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选举典 第三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三十九卷
经济汇编 选举典 第四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三十九卷目录

     乡举里选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庄王一则

      汉武帝元光一则 元朔一则 元封一则 昭帝始元二则 元凤一则 宣帝本始二

      则 地节一则 神爵一则 元帝初元一则 永光一则 成帝建始二则 阳朔一则

      元延一则 哀帝建平二则 元寿一则 平帝元始二则 孺子婴初始二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三则 章帝建初二则 元和一则 永元三则 安帝永初二则

      元初一则 建光一则 延光一则 顺帝阳嘉一则 汉安一则 建康一则 桓帝建和

      二则 永兴一则 延熹二则 永康一则 灵帝建宁一则 光和一则 献帝建安一则

      魏文帝黄初三则 明帝太和二则 青龙一则 陈留王咸熙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元帝太兴一则 成帝咸和一则 安帝义熙一则

    选举典第三十九卷

    乡举里选部汇考一

    周制,命乡升秀士而免其征。《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 民,而宾兴其贤能者。”凡乡遂之大夫及州长、党正、族 师、闾胥、比长,皆有兴贤举能之职。

    按《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 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升之司徒,移名于司徒也。升之学曰“俊士”,谓可使习《礼》者学《大学》也。此论崇德之事。《大司徒》之官,命乡大夫论量考校,此乡学之人,有孝友、多才艺秀异之士,升于司徒。先名唯在乡,今移名于司徒,其身犹在乡学,未即贡举入官也。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则身升于大学,非唯升名而已。陈注刘氏曰:论者述其德艺而保举之也。苗之颖出曰“秀”,《大司徒》命乡大夫论述乡学之士才德颖出于同辈者而礼宾之,升其人于司徒,司徒考试之,量才而用之。为乡遂之吏曰“选士。”选者,择而用之也。其有才德,又颖出于选士,不安于小成,而愿升国学者,司徒论述其美,而举升之于国学,曰“俊士。”俊者,才过于人之名也。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 士。”

    征,谓力役,谓供学及《司徒》细碎之繇役。选士虽升名司徒,犹给乡之繇役。俊士虽身升在学,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已能习《礼》,皆免其繇役者,是为造成之士也。集说长乐陈氏曰:“夫秀于一乡谓之秀士,中于所选谓之选士。其德俊谓之俊士,其德成谓之造士。进士则以其将进而用之也。选士升于司徒而不征于乡,俊士升于学而不征于司徒。盖司徒大军旅、大田役,治其众庶之政令,乡师辨其可任者,国中贤者、能者皆舍,则征于司徒者,惟大军旅、大田役而已。升于司徒者”,乡师之所舍也;“升于学”者,又司徒之所舍也。《周官》考校之法,“书于族师,然后校于党正;校于党正,然后考于州长;考于州长,然后考于乡大夫。乡大夫与乡老、群吏献之于王,然后内史诏王以制爵”,而不言乡升士于司徒,司徒升士于大学。盖司徒言“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则其教而宾兴之,以乡,三物而已。是《大学》亦司徒之所教也。《司徒》言:“以德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是爵禄亦司徒之所制也。由是观之,乡升之司徒,司徒升之《大学》,盖亦周制然矣。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 士。”

    陈注司马掌爵禄,但入仕者,皆司马主之。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陈注古者乡学教庶人,国学教国子及庶人之俊,而其仕进有二道:乡学秀者之升曰选士,国学秀者之升曰进士。其选士不过用为乡遂之吏,而选用之权在司徒也。其进士则必命为朝廷之官,而爵禄之定,其权皆在大司马。此乡学、国学教选之异,所以为世家编户之别。然庶人仕进,亦是二道,可为选士者,司徒试用之,《此其一》也。司徒升之国学,则论选之法与国子弟同矣。《此其二》也。

    按:《周礼》大司徒之职,“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 教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 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 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乡万二千五百家宾”,宾客其贤者。订义《郑锷》曰:“《三岁》宾兴之时,彼贤彼能,我从而宾之,我贤我能,彼

