹一百卷陈焯编粤西诗载二十五卷粤西文载七十五卷粤西丛载三十卷汪森编元诗选一百一十一卷顾嗣立编全唐诗录一百卷徐倬编甬上耆旧诗三十卷胡文学编槜李诗系四十二卷沈季友编古文雅正十四卷蔡世逺编鄱阳五家集十五巻史简编南宋杂事诗七卷沈嘉辙呉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同撰宋百家诗存二十八卷曹庭栋编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昭明文选越裁十一卷洪若皋编选诗定论十八卷吴湛撰文选音义八卷余萧客撰冯氏校定玉台新咏十卷冯舒校二冯评㸃才调集十卷冯舒冯班同评玉台新咏笺注十卷呉兆宜撰唐诗鼓吹笺注十卷钱朝鼎王俊臣同注王清臣陆贻典同笺续宛雅八卷蔡蓁春施闰章同编宛雅三编二十四卷施念曾张汝霖同编萧氏世集无卷数萧伯升编太仓十子诗选十卷呉伟业编乐府英华十卷顾有孝编唐宫闺诗二卷费密编斯文正统十二卷刁包编乐府广序三十卷朱嘉徴编三苏谈十卷高阜撰柳洲诗集十卷陈增新等编三家文钞三十二卷宋荦编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宋荦编溯洄集十卷魏裔介撰高言集四卷田茂遇董俞同编古文辑略无卷数曹本荣编临川文献八卷胡亦堂编诗原二十五卷顾大申撰滕王阁集十三卷续集无卷数蔡士英编宋金元诗永二十卷补遗二卷吴绮编澄逺堂三世诗存八卷李绳逺编古诗选三十二卷王士正编十种唐诗选十七卷王士正编载书图诗一卷王士正编新安二布衣诗八卷王士正编明吴兆程嘉燧二人诗樵川二家诗四卷朱霞编宋严羽元黄镇成二人诗宋四名家诗无卷数周之鳞柴升同编杨氏五家文钞十二卷杨长世及其从子以献以俨从孙兆鳯兆年撰翠楼集三巻刘之份编诗苑天声二十一卷范良撰练音集补七巻王辅铭増补明翟校原本
  国朝练音集十二巻王辅铭编姑苏杨柳枝词一卷汪琬编金华文略二十巻王崇炳编说唐诗二十二卷徐増撰百名家诗选八十九卷魏宪编
  皇清诗选三十卷孙𬭎编
  国雅初集无卷数陈允衡编宋诗删二十五巻顾贞观编续垂棘编三集十卷四集九卷范鄗鼎编传是楼宋人小集无卷数不著编辑名氏榕村讲授三卷李光地编古文精藻二卷李光地编群雅集十二卷李振裕编瑞竹亭合稿四巻王愈扩及其弟愈融撰姚江逸诗十五卷黄宗羲编明文授读六十二卷黄宗羲编洛如诗钞六卷朱彛尊选陆奎勲编汉诗音注五卷汉诗评五卷李因笃撰诗观十四卷别集二卷邓汉仪编朱子论定文钞二十巻吴震方编鳯池集无巻数沈玉亮吴陈琰同编续三体唐诗八卷髙士奇编唐诗掞藻八卷高士奇编楚风补五十卷廖元度编四家诗钞二十八卷王企埥编濓洛风雅九卷张伯行编于野集七卷王原编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五十一卷储欣编松风遗韵五十一卷姚宏绪编述本堂诗集十八巻方登峄及其子式济孙观承撰青溪先正诗集无卷数鲍楹编延陵书塾合璧四巻吴季长撰八刘唐人诗集八卷刘青夕编唐诗叩弹集十二卷续集三卷杜诏杜庭珠同编邱海二公文集合编十六卷焦映汉贾棠同编明文逺无巻数徐文驹编文章鼻祖六卷杨绳武编唐四家诗八卷汪立名编二家诗钞二十巻邵长蘅选王士正宋荦二人诗棣萼书屋近刻四卷朱缃及其弟綘纲撰诚求堂彚编六卷徐间锡撰明文在一百卷薛熙编汉诗说十卷费锡璜沈用济同编岭南五朝诗选三十五卷黄登编义门郑氏奕叶吟集七卷郑尔垣编义门郑氏奕叶集十卷郑尔垣编宋十五家诗十六卷陈𬣙编笃叙堂诗集五卷许豸许友许遇许鼎许均许簠臣许良臣撰续姚江逸诗十二卷倪继宗编韬光庵纪游集无巻数释山止编兴善寺历代名贤留题集二巻释净⿰氵専 -- 溥倪城风雅二巻劳巁编三诗合编三巻黄光岳编吴学诗黄镃李坚三人诗渠风集略七卷马长淑编七十二峰足徴集一百一卷吴定璋编明伦初集五巻续集五巻郑文炳编长林四世弓冶集五卷林其茂编莆风清籁集六十卷郑王臣编山左明诗钞三十五巻宋弼编广东诗粹十二巻梁善长编丰阳人文纪略十巻聂芳声编南园后五子诗集二十八卷陈文藻等编二南遗音四卷刘绍攽编崇川诗集十二卷孙翔编柬皋诗存四十八卷王之珩编濮川诗钞三十五巻不著编辑名氏闺秀集初编五卷闺秀季姻编磁人诗十巻杨方晃编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查克宏编友声集七卷赖鲲升编残本湖陵江氏集五卷江八斗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总集类凡一百三十六部
  
  御定历代赋彚一百四十巻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
  二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奉   敕编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历朝赋格十五巻陆葇编东山草堂集六卷潘安礼撰皆其所作律赋历朝赋楷八卷王修玉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赋类凡四部
  碑碣
  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  命内廷诸臣校定淳化阁
  帖刻石加以案语释文侍郎金简恭录为是编

  求古录一卷顾炎武撰金石文字记六巻顾炎武撰石经考一巻顾炎武撰石经考一巻万斯同撰来斋金石考三巻林侗撰嵩阳石刻集记二卷叶封撰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李光映撰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二卷王㴻撰竹云题跋四卷王㴻撰金石经眼录一巻禇峻摹图牛运震补说石经考异二巻杭世骏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禊帖综闻一巻胡世安撰闲者轩帖考一巻孙承泽撰天发神䜟碑释文一巻周在浚撰昭陵六骏赞辨一巻张弨撰瘗鹤铭辨一巻张弨撰瘗鹤铭考一巻汪士𬭎撰金石遗文录十巻陈奕禧撰续金石录无巻数叶万撰金石续录四巻刘青藜撰中州金石考八卷黄叔璥撰石迹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碑碣类凡二十三部
  四六
  陈检讨四六二十巻陈维嵩撰程师恭注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善卷堂四六十巻陆繁弨撰吴自高注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四六类凡二部
  奏议
  钦定明臣奏议二十巻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编
  张襄壮奏疏六卷张勇撰文襄奏疏八巻蕲辅撰莘野疏稿五巻郭琇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奏议稽询四十四卷曹本荣编兼济堂奏疏无巻数魏裔介撰文襄公奏疏十五巻附年谱一巻李之芳撰郝恭定集五卷郝维讷撰清忠堂奏疏无卷数朱宏祚撰西台奏议一卷京兆奏议一卷附曲徙录一卷杨素蕴撰大观堂文集三卷余缙撰疏稿一卷胡文学撰存庵奏疏无卷数徐越撰杨黄门奏疏无巻数杨雍建撰抚黔奏疏八巻杨雍建撰于山奏牍七卷附诗词一巻于成龙撰平岳疏议一巻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巻万正色撰督漕疏草二十二卷董讷撰奏议稿无卷数江蘩撰抚豫宣化录四巻田文镜撰河防疏略二十卷朱之锡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奏议类凡二十一部
  
  牍隽四卷萧士琦撰尺牍新语二十四卷徐士俊汪淇同编尺牍嘤鸣集十二卷王相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书类凡三部
  文史
  金石要例一卷黄宗羲撰文心雕龙辑注十卷黄叔琳撰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四六金针一卷陈维嵩撰枣林艺篑一卷谈迁撰然脂集例一卷王士禄撰铁立文起二十二卷王之绩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文史类凡六部
  诗评
  历代诗话八十卷吴景旭撰渔洋诗话三卷王士正撰师友诗传录一卷续录一卷郎廷槐编刘大勤续编谈龙录一卷赵执信撰宋诗纪事一百卷厉鹗撰全闽诗话十二卷郑方坤撰五代诗话十卷郑方坤得王士正五代诗话原稿重为补正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蠖斋诗话二卷施闰章撰诗话八卷毛奇龄撰诗辨坻四卷毛先舒撰五代诗话十二卷王士正遗稿宋弼等补辑围炉诗话八卷吴乔撰漫堂说诗一卷宋荦撰说诗乐趣二十卷附偶咏草续集一卷伍涵芬撰柳亭诗话三十卷宋长白撰原诗四卷叶燮撰春秋诗话五卷劳孝舆撰榕城诗话三巻杭世骏撰学稼馀谭三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诗评类凡十九部
  诗馀词集 词选词话 词韵
  等谨按郑志文类细目至文史诗评而止今从
  钦定续通志之例增入诗馀一门并以词集词选词话
  词韵分隶焉
  珂雪词二巻曹贞吉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蓼花词一巻余光耿撰玉山词无巻数陆次云撰炊闻词二巻王士禄撰南耕词六巻岁寒词一卷曹亮武撰情田词三巻邵瑸撰澹秋容轩词一卷范青撰四香楼词钞无卷数范缵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词集
  御定历代诗馀一百二十巻康熙四十六年奉   敕编
  词综三十四卷朱彛尊编十五家词三十九卷孙黙编绝妙好词笺七卷查为仁厉鹗同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选声集三卷吴绮撰群贤梅苑十卷旧题朱鹤龄编今订为伪本蕉雨轩诗馀彚选八卷陈㴻编粤风续九四卷吴淇编东白堂词选初集十五卷佟世南撰名家词钞无卷数聂先撰林下词选十四卷周铭撰浙西六家词十卷不著编辑名氏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词选
  词藻四卷彭孙遹撰词话二卷毛奇龄撰词苑丛谈十二巻徐釚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古今词话六巻沈雄撰古今词论一卷王又华撰填词名解四卷毛先舒撰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词话
  词律二十卷万树撰
  以上见
  文渊阁著录
  词韵简一卷吴绮撰词韵二卷仲恒撰词学全书十四卷查继超编
  以上见四库全书存目
  右词韵
  诗馀类凡三十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校雠略一
  等谨案郑樵校雠略著论六十九条其总序云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传故作校雠略其所著论大约以搜求阙逸编次类例为重事而考核参订之法不与述焉葢郑氏生未际焕文成化之时目不窥金匮石室肆其搜订仅据一家所见思以综贯古今故用力勤而研考未及所云校雠特艺文略之凡例云耳我
  朝文治光华经籍大备
  列圣
  御纂
  钦定之书皆禀
  睿裁一时操觚载笔之士研精覃思从事稽考
  皇上圣学髙深
  几馀念典歳时无间凡
  发为文章大而义理小而名物放弥卷宻巨细兼赅时而辨析字句指抉音义洞见古今觉刘向扬雄刘攽曾巩以校中秘书为能尽职业者于广大精㣲之蕴毫无所见始知
  圣人之理足而识卓也乾隆初年
  特命武英殿重刻十三经二十二史
  御制经序有云训诂繁则蹖驳互见卷帙重则亥豕易讹爰敕词臣重加校正其于经文误字以及传注笺疏之末协者参互以求其是各为考证附于卷后
  史序亦云辨讹别异是正为多卷末考证一视诸经之例当时蒐求辨晰咸仰
  集成布在琅函指归有定乾隆三十七年
  命辑四库全书备书契以来未有之大观征薄海之遗籍录大典之散编每一书撮举大端标列简首名曰提要逐篇奏
  御仰承
  亲定告成之日彚为总目二百卷其中考辨繁赜征引明确实为万古学海津逮要涂臣等纂辑校雠略恭编
  御制文考定经籍者为一卷
  武英殿重刋经史考证为五卷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考证为二卷不胪著作之富惟取校雠之精以别于诸史经籍艺文之志以符郑氏之例使樵得亲逢
  盛际亦将以一得之愚为一职之效其庆幸当何如矣
  御制文考定经籍五篇
  御制读周易枯杨生稊辨诂
  易大过之九二曰枯杨生稊王弼注云杨之秀也孔颖达谓枯槁之扬更生少壮之稊取象显而易见陆德明经典释文从之考夏小正云正月桞稊稊也者发孚也戴德自释其文确然可信足与弼注相发明且微独王孔之说为然也唐以前诸儒讲易者莫不然即郑康成书作荑而解为木更生虞翻诂作稚而解为杨叶未舒辞虽小异义实不相逺也惟朱子本义以稊为梯且训为根谓荣于下者其说本之程传而程子则举刘琨劝进表发繁华于枯荑为证夫琨信笔为文无与易理然亦未明言根义而荑之训又为草琨所谓枯荑安知非在彼而不在此其不足据审矣程朱之意不过以卦体二爻初阴在下遂以为下生根稊而于五爻老阴在上则以为上生华秀夫以二之比初为老夫得女妻五之比六为老妇得士夫可也若拘上下爻之象以根稊华秀分上下而言则不可朱子不又云乎荣于下则生于上既曰生于上非秀而何矧植物之性其生莫不由根而干而枝而芽蘖若舍稊秀而专言梯且训为根则所云生于上者曷所指乎考之朱震河上易传曰二变而与初二成艮巽木在土下根也枯杨有根则其稚秀出稊稚出杨之秀也震未尝不兼言根而引而至于稊则较程朱之说为赅举矣间尝综爻象之辞而覆按之生梯必当以弼注为正葢阳虽过而济以阴故能成生发之功譬枯杨之生稊始孚秀而具生生不已之象犹老夫得女妻之过以相与也故无不利也五爻生华直当作华絮解陆佃埤雅云桞华一名絮是其义矣葢杨而至于华絮其生意已过自此以往将就衰落故不可久也亦犹老妇得士夫之可丑也则以象辞释爻辞其义自合即以卦体证爻象亦无弗合又何必泥程朱之曲解为梯乎但梯之为字虽今时所行大戴礼亦从木然诂解无异义或出刋冩之讹而张参五经文字则列稊于禾部唐国子学石经本汉鸿都之遗最为近古而木旁之梯则说文广韵并训木阶与发荣义无渉亦不可以不正
  等谨案群言淆乱衷诸圣生稊之说自郑康成王弼虞翻孔颖达陆德明各执一解即程朱大儒亦不能无偏驳也恭读
  御制于卦位上下不泥旧说而一以物性断之阴阳生生之妙理不解自喻取朱震之兼词证张参之小学而梯与稊之音义益明经训昭于星日彼白虎观诸儒讲同异称制临决者葢未之见及也
  御制麋角解说
  壬午为鹿角记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然月令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所谓麈者俗名长尾鹿可为蝇拂即麈尾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有已落地者有尚在𠜶角或双或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归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使不悉麈之解角于冬将谓月令遂误而不知吾之误更有甚于月令者矣然则月令遂不误乎曰月令之误误在以麈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兽也葢鹿之与麋北人能辨之而南人则有所弗能麋之与麈亦如是而已耳且说文训麈有麋属之言而名苑则又曰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尾所转而往夫鹿也麋也麈也迥然不同亦不相共群而处实今人所知者而古人乃不悉其孰为鹿孰为麋孰为麈则月令不云夏至麋角解冬至鹿角解为幸矣而又何怪乎其误麈为麋也耶既释此疑因为说以识之月令古书不必易灵台时宪则命正讹以示信四海焉等谨案麋与鹿皆解角于夏麈解角于冬乃物性之本然亦天地之自然也
  皇上以至诚之徳尽物性以参天地得善读之间验亲
  见之征格物致知曲成不遗之
  道在是矣至
  谕改灵台时宪而于月令辨其误而仍存其文更足见
  尊经好古之
  睿怀云
  御制读礼记文王世子篇
  文王世子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引仲尼曰闻之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郑康成训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后之说经者多傅㑹之孔疏则以为周公之益君于身优饶于德广大而黄敏求陈祥道方悫则或以为周公委曲其身以正其君或以为迂身非直躬或以周公抗世子法为致曲是皆不衷于理夫周公摄政时成王已为君不可挞故挞伯禽以警成王其理甚正而其道甚直初非有迂曲迁就之私孔颖达疏申引广大之释委曲烦言以致经义反晦偶因检永乐大典得陈懋赏集说云况于正其身以善其君乎此大人正已而物正之事语较直截夫于诠为于义固当矣而身字解尚未能亲切因考古篆身作子作 二字相似疑或当时传写之讹若作于其子以善其君则与周公所行适合而于理于文皆无弗合康成葢未思及子字之误为身字遂强附训释后儒益从而为之词使孔子之言周公之事皆不得其正夫强解以误后学不可乃因强解而诬孔子并以诬周公则尤不可是不容以不辨但经文沿诵日久无改正之理姑记余所见以俟后之考古者
  等谨案唐开元易尚书古文从今文而改洪范无陂为无颇是以后人之韵改古人之文也宋儒谓论语学易章五十当作卒辨者以篆文卒字与五十字迥不相侔是以后人之字改古人之文也我
  皇上考二戴之传述掲六书之渊㣲于身子二字篆文
  相近致误之处特为
  指明诚为探万古文字之源而理正词安郑孔以下诸儒之傅㑹迁就支离轇轕俱无所事矣
  御制三韩订谬
  尝读后汉书三韩传称辰韩人儿生欲令头扁皆押之以石讶其说之悖于理而肆为诡诞以惑世也夫以石押头壮夫且不能堪而以肆之初堕地之小儿实非人情所宜有间考三韩建国本末诸史率多抵牾以方位准之葢在今奉天东北吉林一帯壤接朝鲜与我国朝始基之地相近国朝旧日儿生数日即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扁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辰韩或亦类是耳范蔚宗不得其故从而曲为之解甚矣其妄也且如汉人生儿常令侧卧乆而左右角平头形似狭䝉古人生儿以韦𢃄束之木版植立于地长则股形微箕此亦皆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藉如蔚宗所言岂汉人䝉古亦皆以石押之令其头狭而股箕乎若夫三韩命名史第列马韩辰韩弁韩亦曰弁辰而不详所以称韩之义陈寿魏志直云韩地韩王鱼豢魏略且以为朝鲜王准冒
  姓韩氏其为傅㑹尤甚葢国语及䝉古语皆谓君长为汗韩与汗音相混史载三韩各数十国意当时必有三汗分统之史家既不知汗之为君而庸鄙者至讹韩为族姓何异扣盘扪龠以喻日哉且中外语言不通不能强为诠解者势也今夫天昭昭在上人皆仰之然汉语谓之天国语谓之阿卜喀䝉古语谓之腾格里西畨语谓之那木喀回语谓之阿思满以彼语此各不相晓而人之所以敬与天之所以感则无弗同若必一一以汉字牵附臆度之能乎不能夫韩与汗音似义殊谬而失之诬犹可也至于以石押头之谬实悖于理斯不可也然则余之三韩订谬之作乌容已乎哉
  等谨案史家之失穿凿为甚葢由见理不明而设词多诞也三韩之名出于当时之自称而不习其语者遂以为韩地韩王甚且以为韩姓固罔知汗之当作何字且汗之当解何义也字义不明无惑乎它说之悉悖于理矣有
  御制订谬之作而三汗之字之义乃昭然足以破千古之讹矣此其弊至辽金元三史而益棼人地官名俱无正音
  皇上特敕改正三史国语解
  颁之学官以正托克托宋濓之舛其详具见本书云御制道命录识语
  昨命词臣校勘永乐大典得李心传道命录一册集当时论伊川程子之事以道属之而以命惜之所见不衷于理曽题诗帙首并序而正其失兹内廷翰林覆校天禄琳琅旧藏有元板道命录十卷重以永乐大典本校之则前六卷相同者过半其刋本有而写本无者计二十八条第七卷以下则写本皆不录疑其为未全之书及细检之又有冩本所录而刋本无者凡八条似大典别有所据考李心传原序专以伊川为言而刋本则兼及朱子并附濓洛闗闽事复考程荣秀序云李秀岩道命录五卷梓在江州毁于兵荣秀尝得而读之疑为初稿欲删定而未成兹因原本略加釐次十卷如左云云今大典写本止载伊川事与心传序合或写本乃钞江州初梓之本而龟山书院所镌十卷兼及朱子诸人乃荣秀増定之本耳因识原诗后以俟考其元板书前篇已有甲子题语兹不复录
  等谨案永乐大典在当时以为搜采极博矣而所载道命录尚为不完之本证以
  天禄琳琅之元刻益信我
  朝秘府储藏之富前古无伦也
  皇上题诗附识于两本多寡完缺之故校勘必审辨析
  必详
  典学精勤有占毕下士所未能万一者葢
  皇上于四库全书呈进时毎
  亲加乙览
  圣心所㑹发为
  天章凡数百馀首美富奥博莫测津涯咸在
  御制诗集中兹以本书之例不具载云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六
  校雠略
  武英殿校刋十三经注疏考证易经至礼记共一百六十七条易经周易经传原目韩康伯注音义王辅嗣止注大经句监本大讹六先儒以上下经二篇为大经据毛居正六经正误改 乾卦彖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郭京谓健也者健字应作干疏云天是定体之名干是用体之称体即形也足明用形是乾健字以音近而讹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郭京曰阴始凝也上误増坚冰二字履霜与坚冰时侯颇异不合相连结义按魏志许芸引易传亦作初六履霜无坚冰二字 屯卦君子以经纶疏纶谓䋲纶句监本绳讹纲又纶谓纬也句纬亦讹纲并据李鼎祚集解改 䝉卦六四困䝉吝疏此释六四爻辞也按疏例从无于本节之下自言此释某文者此七字疑衍 需卦卦辞疏此需卦繇辞也监本繇讹系据毛氏本改此六字疑亦衍文他卦无此例 九二注履健居中中讹实据毛氏本改 讼卦彖注不闭其源使讼不至郭京谓使讼不至不字当作得若闭其讼源讼则不至不闭讼源则讼得至不至与不闭义弗合 讼卦象注物有其分监本分字下衍起契之过四字据毛氏本删 师卦六四疏汉书韩信云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山泽按此非韩信语云字上当有传字 履卦六三眇能视注志存于王顽之甚也按毛居正六经正误志存于五作王字误正义曰以六三之㣲欲行九五之事注志存于五也建安余氏本亦作五 大有彖疏六五应九二九二在干体故云应乎天也监本作六五应乾九二亦与五为体误据毛氏本改 大有象注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夫天徳休物之命四句监本作遏恶扬善成物之性顺天休命顺物之命按顺夫天徳解顺天二字休物之命解休命二字于文义为合据毛氏本改 观卦六三象注处进退之时三句监本以王注作孔疏误 坎卦彖注习乎重险也监本讹作习重乎险也据毛氏本改 咸卦九三疏文监本讹脱据毛氏本补 萃卦六三注四亦失位不正不正相聚相聚不正患所生也郭京谓古本无相聚不正四字 艮卦九三艮其限注止加其身中体而分郭京云身当作限六四艮其身注云中上称身九三施止于分体故谓之限则身字当为限字之讹 渐卦彖辞渐之进也注之于进也旧说疑之字为衍按卦名以进为义者三晋也升也渐也而渐独以渐进为义故言渐之进以别于晋之进升之进也郭雍云传言渐之进如女之归则吉以女归有渐也与王注意合既济卦彖辞既济亨小者亨也郭京谓亨字下脱小字按亨小之义陆氏铨之说极当故折中从之系辞俯以察于地理疏彖谓卦下之辞总说乎一卦之象也监本脱卦下之辞总五字今校补
  圣人之情见乎辞注文监本讹脱今校补 能研诸侯之虑注诸侯物主有为者也按注说未免附㑹牵强当从朱子本义以侯之二字作衍文 序卦故受之以履呉澄纂言云此下疑有履者礼也四字今韩注有之而王弼略例引此四字当是后人误以正文为注耳 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今本无动必二字据监本补 杂卦原目下监本有注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二十二字古注本无盖因疏文而妄添之也今从删
  书经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传王者正天文之器句监本王讹玉据毛氏本改又孔疏内太史丞钱乐铸铜作浑天仪陈氏师凯云钱乐本名乐之孔疏脱之字 肆类于上帝音义王注云上帝天也马云上帝太乙神在紫㣲宫天之最尊者监本误以此二十四字为孔传今校改 皋陶谟能哲而恵疏马融云禹为父隠故不言鲧也按马融说史记注引之作郑康成语 禹贡恒卫既从疏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北入滹沲按地理志原文入滹沲之上当有东字言卫水出灵寿县之东北其下流则入滹沲也疏脱一东字 雷夏既泽疏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按城阳当作成阳各本俱误此成阳属济阴尧冢所在与城阳国近东海者不同 浮于济漯逹于河疏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至乐安千乘县入海疏引地理志当云东北至千乘入海至字上脱东北二字又按乐安二字亦非原文千乘县前汉为千乘郡治后汉和帝时始改郡名乐安也 岷嶓既艺疏地理志蜀郡有湔道按湔字下脱氐字汉湔氐道今四川松潘卫是也织皮昆仑析支渠搜传云有此四国疏云四国
  昆仑也析支也渠也搜也颜师古曰昆仑析支渠搜三国名也传疏并作四国误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疏引地理志云析城在河东濩泽县西按汉志原文作西南此脱南字 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传各有军事监本事讹士据疏校改 𦙍征序传羲氏和氏二段监本讹刋此传于后标目下今校改 惟仲康肈位四海疏羿灭夏后相句按羿当作浞灭相者浞非羿也各本俱误 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疏桀奔南巢一段监本误列于后奉若天命注下又此篇疏文多不依经传之次今校改 太甲上自周有终传周忠信也句旧说自由也由忠信之道则有终王氏柏曰周当作君金氏履洋谓古文君字与周字相似故误吴氏经说亦云作君 牧誓序疏监本误列于后标目之下今校改 洪范无有作好传言无有乱为私好恶句监本为讹无今校改 四曰攸好徳疏好恶者不知恶之为恶谓恶是善二句监本脱谓恶二字今校补 康诰惟三月哉生魄疏太保以戊申至七日庚戌句按召诰云越三日庚戌自戊申至庚戌为三日也此作七日误各本并同或疑召诰疏言庚戌是七日然此文不应尔 王曰呜呼小子封疏所以可畏者以其辅诚故也二句监本脱所以可畏四字今校补 洛诰序使来告卜传疏监本误列于后标目之下今校改 多士序殷遗多士皆非在官监本作皆非民事误据毛氏本校改 君奭有若散宜生句下监本脱音义一百十八字据毛氏本补 多方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疏作天下民主句下监本脱汤既为民主五字今校补 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传监为成周之三监按此指洛邑之治殷民者非谓武庚时事也即孔疏并不解三监字义则知三字为衍文 康王之诰賔称奉圭兼币疏圭是致马之物致马旧本作文马据觐礼贾䟽皆以币帛致之当作致马为是据监本改又引觐礼诸侯享天子马卓上九马随之按觐礼作匹马卓上九马随之则马卓上当有匹字 君牙序疏穆王命其臣一段监本误列于经文涉于春冰之下今校改 文侯之命序疏监本误列于后标目之下今校改
  诗经国风卷耳篇我姑酌彼兕觥笺饮酒礼自立司正之后句礼字上各本并脱饮酒二字按立司正见乡饮酒礼据蜀本石经补 桃夭篇序笺疏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诸本并脱一无字据礼记曽子问补 采𬞟篇于以采藻笺芼之以𬞟藻句监本作芼用𬞟藻按昏义文本作芼之以𬞟藻据石经校改 摽梅篇序疏然则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句监本脱二十以至四字据毛氏本补 终风篇恵然肯来笺恵顺也监本脱此三字据石经补 雄雉篇百尔君子笺君或有所留或有所遣二句监本脱或有所遣四字据石经补 采葛篇彼采萧兮疏释草云萧荻也按荻字当作萩说文云萩萧也襄公十八年左传秦周伐雍门之萩是也尔雅释草误作荻故疏仍其讹 权舆篇于嗟乎不承权舆句尔雅引此文作胡不承权舆 大雅大明篇笃生武王笺则我皇妣太姜之侄句监本妣讹姒据国语校改 周颂清庙篇序笺成洛邑居摄五年时李氏樗谓周公成洛在七年非五年此本孔氏传据洛诰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之说也九峰蔡氏辨之谓周公留后洛邑七年而薨者极是笺云五年者据伏生书传及明堂位之文书传当为可据仍从笺说作五年为长 般篇允犹翕河疏齐桓公塞为一者不知所出何书按春秋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当是本此
  周礼天官以为民极句注庶民于之取中句下监本有按尚书洪范云皇建其有极十一字盖因上文误衍今从删 太宰以九职任万民疏晋卫之男女皆是句下云故引晋惠以释之也则晋卫当作晋恵 大朝觐㑹同疏但春夏受享秋冬一受之于庙按上文云诸侯㑹同皆依四时常朝春夏受贽于朝受享币者于庙秋冬一受之于朝此止云春夏受享应有阙文 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觐㑹同賔客之戒具疏监本错简在下节今校改兽人凡祭祀丧纪賔客共其死兽生兽疏监本错简在下节今校改 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疏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监本脱本草木之四字又脱量字据汉书补 凌人掌冰疏火中而寒暑退此其极也能无退乎监本讹此其极也二句于注下今校改 酰人注疏监本分经文为二段而注疏则于上段内连续不分今合经文为一节而移注疏于下方 大府凡邦国之贡疏注释曰一段监本混入下节今校改 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疏仍有韦弁白屦冠弁黒屦句以服屦之伦次之则仍有下当有爵弁𫄸屦四字地官大司徒以土㑹之法疏𦡱脙瘠也监本脙讹脉据尔雅校改 日至之景疏注是时周公居摄五年句监本讹在上文惟三月丙午胐之下经注错杂今校改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疏司乐凶荒别文句监本乐讹农周官无司农而所引大司乐文今校改 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䟽各本并错在下节今校改 乡大夫正岁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按各本所治下俱有之国二字盖由石经误衍一之字后人遂割下节国大询于众庶之国字以从之今见石经之国二字刓缺监本直去此二字而下节之首未増国字但作大询于众庶盖误 调人鸟兽亦如之疏监本于赏其价直句下有和之使辟于此不得就而仇之十二字乃误衍下节注文今从删 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疏剡圭以和难句按典瑞作剡圭以除慝当系贾氏误引谷圭之文 春官大宗伯以賔射之礼疏王制有王大子是为世子时共在学者也按大字下应有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五字文义方合此有脱落 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注文始舜之韶舞名监本脱文始二字据汉书注补 乐师凡国之小事疏若大次二者之乐则天地及宗庙大司乐令之也监本误则天地及宗庙六字于元冕所祭之下今校改 大胥掌学士之版疏以宗庙言之谓重酿之酒祭宗庙而用之监本误以宗庙言之五字于相饮之法下今校改 大史正岁年以叙事疏正月一日得雨水中监本雨水讹启蛰按韗人注云启蛰孟春之中也古法以启蛰为正月中气而此疏上文则已云正月立春节雨水中不应互异 夏官司士孤卿特揖疏王揖之皆逡遁者约乡党而知按乡党无此文考大射礼公降一等揖賔賔辟注云逡遁不敢当盛则乡党当是大射之讹 秋官萍氏下士二人音义监本脱郭注云甲虫大如虎豆绿色十一字据陆徳明经典释文补掌客賔客有丧惟刍稍之受注不受飨食飨食
  加也按此注二句并疏中不受飨食起至不受飨食共五十四字俱属下节遭主国之丧不受飨食注此系错简 冬官轮人望其辐疏郑司农云揱读为纷容揱参之揱此盖有文今检未得按此出上林赋贾氏偶忘之耳 匠人为沟洫疏古者人耕皆畎上种谷按亩髙畎低亩以种谷畎以通水此畎字当作亩贾氏弗检偶讹耳
  仪礼士冠礼主人元冠朝服疏证此元冠朝服而筮者是诸侯之士监本冠作冕按士服至爵弁而止无冕也今校改 筮人执䇲疏引少牢大夫礼文亦云三人占二句按少牢礼无此文朱子盖尝疑之 赞者盥于洗西升疏赞者盥于洗西无正文按经文明言之乃云无正文何也盖误 冠者升筵坐疏聘礼注云糟醴不卒故也监本卒作啐按卒谓不卒爵也经言啐醴则非不啐明矣 再醮两豆疏云螔蝓醢者蚹蠃螔蝓监本脱蚹蠃螔蝓四字据尔雅补 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按朱子云此下三节于冠义无当疑错简也疏义亦非是 士昏礼主人迎賔于庙门外疏引有司彻注云拂者外拂之也按今有司彻注无此文 主人爵弁疏天子诸侯为尊则尊矣不须摄盛监本作尊则衮矣按诸侯惟上公则服衮侯伯以下不得也贾氏常有尊则尊矣之语今从之 凡行事必用昏听注婿悉计反从士从胥俗作婿女之夫按此十四字不类康成语且东汉未有反切之法且此节记无婿字康成何縁以注盖后人搀入者耳对曰某之子憃愚疏賔告之辞句下监本有下
  经致命四字按此四字无著盖以上有下经致命之文而误 婿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注姆教人者经文及注共十九字监本脱落据石经及杨复仪礼图本补 士相见礼摈者对曰注还贽者请使受之句下监本有今按某也盖主人之名九字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语不应搀入注疏今从删 乡饮酒礼坐祭遂饮卒觯疏主人辞賔降賔辞监本脱賔辞二字据通解补 坐祭坐饮不拜既爵疏众賔之长也五字监本错在故上賔介之上今校改 尊者降席席东南面句监本脱一席字据石经补 乡射礼賔卒洗揖让如初升疏释曰言如初则亦一揖一让也十二字监本讹列于下节之下今校改 皆当其物句疏释曰皆左足履物者以下二十七字监本讹列于下节之下今校改 执觯者受觯注执觯以下共二十字又疏内此经曰执觯者以下共三十字监本误列于卒受者以虚觯降奠于篚节下按此数句于彼经无当今校改 士鹿中翿旌以获及注谓小国之州长也以下二十九字监本皆脱其经文石经及敖继公本并有之注则依朱子通解及杨复仪礼图本补 燕礼设洗篚于阼阶东南当东溜按敖继公谓诸篇设洗无连言篚者下别云篚在洗西则不可以东溜为节此系衍文 享于门外东方句上按石经及杨复本敖继公本俱有其牲狗也四字此盖有脱文 大射仪工人士与梓人升自北阶疏则乡射记长与距随是也乡射记长四字监本作上文横三字按上文既无其文而横字与下三字亦不属今据乡射记校改盖谓长其纵距随其横也 若与诸公卿大夫之耦不胜句按敖继公云比耦时大夫有与士为耦者诸公卿无与士为耦者诸公卿三字误 聘礼夫人使下大夫韦弁归礼句下监本有小注云今文归作馈下及记同九字按此非郑注又非释文唯通解有此今从删 宗人授次句朱子云周礼幕人掌朝㑹共帷幕掌次掌张幕此作宗人误 公食大夫礼公降一等疏解经辞曰一段监本误列于賔西阶东北面答拜之下今校改 先者反之由门入升自西阶监本析经文为二节以疏误作注列于先者反之句下今依朱子通解订正而合经文为一节 丧服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句顾炎武谓此节经文疏以为传中引传而误连之当别为一节今从之而疏则仍其旧 传曰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疏女子子为祖父母传不言不敢降其祖监本于为祖父下重衍传亦不敢言降其祖父九字今从删 传曰何以大功也尊同也疏此郑叠传文句监本于此字下有谓祖祢但不得祖祢先君也此谓十四字盖縁上文而误衍今从删 夫之诸祖父母报疏夫之所为小功者妻服之降一等句下监本误复上节疏文据续通解删 夫之所为兄弟服妻降一等䟽释曰妻从夫服其族亲一段监本误列下节经文之下今校改 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注今文铭皆为名末为斾也监本脱皆为名末四字据续通解校补 既夕记有弥节焉亦张可也监本张可讹可张据石经校改士虞礼哀荐祫事注今文曰合事句监本合作古按祫之为言合也作合字文义方协合与古以形近而讹 哭止告事毕賔出此七字监本全脱据石经补 特牲馈食礼众賔答再拜句敖继公云众賔答一拜作再拜误按鄊饮鄊射礼主人三拜众賔众賔皆答一拜 祝命挼祭注监本脱今文改挼皆为绥古文此皆为挼祭也十五字士虞礼尸取奠节䟽引此注有之今据补 举觯者祭卒觯拜长皆答拜监本脱此十一字据石经补 少牢馈食礼以授尸坐取箪兴监本脱此七字据石经本补 主人出立于阼阶上西面疏释曰自此尽庙门以下数句监本误列在下文祝先尸从节之下今校改 有司彻酌献侑侑拜受三献北面答拜监本于此下重衍受爵酌献侑侑拜受三献北面答拜十四字石经及旧本无之今从删 兄弟之后生者疏兄弟之后生者以下数句监本误列于上文二人洗觯䟽末今校改 乃摭于鱼腊爼注今文摭为揲句今文二字续通解作古文礼记曲礼国君下齐牛式宗庙疏引榖梁传云曹公子首偻同时聘齐按曹公子首偻句上脱季孙行父秃晋却克眇卫孙良夫跛十四字孔疏引书断无割裂至此当系刋本脱误 莅牲曰盟䟽春秋左氏云周礼有司盟之官按此系左传说之辞非传文也左氏下当有说字 檀弓夫子制于中都疏周礼大宰职云诸侯立三卿五大夫也按大宰职云设其参傅其伍注云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伍人此当作大宰职注刋本误脱注字耳 小敛之奠以下按此自为一章旧本误接仲梁子下 读赗以下此亦自为一章刋本接孟献子章而误录其疏于下 賔客至无所馆此亦自为一章刋本因无疏误接上章耳 陈干昔寝疾疏晋赵孟孝伯并将死其语偷按此引晋赵文子及鲁孟孝伯两事也孝伯上脱鲁孟二字 王制至于南岳疏自魏武帝以来始徙南岳之神于庐江霍山按徙衡祀于霍自汉武帝始此作魏武帝误 六礼冠昏丧祭鄊相见此下自为一节旧本误列于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下而以上节疏附篇末今校改 月令以太牢祠于髙禖注娀简吞之而生契按简字下当有狄字 其祀行注行在庙内外之西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按壤当作坛属上句读周礼大驭贾疏引此句作为軷坛是也坛壤以形近而讹 曾子问其虞也先重而后轻也疏旧本误与下章宗子虽七十经文相连而疏一段误脱在下章之末今校改 又何反于初疏旧本误在下章今校改 成妇之义也注疏旧本注误与经文下二章接连疏尤附丽失次今并校改 诸侯旅见天子以下旧本自此至当祭而日食太庙火章孔子答语未全即截为十八卷其十九卷首简即系前章答语之半文义割裂今断自此章以下为十九卷 祝毕献而已注疏旧本注与下章经文相接而疏亦脱误今校改 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疏引尚书无逸篇大社惟松数语按此系尚书逸篇见后汉志注无字衍文 天子适四方先柴二句旧本与前文祭则受福句相接而前疏误刋此节之下今校改 玉藻侍坐则必退席音义党乡之细也句下释文二十八字监本误作郑注今校改 少仪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注下应接疏二假下节执玉执龟䇲不趋又自为一节不相连也 乐记咸池备矣疏熊氏引五行钩命决云伏羲乐为立基神农乐为下谋祝融乐为祝绩按钩命决孝经纬也周礼大司乐贾疏亦引此文作孝经纬此作五行误也又疏引乐纬帝喾曰六英颛顼曰五茎颛顼宜叙帝喾之前文亦倒置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以下此卷分卷未合不应截子夏答魏文侯语强割为二应从前篇魏文侯问于子夏二节为此节之首 杂记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疏先师解此凡有三义引圣证论范宣子以下云云按三义即范宣子及贺玚庾蔚之三说而孔氏断从庾说者也圣证论是魏时王肃所撰范宣子即东晋范宣在肃之后何縁得引之观后文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疏引礼论范宣子申语知圣证论当系礼论之讹孔子曰伯母叔母注按此节注下无疏旧本误
  以上章国禁灾及童子哀不偯二节之疏接于注下今移置上章 泄柳之徒为之也疏按此疏误在下章注下今校改 君子上不僣上下不逼下疏旧本误列此疏二段于下章妇人非三年之丧下今校改 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注疏以此下另为一章朱子云子曰二字衍家语载此章于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词今无此问而犹有子曰二字当为衍文 惟天之命注易曰君子以慎徳积小以成髙大旧本慎作顺今改正以成髙大易无成字系衍文 投壶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以下王氏谓司射至主党二十四字与上文鲁令弟子若是者浮相属陈澔从其说移此一节于鼓字之上 大学楚书曰疏按疏于此书两引王孙圉及昭奚恤事止以郑注谓楚书是楚昭王时书未尝指定是楚语也但疏引楚语仅列观射父脱楚史倚相一段又引刘向新序司马子反讹作子发 燕义升成拜疏为拜故下賔未拜也下不敢辄拜礼杀也按仪礼注原文賔作实下不辄拜句无敢字











