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一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一卷目录

     孝经部汇考一

      周敬王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一则 昭帝始元二则 宣帝地节一则 平帝元始二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则 明帝永平一则 安帝建光一则

      晋武帝太始一则 惠帝元康一则 穆帝永和一则 升平一则 孝武帝宁康一则

      太元一则 恭帝元熙一则

      宋文帝元嘉二则 孝武帝大明一则

      南齐武帝永明三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中大通一则 大同一则

      陈文帝天嘉一则 宣帝太建一则 后主至德一则

      北魏道武帝兴国一则 宣武帝正始一则 孝明帝正光一则 出帝永熙一则 孝

      静帝天平一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一则

      北周文皇帝一则 后主武平一则

      隋文帝开皇二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三则 高宗永徽一则 元宗开元三则 天宝四则 肃

      宗乾元一则 宝应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至道一则 真宗咸平三则 大中祥

      符一则 仁宗天圣二则 庆历一则 皇祐二则 至和二则 嘉祐一则 神宗熙宁一

      则 哲宗元祐二则 高宗绍兴九则 理宗宝祐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英宗至治一则 顺帝至正二则

    经籍典第三百一卷

    孝经部汇考一

    敬王三十九年孔子作孝经授弟子曾参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 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 故授之业,作《孝经》。”

    按《宋书符瑞志》:“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作《春秋》,制《孝经》。 既成,孔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 谨已备’。”按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也 按《孔子家语》,“曾参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 按桓谭《新论古孝经》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 今异者四百馀字。

    按晁氏《读书志》:“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信斯言也’。”则《孝经》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 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意,当是曾 子弟子所为书。柳宗元谓《论语》载弟子必以字,独曾 参不然,盖曾氏之徒乐正、子春、子思相与为之耳。

    文帝 年置孝经博士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 按《扬子法言学行 篇》:“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可乎?”宋咸注:汉文帝以 《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 五经博士,列学科而已,故云“世不尚。”按宋咸注本赵岐孟子题辞 按《玉海》,“文帝时置孝经博士。”

    武帝 年得孝经科斗书于孔子宅中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 按《晋书卫恒传》:“汉 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 人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传,希得见之。”

    按汉书鲁恭王传孝景前三年徙王鲁好治宫室坏孔子宅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据恭王传当是景帝时事他处又多作武帝时事附此以俟参考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诏以孝经未明令举贤良文学高第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六月诏曰:‘朕以渺身,获 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之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 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昭帝始元 年,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

    按《汉书昭帝本纪》不载。 按《说文》叙古文《孝经》者,孝 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一作昭帝初故附始元内

    宣帝地节三年选疏广授皇太子孝经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疏广传》,“地节三年,选丙 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徙为太 傅。在位五岁,皇太子通《论语》《孝经》。”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学官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三年夏,立官稷及学官,郡国 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 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元始五年春正月。征天下以《孝经》教授者诣京师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征天下。以五经。 《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 师。”

    后汉

    ====光武帝建武 年议郎卫宏校古文孝经====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说文序》,“《古文孝经》 者,建武时议郎卫宏所校。”

    建武 年,令虎贲士皆习《孝经》。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唐书薛放传》云云。

    明帝永平 年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章句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序》云云。 按 《樊宏传》,樊准上皇后疏曰:“明皇帝兼天地之资用,日 月之明,庶政万几,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 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

    安帝建光元年许冲上古文孝经说文一篇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说文叙》,建光元年九 月戊午,许冲上父慎《说文》,曰:“《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 鲁国三老所献,建元时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 其说。臣父学孔氏古文,撰具一篇,并上。”

    武帝太始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亲释奠祀孔子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礼志》,“晋武帝太始 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太子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 以颜渊配。”

    惠帝元康元年冬十二月命皇太子讲孝经于崇政殿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潘尼传》:“元康初,拜太子 舍人,上《释奠颂》,其辞曰:‘元康元年冬十二月,上以皇 太子富于春秋,而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初命讲《孝 经》于崇政殿’。”

    穆帝永和十二年二月帝讲孝经

    按《晋书穆帝本纪》,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

    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

    按《晋书穆帝本纪》: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壬申,亲 释奠于堂中。”

    孝武帝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通释奠如故事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 按 《车引传》,“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 侍讲,侍中卞耽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 经,引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

    按《宋书礼志》,“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帝讲《孝经》,通 释奠如故事。”

