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目录

     平乐府部汇考一

      平乐府建置沿革考

      平乐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平乐府星野考

      平乐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

    平乐府部汇考一

    平乐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贡》
    荆州之域周为百粤地秦置桂林郡时平

    乐,以临贺县属焉。汉置苍梧郡,析临贺地置冨川、荔浦,为县三,皆属苍梧,隶交州刺史。三国吴时,分零陵郡地置始安郡,即今桂林府。析荔浦始置平乐县,与临贺、冨川、荔浦为四,皆属始安,隶荆州。自隋以后,废置不一。唐武德四年,以始安之平乐县置乐州,领平乐、恭城、龙平、立山四县,治在荔浦江口。武德八年,徙今治。贞观八年更昭州,析平之走马坪置沙亭县,隶岭南道。五代属南汉。宋开宝中,仍为昭州,隶广南西路。元大德六年,升州为平乐府。明洪武十年,废贺州为县,与冨川俱属府,合平乐、恭城、龙平、立山为六。洪武十八年,省立山入荔浦,省龙平入平乐。成化十三年,废立山县,直隶永安州。弘治四年,以永安州及桂林之荔浦、修仁来属。万历四年,又以废龙平置昭平县,割平乐二里属之。

    皇清顺治八年,始入版图,制悉如明。领州一,县七。

    平乐县

    万历四年,废龙平置昭平县,割平乐二里属焉。平乐仅存上下二厢,东乡、乐山、津平三里。嗣因复建县学,仍于昭平拨回安乐里才十一户,以充廪粮贡额。

    皇清因之,编户二乡四里。按《通志》,本汉苍梧荔浦县

    地。吴析置平乐县,隶始安郡。唐初于县置乐州,后为昭州。宋以永平县省入。元属平乐府恭城县。

    离府城八十里。夏荆州之域。周,百粤地。战国楚、粤之交。秦平百粤,置桂林郡,时平乐以临贺属焉。汉元鼎六年,平南粤为荔浦地,置苍梧郡,析临贺地,置冨川、荔浦,为县三,皆属苍梧,隶交州刺史。恭城未设县,为苍梧地。三国吴分零陵郡地,置始安郡,今桂林府析荔浦始置平乐县,与临贺、冨川、荔浦为四,皆属始安,隶荆州。隋大业末,萧铣窃据,始分平乐地置县,曰恭城,隶始安。唐武德四年,以始安之平乐县置乐州,领平乐、恭城、龙平、立山四县。武德八年,更乐州为昭州,恭城仍隶焉。五代属南汉刘𬬮。宋开宝中,仍为昭州,隶广南西路。元大德六年,升昭州为平乐府,恭仍隶之。明洪武元年,杨璟兵克靖江路谕邑下之,仍属平乐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冨川县离府城二百三十里。秦裂天下为郡县。汉武元鼎六年,定越地为苍梧郡,始置县曰冨川。晋武帝时,以冨川属贺郡。隋炀帝置始安郡,改冨川为属县。唐高祖改临贺为贺州,以冨川属之。太宗陞冨川为冨州,析冯乘地入之。统县三,德宗改为冨水。南汉刘岩陞冨川为州。宋太祖改冨州为冨川县,属贺州。明洪武十年,置平乐府,统富川等县。二十八年,徙县治并守御千户所。二十九年,城富川。初,县无城。是年征蛮将军韩观疏请,始建。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贺县

    离府城二百四十里。周百粤地。秦平百粤,贺属临海郡。秦末并其地为南粤国。汉元鼎六年,平南粤为临贺县,隶苍梧郡。三国属吴,为临贺郡,领苍梧之封阳等六县,隶荆州,设官同汉制。六县谓临贺、封阳、谢沐、冯乘、兴安、冨川也。晋武帝大宁二年,仍为临贺郡,隶广州,领六县,如吴制;怀帝永嘉元年,以临贺郡隶湘州。南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为临贺县,属零陵郡,隶湘州,又改为临庆郡,领六县,仍隶湘州。泰始六年,追改休倩临庆王,以临贺郡为临庆国,立第八子蹑为王,食邑二千户,继休倩后齐为临贺国,有临贺王子岳。梁武帝分临贺置南静郡,又改静州,即今平乐府。陈为郡,有临贺王叔攸;隋文帝开皇十年,为贺州,属永平郡。炀帝大业元年,改为“临。”

