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一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一百三卷
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一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

     第一百三卷目录

     寒暑异部汇考一

      书经周书洪范

      礼记月令 乐记

      易纬飞候 通卦验

      春秋纬感精符

      管子四时篇

      淮南子墬形训 时则训

      春秋繁露治乱五行 五行变政

      博雅月𧘂

      汉书五行志

      魏书灵征志

      宋书天文志

      观象玩占霜总叙 占法

      管窥辑要霜占 雪总叙 占法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田家五行论霜 论雪

     寒暑异部汇考二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总一则

      周孝王二则 平王一则 桓王三则 惠王一则 襄王二则 定王一则 灵王一则

      敬王一则 考王一则

      秦始皇二则

      汉文帝一则 景帝一则 武帝元光一则 元狩二则 元留二则 元封二则 昭帝

      始元一则 元帝永光一则 建昭二则 成帝建始一则 阳朔二则

      后汉章帝建初一则 顺帝阳嘉一则 桓帝延熹一则 灵帝光和一则 献帝初平

      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吴大帝嘉禾一则 赤乌一则 废帝太平一则

      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一则 太康九则 惠帝元康五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二

      则 愍帝建兴一则 明帝太宁二则 成帝咸和一则 康帝建元一则 穆帝永和三则

       升平一则 孝武帝太元二则 安帝隆安一则 元兴二则 义熙二则

      宋文帝元嘉四则 孝武帝大明一则 明帝泰始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二则

      梁武帝天监三则 普通一则 大同二则

      陈高祖永定一则 宣帝太建一则

    庶征典第一百三卷

    寒暑异部汇考一

    《书经》

    《周书洪范》

    曰《咎征》,曰“《豫》,《恒燠岩》”,曰“急,恒寒若。”

    蔡传“豫、怠”,急迫也。大全陈氏大猷曰:哲之反,则犹豫不明,故为“豫。”豫则解缓,故常燠。谋之反,则不深密而急躁,急则缩栗,故常寒。

    《礼记》

    《月令》

    孟春行冬令,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挚,伤折也。与挚兽鸷虫之义同。

    仲春行秋令,寒气总至;行夏令,暖气早来。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

    季夏行冬令,则风寒不时。

    孟秋行夏令,则寒热不节。

    季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行夏令,方冬不寒。行秋令, 雪霜不时。

    季冬行夏令,则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乐记》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易纬》

    《飞候》

    有云“大如车盖十馀,此阳火之气,必暑,有暍”者。

    《通卦验》

    《干》得坎之《蹇》,则当夏雨雪。

    《春秋纬》

    《感精符》

    《霜杀伐之表》秋季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 成肃杀之威。若政令苛,则夏下霜,诛伐不行,则冬霜 不杀草。

    《管子》

    《四时篇》

    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 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菑殃。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 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

    《淮南子》

    《墬形训》

    暑气多夭,寒气多寿。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 释之冰。

    《时则训》

    “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四月失政,十月不冻。“七月失 政,正月大寒不解。”“《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

    《春秋繁露》

    《治乱五行》

    《水干土》。夏寒雨霜。

    金干水,则冬大寒。

    夏失政,则冬不冻冰,大寒不解。

    《五行变政》

    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 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

    《博雅》

    《月𧘂》

    “正月不温,七月不凉,二月不风,八月雷不藏,三月风 不衰,九月无降霜,四月雷不见,十月蛰虫行,五月阳 暑不蒸,十一月不合冻,六月浮云不布,十二月草不 丧,七月白露不降,正月有微霜,八月浮云不归,二月 雷不行,九月物不凋,三月草木伤,十月流火不定,四 月䖵虫不育,十一月寒不降,五月雨雹,十二月萌类” 不见,六月五谷不实。

    《汉书》

    《五行志》

    《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恒奥。”

    视之不明,是谓不悊。悊,知也。《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 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 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 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盛夏日长,暑以 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也。

    庶征之恒奥,刘向以为《春秋》亡冰也。小奥不书,无冰 然后书,举其大者也。京房《易传》曰:“禄不遂行兹谓欺, 厥咎奥,雨雪四至而温臣。安禄乐逸兹谓乱,奥而生 虫。知罪不诛兹谓舒,其奥,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 重过不诛兹谓亡征,其咎当寒而奥六日也。”

