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七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七十一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七十一卷目录

     善恶部总论

      易经乾卦 坤卦 大有卦 系辞下

      书经商书咸有一德 周书泰誓中

      礼记缁衣

      新书修政语上

      申鉴杂言篇

      中论修本 虚道

      周子通书诚几德 师

      性理大全力行

      居业录语录

      传习录语录

      辨学录语录

      小心斋札记语录

     善恶部艺文一

      王氏乐善集序       明宋濂

      为善最乐文        王守仁

      程行录序         高攀龙

     善恶部艺文二

      闻善决江河        宋朱熹

     善恶部纪事

     善恶部杂录

    学行典第七十一卷

    善恶部总论

    易经

    《乾卦》

    “元”者,善之长也。

    本义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大全或问:“元者善之长。”朱子曰:“元亨利贞皆善也,而元乃为四者之长,是善端初发处也。”又曰:“万物之生,天命流行,自始至终,无非此理。但初生之际,淳粹未散,尤易见耳。只如元亨利贞皆是善,而元则为善之长。亨利贞皆是那里来?仁义礼智亦皆善也,而仁则为万善之首,义礼智皆从这里出耳。”

    《坤卦》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程传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大全临川吴氏曰:“小善积而为大善,则福庆亦大而为馀庆;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则祸殃亦大而为馀殃,必然之理也。”

    《大有卦》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程传火高在天上,照见万物之众多,故为“大有。”君子观《大有》之象,以遏绝众恶,扬明善类,以奉顺天休美之命。万物众多,则有善恶之殊。君子享“大有”之盛,当代天工治养庶类,治众之道,在遏恶扬善而已。恶惩善劝,所以顺天命而安群生也。

    《系辞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 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大全汉上朱氏曰:“‘精于义者,岂一日积哉?彼积不善而灭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积也。” 融堂钱氏曰:“积’字宜玩。凡善恶未有不由积而成也。”

    书经

    《商书咸有一德》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蔡传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一者,其本原统会者也。德兼众善,不主于善,则无以得一本万殊之理;善原于一,不协于一,则无以达万殊一本之妙。谓之“克。”一者,能一之谓也。博而求之于不一之善,约而会之于至一之理,此圣学始终条理之序。

    《周书泰誓中》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礼记

    《缁衣》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瘅恶。以示世厚。”

    陈注吕氏曰:章,明也。瘅,病也。大全严陵方氏曰:“章善而著之,恶者耻其不若,则恶者病矣。夫不待刑罚而能使恶者知耻,则为上者之用心厚矣。”

    汉贾谊新书

    《修政语上》

    颛顼曰:“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 恶。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缘善也;非恶恶而已也,恶 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荀悦申鉴

    《杂言篇》

    《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 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 独恶。”或曰:“问其理。”曰:“性善则无四凶,性恶则无三仁。” 人无善恶,文王之教一也,则无周公、管蔡。性善情恶, 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性善恶皆浑,是上智怀 恶而下愚挟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为然。

    或曰:“仁义,性也;好恶,情也。仁义常善,而好恶或有恶, 故有情恶也。”曰:“不然。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 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仁义者,善之诚者也,何嫌 其常善?好恶者,善恶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恶?凡言 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 情矣,故人。”人当作神“有情”,由气之有形也。气有白黑,神有 善恶,形与白黑偕,情与善恶偕。故气黑非形之咎,情 情当作神恶,非情之罪也。

    徐干中论

    《修本》

    君子之于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 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未吾恶也。见人之善,惧 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

    《虚道》

    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 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 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故 夫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 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 其有馀。故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 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恶犹疾也,攻之则益悛,不 攻则日甚。故君子相求也,非特兴善也,将以攻恶也。 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易》曰:“比之匪人,不利 君子贞。”大往小来,阴长阳消之谓也。先民有言:“人之 所难者二,乐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唯君子, 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致。既能其所难 也,犹恐举人恶之轻而舍己恶之重。君子患其如此 也,故反之复之,钻之核之,然后彼之所怀者竭,始尽 知己恶之重矣。既知己恶之重者而不能取彼,又将 舍己,况拒之者乎?

