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一卷目录

     桂林府部汇考三

      桂林府城池考

      桂林府关梁考

      桂林府公署考

      桂林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一卷

    桂林府部汇考三

    桂林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临桂县附郭。

    桂林府城池 :唐武德中,桂州总管李靖筑子城,在漓江西浒,周三里馀,高一丈二尺。宋皇祐间,平侬智高后,经略使余靖筑外城,方六里,有门六:南曰宁远,北曰“迎恩” ,西二曰平秋,曰“利正” ,东二曰“行春。” 其一为子城之江门。乾道间经略使李浩、淳熙间经略使詹仪之、绍熙间经略使朱希颜相继修复。元至正十六年,廉访使也儿吉尼始甃以石,谓之“新城。” 明洪武八年,增筑南城。九年,设西坝,开城壕,导阳江经于新城西门外,通宁远桥。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旧江;一东注,经马王阁后,出象鼻山,与漓江合焉。为门十二:曰东镇,曰就日,曰癸水,曰行春,曰东江,曰武胜,曰定西,曰丽泽,曰宝贤,曰西清,曰宁远,曰安定。王安石有《记》。

    外州县

    兴安县城池 ,唐李靖筑旧城在今治西。明景“泰间,始筑一土城。成化三年,都指挥马义乃请巡抚都御史韩雍,发帑银五百馀两,委参议冯维、佥事袁凯提督增筑之,逾年而成,高二寻,周五百四十馀丈,池深二仞。”

    灵川县城池 ,旧为土城。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韩雍命佥事袁凯、都指挥马义砻包废土城而砌以石,周围七百一十四丈有奇,阔一丈五尺,高二寻。越三年,巡抚佥都御史张鹏、巡按御史袁恺构串楼九百馀间以覆之,城遂完固。” 又有永宁镇城,则乡民筑以自守者也。

    阳朔县城池 ,旧无城。元至正七年,邑令明安依山筑城,前枕江,后背山,西倚鉴山,东接驿楼,其规模仅具,延袤十馀里,辟四门焉。按《通志》:“南抚寿阳,北凭天鹅,东建敌楼,辟四门。明景泰三年,邑令吴洪宇于治东沿水一带,筑城百馀丈。成化三年,巡抚韩雍于治西筑城数百丈。弘治四年,佥事王本俭增高东城。嘉靖” 四十五年,佥事张命、县令李果修葺东城,增高四尺馀。自东城一带,南接寿阳山麓,为门四,西城,为门三,俱建楼天鹅、都利二山之间。

    皇清顺治十年,封闭三门,仅存其四。

    永宁州城池 ,旧惟土城。成化十八年,巡抚都御史朱英始废土城而易以石,辟四门,有楼,南曰镇宁,北曰迎恩,东曰水东,西曰安定。四面壕环,深八尺,宽丈馀。按《县志》:“城东滨江,奔溃不时。万历间,筑堤以防之。”

    永福县城池 ,旧无城,明天顺六年,知县郑胜始筑土城。弘治九年,知县罗子房复筑,砌以砖,高三寻有咫,袤三里有奇,辟四门,建楼于上。按《一统志》:四门曰东岭,曰西江,曰龙溪,曰凤山。义宁县城池 ,旧无城,明天顺六年,县令郑胜始筑土城。弘治乙丑,参议林璇、佥事熊祥拓其基,复砌以砖,周五百一十二丈。西南以义江为池,东北皆有塘壕,门仍其旧,上冠以“楼。”

    全州城池 ,旧无城,宋始筑土城,为门九:曰合江,曰广安,曰湘春,曰朝京,曰登道,曰华阳,曰厚德,曰“善俗” ,曰“宣化。” 至元十四年,总管王文干改筑土城,北据山麓,南瞰湘江。乙未,总管石亨祖始砌以砖。明洪武元年,千户乔用重加修筑,为门五:曰合江,曰达道,曰镇湘,曰广安,曰“朝京。” 灌阳县城池 ,旧无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守御千户所,始筑土城。景泰元年复砌以砖。正德间,参政彭夔重修,遂完固。

    桂林府关梁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临桂县附郭。

    东关 在永济桥首

    南关 在城南马神庙前。

    北关 在城北拱极楼前。

    中关 在文昌门外

    河泊关 在河泊所左

    阳桥 在谯楼前。宋名“青带” ,又名“通济。” 宣和间,知桂州吕源重建。至元己卯,毁于火,推官唐棣

    复修建之。洪武间,知府焦仲才乃甃以石。迤西曰西水关桥,南曰南水关桥,东曰“小桥” ,皆相通。永济桥 即浮桥,在府城东江门外,明正德四年都御史陈金建,后废。

    皇清康熙五年,都察院金公捐资,命司道李迎春、孟

    泰知府翁应兆重造大船四十八只,铁链二,各长百丈,馀接东岸,可通车马,民便之。郡人包裕有《记》。

    宁远桥 在府城南宁远门外。洪武十九年造。正统甲子秋,知府吴惠重修。

    定西桥 在府城西门外,建有碑,湮没于水。明正德十五年,水溢崩塌,巡按御史谢天锡重修。甘棠桥 在府城西南旧怀威门外。宋韩璜有铭。

    武胜桥 在府城东南武胜门外,明洪武九年建。

    天桂桥 在府城东,旧名“嘉熙桥。” 桥之东涯有石笋自平坡突起,高约三丈,大可五十围,形如础柱。明正德间,靖江王修,近复颓圮。

    皇清康熙二十年重修,易今名,镌石上,有记。

    冨义桥 在宁远门外南街,明万历元年重修。“通济桥 ” 在山川坛前。

    西新桥 在西新门外,洪武九年建。

    成顺桥 在江东,正德九年重建。周进隆《记》。“飞龙桥 ,在府城西十里。”

    马溪桥 在县东乡二十里。

    黄沙桥 在芦田市北二里。

    凉风桥 在府城南五十里。

    文昌桥 旧名“武胜桥。” 万历二十三年,洪水冲坏,知府洪澄源重修。

    葛老桥   、虎望桥   、黄河桥 俱在东北小江。

    横桥 在南门外萧公庙之东。旧建以扼全城水势,使之环绕漓山,以成衣带。明弘治间,桥圮,西水遂不能障,而东流灵气尽泄,以致人民财物大不如前。即莅兹土者亦因之少逊。故重建之举为最急。

