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起居注/泰昌元年

九月

9月1日

[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乙亥朔],是日,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启:

伏蒙殿下以臣等恭候先帝万安,赐臣从哲银一百两、纻丝四表里,臣一燝、臣爌每员银八十两、纻丝四表里,臣等顿首祗领,不胜感戴之至。谨具启谢恩。

是日,[大学士方从哲等谨启]:

臣从哲等,伏以圣神继作,乾符当就日之期,历数有归,鼎命应中天之运,民依元后,国庆长君,凡在照临,咸均推戴。恭惟大行皇帝,尧仁舜孝,禹俭汤宽。御极甫浃[1]于三旬,霈恩已周于四海。方望垂衣致治,嗣历服于无疆,讵意脱屣上宾,弃臣民而莫返。眷兹付托,端属元良。敬惟殿下,恭敬温文,聪明睿智。祥开青震,夙承燕翼之谋,兆叶黄离,早遘龙飞之会。顷膺末命,俾绍洪图。觇讴歌讼狱之归,庆吾君之有子,奉宗庙神灵之统,欣继体之得人。伏愿祗率彝章,光膺宝录,履至尊而称明明后,式惬舆[2]情,缵大业而宅丕丕基,遹昭帝眷。臣等无任瞻[3]仰恳祈之至。

奉皇长子令谕文武群臣军民耆老人等:

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顾予哀痛方切,继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允。

9月3日

三日丁丑,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启:

为恭慰事。兹者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仰惟殿下至仁天植,纯孝性生,伤悼何堪?摧毁或过。臣等下情不胜惓切。伏愿俯从礼制,少节哀思,以慰先帝在天之灵,以副四海臣民之望。臣等不胜哀恸祈恳之至。谨具启恭慰以闻。

是日,[大学士方从哲等谨启]:

臣等伏以吾君有子,三灵之眷体[4]方新,天历在躬,五位之续承宜亟,敢申舆悃,再渎宸严。钦惟我大行皇帝,齐圣广渊,文明中正。泰交隆洽,明良追喜起之风,解泽旁流,遐迩播宽仁之颂。方端居而思治,遽回驭以上宾。繄[5]弥留凭几之言,维继体承祧是重。敬惟殿下,英姿[6]神挺,睿质天成。华渚流虹,震索叶大庚之兆,翠妫受䇲,乾符当首出之时。即宜受命以顺时,顾乃㧑谦而明让。臣等深惟,帝王之孝,莫大于显扬,宗社所关,尤先于继述。属天与人归之会,正圣作物睹[7]之期,虽在亮阴,宜思大计。伏愿殿下,勉遵彝制,早践洪基。扬烈观光,衍十二叶无疆之绪,守成致治,绵亿万年有道之长。臣等无任瞻仰恳祈之至。”奉皇长子令谕文武群臣军民耆[8]老人等:“卿等为宗社至计,言益谆切。披览之馀,愈增哀恸,岂忍遽即大位?所请不允。

9月4日

四日戊寅,[大学士方从哲等谨启]:

臣从哲等伏以大历有归,必续绍尧之祚,群情允属,宜承继禹之基。虽谦光已至于再三,而干运既当夫九五。敢合臣民之款,上干咫尺之威。恭惟殿下,斗极发祥,阳龙挺德。禀神圣之徇齐敏敕,习公孤之恭敬温文。王造天开,正值殷武承祧之数,睿龄神合,适符放勋践阼之年。缅受命于缀衣,独眷怀于嗣服。宜遵明训,以绍丕基。乃千官之杰志殊殷,而三让之纯衷弥笃,盖永思不匮,洵莫解于因心。然神器宜安,愿深惟于继体,且志有欲为而未逮,义等暨茨[9],若续有既试而垂成,事同堂构,自非俯循率土之意,何以仰慰在天之灵?故惟继述之兼隆,斯谓帝王之大孝。臣等中怀迫切,恳请频烦,若南向之逊德犹坚,则北山之愚诚未已。伏愿殿下仰承帝眷,昭受贞符,体九庙之垂恩,应三灵之孚佑,早颁商后乃雍之旨,遂布周王肆靖之猷,探宝策以卜万年,奠鸿图于天御,顺洪[10]畴而敛五福,介繁祉于日昇。臣等无任瞻仰之至。”奉皇长子令谕文武群臣军民耆[11]老人等:“卿等合词陈请,至再至三,已悉忠恳。天位至重,诚难久虚,况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

是日,皇长子令谕礼部:

皇考大行皇帝上宾,予哀痛悲号,五内摧裂。而文武群臣军民耆[12]老人等,以祖宗基业之重,皇考遗命之严,上笺劝进,至三至再,义正词恳,不得已勉从所请。兹当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尔礼部其择日具仪来闻。

9月5日

五日己卯,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启:

昨吏部等衙门公本及御史左光斗本请选侍李氏移宫等事,已蒙令旨允行。但殿下嗣登宝位,定于明日,礼成之后,即当移居乾清宫,决无再回慈庆宫之理,其选侍必须先期移宫,方为妥便。顷外廷之议,谓慈庆系先帝潜邸,非妃嫔所宜占住。闻大内仁寿殿,规制宏敞,曾经皇贵妃修饰,堪以久居。伏乞令旨即刻传示,速令搬移,毋待明日,致有妨碍。臣等及百官谨于宫门立俟批发。不胜翘首仰望之至。

本日奉令旨:

览卿等所奏。先帝选侍李氏等,著于仁寿殿居住,即日搬移。该衙门知道。

9月6日

六日庚辰,登极。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维我国家,受天明命,累洽重熙,列圣相承,代增其德。我皇考大行皇帝,元良主器二十馀年。睿质英资,夙炳灵于天授,禔躬纬性,兼式榖于庭摹。嗣续鸿图,诞敷文命。用贤纳谏,每率祖以攸行,致治保邦,若惟日之不足。繄尧勤与永慕[13],遽厌世而上宾,顾命眇躬,属兹神器。朕钦钦在疚,岂忍遽闻?而文武群臣及耆[14]老军民人等,累笺劝进,辞拒至再,情益恳切。乃遵遗诏,以九月初六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朕以凉德,方在幼冲,深维上天眷命之隆,祖宗付托之重,孰凭依而攸济?在典则之作求。惟兹临御之初,宜有涣颁之号,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

一、皇考德意,具载前登极诏书,诸凡用人行政、奖诫[15]兴釐,整整明备。所司务须遵承条款,按实举行,仍载入考成,以便稽核。如有视为已颁故事,应以虚文,及时月稽延不行奏缴者,以违制大不敬论。

一、祖宗旧制,斟酌古今,尽善尽美,原可永远遵行。迩来所司多任意纷更,一时称造时宜,日久又成窒碍,以致人情惶惑[16],法令纷纭,成何治理?今后内外大小衙门合行事宜,查照会典开载及累朝旧章,著实奉行。间或事久势穷,法宜通变,须明白奏请,会议妥确始行,不许擅自更张,紊乱成宪。

一、自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叛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家长、[杀][17]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谋杀、故杀、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妖言、奸党、失机、并事干边方夷情人命十恶至死罪者、及永远充军人犯不赦外,其馀已发现、未发现、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一、户部加派地亩钱粮两次七釐,兵、工二部加派二釐,俱属会议不得已之计。先据户部议将加派地方,免带征二分。今议将四十六年加派通免一年,以宽民力。其已解完者,准作四十七年之数。四十八年仍征,解运漕辽。其四十七年已征在官者,既难复还百姓,岂容奸吏侵渔?有司官即凑入见征数内,使百姓轻省。隐匿者,抚按官查究。

一、宗室子女有奏报名封稽迟、别无情弊者,各该抚按官督令各辅导官,以诏书到日为始,限五个月以里保送前来,以凭礼部覆奏。其嫡派子孙但所出不合奏例者,亦请量准名粮、冠带,以示优异。中有孝友行谊、输纳助官者,仍照通行例旌奖。

一、宗室犯罪发高墙监禁者,除前次诏书所载越关赴京、建言诖[18]误、及身故子孙妻妾无依者、听抚按查明具奏外,其有侵犯职官、欺凌小民、不系人命奸淫强抢人财物者,已经押解高墙久示惩创,准与维新,抚按查明具奏放回,以昭惇睦之仁。

一、累朝及见在公主所出子孙,各荫一子入监读书。如无当荫者,准于原荫武职上量加一级,兵部即与题覆。

一、勲臣袭封见爵者,俱给与应得诰命。未领者准补给。其五府并宗人、戎政掌印官,著有勤劳,俱量加官衔一级,已加者准给肩舆。

一、两京文官[19]一品至九品,各给与应得诰敕。先给领者,进本品勋阶一等。品同而职衔不同者,照见任改给。署职者与实授。试御史、中书[20]、庶吉士、吏部守部进士及给假、守制等官,候实授、授官、复除之日补给。其行人、司务,准给本身,仍照万历三十一年例,改陞之日补给。父母及妻,凡愿移封、移赠者,听。先已[移封][21]移赠者给与本身及妻。两京科贡及制、诰两房官八品以下者,准照行入例行。在外方面官五品以上、有司四品以上,虽未考满、遇有正荐者,亦与应得诰命。先给领者,进本品勋阶一等。府佐、州县正官,历俸二年以上、有正荐及旁荐合例者,亦准给与。其有历俸三年、未遇抚按复命、曾经给由保留者,俟抚按复命荐至补给。其在任候代与见任同。前母继嫡母准三母封赠。继妻受封已故者,见在继妻准封。有嫡母已经受封、生母年逾六十以上者,准并封,其妻亦得并给。

一、两京三品以上文官,未考满者,荫一子入监读书。其已经三品考满荫子、又历二品俸三年考满,及二品见任在京者,仍荫一子入监读书。

一、在外方面官二品至五品、有司官四品以上、曾经抚按题准复职、后遇考察事故不系为民者,诰命准补给。

一、建言废弃诸臣,已经皇祖遗诏酌量起用,有未尽者,著吏部陆续题补。其近日因言被谪、尚未补官者,准复原职。

一、两京文武官员署职、试职者,准实授,仍支署职俸粮,如遇推陞,亦止于前署职递加。

一、祀典神祇,有司宜肃恭祭祀,整洁坛宇,其帝皇[22]陵寝及名贤坟墓,皆宜修理禁约,毋许樵采牧放。

一、内外文武大小职官,有因公干累被黜[23],原不系犯赃、考察人数,日久事明,情可矜原,及举监生儒吏员人等注误被革,公论共惜者,许其自辩,奏请定夺。

一、各[边][24]镇所管屯,原有额设兵马,足防虏患。乃地方文武官员,偷安忘警,平时通不操练,军多占役,马多亏损。及至虏寇阑入,百无一备,以致杀掠人畜,失陷城池,深为可恨。兵部便通行各该衙门,即将原额兵马严加清查,常川训练,务裨战守实用。其原有城堡、年久坍塌者,上紧修理。原无城堡处所、应该增筑者,查处堪动钱粮增筑。如或奉行不力,虚文塞责,督抚按官据实参奏治罪。

