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六十五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六十五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七

      元郝经周易外传自序

      郝经太极传自序

      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自序 潘旦序

      吴澂易纂言自序 观生跋 焦竑序

      何中易类象自序 程巨夫后序

      陈栎东阜老人百一易略自序 揭傒斯序

      黄超然周易通义自序

      黄超然周易发例自序

      余阙易说戴良跋

      保八易源奥义任士林序 牟𤩽跋

      谢仲直易三图袁桷序

      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自序 后序

      郑滁孙大易法象通赞自序 又进中天图表

      齐履谦周易本说吴澂序

      石一鳌周易互言总论吴澂序

      俞琰周易集说自序 孟淳序 王都中序 李克宽序 白珽序 张瑛序

       颜尧焕序 杨载序 黄溍序 干文傅序

      俞琰易外别传自序 琰子仲温跋

      纥石烈希元周易集传袁桷序

      黄氏春台易图黄渊序

      王天铎易学集说天铎子挥序

      胡祗遹易直解王恽序

      黄定子易说吴澂序

      陈禧周易略例补释吴澂序

      杨龙易说纲要吴澂序

      侯克中大易通义袁桷序

      程璹易学启蒙类编虞集序

    经籍典第六十五卷

    易经部汇考七

    元郝经周易外传八十卷

    按经自序孔子承三圣之易为之作传凡道德之要性命之理幽明之故生死之说天地人物之在夫意言象数之间者莫不充周表著推致其极易于是乎

    集大成圣人大经大法之原,而不可加损焉。盖数圣 人之制作,孔子复“以圣述圣”故也。后之人德未至于 圣,欲以一己之见求夫数大圣人之意,虽弊精极神, 不免于猜揣料量之私,不能造夫真。是或有见焉,而 不能纯备,断然自作,则违戾远甚,是以纷纷藉藉,至 于今而不已也。夫《易》,圣人所以用道之书也。伏羲氏 按图画卦以述道,造书契以开斯文,统历数千百年, 至于黄帝、尧舜氏而法制始备。又历夏、商千有馀年, 而文王受命作周。重伏羲氏之卦,系之辞而命之为 《易》。圣子周公,心传口授,分其文而系之辞,以断其吉 凶。复六百有馀年,而孔子出焉。晚年读《易》,而韦编三 绝,以求三圣之意,于是退而修经,推皇帝王伯之心, 而本乎伏羲,终于五霸,列为四经,而为《易》作传,尊之 为经,以冠夫《诗》《书》《春秋》,使天下万世共用一道。举画 前之固有,重后之逆数,造无穷之形器,坏无穷之形 器,而一《易》之用,不可胜穷矣。则伏羲氏述道,文王述 伏羲,周公述文王,孔子述三圣,世代相去,若此其甚 远也,圣人之作,若此其鲜也;以圣述圣,若此其恭也。 至孔子而仅为成书,犹以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加 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则《易》之大不能一 圣人。当一世而为之,必数圣人;数十百世而仅成。以 孔子之圣,不敢自作曲为之说,而犹以为未既尽,而 惧或有过。后之人乃欲以一己之私,遽述数千载之 德业、四圣人之能事,又辄自作为,不亦难矣哉!且自 孔子殁,曾子、子思、孟子得其传而著之书,虽皆《易》道, 而不及《易》中一言。继而火于秦,虽幸而以卜筮之,故 《易》之书独存。天下之人祗以卜筮视之,而其道不明 也。汉兴,言《易》,自田何求其所自,谓,孔子授之商瞿、子 木而授受及何,何为传数篇而不传。自是学各专门, 原远而末亦分矣。扬雄之学,最为深刻,准《易》作“元”,而 不述《易》道。东观学者虽盛,而祇为传注之学,亦各专 门自私,而明夫《易》道者亦鲜。魏正始间,王弼以二汉 之学为之注,唐世以为至当,而孔颖达为之疏,学者 至今宗之,殆亦专门之学也。寥寥千载,竟无圣人而 述圣人。家异传,人异义,《易》道不可复闻矣。故王通谓: “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恶其师而专,专 而分,分而异,卒使圣人之意不可得而见也。”宋兴,大 儒辈出,莫不以阐明《易》道为己任。于是华山陈抟肇

    开宗统,而濂溪周惇颐、西都邵雍,远探羲、文、周、孔之
    考证
    业,推演意言象数之本。至侍讲程颐,大变传注为《易》

    作传,直造先秦,布武圣门,其诸师友,更唱迭和,《易》道 几明。今二百馀年矣,学者复各擅其师传,立论,驰说 求新,角奇诞夸而自圣。言义理者不及象数,言象数 者不及义理,又往往杂入偏驳,小数,异端曲学,周卲、 程氏之学复昧没而不明。其诮王弼,蔑正义,厚诬妄 訾,悖理伤道者,不可胜纪,又甚于专门之弊矣。反复 坏烂,遂至此极。世代如是之远,圣人不作如是之久, 蠹食穿凿如是之众且多,又岂一人之专见臆度所 能蔽之哉?则圣人之意终不可得而见矣。窃尝以为, 后世虽无大圣人,兼综诸圣以述夫圣,如孔子之集 《大成》,苟不以一人自私,曲学自蔽,专门自圣,削去畦 町,芟夷滋蔓,排斥一我,开示公道,合汉魏唐宋诸儒 之学,顺考其往,逆征其来,积数千百年之学,问数十 百人之能事,契其所见,会其所得,合天下以一心,通 天下以一理,贯古今以一易,圣一而后世千之,溯流 求源,问津以济乎道,则亦庶乎其可也。故不自揆,尝 欲论次孔子以来述《易》而有合于圣人者,纂为一书, 而未能也。中统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宋人馆于仪真, 留而不遣。五六年间,颇得肆意经传。及被劫杀,出居 别室,益旷寂无事。乃据所有书及故所记忆者,自孔 子以来迄于今,凡训诂论说,诸所注释,核其至精,去 其重复,义理象数,兼采并载,巨细不遗不征。其人唯 是是与,各以世代第其先后。凡诸经传子史百氏,《易》 之自出而不谬,圣人必当关涉引用者,亦各依世次 编入。其流入佛、老,异端曲说,非圣人意者,则尽刊黜。 夫汉魏传注之学,则至于魏王氏;唐宋论议之学,则 至于宋程氏。故备录二氏,以为诸家折衷。《经》有所见 闻者,则弥缝其阙而要终之。且征之历代之得失,以 为《易》之事业,穷原极委,致诸道《易》神之本然,以为一 经之纲领,疑而不可固必者,则存而弗论,以俟能者。 积成八十卷。又旁搜远蹈,创图立说,为《太极演》二十 卷,申明列圣及诸儒馀意,共为一百卷。《易》之成,俶落 周世,谓之《周易》。近来或单称《易》及《大易》等以为题而 不言周,有未当言者,故仍称《周易》。孔子为经作传,既 谓之传矣,后之人复为传注,则皆传外之传也,故曰 《外传》。且示不敢自同于圣人之作也。然亦未敢自为 成书。后来继今,别有所得,当复增入云。

