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卷目录

     经籍总部汇考四

      宋太祖建隆一则 乾德四则 开宝二则 太宗太平兴国六则 雍熙一则 端拱一

      则 淳化五则 至道三则 真宗咸平五则 景德四则 大中祥符九则 天禧三则

      仁宗天圣四则 明道二则 景祐三则 宝元二则 庆历三则 皇祐四则 至和一则

       嘉祐六则 英宗治平二则 神宗熙宁六则 元丰二则 哲宗元祐六则 绍圣一则

    经籍典第四卷

    经籍总部汇考四

    太祖建隆元年置三馆有书万馀卷以秘书监掌其事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秘书监、少监、丞 各一人。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 事,少监为之贰,而丞参领之。其属有五:著作郎一人, 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历;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 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 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掌校雠典籍,判正讹谬。各以 其”职隶于长贰,惟日历非编修官不预。岁于仲夏曝 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 并赴,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旨,听以早归。大典礼 则长贰预集议,所以待遇儒臣,非他司比。宴设锡予, 率循故事。宋初置三馆长庆门北,谓之西馆。 按《艺 文志》:宋初有书万馀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 下诏遣使,三馆之书,稍复增益。

    乾德元年诏定诸州贡举条对经史之法是年平荆南收图书以实三馆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 士,有诸科。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 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 部,春考试,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进士试诗、 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 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 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 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 百馀,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 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凡明法对律令四 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各同经。引试通六为合格。 乾德元年,诏九经下第者再试,收荆南图书。实三馆 按《宋史太祖本纪》。八月壬辰。诏九经举人。下第者再 试。

    按《文献通考》:“乾德元年,平荆南,尽收其图书,以实三 馆。”

    乾德三年,平蜀,收图籍万三千卷。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乾德三年平 蜀,遣右拾遗孙逢吉往收其图籍,凡得书万三千卷。” 乾德四年五月,阅蜀法物图书,八月,诏求遗书 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四年五月乙亥,阅蜀法物图 书。”

    按《玉海》:“国初三馆书才万三千馀卷。乾德四年五月 乙亥,收伪蜀图书付史馆,凡一万三千卷。闰八月,诏 求遗书,涉弼等应诏献书,总千二百二十八卷,分寘 书府。”

    按:《文献通考》:“乾德四年,诏购募亡书,《三礼》涉弼、《三传》 彭干、学究朱载等皆诣阙献书,合千二百二十八卷。 诏分置书府,弼等并赐以科名。八月,诏史馆,凡吏民 有以书籍来献,当视其篇目,馆阁中所无者收之。献 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者,具以名闻。” 乾德六年,史馆新定书目四卷。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开宝五年诏李昉陈鄂等校定经典释文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唐陆德明《尚书释 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校定古文刻板。太 祖命判国子监周惟简等重修。开宝五年二月诏翰 林学士李昉校定上之。诏名《开宝新定尚书释文》。 又云“李昉与知制诰李穆、扈蒙校定《尚书释文》,周惟 简与陈鄂重修。”诏并刋板颁行。开宝五年,判监陈鄂 与姜融等四人校《孝经》《论语》《尔雅释文》,上之。

    开宝九年,籍江南图书二万馀卷。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开宝九年,得江南 图书二万馀卷。” 又云:“建隆初,三馆书仅万二千馀 卷。及平诸国,收图籍,蜀江南最多。开宝中,参以书为 八万卷,凡得蜀书二万三千卷,江南书三万馀卷。” 按《文献通考》:“开宝八年冬,平江南。明年春,遣太子洗 马吕龟祥就金陵籍其图书,得二万馀卷,悉送史馆。 自是群”书渐备。两浙钱俶归朝。又收其书籍。按玉海所载得

    《蜀及江南书》,前后多寡互异,今并存以备参考。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月幸新修三馆书院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九月乙未。幸新修三馆 按《职官志》。太平兴国初。于升龙门东北。创立 三馆书院。

    按《玉海》,“五季时在右掖门内止十馀楹,书才数柜。太 平兴国二年始于乾元殿东改建。”

    按《文献通考》:“先是朱梁都汴,正明中,始以今右长庆 门东北庐舍十数间为三馆,湫隘卑庳,才蔽风雨。周 庐徼道,出于其侧,卫士驺从,朝夕喧杂,历代以来,未 遑改作。每诸儒受诏,有所论撰,即移于他所,始能成 之。太平兴国初,因幸三馆,顾左右曰:‘若此之陋,岂可 以蓄天下图籍,延四方之士耶’?即诏经度左升龙门” 东北,旧车路院别建三馆,命中使督其役。栋宇之制, 皆亲所规画。

    太平兴国三年,以新修书院为“崇文院”,幸崇文院观 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丙辰,以三馆 新修书院为崇文院,辛未幸崇文院观书。 按《艺文 志》:太宗始于左升龙门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馆之书 以实之。 按《职官志》:太平兴国三年赐名崇文院,迁 西馆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 书库。 按《南唐李氏世家》,“李煜字重光,太宗幸崇文 院观书”,召煜及刘𬬮令纵观,谓煜曰:“闻卿在江南好 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 谢。

    按《玉海》,太平兴国三年,迁旧馆之书。二月丙辰朔,赐 名崇文院。院东庑为昭文书库,南庑为集贤书库。西 庑有四库,分四部,为史馆书库。辛巳,幸观书,凡六库, 书籍正副本八万卷。雍熙中,建秘阁于此,分内库书 籍藏之。或云秘阁藏图书,国学藏经典,三馆藏史传。 按《文献通考》,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书院成,诏曰:“国家 建新崇构,大集群书,宜锡嘉名,以光策府。其三馆新 修书院,宜目为崇文院。”自经始至于毕功,临幸者再, 轮奂壮丽,甲于内庭。西序启便门以备行幸,于是尽 迁旧馆之书以实之。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 集贤书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六库书籍 正副本凡八万卷。策府之文,焕乎一变矣。