    贺郡,后改绥越郡。旧《志》载,大业元年,废临贺荡山及富川属始安郡,隶越州。唐高祖武德四年辛丑,为贺州,统临贺郡,领六县。太宗贞观二年,如武德制。八年,以绥越迁贺州。五代南汉主刘晟尽取广南西路,其州郡设官仍唐制。宋仍为贺州,原属广南东路。徽宗大观二年五月,割属广南西路,领临贺、富川、桂岭三县。南渡后,属广西路。元仍宋制。明洪武元年三月,平章杨璟遣指挥蔡先抚谕,收集土兵归附,在城里各军籍始此。二年,省临贺县入州,统怀集、冨川二县。十年,始改贺州为贺县,以怀集隶梧州,贺与冨川共隶平乐府。万历五年,割贺县西境樊家上中下三屯立昭平县。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荔浦县

    离府城七十五里。汉武帝元鼎六年,定粤地为七郡,曰南海,曰苍梧,曰郁林,曰合浦,曰交趾,曰九真,曰日南。苍梧之属十,其一曰荔浦,是也。荔浦之有县自此始。三国吴析县西地置建陵县,即今之修仁县,析县东昭潭地置平乐县,则荔之为邑,在平乐、修仁二县之先。宋熙宁四年,以永宁县废为镇,并入荔浦。明洪武元年,改靖江府为桂林府,领县十,荔浦属焉,始建《荔浦县城》。明弘治四年,以荔浦县改属平乐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按《通志》:旧属桂林,本汉旧县,属

    《苍梧郡》吴属始安郡,隋属桂州。唐以县置《蒙州》。后州废,仍为县,属桂州。

    修仁县

    离府城一百零五里。汉三国吴甘露年间,始置建陵县。唐曰晏州,后名修仁,今因之,属昭州。旧立于马浪坪,后迁于霸寨,自明成化十七年,始邑于五福岭,即今县是也。按《通志》:旧属桂林府,本汉荔浦县地。吴析置建陵县,梁立为郡。隋初省郡复为县,属桂州。唐贞观初,于县置六州,寻废,复为建陵县。长庆中,改修仁县。宋、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昭平县

    离府城一百七十里。秦汉以来,为临贺地。梁析临贺太平岭之地,置南静郡,附郭为龙平。隋废郡,以县属始安。唐武德中,以故南静地置冨川、开江郡,析龙平县置思勤、马江,合龙平为三县属焉。宋开宝中,废州,省《思勤》、马江入龙平,属昭州。熙宁中,改属梧州。元丰中,复属昭州。宣和中,改名昭平。元复为龙平,寻省入平乐县。明万历四年,复立昭平县,隶平乐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永安州

    离府城一百二十里。自秦置桂林象郡,因蒙山、蒙江猥以蒙州名,创建州治于今州之南十有五里。越汉草寇攻废,洪武八年乙卯冬,建造立山县,近今城北里许,隶乐州。乐州,即今平乐府也。洪武十七年,贼首黄日暖作耗,攻破立山县,废县治于古眉峡中,设立古眉巡检司。洪武十八年,草寇攻毁古眉巡检衙门,巡司印信,付土官廖以成收管。洪武十九年丙寅,奉文委官黄断事,前来招抚。成化十三年,议者以其地处万山之中,民少而猺獞多,稍失控驭,则为害莫测,特允都御史朱英之请,斩棘开路,筑城凿池,遂改为永安州。去古眉二十里,即今治。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平乐府疆域考        府志