    东津    西津

    乌龙渡   。《东江渡   》。《木龙渡》。

    《宜山渡   》。《湘山渡   》。《慕化渡》。

    魏家渡   。《竹风渡   》。《柘木渡》。

    龙隐渡

    兴安县

    严关 在县西南十七里。按《明一统志》:“两山对峙,势极险隘。” 宋李师中诗:“四年岭外得生还,自顾无功但愧颜。欲识君恩至深处,严关便是玉门关。”

    下营关 在县西五里

    万里桥 在县东北街漓江之上。明洪武八年,知县鲁孔达建。成化癸巳重修,复建亭其上。吴玉《记》。

    攀桂桥 在县北。因双女井水流至漓江东畔筑堰道,水横过北街,故立此桥。

    白云桥 在县东驿侧。景泰五年冬十月重建。弘治五年承奉章达用石圈砌。

    朝天桥 在县东北二里。

    三里桥 在县西三里,通南渠之流。

    粟家桥 在县东一里南渠之上。

    马石桥 在县西二里,南渠下流。

    黄溪桥 在东乡十五里。

    白龙桥 在南乡六十里。

    杜山桥 在东乡十七里。

    乳溪桥 在西南十五里,即富溪桥。有大洞,溪水流于岩下,深不可涉。元庆元间建。

    大融江渡 在县西五十里。其源自黄柏、冨江、陆峒三江合流直下。

    小融江渡 在县西五十五里。

    灵川县

    攀桂桥 在南市

    太平桥 在东市

    银江桥 在东门外,今圮。

    路江桥 在北郊外。元至正间建,今圮。

    安行桥 在县北七里。元至正间建。

    普济桥 在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建。

    定江桥 在县南四十里。

    安行桥 在县北七里。元至正间建。

    五圈桥 在县南五十里。元至正间建。

    浔田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元至正间建。通济桥 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建。

    杨柳桥 在县东二十里。元至正间建。

    冨义桥 在东门内,明宣德间建。

    吉利桥 在县南十七里。明景泰间建。

    北门渡 在北门外

    冨洲渡 在县南十里。镇江渡。

    甘棠渡 在县南二十里。

    三合渡 在县西南二十里。

    津头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金龟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

    连棹渡   、白石渡   、蔡家渡 俱在县东南。

    阳朔县

    石柜关 即老西关,在县西门外一里许。明洪武三十年建,后废。崇祯十二年,知县朱奉镶于屏风山龙跃岩重建一城,中造鼓楼,名曰“新城” ,驻兵防守。

    山南关 :在县治南。明崇祯十五年,兵宪陈起龙题曰:“江山锁钥。”

    榕树关 :在县治西门外。

    东桃关 即北关,在县城北。

    金竹隘 在县治北天鹅、都利二山之间。明嘉靖元年,兵备杨必进建城门一座。

    廖家隘 即廖家峞。在县治天鹅、龙头二山之间。

    荆柴隘 在县治西

    古敦隘   栏木桥隘  。反石隘。

    古蛮隘 俱在广和里

    琵琶隘   鸡桐岭隘  杜元山隘 俱在思明里。

    双月桥 在县治前,即太平桥。宋绍兴十一年,县令赵渡建。明正统间县令万霁、万历十年县令蔡贵俱重修。《八景》中市桥“双月” ,此其一也。浴沂桥 在县东南。旧名“新桥” ,桥亭久废。明正统二年,县令万霁创建。

    龙母桥 在县治浴沂桥之上,旧有龙母宫。“步月桥 ” 在县治西。桥下有石似兕牛。

    登云桥 在县治西,又名“大溪桥。”

    永寿桥 在县治西。桥上有亭。

    渡龙桥 在北门石龙江五里。

    遇龙桥 在县西二十里遇龙堡。相传古鲁班所造,缺一角,至今屡修不全。

    罗汉桥 在县南二十里。宋庆元二年,乡人文进建。

    回龙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永乐十年,陈必真建。

    福兴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明永乐十六年,举人徐礼建。

    攀龙桥 在县东四十里。宋淳祐九年,乡人屈汝等建。广兴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明永乐八年乡人吕名法等建。旧名“吕家桥”,久坏,至崇祯间复建。广丰桥 在县东北一百里。宋嘉熙时邑人毛士杰建。

    留公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

    双滩渡 在县东北五里。

    黄藏渡 在县东北十里。即古祚渡。

    兴平渡 在县北四十里。

    十二渡 在县东四里

    鉴山渡 在县南鉴山寺下,又名“山南渡。” 伏荔渡 在县东十五里伏荔巡检司前。白面渡 在县东二十里白面村前。

    广化渡 在县东南七里广化村,前即管家渡。韩江渡 在县南五里,名韩山渡,即田家渡。“中渡 ” 在县南十里,即冰山渡。

    五龙渡 在县北十五里。

    香顶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

    永宁州

    高厄    低厄    、横山厄 三厄先年为蛮贼窠穴,今为樵牧之场。呜乎!驭得其道险隘壮我藩篱,驭失其道险隘为贼逋薮!当事者不可不慎。

    马骝寨 在长安里

    思美寨   、头口寨   、水头寨 俱在吉良里。

    芦花隘   安息隘   都狼隘 以上俱在“长安里。”

    古底隘 在安和里

    古满隘 在新兴里

    桐木隘 在仁良里

    香山隘上园 。顺治十七年三月,永福县贼首莫扶豹,统贼二百馀、贼妇七十八口突来据其中为乱劫掠,城几危。康熙七年,抚院于《时跃》命。

    巡道彭而述督参将马应魁讨平之,俘其馘,至今始安。

    胡原隘   。猪羊隘   、总甫隘。

    石城隘   、莲塘隘 俱在新安里。

    三门隘 在安宁里

    南桥    、西桥    、北桥。

    冨河桥 ,在州西南六十里。里旺桥 ,在里旺村。

    太平桥 在城东南。明万历十六年造,二十三年重修垒石。

    卢徊桥 在良吉里

    冨豪桥 在仁良里。东溪渡 在州东门外。

    牛河渡 在州北二十里。

    永福县

    华盖桥 在县治东,旧名“狮子桥” ,宋淳熙四年建。

    龙手桥 在县西南五里。明洪武十年建。金山桥 在县西南十里。明永乐间建。

    凤阳桥 在县隔江,明成化六年建。

    状元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元至元间建,今废。迎龙桥   、江东桥   、江西桥。

