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百三十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卷目录

     镇远府部汇考一

      镇远府建置沿革考

      镇远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镇远府星野考

      镇远府山川考

      镇远府城池考

      镇远府关梁考

      镇远府公署考

      镇远府学校考

      镇远府户口考

      镇远府田赋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卷

    镇远府部汇考一

    镇远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荆、梁二州南境。周属楚,为㵲溪。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隋属清江郡。唐武德初,以其地当牂牁之冲,置务州,寻改思州。天宝中,改宁彝郡,后陷于蕃。宋大观元年,蕃部长田祐泰请内附,仍置思州,领务川、卭水、安彝三县。宣和四年废,仍属黔中。绍兴二年,复置思州,以田氏为守。元初取江陵,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寻改为军民总管府,以田氏为总管。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州,隶湖广。永乐十一年,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故地析置镇远府,隶贵州。正统三年,省州并府。九年,置施秉县。弘治十一年,置镇远县,俱隶府。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改湖广镇偏二卫隶贵州省镇。

    远卫入县。二十六年省偏桥卫入施秉县。领县二

    镇远县:附郭。

    宋大观元年,田氏内附,始置安彝县。元改镇安县。至正二年,复为安彝县,寻改镇远溪洞金容金达等处蛮彝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金容金达蛮彝长官司,隶镇远州。正统三年,省州隶府。弘治十一年改设镇远县。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二年,巡抚杨雍建《疏》“题割湖广”

    镇远卫入县。编户四里。领长官司二卭水、偏桥、施秉县

    元至元二年,置前江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改施秉蛮彝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正统九年,改设施秉县,隶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总督范承勋疏题裁卫省。

    偏桥卫入县,编户二里半。

    镇远府疆域考        通志

    镇远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湖广清浪卫界,八十里。

    西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九十里。

    南至“生苗三木孔” 界,六十里。

    北至铜仁府界一百八十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四百一十里,至

    京师七千三百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镇远县:附郭。

    东至湖广清浪卫界,八十里。

    西至施秉县界,六十里。

    南至卭水司界七十里,北至石阡府界二百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施秉县》。

    东至卭水司界九十里,西至平越府馀庆县界三十里。

    南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三十里。

    北至镇远县界六十里

    自县治东北至本府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胜附

    本府。镇远县附郭。

    《明一统志》:“溪河旋绕,山岩森列。”

    《郡志》:“东通沅水,西接贵州。”

    《旧志》:“白崖东枕,碧峰西峙。”

    崇冈复岭,城堡罗环。长江大河,舟楫通利。辰沅上游,滇、黔门户。

    施秉县

    涂起羊肠,地邻苗穴。山水清矌,黔楚襟喉。

    镇远府星野考        通志

    府总

    翼轸之馀

    镇远府山川考        通志

    本府。镇远县附郭。

    石屏山 在府治后。高千仞,端直如屏,府之镇山也。山半有石窦,久雨,窦中有水下泻如虹,则江必溢。居民避水,以此为候。

    吉祥山 在府城南。形如燕窝,俯临江水。上建吉祥寺。

    中河山 在府城东,两水夹流,山居其中。笔岫山 在府城东南五里。

    五老山 在府城南,五峰相联,山麓即镇远县治。

    铁山 在府城东北一里。高峻突兀,石色如铁。太平山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其山最高,有窞积水斗许。土人祷雨,取以书符,辄应不爽。西峡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势若楼台,鼓角有飞瀑数处,挂崖端,若轻绡。

    思卭山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天枢山 在府治西,下有北极宫,故名。旧《志》误为天柱。郡人黄恕斋构文蔚馆,集士讲学于此。石崖山 有大小二山,俗呼崖门。大崖山在镇远县后。苗自卭水由金堡狗洞来者由此。小崖山在卫后。苗自施秉鼓楼坡来者由此。昔人于大崖山垒石,筑崖门以守之。小崖山昔副总陈寅于鼓楼坡建营,皆要隘也。

