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台先生年谱/卷之一 中华文库
清台先生年谱 卷之一 作者:权相一 1797年 |
卷之二 |
肃宗大王五年己未十月十二日戌时。先生生于尚州近嵒里第。〈世居安东府伊溪村。至高祖生员公。移居于醴泉知琴谷。至曾祖承旨公。始卜居于尚州之近嵒村。〉
六年庚申。〈先生二岁。〉
七年辛酉。〈先生三岁。〉
八年壬戌。〈先生四岁。〉五月。承旨公卒。
九年癸亥。〈先生五岁。〉
十年甲子。〈先生六岁。〉
十一年乙丑。〈先生七岁。〉始读书。〈是年冬。毕史略七卷。○出判书公手录。〉
十二年丙寅。〈先生八岁。〉随大夫人。往荣川外家。〈外祖三陟令公。命课昌黎南山诗一篇。翌朝背诵。不遗一字。令公大奇之。〉
十三年丁卯。〈先生九岁。○有寂寂高斋半启窗。长天孤月万里明之句。识者异之。○见壁上涂画。即裂去之。判书公怪问之。对曰。奢华之物。所不喜也。〉
十四年戊辰。〈先生十岁。〉
十五年己巳。〈先生十一岁。○往九溪姑母家。同学诸童蒙。游戯于堂下。先生独于堂上。拱手危坐。视之若无睹也。诸儿皆怒腋之而去。先生又升堂如故危坐。如是者凡数次。诸儿皆惭。不复侵。〉
十六年庚午。〈先生十二岁。〉
十七年辛未。〈先生十三岁。〉毕读论,孟,庸,学诸书。
十八年壬申。〈先生十四岁。〉
十九年癸酉。〈先生十五岁。○先生幼而聦颖。雅重自持。读书。虽稠人广坐。必面壁潜玩。未尝少懈。当时先辈长者。见辄奖许。期以远大。〉十二月。祖考参判公卒。
二十年甲戌。〈先生十六岁。〉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十七岁。○自是尤用力于读书。潜心反复。至忘寝食。〉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十八岁。〉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十九岁。〉二月。聘夫人宣城金氏。〈进士可柱之女。〉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二十岁。〉始日记。〈自是年。至己卯易箦前十日。凡三十馀卷。〉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二十一岁。〉有元朝感怀诗。○春读书于山庄。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二十二岁。○自是尤励志于为己之学。抄写古人读书治己之训。名之曰学知录。居常佩服。〉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二十三岁。〉有自警诗二绝。〈道不远人自不求。当年失步可生愁。眼前泰岳高千丈。跋涉何时到上头。又欲行千里道。须要一字诚。孶孶有圣教。为善必鸡鸣。〉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二十四岁。〉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二十五岁。〉夏游荣川龟鹤亭。次壁上西厓先生韵。
三十年甲申。〈先生二十六岁。〉正月。往鲁林书院。参谒先祖松巢公位板奉安。○冬。读书于礼安圣天寺。