一、各边将士战功,往往以勘覆稽迟,赏不足劝。都察院便行文各该巡按御史,将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日以前未勘报功次,俱限三个月奏报。如有迟缓,即行参论。其宣大蓟辽等镇,多有奸民冒认锦衣卫舍丁及阵亡军人子侄,滥昇官旗,又或一人而数处立功,一时而两三处立功,均为违法。兵部兵科逐一清查,奏请降革。

一、迩来民困极矣,有司不能加意抚绥[25],分外侵渔。有佥报富民义民借以供应者,有派当库役斗级累年赔苦者,有差遣省祭义官经岁奔走者,有立名行户铺户亏损价值者,有于罪赎之外、横肆科罚、多至十石百石者,有于条鞭之外立小条鞭、火耗之外复加秤头、任意干没者。诏书到日,一切禁革。抚按官严督所司,刊榜晓谕,如违查多重处。该部科有闻[26],即[27]行参奏。

一、民间照丁纳银,原有定额。顾生聚日繁,户口日减,缘隐占者多。即编审一法,非增减于纸上,则勒报于里甲,遂致有丁已耗尽而册载数系者。方今募调之令,悉索闾左,而复使民纳无丁之银,深为可悯。抚按官严行有司,各照保甲细查丁口,但有幼未成丁,老未免免,与逃亡空悬之丁,悉与豁免。

一、有司职司民牧,开荒、种树、积谷三事尤民生国计所关。以前俱未着实奉行,捏报虚数,反为民害。今后各抚按,务委查盘官亲诣各境,验其垦田、种树实有若干,坐落某山陂村落,积谷在仓者的有若干,有无科罚扰民,必有实效方许陞考。其仍前捏冒者,与查盘官一并参治。

一、东宫通事舍人,勤劳日久,量陞一级。管领指挥等官,优加职衔。带刀控马舍人,并随侍大汉将军、直宿巡缉旗校,年深者俱量加职级。其銮驾库夫见在三十二名,供役贫苦,准照校力例,月给米一石。

一、大汉将军侍卫二年以上者,给与冠带。又[28]历四年以上者,授试百户。年五十、侍卫二十年以上者,不拘在役退闲,俱与冠带荣身。其退役将军儿男见在守候大选袭替者,免其守候,查照其父历役年月久近[29],准与袭替旗校、力士,若年分未及与例未合者,不许冒滥袭替。

一、王府官年老愿致仕者,进散官一级。其长史历任三年无过者,给与应得诰命。

一、岁贡出身难[30]苦,廷试后准冠带,不愿仕者遥授职衔,在外抚按类奏,札付发布政司分给,所在有司一体礼待、优免。岁选两贡入监者,仍多优选,以示风励。儒学生员有愿告侍亲者听,亲终之日仍许复学。年五十以上者许告衣巾终身。有食粮年深挨贡不前者,许告给冠带,免本身杂泛差役。听选监生正历十五年、杂历二十五年者,先给冠带。吏典两考已满无过、不愿赴京者,准遥授省祭官[31]冠带,免本身一丁,有司不许差遣。

一、两京十三省卫所指挥千百户等官嫡长子孙,多有贫穷,不能保勘起送袭替却被旁支远房有力者朦胧承顶,甚或实与异姓冒名袭替,深失朝廷酬功本意。兵部便行文晓示,许其据实告明,所在官司即与查明,申呈抚按衙门,奏闻[改正,前项冒袭之人,姑免究罪][32]

一、军职为事降调两广等处烟瘴卫所病故,不分已未到卫,子孙路远不能赴所调卫分起文承袭者,许令[33]原卫起送承袭,带俸差操。其充终身军、已经开伍回卫、年六十以上者,比照为民事例,子孙准其承袭。其为事降级、年六十以上、子孙赴部替职者,准复祖职,未及六十者,止许暂替所降职事,其为事立功者,许令复职差操,与支半俸,扣至限满全支,有限未满病故者,子孙袭职,免其减俸。

一、辽东地方军民人等,或先年逃入虏中,或近日掳去,住彼日久,遂为虏用。间有欲率领亲识还乡者,又虑官司追究前罪,不敢自归,殊为可悯。兵部便行该镇总督镇巡及将领等官,务要用谋示信,多方招徕。如有率众来归者,厚加抚恤,仍具所率人数奏闻,以凭酌量赏录。宣大、山西及陕西三边一体施行。

一、近来驿递疲困,支应不给,马户夫役往往逃亡。各省直抚按官行查地方冲僻繁简,将原额站银,酌量于简僻处所有支剩银两,通融协济,仍照节年申饬事例,严查应付,毋得徇情多给人夫马匹。其过往官员人等,不许勒要折干,擅用金鼓,夹带骚扰。今税监尽撤,各处原因税监添派供应夫马站银,都著一并蠲豁,不许仍前混征贻累小民。违者抚按诘实参处。

一、各省直织造䌷段羊绒地方,出产有限,机户困于杼柚,商贩穷于展转。营利几何?乃有指称行户名色,攫取无厌,仍纵衙役,乘机需索。有办纳一物赔累至倍者。相应严行禁止,违者听抚按官参处。有司官亦不许借立行户名色,抑买货物,赔累商民。

