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百三十三卷
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三十三卷目录

     陵寝祀典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后汉总一则 世祖建武三则 明帝永平三则 章帝建初一则 和帝永元三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建光一则 延光一则 顺帝永建二则 永和一则 质帝本初一

      则 桓帝延熹三则 灵帝建宁二则 熹平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齐王嘉平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惠帝永平一则 成帝一则 穆帝永和四则 孝武帝太元六则

      安帝隆安一则 元兴一则 义熙一则

      宋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则

      南齐武帝永明一则 郁林王隆昌一则

      梁武帝大同一则

      北魏明元帝永兴一则 太武帝始光一则 孝文帝太和五则 宣武帝景明二则

      北周孝闵帝一则 明帝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永徽四则 显庆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景龙二则 元宗开

      元七则 天宝六则 代宗大历一则 德宗贞元二则 宪宗元和二则 敬宗宝历一则

       宣宗大中一则 懿宗咸通一则

      后梁太祖开平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一则 废帝清泰一则

      后晋出帝天福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礼仪典第二百三十三卷

    陵寝祀典部汇考一

    周设尸以墓祭。

    按:《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

    郑司农曰:“为尸,冢人为尸 。” 郑康成曰:“祭墓为尸,或祷祈焉 。” 王昭禹曰:“凡祭墓为尸,非特甫竁为之尸 。” 张氏曰:“墓祭非古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立之主以祀之,以致其精神之极,而谨藏其体魄,以竭其深长之思。” 此古人明于鬼神之情状,而笃于孝爱之诚实者也。然考之《周礼》,则有冢人之官,凡祭于墓为尸。是则成周之盛,亦有祭于墓者,虽非制礼之本经,而出于人情之所不忍,而于义理不至于甚害,则先王亦从而许之。其必立之尸者,乃所以致其精神,而示享之者,非体魄之谓,其为义抑精矣。

    后汉

    后汉制,“立秋斩牲,以荐陵庙。”

    按《后汉书礼仪志》:“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斩 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 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获车 驰驷送陵庙。”

    世祖建武六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六年“夏四月丙子,幸长安, 始谒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

    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

    按《祭祀志》: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 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 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奕奕”,言相 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 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 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建武以 来,关西诸陵以转久远,但四时特牲祠。帝每幸长安, 谒诸陵,乃太牢祠。

    建武十年秋八月己亥,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十一 陵。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八年三月壬午。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 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明帝永平元年朝于原陵如元会仪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 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

    《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庄具。天子以正月上园陵,公卿百官及诸侯王、郡国计吏,皆当轩下占其郡国谷价,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知之也。”

    按《礼仪志》:“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 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西都旧有上陵 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 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锺鸣,谒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乘 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止。旋升阼阶,拜神坐”, 退坐东厢,西向。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坐后,公卿群臣 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文始》《五行》之舞。礼。 乐阕,君臣受赐。食毕,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 其郡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孝子事亲尽礼, 敬爱之心也。周遍如礼。最后亲陵,遣计吏赐之带佩。 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

    丁孚《汉仪》曰: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合诸侯助祭贡金。《汉律金布令》曰:“皇帝斋宿,亲帅群臣,承祠宗庙,群臣宜分奉请诸侯。” 列侯各以民口数,率千口奉金四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口,亦四两,皆会酎,少府受。又,大鸿胪食邑九真、交阯、日南者用犀角,长九寸以上,若玳瑁甲一;郁林用象牙,长三尺以上,若翡翠各二十,准以当金。《汉旧仪》曰:“皇帝惟八月酎,车驾夕牲,牛以绛衣之。皇帝暮视牲,以鉴燧取水于月,以火燧取火于日,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执鸾刀,以切牛尾荐之,而即更衣巾侍上,熟乃祀之。”

    永平二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二年“冬十月甲子,西巡狩, 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历览馆邑,会郡县 吏,劳赐作乐。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中牢祠萧何、霍 光,帝谒园陵,过式其墓。”

    永平三年车驾从皇太后幸章陵。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三年“冬十月甲子,车驾从 皇太后幸章陵,观旧庐。十二月戊辰,至自章陵。”

    章帝建初七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七年:“冬十月癸丑,西巡狩, 幸长安。丙辰,祠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遣使者祠太 上皇于万年。”

    《三辅黄图》曰:“高祖初都洛阳,太上皇崩,葬栎阳北原,陵号万年,仍令置万年县,故祭祀焉。”

    和帝永元三年十一月癸卯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永元九年,追尊皇妣为“皇后”,别就陵寝祭之。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九年九月甲子,追尊皇妣 梁贵人为皇太后。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怀梁皇后于 西陵。 按《祭祀志》,章帝临崩,遗诏无起寝庙,庙如先 帝故事。和帝即位,不敢违,上尊号曰肃宗。后帝承尊, 皆藏主于世祖庙,积多无别。是后显宗但为陵寝之 号。永元中,帝追尊其母梁贵人曰恭怀皇后,陵以窦 后配食章帝,恭怀皇后别就陵寝祭之。

    永元十五年,帝幸章陵。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十五年:“冬十月戊申,幸章 陵,祠旧宅。癸丑,祠园庙,会宗室于旧庐,劳赐作乐。”

