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目录

     岳州府部汇考三

      岳州府城池考

      岳州府关梁考

      岳州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岳州府部汇考三

    岳州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巴陵县附郭。

    岳州府城 ,春秋时,楚子使王孙由于城麋。楚昭王为吴师所败,奔郧。及秦救至吴,大败而归。昭王复入于郧,使由于城麋。三国吴鲁肃城巴丘,晋陶侃亦城巴丘。在府东八里。宋元嘉十六年,因鲁肃旧围增筑,内跨冈岭,外滨三江。历代俱仍其旧,有门曰楚泽,曰碧湘,曰会泉。明洪武四年,始拓而筑之。二十五年,指挥音亮重加甃砌,周一千四百九十八丈,计七里,高二丈六尺有奇,雉堞一千三百六十有六,高四尺。旧为门者六。永乐间废昌江门,万历末又废水西门。今门四:东曰“朝阳” ,西曰“岳阳” ,南北各以方名,咸有月城。东、南门外各为桥者一。北凿河,周千馀丈,即古湟也。西滨大江。嘉靖中,西城崩陷。知府王柄、赵之屏、金蕃、姜继曾相继修葺,费帑金万计,迄无成功。隆庆初,副使施笃臣创议自江滨起筑,壁立直上,而别筑土堤御水。知府李时渐奉行,工费巨万。六年,同知锺崇文于冈上加砌女城,自南阻北,周数百丈,高六尺。

    外州县

    临湘县城 邑,旧无城,成化十一年,知县唐绢始筑土垣。十八年,知县罗俊、弘治十六年,知县黄嵩重修。正德初,知县邢思敬、姚显虞、蒋时材后先葺之。万历三年,巡抚都御史赵贤议建砖城。同知韩希龙、知县陆勋甃砖叠石,增女墙,辟四门,东曰“平湖” ,西曰“盘山” ,南曰“瞻岳” ,北曰“望江。” 周回五里,高一丈六尺五寸,基厚“如之,女墙高二尺五寸,总计六百二十八丈,为一千二百五十六步,门皆有楼。” 崇祯十六年,献贼破城,崩塌过半,尚未修砌。城之东南临湖水,西北倚山江,高下不平,难以潴水,故无池。自南而东皆洼泽。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堤以防水,至今赖之。华容县城 ,旧本土城,周七百馀丈,为门五。宋至和间“筑。元至正丙申,参政张雄镇守岳州,遣护尉覃大受砌以石,后仅存遗趾。明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璇、知县鲍德修土城,高一丈五尺,厚倍之。二十年,知县梁泽砌以砖,改安南门。沿江面南辟西门。嘉靖三十六年,知县毛锐塞西门,辟新南门。四十三年,知县叶景芳复塞之。” 今唯四门:东曰平江,南曰沿江,西曰“西门” ,北曰“石首。” 万历三年,知县田大年始大修之,并建五城楼及巡警窝铺。五年,典史黄嘉祥易石首门为“小北门。” 七年以后,砖石剥落,至二十三年,水入城,圮焉。至三十四年,水入城,城又圮。三十五年,大水,城尽坏,知县李云阶重修,城高若干丈。三十六年,水涨入城,李云阶复捐俸修补,先筑堡舍三十有六,沿城警析,隐然封守焉。城东北隅故边河无池,西南隅旧有小洫,比淤为民田。平江县城 邑,旧名“罗汉” ,高定楚之六年,城罗县。今故县乡,犹有土城遗址,徙今治,无城,意唐元和时所迁也。明弘治八年,知县刘廷重创东西南北四门,曰康阜、曰时和、曰迎恩、曰惠济,门各有楼废。正德七年,分巡陈良珊檄府同知闾铠更筑之,周六百馀丈,高五尺,未成而铠去。隆庆元年,知县夏子谅谕乡民罗孟儒等,各量产出资修筑,周一千二百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阔一丈二尺,仍旧。四门各有楼,水门六。城外挑壕堑,阔深如之。

