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目录

     雷州府部汇考二

      雷州府城池考

      雷州府关梁考

      雷州府公署考

      雷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

    雷州府部汇考二

    雷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海康县附郭。

    雷州府城池 ,筑自南汉乾亨间,甓城甚隘。宋至道丙申,郡守杨维新始筑子城,周围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七尺,下阔一丈三尺,上阔九尺。绍兴乙丑,郡守王趯复筑外城,作女墙,辟四门,工未就去。绍兴八年,海寇陈旺犯城,人莫能御。十五年,趯始创外城,由那庐至西湖暨赤岭冈,筑南北西三城,又包东岭,堑英禄山“为东城,周围五里二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下阔三丈,壕广五丈五尺,深一丈四尺,城外环筑女墙,辟四门。” 绍兴壬申,黄勋继之,改用砖甓,亦未就去。二十二年,勋代守,视城土筑不坚,乃甃以砖甓。明年,南北城毕,合四百二十二丈,东西未成,勋又代去。绍兴甲戌,朝奉郎赵伯柽迺毕前功。越明年,伯柽继至,视城东西壁工倍于南北。乃命匠益陶砖甓甃,自西壁凡三百四十丈,东壁半之,又于东北壁堑山削城,凡一百八十丈,逾年功成,胡铨有《记》。嘉定壬申,郡守王给葺二城。嘉定四年,飓风大作,水潦弥月,内外二城圮坏者半,故兴工重葺。淳祐庚戌,郡守储擢复修二城,创四楼,工未就而去。统领方子玉暨刘叔杰等终之。元至元戊寅,罢岭南城池修筑。天历至顺中,海北道廉访司佥事吕珫复修筑。天历二年,广西猺贼侵掠,珫乃筑城浚隍,高深如故。又于东西北三门外置木桥,夜则撤之,以备不虞。元统癸酉,廉访司佥事张添睡、经历郭思诚重修。元统元年,广西猺贼复陷遂溪路。总管同知罗奉致、裨将李百户遇害。添睡、思诚乃谋设立栅门,筑羊马墙,四门渠窦各置以铁窗棂,备御严整,故寇至不为害。明洪武甲寅,指挥张秉彝、朱永、周渊、通判李希祖大筑雷城。洪武七年,秉彝等谋展其旧基,加之高大。是年孟冬兴工,由东南沿西、北垒石砌砖,至八年季夏就绪。周围五里三百步,高二丈;腰墙雉堞高五尺,通高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上阔二丈七尺。又于四门上各建重楼,东曰“镇泮” ,西曰“中和” ,南曰“广运” ,北曰“朝天。” 四角对起角楼。城上列窝铺四十四间。城内环浚壕堑储水。周围六里一十步,阔六丈五尺,深一丈二尺。东、西、北三门,各置石桥。南门旧无壕,故无桥。四“方水门,俱置铁窗棂,防守愈峻。” 正统庚申,指挥魏让砌城上驰道。正统五年,让掌卫事,乃陶砖绕砌城上为路。成化间,知府黄瑜、邓璩相继修葺。弘治甲子,海北道佥事方良永改建四门重楼。正德丁丑,知府王秉良葺,以城板朽坏,西、南二门俱用砖石拱甃。嘉靖己丑,指挥张杰复葺东、北二门,俱以砖甃。嘉靖壬辰,知府黄行可开浚壕堑,壕外环筑土墙,以防湮塞。己亥,通判朱象贤掌府事,于城外环筑女墙,上盖以瓦。甲寅,西门楼坏,知府罗一𬸚复建。癸亥,同知萧文清重筑城外楼橹。时山海贼每突至城下,文清始于四城门百步外各建楼捍守,扁东曰“安东” ,西曰“靖西” ,北曰“巩北” ,南曰“镇南。” 甲子夏淫雨,城南门以西及北城俱崩陷,知府陆瓒重修,副使莫天赋有记。乙丑,生员莫经纬等呈筑南门外城署印,高州府推官杨逢元始其事,知府王子卿毕工,布政卢梦阳有“记。” 万历己巳,新城圮,分守道张士纯委知县蒋蕴善修筑。丙午,新城复坏,生员陈瑾等呈修,同知张应中、知县鲍际明申葺。

    皇清顺治丁亥,初开雷郡。冬,没于“黄海。”“如顺治八年。”

    再定。辛卯、壬辰飓风,城池崩坏,城中军民房屋,尽圮无馀。乙未,知府陆彪详文大修雷城。十二年十一月,知府陆彪详道修理城垣,分守道萧炎具详:“雷郡城垣颓坏已久,兼连年飓风淫雨,倒坏更甚。思城池为合郡保障,非高深不足备御。除城上窝铺每闸发银五钱,共盖四十间,其城工复于去冬乘农隙之时,府厅县逐一查验估计,其城垛造不如法,每遇风雨,多至损坏,议一仿《省城》” 式样,从新改造,工费浩繁。同知府陆

    彪、同知周熛各捐俸办料,买米散给工匠,酌委文武各官分行督理。通将圮坏单薄之城,逐一修筑,高厚城壕疏浚,而周围垛口俱另式改造,焕然一新。刺史陆彪有《记》。康熙九年,郡城东垣崩数十馀丈,又飓风频发,城垛窝铺十坏八九。知府吴盛藻倡议修筑,与同官厅县绅士各量捐资俸,于十年工成。