    舜之在乡党也,非家馈而户赠之也,人莫不称善焉; 象之在乡党也,非家夺而户掠之也,人莫不称恶焉。 由此观之,人无贤愚,见善则誉之,见恶则谤之,此人 情也。

    周子通书

    《诚几德》

    诚无为,几善恶?

    “几” 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闲矣,此阴阳之象也。

    《师》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 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 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㢲恶,为 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已矣。

    “《易》其恶” ,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性理大全

    《力行》

    程子曰:“尧舜之为善,与桀跖之为恶,其自信一也。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 便如此,如杨墨之类。”又曰:“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 物。”

    朱子曰:“学大抵只是分别个善恶而去就之尔。 论 阴阳,则有阴必有阳,论善恶,则一毫著不得。 凡事 莫非心之所为,虽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恶,但如反 覆手翻一转,便是恶,只安顿不著,亦便是不善。 好 恶是情,好善恶恶是性。性中当好善,当恶恶,泛然好 恶,乃是私也。 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 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为善而不 能充其量,除恶而不能去其根,是以虽以一念之顷, 而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几,未尝不朋分角立而交 战于其中。 《答何叔京书》曰:“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 耳。”谓因天理而有人欲则可,谓人欲亦是天理则不 可。盖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 来。程子谓‘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过与不及便如此。所引‘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意亦如此。” 问: “程子云‘天下善恶皆天理’,何也?”曰:“恻隐是善,于不当 恻隐处,恻隐即是恶;刚断是善,于不当刚断处,刚断 即是恶。虽是恶,然源头若无这物事,却如何做得!本 皆天理,只是被人欲翻了,故用之不善而为恶耳。” 问:“天下善恶皆天理。杨墨之类只是过不及,皆出于 仁义,谓之天理则可。如世之大恶,谓之天理,可乎?”曰: “本是天理,只是翻了,便如此。如人之残忍,便是翻了 恻隐。如放火杀人,可谓至德。若把那火去炊饭,杀其 人之所当杀,岂不是天理!只缘翻了天理,有背有面, 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缘有此理,方有此恶。如沟渠至 浊,当初若无清冷底水,缘何有此?” 问:“既是翻了天 理,如何又说皆天理也?莫是残贼的恶,初从羞恶上 发;淫欲贪溺底恶,初从恻隐上发,后来多过差了。原 其初发,都是天理。”曰:“如此说亦好。但所谓翻者,亦是 四端中自有相反处。如羞恶自与恻隐相反,是非自 与辞让相”反。如公说,也是好意思。因而看得旧一句 不通处出。如“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暴”,这 两句意分晓。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贪”一句没分晓。今 公说贪是爱上发来,也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 胡苟且,姑息贪恋。 善只是当恁地底,恶只是不当 恁地底。善恶皆是理,但善是那顺底,恶是翻转来底。 然以其反而不善,则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恶皆理也, 然却不可道有恶底理。

    胡居仁居业录

    《语录》

    程子言“善恶皆天理”,非言有不善之天理。言善恶皆 天理中出来底,是理处便是善,非理处便是恶。盖太 极流行,便有动静阴阳,是非邪正,亦是理之自然不 能无者,非言恶者,亦可名为天理也。

    王守仁传习录

    《语录》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 如何谓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 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 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 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 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 闲耳。其说皆无可疑。

    冯从吾辨学录

    《语录》

    问:“‘有其善,丧厥善,有意为善,虽善亦私’。可见善原是 不可有的。彼无善无恶之说,有无善之善之说,或亦 未可尽非也。”曰:“有其善,丧厥善,有意为善,虽善亦私, 是谓工夫不可自有其善,不可有意为善耳。单非谓善 不可有,亦非谓本体无善无恶善,有善之善,有无善 之善也。”

