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一百四十四卷
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录

     玺印部总论

      文献通考论玺印

      学古编论印文 摹印四妙

      大学衍义补玺节之制

      古今印史玺 印

     玺印部艺文一

      印铭           汉李尢

      印铭           晋傅元

      受命宝赋         唐梁肃

      印赋           赵良器

      贺上传国宝表       宋曾肇

      玺论            胡寅

      书玺            朱熹

      跋薛唐卿秦玺文      周行己

      寿亭侯印记       司马知白

      进传国玺笺        元崔彧

      传国玺论          郝经

      青宫受宝颂         虞集

      玺辩          明刘定之

      传国宝志         何乔新

      论御史中丞崔彧得传国玺献之 前人

     玺印部艺文二

      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 唐皮日休

      戏题袭美书印囊      陆龟蒙

      决道廿八弟得小金印以诗赠之

                  宋晁冲之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元揭傒斯

      题卫将军玉印歌      泰不华

      长乐未央玉玺歌       王逢

    考工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玺印部总论

    文献通考

    《论玺印》

    按: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 重之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 不能行之于所属,此后世之事也。三代以前则未之 闻,上之所以示信于下者,惟圭璧与符节而已。封建 则有圭璧,诸侯朝于天子则执其所受之圭以合焉, 所谓“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公执桓圭,侯执信圭, 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璧”是也。征召则有符节, 掌节所谓“掌守邦节而辨其用”,《典瑞》所谓“珍圭以征 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是也。二者皆 重器,故俱以玉为之。古者人朴俗淳,故虽有圭璧符 节,而其用甚简,必大朝会、大征发,则以之示信。后世 巧诈日滋,而防制益密,故玺书印章之用甚烦,而犹 惧其不足以防奸。庄周所谓“焚符破玺,而民朴鄙”,盖 有激也。

    学古编

    《论印文》

    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 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 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球《啸台 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 此。今碑刻“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 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 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 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 印文皆大谬。

    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 当取巧写过。

    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 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界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 一画地别之。有字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 分,一边不分,非法度也。

    轩斋等印,古无此式,唯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 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 文。

    朱文印用杂体篆,不可大怪,择其近人情,免费辞说 可也。

    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 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

    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 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傍有出笔, 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 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 “建业文房”之说。

    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 差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周礼》虽有玺节, 及《职金》“掌辨其媺恶,揭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 执之节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 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 苏秦六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 授以大将军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

    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 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 其自空。古印多如此。

    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 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 名可回文写,姓下著“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 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 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著“氏” 字,表德可加“氏”字,亦当详审之。

    表字印止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 上,曰某氏某,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 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汉 人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姓。盖字印不 当用“印”字以乱名耳。汉张长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 君。”右一字左二字唐李温,字化光,有印曰“李化光”,亦《三字表 德》印式。

    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 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 空,不必问此。

    《摹印四妙》

    李阳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谓之 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 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

    大学衍义补

    《玺节之制》

    《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掌节》,“掌守邦节,货贿,用玺节。”

    臣按:玺之名始见于此,然专以出入货贿,盖上下通用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自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 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臣按:用玺于文书谓之“玺书” ,“玺书” 二字始见于此。然此乃季武子书而用玺记之者,是时上下印章皆名“玺” 故也。自秦以来惟天子印得称玺,故其制诏谓之“玺书” ,臣下不得用也。

    汉高祖元年,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 降。

    胡寅曰:“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为而受之君者也,不可以失,失之则不敬。天子之玺亦一代所用,而非受之于天者也,必随世而改,不改则不新。故汉有天下,当刻汉玺而不必袭之,秦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而鼎取新也。苟以为不然,曷不于二帝、三王监之?后世之玺以乱亡丧逸者固多矣,必以相传为贵,又岂” 得初玺如是之久哉。

    臣按:《传国玺图说》谓“其方四寸,秦始皇并六国,命李斯篆其文,孙寿刻之,子婴奉其玺降汉,高祖即位服之,世因谓之传国玺。” 厥后平帝崩,孺子未立,藏于长乐宫,王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出玺投地,刓螭角微玷,其后玺归光武。至献帝时,董卓乱,掌玺者投于井中,孙坚于井中得之,后徐璆得以送献帝,寻以禅魏。魏以禅晋,五胡乱华,为刘、石所得,后复归之东晋,是后传宋、齐、梁、陈,以至于隋。隋灭陈,萧后携之入突厥,唐太宗求之不得,乃自刻玉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 贞观四年,萧后始自突厥奉玺归于唐。朱温篡唐,玺入于梁。梁亡入后唐,废帝自焚,自是玺不知所在。臣尝考之,其玺之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自秦以后,相传以为受命玺。得其玺也,遂传以为真有受命之符;无是玺也,乃至目之为白板天子,一何愚且惑哉!且命出于天,必有德者然后足以受之。受命者不于其德,而顾区区于一物之用命,果在是乎?三代有道之长,享国皆至数百年,初未闻有此玺也。秦自作玺之后仅七八年,遗臭闻于沙丘,肉袒负于轵道,乌在其为寿且昌哉?由是观之,是一亡国不祥之物耳。有与无何足为国重轻哉?

    蔡邕《独断》云:“玺,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

    臣按:此汉《天子玺》之制也。

    《汉旧仪》曰: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皇帝行玺封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征大臣,天子行 玺册拜外国,事天地鬼神。

    臣按:此汉朝六玺之制,后世率遵而用之。

    《说文》曰:“玺,王者印也。以守土,故字从土,籕文从玉。”

    臣按:玺古上下通用,至秦始专以为天子印章之称。

    《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就 次,发玺不封。”

    臣按:汉之符节台即今尚宝司,此设官之始。

    汉制,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 遣使,掌授节尚符玺。郎中四人,旧二人在中,主玺及 “虎符、竹符之半者。”

    臣按:《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 ,则在前汉已有符玺郎矣,说者谓符玺令总符玺郎,又赵尧为符御史,则符玺又不但有郎而已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邺城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刻其旁曰:“魏所受传国玺。”