    “亦宾乎我” ,故使之相宾。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订义愚案:三物、八刑皆言“乡”者,盖教法始于六乡故也。 史氏曰:“无形无名者道也,有形有名者物也。得之于心为六德,行之于身为六行,习之于事为六艺,是三者有形有名矣,故谓之三物。” 郑康成曰:“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李景齐曰:“成周宾兴万民者,不”一而足。若所谓三物者,曰德,曰行,曰艺是也。德不足则取之以行,行不足则取之以艺,其取之亦广矣,未也。所谓德行艺者,皆析而六之:曰“智仁圣义忠和,曰孝友睦姻任恤,曰礼乐射御书数。”诚恐难以责其才之全,则凡于六德、六行、六艺之中,得其一者皆足以自进,此天下所以无遗材之恨。然则取士之目最广者盖莫详于周。而谓其不以科目取士何哉?是古非今者。类欲屏去后世之科目而复还古人里选之制其所以来天下之才者。正欲其科目之广也。若夫才必就于其所养而成于其所教。此《大司徒》所以教以三物而后宾兴之欤。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订义郑锷曰:“成于性者德也。德则有知、仁、圣、义、忠、和之别,临事不惑,先事而知者,知也;自博爱而兼爱者仁也。通睿而能化者圣也;能制事变使各得其宜者,义也。教人以善推诚不欺者忠也。喜怒中节不为崖异、斩绝之行者,和也。凡此皆成于性而自得者,故名之为德。”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恤振忧贫者。订义《郑锷》曰:“凡此皆见于所行,故名之曰行。”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订义郑锷曰:“礼者知揖逊之威仪,乐者达节奏之高下,射则明五射之法,御则熟五御之节,书则明六书之品,数则知九数之计,是皆才之所长,故命之为艺。说者曰射、御、书、数曰艺可也。礼乐之妙与天地同流,古之所谓贤圣,亦由通于此而已。名为一艺用以教人何也?通乎天地者礼乐之理也;可以教人者礼乐之法”也。《六艺》之礼乐,如此而已。

    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

    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 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订义王氏《详说》曰:“周家作成人材之法,何其详且悉耶?五家之比,比有长,初未有可书之事,不过防其奇邪而已。五比之闾,则书其敬敏、任恤,是于六行之中可书者二;四闾之族,则书其孝悌、睦姻,是于六行之中可书者四,其于德行道艺,有所未备矣。五族之党,书其德行道艺,然书之而未能考之;五党之州,又从而考”之,考之而未能宾兴之,五州之乡于是而宾兴之,以见其人材之成也。

    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

    订义王昭禹曰:“‘《周官》无三公之职,以坐而论道,异乎作而行之,此所以惟乡大夫兴贤能而三公与之矣。盖务引其君以当道者,大人所以事君也;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者,大人所以治民者也。吏谓乡官,众寡谓乡民,乡官与民皆在,明非出于上之私意,所谓使民兴贤能也’。 郑氏曰:‘以乡饮酒之礼礼而宾之’。”

    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 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

    订义郑康成曰:“厥,其也,其宾兴之明日也。” 王氏《详说》曰:“‘乡举里选之法,在三代已不同夏商进士之制,自乡而升之司徒,自司徒而升之学,自学而升之司马,皆以递推而以身。至于天子畿内成周,宾兴之法,初不过宾之于乡而用之于乡耳,是未尝递推也。又不过献其书耳,是其身未尝至于天子之畿内也’。 郑康成曰:‘王上其书于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宝藏者。 贾氏曰:“贤能之书亦是宝物,故藏于天府。” 郑康成曰:“内史副写其书者,当诏王爵禄之时。” 朱氏曰:“内史掌册命诸侯群臣于贤能之书,内史贰之,谓副本也。”古者封建诸侯,内史读册命之,非特命诸侯,亦以命在廷,询其可否,