    外县

    遂溪县城池 ,旧在二十二都旧县村,宋绍兴二十年迁今治,俱未有城。明洪武甲寅,知县元太初始筑土墙。正统乙未,知县苏观改筑石城。观以土墙易崩,乃命工伐石,筑石城,周围四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了墩四十,窝铺十六。开三门,曰东门、南门、北门。城楼三座,浚以壕堑。嘉靖辛卯,知县张惠修。成化初,猺贼煽乱,民病防守,乃塞东门,止存南北二门。张惠兴工筑浚城池,乃开东门,设墟于外,招商建铺,为卫御之计。嘉靖庚子,知县班佩复修,飓风大作,石墙倾圮,佩命修饬,坚完如故。隆庆壬申,推官郑国宾增修。国宾署县,视城垣卑矮,乃伐石陶砖,周围甃高三尺,阔五尺。万历壬辰,知县陈庭诗创三门月城门楼县旧无重门之固,庭诗用砖石创建东、南北三门月城,周围共六十丈有奇。又于门上各建重楼,东曰“崇阳” ,南曰“仁济” ,北曰“朝天。” 万历丁未,知县罗继宗修。继宗精于堪舆,以北门风水不利,始塞北门,开西门,城内文教渐兴。至崇祯间,同时进庠者有二三十人。崇祯己卯,知县慎思永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癸卯,署县同知王弘志修筑砖石灰

    “料人夫,按社计口派办。时兵荒钱粮无所出也。徐闻县城池 ,汉元鼎置县海滨讨纲村。元至正丁未迁宾朴,未有城。明正统三年,知县李就始筑土城。天顺六年,迁入海安所。时西寇剽掠,平其城而墟之,故迁。弘治十三年,知县平钢申复宾朴,创石城。民苦军桀骜,思故土,故钢复城之,周围六百馀丈。正德庚午,知县” 王泽增筑浚壕,增城高一丈四尺,广八尺有奇,用《堪舆》议,填塞北门扁。其城门东曰“安海” ,西曰“迎恩” ,南曰“太平。” 嘉靖四十五年,添设月城三门,俱添建月城,周围各十三丈。万历三年,知县张思益增筑周城,增高三尺,复建敌台十二,高四丈,阔如之,覆以瓦。旧南门在县治西,至是改县前,扁曰“民安物阜” ,万历五年,知县田舜耕加修。耕见土性易塌,实以粗石,重加筑建。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张大猷重修。于月城各镌石头:东曰“朝阳” ,南曰“若时” ,西曰“有成” ,崇祯十二年,知县吴国斗详将

    文庙前建子城,开“文明门。” 是科丙子获隽二人《乙》

    酉科获隽者三人,嗣因《乱门塞》。

    雷州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海康县附郭。

    龙凤桥 在府治中道前。先是海北名邦坊,前对一屏墙,壁立长沟,上了无馀地。明万历壬子夏,推官欧阳保改建龙亭库于前,因移向前一丈五尺。前面气势宽广,伐石建一拱桥,接地气以往来,周围卫以石栏,以其为龙亭出入之地。且左右有龙亭、凤仗二坊互峙,故名曰“龙凤桥。” 阜民桥 在城中正坊卫治前。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刱桥北。旧为州治,故曰“阜民。” 元延祐七年,廉访使上达世礼建圆通宝阁于上,岁久湮塞。明正德间,郡守王秉良重修。

    石渠东西二桥 一在城内桂华坊,一在明善坊。戴之邵架石桥于渠之东西,路通大小西街。《官贤》东西二桥 在郡城内官贤坊。戴之邵建。冠英桥 在郡城内桂华坊。戴之邵建。

    西门桥 :在郡城内桂华坊。戴之邵建。

    城壕桥 “东、西、北三城门内。元至顺间,廉访司佥事吕琉因贼侵境,用板架桥,有急则撤之,以备不虞。明洪武七年,指挥张秉彝、朱永、周渊,通判李希祖,修筑城池,易板以砖。”

    寺门桥 在城外西湖坊,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建。

    水月桥 在天宁寺内。明正德乙亥,郡守王秉良建,扁曰“水月。”

    惠济东桥 在西湖东闸。宋绍兴间,郡守何庾开渠建闸,砌石桥,因其有惠济之利,故名《元廉》。

    访司经历郭思诚重修。桥上盖亭两间,明永乐九年,知府王敬重修,亭废桥存。万历己酉,推官叶际英重修。

    惠济西桥 在西湖西闸上。宋郡守何庾开渠建闸,砌石桥。元元统间,经历郭思诚重修,建亭于上,扁曰“众乐” ,曰“狎鸥” ,曰“泳波。” 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府吕智重修。万历己酉,推官叶际英重修,陈光大有记。

    第一桥 在城外宁国坊南亭溪上。旧为潮汐往来,行者病涉。太监张永伐石跨溪为桥,因绝其流,舟惟泊于桥下,民苦于搬负。明嘉靖十二年,郡守黄可行从民便甃石拱之,高阔视昔有加。上树栏墙,疏浚溪流,直抵惠济东桥之下,以通舟楫。民德之。

    通利桥 亦名“第二桥” ,在郡城外西湖二里白沙陂边。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开渠灌田,砌石桥以利灌溉,故名。

    麻含桥 在城西十五里,路通海康所。旧桥倾圮,行者病涉。永嘉商人陈世高捐财砌石桥,往来称便。

    浮碧大桥 在城西南五里麻扶村。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伐石砌桥,路通白院,以溪旁有竹木之影,荡漾碧绿,故名。

    浮碧小桥 在大桥之东。明洪武九年,指挥周渊伐石砌桥,路通白院。

    云津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调排村。宋嘉泰二年,建石桥,以木为梁。明洪武十七年,安陆侯吴杰经此,设立各所,伐石重修。”

    安济桥 在西四十里小安榄村。元主簿唐杰伐石砌桥。

    五里桥 在南五里天妃庙下。宋乾道间,郡守戴之邵筑堤建闸,伐石架堤上,路通琼、南。文昌桥 在城外天妃庙前。明万历十四年,两学诸生因郡治水欠环绕,文运不振,白守道王民顺捐俸凿渠二百馀丈,塞麻沉直河,导万金溪水,横绕郡城西,会湖潮而出海。太守伍士望筑土龙助之。同知万煜俱捐俸修饬。嗣是文武登科者众,士民指其桥为“云梯云。” 王民顺有诗。韩公桥 在府城南关外龙应宫前,通琼之路。明天启间郡守韩逢禧立。

