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文学典 第一百五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五十一卷
理学汇编 文学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录

     奏议部艺文二

      剑泉奏议集序      明唐顺之

      御史中丞林公奏议序    王世贞

      留台奏议序      锺惺

      请复接本之规疏      孙承泽

      章疏日繁疏         前人

      治平三疏序        陈龙正

      遇灾陈言疏序       蔡懋德

     奏议部艺文三

      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钱起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

      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天

                    元稹

     奏议部选句

     奏议部纪事一

    文学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奏议部艺文二

    《剑泉奏议集序》
    唐·顺之

    《剑泉吴公奏议集》凡几卷。在嘉靖初,天子励精思治, 博取俊乂,以充庶位,尤注意台谏之选。公于是以才 召入院为御史。凡所建白,多见采纳,若兹集所载是 也。於戏!公之言备矣,而其大者,莫如《劾柄臣之奸》与 “请开通惠河”诸疏。始,柄臣掌营兵,怙势为奸利,士大 夫以为隐忧,而公慨然上疏攻之。其言明白切痛,多 人之所难言。已而相继攻之者益众,然或过激不足 取信,而柄臣益恣不悛。后天子亦自烛其奸,下之狱 以死。盖去公上疏时十五六年,而公之言验矣。“国家 运道,自通州至京师,故从河运,后乃从陆,其故河废 闸犹在,议者屡请修复,而京师大猾倚陆运侔利,往 往为飞语摇之。公始建议,则以身塞”利害之冲,又赖 天子与相力主其事,迄有成绩。其详具公所上《通惠 河志》中。自河功之成也,户部岁省运钱二十万缗,此 则公言之既效者。公又欲尽转通州之粟于京师,以 消未形之患,则其言未及行,而忧时者多以公言为 是也。公始令江山,有声而擢御史,自御史出守处州, 历官南京太仆少卿,而致其事。公为人敏锐阔达,艺 于世务而圆于应机,开口抵掌,锋锷捷露,课功策效, 不爽一发,非同迂腐拘牵之士揣摩而坐论之者也。 公尝谓余曰:“士大夫谈说经济,指天画地,贯今古不 足为难。惟切中事情,若操刀而割,刃随手下,卒无一 刃不当肯綮,乃为难耳。”此盖公之所自寓乎。曩公在 御史时,又尝为余言:“傥得在塞垣之间,当为国家系 单于颈而致之阙下。”盖公自量其方略气力,有足办 此者。以其不至大官,故其所设施者不竟。虽然,是集 也,可以观公之概矣。