    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 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订义贾氏曰:“谓献贤能之书于王,退来乡内。” 郑康成曰:“以,用也。行乡射之礼,而以五物询于众民,当射之时,民必观焉,因询之也。”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誓射者,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询众庶之仪

    “若是乎 ?” 郑司农曰:“询,谋也。问于众庶,以宁复有贤能者 。” 黄氏曰:“和,内志正也。容,外,体直也。主皮,中也。《复》曰和容中不骄,不中不慑也。兴舞其节,比于乐也 。” 《易氏》曰:“射以观德。古者诸侯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大射犹然,则乡射为可知。” 今以其礼推之,凡射之仪,天子与诸侯、卿、大夫,尊卑虽异,而皆发乘矢。乘矢,四矢也,皆有乐以为之节。《射义》所谓“何以射,何以听” 是已。盖天子驺虞九节,则四节以射,五节以听;诸侯《狸首》七节,则四节以射,三节以听;卿、大夫士采𬞟、《采蘩》五节,则四节以射,一节以听。方其未射,其听审矣。内志正而其节比于乐,是之谓和;外体直而其容比于礼,是之谓容。及其射也,持弓矢审“固,而以中鹄为主,鹄以皮为之,是之谓主皮;乘矢皆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礼乐交作,而前之和容备焉,是之谓和容。及其已射,皆有舞以为发扬蹈厉之举,是之谓兴舞。” 且射之物有五,而其节有三:曰和,曰容,见于未射之时;曰主皮;曰和容,见于射侯之际;曰“兴舞” ,特见于既射之后。此射之序。以此推《乡射》,其礼可考矣。

    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

    订义易氏曰:“贤者在位则服休足以长民;居于本所则分势不足以相临,故出于其乡以长之,所以任其教也。能者在职则服采足以治乎民;居于他所则事情必至于不相谙,故入于其乡以治之,所以任其事。成周宾兴贤能,出于其乡,不过宾之于乡,而亦用之于乡,此正所谓‘出使长之,入使治之者也’。” 《礼库》曰:“此意甚好。大抵一乡利病、风俗善恶,惟一乡知之。今一乡之中有可推者,因民兴之而因以治民,必能兴利除害,与民周旋于比闾族党之间,可谓公天下之心。自后世乡举里选之法坏,如天下之官吏悉总于吏部,至吏部而受任者,其为人贤不肖何自知之?”

    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 “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 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 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 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教法如初。三年大 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

    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及四 时之孟月吉日,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纠戒之。春秋祭 禜亦如之。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 序,以正齿位。“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 不齿。”凡其党之祭祀、丧纪、昏冠、饮酒,教其礼事,掌其 戒禁。凡作民而师田、行役,则以其法治其政事。岁终, 则会其党政,帅其吏而致事。“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 德行道艺。以岁时莅校比,及大比亦如之。” 《族师》:“每族上士一人,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 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春秋祭酺亦 如之。以邦比之法帅四闾之吏,以时属民,而校登其 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 畜、车辇。“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 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 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若作民而师田行 役,则合其卒伍,简其兵器,以鼓铎、旗物帅而至,掌其 治令、戒禁、刑罚。岁终,则会政致事。

    《闾胥》:每闾中士一人,各掌其闾之征令。以岁时各数 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 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凡事,掌其 比觥挞罚之事。”

    比长五家,下士一人。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 亲,有罪奇邪则相及,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 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 内之。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各掌其遂之政令。三岁大 比,则帅其吏而兴甿。

    《兴甿》,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兴犹举也。订义李景齐曰:“六遂以耕为主,遂大夫所掌,要不过教民稼穑之事,宾兴何与焉?盖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继以施教法于邦国都鄙,则教之施于六遂亦可知也。田野之中莫非可取之才,有遂大夫从而兴之,固不至老于龛岩深谷之下而不获进矣。” 易氏曰:“《小雅》曰:‘或耘或耔,黍稷嶷嶷,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求髦士于或耘或耔之间,得非“六遂”《兴甿》之遗意。