    《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

    “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不 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盛冬日短,寒以 杀物,政促迫,故其罚常寒也。

    刘歆以为,大雨雪及未当雨雪而雨雪,及大雨雹、陨 霜杀菽草,皆常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常雨属貌不恭。 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寒诛。过深当 奥而寒,尽六日,亦为雹。害正不诛,兹谓养贼,寒七十 二日,杀蜚禽。道人始去,兹谓伤,其寒物无霜而死,涌 水出。战不量敌,兹谓辱命,其寒虽雨,物不茂,闻善不 予”,厥咎聋。

    《魏书》

    《灵征志》

    京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兹谓亡法,厥灾霜,夏杀五谷, 各杀麦。诛不原情,兹谓不仁,夏先大霜。”

    《鸿范论》曰:“春秋之大雨雪,犹庶征之恒雨也,然尤甚 焉。夫雨,阴也,雪又阴也,大雪者,阴之稸积,盛甚也。一 曰,兴大水同冬,故为雪耳。”

    《宋书》

    《天文志》

    六“甲星不明,则寒暑易节”;

    《观象玩占》

    《霜总叙》

    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为霜。霜所以萧,万物 消祲。沴,当降而不降,当杀物而不杀物者,政弛而慢。 不当降而降与不当杀物而杀者,政急残。故陨霜不 杀草,与陨霜杀菽,《春秋》皆书以记异。在国则戒在君 相,在外郡则戒在守土之官。京房曰:“人君诛非辜,则 非时陨霜。”

    《占法》

    京房曰:“霜所以威万物,刑罚所以诛不仁,人君刑罚 不当妄行诛杀,则天应之以陨霜于春夏。臣依公结 私,诛杀无罪,则霜下在土;依公结私,以缓有罪,则霜 附木。杀罚不由其上,则霜见风而飞,此皆刑罚不法 所致也。霜见日而不消,人君执法坚不可犯也。未见 日而消,以喜怒行刑罚也。”

    “天阴不见星而霜”,臣擅诛罚也。一曰:“昼夜不明而陨 霜”,君欲行刑,有疑于心,径行之也。

    “陨霜杀五谷”,刑罚惨酷也。

    陨霜不杀草,君威不行也。《天镜》曰:“霜不杀物,来年虫 五谷伤,大饥。”

    “霜止树头而不下”者,决罪而上不下也《霜有芒坚》,贤遭害也。“霜芒向下”,人君专以法绳下。“霜 芒”,旁指君,以旁言刑杀人也。“霜无芒”,人君刑罚行而 哀其人也。

    “《霜下翩翩》,其状如雪”者,人君知其所信任为邪,而不 以为意也。

    霜不下而物自寒,死邪?《臣握法》,阴中人而人不知也。 春霜人病。京房曰:“春霜杀草木,是谓阴隆,君弱臣强, 下不事上。”又曰:“春下霜七日,七年圣人灭。”

    《夏,霜》,君死国亡。

    正月,霜下著物,见日不消,小人在位,君子在野,五谷 百物不实,牛马多疫死,著树,冻损木枝,君听谗,伤贤 人臣灾疫。京房曰:“欲候霜下早晚者,正月一日有雷, 则七月有霜;二月一日有雷,则八月有霜。”

    《地镜》曰:“视古屋无人居,其屋上独无霜,则其下有宝 藏。”

