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㑹典卷八十六

   钦天监

   兼管监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监正满一人西洋一

   人监副满汉各一人左右监副各西洋一人掌

   测𠉀推步之法占天象以授人时所属时宪科

   春夏中秋冬五官正满二人䝉古二人汉军一

   人汉五人博士满三人汉军二人汉十有六人

   天文生满十有二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五

   官司书汉一人掌推天行之度验岁差以均节

   气○天文科五官灵台郎满三人汉军一人汉

   四人五官监候汉一人博士满三人汉二人天

   文生满二人汉三十二人掌观天象之垂书云

   物以协岁占○漏刻科五官挈壶正满二人汉

   二人五官司晨汉军一人博士汉六人天文生

   满二人汉六人阴阳生汉十人掌调壶漏测中

   星相阴阳以卜营建○主簿满汉各一人掌章

   奏文移簿籍○笔帖式十有七人掌翻译

   凡推步之法遵

御制历象考成以推日月交食七政经纬躔度合朔弦

   望节气交宫月五星相距遵

 钦定仪象考成以测星度遵

 钦定万年书以注

 御览及民用时宪书遵

 钦定协纪辨方书以选择年月日时

   凡测量仪器

御制天体仪赤道仪黄道仪地平经仪均径六尺地平

   纬仪一名象限仪纪限仪一名距度仪均半径

   六尺地平经纬仪地平径五尺象限径六尺

 御制玑衡抚辰仪径六尺设于观象台上○测日圭

   表立表高一丈平案长一丈六尺二寸末植立

   表长三尺五寸设于台下晷影堂○候时壶漏

   播水壶三分水壶一受水壶一中浮时筹水盈

   筹尽泄水于池设于堂下壶室

   凡测候之法设观象台于

  京城东南隅日以满汉官各一人率天文生十有

   五人登灵台考仪器以窥乾象毎时以四人分

   观四方昼夜轮直按时记风雷云气流星诸象

   次日报监应奏者按占宻题不应奏者注册○

   元日寅时验风起之方八节如之雷始发声验

   雷起之方皆即时报监按占宻题晴雨按日记

   注彚录一册至次年二月一日恭进

  京师直省及各䝉古部落朝鲜国日出入昼夜时

   刻以实测北极出地之度为定节气早晩以实

   测东西偏度为定遇

 册封外国遣官随往测验

   凡时宪书岁以二月一日进来岁时宪书式四

   月一日颁式直省刋刻十月一日恭进

皇太后

 皇帝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颁赐王公百官详见礼部

   凡日月交食豫推

  京师直省见食分秒时刻方位前期五月绘图具

   疏以

 闻

 㫖下礼部颁行中外临期集官吏于公所救䕶监正

   以下赴观象台同礼部官测验按占宻题别委

   官赴救䕶衙门候时如阴云不见不占食不及

   一分不救䕶

   凡相度风水遇

  大工营建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

   凡春牛图顺天府岁以六月移监校岁建干支

   按五行以辨牛色迺绘图缮本进

  呈

   凡直更候时岁委博士二人率阴阳生十人轮

   直谯楼日委博士一人轮直

  神武门指示更㸃恭遇

 车驾巡幸委官随从直更亦如之

  内廷时辰房日委天文生一人看香候时朝祭庆

   典由各衙门行文诹日委官候时

   凡升除于应升官内论俸拟正简选拟陪咨送

   吏部保举应升及考取应用者指名咨吏部均

   引

 见补授天文生满洲䝉古汉军由算学㑹同本监考

   定算学生名次送吏部注册按旗依次补用时

   宪天文两科汉天文生由算学㑹同本监考定

   算学生暨肄业生名次送监漏刻科汉天文生

   阴阳生由监考取肄业生均与世业子弟分班

   补用

天体仪

   谨按汉初洛下闳造浑天仪后汉张衡制浑象

   隋志云浑天象者其制有玑而无衡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天体仪即古之浑象也铸铜

   为球径六尺两端中心为南北极以钢轴贯之

   面刻黄赤二道平分十二宫布列星汉以肖穹

   象其外为子午圏径六尺一寸两面刻去极度

   东面两极开半圆孔以受天体之轴别以半圆

   合而固之其下为地平圏径与子午圏等面阔

   七寸周为水渠外刻四象限度及地平时刻方

   位下施四足承以圆座设螺柱以取平南北正

   中向西开阙口以受子午圏半入地平下半出

   地平上自天顶设高弧带地平游表以察诸曜

   地平经纬度北极安时盘定于子午圏设游表

   于极枢令能自转以指日度又能随天体旋转

   以指时座下又设机轮使北极能升降则各地

   天象隠见之界皆可暸然尤古制所未及焉