    “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者。”

    订义黄氏曰:“遂大夫专以教稼穑为职,而里宰合耦于锄酂,长趋其耕耨,无非农事者。故兴甿,明其有功者亦惟田功而已。虽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虽在畎亩,不敢废也。”故汉举孝弟力田,有三代遗意。属其地治者,谓有黜陟废兴,治地之官当有阙绝,于是以新兴之甿联属之。“兴贤能曰出

    使长之,入使治之,兴甿曰属其地。治者,各因其平日之所服习者而官之,故曰:兴士于庠序,兴农于畎亩。

    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订义《易》氏曰:“六遂之所稽者功事”,功事则农事之著于功者也。

    庄王十二年齐用管仲行乡里三选之制

    按《管子小匡篇》:桓公自莒反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 曰:“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 乃使鲍叔行成,鲁君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桓公遂 迎之郊,而问为政焉。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 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 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 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五家为轨,轨有 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 有良人。正月之朔,乡长复事,公亲问焉,曰:“于子之乡, 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 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 司已于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 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 蔽才,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 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 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 司已于事而竣。于是乎乡长退而脩德进贤。桓公亲 见之,遂使役之官。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令选 官之贤者而复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顺端 悫以待时,使使民恭敬以劝其称秉言,则足以补官 之不善政。”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 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设。问国家之 患而不肉,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 登以为上卿之佐,名之曰三选高子。国子退而修乡, 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家。 是故匹夫有善,故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故可得 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 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士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 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 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为议,皆有 终身之功。正月之朔,五属大夫复事于公,择其寡功 者而谯之,曰:“列地分民者若一,何故独寡功?何以不 及人?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公 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 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 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 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 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公又问焉, 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 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谓之下 比,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于是乎五属。大夫退而修 属,属退而修连,连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 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 善,可得而诛。政成国安,以守则固,以战则强。” 《立政 篇》:“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 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 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

    武帝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 贤良文学之士。仲舒对曰:“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 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 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 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 意。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 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 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 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智,务治其 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 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殽,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 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以给宿卫,且以观其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不肖 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 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元朔元年诏议二千石不举孝廉者罪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 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 义,褒德录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朕夙兴 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 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 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 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 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 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 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 贡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 迺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黜爵,地 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 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 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 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元封四年令诸州岁举秀才一人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百官志》云云。

    昭帝始元五年诏举贤良文学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夏六月,诏曰:‘朕以眇身, 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 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 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始元六年。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 按《汉书昭帝本纪》云云。 按《食货志》。六年诏郡国举 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 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视以俭约。然后教 化可兴。桑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安边足用 之本,不可废也。乃与丞相千秋等共奏罢酒酤。

    元凤元年三月诏郡国所选有行义人赐帛遣归

    按《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元年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 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归。诏曰:“朕闵 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令郡县常以 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祠以中牢。”

    宣帝本始元年夏四月庚午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按:《汉书宣帝本纪》云云。

    本始四年,诏举“贤良方正。”

    按《汉书宣帝本纪》:“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 震,或山崩水出。诏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 各一人。”

    地节三年诏举贤良方正及孝弟有行义者

    按《汉书宣帝本纪》,地节三年“春三月,令内郡国举贤 良方正可亲民者,冬十一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 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 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兹,然而俗化阙 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 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神爵四年诏内郡国举贤良可亲民者各一人

    按:《汉书宣帝本纪》云云。

    元帝初元二年诏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

    按《汉书元帝本纪》,初元二年三月诏曰:“盖闻圣贤在 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考终厥 命。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 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 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道县城郭官寺及 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 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夙夜兢兢,不通大变,深 惟郁悼,未知其序。间者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 寒,以陷刑辟,朕甚闵之。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 赋,赦天下。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 讳。”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 朕将亲览焉。”