    殇帝延平元年帝崩不祔庙祭于陵寝

    按《后汉书殇帝本纪》,“延平元年八月帝崩。” 按《祭祀 志》,“殇帝生三百馀日而崩,邓太后摄政,以尚婴孙,故 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安帝建光元年追尊祖妣为皇后陵曰敬北就祭于陵寝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建光元年三月戊申,追尊祖妣 宋贵人曰敬隐皇后。 按《祭祀志》,安帝以清河孝王 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 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

    延光三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冬十月,行幸长安。闰 月乙未,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历观上林昆明池,遣 使者祠太上皇于万年。”

    顺帝永建二年葬恭愍皇后于恭北陵就祭于陵所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建二年夏六月乙酉追尊谥皇妣李氏为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 按祭祀志顺

    帝即位,追尊其母为“恭愍后”,陵曰“恭北陵”,就陵寝祭 如“敬北陵。”

    永建三年,茂陵灾,遣使祭告。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建三年“秋七月丁酉,茂陵园 寝灾,帝缟素,避正殿。辛亥,使太常王龚持节告祀茂 陵。”

    永和二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和二年:“冬十月甲申,行幸长 安。十一月丙午,祠高庙。丁未,遂有事十一陵。”

    质帝本初元年桓帝即位依故事祭冲质帝于陵寝并追尊祖考陵曰乐成曰博陵祠以太牢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不载。 按《桓帝本纪》,“本初元年, 即皇帝位,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为孝崇博园贵 人。”

    博本汉蠡吾县之地也。帝既追尊父为孝崇皇,其陵曰博陵,置园庙焉,故曰“博园。”

    按《祭祀志》,冲、质帝皆小崩,梁太后摄政,以殇帝故事, 就陵寝祭。凡祠庙讫,三公分祭之。桓帝以河间孝王孙蠡吾侯即位,亦追尊祖考,王国奉祀。 按《河间孝 王开传》,“梁冀立桓帝,梁太后诏追尊河间孝王为孝 穆皇,夫人赵氏为孝穆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蠡 吾先侯曰孝崇皇,庙曰烈庙,陵曰博陵,皆置令丞,使 司”徒持节奉《策书》、玺绶,祠以太牢。

    桓帝延熹元年六月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二年有事于“十一陵。”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延熹二年:“冬十月壬申,行幸长 安。十一月庚子,遂有事于十一陵。十二月己巳,至自 长安,赐园陵人粟五斛。”

    延熹七年“有事于园庙。”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延熹七年“冬十月壬寅,南巡狩。 庚申,幸章陵,祠旧宅,遂有事于园庙,赐守令以下各 有差。”

    灵帝建宁元年诏追尊祖考陵曰敦陵曰慎陵使司徒持节祠以太牢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建宁元年闰二月甲午,追尊皇 祖为孝元皇,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考为孝仁皇,夫 人董氏为慎园贵人。” 按《河间孝王开传》,“建宁元年, 窦太后诏追尊皇祖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曰孝元 后,陵曰敦陵;皇考长为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 人,陵曰慎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节之河间,奉策书 玺”绶,祠以太牢,常以岁时遣中常侍持节之河间奉 祠。

    建宁五年,车驾上原陵。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注》,谢承《汉书》 曰:“建宁五年正月,车驾上原陵。蔡邕为司徒掾,从公 行到陵,见其仪忾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 有上陵之礼,始为可损。今见威仪,察其本意,乃知孝 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旧。或曰:本意云何?昔京师 在长安时,其礼不可尽得闻也。光武即世,始葬于此。 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闻见此礼,乃 帅公卿百寮,就园陵而创焉。尚书陛西陛为神坐,天 子事亡如事存之意。苟先帝有瓜葛之属,男女毕会, 王侯大夫郡国计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几先帝神魂 闻之。今者日月久远,后生非时,人但见其礼,不知其 哀。以明帝圣孝之心,亲服三年,久在园“陵,初兴此仪, 仰察几筵,下顾群臣,悲切之心,必不可堪。”邕见太傅 胡广曰:“国家礼有烦而不可省者,不知先帝用心周 密之至于此也。”广曰:“然。子宜载之,以示学者。”邕退而 记焉。鱼豢曰:孝明以正月旦,百官及四方来朝者,上 原陵朝礼,是谓甚违古不墓祭之义。臣昭以为邕之 言然。 按《祭祀志》,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 四气,伏腊及四时祠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 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 具。”

    熹平四年延陵灾遣使告祭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五月,延园陵灾,遣使 者持节告祠延陵。”

    成帝陵也

    文帝黄初三年诏毁高陵祭殿

    按《三国魏志文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礼志》,古无墓 祭之礼。汉承秦,皆有园寝。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 北郊、明堂、高庙、世祖祠庙,谓之五供。魏武葬高陵,有 司依汉立陵上祭殿。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先帝 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 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 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齐王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

    按:《三国魏志齐王本纪》云云。

    按《晋书礼志》,“齐王在位九年,始一谒高平陵。”