    军中霜芒角遍于旗枪之上,师不可动。

    《天霜昼下》,刑罚妄行。

    霜下有声,外兵来伐。

    《管窥辑要》

    《霜占》

    霜者,季秋始降,阳气育物,阴气杀伐。霜者,天地之刑 杀也。

    “霜在草根土隙”,而不著木叶高处者,刑罚专施于下 贱,而无所伸也。

    冬三月,无霜,虫不蛰,来年蝗虫蝖蟘,伤害五谷,万物 不成,人灾疫。

    “冬,霜不杀草木,夏而降。”主政令苛,诛伐不行。

    霜附草木不下,诛伐不原。

    “《霜》反在草木”,下不教而诛。

    《霜伤谷》,诛伐不由君。出在臣下。夏杀五谷必兴兵,妄 诛亡法身灾。

    冬霜杀麦,兹谓不仁,诛伐不原。

    “霜附草木”至地,佞人依刑为私贼。

    “霜在草根”,上下间隙,不教而诛虐也。

    霜伤桑,不祥。

    霜非时,杀草木,人大饥,三月大伤草木,其夏有兵,岁 多水,人饥。

    年中桃再花,夏有霜。李再花,春有大霜。

    凡春霜伤叶花,夏霜伤苗,秋霜伤实,冬霜伤根。伤花 叶则伤小儿,伤苗则伤壮者,伤实则伤老人,伤根则 妇人多死。

    冬无霜雪,不出一年,人民相食。

    “《霜未罢》而重已霜”,人君缓德而严于刑。

    《日中霜未释》,见日而反为霜,此臣行刑不避君, 霜不杀物,臣假君威,或不星而有霜,此臣擅行诛伐。

    《雪总叙》

    雪本雨也,寒甚而空,中风结之以成雪。或过多,或非 时,则皆为害。

    《占法》

    冬雪盈尺,来岁有年。《八节占》曰:“冬有积雪,岁美人和。” 京房曰:“雪附木,不著地,人君听谗言,杀忠臣也。雪未 至地而复上,久而复下,人君欲宽死罪也;雪而温者, 人君脱有罪也。”

    春雪不消,妻党专政,擅权执主威,天下饥,民流亡。 正月雪三日内消,或至地即化者,岁成人安。七日不 消,大臣下狱。秋谷不成,亦臣有不奉主命者。

    二月,雪,七日不消,百果不实,臣专政,大臣死,牛马伤。 夏秋,民不安。

    三月,雪,经日不消;秋禾不成,米贵民饥,大臣忧; 夏雨雪,大丧,大兵起,违天纪,绝人伦,君死国亡。京房 曰:“司马为乱。”

    秋,雨雪,大丧,民多死,兵起,大饥。《乙巳占》曰:“八月雪,宫 中不安,多疾病,亦为有奸贼。”

    “冬三月无雪,来年无麦”,五谷不成,虫伤人,疾疫。 凡非时雨雪,皆为刑罚惨酷,奸邪得志,兵革将兴,国 败亡。

    《天镜》曰:“雪者,阴气盛也。小人依公结私,以协主而专 政。故三月雪不止,九月而即下,厚则为旱,薄则为水, 皆期半年。”

    “雪深三尺,鸟兽大半死”者,权臣奸佞,冻死人马,不祥 之兆。

    《雪地屋》上,先有消者,下有金宝。

    《遵生八笺》

    《四时调摄笺》

    八月秋分后,忌多霜,主病。

    《娄元礼田五家行》

    《论霜》

    每年初下只一朝,谓之“孤霜”,主来年歉。连得两朝以 上主熟,上有枪芒者吉,平者凶。春多主旱。

    《论雪》

    下雪而不消名曰“等伴”,主再有雪,久经日照而不消亦是来年多水之兆也。

    寒暑异部汇考二

    有虞氏

    帝舜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帝履癸时,夏霜而冬露。

    按《史记夏本纪》不载。 按《路史》云云。《命历叙外纪》 云:“六月降霜。”

    孝王七年冬江汉冰

    按:《竹书纪年》云云。

    十三年牛马冻死江汉冰。

    按:《通鉴前编》云云。

    平王四十一年春大雨雪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桓王六年大雨雪

    按《春秋》鲁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 雪。 按《左传》,“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 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 尺为大雪。 按《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 也。 按《穀梁传》,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 错行,故谨而日之也。雨月,志正也。

    按:《汉书五行志》,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 大雨雪。”大雨,雨水也;震,雷也。刘歆以为:三月癸酉,于 历数春分后一日始震电之时也。当雨而不当大雨, 大雨,常雨之罚也。于始震电八日之间而大雨雪,常 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周三月,今正月也,当雨水,雪杂 雨,雷电未可以发也。既已发也,则雪不当复降。皆失 节,故谓之异。于《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万物随 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 入地则孕毓根荄,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 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 人君之象也。”是时隐以弟桓幼,入而摄立公子翚,见 隐居位已久,劝之遂立。隐既不许,翚惧而易其辞,遂 与桓共杀隐。天见其将然,故正月“大雨水而雷电,是 阳不闭阴出涉危难而害万物。天戒若曰,为君失时, 贼弟佞臣将作乱矣。”后八日大雨雪,阴见间隙而胜 阳,篡杀之祸将成也。公不寤,后二年而杀。

