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百拙庵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柳㮨
1789年
卷之四

与尹知府

清秋。伏惟侍奉字体天相万重。伏闻以意外事。决意解官。指日促装。大君子去就行止。如民者何敢议为。而古人临官处变。不一其道。或有为亲而屈者。或有广度包容者。城主之自近密乞外补。实为荣养。而今乃计较于不足与较之人。遽为引身而归者。似违于诚心奉檄之喜。亦非山泽纳污之量。况闻朝家严擅弃之章。解归之后。脱有后悔。则将何以慰大夫人也。伏愿城主。幸加三思焉。民不敢自外。敢此陈渎。馀外阖境卧辙之诚。有不暇言。

答柳方伯

岁律云暮。伏惟令忠勤有相。鼎茵益重。日者谨承令手札。适因官便匆遽。未即奉谢。迨切恨愧。尝记昔年。谒春府大监于素闲堂。执侍移日。退而奉柳掌令宗侍。独未拜相公。每念相公。以霄汉之隽誉。承先世之爀业。入以历敭清显。出以抚摩凋瘵。声华重望。卓绝一世。今又福星一路。巡宣南服。岭海之内。莫不为之相贺。况我宗族慕爱之忱。当复如何也。荣礼两邑先墓。乡居残孙。衰替不振。无以为守护者久矣。往在丙午年间。柳参判宗老。按节本道。改竖碑碣。营立斋舍。奉先之事。举无遗憾。时则有若先相国在朝。相与勤恳协力而就此。至今族中传言。以为盛事。其后柳统制令公专阃之日。亦赡助物力。近来香火之无所废阙。寔赖于此也。幸而又得阁下于今日。其报本追远之诚。将有以增光前日。坟山松梓。为之生辉。岂非门户莫大之幸也。族谱之修。又见至意。竆族辈当仰成于阁下。而第有一款为之禀告。始祖讳字。京外草谱。皆以习字书之。而顷年见柳昌原莘老氏家牒。则以湿字书之。碣铭亦以此书塡云。年代既远。虽不可的知彼此真讹。而但碣石所书。可据无疑。愚意莫若送人于全州。取碣铭及其处宗族所修族谱来。参以彼此。然后庶无后悔。令意以为如何。大槩此事完就。要在于阁下按道之日。而不可稽缓。亟定族中各处有司。一以收聚谱系。一以谋度事役为宜否。白川,晋州,星州。皆有宗族之居者。而落落不相闻。幸一一访问。无令有失。落如何门族等。即当委进营下。以奉緖论。而逖闻棠旆出巡右路。㮨兄弟适有老母病患。不能离出。辜负盛意。不胜歉叹。

与柳方伯书

暑雨连日不开。不审令服履起居若何。㮨以谱事。浃月登门。特蒙殊遇。且得阅异画。瞻诸葛之英表。挹洞宾之仙风。岂尘土人所可得也。恍若瑶台一梦。序稿迫于勤教。未免率易犯手。而拙涩殊甚。见而陋之。不待具眼。伏望弃去勿录。以副贱恳。幸甚。

答南方伯

献岁发春。驰溯政切。此际伏承惠札。谨审令体履起居神相万重。感慰交至。仍伏念前冬左屈。特蒙殊遇。折节下士之风。幸而得见于今日。益觉大君子盛德仁眷。非寻常比也。顾此竆巷腐儒。游声误人。猥荷荜门光色如此。大是不安于心。谬嘱贺笺。拙工亦安敢代斲于大匠之下。而重违尊教。率易构呈。旋垂奖许过甚。徒增汗愧。即闻旌旆次于商山。伏想令归意浩然。道里稍远。未得再图攀拜。瞻望行尘。不胜依怅。

答庐江洞主李汝廓书

炎夏一雨。旱祲稍收。伏惟尊起居对时万胜。临院之日。每有攀晤之愿。而滚汩未遂。蒙此盛速。又以忌故。未得往奉馀论。不胜驰傃之至。刊役佥尊虑事必审。今日之会。想有归一之论也。古今文人墨客风云月露之章。无裨于世教者。皆得刊布。而独此先正之集。尚未入梓。一帙遗稿。束之高阁。殆数纪于玆。此诚远近士论之所尝嗟慨者也。佥尊之建议始事。岂不盛哉。第念连岁凶歉之馀。财用匮乏。学宫之力。既无终始担当之势。一乡之人。虽或有出力相助者。而此亦几何哉。脱有中道力殚。拮据无路。则欲止欲为。俱涉狼狈。幸望量时度势。姑待年登力纾之日。未知如何。孤陋之见。不足相溷。而受知已久。敢此缕缕。悚仄。

