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十六卷目录

     泉州府部汇考二

      泉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四十六卷

    泉州府部汇考二

    泉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惠安县

    三髻山 在十七都。高峰千寻,顶拔三峰,如鬟髻然。上有仙人桥,横跨两厓,厓深莫见其底。又有灵湫,广二丈,深倍之,祷雨多应。

    大帽山 在三髻山东北。雄峭盘郁,至绝顶忽宽平百馀丈。有泉一泓,方仅尺许,洞深莫测。相传龙从此腾去,祷雨多应。

    云峰山 在大帽山南。前有万岁坡,坡上大石,高广四丈馀。后有一石,上广下削,高丈馀,架于其上,若将坠焉。并力推之不动,儿童以芥挺之,辄动。俗呼曰“危石。” 下有无忧岩。

    东平山 :在云峰山南,群山联属东平原三四里,故名。

    卧龙山 :在县治北。自东平分支二、三里,盘曲回复,中一峰形如马鬣,故名。

    螺山 在县治北,形如螺蛳吐肉。又以其有龙蟠凤舞之势,凿龙池,浚龙湫沟水以注之。又名登龙峰。宋崔拱偕二子读书其上,相继登第,故名。石刻“登龙峰” 三字尚存。

    龙蟠山 自云峰历东平之南,卧龙之东北,山势委曲,如龙蟠于邑之北门。

    鼓楼山 一名留山,为县治。《近案》。

    登科山 在县治西。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其上,举八行科,故易今名。嘉熙间,邑令郑清子书“豋科山” 三大字,勒于悬崖。

    泗洲山 在云峰之东。唐咸通间,有僧得浮木夜光,刻为佛象,立精庐奉之。上有天开岩。宋淳熙中,邑令睹其松萝蓊郁,疑有异境,攀缘而上,遥望山海,历历如掌,因名“天开。”

    大中山 在云峰之西,下有“大中寺” ,寺额唐宣宗赐柳公权书,今废。

    盘龙山 在县西一都。七峰重叠而来,如龙之盘,故名。唐武威节度使王潮墓在焉,下有寂光寺。

    城山 在县西南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故名。

    马山 在县南二十都。其形如马饮泉,故名。文笔山 在县南二十九都,旧名香垆山。三石错峙,旁象鼎耳,中堆突如爇香状。后人更橨石两耳之间,而剡其状为文笔,县治之前山也。九峰山 在文笔之南,群峰争雄,若兽而蹲,若螺而盘,若人而拱,若翼而翔,若俯而伏,或断或续,或向或背,其数有九,故谓之“九峰。” 下有九“峰院址。”

    松洋山 在县东南十九都,乃邑山中之最高大者,望之苍然,为一方巨镇。山绝顶有两巨石对峙,山北有洞,洞口仅容一人,侧入其中,廓然可容二三百人。洞口罅有老藤直垂三丈馀,入洞执之,缒以下,不枯亦不萌。宋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

    锦田山 在美女峰东,下有田万顷。五代刺史张清溪居此,衣锦还乡,号其山为“锦田溪” ,为锦溪。

    青山 在县南。伪闽时,将军张梱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既没,乡人庙而祠之,至今不废。大岝山 在大海中。山顶有洞,由小石门入丈馀,折而右转,巨石如屏,可蔽内外。中容数百人。一人持戟守门,千百人攻之不入。明洪武间,倭寇作梗,居人避于此,寇不能攻,乃去。洞多怪石,其山麓南至于獭窟,东南至于大岝。

    獭窟山 :与《大岝》并峙于海中。

    灵瑞山 自县治望之,山势横列若屏障然。中一峰特起,曰灵瑞山。山之东麓,洼坎尺许,泉脉涌出,曰龙泉。其北为员常院,院东北大石上石痕浓淡,隐隐成“山” 字,甚怪伟可喜。

    辋川山 :在峰崎山北三里。居民数千家。灵瑞北支止此。

    香山 ,在灵瑞之东二十里。宋乾道中,里人吴德彰年幼,父母没于外,不能归葬。及长,刻香木

    肖像葬于山阿,香气久之不散,故名。

    浮山 一名尖山。圆净尖秀,下瞰东溟。山上多怪石,如水啮射状。最高而峭拔者有三,可登以观日出。旁有石窦,或云“其中洞深可居” ,今堙废。小岝山 在《净山》东十里,邑诸山之东趋于海者,至此山而止。又东则为东溟巨浸,通海外诸夷矣。

    黄崎山 ,在香山北十里。环三面皆海,卤气吹荡,不生草木。宋时产铁矿,尝置炉于此煮炼,今废。与圭峰对峙于海门,是为惠安中支之山也。中支之山,皆原于大帽,视南北二支延袤最广。观音山 ,在六都,二峰骈连,尖整秀丽。以其状肖观音,故名。

    灵鹫山 ,一名“乌石山” ,在观音山东。

    昆仑山 ,在灵鹫山北。山势高耸,望之若祥云,岚色絪缊,故名。

    五公山 在灵鹫山南。相传梁有唐公、志公、宝公、化公、朗公共隐于此,今山石上尚存灵符五道及“五公山” 三字。南唐保大中,江盈家山之东麓,故又名下江山。

    涂岭山 昔有涂姓者居之,兄弟三人,既没而为神。今郡城东湖旁有“昭惠庙” ,即其祠。宋淳祐间赐额。

    沂山 在县西。下有芹溪,出芹藻,最佳,又名“芹岭。”

