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四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四卷目录

     孝经部纪事

     孝经部杂录

    经籍典第三百四卷

    孝经部纪事

    《汉书宣帝本纪》: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光奏议曰:礼, 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孙 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己,有诏掖庭养视。至今 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 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广川惠王传》:“广川王去即缪王,齐太子也,师受《易》《论 语》《孝经》,皆通。”

    《韩延寿传》:“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 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 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 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 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 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 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 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匡衡传》: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曰:“《论语》《孝 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儒林王式传》:“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 说》。”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沛献王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 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 曰《沛王通论》。”

    郑元传元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 《周礼》凡百馀万言。案:谢承书载元所注,与此略同, 不言注《孝经》,唯此书独有也。

    《范升传》:“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 《论语》《孝经》。”

    《翟酺传》:“酺字子超,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援神 契》《钩命决》,皆《孝经纬》篇名也。

    《荀淑传》:淑子爽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平帝时,王莽作《书》八篇戒子孙,令学官以教授吏 能诵者比《孝经音义》云:言用之得选举之也。

    《盖勋传》:“勋为汉阳长史,陇右刺史。左昌坐断盗征,以 扶风宋枭代之。枭患多寇叛,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 故屡致反暴,今欲以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 人知义。勋谏曰:‘昔太公封齐,崔杼弑君;伯禽侯鲁,庆 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 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 也’’。”枭不从,遂奏行之。果被诏书诘责,坐以虚慢征。 《儒林传》:何休为人质朴,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 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病去,不仕州 郡,进退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 锢。迺注训《孝经》《论语》,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 《独行传》:向栩字辅兴,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 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人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 当消灭。”中常侍张让谗栩不欲命将出师,疑与角为 内应,杀之。

    谢承《后汉书仇览传》:“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 也。有羊元者,凶恶不孝,其母诣览告元,览呼元诮责, 与《孝经》一卷,使诵读之。元深改悔,至母前谢罪。谚曰: ‘孤犊触乳,骄子詈母。乞今自改,遂成佳士’。”

    《玉海》:刘向典校经籍,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 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元。

    《三国志魏锺会传》注:“会时遭所生母丧,会为其母传 曰:‘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觐见规诲。年四 岁,授《孝经》’。”

    蜀《秦宓传》:宓曰:“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 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

    《吴张昭传》:孙权尝问卫尉严畯:“‘宁念小时所暗书不’? 畯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 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

    《吴严畯传》:“畯少耽学,与诸葛瑾、步骘齐名,著《孝经传》 传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咸宁初,诏谧为太子中庶子,复征为 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并不应着论。为葬送之制,平生 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

    《孝友传》:“许孜字季义,东海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 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 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

    《儒林传》:“虞喜字仲宁,注《孝经》行于世《隐逸传》:“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东游 张掖,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辨谈论,多才 艺,善文。荷卒,瑀以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 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遂服斩衰,庐墓三年。礼毕, 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作《孝经 错纬》弟子,着录”千馀人。

    祈嘉,字孔宾,少清贫。年二十馀,西至敦煌,依学官诵 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遂博通经传,精究 大义。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馀人。张重华征为儒林 祭酒。性和裕,教授不倦。依《孝经》作《二九神经》。在朝卿 士、郡县守令彭知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馀人。 《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慧琳者,秦县人,姓刘氏。少出” 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内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 知。尝著《均善论》,论行于世。旧僧谓其贬黜释氏,欲加 摈斥。太祖见论赏之。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 与议焉。宾客辐辏,门车常有数十两,四方赠赂相系, 势倾一时。注《孝经》传于世。

    《玉海》:“江左中兴,《孝经》《论语》共立郑氏博士。”

    《松下偶谈》:崔英年九岁,在秦王苻坚宫内读书。坚殿 上方卧,诸生皆趋,英独缓步,怪而问之。英曰:“陛下如 慈父,非桀纣君,何用畏乎?”又问:“卿读何书?”曰:“孝经。”坚 曰:“有何义。”曰:“在上不骄。”坚为之起,更问“有何义?”曰:“自 天子至于庶人章。上爱下,下敬上。”坚曰:“卿好待,十七 必用卿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见,陛下至尊不可再 睹洪恩士或可用则用何在”后期坚曰:“须待十七必 召卿也。”及期拜谏议大夫。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 傅王俭以擿句令太仆周颙撰为义疏。太子临国学, 亲策试诸生,俭咨太子曰:“‘《孝经》仲尼居,曾子侍。夫孝 理弘深,大贤方尽其致,何故不授颜子而寄曾生’?太 子曰:‘曾生虽德惭体二,而色养尽礼,去物尚近,接引 非隔。弘宣规教,义在于此’。俭曰:‘接引非隔,弘宣虽易, 去圣转远,其事弥轻。既云人能弘道,将恐人轻道废’。” 太子曰:“理既有在,不容以人废言,而况中贤之才,弘 上圣之教,宁有壅塞之嫌。”临川王映咨曰:“孝为德本, 常是所疑。德施万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岂因积习。” 太子曰:“不因积习而至,所以可为德本。”映曰:“率由斯 至,不俟明德,大孝荣亲,众德光备,以此而言,岂得为 本?”太子曰:“孝有深浅,德有小大,因其分而为本,何所 稍疑?”太子以长年临学,亦前代未有也。