三十一年乙酉。〈先生二十七岁。〉二月。哭外祖三陟令公。○八月。中汉城试。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二十八岁。〉三月。夫人金氏卒。○五月。葬于楸洞先茔侧。○十二月。聘夫人骊州李氏。〈生员万英之女。〉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二十九岁。〉八月。中乡解。○九月。游弄清台。始有藏修之计。作诗寄怀。〈㙜在家南数里之地。水石奇胜。先生童年。爱好游赏。〉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三十岁。○书日令于册面曰。逐日未明而起。诵夙兴,敬斋两箴。及晓盥栉。正襟端坐。将所读卷。正其音读。字字分明。反复玩味。令通透烂熟。而亦不可终日诵读。或闭目敛精。涵养本原。或散步优游。畅叙精神。且将九容九思。仔细点捡。夜则将所读书。或诵咏。或静思。入夜乃寐。此等工夫。不可一日间断云。〉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三十一岁。〉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二岁。〉正月。子煜生。○四月。中增广东堂。○六月。及第出身。○十月。选补槐院。权知副正字。○冬。读朱子书节要。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三十三岁。〉
三十八年壬辰。〈先生三十四岁。〉四月。丁母夫人忧。〈夫人素恶雷声。每当夏月轰隐之时。辄抱灵座哀哭。〉十月。葬于先山。○是月。夫人李氏卒。〈先生执丧甚严。自外救护。而末尝入内。及至病谻。暂诊面诀而出。〉十一月。祖母醴泉权氏卒。〈一年三丧。礼制多碍。而先生参证古今。理丧持服。咸称其礼。〉
三十九年癸巳。〈先生三十五岁。〉正月。葬祖母及夫人于先茔下。
四十年甲午。〈先生三十六岁。〉六月。服阕。○秋。读心经。作腔子外甚底说。○十一月。聘夫人真城李氏。〈通德郞柔之女。〉十二月。升付实职上京。〈先生不乐仕进之意。已在于出身之初。故在京日录曰。客窗岑寂。归思日倍。东华软红。令人生厌。不如归侍高堂。优游自适于宽闲寂寞之滨。庶几从事于修身补过之工。快好快好。又曰。学未优则不可仕也云。〉
四十一年乙未。〈先生三十七岁。〉五月。升著作。〈例兼太常直长稍有宦味。先生让下位而不受。〉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三十八岁。〉夏。读退溪集有质疑。○七月。游弄清㙜。〈自是有茅栋藏修之志。预定岩石及斋寮名号。〉秋。读大学。○冬。与李息山万敷书。论格物及理发气发。○著理气辨。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三十九岁。〉作清㙜三十五咏。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四十岁。〉九月。付典籍上京。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四十一岁。〉正月。夫人李氏卒。○二月。乞暇省亲。○三月还朝。○五月。拜成均直讲。○九月。乞暇省亲。○十月。葬夫人于山道。○十一月。还朝。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二岁。〉正月。拜礼曹正郞。○六月。肃庙昇遐。〈差因山都监郞厅。兼看长生殿漆事。〉七月。侧室子熻生。○九月。乞暇省亲。○十月。还朝。○十二月。乞暇省亲。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四十三岁。〉