    报劬山 在陈店岭南。唐陈嘏葬父母其下,建庵曰“报劬。” 其山形雄秀,上有宝盖岩、天香石、牛头石、坐禅台、方砖塔、定公塔、济龙潭。又以势似覆船,名覆船山。

    鹳堂山 在报劬山南,下瞰洛阳江,绝顶巨石高五丈馀,远望巍然,尝有鹳来巢其上,故名。下有慈恩寺。又有西鹳岭,其下为大云寺。

    佛通山 在鹳堂山南谷口桥之旁。初,洛江未创桥时,有陆路通郡城,因泉有“佛国” 之号,故名。陈店岭 在沂山南,山西有转运使陈公故址。太白峰 在十六都。一名莲华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端明襄大书“太白峰” 三字于上。美女峰 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坟在此,后其侄女黄氏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堪舆家以为此山之应,因名。

    圭峰 在县东北海滨,即前与黄崎山相对于海门者。

    白云岩 ,在美女峰西。昔有高人道渊,诛茅结庐,白云常覆其顶。岩前双石夹连,其左者扣之特有磬声。

    清水溪 在二十一都。绝顶有泉一泓,澄澈不涸,故名。

    伏虎岩 在昆仑山南。上有清泉石室,颇幽绝。蔡忠惠公母卢氏为邑人,忠惠尝读书于此。宋祥符中,僧道养隐是岩,能驯伏猛虎,故名“伏虎。” 元逸人连应元尝刻其事于岩石。

    天湖岩 在县北十都高山坳中。岩前有方塘,刻“天湖放生” 四字。

    大圣岩 在圭峰北,亦滨海,岩壑幽胜。

    岱屿 在县南大海中舟楫必经之地,常有戈船守之。

    乐屿 :在大圣岩东北海中。宋有陈氏者,世居之。明朝例迁内地,故址尚存。

    西充溪 按《县志》,其源有二:一出小鼓溪,一出小溪,合流过白水桥,入传埭。证果东溪发源涂岭北山谷间,东南流,过横山桥,至下卢溪直如溪 :按《县志》,自横溪发源,东南流过店尾桥,汇为潭,至下卢与证果东溪合,东至龙田,又南至古县,过漈头桥,入添崎港。

    白岩溪 按《县志》,“其源有三:一出三髻山前,为沙溪;一出胡坑,为前廓溪;一出晋江柯山岭,为澳溪,并会于沙溪,过谷口桥入洛阳港。”

    驿坂溪 :按《县志》:发源大帽山东麓,过驿坂桥至于埔头溪。

    菱溪 按《县志》:发源观音山后悬钟岭,折而东南流,过菱溪桥至埔头溪,与驿坂溪会,入峰崎港。

    茭布溪 :按《县志》:发源云峰山,东流过居仁铺桥,至前湾。又一溪,发源五峰岩,过泗洲桥,亦过前湾,与茭布会,入峰崎港。

    龙津溪 :按《县志》:发源东平山,经莲花山下,至龙津陂,绕县治前楼山之阴,达下社溪,入王孙走马埭。

    南坑溪 :按《县志》,其源有二:一自县西马垄发源,东流至周旁口,过陈公桥;一自寂光溪发源。

    至下林溪合流,至迩济桥北至进士桥,又北至马埭,入峰崎港。

    宣妙溪 按《县志》,发源城山北,至下梁堰为埧,东至柯埧桥,又东至前澳溪。金山溪发源九峰山下,循文笔东麓至金山宫,又东北流至前澳,与宣妙合,东至东井埭。下曾溪发源有二,一出上曾溪,过上田小桥,一出上范溪,过上田大桥,会于充口溪,入马山埭。

    黄坑溪 按《县志》:“发源鹳岭坑出,过九斗丘,入马山埭。”