    问:“‘‘无善无恶,有无善之善’之说。彼欲以‘无’字药有其 善,有意为善”,“‘有’字之病,非得已也。”曰:“有’之一字,病痛 诚无穷。如有诗文者,以诗文自高;有功名者以功名 自高;有气节者,又以气节自高。傲世陵物,令人难近。 或以为名之心为善,或以为利之心为善,或又以以 善服人之心为善。假公济私,令人难测。如此,是皆有” 其善,有意为善之病。不知一有其善,便不是善,故曰 “丧厥善”;一有意为善,便不是为善,故曰“虽善亦私。”至 于丧至于私,则善于何有?如此,是其病正在无善也, 而又误以无药有,岂不益助其病而速之亡乎? 吾儒论学,只有一个善字,直从源头说到,究竟更无 两样。故《易》曰“继善”,颜曰“一善”,曾曰“至善”,思“曰明善,孟 曰性善”,又曰“孳孳为善。”善总只是一个善,为总只是 一个为,非善与利之闲复有个无善之善也。工夫虽 有生熟,道理却无两样,故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 已矣。”今曰有善之善,对恶而言;有无善之善,不对恶 而言,则是孳孳为善之善,为其对利而言之善也。而 善与利之闲,复有个无善之善在矣。有是理哉? 有意为善,有所为而为,如以为利之心为善,为名之 心为善,以以善服人之心为善之类。非以安而行之, 为无意为,无所为;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为有意为, 有所为也。今人见人孳孳为善,而概曰“有意”,概曰“有 所为”,则阻人为善之路矣。

    《书》曰:“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孔子称回曰:“得一善,拳拳 服膺而弗失。”可见善原只是一个善,岂有有善之善, 无善之善,两个善之理?古之圣贤若预知后世之必 有,为此说而预防之者,奇矣!奇矣!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

    《语录》

    善与恶相为争胜,不并立者也。从上圣贤,勤勤恳恳, 发明性善,正欲压倒一恶字。今也,并欲压倒一善字, 压倒一恶字,恶字不得出头;压倒一善字,善字亦不 得出头矣。恶之来也,其萌甚微,赖有善以密消之耳。 恶之发也,其力甚猛,赖有善以显制之耳。诚使善不得出头,其亦何所不可为哉?昔宋范纯仁,或讥其好 名,纯仁喟然叹曰:“人若避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 矣。”窃谓无善无恶之说,则人又当避为善之嫌矣,不 知是何路而可也?

    近世率喜言无善无恶,及就而询其旨,则曰:“所谓无 善,非真无善也,只是不著于善耳。”予窃以为《经》言“无 方无体”,是恐著了方体也;言“无声无臭”,是恐著了声 臭也;言“不识不知”,是恐著了识知也。何者?吾之心原 自超出方体、声臭、识知之外也。至于善,即是心之本 色,说恁著不著。如明是目之本色,还说得个不著于 明否?聪是耳之本色,还说得个不著于聪否?又如孝 子悦在得亲不得,则不可以为子,须千方百计求尽 子道,还可说莫著于孝否?如忠臣悦在得君,有不得, 则不可以为臣,须千方百计求尽臣道,还可说莫著 于忠否?昔阳明遭宁藩之变,日夕念其祖母岑与其 父龙山公不置,门人问曰:“得无著相?”阳明曰:“此相如 何不著?”快哉斯言,足以破之矣。