答伊山洞主金逊卿时敏

不自意获承尊惠翰。如拜雅相。㮨数年来。荐遭重戚。有何悰緖可言也。下视文集。谨以来纸印送。且有如干不足。并出纸完印考领如何。第到院之日。泛阅数卷。颇有误字。以此推之。他卷亦不可保其必无。校书之难例如此。岂非欠事也。册板在于本院。随讹厘改。似非难事。必要具眼之人。子细看阅。反复考据。审其讹正。然后可得以无后悔也。欲与金参奉诸友相会。以为勘校之计矣。今皆避痘远出。望须尊亲自照勘。一一付标。以为异日相讨之地。如何如何。

与李宁海

岁华欲阑。伏惟尊侍奉字候对时益胜。晩接清眄。曲有礼意。君子爱人之德。不以知遇早晩而有浅深也。逖闻明公视政未久。治化日登。京兆之政清。文翁之兴学。复见于今日之海邦。其在邻邑足于听闻。而第有一言不得不陈于相爱之间。传者或言严猛太过。遇下少恩。至于发号施令课租征赋之际。刻其程限。率不假贷。以此为仁政之病也。顷拜尝言诸葛公治蜀尚严之事。意者公意或在于此耶。慑伏奸猾。虽是能绩。而宽猛相济。亦一治体也。民情莫不以平易为悦而严急为病。以公达识。岂不审其弛张之道也。竆巷布衣。何敢为守令言事。而猥以契谊之厚。妄言及此。幸可恕量耶。蒙有盛速而缘冗未遂。春间当一晋。待公约束海若。妥帖风涛。观日出于扶桑。未知如何。

答李宁海书

黄梅雨歇。倾傃方切。玆承惠帖。眷厚勤至。感荷良深。就审尊彩奉。政履益重。仰慰千万。重修记贬损手法。有此俯嘱。愧汗甚矣。况念贱迹困于人口。方闭户屏伏。何可放心自娱为文字轻许人耶。并谅之。

与乡校会中书

庭柯摵摵。已是秋声。流景之感。怀人之苦騈集。无以为堪。伏想佥清会斋履超胜。㮨春夏久病之馀。每欲一携同人。以做一场快话。而自不能得。奈何。贲老享议。有年于今日矣。当初定出有司。㮨亦备员于其末。岂不奔走殚力。共济大事。而顾念鄙人踪迹之危。侪辈之所共闷。而远迩之所共知也。彼恣意削罚。不足为恤。而但山野姓名。无日不入于朝贵牙颊中。睢盱凭怒。必欲呑害乃已。向非天日之洞烛幽阴。岂不寒心哉。道儒之不见乡试。尤为借口之资。方伯状启。有近于推波助澜。诚恐终不能救得一个半个。而惹起别样机关也。以此自分为废锢之物。杜门屏伏。不欲厕迹于士友间。幸望佥兄谅恕。改出无故之人。如何。

答金以承书

伏惟尊静养起居万胜。悼殇之惨。失火之叹。一时𥙯患之来。有非智力所可免。尊能达于理。岂不打透此关也。岁前承辱札。谨挹遁居高趣。第衮汩无暇。未即奉谢多愧。㮨衰朽转甚。随分看书。亦未免废却怜叹。踈庵集。㮨亦借于人。仅得一番披阅。观其文章。可想其人也。每欲副尊教。而一卷无见存处。从当搜呈是计。昨罢稧饮。仍作黄山之会。而此时未奉尊道义之谭。瞻怅。

与金受而德而书

玄沙之约。毕竟未遂。无非此中意思索然。不暇于方外胜会而然也。可叹。所呈拙稿二篇。一则追次野庵韵也。一则不但寓离抱也。其意盖在于欲得弊庵八景之和。固知五凤楼手。不肯为朴陋一屋子。施其绝艺。而能大能小。亦大匠风斤手法也。望须亟赐和投。以副此中翘𨀣如何。

答权次山

获承远书。宛若重携叙旧。披阅来。不曾离手也。即日清秋。伏想尊侍奉雅履益重。㮨孱病日就衰朽。加以近来荐遭一家丧患。有何悰緖也。李上舍大方。生若有意。而夺之又速。所谓理者诚难知也。冬间发引时。其孤远求挽词。尤切悲惋。不敢以词意衰落为辞。而第未免滞传。今则已过时。然亦望因便顺付。使李氏孤知此耿耿。如何。白首相思。奉展无期。临书怅然。