    十六年“冬十月,《鲁》雨雪。”

    按《春秋》,鲁桓公八年“冬十月,雨雪。” 按《公羊传》,何以 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大全建酉之月,未霜而雪,书异也。王氏曰:“阴阳方中,而寒气先至,此积阴侵阳之象。”

    按《汉书五行志》,桓公八年十月雨雪。周十月,今八月 也,未可以雪。刘向以为时夫人有淫齐之行,而桓有 妒娼之心,夫人将杀,其象见也。桓不觉寤,后与夫人 俱如齐而杀死。凡雨,阴也,雪又雨之阴也,出非其时, 迫近象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专恣,阴气盛也。 二十二年春,无冰。

    按《春秋鲁桓公十四年》“春,无冰。” 按《公羊传》。“何以书? 记异也。” 按《穀梁传》,“时燠也。”

    按:《汉书五行志》,“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以为周春, 今冬也。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 失诸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公与相亲,长 养同类,不明善恶之罚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 阴失节也。按春秋桓公十四年汉书误作十五年

    惠王十九年十月鲁陨霜不杀草

    按《春秋》不书。 按《汉书五行志》,釐公二年十月,陨霜, 不杀草,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其后卒在臣下,则 灾为之生矣。异故言草,灾故言菽,重杀谷。一曰,菽,草 之难杀者也,言杀菽,知草皆死也;言不杀草,知菽亦 不死也。董仲舒以为菽,草之强者,天戒若曰,加诛于 强臣,言菽以微见季氏之罚也。

    襄王二年冬鲁大雨雪

    按《春秋》,鲁僖公十年“冬,大雨雪。” 按《公羊传》,何以书? 记异也。

    大全高氏曰:“《春秋》书大雨雪者三,隐以日书,桓以月书,此以时书,申酉、戌月皆非大雨雪之时也,故此尤为异。”

    按:《汉书五行志》,釐公十年“冬,大雨雪。”刘向以为,先是 釐公立妾为夫人,阴居阳位,阴气盛也。《公羊经》曰:“大 雨雹。”董仲舒以为,公胁于齐桓公,立妾为夫人,不敢进群妾,故专壹之象。见诸雹皆为有所渐胁也,行专 壹之政云。

    二十五年“冬十二月,鲁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按《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李 梅实。”

    胡传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记陨霜不杀草,何为记之也?”曰:“此言可杀也。夫宜杀而不杀,则李梅冬实。天失其道,草木犹干犯之,而况君乎?”

    按:《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按《穀梁传》:“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 实之为言,犹实也。”

    按《汉书五行志》,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 刘歆以为草妖也。刘向以为,今十月,周十二月。于《易》, 五为天位,为君位。九月阴气至,五通于天位,其卦为 剥,剥落万物,始大杀矣。明阴从阳命,臣受君令而后 杀也。今十月陨霜而不能杀草,此君诛不行,舒缓之 应也。是时公子遂颛权,三桓始世官。天戒若曰,自此 “之后,将皆为乱矣。”文公不寤,其后遂杀子赤,三家逐 昭公。董仲舒指略同。京房《易传》曰:“臣有缓,兹谓不顺, 厥异霜不杀也。”

    定王十七年春二月鲁无冰

    按《春秋》鲁成公元年春二月,无冰。 按《穀梁传》,“终时 无冰则志”,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加之 寒之辞也。

    大全杜氏曰:“周二月,今之十二月而无冰,书冬温。”

    按《汉书五行志》,成公元年二月,无冰。董仲舒以为方 有宣公之丧,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刘向 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

    灵王二十七年春鲁无冰

    按《春秋》,鲁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 按《左传》,梓慎曰: “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于元枵,以有时菑, 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元枵,虚 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

    按:《汉书五行志》,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刘向以为先 是公作三军,有侵陵用武之意,于是邻国不和,伐其 三鄙,被兵十有馀年,因之以饥馑,百姓怨望,臣下心 离,公惧而弛缓,不敢行诛罚,楚有夷狄行,公有从楚 心,不明善恶之应。董仲舒《指略》同。一曰,水旱之灾,寒 暑之变,天下皆同,故曰“无冰”,天下异也。桓公杀兄弑 君,外成宋乱,与郑易邑,背畔周室。成公时,楚横行中 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晋败天子之师于贸戎,天子 皆不能讨。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 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周失之舒,秦失 之急,故周衰亡寒岁,秦灭亡“奥年。”

