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十五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四十五卷目录

     性命部总论

      易经乾卦 大有卦 无妄卦 说卦传

      书经商书汤诰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孔子家语本命解

      荀悦申鉴杂言

      周子通书诚上

      张子正蒙参两篇 神化篇 诚明篇

      朱子全书性命 答郑子上 答陈卫道 苏氏易解辨

      性理大全性命

      图书编穷理尽性至命

     性命部艺文一

      辨命论          梁刘峻

      广原性         明张宇初

     性命部艺文二

      正性吟          宋邵雍

     性命部纪事

     性命部杂录

    学行典第四十五卷

    性命部总论

    易经

    《乾卦》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本义“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利贞”之义也。大全朱子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总只是一个理,此理处处相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闲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 云峰胡氏曰:“先言品物流行,后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谓之“各正”,则命之禀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谓之“保合”,则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盖“太和”者,阴阳会合冲和之气,而乾元资始之理固在其中矣。以渐而变化之谓和。

    《大有卦》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本义“《天命》有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无妄卦》

    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大全龟山杨氏曰:五以刚健中正位乎上,二以柔顺中正应于下,上下相与以正,故其“大亨”也,以正而已。“大亨以正”,非人之私智所能为也,循天理而已,故曰“天之命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所谓命者,亦诚而已矣。

    《说卦传》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大全程子曰:“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如木可以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张子曰:“程子说,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己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尽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闲煞有事,岂有当下便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远近,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或问:“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程张之说孰是?”朱子曰:“各是一说,程子皆以见言,不如张子有作用。穷理是知,尽性是行”,觉程子是说得快了。如“为子知所以为孝,为臣知所以为忠”,此穷理也;“为子能孝,为臣能忠”,此尽性也。能穷其理,而充其性之所有,方谓之尽。以至于命,是拖脚说得于天者。盖性是我之所至者,命是天之所以与我者也。如舜尽事亲之道,至天下之为父子者定。知此者,穷理者也;能此者,尽性者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考证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大全朱子曰:“圣人作《易》,只是要发挥性命之理,摹写那个物事。下文所说‘阴阳、刚柔、仁义’,便是性中有这个物事。” 双湖胡氏曰:“《易》为斯人作也。性命之理,天所赋于人,人所受于天之理也。圣人将以顺人心性命之理,是以兼三而两,六画成卦,以立天地人之道。三才之道,虽有阴阳、刚柔、仁义之殊,大抵以立人道仁义为主”,盖人负阴阳之气以有生,肖刚柔之质以有形,具仁义之理以成性,莫不有三才之道焉。仁义之道立,即所以使之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顺性命之理也。

    书经

    《商书汤诰》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蔡传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无所偏倚,所谓“衷”也。人之禀命,而得仁义礼智信之理,与心俱生,所谓“性”也。

    诗经

    《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朱注《天命》,即天道也。《不已》,言无穷也。纯,不杂也。大全程子曰:“言天之自然者曰《天道》,言天之赋予万物者曰‘《天命》’。” 华谷严氏曰:“凡言圣人如天者,以此拟彼,天与圣人,犹为二也。此诗但以天命之不已,与文德之纯对立而并言之,盖有不容拟议者。子思又发明之如此,其旨深矣。” 西山真氏曰:“纯是至诚,无一毫私伪杂。其纯诚无杂,自然能不已,如天之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昼而夜,夜而昼,循环运转,一息不停,以其诚也。圣人之自壮而老,自始而终,无一息之懈,亦以其诚也。既诚,自然能不已。

    孔子家语

    《本命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曰:“分 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 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 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 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 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 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 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 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 岁而龀,二七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 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汉荀悦申鉴

    《杂言》

    或问性命。曰:“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终生 者之谓命也,吉凶是也。夫生我之制,性命存焉尔。君 子循其性以辅其命,休斯承,否斯守,无务焉,无怨焉。 好宠者乘天命以骄,好恶者违天命以滥。故骄则奉 之不成,滥则守之不终。好以取怠,恶以取甚,务以取 福,恶以成祸,斯惑矣。”

    或问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 存焉尔。命相近也,事相远也,则吉凶殊矣。故曰:‘穷理 尽性,以至于命’。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 ‘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 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曰:“问其理。曰:‘性善则无四凶,性 恶则无三仁。人无善恶,文王之教一也,则无周公、管 蔡性善情恶’”,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性善恶皆 浑是上智怀惠而下愚挟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 为然。

    周子通书

    《诚上》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集考天赋为命,物受为性,根源皆系于《易》。此《易》之所以为大也。

    张子正蒙

    《参两篇》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 古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 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 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 何哉?

