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三百二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卷目录

     经籍总部汇考一

      上古伏羲氏一则 神农氏一则 黄帝一则 三皇总一则 五帝总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后氏总一则

      商总一则

      周总一则 敬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高帝一则 文帝二则 景帝二则 武帝建元一则 元光一则 元朔一则 天汉

      二则 昭帝始元一则 宣帝本始一则 地节一则 元康二则 甘露二则 黄龙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成帝建始二则 河平二则 哀帝建平二则 平帝元始三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五则 明帝永平四则 章帝建初五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三

      则 安帝永初一则 元初一则 延光一则 顺帝永建一则 阳嘉一则 永和二则

      质帝本初一则 桓帝建和一则 延熹一则 灵帝熹平二则 光和一则 献帝初平一

      则

    经籍典第一卷

    经籍总部汇考一

    上古

    太昊伏羲氏始作八卦造书契

    按《易经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 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本义王昭素曰:“与地之闲”,诸本多有“天”字。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本义明决之意。大全朱子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天下事有古未之为,而后人为之固不可无者,此类是也。” 进斋徐氏曰:“上古民淳事简,事之大小,唯结绳以识之,亦足以为治。至后世风俗媮薄,欺诈日生,而书契不容不作矣。书,文字也。契,合约也。言有不能记者,书识之;事有不能信者,契验之。取明决之义。盖《夬》乃君”子决小人之卦。而造书契。亦所以决去小人之伪。而防其欺也。

    按《礼记礼运。河出马图》。

    正义按《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

    按《史记三皇本纪补》:“伏羲氏生有圣德,仰则观象于 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按《通鉴外纪》:“伏羲氏造八卦,始作三画,以象二十四 气,因而重之,爻象备矣。”

    按《古史考》:“庖羲作卦,始有筮。”

    炎帝神农氏演八卦作连山著神农诸篇

    按《周礼春官》:“太上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皇甫谧《记》云:“夏人因炎帝曰连山。”

    按:《史记索隐》“炎帝重八卦,为六十四爻。”

    按《汉书艺文志》:“《神农》二十篇,《神农兵法》一篇,《神农大 幽五行》二十七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神农 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按上古之书真赝莫辨虽前史载之亦多疑其为后人假托之

    言,然观《连山》《本草》、方书等皆有左验,则当时之著书信矣。特后世所传,多非其旧尔。姑存其概,以著经籍之始。至《路史》称天皇氏有灵书八会,注引《真诰》八会,文章之祖,为龙凤之章,云篆之迹,其说尤荒诞,不足据,入于外编。今但以伏羲氏有书契之后为断。

    按《三国志魏少帝本纪》: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 太学,问诸儒曰:“《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 曰:“包牺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 名曰连山。似山出纳气,连天地也。”

    按:《路史。炎帝纪》:“炎帝神农氏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 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 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 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 之卦也。故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爰问于太乙 小子,稽太始,说玉册,著其本草,乃立方书。音虫。复也。 按《玉海》。神农重卦说注。京房引夫子曰。神农重乎八 纯。

    黄帝轩辕氏得河图洛书作归藏着书置史

    按《周礼春官》:“太上掌三《易》之法,二曰《归藏》。”

    杜子春云:“《归藏》黄帝。”

    按《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 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也。”雾既降,游于洛水之上,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按:《汉书艺文志》:“《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黄帝太素》二十篇,《黄帝说》 四十篇,《黄帝》十六篇,《图》三卷,《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黄帝阴阳》二十卷,《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杂子步引》 十二卷。”按黄帝书篇尤多假托尤众犹今之所谓三坟虽明知出于后人之手亦不欲没其名以

    存古之遗意尔

    按:《晋书天文志》:“黄帝受《河图》,始明休咎。”

    按:《通志》《苍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苍颉北海墓中, 土人呼为“藏书室。”

    按《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于 是正乾坤,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 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又曰归藏氏。” 按《列子·力命》篇:黄帝之书六。

    按:《说文》:“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吭之迹,初造书契。”

    按苍颉为黄帝史官艺文志又有孔甲盘盂二十六篇亦云孔甲黄帝史

    三皇之世有三坟之书

    按《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按《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左史倚相趋过。 王曰:“是良史也,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按《书经》孔安国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 大道也。”