    武帝泰始二年诏以衰绖谒山陵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礼志》,泰始二年八 月诏书曰:“此上旬,先帝弃天下日也。便以周年。吾焭 焭,当复何时,壹得叙人子情邪?思慕烦毒,欲诣陵瞻 侍,以尽哀愤。”主者奏行备。太宰司马孚、尚书令裴秀、 尚书仆射武陔等奏:“陛下至孝蒸蒸,哀思罔极。衰麻 虽除,毁悴过礼,疏食麄服,有损神和。今虽秋节,尚有 馀暑,谒见山陵,悲感摧伤,群下窃用悚息。平议以为 宜惟远体,降抑圣情,以慰万国。”诏曰:“孤焭忽尔,日月 已周,痛慕摧感,永无逮及。欲奉瞻山陵,以叙哀愤,体 气自佳。其又已凉,便当行,不得如所奏也。”主者便具 行备。又诏曰:“昔者哀适三十日,便为梓宫所弃,遂离 衰绖,感痛岂可胜言。顾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先帝 至谦之志,是以自割,不以副诸。君子有三年之爱,而 身体廓然,当见山陵,何心而无服?其以衰绖行。”孚等 重奏:“臣闻上古丧期无数,后世乃有年月之渐。汉文帝随时之义,制为短丧,传之于后。陛下以社稷宗庙 之重,万方亿兆之故,既从权制,释降衰麻,群臣庶僚 吉服。今者谒陵以叙哀慕。若加衰绖,近臣期服,当复 受制。进退无当,不敢奉诏。”诏曰:“亦知不在此麻布耳。 然人子情思为欲令哀丧之物在身,盖近情也。群臣 自当案旧制期服之义,非先帝意也。”孚等又奏:“臣闻 圣人制作,必从时宜,故五帝殊乐,三王异礼,此古今 所以不同,质文所以迭用也。陛下随时之宜,既降心 克己,俯就权制,既除衰麻,而行心丧之礼。今复制服, 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虽先帝厚恩,亦未之敢 安也。参量平议,宜如前奏。臣等敢固以请。”诏曰:“患情 不能企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 泰始四年秋七月己卯,谒崇阳陵。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惠帝永平元年春正月诏子弟及群官并不得谒陵按晋书惠帝本纪云云 按礼志宣帝遗诏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于是景文遵旨至武帝犹再谒崇阳

    陵,一谒《峻平陵》,然遂不敢谒《高原陵》,至惠帝复止也。

    成帝  年罢中宫拜陵以为永制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帝崩后,诸公始 有谒陵辞告之事。盖由眷同友执,率情而举,非洛京 之旧也。成帝时,中宫亦年年拜陵,议者以为非礼,于 是遂止,以为永制。”

    穆帝永和七年遣赵拔修复山陵

    按《晋书穆帝本纪》:“永和七年九月,峻阳、太阳二陵崩。 甲辰,帝素服临于太极殿三日,遣兼太常赵拔修复 山陵。”

    永和八年,遣王惠如洛阳,卫五陵。

    按《晋书》穆帝本纪。“永和八年二月。峻平、崇阳二陵崩。 戊辰帝临三日。遣殿中都尉王惠如洛阳。以卫五陵。” 永和九年春正月丙寅。皇太后与帝同拜建平陵 按《晋书》穆帝本纪云云。 按礼志。穆帝时。褚太后临 朝。又拜陵。帝幼故也。

    永和十二年,有事于五陵。

    按《晋书穆帝本纪》,永和十二年“十一月,遣兼司空散 骑常侍车灌、龙骧将军袁真等,持节如洛阳,修五陵。 十二月庚戌,以有事于五陵,告于太庙。帝及群臣皆 服缌于太极殿,临三日。”

    孝武帝太元元年春正月甲子谒建平等四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四年春正月丙子,谒建平等七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五年春正月乙巳,谒崇平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九年春正月辛亥,谒建平等四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十年春正月甲午,谒诸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十一年正月谒诸陵。六月遣杨亮卫山陵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十一年春正月乙酉。谒诸 陵。六月庚寅。以前辅国将军杨亮为西戎校尉雍州 刺史。镇卫山陵。”

    安帝隆安 年司马道子始请朔望诸节谒于陵所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孝武崩骠骑将军司马道子曰今虽权制服至于朔望诸节自应展情

    “陵所以一周为断。”于是至陵变服单衣,烦黩无准,非 礼意也。

    元兴元年桓谦奏罢拜陵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兴元年,尚书左 仆射桓谦奏,“百僚拜陵,起于中兴,非晋旧典,积习生 常,遂为近法。寻武皇帝诏,乃不使人主诸王拜陵,岂 惟百僚,谓宜遵奉。”于是施行。及义熙初,又复江左之 旧。

    义熙十二年遣使修谒五陵

    按:《晋书安帝本纪》:义熙十二年“冬十月己丑,遣兼司 空高密王恢之修谒五陵。”

    少帝景平二年文帝谒初宁陵

    按《宋书少帝本纪》,不载 按《文帝本纪》,景平二年七 月,“少帝废百官,备法驾奉迎。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 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

    文帝元嘉四年谒京陵

    按:《宋书文帝本纪》:“元嘉四年二月乙卯,行幸丹徒,谒 京陵。”

    元嘉二十六年二月,谒京陵。

    按《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二十六年二月己亥,车驾陆 道幸丹徒,谒京陵。” 按《礼志》,自元嘉以来,每岁正月, 舆驾必谒初宁陵,复汉仪也。世祖、太宗亦每岁拜初 宁、长宁陵。