    永光二年诏内郡国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按《汉书元帝本纪》,“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 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 调,未烛其咎,娄敕公卿,日望有效。至今有司执政,未 得其中,施与禁切,未合民心,暴猛之俗弥长,和睦之 道日衰,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 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迺壬戌日有蚀之,天见大异, 以戒朕躬,朕甚悼焉。其令内郡国举茂材异等、贤良 直言之士各一人’。”

    成帝建始二年诏三辅内郡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建始三年,诏内郡国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按《汉书成帝本纪》: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蚀之。 夜,地震未央宫殿中。诏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 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 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 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公卿其各 思”朕过失,明白陈之。“女无面从,退有后言。”丞相、御史 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 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朕将览焉。

    阳朔二年九月诏举可充博士位者

    按《汉书成帝本纪》:“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遣谏大夫 博士分行视。九月奉使者不称诏曰:古之立太学,将 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 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 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元延元年诏内郡国举方正能直言者北边举勇猛知兵法者

    按《汉书成帝本纪》:“元延元年秋七月,有星孛于东井, 诏曰:‘迺者日蚀星陨,谪见于天,大异,重仍在位,默然, 罕有忠言。今孛星见于东井,朕甚惧焉。公卿大夫、博 士、议郎其各悉心,惟思变意,明以经对,无有所讳。与 内郡国举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北边二十二 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哀帝建平元年诏举孝弟敦厚能直言通政事者

    按《汉书哀帝本纪》:“建平元年二月诏曰:盖闻圣王之 治,以得贤为首。其与大司马、列侯、将军、中二千石、州 牧、守、相,举孝弟惇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侧陋可亲 民者各一人。”

    建平四年冬,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兵法有大虑者。 按《汉书哀帝本纪》云云。 按《息夫躬传》诏曰:“间者灾 变不息,盗贼众多,兵革之征,或颇著见未闻,将军恻 然,深以为意,简练戎士,缮修干戈,器用盬恶,孰当督 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将军与中二千石举明习兵 法有大虑者各一人,将军二人,诣公车。”

    元寿元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

    按《汉书哀帝本纪》:“元寿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蚀 之。诏曰:‘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遑宁息。 惟阴阳不调,元元不赡,未睹厥咎,娄敕公卿,庶几有 望。至今有司执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势获名,温 良宽柔,陷于亡灭。是故残贼弥长,和睦日衰,百姓愁 怨,靡所错躬。迺正月朔,日有蚀之,厥咎不远,在余一 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帅百寮,敦任仁人,黜远残 贼,期于安民,陈朕之过失,无有所讳。其与将军、列侯、 中二千石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大赦天下。

    平帝元始元年举敦厚能直言者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元年夏五月丁巳朔,日有蚀 之,大赦天下。公卿将军、中二千石举敦厚能直言者 各一人。”

    元始二年秋。举勇武有节明兵法郡一人诣公车 按《汉书平帝本纪》云云。

    《孺子婴初始四年即王莽始建国三年莽令举吏民兼四行者按王莽传》
    始建国三年令公卿大夫诸侯二千石举吏民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者各一人

    《初始》九年。即王莽天凤三年莽复令举四行之士 按《王莽传》,天凤三年,复令公卿大夫、诸侯二千石举 四行各一人。

    后汉

    光武帝建武六年诏举贤良方正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六年秋九月丙寅晦,日 有食之。冬十月丁丑,诏曰:“吾德薄不明,寇贼为害,强 弱相陵,元元失所。《诗》云:‘日月告凶,不用其行。永念厥 咎,内疚于心。其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百僚并 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

    建武七年,诏“举贤良方正。”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七年夏四月壬午,诏曰:‘比阴 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 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 试焉’。”

    建武十二年,诏“司隶州牧岁举茂材各一人。”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通典》云云。

    章帝建初元年春三月诏三公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夏五月举孝廉郎中以补长相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元年春三月甲寅,山阳、东 平地震。己巳,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栗栗,不 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 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 与?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犹诲 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夫乡举 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 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 世举人贡士,或起𤰝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 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 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 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夏,五月辛卯,初举孝廉、 郎中宽博有谋、任典城者,以补长、相。