    善济桥 在县西,元至元间建。

    迎恩桥   、兴贤桥 俱在县东六十里。梅子桥 在县西七十五里。

    《的桥 》在的桥村边。

    接新桥 在东郊外,明正德间建。

    古风桥 在东宅里

    都济桥 在县西,元至元间建。

    佛子山桥 在江畔。明嘉靖二年建。

    西江渡 在县西门外

    张峡渡 在县东七里

    义宁县

    杨梅关 在县东十五里,俗名“杨梅山” ,临桂县地界。山势崎险,草木交加,深沟绝峡,中通一蹊,常有蛮贼隐其穴。正德十五年,知县梁顺甫申请,委通判王惠、指挥陶纲纠兵疏水芟草,填沟塞峡,其险遂平。

    黄峰隘 在县东三里外。常有灵川、七都贼御行人劫杀。崇祯元年,知县李士震申请招兵,日夜防守。

    平原河胙隘 ,塘头智惠隘 ,中江天堂隘,浔江隘   ,透江隘   ,上江隘。

    葛江隘   石门隘 有石横耸,故名。惠政桥 在县城南门内。

    朝真桥 在县城北门外,圣德观前。

    延祐桥 在县城南门外。

    通桂桥 在县东南城外三里许。一名“重泉桥。” 凤泉桥 在平安乡一都内。

    和丰桥 在归政乡三都内。

    普济桥   、罗固桥   、大艳桥 俱在归政乡。

    通惠桥 在平安乡二都内。

    灵惠桥 在智惠江惠宁庙前。

    义江渡 在义江浮洲塔左。

    泗江渡 在县西北三里。

    白洑渡 在县西南十里。

    全州

    黄沙关

    寨墟关 明洪武初年建,今废。

    香烟寨 ,按《明一统志》:与渌塘、长乌、羊状、硖石、磨石、获源共七寨,俱在本州境,宋置。

    登瀛桥 在登道门外,旧名“湘桥” ,郡守梁均重建。

    吊桥 在西关外。旧以板,元大德间甃以石,建亭。

    螺桥 在厚德门外,郡守梁均建。

    飞鸾桥 在城西五里许,跨洪岩渡,知县唐遇新建。元至元庚辰毁于火,“监郡教化的重建。明正统三年知州周健、成化十四年知州汪镛皆重修。正德戊寅复毁,嘉靖六年知州沈尚经白于巡抚重建。”

    皇清康熙十七年,桥忽崩塌。十八年,征西将军蔡元

    二十年,巡抚都御史郝浴重建。

    广济桥 在州西五十里。蒋冕《记》。

    行春桥 在州西二里

    官溪桥   石月桥 俱在升乡十都,去城三十里。

    “七里桥   ” 、“曲濑桥   。” “深溪桥。”

    安道桥   、双桥 俱在北路,元大德间建。板皮桥   、石梓桥   、永新桥。

    罗江桥 俱在西路。明成化十四年,知州汪颙建。

    南桥    :“白竹桥   。” “女道桥。”

    龙江桥 俱在七都

    寿荣桥   通湘桥 俱在六都。

    石溪桥   回龙桥   水银桥 俱在四都。

    文家桥 在二都。明嘉靖元年建。纵二十馀丈,横丈有五尺,覆瓦房凡十有一间。

    登云桥 在十七都

    左龙桥 在二十二都

    花桥 在二十三都

    会龙桥 在石塘墟

    金鸾桥 在建乡

    建宁桥 在城外三十里。

    龙引桥 在长乡

    盈科桥 在五十二都

    实克桥   夏凉桥 俱在二十七都。烈水桥 在石梓铺。

    达道桥 在竹梅村

    塘村桥 在万乡四十八都。去城二十一里。大善桥   、双车桥 俱在四十九都。接龙桥 在五十都。

    杨田桥 在万乡泽美村。

    宅西桥 在万乡泽西村。

    罗汉桥 在万乡

    登科桥   石板桥 俱在五十三都。火烧桥   金市桥 俱在五十四都。礼山桥 在三十一都。去城七十里。

    近泷桥 在歌陂村,去城六十馀里。

    迎湘桥 在宜湘市后,今废。

    镇湘桥 在停渡庙前,今废。

    小桥 在四都,去城七十里。

    大桥 在三都,去城七十七里。

    石椅江桥 在十四都,去城四十里。

    大铭桥   、城脚桥 俱在万乡五十一都,去城五十馀里。

    南家石桥 在五十二都,去城五十馀里。南渡 在南门外,通灌阳。

    西首渡 在城北门外,大江。

    黄沙渡 在升乡,通永州府。

    宜湘渡 在升乡,通宝庆府。

    降源渡 在城东门外,通灌阳、道州。

    茆步渡 在城南七里

    平山渡 在城南二十里。

    歌陂渡 在升乡歌陂村,去城六十五里。南通永州,北通宝庆。

    罗口渡 在宜乡,去城五十里。

    野灶渡 在城南二十五里。建安墟渡 在建乡。

    大湾渡 在升乡十都,去城二十五里。

    寨墟渡 在长乡四十五都山川源口,去城三十里。

    流蓝渡 在万乡四十七都,去城西一十五里。粟家渡 在东门外,通灌阳。

    三漠渡 在万乡桥渡,去城三十五里,今建桥灌阳县。

    昭义关 在县东六十里。

    莲花寨 在县西十五里丰下村。

    龙岩寨 在县西二十五里。

    真武寨 ,在县北十里。

    黄牛寨 ,在县西四十里。

    小江源寨 ,在县东二十里。

    太平寨 ,在县北十五里。

    白面寨 ,在县西八十里。

    仁山寨 在县西十里

    吉宁寨 在县西一百里。按《明一统志》“去县西八十里隶县境者。” 又有洮水、灌水二寨,皆宋置。玉楼寨 ,在县西三里。

    白沙寨 ,在县西三十里。

    橹山寨 ,在县西三十五里。

    鲁塘寨 ,在县西一百里。

    宁江寨 ,在县西十五里。

    狮子寨 在县西三十里。

    人头寨 在县西四十里。

    马山寨 在县西南三十里。

    独山寨 ,在县西四十里。

    水口寨 ,在县西一百里。

    又新立五寨

    岩寨    。月山寨   、《春立寨》。

    挂子寨   。李公寨。

    考证

    龙川桥 在县北三十里。

    会湘桥 在县北九十里。宋淳熙间,伐石为梁,大水冲激,木石漂荡,虽经修治,终非久远。县令曲江龚俊捐资,命乡老陆衡董其事,伐石拱桥三眼,以泄水势。上覆以瓦亭十二间,以庇风雨。泉水桥。