    《王俭传》:上使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俭曰:“澄所 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 张子布更觉非奇也。”

    《张融传》:“融字思光,解褐出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于 海中作《海赋》。建武四年卒。遗令令人捉麈尾登屋,复 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左手执孝经老子, 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周颙传》:“颙字彦伦。汎涉百家。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 未毕,举昙济自代。学者荣之。”

    《文学传》:“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也。少稽古有机思, 释《论语》《孝经》。”

    《高逸传》:“沈𬴊士字云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 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𬴊士应选,尚之谓子 偃曰:‘山薮故有奇士也。少时𬴊士称疾归乡,更不与 人物通,隐居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注《易经》《礼记》《春 秋》《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南史顾欢传》:“欢字景怡,有病邪者,欢问曰:‘家有何书’? 答曰:‘惟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 之,自差也’。”病者果愈。

    《梁书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敏,年七岁能通《孝经》《论 语》义,发擿无所遗。”

    《王僧孺传》: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 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

    《朱异传》,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高 祖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说之,谓左右曰:“朱异实 异。”后见明山宾,谓曰:“卿所举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 省,俄兼太学博士。其年高祖自讲《孝经》,使异执读 《孝行传》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 褚修,钱塘人也。父仲都,天监中历官《五经》博士。修少 传父业,兼通《孝经》《论语》。

    《儒林传》:“严植之精解《丧服》《孝经》《论语》。”

    贺玚子革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 孔佥会稽三阴人少师事何引通五经尤明三礼《孝 经》。《论语》讲说并数十遍生徒亦数百人。

    皇侃少好学,尤明《孝经》《论语》,起家国子助教。于学讲 说,听者数百人。性至孝,常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 《观世音经》。

    《文学传》:“何逊八岁能赋诗,博学有思理,更注《论语》《孝 经》。”

    伏挺幼敏悟七岁通孝经。《论语》。

    《玉海》:“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安国之本,亡于梁乱。”

    《陈书周弘正传》:“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 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所著《孝经疏》两卷,行 于世。”

    《徐陵传》:陵子份,少有父风。年九岁,为《梦赋》,陵见之,谓 所亲曰:“吾幼属文,亦不如此。”份性孝悌,陵尝遇疾甚 笃,份焚香泣涕,跪诵《孝经》,昼夜不息,如此三日,陵疾 豁然而愈。亲戚皆谓份孝感所致。

    《孝行传》:“谢贞幼聪敏,有至性。七岁,母王氏授贞《论语》 《孝经》,读讫便诵。”

    《儒林传》:“张讥年十四,通《孝经》《论语》。简文在东宫,出士 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 习,必遣使召讥所撰《孝经义》八卷。”

    马枢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

    王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 氏孝经。《论语》丧服著孝经记义两卷。

    《文学传》:岑之敬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 叹异。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 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 令之敬升讲座,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 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 嗟服。乃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魏书文成五王传》:“河间王若年十六,未封而薨,以齐 郡王子琛继。琛字昙宝,以肃宗始学献金,字《孝经》 封。”《懿传》:“轨长子伟伯,字君良,太尉清河王怿辟参军 事,怿亲为《孝经解》,诂命伟伯为难例九条,皆发起隐 漏。”

    《外戚传》:“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学问,从师受《孝经》《论语》。”

    《儒林传》:“陈奇志在着述《五经》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 世,为缙绅所称。”

    孙惠蔚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徐遵明,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 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 燕赵,师事张吾贵。遵明伏膺数月,请更从师,遂与平 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乃诣 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 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 卢景裕注《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老子》,其《毛诗》《春 秋》《左氏》未讫。