    平乐府疆域图

    平乐府疆域图
    考证

    本府

    东至广东连山县上。营,三百八十里。西至桂林府阳朔县刘公滩十五里。

    南至浔州府平南县五屯所各二百五十里,北至复与桂林府灌阳苔塘岭相距一百四十里。

    东南抵梧州府苍梧县“穴口” ,三百零五里。东北直接湖广永明县泊薮,三百八十里。西南通柳州府雒容、永福、象州三州县,界址相连。各一百八十里。

    西北又与桂林府临桂县围山岭接壤,山险路回,有三百四十里。

    自本府至

    京师八千三百七十二里。

    平乐县

    南三十里至龙头矶,四十里至广运驿,六十里至足滩,又二十里至雷霹堡,二十里至昭平县,东五十里至榕津,十里至滑山,二十里至沙江,四十里至白霞司,又四十里至锺山镇,七十里至冨川县。自锺山镇南走八十里至贺县,东北四十里曰沙子铺,又三十里平乐界,又十里至恭城县。

    正北三十里曰白面村,又三十里至阳朔县。正西十里平乐界,又二十里曰鸡冠堡,又二十里曰延宾江,又二十五里至《荔浦县》。

    恭城县

    东与冨川县界,西至本县八角岩,有山路与阳朔县界。

    南与平乐县界

    北与湖广永明县界

    东南与平乐县界

    东北复与湖广永明县界。

    西南复与平乐县界

    西北至本县岛“平猺山” ,有山路与临桂县界,自本县至府一百里。

    冨川县东抵湖广江华界。

    西抵恭城县界

    南抵贺县界

    北抵湖广永明县界

    自本县至府二百六十里,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师七千八百六十里

    贺县

    东与广东连山县界

    西抵昭平县界

    南抵广东开建县界

    北与湖广江华县界

    东南与广东连山县界,视东较远。

    东北复与湖广江华县界,视北较远。

    西南与梧州府苍梧县界。

    西北与冨川县界,自本县至府一百八十里。

    荔浦县

    东至平乐县界,五十里。

    西至修仁县界二十里

    南至永安州界十五里

    北至阳朔县界四十里

    西北与永福县界

    自县至本府六十里,至省会二百里,至

    京师,水路七千九百二十里,陆路七千二百里。

    东西相距延七十里,南北相距袤五十五里,《修仁县》:

    东至永安州界十五里

    西至柳州府雒容县、永福县界一百里。

    西南至柳州府象州界一百里。

    南至大峒诸猺,层峦叠嶂,绵亘数百馀里,达浔州府平南县界。

    北至荔浦县界四里

    由县东历荔浦至本府共九十里。由县北历阳朔至省共二百四十里。

    昭平县

    东至贺县水东村,一百四十里。

    西至永安州牛矢村,六十里。

    南至梧州府苍梧县龙江驿一百五十里,北至平乐县甑滩堡四十里。

    东北至冨川县珊瑚寨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梧州府苍梧县上古揽水一百八十里,西南至五屯所栗揽堡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永安州佛巢六十里。

    由本县至府二百里

    永安州

    东至昭平县界五十里

    西至修仁县界九十里

    南至藤县界,三百一十里。

    北至荔浦县界八十里

    自本州至府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一统志

    府总

    《昭潭志》:“居苍梧、始安之间,与清湘、九疑犬牙相制。自静江至梧,滩泷三百六十所,至昭而中分。由昭上至静江,不甚险恶。由昭而下至苍,辄多锐石,滩高而水激。”

    《裴氏记》:“自九疑之南,崇山峻岭,高排霄汉,绵亘数百里,山清水秀,此则贺之境也。”