    孝武帝太元元年命荀昶撰集孝经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晋穆帝永和 十二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 荀昶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

    恭帝元熙二年刘超授帝孝经

    按《晋书恭帝本纪》,不载。 按《刘超传》,恭帝时年八岁, 虽幽厄之中,刘超犹授《孝经》《论语》。

    文帝元嘉十九年皇太子讲孝经何承天颜延之同执经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何承天传》,“元嘉十九年, 立国子学,以承天领国子博士,皇太子讲《孝经》,承天 与中庶子颜延之同为执经。”

    元嘉二十二年,皇太子讲《孝经》通。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嘉二十二年四 月,“皇太子讲《孝经》,通释奠国学。”

    孝武帝大明四年皇太子讲孝经于崇正殿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废帝本纪》,“大明二年 出东宫,四年,讲《孝经》于崇正殿。”

    南齐

    武帝永明元年国学置郑元孝经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陆澄传》,永明元年,澄 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元《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 曰:“《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乃与俭书,论之曰: “世有一《孝经》,题为郑元注,观其用辞,不与所注相类。” 案元自序,所注众书,亦无《孝经》。俭答曰:“疑《孝经》非郑 元注。”仆以此书明百行之首,实人伦所先,《七略》《艺文》, 并陈之六艺,不与《苍颉》《凡将》之流也。郑注虚实,前代 不嫌,意谓可安,仍旧立置。

    永明三年冬十月壬戌诏皇太子讲《孝经》亲临释奠 车驾幸听。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三年十月壬戌。诏曰:‘皇太 子讲毕当释奠,王公以下可悉往观礼’。” 按《礼志》,永 明三年十月壬戌,太子讲《孝经》,亲临释奠。车驾幸听。

    按《文惠太子传》,“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

    王俭擿句令太仆周颙撰为《义疏》。

    永明四年三月辛亥国子讲孝经车驾幸学赐绢各 有差。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四年三月辛亥,国子讲《孝 经》,车驾幸学,赐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绢各有差。”

    武帝天监 年造制旨孝经义疏十八卷

    按《梁书武帝本纪》。“帝造制旨《孝经》。” 按《隋书经籍志》,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所撰天监八年九月,昭明太子于寿安殿讲《孝经》。”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昭明太子传》,“太子生而 聪睿,三岁授《孝经》《论语》,天监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 《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 按《徐勉传》: “勉侍东宫,昭明太子礼之甚重,尝于殿内讲《孝经》。临 川静惠王、尚书令沈约备二傅,勉与国子祭酒张充 为执经,王莹、张稷、柳憕、王暕为侍讲。时选极亲贤,妙 尽时”誉,勉陈让再四,诏不许,然后就焉。

    中大通四年三月置制旨孝经助教一人生十人专通高祖所释孝经义

    按:《梁书武帝本纪》:“中大通四年三月庚午,侍中领国 子博士萧子显上表,置制旨《孝经》助教一人,生十人, 专通高祖所释《孝经》义。”

    大同 年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陈书张讥传》,“讥年十四, 通《孝经》《论语》。梁大同中,召补国子正言生,转迁士林 馆学士。简文在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 复,甚见嗟赏。所撰《孝经义》八卷,后主尝敕人就其家 写入秘府。”

    文帝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东宫讲孝经

    按《陈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沈文阿传》:“世祖即 位,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领羽林监,仍令于 东宫讲《孝经》《论语》。”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东宫讲孝经

    按《陈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周弘正传》,“太建五年,敕 侍东宫讲《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 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后主至德三年十二月皇太子出太学讲孝经徐孝克发题

    按《陈书后主本纪》,“至德三年十二月辛卯,皇太子出 太学讲《孝经》。戊戌讲毕。辛丑,释奠于先师,礼毕,设金 石之乐,会宴王公卿士。” 按《吴兴王引传》:“后主即位, 立为皇太子,躬出太学,讲《孝经》,讲毕,又释奠于先圣 先师。其日设金石之乐于太学,王公卿士及太学生 并预宴。” 按《徐陵传》:孝克,陵之第三弟也。至德中,皇 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 太子北面致敬。

    北魏

    道武帝兴国元年敕崔浩解孝经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 按《崔浩传》,恭宗时,浩上 表曰:“太祖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 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

