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濳研堂文集 卷第三十四
清 钱大昕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嘉庆丙寅刊本
卷第三十五

濳研堂文集卷三十四

              嘉定钱大昕

  书

   答袁简斋书

得手教循环雒诵欢喜无量先生研精史学于古今官

制异同之故烛照数计洞见症结而犹虚怀若谷示以

所疑俾马勃牛溲得僃扁和之采其为荣幸非所敢望

谨就问目述其一二惟先生详察夫检校兼守判知之

名皆起于唐但唐初所谓检校者虽非正授却办本职

事如检校侍中检校中书令检校纳言检校左相之类

皆列于宰相表与真授者无别而宇文士及检校凉州

都督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亦是实履其任葢内外各

官皆得有检校若今署事矣中叶以后诸将多以军功

得检校官三公三师仆射尚书常侍车载斗量有名无

实故唐书宰相表三公三师七十一人检校之公师不

与焉犹使相之不列于宰相也而自公师两仆射六尚

书两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而外它官亦罕有

除检校者宋史所列检校官一十有九葢即沿唐末之

制矣公师之班首太师次太尉次太傅次太𠈃次司徒

次司空王建由检校太师才迁司徒曹佾以检校太师

守司徒又数年始除守太𠈃然则检校太师尚在真三

公之下也若夫行守试三者则以官与职之高下而别

长编载元丰四年韶自今除授职事官并以寄禄官品

高下为法高一品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二品以下为

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偶检柳公权书苻璘碑其题云

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辅国大将军阶正二品

左神策将军官从三品此高一品为行之证也其结衔

云朝议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郞朝议大夫阶正五品侍

郞官正四品此下一品为守之证也五代时李琪为宰

相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遂为同官所纠此试

不如守之证也判与知之分则宋次道春明𨓆朝录所

云品同为知隔品为判者得之宋初曹翰以观察使判

颍州葢用隔品为判之例后来惟辅臣及官仆射以上

领州府事称判其馀皆称知不称判矣判知之外又有

云权发遣者则以其资轻而骤进故于结衔稍示区别

程大昌云以知县资序隔二等而作州者谓之权发遣

以通判资序隔一等而作州者谓之权知是也宋制六

曹尚书从二品而权尚书则正三品侍郎从三品而权

侍郎从四品则权知与知亦大有别矣元祐元年文彦

博落致仕加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潞公本以守太师致

仕今复召用故有落致仕之命同一落也落职则为罢

免落致仕则为复用其云落者谓结衔内去此字也元

丰三年彦博落兼侍中除守太尉葢其时改官制以侍

中中书令为宰相职事官非𨓆闲者所宐授故落侍中

而进太尉以宠之亦非罢免之谓也富弻吕公著之守

司空与蔡京之司空皆真三公也而京不云守则尤贵

三师三公初拜有临轩受册仪宋时居此职者皆固辞

而止若检校官固无所谓册拜也差遣之名惟宋时有

之宋时百官除授有官有职有差遣如东坡以学士知

定州知州事差遣也端明殿学士职也朝奉郎则官也

差遣罢而官职尚存职落而官如故古之优礼臣工如

此非有大罪断无侪于编戸之理至明而待士之礼薄

矣方密之谓古宰相无印支俸皆借翰林院印此特谓

明之大学士耳唐宋宰相皆有印故有分日知印之法

其文曰中书门下印元中书令左右丞相皆银印若明

之大学士本无宰相之名然亦未尝无印明史内阁银

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玉箸篆文其文曰文渊阁

印但文移用翰林院印不用此印而方遂以为无之耳

本朝大学士无印文移用内阁典籍㕔印即明之翰林

院典籍也明之阁臣皆出翰林故典籍即为内阁之属

今改典籍隶内阁而翰林院别设典簿稍区而二之矣

隋书百官志官一品每岁禄八百匹二百匹为一秩虽

未明言何匹检下文有云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

一分以钱则匹当是绢匹之匹非马匹也尊集体大SKchar

直追唐宋作者䝉委雠校谨就鄙见所及证据一二

开具别纸暑暍恐劳起居得雨稍凉当走谒不宣

   再答袁简斋书

䝉询秦汉赐爵及唐同三品之称谨按赐爵始于商鞅

以旌首功汉时或以军功或以入粟入钱得之而赐民

