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四百三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百三十四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三十四卷目录

     老子部纪事

     老子部杂录

     老子部外编

    经籍典第四百三十四卷

    老子部纪事

    《高士传》: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 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 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容曰:“过桥木而趋,知之乎?”老 子曰:“非谓其敬老耶?”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 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 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庄周者,宋蒙人也。少学《老子》,为蒙县漆园吏,遂遗世, 自放不仕,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 畏垒之山。其居三年,畏垒大穰。畏垒之民相与言曰: “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 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 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家,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 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列子周穆王篇》:“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 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 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 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 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 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 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 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幡校四时, 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

    《仲尼篇》: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 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 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 上卿厚礼而致之。

    《亢仓子全道篇》:亢仓子居羽山之颜,三年,俗无疵疠, 而仍谷熟。其俗窃相谓曰:“亢仓子之始来,吾鲜然异 之。今吾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馀,其或圣者邪?盍相 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亢仓子闻之,色有不释。其 徒黡啜从而启之,亢仓子曰:“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 室,而百姓猖狂,不知其所如往。今以羽俗,父子窃窃” 焉,将俎豆予我其的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 言。

    陈怀君柳使其大夫祷行聘于鲁。叔孙卿私曰:“吾国 有圣人,若知之乎?”陈大夫曰:“奚以果明其圣?”叔孙卿 曰:“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弊邑则小,亦有圣人,异 于所闻。”曰:“圣人谓谁?”陈大夫曰:“有亢仓子者,偏得老 聃之道,其能用耳视目听。”定公闻而异焉,使叔孙氏 报聘,且致亢仓子,待以上卿之礼。

    《史记孟子附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申不害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 其归本于黄老。”

    《乐毅传》: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乐叔”,高帝 封之乐乡,号曰华城君。华城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 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太史 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惠王书, 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 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 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 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一作乐巨公

    《晁错传》:“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于诸公间。” 《万石君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景帝元年,拜为 御史大夫,封为塞侯。不疑学《老子》,言其所临为官如 故,唯恐人知其为吏迹也。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 《田叔传》:“田叔者,赵城陉人也,其先田氏苗裔也。叔喜 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

    魏其《武安侯传》:“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 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 说魏其等《汲黯传》:“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 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

    《郑当时传》“郑当时者,字庄,好黄、老之言。”

    《儒林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 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 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 然,无以复罪。

    《日者传》:褚先生曰:“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 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观其对二大夫贵 人之言谈,称引古明王圣人道,非浅闻小数之能。” 《史记》自叙“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 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徐广曰:《儒林传》曰:“黄生好 黄老之术。”

    《高士传》:“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 匿名姓,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以权势相倾,唯丈 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生,为道家之宗 焉。

    乐臣公者,宋人也。其先宋公族,其后别徙赵。其族乐 毅,名显于诸侯。而臣公独好黄老,恬静不仕。及赵为 秦昭王灭,臣公东之齐,以《老子》显名,齐人尊之,号称 “贤师。”赵人田叔等皆尊事焉。

    《汉书楚元王传》:“德字路叔,少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 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 正丞,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 古,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 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 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 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辨。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之属。

    《曹参传》: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 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 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司马迁传》赞“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 而后《六经》。”

    《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馀,家业 千金,厚自奉养。”

    《王吉传》:“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日阅数人,得百 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 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 《扬雄传赞》:“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 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 司马迁皆有是言。

    《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 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 诵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 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 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躬问之。帝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 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以高乎?”公即 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十丈,俯而答曰:“余 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 车稽道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 虽治世事,而心实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愿道 君有以教之。”公乃授《素书》二卷与帝曰:“熟研之,此经 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著此经以来,一千七百馀 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 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贵之。论者以为文 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以教之,而恐 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 为心邪?