与屏山鲁林洞主书甲午

春晴。伏惟佥履万重。窃闻佥尊做会校中。如㮨者亦忝盛速。岂不趋赴末席。以奉馀论。而适有身病。未得如计。良用歉叹。一边所为。至于此极。舆愤之激固也。今日之会。固知出于应变卫道之诚。而鄙意则恐非得宜也。会集之纷挐。通文之旁午。实吾乡莫大之变。而有识之所寒心也久矣。佥尊既以一边人为浮薄。则在我道理。当持重善处。何必效尤纷纭。昨日会罢。今又作会。昨日飞一通文。今日又制一通文。有如敌国相持。对垒驰檄。务以相胜为主而不知止也哉。况一道士林之会。必有郑重归一之论。彼虽千百为计。乌得以乱之。起而与较。不亦劳乎。无已则有一焉。彼若终为已甚之举。然后直声相纠。斯乃名正言顺。可厌于见闻。而有得于士林之体矣。

答裴德彦书

意外情翰忽至。且视所次鄙韵。披阅来。如获拱璧。令从孙负笈远来。博文远识。可为人师者莫如兄。静中无事。提撕善诱者。亦莫如兄。况于一家子弟。何不自为奖诲。而推送于远外不敢当之人耶。方以家患奔避。不暇专废劝课久矣。未免为令侄面恳所动。姑留之。非敢以击蒙自期也。残红嫩绿。偏恼离思。即见仲则诸友书。有卄五老人相会之期。甚是胜事。但方丧再期已迫。此时招邀相聚。极涉未安。昨见金终卿。亦陈所怀。若或退定则甚便。兄意如何。

答裴德彦书

令侄来。得奉长笺。开豁病怀。感慰交并。㮨久病之馀。近始随意坐卧。或开户而对春山。扶杖而出柴门。稍有自慰处耳。谬嘱先生书节要。盛意前后勤挚。有此全帙赍送之劳。不胜愳然。后生辈自当尊阁于已成之书。而敬之若神明。仰之若日星而已。亦安敢有所拟摹大贒手法。率易犯手于我东方地负海涵之文。而自陷于僭妄之罪哉。此实兄之爱我深。而不料其人之愚贱也。然收拾残魂。展读晴窗。俨乎若夫子之在座。恨不得与老兄联床而共玩也。日前金终卿来问。亦以此劝之。固辞其不堪当。兄幸谅之。

答裴德彦书

三庚已过。馀热尚酷。郁郁烦襟。无处开豁。此承兄札。如痒得搔。何慰如之。京报不欲言。坚操笃行之谕。非薄劣万一之拟。然自信万事皆听天耳。科期闻更卜。以疏任被罚之故。一时争执。似或然矣。而至于经岁相持不已。终不见庆科。则事极未安。如兄有识。幸勿为此等言以鼓群议也。

答庐江洞主金次悦秋吉

蝉声益清。怀想转苦。此承情札。执热之濯。不能喩其豁也。但审有暑暍之苦。为之贡虑。然江楼偃息。自有痊可之快矣。下视既望之游。飘然起想。而丧祸之馀。不暇追蹑。可叹。谬询何敢率口。恭俟他日面议。

答蔡真宝翊俊

节届清秋。恒切慕用。不自意获承辱讯。备审尊字体益重。且感且慰。堂韵勤教至此。宜即奉和。年来踪迹。困于闭户自守。何可强为破戒。拈笔于废久之馀。而仰尘高明耶。幸赐恕谅如何。下惠松蕈。麤粝之肠。得此风露新味。珍感。

