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八十一卷
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八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

     第八十一卷目录

     露异部汇考一

      礼记月令 礼运

      礼纬斗威仪

      老子圣德篇

      鹖冠子膏露

      星经天乳

      春秋繁露五行逆顺

      白虎通封禅

      瑞应图甘露

      宋书符瑞志

      管窥集要

      观象玩占雨异杂占

     露异部汇考二

      陶唐氏总一则

      汉宣帝元康一则 神爵二则 五凤一则 甘露二则 成帝元延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一则 中元一则 明帝永平一则 章帝建初一则 元和一则

      安帝章和一则 延光一则 桓帝延熹一则 永康一则

      魏文帝一则 高贵乡公甘露一则 陈留王咸熙一则

      吴大帝黄武一则 嘉禾一则 赤乌一则 乌程侯甘露一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咸宁三则 太康二则 惠帝元康一则 愍帝建兴二则 元帝建

      武一则 太兴一则 明帝泰宁一则 成帝咸和六则 咸康四则 穆帝永和二则 升

      平一则 简文帝咸安一则 孝武帝太元五则 安帝元兴二则

      宋武帝永初一则 文帝元嘉十八则 孝武帝孝建二则 大明六则 明帝太始二则

      后废帝元徽一则 顺帝升明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五则 和帝中兴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敬帝绍泰一则

      陈武帝永定一则 宣帝太建二则 后主祯明一则

      北魏世祖始光一则 神麚四则 太延一则 太平真君一则 高宗太安一则 和

      平一则 世宗景明一则 永平一则 延昌三则 肃宗正光二则 孝静帝元象一则

      武定二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七则 太宗贞观六则 元宗开元四则 天宝二则 代宗大历四则 德

      宗贞元六则 穆宗长庆一则

      后梁太祖开平一则

      辽穆宗应历一则 圣宗统和一则 道宗大安一则

      宋太祖乾德二则 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三则 雍熙三则 端拱一则 淳化三

      则 至道二则 真宗咸平五则 景德三则 大中祥符九则 天禧五则 仁宗天圣六

      则 明道一则 景祐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嘉祐一则 神宗元丰二则 哲宗

      元祐一则 徽宗大观二则 宣和一则 高宗绍兴四则

      金熙宗天会一则

      元顺帝至正二则

      明太祖洪武六则 成祖永乐四则 英宗正统一则 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二则 孝

      宗弘治四则 武宗正德六则 世宗嘉靖十三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六则 熹

      宗天启三则

    庶征典第八十一卷

    露异部汇考一

    《礼记》

    《月令》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

    “戌土”之气乘之也。

    《礼运》

    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礼纬》

    《斗威仪》

    君治政,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

    《老子》

    《圣德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鹖冠子》

    《膏露》

    圣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林,则膏露下

    《星经》

    《天乳》

    “《天乳》星,在氐北”,主甘露。

    《春秋繁露》

    《五行逆顺》

    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

    《白虎通》

    《封禅》

    《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者也
    考证

    《瑞应图》

    《甘露》

    甘露者,神露之精也。“王者和风茂则降于草木,食之 令人寿。”

    露色浓甘者,谓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于草 木。

    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 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王者德至于天,和气感,则甘露降于松柏。

    《宋书》

    《符瑞志》

    《甘露》,王者德至天和,气盛则降。

    柏受甘露,王者耆老,见敬则见。

    “《竹苇》受甘露”,王者尊贤爱老,不失细微则见。

    《管窥集要》

    《露》

    《甘露》,亦名“天酒”,王者布德惠爱,则见如脂如膏。 天作旱灾,则天高露不下降,天气不下施也。君不恤 民之应,其占为旱,亦为其地民灾。

    不雨而大露润物者,岁亦收。

    《观象玩占》

    《雨异杂占》

    天雨爵饧,为饥荒,不出三年,改易王者爵饧。如甘露 著树,白者甘露,黄者爵饧。

    露异部汇考二

    陶唐氏

    陶唐之世甘露降。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通志》云云。

    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元年三月诏曰:迺者甘露降 未央宫,朕未能章先帝休烈,协宁百姓,承天顺地,调 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 省匪懈,永惟罔极。其赦天下徒,赐勤事吏中二千石 以下至六百石爵,自中郎吏至五大夫佐史以上二 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加赐鳏寡孤独三老、孝弟 力田,帛所振贷勿收。”

    神爵二年甘露降

    按:《汉书宣帝本纪》:神爵二年二月诏曰:“迺者正月乙 丑,甘露降,其赦天下。”

    神爵四年,甘露降。

    按《汉书宣帝本纪》:四年二月诏曰:“迺者甘露降,其赦 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及高年 帛。”

    五凤三年甘露降京师

    按《汉书宣帝本纪》:三年三月诏曰:“正月甘露降,已诏 有司告祠上帝宗庙。”

    甘露元年铸承甘露鼎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鼎录》,宣帝甘露元年于 华山仙掌铸一鼎,高五尺,受四斗,拟承甘露,刻其文 曰:“万国伏,贻长久。铸神鼎,承天酒”,三尺小篆书。 甘露二年以甘露降,赦天下。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二年春正月,诏曰,迺者凤凰, 甘露降集,黄龙登兴,醴泉滂流,枯槁荥茂,神光并见, 咸受祯祥。其赦天下,减民算三十,赐诸侯王、丞相、将 军、列侯、中二千石金钱各有差,赐民爵一级,女子百 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

