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一 牧斋初学集 卷第八十二
清 钱谦益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崇祯癸未刊本
卷第八十三

牧斋初学集卷第八十二

 赞偈

  佛母大凖提王菩蕯赞



  关壮缪侯画像赞

惟壮缪侯虎臣国士王封帝号崇我明祀羯奴

蛾贼盗贼之靡游魂未灭惟帝之耻都山鐡刀

东沸黑水长沙铜柱肃镇南纪阴䕶金绳阳耀

玉玺佑我 皇明亿万年只

  憨山大师真赞

昔人悼君子之殁以谓如𭰹山大泽龙亡虎逝

则变怪百出舞鳅鳝而号狐狸师之化去一纪

于斯盲子据狻猊之坐魔民称人天之师聚盲

导瞽居之不疑自紫柏云栖辞世而师继之法

门龙象靡有孑遗则所谓鳅鳝狐狸者何怪其

群聚而族啼呜呼巍巍堂堂俨如王之气宇慈

颜威相恍月满而云披绎微言于将绝念记莂

之在玆刹竿倒却谁与柱榰拜公遗像能无颜

厚而忸怩也耶

  清源好德何氏历世画像图谱赞

昔我登朝迨事司空金声玉色穆如淸风退朝

多暇歩⿸尸牃 -- 𡳙相过酌酒切脯寤言永歌我怀司空

蔼蔼元气公叔矫时徐公不二峨冠委佩国有

典𠛬抠衣缓带兔园老生皤皤黄髪萋萋宿草

有子竞爽蔚为国宝乃辑谱像乃装卷轴九京

一堂聚此尺幅我𫉬拜观退而耸然如见眉目

如闻话言人亦有言七世观德惟玆世家譬彼

故国原庙再修寝园或毁展如斯册图像有炜

猗与司空源远流长龟山之谣百世有庆在汉

征和祥𠛬格天帝锡符䇿以授比干我颂好德

亦天所予作赞代𥳑敬告䇿府

  王氏世德赞

客游吴入昌门游尘市嚣与高楼阁道相上下

其中无逸民高士之居也望而知之出阊门可

三四里去彩云桥百步有宅一区黄土筑墙蓬

蒿缀屋夹窗疏𣠄明净可数有人补衣苴履读

书咏歌声出金石者王人鉴德操也余过访德

操读吴叅议文仲所述世德叙德操四世一身

皆持斋断肉泊然如老僧卜隐于斯者百有馀

年矣余闲居访求吴中旧事胜国时有兪琰先

生隐居南园著书读易而琰之子仲温仲温之

子桢桢之孙嗣之皆隐居尚志桢为都昌令未

期月解官食贫盖亦范史云之流也今王氏亦

四世矣后之人有习于吴之故者其亦可以附

兪氏之后与余观兪氏家集名人遗老若陈子

平郑明德陈叔方于寿道诸公之诗文皆备载

焉而王氏之序世德者则文仲一人而巳今吴

中所谓文章家者坛坫相望干谒走其门碑版

照四裔往往而是文仲前辈名家诗笔尔雅吴

人以为东家丘未尝过而问焉德操表著先德

不走集世之熖熖者而惟文仲之求斯可感也

唐人有赍持金帛求牌版于王缙者昏夜扣摩

诘之门摩诘笑应之曰大作家在彼繇昔视今

亦可为一笑文仲序述后又二十年而德操属

余继为之赞赞曰

皋庑不存乐圃巳荒天随往矣𣏌菊不芳太原

四世石礀七叶德园并游竹素相接吴俗嚣嚣

吴文靡靡巢车载尘缃帙盛矢萧然斯编如水

中月文心道韵千秋可掇

  郑仰田高士真赞

其为人也蓬头突鬓垢面跣足行及奔马健如

黄犊藐王公如僮儿视礼法如桎梏其为术也

杂物撰德节解钩连东方之射覆管辂之占候

赵达之算箸隗照之书版纵横穿穴于一点一

画形声指意之闲呜呼仰田今其逝矣有谪而

来限满而去化白霓以小别乘靑牛而暂驻谢

缑氏之时人宴幔亭之亲故为我寄空中之书

安知其不旦暮遇之也

  张元长真赞

与之居隐几而引镜不见天日与之行拍肩而

扶杖不辨径术尝试与之布席而坐更仆而语

其𭰹谭雄辨可以照秦宫而烛水府也其微词

妙义可以𧦴毫楮而视悬虱也揽世界于一掌

