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六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六卷目录

     延平府部汇考二

      延平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六十六卷

    延平府部汇考二

    延平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大田县

    双髻山 在城北。高耸圆秀,二峰并峙,为县名山。

    簪缨山 在京口,去县二十里。高耸圆顶,如朝冠然。一名“宝山。”

    文笔山 ,在京口,壁立河中,圆耸如笔。水口镇山。

    鸬鹚山 :在城东。其山三面墙立,下有滩湍急,傍一径可达山巅,人多避难于此。

    银瓶山 :其状如瓶。明初于此开办银课,后矿穷乃止。

    甲榜山 下有《戴学士墓》。

    《大素山 》山有羊蹇岭、飞龙峰,緌垂蠖落,突而为新寨,折而为梅山,每冬雪,千林为白

    白鹤山 ,层峦叠嶂,高矗万仞,山形昂然,如一鹤独立云霄间,故名。

    东屏山 :苍峭壁立,方正如屏。南引而为旗山、笔架山 ,三峰并峙,一名“三台。”

    醉翁山 ,以形似名。西有伏虎崖。

    金屏山 屹立如平障,其下石洞方广二丈许,雅洁可居。上五山俱在四十五都。

    雪山 延袤十馀里,高千仞,腊月积雪,经十日凝结不消。上产草芋,可以和药,人多采之。象山 高千仞,群峰连蜷秀屹,危岩怪石,深林密树,上有望军洋、杨家寨及小庵在焉。

    台阁山 顶平如砥,有石池,泉水不涸,山下田数百亩,皆资灌溉,民多于此祷雨。上三山俱在黄认团。

    大仙峰 在县南巨镇,两峰并峙,高入云表。五台峰 ,五峰并峙,突兀天表,惟二峰最高。自山下望之,缥缈如双鬟,一名“双髻山。”

    “游龙峰 ” 蜿蜒如龙,故名。

    钟峰 形如覆钟,上有亭。俱在四十五都。石峰 高丈馀,末锐若石笋。已上俱在聚贤里。大诘峰 两峰屹峙,高插云霄。

    “笔连峰 ” 二山连并,尖耸如笔,俱在黄认团。“赤岩 ” ,在城左,隔溪与白岩对峙。

    “《高峰》岩 ” 顶有佛寺,岩泉涌出数丈。

    狮子岩 与德化县界。石耸若狮,佛宇在其下,一名“白马峰。”

    郎官岩 山石险恶,旧名不典。尤溪知县李文兑剿寇,驻兵于此,易今名。已上俱在四十四都。灵惠岩 岩壁峭拔,去地千丈许,内若厅事,可环坐百人。洞外群峰森立如笋,其中产米石,有泉出石罅间,随饮者多寡为盈缩,号“圣泉。” 旧名“师姑岩” ,又名佛窟岩,乡人结庵其间。山阴为沙县界,土泥极腴,每三大斗可粪田百亩,农民经百里来市之。

    九湖岩 在灵惠岩之阳,大云峰下。山前后天湖凡九,故名。

    太虚岩 下有冰壶洞,可容二三百人,流乳积洞壁间,高广二丈许,如素鸾腾翥。中有一石如麒麟。右一窟正黑,以石子投之,洞然有水声。岩背有“望鹤台,高平可坐数十人,下有四瓣石、屏风石、金牌石、棋盘石焉。”

    太和岩 岩石嶙峋,上有仙人趺坐迹下有二悬石,其声如钟磬,故名。

    “太元岩 ” ,洞穴幽窈,游者秉炬而入,如行。隆冬深夜,中多蝙蝠,洞石有玉乳泉出崖根后。窍间有石屏,高四丈许。

    东岩 悬崖阻峭,惟一径通岩岭。邓茂七之乱,乡人结砦于此。一穴深黑,以脩绠缒而下,战骨狼藉,捉石堆埋其崖壁,声如《钟钲》。岩根一台,屹峙洄波间,可坐而渔,名“钓鱼台。” 岩壁流乳,结成二龙水滴滴自龙头下。相传其一风雨化去,今惟一存。

    傅岩 上有石穴二,可登眺,岩根有人结庐居之。

    “黄龙岩 ” ,两岩对峙,中相距仅丈许,流水出其

    间,凿岩根为迳,行里许有洞谽谺临道旁。晋开运二年,有羽士构堂其间,今废。

    虎跳岩 水口。两岩对起,峭拔百馀尺,相距丈许,俗谓虎可跳而过,故名。其下潭为“虎过潭。” 白岩 石崚嶒危立,下有洞窟深邃,在四十八都。

    虎符岩 距县五里

    龙口洞 在三十一都岩坑山。有一孔,气吐吹叶,至今犹然。

    苍玉洞 ,在穹窿山,逶迤而入,有小口,口有一巨石,三小石支之,内有“悬钟、观音二厅,石乳凝结,泠然若苍玉。”