    建初五年,诏“举直言极谏者。”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五年春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诏曰:‘朕新离供养,愆咎众著,上天降异,大变随之。《诗》 不云乎?‘亦孔之丑’。又久旱伤麦,忧心惨切。公卿以下, 其举直言极谏、能指朕过失者各一人,遣诣公车,将 亲览问焉。其以岩穴为先,勿取浮华

    元和二年五月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按《丁鸿传》,鸿行太尉兼 卫尉,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 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 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 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 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 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 一人。”帝从之。

    按《通典》,“推核当时户口,一岁所贡不过二百馀人。”

    永元六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亲策补郎吏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六年春三月丙寅诏曰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

    “馑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叹, 用思孔疚。惟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有司不 念宽和,而竞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 上当天心,下济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 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 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 车,朕将悉听焉。”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永元七年,诏“选郎官出补长、相。”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七年夏四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诏曰:‘元首不明,化流无良,政失于民,谪见于天。深惟 庶事,五教在宽,是以旧典因孝廉之举,以求其人。有 司详选郎官宽博有谋才任典城者三十人,既而悉 以所选郎出补长、相’。”

    永元十三年,诏“定边郡岁举孝廉人数。”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十三年:“冬十一月丙辰,诏曰:‘幽、 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 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 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 人’。”

    永元十四年,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上计今计吏也。《前书音义》曰:“旧制,使郡丞奉岁计。武帝元朔中,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与计偕,拜为郎中。中废。今复之。”

    安帝永初元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元年“春三月癸酉,日有食 之。诏公卿内外众官、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 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永初五年闰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及孝行卓 异者七月诏举任将帅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五年闰三月戊戌,诏曰:‘朕以不 德,奉郊庙,承大业,不能兴和降善,为人祈福。灾异蜂 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 发。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 以不明,统理失中,亦未获忠良,以毗阙政。《传》曰:‘颠而 不扶,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将何以 “匡救,济斯艰厄,承天诫哉!盖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 贤显善,圣制所先,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思得忠良正 直之臣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 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达于政化、能直 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行与众卓异者并遣诣 公车,朕将亲览焉。”秋七月己巳,诏“三公特进九卿校 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

    元初元年诏举敦厚质直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元初元年“夏四月丁酉,诏三公、 特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举敦厚质直者各 一人。”

    建光元年四月诏举有道之士十一月诏举堪将帅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建光元年“夏四月己巳,令公、卿、 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 一人。冬十一月癸卯,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武猛 堪将帅者各五人。”

    延光四年顺帝即位诏郡国守相未满岁者得举孝廉公卿郡国守相各举贤良方正一人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四年十一月即位,十二月,令郡 国守相视事未满岁者,一切得举孝廉吏。辛亥,诏公 卿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顺帝阳嘉元年十一月诏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者闰月诏郎年四十以上孝廉岁举一人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元年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 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 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闰十 二月丁亥,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 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 按《胡广传》:“广迁尚书 仆射,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 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广复兴。史敞、郭虔上书驳之曰:“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书》载稽疑,谋及卿士;《诗》美先人,询于刍荛。国有大政, 必议之于前训,咨之于故老。是以虑无失策,举无过 事。窃见尚书令左雄议,郡举孝廉,皆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试章句,文吏试笺奏。明诏既许,复”令臣等得与 相参。窃惟王命之重,载在篇典,当令县于日月,固于 金石,遗则百王,施之万世。《诗》云:“天难谌斯,不易惟王。” 可不慎与!盖选举因才,无拘定制。六奇之策,不出经 学;郑、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显用,年乖强仕;终贾扬 声,亦在弱冠。汉承周、秦,兼览殷、夏,祖德师经,参杂霸 轨,圣主贤臣,世以致理,“贡举之制,莫或回革。今以一 臣之言,划戾旧章,便利未明,众心不厌。矫枉变常,政 之所重。而不访台司,不谋卿士,若事下之后,议者剥 异,异之则朝失其便,同之则王言已行。臣愚以为可 宣下百官,参其同异,然后览择胜否,详采厥衷。敢以 瞽言,冒干天禁,惟陛下纳焉。”帝不从。 按《左雄传》,雄 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 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 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 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 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 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明年,有广陵孝 廉徐淑,年未及举,台郎疑而诘之,对曰:“《诏书》曰‘有如 颜回、子奇,不拘年齿,是故本郡以臣充选’。”郎不能屈。 雄诘之曰:“昔颜回闻一知十,孝廉闻一知几邪?”淑无 以对,乃谴却郡。于是济阴太守胡广等十馀人皆坐 谬举免黜,唯汝南陈蕃、颍川李膺、下邳陈球等三十 馀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轻举。迄于永熹, 察选清平,多得其人。