    按毛渐《三坟序》,《春秋左氏传》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 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叙书,谓伏羲、神农、黄帝之 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汉书艺文志》录古书为详,而 《三坟》之书已不载,岂此书当汉而亡与?元丰七年,予 奉使西京,巡按属邑,历唐州之泌阳,道无邮亭,因寓 食于民舍,有题于户《三坟》书,某人借去,亟呼主人而 问之,曰:“古之《三坟》也。某家实有是书。”因命取而阅之, 《三坟》各有传,《坟》乃古文,而《传》乃隶书。观其言简而理 畅,疑非后世之所能为也。就借而归录,间出以示好 事,往往指为伪书。然考《坟》之所以有三,盖以山、气、形 为别。《山坟》言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谓之《连山》;《气坟》言 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谓之《归藏》;《形坟》言天地日月、山 川云气,谓之乾坤。与先儒之说,《三坟》特异,皆以义类 相从,曲尽天地之理。复有《姓纪》《皇策》《政典》之篇,文辞 质略,信乎上古之遗书也。引《征》引《政典》曰:“先时者杀 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孔氏以为夏后为政之典籍, 颇与《书》合,岂后人之所能伪耶?世人徒以此书汉时 已亡,非后世所宜有。且《尚书》当汉初重购而莫得。武 帝时方出于屋壁间。讵亦可指为伪哉?予考此书。既 笃信之。将以诒诸好事君子。故为之叙云。按今所传三坟书真

    伪,未有确据。以《周礼》《左传》所云,姑识于此,以示传疑之意。

    五帝之世有五典之书有五帝之史

    按《书经》孔安国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 典,言常道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讨论坟典,断自唐 虞。”

    按:《三国吴志薛莹传》:“右国史华核上疏曰:五帝三王 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

    陶唐氏

    帝尧陶唐氏颁历书受河图作尧戒一卷得古诗于童子

    按《书经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 授人时。”

    蔡传《历》,所以纪事之书。

    按《礼记礼运》河出马图。

    正义案《中候握河纪》:“尧时受河图,龙衔赤文绿色,形象马。”

    按《隋书经籍志》“《尧戒舜禹》一卷。”见谶纬

    按《列子仲尼篇》:“‘尧治天下五十年,游于康衢,闻儿童 谣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问 谁教为此言’?儿童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 诗也’。”

    按:韦续,字源尧,因灵龟负图作《龟书》。

    按《玉海》,“尧即政七十年,受《河图》。”

    有虞氏

    帝舜有虞氏命官职典礼乐歌诗著书受图置史

    按《书经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正义此时秩宗,即《周礼》之“宗伯”也。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按《尚书释文》,“《虞书》凡十六篇,十一篇亡,五篇见存。” 按《尚书正义》,《尧典》虽唐事,本虞史所录,以五帝之末, 接三王之初,由舜史勒成一家,可以为法。上取尧事, 下终禅禹,皆舜史所录。按大戴礼云伯夷虞史岂以秩宗而兼为史官者耶 按《尚书大传》:“舜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

    按《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王肃曰:“《南风》,育养之诗也

    按《玉海》,“舜在位,得益地图,遂广黄帝九州为十二州。”

    按玉海引帝王世纪及集仙录皆言西王母慕舜德献益地图其说近诞至云广九州为十二州则益地图之说殆非无据兹削其诞者存其足据者以为考古者之一证云

    夏后氏

    夏后氏有《夏书、政典》《夏易》《洛书小正》《大山海经》诸 书。

    按:《尚书禹贡》蔡传,“夏禹有天下之号也。《书》凡四篇。《禹 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 引征政典。”

    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政治典也。

    《五子之歌》有典有则。

    “典”,谓经籍。

    《洪范》“天锡禹。”《洪范》九畴。

    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之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正义《汉书》谓为九章,刘歆以为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按《周礼春官》“太上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订义郑锷曰:《连山》以艮为首,夏人之易,其卦艮上艮下,故曰“连山”,言如山之相连也。

    按《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 征也,吾得夏时焉’。”

    郑元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

    按:《史记夏本纪》。“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按《汉书艺文志》。大三十七篇。见杂家

    “《传》言禹之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师古曰:古“禹”字。

    《山海经》十三篇。见形法

    按:《帝王世纪》:“禹观于河,始受图。”

    按《论衡》,“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 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殷有《商书》《商颂》《商易》诸书。

    按:《书经汤誓》蔡传:“契始封商,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 十七篇。”

    按:《诗经商颂朱子集传》:“契为舜司徒,而封于商,传十 四世而有天下。其后武王封微子启于宋。其后政衰, 商之礼乐曰以放失七世。至戴公时,大夫正考甫得 《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至孔子编《诗》 而又亡其七篇。然其存者亦多阙文疑义。”

    按《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二曰《归藏》。”