    《高士传》:“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 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惟盖公独遁居不仕。及汉 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 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 使人厚币聘之,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 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 治。及参入相汉,遵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 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安丘望之者,京兆长陵人也。少治《老子经》,恬静不求 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成帝闻,欲见之,望之辞不肯见。 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师焉。望之不以见敬为高,愈 日损退,为巫医,于民间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 之学。扶风耿况、王汲等皆师事之,从受《老子》,终身不 仕,道家宗焉。

    高恢字伯达,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经》,恬虚不营世务。 与梁鸿善,隐于华阴山中。及鸿东游,思恢,作诗曰:“鸟 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不复见。恢亦高抗匿曜,终身不仕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帝每旦视朝,日仄迺罢,数引公卿 郎将讲论经理,夜分迺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 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圣,而失黄、老养性之明,愿颐 爱精神,游优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光武十王传》: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 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 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絿三十匹,诣国相曰: “‘托在藩辅,过恶累积,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 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 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 《桑门》’”之盛馔。

    《耿弇传》:“弇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 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

    《窦融传》:“窦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 学,更相推荐。永初中,三辅遭羌寇,章避难东国,家于 外黄。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辍。太仆邓 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 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入 东观,为校书郎。”

    《郑均传》:“均字仲虞,少好黄老书。”

    《杨厚传》:“厚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馀人。太 尉李固数荐言之。太初元年,梁太后诏备古礼以聘 厚,遂辞疾不就。建和三年,太后复诏征之,经四年不 至。”

    《范升传》:“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 《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淳于恭传》。“淳于恭。字孟孙。北海人也。”盖说老子清静 不慕荣名。

    《翟酺传》:“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酺好《老 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

    《刘陶传》:“陶著书数十万言,又作《七曜论》《匡老子》《反韩 非》《复孟子》,及上书言当世便事,条教、赋、奏、书、记、辨疑 凡百馀篇。”

    《蔡邕传》:“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 《周举传》:“子勰,字巨胜,慕老聃清净,杜绝人事,巷生荆 棘,十有馀岁。”

    《酷吏传》:“樊煜子融,有俊才,好黄老,不肯为吏。”

    《逸民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 中和,好通《老》《易》。”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学黄老,隐遁山谷,因 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

    《独行传》:“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少为书 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 发,著绛绡头。”

    《三国志魏曹爽传》:“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 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 《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王肃传》:“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魏略》 曰:“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 农。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王粲传》:“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 奇任侠。”

    锺会传注。会雅好书籍,涉历众书,特好《易》《老子》。初,会 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辨,注 《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弼字辅国,何劭 为其《传》曰:“弼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辨能言。父 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 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 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 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 所不足。”

    《吴虞翻传》:“翻为《老子训》,汪传于世。”

    《老子翼附录》:王辅嗣,山阳高平人。少而察慧,十馀岁 便好《庄》《老》,通辨能言。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见王 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 所注为《道》《德》二论。按《魏氏春秋》曰:弼论道约美不如 晏,自然出拔过之。太原王济好言《老》《庄》,尝云:“见弼《易》 《老》注,所悟者多。”

    《晋书裴秀传》:“秀子𬱟,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 自少知名。𬱟深患时俗放荡,不遵儒术,何晏、阮籍素 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 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大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 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曰:老子既著五 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 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 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 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 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裴楷传》:“楷字叔则,父徽,魏冀州刺史。楷明悟有识量, 弱冠知名,尤精老《易《王浑传》:“次子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资英爽,气盖一 时。善《易》及《老》《庄》,文词秀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 《山涛传》:“涛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

    《王衍传》,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 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 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 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 惟裴𬱟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衍处之自若。衍既有 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 当世。“妙善元言”,唯谈《老》《庄》为事。

    《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 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作咏怀诗八十馀 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老子翼》附录 籍,著《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法,侯王能守之,万 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阮瞻传》: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 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辨,辞不足而旨有馀,举止 灼然。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 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 谓之《三语掾》。

    《阮修传》:“修字宣子,好《易》《老》,善清言。”

    《阮放传》:“放字思度,中兴除太子中舍人庶子。虽戎车 屡驾,而放侍太子,常说老庄,不及军国。明帝甚友爱 之。”

    《嵇康传》:“康字叔夜,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 庄。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书告绝曰:‘老子、 庄周,吾之师也。吾每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 意日颓,任逸之情转笃。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 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系狱, 遂复收康。康乃作《幽愤诗》曰:‘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 在守朴,养素全真。

    《向秀传》:“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 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

    《谢鲲传》:“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 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

    《庾峻传》:“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庄老 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

    峻子凯字子嵩。长不满七尺,而腰带十围,雅有远韵。 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从容酣畅,寄适而已。处众 人中,居然独立,尝读《老》《庄》,曰:“正与人意暗同。”太尉王 衍雅重之。