    《郡志》环以萦密群山,汇以漓、乐二水,喉襟岭表,此则平乐之胜也。

    平乐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平乐府,《禹贡》荆州之域。其星当鹑尾、翼、轸分野。风气多热少寒,草树秋杪而不凋,花卉冬初而见艳。地界五岭之间,峰峦回合,山林水石之气,时溢为雾,四望昏蔽,咫尺莫辨,是名曰“岚。” 深山叠嶂为盛,城郭为轻,行旅劳役之人易染,贵人静女,率多无恙。又地气虽恒燠,天气无常,不问四时晴霁便热,或有风雨,俄顷“便寒,将护稍失,百病横生。” 此又在水土气候之外。但能慎起居,禁嗜欲,啬精气,养空虚,虽以昭州为中原可矣。惟冨川气候近衡岳,与府大殊。“四时多风,其声烈甚,隆冬有雪,草木凋。” 其馀七属,不甚相远。

    平乐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平乐县附郭。

    昭山 在城西。漓、乐二水前。有巨石起江中,方正如印,名“印山。” 唐州名“昭” 以此。上有点翠亭。凤凰山 在县城东北,势如飞凤。

    东山 :在城东二里。旧有镇粤台,久废。

    西山 在城西岸,旧有天绘亭,久废。按《一统志》:“在漓、乐二水合流之处,有巨石,径百尺,屹立水中,如龙戏珠状。”

    南山 在昭潭南岸,双峰挺出,峰下有岩,旧有资圣寺,俗呼“屏风山。”

    北山 在城北,旧有“白衣寺” ,久废。

    挂榜山 在昭潭南岸。谶云:“榜山见崩,兄弟同登。”

    独秀山 在南山前,高数十丈,峭峻特起。五马山 在南岸,突起五峰,中一峰高耸端圆,与郡治相对,因名。

    华盖山 在城西十里。峰峦闪烁,俗呼“火焰山。” 展诰山 在华盖山之西。

    密山 在城北十里。数峰回环,合拥县治。萦山 在城东南十里,高二百馀丈,萦回曲折,上有九峰,曰高崖、羊栏、月岩、兜鍪、马鞍、跨蹬、石剑、丫髻,争妍竞秀。《寰宇记》:“山中多木,客行坐,衣服不异于人,时出市贸易。”

    云山 :在城东南四十里。四垂如云。

    笏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左江道宋翔题,有“万笏朝天” 四大字。

    眉山 在城东南九里。峰峦耸秀,宛如眉黛。“叠秀山 ” :在东乡里笔头堡南三里。高数丈,旧名八公山。

    鲁溪山 在叠秀山东五里,环跨平、恭、冨、贺、永五州县。上有塘,方广数亩,俗呼“分水塘” ,产苓香草。塘水出平乐东乡,曰鲁溪江。出龙平巡司,曰涝源。出恭城,曰上平江。出冨川,曰白稿江。诞山 在乐山里,上有谭氏二仙女祠,下有泉水。

    团山 :在城东十五里。有堡。

    穿山 在乐山里。三峰并立,半壁开一大窍,圆广数十尺,可通行。《谶》云:“平西冨多不出官,出门三步见山穿。”

    圣山 在乐山里,巍峨插天,谈氏二女尸解于上。

    旗山 :在城东四十里。

    铜鼓山 :在城西四十里。

    目岩山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其岩间有两目。

    如人眼极大。瞳子。黑白分明。因号《目岩》。

    龙岳峰 在城北五里,邑治之祖山。按《一统志》宋邹浩谪居时作《得志轩记》云:“有峰数十仞,曰龙岳” ,即此。

    仙宫岭 在城西二里。高百尺馀,四望形如金字,一名“金字岭。”

    桂岭 在城东五里

    天门岭 与贺县界,上有石。

    牛岭 在东乡里笔头西北。高数十丈,其形如犀。

    昭潭冈 在城东,漓、乐二水汇而为潭。按《一统志》在昭潭之北,昭潭以此得名。

    黄牛冈 在金字岭后。有大石状如牛。

    滴珠岩 在城东三里,水从石岩而下,旧名“滴水岩。”