    太平兴国四年。建太清楼。藏御制及四部群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太平兴国四年。建 太清楼于迎阳门。《后苑长编》云。“太清楼藏太宗御制 及墨迹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轴四部群书二万三千 七百二十五卷。其后群书增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 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

    太平兴国七年,以御书二百九卷藏秘阁。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有赵州隆平簿王 著,善行草书,太平兴国七年六月甲戌以为翰林侍 书,又选赵。等七人待诏翰林,故有三体书故事六 十三卷,两韵诗十卷,草书《急就章》二卷,《千字文》二卷, 《孝经》一卷,《赏花钓鱼诗》一卷,杂草书五十三卷,《飞白》 六十九卷,《八分千字文》二卷,行书《秘阁赞》三卷,五体 书、四体书各一卷,合二百九卷,为十二部,藏秘阁。 太平兴国八年,诏赐睦州学《九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田锡传》:“太平兴国七年, 知相州,改右补阙,复上章论事,明年,移睦州。睦州人 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 经,自是人知向学。”

    太平兴国九年,诏“中外上《三馆阙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太平兴国九年正 月壬戌,诏中外上三馆阙书及三百卷,当甄录。自是 四方书籍,往往间出。上谓侍臣曰:“教化之本,治乱之 原,无书籍,何以取法今三馆贮书数虽不少,若观《开 元书目》,即遗逸尚多,宜广行求访。”乃诏以开元四部 书目比校,阙者搜访,具录所少书示中外。

    按:《文献通考》:“太平兴国九年正月诏曰:‘国家宣明宪 度,恢张政治,敦崇儒术,启迪化源。国典朝章,咸从振 举。遗编坠简,当务询求,眷言经济,无以加此。宜令三 馆以开元四部书目阅馆中所阙者,具列其名。诏中 外购募,有以亡书来上及三百卷,当议甄录酬奖。馀 第卷帙之数,等级优赐。不愿送官者,借本写毕还之’。” 自是四方书籍往往间出。

    雍熙元年春正月壬戌购逸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端拱元年置秘阁于崇文院亲临幸观书是年命司业孔维等校五经正义

    按《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五月辛酉,置秘阁于崇 文院 按《艺文志》:分三馆书万馀卷,别为书库,目曰 秘阁。阁成,亲临幸观书,赐从臣及直馆宴。又命近习 侍卫之臣纵观群书。 按《职官志》,直秘阁人,国初以 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端拱元年, 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馀卷, 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馆宋泌为 直秘阁。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 职。又秘阁注:端拱元年建秘阁于院中。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皆沿唐制立名,俱有书库,寓於崇文院。庑下 三馆、秘阁、崇文院各置贴职官,又有集贤殿修撰、直 龙图阁校勘,通谓之馆阁。 按《李至传》:“会建秘阁,命 兼秘书监,选三馆书置阁中,俾至总之。” 按《杜镐传》: “加秘阁校理,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加 赐金帛。” 按《谢泌传》:“端拱初,直史馆,言图书多失次 序。唐景龙中,尝分经、史、子、集为四库,命薛稷、沈佺期、 武平一、马怀素分掌,遂令分典四部,以泌知集库。” 按《文献通考》:“诏分三馆之书万馀卷”,别为书库,目曰 “秘阁。”以礼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右司谏直史馆谢 泌兼直秘阁,右赞善大夫史馆检讨杜镐为校理。 按《玉海》,端拱元年三月,司业孔维等奉敕校勘孔颖 达《五经正义》百八十卷,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维 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 献,书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献。《春秋》则维等二人校,王 炳等三人详校,邵世隆再校,淳化元年十月板成。《诗》 则李觉等五人再校,毕道升等五人详勘,孔经等五 人校勘,淳化三年四月以献。《礼记》则胡迪等五人校 勘,纪自成等七人再校,李至等详定,淳化五年五月 以献,淳化三年以前印板,召前资官或进士写之。

    淳化元年诏升秘阁次三馆建清心殿以藏图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淳化元年,诏以 秘阁次三馆,置直阁校理,以诸司三品、两省五品以 上一人判阁事。直阁校理,通掌阁事,掌缮写秘阁所 藏,供御人装,裁匠十二人。 按《李至传》:“至每与李昉、 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 皆与焉。至是升秘阁,次于三馆,从至请也。”

    按《文献通考》,“淳化二年五月,以史馆所藏天文历算、 阴阳术数兵法之书凡五千十二卷,天文图画一百 十四卷,悉付秘阁。八月,赐宴于秘阁,右仆射李昉、吏 部尚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铉及翰林学士、诸曹侍 郎、给事中、谏议舍人等皆预焉,大陈图籍令观之。翌 日,又诏御史中丞王化基及直馆并赐宴,复令观书。” 是岁,李至等上言曰:“王者藏书之府,自汉置未央宫, 则有麒麟天禄,命刘向、扬雄典校,其书皆在禁中,谓 之中书,即内库书也。后汉之东观,亦禁中也。”至桓帝, 始置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谓之秘书。及魏文帝 分秘书,立中书,而秘书监专掌艺文图籍之事,后以 秘书属少府。王肃为秘书监,《表论》曰:魏之秘书,即汉 之东观也。由是不属少府,而兰台亦藏书。故薛夏云: “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然则秘阁之书,藏于内明 矣。晋宋以还,皆有秘阁之号。故晋孝武好览文艺,敕 秘书郎徐广料秘阁四部书三万馀卷,宋谢灵运为 秘书监,补秘阁之遗逸。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 散。梁江子一亦请归“秘阁观书。”隋炀帝写秘阁之书, 分为三品,于是观文殿东西廊贮,然则秘阁之设,其 来久矣。及唐开元中,缮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命散骑 常侍褚无量、秘书监马怀素总其事之成,列于乾元 殿之东廊,然则秘阁之书,皆置之于内也。自唐室陵 夷,中原多故,经史文籍,荡然流离,仅及百年,斯道几 废。国“家承衰弊之季,开政治之原,三馆之书,购求渐 广,经籍之道,于是复兴。陛下运独见之明,下惟新之 诏,复建秘阁,以藏奇书。总群经之博要,资乙夜之观 览,故实出于宸心,非因群下之建议也。况睿藻神翰, 盈溢编帙,其所崇重,非复与群司为比。然自创置之 后,载离寒暑,而宫司所处,未有定制。望降明诏,令与 三馆并列,叙其先后,著为永式。其秘书省既无籍,元 隶百司,请为旧制。”诏可其奏,列秘阁次于三馆。 按《玉海》,太宗于后苑建清心殿,藏图籍以资游观。尝 于此续御览,致飞鹊之异,或云淳化元年正月作,而 《御览》成于兴国八年,当考。按秘阁次三馆职官志作元年通考作二年今并列