    《太极传》
    一卷

    按经自序天下之理一隐一显而已矣故其间有开阖之几总萃之体变动之用布散之迹焉其始也皆自夫隐而出也其终也皆自夫显而返也于是天下

    之理,无滞无弊,道之大用全体,旁行而不流,确乎其 不可拔而不易。而《易》行乎其间,妙万物而为神,翕然 而藏,天地万物无不隐,辟焉而生,天地万物无不显。 一翕一辟,一生一藏,一隐一显,所以为道,所以为易, 所以为神。天地万物至今而不穷,至今而冥冥也,至 今而昭昭也。是以圣人作《易》,推其隐者而为赜为密, “为幽为深,为几为微,穷原筑底而无上,反而为显,于 是为太极。”推其显者,而为图为画,为卦、为爻,为象、为 数、为辞为说,亦穷原筑底而无上,复反而为隐,而止 于太极。故《易》之为书,本末一隐显,太极则其开阖之 几也,总萃之体也,变动之用也,布散之迹也。故道《易》 神之蕴奥,皆具于太极,而伏羲发之。伏羲之图,文王 之卦,周公之爻,孔子之象,皆自太极推出,而孔子独 为言之。故《易》有太极而太极,《易》之本也。学《易》者必先 求其本,本得而《易》道可求矣。“摄网者必提其纲,衣裘 者必挈其领,入室者必由其户也。”由孔子而来,言《易》 者众矣。开卷而便及乾坤,直造羲、文,莫不恍惚茫漠, 以为高深幽远,至简至易者,而以为至烦至难。夫《易》 成于四圣人之手,莫不先后相因。伏羲演《河图》,文王 演伏羲,周公演文王,孔子演三圣。后世之言《易》也,则 在夫孔子之后矣。故当由孔子之《易》,以求三圣之《易》, 自流徂源,由末及本也。孔子之《易》,其《彖》《象》《文言》《说卦》 《序卦》《杂卦》,皆所以承三圣扩而充之也。其《系辞》上下 采索羲文之前,包举万世之业。其扶示道本,挈举《易》 纽,转斡神机,推出两仪四象,造起天地万物,则在夫 《易》有太极之一言,固当即此以为学也。知孔子之《易》, 则知三圣之《易》矣。尝闻之师,读《易》者当先读《系辞》,其 次《说卦》《序卦》《杂卦》,其次读乾坤二卦。既精且熟,然后 读《屯》《蒙》诸卦,此学《易》之序也。盖意言象数之本皆在 于是矣。故取“太极”一章以为学《易》之标准,类《系辞》《文 言》《说卦》彖象之名义,探诸太极之前而演其隐,征诸 太极之后而演其显,问津洙泗以及河洛,遍参诸儒, 庶几数年之后可以学《易》、观道、《易》神之仿佛不失吾 身之极焉。故取道《易神》等二十三条为一类,合为一 图,以示其序,而各为之说,谓为《易》道蕴极,“演诸太极 之前”者也。其次取“太极”等六条为一类,合为一图,以 示其序,而各为之说,谓为《易》有太极,所以演太极也。 其次取《易》《书》《诗》《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名义》,太极、 皇极等凡二十四条为一类,合为一图,以示其序,而各为之说,谓为“人道建极”,合隐显而立极成《易》也。其 次分《易》为四,为伏羲易、文王易、周公易、孔子易,合为 《四圣易图》,以示其序,而各为之说,为之图,演太极之 后所以成《易》者也。其次为孔门言《易》诸儒拟易传注 疏释等类,以为《易》之支流馀裔。见太极为《易》之用。“太 极而无极,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尔矣。凡十类六十 篇,总谓之《太极演》云。

    元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

    按炳文自序宇宙间皆自然之易易皆自然之天天不能画假伏羲以画天不能言假文王周孔以言然则羲文周孔之画之言皆天也易言于象数而天者

    具焉。《易》作于卜筮,而天者寓焉。善乎,子朱子之言曰: “伏羲《易》自是伏羲《易》,文王、周公《易》自是文王、周公《易》, 孔子易自是孔子《易》。”呜呼,此其所以为羲、文、周、孔之 天也。必欲比而同之,非天矣。《易》解凡几百家,支离文 义者不足道,附会取象者尤失之。盖凡可见者皆谓 之象,其或巧或拙,或密或疏,皆天也。《易》之取象,一是 巧且密焉,非天矣。惟卲子于先天而明其画,程子于 后天而演其辞,朱子《本义》又合卲、程而一之,于是羲、 文、周、孔之《易》,会其天者也。学必有统,道必有传。溯其 传,羲、文、周、孔之《易》,非朱子不能明;要其统,凡诸家讲 《易》,非《本义》不能一。然其统、其传,非人之所能为也,亦 天也。予此书融诸家之格言,释《本义》之要旨。后之学 者。或由是而有得于《本义》。则亦将有得于羲文周孔 之天矣。延祐丙辰。

    按潘旦序易未易通也夫子著易十翼曰述而不作示谦也匪圣弗作匪贤弗述作者之意述者通焉本义通释宋儒胡云峰所著也通乎圣人之心斯易通

    矣。《易》始画于羲,彖于文,爻于周公,翼于夫子,合四圣 而成者也。交易变易,始之终之,造化消息之妙,微矣 哉!降及秦汉,等为术数之书,太元拟《易》而反晦《易》,可 慨也!至宋卲子深明先天之画,周子著《太极图》,程子 得之,著《易传》,演后天之辞。朱子又会而折衷之,著《本 义》以发其蕴,明且通矣。曾不再传,纷然哗然,人窃一 勺以自见,茫无所归,道复晦塞,云峰深为是惧,著《太 极赋》《二爻反对论》《二体相易论》《二十四气论》。晚乃融 诸家之说,著《本义通释》,申朱子之义,以上探夫羲、文、 周、孔之心。晦者以明,塞者以通。若禹决川距海,浚畎 浍距川,沛然也。注述之功,顾不伟哉!书经兵燹,多至 亡逸。其九世孙珙暨弟玠法祖讲《易》,募遗书得上、下 经而阙十翼,乃复汇蒐诸集中以补之,几为全书。旦 读之,不忍释手,𢌿邓教谕杞校而传之,以诏后之学 《易》者。见云峰氏有功于《易》,而珙、玠又有功于祖也。

    吴澂易纂言十卷

    按澂自序周易上下经二篇文王周公作彖象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传十篇夫子作秦焚书周易以占筮独存汉志易十二篇盖经一传十也自魏

    晋诸儒分《彖》《象》《文言》入经,而《易》非古,注疏传诵者苟 且仍循,以逮于今。宋东莱先生吕氏始考之以复其 旧,而朱子因之。第其文字阙衍谬误,未尽正也。故今 重加修订,视旧本颇为精善。惟于大义不能有所损 益,而于“羽翼遗经”亦不为无小补云。

    按观生跋先生著是书几四十年其间槁成改易者凡数四壬戌秋书成然未尝以示人明年春观生固请锓诸梓以示学者先生慨然许之犹虑传写之或

    差,乃命抄写而自督视,因正其未安,明其句读,而益 加详密。写未及半,适特旨遣使召入翰林,度不可辞, 不数日上道,观生随侍至郡城,集同志分帙毕写。将 及九江,点校才竟。若卦图象例,陆续刊行。因书之成, 遂志年月于右:尝闻诸先生曰:吾于《易》书,用功至久, 下语尤精,其象例皆自得于心,亦庶乎文王、周公《系 辞之意。又曰。吾于〈书〉》有功于世。视《易》为犹小。吾于《易》 有功于世为甚大。则读是书者。其可不知先生用意 深切。而泛视之哉。至治癸亥五月。

    按焦竑序易者象也昔圣人赜天下之故穷造化之隐而其妙有难以言示者于是拟诸形容若身与物皆取而寓之于象象立而易斯见矣盖不求之显则

    幽不阐,不取之近则远不明,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皆象也。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变,而辞与 占皆举之矣。郑康成《易传》九卷,一主于象,王氏之说 盛行,而郑学始绌。至颜延之为祭酒,一以辅嗣为师, 非是族也。不置学官,而目击道存之旨日微。陆澄有 言:“《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一以象数为宗,不此之” 求,而欲以明《易》,是负苓者之妄人也。洛诵之流,沿而 不返。近世复有理数并言者,是索理于象外,而不知 其非二物也。吴氏幼清,洞契于斯,作《纂言》一编,总若 千万言,而一决之象,超然卓诣,绝不为两可之词。稽 疑抉奥,契于吾心者,抑何多也!学者执是以求之,则 以见羲文之心;见羲文之心,则能见“天地之心矣。羲 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则吾心也,见吾心 则见《易》矣。噫非极深研几者,其孰能知之?”幼清尝曰“吾于《易》书用功久而下语精,其象例皆自得于心。”又 曰:“吾于《书》有功于世,视《易》为犹小。吾于《易》有功于世 为甚太。学《易》者弗刳心,于是如舍筌而求鱼,不可得 也。”余藏是本数十年,考功大夫陈龙光、苏进、张斗枢 三君,以通经学古为心,梓之以传。而友复属友人黄 应登氏校雠至再,其于是役勤矣,因并著之。万历甲 寅春日。