    《郭象传》:“象字子元,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 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陆云传》云:“‘尝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从,忽 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趋之,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 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 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 处,乃王弼冢。云本无元学,自此谈老殊进。”

    《刘柳传》:柳字叔惠,亦有名誉。少登清官,历尚书左右 仆射。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惟读《老子》 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 簏矣。”时人重其言。

    《陶侃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 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鞭朴,曰:‘樗蒱者,牧猪奴 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刘隗传》:隗兄子劭,劭族子黄老,太元中为尚书郎,注 《慎子》《老子》,并传于世。

    《庾亮传》:“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老庄,风格峻整,动由 礼节。”

    《石秀传》:秀有令名,风韵秀彻,博涉群书,尤善老庄。 《韩伯传》:伯字康伯,入为侍中。陈郡周勰为谢安主簿, 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勰曰: “拜下之敬,犹违众从礼,情理之极,不宜以多比为通。” 时人惮焉。

    《殷浩传》:“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元言。与叔父融 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由是为 风流谈论者所宗。”

    《邓粲传》:“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乃著《元明 纪》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

    《殷仲堪传》:仲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 论》,便觉舌本闲强。”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士咸爱慕 之。

    《文苑传》:“李充字弘度,尝著《学箴》,称老子。”

    《晋阳秋》:“庾子嵩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昔未 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 《神仙传》:“封衡,字君达,陇西人也。幼学道,通老庄学,勤 访真诀。”

    《异苑》:陆云独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从。忽 望草中有火光,云时饥乏,因而诣前。至其家,墙院甚 整,便寄宿。见一少年,共说老子,极有词致。云出,临别语云:“我是山阳王辅嗣。”云出门回望,向处止是一冢。

    此条与晋书小异故并存之

    《宋书沈演之传》:“演之字台真,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 遍,以义理业。尚未知名。”

    《隐逸周续之传》:“豫章太守范甯,于郡立学,招集生徒, 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甯受业。居学数年,通 《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 《隐逸传》:“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 北石山下。”

    《南齐书张融传》:“融字思光,解褐出为封溪令,浮海至 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建武四年卒。遗命令人捉麈尾 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左手执孝 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周颙传》:“颙字彦伦,汎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兼 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元言相滞,弥日不解。 文学传祖冲之,字文远,著《易》《老》庄义。”

    《高逸传》:“顾欢字景怡。太祖践祚,删撰老氏,献《治纲》一 卷。永明元年,征为太学博士,不就。事黄老道,解阴阳 书,为数术,多效验。”

    宗测字敬微颇好音律善易老。

    杜京产字景齐颇涉文义专修黄老。

    沈𬴊士字云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 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𬴊士应选少时𬴊士称疾归 乡隐居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注易经礼记春秋尚 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吴苞字天盖少学三礼及老庄宋泰始中过江聚徒 教授隆昌元年诏曰:“处士濮阳吴苞栖志空谷秉操 贞固沈情味古白首弥厉征太学博士不就。”

    《高士传》:“徐伯珍字文楚,妤释氏老庄,兼明道术。” 《老子翼附录》:“宗测少静退,不乐人间。豫章王嶷征为 参军,答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欲游名山,迺挂 其祖所画向子平图于壁上,赍《老》《庄》二书自随。子孙 拜辞悲泣,测长啸不顾’。”

    《梁书世祖二子传》:“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世祖第二 子。母王夫人,幼聪警博学,明《老》《易》,善谈元,风彩清越, 辞辩锋生,特为世祖所爱。”

    《张充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 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拜于水 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 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及明年,便修身 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

    《何敬容传》:太宗频于元圃自讲老庄二书。学士吴孜 时寄詹事府,每日入听。敬容谓孜曰:“昔晋代丧乱,颇 由祖尚元虚,今东宫复袭此,殆非人事,其将为戎乎?” 《刘儒传》:儒弟览,字孝智,十六通《老》《易》。

    《孝行传》:“江紑字含德,性静,好《老》《庄》元言,尤长佛义。” 《儒林传》:“伏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老》 《易》,为《老》《庄》义。”

    贺玚字德琏天监七年领五经博士著老庄讲疏 严植之字孝源少善庄老能元言。

    《沈峻传》:“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吴太史慈后也。少善 庄老,兼治《孝经》《礼记》。其言元尤精解,当世冠绝。每讲 说,听者常五百馀人。”