    长宁桥 在县城内东二百步。明天顺间,千户陈铭捐资倡众共成厥事。下石砌二拱,上瓦覆一亭,雨水可泄。

    龙川桥 在县北三里。明嘉靖间,砌石为拱,高二丈馀,至今车马可渡。

    德兴桥 在县北十里。旧时砌石为岸,架木为桥,名曰“登云桥。” 岁久颓圮。至明嘉靖间,易以石拱。上有栏干,高三丈馀,车马可行。

    宾家桥 在县北十里

    复兴桥 在县西北十里。

    盐田大小石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唐安桥 在县北六十里。明洪武初,处士唐以廉同大觉寺僧异泉架木为桥,岁久颓圮。成化间,乡人唐淑纪捐资倡众砌石拱三圈,以泄湍急。

    登瀛桥 在县北五十里,地名“大坊。”

    文村渡 在县北五十五里。

    玉楼山渡 在县西三里。《八景》中所谓《玉楼晚渡》,即此。

    宁江渡 在县西十五里。

    昌江渡 在县西二十里。

    时官渡 在县西三十里。

    昌家渡 在县北三十里。

    结头渡 在县北四十里。

    沙平渡 在县北四十五里。

    唐村渡 在县北五十里。

    馆驿渡 在县北六十五里。

    白水渡 在县北七十里。

    桂林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桂林府治 在独秀山下。明初迁于谯楼街北,岁久倾圮。成化二十一年,知府罗珣复建前后堂、仪门,东西六房咸备。内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兴隆库,皆撤故而更新之。按《通志》:康熙六年,知府翁应兆重建。

    清军厅   、督捕厅   、理刑厅 三厅公署按《通志》:俱在府署左右。今理刑员裁,署址犹在。

    管粮厅 按《通志》在广储仓右。

    总督行台 旧在桂林府北,成化初建。按《通志》:“今废。”

    巡抚都察院 按《通志》:原在桂林府学左,明成化初建。

    皇清康熙四年重修。十三年逆叛尽毁。二十二年巡

    抚都御史郝浴,改建府治东独秀山之阳。规模闳敞,制度悉备。

    总兵府 按《通志》:在榕树门右,明成化七年,建都督总兵挂征蛮将军印者居之。今废。

    副总兵府 在府治西南。按《通志》:“今废。”

    察院 旧在桂林府南,成化七年迁于桂林府北。按《通志》:今缺裁。

    清军察院 按《通志》:“明时废。”

    镇守太监府 在府西南,即旧府学基址。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在府治东。明成化二十年,左布政何经重修。后堂、仪门、大门各三楹,正堂五楹,穿廊一楹,东西六房,诸科共十四间。堂左经历司,堂右照磨所。仪门内东理问所。大门内西司狱司公廨。后有广盈库、架阁库。按《通志》:“康熙二十一年布政颜敏重修。”

    广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 在府治北。明洪武间立。正统六年,按察使章聪重建。成化二十年,按察使孔镛重开大之,拓为正堂五楹,后堂三楹,左右耳房六间,东西六房各十四间,仪门、大门各三楹,堂左经历司,堂右照磨所、知事厅,大门内西司狱司,仪门内东架阁库,后毁。康熙七年,按察使杨晙重建。

    分守桂平道 在城隍庙左。按《通志》:在布政司东,今废。

    布政清军道 在清军察院左。按《通志》,“明时废。” 督粮道 在王府前东。按《通志》,“今废。”

    桂林分巡道 在按察司之东。成化二十年,副使林符建。

    清军道 在按察司大门左。

    提学道 旧在府治北,后以“宣成书院” 为之。

    皇清康熙初,改建于王府坪。孙延龄叛,兵毁。二十年

    改建于西门内。二十一年,督学王如辰复改迁于府治北。

    广西都指挥使司 在布政司左,内设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按《通志》:“久废。”

    贡院 旧在城西胜仙门,宋乾道中建。明天顺间,徙于新西门,今镇守太监署之右。嘉靖四年,监察御史谢汝仪重修。按《通志》:在府治东独秀山下。旧为明靖江王府。

    皇清康熙五年,改建都司旧署。二十年,复以旧“靖江”

    王府改建按旧江王府,“洪武三年,明太祖封其兄之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建王府于桂林东城内,历传十馀世,至”

    皇清顺治七年,定南王孔有德戡定广西,驻节王府。

    九年,为伪安西王李定国所陷,定南王自焚死。康熙二年,录定南王功,遣其子婿孙延龄为将军,仍驻藩府镇守。十三年,延龄叛。十八年,讨平。二十年,署抚院麻勒吉改为贡院。

    府学 按《通志》“在明伦堂后。”

    皇清康熙二十年,教授高熊征重修。

    税课司 在府治北。按《通志》:今圮。

    广储仓 在府治东

    递运所 在府治北漓江之滨,按《通志》,今圮。阴阳学 在旧府东。按《通志》,今废。

    医学 在府治北。按《通志》,今废。

    僧纲司 在府治南“宁寿寺。”

    道纪司 在府治东南《五岳观》。

    临桂县治 在旧府学基,名始安。唐贞观易今名,后徙于府西北隅利正门下。洪武初,始迁本县学基。前后有堂,左右有六房,门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在府西南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遴重修。

    县丞署 按《通志》,在县治左。

    典史署 按《通志》,在县治右。

    芦田市巡检司 在府东三十里。

    两江口巡检司 在府西五十里。

    湘山渡巡检司 在府南四十里。按《通志》,三司俱废,基存。

    乡约所

    养济院 在府城南门外,收养民之孤贫者。存恤院 ,在府南,收养军之孤贫者。

    “惠民药局 ” 元置局于大街熙春坊之西外。《州县》。

    兴安县治 。洪武八年知县曾孔传始建。后堂、正厅各三间,幕厅一间,仪门三间,鼓楼一座,六房八间。内为知县典史宅,外有旌善、申明二亭。按《通志》:后圮,顺治间复建。

    察院分司 按《通志》:“今废。”

    分守道 按《通志》,“今废。”

    守备府 按《通志》:“在县治西,久废。”

    府馆 按通志废

    济留仓 按《通志》,“今废。”