    何中易类象二卷

    按中自序知非堂槁临川何中能言知读书咸淳壬申甫髫随父任广东曲江乙亥出岭至元丙子侨居宁都者三年己卯始从师问学师宋进士张叔方朱

    光甫罗士鼎,至大戊申如析津,皇庆癸丑适东瓯。所 著《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 《通书问》一卷,《叶韵补疑》一卷,《六书纲领》一卷,《补六书 故》三十一卷,《蓟丘述游录》一卷,《搘颐录》一卷,《知非堂 槁》十七卷,《知非外槁》十六卷。”

    按程巨夫后序圣人俯仰远近取象以画易盖不可穷也象爻之辞说卦之赞因其所有言之耳而后之注易者曾莫之问及者往往穿凿傅会不出乎自然

    此朱子所病也。故曰:“爻辞象数,或肆或拘。”何君太虚 以《彖爻》所取象,类而析之,得之者固多矣。昔余在集 贤,见台州一老儒,日以钱布卦,观其象,得之者多亲 切。吾友吴幼清亦言曾于古祠香炉中取炭烬,画卦 于案观之,此既通又灭之,画他卦,豁然有悟。呜呼, 安得三君日相聚,共竟斯事哉。

    陈栎东阜老人百一易略一卷

    按栎自序六经莫先于易亦莫难于易而遽欲通易之旨尤戛戛乎其难哉孔子教人之常言惟诗也书也礼也于易未始一言及之其自言则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易》之难学可见矣。今欲使 初学略知蹊径,姑述百分之一焉。

    按揭傒斯序圣人之学至新安朱子广大悉备朱子既殁天下学士群起著书一得一失各立门户争奇取异附会缴绕使朱子之说翳然以昏然朱子殁五

    十有三年,而陈先生栎生于新安,其学大抵以朱子 为归,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乃著《四书发明》、“《书传 纂疏》《礼记集义》等书,馀数十万言。其畔朱子者,刊而 去之;其微辞隐义,引而伸之;其所未备,补而益之。”于 是朱子之学,焕然以明。方是时,惟江西吴先生澂以 经学自任,善著书,独称陈先生有功朱子。然吴先生 多居通都大邑,又数登用于朝,天下学者四面而归 之,故其学远而彰,尊而明。陈先生居万山间,与木石 为伍,不出门户,动数十年。故其学必待其书之行,天 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御,可谓豪杰之士矣。 先生字寿翁,其所居堂曰“芝宇之堂”,其自称曰“东阜 老人。”延祐宾兴,既与贡,当赴春官,称病固辞。年八十 三卒。

    黄超然周易通义二十卷

    按超然自序易有太极是生阴阳阴阳交易而成对待易之体也所谓先天也阴阳变易而有流行易之用也所谓后天也体中有用用中有体万化之原万

    古之会,万象之蕴,万物之情,万用之经,万物之时,尽 在是矣。《大传》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言其兴则昔 之废可知也。《春秋传》韩宣子聘鲁,始见《易》《象》。《易》《象》,周 公所作,《象》辞独见于鲁,则其晦又可知也。先天当天 地开辟之运,中暗得《后天》,后天当再开辟之运,又中 暗得《十翼》。孔安国谓赞《易》道以黜《八索》,虽其详不可 “考,意盖可推矣。《彖传》《象传》《文言》《序卦》《杂卦》,所以翼文 王也。《系辞》《说卦》兼牺文而并翼也。”世皆以后天赖十 翼而明为夫子之功,不知先天由十翼而传微夫子, 后世殆不知有伏羲之《易》也。子之功所以大也,所以 关天地盛衰之运也。此道若废若兴,若晦若明,更千 有馀载,然后有《太极图说》,有卲子《皇极经世书》,发挥 先天之蕴,尤为暴白,其于天地盛衰之运,亦非偶然 出者。於戏!至矣!超然少而读《易》不得其门,后乃求之 周子、卲子之书,又取朱子《本义》读之。始粗窥蹊隧,尚 恨《本义》朱子尝欲再修而未及,于是悉其疲苶,参会 互考,始则采之先儒以尽其情,中则反之蔀暗以竭 其陋,终则本之经意以敛其归,因而成袠,目曰《通义》。 “通义”者,盖将即夫子通之文王之义,以上溯伏羲之 义也。嗟夫!观吾之名书,则知吾释经之意矣。昔者圣 人之作《易》也,非但以包罗理气,剖析象数而已;一画 一辞,乃理气象数凝结而成文者也。此所以辟天地 之运也。伏羲画之,文王系之,夫子翼之,同为出于理 气象数之自然;亦犹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支,不但太 极自生出之后序为然,三圣之序犹是也。此《通义》之 所以作也。

    《周易发例》
    三卷

    ====按超然自序余尝窃譬笺易当如画家写六十四卦之义三百八十四爻之情正邪险易利害攻取犹之老少妍媸意态情状各随其人不但位置耳目口鼻====而已。后世明智之士,数喜谈《易》,观其笔力驰骋,上磅 下礡,可谓健矣。然未免自以意位置,故虽极天下之 至工,而其人则不似也。似不似未暇论。或置口与鼻, 易耳以目,则又不复为人矣。凡掩集时义,悖乱上下, 象外生占,占外生说者,皆颠倒耳目口鼻之数也。《易》 以德位时义为重,有此德,当此位,适此时,行此义,处 “己治人之道,趋吉避凶之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 其实象失真,虚理任意,当静反动,当承反应,听其说 虽美,考其事实乖是。又如比五音而强目以听,盛八 珍而责鼻以食,其不至贼人之性也几希。”予为此惧, 每以读《易》之法,当先推卦义,以求六爻之情。“情有难 通,则参以象;象有难通,则参以位;位”复难通,则参以 三百八十四爻之例。例明而圣人之意十得其五六 矣。朱子尝言:“上古之书莫大于《易》,中古之书莫大于 《春秋》。”窃谓:《易》有吉凶,即《春秋》之有刑德也。《易》以吉凶 寓于三百八十四爻之行事,《春秋》以刑德寓于二百 四十二年之行事。是故读二书者皆宜究圣人命辞 之例,《易》例圆通,苟能深明其意,然后知圆通之中极 为谨严,与《春秋》等。今学《春秋》者,必求《春秋》之凡例,独 《易》之例乃置而不讲,上者凿理,下者凿象,精粗不同, 凿,均也。凡例既明,乃可窥作发例。

    余阙易说五十卷

    按戴良跋公初佥浙东廉访谢事居太夫人忧于合肥淮南盗起行省强起为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累功至淮南左丞当其围守时以孤城抗贼者几十载

    其后援绝食尽,犹血战两月,城始陷,死之。朝廷赠公 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豳国 公,谥忠宣,立庙以祀。公在浙东时,有所著《易说》五十 卷,良尝请以卒业。公曰:“天假数年,所见当不止此。他 日相示未晚。”或传公死之日,神降于私第之前,庭曰: “我有《易说》,为贼中某小校所得,当取以授吾故人某”, 使刊之。时二公子已遇害。妻妾亦投井中死。是《书》之 存否。不可知矣。

    保八易源奥义一卷统名易体用

    按任士林序易体用者贰卿保公所著夫易之为书广矣大矣羲文周孔之心千载而得其解犹旦暮遇之也盖易之为道远而天地之始终近而一日之旦

    “夜,大而天下国家之经纶,小而一身之进退得失,体 而用之,无不在是。故举理而言,神明通矣,而遗于末 也;举数而言,三五成矣,而离于一也。变化见而观象 者求之,则囿于物矣;凶吉生而尚占者玩之,则梏于 征矣。夫然后体之吾身,措之日用,而后易简之理得”, 此《体用》一书所由作也。然尝论之,卦而六十四,而《易》 不止于六十四。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稽其情,通其事, 又岂一爻一辞之所能穷哉!今观贰卿所著,犹不免 于言下有言,盖离言则道不明,离道则言不成,言与 道交相涉也。而后体用之学行。观贰卿之《易》者,当求 于言之外云。