    黄公桥 在府城北十五里,小路系海康令,黄色中立。

    芝林西桥 即西山桥南三十里芝林村西。明正德间,义民张鹏捐资伐石建桥,东通锦囊,北通郡城。

    芝林东桥 即曹家桥东南三十五里芝林村东。亦张鹏所刱,路通锦囊所。

    将军桥 在南六十里。宋僧妙常砌石桥三间,南通徐琼,北通郡城,因地有二石将军于桥侧,故名。

    那汀桥 在南一百五十里英夔村。宋嘉熙间,邑人王法恭募化伐石建桥,南通徐闻,西通海康所。

    南界桥 在南六十里将军驿前。宋淳祐六年,郡人林贤等架石桥,路通英利、徐闻。

    那螺桥 在西南三十里仙安村。宋咸熙间,邑人阳扶建石桥,路通海康所。

    步陆桥 在西南九十里潭泥村。元延祐间,邑人陈昆募化建石桥。东通将军驿,西通海康所。山门桥 在西二十里山门村。明洪武间乡民伐石砌建。嘉靖二十年,知县杨澄重修。

    那里桥 在南七十里那里村。明弘治间,郡人张钲建石桥,路通英利。

    淳化桥 在南七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间,有司伐石叠砌,北通郡城,南达琼南。

    安民桥 在南八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间,有司伐石砌筑。北通郡城,南达琼海。

    仙居桥 北至十里平冈中火铺,官路合流之冲。旧架栈道,易坏。明万历三十年,指挥梁拱募缘鸠工,砌石桥左右石栏,行者便之。

    南浦津埠 在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乃通郡城。

    大埠 在东南一十里。自海至此,泊舟入郡城。麻沉埠 ,东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黑石埠 :在东南九十里。锦囊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龙门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蚕村等海泊舟,北通遂溪。

    英散埠 在南一百里。自蚕村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海宅埠 在南一百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

    南通徐闻

    湾蓬埠 在南一百七十里。自吴蓬村海船至此湾泊,北通遂溪。

    英岭埠 在南二百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英隼埠 :在南一百九十里。自新场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禄州那打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英兜埠 在南一百五十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翁家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老沙埠 在南二百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新场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蚕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英罗埠 在南一百三十里。自新场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闻。

    武郎埠 在西一百里。自石海康至此泊舟,北通乐民所。

    西山埠 在南三十里。自南浦津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郡城,东通锦囊所。

    按明季各埠俱有船只,俱有埠头。今海禁森严,各埠船只俱毁,合府并乡村载《糓稻》船共止三十馀只矣。

    南渡 即“擎雷水。” 在郡南十里,琼崖必从之路。官岁造舟四编,渡夫八名。近年岸辄崩圮。明万历三十七年,守道林梓捐金,委官伐石补砌。《麻演》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渡夫二名。

    嘉禾渡 :在东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渡夫二名。哨官沈应蛟捐资砌筑。

    白院渡 在西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下坡渡 在东南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西洋渡 在西南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西厅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序班莫若敏捐资修砌。

    安榄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唐官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云津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安苗渡 在西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根竹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麻蔡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仙云渡 在西三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迈风渡 在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大傍渡 在西六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双溪渡 在西四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潮阳渡 :在西南八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湾蓬渡 在西南一百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建康渡 在南一百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建宁渡 在南一百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楼亭渡 在西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山家渡 在东南一百五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

    老沙渡 在南二百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按各渡,当时俱官造舟,拨夫撑渡,今俱附近居民撑渡,免其本身杂差役。

    遂溪县

    午安桥 在遂溪南门。向因变乱,杜塞行路,由东门入城。康熙癸卯,郡丞王弘志署县,欲开南门。人曰:“开南门虑有火灾。” 《志》曰:“以癸年开之,可以安矣。” 因额其门曰“午安。” 又于田中筑起大路,跨桥渡水,题曰午安桥。

    山脚店桥 在东门外。前此地无水,后泉水溢出成河,遂造桥以济往来。

    傍塘桥 在县南一里二十四都。宋嘉定二年,郡守徐应龙伐石砌于傍塘溪上,路通郡城,因在傍塘庙前,故名。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班佩兴工伐石,砌大通衢,直抵南门。万历五年,本府推官陈王政以路直射筑塞土龙,环绕过城,由东门入。

    云梯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上步村。宋时民孙绍赴省闱经行,誓曰:“必中榜回,方过此桥。” 因名云梯。

    状元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下步村。宋时士人戴弼先伐石砌桥路,东通郡城。宝祐四年,邑人纪应炎及进士第还经此,邑人荣之,因名。

    那郁桥 在县东南一百里二十二都那郁村。明洪武八年,郡人孙釜募缘伐石,路通郡城,因其地林木丛郁,故名。

    庄家桥 在县南八十里二十一都。宋咸熙元年,僧人刘宗成募缘伐石砌桥,路通郡城。昔有庄姓名嗣孙者,中咸淳间进士,居其地,故曰“庄家。” 咸淳六年,县尉陆永仁重修。

    仙车桥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仙车铺前。明洪武七年,典史林子华伐石创建。路南通郡城,北达本县。

    城月桥 在县南九十里城月驿路上。元至元间,万户谭宁砌石路,南通郡城,北达本县。那弄桥 在县南七十里二十三都那弄铺前。明洪武四年,知县王渊创路,南通郡城。

    乌泥桥 在县北二十里二十五都大安铺前。明洪武四年,知县王渊创路,南通郡城,北达石城。

    百丈桥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第三都特侣塘中。宋绍兴初,道人冯氏募缘鸠工建立,寻废。绍兴二年,郡守俞令赵伯柽捐金命乡人陈师正重修。嘉定十六年,太守陈斌复命僧妙应募缘重修。李仲光《记》。明正德丙子,郡守王秉良兴工重砌,叠石墩十五,通水道十四,梁以石板架之,长阔如故。路南通郡城,北通遂溪县,因其基长,故曰“百丈。”

    西溪桥 在城外半里,修辄圮。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班佩命工重修。

    菩提桥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通明村后。明万历三十九年,白鸽寨把总续蒙勋捐俸伐石创建,复砌筑通衢。北路通各村,南达通明。以桥在菩提港,故名。