    补注“阴阳有以质言者,有以气言者,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若日月之形是也;以气言,则循环迭至,若四时昼夜之类;聚散相荡,升降相求,若云风雨雷之类;絪缊相揉”,若温凉寒热之类是也。“相兼以助其不及,相制以泄其过,此皆天性命之理也。”

    《神化篇》

    “存神过化,忘物累而顺性命”者乎。

    集解“心之所存”,纯乎天理,而“圆神不倚”,则应用随物

    物过能化而不留,如冰之释,如风之休,吾性命之理固不为物所累也,故曰:“忘物累而顺性命。” 性命即天理也。

    《诚明篇》

    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 言尔。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

    集释“性不可见,气则成形。”然气无不体,充塞天地,假人物之形以寓之耳。故性包乎气之外而无不在,命兼寓乎气之中而理以行。是气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以为在外则不可见,以为在内则不可探,故无内外之分,而一待于性命之主宰。所以“思知人者则当知天,尽性者必至于命。”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 受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 已者谓命,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 忧而同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集释性则理之总名,有仁义阴阳两道也。命则所受之以吾身心之有则也,则一也,神也,是以不极总其性。总之要道,则不至于能受之安分也。以则言之,正以穷理尽性而不可变也。可变岂可谓之则乎?则之全命能受矣。推本其然,盖知天之与天为体,阴阳消长,寒暑往来,自不能止息者,命也。其心之情不无所感接,夫父子君臣、鸟兽草木之道,所以为有则之理者,性也。惟其然,则吉凶祸福有所不较,仁义礼智所当自修也。虽若是,圣人则不谓已能至于命,已能尽其性,常以其可忧者忧之,不同于无忧者焉。所以然者,正以参赞在吾身之重也。无忧者,理穷性尽,乐在其中。可忧者,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也。

    “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 莫不性诸道,命诸天。我体物未尝遗,物体我知其不 遗也。至于命,然后能成己成物,不失其道。

    集解“尽人物之性”者,概言之也;“至人物之命”者,使人物亦各至于命,造其极也。人之化,物之成,若是也。是何也?盖人物与我莫不禀性于道,赋命于天,我之体有性命也,物未尝遗;物之体亦有性命也,我亦知其不遗人己一道,同此性、同其理也。故我能尽其性而至于命也,然后能一以贯之,不惟成己,而且成物,两尽其“道而不失”焉。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 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补注“德不胜气”,则性命皆本于气,故智愚贤不肖、富贵贫贱、死生修夭,一听命于气也。若穷理尽性,是德胜其气,则性皆天德,愚可智,不肖可贤也;命皆天理,贫可富、贱可贵也。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朱子全书

    《性命》

    问:“天与命,性与理,四者之别。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 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 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 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 性即理也,是如此否?”曰:“然。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 谓。据某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 理者天之体, 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情是性之用 ;命犹诰 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 语厚之:“昨晚 说造化为性,不是造化,已是形而下;所以造化之理 是形而上。”蜚卿问:“纯亦不已,是理是气?”曰:“是理。‘天命 之谓性’,亦是理。天命如君之命令,性如受职于君;气 如有能守职者,有不能守职者。”可学问:“‘天命之谓性’, 只是主理言。才说命,则气亦在其间矣。非气则何以 为人?物理何所受?”曰:“极是极是。子思且就总会处言, 此处最好看。 天便似天子,命便似将诰敕付与自 家,性便似自家所受之职事。如县尉职事,便在捕盗, 主簿职事,便在掌簿书;情便似去亲临这职事,才便 似去动作行移,做许多工夫。邵康节《击壤集序》云:‘性 者,道之形体也;心者,性之郛郭也;身者,心之区宇也; 物者,身之舟车也’。” 刘问:“‘《孟子》:‘性也,有命焉;命也,有 性焉’。将性命做两件。子思‘天命之谓性’,又合性命为 一’,如何?”曰:“须随圣贤文意看。孟子所谓‘命’,是兼气禀 而言;子思专以天所赋而言。 伊川言:‘天所赋为命, 物所受为性。理一也。自天之所赋与万物言之,故谓 之命;以人物之所禀受于天言之,故谓之性;其实所 从言之地头不同耳’。” 用之问:“德不胜气,性命于气; 德胜其气,性命于德。前日见先生说,以性命之命为 听命之命,适见先生旧《答潘恭叔书》,以命与‘性’字只 一般,如言性与命也,所以后面分言‘性天德,命天理’,