    凤池 在县治东南。宋邑令赵汝禀以县治有龙蟠凤舞之势,故凿是池而浚县后螺山东龙湫沟水以注之。安溪陈晋接书刻。

    大井 在县治北登龙坊右。泉脉喷涌,味极甘寒,久旱不涸,坊市人多资之。

    金刚井 在十九都官路旁。以《金刚经》一部勒于甓环砌之,故名。

    德化县

    戴云山 在县西北新化里。德化之山,自尤溪九仙发脉至此。其山高耸霄汉,雄跨十里许,常有云气覆顶,故名。顶有池,深不可测。山麓有戴云寺。

    龙浔山 在县东北隅。山势蜿蜒如龙。其巅有石笋,实惟县之主山。

    大旗山 在县西隅。峰峦回顾,环拱县治,势如展旗,故名。

    双鱼山 在县南。自琼山迢递而来,左揖右伏,两峰骈头,向水而上,状如双鱼并跃,故名。绣屏山 在县北新化里。高而且秀,若巨屏。山顶有印石,状若覆钟。又有仙人迹。

    大帽山 有二:一在县北隅,一在县北杨梅上团。其脉自九仙山来,至此卓起大峰,形似大帽。《腾岩》角山 在县北新化里“戴云山” 之南。峰峦峻秀,状如龙角。

    祥云山 在“戴云山” 之南。

    梅峰山 在杨梅中团北。上有梅峰寺,下有梅峰隘。

    三台阶山 :在梅峰山左。

    唐帽山 :在梅峰山南。

    清从山 ,在县北杨梅中团梅峰山左。去县一百二十里,从五古村入永福。

    园林山 在县东北新化里。花木阴森,如人园圃中,故名。

    石牛山 在县东北清泰里。高出诸山,有石象牛之状,其山顶望见兴、泉二郡。

    蕉溪山 在县东北清泰里。山麓有溪,名曰“蕉溪” ,因名。

    飞仙山 两峰角立,悬崖有瀑布泉数千寻。石柱山 在县东北清泰里。一峰耸秀,如柱擎云。

    均山 在县东北善均里,山因里得名。

    仁齐山 在县北杨梅上团。昔有“天齐仁圣庙” 在其麓,因名。

    云峰山 在县西北新化里。天阴有云气萃焉,故名。

    莲花山 在县西北杨梅上团,香林寺前。五峰高耸,如莲并蒂,因名。

    钟山 在县西北杨梅上团,地名“西中坑。” 其山四面俱石壁,形如覆钟。山麓有小涧,涧有岩洞,广丈馀,深二丈许。

    仙济山 在县西北小尤中团彭坑村。

    石鼓山 在县西北汤泉上团山有石,其状如鼓,因名。

    银屏山 在县西北汤泉上团山形如狮,上有狮子岩。

    鸡髻寨山 在县西北汤泉上团山峰如鸡髻状,地险阻,与东西团为界,中立石门隘。

    九仙山 ,在县之西北。东西团之西,汤泉《上团》之东。俗传昔有隐士九人皆仙去,故名。

    卓笔山 在县西永丰里。峻峭若卓笔,故名。五华山 在县西永丰里。旧名“根山。” 有五峰如莲花之状,顶有寺,名曰“五华寺” ,盖以山为名。太湖山 在县西小尤上团山盘踞数里,四面崔嵬。山之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许,中有鱼往来游跃,因名。

    牛眠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状若“眠牛。”

    屏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椿松夹翠如屏。酒坛寨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山极高险,昔人避寇其上,贼围而困之。女子取酒洗衣以示贼,贼疑其有水,解围而去,因名。今寨尤存。

    金鸡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昔有闻“山上有鸡。”

    《鸣者》,山阴有《金鸡寨》。

    虎头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上有古寨,周围七里馀,其中山水如画,外极高险。避兵者依之,万夫莫敌。

    大尖山 在县西小尤中团山顶有泉涌出。凤翥山 在县南永丰里。秀出诸峰,如鸟之跂。罗城山 在县南永丰里。一名豪城山。四围峭拔,顶上平坦,昔为寨,因名。

    琼山 在县西南永丰里。初名“囷山” ,以其峰峦矗大而秀如高廪,故名。

    雪山 在县西南永丰里。遇冬时积雪其上,曦旸数日不消,故名。

    斤山 在县西南永丰里。一名“盖竹根山。” 高五里,广十里。

    欧山 在县西南永丰里。山势横跨蹊陂之侧,有欧氏世居其下,故名。

    登高山 在县西南,上有“登高亭。”

    《岩市》南山 在县西南小尤中团山。上有泉一泓清莹,酌之不竭。

    蝴蝶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与“和尚山” 相连,两峰状如蝴蝶双飞。

    灵峰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雪山》之南,有雪际社学” 在焉。

    石柜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山。顶一石方长如柜,然上有仙足迹。

    莲花崎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有龙安寺、安仁巡检司。安仁场、龙兴寺在焉。

    天湖崎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其巅有湖渚,水四时不绝。

    悬钟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山顶有石岩峭壁,中间一石如悬钟。

    石笋崎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山。顶有三、五峰,卓立如笋。

    南台山 在县西南黄认团山。顶有池,祈雨辄应,郁茂英特,状若台阁。下为仙岭,有巨石如盘,自和尚山至此,今已割属大田县。

    双桂山 在县治东南,旧名双髻山。山之顶有仙祠,扁曰“双桂洞。”