    南齐

    ====武帝永明九年诏陵寝停小行唯二州一大行====按《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九年,夏四月乙亥,有司奏, “‘旧格一年两过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九 月十五日司空以下大行。今长停小行,唯二州一大 行’。诏曰‘可’。”

    郁林王隆昌元年正月戊午车驾拜景安陵

    按:《南齐书郁林王本纪》云云。

    武帝大同十年幸兰陵谒建宁陵

    按《梁书武帝本纪》:大同十年三月“甲午,舆驾幸兰陵, 谒建宁陵。辛丑,至修陵。壬寅,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 馀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 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 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 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所经县邑,无出今年租赋; 监所责民蠲复二年’”,并普赉内外从官、军、主左右钱 米各有差。因作《还旧乡诗》。癸卯,诏园陵职司恭事勤 劳,并锡位一阶,并加沾赉。庚戌,幸回宾亭,宴帝乡故 老及所经近县奉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赉钱二千。 夏四月乙卯,舆驾至自兰陵。诏鳏寡孤独尤贫者,赡 恤各有差。

    北魏

    明元帝永兴三年五月丁卯车驾谒金陵于盛乐

    按:《北魏书明元帝本纪》云云。

    太武帝始光三年谒陵庙

    按:《北魏书太武帝本纪》:“始光三年六月,幸云中旧宫, 谒陵庙。”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三月谒永固陵四月再谒永固陵七月又谒永固陵十月复谒永固陵

    按《北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十有四年九月,太皇太 后冯氏崩,葬于永固陵。”十五年“三月甲辰,车驾谒永 固陵。夏四月癸亥,帝始进蔬食。乙丑,谒永固陵。秋七 月乙丑,谒永固陵。冬十月庚寅,车驾谒永固陵。 太和十有六年,帝哭于永固陵。”

    按《北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十有六年九月辛未,帝 以文明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三日,哭 不辍声。”

    按杜佑《通典》:“太和十六年九月辛未,孝文帝哭于文 明太后陵左,终日不绝声。素幂越席为次,侍臣侍哭。 壬申,孝文又哭如昨。帝二日不御食。癸酉,朝中夕三 时哭拜于陵前。夜宿鉴元殿,是夜彻次。甲戌,帝拜哭 辞陵,还永乐宫。”

    太和十有七年。帝南伐。八月丁亥。帝辞永固陵 按《北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太和十有八年闰二月甲戌谒永固陵。秋七月戊戌 谒金陵。八月庚午谒永固陵。

    按:《北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太和二十有一年二月甲戌谒《永固陵》。三月辛卯谒 金陵。

    按:《北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宣武帝景明元年春正月壬寅车驾谒长陵冬十月丁卯朔车驾谒长陵

    按:《北魏书宣武帝本纪》云云。

    景明二年春正月丙申朔车驾谒长陵。

    按:《北魏书宣武帝本纪》云云。

    北周

    孝闵帝元年谒成陵

    按《周书孝闵帝本纪》:元年“夏四月壬午,谒成陵,乙酉, 还宫。”

    明帝元年十二月庚午谒成陵

    按:《周书明帝本纪》云云。

    太宗贞观十三年拜献陵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三年正月乙巳,拜献陵,赦 三原及行从,免县人今岁租赋,赐宿卫陵邑郎将、三 原令爵一级。丁未,至自献陵。” 按《礼乐志》:“皇帝谒陵, 行宫距陵十里,设坐于斋室,设小次于陵所道西南, 大次于寝西南,侍臣次于大次西南,陪位者次又于 西南,皆东向。文官于北,武官于南,朝集使又于其南, 皆”相地之宜。前行二日,遣太尉告于庙。皇帝至行宫, 即斋室,陵令以玉册进署。设御位于陵东南隅,西向, 有冈麓之阂,则随地之宜。又设位于寝宫之殿东陛 之东南,西向。尊坫陈于堂户东南。百官、行从、宗室、客 使位神道左右,寝宫则分方序立大次前。其日未明 五刻,陈黄麾大仗于陵寝。三刻,行事官及宗室亲五 等、诸亲三等以上,并客使之当陪者就位。皇帝素服 乘马,华盖伞扇,侍臣骑从,诣小次,步出次至位再拜, 又再拜。在位皆再拜,又再拜。少选,太常卿请辞,皇帝 再拜,又再拜。奉礼曰“奉辞。”在位者再拜。皇帝还小次, 乘马诣大次,仗卫列立以俟行。百官、宗室诸亲、客使 序立次前,皇帝步至寝宫南门,仗卫止,乃入。繇东序 进殿陛东南位,再拜;升自东阶,北向再拜,又再拜。入省服玩,抆拭帐箦,进太牢之馔,加珍羞。皇帝出尊所 酌酒入,三奠爵,北向立。太祝二人持玉册于户外,东 向跪读。皇帝再拜,又再拜。乃出户,当前北向立。太常 卿请辞,皇帝再拜。出东门,还大次,宿行宫。若太子、诸 王、公主陪葬柏城者,皆祭寝殿东庑,功臣陪葬者,祭 东序。为位奠馔,以有司行事。或皇后从谒,则设大次 寝宫东。先朝妃嫔次于大次南,大长公主诸亲命妇 之次又于其南,皆东向,以行帷具障。谒所,内谒者设 皇后位于寝宫东,大次前少东,先朝妃嫔位西南,各 于次东。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帝既发行宫,皇 后乘四望车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练单衣。内典引导 妃嫔以下就位,皇后再拜,陪者皆拜,少选遂辞,又拜, 陪者皆拜。皇后还寝东大次,陪者退。皇后钿钗礼衣, 乘舆诣寝宫,先朝,妃嫔大长公主以下从。至北门,降 舆,入大次,诣寝殿前西阶之西,妃嫔公主位于西。司 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后再拜,在位者皆拜。皇后 由西阶入室,诣先帝前再拜,复诣先后前再拜。进省 先后服玩,退西厢东向立。进食,皇帝出,乃降西阶位 辞,再拜,妃嫔皆拜。诣大次更衣,皇帝过,乃出寝宫北 门,乘车还。天子不躬谒,则以太常卿行陵。所司撰日, 车府令具轺车一马清道,青衣、团扇、曲盖、伞列俟于 太常寺门。设次陵南百步道东,西向。右校令具薙器 以备汛扫。太常卿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从。至次,设 卿位兆门外之左,陵官位卿东南,执事又于其南,皆 西向。奉礼郎位陵官之西,赞引二人居南。太常卿以 下再拜,在位皆拜。谒者导卿,赞引导众官入,奉行复 位,皆拜出。乘车之它陵,有芟治则命之。凡园陵之制, 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 腊、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而日进食。又荐新 于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始将进御,所司必先以送, 太常与尚食滋味荐之,如宗庙。贞观十三年,太宗谒 献陵,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入阙门,西向再拜,恸哭俯 伏,殆不能兴。礼毕,改服入寝宫,执馔以荐。阅高祖及 太穆后服御,悲感左右步出司马北门,泥行二百步。