    《北齐书王纮传》:“纮字师罗,年十三,见扬州刺史太原 郭元贞。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 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乱’。贞曰:‘吾作刺史,岂其 骄乎’?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元贞称 善。”

    《徐之才传》:“之才幼而俊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 旨。”

    《儒林传》:“李铉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 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周书齐炀王宪传》:子贵,字干福,少聪敏,涉猎经史,尤 便骑射。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 本。”

    《长孙澄传》: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臣公宴,从容言曰: “《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澄应声曰:“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既而出 阁,太祖深叹澄之言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文帝十三子传》“宋献公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年十 岁诵《孝经》《论语》《毛诗》。”

    《斛斯征传》:“征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易》,识者异之。” 《颜之仪传》:“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 书。”

    《萧大圜传》。“大圜。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 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

    《儒林传》:“樊深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撰《孝经》一卷。”

    熊安生少好学,励精不倦,撰《孝经义疏》一卷行世。 乐逊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学《孝经》 《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大义。

    《萧察传》:“察子岿所著《孝经义记》行于世。”

    《异域高昌传》,文字亦同华夏,兼用其书,有《毛诗》《论语》 《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其语。 《隋书韦师传》:“师少沉谨,有至性,初就学,始读《孝经》。舍 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

    《宇文传》:“炀帝即位,转礼部尚书。所著辞赋二十馀 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时。”

    《明克让传》:“父山宾,梁侍中。克让少好儒雅,善谈论,博 涉书史,所览将万卷,著《孝经义疏》一部。”

    《于仲文传》:仲文字次武,建平公义之兄子。父实周大 左辅,燕国公。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其父 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 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

    《儒林传》:“何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 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 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 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 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 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 教于独反。圣人之训乎’’。”妥撰《孝经义疏》三卷。

    刘炫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韦世惠问其所能。炫 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 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 授。”著《孝经述议》五卷行于世。

    张仲字叔元覃思经典撰孝经义三卷。

    《文学传》:“王𫠆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 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年二十二,周武帝 引为露门学士。开皇五年,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 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𫠆与相论难,词义锋 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

    《玉海》:“安国之本,亡于梁乱。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 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述其议疏,讲于人间。 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 本。”

    《唐书中宗四子传》:“太子重俊性明果,然少法度。右庶 子平贞慎献《孝经议》,太子纳而不克用。”

    《杨玚传》:“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 者辄遗之。”

    《邢文伟传》载,初元年为内史。后御明堂,诏文伟发《孝 经》。后问:“天与帝异称云何?”文伟曰:“天帝一也。”制曰:“郊 后稷以配天,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奈何而一?”对 曰:“先儒执论不同,昊天及五方,总六天帝。”后曰:“帝有 六,则天不同称,固矣。”文伟不能对。按载初即天授元年是年改元者再 《独孤及传》: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 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 奇之天宝末以道举高第。

    《薛戎传》:弟放,端厚寡言,穆宗即位,参赞机命。帝尝问: “‘朕欲学经,与史何先’?放曰:‘六经者,圣人之言,孔子所 发明天人之极也。《史记》道成败得失,亦足以鉴。然谬 于是非,非六经比’。帝曰:‘吾闻学者白首不能通一经, 安得其要乎’?对曰:‘《论语》,六经之菁华也;《孝经》,人伦之 本也。汉时《论语》首立学官,光武令虎贲士皆习《孝经》’”, 元宗为注训,盖知孝慈则气感和乐也。帝曰:“圣人以 孝为至德要道。”信然。

    《于公异传》:“始公异与陆贽故有隙,世多言公异不能 事后母,既仕不归省,及贽当政,乃奏其状,诏赐孝经, 罢归田里。”

    《旧唐书李嗣真传》,“嗣真撰《孝经指要》一卷。”

    《苏世长传》:周武帝时,世长年十馀岁,上书言事,武帝 以其年少,召问:读何书?对曰:“读《孝经》《论语》。”武帝曰:“《孝 经》《论语》何所言?”对曰:“《孝经》云:‘为政者不敢侮于鳏寡。 《论语》曰:‘为政以德’’。”武帝善其对,令于兽门馆读书。按新

    《唐书》云:帝曰:“善。” 使卒学虎门馆。

    《王元感传》:“元感虽年老,犹能烛下看书,通宵不寐。长 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缪》十卷、《春秋振滞》二十 卷、《礼记绳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经》《史记》槁草,请官给 纸笔,写上秘书阁。”诏令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及成均 博士详其可否。

    《刘子元传》:“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自幼及长,述 作不倦。论《孝经》,非郑元注。”