    《文学传》:“刘昭字宣卿,幼警敏,七岁通老庄义。”

    《处士传》:“庾诜子曼倩,字世华,亦早有令誉。世祖常在 荆州,辟为主簿,迁中录事。每出,常目送之。著《老庄义 疏》。”

    庾承先字子通鄱阳忠烈王在州,钦其风味,要与游 处。又令讲。《老子》远近名僧咸来赴集,论难锋起,异端 竞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闻,忠烈王尤加钦重 中大通三年,庐山刘慧斐至荆州承先与之有旧,往 从之。荆陕学徒因请承先讲。《老子》湘东王亲命驾临 听,论议终日,深相赏接留连月馀日乃还山王亲祖 道,并赠篇什。隐者美之。

    《陈书马枢传》:枢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 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邵陵王纶为南徐州 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令枢讲《维 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 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 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 “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 纶甚嘉之。

    《周弘正传》:弘正字思行。幼孤,为叔父侍中舍所养。年 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 颖悟,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在吾右。”著《老子疏》五卷, 行于世。

    《徐陵传》:“陵八岁能属文,十二通老庄义。既长,博涉史 籍。”

    《儒林传》:“全缓字弘立,太建中,累迁南始兴王府咨议 参军。缓治《周易》《老》《庄》,时人言元者咸推之。”

    张讥,笃好元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服。简文在东宫,每有集讲,必遣使召讥。及侯景 寇逆,于围城之中,犹侍哀太子于武德殿讲《老》《庄》。入 陈,高宗世,兼东宫学士。后主在东宫,令于温文殿讲 《庄》《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讥性恬静,不 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 庄而教授所撰。《老子》义十一卷。

    《文学传》:“陆瑜尝受《庄》《老》于汝南周弘正,学成质论于 僧滔法师,并通大旨。太建中,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 《魏书崔浩传》:“浩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 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 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文书,以乱先王之教?袁 生所谓家人筐箧中物,不可扬于王庭也’。”

    《程骏传》:“骏少孤贫,师事刘延明,谓延明曰:‘今世儒咸 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弗可以经世’。”骏意以为 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命之旨,若斯者, 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延 明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迁著 作郎。显祖屡引骏论《老》《易》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 人言,意甚开畅。”

    《邢峦传》:“峦弟晏,字幼平,美风仪,博涉经史,善谈释老, 雅好文咏。”

    《儒林传》:“卢景裕字仲儒,注《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 《老子》。”

    《逸士传》:李谧作《神士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 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生乎意不惬,死名何用 施,此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 斯。”

    《北齐书徐之才传》:之才幼而㒞发,五岁诵《孝经》,八岁 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 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 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 赏之。”

    《文苑传》:“颜之推字介父勰,梁湘东王绎镇西府咨议 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 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 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周书陆腾传》:“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纬候之学,撰《五星 要诀》及《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

    《儒林传》:“卢光字景仁,博览群书,尤好元言,撰《道德经》 章句,行于世。”

    《隋书张煚传》:“煚父羡,少好学,多所通涉,撰《老子》、庄子 义,名曰《道言》,五十二篇。”

    《明克让传》:“年十四,释褐湘东王法曹参军。时舍人朱 异在仪贤堂讲《老子》,克让预焉。”

    《文学传》:“潘徽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 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

    《老子翼附录》:仲长子光,字不曜,往来河东,佣力自给, 无室庐,绝妻子。开皇末,始庵河渚间,以息身焉。卖药 为业,人莫之知也。汾阴生游河渚,一见而伏曰:“东方 朔、管辂不如也。”由是显重。守令来谒,辞以喑疾,未尝 交语。著《独游颂》《河渚先生传》以自寓,识者知其县解 人也。有请道者,书“老”“易”二字示之。弹琴饵药,以终其 世。

    《唐书王玙传》:“王玙者,方庆六世孙,少为礼家学。元宗 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修祠祭,靡神不祀。 玙上言请筑坛东郊,祀青帝。天子入其言,擢太常博 士。”

    《贠半千传》:“半千生而孤,为从父鞠爱羁丱。通史书。客 晋州,州举童子,房元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 子》。”

    《陆希声传》:“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 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