二年壬寅。〈先生四十四岁。〉十二月。除兵曹佐郞。〈发行到汉江。闻已遆。不入城而还。〉与李息山,吴竹崖尚远。论戒惧兼动静及絜矩诸说。
三年癸卯。〈先生四十五岁。〉春。著戒惧,絜矩两辨。○四月。谒屏山院祠。与李密庵栽。讲论而归。
四年甲辰。〈先生四十六岁。〉正月。与吴竹崖讲性理大全于道院。又与主倅宋寅明。讲心经,近思录。○四月。陪判书公。与乡父老船游自天㙜。○五月。与李息山。游弄清㙜。有酬唱诗。○八月。景庙昇遐。○九月。侧室子熠生。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十七岁。〉二月。行子煜冠礼。
二年丙午。〈先生四十八岁。〉十月。除兵曹正郞。在外遆。
三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七月。拜万顷县令。○九月。赴任。奉判书公于任所。〈时当惨㐫到郡之日。即为文抚谕。尽力赈救。民无散意。且告谕诸生。使之兴学成就。监司考曰。读书治民。政成学进。〉
四年戊申。〈先生五十岁。〉三月。逆变起。〈时边山贼之说。始闯。先生先修密书于营门。使探虚实。因即驰到营门。请都事判官来会。料理守御之策。自明日。修城堞。闭城门。议定而归。是时。贼报日急。人心汹汹。或劝以老亲移避之计。先生辞以民心扰动。即发邑中丁壮。日事修城堞。炼弓矢。常曰。誓不与贼俱生。道路传言。杜山城陷。太守死义。亲友或有南望举哀者。邻邑之人。或椉舟入海。荷担入山。而独一境晏然。〉十二月。入持平首拟。
五年己酉。〈先生五十一岁。〉三月。丁判书公忧于官次。扶丧而返。〈葬祭一依朱子家礼。朝夕歠粥。不进塩菜。三年之内。不脱绖带。哀毁逾制。几至不胜丧。〉
六年庚戌。〈先生五十二岁。〉
七年辛亥。〈先生五十三岁。〉四月。除灵岩郡守。以禫制不赴。〈万顷士民愈久不忘。立铜碑以颂德。声绩播闻于朝。故有是除。〉五月。服阕。○八月。除掌令。上辞䟽。不允。○九月。上再䟽。〈䟽中。首陈名分。次言守令贪污。学校废弛。末言格君心之要。答曰。勉戒之言。俱甚切实。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原䟽留中不下。〉十二月。趋肃入侍。〈上曰。向日陈䟽。语甚切实。予用嘉之。○玉堂李宗城奏曰。掌令权相一。新自乡来。林下读书已久。请同参讲筵。何如。上曰。次对时连为入侍。〉二十七日。又䟽辞。不允。〈时当立春。以贞元仁智之道。惓惓陈戒。上嘉纳焉。〉
八年壬子。〈先生五十四岁。〉正月。递职还乡。△二月。除掌令。䟽辞。不允。△秋。以陶山洞主。谒院庙。与院儒论言行录凡例。○十二月。参陶山赐祭。○哭李息山。
九年癸丑。〈先生五十五岁。〉正月。除梁山郡守。未赴而遆。○除军资监正。不赴。〈大臣宋寅明。启权相一学问赡优。可以讲问经旨。上曰。可不留意。〉秋。清㙜供淡寮先成。○七月。哭吴竹崖。○校正退溪言行录。○十月。除掌令。不赴。