    汉安元年二月丙辰诏大将军公卿举贤良方正能探赜索隐者各一人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

    建康元年冲帝即位诏举贤良方正

    按:《后汉书冲帝本纪》:“建康元年八月即位,九月庚戌, 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贤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 各一人。”

    桓帝建和元年诏举贤良方正及至孝笃行之士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建和元年夏四月庚寅,京师地 震,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各一人。又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 一人。”

    建和三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三年夏六月庚子,诏大将军、三 公、特进、侯,其与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 士各一人。”

    永兴二年二月癸卯京师地震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八年春正月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九年春正月,诏“公、卿、校尉、郡国举至孝。”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永康元年五月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灵帝建宁元年五月诏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榖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献帝建安五年诏举至孝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五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 之。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 皆上封事,靡有所讳。”

    文帝黄初二年令郡国口十万举孝廉一人

    按:《三国魏志文帝本纪》:黄初二年“春正月,初令郡国 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黄初三年,诏郡国选士,勿拘老幼,有司纠故不以实 者。”

    按《魏志文帝本纪》,“三年正月庚午,诏曰,今之计考,古 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 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 黄初四年,诏举天下俊德茂才独行君子 按《魏志文帝本纪》,四年夏五月,有鹈鹕鸟集灵芝池, 诏曰:“此诗人所谓污泽也。《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而近 小人,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乎!否则斯鸟何为 而至?其博举天下俊德茂才,独行君子,以答曹人之 刺

    明帝太和二年诏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按《魏志明帝本纪》,太和二年“夏六月诏曰:‘尊儒贵学, 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 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 学为先’。”

    太和四年,诏:“郎吏学通一经者,课试亟用之;其浮华 不务道本者,退之。”

    按《魏志明帝本纪》:四年“春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 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 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 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 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青龙元年三月甲子诏公卿举贤良笃行之士各一人