围八极于寸眸虽有离朱之明固将爽然而自

失也斯人也韩子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以

天眼观之其殆无目而视证入圆通之室者与

  张异度真赞

张世伟异度吴郡松陵少负雄骏好直言危行

几陷罗网以此有声被服儒素栖迟沁水自命

为老生公车辟召称疾不就屏贵遗荣郡国有

大事就而问焉其言明且淸葑门之教授南园

之著述庶矣齐名友人钱谦益称其风节足继

东京年七十馀岿如鲁灵光为鄕先生

  刘西佩僧相赞

以为非僧僧相宛然以为是僧僧在谁边儒衣

僧帽笔床应器一弹指顷现去来世破琴无弦

瓮书有迹梦中了了觉时巳失君往求之谁与

证者覆蕉之中古松之下

  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

颙颙昻昻应锺大吕不吴不敖不茹不吐斯其

执法西台巡方齐楚横秋风于铁冠肃霜威于

绣斧者与委委佗佗开颜舒眉倦扶灵寿醉倒

接䍦斯其投老自放天解𮩸羁穷园林之胜事

乐钟鼓于淸时者与望之如雾雨之豹即之如

晴天之鸖轩豁呈露谭笑大噱愁人为之解頥

病者可以已疟余每当左弦右壶辄忾然而三

叹恨斯人之不可作也

  瞿元立画像赞有序

公之生平少保福淸公志及余传备矣公遘会

家难忼慨立节故其眉宇温然栗然曾不可以

犯干少无子弟之过长有长者之言故其视卑

其息𭰹退然有以自下国论之纠纷人才之变

衰居恒忾然以咨愀然以惜故有劳人志士蒿

目忧世之容读书谭道假年穷老隐囊在前蒲

团在后故有儒生衲子秀羸戍削之色太史公

有言无不善画者莫能图今之图公者像也而

岂遂能貌公也哉公往官两都与曾于健于中

甫丁右武诸君子游淸谭缓步高自标置于时

以为俊流至有图之绢素者公状貌短小而右

武眇一目公呼右武君子右武亦呼公丈夫右

武尝谓公元左长不满六尺而气雄万夫公应

之曰右武目不具二睛而见空千古公尝与余

言以为欢笑因赞公像及之前辈风流犹可思

也赞曰

有美瞿公金带朱衣我仪图之是耶而非薰然

而春凛然而霜忧国攅眉抚巳循墙公之形似

画莫能图可想像者山瘠泽癯袭其章服易以

布素书囊禅版庶得我故謦咳犹在世事巳陈

我思典𠛬恸彼虎贲拂拭绢素永言企之茫茫

九京谁其起之

  宋主事画像赞

天门峨峨一夫九首君折其角负创以走 皇

明天咫洞烛谰以此幽絷当彼寄馆诗书弦

诵优游尚羊月临贯索风动锒珰遇坎不栗出

陷不喜雪泥鸿爪适然而巳君之兴会寄于此

君兔起鹘落舒烟卷云世闲风雨如一小劫不

见此君改柯易叶怒而⿲亻丨匽 -- 偃雨喜而笑风渭濵千

亩在其胸中

  傅右君画五老石戏赞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兴妖作怪著甚来繇此五

老人不会佛法无头无面谁扣谁答垆峰蔼蔼

莲漏迟迟岿然五老逺公之师

  题滕公逊像

我坐钩党归于司败追捕飮章锒珰系械天地

为笼白日荒荒聚观叹息夹道负墙君独奋袂

相送入狱杂彼傔从袭我囚服纷纷朋旧峨峨

冠冕岂无颈缩亦有颜腆彼丈夫哉弱不胜衣

我观画像激而赞之

  戏为广陵张李二生小像赞

出则连骑而游居则共茵而坐吃张公之酒难

辨醉醒戴李家之帽孰分尔我之二豪者侍刘

灵之侧我知其不为螟蛉与蜾蠃也

  张中吴真赞

貌何萧闲人本儒素畜刀圭以活人能起捐瘠

挥千金而急难如弃涕唾人高其轻世肆志我

憎其离鄕去故嗟乎飮宜城之酒何如炊长腰

之采钓槎头之鳊何如烹四腮之鱼游冠盖之

里何如傍言公之盟坛近猪兰之桥何如访采