赤道仪

   谨按浑天仪制为仪三重外曰六合仪次内曰

   三辰仪最内曰四游仪凡七圏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赤道经纬仪二重凡三圏盖

   合三辰于六合而又省一地平圏也其外正立

   为子午圏外径六尺一寸两面皆刻去极度数

  京师天顶距北极五十度五分北极出地南极入

   地各三十九度五十五分两极侧面各安钢轴

   以半圆合而固之距两极各九十度横直赤道

   纬圏外径五尺九寸内规面及上侧面刻周天

   时刻外规面及下侧面刻周天度分又自南极

   两旁承以两象限弧使不倾垫次内为赤道经

   圏外径五寸六寸四面刻赤道纬度贯于南北

   极之两轴其内又为通轴径一寸中半安横表

   长三寸赤道上设游表对直轴以测赤道经度

   经圏上设游表对横表以测赤道纬度其下

   为半圆云座以龙架承之

黄道仪

   谨按浑天仪制有黄道纬圏而无黄道经圏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黄道经纬仪三重凡四圏其

   外正立为子午圏制与赤道仪子午圏同次内

   为过极至圏外径五尺五寸规面阔二寸三分

   侧面厚一寸一分两面皆刻去极度数贯于南

   北极之两轴以象天之左旋距赤道极二十三

   度三十一分三十秒为黄道极距黄极九十度

   横置黄道纬圏其径及阔厚皆与过极至圏等

   四面皆刻黄道经度以象七政之右旋又次内

   为黄道经圏外径五尺一寸四分规面阔九分

   侧面厚二寸三分四面皆刻黄道纬度以钢轴

   贯于黄极以象黄道之四游两极安直轴径一

   寸中半安横表长三寸纬圏上设游表对直轴

   以测黄道经度经圏上设游表对横表以测黄

   道纬度其下为半圆云座以龙架承之

地平经仪

   谨按浑天仪制有地平圏能测三辰当地平之

   经度而不能测地平上之经度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地平经仪平置地平圏外径

   六尺二寸阔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上面侧面

   皆刻四象限度上面自南北起初度侧面自东

   西起初度东西设通径下设圆盘四面以立龙

   承之地平圏之下中心安立柱高与地平圏等

   适当地平圏之圆心上出圆轴地平圏之上东

   西植二龙柱结为横梁中心开孔下与圆心相

   直中间安立表长四尺四寸上应天顶下应地

   心立表之末结十字横表与地平圏相切长与

   地平圏全径等立表中空上下设倒正小圆柱

   顶开一孔旁开二孔中结直线斜贯于横表之

   两端成两三角形凡测日月星无论距地平上

   若干度但将横表推转令三线与所测叅直视

   横表所指度分即得各曜之地平经度焉

象限仪

   谨按浑天仪制有地平圏而无地平经圏元郭

   守敬简仪设立运圏以测三辰出地之度即地

   平经圏也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象限仪为全圆四分之一亦

   名地平纬仪其制上正方角为圆心纵横两边

   皆为半径各长六尺阔二寸一分厚一寸一分

   象限弧阔二寸六分厚一寸一分正面刻九十

   度分外规面刻度数字其数自上而下者以纪

   地平高度自下而上者以纪距天顶度中间聨

   以云龙背面正中为立轴以运之立轴与仪之

   直边平行长九尺七寸阔二寸一分厚一寸七

   分圆其两端东西立柱高九尺四寸上下为横

   梁阔七尺八寸饰以云龙正中设圆孔以受立

   轴东西运转圆心安横轴长三寸一分轴本安

   游表阔二寸一分厚三分长与半径等游表之

   末设立耳以测地平纬度较之全圆尤便焉

纪限仪

   谨按诸曜在天之度赤道经纬以南北二极为

   宗黄道经纬以黄极为宗地平经纬以天顶为

   宗至于两曜斜距之度古无测器

  本朝康熙十二年制纪限仪亦名距度仪其制一

   弧一干弧为圆周六分之一通弦六尺面阔二

   寸五分中至两旁各列三十度干为圆之半径

   长亦六尺干末安柄以便推移半径上端为圆

   心设立柱以安游表长与半径等游表之末设

   立耳为测一曜之用弧背左右各设窥表为别

   测一曜之用又于干之两旁设两立柱相距应

   弧背之十度以为借测之用仪面聨以流云背

   安枢纽可使低昻承以半圜周施轮齿可使平

   侧其下立柱入于仪座可使转旋而凡两曜相

   距之度皆可测焉

地平经纬仪

   谨按康熙五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命监臣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