    宣武帝正始三年冬十一月讲孝经于式干殿

    按《北史宣武帝本纪》:正始三年“冬十一月甲子,帝为 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讲《孝经》于 式干殿。”

    孝明帝正光二年二月车驾幸国子学讲孝经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正光二年二月癸亥,车驾幸国 子学,讲《孝经》。 按《崔光传》,正光二年春,肃宗亲释奠 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 按《王慧龙传》,“琼子遵 业与崔光、安丰王延明等参定服章。及光为肃宗讲 《孝经》,遵业预讲《延明录义》,并应诏作释奠侍宴诗。时 人语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按《羊深传》,“深字文渊, 早有风”尚,学涉经史。肃宗行释奠之礼,讲《孝经》,侪辈 之中,独蒙引听,时论美之。 按《儒林传》叙,“正光二年, 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子生三 十六人。”按儒林传序作正光三年误今正之

    出帝永熙三年春释菜诏于显阳殿讲孝经

    按《魏书出帝本纪》,永熙三年春二月丙子,帝亲释奠, 礼先师。” 按《刘芳传》:“芳子怿,怿弟𫷷领国子祭酒。出 帝于显阳殿讲《孝经》。𫷷为执经,虽酬答论难,未能精 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 按《儒林李同轨传》:“永熙 三年春释菜,诏延公卿学官于显扬殿,敕祭酒刘𫷷 讲《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解《大戴 礼夏小正》篇。“时广招儒学。引令预听同轨。经义素优。 辨析兼美,而不得执经。深为慨恨。”

    孝静帝于显扬殿讲孝经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北齐书李浑传》,“浑弟 绘,魏静帝于显扬殿讲《孝经》《礼记》,绘与从弟骞、裴伯 庄、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素长笔札,尤能传授,缉 缀词义,简举可观。”

    北齐

    文宣帝天保九年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

    按《北齐书文宣帝本纪》,不载。 按《废帝本纪》,天保九 年,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令杨愔传 旨,谓国子助教许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资?”对曰: “散愁自少以来,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平生素怀, 若斯而已。”乃赉绢百匹。

    北周

    后主武平 年以马元熙入授皇太子孝经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不载。 按《儒林马敬德传》:“敬德子元熙,少传父业。武平初,皇太子将讲《孝经》,有司请 择师友。帝曰:‘马元熙,朕师之子,文学不恶,可令教儿’。” 于是以《孝经》入授皇太子。

    太祖文皇帝 年上亲临释奠杨尚希讲孝经擢为国子博士按文皇帝未立年号

    按《周书文皇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杨尚希传》,“周太 祖尝亲临释奠。尚希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 祖大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

    文帝开皇五年亲临奠释令王𫠆与元善讲孝经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文学王𫠆传》:“开皇五年, 授著作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 祭酒元善讲《孝经》。𫠆与论难,词意锋起,善往往见屈。 高祖大奇之,起授国子博士。” 按《儒林元善传》:“开皇 初,拜内史侍郎,后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命善 讲《孝经》。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上大悦曰:‘闻江 阳之说,更起朕心’。”赉绢百匹,衣一袭。

    开皇 年。令徐文远往并州。为汉王谅讲孝经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徐文远传》。开皇 中。迁太学博士。诏令往并州。为汉王谅讲孝经。

    高祖武德七年上亲临释奠徐文远讲孝经

    按《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释奠于国学。” 按《旧唐书儒学陆德明传》:“武德七年,高祖亲临释奠。 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慧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 讲《老子》,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 之屈。高祖喜之,赐帛五十匹。”

    太宗贞观七年萧德言授晋王孝经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贞观 五年,封晋王。七年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 问曰:“此书中何言?”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贞观 年,皇太子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孔颖达传》:“皇太子 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 失,赐黄金一斤,绢四匹。久之,拜祭酒。”

    贞观十六年,太宗幸国子学,祭酒孔颖达讲《孝经》。是 年四月,上阅陆德明《孝经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 家布帛百匹。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礼仪志》:贞观十 六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 达讲《孝经》。太宗问颖达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 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耶?”对曰:“曾孝而全,独为 曾能达也。”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曾晰使曾参锄 瓜,而误断其本’。晰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而 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参请焉, 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 小棰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 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 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 论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 战阵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在经典,而论 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以此为孝。劳而非法。何谓孝 之道耶。

    按《玉海》,“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阅陆德明《经典 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注《易》、古文《尚 书》《毛诗》《周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等音,合为三十卷。”