药之旧居归与归与我愿与子炼银筒发丹井

招神翁而寻慧车也

  庄乐居士命工采画阿弥陀佛丈六身形

  相殊妙普劝道俗造杰阁以安之欲使见

  闻随喜礼拜讃叹各乘愿力往生安乐聚沙

  居士谦益欢喜踊跃谨再拜稽首而作偈曰

稽首大慈父南无阿弥陀念佛生西方佛口无

诳语我观一番𥿄舒卷二丈馀肤理如白叠洁

净不容唾居士请画师画作丈六身如是三十

二百福庄严相八十随形好一切皆具足能于

笺𥿄上涌现佛形相当知众生心具足诸佛故

画师作绘事幻出诸形像山河及大地鬼魅与

牛马今此善画师改技而画佛丹黄五采色化

为佛光明而此一亩宫山林冡墓闲或为尸陀

林狐兔之窟宅或造市廛屋淫坊屠沽肆弹指

成楼阁供养阿弥陀恍如兜率宫下移人闲世

此地垢秽相今复在何处秽土转淸净变现亦

如是我悲世闲人念佛求西方口口阿弥陀心

心不相应念佛求慈悲心毒如虎狼将钱放鱼

虾见人却吞啖念佛求净土心秽如粪𡈽争名

又夺利蛣𧏙转丸中念佛求极乐心中大苦恼

猛火然膏油烟焰彻脑髓念佛勤礼拜舍身为

弟子欺君傲父母䶩啮如𬽦仇念佛忏罪过忏

巳旋复作忏作相循环如撒捕鱼网愚人顚倒

见仗佛作罪愆却如西方国乃是逋逃薮又有

狂易人妄认罪福空拨无净与秽横作诸恶业

直待大期到腊月三十日凭仗一声佛撒手西

方去岂知眼光落有口开不得譬如作恶人造

下弥天罪家藏大诰书罪发求减等罪大法令

严毕竟饶不得作恶求生方亦复何异此我思

维摩诘金粟古如来心净佛土净亦是佛口说

直心是道场慈悲方寸母诸恶切莫作众善须

奉行在家及出家士农工啇贾个个脚根边自

有西方路作善勤念佛自然得往生如人好眷

属大家团栾住作善不念佛佛亦来接引如路

遇好人面生亦欢喜世皆劝念佛我亦念佛者

南无阿弥陀我今念佛竟

  慈门上人书华严经偈

慈门上人写华严经八十一卷一画一佛自一

画起乃至多画如海中沙如空中雨而所念佛

作妙音声亿千万画无错乱者字画无量佛亦

无量一画一声不可算数而此一𦘕含摄多画

亿千万佛具一画中写经用手念佛用口口手

二相开遮历然而彼上人不知有我我身亦无

谁用手口我无有手谁写经者我无有口谁念

佛者手亦能念口亦能写手口互用无有分别

我闻是经佛口亲说佛于众生如一父母佛身

是骨经典为肉而彼上人誓报佛恩我骨即佛

我肉即经坼骨剥肉供佛与经亦无难者而况

手口圻骨还佛剥肉还经我身手口尚复何在

此佛与经如我手口了不可得而况种种福田

利益人天福报如空中华如梦中事此何以故

无写经故无念佛故无获报故是真写经是真

念佛是故上人应如是观有一居士钱姓谦益

作是语巳而还其经

  造大悲观世音像赞

女弟子河东柳氏名如是以多病故发愿舍财

造大悲观世音菩萨一𨈬长三尺六寸四十馀

臂相好庄严具慈愍性奉安于我闻室中崇祯

癸未中秋大悲弟子谦益焚香合掌跪唱赞曰

有善女人靑莲淤泥示一切空疾病盖SKchar2鬼

非食壮而相攻归命大士造大悲像曕礼慈容

我观斯像黄金涂饰旃檀斵砻犹如我身四大

和合假借弥缝云胡大悲绀目遍照地狱天宫

母陁罗臂屈信爬搔亿劫捞笼而我一身两目

两臂兀如裸虫生老病死八苦交𤋎呼天告穷

以是因缘发大誓愿悲泪渍胸因爱生病因病

懴悔展转钩通是爱是病是大悲智显调伏功

我闻之室香华布地宝炬昼红楼阁涌现千手

千眼鉴影重重疾苦蠲除是无是有如杨柳风

稽首说赞其发誓愿木鱼鼓锺劫劫生生亲近

供养大慈镜中


牧斋初学集卷第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