    《月子岩 》形如斜月,外狭中宽。

    珠岩 在城东十五里石洞内。玲珑曲折,中一石圆如珠。知府罗黄裳更名曰“迎仙洞。”

    白云岩 ,在城东七八里。藂林蓊蔚,中有洞门翼然,古藤盘绕,虽盛暑如居冰屋。有石类莲花者,类弥勒者,类钟磬,扣之铿然者,类犀角者。洞外百馀步,涧水潺湲,两岸陡绝,人迹罕到。龟岩 ,在城五里。

    目岩 在津平里。顶左右有两小岩,宛如人目。

    《风土记》
    谓其黑白分明

    瑞山岩 在东乡里大寨村。高十有馀丈,有四岩,曰高岩、下岩、癸水岩、大口岩。世乱,村民避居于此。

    罗山岩 在乐山里布井村。有水深阔,乘筏渡之,由一黑迳秉烛行百步,有窍通巅,缘梯而上,坦平可居,且避寇焉。

    月岩 在石面半山中,一岩虚圆如新月。走马坪 即沙亭县,废址在城东南十里许。鼓锣峡 在龙头矶下二里,石如鼓锣。

    龙门峡 ,在城东南百馀里府江中。一名“松林梅子。” 在东乡为恭城界。《桐木》 有堡、石梯。 在津平东乡界石级百步而上,双峰插天如笔,四望嶙峋。

    陶李洞 在城东南九十里。唐太尉陶英与李太尉谪昭州,即居此。

    乐川 源出冨川上乡,越恭城,至郡入漓。漓江 在城南,源出兴安海阳山,东南流,经灵川、临桂、阳朔,至县,合乐、荔二水,下苍梧,至广州府入于海。“《戈船》将军下漓水” ,即此。

    湖塘江 在城西七里荔江口,合修荔诸水入于漓。

    沙江 在东乡里。源出四十里山,西流入鲁溪,至榕津与诞山江合,下津平里,入乐州。

    诞山江 在乐山里。源出诞山,北流至榕津,与沙江合。

    府江 ,即府治漓江。曰“府江” 者,别于左右二江也。两岸皆山,为滩三百六十。洛江、大桐、小桐、归化、思勤、思庇、马江,皆府江旁水,入于漓。

    荔水 ,源出修仁,过荔浦,至郡入漓。

    乐川水 在府城西。源出道川,西入漓江。平溪 在城南三里,水流于昭潭。按《一统志》曰,平乐溪在府东二里,东流至昭潭合漓江。昭潭 在县城东一里。按《一统志》曰,昭冈潭在城东二里。考盘涧口下有十六滩。

    考盘涧 在城东一里,源出龙岳峰。按《一统志》在府东二里,源出山谷,幽远深邃。

    《考盘》涧口 一名迥龙津。万历中,副使翁万达勒东岸岩石云:“细鱼乃民食所关,不能绝断回龙津” ,改名放生潭。

    虎埠滩 在津平里乐川之中。

    滑石滩 在城北十里漓江下,界阳朔。

    鳜鱼滩 在城西北滑石滩下。

    更鼓滩 在城西五里荔浦江口,知县迎送上司止此。以上四滩,冬月水涸,贼得褰裳而渡,原有哨堡守焉。

    韭菜滩 在城东五里昭潭之下。

    三门滩 在韭菜滩下,有二石对峙水中,分流为三门。

    龙池 在旧府学西,源出龙池,上有仙妃庙。涵清池 在儒林桥西,四时不涸。

    养化池 在旧府学西

    金沙池 在府治东南隅金沙井下塘背庵前是也。《唐诗》:“绳烂金沙井。” 即池上之井,近为僧填塞。

    《清香池 》即“庆林池” ,在县治北。

    木良塘 在城北嘉应庙前,俗呼周王塘。按《一统志》宋邹浩《得志轩记》“仙宫岭下有塘数十亩” ,即此。

    龙溪塘 在乐山里。有洞壑,泉从石洞中涌出,泉汇一塘。塘深田高,不可以灌。

    玉山泉 在龙门峡。石上刻有《治平三年沈绅书》。

    金沙泉 :在府治东半山。其泉清冽,能苏瘴疠。一名“刘氏井。”