    澧州城 邑,自隋改为松州,筑松州城。唐、宋迁徙无常。元末,徙李泌所创新城。明洪武初,复迁于此,总督萧杰垒土为之。永乐二年,甃以砖,高一丈五尺,上加女墙,周千丈,外有濠。成化中,城址啮于暴涨,指挥柴启重修。嘉靖中,参政刘廷诰更东门曰澧阳,南曰“兰江” ,西曰“石慈” ,北曰“松滋、金川。” 明末贼毁。

    皇清顺治六年,分守道王璲督众修补“北楼一座。”知

    州栾元魁建其东、南、西三楼。守道孙养翼、知州张圣弘捐俸建置,遂复前制,池深广如旧。岁久水灾,城脚倾圯,至康熙二十二年,城倾三之一。

    知州朱士华捐俸重修

    石门县城池无考

    慈利县城 ,旧在大庸所地,洪武时移今址,原无城,成化知县始创立栅栏为防。正德十四年,知县刘勖于东西街口垒堞圭,其下为门,创楼于上,宿卒以司晨夜。嘉靖中,知县刘长春并创门楼,题其东门曰“迎曦” ,北曰“楼澧、朝宗” ,南曰“永镇” ,西曰“谿峒怀德。” 隆庆三年,知县梁可大迁于官塔坪,筑土垣。至万历六年,知县游春霖以水患申请三道,复移今址。面山背水,城周千有百丈,高一丈六尺。自明末兵变,城垣倾颓,门栅未设。

    安乡县城 ,原县治。前后滨河。其前河一带地形稍起,后河最为低下,故古无城垣。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辛良器以前河客舟猬集,权

    将民墙接续成城,用防不虞。康熙甲辰冬,知县王之佐鸠工修筑四门,建置城楼,遥望雉堞巍然,邑治增观。

    永定卫城 ,自明洪武二年于永顺宣慰司羊峰地创羊山卫,后以羊峰险阻,迁今地,改名“大庸卫。建文元年,指挥黄裳甃以砖,周二千一十丈有奇,广九里一百二十武,高二丈四尺,雉堞一千六百五十垛,高四尺,门五,各以方” 名。“九谿卫城 ,自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吕成、韩忠筑,高一丈八尺,周一千丈,广九里。西南” 壕堑四百八十丈。东隅大河,为濠五百二十丈,雉堞九千三十五,串楼九百一十八,门四,各有楼。东曰“朝天” ,南曰“迎薰” ,西曰“定边” ,北曰“拱极” ,后俱倾圮。

    皇清康熙七年,副将李承恩重加修筑。

    大庸所城 自明洪武末移今永定旧地。千户武才筑,周五百丈,广二里二百八十步,高一丈,雉堞九百二十四,门四,各以方名。

    安福所城 ,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千户李樵筑,高一丈七尺,周五百五十三丈,广二丈五尺。东西门各一,南阻山,无门。

    添平所城池 ,土城周三百八十丈,高六尺,土门一。

    澧州所城池 ,原系九谿卫前五屯田,于明成化年间华藩封澧,拨为守御。万历间修砌,计一百二十三弓。其东门滴台,系澧州东隅修砌,南门滴台,系澧州南隅修砌。

    麻寮所城池 :土城,周四百一十五丈,高八尺,土门一。

    岳州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巴陵县附郭。

    落马桥 在府城东门内。

    镇湖桥 在府城南门外。

    迎晖桥 在府城东门外。

    广通桥 在七里山,南通白石湖。

    永济桥 在城陵矶,通翟家湖。

    梅师桥 在县南一里

    枫桥 在府东北三里,武昌路。

    花板桥 在府东南十里,长沙路。

    万由桥 在府东南十五里长沙路,原名“通和桥。” “通和” 即堤头渡桥也。嘉靖八年,知府萧晚重创。泰昌元年,岳州府推官赵行志重修,改名今名。

    皇清顺治十二年重修,改名“万年桥。”