    臣按:此文疑乃魏文帝所受于汉献帝以禅位者,但其旁所刻文有少异,然说者又谓玺至晋为刘、石所得,寻复归东,晋传宋、齐、梁、陈以至于隋,不知孰为真物也。

    唐制,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神玺以镇中 国,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 公,书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 行玺以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 召兵四夷。”

    臣按:“此唐朝玺制。”

    唐制,有“符宝郎四人,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 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 座,行幸则奉以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 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 行之。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臣按:此唐人设官掌宝及符节之制。今制为“尚宝司” ,专司宝玺及金牌、牙牌之属。

    五代周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宝”,一曰“皇 帝神宝。”宋太祖受禅,传二宝,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 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 为一宝,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凡上尊号,则以 所上尊号为文。宝用玉,填以金盘龙钮。别有三印:一 曰“天下合同之印”,中书奏覆状、流内铨《历任三代状》 用之;二曰“御前之印”,枢密院宣命及诸司奏状内用 之;三曰“书诏之印”,翰林诏敕用之。皆铸以金,后并改 “印”为宝。

    高宗中兴,御府藏玉宝十有一:一曰“镇国神宝”,文曰 “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二曰“受命宝”,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二宝,封禅用之;三曰“天子之宝”,答外夷书 用之;四曰“天子信宝”,举大兵用之;五曰“天子行宝”,封 册用之;六曰“皇帝之宝”,答邻国书用之;七曰“皇帝信 宝”,赐邻国书及物用之;八曰“皇帝行宝”,降御札用之。 所谓“八宝”也;九曰“大宋受命之宝”,十曰“定命宝”,十一 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又作金宝三:一曰“皇帝钦崇 国祀之宝”,二曰“天下合同之宝”,三曰“书诏之宝。”

    臣按:“此宋朝宝玺之制。”

    哲宗元符元年,咸阳县民段义修舍得古玉印,文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诏蔡京等辨验,以为秦玺, 遂命曰“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刘定之曰:“秦始皇以蓝田玉制玺,子婴以降汉,汉以传魏。晋乱,为刘石所得。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闵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尚,尚遣兵入邺助守,因绐得玺以归晋。方其未还也,刘石以玺不在晋,谓晋为白版天子” ,晋盖耻之,谓绐得玺意者,以解此耻也,恶足尽信哉?不旋踵,邺为慕容燕所取,玺或者实在燕矣。谓在燕,则燕为苻坚所并,而坚见卤于姚苌。苌从坚求玺,坚骂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卒拒之以死。盖坚未尝以送晋,而玺于是乎亡矣。谓晋果绐得之于邺,则传宋齐梁,而侯景取之。景败,其侍中赵思贤弃之草间,郭元建取送高齐,齐亡归宇文周。周传隋,隋炀帝死,宇文化及取之;化及死,窦建德取之,建德妻奉以归唐。唐传朱梁,梁亡,归于后唐。后唐废帝从珂与玺俱焚,继之者石晋。晋出帝重贵降辽,德光以其玺非真,诘之,重贵对以“昔玺既焚,今玺先帝所为,群臣共知。” 盖自有秦玺以来,其间得丧、存毁、真伪之故,难尽究诘。而至于重贵降辽之日,秦玺之毁于火也,已灼然著于人人口耳,自是以后,有天下者不托以为言矣。哲宗、蔡京乃能复得之咸阳,岂坚之所瘗藏,至此而始出乎?曰:非也,是又作天书之故智也。天书号年为“祥符” ,秦玺号年为“元符” ,既绍述其乃考神宗之法,又绍述其高考真宗之符,不亦异哉?其后徽宗复制二玺,其一曰“承天。”

    “福延万亿永无极” ,谓之镇国宝;其一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谓之“定命宝。” 二宝与受命宝为三,已而悉为金人所俘以去。前此,金人以辽取石晋,意其得秦玺,责而征之。延禧诉以兵败,失于桑干河。及既得于宋,自谓惬所欲,而哀宗守绪死于蔡州,幽兰轩又为毁烬。然则哲宗之所得,纵使真为秦玺。元人亦不得而取之矣。诡妄之臣。乃犹以之借口欺世。基祸黩武。亦独何哉。

    元至元三十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得拾得妻所售玉 印。监察御史杨桓辨之,以为“秦玺”,进之。

    臣按:秦玺者,始皇之所作也。秦子婴以降汉,自高祖迄于献帝,所宝用者皆此玺也。历代皆用其名,永嘉之乱没于刘石,永和之世复归江左,其文曰“受命于天皇帝寿昌”者,晋所自刻者也,非秦之玺也。太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涉六朝至于隋代者谓之“神玺”,乃燕慕容氏所刻者也,非秦玺也。刘𥙿北伐得之关中,历晋暨陈,复为隋有者,其文虽与秦同,乃姚秦所刻者也,非秦玺也。开运之末,没于耶律后,为女真所获者,则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乃石晋所刻者也,非秦玺也。盖在当时,皆误以为秦玺,而不知秦玺之亡则已久矣。若夫元人所得之玺,杨桓《考证》以为秦玺。考玺在汉为元后所掷,螭角有微玷,魏文帝刻其旁曰:“魏受汉传国之玺。”今此印其螭角无玷,其旁无魏所刻字,非秦所制者明甚,岂元人所得于拾得之妻者,即宋元符所得于咸阳民家之故物乎?臣故详具其始末如此,皆明明有征验,非虚言也。万一有以秦玺为言者,请以臣斯言折之。以上宝玺。

    《说文》曰:“印,执政所执信也。”

    臣按:秦以前民皆以金石为印,惟其所好,自秦以来惟天子之印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汉制,诸侯王金玺,玺之言信也。诸侯王黄金玺,橐佗 钮,文曰玺,刻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 侯之章。”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 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 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

    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 用铜印,宋因之。

    臣按:此汉、唐、宋群臣印章之制。

    今制:惟亲王用金,二品以上用银,三品以下皆铜,惟京尹以三品独得用银。以上《古今臣下印章》之制。

    古今印史

    《玺》

    《六书精蕴》曰:“玺,印章也,从尔从土。古之制字者,取‘命 尔守土’为意。其在臣也,曰‘君命我矣’,何为代君养民 也?其在君也,曰‘天命我矣’,何为代天养民也?秦制,惟 天子用玺,后之人因改从玉,于义何居?李斯又为之 刻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之爱民甚矣,岂其独厚 于一人,以位为乐邪?试观古今心画,谁也朴?谁也华?” 谁也公,谁也私。

