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览1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全览2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
  楚国张邦昌录
  张邦昌字时彦魏州冠氏人也按宋史云邦昌字子能水静军东光人少登进士第历任沧州教授改国子书库正字通判曹州宣和元年累遣至尚书右丞改左丞迁中书侍郎当王黼用事与童贯共启边邦昌无所可否于其间时论罪之徽宗既内襌至靖康元年拜少宰兼中书侍郎我师既破京城勒令别立异姓令下甚严有一人云张邦昌旧任宰相姑举之以塞责我师回牒云若果举邦昌仰文武百官僧道军民各亲书押字日下等守以备册礼时邦昌见在军前独中丞秦桧具状论列以谓邦昌辅相无状不能尽人臣之节以释二国之难不足以代赵氏情愿押赴军前众人署名举邦昌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书省令聴百官班迎南薰门邦昌卧病不食我师令劝进邦昌谓王时雍等曰诸公怕死又掇送与邦昌耶虽暂假而归焉能免祸先是正月十五日邦昌奉使还阙至城外军前留之及是我师告报城中欲遣邦昌入城御史台检凖故例率文武百官迓于南薰门如期而集者凡数千人士庶往观者又数万人范琼汪长源等领兵分列左右自州桥及门下森布如织申刻邦昌入门我师送者及门而返邦昌之入也径诣尚书省百官敦请即皇帝位犹豫未决縁军前先有指挥故也邦昌与百官相见恸哭尽哀从官卿监郎官十员昼夜直宿续増作十五员掌管事务并使臣十员祗应三衙亦同宿直我师令劝进于尚书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诸公掇送之言次日我国文字至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邦昌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金营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复誓死不从并欲自裁众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死欲涂炭一城耶遂止初六日阖门制仪榜择次日即皇帝位是日有内亲事官数百人以不忍屈节立异姓杀妻奴焚居室谋赴义于金水门外统制官吴革为首被诛初七日早百官僧道㑹于尚书省奉册宝入门邦昌涕泣上马至西府门佯为昏愦欲仆状立马少苏复号恸午时导引至宣徳门西阙下马入幕次复恸我国曽大帅以下五十人持御衣红伞来设于幕次邦昌出次歩至御街褥位望我国拜舞跪受册宝册文其略曰失徳者亡天命实假于我手当仁不让历数乃在于尔躬咨尔张邦昌云云可即皇帝位国号大楚都金陵邦昌御红伞还次讫我帅揖邦昌上马出门百官导引如仪邦昌歩入自宣徳门由大庆殿前至文徳殿前进辇却弗御步升殿于御床西侧别置一椅坐文武合班贺传指挥云本为生灵非敢窃位其勿拜王时雍率百官遽拜时雍权领尚书省吴幵莫俦皆权枢密院吕好问门下侍郎徐秉哲中书侍郎范琼以斩吴革功陞正任观察除殿帅大抵往来议事者幵俦也逼逐上皇以下者时雍秉哲也胁制都人者范琼也遂皆擢用先是我师送邦昌入城时邦昌坚不肯立久之百官有进言于邦昌曰相公且权他日相公为伊吕为王莽皆在相公处之邦昌乃勉强从之曰某以九族保此一城人方邦昌册立时百官对我帅皆惨怛邦昌亦色丧惟幵俦辈欣然若有所得十二日邦昌手诏曰近迫大国之威俾救斯民于兵火诸公横见推迫不容于自裁近览文牒状牒至有以圣㫖称之夫圣孔子不居则予一人何敢焉应今后有自内传出者为中㫖有面得者为面㫖出四方者为宣㫖邦昌每日于迎阳门上罢去阖门仪制设常礼毕与执政侍从以上对坐议事语则称名字遇我使至则遽易服卫士等曰伶官往日作杂剧每装假官人今日张大宰作假官家当邦昌向在我军前见萧庆耶律广王汭髙尚书曹少监等皆鞠躬俯伏不暇至是庆等皆列拜階下邦昌辞让则曰陛下不受臣拜元帅必见罪今日陛下乃昔日南朝天子也十四日我师以邦昌之请罢括金银邦昌来谢与元帅议七事迎接殿下相揖以升致賔主礼酒三行二十八日二帅回师邦昌僭天子仪卫法驾缟素出南薫门设香案率百官士庶北望恸哭以二帝北迁也二十九日邦昌服赭袍张红盖乘马出南薫门饯别二帅及午而返肆赦至蔡州不行乃收之迎宋元祐皇后垂(⿱𥫗廉)-- 帘四月初十日邦昌避位邦昌首尾僭位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见群臣称予不称朕㫖称面㫖由内降则曰中㫖宣示四方则曰宣㫖手诏则曰手书至于禁中诸门缄锁悉题臣邦昌谨封字様大抵逼迫我国之命实不敢有僭意也其后死于潭州初邦昌被贬过潭曽寓居州之天宁寺寺中有平楚楼葢取唐沈传师目伤平楚虞帝魂之句也至是得宋帝赐死诏徘徊退避执事者迫之乃登楼邦昌仰首忽睹平楚二字长叹就缢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
<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一
  齐国刘豫录
  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家世为农至豫始应进士举元符中登第累官郡县召除殿中侍御史少时常盗同舍生白金㿻紫纱衣及是言者发其夙丑豫因上疏自明徽宗赦勿问复累章言礼制局事上批云刘豫河北村叟不识礼制送吏部与差遣遂出为两浙察访抵真州丧妻翟氏继丁父忧因家焉髙宗幸扬州枢密使张悫与豫有河朔职司之旧力请于朝欲与一郡时济南太守张悦迟留未行俾豫起复代之除中奉大夫知济南豫欲换江南一郡而两府厌其烦不许谒见豫懐憾而去到郡唯务酷刑以快私忿除父子容隠条犯者皆相坐罪我师至山东豫遣子出战我师围之数匝令郡倅张柬往援我师解去遣人㗖豫以利俾令投拜豫与柬出城百姓拦路守不降豫因出城诣军前通款是年夏以豫节制京东兵马徙东平豫遣使说宋东京留守上官悟按原书作上官晤考宋史通鉴纲目及此书太宗纪并作悟今改正令叛悟焚书斩使又以赂㗖悟左右乔思恭宋厚俾说悟反悟屠之天㑹年间济南有渔得鳣者豫妄谓神物之应乃祀之夏附豫奸党言北京顺豫门下生禾五穗同本以为豫受命之符于是齐鲁之间佥附㑹为推戴而豫亦使子麟赍重宝阴赂尼雅满左右求僭立尼雅满遂着意于豫豫诡辞乞立张孝纯太宗遣使就豫治所问军民百姓所欲立众未及对独乡人进士张浃越次应曰愿立豫其议遂决是月戊甲太宗遣西京云中府留守髙庆裔礼部侍郎韩昉备礼以玺绶立豫册之曰册命尔为皇帝国号大齐都于大名世修子礼永贡䖍诚付尔封疆并同楚旧豫遂僭立于大名以李孝扬权左丞张柬右丞兼吏侍以子麟提领诸路兵马知济南前太原尹张孝纯守尚书右丞以弟益为大名留守王䕫为汴京留守升东平府为东京以汴京为西京以归徳为南京按宋史云升东平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降南京为归徳府当以史为确豫生景州守济南节制东平僭位大名遂起四郡强壮为云从子弟应募者六千人又以境内三代有官或本身有官人为三卫官曰翊卫曰勲卫曰亲卫二年升一等及六年即以试弓马合格人出官是时我师南伐回俾李邺李俅李俦郑亿年臣于豫豫除俦御史亿年工部侍郎冬遣孝纯奉册宝册母翟氏为皇太后钱氏为皇后民间房缗以十分为率五釐纳官十一月诏曰王者受命建元以正始近古以来仍记嘉号以为天下更新乃者即位之初有司请遵旧制朕以大国之故逊避未遑而使命逺临促立别号以昭受命之元用新我齐民之耳目嘉与诸夏共承天休其以十一月二十三日为阜昌元年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李邺留守东平李俦知单州李俅阳榖令冯长宁请立十二税法除户部侍郎是年依仿金国法乡各为寨推土豪为寨长五家为保䨇丁籍一为军月两㸃集呈试合格者与补效用正军不愿者聴州县民亦各集为伍军单丁夜巡双丁上教每调发一人即同保四人备衣甲钱粮等费凡三年一替惟效用正军官破请给时有百姓醉酒骂豫尔是何人要作官家大宋何负于尔豫斩之沧州进士邢希载上言有大利害乞见豫既召对即言莫若遣使密通江南不然结好西夏为援豫榜于市云上国闻知与生灵为害不细斩首号令
  阜昌二年麟封梁国公尚书右丞相张昻权右丞十月遣弟益守汴京徙李俦知袭庆府十二月东京官属并父老吏卒及僧道捧表请迁都诏吏卒补上州文学僧道赐斋
  阜昌三年四月迁都于汴是日暴风卷旗屋瓦震动都人大恐豫曲赦以安之 奉祖考于旧太庙追尊其祖为徽祖毅文皇帝父为衍祖睿仁皇帝亲巡郊社 迁弟益为京兆留守 刘麟以所籍乡民签为本府十三军按宋史作十五军网罗英俊置诸左右尝语其叅谋冯长宁等曰赵氏宣政间童蔡争兵权幕府从事皆阘冗取具之人一旦金兵入界召问之面色已无主矣诸公宜以前车为鉴 常博祝简进迁都赋又进国马赋其大略曰蠢尔蛮荆弗賔弗降固将突骑长驱不资一苇之航豫手批褒答减二年磨勘 西京兵士卖玉注碗与三路都统豫疑非民间物勘鞫之知得于山陵中遂以刘从为河南淘沙官发山陵中水银等物以谷俊为汴京淘沙官发民间埋窖及无主坟墓中物 六月大雨豫以为徳政所感使子麟代谢于相国寺中太乙上清宫张孝纯致仕张昻权右丞相兼门下侍郎郑亿年知
  开封府 九月长星见皇太后死谥曰慈献 宋厚上书言利害豫以其说上官悟之故特录用之李俅言什一税法利害可采迁监察御史 李邺权右丞范恭守左丞
  阜昌四年二月葬皇太后于东平仪仗一如朝廷礼所用褾褐皆田家村妪衣 是月赐状元罗诱以下八十四人及第 五月冯长宁许伯通删什一税法大略云宋之季世税法害民权豪兼并元元穷蹙 九月学士院马定国进君臣名分论其言指斥南宋尤甚豫批定国转一官
  阜昌五年四月以许清臣为殿前太尉拆毁景灵宫得真宗玉石豫碎为二十八段 九月手诏诬污南朝其略曰朕膺受天命抚治中原永惟吴越巴蜀江湖岭海皆定议一统之地愍其沦陷不忍用兵且冀久自悔艾稍能革其不道故为之请于大金欲割江表之地而封之岂图怙恶不悛蔑弃大徳乃敢伪通使聘密图吞噬先乘不备之隙攻劫汝颍后举乌合之众侵掠邓襄至妄肆蜂趸之毒有取燕云之谋若尚加含忍则南北生灵何有休息安泰之期是用提督大军直捣僭垒播告天下明体至懐
  阜昌六年正月朔日食豫兵与宋师迎战齐兵屡败继闻宋帝亲征乌珠诡示渡江之形全军宵遁麟以骑兵环绕一夜驰二百里入宿州始少安西北大恐寻多散文榜以金帝崩班师 三月改什一法行五税法 七月毁明堂得金龙之金四百两大钱三百万是日天地晦冥 八月麟出猎陈留义党百馀人欲擒以南归事觉悉斩于汴京 刘复知济南府刘观知淮宁军 十月民鬻子者官以税有告李俦骂丞相张昻口溺降五官为虢州监酒 十二月张柬卒
  阜昌七年春赐状元邵世矩以下六十九人及第改明堂为讲武殿 九月以许清臣权大总管子麟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冯长宁行台戸部侍郎行军叅谋李邺行台右丞讲武议军事佥乡兵三十万号七十万分两路南冦东路由紫荆山出涡口犯定逺宣化以侄猊统之一路趣庐州以子麟统之李成孔彦舟闗师古辈皆在麾下按通鉴纲目刘豫分三道入冦麟率中路由寿春趋合肥猊率东路田紫金山出涡口孔彦舟率西路由光州犯六安此书熙宗纪所载亦同此仅云两路又云彦舟隶麟麾下疑属舛误手诏榜示指斥尤甚于五年淮泗之役军之始行也临汝军守宋著部夫到京麟以后期斩之继斩使臣赵倚麟因语人曰已去赵宋矣寻大败于濠寿之间失军车七千辆船七百只丧器甲交钞军需犒设之物不可胜计于是废猊为庶人免刘复官徙刘观为东京留守以妻弟翟纶为南京留守
  阜昌八年四月有群枭鸣于后苑又有鸟数千鸣于内作休也之声豫立赏掩捕获一枭者赏五千 五月无云而雷龙起于宣徳门左扪灭宣徳二字豫遽命修之八月遣户部员外郎黄元英监场游何乞师于金并
  力南侵皆以宋师进临长淮为辞既望昌府报喜旗到称江南副统制郦琼等全军人马并淮西百姓十万众归附以户部侍郎叅谋李师雄充接纳官 九月十二到京以郦琼为靖难军节度使知巩州以刘光时为大名副总管赵世臣为南京副总管王世忠为前军统制靳赏后军统制自馀授官数十人仍遣冯宁长再来乞师 十月壬寅平康镇濠寨官贾祥见星殒不觉失声曰齐帝星殒矣祸在百日之内同坐者虑他人告首连累因捽拽赴刘麟麟问可禳否答曰惟在修徳麟奏其狂壬子斩于汴京 十一月以私憾棒死东京富民孟思齐于东市丙午金帝废豫为蜀王诏曰敇行台尚书省朕丕席洪休光宅诸夏将俾内外悉登成平故自浊河以南割为邻壤之界灼见先帝举合大公罪则遄征固不贪其土地从而变置庶共抚其生灵建尔一邦迨今八稔尚勤兵戌安用国为宁负而君无滋民患已降帝号列爵王封罪有所归余皆罔治将大革于弊政用一陶于新风勿谓夺蹊田之牛其罪已甚不能托妻子之友非弃而何凡尔臣民当体至意所有其馀事件已委所司画下