    拏云山 在县东南灵化里。顶如丫髻,峻绝凌云。

    笔架山 在拏云山南。突起三峰,是为“笔架。” 乌石山 在县东南惠民里。上有乌石隘。朝天马山 在县东南惠民里。两峰状如马,高耸插天。

    白牛石鼓山 在县东,有石如牛,隆起而伏,又有石如鼓。

    灵山 在县东清泰里。奇峰峭壁,常兴云气。遇旱祷雨则应,故名。

    石狮山 在县东清泰里。其山顶有石如狮,因名。

    东济山 在县东清泰里。山顶有涧泉泻流而下,济邑东人家之汲,故名。

    九座山 在县东清泰里。其山有石庵,广丈许,相传“有九仙晏坐其间” ,故名。

    汤岭 在县西北下涌团汤头村。其岭头出温泉,因名。

    高阳岭 在县东南归化里高阳村,其铺曰“高阳铺。” 岭之东为大剧,属永春。

    白格岭 自九座山逾九十里至此,为仙游界。妙峰 在县东隅,山顶有妙峰庵。

    浐溪 按《闽书发源》戴云山,山顶有池,分九派而下。北流者二,曰张岩溪,曰卢溪,合而为赤水西溪东逶迤为上涌溪,迳下涌团,曰下涌溪,次迳杨梅上团,曰上茶溪,曰曾坂溪,曰百叶溪,曰湖头溪,曰李田溪,入杨梅中团,曰涌口溪,析而至善均里,曰九窦溪,入杨梅下团,曰螺潭。由东北入永福界以达于海。东流者五,曰“双芹” ,曰“马槽场。” 合而为龙潭,为左溪,至均善里与九窦溪合;曰“上洋” ,过涵口入石狮渡;曰“上云” ,为浆溪,至蕉口亦入于石狮渡。曰“中兴坑” ,为翰林坑,达于董坂桥,会县前溪。溪南流者二:曰东埔溪,曰“李山溪。” 会流过丘店桥、双津桥,为白泉溪。石山溪迳苏津桥为苏溪,又迳会政桥为涂坂溪。又迳魁龙桥,为西门溪。过龙津桥,为县前溪。其水回环曲折,俗呼“腰带水” ,其名曰“浐溪。” 其北迤为龙门桥。十二翰溪与上洋、上云二水会于石狮渡,向东北流,与张岩、卢溪、双芹、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

    盖竹溪 ,按《闽书发源》:“盖竹根山,自涂坂溪与东埔、李山二水相会”

    黄洋溪 ,按《闽书发源》:“和睦场雪山自白泉溪”

    与东埔、李山二水相会。

    大云溪 :按《闽书》:发源双髻山,逶迤西流为埔平溪。

    下仓溪 按《闽书》:“自黄斜溪桥与县前浐溪相会。”

    丁溪 按《闽书》:发源琼山,入九漈溪,经欧山溪、大坑溪,亦会于县前浐溪。先是,溪水南行,不与浐会,古谶云:“水画丁,罗簪缨。” 宋元符间,邑士林程捐赀五十万买田,请令方安道凿九漈、欧山、卢溪、大坑四溪水会于浐,一夕雷雨洪流,一纵一横,若丁字,故名。

    寨前溪 按《闽书》:“发源湖岭头,其南流者,自丘店桥与李山溪相会;西流者,过尤溪转归永福,乃入海者是也。”

    石山溪 按《闽书》:“有相安寺,宋曾丞相公亮之祖葬焉。丞相时来祭扫,宿路旁山庵,人遂名庵相安而寺之。” 山有龙潭,尝因旱水啬,稍入采之,见大鱼十百为群,黑龙殿后,遂惊遁,不敢复入。石山龙潭 在县西十里,潭面甚隘。渔人云:“行一二里许,水流入山下,道黑不能行,惟近潭浅地,遇日斜照,稍见其深杳耳。”

    “青龙潭 ” ,在黄认团地,极奇异,古有诗刻石壁,至今犹存。

    佐溪龙潭 在县西善均里,距县百馀里。岩山之间,有上中下三函,遇阴晦或龙出焉。潭上有龙王庙,真德秀尝祷于此。

    仙池 ,在汤泉上,团九仙山,巨石中有穴,深不可测。

    瀑布泉 ,在汤泉上团九仙山南。有声淙淙,若自云间而下。久晴鸣则雨,久雨鸣则晴。

    端午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五华山。唐咸通中,蜀僧无晦穴土得泉,深数十丈。忽五月五日指其并语人谓:“斯泉万古,及斯日则溢而至栏,吾化后以斯为证。” 至今五月朔则泉洊,至五日盈坎院,挹注以办千人斋,翌日复如故,故名端午泉。

    温泉汤井 有二,一在县东新化里,其源自戴云山而来,凡有七穴,一在下涌团,地名“汤岭头” ,《安溪县》

    凤山 在县城北。安溪之山,自尤溪九仙山南行,绵亘德化、永春,以抵是山。一峰峙立,分为两翼,若凤翥然,为县治主山。“展旗” 辅其左,“丽碧” 辅其右。

    黄龙山 在县南永安里,乃凤山之对山,又名登高山。上石如帽,如床几状,又名龙津山,拱县治之南。

    金龟山 在县东南永安里。形如龟。镇于东南,则县治之水口山也。

    碧翠山 在感化里,一名“双髻。” 二峰壁立如髻,势甚峭绝。山之半有魁星岩。

    陈五郎山 在感化里。山最高,晴明登眺,可以见海。上有石,平广有巨人迹。下有龙潭,祈雨辄应。

    翠屏山 在感化里。本名“大尖山。” 有巨峰高出群峰之右,故名“大尖。”

    雪山 在感化里。旧《图经》云:“上有积雪,岁旱祷之,若岩溜滴沥,即雨。”