    成帝元延四年甘露降

    按:《汉书成帝本纪》:“元延四年三月,甘露降京师。”

    后汉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十二年夏,甘露降,南行 唐。”

    中元元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中元元年夏六月,郡国频上 甘露。群臣奏言:‘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 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 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今天 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 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 纳。

    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于 甘陵,是岁甘露仍降。” 按《阴皇后纪》,“明帝性孝爱,十 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 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 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

    ====章帝建初四年甘露降====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阳二 县。”

    按《论衡》:“建初四年,甘露下泉陵、零陵、洮阳、始安、冷道 五县,榆柏梅李叶皆洽溥,威委流漉,民嗽吮之,甘如 饴蜜。”甘露之降,往世一所。今流五县,应土之数,德布 濩也。

    元和二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五月诏:“乃者白乌神 雀,甘露屡臻。”

    按:《宋书符瑞志》:“元和中,甘露降郡国。”

    章和元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章和元年七月诏:“乃者甘露宵 降。”

    安帝延光三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四月,沛国言甘露降 丰县。秋七月,冯翊言甘露降频阳衙。”

    频阳故城在今雍州美原县西南。

    桓帝延熹三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延熹三年“夏四月,上郡言甘露 降。”

    永康元年甘露降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康元年“秋八月,甘露降巴郡。”

    文帝时甘露频降

    按《三国魏志。文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魏文 帝初郡国。三十七言甘露降。”

    高贵乡公甘露元年甘露降

    按:《魏志三少帝本纪》:甘露元年“五月,邺及上洛并言 甘露降。”

    陈留王咸熙二年甘露降

    按:《魏志三少帝本纪》:咸熙二年:“夏四月,南深泽县言 甘露降。”

    大帝黄武二年甘露降

    按:《三国吴志孙权传》:“黄武二年夏五月,曲阿言甘露 降。”

    按《宋书符瑞志》:“吴孙权黄武前,建业言甘露降。”

    嘉禾五年甘露降

    按:《吴志孙权传》:嘉禾五年“二月,武昌言甘露降于礼 宾殿。”

    赤乌二年甘露降

    按《吴志孙权传》:“赤乌二年三月,零陵言甘露降。 赤乌九年,甘露降。”

    按《吴志孙权传》:赤乌九年:“夏四月,武昌言甘露降。”

    乌程侯甘露元年甘露降

    按《吴志孙皓传》:甘露元年:“夏四月,蒋陵言甘露降,于 是改元,大赦。”

    武帝泰始十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泰始十年 四月乙亥。甘露降西河离石。”

    咸宁元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咸宁元年 四月丙戌,甘露降张掖,五月戊午,甘露降清河绎幕。 九月,甘露降太原晋阳。”

    咸宁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二年五月 戊子。甘露降元菟郡治。”

    咸宁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三年六月 戊申。甘露降巴郡南充国。”

    太康五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太康五年 三月乙卯。甘露降东宫。”

    太康七年,甘露降。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太康七年 四月。甘露降京兆杜陵。五月。甘露降魏郡邺。”

    惠帝元康四年甘露降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元康四年 五月。甘露降乐陵郡。

    愍帝建兴元年甘露降

    按《晋书。愍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建兴元年 六月。甘露降西平县。”

    建兴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愍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建兴三年 八月己未。甘露降新昌县。”

    元帝建武元年甘露降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建武元年 六月丁丑。甘露降寿春。”

    太兴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太兴三年
    考证
    四月。甘露降琅琊费。”

    明帝泰宁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泰宁二年 正月。巴郡言甘露降。”

    成帝咸和四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咸和四年 四月。甘露降武昌郡阁前柳树。太守诩以闻。

    咸和五年,石勒国中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石勒载记》,“建平元年,甘 露降苑乡,勒以休瑞,赦三岁刑以下,均百姓去年逋 调。”

    咸和六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咸和六年 三月。甘露降宁州城内北园榛桃树。刺史以闻。” 咸和七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七年四月 癸巳。甘露降京邑。扬州刺史王导以闻。”

    咸和八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八年四月 癸卯。甘露降庐江襄安县蒋胄家。又降宣城宛陵县 之须里。”

    咸和九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九年四月 甲寅,甘露降吴国钱唐县右乡康巷之柳树。十二月 丙辰,甘露降建平陵。丁酉,甘露降武平陵。”

    咸康元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咸康元年 四月癸卯。甘露降西堂桃树。”

    咸康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二年三月 甲戌,甘露降郁林城内。四月,甘露降西堂,又降尚书 都坐桃树,又降会稽永兴县,众官毕贺。戊午,甘露降 会稽山阴,又降吴兴武康县,庚申,又降武康。”

    咸康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三年四月 戊午。甘露降殿后桃李树。五月甘露降义兴阳羡县 柞树东西十四步,南北十五步。”

    咸康七年,甘露降。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七年四月 丙子。甘露降彭城王纮第内。众官毕贺。”

    穆帝永和元年甘露降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永和元年 三月。甘露降庐江郡内桃李树。太守永以闻。”

    永和五年,甘露降。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五年十一 月太常刘卲上崇平陵令王昂,即日奉行陵内,甘露 降于元宫前殿。十二月己酉,甘露降丹阳湖孰县西 界刘敷墓松树。县令王恬以闻,众官毕贺。”