    高桥 在府东北二十里,武昌路。

    大桥 在府东十五里

    西源桥 在府东南九十里。

    乌江桥 在府东五十五里。

    大江渡 在府城北门外,华容路。

    南津渡 在府南五里。一名乌龟渡,通鹿角。君港渡 :在府南五十里。鹿角路。

    白薮渡 在府南五十五里,湘阴路。

    车头渡 在府南六十里,平江路。

    新墙渡 在府南六十里,湘阴路。

    上游渡 在府东北六十里,临湘平江,通城路。曹公渡 在府西南。

    临湘县

    迎恩桥 在县东一里

    教广桥 在县南二里

    封公桥 在县东一里。即迎恩桥旧址。

    永兴桥 在县南二里

    土桥 在县南半里旧南门外。

    游这桥 在县南二里

    桃李桥 有二,一在县南二里,一在县南五里。栗柴桥 在县南七里。

    黄峰桥 在县南十五里。

    臣山桥 在县南一十五里。

    杨公桥 在县南二十里。

    李家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礼嘉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荆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株木桥 在云溪驿之右。

    长安桥 在县东五十里。

    五里桥 在长安驿下五里。

    太平桥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烈士桥 在县南一百里。

    松田桥 在县东晏竹里,一百里。

    珠贝桥 在县东五十里杨林里。

    排陂桥 在县东冶湖里,三十五里。

    红石桥 在县南市里二十五里。

    万峰桥 在万库里。去县九十五里,今废。新店桥 ,在万库里。

    九如桥 在聂家市

    南港桥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交古里。

    清江口 在县东十里

    沙窝渡 在县西北三里,通“监利。”

    杨林渡 在县治内

    长安渡 在县东五十里。

    桃林渡 在县南八十里。

    太平渡 在县西南四十里,通巴陵。

    象骨港渡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通巴陵、华容县。

    德政桥 在县北衢,旧名“惠政。” 宋令赵希哲修,改龙津,创为亭。元廉访佥事杨复改通津。明初,改“德政。”

    毓秀桥 在石首门外百步,唐创。

    浮桥 在北河渡,嘉定中创。

    文昌桥 在华容台东百武。

    永昌桥 在县东二里,今名“陈石。”

    磨镜桥 在县东四里。相传昔有神女磨镜。青紫桥 ,在县东五里,通青湖紫港口。

    青滨桥 在石伏山侧,青湖之滨。

    徐家桥 在县东十二里。元民徐师尹架木为之。明洪武中,其曾孙儒易以石。

    板桥 在县东二十里。初以板造,后有僧募石砌之,旁竖石栏,创亭其上。正德间重修。

    骊源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马产龙驹,因名。

    松木桥 在县东二十里。

    杨家桥 在县东北七里。

    萧家桥 在斗子湖中。嘉靖间建创。

    马监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乡人邓姓者马产龙驹,有司监视,故名。

    环秀桥 在宝慈观前

    升仙桥 在仙鹅寺前

    杉木桥 在东北十里

    遗安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永乐民徐景文斲石创。

    马庸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马庸创。游桥 在县西十六里。宋淳祐中创。

    北七桥 在县东北七十里后龙山。嘉靖间,戴梦麟创。

    北河渡 在县东北一里。宋知县刘无欲造浮桥。

    寺河渡 在县东一里。以近西寺名。

    南河渡 在县东南一里。

    赤亭渡 在赤亭城北

    田家渡 在县西一里。民舟旧为官渡,通安乡。蔡田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旧官舟渡,今有堤,通安乡。

