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四十四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四十四卷目录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十八

      唐五

      许淹       李善

      公孙罗      邢文伟

      高子贡      韦叔夏

      祝钦明      郭山恽

      徐岱       苏弁

      苏冕       苏衮

      陆贽       冯伉

      五代

      石昂       江梦孙

      张易       查文徽

      徐铉       徐锴

      鲁崇范      黄载

      王锴       孙逢吉

      蒲虔轨      彭玕

      朱遵度      孙邰

      宋荣       陈郁

      陈致雍

      辽

      耶律庶成     萧韩家奴

    经籍典第三百四十四卷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十八

    唐五

    许淹

    按《旧唐书儒学曹宪传》:“许淹,润州句容人也。博物洽 闻,尤精诂训,撰《文选音》十卷。”

    李善

    按《旧唐书儒学曹宪传》:“李善,扬州江都人。方雅清劲, 有士君子之风。显庆中,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 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尝注解《文选》,分为六十 卷,表上之。赐绢一百二十匹,诏藏于秘阁。除潞王府 记室参军,转秘书郎。乾封中,出为经城令。坐与贺兰 敏之周密,配流姚州。后遇赦得还,以教授为业,诸生” 多自远方而至。又撰《汉书辨惑》三十卷。载初元年卒。 子邕,亦知名。

    公孙罗

    按《旧唐书儒学曹宪传》:“公孙罗,江都人也。历沛王府 参军、无锡县丞,撰《文选音义》行于代。”

    邢文伟

    按《旧唐书儒学邢文伟传》:“文伟,滁州全椒人也。少与 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间。 咸亨中,累迁太子典膳丞。时孝敬在东宫,罕与宫臣 接见,文伟辄减膳,上书曰:‘臣窃见《礼戴记》曰:‘太子既 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膳之宰。史 之义,不得不司过;宰之义,不得不彻膳,彻膳则死’。今 皇帝式稽前典,妙简英俊,自庶子已下至咨议舍人 及学士、侍读等,使翼佐殿下,以成圣德。近日已来,未 甚延纳,谈议不狎,谒见尚稀。三朝之后,但与内人独 居,何由发挥圣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虽阙官,宰 当奉职,忝备所司,未敢逃死,谨守礼经,辄申减膳’。”太 子答书曰:“顾以庸虚,早尚《坟典》,每欲”研精政术,极意 书林。但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比 日以来,风虚更积,中奉恩旨,不许重劳。加以趋侍含 元,温凊朝夕,承亲以无专之道,遵礼以色养为先。所 以屡阙坐朝,时乖学绪。公潜申勖戒,聿荐忠规,敬寻 来请,良符宿志。自非情思审谕,义均弼谐,岂能进此 药言,形于简墨?抚躬三省,感愧兼深。文伟自是益知 名。其后右史阙官,高宗谓侍臣曰:“邢文伟事我儿,能 减膳切谏,此正直人也。”遂擢拜右史。则天临朝,累迁 凤阁侍郎,兼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迁内史。天授初, 内史宗秦客以奸赃获罪,文伟坐附会秦客,贬授珍 州刺史。后有制使至其州境,文伟以为杀己,遽自缢 而死。

    高子贡

    按《旧唐书儒学高子贡传》:“子贡者,和州历阳人也。弱 冠游太学,遍涉六经,尤精《史记》。与文伟及亳州朱敬 则为莫逆之交。举明经,历秘书正字、弘文馆直学士。 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归。属徐敬业作乱于扬州,遣弟 敬猷统兵五千人,缘江西上,将逼和州。子贡率乡曲 数百人拒之,自是贼不敢犯。以功擢授朝散大夫,拜” 成均助教。虢王凤之子东莞公融,曾为和州刺史,从 子贡授业,情义特深。及融为中州,阴怀异志。令黄公 撰结交于子贡,推为盟主。潜谋密议,书信往复,诸王 内外相应,皆出自其策。寻而事发,被诛

    韦叔夏

    按《旧唐书儒学韦叔夏传》:“叔夏,尚书左仆射安石兄 也。少而精通《三礼》。其叔父太子詹事琨尝谓曰:‘汝能 如是,可以继丞相业矣’。举明经。调露年,累除太常博 士。后属高宗崩,山陵旧仪多废阙,叔夏与中书舍人 贾大隐、太常博士裴守贞等草创撰定,由是授春官 员外郎。”则天将拜洛及享明堂,皆别受制,共当时大 儒祝钦明、郭山恽撰定仪注,凡所立议,众咸推服之。 累转成均司业。久视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礼仪,国家 所重,司礼博士,未甚详明。成均司业韦叔夏、太子率 更令祝钦明等,博涉《礼经》,多所该练,委以参掌,冀弘 典式。自今司礼所修《仪注》,并委叔夏等刊定讫,然后 进表。”长安四年,擢春官侍郎。神龙初,转太常少卿,充 建立庙社使,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三年,拜国子祭 酒,累封沛国郡公。卒时年七十馀。撰《五礼要记》三十 卷,行于代。赠兖州都督、修文馆学士,谥曰文。子绦,太 常卿。