    《印》

    《精蕴》曰:“印玺,节也。刻文以识信,从象手持节立意,法 守所存,毅然若不可夺。欲印事者,先印其心,公无私 如天地,信如四时矣。嗟夫!信不足有不信,故为之印 以防民。惟简乃严,惟严乃重。后世官府遂无一事可 少,亦无一日无事,印数刓矣。何以救之?曰省繁文而 敦朴。”

    玺印部艺文一

    《印铭》
    汉·李尤

    赤绂在躬,非印不明。棨传符节,非印不行。龟钮犊鼻, 用尔作程。

    《印铭》
    晋·傅元

    往昔先王,配天垂则。乃设印章,作信万国。取象晷度, 是铭是刻。文明慎密,直方其德。本立道生,归乎元默。 太上结绳,下无荒慝。

    《受命宝赋》并序
    梁·肃

    受命宝。在昔曰传国玺,自秦始皇有焉,盖取夫一世二世传于无穷,故有传国之号。历两汉至于陈、隋。隋炀之遇祸也,宇文化及盗之而西,窦建德灭,化及取焉。《易》称:“物不可以终否。” 武德中,太宗一戎衣而天下大定。是器也,与玺同归,国家用之,以受命所承,更名大宝,而多历年所。自前代观之,受天明命,则不求而得,“僭贼劫迁” ,则得之而失。盖神物之所在,非徒然也。抑又闻之,《鼎》之轻重与玺之去留,莫不视德之上下,位之安否。若恃宝命在己,而

    慆心堙耳,渐乎危殆,以负扆之尊,被窃𫓧之言,当此时也,此片玉耳,复何为哉?窃读史氏感兴亡之器,忿徼觊之类,于是作《受命宝赋》。若形制之小大厚薄,则未始详也,故不备焉。其词曰:

    物之贵兮,惟玉之英。翕二气以成形,极百宝之纯精。 卞氏得之,三献而后明。当秦赵之抗衡,挺高价于连 城。伊玩好之所资,微神器之鸿名。及夫秦始称皇,削 平六王,为龙为光,追琢成章。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 永昌。”其始也,谓世有哲王,传国宝之无疆。何逆天以 暴物,不及期以降殃。惟阴阳之运行,终授受而不常。 随素车与白马,归赤精于路旁。逮夫汉业中微,后族 专命。禄去公室,世移威柄。实沙麓之遗瘵,成巨君之 篡害。虽掷地以慷慨,终莫救夫颠沛。俄渐台之颓覆, 历更始与赤眉。咸庸懦而不居,卒乱长而祸滋。洎四 七之龙骧,为火主以得之。遂祀汉以配天,延二百之 炎辉。苟非其人,宝命不归。悼桓灵之不嗣,置天下于 阽危。既而赤伏道丧,黄星兆发,云雷遘屯,朝社播越, 去乘舆而漂荡。入眢井以芜没,披草莱以拯之,实功 存乎《武烈》。何典午之倾溃,刘石盗以自尊,既江表之 卜年,遂归明以去昏。五世推移,或亡或存。失得由道, 隋之并吞,始负险以争雄,俄衔璧而来奔。惟大业之 离阻,由君昏而黩武。豺狼呀以当路,郊庙弃而失主。 望夷之衅既发,斯器沦于丑卤。昊天有命,眷我高祖, 骞飞汾晋,震叠关辅,云行雨施,雷动飙举。圣人既作, 万物斯睹。于斯时也,充德扇结,东周卼臲,帝谓文皇, 陈师往伐,如火烈烈,如风发发,牛口先拨,虎牢则达, 致四海于升平,混车书以同辙,惟神器之有在,终告 归乎魏阙。考乎先王之统世也,以文经天,以武纬地, 观象备物,从宜制器,播而用之,为天下利。故曰“大德 曰生,大宝曰位。”位之升降,唯道所至。先王审其所以, 故为大于细,为难于易,然后本不摇而永不坠。安危 之体,鉴此而已。若夫符命之所加,历数之所归,莫不 天人合发,区宇乐推,休祥焕然,灵命显思。“是以有守 有失,动而悦随。苟贪叨与僭乱,莫不速祸而召危。此 玉也,公路执持,众叛而亲离;赵高引佩,殿坏而身糜。 惟前轨之昭昭,孰可幸捷以取之?”若答曰:“吾皇有命, 如天有日,传宝在我,昏庸自佚,则陆浑无问鼎之事, 历代无奉玺之术。苟思虑于废兴,故不既得而患失。” 於戏!天发祸机,圣人定之;“天生神物。圣人用之。唐哉 皇哉。大人造之。子孙百代。永言保之。”

    《印赋》
    赵良器

    “域中四大,得一者王。”混同区宇,端拱岩廊,运元功而 莫测,故神用之无方。穴处巢居,时尚传于朴略;结绳 刻木,化始渐于昭彰。暨夫扇浇薄,事征讨,智慧出而 下有大伪,忠信兴而上失其道。圣人以智周万物,仰 观俯考,追淳化于往初,发鸟迹而爰造。是铸至坚之 金,骋至巧之性,方圆设象以回合,雕错得宜而莹净。 其道恒,其体正,其君者是效,故有闻于至孚;王者是 司,故不待于严令。详观其貌,且横且直,文缭绕而外 转,字连绵而内逼,迹处泥而仿佛,容因朱而翕赩。迫 而察之,若披彩画之图;远而望之,若散晴霞之色。尔 其大小咸准,委曲相袭,随时而行,仗义而立。群吏则 有虑其诞,故合之而给;天子则不责于人,故司契而 执。借如九命作伯,三朝谒帝,服冠冕而去来,佩印绶 而有继,当司存之部领,览职事之巨细,罔不典常作 师,图忱之子。且契之不明,讼之所起,契之既用,人得 而理。岂徒常山张氏,化坠鹊而初成;馀不亭侯,感回 龟而相似?光锡忠义,若斯而已。乱曰:“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人,执其左契”,欲使还淳。故得永全大宝,不斁 彝伦。斯亦为政之机要,岂止更光于缙绅。