一、浙江、福建、南直各府,织造岁改段疋,每疋段价内扣羡四钱,始于万历三十年间,与矿税事同一体。不论远近年分,亟行蠲免,扣解者补给未完段价,以苏民困。

一、四司料价等项,除前诏宽恤外,相应再蠲拖欠二年,以宽民力。

一、各省直税银,原为协济大工而设,今奉明旨一概蠲免。但恐官吏欺蔽,中有加派地亩、坐派行户人[34]丁、甚至摊派闾架者,小民不知,仍行输纳,官吏扶同网利。相应严行禁止,各地方官有不行更正者,抚按监司访出,参奏重治。

一、近来私揭公行,变乱是非,摇惑观听,奸人得志,善类含冤,至有属官揭害上官,军民诬蔑本管,甚非法纪。已经屡行禁止。如有仍投递者,各衙门不许受理,举发治罪。其交关谪谪、假捏赃罪、恐吓官民、挟骗财物者,但有实迹,该抚按官即便严拿正法,重者问拟具奏。

一、太医院见差供事冠带医士,准照监儒事例免役四个月,内殿供事者加免两个月。其候缺吏目曾经考试支俸者,准令预授,止许支俸,不支柴薪,亦不得扣满。原系预授三年以上者,准令实授,遇有本科员缺,仍照原题挨次铨补,不[35]浮于额外。其有被诬革职、年力未衰、术业精通者,该部准与辩明,奏请复职。

一、两京各衙门历事监生及承差,各免历事二个月,办事官一个月,吏二个月,当该四个月。礼部铸印局儒士、食粮候粮[36]、及纳银冠带、见在历事者,各免三个月。

一、两京商人有三年一编者,有五年一编者,有[37]经应役,破家折产,每遇佥报,如蹈汤火。今原系三年者,准减一年,以二年更换,五年者,准减二年,以三年更换。

一、税契原因辽饷缺乏,廷臣会议将漏税者免罪补税,法未尝不善。今闻有司奉行过当,不分已税、未税,一概拘追,致增烦扰。以后民间买卖田产,许照旧例纳税,用布政司及本府印信契尾。其四十八年以前凡已纳在官者,起解济边,漏税未纳者许其自首,不必一概穷究。

一、各监局铺垫,有司征解原有定额。迩来增索日甚,解户苦于赔累,将来何所底极?以后如有仍前额外苛求,许被害诸人告明参处。

一、两京各省军民斗殴致人命,除下手最重一人应抵外,其馀共殴之人,有致命重伤,例虽充军,然必有执持枪刀等项凶器为例[38]所载者,方拟充军。如木棍、砖石之类,俱系他物,不许滥拟充军,诏书到日,即清查释放。以后刑部、都察院、抚按官常行申饬,务查照例文遵行,违者以故入人罪论。

一、内外各衙门见监应决重犯,今岁暂免行刑。在内法司、及差出恤刑并巡按官,仍将情罪有可矜疑,如正犯脱逃、解役及家属监禁五年以上,朋谋共殴人命、为首及下手人已经监故、为从及称主使喝令者,准与辩明开豁。

一、近京各州县及各省开垦水田,往往既垦成熟,被势豪及经管地主混占告夺,以致人无固志,地利不开。今后再有前项情弊,许被害诸人奏告重处。地主如未受价,止许改正粮站,量断荒地价值,永令开恳之人就产立籍管业。所在有司能加意募来、开恳数多、著有绩[39]者,抚按官实赍具奏优叙。

一、各省小民拖欠钱粮,近奉恩诏,自三十五年起至四十一[40]年止悉与蠲免。惟顺永二府所属因四十三年旱灾异常,题将三十八年以前蠲免讫,今次蠲免自[41]三十九年起至四十五年止,其保河等六府征兵措饷,召买草料豆粟,视外省更为烦苦,许自三十五年起至四十二年止亦与蠲免,以宽转运召买等项偏累之苦。

一、京城内外房号,除前次恩诏已将雨渍倒塌者准免三个月外,今将内外小民穷居再免二个月。其年久空地无房犹包房号者,查明尽行蠲免,俟修复之日另行起征。其京城廊店房屋见征租银者,自四十二年起至四十七年止,凡拖欠久追不能完纳者,悉与蠲免。又通湾店房已经罢税,不许奸徒假捏横征,地方官不能奉诏禁止者,以不职论。

一、北直文安、定兴、青县三县灾伤子粒,俱照按屯御史原疏题请事例折征。

一、直隶永平府每年解纳惜薪司本色枣[42]一万五千五百馀斤。近据顺天巡抚奏称,进解铺垫地方赔累,[议][43]改折色银三百九十两,每年五月中差官管解前银,自行买办,以省地方赔累之苦。其西山一带,曾[经奉][44]旨[撤][45]回税,留黄树园、辘轳港、镜儿窑等窑,因委石厂代进煤炸,因而假借骚扰地方,尽行撤免,原用煤炸无多,该管官另行设处,毋得仍前私税[46],以扰贫民。

於戏,继述观扬[47],勉率循于无斁,翼为明德,尚匡弼之是求。所赖文武亲贤,殚乃心力,辅朕不逮,以成我皇考未竟之志,贻尔万邦无疆之休。布告迩遐,咸宜知悉。

是日,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伏蒙皇上以即位祗告天地、宗庙、社稷收回脯醢果酒,颁赐臣等三卓。臣等顿首祗领,不胜感戴天恩之至。谨具题谢恩。