十年甲寅。〈先生五十六岁。〉七月。除掌令。上辞䟽。陈民瘼吏赃。○九月。趋肃入侍。后又上辞䟽。不允。〈十七日。入侍。上曰。宪臣是文学之士。同讲好矣。承旨黄晸启曰。宪臣居家行谊。大为岭人所推重云矣。上曰。见之可知笃实之人。又曰。观辞䟽。则可知其速遆归乡之意。而既非山林高蹈之士。岂可如是。前既速还。今须久留焉。〉二十一日。以举动时。落后遆归。○十月。哭子煜。
十一年乙卯。〈先生五十七岁。〉二月。葬子于先茔下。○三月。除军资监正。转拜蔚山府使。○四月。陛辞。○闰四月。赴任。〈即为文谕告境内儒生。且出都训长二人。以劝奖之。〉十二月。兼春秋馆编修官。
十二年丙辰。〈先生五十八岁。〉二月。创立𩿨江书院东西斋。〈院中䂓模未备。久无东西斋。先生捐月俸。付院儒创立之。亲率诸生讲学。因使居斋。庙及正堂斋轩。旧无号。皆命名悬额。因作文以记之。〉除府内孔姓人军役。亲写完文以给。○四月。率诸生设讲于客舍。○十一月。以漂船事就理。带任放还。
十三年丁巳。〈先生五十九岁。〉三月。游盘龟曲渊。有游录。○九月。船游太和江。
十四年戊午。〈先生六十岁。〉十二月。弃归。〈万顷士民。闻其解归。徒步远来相饯者。至十馀人。盖不忘遗爱之意也。〉
十五年己未。〈先生六十一岁。〉八月。游浮石寺。谒白云洞院祠。
十六年庚申。〈先生六十二岁。〉四月。尊道书窝成。〈后室前轩合三间。斋曰拙修。轩曰水月。后改寒溪。有窝记日令。〉五月。除掌令。以未解由递。
十七年辛酉。〈先生六十三岁。〉四月。游遮架洞。〈醴泉郡北东鲁面。〉占亭基于洞口盘石上。改名松石洞。○五月。除掌令。以在外遆。○六月。除掌令。因鞫狱。在外递。○十一月。除侍讲院弼善。有召旨。不赴。
十八年壬戌。〈先生六十四岁。〉
十九年癸亥。〈先生六十五岁。〉春。往陶山。展谒先生墓。○五月。除军资监正。不赴。○七月。除掌令。不赴。○八月。以过限不赴。有拿命就理。○九月。除掌令。不赴。
二十年甲子。〈先生六十六岁。〉正月。除掌令。以在外递。
二十一年乙丑。〈先生六十七岁。〉三月。除奉常寺正。四月。谢恩。五月。呈旬而归。○九月。拜弼善。入城上辞䟽。○递拜献纳。上辞䟽。不允。违牌罢归。○答李大山书。论太极动静。〈李大山象靖。尝论太极动静。以为太极含动静则可。有动静则不可。若谓太极真有动静则是不分于道器之别。以书来辨。先生答之。其略曰。理气一款。实是学问之头颅根本。而不过曰。不相离不相杂而已。就其不相离处而混沦言之。就其不相杂处而分析言之。从古圣贤诸说。皆如此。可考而知也。近世学问之弊。专在于主张不相离处。或作混沦看。或作一物看。所以其说疑似而难明。若以动静专归于阴阳。而所以动静者。归之理。则是理为体。而气为用。理无为而气有为也。作用只是气。而理则一死物也。天地之化。人心之用。皆是气发而理乘之也。若然则朱子何不曰阴阳者。所乘之机。而乃言动静耶。鄙意窃以谓动阳静阴者。太极所乘气之机也。若如此看。则此动静字。不专归于气。自有太极所以然之妙。而文意语脉。亦无重叠之患矣。况太极动而生阳。是最初源头。理生气。理先气后之时。此处岂合着气字耶。若以理谓非死物。而有本然之妙。则动处恐不可如此说也。理既主张。则虽资气而动。而当专言理。如天命之命。费隐之费。是指生阳生阴以后。而朱夫子若他先儒。皆以理言。如鸢飞鱼跃。尤是气之载理处。而本注曰。莫非此理之用。无片言气字者。何哉。朱子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只是理。退溪答郑子中书。引朱子理有动静。气有动静之语。而其下曰。理动则气随而生。气动则理随而显。濂溪之太极。动而生阳。是言理动而气生也云云。况无情意。无造作。是理之軆。随遇而发见。是理之用。