    订义郑锷曰:“《归藏》以坤为首,商人之易,其卦坤上坤下,故曰《归藏》。”言如地道之包含万物所归而藏也。

    周制,天官之属,司书掌版图。地官司徒掌建邦土地 之图,以六艺教万民。春官之属,大师掌六诗,大卜掌 三易,大史等掌内外古今之书。秋官之属,小行人掌 五物,各为一书。又命乐正等立《诗》《书》《礼》《乐》之教,以造 士。

    按《周礼天官》司书“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 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

    《司书》“主会计之簿书”者,书,册籍也。“邦中之版以考人民之数,土地之图以考邦国之数。”然司书但掌其书而已。

    《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 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 地域广轮之数,辨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封沟之,设其社 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 社与其野,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 曰《九数》。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瞽 蒙、讽诵。《诗》,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大卜掌三 《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有四。

    杜子春云:“连山宓牺,《归藏》黄帝。”《近师》皆以为夏殷、周。订义郑锷曰:“《周易》以干为首,周人之《易》,其卦乾上乾下,名曰周易,如天覆无不周,而变易无穷也。”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 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 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

    合解大史,史官之长,主藏书者。六典,大师掌之,大史助之。法即八法,则即八则,盖大史以掌书为职,典法则之书,皆其所职焉故也。凡邦国官府都鄙,有争其旧典是非者,必就大史考之。不信大史之法,则以刑治之。一云与其所藏不合者,则治以刑也。约,盟誓也。剂,券书也。皆藏其书于大史也。贰犹副也。约剂之书,其正在《六官》,其副在《大史》。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郑司农云:“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是也。史官主书,故韩宣子聘于鲁,观书。太史氏《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及国令之贰。”

    合解“上所制而下守之为法,上所命而下禀之为令”,皆著之于《书》,“内史”则掌其副贰也。

    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诸侯凡事有书,奏白于王,内史读示王。

    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合解王言之出为命,如后世之制诰,内史书于策而颁之,又书副本而藏之,以待有所考也。

    外史,掌书外令。

    《王令》下畿外。合解《外令》谓王命颁于外国者。

    掌四方之志。

    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掌三皇五帝之书。

    订义李嘉会曰:“《书断》自皇帝以下,大道常道所可备记者,此后凡有书,莫不兼掌,夏、商、周所记,不言可知。” 王昭禹曰:“上以考古昔之所行。” 黄氏曰:“必掌皇帝书者,凡王之命皆当联次于《尚书》也。汉御史掌兰台秘书,其遗意也。”

    掌达书名于四方。

    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订义黄氏曰:“皇帝书名在四方久矣。何以达?为?朝廷常有书。《周书》自《泰誓》之后皆是,至东迁犹有书四方,未知朝廷制作之意,故以其名达之。” 王氏曰:“书名者,字也;字所以正名百物,故谓之名。” 郑锷曰:“四方言语不同,上世音读与后世亦异,将欲使天下诵读之际,无东西南北之讹,无古语今言之异,则书之名不可以不”达,达之于四方,欲使之皆同也。《大行人》九岁谕书名,盖《外史》达之九岁之久,虑其不一,又使行人谕之。 愚案:黄氏以“书名”为古书,达其名以广帝王之道。王氏以“书名”为今之字书,亦通,但与上下文恐不相协。

    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书“王令”以授使者。 订义王昭禹曰:“以书使于四方,外史书其令,则掌外令故也。” 黄氏曰:“令犹今言制、敕也,书犹今言制、书、敕、书也。” 易氏曰:“亦所以明王政之所从出。” 郑锷曰:“书名既正,道德乃一,风俗乃同。其有不同,遣使以正之,因书而使,故曰‘以书使四方也。书其书、使之令以为证,知其国书名之不正,天子曾遣使以正之’。” 愚案:古者邦国之书皆锡于王。其国已有此书,惟达其名,使天下知一人所重者在此;其国未有此书,若遣使以颁之,必书其令,使天下知一人所锡者在此。于是邦国无私书,天下无异学。

    《御史》掌赞书。

    王有命,当以书致之,则赞为辞,若今《尚书》作诏文。合解御犹侍也。侍御于君之史官也。有王命,则赞内史、外史而书之。

    《秋官》小行人掌五物者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 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 慝、犹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 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 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通考马端临曰:“按成周之时自太史以至小行人,皆掌官府之典籍者也,其名数亦多,今除《宝训》及《太平六典》之外,亦无考者矣。”

    按《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书》《诗》《礼》《乐》, 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文王世子》: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 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 在上庠。”