    龙门洞 山峻绝万仞,四面无径,可登。一小羊肠通洞中,可容二三百人。在三十五都。

    浮竹洞 在黄认团,与漳平县和睦里连界。嘉靖四年,贼首邓新等屯营于此。

    陈平章岭 在四十都。元至正中,伪平章陈友定开此,岭通尤溪。

    师姑岭 自趾至颠,萦回数里,即灵惠岩,通沙县,半岭有庵。

    山后岭 在东屏山背。自屏山麓至尤溪县界,后漈崎岖,迤逦约十五里,松杉夹道,水声淙琤通尤溪。

    魁星岭 上有二石,若印若盘,在四十八都。迹石 在城西,方平二丈馀,石上有巨人马迹,故名。

    棋盘石 在城西,相传有仙奕于此。

    牛石 :“有母子二石。”

    《仙踏石 》,上有禽兽迹。

    塔兜潭 在县前。古传崖上有寺、塔,故名。夹剑潭 ,在镇东桥下三十二都水来会合,若夹剑然,故名。

    螺旋潭 在桥东。大石屹立,潭水旋若螺,故名。“鼎潭 ” 形如鼎,两岸石山壁立,深不可测。“雷潭 ” ,在城西四、五里。隐入深林中,两岸石山壁立如瓮。上五小潭,汇而下为大潭,亘五里。相传有龙居之,祷雨有应。

    青龙潭 在和睦里界。潭阔一里许,有石百丈,俯瞰潭中,上有“青龙潭” 三字,至今隐然。世传龙乘仙人所书,非人迹所能到,民于此祷雨。在黄认团。

    大井潭 石堰、茭洋二水会处,山峻水深,为龙潜之窟。

    合剑潭 在县前。溪至京口与仙丰溪会为大潭。

    双龙潭 石山峻突而下如龙斗,下有深潭。在三十二都。

    五龙潭 在三十五都后坑。小涧支流汇为潭。上有石如龙头,民祷雨必应。

    觞溪潭 在三十六都。水口间有龙潭旋绕九曲,故名。

    大、小鼎潭 :二潭相联,形如鼎。

    石花潭 ,岩瀑飞流,冲激崖石,水花如雨,散布沉潭中,深不可测。两岸皆石壁陡绝,人迹罕到,有龙居之。

    七星潭 由东岩而下,七潭相属,曲折如北斗。七龙潭 两山夹涧,亘石为底,其中凹为七潭,上下相缀,水节级而下。以上俱在四十五都。石鼓潭 、石狮潭 俱在四十七都。两岸壁立,中仅横舟,延亘三里许。

    九溪潭 上流九支,下汇为一。

    “通天潭 ” 两岸壁立,旁一孔深不可测,四时源泉下滴。

    “米柜” ,潭 中一石如柜 。仓潭 俱在集贤里。县前溪 源出德化县小尤中,经林柄坑,会黄认团、宋坑、小壶溪,经小田汇为塔兜潭,东过镇东桥至京口,会仙丰溪,过杞溪,经高才坂下达尤溪县二十九都,会四十八都大溪,汇为七里潭,至尤溪入镡水达省城。初,大田未县溪堙,明嘉靖乙巳,知县谢廷训率民疏导,凿石决堤,始可行舟。又一支在县东北隅七十里,源出三十六都觞溪,过因果花桥,经朱坂,会渡头桥,东过四十八都,会二十九都溪。一支在渡头桥,溪源出永安,合三十九都四十五等都水,汇为大溪,会朱坂溪。皆可舟。其集贤里溪源自本里,入于漳平县溪。