  初刘豫父子之欲南冦也知帝戒淮蜀之败不肯轻动遂妄言南宋将欲寇淮遣黄元英游何乞兵时达喇乌珠示以难色及郦琼来归又令冯长宁以郦琼等条具南宋将欲进取事迹闻于金师于是若不得已而从之俾以齐兵权聴金国节制悉聴调发赴陈蔡宿亳汝颍之间约麟单骑河头议事至是麟以铁骑二百抵浚滑之间来见达喇我兵围之数重禽赴汴都由梁门至东华门入以骑二百守宣徳门左右掖门乌珠及五郎君三路都统入大内邀逼豫出见达喇既至宣徳门乌珠挥鞭以马骑围逼至东阙亭命一羸马载之而去囚于金明池命百官有司皆仍旧以齐国尚书省为金国行台尚书省散出文榜买卖不许闗闭仍使人扬言齐主虐民命废之放五釐免行钱散乡军敲杀貎事人教尔百姓快活汝旧主人少帝官家在此民心于是稍安而北军亦不敢扰民 豫之废也有马四万二千有钱九千八百七十馀万缗绢二百七十万疋金百二十万两银六千万两粮九十万石方州不在此数豫宫嫔百馀人妊身者九其子麟婢百二十人父子皆外示节俭而内为淫佚以献女献妻进姊妹得差遣如高立之宋揖纷纷皆是甚者如廉公谨以女奉麟以妻伴之麟并以二人进于豫遂以公谨监礼料库侯湜为长葛令有入已赃万馀缗事发知不免以女进豫豫以为使功不如使过升湜为金牌天使宣传抚问陕西其污淫有至于此在帝位八年割剥百姓下至倡优无不日纳官钱刘复刘益皆豫之弟刘猊乃刘观之子悉善聚敛碌碌无他能独刘益积而能散待下有礼颇得士卒欢心是故废豫日亦忌之用计掩捕金待之若无   恣其任便居住皇后钱氏宣和间出宫后为贼所掠卖身与豫为针线婢故宫庭事豫皆取法于钱先是邢希载毛澄之徒皆说豫阴通南朝共雪国耻豫斩之至是废迁相州留钱五百万命道流醮荐之十二月自相州徙上京改封曹王皇统六年死年六十五按原书不言豫死于何年今据金史补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二
  立楚国张邦昌册文
  维天㑹五年岁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区夏务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忽夙夜兢兢思与万国同格于治粤惟有宋实乃通邻贡岁币以交欢驰星轺而讲好期于万世永保无穷葢我有大造于宋也不图变誓渝盟以怨报徳构端怙乱反义为雠谲绐成俗贪婪不已加以肆行淫虐不恤黎元号令滋彰纪纲弛紊况所退者非其罪所进者非其功贿赂公行豺狼塞路天厌其徳民不聊生而又姑务责人罔知已省父既无道于前子复无断于后以故徴师命将伐罪吊民幸赖天髙聴卑神幽烛细旌旗一举都邑立摧且天眷攸瞩谓之大宝茍历数改卜未获偷安故用黜废以昭元鉴今者国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诚非贪土遂命帅府与众推贤佥曰太宰张邦昌天毓疏通神资睿哲处位著忠良之誉居家闻孝友之名实天命之有归乃人情之所徯择其贤者非子而谁是用遣使诸宫都部署尚书左仆射权签枢密院事韩某等持节备礼以玺册命尔为皇帝以援斯民国号大楚都于金陵自黄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埸仍旧世辅王室永作藩臣贡礼时修尔勿疲于述职问音岁致我无缓于推诚於戏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临之君不能独理故树官以教之乃知民非后不治后非贤不守其于有位可不慎与予懋乃徳嘉乃丕绩日慎一日虽休勿休钦哉其聴朕命
  立齐国刘豫册文
  维天㑹八年岁次庚戌七月按原书无七月二字据桯史所载补辛丑朔二十七日丁邜皇帝若曰朕闻公于御物不以天位为已私职在救民迺知王者为通器威罚既已殄罪位号宜乎授能迺者有辽运属颠危数穷否塞获罪上帝流毒下民太祖武元皇帝仗黄钺而拯黔黎举白旄而矜师众妖氛既扫区宇式宁越有宋人来从海道愿输岁币祈复汉疆太祖方务善邻即从来议岂期天方肇乱自起衅阶阴结叛臣贼虐宰辅鸠集奸慝扰乱边陲肆朕纂承仰循先矩姑存大体式示涵容乃复蔽匿逋逃夸大疆域肆其贪狠自起纷争扰吾外属之藩邻取其受赐之乡土因彼告援遂与解和终无聴从巧为辞拒爰命将帅敦谕盟言许以自新全然不改偏师傅汴首罪奔淮嗣子哀鸣请复欢好地画三镇誓卜万年凡有质委悉同父约既而官军未退夜集众以犯营誓墨未干密传檄而坚壁私结人使阴起事端以故再遣师徒诘兹败类又起画河之议复成款战之谋既昧神明乃昭元鉴京城摧破鼎祚沦亡无并尔疆以示不贪之徳止迁其主用彰罚罪之心建楚新封守宋旧业不料庸懦难胜重任妄为退让反陷诛锄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䕶已之资忍视父兄甘为俘虏事不克济人岂无情方在殷忧乐于僣号心之幸祸于此可知乃遣重兵连年讨捕旋闻逺窜越在岛夷按自无并尔疆至反陷诛锄言立张邦昌事自衔命出和以下至此乃言宋髙宗事中间必有斥言髙宗数语而此书及桯史载此册文皆无之葢宋人讳而削之故致文义上下衡决重念斯民乱离无主久罹涂炭未遂昭苏不委仁贤就能保庇咨尔中奉大夫京东京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兼诸路马歩军都总管知东平府节制大名府开徳府濮博濵棣徳沧等州刘豫夙擅敢言之誉素懐济世之才居于乱邦生不偶世百里虽智亦奚补于虞亡三仁至髙或愿从乎周仕按原书昭苏作招苏偶世作遇世周仕作国仕并据桯史改正当奸贼扰攘之际愚氓去就之间举郡来王奋然独断逮乎历试厥勲克成委之安抚而徳化行任之尹牧而狱讼理付之总戎则盗贼息授之节度则郡国清况有定衰救乱之谋安变持危之䇿使民无事则櫜弓力穑有役则释耒荷戈罢无名之征废不急之务徴隠逸举孝廉振纪纲修制度省刑罚而黜烦酷发仓廪而息螽螟神人以和上下恊应比下明诏询考舆情列郡同辞一心仰戴宜即始归之地以昭逮业之元是用遣使留守西京特进检校太保尚书右仆射大同尹兼山西兵马都部署上柱国广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二百户髙庆裔副使金紫崇福大夫尚书礼部侍郎知制诰䕶军南阳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韩昉备礼以玺绂宝册命尔为皇帝国号大齐都于大名府世修子礼永贡䖍诚付尔封疆并从楚旧更须安集自适攸居尔其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忠以藩王室信以保邦圻惟天难谌惟命靡常常厥徳保厥位尔其勉哉勿忽朕命
  检视大宋库藏
  绢五千四百万疋 大物假子一千五百万疋 金三百万锭 银八百万锭 珍宝未见实数
  取至大宋印宝
  皇帝殿宝十四
  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天子之宝 天子行宝 天子信宝 天子神宝 皇帝之宝 皇帝行宝 皇帝信宝 御书之宝 御书之印 无字宝 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宣和御书之宝
  皇帝殿青玉印宝二
  皇帝恭膺天命之印 𫝊国宝
  皇帝殿金宝九
  御前之宝 宣和殿宝 御书之宝 天下同文之宝 天下合同之宝印中书下省文字 御前之宝印宣札御前锡赐之宝印赐月茶药石 书诏之宝印诏书 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印香合词表
  天子殿银印一
  尚书内省出纳之印印破除
  皇后殿金宝一
  皇后之宝
  太子殿金宝一
  皇太子宝
  太子妃金印一
  太子妃印
  宋族随二帝北迁
  皇后皇太子亲王王妃王子宗姬
  太上道君皇帝太上皇后 钦宗皇帝钦宗皇后皇太子谌
  郓王楷 夫人朱氏 王子三人 女宗姬六人肃王枢 夫人任氏 王子二人 女宗姬二人景王祀 夫人田氏 女宗姬二人
  济王栩 夫人曹氏 康王构出外 夫人邢氏祁王模 夫人曹氏 莘王植按原书误作桂据宋史改 夫人严氏
  徐王棣 夫人王氏 沂王㮙按原书讹作祁王据宋史改和王棫按宋史徽宗子蜀王名棫和王名栻疑此讹脱而并合之耳 信王榛
  未出阁皇子
  安康郡王楃乔贵妃位 建安郡王楧任婉容位 嘉国公椅任婉容位 瀛国公樾乔贵妃位 温国公栋小王婕妤位 相国公梴王贵妃位 昌国公柄王婉容位 仪国公桐大王婕妤位韩国公相阎婉容位○按宋史徽宗三十一子一为钦宗六人早薨不及靖康之难馀有二十四人此所列仅二十人又史无韩国公相而有蜀王及英国公橞润国公枞仪国公朴广平王郡王楗皆此书所不载陆游老学庵笔记云靖康国破广平郡王楗匿民间有从官馈以食为人所发亦不免据此则广平王楗实同北迁其馀史之所有而此书不载者葢皆脱漏耳
  已出降帝姬
  嘉徳帝姫都尉曹寅 安徳帝姫都尉宋邦光 崇徳帝姬都尉曹湜 茂徳帝姬都尉蔡鞗 成徳帝姬都尉向子方 洵徳帝姬都尉田丕 顺徳帝姬都尉向子扆 显徳帝姬都尉刘文彦
  未出降帝姬
  华福帝姬乔贵妃位 恵福帝姬乔贵妃位 令福帝姬王婉容位纯福帝姬小王婕妤位 宁福帝姬崔美人位 永福帝姬
  崔美人位 柔福帝姬莘王府位
  诸妃嫔
  王贵妃 乔贵妃 韦贵妃 王贵妃 王婉容阎婉容 任婉容 王婕妤 乔婕妤 小王婕妤
  五王宫妃嫔共一千二百人
  燕王俣 越王偲按原书作燕王偲越王俣今据宋史改正 吴王佖和义郡王伟按宋史神宗子有吴王佖仪王伟靖康时吴王佖已薨其子有奕封和义郡王此云和义郡王伟舛误之甚 永宁郡王有恭按永宁郡王原书不著其名考宋史永宁郡王神宗子楚王似之子名有恭今据补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三
  天文
  国初用兵行师未知有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法天文之官亦未备自后割辽疆之半始得辽之太史如特布莽威嘉们三数人皆明天文占验数中始有挈壶供奉等官方干里雅布南下之际宋徽宗内禅太史占帝星复明大惊欲回郭药师时在燕山谓南朝未必有备不如姑行其后京城之围金太史占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时宋京城当破后果然
  地理
  国初族帐散居山谷地仅千馀里自后并辽得大辽全盛之地其后深入中原举大江以北皆有之疆宇始广矣其初居草地名㑹宁号上京僻在一隅海陵王始徙燕遂以渤海辽阳府为东京山西大同府为西京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东京开封府为南京燕山为中都号大兴府即古幽州也其地名曰永安金国之盛极于此矣
  燕京制度
  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㑹宁府建为上京其辽之上京改作北京城邑宫室制度草创居民往来车马杂遝自前朝门直抵后朝门尽为往来出入之路每孟春击土牛父老士庶无长幼皆聚观于殿侧民有讼未决者多邀驾以诉至熙宗始有内庭之禁炀王弑熙宗筑宫室于燕逮三年而后成城之四围凡九里三十歩自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中门绘龙两偏绘凤用金钉钉之中门唯车驾出入乃开两偏分䨇只日开一门过门有两楼曰文曰武文之转东曰来宁馆武之转西曰会同馆按范成大石湖集云㑹同馆燕山客馆也周必大思陵录云来宁馆泛便之馆也正北曰千歩廊东西对焉廊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曰太庙向西曰尚书省至通天门后改名应天楼髙八尺朱门五餙以金钉东西相去一里馀又各设一门左曰左掖右曰右掖掖内城之正东曰宣华正西曰玉华北曰拱辰及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楼阁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位乃嫔妃居之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柳庄杏村尽在于是都城四围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毎一面分三门其正门四旁又设两门正东曰宣曜阳春施仁正西曰灏华丽泽彰义正南曰丰宜景风端礼正北曰通元㑹城崇智此四城十二门也按此书与张棣金图经皆云燕京十二门金史地理志城门十三北四门一曰光泰当以史为确此外有宣阳门即内城之南门也上有重楼制度宏大三门并立中门常不开唯车驾出入通天门即内城之正南门也四角皆垛楼瓦皆琉璃金钉朱户五门列焉门常扃惟大礼祫享则由之宣华乃内城之正东门玉华正西门也左掖东偏门右掖西偏门也各有武夫守卫士夫过者不敢瞬目拱辰即内城正北门也又曰后朝门制度守卫一与宣华玉华等金碧翚飞规模壮丽矣