    按《百官志》:“膳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陵庙之牲。”

    豆、酒膳,诸司供奉口味,躬𫔎其轝,乃遣进胙亦如之。 非大礼、大庆,不献食,不进口味。凡羊至厨而乳者,释 之长生。大齐日,尚食进蔬食,释所杀羊为“长生供奉。” 凡献食,进口味,不杀犊,《尚食》有猝须别索,必奏覆,月 终而会之。凡尚食进食,以种取而别尝之。殿中省主 膳上食于诸陵,以番上下。四时遣食医、主食各一人 莅之。

    按《旧唐书礼仪志》:“太宗皇帝践祚之初,悉兴文教,乃 诏中书令房元龄、秘书监魏徵等,礼官学士修改旧 礼。元龄等始与礼官议太常行山陵天子上陵之礼, 太宗称善,颁于内外行焉。”

    高宗永徽元年吐火罗献大鸟命献于昭陵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 元年五月,吐火罗遣使献大鸟如驼,食铜铁。上遣献 于昭陵。”

    永徽二年,有司请昭陵上食如献陵礼,从之。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永徽二年,有司 言,先帝时,献陵既三年,惟朔、望、冬至、夏伏、腊、清明、社 上食。今昭陵丧期毕,请上食如献陵。从之。”

    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永徽六年正月壬申。拜昭陵。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六年正月壬申,拜昭陵。赦醴 泉及行从,免县今岁租调,陵所宿卫进爵一级,令丞 加一阶。癸酉,以少牢祭陪葬者。甲戌,至自昭陵。” 按 《礼乐志》:“永徽六年正月朔,高宗谒昭陵,行哭就位,再 拜擗踊毕,易服谒寝宫。入寝哭踊,进东阶,西向拜号。 久乃荐太牢之馔,加珍羞,拜哭奠馔,阅服御而后辞。 行哭出寝北门,御小辇还。”

    显庆五年诏岁春秋季三公一巡陵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显庆五年诏岁 春秋季一巡,宜以三公行陵。太常少卿贰之。太常给 卤簿。仍著于令。”

    中宗嗣圣 年即武后  年 令以四季月生日忌日遣使诣陵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始贞观礼,岁以 春秋仲月巡陵,至武后时,乃以四季月生日、忌日遣 使诣陵起居。”

    景龙二年敕乾陵二忌以内使朝奉他陵停四季等祭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景龙二年,右台 侍御史唐绍上书曰:“礼不祭墓。唐家之制,春秋仲月, 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天授之后,乃有起居,遂为故 事。夫起居者,参候动止,事生之道,非陵寝法。请停四 季及生日、忌日、节日起居,准式二时巡陵。”手敕曰:“干 陵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他陵如绍奏。”

    景龙 年,令乾陵朝晡进奠,昭、献二陵,日一进。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献、昭、乾陵皆日 祭。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曰:“礼无日祭陵,惟宗庙月 有祭。故王者设庙祧坛𫮃,为亲疏多少之数。立七庙, 一坛一𫮃,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 月祭之。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𫮃,有 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又谯周《祭志》:天子始祖、高祖、曾 祖、祖考之庙,皆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之月祭。 二祧之庙无月祭,则古皆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食, 则近于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于古之荐新。郑注《礼 记》殷事,月朔半荐新之奠也。又既大祥,即四时焉。此 其祭皆在庙。近代始以朔望诸节祭陵寝,唯四“时及 腊五享庙。考经据礼,固无日祭于陵,唯汉七庙。议:京 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园, 各有寝、便殿,故日祭于寝,月祭于便殿。元帝时,贡禹 以礼节烦数,愿罢郡国庙。”丞相韦元成等又议:“七庙 外,寝园皆无复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 于庙。后刘歆引《春秋传》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 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𫮃则岁贡。后汉陵 寝之祭无传焉。魏晋以降,皆不祭墓。国家诸陵日祭, 请停如礼。”疏奏,天子以语侍臣曰:“礼官言诸陵不当 日进食。夫礼以人情,沿革何专?古为乾陵,宜朝晡进 奠如故,昭、献二陵日一进,或所司苦于费,可减朕常 膳为之。” 按《彭景直传》:“中宗景龙末,景直为太常博 士,时献、昭、干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宜罢诸陵日祭, 帝不从。”