    按牟𤩽跋普庵传圣人之全经以善其用于今日必有无体之体参四圣人之纯心于三千七百年之上者于易为图象为原旨予惊叹之

    谢仲直易三图十卷

    按袁桷序上饶谢先生遁于建安番昜吴生蟾往受易焉后出其图焉建安之学为彭翁彭翁之传为武夷君而莫知所授或曰托以隐秘故谓之武夷君焉

    复曰:“吾《易》神也,《易》何为而神也?神者,《易》之始也。《易》不 可以强名也,不名则亡《易》。愿叙其旨。”袁桷曰:“有。夫《易》亡 者,非圣人之本旨也。神以合圣人之《易》,斯得矣。然则 《易》为神,无端而莫可见也。惟无端焉,故无体焉。存而 明之,而数以生焉。数生矣而始有变。变立矣而会以 理。理者其一也,理不能以尽《易》。因数以立者,理也”;用 变以逆者,非理也。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始晁以道 纪传《易》统绪,截立疆理,俾后无以伪。至荆州袁溉道 洁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 龙。始薛授袁时,尝言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 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演 通于元。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 始得其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今蔡 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临卭魏了 翁氏尝疑之,欲经纬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 翁所图,疑出蔡氏,惜彭不具本始,谢先生名字,今不 著其终也,世能道之。

    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四卷

    按一桂自序朱子于易有本义有启蒙其书则古经其训解则主卜筮所以发明四圣人作经之初旨至于专论卦画蓍策则本图书以首之考变占以终之

    所以开启蒙昧,而为《本义》之阶梯,大抵皆《易经》之传 也。先君子惧愚不敏,既为《启蒙通释》以诲之。愚不量 浅陋,复为《本义附录》《纂疏》,以承先志。今重加增纂之 馀,又成《翼传》四篇者,诚以去朱子才百馀年,而承学 浸失其真。如图书已厘正矣,复仍刘牧之谬者有之;卜筮之数,灼如丹青矣,复祖尚元旨者又有之。若是 者讵容于得已也哉。故日月图书之象数明,天地自 然之《易》彰矣。卦爻《十翼》之经传分,羲、文、周、孔之《易》辨 矣。夏、商、周之《易》虽殊,而所主同于十筮。古《易》之变复 虽艰,而终不可违于古。传授传注,虽纷纷不一,而专 主理义,勿若卜筮上推理义之为实。夫然后举要以 发其义,而辞变象占,尤所当讲。明筮“以稽其法,而《左 传》诸书皆所当备辨疑以审其是,而《河图》《洛书》当务 为急。”凡此者,固将以羽翼朱子之《易》,由朱子之《易》以 参透夫羲、文、周、孔之《易》也。若夫《易纬》京、焦、《元虚》以至 《经世》《皇极内篇》等作,自卲子专用先天卦外,馀皆《易》 之支流馀裔。苟知其概,则其列诸《外篇》固宜,而朱子 之《易》卓然不可及者,又可见矣。抑又有说,朱子尝曰: “《易》只是卜筮之书,本非以设教。然今凡读一卦一爻, 便如筮所得,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又求其理之所 以然者,而施之身心家国天下,皆有所用,方为善读。 是故于乾坤当识君臣父子之分,于《咸》《恒》当识夫妇 之别,于震坎、艮、巽、离、兑当识长幼之序,于《丽泽》《兑》当 识朋”友之讲习,以至谨言语,节饮食,当有得于《颐》。惩 忿窒欲,迁善改过,当有得于《损》《益》。不谄不渎,以谨上 下之交,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求,以为全身之道,当有得于《大传》。即此而推,随读而 受用焉,是则君平依忠依孝之微意也,虽曰端策而

    筮其根底所在亦何以尚此 按后序愚尝观东汉儒林传曰光武迁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灵帝世又诏诸儒正定五经刻

    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 后董卓移都,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 鸿都诸藏,典册文章,竞共剖散。及王允所收而西者 载七十馀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 时焚荡,莫不泯尽。嗟夫!使有天下国家者,诚垂意斯 文,嘉惠承学,取《五经》善本及诸家传注有足采者,又 “推及子史传记,有所关系者,或镌金石,或刻梨枣,摹 印颁降州县学校。”又诏许经生学士得关假誊录,以 相教授,则家有其书,人讲其学,尚何至有一时泯尽 之忧哉!计不出此,徒知为秘府之藏,而不知藏于普 天之下,使老师宿儒容有闻名未见之书,尽付诸烈 焰,可胜惜哉!然《圣经》大道,如元气周“流宇宙间,初未 尝间断。或托之于其人,或寄之于其书,或藏之广谷 大川,或沦之遐陬僻壤,或散之灯火弦诵,䌷绎著述 于颓檐败屋之下,若有神物护持,终不使泯没无传 者。诚以斯文有关于天典民彝之重,世道升降,生民 休戚,山川草木,鸟兽鱼鳖惨舒皆系焉,有非偶然之 故者矣。”愚家藏《周易》传注,自程、朱外仅十馀家。闻吾 州桂岩戴君梦荐晋翁伯仲城居滕君羽山臞家多 书,踵门而请,获观数十馀家。继又访诸前集贤学士 鄱阳初庵傅公左塾,邂逅王君希旦。葵初最嗜谈《易》, 多见所未尝,因得件列如此。其间有《宋志》、晁《记》所不 载者,通计若干家,往往古今撰述未止是也。姑以所 见例之,大抵义理文辞胜发挥卦爻象数变占者寥 寥间见,魏晋以下,谈元无庸论矣。犹幸先代周、程、张、 卲诸大贤勃兴,其于象数理义之学,直接千载不传 之秘,而集厥大成于我朱夫子,作为《本义》《启蒙》二书, 以继往圣,开来学。先君子又有师传之的,研精覃思, 遂成《启蒙通释》一编,穷极奥妙,发挥无隐。而一桂愚 不肖,又尝附录《纂注本义》书,梓行有年。尚恨孤陋寡 闻,《象释疏略》。岁在戊申,复谋之先同志鄱阳汪君标 国表,得其手编诸家《易解》一巨集,又自搜访二十馀 家,重加纂辑,毗于《附录》,用溃于成。然由今观之,安得 尽阅前书,取其有补于卦爻象占者,以翼圣经,以存 讲习之为得哉?萤磷增辉于太阳,亦区区之志焉尔。 小子狂简,先觉之士,幸进而诲诸

    郑滁孙大易法象通赞七卷

    按滁孙自序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滁孙下愚不移学易不得其津年逾五十探索先天图忽得中天元景中天者非他是即天