  皇朝通志卷一百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七
  校雠略
  武英殿校刋十三经注疏考证春秋至孝经共一百二十九条春秋左传隠公二年纪裂𦈡来逆女注吕祖谦集解引注有纪国在东莞剧县七字当在裂𦈡纪大夫注下刋本并误 七年戎伐凡伯于楚𠀌以归注楚㐀卫地在济阴城武县西南按城武据汉志晋志应作成武 桓公五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传命二拒曰旝动而鼔疏说文载之于部句按凡旗之属皆从□于当作□诸本并误 十有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传郧人军于蒲骚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按汉志晋志并作云杜诸本误作云社又且日虞四邑之至也注四邑随绞州蓼也监本蓼讹郧今并校改 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传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疏莫敖既与随侯盟且又请随侯与已为㑹礼于汉水之汭而后还楚也监本作且又请随侯畏楚为㑹礼于汉水之汭而我还楚也文义难通今校改 十有六年宋人齐人卫人伐郑疏诸侯㑹许男在曹滑之上按此以下文幽之㑹言当作许男在滑伯之上 二十有五年公子友如陈注诸鲁出朝聘皆书如东莱集解引此作诸鲁大夫出朝聘皆书如此脱大夫二字文义未合 闵公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疏云土地名阙不知所在按汉地理志东海郡都阳及城阳国阳都注并引应劭曰春秋齐人迁阳即此 僖公十有四年沙鹿崩注阳平元城县东有沙鹿土山监本阳平讹平阳今校改 僖公十有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传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音义自上天降灾以下三十字各本误作杜注连刋于令不得通句下据经典释文改晋阴饴甥㑹秦伯传箕子曰其后必大注箕子殷王帝乙之子纣之庶兄也按箕子乃纣诸父杜注误以㣲子为箕子 十有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传疏有齐桓以徳属诸侯诸侯遂归齐桓二句与本文无渉乃下文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句下疏误连于此 二十有五年秦伯师于河上传继文之业句注晋文侯仇为平王侯伯匡辅王室十三字监本误列在于今为可矣句下今校改 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传寡君敢辞玉疏其意欲致与主国且受之而襄仲辞之者为不欲与秦为好因谦辞还也监本作且主之且襄仲辞之者为不欲与秦为好国谦退礼终还也讹谬难通今校改 十有六年有蛇自泉宫出传音义内鲁公伯禽以下监本及别本多讹字如魏公㵒作费厉公擢作跃弟献公具作子郑公具懿公戏作献又疏中考公作耆公幽公宰作围魏公作徽公真公作顺公并据史记校改宣公七年卫侯使孙良夫来盟疏文二年晋人
  以公不朝一段监本误列于公㑹齐侯伐莱注下今校改 十有二年晋师救郑传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句下见本有庄子见彘子逆命疏文一段按其文义应在虽免而归必有大咎注下又有师坎为水至故名为临一段应在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注下今并校改 十有四年孟献子言于公曰传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下疏文一段监本误列前文聘而献物句下今校改 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传三代之令主皆数百年保天之禄疏嗣祖父之天禄句监本讹作谓天禄之祖父也文义难通今校改 襄公九年宋灾传令司宫巷伯儆宫疏司宫当天子之内小臣也监本司宫讹官司又王之正内五人监本讹作主之王内今并校改 十有七年宋皇国父为太宰传妨于农收各本俱作农功按注明言收敛时音义明言收如字今校改 十有八年郑子孔欲去诸大夫传吾骤歌南风又歌北风注故曰不竞也句下监本衍师也二字今删 二十年盟于澶渊齐成故也传疏文一段监本误列前文督扬之盟注下今校改 二十有五年楚𫇭掩为司马传表淳卤疏史起为邺令监本史讹吴今校改二十有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监本乙亥作乙卯诸家注解皆作乙亥以传及疏推之当作乙亥今校改 二十有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传为之歌郑疏于汉则京兆郑县又于汉则河南新郑县监本作京兆郡河南郡误也西汉京兆及东汉河南皆称尹不称郡今删 昭公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郓传去烦宥善莫不竞劝疏不往讨鲁以下各本误入下文赋大明之章注下今校改十年齐惠栾髙氏皆嗜酒传疏文各本误列下文遂伐虎门句下又孙以王父字为氏句上衍王孙字三字今校改 哀公十有四年宋桓魋之宠害于公传逢泽有介麋焉注地理志言逢泽在荥阳开封县东北按汉时开封在河南郡晋始属荥阳不得以晋时郡名混入汉志也
  春秋公羊传隠公公子益师卒传注用心尚粗觕粗才古反又七奴反说文大也按觕兼平上二声粗但有平声若二字连用则粗读平声觕读上声颜师古注汉书庶得粗觕可证今于粗字音平上二声而觕字阙如葢有脱误又按说文粗行超逺也训大乃玉篇所引亦误 翚帅师㑹齐人郑人伐宋传疏正以上四年帅师不言公子翚按各本帅师不三字误作师解云今校改 桓公郑伯以璧假许田传注疏五年一朝解曰虞书传按此系王制文虞书孔传无此语必系传写之讹 大水传疏恶愈甚也监本脱甚字今增 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传注父者字也疏穀梁传文按今本穀梁传作父字谥也后人疑谥为衍文据此疏益知穀梁原文无谥字 己卯烝传烝者何疏欲言宗庙之祭一段监本误刋于夏曰礿注下今校改 葬我君桓公传疏日月有时将葬矣监本脱将字据檀弓本文增 庄公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疏若对尔雅则有青并无徐营若对禹贡则有幽并无徐梁监本二有字皆讹作长今依周礼疏改 单伯㑹伐宋传疏据伐国不殊㑹监本脱㑹字今增 曹羁出奔陈传注疏圉者钳马而秣之监本钳讹相据宣十五年传改正二十有六年公伐戎公字上监本及别本俱无
  春字按春秋于岁首未有去春字者偶阙秋冬何休必横生异议而于此并无说其为刋本脱落无疑但吕祖谦集解即云公无春字则宋时已然先儒谓公羊经无春字者误也又公至自伐戎疏监本误刻于下文曹杀其大夫之下今改正 僖公葬许穆公注疏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按此据昭十二年传不据孟子监本作其事误今校改 公㑹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陈侯如㑹传注刺陈侯不慕霸者各本俱讹陈为诸今依毛本改 文公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注楚灭江六疏即下四年秋楚人灭江五年秋楚人灭六是也监本脱江五年秋楚人灭七字今从毛本增 楚子使椒来聘传注见治升平监本讹作见升平法今依毛本改 单伯至自齐疏隠如至自晋各本俱作意如非也公羊经文自作隠如今改 宣公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传疏孔子葢善之也者一段监本误刋于前文要绖而服事下今校改 成公仲婴齐卒传臧宣叔者相也各本俱作臧宣公据本注校改 襄公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传注主书者善之监本脱书字今增 晋士丐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传注义服诸侯之君监本脱义字按何注本用萧望之语再证以疏文必不可省今从毛本增入 公㑹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商任传时岁在己卯按是岁实在己酉疏谓何氏自有长历按古文卯作卯酉作卯当以字形相似而误非别有长历也 昭公叔孙豹㑹漷疏知向戍石恶皆与君同名也监本石恶作齐恶按公羊经文自作石恶今校改 公围成疏公亲围成不能服监本误公亲二字为不能今据定十二年注校改 葬薛献公监本误薛为晋今改 定公冬十月霣霜杀菽传疏与贾服异按贾服谓贾逵服䖍也各本作贾复今从毛本校改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传二名非礼也按吕祖谦云不曰仲孙何忌脱文无疑又疏宣王之兴名子为宫涅之属各本俱讹涅为皇今据周本纪改 宋公子池出奔陈注池左氏作地按何注于经文同异并不以二传互证此五字乃释文后人误刋为注耳哀公元年按此卷监本全脱音义今依陆氏释文增补共四十四条 十有一年春按此卷监本共脱音义二十五条今并依释文补入
  春秋穀梁传隠公卫人杀祝吁于濮传注不书氏族以下二十八字乃范注监本误以为疏今校改桓公公子翚如齐送女传疏监本误刋于下文
  齐侯送姜氏于讙注下今校改 公㑹纪侯郑伯传疏春秋考异邮云一段监本误刋于由外言之也句注下今校改 无冰传监本误刋注疏于传文之前今校改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传疏传反正也者释其称世子也监本误刋此十一字于上文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传疏末今校改 庄公单伯逆王姬传其不言如何也注据僖三十年监本误作二十九年今改 宋万弑其君捷监本此句下脱及其大夫仇牧句今增 戎侵曹曹羁出奔
  陈传疏薄氏驳云一段应在传后监本误刋传前今校改 公㑹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传疏衣裳之㑹十有一者一段应在传末监本误刋于信其信仁其仁疏后今校改 僖公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疏庄三十二年狄伐邢监本伐讹作救今改 公㑹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传疏朝服者天子则皮弁一段监本误刋于郑伯乞盟传注下今校改伯姬卒传疏葬宋共姬是也监本误作宋葬共姬今改 晋杀其大夫里克传吾若此而入自明监本脱吾字今增 八月螽传疏重发传者一段监本误刋于下文公至自㑹注下今校改 六鶂退飞过宋都监本鶂误作鹢按榖梁经文自作鶂今改 文公作僖公主传疏与其粗觕监本粗觕误作觕觕今据公羊注疏改 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传注故吉凶大事皆不用也句下各本皆有不数所右也五字按释文于此处有数所古反后人误列于注且衍不字又讹古为右讹反为也今校改 公子遂如宋监本脱宋字今增 成公雨木冰注五行传曰监本误穀梁传曰今改 九月辛丑用郊传疏然后能事天监本讹能事为至其今改 筑鹿囿疏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监本脱百里公侯四字又疏故约之为天子百里监本脱百里二字今并增入 襄公仲孙蔑㑹晋栾黡宋华元卫𡩋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传疏为父与与君意异监本讹与君为子若今改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传疏母之姊妹监本误
  作同母姊妹今改 齐侯灭莱疏监本误刋于莒人灭鄫之下今校改 同围齐传非大而足同与各本与俱作焉石经作与是也今从之 大饥传注涂垩饰监本垩误作涂今据释文改 卫侯之弟専出奔晋传疏织絇邯郸一段监本误刋于上文杀𡩋喜传注下今校改 昭公楚薳罢帅师伐吴监本楚误作冬今改 齐髙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偃髙徯元孙监本脱偃字今增 宋华亥向宁华宫奔陈疏监本误刋于下文蔡侯庐卒之下今校改 定公公即位传疏嫌非周礼监本误作兼不亦言今改 哀公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疏明更不为贬黜监本明讹作盟今改论语赐也何如章注夏曰瑚商曰琏按礼明堂位云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自当以记文为正入公门章没阶趋进按释文无进字蔡节集说曰疑即退字葢趋而退至外朝也 齐必变食章虽疏食菜羮瓜祭疏疏食也菜羮也瓜也三物虽薄必祭按玉𦸼云瓜祭上环此为的据 闵子侍侧章子乐按汉书班固幽通赋注作子曰或当时古本如是
  孟子音义序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氏按此下监
  本脱今既奉敕定仍据赵注为本共十二字若非刋正讵可通行按此句下监本脱谨与尚书集成音义二卷云云共二百零八字今并补入 题辞解孟子既没之后节疏先王之道遂绌而不明于世监本绌讹䌷又疏建万世之功监本建讹是今并校改 梁恵王章句上疏魏武子生悼悼生嬴按史记悼子生绛绛生嬴此误 庄暴见孟子章疏末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公孙丑篇文也本注无此二句乃传写之误 文王之囿章注王怪其大监本大讹惟今改 交邻国有道章疏史记公刘变于西戎邑于𡺳其后三百有馀岁监本西戎下多邑于西戎四字三百下脱有字馀下脱岁字今并从史记改 所谓故国章疏不直则喘监本讹喘为惴今改 仁则荣章疏祖已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徳监本已讹乙今改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疏由由然与人偕俪而行然字下监本多浩浩二字今从宋本删 孟子自齐葬于鲁章注疏画者画云气其馀各如其象监本讹画者画为著紫馀又讹其馀为其画俱考礼器改正离娄之明章按孟子纂笺引赵岐注离娄黄帝
  时人谓即离朱今本并无此文 不仁者章疏末注云如临深渊至放之而已凡五句系他注错杂于此 居下位章疏末正义曰至此葢荀卿之言
  然凡十句按本注无此文葢古注今逸 逢𫎇学射于羿章疏死于穷门监本脱门字今增 无或乎王之不智章疏有吹笙过者监本脱吹笙二字今从史记补入 耻之于人大矣章按本注无隰朋颜渊语而疏中释之葢古注今多有逸者尔雅释诂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注方言曰荆吴淮泗之间曰展按陆本淮泗作淮汭按方言注曰汭水名也则应从陆本 闗闗噰噰音声和也按郑樵云据二文一义者皆当在释训部恐误在
  此 壑坑坑滕征隍漮按郑樵云坑有二文无义其一为衍者耳 释言务侮也郑樵曰疑侮为敏按诗外御其务国语作外御其侮樵之疑非也释亲宗族母党妻党㛰姻按石经俱标题于后郑本亦然监本毛本俱讹在前今校改 释天谓之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按郑樵云据下文敌体则此上容有二句亡焉 释地有医无闾之珣玕琪焉按石经玕作玗考说文本作㺮又列子珠玗之树山海经有玗琪树注玗琪赤玉属也然则音从余不从竿 释邱堂途梧邱郑本堂作堂按郭注不言堂字何义邢疏则曰当道有邱名梧邱然则堂为当字传写之讹 释草菉王刍按菉通作绿诗终朝采绿注王刍也似非菉竹之菉陆本又作录 盂狼尾按石经盂作孟郑本亦同再考玉篇⿱狼尾草也盂与孟或以字形相似而讹 萹苻止泺贯众按陆本引本草萹苻贯众为一物邢疏贯众一名萹苻一名贯节然则止泺亦贯众之别名矣今文萹苻止为一节注云未详泺贯众为一节疏云一名萹苻其为传写之讹必也 释木杭鱼毒按石经杭作杬郭璞陆徳明郑樵三家之释尔雅并作杬坊本乃讹为杭考诸玉萹于杬则注木名于杭则注州名二义固秩然不紊也 释虫宻肌继英注未详按郑樵云释鸟有此误重出耳 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按郑樵云岂有身广三寸而头如拇指者疑擘为臂之讹 释鸟鶨䳢老按郑樵本只有鶨䳢二字无老字下文作老𩿇鴳今此本下文只𩿇鴳二字而老字连上樊光则断鶨䳢为句以老字属下春秋九鳸有老鳸则老字应属下明矣 释兽时善乘领按此当连上文蜼卭𤾁而长尾读言其好登山峰非别有兽名时 阙泄多狃按此当连上文猩猩小而好啼读亦系误断 六畜按石经郑本俱有此二字监本毛本俱无今从石经补入
  孝经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按古文作闲居考说文所引孝经皆古文其于居字下引孝经仲尼居即无闲字则闲字为刘炫妄增 孝治章以事其先君疏祭享谓四时及禘祫也按不王不禘此经乃言诸侯之祭疏兼禘言葢误