9月7日

七日辛巳,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前日皇上将偷盗宫中宝物内官李进忠等,发镇抚司打问,人情无不称快。窃[48]意鞫审之后,此辈情罪果真,自当正法,以伏其辜,此外似不必展转相扳、株[49]连无已。盖当皇上御极之初,自朝廷以至宫闱,皆宜以安静为主。其内侍人等,除科道所指数人,待司礼监查明处置,其馀即有告发平日罪过者,宜令该监与东厂从容访实,徐为议处,庶几人心不至惶惑,事体不至纷纭,国家清静和平之福将自此基之矣。今早蒙发下司礼监太监卢受等辞本,该文书官史宾口传,命臣等出温旨,不准辞。臣等益相顾色喜。盖四人皆皇祖与先帝旧臣,老成敬慎,臣等亦素闻其贤,此皇上所当信任不疑者。皇上诚令诸臣与新臣王体干等同心辅佐,维持调护,事无大小悉与臣等商确,使臣等得共效其启沃之益、匡弼之忠,则宫府之间精神流贯,政事疏通,太平盛治,端有望于今日矣。臣等职列股肱,心存忠爱,偶有所见,不敢不披沥上闻。伏惟圣明留神省察。臣等不胜惶恐愿望之至。

9月9日

九日癸未,大学士方从哲谨奏:

为负罪已深闻言增惕恳乞圣明亟赐显斥以全微节事。昨臣在阁办事,接得工科右给事中惠世扬揭帖《为欺君奸相罪不容诛等事》,中间论臣十罪三当诛。臣不胜骇叹。分宜席稿静听皇上处分,何敢置辩?但事关宗社并臣愚名节,不得不一言以明之。臣以庸劣之才,谬司鼎轴,赞襄罔效,尸素贻羞,臣之罪臣自知之,亦天下所共知也。今春以宿疾未痊乞归不遂,适值孝端皇后仙逝,臣竭蹷供事,不敢再辞。未几,复有皇祖及大行皇帝之变。时未半载,三丧相继,国家多难,从古所无。臣与同官二臣,早夜拮据,冀完吉凶大礼。幸我皇上嗣登大宝,中外晏然,从此宗社永安,臣民禔福。臣私念山陵事竣,寿宫稍有次第,便当决意引退,而世扬之疏已至矣。疏中指臣罪过多端,其事之有无,是否皆为臣罪,自有圣明在上,公议在旁,臣不敢辩,亦不必辩。至于贵妃封后,臣曾否执争,及明旨再传,臣曾否留而不发,选侍封妃,臣曾否倡言停寝,移宫稍迟,臣曾否具揭立催,此在廷诸臣所共知共见者。若崔文昇进药之事,拟令司礼监查明奏处,盖欲得其情方可论其罪,何为出脱?又如受珠赂约之说,则尤奸贪之极,盗贼之徒少有人心者所不为,而本以加之于臣,此臣所为拊膺疾首、恨不能剖心以自明者也。总之,臣器小任重,福过灾生,以罪当去,以病尤当早去,惟去之不早,以致身名俱败,贻辱缙绅,今虽悔之已无及矣。伏望皇上将臣立赐罢斥,或重加褫革,放归田里。臣一息尚存,当与田夫野老安享太平,为愿足矣。臣不胜迫切恳祈惶悚待命之至。

十一日奉旨:

卿清忠端慎,朕所鉴知。今国家多事之时,正赖卿竭诚佐理,岂得以浮言介意?且目前礼仪繁多,卿为元臣,宜即出率先以襄大典,副朕眷倚之意。不允所辞。该部知道。

9月10日

十日甲申,尊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帝王御世,躬明德而致盛治者,其子孙臣庶必立庙以宗之,称天以谥之,用是表因心之达孝,亦将示万世以至公也。洪惟我皇祖考大行皇帝,秉乾刚之上德,抚豫大之昌期。以纯孝奉慈闱,以至仁调庶品。振纲肃纪,每在笃恭不显之中,过化存神,聿成端拱无为之治。威既著于除残禁暴,惠尤深于兴灭存亡。迈四十八载之浃髓沦肌,若南北东西之怀柔震叠,可谓考三皇五帝而不谬,对二祖八宗为有光者矣。兹者率土鞠凶,普天丧考,朕衔哀茹痛,勉嗣洪图。深惟继述之初,无若显扬之大,特敕谕文武群臣,稽古礼文,博参舆论,形容盛德,恭荐崇称。乃于九月初十[50]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奉册[上][51]宝皇祖考大行皇帝尊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於戏,耿光大烈,[揄][52]扬莫罄夫鸿庥,缵绪绍基,启佑长思于骏[53]惠。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是日,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伏蒙皇上以圣驾御慈庆宫,垂念臣等扈从微劳,颁赐臣从哲银一百两、纻丝四表里,臣一燝、臣爌每员银八十两、纻丝四表里。臣等顿首祗领,不胜感戴天恩之至。除赴鸿胪寺报名廷谢外,谨具题谢恩。

是日,又题:

伏蒙皇上以恭上神宗皇帝尊谥册宝、祭告郊庙社稷收回脯醢果酒,颁赐臣等三卓。臣等顿首祗领,不胜感戴天恩之至。谨具题谢恩。

是日,大学士刘一燝、韩爌谨题:

该臣等在阁办事,蒙发下兵部覆请罪师李如柏、如桢本。随该文书官沈应兆口传圣谕:‘初登大宝,著从宽处他。你们众人议了来说。’臣等叩见皇上[54]宽仁、慎重之意,敢不遵承?但二弁罪状久著,中外人心共愤。皇上新政之始,赏罚宜明。似宜仍从部覆究问,庶国法可伸,积玩可振,于封疆大有关系。臣等谨拟票语进览,伏乞圣断允发施行。臣等不胜至仰。谨题。

