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一百三十卷
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一百三十卷目录

     数目部汇考二

      三类上

    历法典第一百三十卷

    数目部汇考二

    三类上         小学绀珠

    三才又曰:“三极、三仪,天地人”,《易》《系辞》易之。

    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注:“三极,三才也。” 王肃云:“阴、阳、柔、刚、仁、义为三极。” 三极之道,三才,极至之理。《太元经》:“三仪同科。” 三灵,天地人之神。

    《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礼记》:“孔子闲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三光又曰三辰,日、月、星。《史记·天官书》:“三光。”

    者,阴阳之精。《后汉赞》曰“三精。” 扬雄《校猎赋》曰“三灵。” 《书》益稷注:“日月星为三辰。” 《周礼》“掌三辰之法” ,注云:“日月星辰。” 《左传》“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注云:“日月星。” 《国语》“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 注:“日月星。”

    “三光大火伐北辰。”《礼记乡饮酒义》纪之以

    “日月参之以三光” 注:

    三辰:日月斗。《汉书三统历谱》:三辰之合于。

    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

    “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

    天市二十二星,三垣四十七星,中一百四十八星,外一百三十二星。

    三正,天地、人之正道。《书甘誓》:“怠弃三正。”注苏氏。

    谓子丑寅之正

    三家星:甘氏,齐甘德,石氏,魏石申夫,巫咸,殷。

    《晋志》
    三百八十三官二千四百六十四星

    “《三仪》《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唐李淳风为。

    浑天仪表里三重

    三五盈阙《礼运》:“月三五而盈,朔始与日合三日。”

    “而明生。” “八日而上弦” ,其光半;十五日而望,其光满。

    “三五而阙” ,既望而渐亏,二十二日而下弦,其

    亏半三十日而晦,其光尽《武成》旁死魄,月二日。

    哉!生明月三日,既生魄十六日。

    三大辰,大火,心伐参。北辰,北极:《公羊传》有。

    星孛于大辰,大火也。何休曰:“大火与伐天所以示民时早晚。天下取以为正,故谓之大辰。” 《乡饮酒义》注:“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教,出于大辰。”

    《三台》:上台司命,为太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

    台,司禄为司空。《周礼疏》:《武陵太守星传》:“三台与文昌,皆有司中、司命。”

    三星《诗集传》:“三星在天心,星昏始见于东方建。”

    辰之月也

    三统又曰:“三正、三微,夏正建寅,太簇为人统、人正。”

    正月尚黑。商正建丑,林锺未之冲为地统,地正十二月尚白。周正建子,黄锺为天统,天正十一月尚赤。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周夜半为朔,殷鸡鸣为朔,夏平旦为朔。

    三时春夏秋。《左传》。“三时不害”注、《穀梁传》。

    罢民三时。《周语》:“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一时冬也。

    《三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

    《馀魏董遇》,从学者苦无日,遇言“以三馀。”

    三令节:《唐书》:“中和节,二月朔,上巳九日。”

    三朝又曰“三始三朝。”元,日也。谓岁之朝月之朝日。

    之朝,《汉书》,谷永曰:“三朝之会。” 班固《东都赋》,“春王三朝。” 鲍宣曰:“三始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出《北史魏收传》,董勋问答礼俗云,“八日为谷。” 《东方朔占书》。

    言天三家:“周髀盖天、宣夜,殷代之制浑天。”

    《晋志》言天者有三家,汉蔡邕言宣夜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贺道养《浑天记》曰:“一曰方天,兴于王充;二曰轩天,起于姚信;三曰穹天,闻于虞昺。” 皆臆断浮说,唯浑天征验不疑。《月令正义》凡有六等:一曰盖天,见周髀;二曰浑天,三曰宣夜,四曰昕天,昕读为轩,吴姚信说;五曰穹天,虞氏说六:曰“安天” ,《虞喜》

    三数上中下《夏阳侯算经序》:“黄帝分三数。”

    为十等

    三、《兆玉》瓦。原。阴阳之半《周礼》:太卜掌

    三兆之法:杜子春云:玉兆颛顼,瓦兆尧,原兆《周经》:“兆之体百有二十,其颂千有二百。颂,繇也。” 《曲礼》:“卜筮不过三。” 《仪礼》:“占者三人,卜用三兆,筮用三易。金縢卜三龟。”

    《三式》,《雷公》太乙,六壬,其局以枫木为天枣。

    心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神。《唐六典》太乙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

    “三调”,《文选注》:“清平侧”,《隋·何妥传》:清平。

    “三器”程迥述《三器图义》《度量衡》。

    三均黄锺,姑洗无射唐·杨收言:琴通三均。

    侧出诸调。马少良《琴谱》“三均,以姑洗为中吕。”

    汉魏三历,邓平太初,刘洪乾象,杨伟景初。

    《宋书》“志三人,汉魏之善历者。”

    甲庚三日《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九五先庚。

    “三日,后庚三日。” 《易》本义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前事过中而将坏,则可自新以为后事之端,而不使至于大坏。后事方始而尚新,然便当致其丁宁之意,以监前事之失,而不使至于速坏。庚,更也,事之变也,先庚三日丁也,后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宁于其变之前,癸所以揆度于其变之后。《易玩辞》。甲者,日之首事之始也;庚,更也,续也。甲庚者,十日十二辰之纲也。戊己分王四时,自甲历乙,丙丁三日而至庚;自庚历辛,壬癸三日而至甲,故取以为三日之象。甲庚之先后,皆称三日。先后者,上下卦也。三日者,三爻也。

