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百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八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七卷目录

     蒙化府部汇考一

      蒙化府建置沿革考

      蒙化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蒙化府星野考

      蒙化府山川考水利附

      蒙化府城池考

      蒙化府关梁考

      蒙化府公署考

      蒙化府学校考

      蒙化府户口考

      蒙化府田赋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七卷

    蒙化府部汇考一

    蒙化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战国时为滇国地。汉为益州郡地。东汉属永昌郡。蜀汉属建宁郡。唐属姚州都督府。后为蒙氏所据,号“蒙舍诏。” 及徙居太和城,改为阳瓜州。宋段氏据,置开南县。元宪宗七年,置蒙舍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一年,复降为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初,仍为州,属大理府。正统间,复升为蒙化府。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裁蒙化卫并府。

    蒙化府疆域考        通志

    蒙化府疆域图

    蒙化府疆域图

    东至四川盐井卫界,六十里。

    西至丽江府界八十里

    南至大理府,北胜州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刘卜” 蒙古黄喇嘛界,一百六十里。

    由府至省,一千四百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里。

    按《府志》,“府在云南省城西八百二十里,属永昌道。”

    东六十里至“大石铺” ,交大理府属赵州界。南二百里至浪沧江,交顺宁府属云州界。西一百五十里至杉松哨,交顺宁府界。

    北九十里至“清水沟” ,交大理府属赵州界。东南一百里至“小里泽” ,交楚雄府定边县界。西南一百五十里至“哨挈渡” ,交顺宁府界。东北一百二十里至“白溪厂山顶” ,交大理府属赵州界。

    西北一百八十里至“云龙桥” ,交永昌府属永平县界。自府治至

    京师计九千零二十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

    形胜附

    六纛峙其西,点苍耸其北。群峰如带以回环,一川若掌而平衍。昆仑扼要,虎视诸彝。蒙舍恢疆,雄窥六诏。固南服之奧区,西迤之重地也。控制南涧诸蛮,面威楚,背点苍,昆弥在其左,澜沧在其右。蒙氏昔据此地,为《六诏》首,形势险固。

    《旧志》:“两江天限,重岭崇墉。东枕文华,南倚巍宝。堪称僻郡,亦属奧区。”

    蒙化府星野考        府志

    滇为益州郡,属井鬼分野,在梁、雍之域。井八星三十度,鬼四星五度,俱属鹑首之次,皆在未宫。而星家或谓“滇属北斗第二璇星,或谓属西垣第四巴星,或谓入星七度,或谓入觜三度,众喙争鸣,无庸深究。” 今按明崇祯三年,荧惑入井鬼,土酋普名声反。

    皇清康熙十七年,荧惑守舆鬼,薄积尸气,吴逆叛亡。

    则“滇分在舆鬼居多。蒙” ,滇西属郡也,于星野宜专属舆鬼。据已然之迹而敬求之,则奉若天道以占验灾祥,固可仰观而得也。

    蒙化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载

    文华山 在府治东,高出云表,其左为葫芦山,右为绣墩山。

    巍宝山 在府东南十五里。峰峦高峻,林木郁葱。昔细奴逻耕牧之地。

    悬珠山 在府东五里。山若翠屏,境幽林密。灵应山 与悬珠山相峙。

    棋盘山 在府东北五里。相传,昔有仙人对奕于此。今有台,状如棋盘,布列黑白石子,牧童乱之,明日如故。

    伏虎山 在府东北十五里。即伏母山。

    《巃》。山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昔蒙氏龙伽独自哀牢,携子细奴逻徙居于此,筑巃。图城,号蒙舍诏。按:《明一统志》:今上有浮图及云隐寺。天耳山, 在府西北六十里,山有赤石如臼,类人之耳,相传郡人密语山中即闻。

    石母山 :在府北八十里。岿然直出群山之表。上产石磺。

    金牛山 在府西二十里,又名“寨子山。” 相传蒙诏立寨于此。

    三台巅 ,在府北八十里,往榆大路。

    凤凰山 在府南百二十里。又名“鸟吊山。” 相传凤凰曾止于此。每秋冬之际,百鸟来朝,燃炬捕之,辄赴火死。

    无量山 ,在公郎巡司之东,高大无量,故名。即蒙诏僭封为南岳者。

    天马峰 在府东南三十五里。峰峦特立,翠拥云端,俨如天马行空。

    “御笔峰 ” ,近天马峰。

    捣衣山 在文华之左。山坳一窟,源泉𣸣涌,甘冽清洁,神物处焉。为锦溪之源,其利甚溥,岁旱祷雨辄应。

    武卫山 在文华之右。山势雄伟,下则铺衍宽平,为天策堡诸村之镇。其巅则为隆庆关,郡东之孔道也。

    翠虬山 在郡东三里许,蜿蜒高下,势若虬龙,凝翠纡青,亘数十馀里。山麓为龙王庙。

    《石龙山 》“支分灵应,势若游龙。俯视田畴,凭观雉堞。烟云浓淡,有若画图。”

    琉扆山 :在郡北十五里。体势磅礡,派衍支分,为南庄一带村落之镇。

    蒙舍山 ,在郡北二十里。下有蒙舍庙,故名。其山岁旱,祷雨立应。

    虫蝗山 在郡北三十里。境内虫蝗,多害禾稼。昔人于此山建塔寺以镇之。后塔颓寺圮,虫害复作。今更修治。

    太平山 在郡北,为大仓诸村之镇,下有“太平寺。”