    高宗永徽元年赵弘智讲孝经百福殿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赵弘智传》:永徽初,入为 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 生皆在,弘智举《五经》诸儒更诘辨,随问酬悉,舌无留 语。高宗喜曰:“试为我陈经之要,以补不逮。”对曰:“天子 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献。”帝悦,赐绢 二百,名马一。

    按《大唐新语》:赵弘智事父以孝闻,累迁黄门侍郎。高 宗令弘智于百福殿讲《孝经》,召宰臣已下听之。弘智 演畅微言,略陈《五经》,诸儒难问相继,应酬如响。高宗 怡然曰:“朕颇耽坟籍,至于《孝经》,偏所留意。然孝之为 德,弘益实深,故云‘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是知《孝 经》之益为大也。顾谓弘智曰:“宜略陈此经切要者,以 辅不逮。”弘智对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 失其天下。微臣愿以此言奉献。”高宗大悦,赐彩二百 匹,迁国子祭酒。

    元宗开元六年褚无量以孝经献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褚无量传》:“帝西还, 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无量以《孝经》《论语》五通献帝。 帝曰:‘朕知之矣’。乃选郗常亨、郭谦光、潘元祚等为太 子诸王侍读。”按帝西还乃开元六年事也

    开元七年六月,上御注《孝经》,诏元行冲为疏,颁于天
    考证
    下,立于学官。十一月,皇太子入学齿胄,诏褚无量讲

    《孝经》。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开元七年 六月辛丑,上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十一月乙亥,皇太 子入学齿胄。”

    按《唐书礼乐志》:元宗开元七年,皇太子齿胄于学,右 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 按《儒学元澹传》:“澹字行 冲,以字显。元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于学官。” 按《唐会要》,开元七年三月一日敕:“《孝经》《尚书》有古文 本孔、郑注,旨趣颇多,踳驳令诸儒质定。”六日,诏曰:“《孝 经》德教所先,顷来独宗郑氏,孔氏遗旨,今则无文。其 令儒官详定所长,令明经者习读。”四月七日,左庶子 刘子元上《孝经注议》曰:“今俗所行《孝经》,题曰‘郑氏注, 云即康成’,而魏、晋无此说。至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孝 武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昶撰集《孝经》 诸说,始以郑氏为宗。宋、梁以来,多有异论。陆澄以为 非元所注,请不藏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传于时。魏 齐立于学官,著在律令。然则《孝经》非元所注,其验十 有二条:郑自序无注《孝经》之文,一也;弟子追论师注 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不言注《孝经》,二也;《郑志目录》 记郑所注,不言《孝经》,三也;郑《记》不及《孝经》,四也;赵商 作《郑先生碑铭》,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称郑氏解, 无“名元”二字,五也;《春秋纬孔演图》云:“《春秋孝经》别有 评论。”宋均于《诗谱序》云“先师则均是传业弟子也”,而 云“唯有评论”,六也;宋均《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叙《孝 经》云“元又为之注,而均无闻焉”,七也;宋均《春秋纬》注 云“元为《春秋孝经略》说,非注之谓”,八也;后汉史书谢、 薛、司马、袁为传载所注,皆无《孝经》,九也;云云。《古文孔 传》,旷代亡“逸。隋开皇十四年,秘书学生王孝逸得一 本送王卲,以示刘炫。炫率意刊改,因着《孝经稽疑》一 篇。卲以为经文尽在,《正义》,甚美,而历代未尝置于学 官。愚谓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国子祭酒司马贞议曰: “‘今《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刘向定为十八章, 其注相承云郑元作’,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往”贤共 疑焉。唯荀昶、范晔以为郑注。昶集解《孝经》,具载此注。 《序》云“以郑为主”,是以此注为优。其古文二十二章,元 出孔壁,安国作传,世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 传,中朝遂亡其本。近儒妄作此传,假称孔氏。又伪作 《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 语,非宣尼正说。又分《庶人章》,故“自天子以下别为一 章,仍加‘子曰’二字,非但《经》文不真,亦传习浅伪。议者 取近儒诡说,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请郑、孔 俱行。”五月五日,诏郑注仍旧行用。孔注传习者稀,亦 存继绝之典,颇加奖饰。

    按《演繁露》:“开元中,亲注《孝经》,并制序,八分书之,立于 国学,以层楼覆之。”