    《尹知章传》:“少勤学,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 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后秘书监马怀素 奏引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所著《孝经》诸 书行于时。”

    《龙城录》:“国初有孝子王渐,作《孝经义成》五十卷,事亦 该备。”而渐性鄙朴,凡乡里有斗讼,渐即诣门高声诵 义一卷,反为渐谢。后有病者,即请渐来诵书,寻亦得 愈,其名蔼然。余时过汴州,适会路逢一老人,亦谈此 事,颇亦敬其诚也。

    《集贤注记》:寿王通《孝经》,赐王迥质束帛、酒馔衣被。 《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从诲广顺元年封南平王。汉遣 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敏以印本《五经》遗 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敏曰: ‘至德要道,于此足矣’。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 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从诲以为讥己,即以大 卮罚敏。 《宋史马仁瑀传》:仁瑀十馀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 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馀不识一字。

    《袁逢吉传》:“逢吉四岁,能诵《尔雅》《孝经》。”

    《王嗣宗传》:“嗣宗尝著遗戒以示子孙,令以《孝经》、弓剑、 笔砚置圹中。”

    《冯元传》:“元执亲丧,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孝经》而已。”

    《范正平传》:正平学行甚高,虽庸言必援《孝经》《论语 杨存中传》:存中请诣太学谒先圣,帝曰:“学校既兴,武 人亦知崇尚,如汉羽林士皆通孝经,况其他乎?” 《胡舜陟传》:舜陟迁侍御史,奏:向者晁说之乞皇太子 讲《孝经》《论语》,间日读《尔雅》而废《孟子》。愿诏东宫遵旧 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

    《袁甫传》:甫字广微,历兼吏部尚书,有《孝说》《孟子解》。 《王居安传》:居安字资道,黄岩人。始能言,读《孝经》,有从 旁指曰:“晓此乎?”即答曰:“夫子教人孝耳。”

    《赵景纬传》:“景纬知台州,以化民成俗为先务。取《孝经 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 泣者,作《训孝文》以励其俗。”

    《冯去非传》:“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父椅,家居授徒, 注《孝经章句》。”

    《道学传》:朱熹幼颖悟,就傅授《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 若是,非人也。”所著有《孝经刊误》。

    《儒林传》:“田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本经书遗高 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 曰:‘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 诲兵败于郢,故以此讽之。从诲大惭’。”此条已见五代史南平世家高

    《从诲传》,事同文异,并存之。

    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人好古博学着古文孝经序赞 《文苑传》路振幼颖悟五岁诵孝经。《论语》。

    《崔遵度传》: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遵度与张士逊并 为王友。王读《孝经》彻章,复以御诗赐之。

    《穆修传》:“修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

    《卓行传》:“徐积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 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能止。”

    《列女传》:“荣氏,薿女弟也。自幼如成人,读《论语》《孝经》,能 通大义。建炎二年,贼张遇寇仪真,胁之不从,厉声诟 骂,遂遇害。”

    《日本国传》:雍熙元年,日本国僧奝然浮海而至。奝然 之来,复得《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五十一卷,皆 金缕红罗缥水晶为轴。”《孝经》即郑氏注者。“越王”者,乃 唐太宗子越王贞;《新义》者,记室参军任希古等撰也。 《玉海》:“绍兴五年六月己酉,建国公初出资善堂,上命 见资善范冲,赞读朱震,皆设拜。冲等每因笺奏,导国” 公以仁义之言,辄标轴藏之,时一展玩。国公尝得李 公麟所画《孝经图》,冲书其后,略曰:“孝者自然之理,天 地之所以大,万物之所以生,人之所以灵,纲常之所 以立,学然后知之。习与性成,是谓纯孝。岂不见夫诸 侯车服之美,仪物之盛,尊荣如此。国公以幼学之年, 享宠禄之厚,盍思所以保富贵之道”乎!故冲以诸侯 之事为献,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周之诸 侯,共入而居于王所,皆谓之卿士,故冲又以卿大夫 之事为献,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国公其勉之。” 《却扫编》陕人薛公度言,少时犹及见司马温公自洛 中来夏县上冢,乡人皆集。父老或请曰:“愿闻资政讲 书,以为乡里之训。”公欣然为讲《孝经“庶人章》。

    《仪真县志》:“宋杜镐初入试,未判题,忽见大鼠衔书卷 于前,视之乃《孝经正义》。明日果于《正义》中出三题,由 是取中。”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孝 经解》。”