    蓬莱山 在县东北隅崇善里。上有清水岩,岩下出泉,四时不竭。

    鲎鱼山 在来苏里。形如鲎鱼,上多石,下有庙。惠林岩山 在来苏里。宋崔道集众修行之地。嘉定间,令陈宓扁曰“惠林” ,又名月峰岩。

    高旗山 在常乐里,其形如旗。

    覆鼎山 在常乐里。形如覆鼎,连春达于白芒,亦为永春之界。

    白叶坑山 在县西北隅龙兴里。产白竹叶,故名。

    后洋山 在常乐里。其山最高,下有大洋,一名“大洋山。”

    天马山 在常乐里。山形驰逐,如马奔状,故名。三笏山 在常乐里。三山并峙,故名。

    虎耽山 在常乐里,俗名“虎空山。”

    南斗山 在还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故名。

    同发山 在还集里。两峰巃嵸,为一里之最,又名铜钹山。

    朝天山 在还集里。山高,势若插天,上有天宁岩。

    坑源山 在还集里。两旁高耸百丈,中一坑深,上有普陀庙。

    达磨岩山 :在还集里,本名“玳瑁岩。” 宋僧达磨

    创居,故又名达磨岩。有石狮,令陈宓扁“狮子峰” 三字。

    太湖岩山 在还集里。宋张道源创居,岩有大石高数丈,立于左,有数石,如龟如蛇、如狗,立于右。

    铁矿山 在感德里。山产铁,故名。

    石鼓山 在龙涓里。旧传有仙抱石如鼓,置石盘上,下有穴,广丈馀。

    笔架山 在龙涓里。三峰并峙,形如笔架,故名。驷马山 在县西新溪里,其势若驷马奔腾。山有应石,广二百馀丈,人呼声则应。

    碧水岩山 在新溪里。岩背有石,可容百馀人,水出于下,号曰“碧水。”

    佛天山 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詹清隐爱此山之胜而隐焉。

    九峰山 ,在佛耳山之前。詹清隐作望云亭,望之曰“九仙山。”

    北岩山 在新溪里。上有石鼓石棋盘古迹。龙踪山 在新康里。山势蜿蜒,石上有龙迹,故名。

    弥勒山 在新康里。高大圆顶,形如弥勒,为一里之镇。

    洪恩岩山 在新康里。岩石有漈,水百馀丈,树林幽静,人称胜景。

    三公山 在黄龙南永安里。其山三峰,中一峰稍低,旁两峰对耸,形似“公” 字,又曰文笔峰。峰旁有龙水岩,东峰之顶有池,大旱不涸,旁有石棋盘。

    林尾山 :在永安里。旧有漏泽园。

    北观山 在永安里。其山有石笋,高五丈,曰“牛心山。”

    黄蘗山 在县治南,又曰“南山” ,一曰“午山” ,为邑中众山之宗。深林邃谷,有笋蕨稻之饶。

    产坑山 在永安里。宋处士周朴居于此山,其前有塘,又名“周塘。”

    宫山 在永安里。山之半有盘石,可坐数十人,石中空如宫然。

    阆山 在永安里,又名“浪来山” ,谓其山势如浪然。其半为阆苑岩,岩后有巨石,中罅其上平广可坐数十人。

    象山 在永安里之西南,与南安象运山相连。罗汉山 在县东南隅长泰里。下为罗渡。旗山 在永安里。山势逶迤,若旗之掩映然。又名“马旗山。”

    牝牡山 在永安里。俗呼为“公母林。”

    龙塘山 在县西南隅依仁里。下有龙王庙。龙门山 在依仁里。山势岩岩,两石夹峙如门。古龙门驿,以此得名。

    卢山 在依仁里。卢禅师所居之地,因以名山。山下有“上乘” 、“净界” 、“超觉” 三院。

    铁峰山 在依仁里。其山高耸,山顶石起数丈如铁砧,俗名“铁砧山。” 上有慈济岩。

    荷叶山 :在依仁里,形如荷叶。

    白菊山 在依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菊。乌岩山 在依仁里。下有贵湖岩,岩前有石,卓立溪心,号“炉峰。” 越数峰有自然石室,可容二百馀人。前有池,相传尝出双莲,号“瑞莲。” 岩下有法轮、惠岩、净土三寺。

    大眉山 、小眉山 俱在县东长泰里。其形如眉,故名。

    高田山 在长泰里,与南安高田山相连为界。石梯岭 在龙涓里。巨石高岭,有五十馀层。石人岭 在崇信里。岭上有巨石如人。

    磨枪岭 在新康里。山岭崄巇,通长泰县。东岭 自龙塘山至此,则为同安之界。

    乌石岩 在龙涓里。其石如屋,方圆十馀丈。宋释头陀居之,又名曰“护国岩。”

    湖头溪 按《县志》:“自县北常乐、覆鼎诸山发源,至建口渡,历新魁渡,又合坑源诸山之水,至感化为下林渡,而来苏、升平诸山之水注焉。溪有马上滩,渊滩当溪阻石数百丈,水从石罅出。明正统间,邑人李森凿使深广,遂通舟楫。上有湖头市,百货所集,号为小泉州。”