爵一级或二级三级史不绝书大约公乘以下与齐民

无异五大夫以上始得复其身民赐爵者至公乘而止

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有罪得赎贫者得

卖与人宣帝求汉初功臣之后复其家史称皆出庸𠈃

之中及考之表则或云公乘簪袅或云公士上造大率

皆有爵者虽拥高爵尚杂庸𠈃爵之冗滥如此至五大

夫以上则以赐中二千石至六百石之勤事者及列矦

嗣子然考之史汉自卜式桑羊而外书赐爵者寥寥非

无爵也赐爵不足为荣史家略而不书也民爵不过公

乘而入粟之法行则有至大庶长者大庶长去关内矦

一级耳然鬻爵而不鬻官官有员爵无员此鼂错所谓

出于口而无穷者也先生谓普赐天下民爵自惠帝始

既云普矣将人人有爵又卖与何人愚考之纪多云赐

民爵戸一级或不云戸者史家省文师古曰赐爵者一

家之长得之也一戸惟赐一人子姓昆弟皆不得与固

无嫌贾用不售矣唐初以侍中中书令为宰相此二官

者皆三品也然它官亦有三品阶故入相而官未至侍

中中书令者必云同中书门下三品其资望稍轻者则

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历以后升侍中中书令为二

品自后入相者但云平章事无同三品之名矣当时除

三公者固不乏人未尝以三品为限但三公不必知政

事而居宰相者不皆二品以上官中叶以降并有除侍

中中书令而不入政府者矣若谓官不得过三品唐志

本无此文也区区所闻惟先生决其然否

   三答袁简斋书

别来又逾旬日溽暑未𨓆不得时奉诲言伏惟台𠊱万

福昨䝉询及史事数则谨就记忆所及略陈一二以僃

采择宋时诸州设通判其结衔云通判某州军州事元

诸路总管府置同知其结衔亦云同知某路总管府事

其称某府同知某府通判则始于明时亦犹宋之郡守

称知某府军府事而明直称某府知府也通判在宋初

虽有监州之谚然其权仍出知州之下中叶以后其𨕖

益轻东坡通判杭州寄子由诗有馀杭别驾无功劳之

句则通判之称别驾宋时已然若同知俗称司马想是

起于明时然以唐制言之别驾司马虽均为刺史之佐

而司马却在别驾之下㪅溯而上之至于两汉则司马

乃典兵之官本非郡僚考续汉书百官志将军之下有

司马一人其领军皆有部曲部有军司马一人曲有军

𠊱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军假𠊱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

马今人所得汉印有军司马军假司马别部司马军曲

𠊱诸称皆将军之属领兵者若郡守之贰为丞为长史

无所谓司马也刺史之下只有从事椽史亦无司马也

晋宋以降除刺史者必加将军持节都督军事故刺史

之属得置司马隋唐改太守为刺史因以司马为郡佐

亦习焉不察耳汉制刺史之属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

皆州自辟除秩止百石较之县令为卑而鲁子敬称庞

士元非百里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者

葢其时州牧专制一方幕府元僚得参生杀予夺之柄

较之百里作宰者轻重大不侔矣元中书省有右丞相

左丞相有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有参知政事皆称宰

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䝉古色目世家为之平章闲有

用事者右丞以下虽曰与闻国政其委任已轻矣世祖

之世平章兼用汉人成宗以后汉人授平章不过李孟

张圭王毅三人右丞以下始参以汉人然南人初无入

中书者顺帝时始有危素一人亦仅得参政耳色目三

十一种辍耕录具载其目要其最贵者回回畏吾康里

唐兀钦察雍古数种而已契丹女直谓之汉人不在色

目之列斡耳朵者䝉古语犹言营盘也太祖四斡耳朵

皆有皇后数人元时称皇后者不必正宫犹之皇子皆

称太子宗女悉号公主也元时各路总管府及州县俱

置达鲁花赤王圻谓达鲁花赤国言荷包压口葢取管

辖之义然元人称州达鲁花赤曰监州县达鲁花赤曰

监县则又有监察之义矣辽金之世所云一字王者如

秦王魏王之𩔖皆国王也𨛦王则必两字如混同𨛦王

金源𨛦王是也金史百官志诸乣详稳一员在部族节

度使之后诸移里堇司之前则乣亦部落之称古今字

书倶无乣字记有一书读乣作管音亦不知所据也客

中未携书籍兼之多病善㤀诖漏舛错不知所裁惟执

事教之

   答大兴朱侍郞书

䝉阁下垂询以国语伶州鸠言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此

周人述周事必无差误而它书或云岁在己卯或云辛

卯似不相应大昕尝习刘子骏三统术于国语所云岁

在鹑火日在析木之津月在天驷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者推验其时日次度无不吻合古法岁星与太岁常相