    盐沙寨巡检司 在县西三十里。

    唐家铺巡检司 在县北五里。

    陆洞巡检司 在县西南四十里。按《通志》,俱圮。阴阳学 在县治东。按《通志》,今废。

    医学 在县治西。按《通志》,今废。

    僧会司 在宝塔寺

    道会司 在北极观

    灵川县治 。洪武元年知县刘延创建。成化十三年,知县沈溥重建。正堂三间,幕厅三间,鼓楼一座,东西六房十二间,吏舍十八间,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宅各六间。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后圮” ,顺治十八年知县王孙盛重修。

    御史行台 按《县志》:“在县左。前为门三间,次为仪门三间,中为堂,东西廊各三间,堂后为过道,为寝室,右为厨室,左为亭三间,洪武间,知县刘延立。嘉靖戊戌,巡按御史诸演拓西垣,有小路巡警。”

    布政分司 原同桂林道,弘治十五年知县李荣改建,在如意寺之右。按《通志》,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左。洪武元年,知县刘延创建。成化三年,知县曾铎重建。按《通志》:“今废。”

    府馆 在县南。成化五年知县曾铎建。按《通志》,“今废。”

    县丞署 按《通志》,在县治内,今裁。

    主簿署 按《通志》,在县治内,今裁。

    典史署 按《通志》,在县治右。

    千秋峡巡检司 在县北五里。

    白石潭巡检司 在县南三十里。按《通志》:在县

    考证

    北三里

    阴阳学 在县之北。按《通志》,今废。

    僧会司 在大雄寺

    道会司 在崇真观

    养济院 在县北。正德十三年,知县冯宾建。阳朔县治 在都利山下。明洪武元年,知县韩政甫始建。正统元年,知县万睿重建。其正堂、幕厅、六房、仪门咸备。外为申明亭、旌善亭。按《通志》:“唐宝历元年,渤海李湜摄令,始刱栋宇门台。吴武陵有厅壁记。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达鲁花赤兼劝农防御事明安溥化改建县治” ,东向。明洪武元年,县令韩政甫创建今治南向。中为牧爱宜民堂,堂后正北为正衙,堂之左为巡捕厅,岁久倾圮。正统元年,县令万霁见衙舍仪门俱无片瓦,只柱之存,而幕厅之制尤为卑隘,改而新之,作后堂,名曰“平政堂” ;构川堂,建戒石亭,作仪门,为吏舍。仪门之内,东接吏舍,为土神祠;仪门之外,为寅宾馆,其西为狱。大门上有楼,即钟鼓楼。门内东西列为“申明、旌善” 二亭。成化五年县令杨刚、正德九年县令陈纯、嘉靖二十年县令王时中俱重修。万历二十七年县令陈天“德修造正堂,三十年县令王之臣修建鼓楼。崇祯十二年县令朱奉镶见鼓楼不便于官民,乃拆去,修建大门。后因兵燹” ,凡官署民舍悉为焚没。至

    皇清康熙丁未岁,邑令陈石庵仍于县治旧址选石。

    驱粪土募匠鼎新重建头门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三间,曰“惠民堂。” 甬溜之前,构卷棚三间,堂后建川堂一所。后堂三间,再后构住宅楼房五间,东西二厢下房六间。川堂之左,建悠然亭三间。头门外建土神祠一所,前后垣墙,焕然一新。复捐资助建捕衙署。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知县万睿建。

    伏荔布巡检司 在县南十五里。

    白竹寨巡检司 在县西二十五里。

    济留仓 四廒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北

    僧会司 在鉴山寺

    道会司 在北极宫

    预备仓 正统元年,安成万霁建。

    永宁州治 在府城一百五十里。本始安县地。唐析置纯化县。永贞初,改慕化县。乾宁初,又析慕化置古县,属始安郡。宋属融州,后属靖江府。元因之。明为古田县,后改为永宁州。

    皇清因之。按《州志》,明弘治初,猺蛮占据,公私庐舍悉

    毁。万历三年,知州唐执中请于宪,创立大门、仪门、正堂、后堂各三间。三年,知州郑应龄增建戒饬亭一座,后堂五间,卷棚三间,幕厅三间,东西六房十间,吏舍十间,宾馆、神祠各三间,旌善、“申明” 二亭,东西库二,东西舍二,东监房俱备。九年,知州尹廷俊重修正堂后为“川堂。”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大堂一座为《忠爱》。

    堂、卷棚三间,仪门五间,大门谯楼一座三间,又盖永盈库一楹,东西房共十间,有《碑记》。堂后为知县衙,堂左为永盈库,右为管粮厅、六房。吏廨又改永丰仓于州衙后六间。仓之前左为义仓。明万历十七年,知州事杨应晓重修。门内右为吏目厅,外左为土神祠,右为监房,大门一座,门外左牌坊二座。十九年,知州刘邦重建“地” 字廒一间。三十年,知州林裕阳重修官衙大门左置存留库一所,右置义仓二所,后因故。明兵变,止存大门大堂,其馀尽为丘墟。知州白意刱建后堂五间,二堂、厨房、书房、仪门、土神祠东西公廨各三间,库房二间,宅门一间。

    吏目厅 按《通志》:在仪门内。

    兵备道 按《州志》:“在州治南,城隍庙右。明隆庆六年,副使黄扆建。万历二年,副使庄国祯增建后堂五间。四年吴善增建辕门二坊,大门、仪门二座,厢房、厨房共二十间,书房四间,皂隶军牢房一间。二十二年,副使凌嗣音重修,因兵变俱废。”

    参将府 按《州志》:“在城隍庙右,明万历七年建。十六年,参将刘𬘩重修。” 正堂共四座,厢房、厨房共四间,书房二间,健步军牢房二间,大门、仪门二座,左为寅宾馆,右为土神祠。大门外牌坊二座。三十年,参将陈大器亦重修,参将周世亨又重修大堂、川堂、辕门。

    守备厅 按《州志》:“在州治西,守备贾顺购民地盖住房三间。”

    皇清康熙十年,守备李进孚扩前地,盖大堂三间,《卷

    棚三间:大门、二门各三间,于右侧凿池盖书房三间,左右厢房共二十间。

    桐木镇巡检司 在州南六十里。

    阴阳学 ,“在州治南。”

    医学 在州治南

    道会司 在观音阁

    古田所 按《州志》:在州治右,隆庆五年建,十九年重修。堂房共六间,二门大门各一座。二门外左为监房,今废。

    演武场 按《州志》:“在州南半里。” 旧在州西数里步西营头下,因春潦移今所。副使吴善建,中振旅堂,左旗纛庙,右胜算堂。万历二十二年,参将李应阳于场地左右各培土数丈,移照壁进前数丈,规制益广。