    碾溪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民渡官舟。

    黄羊渡 在县西三十五里。弘治间,知县徐瑶筑堤,遂迁黄洋铺于渡之东。

    彭家渡 在县南十五里,通南山。

    游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官渡,通安乡。

    五田渡 在县北十五里,通巴陵、石首。

    狼跋渡 在县西南六十里。

    平江县

    忠孝桥 在县西。宋淳祐五年,县令杨寅创“一关桥 ” ,在县署前。

    二关桥 在迎官塘

    三关桥 在崇真观

    碧栏桥 在按察分司左。

    登科桥 在儒学左

    君子桥 在儒学左

    昼锦桥 在县北二里平陆门外。宋县令许忻

    朝阳桥 在县署东

    明月桥 在县署东南明月池。

    南浮桥 在县署东南。宋淳祐间创。弘治四年,黄华修。

    石壁潭浮桥 在县东北二里。

    驷马桥 在县西八里

    黄华桥 在县西四十里。

    澄清浮桥 在县西十里。

    上松杨桥 在县东南十里。

    下松杨桥 在县东南十里。

    东源桥 在县北五里

    官路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演福桥 在县北一十五里。

    哲水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民罗氏创。

    黄新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梅仙桥 在县北三十里。

    秀水桥 在县南五里

    塔水桥 在永宁乡十里。

    田岩桥 在永宁乡五十里。

    西溪桥 在凤栖乡

    长寿河西桥 在长寿巡检司。

    虹桥 成化中,主簿邓宗创。

    金窝渡 在县境

    澧州

    澧阳桥 在州东北三里。

    蟠龙桥 在州北七里

    杉木桥 在州西

    永定桥 在州南五十里。

    遇仙桥 在州署南。相传乔守遇仙于此。明月桥 在州前。

    惠政桥 在津市

    杨板桥 在州南

    长庆桥 在州北

    黄桥 在州西北五里

    百武桥 在州北

    新河桥 在州南

    绳渡桥 在州东十五里。

    五马桥 在州西十五里。

    驷马桥 在州北五里

    迪济桥 在州北三十里涔河前。

    锁石桥 在州北

    慈应桥 在州西三十五里。

    水平桥 在州北五十里。

    黄屯桥 在州北七十里。

    万安桥 在州北三里

    合溪桥 在州西五十里。

    道源桥 在州西南境

    利终桥 在州东北三十里。

    石溪桥 在州北四十里。

    东关浮桥 :在州署东北,内外三河。

    张公桥 在州东北四十里。

    将军渡 在州南二里

    车渚渡 在州东三十里。

    新渡 在州南二十里。设舟一。

    津市渡 在州东二十里下安乡,设舟一。窑坡渡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设舟一。

    辛家渡 在州南十里

    五马渡 在州西二十里。

    马家河渡 在州东十里。

    涔河渡 在州北六十里,设舟一。

    宋家渡 在州东十五里。

    龙口渡 在州西四十里。

    会口渡 在州东六十里,安乡县路。官舟。停贤渡 在州西三十里。

    新安渡 在新安镇,石门县路。

    青泥河渡 设舟一

    东关外二河,原设小舟各四只。分守道郭亮、知州栾元魁,捐造大船四只。

    石门县

    天门桥 在县东一里

    鹿负桥 在县北二里

    麒麟桥 在县东二里

    何公桥 在县西南五里。

    花山桥 在县南十里

    双溪桥 在县东十五里。

    上官桥 在县南二十里。

    下官桥 在县南十里

    自生桥 在县南五十里。

    云路桥 在儒学

    官渡桥 在县南三十里。

    没虎桥 在县北三十里。

    新安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

    余市桥 在县东五里

    梅公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唐咸通间创。青丝桥 在县西二里。

    黄莲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

    花薮桥 在县南六十里。

    洄洑桥 在县西,水流东洄洑名,路通慈利、桃源、武陵。

    三义桥 在县西门外,今废。

    将军渡 在县西十五里。洪武九谿,官兵戍守,名通“添平、麻寮。”

    白沙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九谿添平路。易家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水南渡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添平路。新安渡 :添平路。

    沿家渡 在县西北八十里。添平路。

    阳家渡 在县境内

    慈利县

    观音山寨 在县官仓坪。

    七星山寨 在天门山西。高峻陡绝,上实宽广。武口寨 、索口寨 、龙严寨 俱在县九都。明洪武初,元帅朱思济据此以征覃垕处。周围石壁嶙峋,上平衍数里,薪水不竭。与大将杨璟据龙伏关同进兵时也。

    夏家寨 在县十四都,土人夏克武筑。洪武初,立安福所千户,而寨亡矣。

    澧川寨 、西牛寨 俱宋时置。

    绕家寨 、何家寨 俱在二都大元山西南。横厓栅 在后江横厓山壁间。《旧志》载:昔人于此构室拒蛮,今门窗虽不存,而墙宇犹在。顾家寨 在二都。民犹祀像,称顾公总管二大元帅,有祷辄应。