    元宗开元十五年敕宣光二陵州县岁一巡凡公卿巡陵具仗出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十五年敕 宣皇帝、光皇帝陵以县令检校,州长官岁一巡。又敕 岁春秋巡陵,公卿具仗出城,至陵十里复。”

    开元十七年有事于诸陵。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丙申,拜桥陵。 赦奉先县。戊戌拜定陵。己亥拜献陵。壬寅拜昭陵。乙 巳拜乾陵。戊申至自乾陵。大赦,免今岁税之半,赐文 武官阶、爵、侍老帛,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终身勿 事。” 按《礼乐志》:“开元十七年,元宗谒桥陵,至堧垣西 阙下马,望陵涕泗。行及神武门,号恸再拜。且以三府 兵”马供卫。遂谒定陵、献陵、昭陵、乾陵,乃还。

    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拜陵之制。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礼仪志》,“起居舍 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开元礼》,二十 年九月,颁所司行用焉。”

    按《开元礼》:“皇帝将拜陵,所司承制,内外宣摄,随职供 办。前发二日,太尉告太庙如常仪。”将作,先修理拜谒 之所及寝宫,务极洁敬,不得喧杂。尚舍直长去陵十 里所设行宫奉御,铺御座斋室如常仪。守宫设从驾 百官及皇亲诸客使位及次如常仪。尚舍又于拜陵 所道西量设小次,又于寝宫前之西南设大次,东向 如常仪。守宫量“设侍臣次于大次西南,设群官应陪 位者次于侍臣次之西南,随地之宜,皆东向北上。文 官在北,武官在南,朝集使于武官之南。”尚食先备太 牢之馔,珍羞庶品,务极丰洁。

    太常涤盏牲牢及粢盛。光禄司农及长祠人、供办如式

    拜谒前一日,皇帝至行宫,诣斋室,仗卫如式。陵令以 玉册进御署讫,近臣奉出。《陵令》受讫,奉礼设御位于 陵东南隅,西向。

    其有山谷隐映,则随地设位,望陵而拜。

    又设位于寝宫之内,寝殿东阶之东南,西向。又设百 官位于陵所。行从官及皇亲诸亲并客使等,分方位 于神道左右,寝宫则于大次之前,分方序立如常,并 随地之宜。拜谒日,未明五刻,诸卫量设黄麾仗于陵 寝陈布。

    其陵寝旧宿卫人,各依本职掌、不得移动。

    未明三刻,行从百官及诸皇亲五等已上,诸亲三等 以上,并客使等应陪位者,俱就位。侍中版奏:“请《中严》。”

    其布位及进严,典仪赞相设之。

    近仗就陈如常。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皇帝素服 乘马以出,敕侍臣上马,曲直华盖伞扇侍卫如常仪, 诣陵西南小次所,控马以入。少顷,侍中版奏:“外办。”皇 帝步出次。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导。皇帝至位,太 常卿前奏:“请再拜。”

    博士与太常卿退立于后。

    皇帝再拜。太常卿又前奏:“请再拜。”皇帝又再拜。奉礼 曰:“再拜。”赞者承传,陪位者皆再拜。又再拜。讫。

    凡赞拜进退,皆通事舍人赞相,以后准此。

    少顷,太常卿前奏:“请辞。”皇帝再拜,又再拜。奉礼曰:“奉 辞。”赞者承传,陪位者再拜,又再拜。太常卿引皇帝还 小次,乘马出次,敕侍臣上马,仪仗侍卫诣寝宫。皇帝从陵回诣大次,乘马以入。其仗卫等各立以俟。其行 从百官及皇亲、诸亲并客使等,并依位序立于大次 之前。所司严洁具酒馔。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步出大 次。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导皇帝至寝宫南门,仗 卫停于门外

    其应从入之官,临时奏听进止。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导皇帝入内门,取东廊进 至寝殿东阶之东南,西向立定,太常卿前奏:“再拜。”讫, 引皇帝升东阶,当神座前北面再拜。讫,又当皇后神 座前再拜。讫,入进省服玩,拂拭床帐。敕所由进太牢 之馔,加备珍羞陈设。

    若有太子、诸王、公主陪葬柏城内者,并于寝殿东廊下,所司致祭。功臣陪葬者,于东廊下。“各奠馔布位,量定献官行事。”