    敬王之世孔子序书传礼记删诗正乐赞易修春秋著孝经

    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年六十三,鲁哀 公六年也。孔子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终不能 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 秦穆,编序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夏殷所 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太 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 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 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 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 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 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 徒,颇受业者甚众。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 氏车子锄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 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君子病没世而名 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 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 亲周,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 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寔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 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 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 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 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 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按春

    秋,鲁哀公六年,为敬王三十一年。哀公十四年,为敬王三十九年。

    按《孝经纬》: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 人伦之行在《孝经》。”

    按《文献通考》:“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籀之繁文,惧览者 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 而备《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 《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焚书偶语诗书者弃市

    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 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 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 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 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 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 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 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 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 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 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 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 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 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 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 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 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工 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 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 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

    按《史记高祖本纪》。不载 按《汉书高祖本纪》云云。 惠帝四年三月甲子。除挟书律。

    按《史记惠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惠帝本纪》云云。

    文帝 年始置五经博士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 按《后汉书翟酺传》: “初,酺之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武帝 大合天下之书,而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 子万数。”

    武帝建元五年,始置《五经》博士。文帝时,未遑庠序之事。酺之此言,不知何据。按注虽云云然史记儒林传申公韩生等皆孝文时为博士则酺言已有据但本纪失载耳

    按:扬子《法言学行》篇:“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 可乎?”

    宋注《书》谓诸传记之书,“经”谓五经。汉文帝以《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博士,列学科而已,故云“世不尚。”

    文帝 年,诏使晁错往,伏生受《尚书》以治《诗》,申公及 韩婴为博士以治《礼》,徐生为礼官大夫。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 按《史记晁错传》:“孝 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按《儒林传》:“伏生者,济南 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 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 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 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 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 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韩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韩生》推诗人之。

    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

    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 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 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 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 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 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而瑕 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 氏焉。

    按《汉书楚元王传》:“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 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 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 博士书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 而已。”

    景帝 年得古文经传于孔子旧宅壁中

    按:《史记》《汉书、景帝本纪》皆不载。 按《汉书鲁恭王传》, “鲁恭王馀,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三年徙王。鲁王 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 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按《艺文志》:“武 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 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 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 按《刘歆 传》, 歆移博士书曰:“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 远矣。”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 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 所修皆古文旧书。按本传恭王于景帝三年即徙王鲁好治宫室则坏宅必景帝时事

    至元朔元年,其子安王已嗣位,年表可稽。《艺文志》以为武帝末始坏孔子宅,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计元朔元年,武帝始在位十三年,安得谓武帝末乎?自以本传景帝时为正,后人多以为武帝时者,以武帝天汉之后,孔安国献《古文经传》,故误以孔壁之坏,亦此时事耳。其实未深考也。

    按《晋书卫恒传》:“汉武时,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春秋》 《论语》《孝经》。时人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 藏,希得见之。”

    按郑樵《六经奥论》,鲁共王献古文,此一项得于孔壁 者,尽系古文,藏于秘书。至刘歆校书,乃出古文《论语》 二十一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为一篇,有两:《子张》与 《鲁论》同。古文《尚书》十六篇,古文《孝经》二十一篇,《庶人》 分为二,《曾子》《敢问》分为三,又多《闺门》一章。古文《左氏 春秋》。古文《礼》五十六篇,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礼》同, 乃《仪礼》,馀三十九篇乃《逸礼》。按汉晋传志所举书目多寡互异郑樵总而计

    之,颇便观览。共王献书事,《史传》亦未言及。郑樵之说,必有所据,从之。

    景帝 年。以治经辕固生、董仲舒、胡毋生为博士 按《史记》《汉书。景帝本纪》皆不载 按《史记儒林传》。“清 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胡。

    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 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武帝建元五年春始置五经博士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 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按《刘 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曰:‘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 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 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 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按《儒 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 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 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 然也。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

    元光元年五月诏策贤良董仲舒公孙弘等以经术进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光元 年五月,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业察 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 弘等出焉。 按《循吏传序》:孝武之世,以化治称者,唯 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 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元朔五年夏六月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经典遗逸者置博士弟子员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朔五 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 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 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 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 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按《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 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 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 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

    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
    考证
    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

    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 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 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 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 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 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 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 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 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 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 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 而请诸不称者罚。”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 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 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以文 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 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 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 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 属备员。请著功令,他如律令。”制曰:“五可。”自此以来,则公、 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按《汉书儒林传序》:“及窦太后崩,武安田鼢为丞相,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 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弘为 学官,悼道之郁滞,迺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 民以礼,风人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 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 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师古曰:“举遗,谓经典遗逸者,求而举之。”