    后湖 在四十八都。内有巨鱼若舟。

    后坑 山深谷邃,中有石室,可坐数十人,车马不通,民尝阻险负固。在三十五都。

    牛牯坑 在三十九都水尾。地僻而险,深林茂竹。中有石室,可列数十人。往时盗尝集于此。

    考证

    葛藤坑 在四十六都。盗贼旧尝出没。

    《林柄坑 》《深林阴翳》在黄认团。

    龙源漈 在县北双髻山麓。高百仞,三潭汇下为龙潭。

    “九重漈 ,高百仞” ,水流九层而下。

    杨柳漈 在三十九都。极高峻,水如悬练。下有潭,其深莫测,有龙居焉。

    《秋阳漈 》,三级而下,高百馀尺,其半有陂堰水碓。

    桃洲 在四十五都,去牛牯坑一里许。居民数被盗侵凌。

    三十都滩十七 。曰《松柏》,曰“粗石” ,曰《石碑》,曰《合剑》,曰《陈庄》,曰《筑墙》,曰“岩头” ,曰《鹭鸶》,曰《大牛铃》,曰《大揽》,曰“小揽” ,曰《小姨》,曰“大姨” ,曰《大涨》,曰《牛皮》,曰“牛厄” ,曰“雄崎。”

    四十八都滩七 :曰“竹洲湆,曰杨梅,曰朴溪,曰小松,曰小渭,曰大界,曰小界。”

    汤池 注“为三池,刱屋覆之,泉涌如沸。” 在四十都。

    瑶池 池势环抱,周围里许,积水不涸,在集贤里。

    公母泉 两岸相对,清泉涌出,在三十一都。“蛟龙泉 ” 在三十六都。天将雨,则水先浑。毒泉 在翠云潭路侧,行人饮之辄死。

    沙县

    马笠山 在十都。高出群山,苍翠可掬。

    吴早山 在十三都。宋给事中张致远居其下,自号“吴早山人。”

    将军山 在十七都。山势高峻。宋绍定间,山寇啸聚其中,招捕使陈靴捣破之,故名。

    “罗公山 ” 与“罗滩” 对,故名。

    凤凰山 :山形如凤,故名。多产梧桐。

    虎丘山 :在凤凰山之侧,形如虎踞。上三山在县治溪南。

    天湖山 其巅有泉,遇旱不竭。在一都。

    勒马山 在县东隅,山势如揽辔然。

    玉山 在五都。下有玉山寺。

    铁钵山 与玉山寺对峙,状如钵盂。在五都越王山 ,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俗呼“越王寨。” 山顶有石棋局及越王墓,下有漈峡。

    武仙山 山势高峻,其顶夷旷,可容十馀人。《山揖》县治,俗呼“报衙。” 山上二山在八都。

    插笏山 在十都。形如插笏。上八山俱在县东。补陀山 下。有观音寺。

    虎头山 在二十二都。名虎峰,状如虎之蹲踞。下有瑞云院。

    普贤山 在二十四都。山形如人骑象,故名。上四山俱县西。

    赤珠山 在县治东北隅。其山上石皆赤,所谓“丹山碧水” ,七闽之胜。

    淘金山 在洞天岩之下。昔尝有人淘金其下,故名。又昔人尝屯军于此,亦名“屯军山。” 山顶巨石可坐百馀人,俯瞰井邑,俱在目睫。有泉自山顶飞下,清澈如鉴。胜国时,遍山树桃,春花盛开,游人壶觞无虚日。

    《獬豸山 》,昔邓将军《光布》云:“百年后,县当出忠义之士,为国触邪。” 后邑人为台官者相踵弹击奸宄谓此山之应。

    幼山 。《寰宇记》云:“孤峰上耸,约三十里,周围三百里。山中魅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长丈馀,逢人而笑,乡人谓之山大人。” 又云:山魈或野人也。《尔雅》云:“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 即此。山之上有普照寺、宴坐峰、铁砧石、聚星石、忘忧石、降魔石、藏云坞、归云洞。又有风洞,广径尺馀,风生洞中,清爽可爱。山下有龙峡,宋罗畸诗:“殿角才馀一握天,我来神骨自飘然。影移隐隐烟霞里,身在亭亭日月边。脚底拥青寒树杪,面前凝翠乱峰巅。却疑银汉馀波溢,浪滚黄金山畔泉。”

    龙山 与幼山并峙,自下而望,似高于幼山,及《上幼山》,则俯视之矣。上二山俱在十都。以上四山俱在县西北。

    吕峰山 在二十一都。山顶有泉,俗呼吕七塘。明陈山诗:“山落鸿濛外,名传吕七家。寒光侵玉女,瑞彩散瑶华。荷没添新水,梅横失故花。” 七峰 ,《寰宇记》谓之七朵山。石壁峭立,各异情态。宋丞相李纲谪官于此,各易以名,曰朝阳峰、碧云峰、妙高峰、真隐峰、桂华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各赋以诗。其一曰:“先得朝阳一段红” ,何年鸣凤在梧桐。行舟若到湾环处,知是沙阳第一峰。