    太常卿引皇帝出诣酒樽所、酌酒进

    其樽坫陈于堂户外之东南,如常仪。

    皇帝入,奠酒三爵讫,当神座前北面立。太祝二人对 持玉册于室户外之右,东向,一太祝东向跪读文讫, 皇帝再拜,又再拜。若更进奠服玩,即躬自执陈。讫,太 常卿引皇帝出户,当神座前北面立。太常卿奏:“请辞”, 皇帝再拜,又再拜。讫,太常卿引皇帝出中门,太常卿 前奏“请权停。”

    其从官及行事官、并出大门外奉候。

    其守宫使、内侍官引内官率寝宫内人谒见讫,皇帝 出,侍卫如常仪,还大次。少顷,若犹宿,即乘马还行宫。 若更向前陵,即于大次更进发。

    皆近侍先奏取进北,与仗卫计会。

    皇后拜陵,所司先设大次于寝宫之东,随地之宜,东 向,铺御座如常。入设先朝妃嫔次于大次之南。守宫 设大长公主、长公主及诸亲妇人、命妇等次于妃嫔 之南,皆东向。及拜谒之处,皆障以行帷。前一日,内谒 者设中宫御位于寝宫东次前近东,东向。又设先朝 妃嫔以下位于御位西南,各于其次之东,皆重行东 面,以北为上。司赞位于妃嫔东北,东面,掌赞二人在 南,差退。皇帝发行宫后,皇后乘四望车,如常行之式。 发行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练单衣服。内典引各引妃 嫔以下就位,立讫,内侍版奏:“外办。”司宫引尚宫,尚宫 引皇后。

    每尚宫前导。皆司宫先引。

    出就位。

    尚服“负琮宝以从之” ,如式。

    立定,尚仪前奏:“再拜。”退复位。皇后再拜。司赞曰:“再拜。” 掌赞承传,诸陪位者皆再拜。少顷,尚仪又前奏:“请再 拜,辞皇后再拜。”司赞曰:“再拜。”掌赞承传,诸陪位者皆 再拜。尚宫引皇后还大次、谒寝宫如常仪。皇后初还 大次,内典引各引陪位者退。皇后拜陵讫,于寝宫东 大次,改服钿钗礼衣。

    若服常服。临时听进止。

    乘舆诣寝宫,司服负琮宝以从,侍卫如常。先朝妃嫔、 大长公主、长公主陪后如常式。至宫北门,降舆入大 次。皇帝既入寝宫,尚宫引皇后侍从如常,诣寝殿前 西阶之西,东面立。其妃嫔、公主等陪从,立于皇后之 南,皆东面北上。又设司赞位于妃嫔东北,东面。掌赞 二人在南差退。在位者立定,尚仪前奏:“再拜。”皇后再 拜。司赞曰:“再拜。”掌赞承传,妃嫔以下皆再拜讫,尚宫 引皇后升自西阶,入室。

    妃嫔公主等仍立于阶下。

    诣先帝神座前,北面再拜。讫,尚宫又引皇后诣先帝、 皇后神座前,北面再拜讫,复引皇后进省先后服玩 讫,引退西厢东面立。进食讫,皇帝出,尚宫引皇后从 出,降自西阶,复阶下位。尚仪奏:“再拜”讫,司赞曰:“再拜。” 掌赞承传请皇帝之大次更衣,妃嫔以下皆更衣。皇 后出寝宫北门,乘四望车还行宫,侍从如来仪。 太 常“卿行诸陵,所司先择吉日。行日之朝,车府令具轺 车,驾一马清道,青衣、团扇、曲盖、伞扇,俱诣太常寺门 布列,以候守宫。先于陵南百步道东设次,西向北上。 右校令具剪除利器,以备洒扫。太常卿公服乘车,奉 礼以下公服陪从。到次降车。奉礼设卿位于北门外 之左,西向。陵官在卿位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俱西 面北上。设奉礼位在陵官之西,西面,赞者二人在南, 少退。谒者引太常卿出次就位,赞引诸官以次就位。 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俱再拜。谒者引 太常卿,赞引引诸官以次入。奉行毕,谒者引复位。奉 礼曰:“再拜。”赞者皆再拜。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诸官 各就便坐。少顷,乘车发行。次诣诸陵,奉行如上仪。若 应须洒扫及芟薙修理,皆即随事处分。

    开元二十三年,诏定五陵岁时祀典。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二十三年, 诏献、昭、干、定、桥五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设 一祭。若节与朔望忌日合,即准节祭料。桥陵日进半 羊食开元二十五年,敕诸陵并隶宗正寺。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 二十五年秋七月己卯,“敕诸陵庙并隶宗正寺,其宗 正寺官员,自今并以宗枝为之。”

    开元二十七年,敕“公卿巡陵乘辂。”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二十七年, 敕公卿巡陵乘辂,其令太仆寺陵给辂二乘及仗。 开元二十八年,诏宣、光、景、元诸帝陵置署官、陵户,春 秋分命巡谒。”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二十八年, 制以宣皇帝、光皇帝、景皇帝、元皇帝追尊号谥有制, 而陵寝所奉,未称建初启运陵如兴宁、永康陵,置署 官、陵户,春秋仲月,分命公卿巡谒。”

    天宝元年诏建初启运兴宁永康陵岁时进食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三十年诏 “建初、启运、兴宁、永康陵,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 进食。”按开元三十年即天宝元年