    升平三年苻坚国中甘露降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前秦录》,“甘露元年正月, 起明堂,禅南北郊。六月甘露降。乃大赦,改年。”即升平三年

    简文帝咸安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简文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咸安二 年正月,甘露降随郡滠阳县界桑木,沾凝十馀里。”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孝武帝 太元十二年八月,甘露降宁州界内。刺史费统以闻。 太元十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后凉录》,“吕光太安三 年八月,甘露降逍遥园。”即太元十三年

    太元十五年,甘露降。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十五年 闰月。甘露降永平陵。”

    太元十六年,甘露降。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十六年 十一月“庚午。甘露降句阳县。”

    太元十七年,甘露降。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十七年 二月。“甘露降南海番禺县杨树。”

    安帝元兴二年甘露降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元兴二年 十月。甘露降武昌王成基家竹。

    元兴三年,甘露降。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符瑞志》。“元兴三年 三月己卯。甘露降丹徒。四月己酉。甘露降兰台。”

    武帝永初元年甘露降

    按《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永初元年九月 庚辰,甘露降丹徒岘山。十月庚午,甘露降兴宁、永宁 二陵,弥冠百馀里。”

    ====文帝元嘉三年甘露降====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文帝元嘉三年 闰正月己丑。甘露降吴兴乌程太守王韶之以闻。 元嘉四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元嘉四年五月 辛巳,甘露降齐郡西安临胊城,十一月辛未朔,甘露 降初宁陵,己丑,甘露降南海熙安,广州刺史江桓以 闻。”

    元嘉八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元嘉八年五月。 甘露降南海番禺。”

    元嘉九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九年十一月“壬 子。甘露降初宁陵。”

    元嘉十一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一年八月“甲 辰。甘露降费县之沙里。琅琊太守吕绰以闻。”

    元嘉十三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三年二月丁 卯。“甘露降上明巴山。又降吴县武康董道益家园树。 三月甲午。甘露降初宁陵。”

    元嘉十六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六年三月己 卯,“甘露降广州城北门杨树。刺史陆徽以闻。”

    元嘉十七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七年四月丁 丑,甘露降广陵永福里梁昌季家,南兖州刺史江夏 王义恭以闻。又降高平金乡富民邨方三十里中,徐 州刺史赵伯符以闻。十一月乙酉,甘露降乐游苑。 元嘉十八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八年“五月甲 申,甘露降丹阳秣陵卫将军临川王义庆园,扬州刺 史始兴王浚以闻。六月,甘露降广陵孟玉秀家树,南 兖州刺史临川王义庆以闻。”

    元嘉十九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十九年五月丁 卯,甘露降建康司徒参军督护顾俊之宅竹柳。乙亥, 甘露降马头济阳宋庆之园树,太守荀预以闻。 元嘉二十一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一年,甘露 降益州府内梨李树,刺史庾俊之以闻。四月,甘露频 降乐游苑,又降彭城绥舆里,徐州刺史臧质以闻。又 降义阳平阳太守庞秀之以闻。”

    元嘉二十二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二年十一 月“辛巳,甘露降南郡江陵方城里,荆州刺史南谯王 义宣以闻。十二月丁酉,甘露降长宁陵,陵令包诞以 闻。”

    元嘉二十三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三年“二月 丁未,甘露降乐游苑,苑丞张宝以闻。九月丙子,甘露 降长宁陵,陵令华林以闻。十二月庚子,甘露降襄阳 郡治,雍州刺史武陵王以闻。辛丑,甘露频降乐游苑, 苑丞何道之以闻。”

    元嘉二十四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四年“二月 己亥庚子,甘露频降景阳山,山监张绩以闻。二月己 亥、癸卯,三月丙辰,甘露频降景阳山,华林园丞陈袭 祖以闻。三月甲寅,甘露降浔杨松滋,江州刺史庐陵 王绍以闻。四月癸未,甘露降浔杨、松滋,丙申又降江 州城内桐树,丁酉又降城北数里之中,江州刺史庐 陵”王绍以闻。七月乙卯,甘露降京师,扬州刺史始兴 王浚以闻。又降襄城治下“无量寺”,雍州刺史武陵王 以闻。十月甲午,甘露降魏兴郡,内太守韦宁民以闻。

    又按《志》,“元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十二月甘露。”

    频降,状如细雪,京都及郡国皆然,不可称纪。

    元嘉二十五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五年十一 月“庚辰,甘露降南郡,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闻。乙 未,甘露降丹阳秣陵岩山。”

    元嘉二十六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六年三月 壬午,甘露降景阳山华林园,丞梅道念以闻。庚寅、癸 巳,甘露频降,武昌江州刺史庐陵王绍以闻。四月甲 辰、丙午、戊申,甘露频降豫章南昌太守刘思考以闻。 七月,甘露降南郡江陵,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闻。 元嘉二十七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七年四月 乙卯、丙辰、丁巳,甘露频降豫章、南昌。戊午午时,天气 清明,有彩雾映覆郡邑,甘露又自云降,太守刘思考 以闻。五月甲戌,甘露降东海丹徒,南徐州刺史始兴 王浚以闻元嘉二十八年,甘露降。”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十八年二月 “戊辰,甘露降锺山延贤寺。扬州刺史庐陵王绍以闻。 壬午,甘露降徽音殿前果树。又降合欢殿后香花诸 草。”