    挂榜山 ,“巍宝” 之旁支也。平山一派,列于甸尾之东,俨如张榜。其北面则为供城山。凭观雉堞,烟火郁葱。

    封川山 ,在郡南十五里。山形尖锐,下出温泉,镇锁川原,屹然砥柱。

    近光山 旧名“五方坡” ,在封川山后,逶迤南来。

    可长数十馀里,暗拱府城。

    狮子山 在郡西南十里,旧名“日游山。” 形势雄伟,俨若奔狮。

    屯库山 在郡西二里。山峦突兀,高下堆垒,望之若仓库然。

    降龙山 在郡西三里。旧有寺,今圮。昔蒙诏建城于此,今遗址尚存。

    六纛山 ,在郡西六里。

    团山 ,在郡西八里。突起平畴,旁无支派,高可三十馀丈。

    交椅山 ,在郡西十里,形如交椅。西山之麓自此平分,各朝南北,与圣母山对。

    凹兰山 在交椅山之北,中有田畴,盘曲可居。赤虬山 在郡之北,其土色赤而势复逶迤,故名。

    旭照山 又名“三台巅” ,在郡北八十里。高出云表,层叠而下,望若列嶂。巅南为蒙,风气和暖;巅北为榆,风气寒冽。界限分矣。

    花判山 在三台之西,宽衍延袤,《阳江》源出于此。左为者摩山,为漾备孔道。

    五印山 ,在郡西南五十里。“鼻祖、金牛,攒峰叠岫,蜿蜒而下,穿云破雾,直奔四十馀里,横开大局,广袤宽衍,于内抽支结穴,若棋布星罗。古木阴森,甘泉噀涌,纵观千峰万壑,周匝环拱,有若列屏,其幽胜未易穷也。”

    鸡鸣山 在郡东南五道河内,名拟莆山,御史雷应龙祖墓在焉。又名十八盘,以其山形有十八折也。下为含春洞,今圮。应龙有记。

    玉屏山 在鸡鸣之东。山势尊崇,俨若玉屏开展,龙虎森列,观者肃然。上有龙湫,四时不竭。诰轴山 在郡西屯库、金牛两山之间,南北二峰微起,形如《展诰》。

    兰沧江 ,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按《明一统志》,“其南岸有马耳坡。”

    漾濞江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一出浪穹罴谷山,由澄川洱海流入府境,为漾水。一出吐蕃可跋海,由云龙入府境。一出剑川,绕点苍山后入府境,为濞水。二水合流,至郡西南,为备溪江,入于兰沧。

    阳江 在府西二里。源出甸头花判涧,受境内东西诸涧之水,东流定边,与迷川、礼社江合,入元江,以达南海。

    菜薗河 在府南一里。源出东山岸,多桃李,又名“锦溪。”

    五道河 在府南三里。水源甚裕,岸有塔,云“武侯所建” ,今圮。

    教场河 在府北二里

    盟石河 在府北二十五里。

    水利附

    东溪渠 有十六:曰“龙王庙,曰五道河,曰白塔,曰教场,曰寄马椿” ,灌附郭之田;曰“冯广,曰南庄,曰桥头,曰盟石,曰铺边,曰双桥” ,灌川中之田;曰“甸中,曰捉马郎,曰白地场,曰甸头,曰土主庙” ,灌甸中及甸头之田。

    《西溪渠 》有十二:曰“三古盘,曰穵锺冲,曰小冲,曰大冲,曰乌保郎,曰贝忙,曰赖郎,曰西葵,曰天摩牙,曰天耳山,曰龙护寺,曰麻姑冲。”

    甸头大圩 在府治北六十里。今废。

    龙圩大塘 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

    郭家塘   淑人塘   “南庄塘。”

    团山塘 远近不一,分流及田,各溪陂池甚多,今废,宜修。

    蒙化府城池考        府志

    蒙化府城池 ,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围四里三分,计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墙,垛头一千二百七十七,垛眼四百三十。北门环以月城,上建谯楼四座,东忠武,南迎薰,西威远,北拱辰。北楼三层。指挥范兴、董成,备极坚固。

    皇清顺治五年,守道熊启宇、知府彭翮健改建减去。

    一层,南楼二层,更鼓在焉,今圮。康熙二十六年,同知陈文成、土知府左世瑞重建城铺二十四座。今圮。城中驰道阔三丈,池深一丈,阔三丈;池内驰道,阔三丈。康熙三十年秋,霪雨,城崩。三十三年,顺宁府知府徐欐署蒙化府印,捐修。三十四年,西城倾圮池壅塞,同知蒋旭捐俸修浚。今屹然如故。按《通志》:四门,东曰忠武,南曰“开明” ,西曰“镇彝” ,北曰“润泽。”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同知陈文成重修

    蒙化府关梁考    通志府志合载

    隆庆关 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滩哨,望城郭如聚;东有石佛哨,两山如峡,入郡咽喉。永春桥 在府西二里。进士张烈文建,后圮。监生梁朝柄倡众重修。

    润泽桥 在府北门外

    永寿桥 在府北七十里甸头巡检司南。明万历元年,通判薛希周建。

    云龙桥 在府北一百馀里,漾濞巡检司,制如“澜沧江桥。”