    以备参考

    淳化二年,秘书监李至进新校御书三百八十卷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至传》:至兼秘书监,请 购亡书,间以新书奏御,必便坐延见,恩礼甚厚。 按《玉海》,淳化二年,秘书监李至进新校御书三百八 十卷。上从容谓之曰:“人之嗜好,不可不谨。人君当淡 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入焉。朕他 无所欲,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 改之。”至拜舞称贺。

    淳化三年五月,诏增修秘阁。八月,阁成,御制赞序,以 旌秘府。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化三年五月甲 寅。诏增修秘阁。八月壬戌朔。宴宰臣李昉以下于秘 阁。三馆与焉。上作诗以美其事。已而秘书监李至上 表。乞御制以光秘府。上许之。仍以六体亲书赞文并 序。及篆额刻石。 一本云。阁成。帝作赞赐之。李至上 表请以御制赞刻石秘阁。帝以宰臣前陈请。又重违 至意。诏曰:“近以延阁载新,万机多暇,聊书赞咏,以美 成功。遽览封章,愿刋穹石,垂于不朽,良积厚颜。其赞 并序,当亲书篆额,以旌秘府按《文献通考》:淳化三年八月,馆阁成,上制赞亲书并 篆额勒石,立于阁前。

    淳化四年,赐高丽王治板本《九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高丽王传》:“淳化四年,治 上言愿赐板本九经书,用敦儒教。许之。”

    淳化五年,始置书库监官,诏增刻《七经义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淳化五年,判国 子监李至言,“国子监旧有印书钱物所,名为近俗,乞 改为国子监书库官。”始置书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 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 其直,以上于官。 按《李至传》:至荐潘慎修、舒雅、杜镐、 吴淑等,入充直馆校理,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至上 言五“经书疏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 经疏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奭、 崔偓佺皆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校雠,以备 刊刻。”从之。后又引吴淑、舒雅、杜镐检正讹谬,至与李 沆总领而裁处之。

    至道元年六月遣裴愈往江南购求图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至道元年六月乙酉,购求图书。 按《玉海》:“至道元年六月十日乙酉,遣裴愈往江南求 图籍,戊戌,上草书经史故事三十六纸,诏翰林侍读 吕文仲一一读之,因刻石,以数百本并秘阁官吏姓 名付内侍裴愈,令于江东名山福地道宫佛庙各藏 三五本。或高逸不仕,纯朴有行,好古博雅,为州里所 称者,分以赐之。”

    至道三年,赐曲阜令文宣公孔延世御书九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孔宜传》:孔延世,字茂先, 赐学究出身。至道三年十一月,召赴阙,以为曲阜令, 袭封文宣公,赐白金束帛及太庙御书印本《九经》。 按《玉海》:“至道三年九月戊寅,殿中丞方演言,曲阜文 宣王庙有书楼而无典籍,请赐《九经》及先帝御书,重 给祭器。”从之。

    太宗   年。命河南府建国子监。赐九经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建隆中。凡三幸国 子监。太宗又命河南府建国子监文宣王庙。置官讲 说。及赐九经书。

    真宗咸平元年正月令崔颐正等详校诸经板本十一月诏朱昂编次三馆书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文苑朱昂传》:真宗即位, 迁秩司封郎中,俄知制诰,判史馆,受诏编次三馆秘 阁书籍。既毕,加吏部。咸平二年,召入翰林为学士。 按《玉海》,咸平元年正月丁丑,刘可名上言,“诸经板本 多误。”上令颐正详校。可名奏《诗、书正义》差误事,二月 庚戌,奭等改正九十四字。沆预政二年,命祭酒邢昺 代领其事,舒雅、李维、李慕清、王涣、刘士元预焉。《五经 正义》始毕,国子监刻《诸经正义》板,以赵安仁有苍、雅 之学,奏留书之,逾年而毕。十一月,以三馆、秘阁书籍 岁久不治,诏朱昂、杜镐与刘承圭整比,著为录。 咸平二年,诏邢昺等校定《七经义疏》。闰三月甲午,诏 写三馆四部书。甲子,诏求逸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儒林邢昺传》:“咸平二年, 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 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 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玉海》,“咸平二年闰三月甲午,诏三馆写四部书来 上,当置禁中,以便观览。三馆写四部书籍二本,一置 龙图阁,一置太清楼。御制、御书皆在,上亲制赞序,刻 石纪其数。上因阅书目,见缺书尚多,甲子诏求逸书。” 咸平三年,朱昂等以《馆阁图籍目录》奏御。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咸平三年二月丙 午,朱昂以司封郎中加吏部,杜镐以校理为直秘阁, 赐金紫。昂等受诏编《馆阁图籍目录》,至是奏御,故奖 之。”

    咸平四年。六月。诏州县学各赐九经一部。九月。邢昺 等。上重校七经义疏。十月摹印颁行。诏广献书之路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四年六月丁卯。诏州县学及 聚徒讲诵之所。并赐九经。

    按《玉海》,“咸平四年六月丁卯,诏州县学及聚徒讲诵 之所,各赐《九经》一部。九月丁亥。”一作丁丑翰林侍讲学士 邢昺及直讲崔偓佺等表上重校《周礼》《仪礼》《公谷传》 《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 子监,昺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十九日,命 杭州刻板摹印颁行,于是《九经疏义》具矣。二十七日 甲子,诏曰:“国家设广内石渠之宇,访禹陵、汲冢之书, 广献书之路,每卷给千钱,三百卷以上量才录用。三 馆四部书籍,一置龙图阁,一置太清楼。”十一月丁亥, 观书。