    祝钦明

    按《旧唐书儒学祝钦明传》:“钦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 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举明经,长安元年,累迁太 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钦明兼充侍 读。二年,迁太子少保。中宗即位,以侍读之故,擢拜国 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加位银青光禄大夫。历刑 部、礼部二尚书,兼修国史。仍旧知政事。累封鲁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寻以匿忌日,为御史中丞萧至忠所 劾,贬授申州刺史。久之,入为国子祭酒。景龙三年,中 宗将亲祀南郊,钦明与国子司业郭山恽二人奏言 皇后亦合助祭。遂建议曰:“‘谨按《周礼》,天神曰祀,地祇 曰祭,宗庙曰享,大宗伯职曰祀大神,祭大祇,享大鬼’, 理其大礼。若王有故不预,则摄而荐,彻豆边。”又《追师 职》:“掌王后之首服,以待祭祀。”又《追内司服职》:“掌王后 之六服,凡祭祀,供后之衣服。”又《九嫔职》:“大祭祀,后祼 献,则赞瑶爵亦如之。”据此诸文,即皇后合助皇帝祀 天神、祭地祇明矣。故郑元注《司服》云:“《阙狄》,皇后助王 祭群小祀之服。”然则小祀尚助王祭中大,推礼可知。 阙狄之上,犹有两服:第一袆衣,第二摇狄,第三阙狄。 此三狄皆助祭之服,阙狄即助祭小祀。即知摇狄助 祭中祀,《袆衣》助祭大祀,郑举一隅,故不委说,唯祭宗 庙。《周礼》“王有两服,先王衮冕,先公鷩冕。”郑元因此以 后助祭宗庙亦分两服,云“《袆衣》助祭先王,摇狄助祭 先公”,不言助祭天地社稷,自宜三隅而反。且《周礼》正 文,“凡祭,王后不预。”既不专言宗庙,即知兼祀天地,故 云“凡”也。又《春秋外传》云:“禘郊之事,天子亲射其牲,王 后亲舂其粢。”故《代妇职》但云“诏王后之礼事”,不主言 宗庙也。若专主宗庙者,则内宗、外宗职皆言“掌宗庙 之祭祀”,此皆礼文分明,不合疑惑。旧说以天子父天 母地,兄日姊月,所以祀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朝日 于东门之外,以昭事神,训人事。君必躬亲以礼,文有 故,然后使摄,此其义也。《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 妇亲之,所以备内外之官也。官备则具备。”又哀公问 于孔子曰:“冕而亲迎,不亦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 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又《汉书·郊祀志》云:‘天地合祭,先 祖配天,先妣配地,合精;夫妇判合,祭天南郊,则以地 配,一体之义也’。据此诸文,即知皇后合助祭。望请别 修《助祭仪注》同进。帝颇以为疑,召礼官亲问之。太常 博士唐绍、蒋钦绪对曰:“皇后南郊助祭,于礼不合。但 钦明所执,是祭宗庙礼,非祭天地礼。谨按魏、晋、宋及 齐、梁、周、隋”等历代史籍,至于郊天祀地,并无皇后助 祭之事。帝令宰相取两家状对定。钦绪与唐绍及太 常博士彭景直又奏议曰:“《周礼》凡言祭、祀、享三者,皆 祭之互名,本无定义。何以明之?按《周礼》典瑞职云:‘两 圭有邸,以祀地’。则祭地亦称祀也。又《司筵》云:‘设祀先 王之胙席’。则祭宗庙亦称祀也。又《内宗职》云:‘掌宗庙 之祭祀’。”此又非独天称祀,地称祭也。又按《礼记》云:“惟 圣为能享帝。”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又按《孝经》云:“春 秋祭祀,以时思之。”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经典此文, 不可备数。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地曰祭,庙曰享, 未得为定,明矣。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祭天地宗庙 之总名,不独天地为大祭也。何以明之?按《爵人职》云: “大祭祀,与量人授举斝之卒爵。”尸与斝,皆宗庙之事。 则宗庙亦称大祭祀。又《钦明状》引《九嫔职》:“大祭祀,后 祼献,则赞瑶爵。”据祭天无祼,亦无瑶爵。此乃宗庙称 大祭祀之明文。钦明所执大祭祀,即为祭天地,未得 为定明矣。又《周礼太宗伯职》云:“凡大祭祀,王后有故 不预,则摄荐而豆”边。钦明唯执此文,以为王后有祭 天地之礼。钦绪等据此,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非祭 天地之事。何以明之?按此文:凡祀大神,祭大祇,享大 鬼,师执事而卜宿,视涤濯,莅王鬯,省牲镬,奉王齐,制 大号,理其礼制,相天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