    四十里桥 在龙尾关、漾濞驿两界中。赵州蒙化同修。

    崇化桥 在府南里许,俗名“菜园河桥。” 大理杨国用重建。

    锦溪桥 在府东一里。明万历年,郡绅朱鸣时重建,僧学清重修。源自龙王庙,达于阳江,嵯桥 在城东三里,郡人张锦重修。悬珠桥 又名“聚仙桥。”下有瀑布,在城东五里,郡人王绪重修。

    南薰桥 在府南三里北塔河。知县孙钊建。饮虹桥 在府北三里,寄马桩下。

    封川桥 在府南十五里温泉山下。

    兴隆桥 在府南七十里罗求场下。

    通云桥 在府南三十里。乡耆戴时遇建。永济桥 在府北七十里甸北巡司南。明万历年间,通判薛希周建。大理人李元阳有记。今渐圮。

    衍洋桥 在城东三里土主庙下。旧名嵯。庙桥郡人张锦重修。

    聚仙桥 在城东五里元珠观下,又名“元珠桥。” 用石平架,俨若龙门,瀑布中流,声同碎玉。王德清建,郡人王绪重修。

    登龙桥 在龙王庙前

    佛渡桥 在石佛哨

    弘济桥 在“鼠街” 下。同知卞廷松、监生梁朝柄等建。今圮。

    康济桥 在瓦萌芦下,今圮。

    靖武桥 在府北里许

    和会桥 在大小禾里村下。郡人冯光前等新建。

    蒙化府公署考        府志

    掌印同知署 在城西北隅。旧系分守道公署,与本府旧署邻。因府署倾圮,明崇祯年,同知高梁楷改葺。大堂三间,规模狭小。

    皇清康熙三十六年,同知蒋旭改修川堂三间,后为

    “内衙。” 又后主楼三间,康熙十年,同知张显斌建。康熙三十年,同知杨天眷改修,添建左右厢房,层次具备。大堂左右廊为六房,中为甬道、戒石亭,同知陈文成建。亭前为仪门,旧制低洼,康熙三十五年,同知蒋旭重修。门外左为土地祠,祠之旁有厅,为宾候馆,右为寅宾馆,同知张善化建,同知陈文成、杨天眷增修。前为大门,康熙三十五年,同知蒋旭重修。按《通志》:在城内北隅,明正统十四年建。

    经历司署 :在府署之右。

    漾备巡检司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

    澜沧江巡检司 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分守道公署 在西正街。大堂三间,川堂三间,后楼三间。大堂旁为礼宾厅,左右书房各三间,仪门、大门各三间,内有书房、花园。今圮。

    察院行台 在东正街。明末倾圮,伪金吾营扩地建府,以此地抵换民居,今前半已为民产。布政分司 在分司街。倾废已久。姚弁买地建宅,今宅亦废。

    旧府署 明正统年间建,今废。

    守备道署 明制,设顺蒙守备道一员,驻札云川。每一年驻蒙三月。明末倾圮无存,同知张善化给帖,将空地拨文昌宫开种,以助香灯。蒙化卫 在东正街,制颇弘敞,甲于诸署。今圮废无存,仅有旗纛庙存。

    镇抚司 在北正街大水沟下。今圮废。

    蒙化驻镇总兵官署 :久圮。康熙三十一年,同知杨天眷修建。

    文庙明伦堂并两学署,详请拆毁改用。今废尽无

    税课司 在北门外

    甸头巡检司    。甸尾巡检司。

    备溪江巡检司

    开南驿   漾备驿 ,以上今俱废。

    中火铺公馆 在郡南三十里午方坡上,浪沧江巡检司公馆。

    鼠街铺公馆 在郡西五十里。

    北路中火铺公馆 在郡北三十里。

    甸头巡检司公馆

    “漾备” 驿公馆 今俱倾废。

    积贮仓 在府城东北,旧系郡绅住宅。康熙十一年,同知张善化改建,制颇宽大。义仓附内。“预备仓 ” 旧在府门内,今废。

    大积军仓 在城东南隅,今废。

    甸中团仓 今废

    甸头大仓 今废

    养济院 在北门外

    旧漏泽园三,一在土主庙后,一在崇化桥南,一在教场河北。

    新漏泽园二,一在甸尾深沟南,一在教场河南。

    蒙化府学校考        通志

    蒙化府儒学 在府治东南。明洪武中建。旧为州学,景泰间,改为府。旧制卑隘。天顺间,教授吴宪、土知府左琳、土舍左晏并武职等官市地增建。成化间,土府左瑛、训导贺游、杨遇兴重修。十六年,通判姜永赐、经历何孟浚建堂甃池。土舍左𫐐、义官张聪建阁易门,置田铸器。弘治间,侍御金献民、嘉靖间,兵备姜龙相继增修。正德间,土知府左祯更加修葺,增所未备。万历间,通判薛希周凿泮池。二十八年,兵备道杨秉越、同知朱梦麟重修。万历四十七年庙灾,同知许尚请于巡按御史潘浚,即旧址重建。岁久倾颓,经籍、祭器、雅乐无存。

    皇清顺治十六年,教授李启华重建“启圣宫。”康熙二

    十二年奉

    旨郡邑重修。同知金标捐修殿庑,建“乡贤、名宦”二祠。

    土知府左世瑞建“《成贤》养士坊。”