    三代尺蔡邕《独断》。“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

    周八寸为尺

    三宫:《周礼大司乐》注:“天宫,夹锺、圜锺、圜丘地宫。”

    林锺、函锺方丘,人宫黄锺宗庙

    三代卜筮,《史记龟策传》:“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

    《飞燕之卜》顺,故殷兴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三伏:伏者,金气伏藏之日,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

    故庚日必伏。《后汉志注》:秦德公始为伏祠。反支日戌亥朔,一日申酉朔,二日午未朔,三日辰巳朔,四日寅卯朔,五日子丑朔,六日。后汉王符《潜夫论》:“明帝时,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 注:《阴阳书》:反支日用月朔为正。

    三王都: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

    “三江。”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禹贡释文》韦。

    昭云:《越语》:“吴三江环之。” 注云云。《吴地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汉地里志》:北江、中江。

    南江郭景纯云:“岷江” :浙江:松江王介;

    甫云:“一江自义兴,一江自毗陵,一江自吴县。” 苏子瞻云:“岷山之江为中江,嶓冢之江为北江,豫章之江为南江。” 曾氏云:“北江、中江,皆禹所导,南江乃其故道,故《经》不之志。” 《周礼职方氏》:“扬州,其川三江。” 《疏》云:“江至寻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道入海。”

    “三条导岍”北条岍,陇州吴山县吴岳山西倾中。

    条山,在洮州临潭县嶓冢南,条山,在兴元府西,属三泉县,《禹贡》马融、王肃三条

    三川泾渭洛。《国语》:“西周三川皆震河。”

    洛伊秦置三川郡。华池水。黑水。洛水。

    《唐志》:“鄜州三川县。”

    《三壤田》,上中下,冀中中,兖中下,青上下。

    《徐》上中,《扬》下下,《荆》下中,《豫》中上,《梁》下上。

    雍上上。《禹贡》“咸则三壤。” 《楚辞》天问“地方九”

    则注“九州之地有九品。”

    “三亳”:北亳蒙汤所受命,亦曰“景亳。”南亳,谷熟汤。

    所都西亳偃师,盘庚所迁。《书》立政三亳阪尹。皇甫谧云:“二在梁国,一在河洛。”

    三农,《周礼太宰》:“三农生九谷。”郑康成注:原隰。

    “平地” 郑司农注:“平地,山泽。” 《朱子诗传》三。

    《事就绪》,《上中下》农夫。

    《三丘》蓬莱,方丈瀛洲。《东海中三山张衡》。

    《思元赋》:“问三丘乎句芒。” 《秦纪》:“海中有三神山。” 王子年《拾遗记》:“三山曰三壶,方壶、蓬壶、瀛壶也。” 《尔雅》:“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三采”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

    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载师注》:“畿内三等采地。” 颜师古曰:“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小司徒注》:“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五十里、二十五里。”

    三辅:京兆尹,长安以东,左冯翊,长陵以北;右

    扶风渭城以西

    《三河》河南河内河东。汉高祖收三河士。

    《史记》:“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三河:河南、河北、河东。《后汉。光武纪》赞“三河。”

    未澄注

    三都:费季氏。郈叔孙氏。成孟氏、《左传》仲由。

    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注三家之邑。《水经注》。蜀有三都。成都、广都、新都。左思《三都赋》。蜀吴。

    《三秦雍》,章邯都废丘塞,司马欣都栎阳,翟董

    翳都、《高奴》,项羽《三分》关中,立秦三将为王。

    三楚《汉书注》:“南楚江陵。东汉吴。西楚彭城。”

    《文选》三“楚多秀士” 注:“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鄀,考烈王都寿春。”

    “三齐”田荣“并三齐之地。”《注》“齐,济北、胶东。”《三》。

    齐说即墨,右临淄,中平陆,左。

    三都:“京兆,西都。河南东都。太原北都。”

    三峡。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水经注》。瞿唐峡。

    不在“《三峡》之数。”

    三城魏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明

    帝曰:“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必有所争也。”

    三关。阳平。江关。白水。《汉南记》:“蜀汉三关。吴”

    贺邵曰:“刘氏据三关之险。” 《郡县志》:“义阳三关、平靖、武阳、黄岘。” 《冯衍传》:上党三关、上党壶

    口石陉

    《三关》《益津》霸州瓦桥,雄州淤口信安军,《周》

    世宗取三关

    三监管蔡霍。郑康成《诗谱》:《王制》:“天子使大。”

    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管蔡商。

    《孔安国书传汉地理志》:“鄁封武庚庸管叔尹。”

    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夏氏《书说》云:“当从康成《蔡仲之命》。” 言管、蔡、霍。林氏曰:“武王封武庚,而使三叔监之。”

    河朔三镇:“成德、镇州,《魏博》,魏州,卢龙,幽州。”

    三晋魏赵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

    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记》三晋多权变之士,《韩非子》并知范、中行为六晋。

    三越:《文选注》:吴越、南越。闽越。《汉书》。西粤。

    南粤闽粤

    三吴《水经注》:吴兴,吴郡。《会稽通典》:吴郡。

    吴兴丹阳

    三蜀。蜀郡。《广汉》、犍为。《蜀都赋》注:“三蜀”本一。

    蜀国汉高祖分置《广汉》武帝分置犍为。

    三荆,北荆州,河南伊阳县。东荆州,唐州荆州。

    邓州《通典》“西魏三荆。”

    “三巴”《华阳国志》:“巴郡,今重庆府。巴东,今夔州。”

    巴西今合州

    “三魏。”魏郡东西部都尉。《水经注》 晋刘毅三。

    魏称焉。魏以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

    三湘江湘沅《文选注》:“三湘,谓三江也。”