    不知如何。”曰:“也是如此。但‘命’字较轻得些。”僩问:“若将
    考证
    ‘性命’作两字看,则‘于气’”“‘于德’字,如何地说得来?则当

    云‘性命皆由于气,由于德’始得。”曰:“横渠文自如此。” 问“德不胜气”一章。曰:“‘张子只是说性与气,皆从上面 流下来。自家之德若不能有以胜其气,则祗是承当 得他那所赋之气。若是德有以胜其气,则我之所以 受其赋予者皆是德。故穷理尽性,则我之所受皆天 之德,其所以赋予我者皆天之理;气之不可变者,惟 死生修夭而已。盖死生修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 至义之于君臣,仁之于父子,所谓命也;有性焉君子, 不谓命也’。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 问:“穷理尽性, 则性天德,命天理,这处性命如何分别?”曰:“性是以其 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水恁地流 底,性便是将碗盛得来,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少,净 洁碗盛得清,污漫碗盛得浊。 横渠言:‘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又曰:‘德不胜气,性 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又曰:‘性,天德;命,天理’。盖 人生气禀,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自异禀。有学问之 功,则性命于德。不能学问,然后性命惟其气禀耳。”曰: “从前看‘性命于德’一句,意谓此性由其德之所命。今 如此云,则是‘性命’二字皆是德也。”曰:“然。”

    《答郑子上》

    问:“命者,天之所以赋予乎人物也;性者,人物之所以 禀受乎天也。然性命各有二:自其理而言之,则天以 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理于天,谓之性; 自其气而言之,则天以是气命乎人物,亦谓之命;而 人物受是气于天,亦谓之性。”曰:“气不可谓之性命,但 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 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

    《答陈卫道》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只生此民时,便已是命他以此 性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非有块然 一物可命为性,而不生不灭也。盖尝譬之,“命”字如朝 廷差除,性字如官守职业。故伊川先生言:“天所赋为 命,物所受为性。”其理甚明。故凡古圣贤说性命,皆是 就实事上说。如言尽性,便是尽得此君臣父子三纲 “五常之道而无馀”,言养性便是养得此道而不害。至 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贯之,略无馀欠,非虚语也。

    《苏氏易解辨》

    苏氏曰:“圣人以为犹有性者存乎吾心,则是犹有是 心也。有是心也,伪之始也。于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 曰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 命也,无以名之,而寄之命耳。”愚谓苏氏以性存于吾 心则为伪之始,是不知性之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 而假名之,是不知命之实也。如此则是人生而无故, 有此大伪之本,圣人又为之计度隐讳,伪立名字以 弥缝之,此何理哉?此盖未尝深考夫《大传》《诗》《书》《中庸》 《孟子》之说,以明此章之义,而溺于释氏“未有天地,已 有此性”之言。欲语性于天地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 之无所寄,于是为此说以处之,使两不相病焉耳。使 其诚知性命之说矣,而欲语之于天地生物之前,盖 亦有道,必不为是支离淫遁之辞也。

    性理大全

    《性命》

    程子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性也,命也,道 也,各有所当。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天之赋 予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物之谓理。理也、 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 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 造化之谓也。”

    《张子》曰:“天授于人则为命,人受于天则为性。”

    龟山杨氏曰:性,天命也;命,天理也。道则性命之理而 已。《孟子》“道性善,盖原于此。”

    华阳范氏曰:“性者,天所赋于人;命者,人所受于天。” 北溪陈氏曰:“性即理也,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盖 理是凡言天地闲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 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 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其大目,只是 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谓之仁;得天 命之亨,在我谓之礼;得天命之利,在我谓之义;得天 命之贞,在我谓之智。性与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故程子曰:“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文 公曰:“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命 一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其实理不外 乎气,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灭,只是空的。气 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为之枢纽,故大 化流行,生生未尝止息。所谓以理言者,非有离乎气, 只是就气上指出个理,不杂乎气而为言耳。如“天命 之谓性”,“五十知天命”,“穷理尽性至于命”,此等命字皆 是专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于物者。 就元亨利贞之理而言,则谓之天道;即此道之流行 赋予于物者而言,则谓之天命。如就气说,却亦有两般:一般说贫富贵贱,寿夭祸福,如所谓“死生有命”与 “莫非命也”之命,是乃就受气之短长厚薄不齐上论, 是命分之命。又一般如《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义之 于君臣,命也”之命,是又就禀气之清浊不齐上论,是 说人之智愚贤否。若就造化上论,则天命之大目,只 是“元、亨、利、贞”,此四者就气上论也得,就理上论也得。 就气上论,则物之初生处为元,于时为春;物之发达 处为亨,于时为夏;物之成遂处为利,于时为秋;物之 敛藏处为贞,于时为冬。贞者,正而固也。自其生意之 已定者而言,故谓之正;自其敛藏者而言,故谓之固。 就理上论,则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 理之遂,贞者生理之固。 命犹令也。天无言如何?命 只是大化流行,气到这物,便生这物,气到那物,又生 那物,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