    《御史中丞林公奏议序》
    王世贞

    御史中丞莆田林公手次其前后奏议五十六通,合 数万言,而以书请世贞曰:“吾子其序之,向者有成言 矣。”书至,其人随以林公讣来,则公朝发书而夕不禄, 盖绝笔也。余既为位哭公,而读公之奏,且读且哭曰: “呜呼!天夺我敬舆何速耶?而不使终惠吾吴民。”而又 不尽究公之所未言,则又叹曰:“林公呜呼,亦足以死 矣。”盖自今皇帝即大位,下书褒予诸言事者,于是诸 士大夫争自刮剔,思有所以自效,庶几一二裨益社 稷,而其大究乃在欲有以自显,见给事御史气益发 舒,天子至不能尽读其凡,而六曹吏困覆议,手腕且 脱,则又相与追数。世宗朝,贵溪、分宜相当国柄,以刑 僇劫钤给事御史口,至嘿而亡所持争曹吏几得时 时休沐。媮快也。乃林公当世宗朝为南床,独不然。分 宜相雅庇私其属寮。公首论祭酒某罪,天子赫然怒, 置之理,而公又论劾分宜所绝幸爱客都御史懋卿 奸恶万状,分宜为庇之。报闻,则又论劾分宜所受十 万金为城社而穴者,伊王分宜又为庇之。报闻。居无 何,上用御史邹公言罢分宜,而懋卿及伊王后先则 败戍及长系有差。于是林公则又持分宜子侍郎世 蕃与其私客前中书舍人罗龙文《大逆状》,上之,天子 为置狱,悉搜捕其党与,论大辟,籍其家,赀财当县官 租税半。分宜贫老,至不能名一钱寄客以死,海内亡 问识不识,加额颂天子神武;次则归贤于林公,而愿 其老寿长为县官,扫除奸凶。林公遂用,诸大臣推毂 至今官。始林公来江南,大吏咸重足不寒而栗,曰:“是 夫也,是死祭酒”,蔡藩王戍都御史,馁故相,而磔一侍 郎与舍人者,将奈公何?林公来,则宽然长者。所按部 延见父老,问民疾苦,以撙节惠利为首教。其所条上 封事,如《请宽恤疲困》《计民运》《清伏田》《祛积》“弊,表节义, 恤耆哲,豁虚征,召贤辅”,即《七论》所报兴罢,固凿凿为 黔首衽席者也。当世宗朝,天下固难于言矣,而林公 独易其难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振天地之神气,而收天下既涣之心。当今皇帝初,天下之人自喜沾沾 以易于言矣,林公独难其易者,长虑而迁,顾以为不 如是,不足以培天地之元“气,而安天下已萃之心。”呜 呼!公真社稷臣哉!夫林公春秋仅四十以死,海内之 士大夫父老当为之嗟咨叹伤,而又疑其所愿于公 者乖也。然竟百千年而读其书,凛凛有生气,不称为 一世士,其于寿考何限哉!吾故为序其所以,而致嘅 于世宗时。要非真难于言者,相贵溪、分宜而后难也。

    《留台奏议序》
    锺惺

    《留台奏议》者,缉庚戌咨中所选南台诸臣奏议之言 也。故事,推台班长者一人序之。某以次当作序,不能 辞,拜手陈言曰:“某于今庚戌咨中留台奏议,而重有 感于言路之际也。”国家之有两都,如周镐与洛,其设 亦不能有所轩轾,而言官尤重焉。旧例随缺随选,随 选随俞随就列。自神祖末年,郑重迟回,几与大僚等。 庚戌之选,至壬子始得旨,不知者曰“上实有所疑”,知 者曰上实重此官而用之如不得已。夫疑之与重之, 九天之上、九渊之内,非臣子之所敢妄臆也。抑闻事 君者曰“自靖自献,上有所疑而下不敢先不自信,上 有所重而下不敢先自轻,此自靖自献”之道,孔子之 所谓勿欺而犯者也。顾在留台,难言“之矣。留都与燕 京并称,其于春明门外,犹然天涯也。匪惟九阍之视 听最高,有所不能下周,而诸臣之耳目渐远,亦有所 不能尽确。地有京都之名,而形近于省会,官有近臣 之责,而势疑于外吏。即风闻言事,乃明主所以广言 路,及傍人所以谅言官,彼身当乎此者,其胸中口中, 岂可全恃此四字哉?”今观《庚戌咨》中之在留台者若 而人、其人若而年、其言若而篇,近自官府,远及封疆; 人品之贤奸、政事之修废,言人人殊;其间水火之相 济,而琴瑟之互调,本之以自信之心,而出之以不敢 自轻之品,自不可掩于笔舌之中,而或可得于语言 之外。苦心深计,诸臣不敢自言,必有能鉴之者。虽然, 为台臣难,为留都之台臣难,为留都之台臣难,为庚 戌以后十馀年留都之台臣尤难。故某于《序留都奏 议》而重有感也。