    河阳三城,《通典》:北城、南城、中潬城。

    淮南三镇“南齐寿阳,盱眙,淮阴,元魏高闾。”

    曰:“三镇” ,《淮南》之本原。

    三苑:唐西内苑、东内苑、禁苑。

    三阳《世说注》。“山阳。东阳。暨阳。”

    三馀、馀干、馀姚、馀杭。

    《三山》:“闽山。西,九仙山。东,粤王山。北,南丰道。”

    《山亭记》:“福州城中三山。”

    三河。黄河。析支河。湟中河,《通典》:“羌爰剑入。”

    三河图

    “三川”,《通鉴》“三川。剑南西川。成都东川。梓州山。”

    南西道兴元

    西戎三国:昆仑、析支、渠叟。《禹贡地理志》注

    三国名皆织皮毛

    三众,《外国传》:“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氐马众。”

    《三方西南夷》,发于唐蒙。《司马相如》两粤起严助。

    朱买臣朝鲜由涉何《汉书》赞“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

    三边幽并凉三州,后汉鲜卑寇三边。

    《海东三国唐书》:“新罗弁韩苗裔高丽、百济、扶”

    馀别种

    《三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姑墨以南,月。

    “氐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后魏董琬使西域,言其地为三域。

    三韩:《后汉书》:“韩有三种:马韩、辰韩、弁韩。”

    三族:父、子孙。《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别。”

    《汉书注》:“父族、母族、妻族。”

    《仪礼注》《昏礼》注:“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白虎通》“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礼纬含文嘉太元》曰。

    三纲得于中极。汉谷永曰:“勤三纲之严。”

    三、“达尊”“孟子爵齿德”

    三友,《论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三乐,《孟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三事父师君。《国语》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

    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礼记》:“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 ,“事师无犯无隐。”

    《三孝祭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三道《祭统》:“孝子事亲有三道:养、顺、丧、哀、祭、敬。”

    时。《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三善”:“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长幼之节。”《礼记》。

    《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世子齿于学。”

    《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荀子礼论》:“礼有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三恕:事君,报亲、敬兄。《荀子》:“君子有三恕”,有

    “君不能事” ,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

    《三行冠义注》:“三行,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三老《月令章句》:“三老,国老也;五更,庶老也。”卢植

    《礼记注》:“三公老者为三老,卿大夫老者为五更。” 郑康成注:“老人,更知三德五事。” 《汉书注》:“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陈用之曰:“古者建国立三卿,乡饮酒立三宾。《礼》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学’。” 三公非一人,则三老、五更亦非一人矣。

    三老,《左传》杜氏注。“上寿、中寿、下寿”, 服氏注。

    工老商老农老

    三摈。《聘礼》“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

    天子见公摈者五人,见侯伯摈者四人,见子男。

    摈者三人,《觐礼》注:“皆宗伯为上摈。”

    《聘义》:“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三言”:“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礼记·哀公问》

    “愿闻所以行《三言》” 之道。

    三从:父夫子,《仪礼》“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

    用之道

    《三寿》《三卿诗》:“三寿作朋,如冈如陵。”或曰寿与冈陵。

    等而为三。张衡《东京赋》。“送迎拜于三寿。” 注“三老。”

    《三类》:孝行着于家门,仁恕称于九族,《义断行》

    于乡党。魏夏侯元议:“三者之类,取于中正。”

    隐者三概《唐隐逸传》:“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其次。”

    絜治世具,弗得伸,将峭行不可屈于俗。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

    三名。《周礼疏》。《易通卦验》云。“辅有三名。公卿大。”

    三世:《公羊传》:所见、所闻、所传闻。《曲礼》三世。

    注自祖至孙

    三亲:夫妇、父子、兄弟。《颜氏家训》:“一家之亲。”

    此三者而已。至于“九族” ,皆本于三亲。

    三忠《荀子》:“大忠周公之于成王。次忠管仲之于。”

    《桓公下忠》子胥之于夫差。

    三德,《晋语》卫甯庄子曰:“礼宾亲亲善善。”

    《三行孝》如曾参孝已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

    史鳅《战国策》,苏代谓燕昭王曰:“兼此三行以事王。”

    三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韩非子》三者

    顺则天下治

    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洪范》刚柔、正直三德。

    《之俊》曰三俊:至德为道本,敏德为行本,孝

    德知逆恶。《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义以生利,祥以事神,仁以保民。《国语》,富辰曰明王。

    “不失此三德” ,忠信调和均辨《荀子》三德。

    者诚乎上

    三行:《周礼师氏教》三行:孝行,亲父母友行尊贤。

    良顺行事师长

    三达德:《中庸》:“知、仁、勇。”《论语》:“君子道者三仁。”

    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思《荀子》云。孔子曰:“君子有三思:少思学,老思。”

    教有思施

    三畏:《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和靖尹先生一室名“三畏斋。”

    三戒:《论语》:“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𩰚,老戒。”

    三有,老子三宝。《文中子》:“三有慈俭,不敢为天。”

    下先

    三子言性。《孟子》言“人性善”,《荀子》言“人性恶。”《杨》

    《子》言:“人性善恶混。”

    性三品,韩文公《原性》:“上焉善中焉可上下下

    焉恶

    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大司徒》教万。

    民而宾兴之

    三知《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论

    语“困而学之。” 《论语》:“知命、知理、知言。” 《中庸》。

    《注》:“三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三行《中庸》:“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

    三近《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乎勇

    《三善》: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见人有善若己。

    有之,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说苑》:曾子曰:“吾学夫子之三善而未能行。”