    按:《魏志明帝本纪》云云。

    陈留王咸熙二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按《魏志三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武帝本纪》,“咸熙 二年十一月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 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 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武帝泰始四年冬十一月己未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泰始五年。冬十二月。诏州郡举勇猛秀异之才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文献通考》:散骑常侍傅元、皇甫陶以为政教颓弊, 风俗不淳,上疏曰:“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 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 复发于今。陛下圣德,化邻唐虞,惟未举清远有礼之 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也。”帝乃使元草诏 进之。元奏曰:“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 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则为之立太学以 教之,选明师以训之,随才优劣以之授用。农以丰其 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 之众,而无游人在其间。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 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 多废,或逐淫利而离其事,徒系名于太学,然不闻先 王之风。”今圣政滋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 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 宜亟定其制。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赐拜散官,皆课使 亲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崇后代。是以《明 堂》《月令》著帝籍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于有莘。晏婴, 齐之大夫,避庄公之难,亦耕于海滨。昔者圣帝明王, 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耕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 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 文武之官既众,而赐拜不在职者又多,加服役为兵, 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三倍于前。使冗 散之官为农,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之谷可以 无乏矣。《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 之后乃有迁叙也。故居官久,则念立慎终之化,不久 则竞为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浅近,不周黜陟。陶 之所上,义合古制,惟陛下裁之。武帝甚善,而终不能 用于时。虽风教颓失而无典制,然时有清议,尚能劝 俗。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沈废,郄诜笃孝,以假 葬违常,降品一等,其为惩劝如是。其后中正任久,爱 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 惟以居位者为贵。尚书仆射刘毅以九品者始因魏 初丧乱,是军中权时之制,非经久之典也。宜用土断, 复古乡举里选之法,上疏曰:“夫九品有八损,而官才 有三难,皆兴赞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 二也;情伪难明,三也。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 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 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公无考校之实,私无告 诉之忌,损政之道一也。置州郡者,本取州里清议,咸 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 之才;一人不审,遂为坐废。”若然,虽宣尼之圣,莫不有 过,则可废,何独责于中人哉?使是非之论,横于州里, 嫌隙之仇,结于大臣,损政之道二也。本立《格制》,谓人 伦有序,若贯鱼成次,才德优劣,伦辈有首尾也。今之 中正,坐徇其私,推贵异之器,使在九品之下,负“载不 肖,越在成人之首”,损政之道三也。委以一国之重,而 无赏罚之防,使得纵横,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 久,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长壅蔽于邪人之铨,损政 之道四也。古先政教,崇乡党之义,故得天下之人退 而修本。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给事 殊方,犹不识其面,况能尽其才乎!而中正知与不知, 将定品秩,必采声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 识之弊,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以爱憎夺其平,所 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议,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为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趣末,损 政之道五也。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而论功报 也。今于限当报,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获 高叙,是为抑功实而崇虚名也。损政之道六也。凡官 不同事,人不同能,今九品不状才能之所宜,而以九 等为例。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 本品之所限。若状得其实,犹品状相妨,况不实者乎? 损政之道七也。前九品诏书,善恶必书,以为褒贬。今 之九品,所下不章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 任爱憎之断,天下之人,焉得不懈于德行而锐于人 事乎?损政之道八也。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 而有八损。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 立一代之美制。

    元帝太兴三年令秀孝试经皆如旧制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孔坦传》:坦迁尚书郎。先 是,以兵乱之后,务存慰悦,远方秀孝到,不策试,普皆 除署。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 守免官。太兴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 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坦奏议曰:“臣闻经邦 建国,教学为先,移风崇化,莫尚斯文。古者且耕且学, 三年而通一经。以平康之世,犹假渐渍,积以日月。自 丧乱以来,十有馀年,干戈载扬,俎豆礼戢,家废讲诵, 国阙庠序,率尔责试,窃以为疑。然宣下以来,涉历三 载,累遇庆会,遂未一试。扬州诸郡,接近京都,惧累其 君父,多不敢行。其远州边郡,掩诬朝廷,冀于不试,冒 昧来赴。既到审试,遂不敢会。”臣愚以不会与不行,其 为阙也同。若当遍加除署,是为肃法,奉宪者失分,侥 幸投射者得官,颓风伤教,惧于是始。夫王言如丝,其 出如纶,临事改制,示短天下,人听有惑,臣窃惜之。愚 以王命无二,宪制宜信,去年察举,一皆试策,如不能 试,可不拘到,遣归不署。又秀才虽以事策,亦汜问经 义,苟所未学,实难暗通,不足复曲碎。“例,违旧造异, 谓宜因其不会,徐更革。”制“可申明,前下崇修学校,普 延五年,以展讲习。钧法齐训,示人轨则。夫信之与法, 为政之纲,施之家室,犹弗可二,况经国之典,而可玩 黩乎?”帝纳焉。听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按《通典》,东晋元帝制,扬州岁贡二人,诸州各一人。时 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 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 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

    成帝咸和五年三月癸未诏举贤良直言之士

    按:《晋书成帝本纪》云云。

    安帝义熙七年刘裕表请策试秀孝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武帝本纪》。“先是诸 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旧制, 依议策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