    位。此已上一凡,直是王兼祭天地宗庙之故通言大
    考证
    神大祇大鬼之祭也。已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

    则摄而荐豆边彻。”此一凡直是王后祭庙之事,故唯 言大祀也。若云王后助祭天地,不应重起“凡大祭祀” 之文也。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故重起后凡以别 之耳。王后祭庙,自是大祭祀,何故取上“凡相天王”之 礼,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此是本经科段明白。 又按《周礼》:“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玉豆,凡后 之献亦如之。”王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而荐豆。边外 宗无佐,无祭天地之礼。但天地尚质,宗庙尚文,玉豆 宗庙之器,初非祭天所设。请问钦明,若王后助祭天 地,在《周礼》使何人赞佐?若宗伯摄后荐豆祭天,又合 何人赞佐?并请明征礼文,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明 矣。按《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 先王则衮冕。”《内司服》“掌王后祭服,无王后祭天之服。” 按《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袆衣、摇翟、阙翟、鞠衣、展 衣、褖衣、袆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 诸侯则服之,鞠衣以采桑则服之,展衣以礼见王及 见宾客则服之。褖衣,燕居服之。王后无助祭于天地, 但自先王已下。又《三礼义宗》明二夫人之服云:“后不 助祭天地五岳,故无助天地四望之服。”按此则王后 无祭天服明矣。《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辂,谓重翟、厌翟、 安车。翟车,辇车也。重翟者,后从王祭先王先公所乘 也;厌翟者,后从王飨诸侯所乘也。安车者,“后宫中朝 夕见于王所乘也。翟车者,后求桑所乘也。辇车者,后 游宴所乘也。”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车明矣。又《礼记 郊特牲义赞》云:“祭天无祼。”郑元注云:“唯人道宗庙有 祼。天地太神,至尊不祼。圆丘之祭,与宗庙祫同。朝践, 王酌泛齐以献,是一献。后无祭天之事,大宗伯次酌 醴齐以献,是为二献。”按此,则祭圆丘,大宗伯次王为 献,非摄王后之事。钦明等所执,王后有故不预,则宗 伯摄荐豆边,更明摄王后宗庙之荐,非摄天地之祀 明矣。钦明建议引《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 之。”按此是王与后祭宗庙之礼,非关祀天地之义。按 汉、魏、晋、宋、后魏、齐、梁、周、陈隋等历代史籍,兴王令主, 郊天祀地,“代有其礼,史不阙书,并不见往代皇后助 祭处。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酉亲有事 于南郊,又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亲拜南郊,亦并无 皇后助祭处。又按《大唐礼》,亦无皇后南郊助祭之礼。” 钦绪等幸忝礼官,亲承圣问,竭尽闻见,不敢依随。伏 以主上稽古,志遵旧典,所议助祭,实无明文。时尚书 左仆射韦巨源又希旨协同钦明之议,上纳其言,竟 以后为亚献,仍补大臣李矫等女为齐娘,以执笾豆。 及礼毕,特诏齐娘有夫婿者,咸为改官。景云初,侍御 史倪若水劾奏钦明及郭山恽曰:“钦明等本自腐儒, 素无操行,崇班列爵,实为叨忝。而涓尘莫效,谄佞为 能。遂使曲台之礼,圜丘之制,百王故事,一朝坠失,所 谓乱常改作,希旨病君,人之不才,遂至于此。今圣明 驭历,贤良入用,惟兹小人,犹在朝列。臣请并从黜放, 以肃周行。”于是左授钦明饶州刺史。后入为崇文馆 学士,寻卒。

    郭山恽

    按《旧唐书儒学郭山恽传》:“山恽,蒲州河东人。少通《三 礼》。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 学士与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工部尚书 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左卫将 军张洽舞《黄獐》,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咒》, 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藏用效道” 士上章,山恽独奏曰:“臣无所解,请诵古诗两篇。”帝从 之。于是诵《鹿鸣》《蟋蟀》之诗。奏未毕,中书令李峤以其 词有“好乐无荒”之语,颇涉规讽,恐为忤旨,遽止之。翌 日,帝嘉山恽之意,诏曰:“郭山恽业优经史,识贮古今。 八索《九丘》,由来遍览,前言往行,实所该详。昨者因其 预游,式宴朝彦,既乘驩洽,咸使咏歌,遂能志在匡时, 潜申规讽,謇謇之诚弥切,谔谔之操逾明。宜示褒扬, 美兹鲠直。”赐时服一副。寻与祝钦明同献皇后《助祭 郊祀之议》。景云中,左授括州长史。开元初,复入为国 子司业,卒于官。