  汴京制度
  汴京制度宣宗所迁大概依宋之旧宋邹伸之奉使时同官属游故宫宫墙四角皆有楼髙五尺每楼一所两旁各有屋以裹墙角自左掖门向西三十歩横入一门号左升龙门入此门即大庆门外由峻廊上俯阚城市正望丹凤楼后下楼即右升龙门按左升龙门右升龙门金史地理志作左升平门右升平门此两门通左右掖门横通大庆门外其门有三中曰大庆东曰日精西曰月华门旁皆列㦸入此门望见大庆殿殿前有两楼对峙东曰嘉福西曰嘉瑞大庆殿屋十一间龙墀三级旁朵殿各三门峻廊后与两庑相接殿壁画四龙各长数丈乃宣宗渡河后画中有御画小龙用拱斗鬬成一方井如佛正殿葢中有一金龙以丝网罩之此正衙也转御屏下峻階数歩一殿曰徳仪殿有三门中曰隆平左曰左隆平右曰右隆平按金史地理志云东曰左升龙门西曰右升龙门正门曰隆徳入此门东西两井望见隆徳殿即宋垂拱殿也殿庭中东一钟楼西一鼓楼殿屋五大间旁各殿三间階上龙墀一级东西两阁门并楼屋下有门通往来此常朝殿也此殿后又一庭院有门曰仁安东西两门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入仁安门望见仁安殿龙墀两廊皆如隆徳殿规模即宋集英殿也自此后两殿有门皆有丹轩连接两边廊屋止是黒漆𥦗户意谓必宫人居于此非内殿百官不到前四殿皆琉璃筒瓦一殿曰徳和按金史作纪和一曰福宁后又有一小殿殿后有直舍此殿后即内宫墙门有仁智殿溪中有龙舟仁智殿下两巨石髙三丈广半之东一石有小碑刻敕赐昭庆神运万岁峰西一石刻独秀太平岩乃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殿后有石垒成山髙百尺广倍之最上刻石曰香石泉山山后挽水上水自上流下至荆玉涧又流至涌翠峰下有太山洞水自洞门飞下复由本路出徳和殿迤逦至大庆门外横从右升龙门出即宋后朝门榜曰启庆之宫入宫门后有三门中曰徳昌左曰文昭右曰光兴制度宏丽金碧辉映不可胜言出启庆门复入右升龙门过大庆门外出左升龙门向东行一门向南榜曰圣寿宫左安泰门右明昌门即金国太后宫入宫门直入一门榜曰徽音又一门榜曰光熙望见徽音殿长乐殿入光翼门繁禧门有徳寿殿复出此宫即秘阁在左掖门之西五门之东即古待漏院自五门望南向丹凤门中间禁路两廊千歩廊尽处向东一屏墙向南一大门即太庙门内三门门上并画蟠龙殿宇二十五间髙大宏丽两旁修廊东西各开一门与廊相通葢百官陪位入此两门甚便殿上十二室尽榜金国祖宗谥号每一室计三间东边一门西边一窗嵌以小石室上下有石广三丈石门一合可开闭系藏神主处遇祭祀迎神主出石室祭毕复藏殿宇出太庙向西行向南一门即社坛周围皆墙外四门遇祭则开迎四方之气宫室制度金国时有更改大抵皆宋朝之旧也
  陵庙制度
  金初不设宗庙自平辽后执政大臣言天子之孝在尊祖尊祖之事在建宗庙遂立太庙迨海陵王徙燕再起太庙标名曰衍庆之宫奉安太祖太宗徳宗又其东曰元庙奉安元祖大圣皇帝杨格按金史杨格追谥孝平皇帝庙号穆宗不言有元祖大圣皇帝之号又景祖之子九人而嗣立者三人为世祖肃宗穆宗而世祖之功业尤盛自太祖以下又皆世祖子孙不应舍世祖而祀穆宗葢此书误以太祖为穆宗之子而脱去世祖肃宗康宗三代则此言元祖大圣皇帝必系世祖而误以为穆宗也史言世祖天㑹十五年追谥圣肃皇帝庙号世祖皇统五年増⿰神武圣肃皇帝亦不著元祖大圣之号疑此系海陵时所更谥号至世宗旋复旧号故史不载耳追尊逺祖起自九代堪布以下各加尊谥按金史金自始祖以下皆天㑹十五年追尊加以谥号至皇统又尝増加据此则海陵时又尝增更谥号而金史不载葢必世宗时复用旧号故不见于史耳立庙祭祀国初祖宗止葬于䕶国林之东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围歳馀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隠映遂迁祖宗于此唯熙宗葬于山阴以其刑馀遂不入陵国初无郊祀之礼至海陵徙燕太庙元庙告成始有尊祖之议时奏议多陈郊祀配天之事海陵令简便讨论礼官再进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乃上古之制禘当取夏四月祫当取冬十月海陵从之诏告天下遂令太常寺备大乐其九节仪从待期往焉先期一夕宿于正殿次日凌晨令导从之人各服五色画衣执旌幢斧钺幡葢羽扇自内城至庙夹道骈肩而立徐布九节仪从奏乐及歌者皆乘马迨御座衣元𫄸服衮冕执圭乘玉辂至庙礼毕易金辂服逺游冠綘纱袍奏乐而回逮世宗立因而行之
  仪卫
  建国之初仪卫䕶从甚简至熙宗立始设䕶卫将军寝殿实达尔弩手伞子迨幸燕始乘玉辂服衮冕仪从整肃时令翰林待制邢具瞻作引导词曰五年一狩仙仗到人间稼穑艰难苍生眼洗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𤓰玉斧沉烟和舞蹈六龙闲歌讴道咏皆相似天子寿南山䕶从悉具若寻常出猎观田多无定制或数百骑或千骑前后皆执旗旗上绘以日月御座⿰纟散或红或黄如或排驾而出一与南朝同导前者皆弩手伞子其人各长六尺八寸衣以真锦团花袍金镀银带簇金蛾拳脚幞头䨇引而前皆散手及半方有执旗者约千馀队旗之后曰驾头驾头之后曰䕶卫将军皆衣紫窄袖衫金帯幞头腰弓矢并马而行约数百至曲葢其形六角红罗曲柄饰以文彩一䕶军执之以为仪式葢之后曰御座马左右二副㸃检领之马之后曰寝殿实达尔衣带乘骑一与䕶卫等止无弓矢而腰以深红包袱又约数百及驾或乘逍遥或乘步辇或乘马临时取㫖其上张葢表里皆红罗独微曲驾之后䕶卫实达尔不计其数又其后曰马军栲栳队数千随焉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四
  旗帜
  金以水徳王凡用师行征旗皆尚黒虽五方皆具必以黒为主寻常车驾出入止用一日旗与后同乘则加月旗二旗相间而陈或数百队或千馀队日旗即以红绡为日刺于黄旗上月旗即以素帛为月刺于红旗上近御则又有日月大绣旗二如大礼袷享册封一循古制旗无大小皆备焉然五方五星五岳青龙白虎朱雀元武神凤外又有五星聨珠一日月合璧一象二天王二海马二鹰隼二太白二近御又张一大旗其制极广错绘神物以猛士执之傍有数十人䕶之各施大绳以备风势名曰盖天
  车伞
  后妃并用殿车其车如五花楼之状上以锦縁青毡为盖四围以(⿱𥫗廉)-- 帘秋冬亦用毡并用锦縁柱廊月板䕶泥皆饰以金玉或四轮或两轮并朱色车之四角后用金凤妃用金孔雀如一品二品车之四角并用银螭头皇帝伞或红或黄无定以金龙为顶盖后用金凤太子用金龙妃紫伞用金孔雀一品青伞用银浮图二品三品用红浮图四品五品用青浮图
  服色
  服色各以官品论如五品官便可服五品服如武臣至四品皆横金文臣则加鱼不待锡赐而许自服焉皇帝视朝服纯纱幞头窄袖赭袍玉匾带黄满头如遇祭祀册封告庙则加衮冕法服平居闲暇皂巾杂服与士庶无别
  太子服纯纱幞头紫罗寛袖袍象简玉带佩双玉鱼王公服谓亲王及三公服紫罗寛袖袍纱制幞头象简玉带佩玉鱼
  正一品谓左右丞相左右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服紫罗袍象简玉带佩金鱼
  从一品谓左右丞左右参知政事崇进特进枢密院使服紫罗袍象简金带佩金鱼
  二品谓自金紫光禄大夫至荣禄大夫服紫罗袍象简御仙金带佩金鱼
  三品至四品谓文臣资徳大夫至少中大夫武臣龙虎卫上将军至懐逺大将军并服紫罗袍象简荔枝金带文臣则加佩金鱼按原书少中大夫作中大夫怀逺大将军作定逺大将军据后千官品列及金史百官志改正又按金史舆服志三品笏头球文金带三品四品荔枝或御仙花金带与此不同五品谓文臣中议大夫按原书作中散大夫据后千官品列及金史改正至朝列大夫武臣广威将军至宣武将军按金史百官志从五品下曰宣武将军与此合而此后所载千官品列从五品显武将军为下未知孰是并服紫罗袍象笏红鞓乌犀带文臣则带金鱼
  六品至七品谓文臣奉政大夫至儒林郎武臣武节将军按原书作武功将军据后千官品列及金史改正至忠显校尉文臣则服绯武臣则服紫并象笏红鞓乌犀带文臣佩银鱼
  八品至九品谓文臣文林郎至登仕佐郎按原书作将仕郎据千官品列及金史文从九品至将仕佐郎止今改正武臣忠勇校尉至进义副尉按原书作进义校尉据千官品列及百官志武臣九品至进义副尉止今改正文臣则服绿武臣则服紫并象笏黒鞓角带
  千官品列
  诸国王府号
  大府赵王府等名二十 次府豳王府等名三十小府诸王府等名三十按金史封王小国三十获遂道定景甲崇宿昔莒邺郜舒淄郕莱郧郯杞向管密胙任戴巩蒋萧莘芮而无诸王诸字有误
  宫师府掌保䕶东宫导以徳义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詹事院总统东宫内外庶务
  太子詹事 太子少詹事 太子左卫率府率右卫率府率掌周卫导从仪仗之事 太子左监门
  太子右监门掌门卫禁钥 太子仆正 太子副仆正太子仆丞掌车马厩牧弓箭鞍辔 太子掌宝二人掌奉宝谨其出入太子典仪 太子赞仪掌司赞礼仪
  太子侍正 太子侍丞掌冠带衣服左右给使之事
  太子典食令 太子典食丞掌承奉膳羞
  太子侍药 太子奉药掌承奉医药
  太子掌饮令 太子掌饮丞掌承奉汤茶酒果之事
  太子家令 太子家丞掌营缮栽植铺设灯烛之事
  太子司经 太子副司经掌经史图书笔砚事
  太子司藏 太子副司藏掌廪藏财货出入事
  太子司仓 太子副司仓掌仓廪出纳及薪炭等事
  太子中侍局都监 同监掌东宫阁内禁令及省察宫人廪给诸物太子左谕徳 右谕徳 左赞善 右赞善掌赞谕道徳侍从文章
  亲王府属官
  王傅掌师范辅导参议可否亲王外任兼京府节镇同知○按原书以亲王在外任兼京府镇节同知列于府尉之下另为一职考金史百官志王𫝊掌师范辅导参议可否若亲王在外亦兼本京节镇同知葢谓诸王若在外为诸京留守及节镇则其为王传者亦随王出而为同知之官也原书舛误今改正府尉掌警严侍从 司马掌总统本府之事 文学掌赞导礼仪资广学
  
  诸驸马都尉
  公主府府名
  金源 广平 平原 南阳 常山 太原 平阳东平 安定 延安按金史封王郡号十金源广平平原南阳常山太原平阳
  东平安定延安封公主县号三十乐安清平蓬莱荣安楼霞寿光灵仙寿阳锺秀恵和冰宁庆云静乐福山隆早徳平文安福昌顺安乐寿静安灵寿大宁闻喜秀容宜芳真宁嘉祥金乡□原此书误以封王之郡号为公主之号今姑仍旧文而附识金史之文以正其缪
  内命妇品
  贵妃 淑妃 徳妃 贤妃俱系一品即四妃也 昭仪 昭容 昭媛 修仪 修容 修媛 充仪 充容充媛俱系二品即九嫔也 婕妤九员系三品 美人九员系四品才人九员系五品即二十七世妇也 宝林二十七员系六品
  御女二十七员系七品 采女二十七员系八品即八十一御妻也
  女官职员通记六尚局内共该女职一千馀员
  尚宫 尚仪 尚服 尚食 尚寝 尚功
  外命妇品
  大长公主 长公主俱系正一品 郡主系从一品 县主系正二品
  东宫命妇品
  良娣二员系三品 良媛二员系四品 承徽十员系五品昭训十六员系七品 奉仪二十四员系九品
  东宫女官职员
  宫正 司正 典正 女史
  文官