    孝武帝孝建元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孝建元年三 月丙辰,甘露降华林园。”

    孝建二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二年三月己 酉,甘露降丹阳秣陵中里路与之墓树。辛亥,甘露降 长宁陵松树,又降襄阳民家梨树。戊午,甘露降丹阳 秣陵尚书谢庄园竹林,庄以闻。”

    大明元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大明元年四 月癸卯,甘露降华林园桐树。”

    大明三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三年三月己 卯,甘露降乐游苑梅树。戊子,甘露降宣城郡舍,太守 张辩以闻。”

    大明四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四年正月壬 辰,甘露降初宁陵松树。二月丙申,甘露降长宁陵松 树。乙巳,甘露降丹阳秣陵龙山,丹阳尹孔灵符以闻。 大明五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五年四月辛 亥,甘露降吴兴安吉太守历阳王子顼以闻。乙卯,甘 露降吴兴乌程,太守历阳王子顼以闻。”

    大明六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六年二月戊 午,甘露降建康灵耀寺及诸苑园及秣陵龙山,至于 娄湖。是日又降句容、江宁二县。”

    大明七年,甘露降。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七年三月丙 申,甘露降寻阳,松滋太守刘蒙以闻。四月己未,甘露 降荆州城内,刺史临海王子顼以闻。十二月辛丑朔, 甘露降吴兴,乌程令苟卞之以闻。”

    明帝泰始二年甘露降

    按:《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泰始二年四月 己未,甘露降上林苑,苑令徐承道以献。庚申,甘露降 华林园,园令臧延之以献。五月己未,甘露降丹阳秣 陵县舍斋前竹,丹阳尹王景文以献。”

    泰始三年,甘露降。

    按《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三年十一月庚 申,甘露降晋陵,晋陵太守王蕴以闻。癸亥,甘露降南 东海丹徒建冈,徐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以闻。十二月 壬午,甘露降崇宁陵,扬州刺史建安王休仁以闻。”

    后废帝元徽四年甘露降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元徽四年十 一月乙巳。甘露降吴兴乌程太守萧惠明以闻。”

    顺帝升明二年甘露降

    按《宋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升明二年十二 月。甘露降建康禁中里。又降南东海武进彭山。太守 谢朏以闻。甘露降吴兴长城卞山。太守王奂以闻” 按《南齐书祥瑞志》。“宋末帝升明二年十月,甘露降建 康县,十一月,甘露降长山县,十二月,甘露降彭山松 树。至九日止。”按此条与符瑞志月及地名不符并存参考

    南齐

    高帝建元元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符瑞志》,建元元年九 月,甘露降淮南郡桃、石榴二树。有司奏“甘露降新汲 县王安世园树。”

    武帝永明二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永明二年四 月。甘露降南郡桐树。”

    永明四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四年二月,甘 露降临湘县李树,三月,甘露降南郡桐树,四月,甘露 降睢阳县桃树。”

    永明五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五年四月。甘 露降荆州府中阁外桐树。”

    永明六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六年甘露降 芳林园故山堂桐树。”

    永明九年,甘露降。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九年八月,甘 露降上定林寺佛堂庭中,天如雨,遍地如雪,其气芳, 其味甘,耀日舞风,至晡乃止。尔后频降锺山松树,四 十馀日乃止。十月,甘露降大安陵树。”

    ====和帝中兴二年甘露降====按《南齐书。和帝本纪》。不载 按《祥瑞志》。“中兴二年三 月。甘露降茅山。弥漫数里。”

    武帝天监四年甘露降

    按《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四年“夏四月甲寅至壬戌,甘 露连降华林园。”

    天监七年,甘露降。

    按《梁书武帝本纪》:“七年冬十一月辛巳,鄞县言甘露 降。”

    敬帝绍泰二年甘露降

    按《梁书敬帝本纪》,不载 按《陈书高祖本纪》,绍泰二 年,“自去冬至是,甘露频降于锺山梅冈南涧及京口、 江宁县境,或至三数升,大如奕棋子。高祖表以献。”

    武帝永定元年甘露降

    按《陈书高祖本纪》:“永定元年十一月己亥,甘露降于 锺山松林,弥满岩谷。庚子,开善寺沙门采之以献,敕 颁赐群臣。”

    宣帝太建四年甘露降

    按《陈书宣帝本纪》:太建四年“十二月壬寅,甘露降乐 游苑。甲辰,舆驾幸乐游苑,采甘露,宴群臣。”

    太建七年,甘露降。

    按《陈书宣帝本纪》:太建七年“闰九月,甘露频降乐游 苑。丁未,舆驾幸乐游苑采甘露,宴群臣。诏于苑龙舟 山立甘露亭。”

    后主祯明二年甘露降

    按:《南史陈后主本纪》:“覆舟山及蒋山柏林,冬月常多 木醴,后主以为甘露之瑞。”

    按《建康实录》:“陈后主祯明二年,初,覆舟山及松柏林, 冬月出木醴,后主以甘露之瑞,俗呼为‘雀饧’。”

    北魏

    世祖始光四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始光四年六月, 甘露降于太学,王者德至天和,气盛则降。”又“王者敬 老,则柏受甘露。王者尊贤爱老,不失细微,则竹苇受。”

    神麚元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神麚元年二月。 “甘露降于范阳郡。”

    神麚二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二年四月,“甘露 降于邺。六月,甘露降于平城宫。”