    咸平五年,召分司西京乐史入对,尽取所著书藏秘 府。七月,幸三馆、秘阁阅《四部书》。十二月,择官於崇文 院校勘。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乐黄目传》:“父史分司西京,咸平五年召对,上见其矍铄不衰,又知笃学,尽取 所著书藏秘府。”

    按《玉海》,七月庚戌,幸三馆秘阁,阅四部书。十二月甲 申,令流内铨于常选择知书者以名闻。初,诏写三馆 书籍一本置龙图阁,一本藏后苑,皆以馆阁官分校。 上阅之,见其尚有舛误而未仇对者二万卷,故择官 详校。命吏部侍郎陈恕、知制诰杨亿试十五人,得馆 陶尉刘均等七人,於崇文院校勘。 又云:“令流内铨 择”官详校,试十五人《诗》《论》于银台,得刘均、聂震等七 人於崇文院校勘大官供膳。

    景德元年黄夷简等上校勘新写御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德元年三月丁 酉,直秘阁黄夷简等上校勘新写御书凡二万四千 一百六十二卷,赐钱帛有差,校勘官刘均等授校理。” 先是,诏流内铨取选人内及第无过者以名闻,命陈 恕、杨亿试之,於崇文院校勘,大官供膳逾年乃毕,而 有是命。

    景德二年夏,幸国子监阅库书,幸龙阁阅六阁书,赐 高琼《经史》。冬,馆阁上《两库经史》。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夏五月戊申,幸国子监。 六月辛卯,高琼求板本经史,诏给之。 按《儒林邢昺 传》:“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板几何, 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馀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 从师业儒时,经句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 按《真宗实录》,景德二年四月戊戌,幸龙阁,阅太宗御 书,观诸阁书画。阁藏太宗御制御书并文集,总五千 一百十五卷。轴册下列《六阁经典》,总七千二百五十 八卷,目录三十卷,正经、经解、训诂、小学、仪注、乐书、《史 传》,总七千二百五十八卷,目录四百四十二卷,正史, 编年,杂史,史抄,故事,职官传记,岁时刑法,谱牒,地理, 伪史,子书,总八千四百八十九卷,儒家道书,释书,子 书,类书,小说,算术,医书,文集,总七千一百八卷,《别集 总集》,天文总二千五百六十一卷,兵书历书,天文占 书,《六壬遁甲》,太一气神相书,卜筮地理,二宅三命,选 日杂录,图画总七百一卷,轴册。古画上中品。新画上 品。又《古贤墨迹》。总二百六十六卷。上曰:“退朝之暇。聚 图书以自娱。”总二万九千七百十四卷又曰:“《龙阁书》屡经雠校,最 为精详,已传写一本,置太清楼,朕求书备至,故奇书 秘籍无隐焉。”

    按《玉海》,“景德二年六月乙未,赐殿前都挥使高琼《九 经》书疏、诸史各一部,从所请也。真宗尚儒术,故勋臣 宿将亦化焉。”本纪作辛卯此作乙未恐误十月,馆阁上所校《两库 经史书》。

    景德三年四月。幸崇文院观书籍。五月诏求逸书。八 月赐种放经史。十月御崇政殿观新校两库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三年四月丙子。幸崇文院观 图籍。赐编修官金帛有差。”

    按《玉海》:“景德三年五月庚辰,诏求逸书。八月甲戌,赐 右諌议种放太宗圣制御书《九经》《三史》义疏。十月乙 丑,御崇政殿,观三馆、秘阁校新两库子集书凡万二 千馀卷,赐校勘官器币,又赐宴崇文院。”

    景德四年三月,召辅臣登太清楼及玉宸殿观书。五 月,广秘阁。七月,赐交州𥟖龙廷书。八月,幸崇文院观 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 𥟖龙廷九经及佛氏书。八月壬寅,幸崇文院观书,赐 修书官器币。”

    按《玉海》:“景德四年三月乙巳,召辅臣对于苑中,登太 清楼,观太宗圣制御书及新写四部群书。上亲执目 录,令黄门举其书示之。总太宗圣制诗及故事墨迹 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经库二千九百一十 五卷,史库七千三百四十五卷,子库八千五百七十 一卷,集库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书共二万五千” 一百九十二卷。又出御制《太清楼新写御览书籍记》。 又东至玉宸殿,召辅臣至玉宸殿,盖退朝燕息之所, 帷帐无文采。历翔鸾、仪凤二阁,作五言诗,从臣皆赋。 殿在太清楼之东,聚书八千馀卷。上曰:“此唯正经,正 史屡经校雠,他小说不与。”其后群书又增及一万一 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二卷 “玉宸殿”盖上宴息之所,中施御榻帷帐,皆黄缯为之, 无文饰,东西聚书八千馀卷。

    按:《中兴书目》有《皇朝秘阁书目》一卷,十九门,六千七 百九卷,不知作者。景德四年五月己亥,广秘阁先是, 上谓辅臣曰:“国家搜访图书,其数渐广。臣庶家有聚 书者,皆令借目录参校。内府馆阁所有缺者,借本补 写,所得甚多。”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赐曲阜孔子庙经史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按《孔宜传》。大中祥符元年 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庙。行酌献之礼。二年三月又遣使赐太宗御书及九经书疏。三史藏于庙。令本 州选儒生讲说。按经史之赐本纪作元年列传作二年并存之以备参考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诏:“读非圣之书者严谴之。已镂 板文集,择官详看,可者录奏。”九月,召宁王元渥等于 龙图阁观《书目》。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春正月庚午,诏读 非圣之书及属辞泛靡者,皆严谴之。已镂板,文集令 转运司择官详看,可者录奏。”

    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丁丑。召宁王元渥等于 龙图阁观书目。”

    大中祥符三年,建龙图阁成,奉太宗御书及置四部 书籍,召近臣观之。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龙图阁,大中祥 符中建,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 曰述古殿。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 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 士、待制、直阁等官。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置,以杜镐为 之。”