    也。由其运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两之后, 用九之前,故曰中天。适夫时位,德之称也。其象藏于 互体,其义发见于文王周公孔子之辞。习焉者,察弗 精,语弗详,迷其主宰之真,惑于分别之变。嘻!其久矣。 时方辑《周易记玩韵语》,入其大概。后十年北方馆下 无事,得以贯穿源委,为《述考》等篇,因触前闻康节邵 先生有曰:气一而已,主之者干也。神一而已,乘气出 入乎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不知干,无以 知性命之理。文公朱先生有曰:“一阴一阳,此是天地 之理。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继之者善也。“乾道变 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 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此是中天“时位德业之大 纲领,文公举以归之于干天,归之于乾道,所言造化, 岂有异趋,二先生之语皆中天之元旨也。”于是始信 蠡窥,确然用力,以卒其业。归老旧隐,疾病有间,自《河图》《洛书》,伏羲始画《先天图》以及《后天图》,重加掇拾,为 《大易法象通赞》,颇觉简明。回首旧作,伸笔可愧。私窃 惟念羲、文太远,孔、孟辙遐。康节、文公天禀超卓,三才 之学,百世犹将赖之。如前所云,“已若到钧天,闻广乐”, 使其陟降庭止见帝亲的畅明道妙,发于经世,《观物 启蒙》《本义》诸书者,奚啻所传?夫何大音稀声,飘忽别 调,殆苍苍爱道未释耶?孟子没千馀年,《先天图》去今 未五百年,时则近,然而造物乃择愚鲁者授之,殆不 可晓也。夫两仪生而阴阳分,八卦定而吉凶见,气机 之变所以不可乱不可恶者,飞龙在天,上治之力也。 恭惟圣朝龙兴,四海会同,普天率土,同一庆赖。自开 物以来,皇极一元,于今为盛。中天元景,至此示现,岂 偶然也。《易》之丰曰:“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夫子彖 之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此言 《干》之入大卦也。《大过》者,雷电之互体也。《系辞》曰:“显诸 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 哉!”亦言《干》既历姤也。姤者,天地之相遇也。此为中天 乾元作用之境也。消息盈虚,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造 物于此,何为不与圣人同忧也?圣人于此,何为使人 勿忧也?乾元有御天之道,圣人体干,有御世之法。是 故知《易》之数,不可不知《易》之理也。中天者,《易》理之宏 纲大用,悉备于此。圣人之崇德广业,无出于此。为人 上不知中天,则不知所以治世;为臣子不知中天,则 不知所以事君事父;为人不知中天,则不知所以诚 意、正心、修身,于是承先圣所以体天地之撰,通神眀 之德,补中“天图象,䌷绎大义于久湮未坠之际,使人 天德隆盛,前乎弗违太极之根柢,后乎弗先太极之 流行,庶几天下后世,举悟性命一源,古今一日,修者 不怠,悖者能驯。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当有取于斯。

    大德十年长至日 按又进中天图表臣窃惟圣人之道与天地准易有圣人之道亦与天地准未有画也庖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

    “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 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及既有画也,黄帝、尧、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天地者,万物父母也;乾坤 者,则天地性情也;坎离者,乾坤妙用也;震㢲艮、兑,阴 阳上下进退之序也。恭惟帝王之盛,早朝听政,清燕 颐神,宜有图书,以昭法象。谨按今世所传伏羲始画 八卦图,迺《易》祖也。华山陈抟传至邵雍,所谓有极图 者,以二气消长为乾坤之限者也。可开学者推测之 端,未备帝王观省之要。臣愚幸叨涵育,获事钻研,因 画穷象,因象窥元,千岁之日,可指诸掌。有非臣愚能 及,盖因昌运所召也。有显象焉,有藏象焉。内贞外悔, 上下三画重为六画卦者,显象也。往过、来、续中四画 递成六画,画者藏象也。今图显象内外相远,各以单 卦取义;《藏象》先后相御,合以重卦取义。按图次第观 之,《干》究午半,君之仁也。《坤》究子半,臣之敬也。又为男 女居室,内外宾主之齐焉。《干》专乎午,君享乎成也。《坤》 专乎子,臣服其劳也。又为男正位外,女正位内,私不 害公,宫不干,朝之度焉。迺若天宫布左,地宫布右,君 须乎臣,臣须乎君者也。天旋而上,地转而下,君尊统 臣,臣卑奉君也。四象皆八,天道下济,地道上行,上下 交也。八卦皆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赜也。升不 极高,降不极深,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也。愈推愈广,愈 分愈密,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于是布二十四气,晦 朔弦望,晨昏之次焉。冬至之日,坤主之,阳气萌资,慈 母育之也。夏至之日,干主之,阴气兆倚,严父御之也。 二分,启闭门也。四立,终始际也。左规坤乾而接《坤》,健 也。右规乾坤而遇干,顺也。他月初中,坎离值之,时中 之义也。望依乎《干》,君与先也。晦伏乎《坤》,臣韬光也。朔 日月会也。弦上下规也。上规《干》中,左右皆。者,《兑》重 《干》而消长,二用也。下规坤中,左右皆者,《艮》重《坤》而 消长二用也。“规之半其上,东西皆《复》”者,《震》重《坤》而消 长二用也。“规之半其下,东西皆《姤》”者,《㢲》重而消长, 二用也。《复》以上《颐》相对,《颐》肖《离》也,阳气消长,皆当致 养也。又上而对者,《既济》始吉终乱也。又上曰《睽》,曰《归 妹》,《中藏》《既济》者也。曰《家人》,《藏》未济者也。《既济》生于《未 济》,《未济》生于《既济》者也。《姤》以下《大过》相对,《大过》肖《坎》 也,阳气消长,皆当自强也。又下而对者,《未济》虽不当 位,刚柔应也。又下曰《蹇》,曰《渐》,中藏未济者也。曰解,藏 《既济》者也。《未济》生于《既济》,既济生于《未济》也。升降之 运,系之天者也。治乱之理,存乎人者也。《易》有太极,于 坎离之际见之,圣人御极于礼乐之制作象之。阴阳 得中而寒暑平,制作造极而刑赏当。故《易》曰:“知变化 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备三才之道,略举人爻 之见于藏象者言之。人爻主“之以帝王者也。帝王诚 能体乾元御极之理,则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 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九㝢幸甚,三才幸甚!臣 谨布《中天盛德大业图》画,画成轴,捧诣阙庭,仰于圣 览,臣不胜拳拳,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至元十年十一月。

    齐履谦周易本说六卷

    按吴澂序易者天地鬼神之奥而五经之原也夫岂易究哉古魏齐履谦伯恒父笃学穷经其志苦其思深其于易也悉去诸儒支蔓之说而存其本着本说

    四卷。其辞简,其法严,能以一字一句该卦爻之义。余 读之而有取焉。于《干》之《干》而曰“上《干》名下卦名。”于《坤》 之《黄裳》而曰“不外事,无上侵。”于《蹇》之“来反”,“来连”而曰 “反二连三。”于《解》之“负且乘”而曰“负四乘二。”以悔亡为 功能掩过,以无悔为功过俱亡。此其训释之善者也。 于《屯》之《二》曰“辞之逊,所以见《履》之危、期之速,于以明” 守之坚于《讼》之三曰:“食旧德,则人莫与争能;从王事 无成,则人莫与争功。”于《遁》之三与上曰:“系者情牵于 私而功业非所勉。肥者宏博自大,而职事无所屑。”此 其文义之畅者也。《无妄》之妄,谓《史记》作望,意尤明白, 则同乎先儒而择之精。“《坎》三来之”,谓之为语辞,而不 训往复。彖来复谓一阳始生于冬至之后,而谓十月 微阳已生者,不然,则异乎先儒而语之,当姑举其概 如此,他未暇遍举。呜呼,伯恒其知《易》教之以洁静精 微为贵与?然其简严太甚也,观者鲜或细玩而详窥, 兹盖未易与寡见𫍲闻议也。或曰:“齐氏之说与子之 说,《易》不尽同也。”予曰:“然彼之与予同者,予固服其简 且严矣;其不与予同者,予敢是己之是而必人之同 乎己哉?”亦将因其不同而致思焉。则其同也,其不同 也,皆吾师也。伯恒学孤特行,清介,所守,确乎不移。予 尝为寮友,君子人也,非止经师而已。

    石一鳌周易互言总论十卷

    按吴澂序上古圣人作卦象以先天而其体备于八八作蓍数以前民而其用衍于七七八八之象本于一而一无体七七之数始于一而一不用合卦与蓍

    是谓之《易》。中古圣人体卦用蓍,系之彖,系之爻,其辞 虽为占设,然拟议所言,理无不贯,推而行之,占云乎 哉?秦汉而下,泥术数者漏,演辞义者泛,而《易》道晦矣。 至卲子极探卦象蓍数之原,而《易》之道大明。夫子以 来一人而已,而于文王、周公之辞有未暇及也。若程 子之传,则因文王、周公之辞以发其真知实践之理, “推之为修齐治平之用,宜与三古圣人之《易》而为四, 非可以传注论。昔夫子年将七十,有‘假我数年,卒以 学《易》’”之语,是经岂《易》学哉!主簿傅君以其师石君晋 卿所著《易说》示余,余读之,喜其说理之当,说象之工。 盖于象数理学俱尝究心,世之剽掠掇拾以为说者, 何能几其十一。闻石君两目无见,古“之瞽者为乐师, 取其用志不分也。乐,一艺耳,《易》之道,讵一艺所可比 瞽?而为《易》师,亦其外物不接,内境常虚,故能专致若 是与?”或曰:“子之于《易》,与石君不同,何也?”曰:“予补朱义 者也,石广程《传》者也。君释《象》,予亦释《象》,则皆程朱之 所未言者。虽有不同,而言固各有当也。予又安敢以 予之未必是,而废石”君之是哉。