    按:《玉海》孔安国传古二十二章,有《闺门篇》,为世所疑。 郑氏注今十八章,相承言康成作。《郑志》,目录不载,通 儒皆验其非。开元中,孝明纂诸说,自注,以夺二家,然 尚不知郑氏之为小同。

    开元八年,“诏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特为之像。”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七年,皇太 子齿胄于学,谒先圣。明年,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 十哲像,以先师颜子配,则配像当坐,今乃立侍。馀弟 子列像庙堂,不豫享,而范甯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 享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 享之如”二十二贤,乃诏十哲为坐像,悉预祀。曾参特 为之像,坐亚之。

    按《旧唐书礼仪志》:“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奏称, 曾参道业可崇,受经于夫子,望准二十二贤预飨。”

    天宝二年上重注孝经颁示天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宝二年五月二 十二日。上重注《孝经》。颁示天下。”

    天宝三载十二月。诏天下家藏《孝经》。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诏天下家 藏孝经。”

    按《唐会要》:“诏天下家藏《孝经》,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 加传授,州县官长申劝课焉。”

    天宝四载九月,御制《孝经序》。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金石录》:明皇注《孝经》四 卷,天宝四载九月八分书,御制序云:“举六家之异同, 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义,分注错经,写之琬琰,庶补 将来。”

    取王肃、刘劭、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之说,参仿孔、郑旧义。

    天宝五载二月。诏令集贤写《孝经》。颁中外。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天宝五载二月 二十四日诏。“《孝经》书疏。虽粗发明。未能该备。今更敷 畅。以广阙文。令集贤写颁中外。”

    肃宗乾元二年十一月徐浩上广孝经十卷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徐浩《广孝经》十卷。浩称四明山人。乾元二年十一月上,授校书郎。

    宝应二年杨绾疏请以孝经为兼经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宝应二年,礼部 侍郎杨绾上疏,请所习经取六义,听通诸家之学。每 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 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论语》《孝经》《孟子》 兼为一经。”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博士兼通孝经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 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 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 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 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 《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 为”师表者,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 秩有差。礼部考试法:“请罢帖经,于所习经问大义二 十而得十八,《论语》《孝经》十得八为通。”

    文宗太和七年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经孝经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会要》,“太和七年十二月, 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 《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九卷。”

    后周

    世宗显德六年高丽王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高丽传》:“周世宗六 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 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 《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 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 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太祖开宝五年判监陈谔等校孝经释文上之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开宝五年。判监陈 谔与姜融等四人。校《孝经》《论语》《尔雅》释文上之。”

    太宗雍熙 年御书孝经赐李至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至传》:雍熙初,授礼部 侍郎,进秩吏部,兼秘书监。上临幸秘阁,出草书“千文 字为赐,至勒石,上曰:‘千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 《孝经》若也’。乃书以赐。”

    淳化五年诏增刻孝经义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至传》:淳化五年兼判 国子监。至上言,“五经书疏已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 语》《尔雅》七经疏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 颐正、孙奭、崔偓佺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仇 校,以备刊刻。从之。”

    至道二年命李沆杜镐等别纂孝经正义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至道二年,判监李 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礼记》《穀梁传》疏 及别纂《孝经》《论语正义》。从之。”

    真宗咸平二年诏邢昺等校定孝经义疏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邢昺传》:“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孝经》等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崇文总目》:“《孝经正义》三卷,邢昺等撰。初,世传元行 冲疏外,馀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咸平中,诏 昺及杜镐等集诸儒之说而增损焉。”

    按《玉海》,“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 《穀梁传》疏,及别纂《孝经》《论语正义》。咸平三年三月癸 巳,命祭酒邢昺代领其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 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预其事。”“《孝经》取元行冲疏约 而修之。”传作二年此作三年未知孰是并存之 咸平三年,句中正上《三体孝经》,藏秘阁,邢昺等奉诏 撰《孝经正义》。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文苑句中正传》,尝以大 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赐坐, 问所书几许时,中正曰:“臣写此书,十五年方成。”上嘉 叹良久,命藏于秘阁。

    按《玉海》,咸平三年四月辛未,直昭文馆句中正上石 本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真宗召至便殿坐,问所 书几时方毕,曰:“凡十年。”遂赐金紫,藏其书秘阁,命别 进三本,送三馆。八月二十四日,赐中正,诏曰:“汝精通 字学,得史籀之旧法,见蔡邕之古文。”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孝经》。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 亥,翰林侍讲学士邢昺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 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 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昺加阶,馀迁秩。”一本 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 矣。 又云“命杭州刊板。”