    《贺上传国宝表》
    宋·曾肇

    “受命之符,为时而出。自天之祐,维圣是承。”方拜贶于 大庭,遽均恩于率土。官师动色,海㝢蒙休。臣闻夫国 玺之有去来,犹周鼎之有轻重。好治而恶乱,舍昏而 即明。顷自有唐之衰,荐更五代之季。伏而不发,殆且 百年;忽尔自归,将传万世。所以表祖宗积累之庆,告 社稷灵长之休。在圣与仁,宜昌而寿。陛下沉潜迪哲, 刚健好生,参天地以成能,垂子孙而作则。果有神物, 是贻皇家。固将配甘露以纪元,岂止拟芝房而度曲。 臣职专守土,志切慕君。讲《称寿》之仪,阻陪下列;奏《升 中》之颂,故俟方来。

    《玺论》
    胡寅

    “有天下者必汲汲于一玺,求之不得,则歉然若郡守 县令之官,而未视印绂也。”夫玺何所本哉?二帝、三王 不闻传是物而后为君也。舜受之尧,禹受之舜,汤受 之禹,文武受之汤。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者,岂玺之谓 欤?故《诗》《书》《春秋》纪事详矣,曾不及玺。独秦夸大,使李 斯以虫鸟之文刻之美玉,兼称皇帝,以识诏令。自是 而后,始有玺书。使秦善也而玺无所本,固不当法;使 秦不善也而玺虽美,击而破之为宜,又何足传也?故 尝论之:“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为,而受之君者也不可以失,失之则不敬。天子之玺,亦一代所用,而非 受之于天者也,必随世而改,不改则不新。故汉有天 下,当刻汉玺,而不必袭之秦;唐有天”下,宜刻唐玺,而 不必袭之隋,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而鼎取新也。苟 以为不然,曷不于二帝三王监之?彼世之玺以乱亡 毁逸者固多矣,必以相传为贵,又岂得初玺如是之 久耶?

    《书玺》
    朱熹

    臣熹恭惟我太祖皇帝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时 盖未得此玺也。绍圣、元符之后,事变有不可胜言者 矣。臣熹敬书。

    《跋薛唐卿秦玺文》
    周行己

    李斯篆,世传为第一,学者莫不爱之。吾每见其书,几 不疾唾而却走者,何哉?谓夫人善成其君之过也。夫 秦之君,其资亦未若桀纣之恶之甚也,而二三臣酿 其君于不善,则又有甚焉者。呜呼斯乎,是尝去《诗》《书》 以愚百姓者乎?是尝听赵高以立胡亥者乎?是尝杀 公子扶苏与蒙恬者乎?是尝教其君严督责而安恣 睢者乎?使其玺不得传者,斯人也,而其刻画吾忍观 之哉!顾唐卿犹区区珍藏之者,岂不欲传百世以为 监欤?吁!是何以监也?

    《寿亭侯印记》
    司马知白

    关。公忠勇殒身,国事莫济,庙食当阳之玉泉。迄今千 载之下,凛凛若生,四方依向,奠祀不绝。曰雨曰旸,其 应如响,人咸敬而畏之。绍兴中,洞庭渔者获公寿亭 侯印,竞以为金,报于官,纳长沙库中,时有光焰,吏不 敢安之,移文荆门,送还公庙。印径二寸,其制甚古,印 钮有连环,四面相贯,上有一大环,总之,所以佩也。淳 熙四年冬,元庵摹画印,状其本末,将献于东宫。是夕 印留方丈,光发于函,辉烛楹庑,亦异矣哉!噫公之殁 世寖远,城郭丘陇,日就荒芜,而佩章独存,略无讹缺。 自非神物护持,安得如此其久且全耶?寺有仁宗皇 帝所锡龙角二物,亦与此印同藏名山,永为镇宝焉。 余与元庵为方外游,悉所经见,故得而详之。如公生 平功烈。具载《蜀志》。殁灵显烈。则见于前人碑碣。兹弗 及也。时大宋淳熙五年三月。

    《进传国玺笺》
    元·崔彧

    资德大夫御史中丞臣崔彧言:“至元三十一年,岁次 甲午,春正月既旦,臣番直宿卫御史台通事臣阔阔 术即卫所告曰:‘太师国王之孙曰拾得者,尝官同知 通政院事,今既殁矣,生产散失,家计窘极。其妻脱脱 真萦病,一子甫九岁,托以玉见贸,供朝夕之给,及出 玉印也。《阔阔术》蒙古人,不晓文字,兹故来告’。”闻之,且 惊且疑,乃还私家取视之,色混青绿,而元光采射人。 其方可黍尺四寸,厚及方之三不足,背钮盘螭,四厌 方际,钮尽,玺之上,取中通一横窍,可径二分,旧贯以 韦条,面有象文八,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 龙之状,别有仿佛有若命字若寿字者。心益惊骇,意 谓“无乃当此昌运传国玺出乎?”急召监察御史臣杨 桓至,即读之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传国宝玺》文 也。闻之果合前意,神为肃然。乃加以净绵,复以白帕, 率御史臣杨桓、通事臣阔阔术等,直趋青宫,因镇国 上将军都指挥使詹事王庆端、嘉议大夫家令臣阿 散罕、少中大夫詹事院判臣仆散寿导谒进献皇太 妃御前。启曰:“此古传国玺也。秦以和氏璧所造,厥后 有天下者宝之,以君万国,然自前代,失之久矣。今当 宫车晚出,诸大臣佥议迎请皇太孙龙飞之时,不求 而见,此乃天示其瑞应也。宜早达于皇太孙行殿,以 符灵贶。蒙皇太妃嘉纳。”翼日,令资善大夫、中书右丞 詹事臣张九思、少中大夫、詹事院判臣仆散寿传皇 太孙,“亲为付授。此盖皇太妃懿虑深远,非臣愚所能 及也。臣前又启,收藏宝玺之家不知甄别,循常以玉 求粥,臣见而识之,特持来献,彼犹未知。望恩恤其家。” 传旨赐收玉之家楮币二千五百贯,并逮臣等进辨 其宝者三人,衣段各一,表里纹金绮素有差,以为异 日旌实之征。臣等已诣府前敬受讫。自惟无状,不胜 惭赧。是日,金紫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臣完泽,率集 贤翰林侍从诸臣入贺御前,命出宝玺,遍示群臣,此 又出于皇太妃至正至大之量。翰林学士臣董文用 等前启曰:“此诚神物,出当其时,若非皇太妃、皇太孙 圣感,何以臻此?”丞相以下台臣等次第上寿。自是内 外称庆,咸曰天命有归。臣闻《诗序》曰:“文王有明德,故 天复命武王。”今神宝之出,盖因先帝有明德,故天命 复归于皇太孙也。又曰:“皇天亲有德,享有道。”以言皇 天非有德有道则不亲不享也。又闻之《书》曰:“皇天无 亲,惟德是辅。”又曰:“天命有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作 善降之百祥。”历观上世《诗》《书》之旨,未有无德而能致 天命之归也。钦惟太祖圣武皇帝秉资神格,始为天 下除祸定乱,隆功盛德,简在天心,受命而为天下主。 以至我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太光孝皇帝,德配乾坤,