    徐岱

    按《旧唐书儒学徐岱传》:“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也。家 世以农为业。岱好学,六籍诸子悉所探究,总辨问无 不通,难莫能诎。大历中,转运使刘晏表荐之,授校书 郎,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厚遇之,敕故所居为复礼乡。 寻为朝廷推援,改河南府偃师县尉。建中年,礼仪使 蒋镇特荐为太常博士,掌礼仪。从幸奉天、兴元,改膳 部员外郎,兼博士。贞元初,迁水部郎中,充皇太子及 舒王已下侍读。寻改司封郎中,擢拜给事中,加兼史 馆修撰,并依旧侍读。承两宫恩顾,时无与比。而谨慎 过甚,未尝泄禁中语,亦不谈人之短,婚嫁甥侄之孤 遗者”,时人以此称之。然吝啬颇甚,仓库管钥,皆自执 掌,获讥于时。卒时年五十。上叹惜之,赙以帛绢,皇太 子又遗绢一百疋,赠礼部尚书

    苏弁

    按《旧唐书儒学苏弁传》:“弁字元容,京兆武功人。曾叔 祖良嗣,天后朝宰相。《国史》有传:弁少有文学,举进士, 授秘书省正字,转奉天主簿。朱泚之乱,德宗仓卒出 幸,县令杜正元上府计事,闻大驾至,官吏惶恐,皆欲 奔窜山谷。弁谕之曰:‘君上避狄,臣下当伏难死节。昔 肃宗幸灵武,至新平,安守,二太守皆潜遁,帝命斩之 以徇。诸君知其事乎’?”众心乃安。及车驾至,迎扈储备 无阙,德宗嘉之,就加试大理司直。贼平,拜监察御史, 历三院,累转仓部郎中,仍判度支案。裴延龄卒,德宗 闻其才,特开延英,面赐金紫,授度支郎中,副知度支 事,仍命立于正郎之首。副知之号,自弁始也。承延龄 之后,以宽简代烦虐,人甚称之。迁户部侍郎,依前判 度支,改太子詹事。弁初入朝,班位失序,殿中侍御史 邹儒立对仗弹之,弁于金吾待罪数刻,特释放。旧制, 太子詹事班次太常、宗正卿已下。贞元三年,御史中 丞窦参叙定班移詹事在河南、太原尹之下,弁乃引 旧班制立。台官诘之,仍绐云:“自己宰相,请依旧。”故为 儒立弹之。旋坐给长武城军粮朽败,贬河州司户参 军。当德宗时,朝臣受谴,少蒙再录,至晚年尤甚,唯弁 与韩皋得起为刺史,授滁州,转杭州。弁与兄冕、衮,皆 以友弟儒学称。弁聚书至二万卷,皆手自刊校,至今 苏氏书次于集贤秘阁焉。贞元二十一年,卒于家。

    苏冕

    按《旧唐书儒学苏弁传》:“兄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 十卷,行于时。”

    苏衮

    按《旧唐书儒学苏弁传》:“兄衮自赞善大夫贬永州司 户参军。敕:苏衮贬官,本缘弟连坐,矜其年暮,加以疾 患,宜令所在勒回,任归私第。衮年七十,两目无见。已 逾年,以弁之故,竟未停官。及贬,上闻之哀悯,故许还 家,寻卒。初,冕既坐弁贬官,或有人言冕才学,上悔不 早知,业已贬出,又复还衮,难于再追,冕乃止。”

    陆质

    按《旧唐书儒学陆质传》:“质,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名 改之。质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 助、匡皆为异儒,颇传其学,由是知名。陈少游镇杨州, 爱其才,辟为从事。后荐于朝,拜左拾遗,转太常博士, 累迁左司郎中。坐细故,改国子博士,历信、台二州刺 史。顺宗即位,质素与韦执谊善,由是征为给事中、皇” 太子侍读,仍改赐名质。时执谊得幸,顺帝寝疾,与王 叔文等窃弄权柄。上在春宫,执谊惧,质已用事,故令 质入侍,而潜伺上意,因用解。及质发言,上果怒曰:“陛 下令先生与寡人讲义,何得言他?”质惶惧而出。未几 病卒。质著《集注春秋》二十卷,《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 二十五卷,并行于代。贞元二十一年卒。