    鲁斋许氏曰:“凡言性者便有命,凡言命者便有性。” 临川吴氏曰:“夫善者,天之道也,人之德也。天之道孰 为善?元亨利贞,流行四时,而谓之命者也。人之德孰 为善?仁义礼智,备具一心,而谓之性者也。是善也,天 所赋于人,人所受于天也。天之赋于人者,公而不私; 人之受于天者,同而不异。虽或气质之不齐,而其善 则”一也,不必皆自诚而明之圣也,不必皆自明而诚 之贤也。天所生之民,无不有是性;则人所秉之彝,无 不好是德也。人之善也犹水之下,人之乐于为善,犹 水之乐于就下也。无他,顺其自然而已矣。

    图书编

    《穷理尽性至命》

    “学必反诸己”,而后可以“全其真,必原诸天”,而后可以。

    原阙详考证附:《本局补抄

    命,理外无天,亦无己也。真信此者,则理之穷,穷己之 条理,无淆杂焉,而事物皆天理也;性之尽,尽己之赋 受,无馀欠焉,而形色一天性也;命之至,至己之本原, 而安汝止焉。盈虚消息,一天命也,妙三无而非寂,总 万有而同归。故程伯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物 也。”又曰:“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第”,不可将穷理作知 之事,若实穷得理,则性命亦可了。何也?譬之水焉,万 派朝宗于海,则穷矣。会万派而点滴不渗,则尽矣。水 到海而源流浑融,渊渊浩浩,莫知涯涘,斯其至矣。学 必如是,己一天矣,无纤毫人力矣。孔子“五十知天命, 知我其天”,岂易言哉?虽然,下学于此信未易言,而上 达者达此耳,外此非圣学也。世之学者则不然,非尚 知见而了彻乎圆空,则好钻研而剖离乎元朴。聪慧 卓绝者,亦知命理性一而已矣。谓不睹闻其体也,无 思为其用也,勿忘勿助长,其功也,无可无不可,其极 也,听其言似乎知性而知天,而反诸身则全无所交 涉矣。故禀赋颛悫者,类视此为空寂,而于天下事事 物物,必殚精竭思以析其精。如命本一也,则曰“命。”有 以理言者,元亨利贞,各有条绪。有以气数言者,穷通 夭寿,各有限制。惟命既有二,则不得不曰“如之何”,而 以义安命,听其气数之适然。如之何而尽心知命,以 窥其性理之本然,兹皆贤知之士也。宁知其原一分, 则其支派可胜言哉?故以理气分命,不得不以理气 分性。“有所谓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 异;有所谓气质之性,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 然而气质之性,又有刚柔善恶之差。有得木之性,则 偏于仁而或塞于义;有得金之性,则偏于义而或塞 于仁。礼知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其闲杂揉,又万有 不齐。故今之论性者,何止三品,而知性愈难也。”呜呼! 五性感通,善恶分善,是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则荀 子性恶之说,几与孟子“性善”之说交相胜矣。所以曰: “善恶皆天理也。”恶有恶之理,置勿论已。如仁义礼知, 各有条理,有仁之仁、仁之义,仁之礼,仁之知,有知之 知、知之仁、知之义、知之礼,身心万善,已不可穷诘矣。 且有一物即有一物之理也。如“木有木之理,得水则 生,得土则荣,得火则燃,得金则克”之类。高下散殊,群分类聚,可胜穷哉!且在物为理,以吾之心,穷物之理, 纵殚生平精力以研磨而强探之,不能究竟万一,又 何有于性之尽、命之至也?虽彼之自视,非不曰“反诸 己本之天也”,其实竭在己之力而与性理之自然者 相背驰。穷在天之理,而于在己之性命无与也。后世 圣学鲜人有曰然矣。或曰:“穷理、尽性、至命,信一以贯 之矣。”孟子“知天、事天、立命,非三等之学欤?”曰:“知天即 穷理之谓,事天即尽性之谓,立命即至命之谓,而能 立,斯可至也。”孟子本欲一之,其如后儒纷纷好异何?