  皇朝通志卷一百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八
  校雠略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证史记至后汉书共一百六十六条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正义亭亭在牟阴按牟阴汉唐皆无其县汉地理志泰山郡巨平县下云有亭亭山祠牟阴是巨平二字之误又监本在牟阴上有亭亭二字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徳及帝系姓监本将下文索隠注误入于此标作正义今删 夏本纪过三澨入于大别索隠引水经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邔县监本邔讹鄎今据禹贡指南改 殷本纪汤曰汝不能敬命监本脱汤字今补秦始皇本纪矫王御玺正义梁传至天正二年
  侯景破梁按梁无天正年号侯景破梁为简文帝大宝元年则天正二年应是大宝元年之误 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捕诸本皆脱捕字今据北监本补 髙帝本纪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监本左讹志今校改 吕氏本纪见物如苍犬据髙后掖监本后讹氏今校改 三代世家表帝小甲索隠小甲太庚子监本庚讹康今改正 帝中丁监本注云俗本作仲丁按此注既非集解亦非索隠正义不知为谁氏之语且中即古仲字史记内古字甚多不应独注此一字今删 十二诸侯年表四年吴三公子来奔按左传鲁昭公三十年吴子使徐人执掩馀使锺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据此则三字乃二字之误 灵公三十七年伐鲁世家不载按春秋定十二年卫公孟𫸩帅师伐曹则鲁字当是曹字之误 六国年表哀侯六年韩严杀其君按通鉴韩严遂弑其君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相害遂刺廆于朝并中哀侯据此则表内脱去遂字矣 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按通鉴赵以公子胜为相在赧王四十九年恵文三十三年也其非孝成元年明矣且惠文元年表内已书为相不应至此又书其为舛讹可知髙祖功臣侯年表淮阴为连敖典客索隠汉表作粟客按汉表作票客颜师古音频妙反注云或者以其票疾而賔客礼之故云票客也据索隠所云粟客又与颜本不同 新市侯以赵内史王慎按楚元王世家作内史王悍汉表亦然此慎字应系悍字之讹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众利质侯伊即轩按骠骑传作伊即靬盖轩与靬以字形相似而误耳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王践皇帝位定陶索隠在济阴沉水之阳按沉水当作汜水各本俱误 礼书朱弦而通越按杨倞注礼论引史记作洞越今本均作通倞唐人其所见必有善本应不误 乐书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集解引郑元注随物变化今考郑注礼记无此语 夔作乐以赏诸侯集解引郑元注夔欲舜与天下之君共此乐今考郑注无此语 礼乐见天地之情监本见讹顺今据礼记改 律书其于兵械尤所重按械字为戒字之讹葢审㡬察㣲莫精于律气者生死之根也气不可见以声察之兵者千万人之死生系焉故于兵戒为尤重也于器械何涉索隠曰师出以律故于兵械为尤重也或索隠之文本亦作戒若正义谓械者弓矢矛殳戈㦸则以传讹而穿凿附㑹也 天官书正义引张衡之语脱去历示吉凶五纬躔度八字今据晋书天文志补 中宫天极星索隠云宣气立精监本宣讹宫今校改绝汉抵营室曰阁道索隠引乐汁图征云按乐汁图征纬书也监本脱征字今补 以齐七政索隠引春秋运斗枢云监本枢讹极今校改 辅星明近正义排贤用佞监本讹作用贤排佞今校改杓端有两星集解梗河三星监本梗讹更今据晋书改 旁有两星曰钤监本钤作衿今校改 又索隠钤音其炎反监本脱钤字今补 北一星曰牵正义占不居其所则宫门不禁居则反是也监本作占一反不居其所衍一反二字又则津梁不通宫门不禁查津梁不通四字系下文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注文重出于此今并删 故曰摄提正正义色温温不明而大者人君吉监本吉讹恐今校改 氐为天根主疫索隠氐四星为路寝监本路讹露又正义氐房心三星为火监本火讹灾今并校改 权衡正义太微之廷也监本微讹尾今校改 其南有四星曰天厕正义天厕四星在屏东监本脱东字今据宋史天文志补 军西为垒或曰钺正义占五星入皆兵起监本作占之非故兵起语不可解今据晋书天文志改 七星为员官辰星庙蛮夷星也按此三句当在夏则不长之下旧简错在翼轸𠛼州下今校改 封禅书至矣而徳不洽监本讹作至梁父矣而徳不洽衍梁父二字今删 宋毋忌索隠乐彦引老子道徳经云月中仙人宋毋忌今考五千言中无此语 吴太伯世家君子曰能守节矣索隠君子者左邱明所谓史评仲尼之词指仲尼为君子也按季札聘鲁孔子八岁让国时孔子未生也其引子臧之事何遽得孔子论断之语而称之且左氏于孔子论断类皆明著其说兹所称君子曰是记当时之君子有此语耳或以为邱明自谓或以君子为孔子皆未达左氏之义也 齐太公世家吴师乃去晋监本误作吴帅齐去晋今校改 燕召公世家悉复得其故城监本故讹败今据宋本改 杀剧辛按六国年表剧辛死于赵在十三年又按昭王即位剧辛自赵往至此经七十年历五王当有两剧辛耶否则皆传讹也 管蔡世家悼侯父曰隠太子友隠太子友者灵侯之太子监本脱隠太子友四字今补 卫康叔世家太子完立是为桓公左傅疏曰石碏言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请定州吁明太子之位未定此言立完为太子非也 十年晋曲沃庄伯弑其君哀侯按庄伯卒于哀侯之二年是为卫宣之三年此庄伯二字明是武公之误观年表及晋世家自见 惠公立三年出亡按上云四年此云三年且据在传鲁桓公十六年冬惠公奔齐则四年是矣 宋微子世家左牵羊右把茅孔颖达左传疏曰史记之言多有错缪微子手缚于后故以口衔璧又焉得牵羊把茅也按微子适周尚在大㑹孟津之前则周固殷诸侯以王之庶兄而之其国何面缚衔璧舆榇而请死乎此春秋时传闻之纰缪而因而袭之耳亦不止史记手缚于后而又右牵羊左把茅之说自相矛盾即左氏所载亦不可信 十一年秋按殇公立十年而被弑此云十一年一字葢衍文 晋世家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按秦本纪云太子申生姊左传亦叙在申生上此云女弟则弟字为晜字之讹献公子八人按左传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即下文叙介子推语亦曰九人也此八字乃九字之讹 楚世家王室不听还报监本作还报楚宋本无楚字今据宋本删 于是晋宋鲁卫不往按春秋经鲁昭四年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㑹于申此云宋不往葢马迁之误 楚乃恐而城郢索隠去年已城郢今又重言据左氏昭二十三年城郢二十四年无重城郢之文是史记误也按此乃申明上文城郢之故非复城郢也史原不误索隠正义两家俱失之 越王勾践世家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正义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监本犬讹人今校改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正义遗之美好以荧其志按荧犹惑也别本作荣者非 商于析郦宋胡之地正义郦音摊按字书郦无摊音当是攡字之误 郑世家而虢郐果献十邑集解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㽥历莘也监本丹讹舟莘讹华今并校改 秋厉公卒春秋经鲁庄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此秋字应是夏字之讹 兵于洧上正义云与溱水合监本合讹名今校改 而国太叔焉监本焉讹为今校改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按左传鲁昭二十年郑子产有疾疾数月而卒是年当郑定之八年距声公之五年葢二十七年矣应从左传为是 赵世家居原任国政索隠今雁门平原县也监本平原讹原平今据后汉书地理志改 简子曰奏之监本简讹节今校改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按说苑桀臣有左师触
  龙荀子议兵篇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触龙古有是名战国策作触詟并下言字作一字盖误也 魏世家吾欲太子之自相也索隠太子即襄王也按襄王乃哀王之父岂得谓太子即襄王乎当是昭王之讹司马贞未必误至于此乃传写之袭缪耳 田敬仲完世家夫约钧然按战国策补注曰言齐秦俱相约如此一本无然字疑钧字即约字之讹而又重出耳去钧然二字文义自明外戚世家于是废陈后索隠废后居长门宫奉
  黄金百斤为相如取酒故为作颂以奏皇后复亲幸作颂信工也复亲幸之恐非实也按复幸之说不虗但不复其位耳观下文求子云云非复幸于帝又何求之有 楚元王世家嫂详为羮尽栎釡索隠谓以杓历釡旁使为声监本杓历釡讹作栒历蚤今校改 陈丞相世家事嫂如母集解兄伯已逐其妇此嫂疑后娶也按马迁特载陈平兄伯逐妇事専为下文盗嫂语明其诬耳至事兄伯如父事嫂如母原是训辞连类而及不必有嫂乃云然裴骃必求其嫂以实之亦凿矣 三王世家偕往使燕风喻之索隠偕往治燕王也监本燕王讹广陵今校改 苏秦列传乘夏水而下江索隠谓夏潦之水盛涨时也按夏水当是夏口通汉亦通江不得以夏潦之水为解 张仪列传热啜索隠谓热而啜之也下云厨人进斟斟羮汁也故名汁曰斟左氏传公羊传云羊羮不斟是也按左传云羊羮不遍羊斟是华元之御此误引之公羊传并无此语 田单列传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监本言讹王今校改 鲁仲连邹阳列传且楚攻齐之南阳索隠即济之淮北泗上之地也按济当作齐乃传写之讹 吕不韦列传至大期时徐广曰期十二月也按大期犹诗言诞弥厥月也史以此明始皇的为不韦子言及大期而非期乃子楚犹不悟也若如徐广言期十二月则又何以信其为不韦子耶 淮阴侯列传遂谢蒯通索隠汉书及战国策皆有此文按战国策安得有韩信蒯通之事索隠误 卫将军骠骑列传校尉仆多有功索隠汉表作仆朋疑多字误按仆朋祗一见于汉表耳史汉骠骑传及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皆作仆多则是仆朋为误非仆多误也 司马相如列传名曰云梦索隠孙叔敖激沮水作此泽按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则孙叔敖前以有此泽非激沮水明矣
  前汉书髙帝纪引入坐上坐注坐才卧反次如字监本脱如字二字今据宋本补 不能完父兄子弟监本讹作父子兄弟今据史记改 大战彭城灵壁东监本战讹败今据宋本改 割鸿沟以西为汉注监本注后有索隠引张华及北征记一段 -- 𠭊 or 假 ?此宋本所无监本自增者也凡索隠说已见史记不当附丽于此今从宋本删 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注如淳曰略取强梁地按强梁地当作陆梁地史记秦始皇本纪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也宋本亦误存说于此 惠帝纪视作斥土者监本宋本俱讹作斥上以服䖍如淳注意详之定为斥土服注斥上圹上也二上字俱土字之讹今并校改 文帝纪立为代王监本作立子恒为代王查帝纪中例不书名今从宋本删 作顾成庙注因即为名监本脱名字今补 昭帝纪发军屯西河监本讹河西今据宋本改 宣帝纪下有司皆自杀注田千秋子也按广明与顺皆姓田而顺则千秋子也注中应有顺字各本俱误脱耳哀帝纪二年监本作元寿二年按帝纪凡年号
  于元年特书未有再书于二年者元寿二字明系衍文今删 异姓诸侯王表田荣击都降楚按史记作田荣击都都降楚此脱一都字 诸侯王表奄有龟蒙为梁楚注龟䝉二水名按水字应系山字之讹 齐怀王阏按齐王名闳纪传可证各本俱讹葢阏与闳以字形相似而误耳 王子侯表毕梁侯监本毕讹卑今据宋本改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题侯张富昌共得卫太子侯监本脱下侯字今据宋本补 外戚恩泽侯表建成康侯释之以客从击秦监本击秦讹数奉今据宋本改博望顷侯许舜三月乙未封监本脱未字今补新都侯莽千五百户后篡位诛监本脱后篡位诛四字今据宋本补 髙陵共侯翟方进永始二年十二月壬子封监本封字下衍八千户三字今据宋本删 古今人表女渍监本渍讹溃今据宋本改律历志八八为伍按晋志引此文八八为位足
  以证伍字之讹 是其子孙名摰立按左传郯子曰我祖少昊摰之立也是少昊名挚此志名摰立涉彼文而讹者也 礼乐志六经之道同归注师古云云监本于此卷脱注尤多今并据宋本补刑法志所谓象刑惟明者监本象讹蒙今校改食货志好恶乖迕监本恶讹逆今据宋本改 郊祀志其后十三世汤伐桀按封禅书作其后三世
  自帝孔甲帝皋帝发至桀祗更三世此文十字当是衍文各本俱误 乃下诏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无令复作按监本及别本乃下诏之下无廿泉房中生芝九茎八字赦天下之下无无令复作四字今据宋本补 天文志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按此志于经心俱直用天官书阁道星数天官书云六星也何以言十七星乎晋志亦作六星此十七二字应系传写之误 十二月白气出西南监本于十二月上衍建平元年四字今据宋本删 五行志则土失其性无水旱之灾监本无讹有今据宋本改 南方喙为鸟星监本喙讹啄按天文志柳为鸟喙今校改 兹谓闭下监本闭讹蔽按此与前文闭上相对宋本不误今校改 地理志太原郡榆次梗阳乡魏戊邑监本戊讹成今据左传史记改 上党郡沾大黾谷清漳水所出东北至阜城及大河宋本及别本阜城俱作邑城按汉无邑城县名阜城则渤海郡属县也尚书孔疏史记索隠俱引此条曰东北至阜城入大河可为确证今校改 南阳郡雉衡山沣水所出东至𨜘入汝按汉无𨜘县以水经注证之𨜘字当是郾字之讹葢郾为颍川郡属县也然师古云𨜘音屋则唐初本已讹矣 平原郡楼虗按楼当作杨各本俱误文帝封齐悼惠王子为杨虗侯后汉光武封马武为杨虗侯即此县也水经注可证折泉水北至莫入淮按汉无莫县水经注引此
  文曰箕县则莫字系箕字之讹 武都郡河池监本池讹地今据宋本改 陇西郡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江汉按养当作漾前文引禹贡嶓冡导漾即其证也 沟洫志时郑当时为大司农按百官公卿表曰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大司农然则元光时止应言大农史记作郑当时为大农是也此司字盖衍文 艺文志后进循之宋本作修之按文义应作循之今从监本 桑榖共生太戊以兴监本以讹之今据宋本改 列传陈胜传陈胜阳城人注师古曰地理志属汝南郡按志属颖川不属汝南也师古注误卢绾传绾以客从入汉为将军按史记作从入汉中此书汉下脱中字 灌婴传身虏骑将入攻博阳按入字系一人两字传写误并史记作身虏骑将一人为句是也攻博阳上不须入字宋本及各本俱作入攻博阳盖相沿以讹耳 枚乘传四国不得出兵其郡注晋灼曰胶东胶西济北淄川王也按济北当系济南之误 司马相如传除边闗边闗益斥宋祁曰淳化本无下边闗二字按史记作除边闗闗益斥文选亦然据此则淳化本脱一闗字而今本又衍一边字 傅介子传当为丐奴间候遮汉使者注师古曰言为丐奴之间而候伺按西域传云后数为丐奴反间注云间音居苋反则此间字亦去声注为丐奴之间当作为丐奴反间也之字乃反字之误 两龚传尝以岁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按韩福事昭纪作郡县尝以正月赐羊酒纪系录诰书原文则此八月当为正月之误 尹翁归传河东二十八县按地理志河东郡统县二十四自安邑至骐可数也此八字乃四字之讹 儒林传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注师古曰方道也按史记作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义甚明鬯此文当是脱正博二字而师古因曲为之说耳 渠犁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注师古曰益多也按监本及别本入此注于下句张掖酒泉下非也葢以时益种五谷指轮台言不指张掖酒泉言今据宋本改 孝成许皇后传其条刺使大长秋来白之按其条刺三字为一读使大长秋来白之为一句监本作刺史非也今据汲古阁本改 后汉书光武帝纪焉为左翊公按左翊公当作左冯翊公以中山简王焉传证之可见 夏四月甲戌还宫癸酉诏曰诸本皆同按癸酉在前甲戌在后误倒写耳下文又云戊申幸河内戊子至河内四月甲戌安得有戊申戊申当是甲申之讹观下戊子可见 和帝纪复置郡故䀋铁官按涿郡故安县有铁官无盐官则此盐字乃安字之误 安帝纪大尉司马苞薨注谢承书曰司徒杨震为樊丰等所谮连及苞苞乞骸骨未见听以疾薨也按永宁元年十二月刘恺罢杨震始为司徒苞之薨在其前六年则谢说误矣 太常李郃为司徒监本郃讹邵合校改 献帝纪置汉安都䕶注总统西方监本西讹四今据宋本改 改元延康监本延讹建按建康顺帝年号也今据宋本改桓思窦皇后纪章徳皇后从祖弟之孙女也此
  句下监本有父讳武三字注按下文有太后父大将军武句此处何须注明宋本无之今删 律历志律度量衡历其别用也监本别讹同今据宋本改 史官以郭日月行按文义当作史官以部日月行葢部郭字形相近而讹耳 祭祀志灵台未用事注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向明则曰明堂监本崇字下衍矣字向明二字误作堂字今并据宋本删改 天文志二月九日甲寅流星过紫宫按书日例惟甲子此兼言九日非也上书八月庚寅彗星出天市此不应更纪二月事且上书元年正月丁巳则二月九日安得为甲寅乎下云十二月彗星出考章帝纪在建初二年此二月九日当是二年九月之讹 郡国志杨翟有雍氏城注史记齐涽王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按齐攻魏一事也楚围雍氏又一事也雍氏韩邑楚人围之与攻魏无涉此刘昭采辑之失也 薄故属山阳所都按山阳下脱汤字薄与亳通前书臣瓉注薄汤所都可以为证 不期侯国按不期当从前书作不其本书伏湛传封不其侯亦作其字 巴郡注建安六年刘绰分巴按刘绰当作刘璋葢璋分巴东巴西二郡今据蜀志以证其误 列传隗嚣传刘文伯在边注文伯卢芳字也按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故当时之人但知为刘文伯不知为卢芳也葢芳字君期已见本传不得以文伯为字来歙传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监本哀讹安今据汲古阁本改 马武传存矫枉之志注孟子曰矫枉者过其正今孟子无此语 冯衍传犍六枳而为篱兮注登登皇皇□为国监本作登登皇皇维在国按此汲冡周书原文也汲冡书于字阙处皆作□妄意增改益令读者不知所谓今正之 杜诗传造作水排注排当作㰆诸本㰆讹槖今据宋本改 丁鸿传徙封马亭乡侯注以庐江郡为六安国监本脱江字今据宋本补 班彪传班彪子固不可殚论注三辅黄图曰未央宫有清凉殿宣室殿中温室殿诸本误作宣宝中温殿今据宋本增改 徐防传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监本脱去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八字今据诸本补袁安传袁安元孙闳一见太守王朗监本朗讹郎又徒步师门下监本衍从师二字按徒步师门即从师也复称从师不成文今并据宋本删改 陈宠传先是洛县城南监本县讹阳今据宋本改杨终传善善欲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注曹公孙㑹自鄸出奔宋各本鄸讹郑今据春秋原文改 应奉传时人奇之注当诣彭城相袁贺监本城讹丞按袁闳传父贺为彭城相今校改 仲长统传抗志山西游心海左监本西讹栖今据宋本改 吴祐传为祖道注掌王玉路以祀及犯軷监本犯讹祀今据周礼大驭文改 董卓传而彪琬恐惧监本无琬字按上下文皆彪琬并言此不应独举杨彪今据宋本补 袁绍传在于持牢诸本皆作在于将军按三国志注中载献帝传作监军之计在于持牢将军二字传写之误也今校改 东夷传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按鲁庄四年楚武王卒子熊赀立是为文王时周庄王四年也庄王为缪王十世孙相去三百馀年安得有灭偃王事此范氏沿袭异闻之误 西羌传太丁之时注太丁武乙子也诸本俱作武丁子也按武丁子为祖庚祖庚弟为祖甲祖甲子为廪辛廪辛子为庚丁庚丁子为武乙武乙子为太丁则太丁乃武丁四世孙今校改