为晩年定论耶。动而生阳。既是理动则此个动静。岂可专归于气而别作他动静耶。其后大山。又采朱子语类中论理气之或就分开言。或就混沦言者。来辨。先生复答曰。朱子诸说。各随人所问。各救人所蔽。故其为说不同如此。盖就不相杂处而说。则所以有理有动静。理先气后等语。就不相离处而说。则所以有理无动静。理气无先后等语也。然谓之无动静者。非真无动静也。虽动且静。而不见动之静之之迹也。谓之无先后者。非真无先后也。理虽生气。而其间不容毫发。有则俱有。故不能分先后尔。高明论著四段说。说得理气本来面目则好。但不以理为主而必与气对说。末流之弊。似将气字侵过理界分。而认气为理矣。冲漠无眹者。理之本軆。随遇发用者。理之妙用。本軆不可言气。而惟于用处。始可言气。天地造化之妙。亦只如此而已。古圣贤扶理抑气。故只言理之用而不及于气字者。甚多。一种之学。亦岂不知有理字。而但见理堕在形气后泯无形迹。不见夫当初理生气。理先气后一款。而乃谓之作用专是气。其见得既如此。则不分为二物而乐为混沦说。亦无足怪。鄙意本欲救了此弊。故其为说不得不如此云云。〉
二十二年丙寅。〈先生六十八岁。〉四月。除献纳。○六月。除公洪道都事。不赴。○九月。除成均馆司成。不赴。○十月。除司宪府执义。有召旨。上辞䟽。〈因陈学校本以养士。而今为争闘喧闹之所。科举本以选才。而间有买文换入之事。优老推赠。何等重典。而亦有欺诈滥杂之患。次言涵养本原。使虚灵主宰之地。凝定光明。无私意闯发。无些物障蔽。则一日万机。不大声色而酬应有馀矣。原䟽留中不下。〉
二十三年丁卯。〈先生六十九岁。〉三月。以曾经侍从。不参朝参事。就理。○五月。拜司谏。○六月。拜执义。转拜宗簿寺正。○八月。拜执义。不赴。○九月。除司谏。升擢通政。拜承政院同副承旨。有召旨。发行。到安保驿。封䟽而归。〈是行。游阳山寺仙游洞。〉十九日。除刑曹参议。○十月。入城后陈䟽乞还收加资。○十一月。承命入侍。〈时以宝城朴氏死节事。有㫌褒之议。大臣以为不可。先生奏曰。熟睡时被污之事。此是不知不觉之中。无可奈何。而其从容就死。古之烈女。无以加也。请㫌褒。以劝一方。上曰。邹鲁之乡。所见如是。当从其言。遂命㫌门。〉上因命取承旨前望单子。以同副承旨落点。○二十五日。出肃入侍。〈上曰。我朝从祀诸贤学问言行。可得详言欤。对曰。臣愚鲁。岂可详知。但先正臣金宏弼,郑汝昌。以惨祸之故。文籍皆投水火。言行若干。在于国朝儒先录。而赵光祖,李彦迪。则先正臣李滉所撰行状甚悉。可以考据。而但小著文字。为后人之恨。惟李滉积学笃工。著述甚多。可谓吾东方数千载集大成之贤。且授受门徒甚盛。有出为国家之用而事业彰著者。有林下藏修而教授后学者。皆门路正大。无一流入于异端。宣庙朝中兴诸臣。皆其门徒也。上曰。诸经书中何者为最紧。对曰。惟小学大学。最为紧要。上曰。然矣。因奏近来小学讲解弛之弊。〉十二月十一日。承命夜对。〈上曰。有欲见之心。故使之入侍矣。对曰。臣徒窃虗名。以致厚诬一世。上欺君父。臣尤悚蹙罔措矣。上问当夜起思。此心扰扰。此时安集心神之道。何先。对以闭眼绝念。偃息聚精等语。又奏三更不寐。血不归心。殿下每于中夜失睡。易致伤损云。因举真德秀夜气箴。陈茂卿夜寐箴。以陈戒。○又问求放心之要。对曰。其要在敬。而畏为最紧。臣有所验。行遇危险处。则自无他念。以是推之。畏为最紧。上曰。此言诚是。畏者。即戒惧也。○又问知行轻重。对曰。论先后。则知先行后。而论轻重。则知轻行重。欲救今时口耳之弊。当以行为先为重。上曰。行之要何。对曰。诚意正心。是也。○又问读书之法。对曰。先看大文。