    莲花峰 在县西二十三都。宋经略使邓柞居。

    其下因号为《莲花居士》。

    莲花三峰 在县东北十都。遥望三峰,如莲花然。

    尖峰 在西北二十都。其峰尖峭,上有普济寺。“龙泉峰 ” 其山自尤溪县界分三陇而来,至此崛起三峰,中有龙泉寺,故名。在县东南八都。“蒸饼峰 ” 以形似名,上有“马仙祠” 在县东八都。“铁砧岩 ” 以形似名,一名“羊蹄岩。”

    龙喷岩 屹立大溪之中。传昔尝有龙蟠其上云,至今凫鹜无敢集者。岁旱,则于沙碛中筑坛,斩鹅祭之,辄雨。上三岩俱在九都。

    洞天岩 在县西和仁坊。石壁峭绝,依险架阁,祀定光佛。宋罗荐可居其下,因自号“岩阿老人。” 岩上有小天地,邑人邓佑文因葬母,得泉,一脉甘冷,可给数百人。岩下有悫头石,又有漈,飞瀑下注数十丈。其下旧有漱玉亭。

    豪峰岩 岩石峭拔,其上平广,可容千馀人。上三岩俱在二十七都。

    蕉皮岩 县东南七都。下有蕉皮洞,深广可一里,清泉怪石,树木荫翳,四时如春。

    天台岩 在十四都西岩之巅,界南平顺沙。岩石高耸,云雾时濛。内多古洞仙踪,祀张、萧四真人。又有石庵,时或米谷自飞而来。春秋三县祈祷者,日不下百人,辄有灵应。元至正间,南平人林明大建。

    涵清洞 在县西琼山亭之下,俯临溪水,中可容十人。

    三崎岭 在十八都。岭峻而远,路通将乐。岭下有一潭,水极清,相传有龙居焉。上六岭俱县北。佛子岭 在县南九都。旧有泗洲亭。

    栖云岭 在九都,上有“栖云亭。”

    禅山岭 下有“禅山关。”

    桐冈岭 古有桐冈驿并铺,在县东南八都。试剑石 长约三丈,相传昔仙人尝试剑于此,故名。截为两假,后凿为迎仙桥,至今桥石有肝胆痕。

    虎迹石 俗呼“蒋公石。” 宋绍圣中,蒋道者栖禅于此。上二石俱在五都。

    虾蟆石 在高山岩下,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在县东。

    琼台石 在县治西琼台山之下。

    悫头石 在县西洞天岩之下,状如悫头。朝冠石 在太史溪东,状如朝冠,故名。嘉靖三十年,大水流来,石上有“马小十一子。” “政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记” 十六字,亦一奇也。

    黄砂 在县北十五都。旧为黄氏别业,故名。今为墟市。

    高砂 在县东五都九曲水之傍,即高砂市。多民居,宋枢密使曹辅故宅在焉。

    白砂 在县西二十一都,大溪之滨。

    湖源潭 小坑中。石潭深碧,土人传为“龙窟。” 岁旱祷雨辄应。

    高山岩潭 水光澄碧,一巨石屹立潭心,相传尝有龙潜其中。上二潭俱在县东。

    蛟潭 在县南二十四都中村。昔传其潭有蛟潜之,又名“均竹龙潭。”

    渔溪潭 在县东三都牛穴滩之下。两旁石壁屹立,其中为滩潭,深不可以寻丈计。

    屈溪潭 在县北五都梅花漈之上。四面皆石,水清澈。土人相传云“有龙居焉” ,旱祷必应。大淘口潭 在县西大淘口石岩之下,其深莫测。

    吕七塘潭 在县西二十一都吕峰山上。水清,四时不竭。

    太史溪 在县治前七峰下,十里澄碧。宋李纲初以太史谪居此,因名。纲尝赋诗:“平溪绿净见游鱼,十里无声若画图。但道曾经太史爱,不须污染自为愚。” 又有“七峰倒影蘸晴碧,十里平津流向东” 之句。溪发源汀之宁化、连城及漳之龙岩,皆会于吉溪。自是合三溪为一。东流会梅溪、左板溪、郁溪、固发溪、黄沙溪、荆山溪、馆前溪、碧湖、龟溪、洋乡溪,至县治东朝阳峰下,会北乡溪。自是又合二溪为一,经县南门,会洛溪、洛阳溪、高沙溪、九曲水、玉溪、杨溪、丹溪、渔溪、下涌溪、筼筜溪,至沙溪口,与顺昌、将乐溪合流,直抵延平府下,郡人谓之“西溪。”