  皇朝通志卷一百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九
  校雠略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证三国志至隋书共二百十三条
  三国志魏志武帝东平吕旷吕翔叛尚按袁绍传作翔监本翔讹详今校改 文帝庚午遂南征注豳王不争周道用兴监本豳讹幽按豳王谓太王也今据宋本改 明帝复置安乐县监本置讹致今校改 陈留王奂传咸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槛车征邓艾监本戌讹辰按前乙卯后甲子中间不应有壬辰今据别本改 董卓传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注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各本徙讹从今据后汉书改 袁绍由是势倾天下注京子汤太尉监本汤讹阳今据汉书改 公孙瓒传救至欲内外击绍遣人与子书监本子讹手按注有引瓒遣人告子续之文则手字乃子字之讹今校改 荀彧传以功封列侯注谌子闳字仲茂为太子文学掾监本文讹字今校改 田畴传邑五百户注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监本荡析讹伤柝今校改 管宁传动见模楷焉注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知生监本作就视如故今校改 王朗传进封乐平乡侯注酿酎必贯三时而后成各本酎作酹按酎音宙说文曰三重醇酒也西京杂记汉制尝以正月作酒八月乃熟名曰酎所谓必贯三时而后成也今校改 杜畿传阅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诸本阅讹闗今据册府改 掇其切世大事著于篇注弟寛字务叔监本弟讹子按恕字务伯理字务仲寛字务叔皆兄弟也韩愈杜中散墓志亦云季子寛可知子字为弟字之讹今校改 徐晃传封髙唐亭侯按注引魏书云文帝即位封灵鄃侯又云于是更封髙唐侯则此亭字系衍文 阎温传父子著称于西州注及其到官遣吏奉笺谢尹监本遣吏讹边吏今校改 刘廙传难用笔陈注屈而从人于治虽失计其声誉必集也监本屈讹阙今校改 陈群传南安太守邓艾监本南安讹汝南按邓艾传云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非汝南也今校改 和洽传太祖定荆州监本定讹夺今校改 赵俨传东兵未到监本东讹策今校改 孙权冦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监本曹休讹曹仁按曹休传云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仁未尝为征东也今校改 髙唐隆传周礼天府掌九赋之则以给九式之用按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则九赋太府职也此云天府误又九赋监本讹九伐今校改 邓艾传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千人且田且守监本四千讹四万按淮北二万淮南三万共五万人以十二分休计之止应四千有奇不得云四万也今校改 锺㑹传不复追改注中书令刘放监本刘放讹刘表今校改 乌丸鲜卑传鲜卑注嘉平六年遣䕶乌丸校尉夏育破鲜卑按嘉平疑当作熹平此叙灵帝时事嘉平乃本书齐王芳年号也 蜀志刘璋传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三千六十里按邓艾传云径汉徳阳亭趋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此云涪至成都三千馀里三千乃三百之误 先主传归曹公曹公厚遇之监本厚讹后今校改 曹公南征表㑹表卒按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此系于十二年二字当是三字之误 治公安注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监本误作公安县今校改按油口宜作油江口然是注已见于前曹公引归之下此处亦不应重出 大破渊军斩渊郃按张郃死于建兴九年此云渊郃应误按华阳国志云斩夏侯渊张郃率吏民内徙则此郃字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之下为有脱文郃字非衍也通鉴删郃字而以斩渊属下及字读亦误 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监本邓芝讹邓艾今校改 诸葛亮传遂诣曹公注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各本俱作闻元直庞仕元财如此按庞仕元无事魏事广元盖石广元也今校改 深入不毛注泸津水监本津作惟按水经注禁水北注泸津水则惟字系津字之讹 诸葛瞻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监本羽林讹翰林今校改 董厥传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按后主传延熙十五年吴王孙权薨此何云二十四年病笃耶且延熙只二十年明年改景耀据此当是十四年误衍二字 闗羽传傅士仁屯公安按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孙权传云获将军士仁吕䝉传亦云士仁糜芳皆降是士仁即其姓名此传加傅字应衍庞统传由是渐显注徳公字山民亦有令名娶
  诸葛亮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按后汉书注作徳公子字山民可知仕魏者非德公也此脱子字或字字即子字之讹 有似汝南樊子昭注退能守静进能不茍监本上能字讹难今校改 费诗传左迁部永昌从事注夫创本之君俟大定而后正已篡统之主须速建以系众心监本讹作须大定俟速建今校改 姜维传维前住芒水监本芒讹亡杨戏传亦讹今据邓艾传改 呉札郑侨能喻斯好监本侨讹有今校改 自称益州牧以叛注徐欲杀㑹尽坑魏兵还复蜀祚监本还讹逺今校改 呉志孙权传虏得男女注文士传曰监本士讹字今校改 刘繇传因酒酣杀昱监本酒酣讹阻诛今校改 后策西伐江夏监本西伐讹路住今校改 孙静传壹入魏黄初三年死按孙亮传云太平二年夏口督孙壹奔魏魏志髙贵乡公纪云甘露二年魏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文州牧吴侯四年十一月癸卯车骑将军孙壹为婢所杀此云黄初三年死疑误或黄初二字衍盖壹甘露二年奔魏甘露四年死适当三年则云壹入魏三年死于文义亦合 歩隲传权遂命隲上益阳监本遂讹逆今校改 吕䝉传权时住陆口使鲁肃万人屯益阳拒羽监本鲁讹普今校改 周泰传惟泰奋击投身卫权监本讹作奋激没身今校改 潘璋传禁令肃然好立功业各本业讹夫今校改 朱异传本知季文狯定见之复过所闻监本狯讹𢙓按𢙓训闷训恶与语意不合应作狯言其狡狯也今校改 全琮传更以奇之注斯亦冯谖市义监本谖讹媛今据战国策改
  晋书宣帝纪其先出自髙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按左传重为勾芒黎为祝融一出于少昊一出于颛顼是重黎为二人而史记楚世家及太史公自序竟以重黎为一人此书及宋书卫瓘传云大晋之德始自重黎皆昔人相沿之谬也 元帝纪有司请市雀钗监本雀讹萑按晋令六品以下得服雀钗据此改正 天文志左旗九星在鼔左旁按此句下应脱右旗九星在牵牛北八字 南河曰南戌按天官星书戌当作戊即斧钺之义下北河曰北戌及两河戌间河戌动揺俱仿此 律历志在前限馀前在后限后者月中道也按后限下当脱馀字 五行志京房易传曰闻善不予兹谓不知诸本不知讹有知今据易传原文改 和峤传永康初策谥曰简监本康讹平按永平元年即太熙之元年而永平之二月即改永熙至三月而复改元康上文既云元康二年卒则元康之后安得复称永平定属永康之误今校改 假灼传魏文帝率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按纲目后汉主建兴十一年春正月青龙见魏摩陂井中水经注摩陂在郏县纵观可十五里此靡字当系摩字之误陶侃传追赠大司马假宻章按本书山涛传策
  赐司徒宻印紫绶侍中貂蝉新㳫伯宻印青朱绶此云宻章当是蜜字之讹 郭璞传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毎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监本是为举事之下有姓崇者之上共脱去二十二字今据宋本补 韩伯传其于遣情之累縁有弊而用各本脱情字累字今据本集补 毛璩传俄而季之述等皆病各本等讹之按上文云征虏将军甄季之建平太守罗述不应作述之也今校改 王长文传长文通元经未遭陆绩君山耳各本山讹出按汉书桓谭字君山今校改 殷仲堪传顷闻抄掠所得多皆采稆饥人监本稆讹樵今据本书音义改 张轨传轨遣北宫纯监本纯讹屯今从下文轨遣北宫纯等率兵卫京师句改 李宻传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监本简雅大诰讹作简大雅诰按三国志陈寿表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逺则此当以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为一句大诰与凡人言宜碎为一句今校改 范隆传雁门人监本雁讹腾今校改 郭文传乃歩担入呉兴馀杭大涤山中监本涤讹辟按罗隠诗杳杳诸天路苍苍大涤山正指其地今校改 谯秀传秀避难宕渠监本宕讹岩按地理志宕渠郡名殆此因宕误岩岩复误岩也今校改 卜珝传犹子之不能免卿将也监本将讹相今据上文有位为卿将句改 王浑妻传琰女亦有才淑监本琰讹妇今校改 何无忌母刘氏传刘氏潜以覆烛徐登橙于屏风上窥之各本橙讹梯今据本书音义改 王机传机遂入就纳求节监本节讹郎今据下文苏武不失节句改 到始兴州人皆諌不可轻进监本到始讹始到按始兴系州名今据地理志改 孙恩传乃悉力栅断左里按纲目集览里作蠡即禹贡彭蠡今之鄱阳湖也 刘曜载记石王仁厚全宥至今而我杀石他负盟之甚监本石他讹石生按本书曜次于富平为岳声援岳及石他战于河濵败之斩他及曜遂济自太阳攻石生于金墉决千金堨以灌之未尝杀生又下文勒遣石生率洛阳之众以赴之则所杀为他无疑也今校改 石季龙载记是岁永和八年也各本永讹太按纲目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夏四月燕慕容恪等击魏大破之执其主闵以归杀之今云太和乃海西公年号且在位仅五年不可云八年也今校改 姚兴载记弼不从进㧞昌松长驱至姑臧按本书地理志武威郡统县七有姑臧仓松则昌当作仓 李特载记同移者阎武赵肃李逺任回等监本移讹夷今据后蜀录及上文流移就榖句改 牙门将许弇求为巴东监军杜淑张粲固执不许弇怒于𫷷阁下手刄杀淑粲左右又杀弇皆𫷷腹心也监本弇怒讹𫷷怒又皆𫷷腹心也句皆讹者今并据阁本改 慕容宝载记在位三年即隆安三年也按纲目宝永康二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则两三字俱系二字之误 乞伏干归载记隆安元年光遣其子纂伐干归各本隆安讹建安今据西秦录改 慕容德载记慕舆䕶请驰问宝虚实徳流涕而遣之监本舆讹容今据南燕录及下文慕舆䕶为右仆射句改 沮渠䝉逊载记乃以䝉逊之从叔益生为酒泉太守监本逊字下脱之字叔字下衍下字今据宋本増删
  宋书文帝纪以吐谷浑慕容延为平东将军各本平东讹东平今据下文十五年作平东将军及鲜卑传改 婆皇国遣使献方物监本皇讹黄按婆皇国屡献方物自文帝十七年以后其字皆作皇不应此年独用黄字今校改 豫章胡诞世反诸本诞讹延今据彭城王义康传及胡藩传改 孝武帝纪以宁朔将军刘季之为司州刺史监本季讹秀按秀之为益州刺史此为司州刺史盖秀与季字形相近遂致讹舛今校改 前废帝纪二月丁丑减州郡县田租之半监本租讹禄今校改明帝纪晋安王子勋举兵反镇军长史邓琬为其谋主诸本邓琬讹刘琬按子勋及邓琬传俱载此事则刘琬为误也今据南史改 历志满气法从小馀满纪法从大馀监本满纪下脱法字今据南本补 礼志祠部郎臧焘议四府君之主诸本焘讹寿今据南史臧焘传改 乐志迎神歌诗钟石融诸本钟下旁注阙字一本作石考谢庄集亦作石今据以补阙文皇统百揆篇武将镇四隅诸本俱作武皇镇四寓今据晋书本传本集改 天文志十月辛亥月奄天闗诸本闗讹阙按星图无天阙必闗字之讹今校改 符瑞志汉桓帝建和元年监本桓讹明今据后汉书改 五行志明帝泰始中呉兴东迁沈法符家监本脱呉字今补 五行志㑹稽馀姚特甚米斗直五百监本脱斗字今补 万众𣇭候莫不惊怪按说文𣇭训光美于此文不合疑往字之讹 五行志氐羌反叛大兵西讨监本脱西讨二字今补 州郡志鄮令汉旧县诸本鄮讹⿰今据二汉志晋志改 州郡志永初郡国有广平按此下注凡五十八字旧本颠倒错乱不成文理今据二汉志晋志改 百官志汉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广记汉东京改曰太祝按汉书太祝令景帝时更名曰祠祀武帝太和元年更名曰庙祀广记二字当即庙祀之误 刘穆之传先是郡县为封国者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诸本者讹若内讹自今并据南史改谢晦传父重㑹稽王道子骠骑长史监本重讹
  事今据晋书南史改 胡藩传与孔熙先同逆谋髙祖以藩功臣不欲显其事按胡遵世同孔熙先逆谋事在元嘉二十二年则此应作太祖诸本误为髙祖也 鲍照附传孟轲曰千载一圣是旦暮也岂不大哉今孟子无此语 蔡郭传宜使丧礼粗足监本脱礼字今据南本补 庐陵孝献王义真传侍读学士蔡茂之按是时无侍读学士官名当从南史作侍读博士 谢灵运传緤贤不策失位谁持迨理屈而愈闭方怨天而怀悲监本失讹夫持讹时迨讹造今据本集改 南平穆王铄传贼多作虾蟆车以填堑肉薄攻城按肉薄义见前监本讹作因薄南史讹作内薄今校改 臧质传两岸筑偃月垒监本岸讹圻偃讹⿰今并据南史改 㑹益州刺史刘秀之遣军袭江陵秀击破之监本阙江陵二字今据南史补 颜竣传夫禁制之设非惟一旦昩利犯宪群庶常情监本一旦二字讹并作亘今校改 萧思话传孝建二年卒时年五十按思话十八除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逾年父源之卒是为永初九年至元嘉五年任青州刺史称年二十七是也自元嘉六年己巳至孝建二年乙未又历二十七年思话卒时年五十四今云五十盖脱四字 王景文传复为秘书监太子右卫率侍中诸本卫讹御查百官志无御率之名今校改 徐豁传咨议致敬惟内外武官按咨当作豁以字形相近而讹也
  南齐书髙帝本纪河南王世子吐谷浑易度侯各本皆作度易侯今据氐羌传改 天文志辰星孟效西方按古法候辰星惟四仲月当见故刘向封事以辰星见于四孟为异也效字与耀字音近当是耀字之讹 禇渊传新除司徒领骠骑将军南康公渊按禇渊新除之官乃司空非司徒也诸本并误 王俭传迁长史兼侍中监本脱史字今据南史补 崔祖恵传宁失不经靡愧周书按宁失不经乃虞书非周书也 宗室遥昌传兴元元年按齐世无此年号海陵王立改隆昌元年延兴元年兴元当是延兴之讹 沈宪传少为宪从伯领军寅之所知按寅之即演之梁时以演与武帝讳同音故去水旁为寅如张𬙂称张寅亦其例也今正之
  梁书南康简王绩传与弟祈阳侯通理并遇害又理字季英㑹理第六弟也监本缺通字阁本又讹通按南史通理字仲宣今各补正之 滕昙恭传太守王僧度引昙恭为功曹固辞不就王俭时随僧度在郡号为滕曾子度南史度作䖍按南齐书王俭为叔父僧䖍所养僧䖍尝为豫章内史则南史是也 阮孝绪传非得一之士阙彼明智体之之徒独怀鉴识按体之当作体二
  陈书髙祖纪呉兴长城下若里人监本若讹春按一统志长城有上若下若今据南史改 时乘御宇监本宇讹辩今据南本改 宣帝纪壬辰以尚书右仆射王㻛为尚书右仆射按南史云以尚书右仆射为尚书仆射则下右字为衍文 侯安都传安都作连城收异按上文谓留异䜿栅拒王师则此收字应作攻字盖收与攻以形似而误耳蔡景历传兼太府卿监本府讹舟今校改 骆牙传牙母陈睹世祖仪表知非常人各本陈讹陵今据南史改 沈君理传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监本亭讹定今据南史改 始兴王伯茂传时髙宗在周未还监本髙宗讹髙祖今据本纪改魏书穆帝纪乃从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监本注讹主按句注山名在今代州地今校改 行台髙谅监本谅作谟按本书肃宗纪云孝昌元年正月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害行台高谅又髙祐传祐孙颢颢弟雅雅弟谅为徐州行台属元法僧反叛逼谅同之谅不许为法僧所害谟字自是谅字之讹今校改 安同传同长子屈本卷安同父屈仕慕容𬀩为殿中郎将此云同长子屈是祖孙同一名也当有误 司马叔璠传丹杨侯杨一本作阳按晋书地理志丹阳郡有丹阳县注丹阳山多赤柳在西也今人㮣改杨为阳误矣 李宝传随舅唐契北奔伊吾各本唐讹广考本书唐和传和与兄契携外甥李宝避难伊吾则唐字以广字形似而误今校改 郦范传长孙雅又引为行台按北史作长孙承业本书长孙道生传子抗抗子观观子兾归髙祖以其㓜承家业赐名稚字承业北史书其字而此改作雅当是唐臣避髙宗嫌名而易其文 李灵传绘弟系系北史作纬按李氏宗族见于北史者赵郡太守颐字彦祖生三子思系曽其名系者即顺之父也顺与灵为从父兄绘系俱灵之曾孙不应犯其五世从祖之讳当以纬为是郑羲传洞林子敬叔监本子作字据本传云郑
  羲五兄长白𬴊次小白次洞林次叔夜次连山遂各序其子某孙某今观下文有云敬叔弟士恭则可知敬叔士恭皆洞林子而非其字矣今校改毕众敬传安都引国授军经其城下按本卷安都传安都遣使来降请兵救援显祖召群臣议而纳之今云引国授军授字当是援字之讹 羊深传羊深字文渊太山平阳人梁州刺史祉第二子也按北史羊祉传祉太山巨平人本书地形志泰山郡有巨平若平阳则属髙平郡又有阳平则属鲁郡当以巨平为是 窦瑗传辽西辽阳人辽阳北史作阳洛按本书地形志辽西郡领县三有阳乐无辽阳今以下文以军功赐爵阳洛男证之应从北史但阳洛阳乐未知孰是 缉事在序传缉子悦为济阴太守按本书列传自序魏悦即收之祖也今据此传悦为缉之子溥之孙而列传自序则云彦子歆歆子悦位济阴太守窃谓收自纪其髙曽之名不应两传迥异殆序传本阙亦后人所补故舛讹若此 慕容廆传又大破宇文闼地千里各本同按晋书记晃亲伐宇文归逺遁漠北开路千馀里此殆脱去归字并讹开为闼也 张寔传茂妻弟贾模按晋书张茂传云凉州大姓贾摹寔之妻弟也此以为茂之妻弟与晋书异又按茂传有手莫头图凉州之谣则模字当从摹矣 天象志太宗永兴五年三晕东井南监本三作月按本卷有云三月丙申月三晕太㣲此当是三字上脱去月字 世祖延和元年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为权按本书世祖纪征西将军金崖与安定镇将延普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构隙则为权当系争权之讹 地形志魏尹邺注有南部右部东部按此句下当有尉字下文临漳县注有左部东部北部尉即其证也 阳平郡清渊注二汉属郡按属字下当脱魏字 林虑郡林虑注有陵阳河东流为垣按垣应作洹后汉郡国志河内郡林虑注徐广曰洹水所出苏秦合诸侯盟处是也 常山郡注孝章建初中为淮阳永元二年复按后汉书章帝建初四年四月徙常山王昞子侧为常山王昞传云徙淮阳王以汝南之新安西华益淮阳国昞自常山徙封淮阳非改常山为淮阳盖魏收之误兖州注魏晋治阙丘按阙字以宋志证之则魏
  晋治廪丘当作廪 乐安郡注汉髙帝为千乘国按汉书髙帝置千乘郡未尝建国此国字系郡字之讹 济南郡蓍按蓍字乃著字之误两汉有着县属济南可据 济阴郡离孤按孤当作狐又注有离孤城亦误汉志可证 谯郡注晋以为郡按谯郡始置于曹魏不始于晋也志误 郯郡注后汉为国晋复按后汉之初虽尝封东海王后复为东海郡晋因之非至晋始复也 扶风郡槐里注周曰大丘按汉志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非大丘也此系传写之误 陇东郡祖居注前汉属罢后复属武威按祖居即二汉之祖厉县也前属安定后属武威此注前汉属下此似脱安定二字衍罢字又讹后汉汉字为复字 随平郡鹑鵤注前汉属山城按鹑鵤前汉志作鹑孤后汉及晋志作鹑觚傅休奕封鹑觚男即此县也此志作鵤盖误又此县前汉属北地此误作属山城前汉并无郡名山城也 遍城郡沃野按沃野当作沃野前汉志作沃野后汉志作沃野 律历志甲子之岁入甲戌纪纪法十六万八千六百注千蔀成纪按诗大雅疏二十蔀为一纪此千字误 礼志舆服之制大楼辇驾牛一十按南监本作驾牛十二观下文小楼辇驾牛十二则知此大楼辇驾牛一十之误矣 乐志叙轩辕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按吕氏春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是瑜当作隃小一两字不可解当是十二两字之讹磬氏为磬倨之法按考工记磬有倨句此当是阙句字
  北齐书神武纪追济州之军监本济讹齐按上文有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则齐乃济字之误今据北史改 华山王凝传天宝元年封新平郡王九年改封安定十五年封华山按天宝止十年五字当是衍文 安德王延宗传我保定中为广州士曹北史保定作武定按魏世无以保定纪年者应从北史为是 孝昭六王传汝阳王彦忠监本阳讹南按孝昭六王已有汝南王彦理无一郡并封二王事今据北史改 髙德政传山提以五月至邺按下文有六日七日八日诸文葢史家以受禅大事故特书日以谨之则五月当系五日之讹魏收传见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优劣按颜
  氏家训云任沈之是非即邢魏之优劣此与北史并误 孟业传今我出都按上文云征入为中书令则出字当是入字之误
  周书文帝纪王罴率甲士一万下文云王罴足相抗拒监本俱作王罗按王罴本传云属太祖征兵为勤王之举请前驱效命遂为大都督镇华州正与此合今校改 明帝纪以大将军杨忠大将军王雄并为柱国诸本王雄俱作杨雄按杨雄至武帝时始显又其传中无为柱国事王雄传云孝闵帝践阼授少傅増邑二千户进位柱国大将军其为王雄无疑今校改但传云孝闵帝践阼进柱国大将军而本纪雄为柱国乃在明帝二年亦与传不合 武帝纪封开府李昞为唐国公诸本昞俱作乕按通鉴李乕卒于魏大统十七年五月新旧唐书太祖本纪太祖父昞封唐国公此唐有天下之号所自起也唐讳昞字又讳乕字大约此书原本凡李虎李昞俱称李讳后人妄改又不深考故此处与下文以大将军唐国公李昞为柱国并讹作李乕今校改 卢辨传庶纂前修矣此下北史有节闵帝立云云按下文云及帝入闗帝谓孝武也作史者若不载节闵帝即位事则当云及孝武入闗不当云帝入闗也以北史校之知此明有脱文韦孝寛传城外又缚松于竿通鉴云缚松于竿
  按下文有松麻俱落句知此脱一麻字北史亦脱史臣论此下南北监本俱有注云附髙賔赞缺
  按賔乃附传不必有赞今削之 史臣论孝伯神举按神举于孝伯为族父传又在孝伯前则当云神举孝伯
  隋书髙祖纪陈国平合州三十按北史作州四十以地理志证之北史是也志言陈氏荆扬之域州四十二郡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纪言州四十郡一百县四百皆略举大数耳 驾白骆监本骆讹辂宋本同按上文是革辂所驾之马尔雅白马黒鬛骆则为白骆无疑 礼仪志猛毅烈威锐震进智威胜骏等十猛将军按十猛谓以猛字分冠下十字之首如猛毅猛烈是也十字不当有两威字当是乕字唐讳乕作武又讹武作威耳 天文志翼南五星曰东区应作东瓯歩天歌可证此志及晋志并作区葢刋本讹脱偏旁耳 七星为员官辰星庙也按员官应作员宫与清庙明堂文大室疏庙一例晋志可证也今本史记汉书及此志俱作员官葢讹 梁睿传昔匈奴未平去病辞老按前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辞老当作辞第 牛宏传五九纷竞遂至不成监本九讹鬼按魏书礼志初世宗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议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频属年饥遂寝至是复议之诏从五室及元议执政遂改营九室值世乱不成宗庙之礼迄无所设是五九纷竞也今校改 樊子盖传又收合降贼入豆子䴚讨格谦擒之以状闻奏帝恶其威名递追入朝贼由是复盛按此格谦已为杨义臣所擒而王充传又载厌次人格谦为盗数年兵十馀万在豆子䴚中充帅师破斩之威振群贼云云同一格谦在豆子䴚中两传所载互异讵因杨义臣被追入朝格谦乘间逸去贼由复盛后为王充破斩耶原本䴚讹⿰按水经注胶水北历土山山悉盐坑笺曰坑当作䴚或讹作⿰省作坈又作⿰并非外戚髙祖外家吕氏传有男子吕永吉自称有
  姑字苦桃为杨讳妻监本讳讹广按髙祖外家吕氏苦桃即髙祖之母髙祖之父讳忠髙祖讳坚炀(“旦”改为“𠀇”)帝讳广当作为杨忠妻原其所以讹者旧本必系讳字而本书惟晋王广屡见广字多作讳字后人改讳字为广字遂并此讳字亦改为广字而不觉其大谬也此本隋朝奏牍应从旧本作讳字今校改
  南史齐髙帝纪冬十二月戊戌以司空禇彦回为司徒按上文云春正月戊戌朔大赦以司空禇彦回为司徒此不当重出殆因戊戌日相同而误梁武帝纪乙丑益州刺史邓元起克成都监本丑讹巳今据梁书上文为丁巳尚书右仆射范云卒下文为壬申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改正 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监本午讹寅上文云三月庚子幸同泰寺乙巳升殿讲经下文云戊寅百辟表请丁亥御辇还宫凡四十七日计乙巳后戊寅前不应有庚寅再查是年正月己亥朔则庚子乙巳为三月初旬戊寅丁亥为四月中旬末而庚午至戊寅距八日盖庚午赎身既已黙许戊寅奉表三请三答又迟九日丁亥回宫其为午字无疑 敬帝纪十一月庚辰齐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柳达摩按本书下卷陈武帝纪作楚州刺史刘仕荣淮州刺史柳达摩据此则脱去刘仕荣淮州刺史七字 武帝纪甲子广州言仙人见于罗浮山寺小石桥按上云正月丁酉下云二月辛酉则此二十六日内当是庚子或壬子此作甲子误也若陈书作甲午则更误矣 檀韶传以桓元功封邑邱县侯按以字下应有平字邑应从宋书作巴 齐宗室南丰伯赤斧子颖胄传颖胄使别驾宗史撰定礼仪按史应作夬虽梁书宗夬本传未载此事而云故领军将军萧颖胄深相委仗每事咨焉其为夬无疑也 李安人等传论报骂之义理则宜然台辅之冀其何爽也按报骂二字不可解本传意望台鼎心常郁怏及酒后启帝因致疏退一假梁书不载所谓报骂者或指此然必有讹字 陈宗室诸王始兴王叔陵传叔陵有部下兵生在新林监本林作安殆因新安王伯固而讹上文云放东城囚以充战士又遣人往新林追所部兵马则为林字之误无疑矣
  北史魏太武帝纪初造新字千馀字监本字作宇盖以上文营造万寿宫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而讹也据魏书改 孝文帝纪丁亥宋人来聘监本丁作乙魏书同今按上文云九月辛巳车驾还宫下文云己亥诏囚死不得暴露则此十九日内定应作丁亥 东魏孝静帝纪癸酉还宫二月壬申按上文春正月壬戌朔则二月安得有壬申此必有误 周武帝纪己卯军次并州按己卯当系己未之误以上文十二月戊申计之则戊申距丁丑已为匝月安得复有己卯 崔浩传赐浩妾各一人按魏书叙崔浩事本与周澹并书故云赐浩澹妾各一人今删去周澹乃仍用各字则谬陆俟传弟丽按丽俟之子馥之弟今叙于馥五
  世从孙融之后而云弟丽则误甚矣 髙德正传以愔从令徳正居守按齐书作以愔居守与此异观下文云自请赴邺与愔言则愔实在邺居守而此处为讹矣 郑译传译祖文寛据上文琼子道邕道邕子译下文琼弟俨俨子文寛则文寛乃译从父也祖字误 琼弟俨各本琼俱讹璹按以上下文考之璹为道邕之孙道邕为祖珍之子祖珍既以弟俨重赠而此以俨为璹弟直误以从曽祖为兄弟行矣今校改 邢邵传愔与魏元乂及邵请置学按下文邵之所奏魏书作李崇所上此何以移于邵传 李崇传惟长乐公两手持绢二十匹而出按魏书宣武灵皇后传此事系长乐公主非长乐公也盖脱主字 隋来䕶儿传又与蒲山公李寛讨平黟歙逆党汪文进监本蒲作浦按隋之封爵有蒲州蒲城蒲山等号此处浦山盖蒲山之讹也今据隋书改 真腊传娶妻者唯送女人女择日遣媒人迎妇按冯梦桢云女人女三字定有讹今考隋书乃衣一具三字之误也
  皇朝通志卷一百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
  校雠略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证旧唐书至元史共一百三十六条旧唐书则天纪长安三年七月杀右金吾卫大将军唐休璟按新书七月庚戌休璟自凉州都督召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考之本传无被杀之事亦未尝为金吾大将军显有讹阙 元宗纪先天二年七月李令问殿中监实封三百户按李靖传令问迁殿中少监封宋国公实封五百户此有脱误开元二十一年九月封皇子溢为济王按此已
  见十三年三月此属重出 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是岁葢嘉运大破突厥施之众擒其王送于京师按七月已书此系重出 天宝十三载春正月安庆绪献俘于行在按纲目十三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禄山本传十三载正月谒于华清宫则献俘者乃禄山非庆绪也 上元二年九月制自今已后朕号惟称皇帝其年号但称元年去上元之号其以今按其以今三字下阙以十一月建子为岁首诏及十二月建丑并明年宝应元年建寅月事大历四年秋七月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
  史湖南团练观察使案本文下自湖南凤翔移镇盩厔至以京西兵马使李忠臣为凤翔尹代皇甫温移镇陕州共三十三行皆大历五年事误入于此今校改 大历八年李栖筠弹吏部侍郎徐按本文下应接丁卯幽州节度使朱泚加检校户部尚书至戊子诏京官五品以上各言封事共二十三行向俱误入九年而朱泚加检校户部尚书一行又复错乱于中今校改 大历十四年闰月以寿州刺史杜亚为江西观察使按大历十二年亚已为江西观察使本传徳宗立入朝此应是代亚者考张镒传徳宗即位由寿州刺史迁江西则此当是张镒也 二年十一月诏恒州刺史袭髙丽朝鲜郡王李惟岳按此削惟岳官爵诏也惟岳封陇西郡王此髙丽朝鲜四字应误 宪宗本纪元和二年后脱三年正月至三月事 元和十二年九月以御史中丞为京尹脱人名 穆宗本纪十一月以李翺为华州刺史按是年六月翺已贬朗州考李宗闵传当为宗闵父䎖 敬宗本纪开成三年十月以髙霞寓为夏绥银宥节度使按髙霞寓以宝历二年四月卒此误 懿宗本纪咸通十年正月蒋伸罢知政事案伸二年九月罢政此系错简 哀帝本纪二年十月削夺荆南留后赵匡凝官爵案前八月已书此系重出 礼仪志历考前规宗祀明堂必配五郊预入明堂自縁从祀按唐文粹及英华必配下脱去上帝而伏羲五代本配凡九字自五精之神五星所奉矣按下应接以是其是人主之象云云原本以字讹矣下误接其又以五方五帝五官从祀云云共误二千三百馀字今校改 中宗绍运旧邦维新按文粹二语下有睿宗继明天下归仁二句上文自髙祖太宗而下历叙功徳不应独遗睿宗明系阙略 祭法称王立七庙一坛之庙而七按文苑英华一坛下脱二𫮃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凡十六字 历志没日法一千七百云云按此文旧本错列于前文土王日之下今改正 检律候术气日按术字应在气日下旧本于二十四气之律候日晷错综混杂又如求盈虚等术及推月行与黄道差数大衍步五星术行数参差不齐又多脱漏今据新书校改 舆服志称引周礼舆服志按舆服志起于后汉周礼无之误也 经籍志经录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按今止五百七十一部六千二百二卷史录八百四十四部一万七千九百四十六卷今按止七百七十三部一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卷子录七百五十三部一万五千三百三十七卷今按止七百四十九部一万四千八百三十一卷集录八百九十部一万二千二十八卷今按止八百七十九部一万一千八百七十五卷其中分类子目亦多不符撰人姓名每与新书互异如毛诗驳王伯兴撰新书作王基丧服要难赵成仇祈问答新书作袁祈至以韩诗翼要为卜商撰则尤讹谬之甚者也 后妃传虢男裴征尚代宗女延安公主按肃宗女郜国公主下嫁裴征此误作代宗而延安又穆宗女也一语中凡有三误睿真皇后沈氏后父易直易直子介福介福子士衡按易直子乃易直父介福子乃介福父新书中甚明 王雄诞传髙祖闻伏威据有吴楚遣使谕之雄诞率众讨之遣使谕之下有阙文应脱去伏威遣公祐数语 长平王叔良传武徳元年师镇泾州以御薛举按纲目是御仁杲非御举也时举已先卒矣 萧瑀传瑀薨髙祖为之举哀按瑀薨在贞观二十一年髙祖安得为之举哀房元龄传祖雄字子绎褐州主簿按隋书房彦谦传父熊释褐州簿不载其字新书宰相表世系字子彪据此子字下阙彪字而绎乃释字之误也刘世让传髙祖无可任者按髙祖下有脱文 陆象先传象先四代孙太和四年释褐参军文学四代孙不详其名系阙文 苏瑰传父朂贞观中台州刺史按瑰从父兄干父名朂瑰父不应亦名朂
  新书本传不书宰相世系表名亶宜以新书表为是宗楚客传武三思引楚客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按新书楚客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已在诛三思后本纪亦同 娄师徳传万岁登封元年转左肃政御史大夫按万岁登封即万岁通天也在证圣后下文复书证圣元年明倒置矣新书无万岁登封元年句此应是衍文 韦凑传使三纲
  叙十等减若者善善明恶恶著也按十等二字下有阙文 阿史那社尔传苏尼失者启民可汗之母弟社尔叔祖也其父始毕可汗按始毕启民子苏尼失兄子也云其父误 李光弼传懐州平以功进爵临淮郡王按封王在宝应元年此临淮郡公非王也 严武传上皇诰以剑两川合为一道按方镇表是代宗广徳二年非上皇诰也 杨绾传进士加文明经加阙按新书选举者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今补 杨朝晟传按一百四十四卷复立杨朝晟传显系重复惟传中年月小有不同班宏传故叅得罪宏颇有力焉按上下俱有阙
  文 李晟传愿闻变登子城悬缒而下水由窗而出按张孝忠传当是由水窦而出讹误显然 裴延龄传请于右藏库分置季库月库给纳诸司钱物按新书帛以素出以色入者为月库月库讹月给今改正 窦参传县人曹芬凶暴醉殴其女弟族人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众官请俟免丧参曰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按新书作父救不止恚赴井死是族人乃其父之讹今改正 程日华传李宝臣吞削藩邻有恒冀深赵易定沧徳等八州按宝臣传时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后乂得沧州以七州自给又按阳惠元传与宝臣传同俱无徳州则八州为七州之讹德字衍文也阳惠元传李正巳有淄青济海登莱沂宻徳曹濮徐兖郓十五州之地按淄青至兖郓仅十四州考通鉴李正巳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徳棣十州及李灵曜之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据此则德字下当脱一棣字济字当是齐字之误今改正李吉甫传裴垍为仆射判度支按垍未尝为仆射判度支新书作裴均 蕲王缉传咸通八年封按新书缉以是年薨非始封也 陈王成美传第十九男俨宣城郡王按新书宗室表俨为元宗子陈王圭之子与此不合 李蔚传拜太常卿寻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与卢携郑畋同辅政按此数语当作下文乾符四年上 索元礼传枷研楔总按通鉴作楔毂其首而加楔也总字讹今改正 祝钦明传后无祭天之事按上下文不接疑是错简 王浣传浣新书作翰按与齐浣传连属明是传冩之讹当从新书 西突厥传木杆与沙钵略可汗有隙按新书乃是木杆之子大逻便也此误 回纥传吐蕃征求无厌按新书作回纥下文言北庭之人既苦回纥乃举城降则吐藩二字误也今改正 天竺国传仍求有及名其军按新书作丐名其军有及二字衍 黄巢传鄜延拓拔思恭之师屯武功按新书鄜延李孝昌夏州拔思恭是鄜延下脱李孝昌夏州五字
  唐书髙祖纪武徳六年四月封子元璹为蜀王按髙祖诸王传汉王元轨是年封蜀王璹当是轨字之讹 则天纪长安元年十一月武三思罢按三思乆视元年正月已书罢此复出 礼乐志内命妇采桑位于坛下按此下通典有当御位东北南向西上外命妇采桑位于坛下数句此脱载 艺文志李喜汉书辨惑三十卷按旧书作李善善本传亦载取著辨惑三十卷此志作喜误后载李善辨惑一十卷系重出卷数亦误 宰相表神功元年八月三思检校圣历元年八月复书神功元年八月钦望为文昌右相圣历二年复书圣历元年二月钦望罢乆视元年二月复书开元二年正月怀慎检校黄门监三年正月复书皆重出而先书误也 宰相世系表按世系表大端纰戾官爵谥号或书或否或丞尉而不遗或卿贰而反缺或书其兄弟之官或备书其褒赠之职更或其生平所履历及曽未尝居是官者庞杂淆乱不可究诘以表序昭穆此非所重故不详载 王玙传乾元三年拜蒲同绛等州节度使俄以中书侍郎为刑部尚书七月出为蒲同绛等州节度使非自蒲州入相也传中显误又云玙曽孙搏别传考搏实附传未尝専立传 李回传徙抚州长史卒按旧书回贬抚州再入朝为兵部尚书后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卒据此非卒于长史也 李逢吉传父颜按旧书作祖颜父归期宰相表与旧书同此传误田𫖳传侯王守方以奉天子譬百川不朝于海
  虽狂奔澶漫终为涸土按天子下有阙文 张琇传同官人同蹄智寿按同蹄二字不可解当从旧书作周智寿 阿史那泥孰传始归国妻以宗女赐名忠按泥孰与忠本二人忠别有传附社𠇍新书思摩传阿史那忠为左贤王泥孰为右贤王是明以忠与泥孰为二人矣 李忠臣传以忠臣为汝蔡六州节度使按方镇表淮南西道节度使于上元二年増领陈郑等九州徙治安州号淮西十六州无所谓六州也六字上当脱十字旧书作十一州则以六为一也
  五代史刘𬬮传十二月平韶州按上文已书平韶州又平桂州此复云平韶州当必有误 周行逄传夫人严氏按宋通鉴作邓氏 吴越世家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侈至鸡鱼卵谷必家至而日取按吴越备史载镠节俭衣衾用油布常膳惟瓷漆器又钱易家话称镠公宴不贰羮胾衣必三浣然后易通鉴考异谓镠起于贫贱知民疾苦必不至穷极侈靡也与此所载异
  宋史天文志主御群灵轨万神图据隋志轨作执此误 一曰铁锧晋志作𫓧锧此误铁 朔而明见东方曰仄胐匿则政缓汉志作仄匿此文误倒胐字于匿上 见于舆见按下见字乃鬼字之讹丁巳星出左史东史当作更字形相似而讹
  五行志谏讥大夫程松讥乃议字之讹 律历志后魏延光三年按延光乃后汉安帝年号汉误作魏 然则魏曹王制律据魏志曹王乃柴玉之误地理志淮安五河注沱漴监本讹作驰崇今改
  正 信州弋阳注康定复置监本置讹废今改礼志东偏门曰迎禧据通考迎禧上脱曰承和西偏门六字 以铜为文鹿或群邪象据通考群为辟字之误 惟演引本朝孝明懿徳祔太祖故事按懿徳乃太宗后应据通考作孝章 乐志饮福禧安据通考禧乃礼字之误 舆服志金涂银铁胎杆鞫四按本志有银裹铁锔与通考同此鞫字系锔之讹 金涂铜手把叶假拓义二金涂铜义头施泥行马二两义字监本讹又今据通考改正康定元年监本作三年按康定止有元年今改选举志元宗初以省试春浅天尚寒据通考元应作光 充养士费监本充讹兑今改正 职官志国朝以秩髙罕除监本秩讹秋今改 自绍兴二十年蔡熺始据通鉴蔡乃秦字之讹二十年应作十八年 惟太常大理不并诏太常少卿一员监本不并诏讹不能绍今据本志及通考改 直超韩本等正官按通考韩乃转字之讹 食货志管当一员按职官无管当之名应据通考作管勾江南之南安按南安宋属江西讹作江南 蒲孟阙等按阙系闵字之讹 古渭边砦监本渭讹谓今改正兵志骑射注陕华陈泾鄜按陈隶京西应依建隆注作秦 衙队注陕按陕字当依建隆之制作峡 防秋以八月十五日止防春以正月十五日止按通考两止字俱作上此误 艺文志契丹官仪及碧云霞附按梅尧臣作碧云騢霞字误刘子三卷注刘书撰按通志乃刘勰撰此书字误薛假成式集七卷按薛字衍 鲁元机诗集一
  卷按鲁乃鱼字之讹 宰辅表大中祥符九年王曽张知白并除叅知政事据通鉴九年下脱九月二字并脱载陈彭年免拜 天禧元年按南本载二月陈彭年卒此脱 吕夷简判陕州按陕乃澶字之误 元丰三年据通鉴此表第四格脱载九月薛向罢 元丰五年据通鉴脱载吕公著罢宝祐四年十二月庚申按此下阙载蔡抗罢事世系表令赫下子纶按监本脱子纶二字今照南本増 符彦卿传建隆四年按建隆止有三年此云四年误 王延徳传再迁供奉官㑹髙昌国遣使朝贡遣延徳使焉按此卷中有两王延徳宋史新编亦两人类叙今考宋㑹要使髙昌为供奉于延徳则此王字或于之讹也 王随传迁礼部侍郎监本迁讹选今改 吕夷简传子公弼抜轴法监本轴作转今从阁本及南本改 王圭传恕又诱教髙遵裕子士京上奏南北本俱作道裕今从宋通鉴及东都事略改 范仲淹传子纯礼张来除起居舍人按东都事略来作耒南北本俱误韩维传今体制终毕体字应从东都事略作礼赵抃传在䖍与成都南北本䖍俱作处今从东都事略改䖍 钱惟演传易孙景谌且委以戎泸蛮事监本委讹以从南本改正 张方平传何名轻举监本名讹多今改 胡宿传从字宗愈殿内卒南北本俱讹殿为修今据东都事略改
  辽史地理志宛平县本晋幽都县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建中初立燕都县石晋割地赂辽辽改幽都县统和中改宛平此误作本晋幽都县且统和二十三年讹作开泰元年 义宗传以庄宗后夏氏妻之按五代㑹要庄宗昭容夏氏封虢国夫人据此则后字有误 萧思温传周主北侵与其将傅元卿李崇进等分道并进据通鉴崇进乃重进之讹 耶律资忠传四年再使髙丽按圣宗本纪资忠再使为开泰三年此传讹三年为四年王鼎传清宁五年擢进士第据道宗本纪为清宁八年此误 萧翰传委事于李从敏经趍行在据资治通鉴从敏为从益之讹 西夏纪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来附按继捧未尝附契丹盖继迁之误
  金史熙宗本纪天眷三年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据续通鉴本末补此遗杨沂中而误举韩世忠 天文志左右有珥上有背气两重旧本讹背为皆今改正 历志覆减之馀为内分旧本讹作为内外今从南本改正 合差日顺加退减顺字下监本衍一在字今删 顺在盈历以差日差度加之监本脱顺在二字今増又后文旁注其顺退所在盈缩顺讹为显今改 依仿刘曜时孔挺晁崇之法按宋志沈括议本作孔定此误作挺五行志邢洛深冀按洛当作洺地与邢冀相连
  洛洺字形相似而误耳 宗端修传章宗避睿宗讳改宗氏为姬氏按中州集传乃卫绍王避世宗父讳改宗为姬与此互异
  元史太祖本纪岁癸丑按上文壬戌下文甲子丑应是亥 英宗本纪十月甲午太白经天以上文甲子推之应作丙午甲午误也 地理志丑三年复置按丑字南北本俱同今据大宁县志改作廿苏布台传按一百廿一卷已载苏布台传虽与
  此传详略不同而实则一人系重出 奇都尔传按从子呼喇珠已附传于此而一百三十三卷又有呼喇珠传事实皆同后传重出 哈噶斯传按阿都齐事实已附载此传而一百三十五卷又复立传后系重出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校雠略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校正书籍经部史部共六十七条
  唐史征周易口诀义宋艺文志误作史文徽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唐郭京周易举正晁公武读书志称改正一百三十五处洪迈容斋随笔赵汝梅易序丛书皆作一百三处今据原序当以洪赵二说为是
  周易口义宋倪天隠述其师胡瑗之说宋志着录又另有瑗易解十卷似易解口义各为一书据朱𢑴尊经义考引李振裕之说以为瑗欲著述而未逮门人倪天隠述之故曰口义则瑗不得又有易解矣宋志误今校正
  宋邵伯温易学辩惑宋艺文志但题辩惑无易学字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宋郑刚中周易窥馀乾坤二卦及繋辞以下原阙不解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乾坤之际或有所避今考原序有云自屯𫎇以往万一见其仿佛则沿流溯源乾坤之微可得而探据此则无乾坤二卦之解明矣非有所避也
  宋杨简易传二十卷经义考载慈湖易解十卷又已易一卷与此本书名卷数皆不合卷首自序则与此本同葢是书为明人翻𠜇窜改篇第误分为二彝尊遂以沿讹今校正
  宋方闻一大易粹言宋艺文志称曽穜作经义考亦承其讹今据原序校正
  宋冯椅厚斋易学宋艺文志但题易学按王湜先有易学冝有所别今据文献通考校正
  宋魏了翁周易要义经义考于群经类载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注曰分见各经然各经皆载要义易类则止载周易集义似即以集义为要义今考集义原䟦曰静山先生谪靖州取诸经注疏摘为要义又取诸大儒易说为周易集义则为二书审矣
  宋李杞周易详解焦竑经籍志题曰谦斋详解今据自序校正
  元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良辅又有易传集疏不传考易传集疏为良辅之师同里熊凯所撰虞稷误合为一人今校正元曽贯易学变通经义考称为周易变通并云已佚今据永乐大典采出并校正
  明崔铣读易馀言经义考载铣读易馀言五卷又载铣易大象说一卷考此书第三卷即大象说彝尊误分为二今校正
  宋傅寅禹贡说断纳兰性徳通志堂经解称为禹贡集解经义考亦沿其讹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宋黄伦尚书精义是编每条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疑其伪托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而书不传则藉是书而九成之说得以不遂湮没亦无不可宋钱时融堂书解经义考作尚书演义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宋赵善湘洪范统一宋艺文志作洪范统论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又作统纪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宋东阳陈大猷尚书集传或问按宋理宗时有两陈大猷一为东阳人一为都昌人经义考据董鼎书传纂注疑为都昌陈氏所著今据本书兼考董氏原引各条校正为东阳陈氏
  汉毛亨诗传汉书艺文志但称毛公隋书经藉志称汉河间太守毛苌传按郑氏诗谱原有大小毛公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则云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自应以毛亨为定
  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明北监注疏本引作陆机今据隋志唐志校正又振孙谓其书引尔雅郭璞注当在郭后不应称吴人考书中所引并无郭璞一字陈氏所云未免失实
  宋段昌武毛诗集解焦竑经籍志误作假文昌朱睦㮮授经图作段武昌则又缮写倒其文也今据旧本校正
  明李先芳读诗私记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注曰未见而不载此书其为一书两书葢不可考然是书亦多辨定毛传或彝尊传闻未审误记其名也
  宋程大昌诗论本载入大昌考古编故宋志不列其名经义考始题曰诗议曹溶学海类编则题曰诗论今据旧本当以曹说为是
  元梁益诗传旁通朱睦㮮误题翟思忠撰今据经义考校正
  纂图互注周礼不著撰人名氏据经义考有纂图互注毛诗彝尊定为唐宋人帖括之书则是书自系同时并出乃彝尊又引缪泳之说谓为元人所辑不免自相矛盾
  明王应电周礼传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经义考载是书少翼传二卷已为疏漏又所引黄虞稷语系翼传之解题而繋之周礼传下亦属舛误礼记隋志称小戴记为四十六篇马融益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合四十九篇考此三篇皆入刘向别录安得为马融所增知今四十九篇实戴圣原书隋志误也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周显徳中崇义取自汉以来礼图凡六本重加订正考隋志有郑元三礼图今以是书合之郑注已多违异则郑氏图出于伪托无疑隋志未免沿讹也
  春秋左传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注曰公羊穀梁二家而左氏经文不著于录然杜氏集解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是左传又原自有经今据徐彦公羊传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汉儒谓之古学则所谓古经十二篇者即左传之经刻汉书者误连二条为一耳
  宋孙觉春秋经解十三卷宋志载觉春秋经解十五卷春秋学纂十二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书录解题有经解而无学纂王应麟玉海则有学纂而无经解今考其学纂条下注与今本经解一一符合是学纂本经解之别名宋志误分为二又讹其卷数也今校正
  宋苏辙春秋集解宋艺文志作春秋集传文献通考作集解当以马考为是
  宋李明复春秋集义宋志既载李明复春秋集义又载王梦麟春秋集义与此书正同实则书本李氏作而王氏刋行之遂误为二也今校正
  明髙攀龙春秋孔义经义考又称有李攀龙春秋孔义卷数亦同考李攀龙并无是书𢑱尊葢误分为二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繁或作蕃古字相通崇文总目颇疑其伪程大昌尤力排之是书宋代已有四本多缺篇缺字今据永乐大典所存楼钥本凡补原缺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删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
  明罗汝芳孝经宗㫖千顷堂书目误作罗洪先今校正
  孟子疏旧题宋孙奭作然朱子语录指为邵武士人作蔡元定犹见其人似未必诬也
  宋张九成孟子传文献通考作孟子解今据旧本校正
  小尔雅无撰人名氏见汉及隋唐各志然其书久佚今传本即孔丛子第十一篇汉晋儒说惟杜预左传注稍引其文足证是书晩出非汉志旧本矣读书志乃指为孔氏古文殆循名而失之也集韵旧本题宋丁度等奉敕编今考司马光𭃄韵指掌图序实治平四年光继丁度等纂辑而书始成则非尽出丁度等也
  宋倪思班马异同熊方补后汉书年表吴仁杰两汉刋误补遗三书皆正史之支流当入正史钱曾述古堂书目误列杂史今校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应入编年述古堂书目误列入正史今校正
  逸周书旧本题曰汲冡周书隋志唐志俱称得之魏安釐王冢中然晋书武帝纪止称竹书无所谓周书是周书不出汲冢也据郭璞尔雅注李善文选注俱称逸周书今校正
  东观汉记隋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考范书珍未尝为长水校尉且此书创自明帝时至安帝时珍始续成之不得题为珍等也
  唐许嵩建康实录是编起吴大帝迄陈后主而以后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读书志误编实录门已为循名失实文献通考竟载入起居注尤为乖舛今校正入别史类
  吴韦昭注国语三国志作韦曜盖晋避司马昭之名至国语本书汉志列入春秋类今考是书上包周穆王下及鲁悼公即与时代不协兼于经义无闗故改隶杂史
  战国策注旧本题髙琇作今考其书实宋姚宏因琇注残阙而补之且其书自应与史记为一类汉志及隋唐志并同读书志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实为不类今校正
  唐余知古渚宫旧事文献通考引读书志脱去余字误题为唐知古撰今校正
  宋陶岳五代史补读书志作五代补录今据原本校正
  宋毛方平丁卯实编书录解题误作李珙撰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汉刘向古列女传七卷后有续传一卷不知谁作或曰班昭或曰项原皆影附无据旧合为一编宋王回乃以有颂无颂离析其文为今本
  孔氏实录不著撰人名氏文渊阁书目称孔子实录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卓异记旧本或题唐李翺或题唐陈翺或题唐陈翰按陈翰乃宋志所载不足据即李翺陈翺时代皆不相及亦必有误其书记唐代朝廷盛事读书志称二十七事今本实止二十六事也
  宋陆㳺入蜀记是编载游入夔州道路所经自应入传记类述古堂书目误列入小说今校正越绝书据书末叙外传记以廋词𨼆其姓名当为㑹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所定隋唐志皆云子贡作今校正
  唐樊绰蛮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宋史艺文志不载今考通鉴考异所引蛮书皆与是编同则宋志为疏矣
  钓矶立谈考书中自述葢五代史虚白之子所作宋志竟误以为虚白作今校正
  江南馀载不著撰人名氏文献通考误作江南馆载今校正
  吴越备史旧本题宋武胜军节度使掌书记范坰巡官林禹撰考书录解题称为钱俶之弟俨作托名林范今校正
  三辅黄图不著撰人名氏晋灼注汉书多引之中又有唐至徳二载所改地名葢是书本梁陈间人所撰而唐人删补之也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误作太平寰宇志今据史进书原序校正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读书志谓实无其人为著书人伪托今据书录解题校正
  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开庆续志文献通考误作罗璇今据书录解题校正
  河朔访古记不著撰人名氏焦竑经籍志亦云不知谁氏考元刘仁本羽庭集称是书为郭啰洛氏纳新作则焦氏为未审矣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千顷堂书目误作长安图记今据旧本校正
  明沈津邓尉山志靳学颜为之序千顷堂书目遂误以为学颜作今校正
  州县提纲不著撰人名氏文渊阁书目题陈古灵撰古灵宋陈襄号也宋志及晁陈二家书目俱不载考襄卒于元丰三年今书内有绍兴二十八年一条则非襄书明矣
  宋李攸宋朝事实文献通考误作李伋今校正明钱溥秘阁书目千顷堂书目称此书为马愉撰溥别有内阁书目一卷今考溥序实载此书卷首则虞稷所纪误矣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二
  校雠略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校正书籍子部集部共八十八条
  孔丛子旧本题汉孔鲋今按其书记鲋之没自不得为鲋撰朱子疑其文气不似西汉即如六宗之说与伪孔传伪家语并同是亦晚出之明证也汉贾谊新书书录解题谓非谊本书今考汉书所引各条皆与今本同陈氏所云非笃论也
  汉桓寛盐铁论诸史皆列之儒家千顷堂书目误入史部食货类中今校正
  唐太宗帝范述古堂书目误入疏谏类今校正入儒家
  唐郑氏女孝经书录解题误题为班昭作今据原序校正
  司马法旧题齐司马穰苴撰隋唐志并同考史记称威王命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则非穰苴自撰明矣
  明曹允儒握机经三卷又以孙子十三篇呉子六篇为握机纬千顷堂书目有元人孙子握机纬十三卷刘寅呉子握机纬二卷与此书相符殆即是书而误题之也
  管子旧有房元龄注晁公武以为尹知章所托考唐书艺文志自有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则晁氏考之未审也
  宋傅霖刑统赋霖以窦仪等所作刑统不便记诵乃韵而赋之并为之注读书志称或人为之注盖未之详核也
  宋陈旉农书书录解题作陈雱殆因字形相近而讹今据本书标名校正
  唐王冰注黄帝素问读书志误作王砅今据唐宋艺文志校正
  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隋志称呉景贤撰不及巢氏书宋志有巢氏书而无呉书惟新唐书志二书并载一题呉景一注巢元方疑当时本属官书或为监修或为编撰标题遂异耳读书志止列巢氏足证前史之谬其隋史作呉景贤贤盖监字之讹今校正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首题校正医书局校理林亿等名述古堂书目因误题林亿撰今校正
  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前一卷宋陈直撰后三卷元邹铉续撰直书本名养老奉亲文献通考误倒其文称为奉亲养老此本与邹书合编当系邹改题今名也
  传信适用方不著撰人名氏考书录解题有传道适用方称吴彦夔撰与此本卷帙正同知此即吴书当系陈氏讹信为道耳
  急救仙方不著撰人名氏宋志及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惟焦竑经籍志载有救急仙方注云见道藏则系误倒其文也今据道藏目录校正
  晋刘徽海岛算经按徽自序是书当名重差初无海岛之目亦但附于勾股之下不别为书唐书艺文志始有刘徽海岛算经之名而隋志唐志又有刘徽九章重差图或亦以另本单行至唐志又列刘向九章重差一卷则直误以刘徽为刘向而重出矣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
  唐王孝通缉古算经唐志及王尭臣崇文总目皆误作李淳风注今据本书首题孝通撰并注校正不列淳风之名
  北周卫元嵩元包崇文总目误以为唐人文献通考亦沿其讹今据杨楫原序校正
  宋蔡沈洪范皇极内外篇经义考作洪范内外篇今据王圻续通考校正
  汉京房京氏易传三卷读书志误以为即错卦不知错卦八卷别自为书已佚不传今据本书校正明万民英星学大成千顷堂书目以为陆位撰今据本书自序及凡例校正
  金张行简人伦大统赋千顷堂书目不著撰人名氏实为脱漏今据本书标名校正
  唐朱景元唐朝名画录唐书艺文志题曰唐画断文献通考因之今据景元自序校正
  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读书志误刘道成书录解题则误题为五代名画记文献通考又据两家之目而重载之今据书首陈询直序校正
  宋李廌徳隅斋画品书录解题误作徳隅堂今据原书校正
  宋李孝美墨谱文献通考题为墨苑按墨苑别系一书见是书出灰磨试二条注中马考殆因此而讹今据卷首马涓李元膺二序校正
  宋蔡襄茶录文献通考误题为试茶录今据襄自序校正
  东溪试茶录旧本题宋宋子安撰读书志误作朱子安今据宋艺文志及左圭百川学海校正僧赞宁笋谱读书志误作僧惠崇撰今据书录解题及王得臣麈史校正
  唐罗隠两同书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以为唐吴筠撰考宋艺文志别有吴筠两同书与此书异则谓为筠撰者误也
  汉班固白虎通义崇文总目作白虎通徳论考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㑹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徳论令固撰集其事盖诸儒议奏统名曰白虎通徳论固撰集后乃名曰通义今据唐书艺文志校正
  宋戴埴鼠璞文献通考误入小说家今校正入杂家类
  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述古堂书目误入金石门今校正入杂家类
  宋洪迈容齐五笔述古堂书目误入类书门今校正入杂家类
  唐李绰尚书故实宋志凡两载之一见史部传记类一见子部小说类而注其下云绰一作纬实一作事今据曽慥类说所引亦明标绰名则作纬者误矣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文献通考凡两载之一入故事一入杂家自系一书重出今观所记虽述宋代掌故而杂说杂事亦错出其间故编入杂家类宋宋祁笔记或误作宋庠至卷末庭戒治戒左志右铭皆祁身后事应系其子孙编入
  宋王钦臣王氏谈录旧题王洙撰即钦臣之父盖以卷末观览书目有王洙敬录字而误也今校正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宋艺文志误入故事今校正入杂家类
  宋朱弁曲洧旧闻文献通考误入小说家今考其书既涉史事亦近谐谑兼及神怪故编入杂家类宋应俊辑琴堂谕俗编宋志列入子部杂家而史部刑法类中又出谕俗编一条前后重复且意在于谕民并非断狱实于刑法门不合今校正入杂家类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文渊阁书目误题宋人今校正
  初学记唐书艺文志载元宗事类及是书注曰张说类集徐坚韦述等分撰读书志则专举是书称初系张说类集又经坚与韦述等分门撰次今考南部新书载开元中集贤学士韦坚等纂经史文章之要以类相从上制曰初学记当以晁氏之说为是而唐志相连逓及误合两书为一耳
  唐林宝元和姓纂郑志作李林宝撰然樵於氏族略中又讥宝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出则知艺文略中多一李字显为传刻所误増耳
  宋马永易实賔录其后集为文彪续补书录解题标列甚明考读书志称马永易异号录宋艺文志并载实賔异号二录皆题永易撰今按是书初名异号录至后集始易其名因并追改本书晁氏所见盖为未经増广之本宋志直以一书误为两书矣
  宋任广书叙指南按广系浚仪人文献通考讹作任浚今校正
  明李黼王制考杂采经史制度自分门类并非专疏礼记之王制经义考附列礼记未免循名失实今校正
  唐韦绚刘賔客嘉话录唐志作刘公嘉话录宋志既载刘公嘉话又载賔客嘉话误分两书今校正唐冯贽云仙杂记书录解题又有冯贽云仙散录考孔传续六帖所引散录各条皆今本杂记中语则实非两书矣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宋史艺文志误作南唐近事集今校正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志误作王闗之文献通考又误作王辟今据本书题名校正
  宋陈长方歩里客谈宋志作陈唯室考长方号唯室著其号而略其名殊失史家载笔之体今校正梁呉均续齐谐记唐志作呉筠按吴筠乃唐大历时人此书隋志已著录则非吴筠明甚今校正隋颜之推还冤志唐志误作冤魂志今据文献通考宋志校正
  唐高彦休唐阙史书录解题云彦休自号参寥子唐志亦同宋志既载参寥子阙史又别出高彦休阙史误为两人两书今校正
  宋吴淑江淮异人录尤袤遂初堂书目误作江淮异人传然诸书徴引俱题作录今据校正
  梁任昉述异记读书志以唐志述异记题祖冲之作为误按祖冲之原有述异记隋志已著录当是别是一书晁氏未免误纠矣
  宋周文玘开颜集文献通考误作周文规今据本书标名校正
  魏王弼老子注隋志作老子道徳经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元言新记道徳亦称弼注新唐书又称元言新记道徳为王肃撰而以弼所注者为新记元言道徳既已一书两出而书名颠倒益滋讹舛矣
  列子旧本题列御冦撰高似孙纬略谓并无其人今考尔雅疏实引其书则知非庄子寓名之流不得斥为伪托也
  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唐志误列于五行经义考又误列之周易今校正入道家类
  晋葛洪神仙传诸家著录并同隋志误作列仙传今校正
  何粲亢仓子注考亢仓子为唐处士王士元所补高似孙子略误以士元为王褒读书志又误以粲作璨今校正
  明郑璞辑扬子云集六卷所收诸箴凡三十篇考雄箴实止二十八篇璞盖误入崔骃崔瑗诸作也今校正
  晋陶潜渊明集旧本八卷昭明太子所定此本为北齐阳休之编误増入圣贤群辅录孝传二书今校正仍删存八卷以符原第
  宋鲍照参军集旧本题作昭唐人避武后讳也又照本东海人读书志误作上党人今并校正唐吴筠宗元集三卷附录元纲论一卷内丹九章经一卷宗元为筠私谥元纲论见新旧唐书当为筠作至内丹九章经未免荒诞今姑以旧本存之唐释贯休禅月集文献通考又别载贯休宝月集一卷考其门人昙域序是集初不云其别有书马考盖误载也
  宋苏辙栾城集焦竑经籍志又别出黄门集七十卷诸家并未著录盖本栾城集而误分为二也今校正
  宋黄裳演山集焦竑经籍志误作兼山集今据宋志校正
  宋周行已浮沚集书录解题作浮沚先生集宋志既载行已集又别出周博士集未免抵牾今校正宋黄彦平三馀集盖义取三馀读书见于原序宋志误作玉馀今校正
  宋洪迈野处类稿为诗集文献通考既以别集诗集分类又收是书入别集中则亦未见其本而误载也
  宋徐照芳兰轩集照尝自号山民故又名山民集书录解题误作天民今校正
  宋周弼汶阳端平诗隽考弼本汶阳人书首菏泽李龏序纪述甚详千顷堂书目既误题新建又称为明洪武间人尤属讹谬今校正
  宋邓牧伯牙琴盖其诗集义取知音难遇也钱曽读书敏求记误入小说家今校正入别集类元萧𣂏勤斋集焦竑经籍志作勤斋贞敏集谥法斋名并称未免烦复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明王翰梁园寓稿焦竑经籍志止称寓稿脱去梁园之名寓字无著今校正
  唐李善文选注六十卷李善注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刻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椠单行本校正今考书内尚有向曰济曰各条刋除不尽则晋亦因六臣本削去五臣独留善注耳
  六臣注文选崇文总目以五臣注误列于李善注本之前今校正
  陈徐陵玉台新咏大唐新语元和姓纂均称玉台集今据本书校正
  唐元结箧中集诗凡二十四首馆阁书目皆称元结作今校正作者凡七人沈千连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读书敏求记误入诗文评今校正入总集类
  唐孟棨本事诗诸家称引并作棨字唐志误作孟启今校正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读书敏求记误作赵戒今据宋志校正
  宋严羽沧浪诗话旧本列于诗集之首题曰沧浪吟卷今校正析入诗话类
  宋王灼碧鸡漫志详述曲调源流读书敏求记误入子部今校正入词曲类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
  图谱略
  等谨按郑樵通志辑图谱为专门上自经史下迄物类胪举博矣然分记有记无者以郑氏生际南宋偏安书缺有间未能赅载无遗故存信而阙疑也钦惟我
  朝重熙累洽
  列圣相承考文制度美备精详凡金匮石室之藏悉羲画禹畴之要固已左图右史囊括古今矣我
  皇上圣学缉熙
  几馀考镜兼综条贯金声而玉振之若球图法象闗缵述之大者丕扬
  光烈
  式廓𬣙谟如日月之丽中天其他缣毫缃帙绘治象而
  编掌故一经
  宸翰品藻云汉
  天章益臻典贵巍乎焕乎迥非往代王㑹图经世谱所能仿佛于万一然犹搜罗散佚海内藏书毕输秘馆莫不折衷于
  睿鉴则图籍之富至
  今日而诚粲然大备也臣等谨裒辑
  册府
  御定诸书
  御制诗集文集所载图谱
  圣明亲加釐定者弁于编首用昭
  皇极敷言之盛轨若
  本朝诸臣専家图谱之学可资考证者稽诸四库灿若列眉自无庸仿郑志记有记无之例依次登载仰见
  盛世文治光昭赅群言而包众有至按类标题悉沿其旧不复于各门中更分细目稍为变通酌归简核云
  御定六十一种
  经学
  毛诗全图
  谨按宋马和之工于绘事供奉高孝两朝尝取毛诗三百篇篇为一图以进流传零落
  内府所藏仅十分之三我
  皇上几馀染翰
  指授梗㮣
  命画院诸臣抚旧补新获成完璧是图重绘至再上备乙览伏读
  御制图后题跋及序文阐发经㫖洞见比兴之原诚觉三代朝章列邦民俗犁然在目不徒为文苑风雅扬扢已也
  史乘
  列代纪事年表
  谨按康熙四十六年
  圣驾南巡布衣龚士炯献历代年表所载至隋而止乃诏儒臣重修成编上起帝尧元载甲辰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准史记年表月表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而条理分明脉络连属上下数千年包括无遗实为读史之津梁
  南薫殿奉藏列代帝后图像
  谨按列代帝后图像旧藏
  内府岁久渝脱奉
  命重加𧚌潢自太皥伏羲氏而下帝后图像为轴者六十有八为册者七为卷者三先圣名贤图册五详定位置次第秩然藏之
  紫禁伏见我
  朝所以尊崇帝统敬绍道源者俱于是乎在
  列代贤明妃后垂称奕世者取绘十二
  谨按取绘十二贤明妃后如西陵教蚕太姒诲子
  姜后脱簪樊姬谏猎燕姞梦兰许后奉案以及婕妤当熊班姬辞辇马后练衣徐妃直谏昭容评诗曹后重农皆
  宸翰亲系以赞永为后式焉
  圣帝明王图
  谨按是图乃画院臣冷枚奉
  敕恭绘并载各书传事实
  历朝贤后故事图
  谨按是图自孝事周姜葛覃亲采麟趾贻休濯龙蚕织身衣练服并约束外家戒饬宗族教训诸王含饴弄孙禁苑种榖女中尧舜亲掖鸾舆共十二事为图有二一系画院臣冷枚恭绘一系臣焦秉贞恭绘藏诸
  御府永为千古极则
  平定准噶尔回部五十功臣像赞
  谨按西陲底定图大学士将军以下五十功臣于紫光阁
  皇上亲御丹铅各系以赞其后五十功臣则儒臣奉命缀辞仰见
  国家心膂之臣宣力策勲后先疏附以视著绩云䑓凌烟者不更伟乎
  平定两金川五十功臣像赞
  谨按两金川平定
  命仿西师蒇绩之例画五十功臣像于紫光阁上亲洒宸翰就其事实各为之赞并绘其次五十功臣敇儒臣撰拟赞辞以示赏功惟重之至意
  玉牒
  谨按宗人府以时修辑
  皇族之属籍仰见
  天潢派衍垂裕无疆之休我
  皇上福备庆长一堂
  五世尤为前古史册未有之盛事绵诸万祀继继承承实非螽斯麟趾所可拟议也敬志于此
  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谨按乾隆二十九年
  上命宗人府内阁考核宗室王公功绩辑为表一卷详列封爵世系传五卷嗣因所载事迹尚有未协乃
  诏馆臣恭检
  实录红本重为改撰体例如旧而事必具其始末语必求
  其徴信仰见我
  国家宗室懿亲铭勲竹帛之盛
  䝉古王公功绩表传
  谨按䝉古诸部落自我
  国家肇兴东土前后归诚莫不执殳效命御侮折冲用能名著旗常而庆延孙子我
  皇上垂念旧勲表章遗迹
  命儒臣纂辑成编俾柳城松漠稽首而效心膂者炳然与宗室王公功绩并传不朽实为前史所未闻也
  八旗姓氏通谱
  谨按我
  朝肇兴东土云从景附日盛因分旗隶属以明其统系迨
  国家定鼎以来或聚居辽左或散处燕畿迄今百五六十年
  累朝休养煦植生聚愈繁奉
  命载稽图籍考其得姓受氏之初并官阶勲绩各缀小
  传详列于篇与
  国史相为表里
  天文
  数理精蕴
  谨按推测星度西法与中法稍异我
  圣祖仁皇帝奉若天道研极理数洞见西法之精审可垂
  永久
  敕灵䑓专行弗失
  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上编五卷以立纲明体下编四十卷以分条致用又表八卷其别有四通中西之异同殚天人之㣲奥自隶首以来咸未窥斯秘也
  历象考成
  谨按是书四十二卷上编十六卷曰窥天察纪以阐其理下编十卷曰明时正度以详其法又表十六卷以致其用仰经
  圣祖亲加审定于圆灵仪象殚极精㣲虽庖牺之仰观俯
  察未能逾
  聪明之天纵也
  历象考成后编
  谨按雍正八年
  世宗宪皇帝因
  御制历象考成中六仪之法阅一甲子将届七十年岁差
  之候
  命续定日躔月离二表但有表无说亦无算法
  皇上敕监臣増补图说为后编十卷葢璇衡齐政之术
  至是愈精密矣
  仪象考成
  谨按是书以六仪新法参浑仪旧式制为玑衡抚辰仪绘图著说以禆测候并考天官家诸星纪之残缺失次者补而正之为仪象考成五十三卷皆研究岁差以符天运其星图较旧増一千六百一十四皆经
  圣明釐定钦若授时垂为令典洵测算之大成千古莫易
  