    神麚三年三月,甘露降于邺。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云云。

    神麚四年五月,甘露降于河西。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云云。

    太延元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太延元年。甘 露降于殿内。”

    太平真君元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太平真君元年 四月。甘露降于平原郡。”

    高宗太安二年甘露降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太安二年七月。 甘露降于常山郡。”

    和平二年甘露降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和平二年七月, “甘露降于京师。”

    世宗景明三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景明三年八月, “甘露降于青州新城县。”

    永平元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永平元年十月, “甘露降于青州益都县。”

    延昌二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延昌二年九月, “甘露降于齐州清河郡。”

    延昌三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三年十月,齐州 上言甘露降。”

    延昌四年,甘露降。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四年七月,“甘露 降于京师。”

    肃宗正光三年甘露降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正光三年十月, “甘露降华林园柏树。”

    正光四年,甘露降。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四年八月,“甘露 降显美县。”

    孝静帝元象二年甘露降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元象二年三 月,甘露降于京师

    武定五年甘露降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五年十月,“甘 露降齐文襄王第门柳树。”

    武定六年,甘露降。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六年三月,“甘 露降于京师。四月太山郡上言甘露降。”

    按《北齐书崔昂传》:武定六年,甘露降于宫阙,文武官 寮同贺显阳殿。魏帝问仆射崔暹、尚书杨愔等曰:“自 古甘露之瑞,汉魏多少,可各言往代所降之处,德化 感致所由。”次问昂,昂曰:“按符瑞图,王者德致于天,则 甘露降。吉凶两门,不由符瑞,故桑雉为戒,实启中兴; 小鸟孕大,未闻福感。所愿陛下虽休勿休,允答天意。” 帝为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文帝开皇六年甘露降

    按《隋书高祖本纪》,开皇六年“冬十月甲子,甘露降于 华林园。”

    高祖武德二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武德二年闰 二月,渝州言甘露降。”

    武德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三月。甘 露降于华阴。又甘露降于御史台。”

    武德四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二月,绵 州言甘露降。”

    武德六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六年,西沙州 言“甘露降,弥漫一十五里。”

    武德七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武德七年,万 年县言甘露降。”

    武德八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武德八年四 月,连州言甘露降,遍于城郭。”

    武德九年,甘露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武德九年四月, 甘露降于中华殿之桐树,凝泫如冰霰,以示群臣。”

    太宗贞观元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元年闰 三月,甘露降于长安县。”

    贞观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三年四 月,甘露降于雍州,七月,宣州言甘露降。”

    贞观五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五年四 月,甘露降于万年县。”

    贞观十七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十七年 五月,湖州言甘露降。”

    贞观十八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十八年 正月,台州言甘露降。”

    贞观二十年,甘露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二十年 正月,汝州言甘露降。五月景申,泽州言甘露降。十月, 亳州言甘露降。”

    元宗开元八年正月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开元十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元十三年 五月,代州甘露降。”

    开元二十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元二十三 年十月庚戌,朔州奏甘露降。”

    开元二十九年,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元二十九 年六月,甘露降于司农寺。”

    天宝五载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五载“五 月丙戌,鄱阳郡上言,甘露降所部紫极宫松树。 天宝九载,甘露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九载二 月甲戌,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等五陵,柏树尽垂 甘露降大罗峰之醮坛。请付史馆。从之。”

    代宗大历六年七月甘露降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历六年七 月己丑,华州言甘露降。”

    大历八年,甘露降。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历八年十一月,成都府上言甘露降。”

    大历九年,甘露降。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历九年四 月庚戌,汝州上言甘露降。”

    大历十二年,甘露降。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历十二年 正月壬申,常州上言,甘露降,洁白凝泫,味同饴蜜。”“十 一月辛亥,京兆府上言,甘露降于城内靖恭坊之南 街柳树,味如饴蜜。”

    德宗贞元七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元七年四 月壬寅,广州言甘露降。”

    贞元九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元九年五 月甲午,郓州言甘露降。”

    贞元十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贞元十年正 月。西川奏。“当管甘露降。松柏树竹藂等二千四百四 十二处。”

    贞元十二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元十二年 五月,通州奏九树甘露降。”

    贞元十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元十三年 九月甲子,幽州奏甘露降。十二月,婺州奏厅前松树 甘露降。”

    贞元十四年,甘露降。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元十四年 四月,婺州奏甘露降。”

    穆宗长庆三年甘露降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庆三年四 月,同州言文宣王庙甘露降。”

    后梁

    太祖开平元年蜀王建国中甘露降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蜀世家》,王建仍称 天复七年,是岁诸州皆言甘露之瑞。秋七月,建乃即 皇帝位。

    穆宗应历十四年甘露降

    按《辽史穆宗本纪》:“应历十四年夏四月,黄龙府甘露 降。”

    圣宗统和九年东京甘露降

    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道宗大安九年甘露降

    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安九年夏四月乙卯,兴中府甘 露降,遣使祠佛饭僧。”

    太祖乾德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乾德四年二月 “长春节,甘露降江宁府报恩院。”

    乾德五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二月。甘露 降江宁府玉泉寺松树。

    开宝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开宝元年十二 月。“甘露降蔡州僧院柏树。”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三年春三月,寿州甘露 降。”

    太平兴国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五月。“甘露 降河东县廨丛竹。凡三日。”