    敬王十一年冬十月鲁陨霜杀菽

    按《春秋》,鲁定公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 按《公羊传》 何以书?记异也。此灾菽也。曷以为异?书异大乎灾也。

    按:《穀梁传》:“未可以杀而杀,举重;可杀而不杀,举轻。”

    其曰《菽》,举重也;

    按:《汉书五行志》,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 周十月,今八月也,于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诛 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时季氏逐昭公,公死 于外,定公得立,故天见灾以视公也。

    考王六年六月秦雨雪

    按:《史记六国表》:“秦躁公八年六月雨雪。”

    始皇九年夏四月寒冻有死者

    按:《史记始皇本纪》云云。

    按《汉书·五行志》,“庶征之恒寒”,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 周之末世,舒缓微弱,政在臣下,奥暖而已,故籍秦以 为验。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太后淫于吕不 韦及嫪,毐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郡为毐国,宫室苑 囿自恣,政事断焉。故天冬雷以见阳,不禁闭以陟危 害。舒、奥,迫近之变也。始皇既冠,毐,惧诛作乱,始皇诛 之,斩首数百级,大臣二十人皆车裂以徇,夷灭其宗, 迁四千馀家于房陵。是岁四月寒,民有冻死者。数年 之间,缓急如此,寒奥辄应,此其效也。

    二十一年,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按:《史记始皇本纪》云云。

    文帝四年夏六月大雨雪

    按《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文帝四年六月, 大雨雪。后三岁,淮南王长谋反,发觉,迁道死。京房《易 传》曰:“夏雨雪,戒臣为乱。”

    景帝中六年春三月雨雪

    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中六年雨雪。其 六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馀人。明 年,条侯周亚夫下狱死。”

    武帝元光四年夏陨霜

    按《汉书武帝本纪》,四年夏四月,陨霜杀草。 按《五行

    志》,武帝元光四年四月,陨霜杀草木。先是二年,遣五
    考证
    将军三十万众伏马邑下,欲袭单于,单于觉之而去。

    自是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馀年,天下户口减半。京 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兹谓亡法。厥灾霜下杀五谷,冬 杀麦。诛不原情,兹谓不仁。其霜夏先大雷风,冬先雨, 迺”陨霜有芒角。贤圣遭害,其霜附木不下地。佞人依 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不教而诛,兹谓虐, 其霜反在草下。

    元狩元年冬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狩元年冬十二月,大雨雪,民冻 死。” 按《五行志》,“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 是岁,淮南衡山王谋反,发觉,皆自杀。使者行郡国,治 党与,坐死者数万人。”

    元狩六年“冬十月,雨水,亡冰。”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六年冬,亡冰。先 是,比年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攻祁连,绝大幕,穷追 单于,斩首十馀万级,还,大行庆赏,乃闵海内勤劳,是 岁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鳏寡,假 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在所。郡国有以为便 宜者,上丞相御史以闻,天下咸喜。

    元鼎二年三月大雨雪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元鼎二年三月。 雪平地厚五尺。是岁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丞相 严青翟坐与三长史谋陷汤。青翟自杀。三长史皆弃 市。

    元鼎三年春三月,水冰。夏四月,雨雹。

    按《汉书武帝本纪》,“夏四月,雨雹,关东郡国十馀饥,人 相食。” 按《五行志》,“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 东十馀郡人相食。是岁民不占缗钱,有告者以半畀 之。”

    元封二年大寒雪民冻死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西京杂记》,“元封二年大 寒,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蹜如猬,三辅人 民冻死者十有二三。”

    元封四年,夏民多暍死。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昭帝始元元年冬无冰

    按:《汉书昭帝本纪》云云。

    元帝永光元年三月雨雪陨霜伤麦稼秋罢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永光元年三月 陨霜杀桑,九月二日陨霜杀稼,天下大饥。”是时中书 令石显用事专权,与春秋定公时陨霜同应。成帝即 位,显坐作威福诛。

    建昭二年十一月大雨雪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建昭二年十一 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是岁魏郡太守京房为石显 所告,坐与妻父淮阳王舅张博、博弟光劝视淮阳王, 上以不义,博要斩光,房弃市,御史大夫郑弘坐免为 庶人。成帝即位,显伏辜,淮阳王书冤博,辞语增加,家 属徙者复得还。”