  开府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系正一品 特进 崇进俱系从一品○按金史文阶二十有四从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中次曰特进下曰崇进此书以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为正一品特进崇进为从一品与史异然自二品以下皆有正有从则一品不应无正此书可以订金史之误 金紫光禄大夫 银青荣禄大夫俱系正二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俱系从二品 资徳大夫 资政大夫 资善大夫俱系正三品 正奉大夫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俱系从三品 正议大夫 通
  议大夫 嘉议大夫俱系正四品 大中大夫 中大夫少中大夫俱系从四品 中议大夫 中宪大夫 中
  顺大夫俱系正五品 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俱系从五品 奉政大夫 奉议大夫俱系正六品 奉直大夫 奉训大夫俱系从六品 承徳郎 承直郎俱系正七品 承务郎 儒林郎俱系从七品 文林郎 承事郎俱系正八品 从政郎 从仕郎俱系从八品 登仕郎 将仕郎俱系正九品 将仕佐郎 登仕佐郎俱系从九品
  武官
  开府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系正一品 特进 崇进俱系从一品 金紫光禄大夫 银青荣禄大夫俱系正二品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俱系从二品 龙虎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 金吾卫上将军俱系正三品○按金史正三品中曰金吾卫上将军下曰骑骠卫上将军 奉国上将军 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俱系从三品 昭武大将军 昭毅大将军昭勇大将军俱系正四品 安逺大将军 定逺大将
  军 懐逺大将军俱系从四品 广威将军 明威将军宣威将军俱系正五品○按金史正五品上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 信武
  将军按原书误作信威将军据金史改 宣武将军 显武将军俱系从五品○按金史从五品上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 武节将军 武徳将军俱系正六品 武义将军 武略将军俱系从六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俱系正七品 忠武校尉 忠显校尉俱系从七品 忠勇校尉 忠翊校尉俱系正八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俱系从八品 保义校尉 进义校尉俱系正九品 保义副尉 进义副尉俱系从九品
  司天
  自司天太医内侍教坊官各立二十五阶止于从四品其服色品第与文武官同惟不佩鱼若遇佩鱼过正官者亦同文武官佩鱼
  钦象大夫 钦授大夫 正仪大夫俱系从四品○按金史从四品中曰正仪大夫下曰钦授大夫 灵宪大夫 明时大夫 颁朔大夫俱系正五品 云纪大夫 恊纪大夫 保章大夫俱系从五品 纪和大夫 司元大夫俱系正六品 探赜郎授时郎俱系从六品 䆒微郎 灵台郎俱系正七品明纬郎候仪郎俱系从七品○按原书误作候义郎今据金史改正 推策郎按原书误
  作推测郎今据金史改正 司正郎俱系正八品 校景郎 平秩郎俱系从八品 正秩郎按金史作正纪郎 挈壶郎俱系正九品 司历郎 司辰郎俱系从九品
  太医
  保宜大夫 保康大夫 保平大夫俱系从四品 保頥大夫 保安大夫 保和大夫俱系正五品 保善大夫保嘉大夫 保顺大夫俱系从五品 保合大夫 保冲大夫俱系正六品 保愈郎 保全郎俱系从六品 成正郎成安郎俱系正七品 成顺郎 成和郎俱系从七品 成
  愈郎 成全郎俱系正八品 医全郎 医正郎俱系从八品医效郎 医候郎俱系正九品 医痊郎 医愈郎俱系
  从九品
  内侍
  中散大夫 中尹大夫 中侍大夫俱系从四品 中列大夫 中御大夫按原书作中卫大夫今据金史百官志改正 中仪大夫俱系正五品 中常大夫 中益大夫 中卫大夫俱系从五品 中良大夫按金史云天德作中亮 中涓大夫俱系正六品通禁郎 通侍郎俱系从六品 通掖郎 通御郎俱系
  正七品 禁直郎 侍直郎俱系从七品 掖直郎 内直郎俱系正八品 司赞郎 司谒郎俱系从八品 司阍郎司仆郎俱系正九品 司奉郎 司引郎俱系从九品
  教坊
  云韶大夫 仙韶大夫 成韶大夫俱系从四品 章徳大夫 长宁大夫 徳和大夫俱系正五品 景云大夫云和大夫 恊律大夫俱系从五品 庆善大夫 嘉
  成大夫俱系正六品 肃和郎 纯和郎俱系从六品 舒和郎 调音郎俱系正七品 比音郎 司乐郎俱系从七品典乐郎 恊乐郎俱系正八品 掌乐郎 和乐郎俱系从八品 司音郎 司律郎俱系正九品 和声郎 和节郎俱系从九品○按原书脱从六品至正九品凡八阶今据金史补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五
  杂色仪制
  周歳节假日仪
  元旦假三日前后各一日寒食假五日自一百五日前一日为限冬至立春重五立秋重九旬假文字急逺不在此限
  日月食六斋等仪
  遇日月蚀禁酒乐断屠六斋初一初八十四十六廿三廿九上七十五并不许杀生
  官民婚聘财礼仪
  一品不得过七百贯三品以上不得过五百贯五品以上不得过三百贯六品以下及上户庶人不得过二百贯中下户不得过一百贯若婚嫁和同不以等数为限
  禁断红门仪
  除寺观五岳四渎孔子庙许红门馀并禁断
  责保就试仪
  举人应试而有公事在案罪犯不至徒刑者聴责保试若武官并诸经及第官人在任所欲应进士举者但不犯赃私追当罪聴告所属申覆本部所㕔就试旷阙月日俸禄不及○按所㕔当作锁㕔宋史选举志凡命士应举谓之锁㕔金之选举大率依仿宋制故亦有锁㕔之名
  三代同居仪
  三代同居孝义之家委所属申覆朝廷旌表门闾仍免户下三年差拨军役不在此限
  割股孝弟仪
  为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舅姑割股者奴婢为家长同并委所属申覆朝廷官支绢五匹羊两腔酒一瓶以劝孝悌
  致仕迁官半俸仪
  官职不拘品从七十以上告致仕者迁两官六十以上迁一官给半俸外不及六十未至衰老止是疾病难任职事者合给半俸更不在迁官之例
  职官立碑建祠仪
  职官在任虽有政迹百姓不立碑建祠若去思而建立者聴
  随衙每年公用酒曲仪
  京尹及统军司各三百六十秤都运司招讨司诸府各三百秤诸转运司节镇各二百八十秤防御州二百四十秤刺史州军百八十秤诸县六十秤倚郭司县不在此例
  职官交代见月算月仪
  谓如不十月初一日皆为月按此句疑有误 以三十个月为任管课官不在此限 三品以上内外同五十个月诸军都运及诸路转运使六十个月 群牧使三周年 防御使四十个月仍不于界首礼上
  职官授讫差除仪
  程一千里限二十日程二千里限二十五日程三千里限三十日程四千里限三十五日程五千里限四十日随朝官一千里十日二千里十五日三千里二十日三千里外二十五日其假内欲赴任若有事须早遣者不拘此限行程马日行七十里驴及歩人日行五十里车日行三十里
  职官接送人力仪
  职官接送人力于合破数内各给一半在任身故者亦同若送还者须到本所给回文聴还
  职官上任给俸仪
  职官上任不过初二日罢任已过初五日者并给当月俸春秋衣各于二仲月给授职官授讫差除縁公干留住未得之官者计程外聴给到任禄若文牒未至前官依旧在任者其禄两支后官已到前官差出者亦同职官每月合得俸面并依随处估直支钱不得支本色
  镇城院务仪
  镇城院务监当官离本管百里内者掌本镇贼盗并城门锁钥百里外者并烟火词讼
  长官差出带印仪
  州军以上长官遇差出者各许带各职印馀印讫并付本衙门使用
  属官献香茶仪
  监临官遇元日生日受统属官所献香茶酒肉果食同计直十贯以下者聴即同职连判官及因亲相与者非按非字下疑脱在此限三字葢同职连判则非有相临之势因亲相与则应有致厚之情故皆不以十贯之例限之
  职官告侍亲求医致仕仪
  职官告侍亲亲虽未年八十及自病求医解职并年六十以上告致仕者并聴皆谓无所规避者若解由到部或未赴任而有年老及病患难胜职任告致仕者亦聴并许随处官司受理验实转申尚书省
  朝拜祖庙仪
  但有祖庙处官长初赴任以入城日至㕔署盥洗讫便往朝拜以次官并陪位北面立班随朝拜初上任之官别为独班再拜讫升阶上殿再拜搢笏上香跪一奠茶三奠酒出笏跪一拜又再拜讫降阶复位再拜讫乃退
  进士叅贺仪
  外任官长初到任如有管内进士叅贺并用名纸具儒服襕子外躬揖问候官长位前立答至于佐贰以下并用客礼
  随朝迎拜赦诏仪
  宣赦日于应天门外设香案及设香舆于案前设桌子自皇太子宰臣以下序班候班定阁门官于箱内捧赦书出门置于案阁门官案东立南向称有赦赞皇太子宰臣百僚再拜皇太子少前上香设拜复位皇太子宰臣百僚再拜阁门官取赦书授尚书省都事都事跪受及尚书省令史二人举捧同陞于桌子读百官皆跪聴读讫赦书置于案都事复位百官再拜搢笏舞蹈出笏伏兴再拜拱卫直以下三称万岁讫乃退
  诰敕
  立国之初多沿辽制文武官五品除授并用黄纸为敕牒五品以上方用诰诰用五色绫三品方用罗按金史选举志云官诰亲王一品皆五色罗二品以下五色绫又云金格五品以上五色罗六品以下五色绫与此所言皆不同葢由历朝更定各据一时之制言之故彼此互异云二品一品加销金或曰瑞草或曰祥鸾皆遍地焉轴或木或牙或犀或七宝皆随品从除授依旧以黄纸为牒又加白纸为宣唯三品郡夫人以上诰轴与罗销金外加锦囊罩以红络饰以小金铃金铎制作极华丽
  除授
  选举之外有奏补法有世袭法有封赠法其奏补法不论文武有奏补任子恩如状元及第初授承议郎系从六品便可䕃两子按金史选举志旧制状元授承徳郎大定十四年官制文武官皆从下添两重状元更授承务郎葢宋阶有承议郎金初因之后乃改为承徳然承徳郎实正七品非从六品也并无员数且如䕃补格法一品䕃七人并补阁门祗候二品䕃六人三品䕃五人并补内供奉班祗候无致仕遗表恩泽其世袭法如世袭千户一职金国深重其赏非宗室勲臣之家不封也勲臣之家亦止本色人及契丹奚家而已所袭官职亦非一等上自明威将军下至千户三百户若袭封之人已亡及因他故合去官者许令长男继之如长男已亡或笃疾废者长孙继之长男与长孙俱亡次子继之本枝或绝兄弟继之无兄弟者近亲属继之其封赠法皆依宋朝旧制止无加封若既封之后必待及品格则再封兼止从其官不从其职文臣则朝列大夫武官则宣武将军以上五品官方聴封赠
  天㑹皇统科举
  科举取士有沈州榜平州榜真定榜至太宗天㑹十年国内太平下诏如契丹开辟制限以三岁有乡府省三试之设每科举时先于诸州分县赴试若诗赋兼论策作一日经义兼论策作三日号为乡试悉以本县令为试官时秀士有未愿赴者州县必根刷遣之愿试之士唯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次年春分三路类试自河以北至女直皆就燕自闗西至河东就云中自河以南就汴谓之府试试诗赋论时务策经义则试五道三策一论一律义凡二人取一榜首曰府元至秋尽集诸路举人于燕名曰㑹试凡六人取一榜首曰敕头亦曰状元分三甲曰上甲中甲下甲上甲赐绯敕头补承徳郎即南朝之承议郎也七年至奉直大夫谓之正郎第二第三人八年或九年中甲十二年下甲十五年不以所居官髙卑皆迁大夫中下甲服绿例赐银带府试差官取㫖尚书省降札知举一人同知二人又有弥封誊录监门之类试闱用四柱揭彩其上目曰至公楼主文登之以观试或有私者停官不叙仍决沙袋亲戚不回避尤重书法凡作字有㸃画偏旁㣲误者皆曰杂犯先是考校毕知举即唱名近岁上中下甲杂取十名纳国子监中下翰林院重考实欲私取权贵也考校时有不合格者先榜其名而黜之试院欲开馀人方知中选熙宗立又増専经神童法律三科为杂科按金史金有词赋经义䇿论律科经童等科经义科専治一经而别无専经之科又史言经童之科熙宗即位之二年始备其列而律科则始见于海陵正隆元年此书与张棣金图经 皆言熙宗增専经神童法律三科为杂科皆与史不合然不擢用止于簿尉専经至于为直省官事宰执持笔砚童子科止有赵宪甫位至三公此太宗熙宗继世取士之科也