应岁星自丑右行太岁自子左行岁移一次周则复始

如岁星在星纪则太岁必在子岁星在鹑火则太岁必

在未三统术上元起丙子岁依岁术步之则武王克商

之年当直辛未孔颖达诗正义云文王受命十三年辛

未之岁殷正月六日杀纣孔疏所言与国语岁在鹑火

之文正相合矣自周受命以后至于秦汉皆有纪年可

考非若夏商以前之⿱⺾⿰氵亡昧而后人谱纪年者皆以周克

殷为已卯岁相较差八年者葢古术太岁与岁星皆有

超辰之法岁星百四十四年而超一辰则太岁亦超一

辰积年逾久则超年亦渐多今人以汉高帝元年为乙

未武帝太初元年为丁丑而班孟坚于汉元年引汉志

曰太岁在午于太初元年引汉志曰岁名困敦孟坚所

引者西京之注记则西京犹用超辰之法而东汉台官

已鲜知之故虞恭宗䜣辈言太初元年岁在丁丑又言

歳无由超辰葢太岁不用超辰昉于东汉而相沿到今

以今法溯古年则武王克商固宜在已卯矣然郑康成

注冯相氏十有二岁云岁星与日常应太岁月建以见

然则今术太岁非此也今之太岁异于古之太岁郑于

周礼注中已明言之非大昕臆说也吕氏春秋维秦八

年岁在涒滩以今法推之秦始皇八年当为壬戌而云

涒滩相差两年亦以太岁超辰故也超辰之法废于东

汉东汉距西汉尚在百四十四岁以内故差止一年其

距秦始皇则已在百四十四岁以外故差至二年积至

周初已阅千有馀岁故差至八年以今法言之则已卯

岁本不误而在古法则必为辛未不得为已卯若竹书

辛卯皇甫谧乙酉之说则诞而不足信矣阁下谓岁星

在午则太岁为作噩此据淮南天文训史记天官书之

文然淮南言太阴史公言岁阴俱不言太岁太阴即岁

阴也亦周行十二辰而常在太岁后二位古人制摄提

格以下十二名本言太阴所在而后人移属之太岁失

其旧矣何以言之淮南云太阴在酉岁名曰作鄂岁星

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夫柳七星张者鹑

火之次也六月日在鹑火岁星与日同出东方是月斗

建未而太岁亦在未故郑注冯相氏谓太岁者岁星与

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也而岁名则曰作噩此古人

以太阴纪岁不以太岁纪岁之证也推之十二月尽然

淮南虽未明言太岁所在而其上文云太阴在寅寅为

建子为开主太岁则知太岁之非太阴又知太岁常在

太阴之前二辰矣以淮南史公纪岁之例推之则谓周

克商之岁歳名作噩固可要是太阴所在非太岁所在

也汉太初元年史记以为阏逢摄提格之岁此以太阴

言之而班史谓岁名困敦则指太岁所在读史汉者往

往于此致疑其实无可疑也东汉以后术家不用太阴

但用太岁又去其超辰之法于入算虽便捷而古书之

难通者多矣鄙著史记考异曾一及之而语焉不详兹

因阁下之询爰述所闻以对惟幸裁察

   与孙渊如书

去岁两奉手书慰问周至足下在西曹繁剧之地而𢰅

述甚富性情当于古人中求之谓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者即不作吏亦未必不废也尊集中太阴考一篇不信