    功包海岳,孝格宗庙,子育黎元。舆地所记,悉主悉臣
    考证
    照临无幽,咸遂生乐。施及明孝太子,天锡仁慈之德,

    上感君亲之悦,下系亿兆之望。至元建号,日月重明, 无为而治者迨廿年。虽太子进德修业之洪溢,亦赖 元妃内助之渊密也。敬惟皇太妃聪明淑懿,母仪崇 严,德量溥厚,孝敬慈恕,出乎天性,往古未有也。自明 孝太子升遐,内则皇孙翼翼,训导端严;外则百司班 班,临御整饬。由是圣上君父大见倚重。虽于时皇太 孙未昭储副之托,而詹事之司未尝一日废阙,以见 皇天定命于青宫之位,无时不在,诚非人力所能为 也。钦惟皇太孙殿下德资刚明,才兼文武,英谋独断, 大肖祖宗,族属系望,遐迩归心。圣祖宪天述道仁文 义武太光孝皇帝灼知天命之所在,久存隆顾,将付 以抚军之重。于至元三十年夏六月二十二日,赐以 皇太子金宝,大“正储位,而后诏以出师之期。天下闻 之,室家胥庆,和气穰穰,出于两间,是岁秋稔,数年罕 遇。臣窃念天象无言,托命不爽,岂期又于大行皇帝 宫车晚出之后甫八日,传国神宝,不求而出于大功 臣子孙之家,速由台谏耳目之司,直达于皇太妃御 前。斯盖皇天授命,皇太孙诞膺龙飞,以正九五之位”, 俾符宝玺之文,既寿而永,永而又昌。臣又见皇天之 心,大赖我皇元继体之君,不疾不迟,景命适至,以允 四海之望者。其瑞应之兆有三。按《唐史》,代宗之将为 太子,先封楚王。及位正储副而监国楚州,献定国宝 一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封,今天降宝于楚,宜建 元宝应。”盖以宝为太子瑞应也。昔明孝太子封为燕 王,今皇太孙,燕王之子也,将主神器,而神宝出于燕, 适与前事相符。此瑞应之兆一也。又宝玺之出,正当 皇元圣天子六合一统之时,宫车晚出之近朝,以见 天心,正为继体之君设也。此瑞应之兆二也。又宝玺 之出,适当月之三十日,有终而复始之象,以见先圣 皇帝御世,太平之功既成,俾继体之君复其始也。此 瑞应之兆三也。今以此三兆观之,益见天命之来际, 合于青宫也。臣区区之情,无任倾向,辄罄所见,以赞 其万一。谨将宝玺之出处,古今始末,详据考按。许慎 《说文》:“玺,玉者,印也。以守土,故为文。从尔从土。”其义盖 曰天付尔此器,俾宝之以守尔土也。至周太史籀《易》 为“从尔从玉”,义取天付尔此玉宝以为天下君也。三 代以上,玺文无所,考诸史籍并宝玺篆文。《图说》曰:“传 国玺方四寸,其文文饰如前。楚以卞和所献之璞,琢 而成璧。后求昏于赵,以纳聘焉。秦昭王请以十城易 之而不获。始皇并六国得之,命李斯篆其文,玉工孙 寿刻之。”《太平御览》又以为蓝田玉所刻。二世子婴奉 玺降沛公于轵道旁。高祖即位,服其玺,因世传之,谓 为“传国玺。”厥后孺子未立,藏于长乐宫。及莽篡位,使 安阳侯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骂而不与,舜言益 切,出玺投之地,玺因归莽。及更始灭莽,校尉公宾得 玺诣宛,献于更始。赤眉杀更始,立盆子,玺为盆子所 有。后盆子面缚,奉玺于光武。至献帝,董卓作乱,掌玺 者投于井中。孙坚征董卓,于井中得之,袁术夺于坚 妻。术死,荆州刺史徐璆闻帝为曹操迎在许昌,以玺 送之。帝后逊位,并以玺归魏帝。道乡公禅位,玺归于 晋。怀帝遇刘聪之害,玺归于聪。聪死,归曜,曜为石勒 所灭,玺入于勒,勒灭,入于冉闵。闵败,见收于闵之将 军蒋干。晋征西将军谢尚购得之,以还东晋,时穆帝 永和八年也。自玺寄于刘、石,共五十三年,晋复得之。 是后宋、齐、梁、陈相传以至于隋灭陈,萧后与太子正 道并传国玺,并入于突厥。唐太宗即位,宝玺未获,乃 自刻玉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贞观四年,萧后与正 道自突厥奉玺归于唐,唐始得焉。朱温篡唐,玺入于 温。庄宗定乱,玺入于后唐。庄宗遇害,明宗嗣立,再传 养子从珂,是为废帝。石氏篡立自焚,自是玺不知所 在。至宋哲宗,咸阳民段义献玉玺。及徽宗为金所虏, 凡有宝玺,金皆取之,内玺一十有四,青玉传国玺一, 其色与今所献玉玺相同,则知宋之南迁二百年无 此宝玺也明矣。然自金既取于宋之后,宝玺出处得 失,亦未见明说。以及我元适集皇太孙宝命所归之 际,应期而出,臣职总御史,亲会盛事,不可以不录。又 图中别有玺,其文亦八,旁注曰:“此传国玺背文也。”今 见宝玺之背,皆刻螭形,蟠屈凹凸不齐,遍废厌四际, 无地可置此文。按《太平御览》,秦光十九年,雍州刺史 郄恢表,“慕容永”称藩奉玺,方六寸,厚七分,蟠螭为鼻。 今高四寸六分,四边龟文,下有字曰“受天之命,皇帝 寿昌。”原其所由,未详厥始。以信斯言之当,别是一玺, 非今传国玺也。此又不可不辨。臣彧诚惶诚恐,稽首 顿首,谨奉笺上进以闻,伏希听览,微臣不胜瞻望之 至。谨言。