    太平兴国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七年四月丙戌。 知汉州安守亮献柏叶上甘露一器。”

    雍熙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三月,甘露降太一宫庭。”

    按五行志时西京太一宫新成

    雍熙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二年“夏四月庚子,甘露降后 苑。”按志作三年事

    雍熙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十二月。甘 露降兴化军罗汉峰前五松

    端拱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端拱二年二月。 甘露降寿州廨园柏及资圣寺桧。

    淳化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淳化二年十二 月,资州廨及延寿观德纯寺甘露降,松柏凡六日。

    淳化三年甘露降
    考证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舒州。

    二月,衢州。四月,舒州甘露降。

    淳化四年六月,舒州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至道二年四月蕲州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至道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五月,泉州, 六月,苏州甘露降。”

    真宗咸平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四月, 甘露降平戎军廨果树,凡九十馀本。十一月,甘露降 亳州真观灵宝柏树。”

    按《文献通考》:“咸平元年,富顺监有甘露降,梅柳靡洒 如珠。”

    咸平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太平 州、浔州并甘露降。”

    咸平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二月,泉州、 十一月,浔州并甘露降。”

    咸平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二月,龚州 甘露降。”

    咸平五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正月,桂州、 十一月,许州并甘露降。”

    按:《文献通考》、“三朝国史有《符瑞志》,内述甘露,自乾德 而后州县所上甚多,咸平以来尢甚,几无岁无之。”

    景德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德元年,“义宁 县甘露降。”

    按:《文献通考》:“景德元年九月,甘露降桂州永宁县桐 树,如稻米,色白。”

    景德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郁林 州,二月,晋州及神山县甘露降。”

    景德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梓州, 四月,遂州,十二月,荣州怀安军甘露降。”

    大中祥符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 十二月,上饶县信阳军甘露降。”

    大中祥符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信阳 军、陈、鄂二州,三月,陵、升、梓三州,并甘露降。”

    大中祥符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二月,柳州 怀安军,闰二月,富顺监,五月,泽、耀、晋、益四州并甘露 降。”

    大中祥符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正月,梓州, 三月,泽州,四月,常州,并甘露降。”

    大中祥符五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四月,遂州; 五月,无为军;六月,梓州;七月,真定府;十一月,荣州开 元寺,并甘露降。”

    大中祥符六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六年三月,梓州; 六月,鄜州;八月,遂州;九月,信州;十月,亳州太清宫;十 一月,浔州;十二月,荣州、南仪州,并甘露降。”

    按:《续文献通考》:“祥符六年春三月,鹿邑太清宫甘露 降。”

    大中祥符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七年二月,凤翔 府天庆观,五月,郓州;十月,亳州太清宫,十二月,彭州 天庆观,并甘露降。”

    大中祥符八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八年正月,中江 县,二月,果州,十月,衢州,并甘露降。”

    大中祥符九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九年十一月,会灵观甘露降。 按 《五行志》。“九年十一月,玉清昭应宫甘露降。”

    天禧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天禧元年正月, 贵州天庆观;二月,玉清昭应宫;三月,后苑;四月,会灵 观;五月,庐州通判厅及后土祠;十二月,昭州天庆观 并甘露降。”

    天禧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十二月,荣 州开元寺、怀安军天庆观并甘露降天禧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舒州、 五月,益州,并甘露降。”

    天禧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三月,邵武 军,十二月,平泉县并甘露降。”

    天禧五年,甘露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三月,泉州、 十一月,韶州,并甘露降。”

    仁宗天圣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天圣元年正月, 柳州、十一月,河南府并甘露降。

    天圣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凤州、 十月,泾州并甘露降。”

    天圣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荥州怀安 军甘露降。”

    天圣六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六年,太平州甘 露降。”

    天圣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七年正月,益州 甘露降。”

    天圣九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正月,荣州 甘露降。”

    明道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明道元年十一 月,韶州、梓州甘露降。”

    景祐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祐四年十一 月,“成德军甘露降。”

    庆历四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庆历四年正月, “桂州甘露降。”

    皇祐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皇祐三年十二 月,“吉州甘露降。”

    嘉祐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嘉祐七年三月, 眉州、蓬州,九月,陵州并甘露降。

    神宗元丰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元年秋七月辛丑,夔州言甘 露降。九月,河中府甘露降。”

    元丰二年,甘露降。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二年“春正月,颍州、寿州甘露 降。夏四月,南康军甘露降。六月,南康军甘露降。秋七 月,琼州甘露降。十二月,桂州甘露降。” 按《五行志》,熙 宁元年距元丰八年甘露降凡二十馀处。

    哲宗元祐元年甘露降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元年春正月戊午,甘露降。” 按《五行志》,元祐元年距元符三年,甘露降凡二十馀 处。

    徽宗大观 年甘露降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大观初,甘露降 于九成宫帝鼐室。”

    大观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冬,降于尚 书省及六曹。御制七言四韵诗赐执政已下。其后内 自禁中及宣和殿、延福宫、神霄宫,下至三学、开封府、 大理寺、宰臣私第皆有之,岁岁拜表称贺。”

    宣和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建中靖国元 年距宣和七年,中外言甘露降多不可纪。

    按:《续文献通考》:“宣和七年,甘露降。”

    高宗绍兴三年甘露降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绍兴三年。 知抚州郡高卫言。“甘露降于抚州祥符观。为图上之。” 绍兴十七年。甘露降。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七年冬十月己未,临安府 甘露降。”