    建昭四年三月,雨雪。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三月雨雪, 燕多死。谷永对曰:“皇后桑蚕以治祭服,共事天地宗 庙。正以是日疾风自西北,大寒雨雪,坏败其功,以章 不乡。宜斋戒辟寝,以深自责。请皇后就宫,鬲闭门户, 毋得擅上。且令众妾人人更进,以时博施。皇天说喜, 庶几可以得贤明之嗣。即不行臣言,灾异愈甚,天变 成形。臣虽欲复损身关策不及事已。”其后许后坐咒 诅废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雨雪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阳朔二年春寒

    按《汉书成帝本纪》,阳朔二年春寒,诏曰:“昔在帝尧,立 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 于变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 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 而欲望阴阳和调,岂不缪哉!其务顺四时。”《月令》: “阳朔四年夏四月,雨雪。”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雨雪, 燕雀死。后十六年,许皇后自杀。”

    后汉

    章帝建初 年夏寒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韦彪传》,彪拜大鸿胪, 以世承二帝更化之后,多以苛刻为能,又置官选职, 不必以才,因盛夏多寒,上疏谏曰:“臣闻政化之本,必 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殆以刑罚刻急,郡 国不奉时令之所致也。农人急于务而苛吏夺其时; 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夫欲急入 所”务,当先除其所患。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 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 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 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宜鉴啬夫捷急之对,深思绛侯木讷之功也。往时 楚狱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职,而类多“小人,好为奸 利。今者务简,可皆停省。又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 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今或从征试,辈为大夫。又 御史外迁,动据州郡,并宜清选其任,责以言绩。其二 千石视事虽久,而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重赏。勿 妄迁徙,惟留圣心。”书奏,帝纳之。

    顺帝阳嘉二年春寒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郎𫖮传》,“阳嘉二年正 月,公车征𫖮,迺诣阙拜章曰:‘顷前数日,寒过其节,冰 既解释,还复凝合。夫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此言 日月相推,寒暑相避,以成物也。今立春之后,火卦用 事,当温而寒,违反时节,由功赏不至,而刑罚必加也。 宜须立秋顺气行罚’。”臣伏案飞候,参察众政,以为立 夏“之后,当有震裂涌水之害。”

    桓帝延熹七年冬大寒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襄楷传》,延熹九年,楷 上疏曰:“前七年冬,大寒,杀鸟兽,害鱼鳖。城旁竹柏之 叶,有伤枯者,臣闻于师曰:柏伤竹枯,不出三年,天子 当之。”

    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六年冬,东海、东莱、琅琊井 中冰厚尺馀。”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文帝黄初六年大寒

    按《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 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 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大帝嘉禾三年九月陨霜伤谷

    按《吴志孙权传》:“嘉禾三年九月朔,陨霜伤谷。”

    按《晋书五行志》,吴孙权嘉禾三年九月朔,陨霜伤谷。 案刘向说,“诛罚不由君,山在臣下之象也。”是时校事 吕壹专作威福,与汉元帝时石显用事陨霜同应。班 固书九月二日,陈寿言朔,皆明未可以伤谷也。壹后 亦伏诛。京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兹谓亡法。厥灾霜,夏 杀五谷,冬杀麦。诛不原情,兹谓不仁。其霜夏先大雷” 风,冬先雨,乃陨。霜有芒角,贤圣遭害,其霜附木不下 地。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不教而 诛,兹谓虐,其霜反在草下。

    赤乌四年正月吴大雪

    按《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 鸟兽死者大半。”

    按《晋书五行志》:“孙权赤乌四年正月,大雪,平地深三 尺,鸟兽死者大半。是年夏,全琮等四将军攻略淮南、 襄阳,战死者千馀人。其后权以谗邪,数责让陆议,议 愤恚致卒。”与汉景、武大雪同事。

    废帝太平二年春寒

    按《吴志孙亮传》,“太平二年春二月乙卯,雪,大寒。” 按《晋书五行志》,“吴孙亮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大雨震 电。乙卯雪大寒。”按刘歆说,此时当雨而不当大。大雨, 恒雨之罚也。于始震电之明日而雪大寒,又常寒之 罚也。刘向以为既已雷电,则雪不复当降,皆失时之 异也。天戒若曰,为君失时,贼臣将起。先震电而后雪 者,阴见间隙而胜阳,逆弑之祸将成也。亮不悟,寻见 废。此与《春秋》鲁隐同。