    平乐埠 在县东五十里二十二都平乐村。自吴川等海至此,泊舟路西通本县。

    北里埠 在县西南二百里第八都。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东通涠洲,北通县城。

    调鸡门埠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二十都。自吴川硐洲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文体埠 在县西一百里二十五都,自廉洲海至此,泊舟路北通县城。

    旧县埠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旧县村。自调鸡海至此泊舟路,北通县城。

    了村埠 在县南一百里二十二都了村。自调鸡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本县。

    通明埠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一都调蛮村。自吴川等海至此泊舟路东通堪川巡检司,南达郡城。

    调神埠 在县西南一百里。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通涠洲巡检司,北通本县。

    麻廉博潭埠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六都。自石城陵禄海至此,泊舟路东通海康县。穷涌埠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自石城乌免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新安驿,南通郡城。

    博郎埠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七都。自廉州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调楼埠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都。自廉州海行舟至此登岸,路东北通本县。

    博灶埠 在县东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吴川海行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县。

    宝满埠 在县东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吴川海行舟,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县。

    通明渡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一都。造舟以渡,岁编夫二名。其渡头淤泞,人多病涉。明万历三十九年,把总续蒙勋伐石砌大路,直抵调蛮村,共长四百一十五丈,往来便之。

    庄家渡 在县南八十里二十二都。官舟。岁编夫二名。今废。

    麻参渡 在县南七十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二名。今废。

    曾家渡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一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麻丹渡 在县南一百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一名。今废。

    库竹渡 在县南九十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乐民渡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官舟。岁编夫一名。

    禄遐渡 在县东二百里二十都。官舟岁编夫三名。今废。

    平乐渡 在县东南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编夫” ,今废。

    新安渡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原有官舟编夫,今乡民赚利。每年编银五十两,贮库充饷。自造舟二只,水手十四名装运,计人货收银,今已禁绝。

    徐闻县

    龙涛桥 在县东南城脚,通水关。

    通惠桥 在县西南城脚通水关。明嘉靖间,知县方逢尧因两水汎滥,乃环城凿渠,疏通水势,自西而东,名“玉带水架桥” ,二形家善之。近填阏宜浚。

    大水上桥 在县东十里。元大德主簿吴均顺造。长十五丈,阔二丈,路通锦囊。

    大水下桥 去县二十里。元大德造。明正德乙亥,生员董朝纲捐资重造。今坏。

    调禄桥 去县六十里。明永乐十一年,知县石彦诚造,路通宁海司。

    新安桥 去县九十里,石彦诚造,路通锦囊。那调桥 去县一百里,明洪武间知县武亮造。孤洲桥 在锦囊所西门外,近坏未修。

    《那榜》桥 石砌,路通郡城。

    迈章桥 在县东北十里,邑用瓦窑出此。“那横桥 ” 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建。

    官田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明成化间,主簿彭用乾造。

    英利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明洪武五年,县丞杨天祐建。

    遇贤桥 去县六十里过贤铺那温水上。南包桥 去县七十里南田水上。二桥俱明洪武二年知县武亮建。

    谢家桥 去县一百二十里。明嘉靖间,乡人谢德等砌于谢家溪。万历丙申,生员谢鸿恩捐资重造。

    葫芦桥 在县北十里

    廉滨桥 去县四十里。明洪武中,杨天祐造。白沙埠 去县三十里。

    清湾埠 在县东南三十里。

    那黄埠 在县南二十里,渡海至琼之澄迈也。旧县埠 在讨纲村。

    《麻鞋埠 渡海达澄迈》。

    招摇埠 在城东五十里。

    赤坎埠 :距城六十里。

    七莲旧埠 距城七十里。

    东松埠 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麻丰埠 在县东南三十里。

    东西场埠 去城五十里。

    透海埠 在县西七十里。

    海安港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渡夫一名,工食银四两八钱。修船银一两五钱。

    冠头渡 在县东三十里。渡海至琼之文昌、白沙。相传伏波平粤,军既济,乃焚其舟,以示必胜。《袁潭记》云:“饮马于儋耳,焚舟于琼山。” 是也。老沙港渡 去县八十里。渡夫一名,每岁工食银四两八钱。修船银一两五钱。

    雷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海康县附郭。

    雷州府治 旧在今卫治地“南。汉乾宁时,为古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八年,改州为路,始迁今治地。二十八年,又以路为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 ,今治即司址。明洪武戊申,罢廉访司,立雷州府。府治东、南俱至街,西府学,北至路,接海康县。己酉年,同知余麒孙创立诸廨宇。时府初立,麒孙创正堂五间,左为阁库,右永“宁库。堂东翼以照磨所,西翼以经历司,后为燕堂,为郡守宅,左为同知宅,右为推官宅。正堂前东为捕盗通判宅,西为管粮通判宅,东西夹以六房吏舍。正中为路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门。门外左经历宅,右照磨宅,右上为土地祠,前大门。门外街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 乙丑,同知邓章等修葺。永乐戊申重建,成化丙申又建。壬寅知府魏瀚建岁寒亭于府治后。“岁寒亭” 原系元廉访使乌古孙泽创,后圮是年重建。甲辰建府大门为

    层楼。府门原室三间,卑狭敝坏,今筑为重楼。又建三坊于府门外,“左善政,右善教” ,前为宣化。弘治戊午,拓治基,改建正堂,其后堂、仪门以次改建。正德丙子,王秉良改建经历司、照磨所、仪仗库、军器库、吏宅诸廨。旧制,左照磨,右经历,东西失序,且时已颓坏。王秉良乃改经历司堂东,照磨所堂西次建仪仗库、军器库于经历司东,次建吏廨二十八间。嘉靖乙未,同知赵伸迁廨舍于府堂之西原同知廨舍在正堂东,伸以为匪利,乃西割学傍地建置,岁久圮坏。万历七年,同知严淮重建。丙申,通判杨伯谦改筑通判廨宇,重建屋二座。万历癸巳,通判刘华祚改通判仪门。为门者三,中门扁曰“裕国安民。” 万历三十年壬寅,修整府治,衙宇复旧。是岁九月,飓风大作,府中官衙吏宅俱坏,故修之。万历三十九年辛亥,推官欧阳保改建理刑厅衙宇。旧刑厅衙宇,厅事浅隘,保拓而建之。正堂三间,川堂一间,门二座,屏坊一座,客厅一间,书房二间,保自有《记》。是年,推官欧阳保又移照磨所于仪门迎宾之东。