    《明志》书院 在城外西北隅。明弘治间,署印同知吴光改浮屠创建,规制弘雅,名“崇正书院。” 后渐倾圮。嘉靖中,通判吴绍周、土知府左柱石协力重修。殿阁、斋廊、祠舍、亭池无不完美,改为《明志》。义官张聪捐千金置田若干以赡师生。今渐废没。

    育才书院 ,在南门内。旧系乡绅宣廷式宅,今兵燹拆毁。康熙八年,同知张善化捐金置买,建立书院,以为蒙士修习之所,绅士协助。今同知陈文成立义学于内,议置田以赡生童。

    府义学 有二:一在府城南门内育德书院,一在北门内育英社学。康熙二十六年,掌印同知陈文成捐俸延师训课。

    育英社学 在北门外,士民同建,金逢泰增修。旧社学 有五:一在东正街,一在南正街,一在西正街,一在北正街,一在后所街。按《府志》,以上俱废。

    学田 一田九亩,坐落东门外山川坛后,租谷七石,折征银四两零二釐。

    一、田一亩三分,坐落南门外采花村,租谷一石,折征银五钱七分六釐。

    一、田九亩一分,坐落南门外瓦窑村,租谷七石,折征银四两零二釐。

    一、田三亩,坐落南门外瓦窑村,租谷三石,折征银一两六钱四分。

    一、田三亩九分,坐落南城外,租谷三石,折征银一两六钱四分八釐。

    一、田三亩九分,坐落南城外,租谷三石,折征银一两六钱七分一厘。

    一、田五亩二分,坐落城西莲花村,租谷四石,折征银二两三钱。

    一、田二亩六分,坐落西纸房河边,租谷二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二釐。

    一、田二亩六分,坐落西纸房河边,租谷二石,折征银一两一钱五分二釐。

    一、田五亩二分,坐落西门外,租谷四石,折征银二两三钱四釐。

    一、田五亩二分,坐落西门外,租谷四石,折征银二两三钱四釐。

    一、田五亩五分,坐落西门外,租谷四石,折征银二两三钱四釐。

    一、田二亩六分,坐落西纸房河边,今水冲无埂,代赔银一两一钱五分二釐。

    以上共田一十三段,俱系明成化年间义官张聪送入,年共收租四十四石,折征额银二十六两六钱六分五釐,起解布政司。

    一田坐落三旗厂,大小十四丘,纳租谷一石。一田坐落三旗厂,大小十丘,纳租谷一石。一田坐落三旗厂,大小二十丘,纳租谷一石。以上共田三段,俱郡人王冨送入,年纳秋粮三斗五升四合六勺,共收租谷三石。

    一田坐落东莲花村大小五丘,纳租谷二石。一田坐落东莲花村大小四丘,纳租谷八斗。一田坐落东莲花村大小十六丘,纳租谷三石二斗。

    以上田三段,系郡人马应魁送入,年纳秋粮八斗三升六合,共收租谷六石。

    一、田坐落阴阳堡村下大小三丘,纳租谷五斗。一、田坐落阴阳堡小村脚下,大小二丘,纳租谷六斗。

    一、田坐落新村门首,大小十四丘,纳租谷一石二斗、麦租五斗。

    一田坐落新村下,大小二丘,纳租谷一石。一田坐落新村门首,大小十四丘,纳租谷四斗。一田坐落新村后,大小十八丘,纳租谷八斗。以上田六段,系僧普智送入,年纳秋粮三斗二升五合七勺。夏税三斗一升六合五勺,共收租谷四石五斗,麦租五斗。

    一、田坐落旗盘山,大小二十丘,纳租谷二石。以上田一段,系郡人杨高科送入,年纳秋粮一斗二升八合七勺,收租谷二石。

    一、田坐落铺边河,大小十三丘,纳租谷一石八斗。

    以上田一段,年纳秋粮二斗五升三合六勺,收租谷一石八斗。

    一、田坐落西河边,大小八丘,纳租谷八斗。以上田一段,年该夏税三斗三升五合,收租谷八斗。

    一、田坐落大坟地大小十一丘,收租谷三斗。以上田一段,年该秋粮七升八合一勺九抄二撮,自纳,止收租谷三斗。

    一、田坐落大路村上,大小八丘,租谷一石二斗。以上田一段,系郡绅朱鸣时送入,年该秋粮三斗八升六勺四抄自纳,止收租谷一石二斗。一田坐落菜秧河,大小十三丘,租谷二石。以上田一段,年该秋粮二斗自纳,止收租谷二石。