    平昌山 在府西三里。双峰圆耸,一名双峰山。旧制云:“自府北境白羊城顿伏而来,至此方止。” 江水环其前,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场在焉。

    狮子山 在府西四里。自东南望之如狮,自北望之如展旗。西十里有双白柱,临江骈立,一大一小,高数十丈。

    观音山 :在府东十里。崖石错立。

    二仙坡山 :在府南二十里。

    巴邦山 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周回陡绝,居人常避苗蛮于此。

    都来山 在府东南九十里,旧思卭县东。唐锦州常丰县,与此接界。

    都波山 在府东南九十里,旧思卭县界,东接锦州洛浦县。

    马首山 在卭水司南一里。其山东昂西伏,状如马首。

    岑楼山 在卭水司东南八里。金潮山 在卭水司西十五里。凤凰山 在偏桥司北三里。

    马鞍山 在偏桥司东二十里。山峦叠起,形似。

    马鞍

    二仙峰 在府城西油榨关。二峰并立,若人马场。坡 在府东十五里。两傍皆深谷,中仅一道如线,苗自卭水,白虫入犯者必由此遏之,所谓“丸泥可塞” 者,昔建大胜堡于此。

    鼓楼坡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重冈峭阜,望之若鼓角谯楼。上有双峰骈立,每晴朝,挂云辄雨。苗自施秉来者必由之。明万历中,都督陈寅建营于此,以偏镇二卫指挥推陞戍守,设兵五百名,额支楚饷。

    香炉岩 在府城东中河山下。巨石立水中,上丰下削,形若香炉。

    弹子岩 在府城西十五里。两山对峙,相去数百步。左山顶上有一石,圆如弹丸;右山中虚有一窍,明透如牖。

    漏日岩 在偏桥东半里。高数十丈,有窍通明。朝日自东漏西,暮日自西漏东。日光山色,互为掩映。磊落雄豪,肝瞻毕见,故名。

    观音岩 在府东十里,地名“观音塘。” 有石山,高数十丈,屹立江上,劈开为洞,广一丈,袤三丈,高如之,内涵清漪,连舫可进。洞半有窍如窗,上有石,落落如佛像。洞顶碧色石纹隐起,若龙蛇掩映。北岸有观音小龛。明嘉靖三十年,郡守程㸅建小庵于上,今废。

    太和洞 ,在中河山南,广丈馀,袤倍之。旁有大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

    北洞 在府城东北,较南洞更深广,名“东岩洞。” 明嘉靖间,知府黄堂祀享朱文公于洞内。华严洞 在府城西三十里,深邃高敞,顶如篆,缭绕百折,石乳时滴,正中结成大士像,莲台华盖、缨络幡幢,色相庄严,种种毕具。傍有石罗汉二,内黑暗,秉炬入渐狭,风从中来,能灭炬。更入丈馀,复得空旷,日光下烛,为水所限,不能穷。凌元洞 ,在府城东五里分水岭北,俗呼“七间屋” ,亦奇胜。

    岑药洞 ,在卭水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测其际。

    石厂 在府城东北铁山。石屋如厂,前俯清流,可濯可游。

    石柱 有二,“一在府城西十里,一在偏桥司南十五里,山石突起,皆高数十丈。”