    按《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 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 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 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穪曰: ‘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 传说,皆充秘府。 按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 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外则有 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天汉 年孔安国献古文经传藏于秘府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 按《汉书刘歆传》,歆 《移太常博士书》曰:“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 古文于坏壁之中。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 卒之难,未及施行,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武帝   年,河间献王得古文经传献于朝。”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 按《汉书河间献王 传》:“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 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 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 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 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 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 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 术,造次必于儒者。

    按郑樵《六经奥论》,“河间献王献书”,此一项乃献王好 古,收拾藏之秘府。武帝未立学官,亦未显于世。《乐记》 二十四卷,与毛公及诸子言乐者作《乐记》《周礼》六篇, 不出屋壁,乃李氏献五篇,献王足以《考工记》《毛诗》毛 苌为河间博士,自谓子夏所传,献王虽献于朝,未立 学官。《孝经》今之《孝经》是献王得。颜芝本献之《礼记》一 百三十一篇。《古经礼》五十一篇,出鲁淹中,即孔壁注, 见《鲁共王》。

    武帝 年,张汤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 按《史记张汤传》。“是 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 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诏以经学未明令三辅太常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六月诏曰:‘朕以眇身,获 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 各二人,式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按《儒林传序》:“昭帝 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

    宣帝本始三年以授经帝师韦贤为丞相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史记孝昭以来功臣侯 者补传》:“韦贤,家在鲁,通《诗》《礼》《尚书》,为博士,授鲁大儒, 入为昭帝师。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

    地节三年选授皇太子经以孔霸迁詹事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

    按《汉书宣帝本纪》,地节三年四月戊申,立皇太子。 按《孔光传》,“光父霸,宣帝时为大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 按《疏广传》,“地节三年,立皇太 子,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 徙为太傅。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元康元年讲论六艺群书诏博举明先王之术者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元年八月,诏曰:‘朕不明六艺, 郁于大道,是以阴阳未时。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 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 各一人’。” 按《兒宽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 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元成、严 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按《王 褒传》:“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 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以高材。刘 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神爵,五凤之间, 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迺征褒,既至,诏褒 为《圣主得贤臣颂》。”

    元康三年,诏以张贺辅导经术追赐谥封侯。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三年诏曰:“故掖庭令张贺,辅 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诗》不云乎? ‘无德不报’。封贺所子弟子侍中中郎将彭祖为阳都 侯,追赐贺谥曰阳都哀侯。”

    甘露元年召五经名儒大议殿中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瑕丘江公传》:“宣帝选郎 十人,从受《穀梁》。自元康至甘露元年,积十馀岁,皆习 明经。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 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 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 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 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馀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 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

    师古曰:“周庆、丁姓,二人也。”

    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增立博 士。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诸儒讲 《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 临决焉。迺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按《刘向传》,“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

    右更生等并进对。更生言黄金可成方,不验,下更生 吏。上奇其材,得减死论。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 《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向子歆移太常博士书曰: “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 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 相反,犹并置之。何者?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师古曰:《三辅旧事》云:“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

    按《薛广德传》:“萧望之荐广德经行,宜充本朝为博士, 论石渠。” 按《韦元成传》:“元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 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条奏其对。” 按 《儒林施雠传》:“仇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与孟喜、梁丘 贺并为门人。及贺为少府,于是荐仇,诏拜仇博士。甘 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按《儒林梁 丘贺传》:“贺子临,为黄门郎。甘露中,奉使问诸儒于石 渠。临学精熟,专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经》,闻临说, 善之。” 按《儒林欧阳生传》:“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 于兒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 博士。高孙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 士。论。”石渠 按:《儒林林尊传》:“‘尊事欧阳高,为博士’。论 石渠。” 按《儒林周堪传》:“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 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于石渠,经为最 高。” 按《儒林张山拊传》:“山拊字长宾,平陵人也。事小 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 按《儒林王式传》:“山阳张长 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 问经数篇。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张生”论石渠至 淮阳中尉。 按《儒林孟卿传》,“戴圣、戴德以博士论石 渠。闻人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 按《儒林传》赞,至 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 《穀梁春秋》。

    按《后汉书陈元传》:“元上疏曰:‘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 卫太子好《穀梁》,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穀梁》。孝 宣皇帝在人间时,闻卫太子好《穀梁》,于是独学之。及 即位,为《石渠论》,而《穀梁》氏兴’。” 按《翟酺传》:“初,酺之为 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五经博士。武帝大合天下 之书,而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于殿中,兼平《公羊》《穀梁》同异,上亲临决焉。时更从《穀梁传》,故言“六经”也。