    按《玉海》:“大中祥符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召近臣观龙 图阁太宗御书及四部书籍。又至阁西观画,命马知 节评之,书凡三万六千三百八十卷。”崇文院、龙图阁 皆有四部书。

    大中祥符四年,召丁谓、李宗谔等观内殿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十 月“戊辰。召修玉清宫使丁谓、李宗谔观内殿御书。因 命宴。”上作《观书诗》赐谓等。

    大中祥符五年,作《崇儒术》“《为君难》《为臣不易》”二论,刻 石国学。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辛酉,作《崇儒 术论》,刻石国学。” 按《陈彭年传》:“真宗谓之曰:‘儒术污 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则经籍道 息,汉盛则学校兴行。其后命历迭改,而风教一揆,有 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风寖微,太祖、太宗丕变敝 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导圣训,礼乐交举,儒术 化成,实二后垂裕之所致也。又,君之难,由乎听受,臣 之不易,在乎忠直。其君以宽大接下,臣以诚明奉上, 君臣之心,皆归于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 达理,先王之成宪,犹指诸掌,孰谓难哉’!”彭年曰:“陛下 圣言精诣,足使天下知训。伏愿躬演睿思,著之篇翰。” 真宗为制《崇儒术》,《为君难、为臣不易》二论示之。彭年 复请示辅臣,刻石国子监。

    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赐王旦已下《龙图阁书籍图画 目》《六阁图书赞》。十一月,赐御史台经史。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癸丑,赐御 史台《九经》诸史。”此以本纪居前故不复按月编次 按《玉海》,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庚戌,赐王旦已下《龙图 阁书籍图画目》《六阁图书赞》。 又云:“赐王旦等已下 御制御书《太宗圣文神笔颂》”、《龙图阁瑞物阁赞》《龙图 阁六阁图书赞》《太宗御制御书目录》《龙图阁瑞物阁 瑞宝目》《龙图阁书籍图画目》《响石铭》《太湖石铭》共八 轴,并石本,从所请也。 又云:“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 癸丑”,赐御史台《九经》《三史》《三国志》《晋书》。

    大中祥符七年三月,登太清楼观书。六月,始读《十一 经》、十九史,各赋诗三章。九月重校《九经》刻本。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三 月八日癸巳。赏花宴于后苑。登太清楼观书。特召知 杂御史预会。帝作御制赏花、《观书》二诗。从臣毕赋。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先是上每著诗 歌。间令辅臣、宗室、两制馆阁属和。而资政殿、龙图阁 学士、待制和尤多。至是遍咏经史。各赋诗三章。三司 谏官、御史或预赓载。其大礼成及酺会,则百僚并赋。 王旦等曰:“陛下非惟多闻广记,皆取其规鉴。其读《十 一经》也,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其 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 辛未。九月。”易《诗》重刻板本,仍命陈彭年、冯元校定。自 后《九经》及《释文》有讹缺者,皆重校刻板。

    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以监书赐昭应宫。四月,迁书于 崇文外院。十月,试选人入馆校勘。十二月,命王钦若 等提点抄写。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真宗时命三馆 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之龙图阁及后苑之太清楼。 而玉宸殿、四门殿亦各有书万馀卷。又以秘阁地隘。 分内藏西库以广之。其右文之意亦云至矣。已而王 宫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其仅存者迁于右掖 门外,谓之崇文外院。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常 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

    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丁亥,以监书赐昭应宫。 二月辛酉,又赐圣制文集。十月丙午,以丁珙为馆阁 校勘,令流内铨选有文学者赴馆阁校勘群书。十二 月甲辰,命枢密使王钦若提点抄写三馆秘阁书籍, 翰林学士陈彭年副之。初,馆阁以其夏四月壬申火多阙书,故命抄写。十月丙子,命吏部取选人先试判” 择可者,送学士院试诗、赋、论,命入馆校勘。三年,改官 京官,校勘三年,授校理。后校勘四年授校理,自晁宗 悫始。彭年请以直馆校理等为校勘官,又命学士晁 迥等选,宋绶等覆校。凡校勘官,校毕送覆校覆,校毕 送主判、馆阁官详校覆,命两制充覆、点检,皆有程课, 以考勤怠。

    按:《文献通考》:自建隆至祥符,着录三万六千二百八 十卷。八年,馆阁火,移寓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按玉

    海:大中祥符三年作“六千三百。” 《通考》作“六千二百。”

    大中祥符 年,献书者十九人,赐出身。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中献书 者十九人。赐出身。得万七百五十四卷。”

    天禧元年三馆置检讨校勘等员二月赐宗正寺经史八月侯惟哲等献太清楼无本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天禧初,令以三 馆为额。置检讨、校勘等员。检讨以京朝官充校勘,自 京朝幕职至选人,皆得备选。以内侍二人为勾当官, 通掌三馆图籍事。孔目官、表奏官掌舍各一人。又有 监书库内侍一人,兼监秘阁图籍。孔目官一人。 按《玉海》,天禧元年二月,赐宗正寺经史。以备修玉牒。 八月壬申,校勘所言:“学究侯惟哲、刘溥献《太清楼》无 本书各五百卷,请甄录。”从之。

    天禧二年九月,赐皇太子书。十一月,召群臣观书于 太清楼。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禧二年九月二 十三日丙子,召宗室近臣对清景殿,内出御制赐皇 太子元良述《六艺箴》各一卷,又以御览、《国史》《两朝实 录》《太宗御集》等书赐皇太子。十一月辛未,召群臣观 书于太清楼。”

    天禧五年,令国子监重刻《经》书印板。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禧五年五月辛 丑。令国子监重刻经书印板。以岁久刓损也。

    仁宗天圣三年夏四月丁丑诏三馆缮书藏太清楼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艺文志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常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归太清

    楼 按《陈从易传》,“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又 坐尝课校太清楼书,字非伪误,而从易妄判窜之,降 直史馆。”