太阴与太岁为二葢用张揖广雅之说愚谓古人既以

太阴纪岁天官书又谓之岁阴即以当太岁似无不可

然汉志述太初改元事既云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又

云太岁在子则当时实以太阴纪年而别有太岁昭然

察矣乃自太初而后以太阴纪年者仅见于天官书甲

子篇而刘歆三统术无推太阴法即翼奉封事亦似以

太阴当太岁则自太初改宪而阏逢十名摄提格十二

名移于太岁相承已久稚让魏人安得不云尔乎足下

谓淮南纪岁星出月在史汉前两月以为淮南之误按

淮南太史公皆以太阴纪岁汉志则以太岁纪岁两法


不同汉志依太初术太岁在寅则岁星在营室东壁以

正月晨出东方所谓岁在趣訾也太岁在卯则岁星在

奎娄以二月晨出东方所谓岁在降娄也推之十二辰

皆然此真太岁所在也淮南史公所谓摄提格岁者太

阴在寅太岁本在子也其岁岁星舍斗牵牛即星纪之

次当以十一月出东方淮南之文本无误而史公云正

月者以天正言之其实与淮南无别也汉志与史公文

同而实异依石氏则与史公不异但当云岁阴不当云太岁也淮南与史公文异

而实同知太阴太岁之有别则相说以解矣古法太岁

左行于地岁星右行于天其相应与月建月将之相应

同郑康成注周礼岁谓太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

建之辰也今按岁星舍斗牵牛为星纪丑宫十一月日

躔星纪是为岁星与日同次之月其月斗建在子吾是

以知太岁之本在子也而淮南史公明云摄提格岁吾

是以知太阴太岁之必有别也淮南云太阴在四仲则

岁星行三宿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与天官书正合晋

灼改太阴为太岁遂有两岁之差矣淮南斗杓为小岁

咸池为大岁大与小对今本亦作太岁此转写之讹非

别有太岁如世俗所云月太岁也汉碑岁在戊午名曰

咸池者咸池右行四正子午卯酉皆咸池所在也足下

所𢰅太岁岁星左右周天图依天官书次之但可云太

阴或云岁阴若指为太岁则恐未合于古且与郑康成

亦相矛盾岁星十二年而一周天不过约其大率其实

岁行一次尚有馀分积至百四十四年而行百四十五

次古人谓之超辰服䖍谓有事于武宫之岁龙度天门

此超辰之证也足下不信岁星有跳辰则左氏所纪岁

在之文不几前后不相应乎古法不独岁星有超辰而

太岁亦有之自后汉四分术行而太岁无超辰之法相

沿到今然通儒如郑康成者犹能言之故有今秝太岁

非此之语即如淮南元年太一在丙子以今法推之当

为丁丑汉太初元起丙子后人亦命为丁丑葢其时距

后汉百有馀年当超一辰故也吕氏春秋维秦八年岁

在涒滩高氏谓秦始皇即位八年也以今法推之当为

壬戌而云涒滩者秦初距后汉二百馀年当超两辰故

差二年也又溯而上之武王克商岁在鹑火先儒以为

辛未岁见孔颖达疏而今人命为已卯自周初至后汉千有

馀年当超八辰其年数固无多寡也古人不以甲子纪


岁亦以太岁有超辰无一定之干枝不如岁星之埀


章章可稽耳后代弃超辰之法而岁星不与太岁相应

则用岁星诚不如用太岁之简易然而古书之难通者

遂多则古法不可不讲故愿与好古君子尽其同异唯


足下幸教之

   答卢学士书

来教谓续汉志述二十四气中星大寒旦中当是心半

非心二半仆初校时但据闽本添二字初未布算兹以

四分术推之果是心半始悔向来粗心之误受教良非

浅矣惟是尊教云中与节相距之度不过十四十五之

间则恐未为定率即以旦中一条言之斗少至斗十一

斗十一至斗廿一相距仅十度参五至井十六井十六

至鬼三相距且廿度其故由于昼漏之长短不齐非如

日所在度之有当也至心半之半刊本俱作大书窃谓

半与少大皆不满一度之别名当与少大强弱一例分

注它如惊蛰斗少大暑尾十五半白露参五半小雪室

二半大雪壁半诸少半字亦皆不应大书也上文论昏

明定度一条但云其馀四之如法为少而不言半大似

亦缺漏宜依乾象术之例添二句云二为半三为大方

与后文相应未审阁下以为何如间文从即日过苏相

晤非远天寒珍重眠食不宣

   又

读阁下所校太元经云向借得一旧本似北宋刻末署

右迪功郞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张寔校

勘大昕案宋时寄禄官分左右唯东都元祐南渡绍兴

至乾道为然葢以进士出身者为左任子为右也而建

炎初避思陵嫌名始改句当公事为干办公事此结衔

有干办字则是南宋刻非北宋刻矣宋史遇句当字多

易为干当此南渡史臣追改非当时本文也去冬于吴

门见司马温公集注太元六卷后附许翰解四卷旧钞

太甚完善袁上舍又恺曾借录其副温公书亦收于道

藏许解则道藏并未收也不识阁下已见之否

   与梁耀北论史记书

足下谓秦楚之际月表当称秦汉不当以楚踞汉先俨

然承周秦之统其意诚善然𫎇未敢以为然也史公著

书上继春秋子夺称谓之闲具有深意读者可于言外