求索其旨。期于自得。若终不透得。则看大注。如看大文法。又终不通透。然后看小注。如是。必有自得。而人皆不然。故有口耳之弊。○又问周礼。对曰。朱子以为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而臣未能熟读。○又问见予心鉴否。必在玉堂春坊。取见后。如有可达事。达之可也。又曰。既言不能安寝之病。如有救益之道。来告为好矣。〉十八日。以日前上教构䟽陈戒。因乞递职。不允。〈䟽略曰。臣在家时。伏睹御制自省篇一帙。以谓三代以后。无此议论。无此文字。为东宫句句致意。章章勉戒。自在冲年。耳濡目染浃洽于心髓。则不期然而气质自能矫揉。学问自能成就。吾东方亿万年无彊之业。宲基于此矣。日昨亲承圣教。取奉心鉴。再拜庄诵。则其勉戒至意。一如自省编。而指视其心法之精微。工夫之吃紧。更进一层无有馀蕴。臣诚赞颂钦仰蹈抃之不已。第于澹然而静。则顿无一念之训。别有所感焉。只此一语息浮念安寝睡之良方。心軆如明镜止水。无一点尘浪。则血气循轨而不乱。自然当寝而寝。当寤而寤矣。若或有乍往乍来之念。无端发作。排遣不去。只须将经传中好句语思量道理。则自无浮念。此所谓涵养也。若强为制缚驱除。则此念虽息而他念又生矣。虽所当思之思。而系累于心中。则不可。虽所当为之事。而恋着于心中则不可。圣上既知此病。而犹复有如此时者。窃恐存省之工。或有间断于人所不知之处也。答曰。知尔学识。今览尔章。其非过闻。可谓药石。深用嘉之。宜益勉焉。〉
二十四年戊辰。〈先生七十岁。〉正月。升右副承旨。以年满七十。陈乞致仕。附陈勉戒。〈答曰。举礼经请休致。意甚嘉矣。而数次前席。其亦量矣。年虽至。精力有馀。召致岭外。置之近密。非为文具。今若遽从尔请。此正何所闻而擢召。何所见而许休者也。䟽末勉戒。亦尚惓惓之心于予药石。其宜自勉。尔勿过辞。〉十七日。升左副承旨。承命。奉审穆陵,健元陵,崇陵。○二月。肃庙影帧摹写时。大驾移御后。承命守宫。○二十八日。受由还乡。临发留䟽。陈弭灾养心之道。因申乞致仕。〈䟽略曰。天象玄远。不可以某灾为某事之应。指定为说。而大抵近来荐叠特甚。雷震于至月。月食于正月。未过数十日。又有阴虹贯月之变。吁其异矣。先儒言虹之为物。不映日不成。云薄漏日。日映雨气则生。而至于当夜虹见。理所难测。或者阴气太盛。四面傍出。而如虹如晕。贯其中而围匝于外耶。月食之灾。程子,朱子皆以为月不受日光。阴盛亢阳。而不小让故也。惟此则月食虹贯。皆是阴盛而然矣。云云。伏读心鉴等书。殿下于心法用工。可谓至矣。而恐或知边分数较多。行边分数较少。故不能虗心澄虑。物来顺应。而间有专着偏系。浮念憧憧之病也。若专着于一事一物。则明于此而蔽于彼。察于此而忘于彼。虽以视听言之。心在腔子里。而略略照管。则当视而视。当听而听矣。若心在视听上而有所专着。则视时不能听。听时不能视。只是如镜明水止。无丝毫所蔽。则事物之来。各随分限应去。而既应之后。自然不留于胸中矣。先儒操心之法。或云非着意。非不着意之间。或云。心不可有一事。伏愿留意加工于此也。心之軆用。皆得正则施于政令事为之间者。自能合理。可以与天地同其广大。同其无为。而阴阳无乖舛之患。国事无可忧之端矣。答曰。附陈其勉。深用嘉尚。当留意焉。七耋夙夜供职。许递其职。以便往来。而其强已知。有除上来。副我思岭外之人。〉四月。设小学讲于咸昌临湖书院。○七月。设小学讲于道南书院。○十月。设讲于道南。出问目试士。