    性命部艺文一

    《辨命论》并序
    梁·刘峻

    主上尝与诸名贤言及《管辂》,叹其有俊才而位不达。时有在赤墀之下预闻斯议,归以告余。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尔。

    臣观管辂,天才英伟,圭璋特秀,实海内之名杰,岂日 者卜祝之流乎?而官止少府丞,年终四十八,天之报 施,何其寡欤!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 古所叹焉,独公明而已哉!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 阏纷纶,莫知其辨。仲任蔽其源,子长阐其惑。至于鹖 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鼎贵高门,则曰“唯人所召。”𫍢 𫍢讙咋,异端斯起。萧远论其本而不畅其流,子元语 其流而未详其本,尝试言之曰:“夫道生万物则谓之 道,生而无主谓之自然。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 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鼓动陶铸而不为功,庶类 混成而非其力。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 坠之渊泉非其怒,升之霄汉非其悦。”荡乎大乎,万宝 以之化,确乎纯乎,一化而不易。化而不易,则谓之命。 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然不变,鬼神莫能 预,圣哲不能谋,触山之力无以抗,倒日之诚弗能感。 短则不可缓之于寸阴,长则不可急之于箭漏,至德 未能逾,上智所不免。是以当放勋之世,浩浩襄陵,天 乙之时,焦金流石,文“公疐其尾,宣尼绝其粮,颜回败 其丛兰,冉耕歌其芣苢,夷叔毙淑媛之言,子舆困臧 仓之诉,圣贤且犹若此,而况庸庸者乎?”至乃伍员浮 尸于江流,三闾沈骸于湘渚,贾大夫沮志于长沙,冯 都尉皓发于郎署。君山鸿渐,铩羽仪于高云;敬通凤 起,摧迅翮于风穴。此岂才不足而行有遗哉?近世有 沛国刘𤩽,𤩽弟琎,并一时秀士也。𤩽则关西孔子,通 涉《六经》,循循善诱,服膺儒行;琎则志烈秋霜,心贞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皆毓德于衡门,并驰声于天 地。而官有微于侍郎,位不登于执戟,相次殂落,宗祀 无飨。因斯两贤以言古,则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 皆摈斥于当年,韫奇才而莫用。候草木以共凋,与麋 鹿而同死,膏涂平原,骨填川谷,湮灭而无闻者,岂可 胜道哉!此则宰衡之与皂隶,容、彭之与殇子,猗顿之 与黔娄,阳文之与敦洽,咸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 智。故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其斯之谓矣。然命体周 流,变化非一,或先号后笑,或始吉终凶,或不召自来, 或因人以济,交错纠纷,回“环倚伏。”非可以一理征,非 可以一途验。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无形可以见,无 声可以闻,必御物以效灵,亦凭人而成象。譬天王之 冕旒,任百官以司职。而或者睹汤、武之龙跃,谓戡乱 在神功;闻孔、墨之挺生,谓英睿擅奇响;视韩、彭之豹 变,谓鸷猛致人爵;见张、桓之朱绂,谓明经拾青紫。岂 知有力著运之而趋乎?故言而非命,有六蔽焉,余请 陈其梗概。夫靡颜腻理,哆𠯠顑頞,形之异也;朝秀晨 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 也。固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 五,而未识于十,其蔽一也。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河目 龟文,公侯之相。抚镜知其将刑,压纽显其膺箓。星虹 枢电,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郁兴王之瑞。皆兆发于 前期,涣汗于后叶。若谓驱貔虎,奋尺剑,入紫微,升帝 道,则未达窅冥之情,未测神明之数,其蔽二也。空桑 之里,变成洪川,历阳之都化为鱼鳖,楚师屠汉卒,睢 河鲠其流,秦人坑,赵士沸,声若雷震,火炎崑岳,砾石 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虽游、夏之 英才,伊、颜之殆庶,焉能抗之哉?其蔽三也。或曰:“明月 之珠,不能无颣;夏后之璜,不能无考。”故亭伯死于县 长,相如卒于园令,才非不杰,主非不明也。而碎结绿 之鸿辉,残悬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若然者,主 父偃、公孙弘对策不升第,历说而不入,牧豕淄原,见 弃州部。设令忽如过隙,溘死霜露,其为诟耻,岂崔、马 之流乎!及至开东阁,列五鼎,电照风行,声驰海外。宁 前愚而后智,先非而终是?将荣悴有定数,天命有至 极,而谬生妍蚩,其蔽四也。夫虎啸风驰,龙兴云属,故 重华立而元凯升,辛受生而飞廉进。然则天下善人 少,恶人多,暗主众,明君寡,而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接 翼。是使浑沌、梼杌,踵武云台之上;仲容、廷坚,耕耘岩 石之下。横谓“废兴在我,无系于天”,其蔽五也。彼人面 兽心,宴安鸩毒,以诛杀为道德,以蒸报为仁义,虽大 风立于青丘,《凿齿》奋于华野,比于狼戾,曾何足喻?自金行不竞,乘闲电发,与三皇竞其氓黎,五帝角其区 㝢。呜呼!福善祸淫,徒虚言耳。岂非否泰相倾,盈缩递 运,而汨之以人,其蔽六也。然所谓命者,死生焉,贵贱 焉,贫富焉,“治乱焉,祸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赋也。愚智 善恶,此四者,人之所行也。夫神非舜、禹,心异朱均,才 絓《中庸》,在于所习。是以素丝无𢘆,元黄代起;鲍鱼芳 兰,入而自变。故季路学于仲尼,厉风霜之节;楚穆谋 于潘崇,成杀逆之祸。而商臣之恶,盛业光于后嗣;仲 由之善,不能息其结缨。斯则邪正由于人,吉凶“在乎 命也。或以鬼神害盈,皇天辅德,故宋公一言,法星三 徙,殷帝自翦,千里来云。若使善恶无征,未洽斯义,且 于公高门以待封,严母扫墓以望丧,此君子所以自 强不息也。如使仁而无报,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 之辞也。夫圣人之言,显而晦,微而婉,幽远而难闻,河 汉而不测,或立教以进庸惰,或言命以穷性灵。积善 馀庆,立教也;凤鸟不至,言命也。今以其片言,辨其要 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且荆昭德音, 丹云不卷;周宣祈雨,圭璧斯罄。于叟种德,不逮勋华 之高;延年残犷,未甚东陵之酷。为善一,为恶均,而祸 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荡荡上帝,岂如是乎?《诗》云:“风 雨如晦,鸡鸣不已。”故善人为善,焉有息哉。夫食稻粱, 进刍豢,衣狐貉,袭冰纨,观窈眇之奇儛,听云和之琴 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修道德,习仁义,敦 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此君子 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 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 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瑶台夏屋,不能悦其神;土室 编蓬,未足忧其虑。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岂 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广原性》
    明·张宇初