    镇阳江 在府前,即㵲溪、五溪之一。黄平、兴隆诸水合流至此,东流入沅水,可通舟楫。

    《江凯》江 ,在邛水司东十里。

    大江 在偏桥司,受黄平、杉木二河水,东流入镇阳江。

    小江 在偏桥司西南,流合大江而入于镇阳江。

    杉木河 在偏桥司南。受播州水,东合大江。铁溪 在府城东北三里。会诸岩壑水,南流入镇阳江。中产蟹及小鱼,味佳。

    焦溪 :在府城东四十里,为往来通津。

    梅溪 在府城东五十里,旧为清浪水马驿。松溪 在府城西南三里。可以溉田。

    白水溪 :在府城西三十里。水自磐石奔注入江,其色如雪。

    宛溪 :在府东十五里。

    秋溪 在府东百三十里。下流皆汇于镇阳江。牙溪 在府西五里。

    小西溪 :在府西十里。

    勇溪 :与小西溪相近。犵狫所居,傍多隘口。自铁溪以下,所谓“镇远九溪” 也。

    邛水 在邛水司南。源出蛮地,下流入洪江。龙池 在府北一里。地名翁种,四面高山,中有池,云气蓊郁,白日晦冥,盖神物所居云。

    平宁陂 :在府西六十三里。溉田数千亩,四时不竭。

    浮石滩 在铁溪前。溪之第一湾名“石厂” ,有长潭。潭之北岸为铁山绝顶,南岸石委积为洞,有溪随通镇阳江。江边群石错立,急湍奔泻,故名。其东有石侧立,上多树木,名“古牛崖” ,郡之名胜也。

    云根五漏泉 在府城西油榨关,石有五窍,泉自中迸出。

    云露泉 :在府城东北一里。涌于山半石窦中,循崖婉转西下达于铁溪。

    味井 在府治西,味甚甘冽。

    大瀑布 在府城西六里,有瀑数条,自崖巅飞下,高百馀丈,为郡奇观。

    小瀑布 在府城东半里,高二丈许,飞瀑如练。镇远河 在府南。

    施秉县

    云台山 ,在偏桥西北三十里,独立万山中,如女“几然。不连冈,不属岭,屹然天柱,云停烟结。仄迳纡回,攀援始得上。及巅平衍,可数百亩,旁有石屏开列,群峦拱伏如儿孙,环望无际。其间石壁藤萝,虬龙倒挂,苍猿髯狖,入户揖人,诚异境也。” 明万历间,卫千夫长徐贞元弃官辟谷,偕友周惠登卜筑得此,遂结庐焉。后淄流扩为大刹,《徐道人遗蜕》至今尚存,须发如故。邑士人读书其上,

    三台山 在县城南,峰峦连峙如画。

    岑麓山 在县治后。冈陇重复,四面陡绝。岑鳌山 在县北一里。明季设防于此,垒址尚存。

    巴施山 ,在县北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

    仙飞山 在偏桥卫东南一里。

    瑞云山 在清浪卫治北,岭多云气。建“瑞云宫” ,后增楼阁,可望百里。

    玉屏山 ,去瑞云山三里。

    照山 在清浪城南

    竹屏山 在照山前三里。

    晒袍山 ,去竹屏山五里。

    诸葛洞 在偏桥东十五里,一名“瓮蓬洞。” 中为五重,类皆飞崖绝壁,高阔数十丈,有鹭鹚滩、芙蓉洞等名。㵲水发源黄平,东流二百四十里,至此洞而出。行乱石窟中,盘涡倾仄,挽舟而上,不啻吕梁、龙门之险,故商船仅至镇远而止。明万历间,郭子章凿之,功未成而罢。

    皇清顺治十六年,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因黔饥。

    军需告匮,取运楚米,艰于转挽,乃议开此,檄新镇道徐弘业、副将王可就董其事。爰鸠工伐险,划石之半,舟乃得前艚。楚米万石,径运黄平城下,或诧以为神。后停运,日渐淤塞。

    钟鼓洞 在偏桥卫云台山前有望元关,对山相望。河内有石钟、石鼓,扣之如钟鼓声,故名。癞头坡 在县北十五里,军民会哨于此。羊子崖 在偏桥卫东五里,黑色,中一石独白如羊。