    《弥勒界 》《在茅花界》之西山。

    《羊公颤》界 近麻寮所,两山对峙。

    廖城界 在县十七都。昔有廖氏据此。

    城子界 在县山羊隘十五里,山高数千仞。“天门桥 ” 在学前。

    观桥 在山川坛右

    青溪桥 “在山川坛后。”

    黄莲桥 在社稷坛西

    永安桥 在县西

    燕公桥 邑人燕克济建。

    古洞桥 在县西九十里。

    穿石桥 在县西,一名“自然桥。”

    双眼桥 在十都

    罗帛桥 在永定城外

    官桥 在演武亭南

    鲤鱼桥 在县东南

    鱼赛桥 在县西六都

    零溪桥 在县东五里

    槎溪桥 在县北

    道人桥 在道人山下

    三义桥 在六都

    溪桥 在六都

    通济桥 在二十三都

    道塾桥 在道人桥东

    龙骨桥 在二十三都

    象儿桥 在二十都

    石牌桥 在县北一百里。

    团岩桥 在六都

    白石桥 在五都

    安福桥 在县西门外

    油榨桥 在观嘉渚

    伍家桥 在六都

    深溪桥 在六都

    冷水桥 在五都

    永安渡 在县西北

    马公渡 在七都

    下聚渡 在《望晓》门外。

    唤狗渡 在八都

    木庸渡 在十三都

    周公渡 在县北

    白马渡 在八都

    安乡县

    和丰桥 在县东

    石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毛晃桥 在县东十里

    新堤桥 在县北一里

    车公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安流渡 在县前一里

    顾市渡 在县南三十里。

    紫荆渡 在文田村

    丁田渡 在高田村

    马波渡 在县西七十里。

    酉家渡 在县北七十里军牧村。

    羌口渡 在县西三十里。

    铜盆渡 在县西北五十里。

    中厮渡 在县东南十里。

    鼎江渡 在县东北四十里。

    兰波渡 今属永宁村

    景港渡 在县东四十里,通华容。

    永定卫

    百丈关 即百丈峡,卫城东青龙山迤北五十里,石崖对峙,中有小峡,长三十里,流泉湍急,古木槎桠,鱼鸟浮渡,猿猱挂壁,视天光仅一线,九、永两卫之要害。

    大坪关 ,天门山,南通辰、沅之要道。

    新政关 :在卫西周家坪观音山下。因克覃垕于此,新设关以守。

    金藏关 在卫东三十里,即潭口。两山对峙,形如剑阁,凡十数里。澧水至此,渊涵深澈,必须船渡。

    龙伏关 在卫东一百三十里,去慈利只五十里。

    黑松关 在卫西,近茅冈,通辰州并永顺、保靖之要道。

    后坪关 在卫西至大庸,距永顺黄栗冈仅二里,诸蛮出没要路。

    闸口关 在卫北。抵九谿,高崖壁立,一山中劈一径,两旁如削。通容美、桑植二司,及西南二十四司。

    野鸡关 在卫西北抵桑植、容美二司。

    马嘴关 在卫西北,近永顺龙爪关。

    太平关 在卫西南,通辰、沅两地界。

    观音桥 在卫城外近东。上有楼溪水入澧处。安福桥 ,在卫西门。蛮既平夏得忠建桥,名之“闵涧桥 ” ,在卫西门外。

    “楮木桥 ” ,《大庸》路所经。

    无事溪桥 在卫城西五里。相传讨蛮至此,相庆无事,故名。

    社溪桥 旧有大石桥,今废。

    自生桥 在卫城东二十里水南。二崖夹涧,濒溪横石如梁。

    断山桥 在天门山下

    芙蓉渡 在卫城南。沿岸赤石崒拥,煜若芙蓉没迹。渡 在右所屯地将军山下。

    九谿卫

    闸口关 在卫南八十里。有百丈闸。西岸石壁,层累百丈,水经一线,行旅畏惧,设立官军把守。茅冈、永顺等处,关屋俱废。通判李有明复建烽燧,后毁。

    三江口关 在卫东北二十里。道通容美、五峰各司峒,及添平所水路二道,当溪岩之界。九源关 在城西。下临大河,上踞山顶,岩悬白壁,水沉绿阴,乃容桑苗蛮出入之要道。昔设一官一署,上下朝夕防守,久经废弛。又河下有滩,不下二百馀步,水流湍急,波浪潆洄。