    性命之道一也,学者求道而已。苟求道于性命之源, 其有弗见者焉,盖求之未力,则见者鲜矣。韩昌黎之 原夫性也,发乎未见以继圣,然理有未明,将以广之。 古今之言性者多矣,得其本者复几人焉?若夫尧舜 性之,汤、武身之,得性之本然也。故其命舜曰:“道心惟 微”是也。足以发王道之本焉。周衰,孔子生足以继矣。 其曰性与天道,成之者性也。各正性命,知性则知天 矣。道之源莫切著于是哉?子思谓“天命之谓性,天之 命于人者为性,知率其性则谓之道。”《孟子》之谓性,善 是也。人心统乎性情,本无不善,所谓天命之性也。其 具仁义礼智,不假为而能也,即继之者善也。盖天之 命于物为性,善所固有;其恶也,所谓“气质之性也”,即 性相近也。由感于物,动于欲,蔽于习而然,是有上智 下愚之分焉,则其不善也,犹鉴之垢,水之昏直不过 太空之浮翳也。若垢净而明固存,昏澄而清固彻,其 本有之善,孰得而易?故于圣贤不能加,于愚不肖不 能损焉。惟能尽其性,则物不能感,欲不能动,习不能 蔽,则其至虚而灵,至“清而明者,犹太空之昭昭也,又 岂善恶可得而混焉?”是以静专而动直,诚立而明通, 明睿生矣。是为五官之统宰,百体之所从令,四端之 所备,七情之所制,其大无外,性命之正,死生之理,幽 明之故具焉,其小无内,洪纤之体,含类之情,形色之 质系焉。充之为周、孔,悖之为桀、跖,行之为伊、傅,洁之 为夷、齐,安之为颜、闵,皆特立于明善之效也。其泽夫 一世,垂之无穷也。和之为礼乐,治之为法制,率之为 纲常,绳之为典则,凡得乎天秩天序者,非天理之公 用哉?且夫扬子之谓善恶混,特情习气质之偏而已, 岂天之正命也?告子以“生之谓性”,是情之所欲所为 皆性也。《荀子》之谓性恶,以其善者伪也。又情习气质 之固于性之正,则相去远矣。韩子谓:“性之品三,其为 性者五;情之品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则天之所命 与者何纷纷之多也,将奚自而立焉?凡出乎性者,皆 情也,又岂三品之拘,而又加五性焉?是盖皆气质之 偏耳。后之论者,特以其秦汉以来鲜言之,而愈独发 之也。欧阳子谓:“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 也,又何大本之未明哉?董子曰:“命者,天之令也;性者, 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仁义礼乐,皆其具也。”王子曰:“性者,五常之太极,而五 常不可谓之性,庶几若近道焉。”而或有别于孟氏之 言,而以荀、韩为似,是何谬妄也哉?其亦未之辨焉耳。 独周子曰:“性焉安焉之谓圣。”程子曰:“天所赋为命,物 所受为性。”性即理也,可谓著明矣。是足以继孟氏者, 周程而已矣。其度越诸子,概可见矣。然而老、释之谓 异者何?老曰:“性即神也,元初不坏之灵也。”释曰:“性即 觉也,全其本来之虚灵也。必绝事物,去嗜欲,庶几无 所染夺,以彻其澄,以立其劲,则灵明之积,神化著焉。” 是则以天地万物凡有形气者,皆虚空幻妄也。故虚 无空寂,而失理气之实也欤!若其究夫死生独善者, 又岂与申、韩、杨墨之徒共彻哉?抑亦天神之道一。故 道之至精至粹,理之至幽至微,人之不能与天地并 行而不违者,不能辨夫天理人欲之一闲耳。是以不能尽圣贤之心也。能尽其心,则“尽性至命之道得矣。”