    按《玉海》,初,祥符中补写三馆书,借太清本多损蠹,遂 留为三馆正本,副写还之。天圣三年四月丁丑,写成 万七千六百卷,归于太清楼。“六月丙辰,陈从易等以 校太清楼所藏《十代兴亡论》,妄加涂窜,降职。”宝元、嘉 祐屡观书于此。

    天圣四年,侍读学士宋绶录《经典》诸书资孝养、补政 治者,以备帝览。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四年闰五月, 侍读学士宋绶录惟《皇诚德赋》《孝经》《论语要言》《唐太 宗帝范》二卷、开元中杨浚《圣典》三卷、杨相如《君臣圣 理论》三卷以进。”时帝好儒学,太后命绶择前代文字 资孝养、补政治者,以备帝览故也。

    天圣八年九月三日,重刻《〈诗》《书〉二经释文》。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天圣九年二月,赐青州学《九经》。冬,新作,崇文院募写 书史。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九年二月癸 亥。赐青州学“九经。”

    按:《文献通考》:“天圣九年冬,新作崇文院,馆阁复而外 院废。时已募写书史,专事完缉。”

    明道元年七月甲戌赐寿州州学九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明道二年五月庚寅,赐大名府学《九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景祐元年闰六月命张观等编排三馆秘阁书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祐元年闰六月 辛酉。“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编排三馆 秘阁书籍。判馆阁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覆视 之。” 又云。“景祐元年闰六月以三馆秘阁所藏有缪 滥不全之书。辛酉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 祁将馆阁正副本书看详。定其存废、伪谬重复并从 删去。内有差漏者,令补写校对,仿《开元四部录》约《国 史·艺文志》著为《目录》,仍令翰林学士盛度等看详”,至 是上之。庚寅,以提举张观、宋庠、王尧臣及冠卿、稹并 加阶封,编修吕公绰等进职。《崇文目》有目录十九部, 一百七十九卷,始于《符瑞图》目一卷,终于学士院杂 撰目一卷。

    景祐二年,置崇政殿说书,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张观 等上所编经史八千馀卷。四月赐楚州学九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崇政殿说书掌 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学士侍从有学术 者为侍讲、侍读,其秩卑资浅而可备讲说者,则为说书。仁宗景祐元年正月,命贾昌朝、赵希言、王宗道、杨 安国并为崇政殿说书,日轮二员祇候。初,侍讲学士 孙奭年老乞外,因荐昌朝等,至是,特置此职命之。 按《玉海》:“景祐初,命翰林学士张观、制诰李淑、宋祁编 四库书判,馆阁官覆视录校。二年,上经史八千四百 二十五卷。四月戊辰,赐楚州学九经。”

    景祐三年,诏馆阁求逸书。张观上所编《子集》万二千 三百六十六卷。

    按:《宋史仁宗本纪》:“景祐三年五月庚辰,购求馆阁逸 书。”

    按《玉海》,“五月,遣使求馆阁逸书。景祐初,命张观等编 四库书。二年,上经史;明年,上子集万二千三百六十 六卷,差赐官吏器币。就宴辅臣、两制、馆阁官,进管勾 内侍官一等。”

    宝元元年正月诏详定禁书三月编资善堂书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宝元元年正月丙 午,学士院言,“奉诏详定阴阳禁书,请除孙吴子、《历代 史》《天文律历》《五行志》并《通典》所引诸家兵外,馀悉为 禁书。”从之。学士院司天监定系禁书籍十四门,为目 录一卷。三月癸丑,命贾昌朝、王宗道编排资善堂书 籍。四月癸未罢之。

    宝元二年。令崇文院以贾昌朝《群经音辨》。雕印颁行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群经音辨》。天章阁 侍讲贾昌朝撰进。宝元二年十一月三日。令崇文院 雕印颁行。

    庆历元年编四库书为崇文总目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仿《开元四部录》 为《崇文总目》,书成,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 按《王洙 传》:“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判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成, 迁工部员外郎。”

    按:《玉海》初购求逸书,复以书有谬滥不完,始命定其 存废,因仿《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庆历初成书凡 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 录者。

    按《文献通考》:“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学士王尧 臣等上新修《崇文总目》六十卷,其书总数凡三万六 千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 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 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 禁中。”按前作六百六十九卷此作六千六十九卷并存以俟考

    尧臣与聂冠卿、郭稹、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撰。以四馆书并合著录。《中兴书目》云六十六卷。尝考《国史志》,《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序录》一卷,多所谬误。《长编》云“《总目》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

    庆历四年冬十月丙申,命范仲淹提举三馆、秘阁缮 校书籍。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六年,赐皇侄宗望《全监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庆历六年八月。皇 侄宗望献所为文。赐全监书。

    皇祐元年所鑴石室十三经毕幸资善堂观先朝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 所鑴,故《周易后书》“广政十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二十 日,惟《三传》至皇祐初方毕。”故《公羊传后书》“大宋皇祐 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周易》 孙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毛诗》张绍文书,《周礼》孙羽 吉书,《仪礼》张绍文书,《礼记》张绍文书,《春秋经传》《公》《谷》 不题书人,《论语》《尔雅》,张德钊书;《孝经》《孟子》不题书人。

    又云:“七月壬子,幸资善堂,作诗堂中,观先朝赐书。”

    皇祐三年,诏杨安国等撰《五经精义》。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三年,诏杨安 国等以《五经正义节解》为书,令先撰序及名。丁酉,安 国等请名曰《五经义宗精义枢要》。诏以《五经精义》为 名。十二月乙酉,御延和殿,安国等上《五经精义序》进, 读毕,赐茶而退。辛酉,降付迩英阁。

    皇祐四年,杨安国等上《周易》《尚书》《二经精义》。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四年六月壬 寅。“延和殿侍讲学士。上《五经精义》。《周易节解》二十卷。 十一月甲寅。御迩英阁侍讲。上《尚书节解》三十卷。” 皇祐五年杨安国上《礼记》《春秋》二经精义。又命丁度 等修纂《五经精义》。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五年四月癸 卯。上《礼记节解》九十卷。十月甲寅。上《春秋节解》八十 卷。仁宗又命侍读丁度等修纂《五经精义》《周易精解》。 度等言:“《诗》《书》凶服及《春秋》贼乱。皆旧所不讲。今去留 系上旨。”上曰:“先王吉凶之制。百代所遵。不可以俗忌 而简去。《春秋》丧乱之事。皆有善恶鉴戒。人主所宜知 也。”亦当存之。又曰:“先儒于经籍有一字之误者。朕未 尝有所改易。以正经之义而删去邪。”