    洛溪 源出尤溪县界,北流与卜洛溪会,又会双溪、程溪入大溪。

    洛阳溪 ,源出尤溪县浊水,西流过漕溪,出漈峡,绕洛阳溪,入于大溪。

    玉溪 源出大竹下,大源经百丈漈,南流入大

    考证

    杨溪 源出窟溪潭,出梅花漈,入大溪。

    渔溪 源出南平县大源里,入大溪。

    下涌溪 :源出天湖之南,流入大溪。

    筼筜溪 源出南平县界,出湖光桥入大溪。北乡溪 发源将乐县界,南流会涌溪、庇口溪、幼溪、杰溪,至县治东入太史溪。

    庇口溪 源出顺昌县界,自涌溪下与赤溪、黄沙溪会,出化剑里龙兴寺山,流十里,会庇口溪上龙湖 ,四面皆石壁,其中积水为湖,相传有龙居之。

    蛟湖 相传尝有蛟潜其中。上二湖在五都,上三湖俱在县东。

    玉溪漈 在玉山寺之右。飞流约二十馀丈,其上有石桥,中有石窟如井,名“黄金井” ,在县东三里。

    陈公漈 在二十一都。瀑流数十丈,下有陈氏居焉。

    莘口银河漈 在县西二十三都。飞流百馀丈,如银河下注。下有石桥,跨两山之间。

    梅花漈 瀑流飞注,岩石数十丈,石激潵沫,如梅花然。下有石洼为潭,名“窟溪。” 潭极深而清,相传有龙居焉。岁旱,乡人祷雨辄应。

    百丈漈 在县东北五都。飞流约百馀丈。小洛漈 在县东南八都。两山崇峙,泉飞其间。洞天岩漈 在县治西洞天岩飞瀑下注数十丈,其下旧有漱玉亭。

    西漈 在县西南二十四都。其漈高险百馀丈,漈头有桥,名“福西桥” ,有堂名曰“如意堂。”

    东漈 在县东南二十都。其漈高三五丈,漈下有人居焉。

    五潭漈 在县南二十四都。其漈高有数丈,其中有潭,水极清澈。

    山洲 在县治东门对岸,一名“仙洲”,一名“崇安洲。”溪旁三面皆阻水,昔唐时崇安镇在焉。乐滩沙洲 在乐滩之旁,其上多乐姓者居之。西溪上流诸滩 :曰牛角、曰上黄石、曰张司空、曰荆冲、曰斑竹尖、曰三姑岩、曰弦濑、曰峡此滩最险,遇暴雨浊涨,舟不可行。曰“三花”,曰“牛济”,曰“黄石”,一名黄龙。一巨石横亘中流,隐于水底,轰涛掣浪,最能覆舟。曰“火劫”,曰“歌月”,曰水磨。此下至县治前七峰,下接太史溪。

    西溪下流诸滩 曰“穷滩。”太史溪下曰“腾龟”,曰湓,曰“大矶”,一名“大姨。”明进士罗明祖有《赋叙略》是滩以“而增险”云云。曰“小矶”,一名“小姨”,曰“小四”,两旁皆巨石,水势奋激,舟行甚艰。曰“池仓”,曰“雷霹雳”,曰“张婆”,曰“排港”,曰“石鹤”,曰“青龙”,曰“将军”,曰“龙港”,曰“鸬鹚”,曰“张判官”,曰“雷溅”,俗呼“螺纹滩。”滩港弯环,若螺旋然。巨石亘于中流,舟行返折,多覆溺之患。曰“王山”,曰“胡师曲。”曰白苎冲,曰“弦冲”,曰“王陂”,曰“牛穴滩。”滩之下,石壁夹峙,潭汇其中,一名渔溪,潭曰“佛子”,一名囝仔滩。中流一巨石,状如蟾蜍。相传每遇暴涨,有二小竖格斗石上,篙师见之,舟往往溺于回洑。后有异人经此,绘金仙像于石,其怪遂灭。上书“佛子滩”三字,行舟以见金佛为候。谚云:“水浸佛肩,不敢行船。水浸佛足,舟行宜速。”曰乐滩、曰烘角、曰三涉、曰伊周、曰水喷头,曰“刀劈石”,曰“金砂。”此下出砂溪口,接南平县界。

    瑶池 在县溪南,俗呼“月池” ,水清澈,四时不竭。龙池 一在县东二十里,泉温,相传尝有龙潜其中。一在县治前,其水九曲,故名其池为“九曲龙池。”