    俞琰周易集说四十卷

    按琰自序周易集说者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也曷为善能明三圣人之本旨则善也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

    “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 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讵可 舍六画之象而专论辞之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 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汉去古未远,诸儒训解, 多论象数,盖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庄之虚无倡 于前,晋韩康伯又和于后,圣人之本旨遂晦。沿袭至 于唐,诸儒皆宗之。太宗诏名儒定《九经正义》,于《易》则 取王、韩,而孔颖达辈以当时所尚,故虽其说未尽善, 亦必为之回护。由是二三百年间,皆以虚无为高。至 宋,濂、洛诸公,彬彬辈出,一扫虚无之弊,圣人之本旨 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节者,则以义理为虚 文;尚辞而宗程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而邵、程之 学分为两家,羲、画、《周经》亦为两途,遂使学者莫之适 从。逮夫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卲程之未发,辞必本 于画,理不外于象,圣人之本旨于是乎大明焉。琰幼 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长与朋友讲 明,则又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于心盖不能无疑。乃 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 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 善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云。元贞 丙申五月六日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序。” 按又序: “予自德祐后,集诸儒之说,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 会要》。以程、朱二公为主,诸说之善者为辅。又益以平 昔所闻”于师友者,为《周易集说》四十卷。 按后序,予 生平有读《易》癖,三十年间,虽隆寒大暑不辍。每读一 字一句而有疑焉,则终日终夜沈思,必欲释其疑乃 已。洎得其说,则欣然如获拱璧,亲戚朋友咸笑之,以 为学虽勤,而不见用于时,何乃不知时变而自苦若 是耶?予则以理义自悦,犹刍豢之悦口,盖自得其乐罔知所谓苦也。粤自至元甲申下笔解《上下经》并《六 十四象辞》与夫《彖传》《爻传》《文言传》,期年而书成。改窜 者二十馀年,凡更四槁。或有勉予者云:“日月逝矣,《系 辞传》及《说卦》《序卦》《杂卦》犹未脱槁,其得为完书乎?”予 亦自以为欠。至大辛亥,自番禺归吴,憩海滨僧舍,地 僻人静,一夏风凉,闲坐无所用心,因取旧槁《系辞传》 读之,不三月,并《说卦》《序卦》《杂卦》改窜皆毕,遂了此欠 噫,予发种种矣。向尝与予共讲明者,如西蜀荀在川、 新安王太古、括苍叶西庄、番禺齐节初,悉为古人,独 予未亡。今也,书既完矣,癖既瘳矣,则当自此收心归 腔,以乐馀年,留气暖脐,以保馀生,弗复更自苦矣。如 《易经考证》,如《易传考证》,如《读易须知》,如《易图纂要》,如 《六十四卦图》,如《古占法》,如《卦爻象占分类》,如《易图合 璧连珠》,如《易外别传》。乃予旧所编者,将毁之,而儿辈 皆以为可惜,又略加改窜而存于后。皇庆癸丑四月 十四日,石涧俞琰“玉吾叟志。”

    按孟淳序九经惟易有象数其义最奥解者最多元贞丙申秋会玉吾叟于王氏书塾讲坤之六二谓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宜从乾阳之大不习坤

    “阴之小,故无不利。”又指示《彖传》“刚柔上下、言来不言 往”之微意,则皆以两卦相并而取义,兹盖秦、汉至于 唐、宋诸儒所未发者也。是时匆匆回霅,弗复请益。今 观其书,集众说之善,又述己所闻,证以经传,反复辨 论,无一字放过,辞意明甚,有如鉴之照物,纤悉不遗。 请名之曰《易鉴》云。至大庚戌冬,资善大夫汉东孟淳 《能静序》。

    按王都中序石涧先生周易集说大概以晦庵为主而参以程氏又集诸家之善为之说凡三十馀卷都中至元乙丑尝从先生指授未几奔走宦途弗能卒

    “业。兹守鄱阳泉监,与先生偕行,公馀听讲,又得闻所 未闻。是书作于甲申,迨今二十有七年,未尝一日去 手,凡三脱槁矣。书成不可不传,敬请锓诸梓,以与同 志者共之。”至大庚戍冬至日,通议大夫江淮等处泉 货大监王都中本斋序。

    按李克宽序石涧先生吴中老儒也著周易集说自至元甲申逮今三十九年考论文义证以五经岁月弥久其说益精世有张平子当知扬子云之太元也

    至治壬戌春,中顺大夫签江南浙西道肃政察访司 事李《克宽》书于《吴江驿》。

    按白珽序易言吉凶悔吝进退存亡无非切己之用迩年以来谈易者棼棼籍籍三人是之一人非之则攘袂瞋目而与之争谦卦谓何三人非之一人是之

    则扬眉顿足而为之喜。《颐》卦谓何?呜呼!徒能言不能 行,《易》之道几乎熄矣。苏台俞玉吾乐贫安道,“华皓”一 节,于《易》则不但能言之,又能行之,辑先儒诸名家之 善为是书,条列胪分,醇正明白,深有益于后学。所居 傍石涧,学者称为“石涧先生”云。皇庆元年春,将仕郎 浙江等处儒学副提举白珽湛渊序。

    按张瑛序古圣人作卦辞爻辞盖皆取象数之义理而发明之耳石涧俞先生于诸家易说无不披阅独以朱子本义为主仍采诸家之善萃为一编名曰周

    《易集说》即象数,言义理精粗本末,一以贯之,今之言 《易》者,孰能出其右哉。皇庆二年七月十又三日平江 路儒学教授张瑛题。

    按颜尧焕序易其至矣乎三圣人之言三圣人之心也易其可易言哉后世谈易者何啻数百家邵子以数程子以理其后朱子以占三子之说易可谓至矣

    《易》其可易言哉!余友俞石涧家传《易》学,潜心于此三 十馀年,作《集说》,主之以朱子《本义》,而邵子之数、程子 之理,一以贯之。其辞简而严,明而理,将以扩三子之 蕴,开后学之蒙,有功于《易》学多矣。余年迈,目力衰,弗 能遍阅石涧之说,但略窥一班,为之肃衽致敬。至治 二年春,里人颜尧焕明可序。

    按杨载序石涧俞氏周易集说本于程朱氏之书而证以诸家之言征余为序冠于篇首余闻汉世初得一经必聚五经诸儒使共读之以求其训诂今石涧

    俞氏于《易经》之文有字义特出者,必㫄考《五经》,其为 学之近古如此。三十年间,积三十馀卷,说虽多,何害 其为多?故余乐为之序而不辞焉。至治壬戌冬,浦城 杨载仲宏序。

    按黄溍序古者三易皆掌于太卜四学之教诗书礼乐而已孔子晚好易与七十子之徒难疑答问固未有以易为言者易在秦独为卜筮之书汉兴言易自

    田、何始,何之传为施、孟、梁丘,其别出为焦赣,为费直。 赣专于阴阳占察之术,直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 《上下经》。至唐贞观中,又断然,俾学者以王、韩为师,费 氏藉以仅存,焦氏又废矣。谈者率以为理学近于费, 数学近于焦,而不知河南两先生之精义独存,有非 汉儒所及知者,未可寘同异于其间也。考亭夫子合 两先生之学以为《书》,七十子之徒所未闻于孔子者, 三尺之童咸得诵而称之。今传其书仅百年,述作之士不阿以为同,则矫以为异,其所望于来哲者,果若 是耶溍?窃闻之,善立言者,不必出于古,不必不出古 也。非有异焉,则其书可无作也;非有同焉,则其书亦 不能以独传也。惟夫同不为阿,异不“为矫”,斯言之善 者也。俞氏之《集说》有焉。溍是以乐道而为之序,读者 所宜知也。泰定元年十月,黄溍晋卿序。