    按《玉海》:“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讲论五经同异,《易》则 施雠、梁丘临,《书》则周堪、张山拊、林尊、欧阳地、馀假仓, 《诗》则韦元成、张生、薛广德,《礼》则戴圣、戴德、闻人通,汉, 《穀梁》则萧望之、刘向、尹更始

    黄龙元年增五经博士员十二人博士弟子员倍百人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 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 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按《儒林传序》:“昭帝时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 倍增之。”

    元帝初元二年夏四月诏令郑宽中张禹授皇太子经是年冬以萧望之道经术功赐爵关内侯

    按《汉书元帝本纪》:初元二年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 冬,诏曰:“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 八年,道以经书,厥功茂焉。其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 户,朝朔望。” 按《萧望之传》,望之为太傅,以《论语》礼服 授太子。元帝即位,赐望之爵关内侯。

    元帝 年。通一经者皆复。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序》。“元帝好儒。能 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 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成帝 年,帝好经书,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于 金华殿。

    按:《汉书成帝本纪》:“帝为太子,好经书。”

    按《册府元龟》:“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 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 侍。帝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 华殿,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 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续出。”

    建始元年匡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匡衡传》,成帝即位,衡上 疏戒妃匹,劝经学曰:“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 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 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天人之理可得而 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河平三年秋八月使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禄大夫 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

    师古曰:言令陈农为使,而使之求遗书也。上使音所吏反,下“使”读如“本”字。

    按《艺文志》:“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 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 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 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按《刘向传》:“成帝即位,上方精于《诗》《书》,诏向领校中。”

    《五经》秘书 向子歆,河平中,受诏与父向校秘书,讲 “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按程氏《演繁露》:“汉世藏书,旧知有禁中、外台之别,今 读刘向叙载所定《列子》之书,而知中书之外,又有太 常,太史与中秘而三也。向言所校三藏本篇章,大率 中书多、外书少,知汉留意中秘,故比他本特备也。史 迁䌷金匮石室以成《史记》”,岂尝许其稽阅中秘耶?或 太史所藏于汉家事实,则金匮石室以加严耶?然不 知正在何地也。

    河平五年,东平王宇求子史诸书,不与。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东平思王宇传》:“元帝崩 后三岁,诏复所削县。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 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 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 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 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 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 阸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 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 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辨破义,小道不通,致远 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对奏, 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哀帝建平元年刘歆复领五经集六艺群书为七略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

    “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 《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按《刘歆传》,“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 行,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 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 按《隋书经籍志序》,“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 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编,撮其旨 要,著为《七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 焚烧。

    哀帝   年,刘歆请立《左氏春秋》,与五经并列学 官,帝令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刘歆传》,“歆欲建立《左氏 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 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按《儒林房凤传》:“大司马王根 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时光禄勋王龚与奉 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 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 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 书责让太常博士。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学官校学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三年夏,立学官,郡国曰学,县、 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 序置孝经师一人。”

    元始五年春正月,“征天下通知经史传记及术数之 学者,遣诣京师。”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征天下通知逸 经、古记、天文、历算、锺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 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 京师,至者数千人。” 按《王莽传》:“元始四年,莽奏起明 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 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 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 谶》《锺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 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按莽奏于四年而征遣之诏则始于五年从本纪为是 按《后汉书儒林董钧传》:“元始中,举明经,迁廪牺令。”

    平帝元始五年举明经。

    元始 年,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博士,置 《六经》祭酒。”

    按《汉书。平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赞》:“自武帝时立 五经博士,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 书》。”

    按《后汉书苏竟传》:“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世, 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

    王莽置《六经》祭酒,秩上卿,每经一人,竟为尚书祭酒。

    后汉

    光武帝中兴,立《五经》博士十有四家,置祭酒。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徐防传》,“汉承乱秦, 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 博征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 十有四家。”

    《汉官仪》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

    按《张元传》:“元字君夏,河内河阳人也。少习《严氏春秋》, 兼通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 按《儒林传》: “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也。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 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

    光武帝建武元年都洛阳载经牒秘书二千馀两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丑,车驾 入洛阳,遂定都焉。”

    按《文献通考》:“初,光武迁都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 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

    建武二年,范升以梁恭吕羌经学深明疏请让为博 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范升传》,建武二年, 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 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 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 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 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 之。