    下湖溪 按《县志》发源铜钹山,自还集里至龙兴里,汇龙潭溪。

    龙潭溪 按《县志》:发源自龙兴、崇信二里,达于源口渡。湖头溪之水,至此分而为二。其下为伽蓝滩,势甚奔激。而白叶坑、后洋、阳益诸山之水又注焉。中迳汤港滩、便峒滩、仙人跳滩、流倒藤滩、溪口滩、茫洲滩、石圳滩、东渊滩,至于县治西北,为吴埔渡。

    蓝溪 按《县志》:“自北岩根足吟诗诸山发源,合新康、龙踪诸山之水,至大洋渡,又合依仁、龙塘、乌岩诸山之水,至澳下渡,始通小舟。又流为凌渊渡,而溪稍大,至于薛坂渡,与吴埔渡溪又合为一,入常洲渡,其下有芦濑滩,抵黄龙渡,曰蓝溪。龙津渡在其下,绕县东南,为学前滩,历北地湾,东出罗渡,迳葛盘滩、石佛前滩” 、参峒滩、翠屏滩、夹门滩、象前滩、溪友滩、西渊滩、田隙滩,至南安珠渊渡,达于双溪口,入于晋江。又有派出崇信里之九峰山,有水逆流东北,则入于漳州龙溪县之九龙江。又一派出还集里之同发山,有水逆流西北,入于长泰县。是又蓝溪之别派也。翠屏滩夹溪皆石峰如屏,嵌金翠丽,人呼“掬石港。” 蓝溪以水香如蓝名。宋有驿在县治,名蓝溪驿也。芦濑滩以溪岸多芦花名。滩头之溪名曰芦溪。溪中有巨石数十,皆鸟兽之状。薛坂云:“古有薛居士居此” ,不知何薛也。渡头有石刻“仙苑” 二字,苍雅奇古,不知何代人书,久没溪中,常见光怪。明隆庆间,浴溪者得而出之,或传为朱文公所书。

    家蓝滩 在源口渡下,势甚奔激。

    汤港滩 在崇善里“蓬溪汤” 之旁。

    便峒滩 在崇善里,一名“蓬峒滩。”

    仙人跳滩 在崇善里,山旁石有人迹。

    流倒藤滩 在崇善里,长一里许。

    溪口滩 在崇善里。水平,舟楫无患。

    芒洲滩 在崇善里,旁有鳞石。

    石圳滩 在崇善里。长二里许。水中石多巉岩,水涨多溺舟。

    东渊滩 在崇善里石圳滩之下。

    芦濑滩 在常洲渡下。水虽滚而直,行舟快利可观。

    学前滩 在县治东南。儒学前有二港,港水涸则舟运不通。

    葛磐滩 在上坊、永安二里之间。旁有巨石,可垂钓。中有深潭,水涨多覆舟。

    桶钩滩 在长泰里,又名“柳巷滩。”

    石佛前滩 在长泰里。旁有巨石如佛状,故名。象峒滩 在长泰里。水中石多险恶,旁有山如象形,临溪,故名。

    《溪友》滩 在长泰里。有二港。大水由大港,水涸由小港中有犁壁石甚峭,舟人慎之。

    西渊滩 在长泰里。不妨舟运。

    田隙滩 在长泰里南安县界,滩狭水急。黄潭 在县东五里许大溪之中。

    月娘潭 在永安里阆山岩下。相传有大钟,阴雨则浮,大旱而云,有鼋出波心即雨。或呼为“月潭” ,盖其形如半月也。

    白濑龙潭 界在来苏、感化二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龙踪庙潭 在新康里。潭之侧有巨石,上有龙迹。

    龙塘庙潭 在依仁里。由大洋至龙门岭有庙潭悬瀑数十尺,石壁夹立,阔可二丈。前有拜石。旧传尝祷雨有龙见。今遇旱,祷之辄应。

    龙潭 在长泰里马坑山后。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龙王庙在焉。嘉靖七年二月旱,知县黄怿帅士民祷之,果雨。嘉靖三十一年六月旱,知县汪瑀祷之辄应。

    圣泉 在县治东隘门外。泉涌道旁山石间,砌池潴之,冬夏不竭。石刻“圣泉” 二字。

    甘泉 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甚甘。

    瀑布泉 在永安里产坑山。雨后奔泻直下,如瀑布状,故名。

    真觉院泉 在光得里山前。寒声鸣玉可爱。蓬溪汤 在崇善里溪旁。旧名“便峒汤。”

    横山汤 在感化里。石砌有亭,岁久倾圮。明洪武辛巳,主簿刘文忠砌池重建。宣德乙卯,里人建石桥下旁。景泰五年,李炳重修。

    金汤 在依仁里龙门溪旁,旧名“上汤。”

    华汤 在依仁里龙门溪旁,旧名“下汤。”

    温泉汤 在龙兴里唐家村,皆温泉也。

    欧宅井 在县治凤山之麓,主山之泉。正统间,里人共浚之,泉愈清冽。

    县庭前井 在县治中东廊下。宋绍兴间,知县龚时可凿,有《新井铭》,今废。

    县内井 在县东廊下。天顺间,知县杨纪凿。《下市井 》在县治南路旁。旧因妇溺,众填塞,作小屋其上,供泗洲佛。成化八年,里人撤屋浚之,味清甘,虽旱不竭。今堙塞。

    曹主簿井 在县治东,地名“下尾” ,宋熙宁五年,

    主簿曹纬凿今堙塞

    蔡公井 在县治宣化坊之旁,石阑有“众缘修蔡公井” 六字。后堙塞。永乐十八年复浚。

    后园井 在县治西路旁,后堙塞,明天顺间复浚。今在民家花园之后,故名“后园井。”