    按干文傅序余少之时已识石涧俞君知其为善言易者然未之学易不果承教延祐二年予以进士受官南归时石涧尚无恙闻有所著易说未获一寓目

    焉。去年冬,自集贤退休吴中,石涧之子子玉手一编 过余,且曰:“先子平生精力,尽于此书,愿先生赐之言。” 余受而读之,乃《易说》也。及观《自序》,有云:朱子《本义》之 作,辞本于画,理不外象,圣人之本旨大明。于是首读 《本义》,次及程《传》,㫄考诸家之说,摭其精华,萃为一书, 名曰《周易集说》,凡四十卷。以岁月考之,起至元甲申 至元贞丙申,凡十有二年而后成,其积学久,其用功 深,概可见也已。又十有八年,诏以五经取士,《易》主程 朱氏之说,兼用古注疏,则与前所云者略同。非明古 识今,其孰能与于此。然则俞氏《易说》,当与蔡氏《书传》 并传。学《易》者苟能玩味此书,则思过半矣。虽然,或出 或处,或嘿或语,《易》之道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易》之 用也。圣人作《易》,岂直为学者干禄之资而已。床头《易》 在,万锺于我何加焉。九京可作,石涧必然我言。至正 六年七月,干文傅寿道序。

    《易外别传》
    一卷

    按琰自序易外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汉儒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也人生天地间首干腹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易以道阴阳故伯阳借易以明其

    说,大要不出先天一图,是虽《易》道之绪馀,然亦养生 之切务,盖不可不知也。图之妙在乎终坤始复,循环 无穷,其至妙则又在乎《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愚 尝学此矣,遍阅《云笈》,略晓其一二,忽遇隐者,授以读 《易》之法,乃尽得环中之秘。反而求之吾身,则康节卲 子所谓“太极”,所谓“天根月窟”,所谓三十六宫,靡不备 “焉,是谓身中之易。今为图如左,附以先儒之说,明白 无隐,一览即见,识者当自知之。” 按后序《易外别传》 一卷,为之图,为之说,披阐先天图、环中之极元,证以 《参同契》《阴符》诸经书,参以伊川、横渠诸儒之至论,所 以发朱子之所未发,以推广卲子言外之意。愚虽不 暇专志从事于此,而丹之妙用非苟知“之,盖尝试之 者也。故敢直指方士之所靳,以破学者之惑。尝慨夫 世所传丹家之书,廋词隐语,使览者无罅隙可入,往 往目炫心痒,掩卷长叹。如蔡季通、袁机仲尝与朱子 共订正《参同契》”矣,虽能考其字义,然不得其的传,未 免臆度而已。愚今已得所传,又何忍缄嘿以自私?乃 述是书,附于《周易集说》之后,名曰《易外别传》。盖谓丹 家之说虽出于《易》,不过依仿而托之者,初非《易》之本 义也。丹家之大纲要领,愚于是书言之悉矣。丹书之 口诀细微,则具载于《参同契发挥》三篇,兹不赘云。

    按琰子仲温跋易外别传一卷先君子之所著而附于周易集说之后者也先君子尝遇隐者以先天图指示邵子环中之极元故是书所著发明邵子之学

    为多。

    纥石烈希元周易集传二十卷

    按袁桷序观象画卦庖牺之本旨也因言意而广象焉三圣人之本旨也王弼后出附小象以言理先儒莫能病若系辞说卦等篇弼莫能措辞审是则弼几

    “一偏矣。《十翼》之作,有彖焉,有象焉。专于理而作《彖》《象 传》焉者,夫子之志也。然则文王、周公之《彖》《象》,其悉皆 理与?”曰:“非也。卦本于象,八卦首之定名以为象,则《井》 《鼎》《小过》是也。言意以为象,伏羲言而人不能知之,文 王、周公始申言之。文王之言见于《彖》,周公之言见于 爻,是则不俟予言也。《易》有圣人之道,四《彖》《象传》,果唯 言意焉,则变占何取?”曰:“有变焉,有占焉。伏羲画不变 于九六,则变见之。占则文王,于《彖》附言之象未始分, 文王始离之。变之疾者莫先于蛊,忧世之深也。若分 象,则《师》《晋》《小畜》之类是也。爻变于占,因《筮》以见者也。 其即见者,《渐》《小畜》《讼》之类是也。《彖》爻合四者而言之, 夫子不一言之何与?”曰:“伤哉夫子之志也!事莫尚乎 辞,辞非理不能以定人事,吉凶繇妄而咎以兴,先之 以变占。是《易》殆卜筮之书矣。器由动成,动斯静矣,取 静劝动,将于是乎?则斯其为象也大矣。夫子于《说卦》 焉,始汇之,汇以穷其变。占则变占者,筮之始也。故其 首章先于《蓍》,二章次于卦。先天之说,七言之,惧溺于 占也。后天之说,一言”之,人事之本也,而终之以象焉。 维昔康节邵先生作《方圆环中图》,合于天人,皆本《说 卦》,充类以至,知夫聪明特达之士,不在于谆告也。若 《系辞传》设卦之方,穷神之变,其详于爻者,毫厘不能 以易。积爻以成,变易以动,肇于方寸,散于六合,幽渺 广大,取而莫穷,应而若遗,因卦以测,善算喻者,不能 穷也。举世舍是,矛盾互持,虽百世莫能以解。吾故曰“非《系辞传》不能以知《易》之说也。”卲!子之说,非仆之说 也。桷不佞读《易》二十年,岁月逾迈,所见益惧。纥石烈 君希元,笃志嗜古,于《易》精思,以求搜摭疑义,私尝歉 然,莫能以对,卒能先余以成书,不凿以求通,不拘以 强附,会其粹精足以垂世,故以予昔之所告,冠于篇 首,俾知夫同焉以异者,将以革夫株守偏弊之失。则 余之所著,其果有同乎?其果无同乎?

    黄氏失名春台易图

    按黄渊序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而推数因数以推理论理遗数乌乎可此朱文公启蒙所

    以作也。文公《易》得于康节邵先生为多,春台黄君之 图,又《启蒙》之义疏,辨析精密,神智尽在是矣。譬如枝 头树底,一一见花活处,不止檐头看卖桃杏,岂心猛 气粗者所能了了?然窃有疑,戴九履一之象圆,五行 生成之象方,安知卲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图书自 图书,大衍自大衍,以图书而合大衍,拘矣。天地定位, 此八卦立图;“帝出乎震”,此八卦舒图。或以前为羲,后 为文,失之卲?“《观物吟》干遇巽时,地逢雷处,天根月窟, 来往多春”,此解先天圆图。《大易》吟否、泰咸、损、恒、益、既、 未济,四象相反,成六十四,此解先天方图,不止干一 坤八也。“数往者顺”,谓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此已往之 象。知来者逆,谓曰雷、曰日、曰兑,而干以君之;曰“风”、曰 “雨”,曰《艮》,而《坤》以藏之。此方来之事,以左为顺,以右为 逆。然乎?不也。四十九者,蓍之体数用四十九者,以其 园而神也。或以五行言之,何哉?岁月易迈,义理无尽, 长江浩溔,欲诉从之,邈不可即。何时一樽与吾春台 细论,此事为快。敬书右方,以答来辱。大德丁未清明, 莆四如老人黄某七《十七笔》也。