    《请复接本之规疏》
    孙承泽

    窃照《本章》者,臣工所以代面对而陈其衷悃也。一经 圣断,大政大法于是寄焉,事綦重也。臣于辛未观政 户部,犹见红本发下各部司官轮流候接。日当晡时, 内臣捧至会极门东庑,各官雁行序立,挨次接领,体 统严肃,制甚称善。及臣初入垣掖,事犹如故。迩因机 务殷繁,发无定时,于是六曹不复接本,或早或暮,但 凭会极门内臣发之锦衣直房。直房散与各垣吏役, 遂失当年之制。臣按祖宗朝,凡红本发科,犹必令部 堂一员亲至垣中画本尾署小押,所以防奸杜弊,如 此其严也。况未到科之前,收授一凭下役,岂所以重 王言而尊典制?臣并有请者。皇上励精图治,寒暑罔 渝,凡系紧要本章,无不朝上夕报,亦有不能即奉纶 音者,或以事体稍缓,无妨徐发。但拜疏之人,计日而 数赍奏之,使延颈以望。时日稍稽,妄生揣意。当此中 外多艰,正赖臣工黾勉效职。傥因此而署位,开因循 之渐,事体生丛脞之端,防患于微,贻忧滋大。况天“下 事无大小,以敬心持之,则小者亦大;事无缓急,以精 力图之,则缓者亦急。”此《大易》所以重行健而自强不 息也。并望采纳施行。

    《章疏日繁疏》
    前人

    “臣办事垣中察本科《发抄底簿》,见近日章疏较崇祯 初年增十之五,较万历中年增十之七。一科如此,别 科可知。”夫议论日多则事功自应日集。乃近来中外 景象,无论不及神庙时,并不及崇祯之初多矣。盖议 论者精神之薄也。意念外浮则力量中歉,理所必然, 无足怪也。故密奏日多则边防愈坏,筹计日多则财 “用日亏,启事日多,则人才愈锢。此其病在议论多,虚 饰亦多也。”皇上励精图治,锐意太平,第一急务,无如 课实效。课实效,无如省议论。省议论,须从六曹大臣 始。盖六曹者,事功之府也,朝廷之大政寄焉。诸臣果 能公忠体国,殚力救时,不顾利钝,不避劳怨,天下事 岂遂不可为?抄发到部,或即具覆,不“必诿之别曹,不 必推之抚按,或不必覆,照例存案汇销,一力担当,大 家实做,如此则章疏之省,不知凡几矣。”由此而论,台 谏之臣,是以言为责者也。畜狸欲捕,养鹰欲击,言诚 不厌烦数也。若浮泛之条议,市恩之奏荐,与据风闻 而纠在外之小吏,则宜禁,亦省章疏之一端也。至于 各曹之官,自有职掌,黾勉图之,日不遑给,何暇出位 而纷纭建白,凡事无关系,率妄沽名,则宜禁。此亦省 章疏之一端也。在外抚按,于重大情事,自应时时奏 闻。若钱粮之起解,参罚之开复,官员之更调,行间之 零级小捷,事关该部者,应行咨达部。若琐事概行亵 渎,则宜禁。此亦省章疏之一端也。通政之司,职在封 驳,尔“因廉耻道丧,人希进取,游说不根之徒,有如聚 讼,凡此者宜禁。”此亦省章疏之一端也。又如内外臣工,凡经论劾,当如祖宗朝旧事,平心静听,上俟皇上 之鉴裁,下俟举朝之公论,闻言哓哓激辩者则宜禁。 此亦省章疏之一端也。有此数禁,议论日减。皇上批 答之暇,时御文华殿,召大臣商确政事,讲“求道理,务 令朝奉命而夕行,从此而政不清简、功不毕集”者,未 之有也。

    《治平三疏序》
    陈龙正

    “欲以利益归君父者,天理也。欲以名义归其身者,人 欲也。何必树私哉?”繇是辨理欲,始足以正人心,而其 为君父,为天下,乃所谓无为而为矣。若云导民不期 劝,谏君不期听,行师不求胜,用药不求效,则亦戾哉! 云怡蔡公三疏,大都阐理,欲开治道之原。其末一奏, 代述王言,而申之以各见本心,无容偏党。诚欲使尧 舜为皇、夔之宗也。旨哉深乎!愚独恐世人闻有为无 为之说而不得其解,反以利君父为有为,而名义其 身之为无为也。则非我皇上褒述宋儒之意,不自揆 之?曷自知之?《易》云:“不获其身。”人往往获其身,而自以 为天理矣。