    《传国玺论》
    郝经

    上世帝王所以立政传信,考文议礼,则有瑞玉、服章、 《符节》《左契》,各为一代法制。别等差,辨上下,列贵贱,定 尊卑,以为名器,而不以为传。故唐、虞、夏、殷、周之受命, 莫不革故而易新。其先代之宝,世所共珍而不忍毁之者,如大玉、夷玉、天球、《河图》、璋判、白弓、绣质、元龟、青 纯等,或以为藏,或以为分,或以为宝,而亦不以为传。 故或在王朝,或在侯国,宗沉社偾,则转而之他,传受 而守之,莫敢少置者,在“夫道”而已。初自道传而极,极 传而天,天传而地,地传而人与万物。圣王受命,为天 地人物主,乃复以道为统而相传。故尧传舜,舜传禹, 禹传汤,汤传文武,本于天命,根于皇极,原于心性仁 义,明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察于纲纪、礼乐、文物、政 事,是以为二帝三王,而道高万世,古今莫及,未闻有 后世所谓传国玺者。及秦始皇并天下,奋私智,尽灭 先世帝王之制,自谓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兼帝王 之号,而为皇帝玺绶。灭赵所得楚和氏璧,诏丞相李 斯篆其文,刻为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于是除谥法,谓己为始皇帝,其馀以世为号,传之万 世,乃二世而亡。子婴降而汉得之。汉之佐命,始有意 于三代,陋秦而从周,以为是物既亡楚,又亡赵,复亡 秦,乃灭国。所得与斩白蛇剑并藏武库,传示无穷,如 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并为一代宝器。别取蓝田 浑璞,刻为大汉受命之玺,以示维新可也。乃自比秦 之子孙,以为“传国玺。”于是偷国之盗,莫不睥睨捓揄, 欲以为已有。绾于周勃,问于霍光,夺于王莽,挈于王 宪;专于更始,上于盆子,复归于光武。至使肘后之石, 误张丰于死。东汉之亡,劫于董卓,获于孙坚,拘于袁 术,卒入曹丕之手。魏传之晋,怀愍之难,入于刘、石,复 归于金陵。天下之人,遂以为帝王之统,不“在于道,而 在于玺。”以玺之得失,为天命之绝续,或以之纪年,或 假之建号,区区数寸之玉,为万世乱阶矣。厥后晋传 之宋,宋传之齐梁陈,陈传之隋,隋传之唐,而五季更 相争夺,以得玺者为正统。宋靖康之乱,为金所有,汉 以来十有馀代,千有馀年,竟不能复二帝、三王之治。 所谓天命心性,仁义礼乐,“与夫纲纪法度治世之具 皆不传。始则杂乎王霸,终则尽为苟且,其篡弑夺攘, 蹂𨅬血肉,污秽皇极者,不可胜言。”呜呼!传者勿传,勿 传者而传,其治乱相反,宜也。彼尝有是而亡其国,吾 今得之,其诚为吉祥哉!昔汤伐桀于三朡,俘厥宝玉, 谊伯、仲伯以为非而作《典宝》,言帝王自有常宝,不可 以亡国之物为宝也。当新莽夺玺之日,元后骂曰:“若 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当自更作玺,何用?此亡国 不祥。”玺为虽一时忿激之言,最为得理者也。孰谓后 世帝王,无是二臣一妇人之见哉?不明尧舜禹汤文 武之道,竟宝吕政亡国之器,袭讹踵陋,莫以为非,可 为叹惋。且其制名为“传国”,谓以国传之人与子孙也。 如尧传舜,舜传禹,可以谓之传矣。武王传成王,成王 传康王,可以谓之传矣。凡不以礼授受者,皆不可谓 之传。征伐而得则谓之取,篡弑而得则谓之夺,攘窃 而得则谓之盗,仍谓其玺为传国,何哉?或曰:“然则无 玺可乎?”曰:信以传信,既以为典矣,可遂废而不用乎? 一代受命,自可为一代之玺,更其文为一代之文,国 亡则藏之。秦不传汉,汉不传魏,可也。光武传之明帝, 明帝传之章帝,至于建安禅代之际,更为魏玺可也。 独以秦玺为“历代传国玺”,不可也。近世金亡而获秦 玺,以为亡国不祥之物,委而置之,不以为宝;一帝一 玺,不以为传。虽曰变古,乃所以复古也。故著论以推 本云。

    《青宫受宝颂》
    虞集

    天历二年六月己酉,皇太子受宝于行幄,臣等拜手稽首而言曰:“臣闻古之所谓能以天下让者,审几于先事,谓之至德;既倦而庸㢲,谓之予贤。是皆人道之常,而未若今日之盛者也。我皇太子以仁文之资,知勇之德,当拨乱反正,以缵祖宗之统,则躬当大难,婴犯霜露而不辞。及功成治定,既膺历服之归,则推奉圣兄,谦居储贰而不伐;刚明之断,坚于金石而无变;素定之诚,质诸天地而无疑。求仁得仁,若处固有;乐道忘势,忻然无为,此实帝王之所难能,古昔之所未有,而卓然特见于前后千万世之内者也。” 臣尝读《周易》而观于乾龙之象,自潜至跃,时升位异,九五天飞,中正极矣。益进而上庸知退夫。而仲尼之赞《上九》曰:“唯圣人知进退之正。” 言非圣人不能及此。噫仲尼发此义于千五百年之前,而昉见其事于圣代宗社生灵万世无疆之福也。於乎盛哉!臣等幸以文学,得备筵阁之顾问,亲逢盛礼,爰敢作颂以献。《颂》曰:

    于穆皇储,文武圣明。于赫大帝受命,辑成。天运日行, 既明既健。神交意孚,曾是修远。帝载龙旗,其行迟迟。 万民徯来,皇储有思。载思载瞻,于庐于旅。式好在原, 莫敢宁处。风雨孔时,道无游尘。肃肃銮车,通宵及晨。 帝曰劳止,毋趣行迈。会言近止,交喜更慨。滦阳之京, 世皇所营。我毋即安,次于郊坰。坰有丰草。雨露既渥。 “差坰于牧。繁缨濯濯。皇储攸止,百灵具扶。群臣受诏, 奉宝来趋。维时范金,龙光上烛。匪旧以新,景命攸属。 宝来自南,追琢有章。卿云随之,五色景芒。有亲有尊有友有爱。以承武皇,圣孝斯在。”古人有言,“兄弟家邦。 咨尔臣庶,於乎勿忘。史臣作颂,丕昭盛德。既寿以昌, 子孙千亿。”

    《玺辩》
    明·刘定之

    咸阳县民段义于河南乡修舍,得古玉印,文曰“受命 于天,既寿永昌”,上之。诏蔡京等辩验,以为秦玺,遂命 曰“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年号为元符。秦始皇以蓝田 玉制玺,六面方正螭钮,李斯撰文,以鱼鸟篆刻之。子 婴降时献汉祖,汉诸帝常佩之。故霍光废,昌邑王贺 持其手解脱其玺组。王莽篡位,元后初不肯与,后乃 出投诸地,螭角微玷。董卓之乱,帝辩出走,失玺,孙坚 得于城南甄官井中,袁术拘坚妻,得以称帝。术死,玺 仍归汉传魏。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玺。”魏传 晋,晋怀帝失位,玺归刘聪。聪死,传曜,石勒杀曜取玺。 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闵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 尚遣兵入邺助守,因绐得玺归晋。方其未还也,刘、石 二氏以玺不在晋,谓晋帝为白板天子,晋盖耻之。然 则晋之谓绐得玺,意者以解此耻也,恶足尽信哉?不 旋踵,邺为慕容燕所取,玺或者实在燕矣。谓在燕,则 燕为苻坚所并,而坚见掳于姚苌。苌从坚求玺,坚骂 之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卒拒 之以死。盖坚未尝以送晋,而玺于此乎亡矣。谓晋果 绐得之于邺,则传宋齐、梁,而侯景取之。景败,其侍中 赵思贤弃之草间,奔广陵,告郭元建取送高齐。齐亡 归宇文周。周传隋,隋炀帝死,宇文化及取之。化及死, 窦建德取之。建德见擒,其妻曹氏奉以归唐。唐传朱 梁,朱梁亡归于后唐,然后唐之未取朱梁也,自云得 玺于魏州僧,僧得于黄巢乱唐之时,而庄宗用以建 大号。则所取于朱梁之玺,与所取于魏州僧之玺,又 未知孰为秦之故物也?抑卒同归于后唐矣。后唐废 帝从珂与玺俱焚,继之者石晋。晋出帝重贵,降辽太 宗德光,德光以其所献玺非真,诘之,重贵对以“昔玺 既焚,今玺先帝所为,群臣共知。”盖自有秦玺以来,其 间得丧、存毁、真赝之故,难尽究诘。而至于重贵降辽 之日,秦玺之毁于火也,已灼然著于人人口耳,自是 以后,有天下者不托以为言矣。哲宗、蔡京乃能复得 之于咸阳,岂坚之所瘗藏至此而始出乎?非也,是又 作天书之故智也。天书号年为祥符,秦玺号年为元 符,既绍述其乃考神宗之法,又绍述其乃高考、真宗 之符,不亦异哉!尧舜禹之传国,其言著于书,曰“惟精 惟一,允执厥中。”言为国之道也。秦始皇之传国,其言 著于玺,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言享国之福也。志于 其道者福从之;志于其福者福未必从之。假令哲宗 所得,信为秦玺,而其短世绝传,何有于受天命而寿 昌哉?信元后所谓亡国不祥玺尔。其后徽宗以哲宗 所得者为未足,而复制二玺:其一龟钮,六寸,文曰“承 天福,延万亿,永无极”,谓之“镇国宝”;其一于阗,大玉二 尺许,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谓之“定命宝。”与哲宗所得曰“受命宝”者为三,已而悉 为金人所俘以去。前此,金人以辽取石晋,意其得秦 玺,于获辽主延禧之日,责而征之。延禧诉以兵败失 于桑干河。及既得于宋,自谓惬所欲,而义宗守绪死 于蔡州,幽兰轩又为煨烬。然则哲宗之所得,纵使真 为秦玺,元人亦不得取之矣。诡妄之臣,乃犹以之藉 口欺世,基祸黩武,亦独何哉?《诗》曰:“投𢌿豺虎。豺虎不 受,投𢌿有北。有北不受,投𢌿有昊”,言归诸天,庶乎祸 端永绝也。其亦无如之何而为此言哉,其《此玺》之谓 哉!