    一、田坐落西门外,大小四丘,纳租谷一石六斗。以上田一段,系署印刘祚沛送入,年该秋粮一斗九升,收租谷一石六斗。

    一、田坐落五道河石嘴村,大小十四丘,纳租谷一石。

    以上田一段,系郡人刘应祚送入,年该秋粮三升,收租谷一石。

    一、田三十亩,坐落竹子厂下团山上,纳租谷八石六斗。康熙三十五年,同知蒋旭发入。因系新垦,尚未科粮,年收租谷八石六斗。

    一、田十二亩,坐落天耳山,大小十五丘。康熙三十七年,同知蒋旭发入。系新垦《未科粮》。

    以上共旧田二十段,新发入田四十二亩,共完秋粮一石八斗九升八合六勺一抄;夏税三斗一升六合。其所收租谷,永为学宫香火月课之费。

    义学田 一田,坐落黄栗嘴下河坎上,大小九丘,纳租谷五石三斗。

    一、田坐落三古盘下洗马塘,大小五丘,纳租谷四石。

    以上田二段,康熙二十九年,同知陈文成发入义学,该完秋粮三斗七升六合五抄,年收租谷九石三斗,为生徒永久课读之费。

    蒙化府户口考        府志

    原额民户口人丁六千九百一十一丁,内除逃故人丁一千七十八丁,康熙三十五年编审,增出人丁十九丁,实在人丁五千八百五十二丁。内

    上丁三千六百九十一丁,每丁编银一钱四分,该银五百一十六两七钱四分。

    中丁一千五百五十六丁,每丁编银一钱二分,该银一百八十六两七钱二分。

    下丁六百五丁,每丁编银九分,该银五十四两四钱五分。

    三则实征银七百五十七两九钱一分。

    附征蒙化卫屯丁原额军丁、土军丁并康熙三十五年编审新增共四百七十九丁,内:

    上丁一百八十二丁,每丁编银六钱二分,该银一百一十二两八钱四分。

    中丁一百五十六丁,每丁编银四钱八分,该银七十四两八钱八分。

    下丁一百四十一丁,每丁编银二钱八分,该银三十九两四钱八分。

    以上军丁,共银二百二十七两二钱。

    原额舍丁并康熙三十五年编审新增共四百六十六丁。内:

    上丁一百七十一丁,每丁编银六钱二分,该银一百六两二分。

    中丁一百七十丁,每丁编银四钱八分,该银八十一两六钱。

    下丁一百二十五丁,每丁编银二钱八分,该银三十五两。

    以上舍丁,共银二百二十二两六钱二分。以上军、舍人丁共九百四十五丁,各编不等,该额征银四百四十九两八钱二分。

    蒙化府田赋考        府志

    原额、民地一千四百六顷五十九亩二分三釐九毫六丝九忽。内除

    荒芜上、中、下三则地,一百八十四顷四十四亩二釐九毫六丝九忽八微一渺四漠,俟陆续开垦,照题定新例按年先后增入起科外,康熙三十二年分开垦民赋久荒下则地七十五亩五分五釐五毫二丝三忽九微六纤四尘二渺六漠。自三十八年照本府民地下则,每亩减半科税六合一勺五抄五粒,该税四斗六升五合四抄二撮五圭。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二钱四分四釐二毫三丝四忽七微四纤四渺九漠。纳过三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归下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税九斗三升八抄五撮。该

    《条编》银四钱八分八釐四毫六丝九忽四微八纤九渺八漠。征收。

    实在成熟民地一千二百二十一顷三十九亩六分五釐四毫七丝五忽二微三纤六尘六渺。内:

    上则地二百六十七顷一十一亩七分一厘五毫三丝,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税四百九十九石四斗二升八合九勺四抄九圭六粒四颗一粟。

    中则地一百三十一顷一十二亩五分四釐,每亩科税一升五合五勺,该税二百三石二斗四升四合三勺七抄。

    下则地,八百二十三顷一十五亩三分九釐九毫四丝五忽二微三纤五尘六渺。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税一千一十三石三斗二合五勺六抄七撮三圭五粒八颗五粟。

    《三则》,实征税本、折麦一千七百一十五石九斗七升五合八勺七抄八撮二圭二粒二颗六粟。原额民田一千一百七十九顷九亩四分五釐三丝五忽八微五纤六尘。内:

    荒芜上、中、下三则田一百八十八顷二十七亩八分三釐四毫四丝五忽八微七纤三尘一渺五漠,俟陆续开垦,照题定新例按年先后增入起科外,康熙三十二年分开垦民赋久荒中则田三顷五亩一厘五丝三忽二微六纤三尘一渺五漠,自康熙三十八年照本府民田下则每亩减半科粮九合三勺五抄,该粮二石八斗五升一合八勺四抄八撮四圭八粒一粟。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一两四钱九分七釐七毫五丝六忽五微九纤九尘五渺七漠,纳过三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归中则起科,每亩科粮三升三合九勺五抄,该粮一石二斗四升四合一圭五粒。该《条编》银三两八钱四釐四毫六丝一忽九微五纤七渺八漠征收。

    实在成熟民田九百八十七顷七十六亩六分五毫三丝六忽七微一纤九尘七渺。内:

    上则田三百五十一顷六十七亩六分四釐五毫五丝二忽五微,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粮一千一十一石六升九合八勺八撮八圭四粒三颗八粟。

    中则田五百二顷四十七亩八分三釐七毫六丝九忽六微八纤三尘七渺,每亩科粮二升三合七勺五抄,该粮一千一百九十三石三斗八升六合一勺四抄五撮三圭九粒九颗九粟。下则田一百三十三顷六十一亩一分二釐二毫一丝四忽五微三纤六尘,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粮二百四十九石八斗五升二合九勺八抄四撮一圭一粒八颗二粟。