    《刘祎之传》:麟台郭翰宽简,读《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尘”, 慨然曰:“大雅君子,以保其身。”乃辞宪官,改麟台郎。 《房琯传》:宝应二年,召拜刑部尚书,卒赠太尉。琯有远 器,好谈老子浮屠法,喜宾客,高谈有馀而不切事。 《李泌传》:泌七岁知为文,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 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 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

    《忠义传》:“颜杲卿甥沈盈,有行义,明黄老学,解褐博雅 尉。与杲卿同死,赠大理正。”

    《隐逸传》:“王希夷隐嵩山,喜读《周易》《老子》,饵松柏叶杂 华。年七十馀,筋力柔强。”

    吴筠通经谊,美文辞。元宗遣使召见大同殿,与语甚 悦,敕待诏翰林。献《元纲》三篇。帝尝问道,对曰:“深于道 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丧纸札耳。”

    秦系,字公绪,越州人。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 馀,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 弥年不出。

    王绩有奴仆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 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渡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独孤 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耳。”

    《儒学传》:“王绍宗兄元宗隐嵩山,号太初先生,传黄老 术。”

    《艺文传》:“卢照邻字升之。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 武后尚法,己独黄老。著《五悲文》以自明。”

    李白晚,好黄老。

    《柳并传》:初,并与刘太真、尹征、阎士和受业萧颖士,而 并好黄老。颖士常曰:“太真,吾入室者也,斯文不坠,寄 是子云。征博闻强识,士和钩深致远,吾弗逮已。”并不 受命,而尚黄老,予亦何诛。

    《陈希烈传》:“希烈,宋州人,博学,尤深黄老。”

    《旧唐书傅奕传》:“奕注《老子》,并撰《音义》。又集魏、晋已来 驳佛教者为《高识传》十卷,行于世。”

    《刘子元传》:“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自幼及长,述 作不倦,论《孝经》非。郑元注《老子》,无河上公注。有集三 十卷。”

    《元载传》:“天宝初,元宗崇奉道教,下诏求明庄老文、列 四子之学者,载策入高科。”

    《李淳风传》:“淳风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 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 文集十卷,并行于代。”

    《隐逸传》:“白履忠博涉文史,著《三元精辨论》一卷,注《老 子》及《黄庭内景经》。有文集十卷。”

    《儒学传》:“陆德明,高祖亲临释奠。时徐文远讲《孝经》,沙 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德明难此三 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高祖喜之,赐帛 五十匹,撰《老子疏》十五卷,行于世。”

    《贾公彦传》:“赵州李元植受《三礼》”于公彦。元植博涉汉 史及老庄诸子之说。

    尹知章少勤学,尝梦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 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后秘书监马怀素奏引 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尤明《易》及庄老元 言之学,远近咸来受业其有贫匮者,知章尽其家财 以衣食之。所注《孝经》《老子》《庄子》《韩子》《管子》《鬼谷子》,颇 行于时。

    《隐逸传》:卢鸿一字颢然,隐嵩山,开元六年征至东都, 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人问其故,奏曰:“臣闻老君言,礼 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 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入嵩山为道士,久之游天台,元 宗遣使征之,既至,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 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

    《老子翼》附录:唐兵部郎李约,勉之子也,注《道德经》四 卷。其说谓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又诋太史迁先 黄老而后六经之失,此流俗之言也。以我观之,六经 乃黄老之枝叶尔。

    《宋史李穆传》:“穆幼能属文,从酸枣王昭素受《易》及庄 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精理,往往出吾意 表’。”

    《冯元传》:“王旦闻其名,尝召入,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 侍听,因荐之真宗。”

    《胡则传》:“龙昌期尝注《老子》,其说诡诞穿凿。嘉祐中,诏 取其书。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

    《王雱传》:“雱作《老子训传》,安石以雱所著《道德经注》鬻 于市,遂得传达于上,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苏辙传》:“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 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所著《老子解》行于 世。”

    《程振传》:“初宣和崇道家之说,振侍坐东宫,从容言,孔 子以《鸱鸮》之诗为知道,其词不过曰:‘迨天之未阴雨, 绸缪牖户’”而已。老子亦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今不固根本于无事之时,而事目前区区,非二圣人 意。

    《赵善湘传》。元庆二年进士。历观文殿学士。所著有《老 子解》十卷。

    《道学传》:“程颢资性过人,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 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张载少善谈兵,范仲淹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 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