    县前井 :在县治兴贤坊,味甚清冽。

    陈复斋井 在凤池桥头复斋祠内,今祠废而井存。

    佛前井 在新溪里。相传宋昭应禅师经过,以锡杖卓地,泉出,民甃为井,味亦甘美。

    同安县

    大尖山 ,在九十都,县西北四十里,山高百丈,与安溪分界。

    三秀山 在三都,去县北十馀里。三峰秀出,象笔架其上。有石榻、禅床、巨人迹,为邑北镇。胡芦山 平地突起,形如胡芦,故名。稍转而东,县治居焉。按《县志》,又有四小山,俗呼五芦山,盖县治脑山也。先时倭寇有警,令徐宗奭于此陈兵防圉,近四小山俱被居民划削,几平,即大芦山未免开剥,有伤龙脉,识者憾之。

    大轮山 在三、四都。出县东门外,群峰环列,如乘车张盖、跃马奔轮之状。

    孤卿山 在县城东门外。自大轮山迤而稍东,为是山。宋大府少卿林棐居其下,故名。

    九跃山 在城东一里许。山形蜿蜒,如龙之跃者九,故名。其南为东岳行祠,为佛子冈,高百馀丈,是为县之左辅也。

    西山 去城西十里许,状如五虎跑下,俗名五虎山。上有云岩寺。按《县志》亦名天龙山。上有岩曰西山岩,又名白云岩。石壁嵚岑,古树苍郁,石罅涌圣泉,四时不涸。山背有五虎跑下之状。又有七石相连,号七星坠地。昔童谣云:“西山现,同安变,西山茂,同安固。” 宜禁民砍伐树木,使阴森幽邃也。

    莲花山 在九十都,去城西三十里。峰峦耸秀,状如莲花。又名金冠山,为县之右翼也。按《县志》,相传此山与宝盖山相映,妇人多贵。山腰有石岩,南向崎岖,陟之众山皆小。朱文公题其上曰“太华岩” ,盖取西华莲花峰也。

    金鞍山 在县城南三十里,形如马鞍,一名“天马山。”

    宝盖山 与金鞍山相连,形如华盖,又名“宝伞山。”

    豪山 与金鞍山相连,其下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朱文公真西山尝祷雨于此。

    金山 :在城南四十里。其山圆丽,故名。其旁有九宝山。

    普陀山 与金山相连,上有清水岩。

    双髻山 与普陀相连,两峰并峙,又名“灵峰” ,亦名钟鼓山。

    应城山 按《县志》,去城北里许,上有普慈院,旧传院中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今院废,有东山庙,迦毗罗王在焉。登庙侧数百武,有大石倚第一山之麓,朱文公堤畔,上刻“应城” 二字,其旁题云:“朱子为同安簿,筑堤以补龙脉。” 后学李春芳刻石以告,刘存德书之,时嘉靖辛酉长至日也。又刻“锺英毓秀” 四大字。庙旁后一石,字迹漫渺仿佛,人未尝识。康熙四年乙巳,石忽呈露“天太平丙午” 五字,为居人所见。越明年丙午岁丰登异常,亦奇验也。

    斗拱山 去城北三十里。其势高拱北斗,故名。大凤山 去城北三十里,山形延袤如凤展翅,故名。

    吴淮山 去城北三十里。其山高耸云霄,或云可望吴淮之地。

    龟洋山 去城北四十里。其形若龟,故名。有“化度” 、“慈相” 、“双林” 三院在焉。过此为安溪县界。北辰山 去城东二十五里。高耸若拱北辰,故名。上有岩,岩侧有十二龙潭,县官祈雨,多于此山请水。

    象运山 ,去城东三十里。凡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得雨。与南安县为界,故两见。

    东大帽山 去城东三十五里,其形端圆,广袤十馀里,如大帽然。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亦与南安为界,故两见之。

    三魁山 去县东四十里。三峰奇秀,为邑之最。鸿渐山 去县东四十里。其山特起耸拔,高冠群山,如鸿欲飞,故名。山后为南安县界,故两见之。

    鹊山 在鸿渐山之南。尖秀卓拔,如鹊之跂,故名。

    香山 去城东四十里。山巅状如香垆,晨昏云烟不断。旧名“荒山” ,前尹朱徽改今名。上有石佛岩。山之东,先贤墓在焉。

    磨山 ,在香山之南,秀爽可爱,其上石可为砥砺,故名。

    “乍画山 ” ,在磨山之西,盘踞十馀里,多奇石,如鼓如笏,峰峦秀丽,松柏苍翠,有如乍画然,故名之。

    鹫山 :在城东同禾里六都。山势秀丽,旁分两翼,若鹫鸟之翔飞。

    福船山 在同禾里六都,去县东四十里。有福船院。

    崑岭山 :自东大帽山发源至此,平地突起,高厚如象形;有二水夹流至此会合入海,名为“莲溪。”