    《传国宝志》
    何乔新

    秦始皇得和氏璧,命工以为玺,上琢螭钮,而刻其正 面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实李斯鱼鸟篆也。汉高帝 定三秦,子婴上之,历世传以为宝。及王莽篡汉,就元 后取之,后怒,投之地,螭角微玷。莽败,校尉王宪得之, 将军李松入关,斩宪,取玺上更始。赤眉破更始,玺归 刘盆子。冯异破赤眉于崤,盆子奉玺诣光武降。传至 献帝,董卓作乱,典玺者投诸洛阳城南井中。孙坚讨 卓至洛,其帐下兵见并有五色,以告,坚乃浚井,果得 玺。袁术僭逆,拘坚妻夺之。术死,徐璆得而上之。魏文 帝篡汉,玺归于魏,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晋武帝篡魏,玺归于晋。汉刘曜寇洛阳,执怀帝,取玺 诣平阳。石勒灭汉,玺乃归勒。石氏为冉闵所灭,玺复 属闵。闵败,其将军蒋干得之。晋谢尚遣戴施救干,绐 干得玺,遣使献之,玺复归中国。晋传之宋,宋传之齐, 齐传之梁,梁传之陈。隋灭陈,玺归于隋。唐受隋禅,玺 归于唐。广明之乱,遂失所在。按《五代史?蜀世家》云:“田 令孜为监军也,盗传国玺入蜀而埋之王廷永平二 年,尚食使欧阳柔治”令孜故第,穿地得之以献。则玺 在蜀也。又按《通鉴》云:“黄巢之破长安也,魏州僧传真 得传国宝,以为常玉,将鬻之,或识之曰:‘传国宝也。庄 宗入魏,传真诣行台献之’。”则玺在唐也。又云:“庄宗入 汴,梁主置传国宝于卧内,左右窃之,以迎唐军。”则玺似又在梁也。玺一而已,然在蜀、在唐、在梁皆称传国 宝,其孰真孰赝,盖不可考。吾意秦玺之亡久矣,其所 谓“传国”者,无非依仿为之,以欺世邪?庄宗灭梁,取蜀 玺并归唐。及晋石敬塘反,璐王从珂携传国宝登元 武自焚,则秦玺虽在,固已毁矣。敬塘入洛,更以玉为 之。契丹灭晋,重贵献之,契丹以所献传国宝非真诘 之,具言其故乃止。然契丹沾沾自喜,以为有传国宝。 辽兴宗试进士,遂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命题,而不 知得者乃晋玺,非秦玺也。天祚之乱,辽主延禧遗传 国宝于桑干河,于是石氏之玺亦亡矣。元世祖时,有 札剌尔氏者,渔于桑干之滨,得之而不识,归置其室, 夜有光,盖延禧所遗者。监察御史杨桓辨其文,以为 历代传国玺,即铭而上之。至正末,天兵至燕,顺帝挟 之北遁沙漠,至今犹夸语中国曰:“我有传国宝”云。椒 丘子曰:“宝得其宝者安,宝失其宝者危。《易》曰:‘圣人之 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仁义也者,帝王之宝也。和氏之璧,亦玉耳,果何足宝 耶?尧、舜、禹、汤、文、武之有天下,所宝者仁义而已。三代 享祚皆数百年,万世以为正统,无异议焉,固未有所 谓“传国宝”也。向使夏后氏之璜,东序之弘璧,西序之 天球,空桑之琴瑟,密须之鼓,至今犹存,不过一器耳, 固无足宝,况秦皇、李斯所为,恶足宝哉?秦皇、李斯所 为,且不足宝,况石氏败亡之馀,其制作未必工,不旋 踵而为戎人所有,不祥莫大焉,又岂足宝哉?然有天 下乃或眷眷于亡国不祥之一玺,甚至命将出师以 求之,暴师原野,甘心焉,抑过矣。盖世有可宝者,在此 而不在彼也。余窃惑焉,作《传宝志》。

    《论御史中丞崔彧得传国玺献之》

    何乔新

    传国宝之说,始于秦始皇,五帝、三王之世未有也。始 皇得和氏璧,制以为玺,而李斯篆其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自汉以来,传以为宝。以及后唐,璐王从珂 纵火自焚,而秦玺已为烬矣。契丹灭晋,所得者石氏 所作之玺耳。传至延禧,因金兵追急,遗于桑干河,则 晋玺已亡矣。崔彧所得,果秦玺耶?抑晋玺耶?以为秦 玺,则焚于从珂矣;以为晋玺,则沉于桑干矣。史传所 载,不可诬也。彧之所得,安知非奸人伪造以希世取 宠耶?使彧所得,果秦、晋之旧物欤?二氏享祚不永,灭 亡尤酷,其玺不祥莫大焉,又恶足宝哉?而时君乃眷 恋不已,有若《河图大训》然,噫亦惑矣!契丹试进士,至 以“有传国之宝”者为“正统”命题,是尤可笑也。五帝、三 王不闻其有传国宝也,谓之非正统可乎?刘聪、石勒、 苻坚尝得传国宝矣,果可谓之正统乎?《易》曰:“圣人之 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仁义者,人君无形之宝也。彼亡国之玺,岂足为宝哉?

    玺印部艺文二

    《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
    唐·皮日休

    金篆方圆一寸馀,可怜银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将心 印,印破人间万卷书。

    《戏题袭美书印囊》
    陆龟蒙

    鹊衔龟顾妙无馀,不爱封侯爱石渠。应笑休文过万 卷,至今谁道沈家书。

    《决道廿八弟得小金印以诗赠之》

    宋晁冲之

    季也获金印,籀文秦不如。情知非鸟迹,恨不识天书。 池静龟游罢,庭闲鹊斗馀。春风还旧物,疏俊最怜渠。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元·揭傒斯

    白玉蟠螭小篆文,姓名识得卫将军。卫将军,今何在? 白草茫茫古时塞。将军功业汉山河,江南陆郎古意 多。

    《题卫将军玉印歌》
    泰不华

    武皇雄略吞八荒,将军分道出朔方。甘泉论功谁第 一?将军金印照白日。尚方宝玉将作匠,别刻姓名示 殊赏。蟠螭交钮古篆文,太常钟鼎旌奇勋。君不见,祈 连山下战骨深,中原父老泪满襟。卫后废殂太子死, 茂陵落日秋风起。天荒地老故物存,摩挲断文吊英 魂。

    《长乐未央玉玺歌》
    王逢

    赤龙衔日照赤子,白蛇横毙乌骓死。东风吹冷咸阳 灰,长乐未央连阙起。昆吾宝刀截琼肪,阴文小篆云 汉章。盘螭作钮径二寸,历岁四百传天王。黄星孛明 铜爵舞,铜仙泪泣如丝雨。盗将神器竟不归,玺亦漂 沦频易主。使君购得心良苦。君不见丰城有剑气上 冲,米船也贯沧江虹。陋歌先附苏卿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