    皇清康熙五年丙午,知府陈允忠重建“府治正堂”及

    燕堂、仪门、大门楼、阁库、左右两廊时雷,“自丁亥岁兵燹之后,堂宇圮坏,砖瓦飘落,二十馀年,始得修葺。” 按府治旧制,正堂五间,左为阁库,右为永宁库,后为燕堂,为郡守宅。仪门右为经历司,仪门外为大门楼,俱修葺如式。堂左为同知署、通判署,仪门左为推官署,今俱圮废,止存旧址。顺治丁亥年,权于海北名邦坊之西,以民房胡继中宅改同知署,以西门内冯指挥宅改为推官署。

    海防同知署 ,原胡继中民房,顺治丁亥改建,房止三进。康熙八年,建头门、仪门、大堂五间、两廊四间;川堂房五间、两廊四间;堂东又三间。头门扁,其额曰“海防公署。”

    推官公署 ,原冯指挥宅,顺治丁亥改。康熙五年,推官奉裁,因县署倾圮,权改为海康县署。府治大堂东有隙地,康熙十一年春,郡守吴盛藻建东厅三间、后堂一间,额曰“清晏堂。”

    理刑外馆 在府治南,推官郑国宾建。明万历四十年,推官欧阳保改为“龙亭库。”

    察院 在城西南隅,即珠池公馆。明嘉靖初,革守池内监,乃改馆为察院。知府叶尚文增建厅舍厨库等房。久圮。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府陆彪捐银六十两买“故冯御。”

    史旧宅三座,于府学之西为之。

    分守道 在万古英灵坊之南,分巡道之东。康熙十年,修葺如故。

    分巡道 旧址在“分守道” 之西,今圮。

    海南道 :在北门内,系雷阳驿旧址,今圮。《司狱司 》:在府直街,今裁。

    广积仓 元初在郡治东安仁坊,明洪武五年迁于贵德坊,岁久坏,署府事戴嘉猷重修。久裁,仓废。

    武郎场盐课司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武郎村。元至元三十一年创设,属广海盐课提举司。明洪武间,以本场为盐课司,隶海北盐课提举司。今裁。

    东海场盐课司 在遂溪县东南九十里马旗村。元至元间设,属广海都提举。明洪武二十五年,改隶海北盐课提举司。今废。

    阴阳学 :在府治西明善坊。明洪武十八年开,今废。

    医学 在府治东北安仁坊。元大德二年创。明洪武十八年重建。今废。

    僧纲司 在府治西城外天宁寺中。明洪武十五年创,今废。

    道纪司 在府治东元妙观中。明洪武十五年创,今废。

    海康县治 在府治后。隋始置。梁乾宁间设今卫治,续迁今府治。元泰定元年,迁郡城西南隅。明洪武己酉,知县陈本迁今治。官全设,建厅署二座,东西耳房、库幕厅、吏宅、监房、门屋俱备。洪武丙寅县丞王文通,“正统间县丞王铨、天顺间知县王麒,相继修葺。” 成化癸卯县丞张政鼎建。弘治戊申,知县林彦修重建。嘉靖丁酉,知县唐侃建大门、仪门、土地祠。嘉靖壬寅,知县杨澄因风雨大作,本县官厅各衙俱坏,兴工修葺。万历三年,知县郭钺重建。七年,知县沈汝梁复建后堂并衙宇。后屡遭火毁无存。

    皇清顺治间,尚存县丞分署数楹。因县丞裁,缺知县。

    蹴居焉。康熙五年,因推官奉裁知县移居西门

    内署,今县丞署亦竟成蔓草丛矣。

    捕官公署 系新建,在雨花南大街。因旧署圮毁,康熙十年捐置民房改造。

    预备仓 在县治西,今废。

    广积仓 今仓废,官裁。

    四门义仓 ,明万历二十四年设。因是年饥疫,“御史刘会按郡檄府县立义仓,东西南北关内各置其一,预备仓糓储赈。每仓储谷六百石,著关内乡老收支。德意良厚,奉行不善,出陈易新,吏胥为奸,失建仓之初意矣。” 今废。

    雷阳驿 在城隍庙西,裁废。

    清道巡检司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署已久废,今僦。居郡城西民房。

    黑石巡检司 ,在县东南九十里,久裁,署废。养济院 旧在西城外旷坡上,后因《痳疯》污人,改“孤老院” 于白沙坡,徙《痳疯》院于蔡黎村,俱废外县。

    遂溪县治 。唐贞观间在二十二都旧县村。宋绍兴二十五年迁登云坊。乾道四年,始迁惠民坊,即今治。元因之。明洪武已酉,知县王渊开创,厅堂、幕厅、架阁库、官吏宅舍、仪门、鼓楼、监房俱备。辛亥,知县孙辅重修,增设际留仓于仪门东。正统四年,县丞杨英重建。正德癸酉,知县雷世鸣建县门楼。嘉靖己丑,知县张惠建堂廨,修际留仓。己亥,知县班佩重建仓廨。辛丑,重修两廊吏宅。壬寅,复建鼓楼。万历元年,知县陈学益修葺。九年,知县谭一召建凉厅于春台后。二十一年,知县陈庭诗修仪门,创迎宾馆于门右。二十五年,知县袁时选修库宇、两廊吏宅。己丑年九月,大兵下遂溪,城内衙宇拆毁殆尽。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马光远修堂厅数间,仅蔽风。

    雨馀废未举

    推官公署 在县治东。今徙建于学前街民房。察院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年,知县王渊建。万历三十六年,罗继宗重建。今圮。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黄家印捐银四十两买《遂民》。