    ====至和二年三月判国子监王洙言刋立石经乞促近====限毕工。八月,命皇侄克继书《石经》以上。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宗室魏悼王廷美传》:“克 继善楷书,尤工篆隶。宗正荐之,仁宗亲临试,及令临 蔡邕古文法,写《论语》《诗》《书》,诏与朝士分隶石经。帝曰: ‘李阳冰唐室之秀,今克继朕之阳冰也’。”

    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 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 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刋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孝 经》刋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 权罢。”从之。八月十六日,命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继 书国子监石经以上

    嘉祐三年杨绘献所撰经书十卷命为集贤校理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三年。杨绘献 《书意诗旨春秋辨要》十卷。闰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为 集贤校理。

    嘉祐四年,令陈襄等编定《四馆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馆阁编定书籍官, 以秘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苏颂、馆阁校勘陈 绎,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而编定之。初,右正言 吴及言:“祖宗更五代之弊,设文馆以待四方之士,而 公相率由此进,故号命风采,不减汉唐。近年用内臣 监馆阁书库,借出书籍,亡失已多。又简编脱落,书史 补写不精,非国家崇乡儒学之意。请选馆职三两人, 分馆阁吏人编写书籍,其私借出与借之者,并法坐 之。仍请求访所遗之书。”因命抗等,令不兼他局,二年 一代之。六月己巳,又益编校官,每馆二员,给本官食, 公使十千。及二年者,选人京官除馆阁校勘,朝官除 校理。 又云:遂用黄纸写印正本,以防蠹败。又选京 朝官、州县官四人编校,二年迁馆职,阙即随补。 嘉祐五年八月壬申,诏求《逸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玉海》,嘉祐五年八月“壬申,诏秘府书视《开元录》多 遗轶,开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诏曰:‘国初承五代之后, 简编散落,三馆聚书,仅才万卷。其后平定列国,先收 图籍,亦尝分遣使人,屡下诏令,访摹异本,校定篇目, 听政之暇,无废览观。然比开元,遗逸尚众,宜加购赏, 以广献书。中外士庶,并许上馆阁阙书卷,支绢一疋, 五百卷与文资官’。”

    嘉祐六年六月,诏搜访遗书。十二月,三馆秘阁上所 写黄本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六年六月,开 献书之路,诏诸道搜访。《中兴书目》有《嘉祐搜访阙书 目》一卷,首载“六年六月求遗书”,或云四馆之职,历差 陈洙至王安国十六人,熙宁中罢局,十二月辛丑,三 馆秘阁上写黄本书六千四百九十六卷,补白本书 二千。一云一千九百五十四卷二十二日“壬寅遣中使诏 中书枢密院。”宰相韩琦以下合三馆、秘阁官属四十一人赐 宴,以嘉其勤。宴崇文院刻石记于院之西壁先是,《崇文白本书》岁久 多蠹,又多散失,置官校正,补写别本,亦以黄纸,以绝 蠹败。至是上之。其编校官、昭文馆、职方员外孟询。一作 向大理评事赵彦若,史馆集贤校理窦卞,太平司法 参军曾巩,集贤院国子监直讲钱藻,秘阁馆阁校勘 孙洙,国子监直讲孙思恭,校小学,太常博士张次立。 嘉祐七年三月,诏欧阳修提举三馆、秘阁书籍。四月, 诏赐夏国主《九经》。六月,秘阁上补写书籍。十二月,召 侍臣讲读经史。

    按《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七年四月己丑,夏国主谅祚 进马,求赐书,诏赐《九经》,还其马。 按《英宗本纪》,仁宗 嘉祐七年十二月己已,初御迩英阁,召侍臣讲读经 史。 按《夏国传》,嘉祐六年上书,自言慕中国衣冠,明 年当以此迎使者。明年献方物,表求太宗御制诗草 隶书石本,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 宋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所献马。

    按《玉海》,嘉祐七年三月辛酉,诏参知政事欧阳修提 举三馆秘阁写校书籍,仍诏两制详看天下所献遗 书。六月丁亥,秘阁上补写御览书籍。先是,判阁欧阳 修言:“秘阁初为太宗藏书之府,并以黄绫装潢,谓之 太清本,后多宣取入内,请降旧本补写之。”遂诏龙图、 天章、宝文阁、太清楼管掌内臣,检所缺书录,上于门 下省誊写,至是上之,赐判阁范稹及管掌补写银绢 有差。十二月,诏以所写黄本一万六百五十九卷、黄 本印书四千七百三十四卷。总一万五千三百九十三悉送昭文 馆,《七史》板四百六十四卷,送国子监,以较勘功毕,明 年,遂罢局。

    嘉祐八年五月,安国公受《经》于东宫。安国公即神宗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神宗本纪》。嘉祐八年。英 宗即位。授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是年五月壬戌。受 经于东宫。

    英宗治平三年五月赐王师约经籍

    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王审琦传》:“克臣子师约, 字君授,英宗欲求儒生为主婿,命宰相召克臣谕旨令师约持所为文至第。明日献赋一编,即坐中赋《大 人继明诗》,遂赐对,选为驸马都尉,尚徐国公主面”睗 玉带,又赐《九经》笔砚,勉之进学。

    按《玉海》:“治平三年五月十九日,王师约选尚公主,又 出经籍及纸笔砚墨赐之。”

    治平四年十月,召侍臣讲读经史。

    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神宗本纪》,治平四年十 月己酉,“初御迩英阁,召侍臣讲读经史。”