    新关口 在卫东百馀里,在石门地方,道通土司所隘,地经苗蛮出入,山高林茂,水急石磷。原推指挥一员,驻扎石邑,提军二百把守。

    七里桥 :在城东五里。

    新张桥 在城东八里

    象耳桥 在城东十二里。

    皇令桥 :在屯堡三里。

    南樟桥 :在屯堡东十里。

    古唐桥 :在屯堡东北四十里。

    石公桥 :“在卫治东北。”

    大庸所

    那平关 即“那平堡。”

    桑溪关 在所前,濒河。

    边岩关 在所东南濒河崇山之麓,凿石道里许,西通蛮洞。

    清鱼潭关 在所上流之冲,亦诸峒便道。后坪关 在所西,去永顺黄栗冈仅二里,乃诸蛮要路。

    马嘴关 在所北三里,近土司。

    龙爪关

    黑松关 近茅冈,通永顺、保靖要道。

    武溪桥 在所南,大道要津。

    陈公桥 在所城边要路。

    菱角桥 “南通常德,北通澧州。”

    考证

    鞍子桥 通南北要路

    安福所

    野牛关 在所城西北,通上下桑植等司。所军一名“守哨。”

    桐油关 在所西北二十里,通永保上下峒。油罗关 在所东南五十里,即牛骡隘。

    安溪关 即安溪隘

    大泉关 在所南四十里。通桑植。

    三江口关 在所西北四十里,通容美。

    野雉关 在所西南十五里,通茅桑上下峒。洪家关 未载处所。

    麻寮所

    梯子界 在所境。山高万仞,无路可登,土民上下作木栈。

    馀所司俱未载

    岳州府封建考     府县志合载

    縻子嬴姓。《路史》云:“巴陵古縻子国。” 郑氏注郧县者,非是。

    州国 ,鲁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杜预云:“州国在南郡华容县” ,汉

    衡山王吴芮 ,高祖时徙封长沙。芮,秦鄱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为“番君。” 项羽立为衡山王。高祖攻南阳,遇芮将梅𫓶,偕攻析郦德。芮封于长沙,都临湘,谥曰“文王。” 后子孙为逆诛,国除。长沙定王刘发 ,景帝唐姬子也。按景帝召程姬,姬饰侍者唐儿荐寝,遂幸生子,因名曰发,封为长沙王。定王薨,子戴王庸嗣。庸薨,子顷王鲋嗣。鲋薨,子刺王建德嗣。建德薨,子焬王旦嗣。元帝时,立旦弟宗为孝王。凡七传。

    华容侯王康 ,系宦者,顺帝初以迎立功封华容侯。朱瑀 ,系宦者,灵帝时以诛陈、窦功封澹津亭侯。士孙萌 ,献帝时以诛董卓功封寿亭侯。关羽 ,献帝时封。按寿亭,即今安乡。《三国吴》