9月12日

十二日丙戌,大学士方从哲谨奏:

为恭谢天恩再陈微悃事。臣因科臣论列,引罪乞休,未蒙矜允,奉圣旨:‘卿清忠端慎,朕所鉴知。今国家多事之时,正赖卿竭诚佐理,岂得以浮言介意?且目前礼仪繁多,卿为元臣,宜即出率先以襄大典,副朕眷倚之意。不允所辞。该部知道。钦此。’又该鸿胪寺少卿展自重等恭捧圣谕,到臣私寓:‘谕元辅:卿公忠清谨,素所鉴知。朕初践祚,卿乃首辅元臣,况今大丧相继,典礼浩繁,边疆多事,虏患方殷,正赖卿等分猷协赞,以臻致平。岂得以无根之言遽欲求去,失朕倚毗至意?著鸿胪寺堂上官宣谕朕意,卿宜即出入阁辅理,以慰眷怀。特谕卿知。钦此。’臣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讫。伏念臣一介草茅,久尘密勿,旷官误国,负罪殊深。兹者被论乞归,实出诚悃。皇上不加显斥,再霈温纶,奖臣慰臣,谋切恳至。臣戴兹慈渥,感极涕零。何物竖[55]儒,过蒙眷注若此?自非木[56]石为心,能不知感?分宜矢竭犬马,勉图报效,以仰答二圣及我皇上高厚鸿恩。况今典礼殷繁,边疆不靖,国家多事,岂微臣言去之时?但臣叨列大臣,止足之义既所当知,廉耻之防尤宜自励。若去留不决,笑骂由人,以蒙垢之身俨然立于百僚之上,岂不羞朝廷而辱缙绅之士哉?况臣蒲柳之质,受病已深,狼狈之躯,因劳增剧,致身报国,势必不能。臣早夜自思,宁决去以负主恩,无宁苟留以伤国体。故使臣去而国体得以少全,朝端不致多事,此臣愚之幸,亦国家之福也。日来言路大辟,诸臣条奏,章满公车,皇上披阅裁答,应无暇晷[57]。臣不敢多言以烦圣听,惟乞乾断,速允臣归。臣不胜激切吁祈战兢待命之至。

十五日奉旨:

朕冲龄嗣位,倚毗方殷。昨已屡旨谕卿,何乃又有此奏?国家多事,正赖卿宏猷赞襄,岂可以浮言杜门不出?朕御门视事在即,卿宜遵屡旨,即出入阁佐理,以副延伫。慎勿再辞。该部知道。

是日,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适蒙发下吏部开写扈从直宿各官职名本,付臣等票拟。仰见圣念周悉,不遗微劳。但恩资出自朝廷,臣等未敢擅拟。谨将原本封进,伏候圣裁。续又接兵部开写职名揭帖题本,已进御前,并望皇上钦定,批发施行。谨题。

是日,大学士刘一燝、韩爌谨题:

伏蒙皇上以臣等恭视写篆孝端皇后、孝靖皇太后册宝,颁赐臣等每员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臣等顿首祗领。及中书官汪民敬等十六员,每员银七两,俱各分给讫。臣等不胜感[58]戴天恩之至。谨具题谢恩。

是日,尊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恩隆一本,尊崇式备夫上仪,礼达重闱,徽懿遹光于显号,敷天并戴,永世同辞。恭惟我皇祖妣孝端皇后,柔顺含章,安贞厚载。配二仪以发育,含万物而化光。石鸾衔文,已钟灵于芳族,轩龙耀采,遂正位于椒涂。奉两宫而齐思媚之贤,承九庙而笃迓釐之庆。佐一人之宵旰,道赞垂衣,弘六寝之休嘉,慈均佩触。位奠承华之主器,德并思[59]勤,祥征具庆之含饴,劳深启佑。万年作述,谋燕子以贻孙,四纪昇平,教刑家而化国。方忻爱日,遽谢长秋,我皇祖感故剑而具怀,肆冲人抚遗棬[60]而增恸。非藉綦隆之典,曷伸罔极之思?鲁颂姜嫄[61]特重閟宫之报,《》称文母永登清庙之歌。爰命礼臣,式稽成宪,博参舆论,共赞懿章。萃爱戴于臣邻,诚通祝史,摹芳徽于琬琰,礼备荣哀。卜以九月十三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恭上皇祖妣孝端皇后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於戏,瑶牒恒新,贲幽光于有赫,鸿名不朽[62],缅英爽以如存。布告中外,咸[63]使闻知。

是日,又尊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孝隆所生,诒谷遹追夫圣善,礼返自始,尊崇式协于情文。维[64]尽制以尽伦,自率亲而率祖,荣哀骈萃,淑懿先[65]宣。恭惟皇祖妣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粹穆贞姿,柔嘉令则。恭慎赞中阃之化,俪效鸡鸣,婉愉奉长乐之慈,欢承燕喜。备坤仪以毗干御,培震器而最蒙功。主鬯观成,既参劳于翼子,含饴隆爱,旋受祉以诒孙。方期介庆于无疆,倏尔栖真而莫待。属鼎湖将祔,期展孝思,乃玉几俄凭,尚稽成事,肆予眇质,奄绍丕基。维水有源,似续永怀乎启佑,谓地盖厚,慈徽莫罄夫揄扬[66]。特命礼官,博询舆论,爰遵末命,克举上仪。俪极升华,象服俨长秋之御,易名节惠,鸿称昭永世之辞。卜以九月十三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恭上皇祖妣尊谥,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呜呼,大典承乎先志,在天昭圣孝之隆,徽音播为休声,率土慰母仪之仰。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9月15日