    绍兴十九年,甘露降。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九年夏四月戊寅,湖广、江 西路、建康府并甘露降。”

    绍兴二十五年,甘露降。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二十五年。秦 桧孙礼部侍郎埙。请以黎州甘露降草木图之旗。

    熙宗天会十三年甘露降

    按《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天会十三年五月。甘露降于庐州熊岳县。”

    顺帝至正六年甘露降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正六年八月。 龙兴进贤县甘露降。

    至正二十年,甘露降。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止二十年“冬十月甲申朔,甘露 降于国子监大成殿柏木。”

    太祖洪武二年甘露降

    按《续文献通考》:“二年己酉冬十月甲戌,膏露降于干 清宫后苑苍松之上,光润如酒,凝结如珠,肪白饴甘, 弥布松柯。”

    洪武四年,甘露降。

    按《明宝训》:四年十月甲戌,甘露降于锺山,群臣称贺。 太祖曰:“休咎之征,虽各以类应,朕德凉薄,乌足以致 斯?”翰林应奉睢稼对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 宁,中及万灵,则膏露降。陛下恭敬天地,辑和人民,故 嘉祥显著。”起居注魏观曰:“帝王恩及于物,顺于人,而 甘露降。陛下宽租赋,减徭役,而百姓欢豫,神应之至, 以此故也。”翰林侍读学士危素曰:“王者敬养耆老,则 甘露降而松柏受之。今甘露降于松柏,乃陛下尊贤 养老之所致也。宜告于宗庙,颁示史馆,以永万亿年 无疆之休。”太祖曰:“卿等爰引载籍,言非无征。然朕心 存警惕,惟恐不至,乌敢当此?一或忘鉴戒而生骄逸, 安知嘉祥不为灾异之兆乎?告诸宗庙,颁之史馆,非 所以垂示于天下后世也。”群臣皆顿首谢。

    洪武五年,甘露降。

    按:《续文献通考》:“洪武五年冬十一月,甘露又降锺山, 越明年,仍降如初。”

    洪武七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洪武七年十一月壬戌,甘露降于锺山。”刘 基作颂述,“洪武四年十月降于锺山,五年十一月又 降,今年仍降如初。”

    洪武八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洪武八年十一月乙丑,甘露降于圜丘青 松之上。上诣斋宫省视坛场,亲睹甘露凝枝,悬垂上 下,有若明珠,命采而尝之,入口如饴糖,诏群臣从行 者共采食之,儒臣咸献歌诗以颂德。上曰:“人之常情, 好祥恶妖,然天道幽微莫测,若恃祥未必获吉,惩妖 未必皆凶。盖闻灾而惧,或蒙见休,见瑞而喜,或以致 咎。何则?凡人惧则戒心常存,喜则侈心易纵。朕德不 逮,惟图修省之不暇,岂敢以此为己所致哉!”因着《甘 露论》,以示群臣。按明宝训明昭代典则俱作十一月甲戌 洪武十四年,“甘露降。”

    按《江南通志》:“十四年十二月,甘露降锺山。”

    成祖永乐四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永乐四年十一月己巳,甘露降孝陵,松柏 醴泉出神乐观。群臣上奏,贺圣孝瑞应。上以因祥思 惧,不宜怠忽,申饬之。上于十一月庚申修举金箓斋 法于朝天宫神乐观洞神宫,追荐皇考皇妣;甲子,庆 云见朝天宫;乙丑甘露降于宫树,丙寅祥云复见,既 讫事二日,复有此祯祥。侍臣杨士奇等俱有诗颂。” 按《名山藏》:永乐四年十一月,甘露降孝陵,醴泉出神 乐观,献宗庙,赐廷臣敕曰:“朕敬谨事天,致孝皇考、皇 妣,普及幽灵,祯祥叠见,尔群臣表贺,朕不敢当。斯皆 上天眷祐,皇考、皇妣圣灵垂荫,及尔群臣尽心辅朕, 协和神人之所感格。朕观自古有道之君,祥瑞之来, 愈加警畏。尔宜勉辅朕躬,承天与朕皇”考皇妣鉴临 之意。

    永乐十年,甘露降。

    按《名山藏》:“永乐十年十月甲子,甘露降方山,猎于武 冈山之阳,群臣表贺。”

    永乐十七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永乐十七年十一月“丁巳,甘露降孝陵松 柏,三日,儒臣进贺表。”

    按《续文献通考》:“永乐十七年十一月,甘露降于孝陵 之松柏,凡四日,凝为玉脂,融为琼液,粲若垂珠,联若 编贝。其芳香之气,甘美之味,旁达莫可拟伦。时仁宗 为太子监国,遣人采献。成祖祇荐宗庙,颁赐百官。 永乐十八年,甘露降。”

    按《名山藏》,“永乐十八年冬十月癸亥,甘露降孝陵松 柏。”

    英宗正统五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正统五年秋八月,甘露降于石屏州学 宫。”

    天顺八年甘露降

    按《山东通志》:“天顺八年,青城县甘露降于学宫。”

    宪宗成化四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成化四年二月,襄阳甘露降于学宫柏 树成化六年,甘露降。”

    按《名山藏》:“成化六年正月壬戌,甘露降于郊坛” 按《续文献通考》:“成化六年庚寅春,甘露降于郊坛松 柏,上亲御斋宫,取以赐百官。大学士彭时、翰林学士 尹直撰《甘露颂》以进。”