    《大学》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

    《章句》:“三者,大学之纲领。”

    益者三乐,《论语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

    三立《左传》,穆叔曰:“立德黄帝尧、舜,立功禹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三好”《杨子》:“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

    己正圣人好己师

    “三省”,《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谋不忠,交不”

    信传不习

    三患:《礼记杂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

    “既闻之,患弗得学。” 既学之,患弗能行。

    《仁有三表记》:安仁。利仁。强仁。

    三就。《大戴礼》。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注云。

    大成次成小成

    三命。《文选注。养生论》:“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

    下寿八十。《孝经援神契》:“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

    三宫,《淮南子》:“三宫交争食视听。”

    君子道三。《论语》,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容貌。”

    颜色辞气

    《三不惑》:汉杨秉酒色财

    《三门杨子》:“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

    于《礼义》,入自仁门。由于“独智” ,入自圣门。

    “三变。”《论语》。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

    也温听其言也厉

    三:始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义礼仪之。

    始注:“三始既备,服未备者,未可求以三始也。”

    “三史”:《书》《诗》《春秋文中子》:圣人述史三焉。

    三等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

    《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

    《梁传》为“小经。” 《唐百官志》。《论语》《孝经》,《尔雅》附《中经》。

    三易:《连山》始艮夏,《归藏》始坤殷,亦曰坤乾周。

    《易》始干周。《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欧阳文忠公曰:“《易》至汉分为三,有田何之易、焦赣之易、费直之易。”

    三陈,《易系辞》:“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九卦见

    九之九

    易三义郑康成《易赞》“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

    “变” 《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三家艺文志》:“施雠、孟喜、梁丘贺。”

    《三坟左传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言大道山。”

    《气形》,张商英得于北阳民家,山坟连山气。

    “坟归藏,形坟坤乾。” 张平子说《三礼》,“礼为人防。” 坟,大防也。马融说三气,天地人之气。

    三《颂》周、鲁、商

    三类:风、雅、颂。《左传》晏子曰:“一气,二体,三类。”

    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朱子曰:“《二南正风》,房中之乐也;乡乐也。二雅之正雅,朝廷之乐也;商、周之颂,宗庙之乐也。”

    三礼: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舜典》,伯夷作《秩宗典》。

    三礼注:班固《幽通赋》:“姜本支呼三止。” 注:“止,礼也。”

    郑元说天事、地事、人事之礼,林少颖谓以“郊”

    庙,祭祀为主,礼之本也。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后汉·儒林传》郑元

    注“通为三礼” 唐明经有三礼科,聂崇义《考正三礼图》,崔灵恩《三礼义宗》。

    礼三家:戴德、戴圣、庆普《艺文志》“皆后仓弟。”

    子三:“《家立》于学官。”

    《周礼纲领》三陈傅良《君举说》:“养君德,正朝纲。”

    均国势

    周礼三家“杜子春、郑大夫兴、郑司农众、周”

    《礼疏》,郑康成所存注者三家,二郑皆康成之先,故言官,不言名字。

    升歌三终,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仪礼乡饮》

    酒礼:“大射,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其篇亡。”

    笙入三终《乡饮酒礼》:“笙入,乐《南陔》《白华》《华黍》。”

    “间歌三终。”《乡饮酒礼》“合乐三终,乃间歌《鱼丽》笙。”

    《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

    考证

    代也。谓一歌则一吹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𬞟》。“合乐” ,谓歌乐与众声俱作。

    三夏:二曰《肆夏》,一名“樊”,《国语》作“繁。”三曰《韶夏》,一。

    名遏,四曰纳夏,一名渠。《左传》:“金奏《肆夏》之三。” 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国语》:“金奏肆夏,繁遏渠。” 《周礼注》,吕叔三云:“肆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 “樊遏渠” ,《左传》《国语注》分为三夏之别名。

    文王之三,《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绵,左传工。

    歌《文王》之三,两君相见之乐也。

    《鹿鸣之三》,小雅之首。“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左传》:歌《鹿鸣》之三。

    《春秋三传》“《左氏》:丘明,鲁太史;公羊高,齐人,谷。”

    《梁赤》,一名喜,一名“俶” ,鲁人。

    《三国史记·孟子晋乘》《楚梼杌》《鲁春秋》

    《三科》。三科九旨何休说“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

    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边裔此三科九旨也。

    “《三传》疏”《左氏正义》孔颖达《公羊疏》,徐彦糓《梁》

    疏杨士勋

    书三家《汉·儒林传》:“欧阳字和伯,大小夏侯胜。”

    《三礼图》冠冕衣服见吉凶之象,宫室车旗见古今。

    之制,弓矢、射侯见尊卑之别,钟鼓管磬见法度之均,祭器、祭玉见大小之数,圭璧缫藉见君臣之序,丧葬饰具见上下之纪 。聂崇义《重集三礼图》二十卷

    《三朝记》: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七略》曰:“孔子。”

    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

    《三家礼》范司马氏、程氏、张氏。张宣公栻所次

    《论语三家》古论二十一篇。分“《尧曰》下章”,有两子张。

    《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有《问王知道》。

    三经《书》《诗》《周礼》龟山先生《三经义辩》辩王

    安石三经义之失

    《三经》《孝经》《道德经》《东京记》崇庆坊,司空李昉

    宅《有三经》堂。按原本少一经。

    三字石经古篆隶。《水经注》。魏正始中立。

    “三苍”,《隋志苍颉》篇李斯作《训纂》篇扬雄作“滂。”