    王天铎易学集说

    按天铎子恽序先君思渊子昔掾民部时尚书张公正伦日引一叟连榻坐与之问辨甚款察之盖讲易经旨也每参署己辄抱牍旁侍张公曰汝亦乐闻斯

    乎?曰:“唯。”自是日熟所闻,遂潜玩焉,造次颠沛,乐之而 不释也。北渡后,遇玉华王先生,复得窥其门墙而覃 思焉。既而有问答理乱之说,玉华子䜣然曰:“推是而 进,何忧乎不造夫窔奥也。然专静之功,不可以不至, 藏往知来,实本于此,吾子其志之。”既而家居,屏远人 事,取历代诸儒所传,探微赜妙,日一卦为业。真积既 久,静见之心遂大而肆曰:“吾老矣!非述无以见于后, 示子孙以大受也。”乃组节群言,使如出一手,辞约而 意贯,诸家之善,盖无馀蕴矣。呜呼!《易》之为书,三圣人 忧世而作也。其道有四,互为之用,然身外无可论之 道,道外无可谈之理,天理人事,不出乎日用行己之 间而已。是书之集,四者具列,要以近人情为本,使学 者切身以求,用《易》知而不杂,其于《易》道,庶彬彬有炜 矣。不肖今亦向髦先世庭训,坠失无绪,大惧夫不学 而衰也,乃沉潜是编,冠修述之意于篇首,乃题曰《王 氏易学集说》,使后之来者知先君学道立世,其博文 约礼有如此者。小子恽复续所得以缀于后,盖先君 所未见也。庶几五十家之说。左右逢原矣。

    胡祇遹易直解

    按王恽序紫山胡公年未强仕应奉翰林洁居官舍者几十载致力读书究明义理期于远大取易卦辞遍书屋壁时不肖忝在言列过而见焉询其故曰吾

    “朝夕洗心,将范模四圣人,庶几言行适宜,而寡尤悔 焉。”非特说夫言奇而法也,识者以通材有用许之。尔。 后郎地官,佐省幕,总尹大郡,提宪外台,平生蕴籍,见 诸施设,其至公至大之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 数。要之,伸吾志,行吾道,不阿合取容于时,不俯仰勉 从于众,可行即行,不可即止。又其晚节,脱屣轩冕,笑 傲林泉,进退两间,知命随时。从容中道,盖棺论定,皆 曰:“紫山旷达,英迈士也。”稽验畴昔,谂其得于《易》者为 多,初不知其有所著述。公殁之三载,嗣子伯驰携所 著《易解》恳题其端。公与仆自弱冠定交,气义契合,互 为知己。今虽衰懒,抚其遗书,忍无一言发越潜辉。夫 《易》,圣人忧世书也。纯粹精深,通贯三才,理包万汇,其 用必须见于开物成务之实。然通其变必当达其辞, 欲见诸用者,不于先觉躬行实践之实迹而取法焉, 未见能造其窔奥也。昔宋名儒刘斯立作《学易堂记》, 但序日用常行事,而曰:“余学《易》矣。”论者以为得体。况 紫山践履工夫,形诸事业,复推己所得,纂而成书,启 迪后人,可谓得圣贤忠恕之道矣。学者复能考公平 昔操履,得其端倪,以之寻绎隐赜奥妙之旨,则思过 半矣。

    黄定子易说

    按吴澂序易之道广大悉备学者各以其所见为说然亦各有义焉盖易之道无所不包故也以理言易者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至程子而极以象言易者

    虞仲翔朱子发近世有丁有范,博极诸家,兼总众说, 搜括无遗矣,然或失之凿,或失之泛,俱未得为至当也。夫《易》之取象,或以三画正体,或以三画互体,或四 画为一体,或五画为一体,或以六画全体,或以六画 复体。卦变则刚柔相易,一往一来者也。爻变则一画 变与五画变而一画不变者也。惟旁通飞伏之说不 可取尔。友人黄定子季安之用功于《易》也有年,专以 一画变、一画不变者起义,盖与《春秋左氏传》沙随程 氏说及朱子《启蒙》三十二图皆有合也,而浅识或莫 晓其所以然。予嘉其用意之勤,取义之密,故书篇首 以晓观者,俾知其说之未可轻视也,非特喜其同己 而已。

    陈禧周易略例补释一卷

    按吴澂序伊川程子易传未成之时每令学者观三家易一曰王辅嗣二曰胡翼之三曰王介甫盖汉儒好以术数谈易以义理注易自辅嗣始唐初诸儒作

    疏义,悉废诸家之注,而独取辅嗣者以此也。辅嗣解 《经》之外,著《略例》二篇。其上篇析论《彖》《爻卦象位》各一 章,其下篇先之以五凡,终之以十一卦,略总一经之 大概云耳。唐邢璹有《略例注》,今潮阳陈禧为之补释, 多所发明,王氏之忠臣,邢氏之益友也。禧年甚少而 笃志于经世,武功而从事于文,诸侯之子而齿于庶 “士以共学”,是其天质之异于人者也。

    龙易说纲要

    按吴澂序清江杨明夫与予同岁生自少工进士学国朝既复贡举时年六十馀矣欣欣然就举至八十犹未已其笃好盖如此观所编易说纲要程朱为之

    本,而他诸说附焉,将以淑其子孙,年老而志不衰,可 尚也。夫有能因其所说,择其相近者,玩绎而践行之, 则可以立身,可以应世;及其久也,得《易》之用而深于 《易》,虽阙三字不难也。然则是编也,岂特为杨氏子孙。阙二 字而已哉。明夫名,“《龙》今年七十九”,视强壮无以异。

    侯克中大易通义

    按袁桷序郡侯郭文卿示大易通义一帙曰此真定侯先生所述也先生幼丧明聆群儿诵书不终日能悉记其所授稍长习词章自谓不学可造诣既而悔

    曰:“吾明于心,刊华食实,莫首于理。理以载道,原易以 求,则为得之。”于是精意读《易》,旁通曲会,参以己见,而 名之曰《通义》。读其书,浩乎其详也,简乎其著也。因理 以察象,若遗焉而不敢废也。桷!学《易》盖亦有年矣。原 夫八卦既列,象斯立焉。故卦有理者焉,有象者焉。理 有以言为象,象有以理为用,理与象不得而偏也。圣 “人惧其言之杂也,诸卦之彖专言夫理,而取身取物 悉见于《爻辞》矣。又惧《说卦》之理彖不足以尽也,复系 之以《上、下传》,而其象位之明著悉见于《说卦》,至矣,尽 矣。后之儒先言理者过于浮,略象广喻而泥象者,微 言只字咸取以为象,角立交病”,三圣之旨泯然莫知 所归。自朱文公发变象之说,学者始知所宗。君思深 而识幽,据《会提要》,盖将为程子之忠臣,仿文公以入 夫邵子之室,非潜心尊闻者不能也。今年逾九十,康 色未艾。先生名克中,字正卿。郭侯俾叙其书,将入于 梓,不让而为之序焉。

    程璹易学启蒙类编卷==按:虞集序朱子之论传《易》者曰:“卲传羲画,程衍《周经》。”==

    盖欲求乎羲、文、周、孔之《易》,舍邵子、程子之学,则莫之 能进矣。朱子著《易本义》,多补塞程子之义,又作《易学 启蒙》,原图书卦画,而先天之说可得而窥焉。然独怪 夫邵子、程子,并生一时,居甚近也,道同出也,年又不 相远也。而叔子注《易传》,不闻与卲子有所讲明。而伯 子尝谓卲子之学为加倍法,后问之,则又以为忘之 矣。及闻其诵《风天》《小畜》“与天附地”、“地附天”之说,乃叹 曰:“向尝闻此于茂叔矣。噫!岂非三君子之学《易》,莫逆 于心,而无所问辨,故无以传闻于后世也欤?”是以朱 子有《易学启蒙》之书者,盖言蒙者之始求于《易》,不可 不自此而启其端也。某尝窃学是书而未之有得,及 与今国子祭酒鲁公同司业成均为学者互相发明 此书以为教。数年之后,朋友之间,亦独闻鲁公以此 为意,而叹其不倦不厌也。新安程璹以所著《类编》相 示,则盖取朱子与门人平日之语,有及于此者,则汇 而附焉。予深叹其知学于此也。夫立言以著书,则其 辞精而约;师友之问答,则其言辨而博。精而约者必 深思而后得;辨而博“者则快然而通畅,此善学者所 以读古人之书而便作今日耳目者也。”璹年齿方壮, 其进未可量也,又安得不叹美于此乎?新安,朱子之 阙里也,闻其山林之间,犹有缙绅先生、黄发之士相 与授受,使遗言绝学犹有存者。璹!固多见之已乎?某 老矣,得徜徉江湖之上,尚当从璹求见其人而求教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