十五日己丑,大学士方从哲谨题:

顷者臣因人言指谪,再疏乞休,伏蒙圣慈未即允放,且屡廑温旨,慰谕惓惓。犬马有知,能无感恩图报之愿?私念一介竖[67]儒,荷蒙神宗皇帝、大行皇帝豢养洪恩、付托重寄,苟可仰酬万一,此身敢惜捐糜?兹十六日,恭遇我皇上御门视事之期。圣至临轩,舆情欢忭,臣备员辅弼乃犹偃卧私居,不克随诸臣拜舞之列,心则何安?拟于明早趋朝,恭候大驾临御,并听宣读制谕。其目前典礼,如大赉臣民、加恩[68]外戚、颁赏各藩,与夫梓宫发引迎送之节、经筵日讲侍从之官,皆目前要务,容臣暂时入阁,与同官二臣商确料理。总俟山陵礼毕,即求皇上赐臣骸骨,归伏先人丘垅。庶区区报主之念既获暂伸,而从来误国之罪亦可少逭。此臣愚所为自矢于私衷、而不得不豫恳于今日者也。伏惟圣慈矜察。臣不胜惶悚、激切之至。

十六日奉旨:

览奏。知卿遵旨入阁,料理典礼诸务,具见急公为国之忠,副朕眷倚至意。朕心嘉悦。知道了。该部知道。

9月16日

十六日[庚寅],皇帝制谕礼部:

朕维自昔帝王御历,休有光烈,炳耀一时,率荐徽称,垂示万世,此邦家之彝典,亦臣子之极思也。恭惟皇考大行皇帝,运隆[69]承序,道兼述作。青宫主鬯,养蒙当鼎盛之龄,紫极凝旒,出震继离明之照。属绍庭而访落,调化瑟以弘张。疏谛遂良,官聪师济,沛恩施惠,品庶昭苏。帝骤王驰,仅布三旬之象魏,干旋坤转,俨成一代之鸿摹。洵哉,缵前业以维新,裕后昆而诒燕矣。昊天不吊,龙驭上宾,万姓为之摧心,三灵于焉贯色。闵予冲眇,奄嗣基图,率惟枚功,敢替丕承之绪?眷兹永慕,式殷在疚之怀。懿铄方新,颛扬可后?拟陞显号,宜协佥言。尔礼部其集文武群臣,定议尊谥,择日恭上册宝,彰大典之至公,永隆名于罔极。钦哉,故谕。

是日,尊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在昔圣帝明王,德盛化神,臣民颂戴。继统之君,铺扬休烈,熙荐徽称,光于四方,垂诸万世,于以显亲崇孝,典至重已。恭惟皇考大行皇帝,聪明天纵,仁孝性成,震潜励就将之功,离照章继述之美。任贤若渴,下令如流。发帑金以给军兴,撤税珰而拯民瘼。休声四洽,湛泽旁周。虽照临甫阅旬时,而俄顷同流天地。治平之效,日异月新。夫何谅阴未几,上宾不待?率土均丧考之痛,冲人切绍庭之思。维继序之不忘,讵追崇之敢后?谨命文武群臣,博询舆诵,参协彝章,佥言既同,上仪肇举。乃于今年十月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奉册宝恭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於戏,帝德难名,即揄扬之未罄,皇建有极,惟昭示以永存。布告万方,咸使知悉。

十六日庚寅,大学士方从哲谨题:

臣因被言乞休,杜门待罪,数日不奉天颜,私衷不胜瞻恋。谨遵奉屡旨,于十六日早趋朝,恭候皇上御门视事。随即入阁,同二臣办事讫。臣不胜感戴天恩之至。谨具题恭谢以闻。

9月17日

十七日辛卯,大学士刘一燝、韩爌谨题:

今日蒙发下刑科左给事中魏应嘉本中言票拟等事,责成首辅,而臣等亦列名其中,难于票拟。谨将原本封进,伏候圣裁。谨题。

9月22日

二十二日丙申,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恭照累朝列圣登极加恩外戚,具有典制。昨者兵部接出御札,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王天瑞陞伯爵,郭振明加陞三级。仰见皇上遵承先帝推恩[70]次第,先母族而后后族,臣等不胜钦服。但此系泰昌皇帝登极之恩。若我皇上嗣位之后,又当加恩一次,振明为皇母族,自当进封伯爵。臣等查得,隆庆元年封皇亲杜继宗为庆都伯、李铭为德平伯、陈景行为固安伯,同在一敕。今王天瑞为先帝母族,与杜继宗同,郭振明为后族,与李铭、陈景行同。容臣等查照旧例,总拟一敕,进呈御览,敕下该部一并举行,庶典章画一,恩礼得宜。其孝端皇后亲侄永年伯王明辅,及弟千户王椿、王楷[71],已蒙传旨陞俸一级,孝靖皇太后亲侄王天仪等已蒙各陞三级,似于累朝恩例尚有未合。统乞圣明再为裁定,敕下臣等遵奉施行。谨题。

9月23日

二十三日丁酉,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适蒙发下工部请帑本,奉上传‘与他三之[一]’。仰见皇上孝思纯至,第因典礼繁多,酌为给发,臣等自当仰体。但陵工重大,经费浩繁,该部一时匮乏,别难措处,伏乞皇上于该部所请百万,量发一半,以济急用,庶于营建不误,而圣孝为益光矣。臣等谨拟票,进呈御览,伏乞圣裁。谨题。