    温汤泉 在马江里,从山下出,四时常温。“敬公井 ” 在龙兴观。唐刺史敬超先浚。

    鲁般井 在东山寺。按《一统志》:在考盘涧西。明解缙诗:“鲁巧何年浚凿成,银床深护土花青。下通海底双龙穴,上映天文列宿星。”

    梅公井 在城隍庙前,宋梅挚浚。

    感应井 在府城北。宋邹浩谪居昭州,以江水不可饮,汲于数里外。后所居岭下有泉涌出,因名曰感应泉。及将北归,数日前泉乃涸。旋有人至门,厉声呼曰:“侍郎归矣!” 求之不可见,翌日果拜命。杨时挽诗:“泉甘不出户,客至岂无神。” 指二事也。今嘉应庙侧有侍郎井,即此。

    恭城县

    凤凰山 :在城东二里。两峦开豁,中峰昂耸如凤。旧县址在其下。

    五马山 在县南一里。五峰亭立,如马奔跃,来朝邑堂。

    三台山 在县南三十里儒学宾山。三峰耸翠,形如笔架,傍有马鞍山。

    印山 在城西二里

    晒袍山 在县西南三里。春夏草碧为绿袍,秋冬野烧后为青袍。能占晴雨。若天时久不雨,观其山顶有云雾,而雨即至。若雨久而四野开霁,其山云气不散,则雨必不晴。邑中谣有“出门莫问天,但看晒袍山。” 殊验。每遇旱年,乡人祈雨于山,无不奇应。

    二童山 在县西五里。乡举多联发。

    狮子山 在县西

    银殿山 一名兼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得道人号兼山先生,深明性学。按《一统志》:“在县东二十八里,常有白云缭绕其上,远视如宫殿,其下有锺乳穴十二。”

    甘岩山 :在县城,山有泉,甘美。

    鹅山 在城南八里

    金龙山 在县西二十里,日落时有龙绕山。笔山 在城南二十里,对峙学前。

    天马山 :在城南八里,对峙学前。

    马鞍山 :在城东五十里。

    冬热岭 在城西五里。高峻,行者寒天汗浃。凤岩 在县北七十里,解元周嘉宾读书处。佛岩 在县六十里,宋进士田开读书处。峻岩 在县北六十里,宋进士周述读书处。金芝岩 在县东五十里。按《一统志》,“高二丈许,上有石乳,垂结如芝。”

    福田岩 :在城北二十五里。中建寺。

    石角岩 :在城东三里。

    穿岩 在县西十五里。山石峻耸,中空玲珑,洞口阔二丈馀,高如之。水自岛坪源来,岩中流过,山石横跨水口如象,鼻如伏犀。渔舟洞中出入,棹声人语,向㗳如雷。潭水沉碧色,深莫可测。旁有石柱,高与岩齐,围数尺,若珊瑚树,击之镗然如鼓。一邑山水之奇胜,无逾于此。