    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于云台,议立《费氏 易》《左氏春秋》博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范升传》,时尚书令 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 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 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 歆及大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辨难,日中乃罢。升退而 奏曰:“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 陛下愍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好博闻,故异端竞进。近 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京氏既 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此类,亦希置立。京、费已 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如令《左氏》、费氏得 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 戾分争,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 倦之听。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

    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
    考证
    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

    “绝学无忧,绝末学也。”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 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疑道 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诗》《书》之作,其来已久。孔子尚周 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今陛下草创 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子弟,《诗》《书》不讲,《礼》《乐》 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 已。”《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尧、舜之道存。”愿陛下 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 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 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 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 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 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建武十九年,以桓荣、何汤入授皇太子经。驾幸太学, 会诸博士辨明经义。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明帝本纪》,建武十 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 按《桓 荣传》,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馀,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 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 武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 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诏荣令说尚书,甚善之, 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 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拜荣为博士。 车驾幸太学,会博士论难于前,荣被儒衣,温恭有蕴 藉,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 及。特加赏赐。又招诸生雅吹击磬,尽日迺罢。后荣入 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 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加敬厚。 按《儒林 戴凭传》:“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也。习京氏《易》。年十六, 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 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 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与诸 儒难说,凭多所解释,帝善之。

    明帝永平二年冬十月幸辟雍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二年冬十月壬子,幸辟雍, 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未及临 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间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今月 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 执授。侯王设医,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酳,祝哽 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 于庭。朕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 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 《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 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按 《桓荣传》,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 老礼毕,帝常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迺封 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按《儒林传序》:“明帝即位, 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 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 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 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永平九年,为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张酺入授皇太 子。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九年四月,诏为四姓小侯 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按《张酺传》,“永平九年,显宗为 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酺以《尚书》教授,数 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遂令入 授太子。酺为人质直守经义,每侍讲间隙,数有匡正 之辞。”

    按袁宏《汉纪》:“永平中,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 功臣子弟,莫不授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 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 小侯。”

    永平十五年三月命皇太子诸王说经帝自置《五经》 章句令桓郁较定于宣明殿。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五年三月,幸孔子宅,祠 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 按《桓荣传》,“荣子郁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 人。帝以郁先师子,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 事。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永平 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

    《东观记》曰:上谓郁曰:“卿经及先师,致复文雅。”其冬,帝亲于辟雍,自讲所制《五行章句》已,复令郁说一篇。帝谓郁曰:“我为孔子,卿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问郁曰:“子几人能传学”,郁曰:“臣子皆未能传学,孤兄子一人学方起。”帝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永平  年以班固为郎典校秘书。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班固叙传》:“固弱冠而孤,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

    章帝建初元年诏令贾逵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异同及齐鲁韩诗与毛氏同异并作周官解故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贾逵传》,“肃宗立,降意 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 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 《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 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 同,并作《周官解故》。”

    建初四年冬十一月,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 异。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冬十一月壬戌,诏曰,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 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 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 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 《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 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 长水校尉倏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 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 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於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 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 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 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按《杨终传》,终为议 郎,上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 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 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 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 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 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 按《班固传》:“天子会 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按 《丁鸿传》,“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 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 于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 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 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数受赏赐,擢徙校书。

    广平王羡,明帝子也。《东观记》曰: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也。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以名之焉。 又曰:“上叹嗟其才,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赐钱二十万。《续汉书》亦同,而此书独作,时人叹也。

    按《鲁恭传》:“肃宗集诸儒于白虎观,恭特以经明,召与 其议。” 按《儒林魏应传》:“会京师诸儒于白虎观,讲论 《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侍中淳于恭奏之,帝亲临 称制,如石渠故事。” 按《儒林李育传》:“育字元春,建初 元年,拜博士。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 《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 按《儒林 传序》:“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 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

    即《白虎通》义是。

    建初七年三月,赐东平宪王苍“《秘书列仙图》、道术秘 方。”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东平宪王苍传》:建初 六年冬,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许之。三月,大鸿胪奏 遣诸王归国。帝特留苍,赐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 建初八年冬十二月,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受经学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八年冬十二月诏曰:“五经 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 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 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 异义焉。” 按《贾逵传》,“建初八年,迺诏诸儒各选高才 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于是四经遂行 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 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建初 年,以傅毅为兰台令史,与班固等共典校书, 班固编之,以为《艺文志》。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傅毅传》,“建初中,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 逵共典校书。”

    按《隋书经籍志序》:“光武中兴,笃好文学,明章继轨,尤 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至者,不可胜算。石 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 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 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元和元年诏黄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黄香传》,“元和元年,肃 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