  天徳科举
  海陵炀王弑熙宗自立改皇统曰天徳甚有尊经术崇儒雅之意始设殿试又以乡试聚于州限三人取一人府试分六处河北东路西路中都路于大兴府临潢㑹宁东京等处于大定府西京河东南路北路于大同府大名路山东东路西路于东平府南京等路于开封府京兆鄜延庆原熙秦等路于河中府并限四人取一省试以五百人为定格殿试亦黜落中第之人多寡不等临期取㫖又将第一人特加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第二第三人止授徴仕郎其馀并授从仕郎次举又罢専经经义神童止以辞赋法律取士辞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至世宗立省府试各添论䇿一场将殿试第一人依旧承议郎第二第三人儒林郎并赐绿馀皆从仕郎至今不易此海陵炀(“旦”改为“𠀇”)王天徳以后科举之制也大金国自太宗开国之后状元凡二十馀人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六
  皂隶
  皂隶出身与䕃人等甚以为重如州郡都吏出职并补将仕郎授录事判官司候司判市丞至儒林亦䕃子部吏缺人令州县择人贡之十年无公私过犯补昭信校尉授下县令或录事渐亦可至知州同知
  浮图
  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惟禅多而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等所赐号曰大师曰大徳并赐紫国师者在京之老尊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帝有时而拜服真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者帅府僧职也皆择其道行髙者限三年为任任满则又别择人张官府设人从僧尼有讼者皆理而决遣之并服紫袈裟都纲者列郡僧职也亦以三年为任有师号者赐紫无者如常僧服维那者县僧职也僧尼有讼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并申解僧录都纲司
  道教
  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帅府置司正曰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箓精専者授之以三年为任任满则别择人其后熙宗又置道阶凡六等有侍宸授经之类诸大贵人奉一斋施动获千缗道教之传有自来矣
  科条
  金国之法极严杀人剽劫者掊其脑而致之死籍其家为奴婢亲戚欲得者以牛马财物赎焉其𧷢以十分为率六归主四没官罪轻者决柳条罪重者赎以物贷命则割耳鼻以志之其狱掘地数丈置囚于其中罪无轻重悉笞背州县官各许専决当其有国之初刑法并依辽制常刑之外又有一物曰沙袋以革为囊实以沙石系于杖头人有罪者持以决其背大率似脊杖之属惟数多焉自熙宗立始加损益首除沙袋之制至皇统间又下学士院令讨论条例颁行天下目之曰皇统新制近千馀条海陵弑熙宗自立又去脊杖以其近人心故也斩刑者与上古之制一也处死者免决重杖止令紟紷绞也流者不流犯人之家属徒者非谓杖脊代徒实拘役也徒止五年五年以上即死罪也徒五年则决杖二百四年百八十三年百六十二年百四十一年百二十杖无大小止以荆决臀实数也拘役之处逐州有之曰都作院所徒之人或使之磨甲或使之土工无所不可脚腕以铁为镣镰锁之罪轻者用一罪重者二之朝纵暮收年限满日则逐便不得依旧为百姓刑法与旧不相逺惟僧尼犯奸者强盗不论得财与不得财者并处死强奸者罪死则与古法异
  赦宥
  金国以赦宥最为大事或改元或生子或册封或迁都或灾异并皆肆赦罪无减等一例放之每赦必有恩内外小大文武百官并与覃迁一资熙宗临季年一岁两赦海陵立常谓赦宥非国家常典若恵奸宄则贼良民诏告天下自今已往更不议赦不两年躬自蹈之其后复有改正隆赦迨世宗立才数年间已降三赦然洪忠宣松漠记闻云北朝惜赦无郊霈余衔命十五年才见两赦一为伊勒图喀叛一为皇子生岂是时天㑹年间惜赦而此后不惜赦邪
  屯田
  屯田之制本出上古金国行之比上古之制尤简废齐国后虑中州有懐二三之意按原书作懐王三户四字据金图经改始置屯田军非止女直契丹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赐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春秋量给衣服若遇出军之始月给钱米米不过十斗钱不过数千老㓜在家依旧耕耨亦无不足之叹今屯田去处大名府山东河北两闗诸路皆有之约一百三十馀千户每千户止三四百人所居止处皆不在州县筑寨处村落间千户百户虽设官府亦在其内
  田猎
  金国好田猎昔都㑹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候冬月则出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随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围名曰围场待狐兔猪鹿散走于围中帝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馀人捕之饮食随处而进或与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所海陵以其子光瑛年十二获獐取而告太庙世宗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无諌曰作乐曰饭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
  兵制
  金国凡用师征伐上自大元帅中而万户下至百户饮酒㑹食略不间别与父子兄弟等所以上下情通无闭塞之患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自卑者始议毕即漫灭之不闻人声军将行大㑹而饮使人献策主帅聴而择焉其合者即为特将任其事暨师还战胜又大㑹问有功者随功髙下支赏举以示众薄则増之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七
  两国往来誓书
  大宋与大金国誓书
  维宣和五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寅朔四日丁巳大宋皇帝致誓书于大金大圣皇帝阙下天之所助者信履信思乎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昨以大金大圣皇帝创兴并有辽国遣使计议五代之后䧟入契丹燕地幸感好意特与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并属县及所管户民縁为辽国尚为大金所有以自来交与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文合直物色常年搬送南京平州改为南京界首交割色物数已载前后往复议定国书每年并绿矾二千栲栳按齐东野语云宣和甲辰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绿矾二千栲栳原书绿矾误碌矾今改正两界侧近人户不得交侵盗贼逃人彼此无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间谍诱扰边人若盗贼并𧷢捉收本国法科罪讫𧷢虽不获踪迹到处便勒留偿若有暴盗或因别故合举兵众须得闗报沿边官司两国疆界各自防守两朝界内地各如旧不得遮堵道路至如将来殊方异域人事往来无得禁止所贵久通欢好庶保万世茍违此约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専具披述不宣谨白
  大金国回大宋誓书
  维天辅七年岁次癸卯四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大金皇帝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惟信与义取天下之大器也以通神明之心以除天下之害昨以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肆用兴师事近诛吊贵国遣使航海议计若将来并有辽国愿还幽燕故地当时曽有誓约迺者亲领兵至燕一方不攻自下尚念始欲惇好特与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并属县及所管民户与之如约今承来书縁有辽国尚为大金所有同前云云○按原书此下有社稷倾危四字考此当在下文于此处文义不□今移正本朝欲恊和万邦大示诚信故与燕地兼同誓约茍或违之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如变渝在彼一准信誓不以所与为定専复书披达不宣谨白
  大宋誓书及差康王出质
  契勘太上皇与大圣皇帝浮海结约欲卜万年偶因手诏平山张觉招纳判亡至使欢盟变为兵革遂致大金数路兴师今大圣皇帝次子郎君兵次城下虽悔何及専差知枢密院事李棁等趋诣军前引过乞和正月十日迺承计议使髙永张愿恭赍到文字大开容引备谅纯诚拯救生灵敦结盟好载惟髙义深剧感悰已戒攸司悉从定约太上皇与大金大圣皇帝及今皇帝义同兄弟今来回书当依契丹旧例礼从伯侄施行已许放黄河更不为界可于太原中山河间等府一带所辖县镇分画疆土系自大金议定以后比至立了疆界屯兵已前于内别有变乱处所当朝自当应管擒制交送至于尺土一民不令侵犯招纳若是与三府以南州军犬牙出入不齐去处临时两相兊易应自亡辽播越之时北界流离而来并系大金叛亡诸职官工匠三教百姓除元不曽到并已死外凡一应见在并尽数遣还其在京即令随逐前去在外者接续发遣一无停匿残害错失除自来合交金银匹帛并杂物折物决无麄恶期斯言之信金石不渝有违此盟神殛无赦宗社倾覆子孙不享所有其馀该载不尽合约事件并依前立誓书施行逺冀英懐永同重誓今差给事中李邺左武大夫髙世则充计议使副伏惟照察谨白
  金国元帅回奏
  大金都经略处置使两路都统干里雅布正月十二日大宋皇帝遣使降到誓文大开详审推见圣意勇于改悔来践旧好叙定兄弟之义卜于万代更不渝变斯乃社稷生灵之福也当司深为感切遽解重围收聚兵马钤束将校更不令驱虏杀戮既复旧约欲成长久切虑岁输物帛稍多难以经逺施行兼奉宣命若能悔祸责委约中理㑹今又减放一百万贯当年只纳一百万贯文折物并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仍为今岁分拨疆土事忙直候来年正月依应旧例交纳如令交割结绝之后茍有违变神明鉴殛俾坠其师伏乞照察谨奏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七
<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八
  京府州军
  统分天下二十路
  中都路  南京路  西京路  东京路
  北京路  临潢府路 㑹宁府路 咸平府路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河东南路 河东北路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大名府路 京兆府路鄜延路  庆原路  熙河路金史作临洮路秦凤路金史作凤翔路
  京府都镇防御州军等级
  京都留守司六处
  上等二处
  中都大兴府南京开封府
  中等四处
  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上京㑹宁府地名金源
  都运司一处