    冯伉

    按《旧唐书儒学冯伉传》:“伉本魏州元城人,父玠,后家 于京兆。少有经学。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 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郎, 充睦王已下侍读。泽潞节度使李抱贞卒,为吊赠使。 抱贞男遗伉帛数百匹,不纳,又专送至京。伉因表奏, 固请不受。属醴泉阙县令宰臣进人名,帝意不可,谓” 宰臣曰:“前使泽潞不受财帛者,此人必有清政,可以 授之。”遂改醴泉令。县中百姓多猾,为著《谕蒙》十四篇, 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各给一卷,俾其 传习。在县七年,韦渠牟荐为给事中,充皇太子及诸 王侍读。召见于别殿,赐金紫,著《三传异同》三卷。及顺 宗即位,拜尚书兵部侍郎,改国子祭“酒,同三州刺史, 入拜左散骑常侍,复领太学。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 赠礼部尚书。子药,进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书郎。” 按《唐书冯伉传》:“伉,魏州元城人,徙贯京兆。第五经宏 辞,调长安尉,三迁膳部员外郎,为睦王等侍读。李抱 真卒,伉持节临吊,归之帛,不受。又致京师,伉上表固 拒。于是醴泉令𡙇宰”相高选,德宗曰:“前使泽、潞不受 币者,其人清,可用也。”遂以授伉。县多嚚猾,数犯法,伉 为著《谕蒙书》十四篇,大抵劝之务农进学而教以忠 孝。乡乡授之,使转相教督。居七年,韦渠牟荐为给事 中、皇太子诸王侍读。对殿中,赐金紫服。进兵部侍郎。 出为同州刺史,以散骑常侍召领国子祭酒者再。卒, 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按旧唐书载伉著三传异同三卷新唐书冯伉传不载考

    《艺文志》有《冯伉三传异同》三卷,是列传之渗漏也。今附《新唐书》于后,亦以见二书优劣云。

    五代

    石昂

    按《五代史一行传》:“石昂,青州临淄人也。家有书数千 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 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而昂不求仕进。节度使符 习高其行,召以为临淄令。习入朝京师,监军杨彦朗 知留后事。昂以公事至府上谒,赞者以彦朗讳石,更 其姓曰‘右’。昂趋于庭,仰责彦朗曰:‘内侍奈何以私害

    公?昂姓石,非右也’。”彦朗大怒,拂衣起去。昂即趋出,解
    考证
    官还家。昂父亦好学,平生不喜佛说。父死,昂于柩前

    诵《尚书》,曰:“此吾先人之所欲闻也,禁其家不可以佛 事污吾先人。”晋高祖时,诏天下求孝悌之士,户部尚 书王权、宗正卿石光赞、国子祭酒田敏、兵部侍郎王 延等相与诣东上阁门,上昂行义可“以应诏。”诏昂至 京师,召见便殿,以为宗正丞,迁少卿。出帝即位,晋政 日坏,昂数上疏极谏,不听,乃称疾东归,以寿终于家。 昂既去,而晋室大乱。

    江梦孙以下俱五代时人悉依尹洙五代春秋

    按《五代春秋江梦孙传》:“梦孙字聿修,浔阳人也。博综 经史,立行高洁。太和中,中书令徐知诰表为秘书郎。 梦孙数自言迂儒,无裨益。平生读书,欲小试于治民, 求为县令,遂补天长令。及至,治县宽简,吏民安之。逾 年,弃官去,县人号泣,送之数十里。还家事继母尽孝, 早暮洁衣冠,视膳羞。母食既彻,为诸生讲《礼》释经义”, 凡至疑处,辄敛衽曰:“此科先儒犹多异同,梦孙安敢 轻言?诸君自择所长可也。”南唐保大中卒,年八十五。 赠国子司业,葬之日,自远方至者千人,而服衰者百 许。

    张易

    按《五代春秋·张易传》:“易字简能,魏州元城人。性豪举 尚气,少读书于长白山,又徙王屋,又嵩山。苦学自励, 食无盐酪者五岁。齐有高士王达灵,居海上,博学精 识,少许可,易从之游。数年入洛,举进士不中,以升元 二年南归,授校书郎、大理评事。元宗立,以水部员外 郎通判歙州。后主即位,迁谏议大夫,判大理寺,改勤” 政殿学士、判御史台。采武德至宝历君臣问对及臣 下论奏骨鲠者七十事为七卷,曰《谏奏集》,上之。注《太 元经》未成,卒,年六十一。

    查文徽

    按《五代春秋?查文徽传》:“文徽,字光慎,歙州休宁人。幼 好学,能自刻苦,手写经史数百卷。稍长,任气好侠,闻 人困乏,虽不识必济之。家本富,坐是穷空,不悔也。烈 祖辅政,初入谒,烈祖召与语,伟其论。徐知谔领浙西 节镇,以文徽为判官。烈祖受禅,入为监察御史。元宗 立,改谏议大夫,历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谥曰宣。”