    蕨萁岭 去竹屋山五里。

    前江 在县南。一名“重安江。” 自黄平川流入境,又南流数十里,即为洪江。

    别溪 在县南。居民资以溉田,下流入洪江。秉溪 在县南,灌田最广。

    凤溪 在县南

    鹤溪 ,在县南二十里。

    描龙溪 在清浪卫城南。

    竹坪河 在清浪卫南五里。

    关口铁厂河 在清浪卫南七里。

    响泉 在县南。泉声触石如雷,隆冬亦不减。涌珠泉 在偏桥卫城内西隅。泉自地涌出如珠,味甘凉。

    麒麟沟 在清浪卫西城外。明正统间,山箐中牛产麒麟,能食农家铁具,土人不知而杀之,故名。

    杨柳沟 在清浪卫西城外。

    镇远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镇远县附郭。

    镇远府城池 ,“明正统己巳,生苗掠库都,清兵备道赵之屏建议筑城。知府程㸅于治西木家湾,跨江据崖,甃城四十五丈,高一丈五尺,直至屏山,高低不一,共垛口七十六个,为城楼一座。万历癸巳,苗袭府治,掠东西二关。巡按冯奕垣捐赎锾六百两,檄知府张守让于木家湾城外筑石城一百二十丈,于治右樵采” 小径为“石圈硐门” ,又于治右老虎冲空凹处垒石塞之。崇祯壬午,知府张宗伟以施秉苗叛,又于西门临关矶上砌石为台,高丈许,东西两关门楼倾颓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

    外县

    施秉县城池 ,明嘉靖四十四年,檄建石城,计堵四百一十。万历间,又于城上建冷铺一十六所,后圮。知县王筦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春,重加修筑

    镇远府关梁考        通志

    本府。镇远县附郭。

    镇东关 在府城东,明正德八年建。

    镇西关 在府城西,明正德八年建。

    铁山关 在府城东

    北津关 在府城北

    复古关 :在府城东三里,两山对峙。

    思南坡关 在府城西三里小田溪。

    油榨关 在府城西五里。

    石门关 在府城东,旧名“河关。”

    望云关 在府城西二十里。相见“河东。”

    九曲关 ,在府城西二十里。相见“河西。”

    焦溪关 在府城东三十里。

    瓮蓬关 在府城西五十里。

    梅溪关 在府城东六十里。

    清浪关 在府城东七十五里。

    鸡鸣关 在府城东八十里。

    溜沙关 :在府城西关内。

    紫冈关 在府城西北七十五里。汉建武二十三年建。

    永安关 在府治西

    祝圣桥 在府城东。明崇祯间,巡按刘士祯建。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夏五月,水溢桥、圮。总督范承勋

    巡抚田雯、提督马三奇及司道府公捐银三千七百两有奇。重修工始于二十八年九月,成于二十九年十二月。

    松溪桥 在治西三里

    利涉桥 在府城东二十里。

    干溪桥 在府城东十里。

    相见桥 在府城西二十里。

    清浪桥 在府城东七十里。

    偏桥 :在府城西六十里。

    平冒渡 在府城西三里。

    焦溪渡 在府城东六十里。

    下坪渡 在府城东九十里。

    永安渡 在府城西沙湾。造舟以渡。

    水家湾渡 :在府城西关内。

    施秉县

    澜桥关 :在偏桥,城西二十五里,路当湖、贵之界。

    知政桥 在县前

    普庆桥 :在偏桥城东十里望城河。康熙九年建。

    跨虹桥 在偏桥东郭外。康熙二十七年夏五月,水溢桥圮。总督范承勋、巡抚田雯、提督陈奇、布政使董安国及司道、府先后共捐银一千六百两有奇重修。

    镇远府公署考        通志

    本府

    镇远府治 在正街。明宣德元年,知府颜泽建,兵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张维坚修建。二十七年,江溢漂

    圮。二十九年,知府成克大“捐修。”

    经历司 旧在府大门左,今水漂,未建。

    司狱司 在府仪门右,今裁。

    税课司 ,在府治东。明末毁于苗,废址并入协镇署。今裁。

    镇远县治 旧在江之南,明弘治十一年建,苗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洪恩,四年张瑚相继增修。二十

    八年,知县朱三才改建于江北思石道旧址。“《典史》治 ” ,未载处所。

    镇远协镇署 ,在府治东。

    外县

    施秉县治 在城西。明正统九年,改县,仍司治为署。天顺三年,知县李圭移于山麓。成化四年,知县寇敬改建,毁于苗。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叶朝谏修。十年,知县丘元武重。