    甑头山岩 在县北十里。宋宝祐元年,进士周元鹗刊,有文记。高险难登,好事者间一攀蹑,见壁间诗文为岩溜蚀尽,仅存“石瘦梅枯花数点,月明风静鹤双栖” 之句。

    鱼田岩 在县西三十里八角岩村。泛舟从岩口入,凡数折而见白沙,鸟语花香,非复尘世,沙平水曲,树断云连。使游者忘归,竟不知身之在岩也。

    莲花石 在县西二十五里。

    风石 在县北七十五里。击之生风,有灵迹。鲤鱼石 在县东,横亘江中,形似鱼。

    黄牛石 在城南,似牛。

    西水江 从岛坪出,流会大江。按《一统志》,南流合乐川。

    南坪江 在城南二十里,源从胜峒出,会大江。平川江 在县北七十里,其源出平川,南流合乐川。

    北洞源 水出银殿山,流于葛溪,入大江。在城东十五里。

    岛坪源 :在城西三十五里。

    势江源 在城东四十里,源从申家猺出,会大江。

    苏陂源 在城西四十里,出会大江。

    坪川源 在县北九十里,出会大江。

    下山源 :在城东十五里,流入大江。

    葛家溪 在恭城县东,西流合乐川水。

    富川县

    马鞍山 在县治东一里。上有“文昌阁。” 嘉靖三十四年,僧大铭募建。

    凤凰山 在县南,其下有云梯岭。

    朝冠山 :在凤凰山稍西。

    穿山 在凤凰山东十里。其上有岩曰“仙岩。” 本府同知陈珖游此,更今名。洞门有垂石,以挺杖之,一若磬,一若鼓。又有苍藤数根,从上直下,形如石柱。其上盖覆之。石有五色,形如莲花,有乳滴下,夷坦,可坐十数人。又有深潭,潺潺然莫测其去来。又有石梁,真奇境也。周笃棐修之,今益增胜。

    虎山 在县东二里许。有岩曰“龙水,门” ,仅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其中则平原旷畴,居民百馀家,俨然一桃源也。

    石门山 ,去县二里,门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

    豹山 ,去县三十五里,其山阴有洞焉,是日山岫无云则晴,有云则雨,农望之尝验。

    隐山 去县四十里,潜德岩在焉。内有“林公石床” 四大字,元丰二年林逋识。

    通山 去县五十里,有洞曰“祥云。”

    屏山 在县西三里

    霭石山 在县北一里

    白马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曾有白马悬缰于此,故名。

    文笔山 去县五里,两峰突耸,如双笔然。穿石山 ,在县西四十里,有岩焉爽朗,道人莫公居此。

    峡头山 去县二十五里,冨水经焉。东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其上梓楩巨木多产焉,俗呼为姑婆山。其高参天,跨三广,凡冨、贺征剿馀党悉遁匿于此。又由桂岭入府江。马头山 去县十里,形如马首,故名。《郡志》旧载有歌山、泰山,盖唐析冯乘以北属江华,则此一山已入江华界,非冨川界内所有矣。白云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乃丹霞福地。龙溪山 ,在县北五十里。龙溪之水出焉。丹灶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下有灶溪。相传汉时张道陵取此水炼丹,至今丹灶犹存。宋陶弼诗:“羽客朝元地,遗坛古树中。炼成丹灶在,骑去鹤巢空。”

    泰山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馀丈,北连道州。《荆州记》:“吴孙权时,此山夜雷暴震,开为六洞,有石鼓、石坛在焉。”

    歌山 在县境。昔冯乘有老人,自少不婚,善讴,闻者流涕。及病将死,邻人送之此山,老人歌以别之,馀声数月不绝。

    郎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中有穿石岩,傍有石灶,炼丹之所。又有石碁局,石上书“请寻乐处” 四大字。宋时郁棠拙林御史隐此。

    宝剑山 ,在县八十里。一石如剑,故名。

    钟山 在县七十里镇城之中。其石扣之如钟,因名。

    龙头山 在县五里。碧溪之水出焉。

    独秀岩 在县三里。内有石窗,有石凳,相传以为古人曾读书于此。

    桃母岩 ,去县四十里。

    秀峰 去县七十里,平地突起数十仞,毛氏族居于此。

    长标岭 去县九十里。唐李靖次师于此,人德而立庙。今有祈祷,辄应。

    碧云洞 去县里许,其中宽敞深邃,奇异万状,高处有“广阳岛” 三大字,旁有古刻云:古汴赵善政养民,罢临贺郡丞趋八桂,以乾道己丑二月十二日止,富川,拉邑宰张重起、丞李绅元、石士强、簿阮瀚,自披云亭游此洞。按《一统志》“广阳岛” 三字,远望极明,近视如擘絮状。