    热水池 ,在洛阳里,其水夏冷冬温。

    王母池 ,在东岳行祠内。

    琅溪泉 在八都琅口,兴明堂前。砌以石栏杆,其泉甘美可爱。

    圣泉 在七都。其泉有三青胆瓶:一基口岩中,一大基头岩穴中,一八都泡乌山岩中。乡中岁旱祷雨,必斋戒登山启视,瓶中有小红蛇即雨。相传昔有何姓者为处州龙泉尹,夜梦三美妇人入县厅。及旦,县民祷雨于马仙飞升处得三瓶泉,争取之,不得,讼于官。尹知为神物,悉收之。官满携归,藏山岩中。泡乌一瓶,为乡人所窃,失其所在基口大基头二瓶遇旱祷之,其泉汹涌盈山涧,或喷起一、二尺,见青蛇即雨。上三泉俱在县东南。

    沙源 在县东九都旧县治之滨。按旧志云:以县有沙源,故名沙县。又云“沙溪之源。” 县人今指旧滨为沙源。而《明一统志》则谓源出汀之宁化,水险巇如龙门,过县东合建溪,下福州。盖指沙。

    县也未知孰是

    尤溪县

    伏狮山 :自两髻山南陇逶迤起,㐲行三十里为贵人峰。峰回突耸而起,状如伏狮,为县之镇山。

    双髻山 ,两峰峭拔千仞,如剑倚天外,又名双峰山。昔陆道人祈雨晒身于此。山巅山腰云暝雷轰,四郊大雨滂沱,而峰顶曰色如常。有堂祀观音。山之巅生异草二种,一如妇人束髻篦,一如蜡烛灌油,可燃照夜。

    公山 在青印溪南。其麓即郑氏故宅,今为南溪书院。文公产于此。后人以“山似” 二字,乃名董山 。上有石室,广丈馀,相传为董真人炼丹之所。上七山俱县北。

    仙灵山 ,唐末有王道人者,结庐炼丹其上,后不知所终,人皆以为仙,以此山为仙灵窟宅。上有十奇,曰双鉴池、灵泉井、飞升坛、卓笔峰、宿云洞、鹰觜岩、白云庵、棋盘石、狮子石、仙乐台,俱在峰顶。

    龙门山 高耸千馀丈,其岭有石穴,泉极清澈,岁旱不涸,相传有龙居焉。上六山俱县南。应仙山 ,其山极秀丽,好游者凌历绝顶,群峰一览在目。旧名鸡心山。山之半有亭曰“应仙” ,因改今名。

    参拜山 在县湖头溪之东。山势蜿蜒起伏若参拜然。上二山俱县东。

    屏帷山 :在县治西,自贵人峰旁出,环抱县之西北,如屏帷然。

    仙山 其山势耸绝双峰山之巅一石穴,吐吞云气,深不可测。相传有牧竖掷石其中,声隐隐若雷,即有异禽飞出。牧竖病死,乡人戒勿亵,因以仙名。

    登高山 在县西北二百步许。屹起群山之间,邑人士多于此登眺。

    鸬鹚山 其山三面壁立千仞,《鸬鹚滩》环其下,一径盘旋至山巅,如羊肠然。寇乱,乡人多携家避此。

    《金楼山 》翠耸云间,状如楼阁。

    九仙山 峰峦秀拔,人迹罕到。上有金鲫池、石碁局,黑白二石马炼丹灶,时有仙往来仿佛,闻鼓乐音。“昔乡人林五入樵山中,见二人奕,从旁观之,二白鹤喙杨梅,堕一颗于地。奕者令拾之,因挽拾以食,遽失奕者所在。抵家遂辟谷,不火食,颇知人休咎。” 上三山俱县治西南。

    莲花峰 以形似名,峰之顶有天湖,宋时每见五色云,开并蒂莲,则岁大稔,乡人以是占之,屡有应。宋朱文公有诗,见《南溪志》。

    卓笔峰 高数十丈,尖耸如卓笔然。上二峰俱县北。

    毓秀峰 在县溪南。宋朱文公熹生于此峰之下,故名。下有南溪书院。

    皇华峰 在县东北十一都。下有亭,名仙亭。宋宣和六年旱,邑人祷雨于此。忽香火楮钱堕地,有神降于巫体,自称神姬,马姓第五,欲托迹山下,致霖雨以苏此方。语毕,雨随霔。白鹤岩 在县南二十三都,与石梯岭相望。铜盘岩 悬崖峻峭,竹树荫翳,鸟道萦纡,流泉溅沫如雨。岩下有潭,广可四五丈,岁旱,乡人祷雨辄应。