得之即举月表一篇寻其微旨厥有三端一曰抑秦二

曰尊汉三曰纪实何谓抑秦秦之无道史公所深恶也

秦虽并天下附书于六国表之后不以秦承周也及陈

渉起事秦犹未亡也而即侪诸楚齐燕赵之列则犹六

国视之也虽称皇帝者再世与楚之称霸王等耳表曰

秦楚言秦之与楚匹也何谓尊汉史公以汉继三代不

以汉继秦若系汉于秦之下是尊秦而贬汉也十二诸

矦年表不题周而周尊秦楚之际月表不题汉而汉尊

秦楚皆亡国之馀以汉承之失立言之体矣陆贾楚汉

春秋其命名不如史表之正也何谓纪实楚虽先亡覆

秦之社稷者楚也汉高初兴亲北面义帝汉王之国又

项羽封之秦亡之后主天下命者非楚而何本纪既述

其事而表又以秦楚之际目之言天下之大权在楚也

此亦实之不可没者也自王子师诋子长为𧩂史宋元

明儒者訾议尤多仆从未敢随声附和葢读古人书诚

爱古人而欲寻其用意之所在不肯执单词以周内文

致也

   与梁耀北论史记书二

天官书文字古奥非太史公所能自造必得于甘石之

传今世所称甘石星经乃后人伪托多袭用晋隋二志

而稍为异同要其剽窃之迹自不能掩较之太史公书

犹周鼎之与康瓠也易曰天垂象春秋传曰天事恒象

古人测星但举其大而明者取象以拟百官庶物后世

台官增入附近微细诸星名目虽多转不如古人之简

易且如危三星有葢屋之象故云危为葢屋而后人别

指㫄小星以实葢屋之名咸池本兼五潢五车三柱而

言故云天五潢又云五帝车舍其匡卫甚广因以表西

方诸宿淮南天文训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又云斗杓为

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大岁二月建

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葢斗为帝车咸池亦以五

车为匡卫皆有运行之象故指其所建以定四时天潢

之义与咸池同潢即池也后人析为数名但以三小星

当咸池失其义矣史公以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为

天之五官岂专指三小星而言哉足下据晋志以纠史

公愚谓晋志星名系后来增加非史公之疏漏也足下

又疑西宫下缺白虎两字愚谓参为白虎已见下文此

处不当㪅举史汉未尝以四兽领四方诸宿或先书或

后书于例初无嫌也

   与梁耀北论史记书三

来教驳仆所论武安矦奉邑食鄃一条谓栾布所封兪

乃别一地非淸河之鄃且言县矦必尽食一县反复援

引可谓博学而明辨矣然愚意犹有未释然者考吕后

封兪矦吕它景帝封兪矦栾布班表皆不言封国所在

至苏林郦道元司马贞辈始以淸河之鄃当之足下疑

其别有一兪地固无不可至谓封国必尽食一县不独

陈平一人则愚请以史汉正文证之樊哙初封舞阳矦

其后益食邑者再后乃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戸则樊哙

初封未能尽食舞阳一县也夏矦婴初封汝阴矦其后

益食邑者三乃定食汝阴六千九百戸则滕公初封未

能尽食汝阴一县也灌婴初食颍阴二千五百戸巳号

颍阴矦其后乃定食颍阴五千戸则灌婴初封未能尽

食颍阴一县也萧何封酂本八千戸后又益二千戸及

其后裔绍封戸或二千四百或止二千或并不及二千

而酂矦之名不改曹参封平阳本万六百馀戸及其后

裔绍封仅二千戸亦号平阳矦然则列矦但以封戸定

其畺界而食之此外尚有馀地仍属有司理可信矣㪅

以后汉书证之伏湛封不其矦传国至建安中始绝而

灵帝时已封宋酆为不其鄕矦则不其一县除伏矦食

邑外尚有它鄕也以是推之栾布食邑仅千八百戸鄃

县戸口必不止此数其为武安食邑亦无足异矣汉县

本有大小之分其大小以戸口而定所谓万戸以上为

令减万戸为长也陈平封五千戸与曲逆见戸数适相

等故得尽食其县其馀诸公封戸虽多而其县见戸或

浮于封戸之数则不能尽食矣非平之食封胜于萧曹

也足下又谓陈平尽食曲逆乃兼指亡匿戸口言之亦

恐未然夫汉之封国虽计戸口仍以畺域为断史公言

汉初大矦不过万家小者不过五六百戸后数世民咸

归鄕里戸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矦自倍是

则复业戸口在列矦封内者例得兼食之不独曲逆为

然史何必特书于本传𫆀若陆贾之说陈平云足下食

三万戸矦乃据秦时版籍言之平既全食此县故举全

盛之数以夸其富耳若云当时复业真有此数则十数

年之间断不能顿增五倍而休养百馀载至元光之世

乃转耗其半尤无此理矣仆于读史择善而从非敢固

执已见但以史汉参考封君之尽食一县者自曲逆而

外既不多见而栾布之封鄃其说始于苏林林去汉不

远或有所据故复申其义唯足下幸教之






濳研堂文集卷三十四    门人吴嘉泰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