    善恶部艺文一

    《王氏乐善集序》
    宋·濂

    和阳王君,秉彝营道,抗志葆学。潜贞轩冕之荣,不足 以羁其迹;贝珍之丽,不足以累其高。肥遁遵《大易》之 戒,知足法老氏之旨。汲清涧曲,采绿岩口,集杜若以 充衣,织胡绳以为𪨗,屹立游尘之表,凌迈层霄之上。 当其萝月斜映,松飙递响,寄酒赋于闲情,发琴歌于 逸韵,泉石自献,猿鹤不惊。信乎皓皓弗缁,亭亭绝俗 者也。然而仁心斯涵,义闻攸畅,极彼颠连之苦,奚翅 饥渴之欲。排难解纷,曾忘其身危;捐囷散金,不计其 家索。徼符稚之遗风,崇鲁连之高节,矧当戎马之际, 尢止屠刘之虐,起死骨以为生,药病甿而使愈。力苟 可及,知无不为;察其善,固不一而足。于是清朝法从 之贤,方岳连率之贵,荐绅弘博之士,岩穴隐遁之俦, 莫不企瞻其容光,承挹其辞气,因其堂构,命以乐善, 或寓诸赋咏,或纪于文辞,绝去下蔡之音,壹是《大雅》 之倡。言其典雅,则冠冕佩玉,揖让庙堂也;言其雄浑, 则江海澄波,涵容羲娥也;言其劲正,则苍官青士,共 傲岁寒也;言其淳古,则殷敦周匜,有异亵器也。皆可 遗芳不朽,垂裕后昆,非独黎阳著《纪善》之传,邺下行 《类善》之集而已。不揆菲作,亦厕群英,此则珠玉在旁, 沙砾失色,西子捧心,丑人矉目,不亦远甚矣哉!载稽 古昔,治浃化孚,人存周急之行,里崇相睦之俗,协于 大顺,殊号难及。自邹鲁之声教远渐,而秦越之瘠肥 罔顾,同父尚锥刀之争,他人宁沟壑之脱。静言思之, 慨我寤叹。卓尔王君,乐于从善。舆论所许,兹集宜征。 傥锲梓以行远,可惇风而广惠。岂若风葩露叶,徒夸 骚圃之工;麟角凤毛,谩斗文园之巧哉?顾兹下劣,忝 附高明。慕黄宪于汝南,忆荀隐于日下。辱履舄潜溪 之上,传简毕槠概之闲。敬序篇端,略摅悰愫。意虽在 于檃括,文则尚于疏通。若讥非古,岂曰知言。庶期见 正于大方。有征于君子云尔。

    《为善最乐文》
    王守仁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 吾亦但见其苦而已耳。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 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营营戚戚, 忧患终身,心劳而日拙,欲纵恶积,以亡其生,乌在其 为乐也乎?若夫君子之为善,则仰不愧,俯不怍,明无 人非,幽无鬼责,优优荡荡,心逸日休,宗族称其孝,乡 党称其悌,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悦,所谓无入 而不自得也,亦何乐如之?妻弟诸用明,积德励善,有 可用之才,而不求仕。人曰:“子独不乐仕乎?”用明曰:“为 善最乐也。”因以四字扁其退居之轩,率二子阶阳,日 与乡之俊彦读书讲学于其中。已而二子学日有成, 登贤荐秀,乡人啧啧,皆曰:“此亦为善最乐之效矣。”用 明笑曰:“为善之乐,大行不加,穷居不损,岂顾于得失 荣辱之闲而论之。”闻者心服。仆夫治圃,得一镜,以献 于用明,刮土而视之,其背亦适有“为善最乐”四字。坐 客叹异,皆曰:“此用明为善之符,诚若亦不偶然者也。” 相与咏其事,而来请于予以书之,用以训其子孙,遂 以勖夫乡之后进。

    《程行录序》
    高攀龙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如树之必枝叶、必花、必实,自然 而不容已也。彼岂以善之可以有功获福而为之乎? 然而人之为不善者,动于欲而不能自克,语之以祸 福,犹有所慕而勉畏而不敢。语之以礼,则以为迂而 无当。夫其以为迂而无当者,不知理之为何物也。夫 理者何也?天也,善则祥,不善则殃者也。而天者何也? “心也。善则安,不善则不安者也。”天下有为不善而安 焉者,非其为说以自解,必其习之久而不觉也。君子 之为善,循理也,畏天也,求自慊其心也,自然而不容 已也。洗心,汤君之为《程行录》也,晓然示之以如是为 善,如是为不善,如是为善,善虽小有功,如是为不善不善虽小有罪,故以祸福告人,引不知者久于善也。 久而安焉,而后知人之不为善,乃树之不枝叶、不花、 不实者也,伐无日矣。吁!可畏哉!