    彭继汉宅两座,于南门内直街之西。

    布政司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年,王渊建。成化十三年,杨彻重修。万历二十二年,知县陈庭诗修,今圮。

    察院司 在县西登俊坊。明洪武初,王渊建。成化十二年,杨彻修。嘉靖二十年,班佩重修,今圮。行台 在县西北。明嘉靖癸丑,张天叙建,为“崇文书院。” 万历间,奉禁改行台。知县袁时选修。戊申知县罗继宗重建,今圮。

    太监厂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乐民所北。明万历二十七年,因“采珠” 故建,久圮。

    府馆 即“东岳行祠” 旧址,今圮。

    阴阳学 在县南惠民坊,今圮废。

    医学 在县南“惠民坊” ,今圮。

    际留仓 在县治南,今废。

    预备仓 在县西北,今废。

    义仓 凡二处:一在二十一都城月村,一在二十二都土札村。明嘉靖间,知县张惠积谷备赈,今废。

    湛川巡检司 在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二都,旧县村。康熙三年,立“边界。” 五年裁。九年展界,仍复设。今僦居县城民房。

    乐民仓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乐民所城内。久裁。

    涠洲巡检司 在县西八都海岛中。久裁,其治亦废。

    桐油驿 在县西北二十五都桐油村,久废。城月驿 ,在县南九十里城月村。今废。

    水利厅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三都大村头。万历间,修堤岸,创建久废。

    河泊所 久裁革

    税课司 久裁革

    公馆 在城《月城》内。

    徐闻县治 。元至元二十八年迁今地,廨宇无纪。洪武初,知县武亮鼎建。天顺六年毁于寇。弘治辛丑,知县平钢复建,规模草创。正德四年,知县汪泽重建,衙宇稍备。嘉靖丁未,知县方逢尧扩而新之。中为正堂,堂东为库,西而幕厅,后为川堂、燕堂,堂左为丞厅,右为簿厅,两廊为六房。折而西,南为典史衙,簿厅南为架阁库,今废。万历八年裁革,无丞、簿,因居丞厅,典史居簿厅。典史衙为攒造局,今废。为戒石亭,为仪门,左神祠。祠前为宾馆,知县蔡宗周改建,右为禁狱,前谯楼。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王玉鼎重修

    分司 在县治东

    公馆 在司东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西“登云坊” ,今废。道会司 在县南,今废。

    义仓 凡二处,俱在分司东,今废。

    预备仓 在贵生书院东,今废。

    海安仓 久裁

    锦囊仓 久裁

    宁海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里十七都。

    东场巡检司 在县西七十里十三都。

    英利驿 在县北,久裁。

    踏磊驿 在县东南二十里。久裁。

    雷州府学校考        府志

    本府

    雷州府儒学 :宋庆历四年,始建于城外西湖之东。自南汉据有岭南,至是诏天下府州县俱立学,雷学始此。靖康元年,郡守李域迁于天宁寺西。绍兴十年,郡守胡宗道复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郡守戴之邵迁于府治西。张栻有《记》。淳熙四年,郡守李茆建明伦堂东西四斋扁:曰“尊闻” ,曰“诚身” ,曰“博学” ,曰“志道” ,设长、谕分教。嘉泰四年,郡守李晈修大成殿塑像。郡守徐应龙、郑温继之,建云章阁,藏前代御书经史。嘉定四年,郡守郑公明、教授郑炀修学舍,兼建小学科,设生员,教俊秀。寻废。宝庆二年,郡守陈大纪、郡丞曾宏父修殿堂书阁。淳祐庚戌,郡守储擢、教授郭梦龙复建小学。元至元三十一年,学隶廉访司。延祐六年,廉访使卜达世礼、李元仲建殿,庑塑像,新明伦堂,移尊经阁于堂后,即“云章阁。” 宋守郑温建于庙门外,是年移之。至正七年,廉访使梁充中、经历樊益峻复拓而广之。明改路为府学,属府。洪武三年,同知余麒孙仍旧修葺。三十三年,通判李彦诚、训导黄希寅大加营缮,庙堂、两庑、仪门、泮池。池南起棂星门,重建明伦堂、四斋扁曰“博学” ,曰“笃志” ,曰“切问” ,曰“近思” ,建射圃亭于白沙坡。正统间,提学佥宪彭琉重修殿庑、斋廊,殿西建号舍凡四十间。成化二年建戟门及棂星门,皆柱以石。二十年重建云章阁,改扁曰“聚奎堂” ,重修殿庑。九年修明伦堂及四斋,增造祭器。正德十年,知府王秉良增左右坊,创“腾蛟” 、“起凤” 二坊。于学前左右建号舍二,列其四间,上建膳堂二间,戟门右建乡贤祠及庖厨库、射圃亭。嘉靖二年,知府黄行可重建明伦堂、启圣祠、敬一箴亭,迁射圃亭于察院南地。十六年,建两庑、戟门、四斋,辟学前路。学前旧为民居所蔽,至是将三官堂、惠民、药局二地,益以膳银十七两零,易民地以辟前路,阔三丈,南至通街,规制改观。崇祯九年,郡守朱敬衡重建明伦堂,修

    文庙东西两庑。前竖牌坊一座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陈允忠重修学宫大殿、明伦堂。

    两庑廊舍

    东关内社学 在忠义祠后。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东关外社学 在北府庙南。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南关内社学 在乐安坊。知县郭钺改建,即今“预备仓” 地,今废。

    南关外社学 在南关外登云坊,今坏,址存。西关外社学 在西门秦公祠南。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北关内社学 :在海北道左,知县郭钺建,今改“义仓。”