    《三则》实征秋粮本折米二千四百五十四石三斗八合九勺三抄八撮二圭六粒一颗九粟。以上民赋税粮麦米共四千一百七十石二斗八升四合八勺一抄六撮四圭八粒四颗五粟。每石合征《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实征《条编》银二千一百九十两一钱八分三釐五毫四丝二忽一微九纤九尘八渺六漠。又原额沐庄地二顷三十亩二分七釐二毫八丝。内荒芜上则地二亩九分九釐五毫八丝。未经开垦。

    实在沐庄成熟上则地二顷二十七亩二分七釐七毫,每亩照民例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撮七粒。该折色夏税麦四石二斗四升九合三勺九抄八撮六粒九颗。

    又原额沐庄田三顷七十一亩一厘四毫七丝。内:

    “《荒芜上》则田” 一顷五十四亩四分七釐八毫七丝。未经开垦;

    实在“沐庄成熟上则田” 二顷一十六亩五分三釐六毫,每亩照民例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米六石二斗二升五合四勺一抄。以上沐庄税粮折色麦米共十石四斗七升四合八勺八撮六粒九颗。每石照民例起科,合征条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实征《条编》银五两五钱一厘二毫四丝五忽五微一渺四漠。

    附征蒙化卫屯赋,原额屯地一百顷六亩二分二釐六毫二丝四忽。内除:

    荒芜屯地四十二顷九亩三分一厘一毫一丝。除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科征外,康熙三十年分,开垦久荒屯地三顷六十二亩四分。自康熙三十六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四石四斗六升一合一勺四抄四撮。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二两三钱四分二釐九毫三丝九忽二微九纤五尘七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六石七斗七升五合七勺九抄二撮八圭。该

    《条编》银三两五钱五分八釐五毫六丝五忽六纤九尘五漠。征收。

    康熙三十一年分,开垦久荒屯地八十六亩六分七釐七毫七丝。自康熙三十七年起科,照蒙化府民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六升六合二撮四圭八粒七颗。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五钱六分三毫七丝六忽九微二尘一渺四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二年,再照本府民地上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六斗二升六合一抄二撮九圭五粒六颗九粟。该

    《条编》银八钱五分一厘一毫二丝六忽四微七纤七尘六渺一漠。征收。

    康熙三十二年分,开垦久荒屯地一顷六十八亩一分八釐八毫六丝七忽。内:

    上则地五十六亩九分九釐八毫。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

    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七斗一合六勺四抄五撮三圭八粒,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三钱六分八釐四毫九丝五忽七微三纤三尘八渺三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三年,再照本府民地上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六升五合六勺九抄一撮六圭六颗。该

    《条编》银五钱五分九釐六毫八丝八忽四微四纤三尘一渺七漠。

    中则地八十亩五分九釐六丝七忽。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本府“民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九斗九升二合七抄一撮一圭四粒七颗七粟,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条编银五钱二分一厘二丝三忽八微六纤一尘九渺三漠。” 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三年,再照本府民地中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五合五勺,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二斗四升九合一勺五抄五撮三圭八粒五颗。该

    《条编》银六钱五分六釐四丝一忽四微一纤八尘三渺四漠。

    下则地三十亩六分,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本府民地下则,每亩减半科税六合一勺五抄五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斗八升八合三勺四抄四撮。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九分八釐九毫一丝五忽四微八纤三尘四渺八漠。纳过三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地下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三斗七升六合六勺八抄六撮。该

    《条编》银一钱九分七釐八毫三丝九微六纤六尘九渺七漠。征收

    康熙三十五年分,开垦久荒屯地七十一亩三分二釐九毫。照河阳县民地上则,每亩科税五升九合二勺一抄。该夏税本色麦四石二斗二升三合三勺九抄九粒。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一年起科,照蒙化府民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八斗七升八合五抄九撮九圭九粒。每石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四钱六分一厘一毫四丝六忽五微七纤三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六年,再照蒙化府民地上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三斗三升三合六勺三抄八撮三圭一粒三颗。该

    《条编》银七钱四毫一丝八微三纤八尘三渺三漠。征收。

    康熙三十六年分,开垦久荒屯地二十九亩照河阳县民地上则,每亩科税五升九合二勺一抄。“该夏税本色麦一石七斗一升七合九抄。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二年起科,照蒙化府民地下则,每亩科税一升二合三勺一抄。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三斗五升六合九勺九抄。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条编》银一钱八分七釐四毫八丝六忽八微六纤四尘一渺二漠。” 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七年,再照蒙化府民地上则起科,每亩科税一升八合六勺九抄七撮。该夏税折色六钱麦五斗四升二合二勺一抄三撮。该

    《条编》银二钱八分四釐七毫六丝三忽七微六纤一尘五漠。征收。

    实在成熟屯地五十顷七十九亩三分一厘九毫七丝七忽。内:

    “仍照旧额征收成熟屯地” 一十六顷五十七亩七分七釐一毫三丝二忽。该

    实征夏税本色麦一十三石二斗五合七勺五抄,折色麦四百石七斗三升六合二勺六抄。各折不等。

    实征折色银九十五两二钱五分一厘五忽,改照河阳县“民地上则” 科征成熟屯地三十四顷二十一亩五分四釐八毫四丝五忽,每亩科税五升九合二勺一抄。该

    实征夏税本色麦二百二石五斗八升九合八勺八抄三撮七圭二粒四颗五粟,照河阳县例,每石合编《条编》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该