    赖岩 其上怪石万数,巨者如屋,绵亘可三里,宛然一洞府也。洞口缘梯而上,石室连属,皆有窦如户俛而入,其中,流泉可爱,石罅如窗牖者数百所。宋时尝有怪孽为鬼,为蛇,为美妇,变态百出,乡人患之。僧智将寓岩中,趺坐九昼夜,怪遂息。绍熙初建,寇叶亮犯县,乡人民匿其间,保全者千馀人。

    流溪岩 在县西二十九都。高约百馀丈,其上不毛,其崖石皆铁矿,凿之可以煽铁。

    虎窟岩 悬崖陡峻,前逼流水,中有一窟,可列坐数十人。《八景》曰“虎啸东窟” ,此其一也。

    彭坑岩 有巨石叠其巅,或云有物凭之,夜发火光,间出虚响如鼓角声。

    莲莒岩 在县西南二十九都。岩石峭绝,时有猿数百为群经此。

    观音洞 双髻山之阳。昔有陆道人者,庐山间历览其胜,得一石室,见其泉石可爱。他日偕一僧,由石室旁扪萝而上,至高崖极峻处,崖罅中有一小石塔。惊异之,遂谋募众建阁。洞前方凿石为址,深及寻尺,得一佛像,如世所谓“观音” 者。众俱骇愕,因以名。洞旁有泉一脉,深可尺许,未尝见其溢,终岁汲之不竭。

    龙门洞 在县南二十六都。洞口广才四尺,而其深莫测,中有石龙状,及棋局棋子状,石窦滴水如雨,又名“滴水洞。” 其水流入石穴,莫知所之。百步许,蝙蝠百千为群,其大如鸦,扑人面,不可得入。宋朱韦斋先生有诗。见《南溪志》。

    凌霄洞 在县西三都。山厓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十年寇乱,居民皆即以避乱,自后僧庐其间。

    丹溪岭 又名桃木岭,界南平县,萦回可五里。自岭址至巅凡三叠,皆数百丈。回视数十里之中,沟塍棋布,如在霄汉间。宋朱韦斋先生有诗:“分枝岭 ” 南临泉州德化县,岭居二县界,上有大树,南北二枝,分二县境,故名。又其上有关,俗呼大岭关。

    《黄坑岭 》“黄茅苦竹,涧水潺湲。”

    松山岭 下有“松山院” ,其山多松。

    《戴公岭 》“岭道纡回” ,凡三十二折,

    枣岭 萦回可五里,有瀑布泉泻其岭。

    “杉岭 ” 山崖峭绝青,印溪一源发于此。

    安州岭 石山岿然临于潭上,俗呼“虎头山。” 上三岭在六都。

    佛仔岭 岭道有石梯,旁有僧伽祠。

    小王岭 通泉、漳二府,岭道难于跻攀,邑人朱绂别开岭道,岭遂废。上二岭在七都。

    黄砂岭 在县西五都。山多黄砂,故名。

    《蓝岭 》:岭之石阶皆蓝色。

    新岭 岭下有寺,宋淳熙中寺僧新开。上二岭俱在五十都。以上十岭俱在县西。

    褒溪岭 县八、九都,萦纡约六七里。

    大帽岭 十五都。以形似名。上二岭俱县东北。马军岭 县西南二十九都。昔人尝屯兵御寇于此。

    石牛石 在小演村,状如卧牛,天欲再则汗。“龙爪石 ” 在西华村,有池,方广约六丈。池中一巨石,青色,高七尺许,龙爪痕入石者。

    宝珠石 在县西五都山涧中。相传尝产异珠,光彩夜发。

    《三龟石 》三石状如龟,屹起溪中,俗谬呼为“三姑石。”

    仙人石 县沅潭岩侧。昔尝有人凿之,其声轰然,惧而止。上二石俱县东北八九都。

    《石鱼》,《石 连》莒溪之左,状如鱼,长丈馀,大可三尺,首尾鬐鬣毕具。

    石龟石 连莒溪中。天将雨,此石辄润如汗,乡人占此为雨候。上二石俱二十九都。

    青印石 宣化门外平水滩。唐异僧黄涅槃过于此,留偈云:“塔前青印现,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 先是,尤溪未有登第者,自宋庆历年中,林积登进士第,邑人始知学。逮宣和中,士风渐盛。南渡后,青石如印,则比屋弦诵矣。上三石俱县西北,出《旧志》。