    张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诸史百家、《老子》、浮屠之说无 所不读。

    《儒林传》:“王昭素少笃学不仕,李穆师事焉。博通九经, 兼究庄、老。开宝中,穆荐之朝,诏赴阙,见于便殿。 洪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著《老、庄 本旨》行于世。”

    程大昌笃学,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易老通言》行于 世。

    《文苑传》:罗处约尝作《黄老先六经论》,人多重之。 《隐逸传》:万适喜学问,精于道德经,不求仕进,专以著 述为务孔旼善读书,晚年唯玩《周易》《老子》,他书亦不复读。 《东都事略》:太祖征太原,驻跸镇阳,闻道士苏澄隐五 代之际,屡聘不至,召见于行宫。澄隐时年八十,太祖 问以养生,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链气尔,帝王则异” 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无 为无欲,凝神泰和。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太 祖说其言。

    《高道传》:鸿濛子张无梦,字灵隐,好清虚,穷老、易。入华 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生,无梦多 得微旨,久之入天台山。真宗召对,问以长久之策,无 梦曰:“臣野人也。山中尝诵《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 除著作佐郎,固辞还山,赐金帛处士号,并不受。 《了斋集》:了斋,陈忠肃公瓘,尝著书二十馀篇,曰《昭语》。 其序略云:“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请校《三馆道经》。”上因 言其书不如老氏五千言,清静而简约。张知白曰:“陛 下留意于此,乃治国无为之术。”

    《诚斋杂记》:“卢虔后妻元氏升堂讲老子《道德经》,虔弟 元明隔纱帷听之。”

    《苏州府志》:“林虙登进士第。大观中,由奉议郎改宣德 郎,有《老子解》。”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老 子解》。”

    《金史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传》:“后好诗书,尤喜老庄, 学纯淡清懿,造次必于礼。”

    《李纯甫传》:“晚年自类其文,凡论性理及关佛老二家 者,号‘内槁’”,其馀应物文字为“外槁。”又解《楞严》《金刚经》 《老子》《庄子》等数十万言。

    《元史吴澄传》:“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尝校 正《老子》《庄子》,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明外史》《东湖樵夫传》:“建文亡臣梁中节,定海人。仕于 朝,好读《老子》《太元经》。京城破,去为道士。”

    《黄润玉传》:“润玉注《道德》《阴符》二经及《孙子兵书》。” 《黟县志》:“李赤肚师事遨蓬头及阎道人,得异术,时猖 狂市上,唱老庄书,莫知所终。尚书杨道宾为之传。” 《河南府志》:“老子宅在灵宝县北三里,世传老子著《道 德经》于此。尹喜宅在灵宝县函谷关南,世传老子遇 尹喜之处。”

    《盭厔县志》:“紫云楼在县东三十里,尹喜先生结草为 楼,望紫云西迈处,今名楼观。”《华阳录记》:“秦始皇好神 仙,于尹先生楼南立老子庙。晋元康中,更修葺,莳木 万株,连亘七里,户给三百,供洒扫。唐武德初,易名宗 圣观。”

    说经台,楼观南有台,老子于此说《道德经》,授尹喜。又 曰:“升天台,台上有再生柏”,世传老子说经于此,见二 柏枯,以针灸之,复生,今尚郁茂,人以为灵异。

    老子部杂录

    《孔子家语》: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 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 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 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 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 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 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 主虎,故虎六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 虫八月而生。其馀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 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 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 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 生,龃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 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 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汉书人物表注序》“张晏曰:‘老子元默,仲尼所师,虽不 在圣,要为大贤,而在第四’。”其馀差违,纷错不少。 《晋书怀帝本纪》“论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 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 信,进士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空虚为 高而笑勤恪。”

    《颜氏家训勉学》篇:“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 物累己也。故藏名柱石,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 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递相夸尚,景 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 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辅嗣以多 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背多 藏厚”,亡之文也;夏矦元以才望被戮,无支离臃肿之 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 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 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元以倾动权势,宁后身外己 之风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 舆赃贿黜削,违弃其馀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元宗所归,其馀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 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元析微,宾主往复, 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兹风复阐 《庄》《老》《周易》,总谓三元。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 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馀,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 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 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吾时颇预末筵,亲承 音旨,性既顽鲁,亦所不好”云。

    无能子《老君说篇》:孔子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书》,修《春 秋》,将以正人伦之序,杜乱臣贼子之心,往告于老聃。 老聃曰:“夫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蹂于刀几则烂矣。自 昔圣人创物立事,诱动人情,人情失于自然,而夭其 性命者纷然矣。今汝久文而缛之,以繁人情,人情繁 则怠,怠则诈,诈则纷乱,所谓伐天真而矜己者也。夭” 祸必及。孔子惧,然亦不能遂己,削迹于卫,伐树于宋, 饥于陈蔡,围于匡,皇皇汲汲,几于不免。孔子顾谓颜 回曰:“老聃之言,岂谓是乎?”