    性命部艺文二

    《正性吟》
    宋·邵雍

    未生之前,不知其然;既生之后,乃知有天。有天而来, 正物之性。君子践形,小人轻命。

    性命部纪事

    《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 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 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 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 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 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 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 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 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晋书颜含传》: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 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 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陈书萧允传》:“允为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时寇贼 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 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 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来?方今 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 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 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名臣言行录》:康节居祖母服,筑室苏门山百源之上。 李挺之自造其庐,问曰:“子何所学?”曰:“为科举进取之 学耳。”挺之曰:“科举之外有义理之学,子知之乎?”曰:“未 也,愿受教。”挺之曰:“义理之外有物理之学,子知之乎?” 曰:“未也,愿受教。”挺之曰:“物理之外有性命之学,子知 之乎?”曰:“未也,愿受教。”于是康节始传其学。

    康节疾,横渠喜论命,来问疾,因曰:“先王论命否当推 之。”先生曰:“若天命,则已知之矣。世俗所谓命,则不知 也。”横渠曰:“先生知天命矣,载尚何言!”

    胡安国壮年尝观释氏书,后遂屏绝。尝答赣川曾几 书曰:“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 以贯之,知之至也。来书以五典四端每事充扩,亦未 免物物致察,非‘一以贯之之要,是欲不举足而登太 山也。四端固有非外铄,五典天叙不可违。充四端,惇 五典,则性成而伦尽矣’。”释氏虽有了心之说,然其未 了者,为其不先穷理,反以为障,而于用处不复究竟 也。故其说流遁,莫可致诘。接物应事,颠倒差缪,不堪 点检。圣门之学,则以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至理得, 不迷本心,如日方中,万象皆见,则不疑所行,而内外 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矣。来 书又谓:“充良知良能而至于尽”,与宗门要妙两不相 妨,何必舍彼而取此?夫良知良能,爱亲敬长之本心 也。儒者则扩而充之,达于天下。释氏则以为妄想,批 根拔本而殄灭之,正相反也。而以为不相妨,何哉? 权子一老友相访,时同志十数辈在座,老友卒然问 曰:“先生往与诸友论学,以何者为性命师”时漠然未 应。仲子蹶然起曰:“善哉是问!”盖切问也。世俗嘲嗜酒 者,以酒为性命;嘲积财者,以钱谷为性命;嘲乐贵竞 进者,以官爵为性命,皆常言也。触类而思,吾侪为学, 必有所为性命者,试各自反思之。