    修。二十五年,知县李泓重修。

    “典史治 ” ,未载处所。

    镇远府学校考        通志

    本府

    镇远府儒学 在府治东。明宣德元年,知府颜泽创建。成化十年,镇阳江溢,漂没,知府沈熊迁于治西。后以科第乏人,知府任佐于嘉靖二十三年仍徙故址,置正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又凿泮池、斋祠、亭坊并教官署。明季苗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府宋应星建“明伦堂。”教授朱之

    光,建棂星门并前后墙垣。康熙三年,知府张维坚重建正殿、两庑及“启圣” 、名宦、乡贤诸祠。二十七年,水灾漂没。三十一年,巡抚卫既齐捐资重建。

    学田 原额二百二十三亩八分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纤六尘七渺。

    荒芜田一百三十八亩六分六釐六毫六丝。实在熟田八十五亩一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六微六纤六尘七渺。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谷一百一十石七斗五升。荒田无征谷七十一石八斗九升四合。

    实在有征谷三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镇远县儒学 附府学

    外县

    施秉县儒学 :旧未设学。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省偏桥卫入县,因改卫学为“县。”

    学至“启圣” 、名宦、乡贤诸祠及学署,俱未创设。

    镇远府户口考        通志

    府总

    《户口》、原额六千九百六十二户

    人丁原额六千五百五十五丁,俱系峒蛮、彝苗,原未审丁,征银。三十一年新编人丁一百八丁。三十五年新编人丁二百二十丁。有征丁差银六十五两六钱。

    府亲辖

    《户口》、原额四千八百八十二户

    人丁原额四千七十三丁,俱系峒蛮,原未审丁征银。三十一年新编人丁二十五丁。三十五年新编人丁五十二丁。有征丁差银一十五两四钱。

    镇远县

    《户口》、原额一千二百五十一户

    人丁原额一千六百六丁,俱系峒蛮。原未审丁征银。三十一年新编人丁四十丁,三十五年新编人丁八十一丁。有征《丁差》银二十四两二钱。施秉县:

    户口、原额八百二十九户

    人丁原额八百七十六丁,俱系峒蛮。原未审丁,征银。三十一年新编人丁四十三丁。三十五年新编人丁八十七丁。有征丁差银二十六两。

    镇远府田赋考        通志

    府总

    原额、田地、一十五万一千四百一十五亩七分八毫六丝

    荒芜田地一十万四千二百二十二亩五分九釐二丝三忽八纤一尘四渺

    实在成熟田地四万七千一百九十三亩一分一厘八毫三丝五忽九微一纤八尘六渺。原额本色正米、豆粮七千七十石一斗三合六抄二撮七圭三粒二粟,耗米三十七石二斗三升六合八勺三抄九撮八圭七粒六粟。

    荒田无征正米、豆粮五千一百一十四石四斗七升二合八勺六抄一圭二粒六粟;无征耗米一十九石六合七抄五撮五圭三粒七粟。实在有征正米一千九百五十五石六斗三升二勺五抄六撮六圭六粟;有征耗米一十八石二斗三升七勺六抄四撮三圭三粒九粟。原额《条编》、盐钞等银三十一两三钱五分四釐七丝三忽八微二纤七尘三渺。

    荒田无征银九百八十七两八钱九分八釐一毫七丝六忽八微六纤一尘四渺。

    实在有征银一千一十三两四钱五分五釐八毫九丝五忽九微六纤五尘九渺。

    原额马馆银一千八百二两一钱五分五釐二毫七丝七微四纤九尘五渺。

    《荒田》无征银九百七十两一钱六分九釐四毫九丝八忽六纤七尘七渺。

    实在有征银八百三十一两九钱四分九釐七毫七丝二忽六微八纤一尘八渺。

    又额“劝化、容山等寨苗民认纳无亩本色苗粮七石五斗。”

    府亲辖

    原辖田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亩五分五釐二毫;