    都狼公馆 “按《州志》” ,“在都狼堡内,旧在大长江。万历二十三年,副使郭宗磐改建于都狼岭,因往来不便,寻废。三十二年,知州林裕阳复建于都狼堡内” ,往来适均因故。明兵变尽为蓁莽。兴隆公馆 “按《州志》” ,“知州尹廷俊建,在兴隆馆左。兵变亦为蓁莽。”

    永丰仓 按《州志》,“在州衙后。”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

    乡约所 按《州志》,“在太平寺后,知州尹廷俊创建。万历三十三年知州林裕阳重修。”

    养济院 按《州志》,原在城西,万历十四年徙建东城外,二十一年火变,知州庞尚龙改建于北门外。

    永福县治 在凤巢山下。按《县志》,在凤凰山下。明洪武二年,县丞康孝良刱建。永乐二年毁于火,十一年知县郑曦重建。天顺六年知县郑胜重修。嘉靖十四年又毁于火,十五年知县陈天韶重建。典史幕厅在仪门内左,万历四十八年,知县劳绍龙重修。

    分司 按《通志》:“久废。”

    桐古寺巡检司 在县东北四十里。

    兰麻镇巡检司 在县西南四十里。

    阴阳学 在县西

    医学 在学西

    僧会司 在山乘寺

    道会司 在紫极观

    义宁县治 晋天福八年立。宋淳祐中,知静江义宁县主管劝农公事曾垓重修。明宣德间,知县吴锜、郑胜重建。正德癸酉,知县潘志高复修。正堂、后厅各三间,幕厅一间,东西吏房各三间。县门外有旌善、申明二亭。按《通志》:明末圮顺治间重建,左为典史署。

    分司 在县治南门外

    府馆 在县城东门外

    桑江口巡检司 在县西北三十里。

    预备仓 在县正东门内。

    济留仓 在县门内西

    阴阳学   医学 按《通志》俱废。

    养济院 在县城南门内,正德十六年建。漏泽园 在县城外东北。

    全州治 在清湘县旧基。元总管石亨祖建。明洪武初,知府章复重修。正统间,知州周健重修。正堂、幕厅各三间,后厅五,东西房十二,仪门五,鼓楼、架阁库各三间。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后圮。” 康熙元年,知州冯源泗重建。

    同知衙 按《通志》,今圮。

    通判衙 按《通志》裁废。

    吏目衙 按《通志》今圮。

    东察院 按《通志》,“在旌善亭东。”

    西察院 按《通志》:在阴阳学后,明太守章复建,今废。

    布政分司 在元妙观左。

    按察分司 在州治东。洪武三年,知府章复建。成化六年,本司佥事罗明重修。

    府馆 在州治左

    镇抚司所 按《通志》:在东北隅,今废。

    参将府 按《通志》废,今住民房。

    守备厅 按《通志》“新设住民房。”

    税课局 ,在州治西。旧为税课司,知府章复建。洪武九年,改为税课局。

    长盈仓 在州治后。洪武二年,知府章复建。十五年,知州林仲显以清湘县旧基改为“预备仓。” 今毁,以民房为之。

    递运所 在州治北三里。知府章复建,成化十三年知州汪镛修。

    柳溥巡检司 在升乡,去州七十里。

    建安巡检司 在州治西一百里。

    西延巡检司 按《通志》:“在西延,去县治一百里。元至元间设,寻废。洪武六年重建。”

    阴阳学 在州治东。按《通志》,在西察院东,今废。医学 在州治南。按《通志》,在千户所东坡上,今废。

    僧正司 ,在湘山寺内。

    道正司 ,在元妙观内。

    养济院 正统元年,知州周健建,置于湘山寺前。成化丁酉,知州汪镛重建。

    灌阳县治 ,自隋己置。先属永州府,后属全州,其来远矣。其创建姓氏失传。至宋淳祐辛亥,县令主管劝农公事兼弓手寨兵军正宝邸张从龙重修。至明初兵毁,复建后室及谯楼、左右吏房。按《通志》:“明初建正堂、后堂六房俱备,后毁。”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单父牧重修。

    典史衙 按《通志》:在仪门内。

    吉宁巡检司 去县西八十里。明洪武年间设。按《通志》:“今废。”

    医学   阴阳学 按《通志》俱废。

    僧会司  道会司 ,按《通志》俱废。

    预备仓 在县西。嘉靖三年,知县周应禄建。养济院 在县治北。

    桂林府学校考       府志

    本府

    桂林府学 旧在独秀山下。唐大历中,观察使李昌巙因颜延之读书室为之。宋熙宁中,迁城东南隅。崇宁四年,经略王祖道广于城西慈寿寺,迺故始安郡治也。绍兴二十七年毁,议迁于此,未果。乾道二年冬,复毁。教授江文叔请于经略使张维,迁于始安郡之墟。淳熙中,知静江府张栻始扩大之,朱熹、张栻有记。嘉熙十年,提刑吴纯臣刻释奠牲币器服图,有记。大德初,鲁师道复刻《释奠图》,墨本锓石树于明伦堂右,臧梦解有“记。” 至大三年,宪副余琏置大成乐器。四年,总管梁国栋辟殿之东地为节和堂以习乐。天历元年,教授辛龙应于堂之前复葺肃容堂为更衣所。延祐七年,廉使何德严、薛元直千思建奎文阁以藏书籍。至元四年,副宪伯笃鲁丁、总管冯梦弼等,议新殿宇之圮坏者。廉使脱因等相继来任,遂建礼殿、戟门、两庑,更圣贤像,补祭器,益礼服,王庭弼“记。” 明年,复建东西斋,梁遗有《记》。至正元年春,廉使朵儿只班、副使赵天纲、都帅章伯颜撤而新之。至正十三年冬十一月,宪副也儿吉尼重修殿庑、堂宇阁舍。茶陵刘三吾记。“旧有七先生祠,在戟门西。初扁曰‘三先生祠’,祀濂溪、明道、伊川。大德三年,宪副臧梦解重修,增祀晦庵、横渠、南轩、东莱,因易其额,并列乡贤于左右。洪武三十一年春,重修东、西庑。先是,二十六年冬颁《雅乐》,加六佾之舞。弘治十三年,巡按御史袁佐重建明伦堂。正德十” 二年巡按御史谢天锡重修大成殿按《通志》:“洪武初,始创东西四斋。十五年,布政使李延重修礼殿两庑。二十四年,监察御史李默与藩臬佥议,重建明伦堂,增置膳堂、号房。教授陈琏有记。” 先是,二十六年冬颁雅乐,加六佾之舞,陈琏作《大成乐赋》。三十一年春,重修东西庑。宣德中渐颓,知府孙鼎修葺。正统九年,知府吴惠重修,谭寿海有“记。” 十二年,御史曾蒙简建立《本省登科题名碑记》。弘治十三年,巡按御史袁佐重建明伦堂,彭甫有“记。” 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谢天锡重建。嘉靖十年,奉制始易大成殿曰