    喜篇贾滂作。《说文系传》《苍颉篇》《爰历》篇赵高作。《博学》篇胡母敬作。通谓之“三苍。”

    “三体”《唐志》“石经三体,古文、篆、隶、《说文》。”《字林》。

    《三体句》中,“正书,《孝经》,古文,秦篆,汉隶”,颜氏。

    干禄字书俗通正

    《三元天元》二十七首,中《至事地元》二十七首,更

    《至昆》《人元》二十七首,《咸》至《养》,扬雄《太元》《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为天、地、人三元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棿、图、告,凡十一篇。

    三墨: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韩非子》。《墨子》。

    之后。墨离为《三庄子》,相里勤之弟子,邓陵之属,相谓别墨 。《陶渊明集》三墨,宋铏、尹文、相里勤、五侯子。苦获、己齿邓陵子。

    三端:《韩诗外传》:“君子避三端,文士之笔端武士。”

    之“锋端” ,辩士之舌端。

    兵法三等。李靖问对道:“天地将法?”

    三教:儒,周孔之教,道老氏之教,释佛氏之教。

    《文中子》程元曰:“三教何如?” 子曰:“政恶多门久矣。”

    后周武帝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为次,释为后,遂禁佛、道二教。

    “三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蔚宗《后汉书》。

    唐殷侑言“三史亚于《六经》。” 后魏刘延明以《三史》

    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

    《史三长》,唐刘知几曰:“史有三长:才、学、识。”

    文三变《唐书论》:“文章三变,相如形似。”司马相如二班。

    《情理》。《彪固》。子建、仲宣气质。曹植王粲王杨《饰绘》。王勃杨炯

    燕、许雄浑张说《苏题》:韩、柳法度森严。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

    甫湜等和之

    诸司相质有三。《唐志》:“关刺移。”

    佩觿三科,造字,四声,传写郭忠恕佩觿三。

    卷上卷列三科

    三子司马文正公注《法言序》:“孟子好;《诗》《书》,荀子好。”

    《礼》:杨子好《易》,孟子之文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杨子之文简而奥。

    三略《黄石公》《上略》《中略》《下略》

    三大典,《开元礼》《通典》《会要》,周窦俨言三者:

    经国之大典

    “文章三易。”《颜氏家训》沈约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

    事易识字易读诵

    三:“多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 杨文庄公言。”

    学者当取《三多》。《三多》之中,持论尤难。

    《诗评》三品锺嵘《诗评》:“自汉以来,能诗者一百二十

    二人分三品为评

    《三谢诗》,灵运、惠连、元晖、唐子西取六十四。

    篇为三谢诗

    《诗》三变。朱文公曰:“古今之《诗》,凡有三变。”自《书》《传》所

    记虞、夏以来,下及汉魏为一等 ;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为一等 ;“自沈、宋以后,定着律诗” ,下及今日为一等。

    集录三类:《旧唐志》丁部“《楚辞别集》总集”

    《元和制策》三卷《唐艺文志》三卷元稹、独孤郁。

    白居易

    《三都赋》:“蜀都。”“吴都。”“魏都。”晋左思赋三都。张。

    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

    三皇孔安国《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郑康成伏羲。

    女娲,神农。《白虎通》。伏羲,神农,祝融。

    宋均,燧人。伏羲,神农。谯周。《风俗通》云:“遂、皇。”

    《戏皇》农皇,《皇王大纪》,天皇地皇,人《皇史》。

    《记。秦纪》。天皇。地皇。泰皇。《索隐》。“炎黄二帝。” 虽

    《相承帝王世纪》“中间隔八帝,五百馀年。”

    三代夏商又曰殷周。 《汉书》注。三季三代之

    末《左传注》:二叔,夏殷之叔世。

    “三王”,《孟子注》。《孔子闲居》注。夏禹,商汤,周文王。

    三宗:殷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 汉。

    刘歆曰:“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

    三后:周大王、王季、文王。《诗》:“三后在天”、《禹》。

    汤、文王《离骚》,三后之纯粹。

    三祖魏三祖太祖武帝高祖文帝,烈祖明帝。

    三国汉刘备昭烈,魏曹丕文帝,吴孙权大帝

    三宗:唐太宗、元宗、宪宗。范祖禹曰“贞观之”

    治,几于三代。开元之治,几于贞观。元和之政,号为《中兴》。

    三圣:伏羲、文王、孔子。汉《艺文志》,《易》道深矣。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禹,周公、孔子。《孟子》曰:“禹抑洪。”

    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尧舜禹。董仲舒

    曰:“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授,而守一道。” 《汉功臣表》。汤法三圣,文王、武王、周公,汉诸侯王。

    表三圣制法

    三子:伯夷圣之;清,伊尹圣之;任,柳下惠圣之。

    《和孟子》曰:“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三子》三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论语》由

    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孟子》注。三子。言孔子。

    “宰我” 、“子贡。” 有若。《韩诗外传》:“子路,勇士子。”

    “贡辩士” :颜渊圣士。《荀子》。“子路:士。子贡:士君。”

    子颜渊明君子

    黄帝“三公”,“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

    下台,《帝王世纪》谓之“三公。”

    《三正重》为勾芒,《木正该》为蓐收,金正修及熙。

    为元冥水正。出《左传》蔡墨注。汉张衡云:“四叙三正。”

    三后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降播种,《书吕》。

    《刑》尧命三后,恤功于民。周公、《君陈》,毕公。

    《毕命》:“三后协心。” “禹、契后稷。” 《淮南子》。

    三公《史记·殷纪》:“禹、皋陶、后稷。”