    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及寒食、五月五日荐衣扇杂 物于诸陵。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天宝二年始以 九月朔荐衣于诸陵。又常以寒食荐饧粥、鸡球、雷车。 五月五日荐衣扇。”

    按杜佑《通典》,天宝二年七月敕:“朕承丕业,肃恭祀事, 至于诸节,常修荐享。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 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令式。自今以后,每至九 月一日,荐衣于陵寝,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 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 亲设教,变游衣于汉纪,成献服于礼文。宜宣示庶寮, 令知朕意。”

    天宝九载十一月己丑制“自今巡陵为朝拜。”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载春正月。置内官。供洒扫诸陵庙。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二载,夏五月辛亥。诏诸陵署依旧隶太常寺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三载。改五陵署为台官,为台令。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陵司旧曰署,天 宝十三载,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台官,为台令,升 旧一阶。”是后诸陵署皆称台。

    代宗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始命皇族赴山陵罢泰陵日荐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德宗本纪》,大历十四年 五月,即皇帝位。六月癸丑。命皇族五等以上居四方 者,家一人赴山陵 按《礼乐志》:大历十四年,礼仪使 颜真卿奏,“今元陵请朔望节祭日荐如故事。泰陵惟 朔望岁冬至、寒食、伏、腊、社一祭,而罢日食。”制曰“可。”

    德宗贞元四年更定公卿岁时拜陵礼仪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贞元四年,国子 祭酒包佶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台所由 导至陵下,礼略,无以尽恭。”于是太常约旧礼草定曰: “所司先撰吉日,公卿辂车卤簿就太常寺发。抵陵南 道东设次,西向北上。公卿既至次,奉礼郎设位北门 外之左,陵官位其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谒者导公 卿”典引导众官,就位,皆拜。公卿众官以次奉行,拜而 还。故事:“朝陵公卿发,天子视事不废。”

    贞元十六年,始以拜陵官发,不视事。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贞元十六年拜 陵官发,会董晋卒,废朝,是后公卿发,乃因之不视事。”

    宪宗元和元年罢崇陵日祭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元和元年,礼仪 使杜黄裳请如故事,丰陵日祭,崇陵惟祭朔、望、节日、 伏、腊。

    元和二年,始定“诸陵以朔望奠,亲陵以朝晡奠,馀并 停。”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元和二年,宰臣 建言,“礼有着定,后世徇一时之慕,过于烦黩,故陵庙 有荐新而节有遣使。请岁太庙以时享,朔望上食,诸 陵以朔望奠,亲陵以朝晡奠,其馀享及忌日告陵皆 停。”

    敬宗宝历二年太常奏停孝敬四陵朝拜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宝历二年二 月,太常奏,追尊孝敬皇帝以下四陵。昔年追尊大号, 皆是恩制,缘情而行,当时已不合经典。今乃二时朝 拜,上拟祖宗,切以情礼之差,过犹不及。谨按《礼记》及 历代礼文并国朝故事,帝旁亲无服。又云:五代五亲 服尽。伏以四陵亲非祖宗,事无故实,缘情权制,礼合 变“更,有司因循,尚为常典。况今宗庙之上,迁代已远, 尊卑降杀,朝拜须停。”敕旨“依奏。”

    “孝敬皇帝恭陵” ,“让皇帝惠陵” ,“奉天皇帝齐陵” ,“承文皇帝顺陵。”

    ====宣宗大中十二年二月停光陵朝拜及守陵宫人====
    考证
    按:《唐书宣宗本纪》云云。

    懿宗咸通四年二月拜十六陵

    按:《唐书懿宗本纪》云云。

    后梁

    太祖开平三年二月敕修陵园宫殿以县令兼陵台令

    按《五代史梁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平三年二 月丙午,宗正寺请修兴极、永安、光天、咸宁陵,并合添 修上下宫殿,栽植松柏。”制可。癸亥,敕:“丰、沛之基,寝园 所在,凄怆动关于情理,充奉自系于国章。宜设陵台 兼升县,其辉州砀山县宜升为赤县,仍以本县令兼 四陵台令。”

    后唐

    庄宗同光三年六月敕修关内诸陵并令修寿陵等十陵

    按《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同光三年六 月敕:“关内诸陵,顷因丧乱,历遭穿发,多未掩修。其宫 殿法物等,各令奉陵州府据所管陵园修制,仍四时 各依例荐飨。逐陵各差近陵百姓二十户,放杂差役, 以备洒扫。其寿陵等一十陵,亦一例修掩,量差陵户。 仍授尚书工部郎中李途京兆少尹,完修奉诸陵使。”

    废帝清泰三年北幸遂谒陵所

    按《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清泰三年,车 驾北幸,路当徽陵,乃至陵所朝谒。”

    后晋

    出帝天福八年寒食望祭显陵

    按《五代史晋本纪》:“天福八年二月庚午,寒食,望祭显 陵于南庄,焚御衣纸钱。”

    《焚衣》、“野祭” 之类,皆闾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见礼乐坏甚。

    后周

    世宗显德元年拜嵩陵

    按《五代史周本纪》:“显德元年三月攻汉,六月乙巳,班 师。乙丑,次新郑,遂拜嵩陵。”

    按,《文献通考》:“显德元年六月,车驾征太原回,拜嵩陵, 至陵所,哀泣感左右,祭奠而退。赐奉陵将士及近郊 人金帛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