   限二仪而为一其制平置地平圏外径五尺阔

   七寸七分周围刻四象限度下设四柱以圆座

   承之地平圏之中心倒安螺柱上出立轴东西

   安立柱高一丈一尺上结曲梁正中开孔以容

   立轴之上端中间安象限仪圆心在下半径六

   尺弧阔二寸七分正面刻九十度中聨方圆及

   弧矢形背面结于立轴以运之圆心安游表长

   八尺本设横耳末设横柱以备仰窥凡测诸曜

   将象限仪推转又将游表低昻令与诸曜参直

   则横半径所指即地平经度游表所指即地平

   纬度是一测而经纬悉得矣

玑衡抚辰仪

   谨按虞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疏曰

   玑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

   仪者是也乾隆九年

 御制玑衡抚辰仪径六尺其外即古之六合仪而不

   用地平圏正立子午双环为天经两面刻去极

   度数以云座承之北极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

   分天顶距北极五十度五分距两极九十度结

   赤道单环为天纬两面刻周日十二时九十六

   刻以龙柱扶之次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

   道圏两极绾赤经双环两面刻去极度数中要

   结游旋赤道两面刻周天度分以象七政之运

   行最内即古之四游仪通径设直距中心施窥

   衡以测七政之经纬架座施螺柱以取平天顶

   施垂线以取正体制仿乎浑天之旧而时度倍

   为整齐运量同于赤道新仪而重环更能合应

   至用游表窥测则上下左右无不宜焉

圭表

   谨按周礼考工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宋

   史云何承天始立表候日影前明观象台下设

   晷影堂南北平置铜圭于石台上长一丈六尺

   二寸阔二尺七寸周设水渠以为平准南端植

   铜表高八尺上设横梁用影符以取中影

  本朝加二尺表高一丈上端安铜片中开圆孔径

   二分午正太阳之影自圆孔射至圭面成椭圆

   形南界为日体上边之影北界为日体下边之

   影中心为中影

  京师夏至之影长二尺九寸四分八釐是为最短

   过此则渐长冬至之影长一丈九尺九寸四分

   是为最长过此又渐短因圭长不及长影之数

   又于北端设立圭高三尺五寸冬至之影上立

   圭二尺七寸四釐用以比例太阳高度亦同于

   平圭之比例焉

漏壶

   谨按隋志云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

   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宋志

   有求壶复壶废壶建壶及平水壶之制

  本朝因前明旧制播水壶三形方承以木架上名

   日天壶即宋之求壶水欲常满上阔一尺九寸

   下阔一尺三寸高一尺七寸次名夜天壶即宋

   之复壶次名平水壶高阔皆递减一寸分水壶

   一如平水壶之度置于平水壶后稍下即宋之

   废壶受水壶一形圆径一尺四寸高三尺一寸

   置于架前地平上名万水壶即宋之建壶播水

   三壶前面近下皆有龙口以次漏于万水壶平

   水壶后面近上开孔泄于分水壶以平其水而

   均其漏万水壶盖安铜人抱时刻漏箭下安箭

   舟浮于水面水长则箭上出周日水盈箭尽则

   启其下口泄之于地而时刻复起午正壶安室

   内各设水盖龙口小管以玉为之

   太医院

   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掌医之政令率其

   属以供医事其属御医十有五人吏目三十人

   医士四十人医员三十人掌九科之法大方脉小方脉

   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以治疾医生二十六

   人掌炙制之法以治药咸给事

 内庭供使令焉○教习二人课医人习医简御医吏

   目之能者任之

   凡升补院使院判由院申礼部拟正陪咨吏部

   奏补御医吏目由院奏补申礼部转咨吏部注

   册均循资叙俸各以次升医士以下由院考选

   申礼部拔补医士有内直者有外直者升则先

   内后外其考选皆如定制

   凡进院业医人察其身无过恶且通医者由本

   院官士任之迺令进院发教习㕔肄业院使院

   判以时试其能否而进退之

   凡侍直自院使至医士以所业专科分班侍直

   给事宫中者曰宫直给事外廷者曰六直宫直

   于各宫外班房侍直六直于东药房侍直各以

   其次更代

   凡扈从

 行在或奉

 特㫖随行或按班次其应给车马器物饩廪之类申

   所司发给

   凡

 御药本院官定方具奏以药二剂合煎同近臣监视

   候熟分贮二器一器本院官暨近臣次第先尝

   一器进

 御如合和误不依本方或封题错者以不敬论

   凡奉

 㫖视诸王公主暨文武大臣疾者既事仍具状覆奏

   外藩公主额驸台吉大臣遇疾请医奉

 㫖往视者亦如之○文武㑹试以医士一人入闱供

   职由院简送礼部听委○军前需医由院遴选

   二人具奏得

 㫖即驰驿往兵部遣官䕶行其随征医人私以庸医

   充代者罪之○刑部设医士二人令狱囚之病

   者受其药由院简送六岁一更更之日稽其医

   事之优劣优者升吏目劣者斥之

   凡祭

 先医礼岁两举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于本

   院之

  景福殿以院使院判二人分献两庑馀均陪祭详见

   礼部

钦定大清㑹典巻八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