    殷三仁《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

    而死

    《三公》:周成王《贾谊传》:“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

    公为太师

    三材:狐偃、赵衰、贾它。《晋语》“三材:侍之卿材。”

    三人也

    三卿:知,《庄子》、荀首、范文子、士燮、韩献子厥。

    栾武子曰:“三卿为主,可谓众矣。” 注:“皆晋之贤人。”

    《齐三贤》管仲、鲍叔牙、隰朋。袁宏曰:“三贤进。”

    而小白兴

    “三良”《诗左传》:“子车氏三子,秦奄息、仲行、针虎。”

    “郑叔詹,堵叔师叔。” 《左传僖七年》,管仲曰:

    “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晋王导、《郗鉴、庾亮》

    卫三臣《论语》:“仲叔圉治宾客。孔文子祝𬶍治宗。”

    庙,“王孙贾,治军旅。”

    《赵三士》:烈侯牛畜、荀欣、徐越、公仲进三人。

    《魏三士》:文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新序》《白圭》

    曰:“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三士翊之。”

    魏三大夫,徒师、沼、郄。辛芒卯。《说苑》:“魏太子”

    曰:“此三大夫,魏国之大宝。”

    楚三大夫,《战国策》:“子良、昭常、景鲤。”

    《汉三杰》:留文成侯张良子房,酂文终侯萧何。

    淮阴侯韩信《新序》曰:“汉祖骖三龙而乘云路。”

    三儒董仲舒,江都相,公孙弘,兒宽,内史 循。

    《吏传序》:“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以经术润饰吏事。”

    《三王京兆尹王尊》。子赣王章仲卿、《王骏先》

    是有赵广汉、张敞、《京兆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考证

    后汉边凤延笃为京兆尹有能名郡中语曰:“前。”

    有赵张三王,后有边延二君。唐贾敦颐张仁愿为洛州长史时,时人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侯:“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

    光武时,列侯雎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

    三悊:刘向,谷永,耿育《汉叙传》,陈汤挺《节救》。

    在三悊

    三将军周亚夫,细柳刘礼,霸上徐厉,棘门。

    文帝备匈奴

    《三贤》后汉王充仲任王符节信仲长统公理

    《韩文公作赞》“唐元德秀紫芝文行先生萧。”

    颖士茂挺,文元先生刘迅捷卿李华作《论》。

    “三名儒”董仲舒,刘向,扬雄,刘敞作《赞伊》。

    川先生曰:“汉有三儒:毛公、董仲舒、扬雄。”

    三名卿冯野王,陈咸,逢信,翟方进,《传御史》。

    大夫缺三人,皆名卿,俱在选中。

    《三名臣》·管仲、乐毅诸葛亮《唐李翰三名臣》

    论诸葛自比管乐

    三君窦武,“天下忠诚。”窦游平陈蕃,“天下义府。”陈

    “仲举刘淑,天下德弘。” 刘仲承言,“一世之所宗。”

    “三休”:金尚、元休第五巡,文休,韦端、休甫号。

    京兆三休

    《三达》韦彪、孟达,公孙伯达、魏仲达,并平陵。

    人同时齐名。《三辅决录》。

    《三明》凉州三明张奂然。明皇甫规《威》。明段颎

    《纪明》《晋中兴》三明诸葛恢、蔡谟、荀闿皆。

    字道明

    《正始名士》三人:“夏侯太初元、何平叔晏、王辅。”

    嗣弼袁宏作传

    《三杰》。蜀汉诸葛亮张飞。关羽《三国志》注。《傅子》。

    曰:“以刘备之略,三杰之才” ,

    三伟人,魏锺繇太尉,华歆司徒,王朗司空。

    文帝。此三公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三俊:顾荣、陆机、陆云。荣与机兄弟同入洛。

    时人号为三俊

    “三康”《晋阳秋》“孔愉敬康”,丁潭世康,张茂伟康。

    时谓会稽三康

    《三忠》臣:周虓,梓潼太守丁穆,顺阳太守吉挹。

    魏兴太守 秦王苻坚叹曰:“周孟威不屈于前,丁彦远洁己于后,吉祖冲闭口而死,何晋氏之多忠臣也!”

    三哲王遵业,袁翻、王诵,并领黄门郎,号“三”

    三才:魏收、温子升、邢子才,时号“三才。”晋

    《东海王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

    《三隽》李瑾、王遵业、卢观、临淮王彧曰“三隽。”

    共掌帝仪

    “三徽”《北史》:“张烈,字徽之,崔徽伯、房徽叔并。”

    有令誉号三徽

    三杰,开元中右丞相宋璟、左丞相张说,太子少傅。

    源乾曜同日拜明皇,赐《三杰》诗,富嘉谟、吴少微、魏谷倚亦称“北京三杰。”

    “三贤”《韩文公释言》:郑𬘡、李吉甫、裴垍 《三君》,高适《三君咏》,魏郑公征,郭代公元振、狄

    梁公仁杰

    《三俊》李绅、李德裕、元稹,同时为翰林学士。

    号三俊

    《三良将》:李晟、马燧、浑瑊

    三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元龄,太傅萧瑀。

    太保,贞观十七年,立晋王为太子。定太子。见三师仪。

    “三高”:陆龟蒙《三高士赞》:汉王霸,挚恂,申屠蟠。

    梁何引与兄求点,号“何氏三高。” 吴江三高祠。

    范蠡,《鸱夷》子皮,张翰季鹰,“江东步兵” ,陆龟蒙,鲁望,《甫里先生》。

    《三高士》。五代郑遨隐华山,与道士罗隐之、李道殷。

    世目以为三高士

    三谏臣:张符、赵璘、牛丛,《宣宗》曰:“谏臣举职。”