  中都路大兴府置司
  转运司十三处
  南京路开封置司北京路大定置司西京路大同置司东京路咸平置司河东南路平阳置司河东北路太原置司山东东路益都置司山东西路东平置司河北东路河间置司河北西路真定置司陕西东路京兆置司陕西西路平凉置司㑹宁府路隆州置司
  统军司三处
  南京路南京置司陕西路京北置司山东东路益都置司
  招讨司三处
  西南路丰州置司西北路桓州置司东北路泰州置司
  提刑司九处
  中都西京路大同置司南京路南京置司北京临潢路临潢置司东京咸平府路东京置司上京海兰等路上京置司河东南北路汾州置司河北东西大名府路河间置司陕西东西等路平凉置司山东东西路济南置司
  总管府十四处
  上等七处
  平阳府建雄军真定府成徳军益都府镇海军东平府天平军京兆府永兴军太原府武勇军大名府天雄军
  中等四处
  河间府瀛海军庆阳府安国军临洮府镇洮军凤翔府凤翔军
  下等三处
  延安府彰武军咸平府安东军临潢府地名西楼
  散府八处按金图经散府九有㑹宁府而京惟五葢海陵曾废上京改为散府也上等二处
  河中府䕶国军济南府兴徳军
  中等三处
  归徳府宣武军河南府徳昌军平凉府平凉军
  下等三处
  广宁府镇宁军兴中府彰武军彰徳府彰徳军
  节镇三十九处
  上等十处
  绛州绛阳军定州定武军懐州沁南军莱州定海军密州安化军沧州横海军潞州昭义军汾州汾阳军冀州安武军邢州安国军
  中等十处
  代州震武军同州定国军雄州永定军保州顺天军兖州泰定军邠州静难军泾州彰化军朔州顺义军平州兴平军奉圣州武定军
  下等十九处
  蔚州忠顺军义州崇义军许州昌武军徐州武宁军丰州天徳军岚州镇西军邓州利汝军○按金史作武胜军鄜州保大军巩州通逺军隆州利渉军应州彰国军云内州开逺军盖州辽海军宗州归化军懿州宁昌军锦州临海军泰州徳昌军卫州河平军桓州咸逺军
  防御二十一处
  上等七处
  博州 徳州 洺州 棣州 孟州 亳州 沂州
  中等七处
  清州 蔡州 华州 浚州 郑州 泗州 宿州
  下等七处
  陕州 肇州 颍州按原书作棣州棣州为上防御已见上此据金史当作颍今改正河州 泰州 陈州 陇州
  刺史七十五处
  上等十四处
  解州 景州 沃州 深州 泽州 石州 环州原州 汝州 隰州 兰州 㑹州 耀州 徳顺州
  中等二十五处
  涿州 蓟州 滦州 沈州 曹州 淄州 登州嵩州 单州 唐州 祁州按原书误作初州考金志无初州而河北西路有祁州中刺 史今改正辽州 沁州 海州 濵州 潍州 恩州济州 邳州 开州 乾州 丹州 坊州 宁州磁州按原书无磁州上言中等刺史州二十五而所列止于二十四考金史河北西路有磁州中刺史此书不载葢传冩脱去耳今补正
  下等三十六处
  易州 通州 顺州 霸州 遂州 利州 信州安州 庆州 澄州 复州 宏州 韩州 睢州寿州 建州 莫州 蠡州 威州 武州 滑州管州 濮州 商州 虢州 献州 吉州 忻州洮州 净州 抚州 安肃州 贵徳州 宣徳州宁迁州 东胜州
  十六军并改作州
  上等三处
  泰安州 滕州按原书作胜州考元史地理志云东胜州唐胜州即前下等刺史之东胜州也不应复出葢胜字当作滕金史地理志山东西路有滕州本宋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更今名今改正宁海州
  中等三处
  平定州 钧州 莒州
  下等十处
  岢岚州 宁化州 保徳州 隩州 绥徳州 保安州 葭州 镇戎州 积石州 来逺州
  总计
  京府州军一百七十九处 城塞堡闗一百二十二处县六百八十三处 镇四百八十八处 添税务一
  百八十二处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初兴风土
  金国初兴地在契丹东北隅地饶山林田宜麻榖土产人参蜜蜡北珠生金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鹯海东青之类兽多牛马麋鹿野狗白彘青䑕貂䑕其人勇悍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得其潜伏之所又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其居多依山谷聨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髙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衣履稍薄则堕指裂肤惟盛夏如内地俗勇悍喜战鬬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河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其乐惟古笛其歌惟鹧鸪曲其疾病无医药尚巫祝病者杀猪狗以禳之或用车载病者入深山大谷以避之其亲友死则以刀釐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其道路无旅店行者息于民家主人初则拒之拒之不去方具饭食而纳之其市无钱以物博易亦无工匠其舍屋车帐往往自能为之其礼则拱手退身为喏跪右膝蹲左膝拱手摇肘为拜其节序元旦则拜日相庆重五则射柳祭天税赋无常随用度多寡而敛之与契丹言语不通而无文字赋税科发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多以牛驴负物遇雨则张牛革以御之缓则射猎急则战鬬宗室皆谓之郎君事无大小皆属焉
  男女冠服
  金俗好衣白辫髪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髪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妇人辫髪盘髻亦无冠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妇人或裹逍遥或裹头巾随其所好至于衣服尚如旧俗土产无桑蚕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麄细为别又以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纻丝绵䌷为衫裳亦间用细布秋冬以貂䑕青䑕狐貉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絁䌷贫者春夏并用为衫裳袜袴皆以皮妇人衣曰大袄子下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笼之
  婚姻
  金人旧俗多指腹为婚姻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渝婿纳币皆先期拜门戚属偕行以酒馔往少者十馀车多至十倍饮客佳酒则以金银斻按斻字疑当作瓶贮之其次以瓦斻列于前以百数賔退则分饷焉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宴罢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𤋎乳赂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婿党罗拜其下谓之男下女礼毕婿牵马百匹少者十匹陈其前妇翁选子姓之别马者视之好则留不好则退留者不过什二三或皆不中选虽婿所乘亦以充数大抵留马少为耻女家亦视其数而厚薄之一马则报衣一袭婿皆亲迎既成婚留于妇家执仆隶役虽行酒进食皆躬亲之三年然后以妇归妇氏以奴婢数十户牛马数十群每群九牸一牡以资遣之夫谓妻为萨尔罕妻谓夫为爱根
  一云婚嫁富者以牛马为币贫者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聴者有求娶欲纳之即携而归后方具礼偕来女家以告父母无论贵贱人有数妻
  饮食
  饮食以豆为浆及嗜半生米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嗜酒好杀酿麋按原书作麋考胡峤陷北记及通考皆作麋今改正为酒醉则缚之俟其醒不尔杀人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四十
  许奉使行程录
  宋著作郎许亢宗为贺金帝登位使时太宗嗣立之次年在宋为宣和六年也自雄州起直至金帝所都㑹宁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是时金国尚未有伐宋意故其礼南使也甚厚今自临安府馀杭门起程至雄州凡三千二百七十里又自雄州至上京㑹宁府二千七百五十里通计六千零二十里
  第一程 自雄州六十里至新城县
  雄州三十里至白沟巨马河源出代郡涞水由易水界至此合流东入于海河阔止十数丈深可二丈宋与契丹以此为界旧容城县附雄州归信县寄垒自壬寅年冬于河北岸创筑容城县新垒过河三十里到新城县辽太祖入幽州唐庄宗以铁骑五千败之于新城即此地也旧为契丹边面自与宋朝结好百馀年间楼壁仅存
  第二程 自新城县六十里至涿州
  涿州古涿郡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昔为契丹南寨边城楼壁并存及郭药师举城南降不经兵火人物富盛井邑繁庶近城有涿河刘李河合范河东流入海故又名范阳
  第三程 自涿州六十里至良乡县
  良乡乃唐庄宗时赵徳钧所镇也幽州岁苦契丹侵钞转饷乃于盐沟置良乡县即此地属燕山府自经兵火之后屋舍居民靡有孑遗帅臣复加修筑楼壁焕然更新离良乡三十里过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宫仿佛如黎阳三山制度
  第四程 自良乡六十里至燕山府
  燕山乃古冀州地舜以冀州广逺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阴之地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唐置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自晋割赂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户口安堵人物丰庶州宅用契丹旧大内壮丽夐绝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绵绣组绮精绝天下蔬蓏果实稲粱之类靡不毕出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民尚气节秀者读书次习骑射耐劳苦既城后逺望数十里宛然如带回缳缭绕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也国初更府名曰燕山军额曰清城周围二十七里楼壁髙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地堑三重城开八门
  第五程 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县
  潞县东半里许有潞沙曹操征乌丸袁尚等凿渠自滹沱由𣲖水入潞沙即此地也
  第六程 自潞县七十里至三河县
  三河县隶蓟州后唐赵徳钧于幽州东置三河县以䕶转输即此地也
  第七程 自三河县六十里至蓟州
  蓟州乃渔阳也因问天宝禄山旧事人无能知者
  第八程 自蓟州七十里至玉田县
  玉田县之东北去景州百二十里自甲辰年金人杂奚人入城每边人告急四月之内凡三至尽屠军民一火而去宣抚使王安中创筑此县后改为经州
  第九程 自玉田县九十里至韩城镇
  镇有居民可二百家并无城
  第十程 自韩城镇五十里至北界清州