    《遇灾陈言疏序》
    蔡懋德

    “经生家覃精孔、《孟》为先资,甫成进士,则刍狗之。若夫 学孔、孟之学而期致治平之用,天下之大,未可谓遂 无其人也。进士服官,上之树功名,殚职业,次则躐华 显,温饱妻孥。若夫事尧、舜之主,而愿救生民之苦,天 下之大,亦未可谓遂无其人也。懋德自释褐来,浮沉 外寮廿有馀年,未敢过自菲薄。所恨赋质既弱,且才” 复谫劣,无能乘时报主,而淑孔孟救生民一念,尝自 耿耿不能寐也。戊寅八月初九日,皇上以灾异三见, 下诏省过,与臣民共新。懋德耿耿一念浡动,且义与 强事共安危。因深思本计,立草《法祖改过、治平大道》 二疏入告,至九月初三日,始得拜发。初九日银台转 奏首疏,十一日银台转奏第二疏,而懋德耿耿一念 犹未已复草天心立转,至易一疏,于十八日拜发。比 草三疏时,实未暇有第二念也。是日,前二疏皆得旨, 二十五日奏第三疏,十月初一日得旨:“嗣自羽书调 援,贷饷御敌,倥偬无虚晷。迨己卯初夏入城,幸保安 堵。顾追维《客秋》三奏,迂愚狂戆,无当事机。仰荷主圣 高厚优容,而懋德耿”耿一念,益跼蹐不能自宁。尚跂 予同心交相黾勉焉。以孔、孟之学,事尧舜之主,救生 民而臻平治,不亦休乎!懋德,孤逖小臣也。爰明耿耿 本念,并纪《疏发》先后月日,以质之天下后世云尔。

    奏议部艺文三

    《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钱起

    千里趋魏阙,一言简圣聪。河流引关外,国用赡秦中。 有诏许其策,随山兴此功。连云积石阻,计日安波通。 飞棹转年谷,利人胜岁丰。言归汉阳路,拜手蓬莱宫。 “紫殿赐衣出,青门酣酌同。晚阳过微雨,秋水见新鸿。 坐惜去车远,愁看离馆空。因思郢川守,南楚满清风。”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

    《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天》

    元稹

    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 碧,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报主深恩在 几时。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他谁。

    奏议部选句

    魏文帝《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晋陆机《文赋》,“奏平彻以闲雅。”

    梁简文帝《拜皇太子谢表》:“方将问安寝门,视膳天幄, 察陈奏之章,示严警之书。”

    沈约《梁武帝集序》:“虽密奏忠规,遗槁必削;而国谟藩 政,存者犹多。”

    唐上官仪《劝封禅表》“采公卿之嘉议,览搢绅之谠辞。” 张𬸦奏,“曳裾紫禁,伏奏青规。助朝廷之光辉,赞明时 之喉舌。”

    苏颋《授齐浣紫微舍人制》:“左曹驳议,常接于双游;右 掖词言,伫光于”五字。

    又《授郑繇监察御史制》:“谏臣谠议,久列瑶池;御史直 绳,宜迁石室。”

    陆贽《翰苑集序》:“其关于时政,昭然与金石不朽者,惟 制诰、奏议乎。”

    李商隐《祭薛郎中文》:“伏奏多可,分曹著绩。”

    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暗达明心,潜申谠议宋苏辙《李清臣知河阳制》:“博学洽闻,蚤与直言之对; 高文密议,中陪禁苑之游。”

    元王之纲草《王磐赠官制》,“明斥权奸,露奏重紫微之 柄。”