    善恶部艺文二

    《闻善决江河》
    宋·朱熹

    大舜深山日,灵襟保太和。一言分善利,万里决江河。 可欲非由外,惟聪不在他。勇如争赴壑,进岂待盈科。 学海功难并,防川患益多。何人亲祖述,耳顺昔同波。

    善恶部纪事

    《新序杂事篇》: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 墟,问于野人。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 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 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 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晏子》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 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善,则百僚各 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 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国策》: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 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 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 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 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 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恶闻人之恶也’。王” 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后汉书陈禅传》:“禅字纪山,巴郡安汉人也。仕郡功曹, 举善黜恶,为邦内所畏。”

    《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 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 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 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 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 困。令遗绢二疋。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董扶传》:蜀丞相诸葛亮问广汉秦宓,董扶及任安所 长,宓曰:“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芥之恶,任安记人之 善,忘人之过云。”

    《范滂传》:建宁二年,诏下急捕滂等。滂闻之,白母曰:“仲 博孝敬,足以供养。”仲博滂弟也滂从《龙舒君归黄泉》。滂父显故 龙舒侯相也“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 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 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 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 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晋书张辅传》:“辅尝著论。班固、司马迁云:‘良史著述,善 足以奖劝,恶足以鉴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 焉’。”

    《祖逖传》:“逖兄纳尝问梅陶曰:‘君乡里立月旦评何如’? 陶曰:‘善褒恶贬,则佳法也’。纳曰:‘未益’。”时王隐在坐,因 曰:“‘《尚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 褒贬’?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隐曰:“《易》称:‘积善之 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称家者岂不是 官?必须积久善恶乃著,公私何异?古人有言:‘贞良而 亡先人之殃,酷烈而存先人之勋’。”累世乃著,岂但一 月?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 清廉。朝种暮获,善恶未定矣。

    《梁书傅昭传》:昭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 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 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空而逝。 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闲屋俱倒,即 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 正直所致。

    《魏书张蒲传》:“蒲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 化大行。”

    《崔浩传》:“初浩构害李顺,基萌已成,夜梦秉火爇顺寝 室,火作而顺死,浩与室家群立而观之,俄而顺弟息 号哭而出曰:‘此辈吾贼也’。以戈击之,悉投于河,寤而 恶之,以告馆客冯景仁,景仁曰:‘此真不善也,非复虚 事。夫以火爇人,暴之极也。阶乱兆祸,复己招也。《商书》 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乎?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馀庆,厉阶成矣, 公其图之。”浩曰:“我方思之而不能悛。至是而族《陆睿传》:太和八年,睿与陇西公元琛并持节为东西 二道大使,褒善罚恶,声称闻于京师。

    《周书王勇传》:“勇性雄猛,为当时骁将。然矜功伐善,好 扬人之恶,时论以此鄙之。”

    《唐书郑珣瑜传》:珣瑜子朗,擢起居郎。文宗与宰相议 政,适见朗执笔螭头下,谓曰:“向所论事,亦记之乎?朕 将观之。”朗曰:“昔太宗欲观之,朱子奢曰:‘史不隐善,不 讳恶。自中主而下,或饰非护失,见之则史官无以自 免,且不敢直笔’。帝悦,谓宰相曰:‘人君之为善恶必记, 朕恐平日言之不协治体,为将来羞。庶一见得以自 改’。”遂上之。

    《名臣言行录》:卢多逊与李昉相善,待之不疑。多逊知 政,毁昉,人以告昉,昉不之信。后太宗语及多逊事,昉 颇为解释。太宗曰:“多逊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太 宗由是目昉为善人。