    武帝泰始六年冬大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泰始七年五月,雪。十二月,大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七年闰月。”闰五月大雪,大官减膳。 按《五行志》,“七年十二月,大雪。明年有步阐、杨肇之败, 死伤甚众。”不聪之罚也。

    泰始九年四月辛未,陨霜。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四月辛未, 陨霜。”是时贾充亲党比周用事,与鲁定公汉元帝时 陨霜同应也。

    咸宁三年八月大寒

    按《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三年八月,暴寒且冰,郡国五 陨霜伤谷。” 按《五行志》,“三年八月,平原、安平、上党、泰 山四郡霜害三豆。是月,河间暴风寒冰,郡国五陨霜 伤谷。”是后大举征吴,马隆又帅精勇讨凉州。一作梁

    太康元年三月河东高平霜雹伤桑麦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太康二年春,陨霜。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二月辛酉, 陨霜于济南、琅琊,伤麦。三月甲午,河东陨霜,害桑。” 太康三年十二月大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太康五年九月。大霜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五年九月,郡国五大水陨霜,伤秋 稼。” 按《五行志》,“五年九月,南安大雪,折木。”

    太康六年春,陨霜。

    按《晋书武帝本纪》,六年三月,郡国六,陨霜伤桑麦。 按《五行志》,“六年二月,东海陨霜伤桑麦。三月戊辰,齐 郡临淄、长广、不其等四县,乐安、梁邹等八县,琅琊临 沂等八县,河间、易城等六县,高阳、北阳、新城等四县 陨霜伤桑麦。”

    太康七年,雨赤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七年十二月己亥,河阴雨赤雪二 顷。” 按《五行志》。此赤祥也。是后四载而帝崩。

    太康八年夏,陨霜。冬,大雪。

    按《晋书武帝本纪》,“八年夏四月,陨霜伤麦。” 按《五行 志》,“八年四月,齐国、天水二郡陨霜,十二月大雪。 太康九年四月,陇西陨霜伤麦。”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太康十年四月,郡国《八》陨霜。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惠帝元康元年七月雍州大旱陨霜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五行志》云云。 元康五年。丹阳建邺大雪。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康六年三月,陨霜。

    按:《晋书惠帝本纪》:“六年三月,东海陨霜,伤桑麦。”按五行志

    作陨雪疑误

    元康七年七月,陨霜。

    按《晋书惠帝本纪》,“七年秋七月,陨霜杀秋稼。” 按《五 行志》,“秦雍二州陨霜杀稼也。”

    元康九年三月,陨霜。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三月旬有 八日。河南荥阳颍川陨霜伤禾。”是时贾后凶躁滋甚。 及冬遂废愍怀。

    光熙元年八月雪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光熙元年闰八 月甲申朔,霰雪。刘向曰:“盛阳雨水,汤热,阴气胁之,则 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阳气薄之,则散而为霰。今 雪非其时,此听不聪之应。”是年帝崩。

    怀帝永嘉元年十二月冬雪平地三尺

    按《晋书。怀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嘉七年十月庚午,大雪。

    按《晋书。怀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愍帝建兴元年冬十月庚午大雪

    按:《晋书愍帝本纪》云云。

    明帝太宁元年二月三月陨霜十二月幽冀并三州大雪

    按《晋书明帝本纪》,“太宁元年二月丙寅,陨霜。壬申,又 陨霜杀谷。”“三月丙戌,陨霜杀草。” 按《五行志》,“元年十 二月,幽、冀并三州大雪。”

    太宁三年三月,雨雪陨霜。

    按《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乙丑。 雨雪。癸巳陨霜。是年帝崩。寻有苏峻之乱。”

    成帝咸和六年八月大雪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和六年八月。 成都大雪。是岁李雄死。”

    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

    按《晋书康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元元年八月 大雪。是时政在将相,阴气盛也。刘向曰:“凡雨,阴也,雪 又雨之阴也,出非其时,迫近象也。”

    穆帝永和三年八月大雪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和三年八月。 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