    神宗熙宁元年诏自今试馆职专策以经史诏国子监取士专用经术置库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秘阁注》:英宗谓 辅臣曰:“馆阁所以育隽才。比选数人出使无可者,岂 乏材耶?”欧阳修曰:“今取材路狭,馆阁止用选人编校 书籍,故进用稍迟。”上曰:“卿等各举数人,虽亲戚世家 勿避。”于是宰相琦、公亮、参知政事修概各荐五人。未 及试。神宗登极,先召试诗赋,而开封府界提点陈汝 义别以奏对称旨,预试。于是御史吴申言:“试馆职者, 请策以经史及世务,毋用辞赋。”遂诏自今试馆职,专 用策论。 又《国子监志》:“熙宁初,诏用经术取士,广阔 黉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隶籍有数, 给食有等,库书有官。”

    熙宁二年,置崇文校书。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秘阁注》:“熙宁二 年置崇文校书,始除河南府永安主簿。邢恕乃诏自 今应选举可用人并除校书,候二年取旨除馆职官。 五年以隶秘书省。”

    熙宁三年,命李清臣等校观文殿《御览》书籍。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熙宁四年,宋敏求言:“三馆、秘阁书类多讹舛,乞以次 校正。”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熙宁四年,集 贤院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言。前代崇建册府。广收 典籍。所以备人君览观。以化成天下。今三馆秘阁各 有四部书外,经史子集其书类多讹舛。累加校正,尚 无善本。盖逐馆几四万卷。校雠之时务存速毕。每帙 止用元写本一册校正而已,更无兼本照对。第数既 多。难得精密,故藏书虽冨,未及前代。欲乞先以《前汉 书艺文志》所载者,广求其本,令在官供职官重复校 正。校正既毕,然后校后汉时诸书。”窃缘战国以后及 于两汉,皆是古书,文义简奥,多有脱误,须得他本参 定。乞依昨来“《十七史》例,于京师及下诸路藏书之家 借本誊写送官,俟其已精,方及魏、晋,次及宋、齐,至唐 则分为数等,取其堪传者则校正,庶几秘府文籍,得 以全善。事虽不行,然补写校定,访求阙遗,未尝废也。” 熙宁七年,置补写所,命三馆秘阁编校。郭有直所献 书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熙宁七年置“补写 所,国朝三馆书,直馆官校对,及收诸国图籍实馆阁, 或召京朝官校之,皆题名卷末。”

    按:《中兴书目》:“熙宁七年,国子监书总一百二十五部, 今存《书目》一卷。”

    按《文献通考》:“熙宁七年,命三馆秘阁编校所看详成 都府进士郭有直及其子大亨所献书三千七百七 十九卷,得秘书所无者五百三卷。诏官大亨为将作 监主簿。自是中外以书来上,凡增四百四十部,六千 九百三十九卷。”

    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书》《周礼新义》于学 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 《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 又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 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能得,自名一说,先 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 戏目为断烂。”《朝报》。 按《邹浩传》,有请以王安石《三经 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遂止。 按《汪澥传》,“少 从胡瑗学《易》,又学于王安石,著《三经义传》。澥与其议, 又首传其说。”

    按《玉海晁氏志》:“《新经周礼义》,王安石撰,二十二卷。熙 宁中,设经义局,安石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不解《考 工记》。安石以其书理财者居半,爱之如行青苖之类 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创新法,尽傅著 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其党绍述,期尽行之,久之,祸难 并起。

    元丰三年以崇文院为秘书省经籍图书以秘书郎主之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神宗改官制,遂 废馆职,以崇文院为秘书省,秘阁经籍图书以秘书 郎主之,编缉校定,正其脱误,则主于校书郎。”

    按,《文献通考》:“元丰三年,改官制,废馆职,以崇文院为 秘书省刋写,分贮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经籍图 书,以秘书郎主之,编缉校定,正其脱误,则校书郎、正字主之。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 制以上官毕赴。”

    元丰八年十二月,开经筵,讲读《经史》。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哲宗本纪》,元丰八年十 二月壬戌,开经筵,讲《鲁论》《三朝宝训》。 按《邢恕传》:“恕 内怀猜猾而外持正论,尝于经筵读宝训,至仁宗谕 辅臣,以为人君当修举政事,则日月薄食,星文变见, 为不足虑。恕言仁宗之旨虽合于荀卿书,然自古帝 王,孰肻自谓不修政事者,如此则天变遂废矣。”帝嘉 纳之。

    哲宗元祐元年以程颐为崇政殿说书赐奉圣公孔宗翰国子监书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元年三月“辛已,以程颐为崇 正殿说书。” 按《孔宗翰传》:“元祐初,诏改衍圣公为奉 圣公,不领他职,给庙学田万亩,赐国子监书,以诲其 子弟。”

    元祐二年,秘书省别造《补写书目》。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元祐二年六月八 日,秘书省言,“补写秘阁黄本,以崇文总目比校,别造 书目。”八月,罢补写书籍局。

    元祐四年,秘省请以唐朝旧书别藏馆阁。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元祐四年五月,“秘 省言,江南四川荆浙等书,先朝等收取入馆,今散失 将尽,欲贮于下库,内有唐朝旧书,别藏馆阁。”

    元祐五年,置校对《黄本》官员,诏定校雠之课。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元祐五年,置集 贤院学士并校对黄本书籍官员。十月诏礼部、本省 长贰定校雠之课,月终具奏。”

    按:《文献通考》:元祐中,诏“秘书省见校对黄本书籍,可 添一员,以选人秦观充黄本书郎,嘉祐中写印正本。”

    绍圣初复罢不置

    元祐七年,高丽献书,多异本,诏校正副写,藏太清楼、 天章阁。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元祐七年五月十 九日。秘书省言。高丽献书多异本。馆阁所无。诏校正 二本。副写。藏太清楼天章阁。

    元祐八年,苏轼言“高丽使买书籍,宜却其请。”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八年二月辛亥,礼部尚书苏 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宜却其 请。”不许。省臣许之。轼又疏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 “书籍曾经买者听。”

    绍圣元年闰四月,罢《校对》黄本。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秘阁注》:“元祐五 年,置校对黄本书籍官员。”

    绍圣初,罢易集贤校理为秘书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