    实征《条编》银一百二十九两五钱七分三釐四丝五忽六微二尘一渺七漠。

    原额、荍粮地七顷四十八亩三分三釐二毫。内

    荒芜荍粮地四顷五十六亩七分三釐二毫。俟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增入起科外、

    成熟照旧征荍地二顷九十一亩六分。该实征折色荍四十三石七斗四升。各折不等。该折色银十两七钱三分一厘五毫

    原额、屯田二百七十五顷六十二亩二分一厘四毫三丝六忽。内除

    荒芜屯田一百三十五顷九十七亩三分七釐六毫三忽。除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科征外、

    康熙三十年分,开垦屯田三顷四十亩七分。自康熙三十六年,照蒙化府民赋下则田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六石三斗七升一合九抄。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三两三钱四分六釐二丝一纤四尘九渺三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九石七斗九升五合一勺二抄五撮。该

    《条编》银五两一钱四分四釐二毫八丝二忽一微八尘五渺。征收。

    康熙三十一年分,开垦久荒屯田三顷四十四亩五釐。自康熙三十七年照蒙化府民田下则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六石五升九合七勺三抄五撮。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条编》银三两一钱八分二釐五毫一微五尘一渺八漠。” 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二年,再照本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九石三斗一升六合四勺三抄七撮五圭。该

    《条编》银四两八钱九分二釐八毫八丝一忽一微七纤七尘七渺五漠。征收。

    康熙三十二年分,开垦久荒屯田四顷二十亩六分九釐。内:

    上则田三顷三十四亩九分九釐,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六石二斗六升四合三勺一抄三撮。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三两二钱八分九釐九毫四丝二忽一纤五尘八渺四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三年,再照本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九石六斗三升九勺六抄二撮五圭。该

    《条编》银五两五分一厘六丝五忽九微三纤三尘四渺五漠。

    中则田七十亩七分,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三斗二升二合九抄。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六钱九分四釐三毫四丝五忽八微二尘九渺二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三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中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三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六斗七升九合一勺二抄五撮,该《条编》银八钱八分一厘八毫五丝六忽三微五渺。

    下则田一十五亩,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减半科粮九合三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一斗四升二勺五抄。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七分三釐六毫五丝七忽六微一纤七尘。纳过三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田下则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二斗八升五勺。该

    《条编》银一钱四分七釐三毫一丝五忽二微三纤四尘。征收。

    康熙三十五年开垦久荒屯田二顷七十九亩二分九釐。照河阳县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秋粮本色米二十二石八斗五升四合三勺七圭。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一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斗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五石二斗二升二合七勺二抄三撮。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二两七钱四分二釐九毫一丝一忽四。

    微四纤六尘九渺二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六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八石二升九合五勺八抄七撮五圭。该

    《条编》银四两二钱一分七釐四丝二忽九微九纤九尘九渺五漠。征收。

    康熙三十六年分,开垦久荒屯田一顷一十一亩三分,照河阳县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秋粮本色米九石一斗七合六勺七抄九撮。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二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二石八升一合三勺一抄。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一两九分三釐七丝九忽三纤六尘二渺八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七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三石一斗九升九合八勺七抄五撮。该

    《条编》银一两六钱八分五毫三丝五忽九微五纤一尘五渺。征收。

    实在成熟屯田一百二十五顷九十五亩八毫三丝三忽。内:

    仍照旧额征收成熟屯田二十一顷八亩四分五釐五毫。该

    实征秋粮本色米六石四斗九升四合四勺,折色米九百二十五石二斗四升六合三勺一抄。各折不等,实该折色银一百九十八两六分六釐一丝五忽五微。

    改照河阳县民田上则科征成熟屯田一百四顷八十六亩五分五釐三毫三丝三忽。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

    实征秋粮本色米八百五十八石一斗一升四合六勺五抄八撮九圭九粒三颗九粟。照河阳县例,每石合编《条编》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该

    实征《条编》银五百四十八两八钱三分五釐五毫四丝七忽九微四纤三尘三渺。

    原额、官田七十一顷五十七亩。内除

    荒芜官田三十顷三十七亩九分八釐。除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科征外、

    康熙三十六年分,开垦久荒官田四十三亩五分,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秋粮本色米三石五斗五升九合六勺五撮。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二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八斗一升三合四勺五抄。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四钱二分七釐二毫一丝四忽一微七纤八尘六渺。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七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二斗五升六勺二抄五撮。该

    《条编》银六钱五分六釐八毫一丝三忽二微四纤二尘五渺。征收。

    成熟官田四十顷七十五亩五分二釐。今改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

    实征秋粮本色米三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九合八勺一撮六圭。照河阳县例,每石合编《条编》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该

    实征《条编》银二百一十三两三钱八毫三忽六微六尘七渺三漠。

    原额公田六顷二十四亩七分四釐。内除荒芜公田五顷二十二亩五分五釐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增入起科外,

    成熟公田一顷二亩一分九釐。今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谷八斗一合八勺三抄,该实征秋粮本色谷八石三斗六升二合二勺七撮七圭。照河阳县例,每谷一石比米半科条编银三钱一分九釐七毫八丝一忽五微,该实征条编银二两六钱七分四釐一毫六丝二忽九微四纤三尘六渺九漠。