    永和十年五月,雪。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年五月,凉州 雪。明年八月,张祚枹罕护军张瓘帅宋混等攻灭祚, 更立张曜灵弟元靓。京房《易传》曰:“夏雪戒臣为乱。”此 其乱之应也。

    永和十一年四月,霜。十二月,雷雪。

    按《晋书穆帝本纪》,“十一年四月壬申,陨霜。” 按《五行 志》,“十一年四月壬申朔,霜。十二月戊午,雷;己未,雪。是 时帝幼,母后称制,政在大臣,阴盛故也。”

    升平二年正月大雪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孝武帝太元二年冬大雪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十二月, 大雪。是时帝幼,政在将相。阴之盛也。”

    太元二十一年,安帝即位冬,大雪。

    按《晋书安帝本纪》,二十一年冬十月“甲申,葬孝武皇 帝于隆平陵,大雪” 按《五行志》,二十一年十二月连 雪二十三日。是时嗣主幼冲,冢宰专政。

    ====安帝隆安二年冬旱寒甚====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兴二年冬十二月酷寒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兴二年十二 月,酷寒过甚。是时桓元篡位,政事烦苛,识者以为朝 政失在舒缓,元则反之以酷。按刘向曰:“周衰无寒岁, 秦灭无燠年。”此之谓也。

    元兴三年正月甲申,霰雪,又雷。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甲申, 霰雪,又雷。”雷霰同时,皆失节之应也。

    义熙五年三月大雪

    按:《晋书安帝本纪》:“义熙五年三月乙亥,大雪,平地数 尺。”

    义熙六年正月丙寅,雪,又雷。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文帝元嘉六年正月丙寅雷且雪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嘉七年二月,雪且雷。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元经》”云云。

    元嘉九年十一月甲戌,雷且雪。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嘉二十五年正月,积雪,冰,寒。

    按《宋书文帝本纪》。二十五年春正月戊辰,诏曰:“比者 冰雪经旬,薪粒贵踊,贫弊之室多有窘罄。可检行京 邑二县及营署,赐以柴米”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正 月,积雪冰寒。

    孝武帝大明元年冬大雪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明元年十 二月庚寅,大雪,平地三尺馀。明年,虏侵冀州,遣羽林 军北讨。”

    明帝泰始三年闰正月大雨雪

    按《宋书明帝本纪》:泰始三年“闰月庚午,京师大雨雪, 遣使巡行,赈赐各有差。”

    南齐

    高帝建元二年闰月己丑雨雪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建元三年》十一月,雨雪。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十一月 雨雪,或阴或晦,八十馀日,至四年二月乃止。”

    武帝天监元年大雪

    按《南史梁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 天监三年三月,陨霜杀草。”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天监六年三月庚申朔,陨霜杀草。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隋书五行志》:三年三月、六年三月,并陨霜杀草。京 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兹谓亡法,厥罚霜。”是时大发卒 拒魏军于锺离,连兵数岁。

    普通二年三月庚寅大雪平地三尺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隋书五行志》:普通二年三月,大雪,平地三尺。《洪范 五行传》曰:“庶征之常雨也,然尢甚焉。雨,阴也;雪又阴, 畜积甚盛也。”皆妾不妾,臣不臣之应。时义州刺史文 僧朗以州叛于魏,臣不臣之应也。

    大同三年六月霜七月雪

    按:《梁书武帝本纪》,“大同三年六月,青州胊山境陨霜。 七月,青州雪,害苗稼。”

    按《隋书五行志》:“大同三年六月,胊山陨霜。七月,青州 雪,害苗稼。是时交州刺史李贲举兵反,僭尊号,置百 官,击之不能克。”

    大同十年十二月,大雪,平地三尺。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隋书五行志》:“十年十二月,大雪,平地三尺。是时邵 陵王纶、湘东王绎、武陵王纪并权侔人主,颇为骄恣。 皇太子甚恶之,帝不能抑损。上天见变,帝又不悟。及 侯景之乱,诸王各拥强兵,外有赴援之名,内无勤王 之实,委弃君父,自相屠灭,国竟以亡。”

    高祖永定三年正月丁酉大雪

    按:《陈书高祖本纪》云云。

    宣帝太建十年八月戊寅陨霜杀稻菽

    按:《陈书宣帝本纪》云云。

    按:《隋书五行志》:“太建十年八月,陨霜杀稻菽。是时大 兴师选众遣将吴明彻与周相拒于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