    元和二年三月,祠孔子于阙里,诏孔僖从还京师。校 书东观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孔僖传》:“元和二年春, 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大牢祠孔子及七十二 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 三人,命儒者讲论。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 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迺崇礼先师,增辉圣 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 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诏僖从还京师,校书东观。

    和帝永元十一年召诸儒鲁丕等说经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 按鲁恭传弟丕兼通五

    经,永元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时侍中贾逵荐 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 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 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丕因上疏曰:“臣闻说经者,传 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 矩权衡之不可枉也。”

    永元十三年春正月帝幸东观览书林博选术艺之 士以充其官。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按《儒林传序》:“孝和亦数 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 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 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

    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以《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 章句,以悟后学,上疏诏从之。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 按《徐防传》,“永元十四年, 拜司空。防以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 学,上疏曰:‘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 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汉承乱秦,经典废绝, 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征儒术, 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 设’”甲乙之科,以劝勉学者,所以示人好恶,改敝就善 者也。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 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争讼,议论纷错,互 相是非。孔子称“述而不作”,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疾 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阙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 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 诏书寔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 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 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 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 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诏书下公 卿,皆从防言。

    安帝永初四年春诏谒者刘珍及马融李尢等校定东观秘书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四年春二月乙亥,诏谒者 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 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按《刘珍传》:“永初中为谒者 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𫘦𬳿马融及五经博士 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 文字。 按《马融传》:“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 典校”秘书。 按《文苑传》:“李尢,字伯仁,少以文章显。和 帝时,侍中贾逵荐尢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 诏作赋,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与谒者仆 射刘珍等俱撰《汉记》。尢同郡李胜,亦有文才,为东观 郎。” 按《百官志》,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注。案胡 广注隆此篇曰:“前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 观》。”

    元初六年邓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及邓氏子孙为开邸第教学经书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邓皇后本纪》,元初六 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 上四十馀人,邓氏近亲子孙三十馀人,并为开邸第, 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 诏导,恩爱甚渥。乃诏从兄河南尹豹、越骑校尉康等 曰:“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 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 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 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固祸败所从来 也。

    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经者各一人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 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各一人。”

    顺帝永建四年左雄上言宜崇经术帝从之又奏海内名儒为博士者加其俸禄及谢廉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拜童子郎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左雄传》,永建四年,雄 上言“宜崇经术,缮修太学。”帝从之。雄又奏征海内名 儒为博士,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 童子郎。于是负书来学,云集京师。

    阳嘉元年七月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按后汉书顺帝本纪阳嘉元年七月丙辰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除郡

    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 按《儒林传》序:“顺帝感翟 酺之言,迺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 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 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

    永和元年诏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伏湛传》,“无忌亦传家 学,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 郎黄景校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顺帝   年以张衡为侍中典校秘书。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王隆作《小学 汉官仪篇》注:“顺帝时,平子为侍中,典校秘书,方作《周 官解说》,乃欲以此次述汉事,会复迁河间相,遂莫能 立也。”

    顺帝   年拜蔡元议郎讲论《五经》异同。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蔡元传》:“元字叔 陵,汝南南顿人。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着录者万 六千人。征辟并不就。顺帝时,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 异同,甚合帝意。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

    质帝本初元年夏四月令郡国举明经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本初元年夏四月庚辰,令郡国 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自大将军至 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 次五人补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 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

    桓帝建和元年以赵典博学经书征拜议郎侍讲禁内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赵典传》:“典少笃行隐 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 议郎,侍讲禁内。”

    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官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灵帝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按《蔡邕传》,“邕拜郎中,校 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学多谬,俗儒 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 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䃅,议郎张驯、韩说,太 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自书 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 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 填塞街陌。

    《洛阳记》曰:“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一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䃅、议郎蔡邕名。”

    按《儒林传序》:“熹平四年,灵帝迺诏诸儒正定《五经》,刋 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校,树之学门, 使天下咸取则焉。”

    古文谓孔子壁中书。篆书,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隶书亦程邈所献也。主于徒隶,从简易也。谢承书曰:“碑立太学门外,瓦屋覆之,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杨龙骧《洛阳记》载朱超石与兄书云:“石经文都似碑,高一丈许,广四尺,骈罗相接。”

    熹平五年,令太尉刘宽讲经。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不载。 按《刘宽传》,熹平五年,代 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宴见宽,常令讲经。宽 常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 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经各一人悉除议郎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氏诗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献帝初平元年迁都长安图书七十馀载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元年二月丁亥,迁都长安。” 按《隋书经籍志序》,“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 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馀载。”

    按《文献通考》:“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 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 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 而西者,裁七十馀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 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