    徐铉

    按《五代春秋?徐铉传》:铉字鼎臣,世为会稽人。父延休, 为吴江都少尹,遂家广陵。铉十岁能属文,长与韩熙 载齐名,江南谓之韩徐。起家吴校书郎。已事烈祖父 子,试知制诰,上言贡举初设,不宜遽罢。元宗用其言, 即令再行贡举。后主时,除礼部侍郎,历左仆射,参知 左右内史事。后随后主归宋,历左散骑常侍,卒年七 十六。铉𥳑淡寡欲,质直无矫饰,好李斯小篆,臻其妙, 隶书亦工。入宋后,受诏与句中正、葛端、王惟等校《说 文》,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铉博学,能读异书, 常与弟锴隶猫事至七十馀条。又宋人剖象而亡其 胆,咸以为异。铉云:“象胆在四足,今春时当于前左足 索之。”果如其言。

    徐锴

    按《五代春秋?徐锴传》:“锴字楚金,铉之弟也。生四岁而 孤,母方教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辞 与铉齐名。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后主立,迁知制诰, 集贤殿学士,兼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时号二 徐。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常著《质论》十馀篇。后主为 丹黄校定,复裒己所制文,命锴为之序,士以为荣。锴” 酷嗜读书,隆冬烈暑,未尝少辍。后主一日得周载齐 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 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书册不去手,非暮 不出。少精小学,故所仇书尤审谛。每指其家语人曰: “吾惟寓宿于此耳。”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 多。后主常叹曰:“群臣勤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 忧哉!”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 文。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通释》四十卷,《方舆 记》一百三十卷,又《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他文 章凡若干卷。

    鲁崇范

    按《五代春秋?鲁崇范传》:“崇范,庐陵人。家故贫,灶薪不 属,而读书自若,意豁如也。九经子史,广贮一室,皆手 自校定。会烈祖初建学校,典籍残阙,下诏旁求郡县, 吉州刺史贾皓就取崇范本进之,以私缗偿其直。崇 范笑曰:‘坟典,天下公器,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 实一也。吾非书肆,何酬价为’?”皓赴阙,与崇范俱至金 陵,表荐之,授太子洗马。崇范操守廉俭,惟以月俸自 给,凡四时锡赉及非次优与,悉颁诸亲旧之贫者。历 东宫使,卒于官。

    黄载

    按《五代春秋?黄载传》:载字元吉,其先江夏人,世为农。 载释耒耜,就学于庐山,师事虔人刘元亨,精究经史, 能文章,一举不中第,叹曰:“士规模于蹇浅之文,去取 于有司之手,其去道不甚远乎?”遂不复进取,以教授为事。载事母有孝名。尝释《礼经》若干卷,其直百千,为 人取去,笑曰:“彼无赀者也,将借此以成家,亦我之德。” 了不介意。年七十卒。