    先师庙,易神像为木主,建“启圣祠。” 陈伯献有《记》建。

    敬一亭于明伦堂前,安御制《敬一箴》及“视听言动《心箴》” 凡七碑。郡邑诸学,无不如制。又立名宦、乡贤二祠,列学左右。万历九年,督学袁昌祚重修。甬道、丹墀、拜台,俱砌以石。

    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抚都御史马雄镇移建迤西庙。

    宇、祠阁、堂庑、泮池,咸鼎新之,实兼县学地基而为一也。郡人李棠记。孙逆叛,学宫为兵舍,殿庑颓圮。康熙二十一年,教授高熊征“详请巡抚都御史郝浴、布政使颜敏、按察史黄元骥、提学道王如辰、右江道简上、知府徐凤鸣,捐资重修。” 宣成书院 ,宋经略朱祀孙建,以祀南轩张宣公栻、东莱吕成公祖谦,理宗书额以赐,后毁。元元贞中重建。至正三年重修。明弘治十七年,提学佥事姚镆改建。有祭田三十亩。

    桂林书院 在西城内。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汪渊建,参政胡尧元复建宝贤亭于其右,凿池环之。又有观莲亭,在书院西,浴沂亭在书院前。新华亭书院 按《通志》:在府治南,谯楼之右。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抚都御史郝公浴建,属“提学。”

    道王如辰召集生徒,月给廪饩,肄业其中。命教授高熊征董其事,督学王如辰有《记》。

    武学 按《通志》:“在桂林府西城内。嘉靖九年,提学佥事黄佐因旧武学废址卑隘,迁建于此,蒋冕有记,见《艺文》,今废。”

    临桂县学 。“元皇庆间,县令刘鼎建于郡城南隅。至元癸未,县令曾天骐劝率儒户重修大成殿,建棂星门、戟门两庑。明洪武二十八年,迁府学之右” ,宋宣成书院故址。正统十年,巡按御史周纪重修。正统戊辰,巡按御史曾蒙简命有司重建东、西庑,御史尹𬭎复命修建两斋,有记。正德元年,提学佥事姚镆重建大成殿及堂斋,郡人包裕记。按《通志》,万历二十四年,巡抚戴耀、巡按黄纪贤、提学杨道会议移于旧军门东,即古田学旧址。明末圮废,仍附府学合祀。

    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抚马雄镇移建府学于西偏,合

    旧县学基址为一,然修废举坠,以广文教,不能无望于后云。

    外州县

    兴安县学 旧在旧县北门右。宋嘉泰间迁于县北朝天门,岁久屋敝。景定五年,县令蒲应龙因旧葺之,增学田,置贡士庄,李应春有记。元至元间,迁于县治东门外。至正间,县令刘俟得陡江空地置学稼新庄,唐光有记。明成化间,巡抚都御史韩雍迁于城内,方升有记。弘治四年,知县郑普重修。按《通志》:万历九年,守道彭富,二十二年知县吴彰俱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柏嵩琪、训导萧《露瀜》重修。

    学田 :按李应春《记》:“籍废寺田以入学,为亩六百。豪右朝脧夕削,存者亦荒茀不治。会邑行自觉发,以侵疆归者,凡五十馀亩,免租召佃,复三倍焉。又节缩羡赢,质上腴田附益之。且合邑人唐若何所献,又为亩百三十,视昔不翅倍蓰焉。” 又按《唐光记》:“学宫东半里许,逾江有溪洲,本陡江故壤,无主地也。县令刘侯出官” 帑募工开垦为田。寻以耆儒之请,拨增学赋,毕力经画,得田大小一百七十丘,总计九十亩。募民耕田,定租二十石。田中筑室,为游息之所,命曰“学稼新庄。” 灵川县学 在县东。宋建炎间始建。旧学基址在县西一里,与吕仙山相对,后圮。元至元二十一年,知县罗嬴迁于县东南大象山西,寻毁于兵。二十九年,廉访副使赵天纲命知县岳璋徙于今地。明洪武三年,知县刘延重修。按《通志》:“明洪武十五年,知县吕资增置东西斋及堂膳厨库,造祭器,塑圣贤像。永乐乙酉,知县刘正言复修。宣德癸酉,知县陈继广其基,重建讲堂。正统甲子,知县包至道重建大成殿、两庑,修祭器。成化元年,知县曾铎扩” 地为门。十八年仲秋,知县沈溥重修。嘉靖三年,知县秦有重建。十二年,教谕陈璇请改建庙学。巡按御史曾守约行司给银,命通判董其役。十九年,知县成世远加修殿庑、门舍。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黄士垐、训导毛文粲重修。

    社学 在县北。庙一所。社田、石潭、崔家墟、潘家村、永宁、镇棠各所。

    阳朔县学 旧在县南。宋淳熙十四年迁于县东。元祐乙未,邑宰严敬修葺庙宇、廊庑、斋舍,学左刱立文会堂。明洪武十三年,训导龙腾建大成殿、戟门、堂庑、斋舍,又构读书楼。正统四年,教谕萧文郁建《乡贡题名碑》。正统十年,知县万霁重修观德亭、会馔堂、号房。吴惠有记。按《通志》:“天顺甲申水圮。成化十五年知县杨” 纲重建明伦堂、读书楼,创乡贤名宦祠。弘治十七年,巡抚御史颜颐寿、提学佥事姚镆、知县黄祐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时中修葺殿庑、门堂。三十六年,同知张冕以审户口至朔,命县令蒙熨重修。四十三年,知县吴国用修庙庑、堂祠,又于读书楼改建五云楼。万历九年,本府推官李道先署县事,修造殿庑、戟门及进德、修业斋。二十三年,知县李栻造明伦堂。崇祯十三年,知县朱奉镶重修殿庑、戟门、棂星门及明伦堂、“敬一亭” 、《立卧碑》《乡贡题名碑》。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陈洪畴重修正殿、戟门、两庑。明