    北关外社学 在那卢坊。明嘉靖辛丑,知县杨澄建,今废。

    卫社学 在卫治内东侧。旧设以教武弁子弟,今废。

    乡社学 凡二十四,不具录。大社设二学或三学,无定馆。教读之师,各于所在《发蒙》。此外有文昌社学,在调会坊文昌祠旧地。明嘉靖壬辰,社人李孟等建。今废址存。

    平湖书院 ,取苏公“西湖平状元生” 之语,今倾圮。

    怀坡书院 东接“秦公祠。” 明正德戊寅,知府王秉良建,今倾圮。

    崇文书院 明嘉靖二十三年,郡守罗一𬸚建。

    于县治西。至万历元年,唐汝迪修葺。六年,奉勘合废为雷阳公馆。七年,知县沈汝梁因县衙圮,改为县后堂。堂后构小亭,名“后乐亭。” 后又修为正衙。

    文昌书院 明万历三十年分,守道袁茂英建于西门内直街习仪公署西房,屋十四间,门楼一座。

    雷阳书院 在府城外天宁寺怀苏堂之北。明崇祯九年,郡士民欲为太守朱敬衡立祠;公曰:“雷阳书院废,士子无课业所,请以为之。” 于是捐俸以佐士民之乐助者。中为堂三栋。堂之后为重楼,左右庑各为书舍;翼以小楼,为观眺之所。西望西湖,东揖郡城。前一座为门廊,外东向为大门,榜曰“雷阳书院。” 路折向南,题曰“第一山。” 奉寇苏三贤于正室,以督学朱恒岳配之。设梓潼帝君像于楼上。后焚于兵火,基址存焉。

    学田 东南关外洋晚田并竹篱坑早田,共税六十亩,种子十二石。明万历十年,海康县知县沈汝梁捐银七十两置买,每年纳租钱七千三百六十文。内除纳粮钱一千三百一十文,尚存剩钱六千零五十文,以资济贫生用。

    大干沟、石头堠等处田,共税六十二亩五分,种子一十二石。明万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锾七十两,置买岁租钱六千,除纳《条鞭》钱一千八百一十九文,尚存剩钱四千一百八十一文,为诸生逐月会课用。

    扶黎、北挟等处田,共税一顷一十亩零七分,种子二十一石六斗。万历三十五年,本府同知张应中详允故绝指挥王堪所遗田,岁租谷八十一石六斗,内除纳条鞭并船脚车费,共谷三十九石七斗四升,尚存剩谷四十一石八斗六升,分为三分,内将一分该谷一十三石九斗五升三合,给作王堪祭仪,尚二分该谷二十七石九十零七合,折银二两七钱九分零七毫,为诸生逐月会课用。

    东井田税四十六亩,种子十石。安榄、西厅二处田,共税六十二亩三分三釐六毫二丝五忽,种子一十四石六斗。万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银一百两,送府县二学置田。府学银五十两,买东井田,岁租谷五十石,除谷纳《条鞭》,馀三十五石折银三两五钱正。天然续复舍安榄、西厅二处田,值价一百两,岁租谷六十五石九升。除谷纳条鞭,馀四十六石三斗,折银四两六钱三分。二项共存银八两一钱三分,解府贮库,给两学科举盘费之用。府学将天然前后所捐买学田申详,因请立碑。分守道董暨署提学道事刘俱批:“天然好义可嘉,准如议,贮租计给。” 乃行。府旌之。府学遵道竖碑,制册备载,四至租税永照。“学铺 南关外曲街铺舍三间,训导韩价买二间,岁租银一两六钱,备本府朝觐彩轴用。训导秦家栋新买一间,岁租银八钱,备诸课榜用。推官欧阳保又以塔路剩地阔二尺助之。今圮本学大门左边。铺舍四间,万历三十三年训导韩价创建,岁收租银一两六钱,以备开学课榜诸用。” 又建土地祠于明伦堂右,今圮。

    本学南、西二隅,铺舍五间。万历四十二年,教授韦可观、训导秦家栋创建。岁收租银一两五钱,以备本学新官公宴,并添助诸生课榜之费。今圮。

    海康县儒学 。宋以前未建学宫,生徒就遂溪之文明书院为学,儒籍则附诸府。元至顺三年,教谕凌光谦始迁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访使吕珫、佥事观音奴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大加营建,修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戟门。设明伦堂于殿西,设两斋,曰“进德” ,曰“修业” ,庖厨廪厍咸备。三十年,同知张伯玉、训导黄自守、赵孔进,永乐元年教谕林仲馀相继重修。建射圃于南城外文昌坊东,扁曰“观德亭。” 正统九年,知县胡文亮拓其地,重建之。成化十四年,宪副陶鲁迁于郡学西。其年毁于猺学,并入府学。弘治九年复归于旧地。十七年迁学于郡治东。今学即海北道旧址。正德八年,御史周谟修明伦堂、两斋号舍暨学宫廨宇凡六十馀间。十年,郡守王秉良建二坊于门外,东扁“毓秀” ,西扁“抡才。” 十六年,迁于珠池公馆。嘉靖三年,复于旧地拓而建之,建大殿、两庑、仪门、棂星门、敬一亭。饬明伦堂、师宅号舍俱备。复凿泮池,辟学前路,建三坊:中曰“大成” ,东曰“育才” ,西曰“华国” ,于毓秀、抡才旧址。二十四年,改学西路于其东。三十三年重修。万历五年学圮坏,支官帑修

    圣殿、两庑、明伦堂二斋建“启圣祠” 暨门楼,增设廨

    舍,教谕林诏复自建穿堂二间,后屋五间。万历二十一年建文昌阁于仪门楼前。二十四年,斋舍圮,教谕徐肯播修。三十二年,飓风,庙庑,明伦堂俱坏。同知张儒象、教谕邹瑗重修。建内堂,改文昌阁于大门。三十六年徙于卫中所。三十七年,斋堂坏,训导丘民建。三十九年建魁星亭于启圣祠前,又置《题名》二扁于明伦堂侧,天启二年毁。

    皇清康熙四年,重建学宫大殿、明伦堂、两庑廊舍推

    官何芳腾有记

    学田 东洋、禄厚、汶里、大井等处,早晚田共种子二十三石九斗一升二合五勺一抄,出税一顷零三亩零一厘五毫三丝六忽。明万历十年,知县沈汝梁捐银一百两置买,每年租钱一万零七百二十七文,内除纳粮钱二千八百八十文,尚存剩钱八千四百四十七文,供给会课草蓄。早晚田共种子一十一石五斗,载税五十七亩五分。明万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银五十两置买每年租钱四千八百文,内除纳粮钱一千六百文,尚存剩钱三千二百文,供给会课之费。