  出韩城镇东行十馀里至金国所新立地界并无沟堑惟以两小津堠髙三尺许其两界地东西阔约一里许内两界人户不得耕种行人并依奉使契丹条例所至州备车马䕶送至界首前期具国信使副职位姓名闗牒北界备车马人夫以待彼中亦如期差接伴使副于界首伺候两界各有幕次行人先令引接赍国信使副门状过彼彼亦令引接以接伴使副门状回示仍请过界于例三请方上马各于两界心对马立引接互呈门状各举鞭虚揖如仪以次行马四十里至清州各相劳问州原是石城县金国新改为清州兵火之后居民才百馀家是晚酒五行进饭其食品不可向口自此以东遇馆顿或宿程其供应人旋于居民汉儿内选之每遇迎送南使则给银牌入主干者各悬一枝于腰间名曰银牌天使
  第十一程 自清州九十里至滦州
  滦州古无之唐末天下乱辽太祖取平营刘光守据幽州暴虐民不堪命多亡逃依辽太祖为主筑此以居之州处平地负麓面冈东行三里许乱石重叠形势险峻河经其间河面阔三百歩亦控扼之所也水极清泚临河有大亭名曰濯清为塞北之绝景郡守将迎于此向程锡宴是州
  第十二程 自滦州四十里至望都县
  民既入契丹依辽太祖即于所居处创立县名随其来处乡里名之故有望都安喜之号唐庄宗以铁骑五千退保望都即此县按通鉴唐庄宗救王都将铁骑五千先进契丹退保望都此云庄宗退保望都误也又按胡三省注通鉴云望都在定州东北六十里乃汉唐旧县非契丹新立之望都县也
  第十三程 自望都县六十里至营州
  营州古柳城舜所筑也乃殷之孤竹国汉唐辽西地金国讨张㲄是州之民屠戮殆尽存者贫民十数家是日行人馆于州宅古屋十数楹庭有大木十数株枯腐蔽野满目凄凉使人有吊古悼亡之悲州之北六七里间有大山数十其来甚逺髙下皆石不产草木特立州后如营卫然恐州亦以此而得名乎
  第十四程 自营州一百里至润州
  离营州东行六十里至渝闗并无保障但存遗址有居民三数家登髙回望东自碣石西彻五台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中有五闗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马山之南地则五榖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出闗未数十里则皆童山浊水瘠卤弥望黄茅白草莫知其极葢天设此以限南北也自兹以东类皆如此更不再叙
  第十五程 自润州八十里至迁州
  彼中行程并无里堠但以行彻一日即记为里数是日行无虑百馀里金人居常行马率皆奔轶此日自早饭罢行至暝方到道路绝人烟不排中顿行人饥渴已甚自兹以东类皆如此
  第十六程 自迁州九十里至习州
  迁州东门外十数步即古长城所筑遗址宛然
  第十七程 自习州九十里至来州
  第十八程 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
  离来州三十里即行海东岸俯挹沧溟与天同碧穷极目力不知所际是寺去海半里许寺后有温泉二池望海中有一大岛楼殿窣堵波之上有龙宫寺见寺僧十数人是夜行人皆野盘
  第十九程 自海云寺一百里至红花务
  此一程尽日行海岸红花务乃金人𤋎盐所去海一里许至晚金人馈海鱼数十枚烹作羹味极珍
  第二十程 自红花务九十里至锦州
  自出榆闗东行路如平掌至此㣲有登陟经由十三山下
  第二十一程 自锦州八十里至刘家庄
  是夜行人俱野盘
  第二十二程 自刘家庄一百里至显州
  出榆闗以东行南濒海北限大山尽皆麄恶不毛至此忽峭㧞摩空苍翠万仞全类江左乃医巫闾山也成周之时以医巫闾作镇其逺如此
  第二十三程 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
  第二十四程 自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
  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度水多被溺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馀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隋唐征髙丽路皆由此秋夏多蚊虻不分昼夜无牛马能致行以衣被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则蒿草薫烟稍免雾气务基依水际居民数十家环绕弥望皆荷花水多鱼徘徊久之颇起懐乡之思
  第二十五程 自梁鱼务百十三里至摩绰寨
  离梁鱼务东行六十里即过辽河以舟度阔狭如淮过河东亦行淀五十里旧广州惟古城有贫民三五家是夜宿摩绰寨
  第二十六程 自摩绰寨八十里至沈州
  第二十七程 自沈州七十里至兴州
  辽太祖破渤海国建为东京路自此所至屋宇虽皆茅茨然居民稍盛食物充足离兴州五十里至银州中顿又四十里至咸州
  第二十八程 自兴州九十里至咸州
  未至咸州一里许有幕屋数间供帐皆备州守出迎礼如制就坐乐作有腰鼓芦管笛琵琶方响筝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词与南朝一同酒五行乐作迎归馆次日早有中使抚问别一使赐酒果一使赐宴赴州宅就坐乐作酒九行食品杂进名曰茶饭金国每赐宴必贵臣押伴是日押伴贵臣陪酒辄大言说金国之强控弦百万无敌于天下使长折之曰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员三万里劲兵数百万岂为弱耶某衔命逺来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大金皇帝止令太尉来伴行人酒食何尝令大言以相罔也辞气俱厉押伴者气慑使长许亢宗饶之乐平人以才被选为人醖藉似不能言者临事敢发如此金人壮之
  第二十九程 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
  自咸州四十里至肃州又五十里至同州离咸州即北行平地沃壤居民所在皆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东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罗山山内深逺无路可行其间出人参白附子深处与髙丽接界山下至州行路可三十里
  第三十程 自同州四十里至信州
  回程锡宴于此
  第三十一程 自信州九十里至布哩贝勒寨
  第三十二程 自布哩贝勒寨四十里至黄龙府辽太祖初攻渤海射黄龙于此地即建为州府是日州守迎迓如仪有中使抚问赐酒果锡宴一如咸州制自此东行
  第三十三程 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色贝勒寨府为契丹东寨当契丹强盛时擒获异国人则迁徙散处于此南有渤海北有特哩吐浑东南有髙丽靺鞨东有女直室韦北有乌舍西北有契丹回纥党项西南有奚故此地杂诸国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通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第三十四程 自托色九十里至玛齐喇贝勒寨道傍有契丹旧益州賔州皆空城
  第三十五程 自玛齐喇一百里至科尔戬寨
  离玛齐喇行六十里即古乌舍寨寨枕混同江湄其源来自广漠之北逺不可究自此南流五百里接髙丽鸭绿江入海按混同江即活同几河源出黒山之西麓其山乃长白之支峰也其下流至查匪噶山之北与黒龙江合此云混同江源出广漠之北葢误以黒龙江之源为混同江之源耳又混同江在长白山之北下流入黒龙江东北流至别夹阿山西南而入海鸭绿江出长白山之南西南流至朝鲜界而入海此云混同江 南流接髙丽鸭绿江入海亦误江面阔可半里许寨前髙岸有柳树沿路设行人幕次于下金人尤师李靖居于是靖累使宋朝此排中顿由是饮食精细绝佳时当仲夏藉树阴俯瞰长江𩙪风拂面盘薄少顷殊忘鞍马之劳过江四十里宿科尔戬寨
  第三十六程 自科尔戬寨九十里至济古尔贝勒寨自科尔戬寨东行五里即有溃堰断堑自北而南莫知逺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与女直两国地界也八十里直至来流河行终日无寸木地不产泉人携水以行岂天以限两国也来流河阔三十馀丈以船渡又五里至济古尔寨自北以东散处原隰间尽女直人更无异族无市井卖买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
  第三十七程 自济古尔寨七十里至达哈寨
  第三十八程 自达哈寨四十里至布达寨
  是日金使前来排办袛候
  第三十九程 自布达寨五十里至馆
  行二十里至乌绅郎君宅接伴使副具状辞馆伴使副于此始见如接伴礼金国每差接伴馆伴送伴客省使必以女直渤海契丹人物白晰详缓能汉语者为之复有中使抚问赐酒果宴并如常仪毕又行三十里至馆馆惟茅舍数十间堂室皆帟幕武夫守䕶甚严此去国都尚十里次日赐酒果次早馆伴同行马可五七里一望平原旷野间有居民千馀家星罗棋布更无城郭里巷率皆背阴向阳又三里命去伞近阙可百步有阜宿围绕三数顷并髙丈馀云皇城也至宿门就龙台下马歇定酒三行少顷闻鞞鼓声人歌引三奏乐作阁门使及祗坐班引入即捧国书及陈礼物于庭下传进如仪赞通拜舞抃蹈讫使副上殿以次就坐馀并退山棚之左曰桃源洞右曰紫㣲洞中作大牌曰翠㣲宫髙五七丈建殿七栋甚壮榜额曰乾元殿階髙四尺階前土坛方阔数丈名龙墀殿内有兵数千人分两壁立四面兴筑架屋数千百间金帝御座前施朱漆银装金几按果楪酒器皆金玉酒味食品皆珍美乐部二百人乃契丹教坊四部也酒五行食毕各赐袭衣袍带使副以金馀人以银谢毕归馆次日中使赐酒果复赐饩以绵帛折充次日再诣阙庭赴花宴并如仪酒三行乐作鸣钲击鼓百戏出场酒五行各起就帐戴色绢花各二十馀枚谢罢复坐酒七行归馆次日又有中使赐酒果复有贵臣就赐并伴射于馆内庭下既陈设乃乐作酒三行伴射贵臣馆伴使副国信使副离席就射三矢弓弩从便用之胜负各有差就赐袭衣鞍马次日朝辞仪如见时酒果毕就殿上请国书捧下殿赐使副袭衣物帛鞍马三节人物各有差拜辞讫就馆酒行乐作名为惜别之㑹又曰换衣灯宴酒三行各出衣服三数件或币帛交遗每常相聚惟劝酒食不敢多言至此夜语笑甚款酒不计巡以醉为度皆旧例也次日回程起发至乌绅郎君宅馆伴使副展状辞去送伴使副于此相见如仪有中使抚问赐酒果皆如来时至信州滦州同此回程更不再叙至清州将出界送伴使副夜具酒食亦为惜别之㑹各出衣服数件或币帛交遗情意甚勤次早发回至界有幕次下马而望我界旗帜甲马车舆帟幕以待人皆有喜色少顷乐作酒五行上马复同送伴使副赴我幕次乐作酒五行上马复送至两界中彼使副回马对立马上交奉酒一杯换所执鞭以为异日相念之意引接展状举鞭揖则各背马回顾少顷进数步踌躇为不忍别之状如是乃行彼中人情皆凄恻为之挥泪南人无之按此所言行程与金图经及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载互有不同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四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四十一
  译改国语解
  珠噜凖满洲语珠噜双也凖灶也原作朱里真今改正
  鲁尔锦满洲语声音浊也原作虑真今改正
  特哩蒙古语整齐也原作铁离今改正
  哈斯罕满洲语篱也原作合苏馆今改正
  辉发今地名原作回霸今改正
  瑚兰满洲语烟洞也原作胡来今改正
  杨格人名原作杨割今据字面改正
  阿古逹金太祖名原作阿骨打今据字面改正
  和哩布满洲语令其圈之也原作劾里钵今改正
  富尔逊满洲语锯木之末也原作颇淑剌今改正
  乌雅舒人名原作乌雅束今据字面改正
  乌奇迈金太宗名原作吴乞买今据字面改正
  和里玛蒙古语米心雪也原作曷剌马今改正
  贝勒满洲语管理众人之称也原作孛烈又作孛堇今并改正
  都古噜讷蒙古语满也原作迪古乃今改正
  尼雅满满洲语心也原作粘罕又作粘安今并改正
  呼沙呼满洲语鸱鸮也原作胡沙虎又作忽斜虎今改正