    孙登《说篇》:“老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且夫蚌以珠剖,象以齿焚,兰煎以膏,翠拔以文,常 人所知也’。”

    东坡《志林》:“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而叹。 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 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 见此奇特。”

    《容斋续笔》: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 人常畏死,则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读者至此, 多以为老氏好杀,夫老氏岂好杀者哉?旨意盖以戒 时君世主视民为至愚至贱,轻尽其命,若刈草菅,使 之知民情状,人人能与我为敌国懔乎?常有朽索驭 六马之惧,故继之曰:“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下篇又 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且人情莫不 欲寿,虽衰贫至骨,濒于饿隶,其与受僇而死有间,乌 有不畏者哉?自古以来,时运俶扰,至于空天下而为 盗贼。及夷考其故乱之始,生民未尝有不靖之心也。 秦汉、隋、唐之末,土崩鱼烂,比屋可诛,然凶暴如王仙 芝、黄巢,不过侥觊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岂 复有滔天之患哉!龚遂之清渤海,冯异之定关中,高 仁厚之平蜀盗,王先成之说,王宗侃民情可见。世之 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训,思过半矣。

    《容斋三笔》:“老子之言,大抵以无为无名为本,至于绝 圣弃智。然所云‘将欲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 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乃似 于用机械而有心者,微言渊奥,固莫探其旨也。 广川董逌《藏书志》:“昔唐元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 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 石涡”口老子庙中。又云:“唐道士张道相集注《道德经》 七卷,凡三十家。”其名存者,河上公《节解》、严遵、王弼、何 晏、郭象、锺会、孙登、羊祜、鸠摩罗什、卢景裕、刘仁会、顾 欢、陶弘景、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凭、张嗣、臧元静、孟安 期、孟智周、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成元英、 车惠弼。今考之《新、旧唐书艺文志》,则又有毋丘望之 《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盈义》、梁旷 树、锺山、傅奕、杨上善、李允愿、陈嗣古、任真子、冯廓、元 景先生、杨上器、韩杜、梁武帝、梁简文帝、贾大隐、“辟闾 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元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 白履忠、李播、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 孙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集,郭象、刘仁会、《松 灵》、裴处”思、杜弼、张嗣、臧元静、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 喜、蔡子晃、车惠弼,此十四家,不著于志。按《志》称“《道相 集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后人之所增也。我 朝崇宁中再校定《道藏经典》,此书藏中已不复见。其 馀诸家,仅存元宗、河上公、严遵、陆希声四注,及傅奕 所传古本《道德经》耳外李约、李荣、贾清夷各有注说。 王顾等奉元宗命撰所注经疏,杜光庭又从而为《广 圣义》,亦皆唐人,并见藏室。始知《志》所着录,犹有未尽, 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

    魏了翁《读书杂钞》:“‘吾闻诸老聃曰’。郑注:‘老聃,古寿考 者之号也,与孔子同时’。孔疏曰:‘案下文:‘助葬于巷党, 老聃曰:‘丘止柩’。又《庄子》称孔子与老聃对言,是与孔 子同时也’。案《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里人也, 为周柱下史,或为守藏史’’。”郑注:“《论语》云:‘老聃,周之太 史,未知所出。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 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吾 闻诸老聃云:后又有公馆,复及金华之事。二章皆孔 子闻诸老聃曰。郑注:“巷党,党名也。”

    仇俊卿元机通士之骛空名操捷径者,托之谭元,皆 祖《老子》。不知老子非清净无为,守株系匏者也。当周 衰时,避世出函关,语关令喜,特绪馀耳。至有附为吐 纳、按摩、道引之术,陋矣。刘子元疑非中的旨哉!其云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则神用无方,莫能当也,岂雌雄黑白之间已邪?谓得《易》之体,亦未尽 谅也。