    冨江 发源于灵亭之乡,迤逦而南,合神源之水,东经于县治,会贺水而入于海。其中多石桥头江 ,在县南三里,泸溪之水出焉,东流注于冨江,以下,又合将军之水,过峡头,至钟山,会贺水而入于海。

    西沟水 ,发源于西屏山,经县之南,会于冨江。其口有平石,有屹立石,有员石,去少许有塔峙。

    碧溪 在县南五里

    灶溪 在县南,张道陵取水炼丹之处。秀溪 去县七十里,发源于石姑,合永之沐水、昭之漓水,下苍梧而入海。

    洋溪 在县北十里许。山巅有龙湫,天旱祈雨辄应。

    𬇕源 在县北二十里,由塘背而北流,合九嶷下大江。

    白槁涧 去县百馀里。源出沙平,流合漓江。龙泉 在县南郭,水自石中流出,冬夏不涸。故老相传,曾有人于此沐浴,见二老围棋,及有金银器皿,以手取之,随出随没。

    犀泉 在县东五十里。本府知府袁衷有诗:“温泉 在白霞。”

    黄侯井 元末灵亭乡贼起,多置药草于水。黄公率兵经过,恐中其毒,开此井以汲水,乡民赖之,故今号曰“黄侯井。”

    黄城井 在分司右

    西城井 在救护塘边

    北城井 在万石后

    东城井 在城隍庙前

    贺县

    瑞云山 在县西十里,高千馀丈,旧名“幽山。” 宋元祐四年,郡守邓辟见此山四时云气氤氲,故名瑞云。

    甑山 在县西十里。唐李郃出剌是州,山有彩烟覆其上,旬日不散,遂易名瑞云山。宋郭祥正诗:“贺州城西丹甑山,一亭遥插紫云间。龙墀让策名犹在,寉驭凌风去不还。” 玉印山 ,即浮山也。在县东南十里立江中,洪涛泛涨,而此山挺出,塞一邑水口。上有陈侯祠、迎碧亭。

    海螺山 在县南十五里。山中有石如螺,故名。岭有泉清澈,四时常滴,下江滴水岩是也。橘山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七十二峰,以其多橘,故名。唐时此山有铜冶。

    五指石山 ,在县南八十里,在信都谷中,有石佛一尊。

    临贺岭 在县境北六十里,为五岭之一,即今谢岭是也。按《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戌。” 《广州记》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 ,是为五岭。

    《桂岭 》五岭之一,即今桂山也。

    观音岩 县北二十五里。石山耸翠,乳窦天成,故名。知县何天衢立佛置田,召僧住持。岩前建厅,上司往来暂驻,中伙在此。

    瀑布岩 在贺县西五里。

    “白土” 陂 在贺县。其土白腻,可傅面,岭南妇女率皆用之。又名“铅粉。”

    贺水 在县治。发源于冨川灵亭乡,南流至县,合临水,至封川入于南海。

    温水 在贺县,凡二处,一在南乡洞,一在里松乡。其泉有二,“一稍热可洗身,一极热可𬊈脱猪鸡之毛。”

    临水 在县东南。源出桂荫,南流至县东,与贺川合流而下。

    龙门滩 在县东南八里。《寰宇记》云:“水深百寻,大鱼自跃,登此门化而为龙,不过者曝腮点额,故又名龙溪。”

    玉山泉 在县西北。其泉清澈如镜,达于大江,四时不竭。

    沸水泉 在县西二十里。泉涌如沸,灌溉之利甚溥。昔有沸水寺基,今鼎建瑞云寺,乃《八景》中“沸水飞泉” 是也。

    龙井 ,在贺县东一十里,岁旱祷雨辄应。“莲花井 ” ,在县进北门桂花坊。水煮白米为淡红色,如莲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