    《明外史娄谅传》:“谅有志于圣学,求师四方,率皆场屋 之业。叹曰:‘此非身心性命学也’。”闻吴与弼在临川,往 从之游,与弼一见喜之。

    性命部杂录

    《庄子骈拇》篇:“吾所谓臧,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 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 情而已矣。”

    《在宥》篇:“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 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而且悦明邪?是淫于色也;悦聪 邪?是淫于声也;悦仁邪?是乱于德也;悦义邪?是悖于 理也;悦礼邪?是相于技也;悦乐邪?是相于淫也;悦圣 邪?是相于艺也;悦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 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怆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 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 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 之性。”

    《天运篇》:“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 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 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 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缮性》篇:“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 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 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 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 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 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 置之民。”

    《吕氏春秋重己》篇:“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 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 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 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 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

    《尊师》篇:“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 勿败之,是谓善学。”

    《勿躬》篇:“善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 首已亲矣,名号已章矣。”

    《知度》篇:“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以 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 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 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 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 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淮南子原道训》:“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 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

    《俶真训》:“夏后之世,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而性命 失其得施。”

    《申鉴杂言下》:“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 惑;定心致公,故不惧。”若乃所忧,惧则有之,忧己不能 成天性也;惧己惑之,忧不能免天命,无惑焉。

    《中说:问易》篇:“薛收曰:‘何为命也’?子曰:‘稽之于天,合之 于人,谓其有定于此而应于彼,吉凶曲折,无所逃乎? 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非圣人孰能至之哉?薛收 曰:‘古人作《元命》,其能至乎’?子曰:‘至矣’’。”

    《立命》篇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故君子畏 之。无远近高深而不应也,无洪纤曲直而不当也,故 归之于天。《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魏徵曰:“《书》云:‘惠 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诗》云:‘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彼交 匪傲,万福来求’。其是之谓乎?”子曰:“征其能自取矣。”董 常曰:“自取者其称人耶?”子曰:“诚哉,惟人所召。”贾琼进 曰:“敢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谓也?”子曰:“召之在前, 命之在后,斯自取也,庸非命乎?噫!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无能子《析惑篇》:“性者,神也,命者,气也。相须于虚无,相 生于自然,犹乎埙篪之相感也,阴阳之相和也。形骸 者,性命之器也,犹乎火之在薪。薪非火不炎,火非薪 不光。形骸非性命不立。性命假形骸以显,则性命自 然,冲而生者也;形骸自然,滞而死者也。自然生者,虽 寂而常生;自然死者,虽摇而常死。今人莫不好生而” 恶死,而不知自然生死之理。睹乎不摇而偃者则忧 之,役其自然。生者务存其自然,死者存之愈切,生之 愈疏,是故沈羽而浮石者也,何惑之甚欤!

    迃书《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世之高论者,竞为幽 僻之语以欺人,使人跂悬而不可及,愦瞀而不能知, 则尽而舍之,其实奚远哉?是不是,理也;才不才,性也; 遇不遇,命也。

    《名臣言行录》:刘立之曰:“明道从茂叔问学,穷性命之 理。”

    偶谈命者,于穆之不已乎!性者,人物之各具乎!理者, 性命之委绪乎!穷理者,究极根源之谓也;尽性者,充 满分量之谓也;《至命》者,毕事告成之谓也。

    修命而性宗弗彻,止作顽仙;修性而命宝不完,终为 才鬼。故“真才”才而不鬼,大仙仙而不顽。

    《清暑笔谈》:人不能以胜天,力不可以制命,故寿夭通 塞丰约,自其堕地之初,大分已定,如瓶罂釜盎各有 分量,非人所能置力增损。君子惟慎德修业,以听其 自至。若曰我命在天,措人事于不修,则又非修身俟 之之谓也。故曰:“君子不以在我者为命,而以不在我 者为命。”

    高攀龙《会语》:“‘天在眼前,人岂不知?只为说了天命,不 知如何为命,连天也不知了。天只是天,一落人身,故唤做‘命’。”“命’字即‘天’字也。做人底有天命,如做官底有 君命,一切行事皆承君之命而行之。今做人底不知 自家有天之命,却如做官底不知自家有君之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