  地理
  皇舆表
  谨按坤舆图志前史率多舛讹康熙十八年
  特命儒臣详加考正易图为表了如指掌嗣因幅员日广外藩属国次第归诚如喀尔喀青海诸部无不称臣向化比于郡县复奉
  敕考其山川封域増列于编以补原书之所未载舆地图
  谨按是图乃康熙年间
  圣祖命人乘传诣各部详询精绘所定自平定准噶尔西
  陲诸部悉入版章因奉
  敕遣大臣率西洋人由西北两路分道至各鄂拓克测量星度占候节气详询其山川险易道路逺近绘图一如旧制以垂诸永久云
  盛京吉林黒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谨按盛京吉林黒龙江诸处乃我
  朝肇迹兴王之所而皇舆全图向未赅备我
  皇上敬稽
  实录事迹
  命将军等臣详考道里形势按图増补且拓为大图于
  圣武丰功标注地名之右恭纪
  太祖
  太宗亲征及
  遣诸王贝勒等征讨轮蹄所及之地计图一百四十有四列圣开创丕基山川疆域釐然可考恭绎
  御制鸿篇所以
  述
  祖烈而
  示来兹诚可永垂不朽矣
  皇舆西域图志
  谨按西陲疆索列代未纪以幅员所限语言不通也我
  皇上圣武逺扬肤功耆定拓地二万馀里准噶尔回部
  之人皆在
  廷执事音译既便诸臣驰驱是役者亲履其地俾司校勘既详且核夫岂汉唐之程督异域者所可同日语哉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谨按热河乃近塞名区
  圣祖仁皇帝肇建避暑山庄为
  秋狝驻跸之地天开胜景绘图三十六幅悉经
  宝翰亲题每岁我
  皇上翠华临幸掞扬
  奎藻寄兴
  知仁复増三十六景地灵日辟屹为都㑹敬附志于此盘山十六景图
  谨按盘山为畿甸名区慎郡王允禧恭绘成图皆经
  御题为幅共十有六
  政典
  太祖实录战图
  谨按实录战图八册乃
  国家盛京时旧本敬贮
  乾清宫嗣奉
  敕依式重绘二本以一本恭送
  盛京尊藏以一本贮
  上书房传之奕世用昭
  祖徳
  丰功开亿万载无疆之丕业
  万寿图
  谨按康熙五十二年恭逢
  圣祖六旬万寿自畿辅各省以至遐陬百官耆庶辐辏京
  师迎
  驾呼嵩填衢溢巷画院诸臣奉
  敕依
  辇路经行之处绘为全图祝嘏之盛诚旷古所未有也南巡图
  谨按江浙两省濵于河海一切堤防实闗民生至计
  圣祖仁皇帝翠华南幸
  亲示机宜凡
  銮辂所经无不普被
  恩膏臣宗业骏恭绘事实以纪
  省方盛典我
  皇上法
  祖观民六举
  时巡之典
  赐复蠲租涵濡周洽于海塘河工不惜亿万帑金永期巩固臣民颙颙望幸之心方诸夏谚更诚且切敬志于此
  耕织图
  谨按是图各二十三幅昔
  圣祖仁皇帝厪念农桑
  咏其勤苦幅繋以诗序而刻之以垂示久逺伏读御制赓和诗章仰见我
  皇上勤恤民隠先后同揆较之豳风无逸更深切著明
  
  农器图
  谨按是图自初耕以至纳稼为器十具
  命工冩于
  多稼轩中伏读
  天章于民生本务不啻三致意焉
  棉花图
  谨按是图乃直隶督臣方观承所进昔
  圣祖御制木棉赋备详吉贝所自起及种植流传实阐古
  今之秘我
  皇上厪恤民依
  藻咏始末固将与蚕桑浴茧同衣被万世也
  亲蚕图
  谨按是图恭纪
  孝贤皇后亲蚕之典藏诸蚕馆用以昭农桑并重之至
  
  职贡图
  谨按我
  朝车书一统遐陬景附凡遇元辰
  万寿庆贺典礼如外藩䝉古诸属国及朝鲜交趾南掌
  之类莫不岁时纳贡抃舞
  殿廷
  特命画院诸臣详绘成图玉帛冠裳之盛岂仅如王㑹
  侈陈已哉
  皇朝礼器图式
  谨按礼器之制我
  朝极为美备惟
  祀飨朝㑹军旅诸大政所司展事具仪间沿前代旧式时
  有未协
  皇上特命礼官自
  郊坛祭器及卤簿仪仗辇辂以次厘正至冠服乐器一准彛章永为定则而观象台仪器岁久渐差武备器
  什向未胪载咸是笵是程仰经
  进御
  圣明亲加审定荟萃成帙垂光䇿府云
  历代职官表
  谨按设官分职历代建置不同我
  国家间沿胜朝旧制而更定损益特为尽善满汉一体文武并重永为万世良法
  皇上特命儒臣详订
  昭代官制并考古今升降沿革著之以表垂示不刋
  平定准噶尔回部战图
  谨按西师底定皆我
  皇上发谋授略决胜万里乃于紫光阁既图有功臣之
  像复奉
  命就征战之地详绘军营形势
  御制鸿章以旌劳绩武功赫濯实从古未有也
  乌什战图
  谨按乌什介于阿克苏喀什噶尔之间为回部适中之地恃其地险土饶敢作不靖时乾隆乙酉二月也仰经
  皇上命将行师
  天威播震越六月而事平爰绘为图悉䝉
  奎藻题咏用纪将士成劳而防戍官军得形势之地以
  镇压众回部西陲永见寜谧矣
  平定两金川战图
  谨按两金川负固一隅地势险峻凡
  命将行师皆
  庙谟决䇿用能擒渠扫穴全境荡平奉
  敕将夺碉扑卡攻捣形势详绘成图与西域战功后先
  辉映而
  大圣人不得已用兵之心恭绎
  御制奎文义正仁育度越万古矣
  哨鹿图
  谨按是图乃
  圣驾初幸木兰秋狝
  行围
  命郎世宁恭绘用彰
  讲武习军为万世不易之法
  宝谱
  谨按我
  朝御宝向尊藏
  交泰殿历年既久㑹典所载率多失真
  皇上亲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并著成
  谱其文自乾隆十七年釐考
  国书篆字成复详加酌定惟
  世传御宝仍旧不复更易其常行
  诰敕所钤用者咸改兼篆文以崇典章而昭法守焉
  印谱
  谨按乾隆十七年釐考
  国书篆字成复奉
  命酌定印信篆文内自部院司寺以下外自督抚提镇以下印章悉改铸篆文以昭画一而大将军经略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各依时次谱图系说并使崇勲茂绩附以益彰
  学术
  养正图
  谨按是图自寝门视膳以及借事纳忠共六十事皆仰经
  御题备着法戒之意
  懿戒图
  谨按是图乃侍郎臣董诰奉
  敕恭绘仰经
  御题悬诸
  秘殿伏见我
  皇上健行不息而犹取于武公之懿戒诚
  