    三人足矣

    清节三人,开元后治广。有清节者,宋璟、李朝隐、卢

    奂三人

    《三隐》宋浔阳三隐,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

    阮孝绪、刘𬣙、刘歊,梁都下谓之“三隐 李。”

    伯时公麟、德、素楶、元中、冲元,宋龙眠《三隐》。

    《三儒》“炖煌张湛,金城宗钦,武威段承根 后。”

    《魏崔浩》曰:“三人皆儒者。”

    《三贤五代》·桑维翰、李涛、王朴、王元之怀贤。

    全节三士:王彦章、裴约、刘仁赡,《五代史》全

    节之士三

    三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庆历中》,蔡襄以

    诗贺亦除谏官,当时号为“四谏。”

    “三得人”:至和中,富弼宰相。彦国欧阳修翰林学士。

    永叔张升御史中丞。升卿

    “三舍人”:熙宁中:宋敏求次道、苏颂子容、吕大

    临才元

    三老:文彦博、张方平、范镇。元祐初,《苏轼言》:

    国之元老,历事四朝,耄期称道者,独三人而已。

    《三友》高怿、张峣、许勃, 从种放,号“南山三友。”

    三杰程颢鄠县簿。张山甫武功簿。朱光庭万

    年簿关中,号为《三杰》。

    三人并登两府:王尧臣伯庸第一,韩琦稚圭第。

    二:赵概叔平第三。天圣五年榜:王圭禹玉第二,韩绛子华第三,王安石介甫第四。庆历二年杨寘榜。

    三元孙何,汉公,王曾,孝先,杨寘,审贤,冯京。

    当世:按:宋庠亦宋朝三元、明代有商文毅辂。

    《元祐三党》:洛党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羽

    《翼》:“蜀党” ,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 ,刘摰为领袖。

    三、词人李邴汉老汪藻彦章楼钥大防西

    山真文忠公云:“南渡以来,词人三人” :

    谥文正三人:王曾、范仲淹、司马光、李昉、王

    旦皆谥文贞

    三乡老:“逸老王规,拙老任粹,野老士建中。”

    郸州人学易集

    三老:傅尧俞、范纯仁、刘挚皆守和州,有三。

    老堂

    三君子:王文贞公旦,天下谓之《大雅》。寇莱公准。

    天下谓之“大忠。” 《马正惠》公知节,天下谓之“至直。”

    《三林》林栗枅大中四明郡守,有声。

    三贤谢绛希深、范仲淹希文、孙甫之翰守。

    邓州皆号“循吏。” 翰林学士贾黯,邓人也,创三贤堂于百花洲。曾肇子开、刘攽贡父,孔文仲经

    父:东坡《和三舍人》诗:“三贤起江右。”

    三忠:欧阳文忠公修、杨忠襄公邦乂、胡忠简。

    公铨“庐陵三忠堂” ,周益公记。

    “三友”:李舒、李展、张舜仪、李子长,为邠州得。

    善士三人图其象于学馆,名堂曰《三友。浮休集》。

    《三豪》“石曼卿延年诗,欧阳永叔文,杜师雄默。”

    歌 石守道《三豪》诗:

    三绝:晋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宋谢澹喜。

    《霁诗》,灵运写混咏,梁元帝图宣尼象为赞。

    而书之。唐郑虔自写诗并画,元宗曰“三绝 。” 宋令文,富文辞,工书有力。子之问,文章之悌,趫勇,之愻,草隶皆得父一绝。李揆门地、人物、文学。

    《河东三绝》:“蒲州司户韦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

    司兵徐彦伯属辞,李白歌诗,裴旻劎舞,张旭草书,文宗诏以为三绝。僖宗在蜀,行在三绝,李潼有曾闵之行,孙樵有杨、马之文,司空图有巢、由之风。秘书省三绝:薛稷画鹤,郎馀令画凤,贺知章草书。

    《三妙》吴、沈文有三妙舌、力、笔。

    《三服》唐韩文公《科斗书后记》云:“韩云卿文辞,李”

    阳冰篆书,韩择木八分。

    三素望:《宋书》“阮万龄、袁豹、江夷为孟昶长。”

    史司马,时人谓昶“府有《三素望》。”

    “三友”,《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 三人相与为友。 三大夫 宋孔父义形于色,仇牧不畏强御晋。

    荀息不食其言。出《春秋公羊传》。《春秋通旨》曰:“三大夫,圣人取其死节。”

    三帅:晋却克、士燮、栾书。《秦左传》百里孟明。

    视西乞术白乙丙

    周三母:大姜,大王之妃大任,王季之妃大姒。

    文王之妃。崔琦《外戚箴》:“周兴三母。” 《后汉书注》:“后稷母姜嫄,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

    三叔:周鲁公、伯禽、康叔、唐叔。 《左传》三者皆

    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

    “三族”,宋六卿。“三族”,“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

    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

    《司城乐》,朱锄为大司寇。三族“皇灵乐”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鲁三桓,又曰“三家”三臣。庆父为仲孙氏,亦曰孟氏。

    至彘九世叔牙,为叔孙氏。至舒八世季友,为季孙氏。至肥八世,鲁哀公。三子世秉鲁政。《左传》《论语檀弓》云:“三臣。”

    三都:费季氏、郈叔孙氏。成孟氏、自季武子。

    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世。

    郑三族,《左传僖公七年》:“泄氏、孔氏、子人氏。”

    “《三闾昭》屈景”,楚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王族。

    《三姓》,曰“昭、屈、景。” 至汉,皆徙关中。

    汉三王。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史记》三。

    《王世家》:“武帝同日封三子,作策申戒。”