    原额马料田一十六顷七十四亩四分。内除荒芜马料田七顷三十六亩一分九釐六毫。除陆续开垦,照题定事例、即照蒙化府《民赋则例》分别年分减让科征外。

    康熙三十年分、开垦久荒马料田七十一亩。自

    康熙三十六年,照蒙化府民田下则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三斗二升七合七勺。每石《合编》《条编》银五钱二分五釐一毫八丝八忽。该

    《条编》银六钱九分七釐二毫九丝二忽一微七尘六渺。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田中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三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石六斗八升六合二勺五抄。该

    《条编》银八钱八分五釐五毫九丝八忽二微六纤五尘。

    康熙三十一年分,开垦久荒马料田二十一亩六釐一毫。自康熙三十七年照蒙化府民田下则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三斗九升三合八勺四抄七圭。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条编银二钱六釐八毫四丝四微九尘五渺五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二年,再” 照本府民田中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三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五斗一勺九抄八撮七圭五粒。该

    《条编》银二钱六分二釐六毫九丝八忽三微八纤一尘一渺二漠。

    康熙三十二年分,开垦久荒马料田二十九亩二分九毫。内:

    中则田一十七亩五分九釐二毫。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三斗二升八合九勺七抄四圭。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条编银一钱七分二釐七毫七丝一忽三微六尘四渺四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三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中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三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四斗一升七合八勺一抄。该

    《条编》银二钱一分九釐四毫二丝八忽七微九纤八尘二渺八漠。

    下则田一十一亩五分一厘七毫,自康熙三十八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减半科粮九合三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一斗七合六勺八抄三撮九圭五粒。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五分六釐五毫五丝四忽三微一纤八尘三渺三漠。纳过三年,俟康熙四十一年,再照本府民田下则起科,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二斗一升五合三勺六抄七撮九圭。该

    《条编》银一钱一分三釐一毫八忽六微三纤六尘六渺七漠。

    康熙三十五年分,开垦久荒马料田二十八亩一分八釐四毫。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谷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秋粮本色谷二石三斗六合二勺九抄六撮七圭二粒。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一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五斗二升七合四抄八圭。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

    《条编》银二钱七分六釐七毫九丝五忽五微三尘六渺七漠。纳过五年,俟康熙四十六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八斗一升二勺九抄。该

    《条编》银四钱二分五釐五毫五丝四忽五微八纤四尘五渺二漠。征收。

    康熙三十六年分,开垦久荒马料田一十七亩。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谷八升一合八勺三抄。该秋粮本色谷一石三斗九升一合一勺一抄。遵照开垦定例,自康熙四十二年起科,照蒙化府民田下则,每亩科粮一升八合七勺。该秋粮折色七钱米三斗一升七合九勺。每斗合编《条编》银五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微,该条编银一钱六分六釐九毫五丝七忽二微六纤五尘二渺。纳过五年,俟康熙五十七年,再照蒙化府民田上则起科,每亩科粮二升八合七勺五抄。该秋粮折色七钱米四斗八升八合七勺五抄,该

    《条编》银二钱五分六釐六毫八丝五忽六微三纤五尘。征收。

    成熟马料田七顷七十一亩八分五釐。今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谷八升一合八勺。该实征秋粮本色谷六十三石一斗六升四勺八抄五撮五圭。照河阳县例,每谷一石比米半科。

    《条编》银三钱一分九釐七毫九丝一忽五微,该实征《条编》银二十两一钱九分八釐一毫八丝六忽三微九纤八尘七渺七漠。

    以上照河阳县科征,并仍照旧额征收,共该实征夏税本色二斛一石,麦二百一十五石七斗九升五合六勺三抄三撮七圭二粒四颗五粟。每石带耗三升,该耗麦六石四斗七升三合八勺六抄九撮一粒一颗七粟。正耗共麦二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九合五勺二撮七圭三粒六颗二粟。

    实征秋粮本色二斛一石,米一千一百九十八石一斗八合八勺六抄五圭九粒三颗九粟。每石带耗三升,该耗米三十五石九斗四升三合二勺六抄五撮八圭一粒七颗八粟。正耗共米一千二百三十四石五升二合一勺二抄六撮四圭一粒一颗七粟。

    实征本色二斛一石,谷七十一石五斗二升二合六勺九抄三撮二圭。每石带耗三升,该耗谷二石一斗四升五合六勺八抄七圭九粒六颗。正耗共谷七十三石六斗六升八合三勺七抄三撮九圭九粒六颗。

    实征《条编》并仍征折色,共银一千二百一十八两六钱三分二釐二毫六丝六忽九微九纤四尘六渺六漠。

    课程

    除悬额无征外

    额征商税银九十二两三钱九分四釐。遇闰加银七两六钱九分九釐五毫。

    额征门摊酒课银一十四两八钱。遇闰加银一两二钱三分三釐三毫。

    额征牛马猪羊课银一十六两六钱一分。遇闰加银一两三钱八分三釐一毫六丝。

    额征果园课银一两三钱五分八釐。

    额征“街子市卖猪羊皮张、油盐课程” 银十五两六钱一分。

    额征《棉花课》银二十七两一钱九分六釐。以上共原额“商税” 等款,共银一百六十七两九钱六分八釐,遇闰加银十两三钱一分五釐九毫六丝。

    额征解棉花牙帖课银一百二十两。

    额征铁课银一十四两。遇闰加征银一两六钱六分六釐六毫。

    额征“《公郎》江课” 银四两九钱六分八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