    《金史忠义完颜陈和尚传》:“太原王渥,文章论议与雷 渊、李献能相上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自居 禁卫,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经》《小学》《论语》《春秋 左氏传》,略通其义。”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历翰林侍读学士。泰定元年,赠 集贤学士。有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王鹗传》:“甲辰冬,访求遗逸之士,遣使聘鹗。及至,召对, 进讲《孝经》,每夜分乃罢。”

    《李好文传》:“至正六年,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 命太子入学。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 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言:欲求二 帝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中 庸》《孟子》,乃擿其要,释以经义。”

    《吴澄传》:“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 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

    《欧阳元传》:“元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 书,八岁能成诵。”

    《儒学传》:“许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 经》《论语》,入耳辄不忘。”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 伯颜六岁,从里儒授《孝经》《论语》,即成诵。

    《孝友传》:“尹梦龙,中兴人。母丧,负土为坟,结庐居其侧, 手书《孝经》千馀卷,散乡人读之。”见毕也速答立传 《明外史土缜传》:武宗初立,内府工匠以营造加恩。缜

    率同官言:“昔宋仁宗尝命辅臣书《孝经无逸图》,而享
    考证
    国最久。至徽宗尚羽毛山水诸画,而宗室不竞,工匠

    末技有以微劳进者,诚不可以示后世。宜散遣先朝 诸画士,革工匠所授官。”帝不能用。

    《王艮传》:“艮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读书止《孝经》 《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

    《蔡毅中传》:毅中五岁通孝经。父问:读书何为,对曰:“欲 为圣贤耳。”

    《儒林传》:“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所著有《孝经述解》。 刘闵字子贤,莆田人,所著有《孝经刊误》。”

    蔡烈字文季。龙溪人。所著有《孝经定本》。

    卓尔康同邑郑光弼,经学深醇,著有“《孝经义汇》 《文苑传》。”孙蕡所著有《孝经集义》,多佚不传。

    《列女传》:汤慧信,上海人,通《孝经》。嫁华亭邓林。林卒,邓 族迫使归家,对曰:“我邓家妇,何归乎?”

    欧阳金贞,江夏人。幼从父梧受《孝经》,稍长,字罗钦仰, 钦仰坠水死,金年甫十四,欲赴水从,其父母持不许。 生平独卧一楼,年六十馀卒。

    《宦官传》:怀恩同时有覃吉者,以老奄侍太子。太子偶 从内侍读佛经。吉入,太子惊曰:“老伴至矣!”亟手《孝经》。 吉跪曰:“太子诵佛书乎?”曰:“无有《孝经》耳。”吉顿首曰:“甚 善。佛书诞不可信也。”

    《江宁府志》:“上元社学,洪武中,每坊厢建社学一以学 行耆旧为之师,教一坊子弟,悉令通《孝经》、小学诸书 云。”

    《句容县志》:“王𬀩,字克明。七岁授《孝经》、小学,即动引古 人自期。稍长,读书朗然贯彻,以正德丙子乡荐联登 进士。”

    《休宁县志》:“张复字子远。家贫,躬耕读书,师事黄梅瞿 九思,尽得其学。著有《孝经本则》一卷。张居正闻复名, 延之宾位,与语大说,劝之仕,弗许。”

    程廷策字汝阳,性颖敏。年十岁以奇童试补邑诸生。 嘉靖癸丑成进士。所著有《忠孝经订注》等书。

    《苏州府志》:“施美玉字邦珍,崇明人。奉亲竭力。亲丧,庐 墓侧,日读《孝经》,不尚浮屠,一遵文公家礼。”

    《江都乡贤录》:金奇选字幼常。崇尚根柢之学,自四子、 五经外,专攻《孝经》《小学》《性理》三书。每日清晨焚香诵 《孝经》一遍,曰:“此圣门第一书,吾终日诵之,益觉此生 体会不尽。”至诸子百家书有关正学者,纂辑甚多,皆 手自抄录。所著有《孝经阐证》四卷。

    《海阳金孝子传》:“金肇基字引初,汪溪人。生有至性,年 四岁,父游学江右,母朱,口授《孝经》,能成诵。事二亲至 孝。亲没,庐墓,朝夕持《孝经》泣诵墓前,著《孝经广义》。”

    孝经部杂录

    《孝经援神契》: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 折,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簪缥笔,衣绛单衣,向 北辰而拜。

    《孝经左契》:“孝经者,篇题就号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 书名,出义见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为天地喉襟,道 要德本,故挺以题符,篇冠就。”