    三驺子《史记》:“齐有三驺子:驺忌、驺衍、驺奭。”

    《三柱》唐刘仁轨位将相,封乐城县公。子及兄子授。

    《上柱国》者三人,州党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三戟:唐张俭兄弟三人,门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

    《李岘》峘峄,门列“三戟。” 崔琳与弟圭、瑶俱列《棨》。

    戟世号“三戟崔家。” 韦陟斌由绦四第,同时列戟。

    《三喜》,唐杨敬之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

    时号杨家三喜

    三眷《五代史》:“裴氏自晋魏为名族,居燕者号东眷。”

    居凉者西眷,居河东者中眷。《唐宰相世系表》:“东眷有居道休澈垍冕度,西眷有寂。”

    矩中眷有光庭遵度,枢贽韦氏潜。

    号《西眷》,“穆号东眷。”

    《三宫》汉安帝时长信宫王太后、永信宫傅太后。

    “中安宫丁姬” ,唐文宗时兴庆宫郭太后义。

    《安殿王太后》。《大内萧太后》。

    《三品》唐六人,三品:崔邠、酆、郾、郇、鄯。

    郸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郸凡为礼部五,吏部再酆,司农卿;郇,大理卿;鄯,右金吾将军。

    郸相宣宗,宣宗曰:“郸一门孝友,可谓士族法。”

    题曰《德星堂》。京兆民即其里为“德星社。”

    三揖土,揖庶姓无亲者,勋贤时,揖异姓婚姻甥。

    舅之国,天揖同姓。兄弟之国,出《周礼司仪。东京赋》“三揖之礼。” 《大传》“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

    三义韦权,孔衡,弟瓒,孔玉矩,孔规,《三辅决》

    录韦子才三子兄弟孝友,逢盗俱死,时人号“韦三义。”

    “三君”《后汉京兆旧事》:韦顺、韦豹、韦义、文高。

    三子号“韦氏” ,三君,陈寔、仲弓子,纪谌并。

    著高名号三君

    《三姜》姜肱字伯淮,二弟仲海、季江友爱天。

    “常常共卧起” :梁韦放于诸弟雍穆同一室,卧起时比之三姜。

    三世司隶鲍宣永昱。

    父子宰相三家:周勃、亚夫、韦贤、元成平。

    当晏

    三张晋张载孟阳协景阳元季阳二陆入。

    《洛》三张减价,亦曰“三阳。”

    《三王王玙、珣》、琎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三龙:蜀李朝兄弟三人,号“李氏三龙。”

    《三虎》后汉贾彪字伟节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

    最优,天下称曰:“贾氏三虎。” 伟节最怒。北齐陆晔兄弟三人并有才,呼为三虎。

    《三凤》:唐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世称“河东三。”

    《凤收》为《长离》,《德音》为《𬸚𬸦》,元敬年最少为《鹓雏》。

    三、《诸葛世说》:“诸葛瑾,弟亮、从弟诞,并有盛。”

    “名各在一国” 时以为蜀得其龙孔明,吴得其虎子瑜,魏得其狗公休。

    三嘏:晋刘粹纯、嘏宏终嘏,汉冲嘏,时人语。

    曰:“《洛中雅》,雅有三嘏。”

    “三少”:王羲之,逸少王应,安期,王悦,豫之。阮裕目为。

    王氏三少:唐李嗣真直弘文馆,刘献臣、徐昭学士皆少有名,号三少。北齐李师、卢公顺、崔君洽同志友善,谓之“康寺三少。”

    “《三周》,周弘正、弘让、弘直。”或问:“三周孰贤?”曰:

    若蜂腰矣

    《三何》梁何思澄,逊子朗,时人语曰:“东海三”

    何子朗最多

    三苏李:汉苏武,李陵,唐苏味道,李峤,苏颋,李

    《三茅茅君碑》盈、固、衷 皆汉景帝中元间人。

    《三陆》南齐陆慧晓,三子:僚、任、倕,并有美名。

    时人谓三陆

    三李:后魏李诜灵遐高允《征士颂》:“山岳所。”

    锺挺生三李

    三灵:傅融三子:灵庆、灵根、灵越,谓三灵。

    三马,马子结,兄子廉,子尚。杨休之诗云:三

    马皆白眉

    一门三相,王播起铎。

    《三世相辅》。杜元颖,审权让能。

    《三张》张嘉贞、延赏、弘靖三世宰相,号“三相。”

    《张家文粹》:“张廷圭、张九龄、张休皆牧洪。”

    州有三张之称

    “《三岑》岑羲。”“金坛令仲翔。长洲令仲休”水令。

    称江东三岑

    《三杨》杨凭居。履道坊,于陵居。新昌坊,汝士居。

    靖恭坊时号“三杨” ,皆为盛门。靖恭尤著凭,善文辞,与弟凝、凌皆有名,时号“三杨。”

    三崔二张,北齐时人语曰“三崔。”暹 昂 季舒《二张》。亮 纂

    不如“一康。”陈元康:

    《三高》高𬬩,翘之铢权。仲锴弱金, 三高并秀。

    《三罗》罗虬与宗人隐、邺齐名,时号“三罗。”

    三献:张献诚、献恭、献甫。《旧唐书》:“三献,军谋。”

    臣节克绍家风

    三裴裴休兄弟三人有盛名,世谓“俅不如俦,俦不。”

    如休

    《一门三秀才》杜正元、正藏、正伦,隋世重举。

    《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后周苏亮弟湛,一家举二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