    ====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癸巳作孝经诗三章====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 百僚并赋。七月辛亥,作《尚书》诗三章,八月庚午,作《春 秋诗》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诗》诗三章。庚戌,作《周礼》诗 三章,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 诗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穀梁》诗三章。闰六月癸巳, 作”《孝经》诗三章,赐群臣和。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 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按十一经内少礼记尔雅疑有阙文

    仁宗天圣二年召辅臣观讲孝经于崇正殿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二年二月乙 丑。召辅臣观讲《孝经》于崇正殿西庑。六月己未。讲彻。 赐马宗元三品服。”

    天圣四年,侍读学士宋绶进《孝经要言》。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四年闰五月, 侍读学士宋绶录惟《皇诚德赋》《孝经》《论语要言》《唐太 宗帝范》二卷、开元中杨浚《圣典》三卷、杨相如《君臣政 理论》三卷以进。”时帝好儒学,太后命绶择前代文字 资孝养补政治者,以备帝览故也。

    庆历七年三月讲孝经于迩英殿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庆历七年三月“丙 申。讲《孝经》于迩英殿。己亥。赐公亮三品服。”

    皇祐元年九月所鑴石室孝经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 所鑴,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 工毕。”《孝经》《孟子》不题书人。

    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王洙上所写《孝经图》。

    按仁宗《宋史本纪》不载。 按《杨安国传》,安国在经筵 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尝 请书《无逸》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之 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按《玉海》,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知制诰王洙、蔡襄上 所书《无逸孝经图》。初十一月甲辰,侍读杨安国讲《尚 书无逸》。上曰:“朕深知享国之君宜戒逸豫。”因请书《无 逸》于迩英阁之后屏。上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当书 置之座右。”又命侍讲丁度取《孝经》“天子孝治圣治广 要道”四章,对为右图,因令襄书《无逸》,洙书《孝经》,又命 承旨王拱辰为二图序而襄书之。一云:仁宗初建迩 英阁,书《无逸》于屏间,岁久而弊,以白居易赋代之。侍 读杨安国请复书《无逸》,上欣然,命王洙书之,置之左 方。又受丁度取《孝经》之“天子圣治孝治广要道”四章, 对为右图,命蔡襄书之。按迩英、延义二阁建于景祐 二年正月癸丑,孙奭为侍讲学士,尝书《无逸图》上之, 请施便坐,帝施于讲读阁。今曰岁久而弊者,当是奭 所上之图。按前云洙书孝经后云襄书孝经前说与安国传同宜从前并载之以纠其误

    至和元年司马光上古文孝经指解一卷诏送秘阁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仁宗实录至和元年十二月丁未殿中丞直秘阁司马光上古文孝经指解

    一卷诏送秘阁。或作皇祐四年误

    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刊篆隶石经《孝经》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 《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 于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 立石经,至今十五年止,《孝经》刊毕,《尚书》《论语》见书鑴 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

    嘉祐 年诏取龙昌期所注孝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胡则传》:“龙昌期尝注《孝 经》,其说诡诞穿凿,嘉祐中,诏取其书,欧阳修言其异 端害道,不当推奖。”

    神宗熙宁九年宗子克进进孝经传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五月二十二日,宗 子克进进《孝经传》。诏褒之。

    哲宗元祐二年吕公著范祖禹节取孝经语上之祖禹又请于迩英阁复挂孝经图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 午,吕公著言:“伏观今月十五日以经筵讲《论语》毕,赐 执政及讲筵官御筵。今《论语》终帙,进讲《尚书》。二书皆 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臣辄于《尚书》《论语》及《孝经》 中节取要语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 省览。”他日太皇太后宣谕公著曰:“所进要义百篇,皇 帝每日书写看览,甚有益学问。” 范祖禹又言:“臣谨 节《尚书》《论语》《孝经》切要之语,训戒之言,得二百一十 九事,以备圣札。所冀手书之、目睹之、心存之,以助圣 德之万一,名曰《三经要语》。”十月丁未,范祖禹乞于迩 英阁复张挂王洙、蔡襄所书《无逸、孝经图》,从之。天圣 说《无逸》,庆历讲《孝经》,中负黼扆,左顾右盼。