  天体干悠久无疆矣
  历代帝王道统图
  谨按是图为闺秀钱陈书所绘其子陈群恭
  进并撰赞语十六章呈
  御览嗣陈群奉
  命书于画册左方复䝉
  御笔题籖永为
  秘府之珍
  庄子故事图
  谨按是图自姑射神人庖丁解牛支离鼓䇲壶子示机列子食豕倏忽凿窍象罔得珠并轮扁斵轮东施捧心濠梁观鱼痀偻承蜩伯昏论射共十有二事皆仰经
  御题
  补绘离骚全图
  谨按离骚原图系
  国朝萧云从所绘祇有三闾大夫郑詹父渔父及九歌天问等图而目录所称离骚经逺游诸图俱已阙佚香草一图则自称有志未逮核之楚词篇什挂漏良多
  皇上几馀披览以其用意虽勤而脱略不免
  特命内廷诸臣参考釐定各为补绘体物摹神粲然具备且灵均㫖趣可藉以考见其比兴之原艺事
  佩文斋书画谱
  谨按康熙四十七年
  诏发中秘之藏搜辑历代书画我
  圣祖仁皇帝观文游艺
  亲为审定勒成是编分门列目引据详赅非特殚艺事之
  精㣲而实为考证之资粮也
  词谱
  谨按康熙五十四年
  特命儒臣辑成是编凡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六体自唐至宋元遗篇靡弗采录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实立咏歌之准而通声气之元
  曲谱
  谨按是编与词谱同时奉
  敕所撰相辅而行凡诸家论说以及旧谱舛讹无不辨订详核匪独倚声家当永为法守而五音六律得所考正且与大乐同和矣
  陶冶图
  谨按是图画院臣孙祐周鲲丁观鹏所绘督理九江钞闗内务府员外郎臣唐英恭编成帙藏诸
  御府备见考工搏埴之遗意
  物类
  广群芳谱
  谨按群芳谱乃明王象晋所编体例尚有未醇考证亦多疏漏我
  圣祖仁皇帝亲加釐定正讹补阙凡殊方绝域之产花镜圃史之书征名核实一一详载以成博物之鸿编而昭
  圣朝之隆轨
  何尔其图
  谨按是鸟出于黒龙江康熙年间
  命蒋廷锡所绘
  瑞谷图
  谨按雍正二年三年自
  帝耤
  御园及两河三晋江省嘉禾丛生侍郎臣蒋廷锡绘
  为总图并献颂纪瑞
  瑞蔬图
  谨按雍正三年十月
  宣示御园莱菔九枝连蒂侍郎臣蒋廷锡绘图献颂以表
  庥徴
  十蔬图
  谨按乾隆丙寅年
  上命剪园蔬赐大学士并内廷翰林等臣蒋溥绘十蔬
  图以
  进仰䝉
  御题永为艺林盛事
  国学瑞槐图
  谨按国学古槐于乾隆辛未岁重荣大学士臣蒋溥绘图以
  进复荷
  睿题蔚为人文嘉瑞
  十骏图
  谨按十骏皆外藩所
  进为
  天闲上驷臣郎世宁奉
  敕恭绘
  如意骢图
  谨按准噶尔进大宛马臣郎世宁奉
  敕恭绘并
  锡嘉名用示招徕
  爱乌罕四骏图
  谨按是图乃臣金廷标奉
  敕恭绘以补郎世宁画所未到
  白鹰图
  谨按此鸟为喀尔喀贝勒阿约尔所
  进较越裳献雉向化更逺矣
  𬸦𬸚尔图
  谨按是鸟乃尚书臣阿桂还自伊犁所献郎世宁奉
  敕恭绘时西域既屯且城实绥逺之徴殊方瑞应也西清古鉴
  谨按乾隆十四年
  命内廷诸臣考订
  御府所藏彛器绘其形模备摹款识不特鉴古之精三代法物穆乎如见
  西清砚谱
  谨按前代旧砚
  御府储藏最富
  特命内廷诸臣甄核品次详绘规制荟综成编永为文
  房至宝
  钱录
  谨按乾隆十五年
  命详列历代泉布并外域诸品以及吉语异钱厌胜诸
  品勒成是编皆据
  内府储藏考证典核摹绘逼真不特见稽古责实而钱币之利弊一览具睹洵足折衷百代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四
  图谱略
  臣下八十四种四库全书著录者二十五附存四库全书总目者五十九
  经学
  黄宗炎周易图学辨惑
  谨按是书附宗炎周易象辞之后别为一卷胡渭易图明辨
  谨按胡渭此书辨定图书究溯本末使学者知从来图书之说依托舛谬乃修錬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深有功于经学赵继序周易图书质疑
  谨按是书多从卦变起象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卲河洛之说
  胡世安大易则通
  谨按是书阐明图学彚萃诸家之图各为之说卲嗣尧图易定本
  谨按是书言易多本皇极经世而附以揲蓍之法姜兆锡周易蕴义图考
  谨按是编主先天之学推阐旧说
  张文炳易象数钩深图
  谨按张文炳荟萃诸家图说以成一编间附以己论
  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
  谨按是书著说于前列图于后排撃异学殊有功于经义
  杨方达易学图说㑹通
  谨按是编大指以朱子本义九图为主博采诸家间附己论
  杨方达易学图说续闻
  谨按杨方达既为易学图说会通复自出己意成此编大扺主陈抟之学
  曹庭栋易准
  谨按是书専为图学而作
  刘鸣珂易图䟽义
  谨按是书因周易启䝉本图书原画卦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
  呉脉鬯易象图说
  谨按吴脉鬯櫽括诸图各为之说间附以己作黎由髙周易后天归图
  谨按是书専明后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对之义而一归之于图
  刘天真河洛先天图说
  谨按刘天真言易大㫖本于参天两地而倚数之说
  王澍禹贡谱
  谨按是书各著经文于前而附图于后大扺皆本蔡传而参以诸家之说
  万斯同庙制图考
  谨按是书统会经史折衷庙制大㫖宗王黜郑亦得失互陈
  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
  谨按是编斟酌变通于古礼之必不可行及俗礼之误托于古者剖析考证釐然有当
  朱建子服制图考
  谨按是编集历代丧服礼制凡三十九条所引经传礼书及诸家文集颇称该洽
  陈厚耀春秋世族谱
  谨按杜预作春秋释例中有世族谱一书历久湮没不见永乐大典中仅存数条仍不免于阙略厚耀当时既未睹杜预释例原本因据孔氏正义旁参他书作此以补之
  顾栋髙春秋大事表
  谨按是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后载舆图附录各一卷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
  卢轩春秋三传纂凡表
  谨按卢轩以三传所言书法之例彚而为表其是非同异未及订正
  顾宗玮春秋左传事类年表
  谨按是书仅一卷据其凡例尚有数卷未见盖非完书也
  卢云英重编五经图
  谨按卢云英以其曾祖卢谦所刻五经图原本体例参差复釐定增补成是编多所改正
  王皓六经图
  谨按是编取六经图旧本损益而成
  杨魁植九经图
  谨按是书以信州石刻易诗书礼记周礼春秋六经图析春秋三传为三而益以仪礼为九经江永乡党图考
  谨按是书取经传中制度名物有涉扵乡党者分为九类考核精宻
  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
  谨按是书由古本大学着为图说与朱子格物之传不无龃龉
  毛奇龄竟山乐录
  谨按是书据明寜王权唐乐笛色谱为准以解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俾唐以来旧谱独有考焉李塨李氏学乐录
  谨按李塨尝学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于毛奇龄作宫调图七调全图及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等图而皆为之论说
  王建常律吕图说
  谨按是书大抵依蔡氏律吕新书次第为之图说尤力申候气之法历引隋志及明人韩邦奇诸说为之发明
  张紫芝律吕图说
  谨按是书首引朱子锺律篇次列黄锺图自此以下凡三十八图以月建日躔图终焉毎图各为之说
  顾炎武古音表
  谨按顾炎武有音学五书此其一也凡分十部考以古法多相吻合足纠吴棫以来之谬
  耿人龙韵统图说
  谨按是书于古来字毋多所删并尽改前代旧法顾陈垿八矢注字图说
  谨按是编乃顾陈垿所定韵书八矢者譬字为的以八矢注之分为八门也
  钱人麟声韵图谱
  谨按是书即等韵旧法而变通之其所删并多出己意
  江永四声切韵表
  谨按是编论古法七音三十六母不可增易凡更定者皆妄作最为有见其论入声尤详
  潘遂先声音发源图解
  谨按是书为潘遂先草创其子命世续成之刘凝韵原表
  谨按刘凝初作文字韵原一编以限于篇幅乃仿史记诸表之例从各字偏旁序其世系分其支派以济韵原之穷
  史乘
  万斯同历代史表
  谨按十七史自后汉书以下惟新唐书有表馀皆阙如万斯同各为补撰多自创之例
  王懋竑朱子年谱
  谨按王懋竑于朱子遗书研思最乆因取李方子朱子年谱婺源洪氏续本互相参考根据语录文集订补舛漏勒成是编
  杨方晃孔子年谱
  谨按是书中三卷为年谱以天地人分纪之其前一卷及末一卷于史记世家历聘纪年阙里旧志诸书颇有纠正
  徐沁谢皋羽年谱
  谨按是编搜采谢翺遗事为之
  张夏杨文靖年谱
  谱按张夏以杨时年谱详略失宜乃参稽史册语录文集订为此书
  黄中别本朱子年谱
  谨按是编冠以画像世系题名录别录附以庆元党籍吕祖泰书及历代褒典
  李绂陆象山年谱
  谨按李绂取旧本重加补辑大㫖申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之说
  左宰左忠毅年谱
  谨按左光斗事迹具载明史本传左宰复罗散失旁及文集所载补成此书较为详备
  顾炎武顾氏谱系考
  谨按是书于顾氏世系考据最详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谨按是书以崔鸿所录十六国事仿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之例年经国纬条理分明便于寻览孔尚质十六国年表
  谨按是编本崔鸿十六国春秋列传改为编年亦仿史记年表之例
  曹溶金石表
  谨按是书杂列所蓄碑帖之目仿周谱旁行斜上之式以表为名
  褚峻金石图
  谨按褚峻先刻此书上卷名金石经眼录尚未载后汉永和二年炖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后与牛运震重编是图其下卷则自吴天发神䜟碑迄唐颜真卿家庙碑凡六十图毎碑绘其形制而具说其上
  天文
  胡亶中星谱
  谨按胡亶精天官家言是编所订经星凡四十有五又于二十八舍之外益以大角等十七星议论皆简明详切
  邵昻霄万青楼图编
  谨按是书専论天文算数之术援引汉晋以来天官家言而各以己见附之
  余熙八线测表图说
  谨按是编钦遵
  御制数理精蕴由勾股和较割圜八线六宗三要诸法括
  为图说以便初学研究
  地理
  闗中胜迹图志
  谨按是书陕西巡抚臣毕沅所进以守土之臣行部川原询求旧迹订讹釐舛勒成是编
  南懐仁坤舆图说
  谨按是书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十五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州而终以西洋七奇图说
  僧实行雁山图志
  谨按僧实行居雁山能仁寺因搜罗名胜编次成书
  孙光⿱画䇲图
  谨按是书约取诸家之论气脉者而附以己说政典
  刘应棠梭山农谱
  谨按是书分耕耘获三卷详其器与其事毎条缀以赞词
  朱栗夷政谱
  谨按是编摘录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及邱浚大学衍义补诸书以类排纂凡十二门
  学术
  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
  谨按周子太极图说本易有太极一语特以无极二字启朱陆之争毛奇龄又以其图与参同契合并引唐明皇御制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序无极二字为证因及于篇中阴阳动静互根等语谓皆非儒书所有亦足以资参考
  萧企昭性理谱
  谨按是书在于伸程朱而辟陆王大端醇正不失儒者之言
  王嗣槐太极图说
  谨按是书论圣人言易有太极不应于太极之上复加无极二字疑此图授自陈抟非周濓溪作亦力伸陆九渊之说也
  陈兆成太极图说注解
  谨按是书发明朱子太极图说注多讲阴阳五行之说
  舒俊鲲洪范图说
  谨按是书分元㑹运世四巻各为之图附以己论秦锡淳演极图说
  谨按是书推演周子太极之说亦各为图论发明阴阳变合之理
  黄采性图
  谨按是书立为六图以发明心性之㫖大抵以孟子四端为说
  冉敬祖天理主敬图
  谨按图上标天理二字中列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下书一敬字盖为姚江之学言超悟者而发李绂陆子学谱
  谨按是书専考陆氏学派之端委
  陆圻新妇谱
  谨按是书皆详论为妇承顺之道凡五十九条闵忠人道谱
  谨按是书仿刘宗周人谱之意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之要分为八集各为标目杂采史事而各引先儒之说以发明之
  赵执信声调谱
  谨按赵执信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尽得声调之法著为此书
  赖以邠填词图谱
  谨按是书踵张𫄧诗馀图谱而作亦取古词为谱而以黑白圏记其平仄为图
  艺事
  孙承泽研山斋图绘集覧
  谨按孙承泽深于赏鉴其书于古来画家先叙本末后述所见真迹附以䟦语足资考证
  邹一桂小山画谱
  谨按是编皆论画花卉法多心得之语
  程雄松风阁琴谱
  谨按是编辑诸家遗谱而参以己意指法亦较他谱倍增
  物类
  胡世安异鱼图赞补
  谨按胡世安以杨慎异鱼图赞多所阙漏因摭其遗脱作为此编
  胡世安异鱼图赞笺
  谨按杨慎异鱼图赞间有自注仅标所据书名未暇备引其说世安既为之补又博采传记以为之笺
  陈鼎竹谱
  谨按是编记竹之异者凡六十条
  朴静子茶花谱
  谨按是编上卷为花品凡四十三种中卷为咏花之作下卷则种植之法
  汪宪苔谱
  谨按是编杂录苔之故实词句凡六卷
  陈邦彦乌衣香牒
  谨按是编皆采摭燕事凡分八门
  陈邦彦春驹小谱
  谨按是编皆采摭蚁事分为五门搜罗甚广可供谈助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五
  金石略
  等谨按通志列金石一门实郑氏创例等续编五朝通志其自五代以迄前明既已纂辑成帙伏惟
  本朝
  列圣天章睿藻垂范墨池固与琬琰图球永为珍秘而圣谟神算骏烈丰功昭示万世之意无不隠寓乎其间至
  
  皇上圣以继
  圣用集大成巨幅鸿篇备赅众妙贞珉偶勒具有精深则
  即金石一略而我
  朝授受之宏规于是可仰窥万一固非汉勒鸿都之篇唐著屏风之帖所可比拟又岂徒如郑氏所称承音㫖见风猷而已哉等谨次金刻总一卷
  御书处刻石一卷自
  大内暨
  宫苑京师以及各直省恭刻
  列圣及我
  皇上宸翰凡五卷准宛平于奕正天下金石志例各以
  地相属至于臣工之书其有经
  钦定奉
  敕刻石者亦附载焉
  金
  等谨按五帝以来皆铸金以垂乆逺禹铸九鼎汤勒盘铭尚矣外此钟鼎尊彛刀币泉货之属见于图谱者郑志咸甄录之三代以后刻石多而笵金少郑氏所收者亦仅矣我
  朝代有制器煌煌巨制照耀古今摩挲法物不啻商周以上之盛轨也谨编次登于巻首并登款识一二字为金刻总一卷至前代所流传者具有成书㮣不复载云
  敕内务府严禁中官铁牌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世祖章皇帝御敕
  御制金龙炮款识康熙二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简平仪款识康熙二十年正书
  御制三辰简平地平合璧仪款识康熙三十二年正书
  御制制胜将军炮款识康熙三十四年正书
  御制星晷仪款识康熙五十三年柄镌康熙御制四字正书
  御制四逰表半圆仪款识中镌康熙御制四字正书
  御制矩度象限仪款识面镌康熙御制四字正书
  御制方矩象限仪款识面镌康熙御制四字正书
  
  圣祖仁皇帝御制款识
  御制黄淮诸河龙神庙铜碑雍正二年行书河南武陟县
  
  世宗宪皇帝御制金刻
  御制嘉量铭乾隆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刻漏铭乾隆十年正书
  御制虎神枪记
  近斗处饰银花文中鋑金乾隆  御用四字正书左右镌  御制虎神枪记 国书正书款镌乾隆壬申秋九月又  御制诗一首款镌乾隆丙午季秋月上浣永安莽喀殪虎作亦 国书正书床末饰以玉上镌虎神枪三字下镌重十二斤五两长四尺八寸药二钱五分子重七钱正书
  御制金牛铭乾隆二十年篆书昆明湖
  御制镈钟铭乾隆二十六年篆书 太和殿夹室
  等谨按乾隆二十四年江西临江府得古镈钟抚臣以献适西师告捷
  上既釐定其名复
  诏乐部仿铸之凡钟十二铭词同
  御制古鉴铭七言篆书
  等谨按古鉴未详何时物镜面青绿周遍中有二寸许圆光
  御制铭文镌刻镜面青绿上
  御制奇准神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准正神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纯正神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连中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应手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威赫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威捷枪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正书
  御制刀款识
  近銎处横编某字若干号依千文列次刃右纵为刀名刃左横为乾隆年制皆隶书其名曰链精曰叩鸣曰孔纯曰月刃曰风熛曰飞鹊曰宿铤曰超阿曰配威曰飞蛇曰星行曰含英曰舒空曰兔胆曰毓芝曰挥霆曰徳兴曰秋霜曰秋水曰切玉曰涌泉曰振逺曰曜威曰吐芒曰彩锷曰莹铓曰柔通曰章威曰霜明曰寒锋曰出云曰剸犀曰剪水曰掩虹曰致祥曰卫国曰象功曰辅徳曰烛微曰霜锷曰流光曰跃星曰霞彩曰继辅曰鲤腹曰苍精曰凝冰曰揺电曰逐指曰应心曰醴石曰冲斗曰映月曰鸣龙曰刜钟曰决云曰转电曰息兵曰跃虹曰贯霄曰镇方曰佩徳曰宝腾曰善胜曰昆铦曰越砺曰莹涛曰淬鹈曰博镜曰铺练凡七十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
  金石略
  
  内府
  等谨按
  列圣奎章
  皇上宸翰其奉
  颁发模勒太学镌刻名胜祠宇以及通行直省翠墨流播焕若日星薄海内外罔不仰瞻效法珍藏世
  守至于
  内廷秘刻非奉
  赏赉不能寓目尤艺林所希觏也兹敬谨排类列于石
  刻之首为一卷
  御书清愼勤三大字康熙十六年正书
  等谨按
  圣祖仁皇帝御书清愼勤三大字又刻于广西临桂虞帝
  
  御书龙飞鳯舞四大字康熙十六年正书后有沈荃恭题七言绝一首并跋御书千字文康熙十八年正书
  御制升平宴集诗帖康熙二十一年行书
  等谨按升平宴集柏梁体诗
  圣祖仁皇帝御书序文诗则沈荃奉
  敕书也
  御制乾清宫宴集诗帖康熙二十一年正书
  等谨按
  乾清宫宴集柏梁体诗
  圣祖仁皇帝御书序文其诗亦沈荃奉
  敕书与宴者勒徳洪以下九十三人
  御书行殿读书赋帖康熙二十三年御制并书行书
  御书孝经康熙二十四年正书
  御书畅春园记康熙二十七年御制并书行书
  御临赵孟𫖯平泉图记帖康熙二十九年行书
  御临赵孟𫖯辋川诗帖康熙二十九年行书
  御临赵孟𫖯秋声赋帖康熙二十九年行书
  钦定懋勤殿法帖康熙二十九年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圣祖仁皇帝钦定懋勤殿法帖凡二十六卷前四卷刻历
  代帝王书又
  世祖章皇帝御书十二种
  圣祖仁皇帝御书二十九种其自五卷至二十四卷刻历代名臣书二十五卷二十六卷刻本朝臣工孙承泽沈荃史鹤龄张英米汉雯孙岳颁等六人书其中有
  御临乐毅论兰亭帖圣教序智永千文禇遂良负苓者传颜真卿告身苏帖四种米帖五种赵帖七种董帖三种又
  御制曹娥碑跋兰亭跋不自弃文跋均刻于原帖之后御书小楷百家姓康熙三十一年正书
  御临董其昌书金刚经康熙三十二年正书
  御书草诀百韵帖康熙三十三年草书
  御书渊鉴斋法帖康熙三十三年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御书渊鉴斋法帖十卷临橅历代法书而赵董为多后有
  米汉雯宋骏业请摹刻
  御书奏折二通卷末列排类校对诸臣衔名
  御书靖边帖康熙三十五年行书
  等谨按靖边帖乃
  圣祖亲征朔漠
  御制勒石纪功之铭刻于察罕齐老拖诺山昭木多狼居
  胥四处铭词四言此则
  内廷重刻之本也
  御书懋勤殿法帖康熙三十八年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御书懋勤殿法帖八卷前二卷恭刻
  世祖章皇帝御书圣经七佛偈陋室铭三种三卷以下恭
  
  圣祖御书御临各种其中如周公庙孔子庙诸碑皆另有
  碑石此则诸臣彚刻成帙者也
  御书大字千字文康熙三十九年行书
  等谨按
  御书大字千字文系临米芾赐呉琠者今沁州另有石刻御书万寿帖康熙三十九年正书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万寿帖乃
  圣祖御制恭祝
  皇太后万寿无疆赋亦称尊亲帖
  御书心经塔图康熙四十二年正书
  御书避暑山庄记康熙五十年正书
  御书正大光明四大字康熙五十年正书
  御书佩文韵府序康熙五十年正书
  御书唐诗选序康熙五十二年正书
  御书朱子全书序康熙五十二年正书
  御书大字心经康熙五十二年行书
  御书溥仁帖康熙五十三年正书
  等谨按溥仁帖即
  御制溥仁寺碑也今承徳府另有碑石
  御书多心经康熙五十四年正书
  御书避暑山庄法帖康熙五十五年蒋涟等奉   㫖摹勤上石
  等谨按
  御书避暑山庄法帖五卷真行大小不等内如避暑山庄
  记朱子全书序唐诗序韵府序各种
  内府另有专刻此亦彚刻本也
  御书金刚经康熙六十年正书
  御书裴潾札子行书
  等谨按裴潾疏帖
  御题云此文言正而理顺故仿董其昌笔意书之
  
  圣祖仁皇帝御书石刻
  御制得雨诗帖雍正二年七言律行书
  御制九日宴集诗帖雍正四年行书
  等谨按九日宴集柏梁体诗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并书其诗则果亲王允礼奉敕书也
  御刻金刚经塔图正书
  御书魏徴十思疏雍正四年行书
  等谨按
  世宗宪皇帝御书十思疏敬刻金刚经塔图碑阴御书朗吟阁法帖乾隆元年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御书朗吟阁法帖凡十六卷乃
  世宗宪皇帝潜邸所书进呈诗赋以及杂临唐宋以来名
  人书迹末刻乾隆三年
  皇上御跋二则
  御书四宜堂法帖乾隆元年奉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御书四宜堂法帖凡八卷乃
  世宗宪皇帝御极以后所书内
  御制诗文居多亦有另立碑石者如
  御制黑龙潭碑阙里
  孔庙碑之类
  
  世宗宪皇帝御书石刻
  御制得雪诗乾隆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耕织图诗帖乾隆四年行书
  等谨按耕织二图毎图二十三事首幅恭刻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御书序文乾隆四年
  皇上御书序文毎幅首列縁起又
  圣祖御制七言绝句一章
  皇上御制七言绝句一章末刻于敏中等恭跋御书示大学士诗乾隆五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太上黄庭内景外景二经乾隆九年正书
  御书常清净经乾隆九年正书
  御书黄庭经乾隆九年正书
  御临锺繇荐季直表并题七言绝句一首乾隆十八年御书妙法莲华经乾隆十九年正书
  等谨按是卷前绘佛像后有
  御跋又蒋溥等恭跋
  御书天马赋乾隆二十年行书
  御书敬胜斋法帖乾隆二十六年蒋溥等奉  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
  御书敬胜斋法帖四十卷自一卷至十二卷皆御制诗文十三卷以下
  御书
  御临各种法帖大小行楷不一诸臣谨跋皆附刻于御书各种之下
  御画文殊像乾隆二十六年像左镌  御赞像右镌  御制五言律诗并  御跋俱
  行书

  御制手植桧诗并画乾隆三十三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西畨莲赋并画乾隆四十年行书下方镌于敏中梁国治诗各一首
  御书拟白居易新乐府帖乾隆四十二年行书
  御题吉祥天母赞乾隆四十二年四言行书
  等谨按
  御题吉祥天母赞
  国书正书𫎇古西畨四体书下有画像
  御书月令七十二𠉀诗帖乾隆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懐旧诗帖乾隆四十四年五言古行书
  御书古稀说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书言志诗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行书
  御书改教诗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行书
  御书知过论乾隆四十六年行书
  御制青松诗并画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通鉴纲目续编内发眀广义题辞乾隆四十七年行书御笔诗帖并画兰乾隆四十九年行书
  等谨按一刻乾隆甲戌
  御临赵孟𫖯书东坡诗行书下绘兰花又一石刻御制七言律诗并跋行书下附刻张照临黄庭外景一
  假小楷书
  御书经筵御论大学乐只君子节乾隆五十年行书
  等谨按
  御书经筵御论首列大学诗云乐只君子一节
  御跋云此壬戌春
  御论中不自谓能尽父母之道而翰臣缮写绫本误作
  君子二字刻本亦沿讹未改今正之
  御书题养正图诗乾隆五十一年行书
  等谨按题养正图诗乃乾隆二十三年
  御制凡诗六十首五十一年重书末有
  御题跋
  右
  皇上御书石刻
  御定李邕帖康熙三十四年奉㫖上石
  等谨按
  圣祖仁皇帝御定李邕帖一大照禅师碑一牡丹诗御刻曹娥碑
  等谨按曹娥碑旧本有前人跋二通
  圣祖御跋拉萨哩恭纪沈荃书刘源高士奇审定钦定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十二年
  等谨按
  钦定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卷首恭刻
  谕㫖前二卷起锺繇至王珣书三卷起梁武帝至颜真卿书四卷孙䖍礼书五卷懐素至杨凝式书六卷七卷起宋太宗至孝宗书八卷至十七卷皆宋人
  书十八卷至二十二卷赵孟𫖯书末附管道升书二十三卷至二十八卷元明人书二十九卷至三十二卷董其昌书帖中
  御书题跋分列各卷者共四十则末刻梁诗正等恭跋
  及总理排类诸臣衔名
  御定墨妙轩法帖乾隆十二年
  等谨按
  御定墨妙轩法帖四卷自唐褚遂良至元赵孟𫖯凡十
  八人书分为四卷卷中恭刻
  御书题跋三则二卷有
  御书懐素苦笋帖释文并跋末有蒋溥等恭跋帖石嵌
  万寿山之恵山园墨妙轩两壁间
  御刻小字莲华经乾隆二十四年正书
  等谨按小字莲华经唐僧义道与其妹为亲荐福而书譬喻品结语中脱去十四句凡五十六字奉
  㫖即取经中所有字补足有眀僧道衍跋乾隆辛未上因其馀幅
  御书心经于后并跋末刻王鸿绪原跋蒋溥等恭跋御刻淳化阁帖乾隆三十四年
  等谨按淳化阁帖翻刻寖多初拓绝鲜
  皇上嘉恵艺林择
  内府所蓄毕士安赐本命于敏中等详加考正释文旁注钩摹上石砌于蕴真斋之廊更名淳化轩凡十卷每卷各有
  御识前勒乾隆三十四年
  御笔谕㫖又三十六年
  御制淳化轩记冠于卷端
  御刻四体书七佛偈乾隆三十八年
  等谨按
  御刻七佛偈分
  国书正书西畨䝉古四体书上绘七佛像
  御刻兰亭八柱帖乾隆四十四年
  等谨按
  御刻兰亭八柱帖内前三册为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模本四册为柳公权书兰亭诗五册为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六册为
  御敕于敏中补柳公权书兰亭诗七册为董其昌仿柳
  公权书兰亭诗八册为
  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首
  御题五言排律一首卷中
  御题七言绝六首七言律四首
  御跋四又于敏中恭和
  御制元韵七言律一首
  御刻赵孟坚落水兰亭帖乾隆四十七年
  等谨按赵孟坚所藏兰亭帖即定武石刻也有姜夔赵孟𫖯跋落水始末见孟坚自跋
  御题山阴真面四大字
  御制七绝四首末有和珅等恭和作
  钦定快雪堂帖冯铨原本
  等谨按快雪堂帖五卷故臣冯铨原刻后归闽中黄氏督臣杨景素购进内颜真卿鹿脯帖苏轼书三种米芾书三种原本木刻奉
  㫖重易以石并
  御书快雪堂记一篇
  御题七律二首帖石嵌快雪堂两廊原刻木版并弆堂
  
  右
  御刻历代法帖
  钦定梦墨楼帖陈奕禧书
  等谨按梦墨楼帖十卷陈奕禧书大小真行备载雍正十二年
  㫖模勒上石
  御制落叶诗帖乾隆七年张照奉  敕正书
  等谨按
  御制落叶诗七律六首张照奉
  敕书群臣和者自鄂尔㤗以下凡二十三人并刻于后御制柳絮诗帖乾隆八年张照奉  敕行书
  等谨按
  御制柳絮诗七律五首张照奉
  敕书群臣和者自鄂尔㤗以下凡十六人并刻于后钦定天瓶斋法帖张照书乾隆二十二年奉  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天瓶斋帖十卷张照书前三卷皆奉
  敕书及恭录
  御制诗文四卷至八卷恭刻
  御笔墨兰并
  御题一则及杂临各帖九十两卷则其自书也
  钦定时晴斋帖汪由敦书乾隆二十三年奉  㫖模勒上石
  等谨按时晴斋帖汪由敦书前二卷奉
  敕书三卷恭录
  御制诗文四五六卷杂临各帖七卷以下皆其自书御制盛京赋四体书
  等谨按
  御制盛京赋真草隶篆四体书帖真书为励宗万草书为梁诗正隶书为张若霭篆书为汪由敦册高二寸许笔细如发
  御刻万福集成赞乾隆三十六年
  等谨按万福集成赞彭元瑞恭集圣教序字缀辑成文恭进奉
  㫖以内府珍弆旧拓本钩摹上石
  御制七佛塔碑记乾隆四十二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其正书为于敏中奉
  敕书

  右
  御刻臣工书
  乾清宫宴集柏梁体诗帖乾隆四年御制序行书
  等谨按
  乾清宫宴集聨句诸臣自显亲王衍福等以下凡九十
  九人
  御制序文并书其聨句诗则梁诗正奉
  敕书也
  元宵聨句乾隆八年自张廷玉以下凡十六人五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
  灯夕锡宴聫句乾隆八年自鄂尔㤗以下凡十二人七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澄海楼聫句乾隆八年梁诗正张照扈从  巡幸盛京聫句五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
  

  重华宫赐宴聫句乾隆十年自张廷玉以下凡十二人五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重华宫聫句乾隆十一年自庄亲王允禄以下凡十八人七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流杯亭聫句乾隆十一年自张廷玉以下凡四十五人五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惇叙殿赐宴宗室柏梁体聫句乾隆十一年自和硕康亲王以下凡一百三人
  七言排律庄亲王允禄奉  敕正书

  爆竹聫句乾隆十二年自张廷玉以下凡十六人五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
  灯夕锡宴聫句乾隆十五年自传恒等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赵州柏林寺殿壁观唐吴道子画水聫句乾隆十五年梁诗正彭启
  丰刘纶扈从  巡幸聫句五言古梁诗正奉  敕正书

  上元行幄观灯赐宴聨句乾隆十六年梁诗正汪由敦钱陈群扈从  南巡聫句
  七言排律梁诗正奉  敕正书

  雪狮聫句乾隆十七年自史贻直以下凡十五人七言排律汪由敦奉  敕正书
  新正咏雪聫句乾隆十八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五言古汪由敦奉  敕正书冰灯聫句乾隆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六人钱汝诚奉  敕正书
  山庄灯夕赐宴聫句乾隆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十二人七言排律王际华奉  敕正
  

  再登澄海楼聨句乾隆十九年汪由敦刘纶扈从巡幸 盛京聫句五言古刘纶奉
  敕正书

  鳌山聫句乾隆二十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六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
  重华宫立春日雪聫句乾隆二十一年自传恒以下凡十六人七言排律钱汝诚奉
  敕正书

  赵北口行宫观灯聫句乾隆二十二年自傅恒以下八人扈从  南巡聫句七言排
  律钱汝诚奉敕正书

  西山积雪聫句乾隆二十三年自传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钱汝诚奉  敕正书燕九日聫句乾隆二十四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钱汝诚奉  敕正书重华宫赐宴聫句乾隆二十五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钱汝诚奉  敕正书紫光阁落成锡宴聫句乾隆二十六年自传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钱汝诚奉
  敕正书

  观回部绳伎聫句乾隆二十六年刘纶于敏中聫句五言古于敏中奉  敕正书玉盘聫句乾隆二十七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紫光阁锡宴聫句乾隆二十八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岁朝图聫句乾隆二十八年自传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赵北口行宫冰嬉聫句乾隆二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扈从  聫句七言排
  律于敏中奉敕正书

  雪象聫句乾隆三十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燕九日赵北口行宫观灯火聫句乾隆三十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八人扈从
  南巡聫句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

  玉盂聫句乾隆三十一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
  立春日得辛
  祈谷礼成重华宫小宴聫句乾隆三十二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
  中奉敕正书

  三清茶聫句乾隆三十三年自传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冰床聫句乾隆三十四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玉瓮聫句乾隆三十五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敕正书学诗堂聫句乾隆三十六年自尹继善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际华奉  敕正书耕织图聫句乾隆三十七年自高晋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际华奉  敕正书重刻淳化阁帖颁赐群臣聫句乾隆三十八年自刘统勲以下凡二十八人七
  言排律王际华奉  敕正书

  四库全书聫句乾隆三十九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际华奉  敕正书天禄琳琅鉴藏旧板书籍聫句乾隆四十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
  排律王际华奉敕正书

  宁寿宫落成恭侍
  皇太后宴即事聫句乾隆四十一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董诰奉  敕正
  