    李盘、《刘秉忠赠谥制》,剀切数百奏,各中其理。

    《唐乔知之诗》:“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

    宋璟诗:“四时宗伯叙,六议宰臣铺。”

    张九龄诗:“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苏颋诗》:“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储光羲诗:“夜闻特简立,朝看伏奏归。”

    《杜甫入奏行》。此行入奏计未小,密奉圣旨恩应殊 又奏《汉中王诗》。“从容草奏罢,宿昔奉清樽。”衣冠是 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权德舆诗:“抡才超粉署,驳议在黄枢。”

    孟郊《酬李侍御诗》:“未觉衾枕倦,久为章奏婴。”

    刘禹锡诗:“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重通。”

    元稹诗:“拾遗天子前,密奏升平议。”

    李商隐诗:“三官笺奏附金龙。”

    陆龟蒙诗:“淮王笺奏入班书。”

    吴融《和皮博士诗》:“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 闻。”

    《方千诗》:“密奏无非经济术,从容几刻在炉烟。”

    宋王禹偁《怀贤》诗:“魏公在贤垣,上疏论得失七事,若 丹青词,切痛入骨。”魏公桑维翰也

    范成大诗:“明当复露奏,矢日临幽遐。”

    元马祖常诗:“嗔人书奏三千牍,劝客歌诗十二时。” 明张以宁《送馆朝宪使之淮西》诗:“剀切三千牍,飞扬 四十春。”

    《袁宏道》诗:“皂囊久积言官奏,分付金珰取次行。”

    奏议部纪事一

    《史记萧相国世家》:“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 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 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褚先生《补史记滑稽传》:“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 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 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 拜以”为郎。

    《史记主父偃传》:“孝武元光元年,西入关,见卫将军。卫 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 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 令。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 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数见” 上疏言事。

    《邹阳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 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 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 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书奏 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万石君石奋传》:“奋子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 之曰:‘书马者与尾当五,今迺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 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字翁孙,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 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陈汤传》:“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大将军凤奏 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汤明法令,善因事 为势,纳说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魏相传》:“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故事诸上书者皆 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 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宣帝善 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相好观故事及便宜章奏, 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 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 言,奏请施行之。

    《孔光传》:“光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 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 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槁,以为章主 之过。”

    《何武传》:“武迁扬州刺史,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 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 至死。”

    《王莽传》:张竦为刘嘉草奏,称莽功德。莽封嘉为师礼 侯,竦为淑德侯。长安语曰:“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 不如巧为奏《师丹传》:丹为大司空,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 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 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 老人,忘其前语,复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 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 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 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臣不密 则失身,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事 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 近世大臣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 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 尚书劾咸钦幸得以儒官选,擢备腹心,上所折中定 疑,知丹社稷重臣,议罪处罚,国之所慎。咸钦初传《经 义》,以为当治事以暴列,乃复上书妄称誉丹,前后相 违,不敬。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后汉书班彪传》:“彪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 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 总河西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 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材, 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

    《侯霸传》:“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 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

    《马援传》:“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 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 得前奏难十馀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 下赖其便。”

    《东平宪王苍传》:“肃宗建初八年正月,苍薨,诏告中傅 封上苍自建武以来章奏及所作书记赋颂七言别 字歌诗,并集览焉。”

    《樊宏传》:“宏字靡卿,拜光禄大夫,位特进,次三公。所上 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顺帝纪》:“初令郡国举孝廉,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 乃得应选。”

    《葛龚传》注:“龚善为文奏,或有请龚奏以干人者,龚为 作之。其人写之,忘自载其名,因并写龚名以进之。故 时人为之语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任隗传》:“隗拜司空时窦宪击匈奴,国用劳费,隗奏议 征宪还,前后十上,独与司徒袁安同心毕力,持重处 正,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应奉传》:“奉子劭,字仲远,少笃学,博览多闻,中平六年, 拜太山太守,凡为《驳议》三十篇。”