二十五年己巳。〈先生七十一岁。〉二月。往安东。书李孤山惟樟碑文。○三月。讲会于道南。○七月。船游自天㙜。○商山志成。○八月。除大司谏。同日。除吏曹参议。〈传曰。吏议以长望备拟。吏曹备长望以进。上以御笔亲书司谏院大司谏权相一九字于末端。仍落点。〉是时。东宫代理。上书辞。不许。九月。再辞。又不许。〈答曰。大朝特除。圣意深矣云云。〉十月。三辞。政院不受。〈十二月。传曰。吏议顷者特除。意盖深矣。而承宣时请致仕之人。其所过辞。不无所执。大政当前。不可一向相持。姑为许递。〉
二十六年庚午。〈先生七十二岁。〉正月。除判决事。不赴。○九月。大驾温阳举动。以军职在身。移住于闻庆云岩寺。〈归路。占亭址于九郞村下竹潭上。〉十月。书金负暄楷碑文。
二十七年辛未。〈先生七十三岁。〉四月。复游竹潭仙游洞。○五月。行乡约于修稧所。
二十八年壬申。〈先生七十四岁。〉九月。书先祖松巢公碑文。且校正文集。○十一月。升嘉善大夫兼同知义禁府事。○初六日。特除弘文馆副提学。被召。上书辞。不就。
二十九年癸酉。〈先生七十五岁。〉正月。拜大司谏。○二月。上书辞。以在外递。○四月。受三代赠牒。○五月。过焚黄祭。
三十年甲戌。〈先生七十六岁。〉二月。除汉城左尹。上书辞。不就。○五月。除同义禁。上书辞。不就。○十月。拜兵曹参判。以过限图递。
三十一年乙亥。〈先生七十七岁。〉二月。拜大司谏。有召旨。上书辞。不就。○十一月。除纂修厅堂上。
三十二年丙子。〈先生七十八岁。〉正月。以纂修厅堂上。上书。〈略曰。惟愿邸下加意于格致诚正之学。着力于布德行仁之政。以圣上御制常训心鉴自省编。常常奉玩。为本原田地。而旁及于经史。惜取寸阴。不少放过。则意欲自消。学问日进。而酬应机务。抚恤生灵。皆出于诚心恳恻矣。宋臣司马光疏陈修身治国之要。有六条。而臣愚以为修身之要。莫如立志不懈。治国之要。莫如得人久任。而即今末流之弊。多施文具。惟施之以宲心宲事。则自有实效。幸望视以老臣将死之言。而特加采纳焉。〉是月。令道臣加赐食物。〈传曰。参判权相一。顷于入侍时。已知其端直。今于纂修堂上日子已久。几乎闻知。而问于承宣。无县道陈书云。笃老可知。其于开春。自有陞资之典。而岁馔外食物。令道臣从厚举行。以示予意。〉二月。上笺谢。○九月。以上候平复。陈书以贺。附陈勉语。○十二月。令道臣。加赐衣资食物。上笺谢。〈兼陈一书以谢。不复诣阙之意。〉
三十三年丁丑。〈先生七十九岁。〉正月。升资嘉义大夫。○二月。中宫殿昇遐。○三月。大王大妃殿昇遐。〈举哀成服于近嵒书院。盖筋力无以扶舁于殿牌前故也。〉五月。上书陈慰。
三十四年戊寅。〈先生八十岁。〉正月升资宪大夫。除知中枢府事。入耆社。〈传曰。前参判权相一正二品实职。然后可入东铨。其若有窠。明日政即拟。其若无窠。则知中枢作阙以付。以示予尊高年为耆旧之意。〉四月。奉受三代赠牒。○五月。过焚黄祭。○六月。拜大司宪。在外递。○初八日。有感怀诗。〈序曰。未死老臣。每逢是日。不胜怆慕。盖于肃庙五年己未生。三十六年庚寅。臣登第。四十六年庚子。以礼郞差山陵郞厅。初丧葬事。监蕫诸事。乔山草木。今过三十九岁。旧臣情怀。自不敢忘。感涕吟一诗。以见微衷云。〉
三十五年己卯。〈先生八十一岁。〉▣月。拜大司宪。○五月。除知事。○七月初二日。有不安渐。○初五日。命侍者整顿书籍。○初十日。疾渐革。○十一日丑时。考终于正寝。〈时大雨数日。皋复而止。〉○九月二十三日。葬于山东果双洞壬坐之原。〈士林分定执事。大小学宫。相继致奠。会者四百馀人。〉○十二月初一日。上遣官〈礼曹佐郞金㙔。〉赐祭。〈十月十八日。上问及耆社诸臣。都承旨蔡济恭曰。权相一。已作故矣。上嗟惜之。命书传教曰。知事权相一。亚卿之后。欲见未见。今闻于此。予心伤悼。在邹鲁之乡。清介素知。特遣礼官致祭。〉