  紫光阁锡宴聫句乾隆四十二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董诰奉  敕正
  

  三登澄海楼聫句叠旧韵乾隆四十三年于敏中梁国治扈从  巡幸 盛京聫
  句五言古梁国治奉  敕正书

  四库全书荟要聫句乾隆四十五年自福隆安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

  上元夕赵北口行宫观灯火聫句乾隆四十五年福隆安以下凡十二人扈
  从  南巡聫句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

  快雪堂帖聫句乾隆四十六年自三宝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月令七十二候聫句乾隆四十七年自三宝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

  职官表聫句乾隆四十八年自阿桂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四登澄海楼聫句乾隆四十八年梁国治董诰扈从巡幸 盛京聫句五言古梁国治
  奉敕正书

  立春日
  重华宫曲宴宗亲及近臣并命观灯火聫句乾隆四十九年 皇
  六子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

  五经萃室聫句乾隆四十九年自阿桂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国治奉  敕正书千叟宴聫句柏梁体乾隆五十年自贝勒允祈以下凡九十九人梁国治奉  敕正书
  右聫句臣工奉
  敕书
  等谨按诸臣书如沈荃陈奕禧张照励宗万梁诗正张若霭汪由敦以及聫句诸诗或奉
  诏刻石或奉
  敕书刻石并贮
  内廷谨附载于
  御书石刻诸种之末
  御书心经 皇四子恭刻
  御临懐素千字文乾隆三十五年于敏中恭刻
  御跋并赵孟𫖯十札乾隆十六年行书
  等谨按赵孟𫖯十札墨迹为王鸿绪家藏乾隆十六年鸿绪子图炯以
  
  皇上为拈赵法源流于简端题成仍还王氏命其子孙
  世守之
  御制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于敏中恭书镌石
  御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帖崔应阶恭刻
  御制题孙觉春秋经解诗七言排律行书纪旳恭刻后附纪昀恭跋
  等谨按以上各种
  御书皆
  赐后臣工恭勒进呈亦敬谨附载焉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
  金石略
  
  大内
  御制斋宫六章章十四句乾隆七年行书
  御制英华殿菩提树诗乾隆七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建福宫新春诗乾隆八年七言律三首行书
  御书鹫峰二字乾隆八年行书 延春阁
  御书玉玲珑三字乾隆八年行书 延春阁
  御书飞来二字乾隆八年行书 延春阁
  御书静怡轩三字乾隆九年行书 建福宫
  御书静憩轩三字乾隆十年行书 重华宫
  御制南薫殿奉藏图像记乾隆十四年行书
  御制藏历代帝后名臣像于南薫殿诗乾隆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御制雨花阁记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古柏行乾隆十四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摛藻堂
  御制重建
  寿皇殿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碑阴勒十五年移奉   列祖圣容  上谕御书云根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花园
  御书
  太宗文皇帝谕㫖卧碑乾隆十七年正书文华殿后箭㕔
  御制文渊阁记乾隆三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书文峰二字乾隆四十一年行书 宁寿宫
  御制文峰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𢇮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乾隆四十七年七言律行书
  御书佛说贤首经乾隆四十七年行书 抑斋后
  御制书明列代玉册事碑乾隆四十七年行书
  御制
  雍和宫碑文乾隆九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书高云情三字乾隆九年行书雍和
  等谨按日下旧闻考以
  雍和宫为
  世宗宪皇帝潜邸列于
  大内宫室之后今仍其例
  以上
  大内
  宫苑
  御书挿笏二字乾隆六年行书瀛台
  御制遐瞩楼诗剑石乾隆六年五言绝五
  御制瀛台木变石歌首行书乾隆七年七言古五言律
  御书流水音三字各一首行书 乾隆
  御制悦心殿诗九年行书瀛台乾隆九年
  御书金刚经七言律一首 行书干
  御制承光殿玉瓮歌隆十年行书五龙亭乾隆十年七言古一首刻瓮底十四年七
  言律一首三十八年

  御制惇叙殿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夺造化功四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瀛台
  御制永安寺碑文乾隆十一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阐福寺碑文乾隆十一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其正书梁诗正奉
  敕书

  御制阐福寺金刚经塔图碑文乾隆十一年正书
  御制阐福寺瞻礼大佛诗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昆仑二字乾隆十五年行书 悦心殿
  御书岳云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恱心殿
  御书太液秋风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水云榭
  御制太液秋风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水云榭
  御书琼岛春阴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白塔后
  御制琼岛春阴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白塔后
  御书紫云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淑清院
  御书个中自有玉壶冰七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淑清院
  御制永安寺古井记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千尺雪诗乾隆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六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二
  首俱行书

  御制自南台御冰舵凌太液遂至琼华岛诗乾隆十九年七言绝
  六首行书淑清院

  御制自乙亥军兴迄己卯成功共诗二百二十首并谕㫖一通乾隆二十四年嵌石 武成殿正中及雨庑行书
  御制人字柳赋乾隆三十年行书 瀛台
  御制人字柳诗乾隆三十年六言绝一首行书 瀛台
  御制万佛楼瞻礼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国书行书䝉古托忒四体书御书金刚经乾隆三十五年正书 万佛楼
  御书药师如来本愿经乾隆三十五年正书 万佛楼
  御制白塔山总记乾隆三十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引胜亭内石幢御制白塔山四面四记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奉敕正书 涤霭亭内石幢御制酣古堂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看画廊诗乾隆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由液池东岸入淑清院门诗乾隆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巢云室诗乾隆四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快雪堂记乾隆四十年董诰奉  敕正书
  御制云起峰诗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快雪堂
  以上
  西苑
  御制谒元灵宫诗乾隆四年五言排律一首十一年七言律一首十五年五言律一首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南苑䨇柳树诗乾隆五年九年十一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徳寿寺诗乾隆十一年七言律一首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三十
  二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重修徳寿寺碑文乾隆二十一年正书
  御制春云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勒䨇柳树西昆仑石
  御制海户谣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勒䨇柳树西昆仑石
  御制杂言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勒䨇柳树西昆仑石
  御制海子行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宁祐庙瞻礼诗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
  南苑
  御制畅春园较射诗用齐召南韵乾隆十三年七言律四首行书御制集凤轩诗乾隆十四年七言律四首行书
  御制
  恩慕寺瞻礼诗乾隆四十二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以上
  畅春园
  御制圆明园记雍正三年行书
  御书长青洲三字乾隆三年行书勒西峰秀色石上
  御书小匡庐三字乾隆三年正书勒涧石
  御制小匡庐诗乾隆四年五言绝六首行书勒涧石
  御制咏松诗乾隆四年七言绝三首行书乐安和东廊
  御书万顷波光四字乾隆四年行书
  御书武陵深处四字乾隆五年行书安祐宫水闗
  御制圆明园记乾隆七年行书安佑宫更衣殿
  御制圆明园后记乾隆七年行书安祐宫更衣殿
  御制暮春圆明园即景杂赋乾隆七年五言古二首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
  七言绝一首十二年五言律四首十三年七言律五首俱行书

  御制
  安佑宫碑文乾隆八年 国书正书 致孚殿
  御制月地云居词乾隆九年调寄清平乐行书
  御书月地云居四字乾隆十年行书
  御书乐安和三字乾隆十五年行书 寝殿
  御制泊舟乘凉诗乾隆十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勒瀛海仙山石
  御书窈而深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同乐园
  御书水木清华之阁石刻诗文帖三十七种乾隆二十六年御制圆明园前湖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柳浪闻莺四字乾隆二十八年行书
  御制柳浪闻莺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㫁桥残雪四字乾隆二十八年行书
  御制㫁桥残雪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披云径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韵石淙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望瀛洲亭子戏成三绝句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绝行书 深柳读书
  

  御书青云片三字乾隆三十一年行书
  御制青云片石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二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御制新月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勒青云片石
  御制时赏斋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二年七言绝一首并勒青云片石之东三十
  二年又七言绝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律一首并勒青云片石之西俱行书

  御制半月台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文源阁记乾隆三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制文源阁诗乾隆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玲峰二字乾隆四十年行书
  御制玲峰诗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月台二字乾隆四十一年行书
  御制月台诗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青松诗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保合太和院壁
  御制清明诗乾隆五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碑阴 国书   安佑宫
  以上
  圆明园
  御制青莲朵诗乾隆十七年七言绝五首行书 埀花门内
  御制蒨园重摹梅石碑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书青莲朵三字乾隆三十一年行书
  御制重摹梅石碑置青莲朵侧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书狮子林三字乾隆三十七年行书
  御制狮子林诗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
  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藤架诗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
  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狮子林

  御制虹桥诗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五言绝各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五言绝一
  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横碧轩前

  御制磴道诗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六言绝各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
  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淑清斋后

  御制假山诗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四年四十八年
  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凝岚亭西

  御制水门诗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六言绝一首四十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
  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过河亭北

  御书藤架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虹桥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磴道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假山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水门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书
  御制云林石室诗乾隆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
  俱行书

  以上
  长春园
  御制香岩室诗乾隆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六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六年六言律一首四十六
  年五言古一音但行书

  御书燕台大观四字乾隆十五年行书 茶秀亭后
  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乾隆十六年正书清漪园阁后
  御制昆明湖记乾隆十六年行书清漪园阁后
  御书青芝岫三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乐寿堂
  御书玊英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乐寿堂
  御书莲秀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乐寿堂
  御制青芝岫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乾隆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礼
  书其正书汪由敦奉  敕书

  御书清可轩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制清可轩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绝一首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九年五言古二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二首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二首三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五言古一首三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三十八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古一首四十一年四十二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书苍崖半入云涛堆七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石壁
  御书方外游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石壁
  御书烟霞润色四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石壁
  御书诗态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石壁
  御书寒碧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外横石
  御书香岩室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可轩石洞
  御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乾隆十七年万寿山
  御临米芾帖乾隆十七年万寿山
  御书岚翠间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制墨妙轩诗乾隆二十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乾隆二十二年正书
  御制大报恩延寿寺志过诗乾隆二十三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大报恩延寿寺瞻礼诗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万寿山金刚经塔乾隆二十五年正书
  御书万寿山心镜图乾隆二十五年行书
  御制知鱼桥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寻诗径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涵光洞诗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廓如亭西堤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昆明湖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绝四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五年七言绝四首俱行书御制舟过万寿寺未入遂由绣漪桥至昆明湖沿途揽景杂咏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绝六首行书
  御制髙梁桥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杂咏乾隆二十九年七言
  绝四首行书

  御制自髙梁桥进舟由长河至昆明湖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四首
  行书

  御制自长河进舟至昆明川路即目得诗六首乾隆三十一年
  七言绝行书

  御制玉河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玉河泛舟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沿湖岸过玉带桥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御书化宇长春四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题耕作蚕织二图即用程棨书楼璹诗韵乾隆三十四年五言
  古四十五首行书 延赏斋

  御制绣漪桥诗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自玊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六首行书御制玉带桥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自玉河放舟由昆明湖归御园即景杂咏乾隆三十七年
  七言绝八首行书

  御制舟过绣漪桥诗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含新亭诗乾隆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以上
  清漪园
  御制吕祖洞诗乾隆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华严洞三字乾隆五年行畨
  御制华严洞诗乾隆五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观音洞诗乾隆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罗汉洞诗乾隆六年五言律四首十四年五言古一首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玉泉山晚秋揽景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静明园记乾隆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书玉泉趵突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玉泉趵突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天下第一泉五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乾隆十六年汪由敦奉  敕正书
  御制重修静明园龙王庙碑文乾隆十六年 国书汪由敦奉  敇正书御制池上居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勒罗汉洞
  御书瓶水云天四字乾隆十七年行书勒罗汉洞
  御书朗秀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清襟楼石壁
  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龙神祠落成诗乾隆十七年五言排律一
  首行书

  御书蔚翠涵清四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书粲华二字 沁诗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竹垆山房
  御制裂帛湖诗乾隆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绝三首俱行书
  御书水月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罗汉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观音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资生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观自在菩萨五字乾隆十八年行书勒观音洞菩萨顶
  御书念彼观音力能救世间苦十字乾隆十八年行书勒观音洞菩萨顶御书心经乾隆十八年行书勒观音洞北
  御制自玉河泛舟至玊泉山诗乾隆十八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书妙法莲华经乾隆十八年正书石一百枚贮罗汉洞
  御书吕祖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伏魔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书地藏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书
  御制冠峰亭诗乾隆十八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七言古各一首四十一年四十六
  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冩琴廊诗乾隆十八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绝一首三十六年三十
  八年四十六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心经乾隆十九年行书一刻资生洞一刻水月洞
  御制玊泉山东岳庙碑文乾隆二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玉泉山东岳庙瞻礼诗乾隆二十三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玉泉山祈两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刻玉泉趵突石
  御制犁云亭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弄珠室诗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宝珠二字 涌玉二字乾隆三十三年行书 新开河
  御书承葢二字 曜林二字乾隆三十四年行书 崇霭轩
  御制重修玉泉山功徳寺碑文乾隆三十五年国书正书
  御制功徳寺拈香诗乾隆三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书小飞来三字乾隆三十六年行书
  御制小飞来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楞伽洞三字乾隆三十六年行书
  御制楞伽洞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书

  御制登玉泉山妙髙峰歌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仁育宫瞻礼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竹垆山房诗乾隆四十四年七言绝二首四十六年七言绝三首四十七年四十八年
  五十年七言绝各二首俱行书

  御制山阳诗乾隆四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裂帛湖北山
  以上
  静明园
  御制圣感寺碑文康熙十七年正书
  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御书清净经乾隆九年正书
  御制静宜园二十八景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五言律共二十八首俱行书御书璎珞岩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璎珞岩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知乐濠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蟾蜍峰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翠微亭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聴法松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香山寺
  御制聴法松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香山寺
  御书栖月崖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栖月崖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重翠崦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重翠崦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森玉笏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森玉笏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隔云钟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霞标磴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玉乳泉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五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晞阳阿诗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朝阳洞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书芙蓉坪三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芙蓉坪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萝幄二字 松扉二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书知时二字乾隆十一年行书自鸣钟阁前
  御制香山寺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金刚经塔碑乾隆十一年行书 香山寺
  御书心经塔碑乾隆十一年行书 香山寺
  御书八大人觉经塔碑乾隆十一年行书 香山寺
  御书蔚秀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栖月崖
  御书隔云钟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仙掌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绚秋林石
  御书翠云堆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绚秋林石
  御书留青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翠云堆石
  御制宝珠洞诗乾隆十三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飞秀二字 萝屏二字乾隆十三年行书 绚秋林石
  御制碧云寺诗乾隆十三年五言律二首十四年七言绝二首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七
  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十四字乾隆十三
  年正书碧云寺

  御制香界寺碑文乾隆十四年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乾隆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金刚宝座塔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碧云寺御书金刚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语一句乾隆
  十五年正书碧云寺

  御书西山晴雪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西山晴雪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䨇清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香山井南石
  御制登碧云寺金刚林塔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得大自在四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香山寺
  御制香林室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倚吟二字乾隆二十八年行书 栖月崖
  御书唳鹤皋三字乾隆二十八年行书
  御书绚秋林三字乾隆二十八年行书
  御制朝阳洞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四年七言绝一首四
  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宝相寺碑文乾隆三十二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宝相寺落成瞻礼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赋得数息树边身诗乾隆三十四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超然堂御制山行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御制香山寺瞻礼诗乾隆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金刚经乾隆四十二年正书普觉寺观音阁
  御书药师如来本愿经乾隆四十二年正书普觉寺观音阁
  御制过礼烈亲王园寝赐奠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排律一首 国书正书御制昭庙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重修十方普觉寺瞻礼诗乾隆四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石壁诗乾隆四十八年六言绝一首行书 普觉寺观音阁
  御制石壁临天池诗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
  静宜园
  御制泉宗庙记乾隆三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泉宗庙瞻礼诗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两后泉宗庙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御制万泉庄记乾隆三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泉宗庙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三首七言律二首七言绝六首俱行书御书松风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柳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白榆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杏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桃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猗竹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枫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荇带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藕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浣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跃鱼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贯珠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锦澜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屑金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漱石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琴脉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鉴空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洗钵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冰壶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乳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印月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露华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云津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澹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规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滮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浏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晴碧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月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大沙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小沙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沸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巴沟桥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书
  以上
  泉宗庙
  盘山
  御制古中盘望莲花峰诗康熙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盘谷寺诗康熙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盘山僧智朴呈接驾诗即用原韵二首康熙四十四年五言律二
  首行书

  御制登盘山诗乾隆四年七言绝一首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登盘山天成寺诗乾隆四年七言律一首七年九年十二年五言律各二首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游盘山记乾隆七年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盘谷寺恭依
  皇祖元韵诗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题李靖舞剑台诗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盘谷寺诗乾隆七年十二年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十七年五言绝一首十八年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云罩寺诗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九年七言绝一首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十七年五言律
  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五十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晾甲石诗乾隆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万松寺诗乾隆九年五言律三首十二年十四年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二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绝二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七言绝各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绝二首三十九年七言绝二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二首俱行书
  御制云罩寺定光塔诗乾隆九年十四年五言律各一首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天成寺碑文乾隆十年正书
  御制云罩寺碑文乾隆十年正书
  御制东竺庵诗乾隆十二年五言古一首十七年七言绝三首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古二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二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清虚玉宇诗乾隆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众音松吹诗乾隆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四面芙蓉诗乾隆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贞观遗踪诗乾隆十二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丹梯胜处四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贞观遗踪四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蛾绿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翥凤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仙掌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翠腴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濯烟霏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青牛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藉琴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萝屏二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卧云幛三字乾隆十三年行书
  御书绿缛亭三字乾隆十四年行书
  御制绿缛亭诗乾隆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云林石室诗乾隆十四年五言律一首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十八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三十四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二首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东竺庵半山草亭诗乾隆十四年十七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冷然阁诗乾隆十五年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东甘涧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十七年七言绝一首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七言绝各一首三十七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西甘涧诗乾隆十五年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十八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古中盘诗乾隆十五年七言绝四首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七言绝六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七言绝一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攓云亭诗乾隆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得㮣轩诗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半天楼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千相寺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五年五言排
  律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少林寺诗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六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年七言绝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云净寺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书千尺雪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书垂绅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书留云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制盘山千尺雪记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制千尺雪诗乾隆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绝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绝二首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绝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绝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绝二首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绝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绝三首俱行书
  御制朵山亭诗乾隆二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三年五言绝一首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七言绝各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青峰寺诗乾隆二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
  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婉娈草堂诗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贮清书屋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四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三十九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西峪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䨇峰寺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上方寺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绝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对瀑放歌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自西峪取路入田盘至䨇峰寺小憩成咏乾隆三十一年
  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种松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小石城歌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山行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聴瀑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降岭诗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携和亲王游山作乾隆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诗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御制济源盘谷考证乾隆三十四年行书
  等谨按
  御制济源盘谷考证
  宸断以李愿盘谷实在济源不在田盘因
  命于济源田盘两处摩崖泐之
  御制留云室诗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律一首四
  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法藏寺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五
  十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石林精舎诗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言古一
  首五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盘阿精舎诗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年七言绝四首五十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书

  御制游古中盘杂咏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御制山行杂咏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律三首行书
  御制坐千尺雪烹茶作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山中雪景诗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法藏寺盘龙松诗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清溪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中盘僧以寺无名乞额题之曰慧因寺诗乾隆四十七年
  七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游古中盘慧因寺诗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律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书朵山亭三字乾隆四十七年行书
  御制跋马诗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盘山
  避暑山庄
  御制松鹤清越诗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四面云山诗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风泉清聴诗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长虹饮练诗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天宇咸畅词调万斯年曲行书
  御制泉源石壁诗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暖溜暄波诗七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
  避暑山庄
  圣祖肇建因山川之秀标为三十六景各有
  御制诗并序以上七诗乃三十六景之七
  御书云岩二字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北枕䨇峰元韵诗乾隆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泉源石壁元韵诗乾隆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风泉清聴元韵诗乾隆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四面云山元韵诗乾隆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松鹤清越元韵诗乾隆六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长虹饮练元韵诗乾隆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䨇湖夹镜元韵诗乾隆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驻跸避暑山庄诗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热河永佑寺碑文乾隆十七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御书千尺雪三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书垂绅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制北枕䨇峰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泉源石壁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芝径云堤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天宇咸畅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暖溜暄波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䨇湖夹镜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长虹饮练诗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瀑源二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御制题瀑源亭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半月湖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三十二年三十六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泉源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永佑寺舎利塔记乾隆二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制安逺庙瞻礼书事诗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言律
  各一首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乾隆三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御制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乾隆三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御制倚松吟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䇿马诗乾隆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文津阁记乾隆三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制文津阁诗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四十四年七言律各一首有序俱行书
  御书月台二字乾隆四十年行书
  御制月台诗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
  十八年五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林下戏题诗乾隆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假山诗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藤架诗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水门诗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磴道诗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虹桥诗乾隆四十年五言绝一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须弥福寿庙碑记乾隆四十五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戒得堂记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制戒得堂后记乾隆四十六年行书
  御制青莲岛歌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绿毯诗乾隆四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平旦诗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古栎诗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九日登髙作歌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避暑山庄后序乾隆四十七年国书正书
  以上
  避暑山庄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金石略
  
  京畿
  御制𢎞仁寺碑文康熙五年 国书正书䝉古
  御制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书康熙六 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恭瞻
  皇史宬诗䝉古书乾隆十五年七言
  御制恭送
  实录至盛京诗律一首行书乾隆十五年
  御制重修𢎞仁寺碑文言排律一首 行书乾隆二十五年国书
  御制重修𢎞仁寺敬赞旃檀宝相诗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乾隆 二十
  五年七言律一首国

  御制天庆宫像元刘銮塑诗书正畨䝉古西畨四体书干
  御制过𢎞仁寺瞻礼诗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
  御制法渊寺碑文乾隆四十九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以上
  皇城
  御制晓示生员碑顺治九年 国书正书 国子监
  御制天主堂碑文顺治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至圣先师赞康熙二十五年张玉书奉   敇正书
  御制妙应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妙应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等谨按日下旧闻考载康熙二十七年妙应寺
  御制碑二其标目同其文各异葢一修寺一修白塔也御制四子赞康熙二十八年张玉书奉   敕正书
  等谨按
  至圣先师并四子赞各直省皆恭摹上石
  御书圣经一章康熙三十三年正书
  御制𢎞慈广济寺碑文康熙三十八年多罗诚郡王允祉奉   敕正书御制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功存河洛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嵩高峻极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灵渎安澜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昌明仁义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康熙四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瑞应寺诗康熙五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崇国寺碑文康熙六十一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雍正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隆福寺碑文雍正三年 国书正书䝉古书
  恩谕㑹试举人碑雍正五年
  御制仲丁祭文庙诗雍正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昭忠祠碑文雍正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贤良祠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闗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历代帝王庙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都城隍庙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奉   敕正书
  御制贤良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敇正书
  御制文庙易葢黄瓦碑文乾隆四年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临雍纪事碑文乾隆四年梁诗正奉  敇正书
  御制上丁释奠礼成述事诗乾隆五年九年五言排律各一首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四年四十八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幸翰林院谒至圣祠因示诸臣诗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御制幸翰林院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乾隆九年七言律行书御制幸翰林院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赋东字音字二首敇诸臣各分一字赋诗乾隆九年五言排律二首
  御制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不易易也得诗四首乾隆九年七言律四首行书
  等谨按
  御制贡院七言律四首各省试院皆恭摹上石御制广济寺铁树歌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䕶国寺诗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建钟楼碑文乾隆十二年 国书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梁诗正奉  敇正书御制䨇忠祠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梁诗正奉  敇正书
  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重修白塔碑铭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隆长寺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伊犁勒铭乾隆二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崇元观拈香即事诗乾隆二十三年七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国学瑞槐诗乾隆二十四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董邦达奉  敕绘图并恭跋观保
  恭跋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柏林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书
  御制积水潭汇通祠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积水潭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重修鹫峰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书
  御制重修显佑宫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都城隍庙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都城隍庙成因诣瞻礼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御制显佑宫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绝三首正书
  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乾隆二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告成既奉
  神御复位爰以春祭躬临式瞻实枚用申诚肃诗乾隆二十
  九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回人礼拜寺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颁周朝法物碑乾隆三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旌勇祠碑文乾隆三十三年行书
  御制重修文庙碑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闗帝庙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延福宫三官庙碑文乾隆三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诗乾隆四十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四十一年国书正书御制三老五更说乾隆四十三年正书 国子监
  御制重修显佑观记乾隆四十四年梁国治奉  敇正书
  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乾隆四十九年国书正书御制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乾隆四十九年正书 国子监
  等谨按三老五更说碑左勒张廷玉原议一篇董诰奉
  敇正书
  御制妙应寺瞻礼诗乾隆五十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以上内城
  御制育婴堂碑文雍正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法源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御书心经乾隆九年法源寺
  御制重修报国寺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法源寺瞻礼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外城
  御制重建忠义庙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芦沟桥碑文康熙八年行书
  御制黑龙潭重修龙王庙碑文康熙二十年高士奇奉   敕正书御制万寿寺戒坛碑文康熙二十四年正书
  御制普静禅林重修记康熙三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恵济龙王庙碑文康熙三十七年正书
  御制芦沟桥诗康熙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普济堂记康熙四十四年孙岳颁奉   敕正书
  御制西顶广仁宫碑文康熙五十一年正书
  御制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记康熙五十七年正书
  等谨按
  御制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记乃
  世宗宪皇帝潜邸所书康熙年间勒石
  御制显应寺碑文康熙五十九年 国书王图炳奉   敕正书
  御制黑龙潭诗雍正三年行书
  御制北恵济龙王庙碑文雍正十年正书
  御制朝阳门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大慈观音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张若霭奉   敕正书
  御制广通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御制觉生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张若霭奉   敇正书
  御制黑龙潭祷雨谢雨诗行书
  等谨按
  御制祷雨谢雨诗自癸亥至戊寅凡十九首共镌一石己卯至戊戌凡十五首共镌一石己亥至壬寅凡三首共镌一石
  御制潭柘岫云寺诗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律一
  首七言律一首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乾隆十二年庄有恭奉  敇正书
  御制大觉寺诗乾隆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麦庄桥记乾隆十四年行书
  御制麦庄桥诗乾隆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梵香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实胜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题耶律楚材墓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万寿阁三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书欢喜坚固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书蓟门烟树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蓟门烟树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芦沟晓月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芦沟晓月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金台夕照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金台夕照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畿辅安澜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安流广恵永定河神庙碑文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戒坛诗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石景山恵济祠诗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万寿寺金刚经塔图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帝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国书正书
  御制皇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国书正书
  御制金河篇乾隆二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乾隆二十一年正书四十七年重修碑文 国书正书御制海㑹寺碑文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神木谣诗乾隆八年二十三年七言古各一首正书
  等谨按乾隆癸亥年
  御制神木行未刻是年
  御制神木行谣勒石并将神木行
  命刻碑阴有
  御跋题识
  御制重修万寿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朝阳门外重修石道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东岳庙瞻礼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活动松诗乾隆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谟肇恬波四字乾隆二十九年行书
  御制觉生寺诗乾隆二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实胜寺后记乾隆二十九年 国书行书䝉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大觉寺石桥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大觉寺领要亭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大觉寺咏银杏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大觉寺龙潭诗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净住寺碑文乾隆三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明景帝陵诗乾隆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昌运宫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徳胜门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松林闸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西黄寺碑文乾隆三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凉水河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丰台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正书
  御制钓鱼台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钓鱼台三字乾隆四十一年正书
  御制广仁宫瞻礼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订讹碑文乾隆四十五年正书臣等谨按敏政记内以寺中所奉观音即杭州天竺像
  皇上订正其讹刻石寺内并
  命立石于西湖法喜寺
  御制清净化城塔记碑文乾隆四十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御制实胜寺述义诗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郊坰
  等谨按日下旧闻考于京畿内首载城市郊坰今依此为例此下各直省则依职方所列为次
  盛京
  御制莲花净土实胜寺碑记崇徳三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御制䕶国永光寺碑记崇徳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䕶国广慈寺碑记崇徳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䕶国延寿寺碑记崇徳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䕶国法轮寺碑记崇徳八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肇祖原皇帝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兴祖直皇帝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盛京景祐宫碑文顺治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兴京显佑宫碑文顺治十五年国书正书
  景祖翼皇帝碑文顺治十八年国书正书
  显祖宣皇帝碑文顺治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过广宁望医巫闾山诗康熙二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长宁寺碑文康熙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
  福陵圣徳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
  昭陵圣徳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北镇庙碑文康熙四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国书正书
  御制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八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广宁道中诗乾隆八年七言律一首十九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
  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祭北镇医巫闾山诗乾隆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医巫闾山杂咏乾隆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绝各四首俱行书御笔北镇庙古松图乾隆十九年图上有  御制画松诗七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

  御制诗注云北镇庙中古松半枯槎桠天矫东干翠苍郁然偃葢祭毕周览立树下貎之而系之以诗
  御制杪秋游医巫闾山诗乾隆十九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
  永陵神树赋乾隆十九年有序正书
  御制重修显佑宫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显佑宫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三首行书
  御制己未岁我
  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乾隆四十一年国书正书御制观音阁即景诗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二首俱行书御制叠道诗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渡句骊河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浑河神庙碑文乾隆四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巨流河神庙碑文乾隆四十六年正书
  御制文溯阁记乾隆四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巨流河神庙诗乾隆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题文溯阁诗乾隆四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宋孝宗论乾隆四十八年国书正书
  以上
  盛京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九
  金石略
  