9月25日

二十五日己亥,大学士方从哲谨题:

伏蒙命臣恭题神宗显皇帝神主、孝端显皇后神主。臣钦遵,至期照例带领制敕房办事鸿胪寺卿兼司经局正字汪[72]民敬,前赴山陵供事。再照内阁官供事山陵,旧例俱于内府司设监等衙门,关领帐房、锣锅等项,锦衣卫拨人杠抬。回日仍还各该衙门。今次供事山陵,合无照例关领、差拨?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二十七日奉旨:

是。该衙门知道。

9月27日

二十七日辛丑,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恭遇神宗皇帝、孝端皇后梓宫发引,内外大小官员及旗尉人等,几于举国而行,内地空虚,不无可虑。且以都城之广大,宫禁之崇严,当法[73]度废弛之馀,人心忷惒之后,合宜申饬,用警踈虞。臣等谨僭拟谕旨一道,仰祈圣明裁改,即刻传示兵部施行。臣等不胜仰望之至。

谕兵部:

兹者神宗皇帝并孝端皇后梓宫发引,护送员役已经出榜晓谕外,其在京各该衙门,巡视防守地要比常加谨。便行与厂卫、城捕等官,各遵职守,申明禁令,讥察奸宄,堤备非常。一应直宿、守卫官军,及门禁、夜巡诸务,尤宜十分严密,务保无虞。如有怠玩误事的,一体治罪不宥。故谕。

9月29日

二十九日癸卯,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谨题:

昨二十八日,神宗显皇帝、孝端显皇后梓宫发引,臣等同百官恭送,比出大明门,日已近午矣。缘梓宫甚重,举动极难,且营中军夫素不惯习,兼以杠索间有损伤,时时更换,以致沿途稽迟,入夜方抵德胜门。臣等不胜惶惧。随该护丧奠献部院诸臣,传谕五城,更添人夫六百馀名,今早始得前行。梓宫安妥,计今晚可至沙河,或可不误安葬吉期。臣等已于棚殿祭毕,恭俟起行讫。敬此奏闻,以慰圣怀。谨题。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校勘记

  1. “甫浃”原作“逋决”,参见《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
  2. “舆”本作“与”,误。
  3. “瞻”原作“胆”,误。
  4. “体”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佑”。
  5. “繄”原作“紧”,误。
  6. “姿”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资”。
  7. “睹”原作“都”,误,参见《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
  8. “耆”原作“𦒿”,误。
  9. “暨茨”原作“堕茨”,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10. “洪”原作“决”,误。
  11. “耆”原作“𦒿”,误。
  12. “耆”原作“𦒿”,误。
  13. “繄尧勤与永慕”六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繄尧勤于永慕”,《皇明诏制》卷十作“繄克勤与永慕”。
  14. “耆”原作“𦒿”,误。
  15. “诫”原作“诚”,误。
  16. “惑”原作“□”,误。
  17. “杀”字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18. “诖”原作“注”,误。
  19. “文官”二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第十二页上及《皇明诏制》卷十皆作“文武官员”。
  20. 原作“试中”,据《皇明诏制》卷十改,《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试中书”,亦误。
  21. “移封”,据《皇明诏制》卷十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22. “皇”,《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王”。《皇明诏制》卷十同本书作“皇”。
  23. “黜”原作“点”,误。据《皇明诏制》卷十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24. “边”字,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皇明诏制》补。
  25. “绥”原作“缓”,据《皇明诏制》卷十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26. “闻”原作“门”,据《皇明诏制》卷十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27. 本诏书自此“即”字以下,除末尾六十一字外,本起居注原脱,兹据《皇明诏制》卷十补。
  28. “又”字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已冠带”三字。
  29. “近”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第十四页下作“远”。
  30. “难”,《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艰”。
  31. “省祭官”三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无。
  32. 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补。“闻”字下《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改正,前项冒□之人,姑免究罪”等字,其空缺一字似当作“袭”。
  33. “者许令”三字原阙,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34. “人”字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洒派”二字。
  35. “不”字下《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得”字。
  36. “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缺”。
  37. “有”,《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一”。
  38. “例”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文”字。
  39. “绩”字,《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成”字。
  40. “一”本作“二”,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41. “自”字上《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应”字。
  42. “枣”字下午,《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有“柴”字。
  43. “议”字原阙,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44. “经奉”二字原阙,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45. “撤”字原阙,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46. “税”原作“兑”,误。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47. “扬”原作“杨”,误。
  48. “窃”原作“切”,误。
  49. “株”原作“㧣”,误。
  50. “初十”原作“十一”,误,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改。
  51. “上”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52. “揄”,据《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补。
  53. “骏”原作“骇”,误。
  54. “上”原作“止”,误。
  55. “竖”原作“坚”,误。
  56. “木”原作“本”,误。
  57. “晷”原作“〈田+咎〉”,误。
  58. “感”字原作“惑”,误。
  59. “思”字《皇明诏制》卷十作“恩”。
  60. “棬”原作“卷”,误。据《皇明诏制》卷十改。
  61. “嫄”原作“源”,误。
  62. “朽”原作“杇”,误。
  63. “咸”原作“感”,误。
  64. “维”原作“滩”,误。
  65. “先”,《皇明诏制》卷十作“光”。
  66. “扬”原作“杨”,误。
  67. “竖”原作“坚”,误。
  68. “恩”原作“思”,误。
  69. “隆”,《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一作“际”。
  70. “恩”原作“思”,误。
  71. “楷”原作“揩”,误。
  72. “汪”原作“注”,误。
  73. “法”原作“注”,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