    建昌侯孙虑 ,大帝弟三子。建封七年封。率无子,国除。

    孱陵侯吕蒙 ,大帝时,以取荆州功封。子羁、琮、睦更嗣。按孱陵即今安乡。

    义阳王司马望,孚子 。武帝受禅,以宗室封。泰始七年薨,谥成。孙奇徙封棘阳。

    《成都王颖 》,《武帝》十六子。太康末封成都,后以蜀乱徙华容,为皇太弟范阳王虓杀之。

    南平郡公刘毅 ,沛人。以诛桓元功封,后为刘裕所害。

    华容县公刘《道规 》,以起义功封,后进南郡公。建昌县侯王蕴 以“《孝定武皇后》父” 封。

    作唐侯桓《石虔 》,《简文帝》追论平寇功进爵宋。

    南平王刘铄 ,文帝第四子。封谥穆。子产嗣。传宣曜、伯玉。

    “义阳王刘伯 ” ,文帝第九子。后以反奔魏,明帝子燮嗣。

    巴陵王刘休。若 ,《文帝子》,后为明帝赐死华容县公王弘 琅邪人。武帝起义,以功封县侯,后以佐命进公。

    作唐县侯唐兴世 ,明帝时,以征讨封。

    吴昌侯陶廷寿

    南平王萧锐 高帝子

    《巴陵王萧子伦 》,武帝十三子。年十六,明帝杀之。

    《巴陵王萧昭秀 文惠太子》第三子年十六为明帝所害。

    建昌县侯戴僧静 ,永兴人。高帝以佐命封。谥“壮。”

    《巴陵王萧宝义 》,《唐王衍》废齐主宝融为巴陵王,弑之,复以宝义嗣,奉齐祀。

    南平王萧恪

    《岳阳王萧察 》,昭明太子子。后臣于魏,立为梁王,谥宣帝。

    义阳王萧警

    巴陵王王琳 ,时吴明彻进兵围城,被执。华容郡公萧欢 ,昭明太子子,后进豫章郡王。建昌县侯沈约 ,以武帝佐命封。谥“隐。”

    华容县侯杜幼安 ,《元帝》以附从功封,后为侯景所害。

    汉寿县伯蔡道恭 ,武帝佐命封。按杜氏《通典》,安乡亦汉寿县地。

    《岳阳王陈叔慎 》按陈王叔宝既降于隋,隋杨素帅师荆门,遣庞晖略地湘州,城中惧,请降。时岳阳王叔慎为湘州刺史,年甫十八,置酒会僚吏,刑牲结盟,遣人诈降。晖入,叔慎伏甲,执晖以徇,众皆斩之。叔慎坐于射堂,招合士众,数日得五千人。衡阳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邬居业,皆为协应。适隋胄将兵至,叔慎不克而死。

    “《巴山王陈叔雄 》,宣帝太子。陈亡,卒于长安。《巴山王陈叔韶 》,《宣帝》二十七子。” 陈亡,卒于长安。

    《南平王陈嶷 》后主第二子卒于长安。

    南平郡公吴明彻 ,宣帝以佐命封,后败,没于周。子慧觉嗣。

    北齐

    义阳郡王鲜于世荣 ,以军功封,后死于《周》《隋》

    义阳郡公皇甫绩 ,以佐命功封。子偲嗣。《唐》

    《义阳王李献》,《纪 王慎子》为《武氏》所杀。

    巴陵王李范 睿宗子后进封岐王开元十四年赠惠文太子。

    岳王李鲲 顺宗子

    “澧王李浑 ” ,宪宗后被杀。

    澧王李师揆

    后五代

    南平王高季兴 ,唐末荆南观察使,后梁拜节度使,唐同光三年封南平王。卒谥“武信。” 传子从诲,孙保融,归宋。

    巴陵郡公赵竑 ,宋宁宗皇子,不得立,理宗忌之。即位,封济王,寻降封。

    《巴陵王》孟。 楚昭王第二子。洪武三十年封,谥“悼简。”亡嗣。

    岳阳王孟爟 ,昭王第九子。永乐二年封。薨,谥“悼惠王。” 子恭僖王季境嗣。薨,亡,子国不嗣。岳王厚熙 ,睿宗长子,世宗同母兄。生五日而薨。世宗即位,追封谥“怀。”

    华阳王悦耀 ,蜀献王第二子。永乐二年封华阳王,以与“世孙友。”不相能。洪熙时,徙封武冈,复徙澧。薨,谥“悼隐。”子㕛浑嗣,谥“康简。”子申铨嗣,谥“悼康。”子宾。嗣谥“恭顺。”子让核早卒,孙承爝嗣。让核追谥“康僖。”承爝子宣墡,嘉靖二十九年封,系专城郡王,且蜀献王裔,非故楚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