答堂甥金埏书

汝以师道待我。有疑必问。每见书。窃叹汝有生质之美如此。好学之诚又如此。惜乎不生于古。以古人为师也。人虽有古今。而道则一也。学则一也。惟吾甥勉之勉之。吾之觐行。日诵庸学云者果有之。盖经宿后问寝之行。有忙底意。诵大学。取其篇简也。归时有宽纾意。诵中庸。以其篇伙也。至于所乐何事之问。吾岂有真乐于其间耶。以吾之行步迟徐。距亲闱亦且二里许。与其游目而放意。不如有思而忘劳故如是。但时有心与意会。则不觉身体轻安。无喘胸而汗肤。此吾之所以为乐者也。然吾于此二书。成诵最熟。故能容易上口。汝其志之。鸡鸣而读心经云者。老来睡著顿减。鸡鸣必起。起必吹灯。此时取一部心经。俯读仰思。俨然若上帝临汝。西山岂欺我哉。此所以一心尊敬。如无疾病。不敢废之者也。然吾晩始留意此边。而年逾五旬。疾病侵寻。旧学迷茫。新功无寸进。其于后生之问。不可强为之论说。况汝问目中语及于我者。不必为答。而所以略报如右者。或恐沮汝向上之意故尔。所谓为学之方。不须多言。其要在于烂读四书。语孟庸学是也。古圣人大经大法。具在是书。吾儒许多事业。许多论辨。无非四书中出来。汝可专心读去。但汝于小学书。犹未精熟。幸望先看此书。识其归趣。然后次读大学。次读论孟。次读中庸为好。然读法亦有要。读小学时。不知有他书。读大学时。亦不知有他书。读语孟中庸时。亦如是。今日如是。明日如是。如是不已。则自然融会贯通。日有好消息来矣。惟望汝以读书为事。务精而取熟。末款志气之说。外面似好。说处有病。盖人之所当敬守者其志也。不可不致养者其气也。内外本末。交相培养而后。此气之本自浩然者。塞乎天地之间。则其所谓塞者。即其效耳。学者苟欲持其志而养其气。当于敬直二字上用功。然此亦非初学所可骤说处。姑如是看去。以俟他日自解。如何。仍念汝志尚可佳。但读书欠精熟。故寻常文字间。疏漏处颇多。来书条问亦浮泛。无实处可据。其亦有异于善问若攻木者也。金甥启光。月前来读了寒泉书。又读心经。其才敏有不可及。而笃实则不及其才敏也。秋冬间。拟读朱书节要。科期渐迫。似难如意。然早晏渠若来。使汝知之耳。此中慈病渐有安意。故日前归处茅庐。方留意于象数之学。而其于日暮道远何。浩叹浩叹。

答金甥启光书

自校中递传汝书。慰甚。近日寓况眷集安否。闻汝作疏头。一尝热羹。心有所惩。以此不愿于亲切者之为此。汝亦未免。未知欲避而不得耶。且有谬见不可相隐。溪院请额。盛则有之。而吾意则以为未尽也。以我一府学宫言之。庐江非首院耶。庐江之尚欠此典。实为士林之所惜。已有先辈所制疏草。藏之院中。待之有日。今者发论。当先于庐江明矣。若使三溪在于他官。则各有主张。虽先于庐江。可也。而今为一府之地。则同一学宫也。同一士林也。一朝发论。有此举措。是庐江,三溪为各尊之地。而士林公论。歧而为二也。惜乎三溪士友。过于汲汲。不以虑此也。吾之此言。非以三溪请额。一毫有可议。直以士林重大之事。务为从容审处之为当故也。闻疏事坚定。比正遂事勿言。而欲使汝知吾意如此耳。

与侄挺辉书

郑龙下来。槩悉汝客况得安。何慰如之。京华旅食。想甚酸辛。为亲而屈。是或一道。而其如时与势何哉。荣枯得失。皆有处分。不可以智力求也。士大夫进退之节。亦不可苟为也。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吾意欲汝拂袂东门。浩然而归。驩侍高堂。读书为事。安知非玉成汝也。与堂弟相议。勿之有悔可也。此弟勇直。汝宜效之。

与堂弟榰书

崔甲还。询悉莅官首末。为慰可言。但临政治民。君子以为难。君之材器。何有于一小县。而新手所下。或未免政令之生熟。京师且不远。耳目星布。不可以小而忽之。万万慎之。此间岁前岁后。连患旧证。今才免于危矣。如遇善笔。写百拙庵守素衡门七字以来。

答族侄昌燧书

便中得书。备悉好还。侍学安胜为慰。此间姑免患挠耳。四岁离庭。今日左右之乐。有倍于寻常。抑时念南食之苦耶。对榻相与之情。步月读书之声。依恋在心。望寻绎旧读。勉励新课。以副此不忘之意。

与子世辉

去日寒甚。何以得达也。为虑。别来安过。所读已至烂熟否。大抵为学。要在循序用力。不可躐等。又不可间断。汝其勉之。其处再期隔日。本家悲挠可想。我病尚未快。书送祭文。汝可替奠。而执事详慎。毋至怠忽。际接宾友。亦一人事。幸加和敬。事往力学副望。

与孙俊相夏时小字

家内安否。汝之懒业。吾所深闷。虽在数百里外。沐井困苦中。不能一刻忘汝。汝其知之耶。吾不责汝以看捡秋收。惟勤课诵。使我归日。作好颜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