    孝宗弘治二年甘露降

    按《山西通志》:“弘治二年八月,保德甘露降文庙柏树, 味如蜜,凡三日始干。”

    弘治五年,甘露降。

    按《江南通志》:“弘治五年,庐州甘露降。”

    弘治六年,甘露降。

    按《山西通志》:“弘治六年春,屯留甘露降。”

    弘治十七年,甘露降。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七年,顺昌甘露降县庭。”

    武宗正德二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正德二年,襄阳甘露降于柏树。”

    正德三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正德二年,襄阳甘露降于凤凰山,松柏 味如饴,人争取食之。”

    正德八年,甘露降。

    按《浙江通志》:“正德八年十二月,石门甘露降。”

    正德十年,甘露降。

    按《江南通志》:“正德十年,洞庭东山甘露降。”

    按《广西通志》:“正德十年,梧州府有甘露降于学宫。 正德十二年,甘露降。”

    按《江西通志》:“正德十二年,甘露降于南昌府学宫。 正德十六年,甘露降。”

    按《陕西通志》。“正德十六年四月,凤翔府甘露降。” 按《四川总志》:“正德十六年,武降,甘露降。”

    世宗嘉靖三年甘露降

    按《福建通志》:“嘉靖三年十月,甘露降。”

    嘉靖六年,甘露降。

    按《陕西通志》:“嘉靖六年四月,华阴甘露降县前树三 日。”

    按《福建通志》:“嘉靖六年三月,甘露再降。”

    嘉靖七年,甘露降。

    按《永陵编年史》:“‘嘉靖七年春正月甲戌朔,甘露降长 泰县。三月,南赣巡抚汪𬭎言,戊子元日,长泰天降甘 露。皇上仁孝之道,追隆舜武,精一之心,媲美汤文。名 号正而伦理明,礼乐兴而刑罚中。至和感召,天降祯 祥’。帝曰:‘甘露呈瑞,以朕仁孝感格,岂敢当。惟奉天庇 民,以答灵贶耳。其遣官祭告,荐于宗庙,颁赐群臣’。” 按《福建通志》。嘉靖七年。龙溪龙岩平和。甘露降松柏 上。如霜饴。食之甘

    嘉靖八年,甘露降。

    按《山西通志》:“嘉靖八年,岢岚州甘露降。卫治前柳树 上,露白如酥,甘如蜜,人争食之,三日而尽。”

    按《湖广通志》:“嘉靖八年冬十一月,甘露降于显陵。 嘉靖九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嘉靖九年十二月己卯,甘露降显陵。是岁 除夕,帝亲制《闻讲诗》,御书赐夏言。先是,言讲《中庸至 圣至诚章》,致望于帝,故有是赐。

    按,《续文献通考》:“九年冬十二月己卯,甘露降于显陵, 守臣以闻。明年正月辛卯,上亲制《钦天记颂》。”

    嘉靖十二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嘉靖十二年二月,德安甘露降于学宫 柏上,三月又降于吉阳山。”

    嘉靖十七年,甘露降。

    按《大政纪》:“嘉靖十七年正月壬寅,帝祈谷于大祀殿, 甘露降龙溪县。三月,巡按福建御史李元阳奏上甘 露,帝以颁赐内阁及文武。”

    嘉靖十九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嘉靖十九年三月,德安甘露降。”

    嘉靖二十年,甘露降。

    按《潞安府志》:“嘉靖二十年二月,襄垣学宫甘露降。 嘉靖三十二年,甘露降。”

    按《陕西通志》:“嘉靖三十二年,甘露降启圣祠柏树,滴 如凝脂,食之如蜜。”

    嘉靖三十九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永平甘露降。 嘉靖四十一年,甘露降。”

    按《续文献通考》:“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甘露降于承天 皇陵之松树。时镇守太监张方以献,世宗悦,群臣称 贺,仍遣成国公朱希忠往承天祭告陵寝。其承天分 守参议及知府、太监各赏银有差。”

    按《湖广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冬十月,长至甘露降于 顺德山松”

    嘉靖四十二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嘉靖四十二年七月,京山甘露降于学 宫古柏。”

    ====穆宗隆庆四年甘露降====
    考证
    按《四川总志》:“隆庆四年,甘露降于满江学宫柏树。”

    神宗万历十四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万历十四年,赵州甘露降。”

    万历十八年,甘露降。

    按《浙江通志》:“万历十八年,汤谿,甘露降。”

    万历三十九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万历三十九年,云南九峰山,甘露降于 松,白如脂。”

    万历四十二年,甘露降。

    按《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二年除夕,甘露降于通江县 向阁墓松上,形味如脂饴,元日复降。”

    万历四十七年,甘露降。

    按《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又三月,成都中和门外 有甘露降。”

    万历四十八年,甘露降。

    按《湖广通志》:“万历四十八年,安陆甘露降于寝园松 柏。”

    按《云南通志》:“万历四十八年,甘露降于云龙。”

    熹宗天启二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天启二年冬,甘露降于云龙。”

    天启三年,甘露降。

    按《云南通志》:“天启三年二月,甘露降于大理,圆莹如 珠。”

    天启七年,甘露降。

    按《吴县志》:“天启七年丁卯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 日,花山甘露降,岩谷林木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