    《孝经右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 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孝经》中契:丘学《孝经》,文成道立,斋以白天,则元云踊 北紫宫,开北门,解元星北落司命天使书,号孝经篇, 云神星裳,孔丘知元,今使阳衢乘紫麟,下告地主要 道之君。后年麟至,口吐文北落,即服书鲁端门,隐形 不见。子夏往观,写得十七字,馀字灭消文,其馀飞为 赤鸟,翔靡青云。

    《后汉书百官志》:“孝经师,主监试经。”

    《宋书符瑞志》: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 沛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驱车到 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摘麟伤其左前足,薪而覆之。 孔子曰:“儿来,汝姓为赤诵,名子乔,字受纪。”孔子曰:“‘汝 岂有所见邪’?儿曰:‘见一禽,巨如羔羊,头上有角,其末 有肉’。孔子曰:‘天下已有主也。为赤刘,陈项为辅。五星’” 入井,从岁星儿发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趋而往,麟蒙 其耳,吐三卷图,广三寸,长八尺,每卷二十四字。其言 赤刘当起,曰:“周亡,赤气起,大耀兴,元丘制命,帝卯金。”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 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斋戒,向北辰 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 谨已备。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 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 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大唐新语》梁载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后汉书》云:‘郑 元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者有《孝经序》,相承云郑 氏所作。其序曰:‘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 昔先人馀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裔孙所 作也’。”陆德明亦云:“案《郑志》及《晋中经簿》并无,唯晋穆帝集讲《孝经》,云‘以郑注为主’。今验《孝经注》与康成所” 注《五经》体并不同,则刘子元所证信有征矣。

    《兼明书》《孝经》,“今人读仲尼之尼与僧尼之尼音同。明 曰:‘非也。仲尼之尼当音夷,古夷字耳。按《尚书》古文,隅 㝏、岛㝏、莱㝏并作㝏,今文皆作夷,然则夷、㝏音义同 也。又按《左传》:鲁哀公诔,孔子曰:‘呜呼哀哉!㝏父晋王 衍字夷甫’。是用今文耳。又汉有谏㝏,晋有潘㝏,犹用 古字。按字书:‘仲㝏之㝏,从尸下二;僧㝏之尼,从尸下 工’’”,文字不同,音义亦别。代人不能分别,乃一概而呼, 实乖圣人之音也。

    明曰:“孔子之行在《孝经》,可谓不刊之典。颜闵无问答, 独与曾参论者,诸儒之说颇有不同。且六亲不和有 孝慈,盖闵之父和而孝不显,曾参父严而孝道著,所 以孔子与之论孝,兼亦虑其心不固,因以勖之也。”或 曰:“何知曾参之父严者?”答曰:“孟子云:‘曾参之事父也, 训之以小杖则受,谕之以大杖则走者,恐亏其体,非’” 孝之道。常锄瓜误伤蔓,乃以大杖殴之,是其严也。 《井观琐言》“‘《孝经天经地义》’章本文云:‘则天之明,因地 之义,以顺天下。故朱子定为‘释以顺天下之传。而《吴 草庐章句》更为释教之所由生,君子之教以孝’章本 文云:‘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故朱子定 为‘释至德以顺天下之传’’’。”吴氏因之是矣。“教民亲爱” 章本文只结之曰:“此之谓要道”,朱子定为释要道之 传,又何疑焉?而吴氏以为兼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之意。愚谓吴氏诚有功于《孝经》,但不若朱子之行其 所无事矣。

    《井观琐言》:“孝经三才,圣治、事君章,本窃《左传》大叔、北 宫文子、士贞子、季文子之言,而或者反讲,传者窃经, 世儒知有古近而不知有伪真类如此,可发一笑。” 予尝论《书》与《孝经》皆有孔壁,《古文》皆有孔安国作传, 而《古文尚书》至东晋梅赜始显,《古文孝经》至隋刘炫 始显,皆沉没六七百年而后出,未必真孔壁所藏之 旧矣。

    狂夫之言。《孝经闺门》一章,由周秦而下,传汉至唐,列 为二十二章。开元间,博士司马贞为国家讳,始黜之, 而唐遂有马嵬之祸,则《孝经》闺门之教废也。王荆公 谓《春秋》断烂朝报不列学官,使先圣笔削书,人主不 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而宋遂有北辕之祸,则 《春秋》内外之防,与复仇之教废也。孔子曰:“我志在《春 秋》,行在《孝经》,二书抹去,祸及家国。”宣尼之书可谓灵 矣,故曰:“畏圣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