  赫舎哩姓也原作纥石烈今从八旗姓谱改正
  堪布唐古特语方丈也原作龛福今改正
  萨哈满洲语畋猎也原作撒改今改正
  和卓满洲语美好也原作劾者又作古贞又作环州又作合住今并改正
  嘉哩满洲语巡察也原作解里今改正
  固绅满洲语三十数也原作胡舍今改正
  尼楚赫满洲语珍珠也原作银术割又作银朱哥今并改正
  伊里满洲语立也原作移烈今改正
  罗索满洲语极湿难耕地也原作娄室又作娄宿今并改正
  栋摩满洲语茶桶也原作阇母又作东谟今并改正
  斡里雅布满洲语弃也原作斡离不今改正
  鄂尔多满洲语亭也又作干里朵又作讹鲁朵今并改正
  章努人名原作章奴今据字面改正
  伊勒都克满洲语顺便也原作胡睹今改正
  鄂和满洲语两腋也原作阿忽今改正
  伊都满洲语班次也原作余睹又作馀都今改正
  安札满洲语犁也原作阿芝川今改正
  照苏蒙古语钱也原作赵三今改正
  阿古齐蒙古语宽也原作阿鹘产今改正
  锡林满洲语健锐也原作习烈今改正
  额鲁满洲语葱也原作讹鲁今改正
  雅哈满洲语炭火也原作佯海今改正
  苏赫满洲语斧也原作随涧今改正
  舒噜满洲语珊瑚也原作实鲁今改正
  富察氏姓也原作蒲察氏今从八旗姓谱改正
  唐古氏姓也原作唐括氏今从八旗姓谱改正
  费摩氏姓也原作裴满氏今从八旗姓谱改正
  乌绅满洲语田也原作兀室今改正
  乌赫埓满洲语总之也原作乌曷鲁今改正
  札拉满洲语媒人也原作查剌今改正
  逹实唐古特语吉祥也原作大石今改正
  乌勒希满洲语袖也原作乌歇今改正
  富勒结满洲语吹也原作蒲结今改正
  逹兰满洲语河堤也原作挞懒又作逹楞今改正
  朗色穆鲁满洲语朗色污秽也穆鲁山梁也原作剌撒毋卢今改正
  阿穆满洲语伯母也原作阿母今改正
  实罕满洲语筒也原作室曷今改正
  摩啰欢满洲语眼珠圆大也原作谋梁虎今改正
  鄂勒欢满洲语干湿之地也原作窝里嗢今改正
  乌珠满洲语首也原作兀术今改正
  鄂勒珲满洲语干湿之地也原作窝里混今改正
  阿昆布满洲语尽也原作阿骨保今改正
  安班贝勒满洲语安班大臣也贝勒管理众人之称也原作谙版勃极烈今改正
  舍音摩满洲语白木也原作斜也马今改正
  富勒呼满洲语口袋也原作蒲鲁虎又作蒲路虎今改正
  古哩布满洲语移挪也原作䕫离不今改正
  呼噜满洲语竹口琴也原作胡鲁今改正
  色埓黙满洲语顺刀也原作撒卢毋又作斜烈今改正
  实讷蒙古语新也原作室奴今改正
  托卜嘉满洲语膝葢骨也原作挞不也今改正
  迪里索伦语头也原作缔里今改正
  科里满洲语条例也原作槁里今改正
  徳哩布满洲语兴起也原作特离今改正
  道拉满洲语誊写也原作铎剌今改正
  伊逊蒙古语九数也原作乙信今改正
  特格满洲语钩也原作特可今改正
  玖格人名原作九哥今据字面改正
  马武人名原作马五又作玛古今据字面改正
  赫噜满洲语车轮也原作曷鲁今改正
  三宝努人名原作三宝奴今据字面改正
  温都满洲语竖也原作温敦今改正
  色哩满洲语稀少也原作赛里今改正
  逹塔满洲语头目也原作兜答今改正
  厮敖拉唐古特语厮敖青色也拉神也原作厮剌今改正
  和勒端满洲语果松也原作曷董今改正
  巴哩苏蒙古语执也原作抜离速今改正
  古鲁尔人名原作骨卢尔今据字面改正
  伊兰满洲语三数也原作移赉今改正
  和尼蒙古语羊也原作活女今改正
  硕格满洲语银锭也原作韶合今改正
  萨里罕满洲语担当也原作撒里喝今改正
  博索满洲语布也原作抜束今改正
  彻克穆满洲语氆毡也原作茶曷马今改正
  哈富满洲语通也原作黑风今改正
  聂哷满洲语单弱也原作聂耳又作聂黎今并改正
  台吉官名原作太乙今改正
  逹尔给唐古特语开广也原作玷者今改正
  徳里满洲语磐石也原作铁里今改正
  蒙古蒙古语银也原作萌骨子又作□骨子又作蒙兀又作朦骨今并改正
  迪里子索伦语头也原作迪烈子今改正
  博诺满洲语雹也原作盆辇今改正
  佛徳满洲语令其黾勉向前也原作佛顶今改正
  额哩页蒙古语花纹也原作讹里也今改正
  摩哩蒙古语马也原作没主今改正
  鄂拉扎哈蒙古语鄂拉山也扎拉疆界也原作乌鲁折合今改正
  纳延蒙古语八十数也原作那也今改正
  伊苏满洲语素青縀也原作乙室今改正
  详衮索伦语理事官也原作相温今改正
  特黙格蒙古语驼也原作特毛可今改正
  特页满洲语歇息也原作挞也今改正
  海古勒蒙古语后䕶也原作海古今改正
  舎音满洲语白色也原作斜也今改正
  阿里布满洲语呈递也原作阿鲁补又作阿鲁保今并改正
  乌兰满洲语沟也原作乌陵今改正
  乌克绅满洲语甲也原作呉矢今改正
  昆都满洲语恭也原作浑睹今改正
  岱音满洲语阵也原作大拽今改正
  威台蒙古语威树林也台有也原作干带今改正
  乌逹布满洲语令其买也原作乌逹补今改正
  呼兰满洲语烟洞也原作鹘懒今改正
  拉卜蒙古语大葢之谓原作剌钵今改正
  雅勒呼满洲语肉槽也原作马拽固今改正
  鄂伦满洲语缺也原作乌碖今改正
  赛因满洲语好也原作赛哏今改正
  伊勒们满洲语阎王也原作乌拽马今改正
  双和尔图蒙古语双和尔绒也图有也原作胜花都今改正
  保寿努人名原作保寿奴今据字面改正
  实喇蒙古语黄色也原作煞罗今改正
  莽布唐古特语多也原作朦辅今改正
  阿林满洲语山也原作阿楞又作阿邻今并改正
  塔斯蒙古语性烈也原作特思今改正
  齐芬嘉哩满洲语令其察税也原作乞伏效里今改正
  乌逹满洲语买也原作乌带今改正
  呼图克蒙古语福也原作忽土又作胡土今并改正
  图克坦氏姓也原作徒单氏又作突通今从八旗姓谱改正
  古鲁玛克占满洲语古鲁朴实也玛克占身矮也原作故卢马镇今改正
  冯家努人名原作冯家奴今据字面改正
  实库满洲语撒袋内衬格也原作什古今改正
  布拉满洲语荆刺也原作蒲剌又作不刺今改正
  锡纳蒙古语山冈也原作习撚今改正
  实库尔蒙古语伞也原作师姑儿今改正
  额尔衮满洲语周围也原作讹鲁今改正
  苏哷满洲语聪明也原作莎里今改正
  额鲁满洲语葱也原作讹鲁今改正
  鼐喇古蒙古语温厚也厚作奈剌忽今改正
  博勒和满洲语洁净也原作蒲卢和今改正
  齐克升格满洲语年壮者也原作只石哥今改正
  实讷蒙古语新也原作室撚今改正
  富勒敦满洲语一攅也原作婆隆敦今改正
  乌里满洲语弓弦也原作乌律今改正
  诺延蒙古语官长也原作耨碗今改正
  温都尔堪蒙古语微髙也原作温都谦今改正
  伊勒希满洲语副也原作阿里喜今改正
  穆昆满洲语族也原作谋克今改正
  明安满洲语千数也原作猛安今改正
  持嘉姓也原作赤盏从八旗姓谱改正
  郑家努人名原作郑家奴今从字面改正
  喀齐喀索伦语小犬也原作合喜今改正
  阿萨呼蒙古语问也原作阿述虎今改正
  万嘉努人名原作万家奴今据字面改正
  𤓰里满洲语闗厢也原作括里今改正
  博索满洲语山背也原作婆速今改正
  黙亲蒙古语猴也原作谋衍今改正
  禄锦人名原作六斤今据字面改
  鄂博库满洲语洗脸盆也原作兀不喝今改正
  穆尔蒙古语踪迹也原作毋里今改正
  干罕满洲语袍袖头也原作窝干今改正
  萨巴蒙古语器也原作撒八今改正
  呼塔噶蒙古语小刀也原作胡土瓦今改正
  萨喇拉满洲语耗皮马也原作实鲁剌今改正
  哲伯蒙古语山沟也原作鹧巴今改正
  图们逹满洲语图们万数也逹头目也原作徒穆大今改正
  布萨蒙古语带原原作仆散今改正
  翁舎展国名原作嗢热从八旗姓谱改正
  伯林满洲语痴也原作孛烈思今改正
  乌尔古蒙古语生也原作乌古今改正
  音徳满洲语兴起也原作羊蹄今改正
  博啰哈雅蒙古语博啰青色也哈雅墙也原作蒲鲁合野今改正
  逹喇满洲语腰也原作谛剌又作挞辣今并改正
  赫图满洲语横也原作何都今改正
  萨必满洲语祥瑞也原作撒辈今改正
  苏尼蒙古语夜也原作孰辇今改正
  萨鲁满洲语须也原作斜鲁今改正
  摩绰锡尔丹满洲语钝箭也原作术木石逹鲁今改正
  奇尔蒙古语班㸃也原作乞儿今改正
  赫徳满洲语根也原作黑铁今改正
  古巴桑唐古特语古身也巴勇也柔好也原作骨孛兴今改正
  和宝奴人名原作和宝奴今据字面改正
  伞努人名原作三奴今据字面改正
  乌勒心满洲语串也原作兀律卿今改正
  鄂诺河蒙古语鄂诺黄羊也原作干难河今改正
  察罕图噜蒙古语察罕白色也图噜头也原作察兀秃鲁今改正
  珠敦满洲语山冈也原作居蹬今改正
  扬威唐古特语扬宽也威中也原作羊尾今改正
  乌富呼满洲语肺也原作蒲伏虎今改正
  乌兰徳木蒙古语乌兰红色也徳木凖也原作乌伦大漠今改正
  和勒博和满洲语聮络也原作贺抜禾今改正
  乌噜满洲语是也原作兀鲁今改正
  舒穆噜氏姓也原作石抹氏从八旗姓谱改正
  却特氏元姓原作奇握温氏今谨遵  钦定改正
  特穆津元太祖名蒙古语铁之最精者原作忒没真今改正
  萨克苏蒙古语筐也原作撒窣今改正
  青吉斯君号也原作成吉斯今改正
  博思巴蒙古语起立也原作白斯波今改正
  通吉摩吉逹通吉姓也原作独吉从八旗姓谱改正摩吉逹满洲语木枪也原作毛吃答今改正齐锦人名原作七斤今据字面改正
  迁嘉努人名原作千家奴今据字面改正
  珊延满洲语白色也原作善羊今改正
  札穆蒙古语道路也原作吉马今改正
  果勒齐蒙古语中心也原作髙乞今改正
  哈逹满洲语山峰也原作合逹今改正
  穆延姓也原作抹撚从八旗姓谱改正
  佳尔𤓰姓也原作夹谷从八旗姓谱改正
  锡尔格满洲语丝也原作石里哥今改正
  富森姓也原作蒲鲜今据八旗姓谱改正
  萨木哈满洲语痣也原作撒没曷今改正
  文格人名原作文哥今据字面改正
  戬珠克坚唐古特语戬眼目也珠克坚路数也原作纎珠坚今改正
  乌克逊博济满洲语乌克逊宗室也博济契纸也原作乌古孙孛吉今改正
  巴图噜满洲语勇也原作巴土鲁今改正
  乌库哩乌尔固乌库哩姓也从八旗姓谱改正乌尔固蒙古语生也今改正
  英锡满洲语宴也原作延心今改正
  莽伊苏满洲语獾子也原作麻因出今改正
  帖珠人名原作铁柱今据字面改正
  图类君号蒙古语代也原作拖雷今改正
  约赫徳满洲语约疮也赫徳渣滓也原作牙吾答今改正
  乌林满洲语财也原作兀连今改正
  海兰满洲语榆林也原作合懒今改正
  鄂屯沃哩布满洲语鄂屯木槽盆也沃哩布留也原作奥屯兀里今改正
  隆和蒙古语罐也原作论镐又作哩镐今改正
  乌法满洲语面也原作干腹今改正
  伊喇满洲语黍也原作乙辣今改正
  拜甡蒙古语房舎也原作白撒今改正
  徳希满洲语四十数也原作都喜今改正
  朱尔索伦语二数也原作猪儿今改正
  官努人名原作官奴今据字面改正
  实嘉姓也原作石盏从八旗姓谱改正
  纽勒劝满洲语正月十六日也原作女鲁欢今改正
  博斯呼蒙古语起立也原作把散合今改正
  巴尔蒙古语虎也原作八□今改正
  经实满洲语吟哦也原作绛山今改正
  里格人名原作利哥今据字面改正
  乌登满洲语中伙处也原作兀典今改正
  富珠哩姓也原作孛术鲁从八旗姓谱改正
  乌陵阿姓也原作兀林答从八旗姓谱改正
  玖实人名原作九十今据字面改正
  希卜苏满洲语蜜也原作斜不失今改正
  布展满洲语树林也原作奔盏今改正
  乌嘉努人名原作乌家奴今据字面改正
  赫页满洲语眼眵也原作劾訚今改正
  额勒赫满洲语足也原作阿卢黒今改正
  干布哈满洲语被杀之谓原作洼勃辣骇今改正
  雅哈满洲语小火也原作奄曷今改正
  塔坦满洲语寓处也原作挞挞今改正
  雅古唐古特语好也原作拽固今改正
  舒古木蒙古语墨线也原作石窟马今改正
  特布满洲语装载也原作忒孛今改正
  莽威唐古特语莽多也威中也原作萌未今改正
  嘉们满洲语驿站也原作极母今改正
  实逹尔满洲语亲随也原作小底今改正
  萨尔罕夫称妻也原作萨纳今改正
  摩绰满洲语钝也原作没咄今改正
  布哩蒙古语全也原作蒲里今改正
  托色满洲语权也原作托散今改正
  玛齐喇满洲语玛粗也齐喇严也原作漫七离今改正
  科尔戬唐古特语科尔轮也戬庄严也原作和里今改正
  济古尔蒙古语羽翼也原作句孤今改正
  逹哈满洲语顺从也原作达河今改正
  布逹蒙古语饭也原作蒲挞今改正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