  直隶
  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康熙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
  孝陵圣徳神功碑康熙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巡视子牙河诗康熙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唐太宗劝农诏赐李光地康熙四十一年行书刻文安县苏桥祠侧御制驻跸王家口诗康熙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密云县诗康熙四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导流济运四字康熙四十九年正书
  御制𩫶髻山玉皇阁碑文康熙五十四年正书
  御制
  景陵圣徳神功碑雍正五年国书正书
  御书小九叠三字乾隆十年行书桃花寺行宫
  御书涤襟泉三字乾隆十年行书桃花寺行宫
  御书㸃笔石三字乾隆十年行书桃花寺行宫
  御书绣云壁三字乾隆十年行书桃花寺行宫
  御制小九叠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涤襟泉诗乾隆十年五言律一首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
  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㸃笔石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绣云壁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涌晴雪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吟清籁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翠云山房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隆福寺行宫
  御制汤山行宫诗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香华庵碑文乾隆十五年梁诗正奉  敇正书
  御制阅永定河堤因示方观承诗乾隆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御制乘舟观永定河下口之作乾隆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沿堤行三十里观永定河新移下口处并示直隶总督方观承永定河道白锺山诗乾隆十八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御制蓟城路戏题二首乾隆二十五年五言古二首行书
  御制郊劳出征将军兆恵富徳及诸将士礼成纪事诗
  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涿州重修石桥记乾隆二十五年国书正书
  御制涿州佑济龙神祠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永济桥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过中亭河纪事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八年七言绝二首俱行书御制苏桥杂咏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八年七言绝各四首俱行书
  御制阅文安堤工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恭依
  皇祖阅子牙河韵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格淀堤至台头西南而止命接筑至千里长堤因成是什纪事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筐儿港减水坝诗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题苏桥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御制补筑格淀堤成轻舆往阅因叠旧韵成什乾隆三十五年
  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白河神祠瞻礼诗乾隆三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割麦行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阅永定河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永佑安澜四字行书
  御制阅永定河记乾隆三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瞻谒永定河神祠诗以志事乾隆三十八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御制金门闸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堤柳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王家务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往阅永定河下口舆中作乾隆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御制阅永定河下口诗以示裘曰修周元理何煟乾隆三十
  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乾隆三十九年正书
  御制马驹桥碧霞元君庙落成瞻礼诗乾隆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马驹桥碑记乾隆三十九年正书
  御制临故大学士傅恒墓赐奠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永定河恵济祠瞻礼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于郊台迎劳将军阿桂凯旋将士等成凯歌十首
  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绝行书
  御制谒明陵诗乾隆五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以上顺天府
  御制督抚箴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等谨按
  御制督抚箴系通赐各直省督抚之书其时李光地摹刻保定鄂海摹刻陕西金世荣摹刻福建浙江喻成龙摹刻安徽齐世武摹刻甘肃徐潮摹刻河南
  御制考试叹诗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
  御制考试叹诗各省多敬刻学署贡院书院诸处御临赵孟𫖯诗帖康熙四十三年行书
  御制赐孙嘉淦诗乾隆四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莲池书院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绿樾径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翠风埭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书枫香坂三字乾隆十二年行书
  御制绿樾径诗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翠风埭诗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枫香坂诗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重幸莲花池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题旌忠祠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示鄂弥达及各属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石径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绝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
  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屏山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绝各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
  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石径二字行书
  御书屏山二字行书
  等谨案石径屏山二诗乃紫泉十景之二
  御制春午坡诗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篇留洞诗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宛虹亭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等谨按以上三诗乃莲池书院十二景之三
  御制淀神庙碑记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淀神祠瞻礼诗乾隆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澄渌池三字乾隆三十五年正书
  御制澄渌池诗乾隆三十五年四言诗四首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鹰嘴坝及鹿疃引河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赐周元理诗乾隆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以上保定府
  御制
  泰陵圣徳神功碑文乾隆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命疏浚安河纪事诗乾隆二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过安河叠旧韵诗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过安河杂咏诗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二首俱行书御制安河示杨廷璋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以上易州
  御制汤山龙尊王佛庙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制穹览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制溥仁寺碑文康熙五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溥仁寺诗康熙五十三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观敖汉瀑布水诗乾隆八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等谨按敖汉瀑布水即老河之下流石壁髙耸悬为飞瀑土人名为响水乾隆八年
  皇上东谒
  祖陵
  銮舆经此
  赐名玉瀑
  御制姜女祠诗乾隆八年四十三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小金山诗乾隆十年五言绝十首十四年五言律三首俱行书
  御制木兰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木兰秋狝入崖口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古长城说乾隆十七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虎神枪记乾隆十七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溥仁寺瞻礼诗乾隆十九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五言律
  各一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普宁寺碑记乾隆二十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阅射诗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三十九年七言排律一首俱行书御制过卜克达坂诗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永安湃围埸殪虎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
  

  御制过卜克岭即景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御制䇿马诗乾隆二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普乐寺碑记乾隆三十二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千佛阁碑记乾隆三十五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开新河记乾隆三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热河启跸幸木兰行围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普陀宗乘庙碑记乾隆三十六年 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初建城隍庙瞻礼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有序 国书正书䝉古西
  畨四体书

  御制雨中乘舆过广仁岭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永安莽喀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御制渡河诣普乐寺瞻礼诗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热河文庙碑记乾隆四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热河承徳府纪事诗乾隆四十四年七言排律一首有序正书
  御制敕修承徳府闗帝庙碑文乾隆四十四年正书
  御制永安湃围场诗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律一首国书正书䝉古西畨四体书
  以上承徳府
  御制景忠山庙碑文康熙十六年正书
  御制登澄海楼题壁诗乾隆八年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行书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
  梁国治奉敕正书

  御制夷齐庙诗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抚宁作乾隆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游偏凉汀诗乾隆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滦州咏事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山海闗北海神庙碑文乾隆四十五年 国书正书并刻四十三年  上
  谕  御制祭文

  御制北海神庙诗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以上永平府
  御制鄚州水淀记康熙十八年   御制碑文乾隆十八年梁诗正奉  敕正书御书董子祠阐道醇儒四字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制登开福寺塔诗乾隆十三年七言律一首正书
  御制开福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毛公祠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授经台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通渌桥三字乾隆三十年正书
  御制通渌桥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三曲桥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葆光洞三字乾隆三十年正书
  御制葆光洞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忆昔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化城寺诗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四首俱行书
  御制广恵桥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琴髙祠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河间府
  御制盘古庙碑文康熙三十六年正书
  御制海神庙碑文康熙三十六年正书
  御制天津海神庙碑文雍正四年正书
  御制命免天津所属积欠诗以示直隶总督方观承乾隆
  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天津海神庙碑文乾隆三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天津海神庙瞻礼述事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御制望海寺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绝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三
  十八年四十一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观海台观海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瀛裔诗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武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五闸诗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芥园阅减水坝诗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
  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兴济闸诗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免天津顺天积欠诗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定捷地兴济二闸为减水坝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峭帆亭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堤头村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西沽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香林院瞻礼诗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横桥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曲池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柳径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独流览古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钓台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朗吟楼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天津府
  御制隆兴寺碑康熙五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三箭山诗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隆兴寺礼大佛诗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登广恵寺多宝塔诗乾隆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重修隆兴寺大佛记乾隆四十五年国书正书
  以上正定府
  御制赵州道中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题呉道子画壁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赵州
  御书朱子七绝诗赐韩逢庥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制定州览古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雪浪石用苏轼韵诗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二首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
  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命张若霭图雪浪石再叠前韵诗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御制携众春园并雪浪石稿本以归因命董邦达图之再叠前韵诗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前雪浪石四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书后雪浪石四字乾隆十一年行书
  御制和苏轼刻盆石韵诗乾隆十五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咏东坡雪浪石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
  御制雪浪斋和东坡盆石韵诗乾隆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题雪浪斋诗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雪浪石记乾隆三十一年行书
  御制雪浪斋前后两石诗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定州
  御书宋璟梅花赋乾隆十五年行书
  御笔梅花画幅乾隆十五年
  等谨按
  御书梅花赋
  御笔梅花画幅均有
  御制跋语石立宋璟祠内
  御制梅花亭诗乾隆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宋璟祠碑文乾隆十五年正书
  御制题宋璟墓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顺徳府
  御制登丛台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邯郸行乾隆十五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广平府
  御制弹琴峡诗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居庸叠翠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居庸叠翠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宣化府
  江南
  御临米芾书神丹赞行书
  等谨按
  圣祖御临神丹赞乃阴长生作前题欣然有得四字御书旷观二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明太祖陵治隆唐宋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制慧居寺诗雍正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恭依
  圣祖示江南大小吏韵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谒明太祖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报恩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登报恩寺塔作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雨花台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
  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清凉寺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
  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登鸡鸣山即事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灵谷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
  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燕子矶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俱行
  

  御制宝华山慧居寺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
  行书

  御制元武湖即景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赐永济兴洞和尚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觉岸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江宁阅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四
  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朝天宫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
  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玲峰池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绝五首三十年七言绝三首四十
  九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玉冠峰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叠浪崖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游观音山永济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
  

  御制最髙峰望长江放歌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九株松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石城歌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栖霞行宫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行宫题壁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燕子矶三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大报恩寺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
  俱行书

  御制紫峰阁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功徳泉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御制幽居庵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御制最髙峰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二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俱行
  

  御书云片二字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御制阅金湾六闸书事诗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
  律一首俱行书

  御书太古二字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制行宫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白乳泉用皇甫曽送陆鸿渐栖霞采茶韵诗乾隆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珍珠泉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天开岩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彩虹桥三字乾隆四十九年行书
  御制彩虹桥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以上江宁府
  御制赐李国亮诗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李国亮恭跋
  御制灵岩寺诗康熙三十二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赐宋骏业诗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董其昌书青云境三字赐顾汧康熙三十八年行书御书唐人绝句赐申可贞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临米芾诗帖赐尤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雨中望呉山诗赐尤珍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彭定求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七言绝句赐呉存礼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太宗桃花诗帖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扇上五律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尤珍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五绝赐冯朂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范文正祠济时良相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制至阊门作赐彭定求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欲游华山未往诗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支硎山诗康熙四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华山诗康熙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虎邱诗康熙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虎邱望山后诗康熙四十九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江南潮灾叹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七首行书安寜恭刻有二本一本安宁恭跋御制驻跸姑苏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紫阳书院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四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
  俱行书

  御制虎邱寺用苏轼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恭奉
  皇太后游虎邱即景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三首行书
  御制华山恭依
  皇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华山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驻跸灵岩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邓尉香雪海歌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
  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范文正祠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支硎山恭依
  皇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寒山千尺雪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千尺雪杂咏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五首二十二年五言绝四首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聴雪阁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等谨按聴雪阁诗石上刻
  御画梅花扇面并题五言古诗一首
  御制白云泉和白居易韵七绝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法螺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赐庄有恭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东坡黄庭内景赞乾隆十九年行书前有御题有凌云意四字
  御制赐庄有恭东迎诗乾隆二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苏州府学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狮子林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髙义园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
  行书

  御制游天平山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笔寒山别墅图乾隆二十二年图上  御题五言古诗一章再游寒山五言古诗一章
  五言绝句一章俱行书

  御制飞鱼峡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戏题空谷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芙蓉泉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书空谷二字芙蓉泉三字乾隆二十二年篆书
  御制驰烟驿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石湖观打鱼歌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寒山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寒山即景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寒山别墅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笔梅花小幅乾隆二十七年幅端  御书七言绝一首并对瀑五言绝一首俱行书御制穹窿山上真观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游虎邱云岩寺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二首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叠髙启虎邱次清逺道士韵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
  首行书

  御制支公庵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寒山对瀑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绝各一首俱
  行书

  御制赐沈徳濳诗乾隆三十年三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言志诗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知过论乾隆四十九年行书
  御制经筵御论乾隆四十九年行书
  等谨按
  御制经筵御论并言志诗知过论三种元本皆刻石内廷此系摹刻
  御制邓尉恭咏
  皇祖松风水月四字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四首行书
  御制岞崿山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拈花寺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赐萨载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闵鹗元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苏州府
  御书心经康熙十九年行书前有大士像
  御书唐人五律赐王鸿绪康熙十九年行书
  御临米芾书杜诗赐王鸿绪康熙十九年行书
  御书东南沧海郡诗赐王鸿绪康熙十九年行书
  御书心经赐沈荃康熙十九年行书沈荃恭跋
  御临董其昌书唐句赐沈宗敬康熙三十八年草书
  御书唐句赐郎天祯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宴文武将士诗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芝英云气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后有   御跋行书
  御书圣迹遗徽四字康熙四十四年正书
  御书冰壶朗映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兰笋山三字康熙六十年正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康熙六十年行书
  御制题两汉博闻诗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松江府
  御制宝山海神庙碑文乾隆十八年国书正书
  以上太仓州
  御临米芾狮子赞康熙三十八年草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秦邦英康熙四十二年草书
  御书唐句赐刘乔龄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诗赐僧纪䕃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黄庭坚帖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恵山诗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山色溪光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品泉二字康熙四十四年正书
  御制崇恩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正书
  御制驻跸叶家村营盘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过常州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
  行书

  御制恵山寺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二泉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笔竹炉图小卷乾隆十六年  御跋一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二十一年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七首七言古一首
  御制寄畅园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正书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
  五言律一首草书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再题寄畅园诗赐秦孝然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
  御题云孝然年九十乞诗书此赐之
  御书玉戛金枞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寄畅园一峰图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等谨按一峰石在寄畅园旧名美人石
  上以其名勿称易名曰介如并为写图石刻有二本一
  本长尺许一本小幅
  御制若冰洞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漪兰堂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舣舟亭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笔竹炉图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有䟦行书
  御制第二泉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聴松庵竹炉煎茶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御书寄畅园竹净梅棻四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品泉亭诗乾隆三十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品泉亭淙云二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泛舟游恵山即景杂咏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方池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圆池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暗窦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明亭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补写竹炉图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等谨按竹炉图原卷凡四贮恵山寺聴松庵毎逢
  翠华临莅叠洒
  宸章乾隆四十四年为无锡县知县邱涟携至县署重
  装致毁于火四十五年
  皇上五巡江左
  御笔补写第一卷其二三四卷
  皇六子及𢎞旿董诰分图之并补书前人题咏仍付聴松庵收弆俾名流韵事重结一畨翰墨縁洵为山寺佳话云
  御制放生池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望埠墩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谢墉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常州府
  御临董其昌书心经康熙二十三年行书
  御制操舟说康熙二十五年正书
  御制金山江天寺碑文康熙二十五年正书
  御制金山江天寺诗康熙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赵孟𫖯书心经康熙三十六年行书
  御书竹赋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临赵孟𫖯书昼锦堂记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制恭侍
  皇太后驾临金山记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制金山月夜诗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苏轼过金山寺诗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制登金山望长江诗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江天一览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松风石三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云峰二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长江静浪歌康熙四十四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金山寺恭依
  皇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恭奉
  皇太后驾临金山记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恭依
  皇祖江天寺韵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登金山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二首
  俱行书

  御制甘露寺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游甘露寺和东坡韵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渡江驻跸金山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俱
  行书

  御制登金山塔顶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长江夕照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试中泠泉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仲春游金山寺用东坡韵兼效其体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
  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东坡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
  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游焦山歌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临赵孟𫖯书雪赋乾隆十六年  御题纵心浩然四字
  御临米芾跋头陀寺碑帖乾隆二十年  御题宝晋风规四字
  御临瘗鹤铭乾隆二十二年正书有  御跋
  御制游焦山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𤓰歩放舟金山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渡江至金山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五言律一首俱行
  

  御制焦山行宫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暮春回跸驻金山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焦山竹楼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登镜江楼极目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笔海阔天空图乾隆二十七年
  御制逺帆楼观灯船火戏词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御制阅水操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观涛楼即景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观音殿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题苏轼玉带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笔仿崔子忠留带图乾隆二十七年
  等谨按留带图
  御题证玉局禅四字五言律诗一首
  御跋云壬午南巡驻金山阅印公留带曾题此律邮致崔图书之今并书临本中三十年复
  御题七律一章
  御制金山雨望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草书
  御笔毗卢佛像乾隆二十七年有御跋行书
  御制金山夕景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金山即景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金山登眺歌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笔金山图并诗乾隆三十年三叠旧作韵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金山风恬浪静四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渡江驻焦山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焦山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无量殿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夕照亭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笔梅花并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行书并跋
  御制登城霞阁叠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排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海门庵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瘗鹤铭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妙髙台三字乾隆三十年正书
  御制妙髙台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等谨按
  御制妙髙台诗前书苏轼原诗后书
  御制和诗并跋
  御制文宗阁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礼金山塔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镇江府
  御临董其昌书龙虎台赋赐桑格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临米芾清秋赋赐桑格康熙四十一年行书前有御题激引清风四字御临董其昌兰花诗帖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制览淮黄告成诗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河诗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阅河堤诗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扬庄闸诗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御制杨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御制髙家堰石工告竣碑记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书重修恵济祠碑文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恵济祠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洪泽湖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阅髙堰工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髙堰坝示河臣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钓鱼台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河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阅河堤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恭依
  圣祖览淮黄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阅中河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二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杨庄闸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二首俱行书御制木龙诗乾隆十六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渡黄河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阅淮安石堤诗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过淮安城诗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命接筑髙堰砖工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定清口出水志诗以示总督尹继善总河髙晋乾隆
  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木龙示总河髙晋作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杨锡绂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出清口观木龙诗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阅接筑髙堰堤工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观清口出水志叠旧作韵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
  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赐呉嗣爵诗乾隆三十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陶庄河神庙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正书
  御制阅李家庄新河口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阅老坝合龙处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河复记乾隆四十五年正书
  御制书河复记后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制河复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有跋行书
  御制河神庙瞻礼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清口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陶庄河神庙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七言排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赐李奉翰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淮安府
  御书敬佛二字顺治十六年
  等谨按
  世祖章皇帝御书敬佛二大字一刻扬州一刻浙江海盐御书诗赐宝应知县张增康熙三十六年五言绝一首张増恭跋
  御制巡历江南示意诗康熙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塔湾行宫诗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心经塔康熙四十二年正书
  御书唐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天宁寺诗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髙旻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书诗赐天宁寺僧广元康熙四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茱萸湾行宫九月重阳诗康熙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御制山中晚霁诗康熙五十七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米芾诗帖康熙五十七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康熙五十七年行书
  御书一物颂雍正十三年草书
  御制天宁寺小憩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平山堂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蜀冈慧照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髙旻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塔湾行宫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天宁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驻跸天宁寺行宫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五言
  律二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雨中游平山堂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自髙旻寺行宫再游平山堂即景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绝六
  首行书

  御制慧因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绝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功徳山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莲性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香阜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塔湾行宫恭依
  圣祖示江南吏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
  行书

  御笔平山堂画梅扇面乾隆二十二年
  御题宝志像净土指南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临黄庭坚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等谨按

  御临黄庭坚诗卷前有
  御题石牛禅悦四字扬州倚虹园恭摹上石
  御临赵孟𫖯兰亭帖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等谨按
  御临赵字兰亭帖前有
  御题时和笔畅四字扬州恭摹上石
  御临董其昌仿杨凝式步虚词帖乾隆二十四年草书
  御临董其昌临杨凝式诗帖乾隆二十五年行书
  等谨按
  御临杨凝式诗帖前有
  御题韭花馀韵四字扬州康山草堂恭摹上石
  御制罨画𥦗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九峰园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大观堂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
  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游平山堂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五言古一首七言绝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
  首四十五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平山堂围屏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二月三十年三月七言绝各八首俱行书
  等谨按平山堂

  御制维扬即景七言绝句诗二十七年诗凡八首三十
  年二月诗凡八首三月诗凡八首
  御书围屏上共二十四幅守臣恭摹上石
  御书功徳山天池二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上方寺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书小香雪三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文汇阁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御制净香园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青琅玕馆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倚虹园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趣园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康山草堂四字乾隆四十五年行书上有  御题仿董二字
  御制游康山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懐素千文卷乾隆四十五年正书
  等谨按
  御临懐素草书千文乃三十五年书首有
  御题逸寄临蕉四字四十五年扬州恭摹上石
  御制维扬即事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花朝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日华川上动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仲春望后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颜真卿书裴将军诗帖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制天宁寺碑记乾隆四十九年国书正
  御制南巡记乾隆四十九年
  御制竹西精舍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
  御制即事书懐诗首行书乾隆四十九年七言
  御画天宁寺黄龙佛像
  等谨按
  御画黄龙佛像前有
  御书金刚偈四句后有
  御跋恭刻天宁寺
  御临苏轼书巨然海野图诗一首行书  臣行书上有御题
  以上扬州府
  御书朱子五绝诗赐周鼎鉴取径眉山四字康熙
  以上通州
  御制皂河龙王庙碑文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渡黄河驻跸徐州诗乾隆元年正书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五言排律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渡永济桥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行
  

  御书苏辙黄楼赋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题黄楼用苏东坡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放鹤亭三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放鹤亭歌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书苏轼放鹤亭记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试衣亭用苏轼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书大士岩普门妙应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大士岩诗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孙家集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子房山用谢瞻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渡永济桥歌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
  行书

  御制皂河龙王庙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排律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河神庙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图书正书
  御制阅徐州城西石堤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御制惠佑龙王庙瞻礼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
  

  御制游云龙山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苏轼试衣亭诗乾隆二十七年行书有跋
  等谨按
  御跋云亭中旧刻苏轼此诗后二句沿俗本之讹字亦拙劣不𩔖因按眉山集厘正其失并仿坡体书之命勒壁间以存胜迹
  御制黄茅冈诗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疏浚六塘下游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荆山桥歌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过荆山桥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
  俱行书

  御制荆山桥记乾隆三十年正书
  御制过清口观木龙诗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木龙示总河髙晋作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徐州回跸渡黄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自髙桥易舟至天宁寺行馆即景杂咏诗乾隆三十年
  言绝四首行书

  御笔盆梅画幅乾隆四十九年图上有御制七言古一首行书
  等谨按
  御跋云壬午春曽于此写梅并作歌命尹继善和韵后毎过此亦经叠韵兹不知何往亦不深咎即被人窃取其亦爱予画耶冁然一笑补绘是图仍书旧作并识
  以上徐州府
  安徽
  御制除夕书懐诗康熙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中泠泉诗康熙四十二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阮尔询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题欧阳修小像诗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髙晋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赐讬庸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行书
  御制赐富纲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安徽
  江西
  御制太上清宫碑文雍正十年正书
  御临黄庭坚绿阴帖曺秀先䝉赐恭刻
  御临蜀素帖米元章字曹秀先䝉赐恭刻
  以上江西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
  金石略
  
  浙江
  御制蠲江南逋赋诗赐浙江巡抚张鹏翮康熙二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
  

  御制灵隠寺诗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云栖二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松云间三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苏堤春晓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柳浪闻莺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曲院风荷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双峰插云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三潭印月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断桥残雪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平湖秋月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雷峰西照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南屏晚钟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花港观鱼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天然图画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御制再过鹫峰诗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正书
  御制西湖之作康熙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苏轼喜雨亭记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制呉山诗康熙四十一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天竺寺碑文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临董其昌书赐翁嵩年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临朱子诗赐翁嵩年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书书字箴赐李法祖康熙四十二年四言正书
  御书正学阐教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渟泉二字康熙四十六年正书
  御制观泉诗康熙四十六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董其昌书舞鹤赋康熙四十六年行书
  御书浙水敷文四字康熙五十五年正书
  御书魏徴上唐太宗十思疏雍正四年行书
  御制得雨诗赐李卫雍正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
  世宗宪皇帝御书得雨诗十思疏原刻
  内廷者已恭载首卷至诸臣䝉
  赐重摹于各省者亦谨以次类载焉
  御书扇上七绝赐李卫雍正四年行书
  御书扇上七律赐李卫雍正四年行书
  御制寒月诗赐李卫雍正九年七言绝一首草书
  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雍正十年正书
  御制重建天竺寺碑文雍正十三年正书
  御制尖山观音庙碑文乾隆二年正书
  御制尖山坝工告竣碑乾隆五年正书
  御制驻跸杭州诗乾隆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呉山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呉山大观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敷文书院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阅杭州旗兵诗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开化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
  

  御制登开化寺六和塔记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六和塔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
  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钱塘观潮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丁家山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云栖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二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登北高峰绝顶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苏堤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御制苏堤春晓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柳浪闻莺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曲院风荷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双峰插云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三潭印月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断桥残雪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雷峰西照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平湖秋月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南屏晩钟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花港观鱼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湖心亭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
  一首俱行书

  御制圣因行宫即景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二首俱行书
  御制四照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竹凉处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绿云迳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瞰碧楼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贮月泉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鹫香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领要阁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制玉兰堂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
  首俱行书

  御书小有天园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书入云二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小有天园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五言律各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云林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书

  御制冷泉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飞来峰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古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御制天竺寺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韬光庵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二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
  年七言绝二首七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放鹤亭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净慈寺诗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虎跑泉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二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清涟寺观鱼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
  排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陆宣公祠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
  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书钱武肃祠忠顺贻庥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表忠观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
  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岳武穆祠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
  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理安寺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草书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
  行书

  御制竹素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俱行
  

  御制赐雷𬭎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喀尔吉善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乾隆二十一年前有御题爱其瑰奇四字行书御制呉山瑞石洞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年五言古
  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呉山飞来石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绝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
  一首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俱行书

  御制阅武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言律一
  首俱行书

  御制圣因寺诣
  皇祖神御殿行礼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
  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琴台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灵隐寺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上天竺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金莲池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二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书御制留馀山居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绝五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五言绝五首三十年
  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漪园二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书漪园香云法雨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书
  御制漪园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
  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黄龙洞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绝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
  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昭庆寺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言
  排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行书

  御制紫云洞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水乐洞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六言绝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
  九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赐窦光鼐诗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乾隆二十三年正书
  御制赐杨应琚诗乾隆二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登呉山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俱行
  

  御制观潮楼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罗汉像赞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等谨按罗汉像旧人所绘浙僧明水恭进
  御题赞并
  御书心经于上
  御题贯休罗汉像赞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等谨按唐贯休画应真十六像流传浙中蔵于钱塘圣因寺尊者名号向沿译经之旧未合梵䇲本音其位次亦有互异乾隆二十二年
  翠华幸浙悉加改正重为标识各题
  御制赞于上
  御制龙井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三首七言律一首七言绝六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
  二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笔瓶花乾隆二十七年上有御题䟦行书
  御书湖山第一佳五字乾隆二十七年正书
  御制过溪亭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
  御制涤心沼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一片云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御制一片云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书风篁岭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书
  御制风篁岭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方圆庵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龙泓涧三字乾隆二十七年正书
  御制龙泓涧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书神运石三字乾隆二十七年正书
  御制神运石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翠峰阁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胜阁望湖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笔仿倪云林画竹乾隆二十七年图上有  御䟦行书
  御笔梅花乾隆二十七年图上有御题漪园一枝春五字行书
  御制雨中至虎跑寺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二首行书
  御制六一泉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三十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驻跸安澜园即事杂咏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
  言律各六首俱行书

  御制尖山礼大士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登尖山观海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
  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视塔山志事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御制阅海塘记乾隆二十七年庄有恭奉  敕正书
  御制赐庄有恭诗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杨廷璋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李因培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和苏轼过溪桥诗长卷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等谨按此卷恭蔵龙井卷前有
  御临苏轼书过溪桥诗后有乙酉庚子
  御制和韵诗卷首
  御题风篁馀韵四字
  御制临孙杕蓝瑛画梅石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
  行书

  等谨按梅石图旧刻杭州徳寿宫志称蓝瑛画乾隆三十年
  皇上巡幸浙江临阅乃孙杕蓝瑛合作因洒
  宸翰重临上石并
  御䟦以正其误
  御制韬光庵杂咏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鳯凰山御教埸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再登鳯凰山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排衙石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小有天园登绝顶诗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拟白乐天寄韬光禅师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拟韬光禅师答白乐天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叠李绅天竺灵隠二寺诗韵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
  言律各二首俱行书

  御制净慈寺方丈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书留馀山居听泉二字乾隆三十年行书
  御制留馀山居听泉诗乾隆三十年五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大佛寺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尖山海塘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三首行书
  御制添建海宁石塘坦水石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观潮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四首俱行书
  御制赐钱维城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紫阳洞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绝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阅水操诗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雷峰塔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再和苏轼过溪桥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玛瑙寺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读宗泽忠简集记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书三生石无不奇三字乾隆四十五年草书
  御书三生石秀㧞二字乾隆四十五年行书
  御制阅海塘诗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赐彭元瑞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订讹乾隆四十五年正书
  御制宋孝宗论乾隆四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上天竺法喜寺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文澜阁月台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文澜阁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七佛偈并画婆罗树卷
  等谨按
  御书七佛偈前有
  御书义宣实谛四字后有七叶堂口号七绝二首并御䟦一通又画树后有娑罗树讃并䟦又书额后口号
  五绝一首嵌刻石壁俱行书
  御制雾中逰鳯凰山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雨中由风篁岭下至灵隠寺路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御制石屋洞诗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老盐仓一𢃄鱼鳞石塘成命修海神庙谢贶并成是什志慰用壬午观海塘志事诗韵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正书臣等谨按
  御制壬午观海塘志事示督臣杨廷璋抚臣庄有恭诗
  于四十九年奉
  㫖刻于老盐仓海神庙中
  御制诗碑之阴
  御制新建石塘尾接筑石塘志事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书御制赐窦光鼐诗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杭州府
  御书朱子六言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呉之振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朱子诗赐刘鍹康熙四十六年行书刘鍹恭䟦
  御制烟雨楼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律各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重登烟雨楼诗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茶禅寺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等谨按茶禅寺旧名三塔寺是年
  皇上临幸改今名
  御制游烟雨楼联句诗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与庄有恭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与梁国
  治董诰五言古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烟雨楼即景杂咏诗乾隆三十年七言绝四首行书
  以上嘉兴府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严我斯康熙十九年行书严我斯恭䟦
  御临赵孟𫖯天马赋赐胡㑹恩康熙三十三年行书
  御书秘阁清班四字赐胡㑹恩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书名垂清史四字赐陈丹赤康熙三十八年正书
  等谨按陈丹赤浙江按察司佥事殉难东瓯
  敕赠通政司谥忠毅
  圣祖仁皇帝御书四字旌之其子一䕫为湖州府知府四
  十二年敬勒郡署
  御临米芾诗帖赐沈涵康熙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沈涵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临米芾诗帖赐僧性统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书五言绝句赐戴绂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陈一䕫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谈九干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书髙松赋行书
  御书唐太宗五绝句行书以上三种合刻
  御书杜诗二句赐解⿰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王以巽康熙四十六年行书
  等谨按
  圣祖赐王以巽书一刻金华府一刻湖州府因以巽先后
  历官所到故皆恭摹上石
  御制报恩寺碑雍正十三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以上湖州府
  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制补陀法雨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临米芾诗帖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书朱子五绝诗行书
  御制普陀山普济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奉   敕正书御制普陀山法雨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奉   敕正书
  以上寜波府
  御书与𢎞觉禅师书顺治十七年后有道忞恭䟦
  御书大字兰亭序康熙三十二年行书
  御书秀带岩壑四字康熙四十二年正书
  御制谒大禹陵诗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柯亭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兰亭即事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钱清镇诗乾隆十六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制渡钱塘江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谒大禹陵恭依
  皇祖韵诗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绍兴府
  御制国清寺碑文乾隆二年戴临奉  敕正书
  以上台州府
  御书朱子诗赐胡承祖康熙四十一年行书
  御书朱子五绝句赐余昌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以上金华府
  御书唐句赐孟继祖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朱子香界诗扇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等谨按朱子香界诗
  御笔书扇面并
  御临董其昌帖赐知县孟继祖继祖恭䟦摹勒上石御书朱子五绝句赐靳治荆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以上衢州府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蒋申锡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唐人五绝赐迟煓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书五言绝句赐佟淮年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王襄国康熙四十四年行书
  以上严州府
  御书朱子五言绝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诗帖赐金辉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以上处州府
  福建
  御制靖海侯施琅平台湾诗康熙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范时崇诗康熙三十三年七言律一首正书
  御临董其昌帖赐郭世隆康熙三十三年行书
  御临董其昌书内景经语康熙三十三年行书
  御书凯旋诗扇赐郭世隆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绝一首行书
  御临米芾阊门诗帖赐郭世隆康熙三十八年行书
  御制御史箴康熙三十九年行书
  御临米芾诗帖赐梅𫓶康熙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九峰书院学阐图畴四字康熙三十九年行书
  御书周官篇赐满保正书
  御临米芾净名斋记行书
  御制桃花坞即景诗赐李卫雍正五年行书
  御制赐喀尔吉善诗乾隆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杨应琚诗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杨廷璋诗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苏昌诗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三宝诗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赐锺音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福建
  湖广
  御书赐鄂海经文纬武四字康熙四十三年行书
  御书赐鄂海连帅之任四字康熙四十三年行书
  御书赐鄂海为政寛恕四字康熙四十三年正书
  御书唐元稹诗扇赐鄂海康熙五十二年行书
  御制和晏斯盛喜雨诗乾隆十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湖北
  御制示抚臣赵申乔谕康熙四十二年正书
  御书赐赵申乔绥辑抚安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制督抚箴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光辅紫宸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书
  御书永峙南维四字康熙四十六年行书
  御制重修南岳庙碑文康熙四十七年正书
  御书功𢎞育物四字乾隆元年行书
  御制贤良祠碑文乾隆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赐蒋溥诗乾隆八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灵耀南云四字乾隆十七年行书
  以上湖南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