    元祐 年,范祖禹上《古文孝经说》。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至和元年。司马光 上《古文孝经指解》。范祖禹复为之说。元祐中上。

    高宗绍兴二年八月上出御书孝经宣示宰执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二年八月十 六日癸卯。上出御写《孝经》。《诗》《书》篇章。宣示宰执吕颐浩等。上曰:“瞻仰古圣王之法。以为规戒。”

    绍兴七年九月,赐向子𬤇《孝经》。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七年九月二 十三日戊寅。赐御书“沈与求《车攻诗》。向子𬤇《孝经兰 亭记》。”

    绍兴八年,王悱献《孝经解义》。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八年四月庚 午。王悱献《孝经解义》。诏赐帛。”

    绍兴九年,书《孝经》赐秦桧。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九年六月辛 丑书《孝经》赐秦桧。十三日庚戌,秦桧乞以上所赐御 书真草《孝经》刻之金石,以扶翼世教。上曰:‘十八章乃 圣人精微之学’。”从之。 又云:“绍兴九年六月十二日 辛酉,宰臣桧乞言上所赐御书真草《孝经》刻之金石。 上曰:‘十八章世以为童蒙之书,不知圣人精微之学, 不出’”乎此。按宋史本纪绍兴九年六月甲辰朔十二为乙卯十三为丙辰今玉海云十三日庚

    戌,又云“十二日辛酉” ,皆不合。古人著书之误如此,并存之以俟考。

    绍兴十年,程全一进《孝经解》。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年十月十 日。程全一进《孝经》解。命为太学职事。

    绍兴十一年,林独秀进《孝经指解》。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一年十一 月二十七日。林独秀进《孝经指解》。赐以束帛。

    绍兴十三年,颁御书、《孝经》于天下州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三年二月。 颁御书《孝经》于天下州学。

    绍兴十四年七月,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石。”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四年七月 辛未。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石。赐见任官及系籍学 生。时已颁于郡庠。殿中御史汪勃请摹刻。使家至户 晓。以彰圣学。

    绍兴 年。王文献赵善湘沈处厚。各进《孝经》一卷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中王文献进 《孝经详解》一卷。赵善湘进《孝经议》一卷。沈处厚进《孝 经解》一卷。”

    理宗宝祐四年赐皇子御书孝经十六句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宝祐丙辰,赐皇子 御书《孝经》十六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满而不溢,高 而不危,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 义可尊,作事可法,居则致敬,养则致乐,通于神明,光 于四海,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按丙辰宝祐四年也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孝经用唐元宗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 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孝经》用唐元宗注。自国子 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以女直字孝经赐护卫亲军及百户各一部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八月乙未,以女直 字《孝经》千部付检点司,分赐护卫亲军。 按《梁肃传》: “肃奏,汉之羽林皆通《孝经》,今之亲军即汉之羽林也。 臣乞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之教读,庶知臣子之道, 其莅职也,可知政事。”上曰:“善人之行莫大于孝,亦由 教而后能。”诏与护卫俱赐焉。

    大定二十六年,移剌履表进司马光《孝经指解》。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移剌履传》:“大定二十六 年,进本部郎中,兼同修国史,翰林修撰。”表进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曰:“臣窃观近世,皆以兵刑财赋为急, 而光独以此进。其君有天下者,取其辞。施诸宇内,则 元元受赐。”

    世祖中统 年皇子真金受孝经终卷上大悦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裕宗传》:“裕宗讳真,金世 祖嫡子也。少从姚枢、窦𪐝受《孝经》。及终卷,世祖大悦, 设食飨枢等。中统二年,封燕王。”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凡读书必先孝经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

    成宗大德十一年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武宗本纪》:大德十一年 八月辛亥,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曰: “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 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

    英宗至治元年遣使即赵孟𫖯家书孝经

    按《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赵孟𫖯传》,至治元年,英 宗遣使即其家俾书《孝经》。

    顺帝至正七年李孝光进孝经图说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儒学李孝光传》:“至正七

    年,诏征隐士。孝光以秘书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
    考证
    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

    说》。帝大悦,赐上尊。”

    至正九年,谕德李好文上言:“太子欲求二帝三王之 道,必由于《孝经》。”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李好文传》:“至正九年,帝 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学,以右丞 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 林学士兼谕德。”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由于 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乃摘其要,释 以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