    《蔡邕传》:“邕上封事,条宜所施行七事。诏问曰:邕经学 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 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

    《东观汉记》:“永平七年,宋均征为尚书令,忠正直言,数 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

    《三国魏志荀彧传》注:《彧别传》曰:“彧自为尚书令,常以 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 《陈群传》注:“群前后数密陈得失,每上封事,辄削其草, 时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论者或讥群居位拱默。正 始中,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群谏 事,皆叹息焉。”

    《三国典略》:“王粲才既高辨,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 相,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晋书何曾传》:“嘉平中,曾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 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 朝廷称焉。”

    《羊祜传》:“祜历职二朝,任典枢要。嘉谋谠议,皆焚其草, 故世莫闻。”

    《敬王恬传》:恬字元愉,累迁散骑常侍,黄门郎,御史中 丞。值海西废,简文帝登祚,未解严,大司马桓温屯中 堂,吹警角,恬奏劾温大不敬,请科罪。温视奏叹曰:“此 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

    《谢安传》:桓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曰: “此谢安石碎金也。”

    《刘隗传》:“南中郎将王含以族强显贵,骄傲自恣,一请 参佐及守长二十许人,多取非其才。隗劾奏文致甚 苦。事虽被寝,王氏深忌嫉之。”隗之弹奏,不畏强御,多 此类也。

    《王氏类苑》:“傅元天性峻急,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 简不寐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云。”

    《梁书任昉传》:“昉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世 王公表奏,莫不请焉。昉起草即成,不加点窜。”

    《徐勉传》:“勉自小选参掌衡石,甚得士心。禁省中事,未 尝漏泄,每有表奏,辄焚槁草。”

    《齐书顾欢传》:“欢卒,世祖诏欢诸子撰欢文议三十卷。” 《徐陵传》:“陵为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 之尊,权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假王威风,抑塞辞讼,大 臣莫敢言,陵乃奏弹之。文帝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 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状。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 视文帝,流汗失色,陵遣殿中郎引王下殿,自是朝廷肃然。”

    《北齐书魏收传》:“皇建元年,除兼侍中、右光禄大夫,仍 仪同监史。时诏议二王三恪,收执王肃、杜预,义以元 司马氏为二王通曹,备三恪。诏诸礼学之官,皆执郑 元五代之议。孝昭后姓,元议恪,不欲广及,故议从收。” 《太平御览》:“齐主命立三恪,朝士议之。太子少傅魏收 为议,众皆同之。吏部侍郎崔瞻以父与收有隙,乃别” 立议。收读瞻议毕,笑而不答。瞻曰:“瞻议若是,须赞所 长;瞻议若非,须告所短。何容读国士议文,直如此冷 笑?”收惭而竟无言。

    魏收尝在议曹,与诸博士引据《汉书》论宗庙事,博士 笑之。收便忿,取《韦元成传》抵之而起。博士夜共披寻, 迟明来谢曰:“不谓元成如此学也。”

    《隋书李德林传》:德林以羸病属疾,请急罢归。魏收与 阳休之论《齐书》起元事,敕集百司会议。收与德林书 曰:“前者议文,总诸事意,小如混漫,难可领解。今便随 事条列,幸为留怀,细加推逐。凡言或者皆是敌人之 议,既闻人说,因而探论耳。”德林复书曰:“即位之元,《春 秋》常义。谨按鲁君息姑不称即位,亦有元年,非独即” 位得称元年也。议云:“终受之元,《尚书》之古典。”谨按《大 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建 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论 者或以舜禹受终,是为天子。然则周公以臣礼而死, 此亦称元,非独受终为帝也。蒙示议文,扶病省览,荒 情迷识,暂得发蒙。当世君子,必无横议,唯应阁笔赞 成而已。辄谓前二条有益于议,仰见议中不录,谨以 写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