    《枕谭》:老子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货有馀,此之 谓盗竽。竽者,五音之长,竽唱则众乐皆和,大奸倡则 小盗和,故云“盗竽。”今本误作“盗夸”,字相近故也。 《松下偶谈》: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虚,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 是而”已。夫孔子以礼问聃,则聃非不知礼者,而聃之 言如此,亦岂非礼之意?然而独讳言礼,顾以为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盖聃之于礼,尚其意不尚其 文。然使文而可废,则意亦不能以独立矣。此老子鉴 文之弊而矫枉过正之言也。或谓有二老子绝灭礼 乐之老子,与孔子问礼之老子不同,兼太史公《老子 传》多疑词,既称莫知其所终,又称百六十馀岁,或二 百馀岁。既云太史儋即《老子》,又称非也,世莫知其然 否。意者有二老子,而太史公不能断耶?余谓老子所 答问礼之言,即是道德五千言之旨,其论礼之意则 是,其废礼之文则非耳。太史公虽不能断,然亦卒断 之曰:“老子,隐君子也。”既曰“隐”,则其年莫得详,亦宜矣。 且太史公去周近,尚不能断,后二千馀年将何所据 而断耶?

    《扪虱新语》:吴世英尝语予,“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是二 义。盖自宽厚者言之,则曰‘宜勿烦扰’;自刻薄者言之, 则曰当加咸酸。”予知其戏,因语之曰:“太史公所谓申 韩刑名惨刻,皆原道德之意,无乃是乎?”

    《丹铅总录》:杨龟山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 老、彭老、老子也。老子五千言,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 可也。”朱子曰:“某亦疑此语,只以《曾子问》中言礼数段 证之,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皆可见聃?”周之史官,掌 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 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盖《列子》引黄帝书,即《老子》谷 神不死章也。此说见朱子《大全答汪尚书书》。慎按:《佛 经三教论》曰:“五千文者,容成所说。老子为尹谈,盖述 而不作。”又按,《庄子》引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外无内”, 则容成氏固有书矣。老子述而不作,此其明证。 长松茹退憨憨子曰:“‘老氏以为五音可以聋耳,五色 可以瞽目,介然有知,可以惑我无知’。殊不知耳目无 所有,有因有身;知亦无所有,有因有境。”呜呼!身心既 有,则生死、荣辱、好恶、是非,靡所不至矣。大觉夫子教 天下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而八者现前,则身心并 无所有。既无,则所谓死生、荣辱、好恶、是非,譬如片雪 飞于红炉之上,恶得有哉?然身心之执虽解,而八者 犹未涤除。复教之以四大前境,观分别心。如天机深 者,即了悟外四尘则四大无所有,外四大则四尘亦 无所有,外前境则分别心亦无所有,外分别心则前 境亦无所有。能所互洗,物我荡然。是时也,无身之身, 无心之心,昭然在前矣。始知形充八极,大患莫能累 焉;智周万物,热恼莫能焚焉。驾四弘之轮,乘十愿之 马,飞行无“际。碾穷色空。尽使博地舍灵。顿跻正觉。”乃 大士之能事也。

    老氏宗自然。夫自然也者,即无为之异称,无为,即不 烦造作之谓也。若然者,则圣人设教,将教谁乎?何者? 以善既自然,恶亦自然,则无往而非自然。果如此,则 众人之希贤,贤希圣,始从勉然而终至于自然之说, 老氏大悖也。故老氏但言其终,而略其始之说行,则 蒸恶为善之教,将战而不能全胜矣。夫始终,一条也, 故众人希贤,贤希圣,此尽其始也;圣希天,尽其终也。 “尽始也”者,以理治情之谓也。“尽终也”者,复其性也。性 复则向谓一条者昭然在前矣,夫复何事?至此则知 自然不自然,俱掉捧打月耳。

    老子部外编

    王子年《拾遗记》:“老君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 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著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 经书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 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金壶器中有黑汁,状若淳 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皆 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缀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 汁尽,二人乃欲刳心沥血以代墨焉。此乃洛州景山 太室少室也。所说《九变长生》等经有百万篇。多藏名 山石室。秘而未行。今所出者约六千卷。

    弇州山人说部《宛委馀编》:“李耳在母胎八十年,耳有 聃,故一名老聃。胁尊者在母胎六十年,故号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