    荒芜田一万一千七十二亩四分三釐二毫。实在成熟田一万二千八百六十三亩一分二釐

    原额本色正米,并无亩苗粮四百九十六石四斗七升六合八勺三抄八撮六圭三粒,耗米二十四石六斗四升八勺四抄一撮九圭三粒一粟。

    荒田无征正米二百一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四勺九抄五圭六粒一粟;无征耗米一十石八斗三升六合六勺二抄四撮五圭二粒九粟。实在有征正米、苗粮二百七十九石九斗四升四合三勺四抄八撮五粒九粟,耗米一十三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一抄七撮四圭二粟。原额《条编》、盐钞等银一千九两六钱一分三釐五毫七丝七忽六微一尘九纤二渺。

    《荒田》无征银四百三十九两一钱九分五釐八毫三丝五忽七微一尘九纤七渺。

    实在有征银五百七十两四钱一分七釐七毫四丝一忽八微九尘九纤五渺。

    原额马馆银七百三十八两四钱七分五釐四毫六丝二忽一微一纤二渺。

    荒田无征银三百九两四钱三分九釐六毫三忽三微一纤一尘四渺。

    实在有征银四百二十九两三分五釐八毫五丝八忽七微八纤九尘八渺。

    又额外“劝化、容山等寨苗民认纳无亩本色苗粮七石五斗。”

    镇远县

    原额田地九万六千一百九十六亩七分八釐。荒芜田地、七万二千一百一十九亩九分五釐三丝二微八纤一尘四渺

    实在成熟田地二万四千七十六亩八分二釐五毫六丝九忽七微一纤八尘六渺。

    原额本色正米、豆粮二千七百三十石八斗一升一合九勺三抄四撮一圭一粒二粟。耗米一十二石五斗九升五合九勺九抄七撮九圭四粒五粟。

    荒田无征正米、豆粮二千九十五石六升二合八勺四抄四撮八圭五粒八粟,又耗米八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五抄一撮二圭三粒八粟。实在有征正米、豆粮六百三十五石七斗四升九合八抄九撮二圭五粒四粟,耗米四石四斗一升六合五勺四抄六撮九圭三粒七粟。原额《条编》、盐钞等银五百九十二两二钱六分六毫一丝九忽二纤五尘七渺。

    《荒田》无征银三百八十五两二分八釐四毫四丝一忽七微五纤三尘七渺。

    实在有征银二百七两二钱三分二釐一毫七丝七忽二微九纤八尘九渺。

    原额马馆银九百三十六两四钱五釐六毫八丝四忽七微七纤四尘三渺。

    《荒田》无征银六百八两七分二釐八毫五丝四忽二微一纤五尘四渺。

    实在有征银三百二十八两三钱三分二釐八毫三丝五微六纤八尘四渺。

    施秉县

    原额、田地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亩三分七釐六毫六丝

    荒芜田地、二万一千三十亩二分三毫九丝三忽八微

    实在成熟田地一万二百五十三亩一分七釐二毫六丝六忽二微。

    原额本色米三千八百四十二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九抄。

    荒田无征米二千八百二石八斗七升七合四勺七抄七圭。

    实在有征米一千三十九石九斗三升六合八勺一抄九撮三圭。

    原额《条编》盐钞等银三百九十九两四钱七分九釐八毫七丝六忽一微五纤五尘五渺。荒田无征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七分三釐八毫九丝九忽三微八纤八尘。

    实在有征银二百三十五两八钱五釐九毫七丝六忽七微六纤七尘五渺。

    原额马馆银一百二十七两二钱三分四釐一毫二丝三忽八微七纤四尘五渺。

    《荒田》无征银五十二两六钱五分七釐四丝五忽五纤三尘四渺。

    实在有征银七十四两五钱七分七釐八丝三忽三微三纤三尘六渺。

    附税课

    本府年额盐税银三百二十八两二钱三分九釐五毫。

    遇闰年分,加征闰月盐税银二十七两三钱五分三釐三毫。

    年额杂税银三千九十一两一钱一分九毫。遇闰年分,加征闰月杂税银、二百四十七两一钱六分二釐三毫六丝

    年额《牙帖》银二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