    王锴

    按《五代春秋?王锴传》:“锴字鳣祥,天复时奉使西川,因 留蜀,官翰林学士,已而迁御史中丞。武成二年除中 书侍郎同平章事。永平元年,高祖作新宫,集四部书 于中。锴因劝高祖兴用文教,上奏记曰:‘伏以羲皇演 卦,神农造书。陶唐克让,是昌礼乐;有虞浚哲,乃正璇 玑;禹汤文武,功齐天下。故能卜世延远,垂裕无穷。逮’” 乎六国,诸侯力政,秦灭《坟》典,以愚黔首,遂使圣人糟 粕,扫地都尽。汉承秦弊,下武遵文,萧何入关,唯收图 籍。文帝修学校,举贤良,海内晏然,兴崇礼义。景帝躬 履节俭,选博士诸儒,以备顾问。麟书凤纪,填溢于未 央;玉版金绳,充牣于秘府。班固曰:“周称成、康,汉称文、 景,宜哉!武宣之世。”乃从礼官开金马石渠之署,以议 典礼乐;置协律之官,以分《雅》《郑》。公卿大夫间作于世, 或纾下情以通讽谕,或宣上德以尽忠孝。孝成之世, 奏御者千有馀篇,献纳论思之盛,敻古罕比。世祖承 丧乱之馀,龙骧宛叶,去暴诛乱,拯溺救焚,宽以用人, 明以率下,兵革既息,寰海乂宁。乃起立太学,招致鸿 硕。群臣每有奏议,必“令史官撰集,以传后世。”数引公 卿,讲论经义,夜分乃寐,不以为劳。孝明师事桓荣,躬 亲文墨,朝诵夜讲,明达过人。孝章崇尚文儒,有太宗 之遗风。常于白虎殿会集群儒,推演乾坤,考合阴阳, 上申圣人,下述品物。参于传记,内别六经,若披浮云 而睹白日,设华灯而入暗室。诏元武司马班固纂集 其事,名曰“白虎通。”魏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钞略书 史,名曰“节要。”又注《孙子》十三篇,尤好篇咏,动为典则。 文帝八岁能属文,淹通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 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晋宣博学洽闻,服膺儒 教。当曹氏中微,总摄伯揆万机之暇,未尝废卷。景文 之间,咸尽儒术。宋高祖豁达大度,涉猎典坟,讨伐之 中,亦重文墨。文帝广览经史,雅善隶书,每诫诸子,率 以廉俭。南齐高帝深沉大量,清俭宽厚,嗜学好文,曾 无喜愠。常曰:“学然后知不足,余恨无老成人,得与周 孔比德。”兼善草隶,有飞动之势。梁武该博多闻,有文 武之略。在位冬月,秉火执笔,手为皴裂。诸子悉有文 艺,聚书讨阅,昼夜忘疲。元帝好《易》,韦编三绝。东阁聚 书,十四万卷,象牌玉轴,辉映廊庑。陈武倜傥,雄杰过 人,穷究兵书,耽玩史籍。文帝留意经典,举动端雅。后 魏道武立台省,兴儒学,《五经》各置博士,讲问如市,塾 序成林。北齐有文林学馆。周武帝保定中,书盈万卷。 平齐,所得裁至五千卷。置麟趾殿学士,以掌著述。隋 平陈之后,牛弘分遣搜访异书,经史渐备,凡三万馀 卷。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写,正副各五十, 分为三品,除秘书所掌,为禁中之书在焉。唐高祖统 一区宇,划革暴隋,六合宅心,四海归德,躬行仁义,以 息乱阶。太宗神睿圣文,天资英武,尝在藩邸,命博学 之士房元龄、杜如晦等一十八人为秦府僚佐,大较 儒术,广聚经史。及居帝位,随才擢用,于是弘文馆皆 置学士。元宗开元五年,于乾元殿置修书使,召学士 张说等宴于集仙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丽 正殿名“集贤”,其修书使为集贤殿学士。自是图籍不 独秘书省,弘文、崇文馆皆有之。集贤所写,则御书也。 分为四部:一曰《甲》为经,二曰乙“为《史》,三曰丙为子,四 曰丁为《集》。两京各一本,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经 库书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青牙轴,缥带,青牙 签;子库书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 白牙签,以为分别,以大学士专掌之。历代以来,咸有 祖述,废置沿革,或有差异,今但略举帝王故事及秘 书之职,幸冀垂览焉。”锴家藏异书数千本,多手自丹 黄,每趋朝,于白藤担子内抄书,书法绝工,其好学亦 有足取者。

    孙逢吉

    按《五代春秋?孙逢吉传》:“逢吉,成都人。广政时累官国 子《毛诗》博士,校定石经,分刻蜀中,逢吉与句中正之 功为多。”

    蒲虔轨

    按《五代春秋·蒲虔轨传》:“虔轨,蜀人也,著《易轨》若干卷, 不知所终。”

    彭玕

    按《五代春秋·彭玕传》:玕世为庐陵人,历郴州刺史,卒。 玕通《左氏春秋》,尝募求西京石经,厚赐以金。扬州人 至相语曰:“十金易一笔,百金易一篇,况得士乎?”故士 人多往往依之,人多称其贤焉。

    朱遵度

    按《五代春秋?朱遵度传》:遵度,青州人也。家多藏书,周 览略尽,当时推为博学,称曰“朱万卷。”避耶律德光之 召,挈妻孥携书杂商贾来奔,文昭王待之甚薄。遵度 杜门却扫,诸学士每为文章,先问古今首末于遵度国人号为幕府书厨。后徙居金陵,高尚不仕。著《鸿渐 学记》一千卷、《群书丽藻》一千卷、《漆经》若干卷。

    孙邰

    按《五代春秋?孙邰传》:“邰,明州奉化人也。自幼负气岸, 博学高才,唐末为左拾遗。朱全忠篡唐,著《春秋无贤 人论》,即脱冠裳,服布衣,归隐于奉化山。著书纪年,悉 用甲子,以示不臣之义。”

    宋荣

    按《五代春秋?宋荣传》:“荣,婺州义乌人,隐居本州覆釜 山下,通《尚书》《春秋》。广顺中,忠懿王累征不就,学者私 谥曰‘文通先生’。”

    陈郁

    按《五代春秋?陈郁传》:“郁,仙游人,少笃学,博览群书,手 不释卷。事景宗为谏议大夫,奉朝请。每休沐在第,键 户焚香诵经,未尝关预机务,故得免于祸。年八十一 卒。”

    陈致雍

    按《五代春秋?陈致雍传》:“致雍,莆田人,博洽善文辞,宪 章典故,尤所谙练。仕景宗为太常卿。入南唐,以通礼 及第,除秘书监。未几,致仕还家。陈洪进辟掌书记,撰 《晋安海物异名记》及《闽王列传》《五礼仪鉴》诸书。好事 者复编其议礼诸论,为《曲台奏议》二十卷。”