    伦堂启圣公祠旧有教谕署一座,朱奉镶建;训导宅地一区,会馔堂、儒学仓今俱废。学租碑尚存。

    考证

    永宁州学 在州治北。创建无考。宋绍兴间,州令高登辟而新之。明洪武间重建。按《通志》:“旧古田学址在州南。成化初,县治没于猺獞,诸生从司牧建讲堂于会城,后改为临桂县学。隆庆四年,巡抚御史王茂奉诏大征,恢复古田县,寻改为州学。增、廪、增各十人,以待本地入学者。五年,唐执中始建庙于城东南陬。万历” 五年,知州郑应龄议建堂庑、斋舍。八年,知州尹廷俊上其议于院司、府相吉于城西北,新扩基址,规制始备。陈一洙“有记。” 二十五年渐圮,知州徐来聘复请新之,有记。三十一年,知州林裕阳重修。天启元年,知州万建元造祭器,重加修葺,罗之鼎有记。明末颓圮。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白意上状,院司捐俸修建,郡人

    李棠记。十一年,城内外火,延毁启圣祠。是年冬,知州朱王造重建,复缭垣墙。二十二年,知州郭大琦重修,督学王如辰有记。

    学田 按《县志》原额学租一百三十六亩五分,内九十亩零五分,每亩征租银二钱,共征租银一十八两一钱;内四十六亩,每亩额征租银一钱,共银四两六钱;通共额征租银二十二两七钱;内尚荒田二十一亩,每亩额征银二钱,共荒税银四两二钱。实征成熟学田,租税一百一十五亩五分,内六十九亩五分,每亩征租银二钱,共银一十三两九钱。内四十六亩,每亩征租银一钱,共银四两六钱,实征“成熟” 银一十八两五钱。每年解送学道。

    社学 :按“《县志》凡六所,曰东斋、西斋,曰南关、北关。在乡者二,则长安、新安也。”

    永福县学 旧在县前仪凤铺。宋淳熙六年迁于县东北凤巢山下,即状元王世则故宅。明洪武二年,县丞康孝良重修。永乐十四年,知县郑曦复修。景泰四年,知县黄琼、教谕叶辙重建大成殿。叶辙有记。按《通志》:“成化十六年知县夏忠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林天荣重建。” 殿、庑、戟门、棂星门,东名宦,西乡贤祠,后明伦堂,又建敬一亭。东西时习斋,“兴贤” 、儒学二门,教谕、训导廨舍及卧碑一,《六箴》皆备焉。万历十五年,知县吴立东重修,增建启圣公祠。今俱圮,未修。

    学田 按“《县志》,荒山地塘税一百五十三顷四十二亩一分五釐有奇,积系高亢,无征。”

    义宁县学 先在县南。宋经略使张栻大书门扁刻于石。咸淳庚午,以地僻,迁于香林寺东。元贞元年,邑令臧仲璧迁于县西。明洪武四年,县丞丁胜重修。天顺中毁。越五年,知县郑胜重修。正德辛巳,知县梁顺重修。按《通志》:万历二十四年,知府洪澄源檄县重修。兵燹后,祠庑、堂阁、斋舍俱毁。今止有正殿。

    连城书院 按《通志》,“唐质肃公子方会文处。” 南宫书院  、觐日书院 ,按《县志》,“俱废。” 全州学 始于宋庆历四年,旧基在州城东北隅。绍兴十三年,郡守高楫创建于凤凰山之阳,即今地。刘岑记见《艺文》。嘉定间,教授黄学行建登科题名碑,有记。元至正八年,毁于獠。十年,郡守石亨祖重建。揭傒斯记。见《艺文》。明洪武四年,郡守章复以旧明伦堂狭隘,徙创于大成殿后,堂斋射圃一新。宣德九年,知州健复修之,又创尊经阁以贮书籍,改凿泮池于戟门前,作步云桥于学之南。吴伯章有《瑞芝记》。按《通志》:正德间,按察副使刘君节建名宦乡贤祠于学之西南。蒋冕记见《艺文》。正德癸酉,知州顾璘重修,又因全宁楼故址,建翔凤楼,蒋冕有记。嘉靖九年,奉诏建启圣祠于学西,又建敬一箴亭于学北。明万历以迄启、祯,屡圮屡修。

    皇清顺治十六年,巡按御史李秀重修,寻圮。康熙二

    十年,署知州徐泌倡绅士捐修,巡抚都御史郝浴入境谒庙,捐资助焉。

    清湘书院 在州北门外二里柳山,即宋刺史柳开读书故址。嘉定八年,郡守林岊增置讲堂、斋舍。宝庆元年,郡守程榆奏请赐额。三年,郡守赵必愿创率性堂、燕居楼于柳侯祠北。魏了翁记。按《通志》:“元初毁于兵,元贞间,总管耿大节重建。元统癸酉,郡守柳宗监复新之,有记。” 明永乐九年,指挥彭举、知州韩忠修孔子燕居堂、柳侯祠,设杏坛,建“育德” 、“咏归” 二亭。宣德癸丑,藩臬命建讲堂。天顺甲申,佥事袁凯重修,仍访遗迹,作亭宇十,为士子游息之所。年久圮坏。成化间,郡守汪镛重葺之,有记。正德间又圮,郡守顾璘再新之,增筑亭榭顾璘、张粲记。

    璜溪书院 在州恩乡。至正七年建,正统九年重修。顾璘石《图记》见《艺文》,今废。

    湘山书院 在州湘山本寺中东畔,堂曰“培桂。” 明嘉靖九年,督学黄佐建,今废。

    灌阳县学 在县治西华山门,隋大业十二年建。按《通志》:宋泰定十六年,郡守杨若、邑令洪若水重修。元至治间,县令董侯复修,赵文蔚有记。后毁。至正间重修,孔惠垣有记。明洪武初,知县王友裕重修。嘉靖二年,副使杨必进行部谒庙,以学在城外,荒僻卑隘,委知县周应禄迁入县治东,创建圣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桥,规制始备。蒋冕《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署训导朱云倡修正殿东西庑。

    戟门、棂星门、泮池桥皆重新焉。督学王如辰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