    《罗豫章集》:太宗尝谓近臣曰:“国家取士,必历级而升。 下位之人韬晦才行,诚亦有之。当勿于此为限,成朕 急贤之意。”又曰:“人之行实,不以位之高下。虽卑秩下 位,不可谓无良士。然君子含章守道,难进易退,不求 闻达,朕尝患其不能知也。”吕蒙正曰:“迭试可任,则能 否洞分。”帝曰:“若善恶则不可得而知矣。”曰:“亦迭试可 也。苟暂闻其善恶,有涉爱憎,误任使,故须久而察之, 则赏罚不滥矣。”帝然之。

    太祖朝,臣僚有功当进官,帝不喜其人,欲勿进。赵普 力请之。帝怒,固不与转官。普争之曰:“爵者,圣人所以 劝善。罚者,圣人所以惩恶。夫爵位刑罚,乃天下之爵 位刑罚也,非陛下之爵位刑罚也,陛下岂得自专之 耶?”帝不能容,乃拂衣起,普亦随之。帝入宫门,普立于 宫门不退,帝乃寤,卒可其奏。

    《宋史邵雍传》: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尢,乡里所 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 先生知。”

    《明外史李信圭传》:“信圭授清河知县,俗好发冢纵火。 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 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钱肃乐为太仓知州。豪家奴与黠吏为奸,而凶徒结 党杀人,焚其尸,肃乐痛惩,皆敛手。又以朱白榜列善 恶人名,械白榜者阶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 《况锺传》锺为政,务锄豪强,植良弱,兴利除害,不遗馀 力。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善恶部杂录

    《鬻子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 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王之 戒也。”

    《老子任德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 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尹文子大道篇》: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 善人之所宝。是道治者,谓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谓 之不善人。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 得也。”

    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圣贤仁 智,命善者也;顽嚚凶愚,命恶者也。今即圣贤仁智之 名,以求圣贤仁智之实,未之或尽也;即顽嚚凶愚之 名,以求顽嚚凶愚之实,亦未或尽也。使善恶尽然有 分,虽未能尽物之实,犹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 辩也。”

    《庄子·养生主》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 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庚桑楚篇》:“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 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无 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弗为,况 不善乎?君子之于善也,犹采薪者见一芥掇之,见青 葱则拔之。善射者发不失的。善于射矣,而不善所射; 善钓者无所失。善于钓矣,而不善所钓。故有所善,则 不善矣。”

    《新书修政语上》:“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 善而为恶。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缘善也。非恶恶而 已也,恶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审微》篇:“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 家也。”

    《大戴礼记礼察》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

    《说苑说丛》篇:“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

    “善不可以伪来,恶不可以辞去。近市无贾,在田无野善不逆旅”,非仁义刚武,无以定天下。

    《修文》篇:“人之善恶,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扬子《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 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适善恶之马也欤?”

    《潜夫论慎微》篇:“积善不怠,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 必致桀、跖之名。”

    《论衡非韩》篇:“夫韩子所尚者法度也。人为善法度赏 之,恶法度罚之,虽不闻善恶于外,善恶有所制矣。夫 闻恶不可以行罚,犹闻善不可以行赏也。非人不举 奸者,非韩子之术也。使韩子闻善,必将试之,试之有 功,乃肯赏之。夫闻善不辄加赏,虚言未必可信也。若 此,闻善与不闻,无以异也。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 辄罚矣。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试有功乃加赏,考 有验乃加罚。虚闻空见,实试未立,赏罚未加,赏罚未 加,善恶未定。未定之事,须术乃立。

    《答佞篇》佞人问曰:“行合九德则贤,不合则佞。世人操 行者,可尽谓佞乎?”曰:“诸非皆恶,恶中之逆者,谓之无 道,恶中之巧者,谓之佞人。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 赏劝,贤在善中。纯洁之贤,善中殊高,贤中之圣也;善 中大佞,恶中之雄也。故曰:‘观贤由义,察佞由恶。善恶 定成,贤佞形矣’。”

    《治期》篇:“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 明令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百姓 平安,是国昌也。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 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此 善恶之实。”