    藏剑峡 相传张真人斩蛟溪上,匣剑藏峡中。保峰潭 在县西四十九都。有龙居之,祷雨辄应,旁有保峰山。

    鬼坑潭 昔乡老有陈归者,见黑龙横亘水面,奔告乡人,皆见之。“士人王度状其形,刻于潭侧,以表灵异。后人祷雨,以铁搅潭,有赤蛇见雨即霑。” 沛上二潭,县之东。

    曲尺潭 :石壁嵌岩,临于潭上,瀑泉泻下,如飞练然。潭中多产鲔鱼,而不可渔钓,形如曲尺,故名。

    虎跳潭 宝城门外青印溪,水澄碧,深不可测,有龙潜焉。宋赐额号“丰潭。” 潭之上双崖相逼,俗以虎可跳而过,故名。

    苦竹潭 ,在凿柄潭下流。有五龙潜其中,人尝见之。相传尝有人见龙,疑其非是,投以石。少顷,波间电起,风雨暴作。

    莒溪潭 其深莫测,有龙潜焉,岁旱祷雨辄应。潭上多莒水,故名。

    “凿柄潭 。” 潭侧峭壁万仞,登临者攀萝扪石,方少进跬步。山多猿猱,每千百为群,遇之或以石投人上。二潭在二十九都。已上五潭俱在县西。落星潭 在县东南十八都。其水深碧,有龙潜焉。宋佳郎陈旸自闽清来致奠祷雨,雨随霔。青印溪 在县南。其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界,东逶迤会山坑溪、王卫溪、牛皮溪、新坑溪、渡源溪、胡鳖溪、飞溪、戴公溪、杉溪、杉岭溪、莒积溪凡十。又一溪经县前入湖头溪。

    湖头溪 即尤溪,在县东。其源出泉州德化县,至尤溪境西北迤逦会阳泉溪、岩下溪、牙坑溪、上踝溪、上下池溪、小湖溪、黄干溪、石堰溪、茭洋。

    溪、莽荡洋溪、石圳溪、枕村溪、阳溪、白石溪、上斤溪、漈头溪、盖竹溪、横当溪、黑藤溪、青印溪,凡二十源,自是转北流,是谓湖头溪,至尤口涵会剑津。按《太平寰宇记》谓“尤溪之源,发于双髻山下” ,殊不知一源出德化县白石上斤,一源出龙岩县,源流之长几三百里。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细流溅溅,深不逾尺,或当时记者考之不审。忱溪 两山崇拥,石壁如削,瀑水下注,高千馀仞。山氓放木筏至此,蹑石磴循山而行,其筏则释,令其随水射潭底,移时自浮出,或了无寸木可寻者。

    胡鳖溪 溪有龙潭,深不可测,乡人刱龙祠其上,岁旱祷雨即应。

    沅湖 两岸巉岩怪石,绿波泓渟可五里。天湖 在县北莲花峰顶,水色绀碧,不知泉脉所自,岁旱不竭,其源莫测,鱼鳖充牣,人不敢取,云有神物凭借焉。

    百丈漈 在县北十都。高凌云际,林木荫翳,水极清澈,飞瀑百馀丈。

    洗马洲 在永丰门外。方广平坦,宜洗马。应龙洲 在县治东水口。堪舆家以为县山行龙处,故名。

    尤溪洲 在县东。洲多尤姓,故名。

    湖头溪诸滩 曰大截占。湖头溪小流上踝,上下二池二溪会小湖溪激而成滩。德化县于此截界,故名曰“侧枕。” 有石状如侧枕,故名曰春墙。两旁石壁如墙,水冲其间曰“带” ,延袤七里如带下。此为樟木潭。潭下流凡六滩,联属曰鱼煎,曰鸬鹚、曰樟根、曰大连兴,曰小连兴、曰大石头。下三十里为莽荡。洋洋之下凡八滩,曰“吴令” 、曰大览、曰小览、曰大昌、曰小昌、曰三夷、曰“钟山” 、曰“连干。” 由是疏为张四谾。下流又八滩:曰猿、曰白洋、曰大极尽、曰冲、曰沉、曰黄坑、曰牛角、曰绘。以上诸滩俱在湖头上流。下一百一十里,为滩三十,注尤口《函》。

    放生池 在县东积善坊。旧以保安寺后广莫亭前之塘为之。宋庆元中,知县詹丙以为浅不深,移就县溪。东自峡头,西至湆坑口,下至小村坑口,禁捕渔。于东、西门外立石,镌“放生池” 三大字识之。

    长坑泉 :在县治南。发源毓秀山,四时滔滔不竭。朱文公诗所谓“源头活水” ,即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