    迈特田一号,种子一十石,税四十六亩正。万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银五十两置买。岁租糓五十石,折银五两,除纳粮银一两五钱,存银三两五钱,解官贮库,给两学科举盘费之用。续后舍安榄西厅田入府学,亦为两学科举通融取给。佘元岳有记。

    又添潭等处田园,共税一十六亩七分四釐。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张和查出欺隐绝户田产,详允发学。每年租钱七百文,除纳粮钱三百文,剩存钱四百文给贫生灯油。

    学地每年租钱共二千零八十文,存学公用。学铺三间,每年租钱一千零八十文,存学公用。外县

    遂溪县儒学 自宋始建。在县西郭,地卑而湿。乾道四年,迁于县傍,制仍狭隘。宝庆元年,再迁县西登俊坊。元因之。皇庆元年,教谕周孔孙重修。明洪武三年,仍其旧而创新之。前戟门、棂星门,后明伦堂。设两斋于堂之左右,扁其左曰“日新” ,右曰“时习” ,厨廪廨舍悉备。七年,以堂斋逼殿,卑陋弗称,遂迁于县西北。二十年重修,改东西二斋扁曰《尊德性》,曰《道问学》,设射圃亭于明伦堂后,规制始备。岁久圮坏。成化间重修。弘治间又从而拓之,仍建两庑、两斋,棂星门、戟门,笾豆、簠簋、罍爵之属咸备。正德八年重建仪门。十年重建大成殿暨两戟门、棂星门,寻又建明伦堂及两斋房、仪门诸舍,继而复坏。嘉靖四年移建明伦堂于殿后,暨两斋耳门、仪门。十六年,知县邓恕重建会膳堂、号舍诸屋。未几,复坏。二十年重修。隆庆五年建戟门,工未就而去。万历元年始毕前工。十一年改《乡贤》、名宦二祠于殿西。十七年修大殿东隅,建仪门并启圣祠。三十二年重建殿庑暨新圣贤神像。崇祯九年重修学宫。十二年毁于飓风。知县慎思永重建大殿、明伦堂、东西庑及“启圣、乡贤祠。”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马光远重修大殿、两庑及《仪》。

    门。其明伦堂、启圣、乡贤、名宦祠,今俱倾圮。城西社学 ,旧未有设。明成化十四年,提学佥宪赵瑶按临,命本县新建社学于县治之西,今废。民间子弟各以其便而讲学焉。

    文明书院 在县西南八都,乐民所城内。宋元符庚辰,苏公轼南迁,由儋徙廉,道经兴村,宿净行院,四顾山川,谓乡民陈梦英曰:“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 既去月馀,瑞芝生其地。诸儒遂即其地建书院,扁曰“文明。” 宋末毁于兵。元泰定甲子,提举卢让复建,未就而去。至顺辛未,彭从龙重修殿堂斋庑,立山长,置学田,春秋祭礼咸备。元凌光谦记。岁久倾圮,遗址为军营所侵。起秀书院 在察院司街左边。旧有崇文书院,明万历初改行台,院遂废。甲寅秋,知县欧阳毫捐俸买民陈御箴房一所,南北两廊,前辟三门,通甬道。右浚荷池,建亭于上。郡庠生肄业于内,定课讲业。本府推官欧阳保见而嘉之,题曰“起秀书院。”

    学田 、麻连田,八亩,租糓八石。《白沙水》田,一十三亩二分,租糓一十三石二斗;陶狗田,七亩,租七钱。

    学铺 二间,税二分,租银八钱正。

    一、土名“白沙水” 、“白水塘” 二处,载税四亩四分八厘正。

    一、土名“麻连” 、东洋、陶狗二处,载税一亩九分五。

    釐六毫正

    以上二条,递年止纳《官条》。除免杂项差徭外,岁解学道租银三两二钱二分正。

    一、学前右边铺二间,载税二分正,岁解学道租银四钱正。

    一项答应圣宫灯油。西门附郭社豆村乡民锺万韬等每年送谷一十四石,供备油资,免其佃人杂差。

    “徐闻县儒学 自宋始建在旧县讨纲村。元至正间随县迁于李氏家塾。明天顺六年,避寇附建于海安所。弘治间迁复旧址。” 正德五年,知府王秉良等共请建庙五楹,东西列两庑各六楹。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前中为泮池,桥行其上。南为照墙,外建射圃亭。庙后建明伦堂五楹暨左右库房。嘉靖二年,县丞林应骢修棂星门、戟门、斋庑,复建名宦、乡贤二祠于戟门侧。十三年,推官徐达改建射圃。万历十二年修建名宦、乡贤二祠。三十九年重修,东西建二斋、两门,西南建启圣祠,后堂建“敬一亭。” 折而西为教谕、训导诸衙。东斋之左建魁星亭,复建诸生号舍于启圣祠西,而学之规制始备。

    崇德社学 即旧《梦槎书院》。

    广业社学 在城内东北,址存。

    复初社学 在县治东北,址存。

    明善社学 在东门内北。明万历二十六年,换地建总铺。

    贵生书院 明万历十九年,添注典史汤显祖、知县熊敏共捐俸资建于公馆东,“汤显祖有《记》” ,后地震崩废。

    学田 吴家庄田,共税五顷五十亩。明万历十年,知县蔡宗周清丈溢额包隐田,详允送学,为诸生会考灯油、济贫等费。又以陂田丰歉不常,恐条鞭贻累,悉为蠲免,自为《记》,竖戟门。

    《那密》庄田共税三十五亩。邑人运同邓士元送学,以为诸生会考灯油济贫之资。

    新庄田共税一顷四十七亩。明万历二十年,运同邓士元孙兆麟故,绝母王氏愿施入学,知县熊敏详允送学,除纳秋粮银三两九钱八分二釐,剩银解县给科举生员盘费及学道刷印考卷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