    《谭子化书仁化篇》:“为恶者畏人识,必有识者;为善者 不欲人知,必有知者。是故人不识者谓之大恶,人不 知者谓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广,务奇特者功不大, 善博奕者智不远,文绮丽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 是贵,惟德是守,所以能万世不朽。”

    《渔樵问答》。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 求耶,祷求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曰:“语善恶者,人也; 祸福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其能违天乎?自 作之孽,固难逃也。天降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 子常分,安有馀事于其闲哉?”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 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 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 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 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远之,见不善则就之。” 《西畴》常言: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 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 旦为恶有馀。”

    《省心录》:“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 为恶如乘骏走坂,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 为善则善应,为恶则恶报,所以成名灭身,惟自取如 何耳。”

    “善恶之性不能易”,如水之不能燥,火之不能湿,形色 语默之闲,善恶自见。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毁誉杂至,观其事则毁誉明,善恶混淆,公其心则善 恶判”,此在上之职也。若智效一职,行其所当为,而不 问毁誉,立乎其中道,则善恶自黑白也。

    能自遂者未必能成人,自败者必罔人,能自俭者未 必能周人,自恣者必害人。然此无他,为善难,为恶易 也。

    胜于己者必师,拙于己者可役。爱于己者,知善而不 知恶。憎于己者,见恶而不见善。

    《读书录》:“阳明者,善也;阴浊者,恶也。人见天地晴明则 心意舒畅,见天气阴晦则心意黯惨。亦可以验好善 恶恶之一端。”

    一念之善,景星庆云。一念之恶,烈风疾雨。

    《萤雪丛说》:“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此古语也。“善恶 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此古诗也。或者执其 为善未必福,为恶未必祸之说,遂以谓善恶莫执无 应,妄起轻福远祸之心,果能无应也耶?夫善有善报, 善人为善,而天或不以善报,非无报也。恶有恶报,恶 人为恶,而天或不以恶报,非无报也,盖未报也。所谓 未报者,乃其未熟故耳。逮夫熟时,则其报之也,其效 如捷。胡不观《大藏经》云:“善若无报,其善未熟。其善熟 时必受其福。恶若无报,其恶未熟。其恶熟时必受其 苦。”

    《古穰杂录》吉水罗公云:“人于一日,自朝至夕,由兴至 寝,不可有一毫恶念。恶念一萌,即斩绝之,使根株悉 拔;不可一息无善念,善念一萌,即充广之,使若泉达 火然。”

    《宵练匣》:“人无善可为,只不为恶,有心为善,亦恶也。” 长者言:“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 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 役使鬼神。”

    《读书镜》:太尉韦俊为领军于忠所害,叹曰:“吾一生为 善,未蒙善报;常不为恶,今为恶终。”又宋詹事刘湛以 义康党被收,谓弟素曰:“相劝为恶,恶不可为;相劝为 善,正见今日。”此即范滂临刑时语其子之言也。惟陆 务观云:“为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 道,吾实耻之。”吁!二子闻此言,可以瞑目矣。

    《牖景录》:“人立心行事,凡对人可言者,皆为善;对人不 可言者,皆为恶。盖光明属阳,阳为善;暗昧属阴,阴为 恶。天道有阴阳,乃一气屈伸所为。而于小大往来之 界,世道人才相胜之几,则又有否泰吉凶之辨。大都 因晦明通塞,而气象情态便自相反。人惟此心,而公 私枉直悬于一念,反而辨之不难。”然意向初发,乃诚 “有不自觉者”,此贤圣之所精察而慎持也。

    《笔畴》:“阳善阴恶,古人之所言,然阴阳一气,造化也;造 化一阴阳也,岂有恶哉?尝推其意而论之,以谓禀夫 阳气之多者其人仁,禀夫阴气之多者其人酷。桀纣 非不仁也,阴气之多失其仁也。大凡黑气风雨、飞沙 拔树者,阴气之恶者也;明星朗月、和风甘雨,阳气之 粹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