    耶律庶成

    按《辽史耶律庶成传》:“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季父房 之后。父吴九,检校太师。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 辽、汉文字,于诗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 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帝嗟赏。初,契 丹医人鲜知切脉审乐,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 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时入禁中参决疑” 议,偕林牙萧韩家奴等撰《实录》及《礼书》,与枢密副使 耶律德修定法令。上诏庶成曰:“方今法令轻重不伦。 法令者,为政所先,人命所系,不可不慎。卿其审度轻 重,从宜修定。”庶成参酌古今,刊正讹谬,成书以进,帝 览而善之。庶成方进用,为妻胡笃所诬,以罪夺官,黜 为庶、耶律使吐蕃凡十二年,清宁间始归。帝知其诬, 诏复本族,仍迁所夺官,卒。庶成尝谓林牙,梦善卜者 胡吕古卜曰:“官止林牙,因妻得罪。及置于理,法当离 婚。”胡笃适有娠,至期不产而死。剖视之,其子以手抱 心,识者谓诬夫之报。有诗文行于世。

    萧韩家奴

    按《辽史文学萧韩家奴传》:“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 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 史,通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始仕。二十八年为右通 进,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迁天成 军节度使,徙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诏作 《四时逸乐赋》,帝称善。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 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 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 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 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 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 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 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 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 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 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 大率如此。况渤海、女直、高丽,合从连衡,不能征讨。富 者从军,贫者侦候。加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盖 势使之然也。方今最重之役,无过西戍。如无西戍,虽 遇凶年,困弊不至于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则往来不 劳,民无深患。议者谓徙之非便,一则损威名,二则召 侵侮,三则弃耕牧之地。”臣谓不然,阻卜诸部,自来有 之。曩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一, 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 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 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统和间,皇 太妃出师西域,拓土既远,降附亦众。自后一部或叛, 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驭远人之道。及城可敦, 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殚,警急既 不能救,叛服亦复不恒。空有广地之名,而无得地之 实。若贪土不已,渐至虚耗,其患有不胜言者。况边情 不可深信,亦不可顿绝,得不为益,舍不为损。国家大 敌,惟在南方,今虽连和,难保他日。若南方有变,屯戍 辽邈,卒难赴援。我进则敌退,我还则敌来,不可不虑 也。方今太平已久,正可恩结诸部,各置酋长,岁修职 贡,叛则讨之,服则抚之,诸部既安,必不生衅。如是,则 臣虽不能保其久而无变,知其必不深入侵掠也。”或 云“弃地则损威”,殊不知殚费竭财,以贪无用之地,使 彼小部,抗衡大国,万一有败,损威岂浅?或又云,“沃壤 不可遽弃。”臣以为土虽沃,民不能久居,一旦敌来,则不免内徙,岂可指为吾土而惜之。夫帑廪虽随部而 有,此特周急。部民一偏之惠,不能均济天下。如欲均 济天下,则当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节盘游,简驿传, 薄赋敛,戒奢侈,期以数年,则困者可苏,贫者可富矣。 盖民者国之本,兵者国之卫,兵不调则旷军役,调之 则损国本。且诸部皆有补役之法,昔补役始行,“居者 行者类皆富实,故累世从戍,易为更代。近岁边虞数 起,民多匮乏,既不任役事,随补随缺,苟无上户,则中 户当之,旷日弥年,其穷益甚,所以取代为难也。非惟 补役如此,在边戍兵亦然。譬如一抔之土,岂能填寻 丈之壑。欲为长久之便,莫若使远戍疲兵还于故乡, 薄其徭役,使人人给足,则补役”之道可以复故也。臣 又闻自昔有国家者,不能无盗。比年以来,群黎凋弊, 利于剽窃,良民往往化为凶暴,甚者杀人无忌,至有 亡命山泽,基乱首祸。所谓民以困穷为盗贼者,诚如 圣虑。今欲芟夷本根,愿陛下轻徭省役,使民务农。衣 食既足,安习教化,而重犯法,则民趋礼义,刑罚罕用 矣。此方今之急“务也,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兼 修国史,仍诏谕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 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 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 与馀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诏与耶律庶 成录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集为二十卷进之。 十五年,复诏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礼义,正法度。我朝 之兴,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后 世。卿可与庶成酌古准今,制为礼典。事或有疑,与北 南院同议。”韩家奴既被诏,博考经籍,自天子达于庶 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缪于古者,撰成三卷进之。 又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 政要》《五代史》。时帝以其老不任朝谒,拜归德节度使, 以善治闻。帝遣使问劳,韩家奴表谢。召修国史。卒,年 七十有二。《六义集》十二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