五十二年丙申九月。士林刻尊道窝弄清㙜太古岩不磨崖十二字于石面。〈皆先生所命名。○甲子年间。门徒构书室于尊道窝左傍。收聚物赀。为讲学资。至是出其财以刻。〉
今上七年癸卯冬十月。奉安位板于竹林精舍。〈在清㙜上二里许。即万历所创乡约所也。至是士林立庙以祀。〉
十年丙午三月。士林行墓祭。〈有祭文。〉○十月。移享近嵒书院。〈院在先生所居里。即洪寓庵,李汉阴,金沙潭,洪木斋妥灵之所也。与李活斋,李息山同日跻享。〉
十四年庚戌十月。赠谥僖靖。〈小心恭慎曰僖。宽乐令终曰靖。〉
遗事
公之学。于居敬穷理。两尽其功。而居敬分数较多。故每见终日不释书册。而瞑目端坐时过半矣。
以敬义治身。忠孝传家。为八字符。书诸座右。以读书治农。为居家节度。其作家范。以是四字。为首。
应举时。虽试场纷扰中。终日整襟危坐。不少倚侧。
平生守约故无弊。修拙故无疵。保名于恬退。进德于笃行。以不与争辨。为止谤之道。以无间贤愚。为接人之法。仪容端正。故见之则自然敬畏。神采清泂。故即之也。消其鄙吝。
平生以拙自修。而又用力于勤。故尝戒子弟曰。人之患在于好游。游则懈惰。懈惰则业不进而福不生。又曰。天地之大用曰不息。违天则亡。
好古而不太泥。循俗而不苟同。然至于修己正家之道。条理之密。节目之详。则有不遗锱铢焉。
平生不言居官筮仕时所为之事。家人子侄。亦不得闻。年逾八耋。而用工如初学。位至二品。而处身如寒士。
如厕必避日月所照。厕木不用松栗枝。
平居不近华美之物。衣服器用。必洗濯补缀。不喜新件。饮食则一切不御珍羞厚味。虽居官时。蔬食菜羹淡如也。
晩年。尝避疠于村家。主妪举案而进之。公招其夫而责之曰。虽村家女。渠岂欲为是哉。此后则汝自为之。勿复使也。主妪感颂不已。
在僧寺。山蔬外。市中所出之供。必却之。使不得更进。不为寺观文字。不与释子酬唱。时逢韵僧。问游历山川形胜及名山路程远近而已。
公酒量素宽。而平生饮不至醉。中岁以后又断之。对客则略成酬酢之礼而已。
与季父芝圃公差二岁而少。然事之如严父。或有未安之教。则公必拱手俯伏。尽听其所命而后起。
从弟掌令公仕宦之外。未尝不同堂合席。而所言者皆处世行己之道。无一言及朝政。
公忧国之诚。爱君之情。不以身退而暂忘。闻一政之善。则必归于圣上。而喜动于言。听一政之失。则必归之群下。而忧形于色。久不闻洛报。则必曰近日圣候何如云。
在杜山时。书视民如伤四字。付诸座右。夜则整襟读书。虽簿墨倥偬之际。常检束身心。未尝少懈。解归之日。邑民有生祠堂之议。公贻书所亲痛禁之。其后果立铜碑。铭曰推学为政。民囿和煦。化行三载。俗成邹鲁。
有族人之无依未室者。亲旧之子流落贫穷者。卛置册室。皆久病不起。公至诚哀矜。厚赙归葬之。
在鹤城时。府中无退溪集。公捐月俸。使乡儒掌之。以为印出讲习之地。其后二十馀年。始印一帙。专人负来。请写题目而去。
丁巳。自鹤城游晋州。时金修撰圣铎设鞠之报至。不见矗石楼而归。
本面之修稧所。乃先辈乡约所。而岁久不行。公慨然依朱夫子。增损吕氏乡约及老先生乡立约条设行之。又移奉朱子画像。公以都约正。率诸生瞻拜。因读法行礼。施褒惩之典。行之一年。一面肃然。
公之日记。始于二十岁戊寅。止于己卯易箦前十日。其间六十馀年。世道升降。灾祥豊歉。游历山川。无不备载。自成一大文字。不独记其行事由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