    大罗山 在长兴里一二三都。去县东北五十里。上有罗山栖隐院。或云开创时凿池得螺,故名螺山。先为大罗寺,后讹“螺山” 云。又有蚝岩,在大罗山西南,岩之巅有蚝壳犹存。又有浮潮山,亦在西南。相传潮水至其上,南安、大罗与此为界,故两见。以上皆县境之东罗列诸山也。苎溪山 去城三十里,下有苎溪,故名。

    三重山 去城西六十里。复岭重冈,高耸千仞,故名。

    夕阳山 在县西六十里。以山高在西方,常接落日,故名。上有遁迹岩,又有真寂寺。唐宣宗居邸时,遁迹于此,与黄蘗和尚观瀑布。蘗先咏云:“穿岩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宣宗续云:“谿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登极后,命有司筑苎溪苏营陂,灌田百顷,民至今德之。文圃山 去城西六十里,南滨海,上有花圃,旧传文士谢翛与其弟脩读书之所,故曰文圃。昆山 在文圃山之南,有石如盘,上有巨人迹,故名;取“昆仑元圃” 之义。

    西大帽山 去城西南八十里,如冠帽,故名。天柱山 在城西二都,危峰屹立,势若擎天,故名。以上皆县境之西,罗列诸山也。

    五通岭 在积善里十七都庄坂尾,中有龙门石。宋丞相文天祥辅幼主,自御蹈石至此,见路旁有二巨石,高四、五丈,其中如门,因大书“龙门” 二字刻于石。

    罗汉峰 在大轮山西南。是峰屹然倚空,有苍翠岑、金牛石、湫流泉、尊者岩、达夫岩诸古迹。丙洲屿 自金鞍、宝盖之外为大海,海中有屿十数。丙洲屿在县南民安里,周里馀。其屿在县之丙方,故名。

    白屿 在县东南十三都。周围四里。由县治东、西二溪夹流入海,经丙洲、白屿南下。

    离浦屿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高崎之西北。宝珠屿 在县东南高浦所前。状如宝珠,故名。小担屿 在县东南翔风里二十都。周围五里,与小担相连。

    嘉禾屿 在县南嘉禾里二十一、二、三四都。旧传其屿曾产嘉禾,故名。广袤五十馀里,上有无尽岩,凡有五峰,而岩居其中。巅又有洪济山,为嘉禾诸山之冠。上有方广寺,有洞曰黯济岩,曰云顶岩。西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居焉。岭之北,唐薛令之徙家于此,时号为“南陈北薛。” 北临江渚,有石名钓鱼矶。堂侧大石高十六丈,名“金榜石。” 所居有动石,在筼筜港口,形正圆,每潮至则自动。同里又有浮沉石,潮涨其石不没,潮退则石沉海底;天将风则石下有声,名“石虎礁。”

    鼓浪屿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明洪武二十年,以此屿与大登、小登俱在海中,徙其居民入附各里居住,遂虚其地。成化间,复旧。按《县志》:有大石壁立,刻“鼓浪洞天” 四大字。旁有岩,名日光岩,漳泉用石多采于此。

    大登屿 在县东南翔风里十五都,广六、七里。小登屿 在县东南翔风里十六都,宋丘钓矶先生葵居其上。按《县志》,下有品泉,又有天然方石二尺许,琢为奕局一道,镌“万机分子路,一局笑颜回” 十字,盖钓矶先生笔也。逾局稍西,钓石在焉。

    浯洲屿 在大海中,去县治九十里。分翔风里十七、十八、十九都。其地广袤五十馀里,屿有山数十,其最高者曰太武,状若兜鍪,故名。山有海印、上下二岩。又有十二奇,曰太武岩、玉几案、蘸月池、眠云石、偃盖松、跨鳌石、石门关、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览亭。其南又有南太武,特立海中,高出众山。堪舆家谓“诸屿皆县治水。”

    门罗星,此为总会云。明洪武二十年,增置金门千户所、陈坑峰、上田浦、官澳巡检司四所、盐场司一所。田地虚少,多产鱼盐,民以为业。

    夹屿 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周围五里。列屿 在翔风里二十都,广二十里,上有大小山数十。其高者,吴山、牧山、楼山、湖山,而吴山为最。牧山之前,旧有牧祠,有军营。山后有马寨,有草湖。昔尝置场牧马于此。

    御蹈石 在同禾里五都龙窟村之上。宋幼主避元兵,自下辇至此,巨石三块连接,幼主过之,后人名其石曰“御蹈。” 遂自龙窟登舟,由五通岭过新安角屿入广。

    东溪 按《县志》:在县东门外,发源东北大罗山,过长兴里,又一派发源曾溪岭下,行二十里,至第一溪合流,逶迤曲折,有第一溪、第二溪、第三溪之名。过大师铜鱼桥与西溪会。

    西溪 按《县志》:在县西门外。发源安溪界,过感化里与竹山坑水合流,至董坑折而南,又合湖溪、上澳、三漈、上龙山诸水,抱县治,经西安桥入于海。旧《志》云:两溪会处有铜鱼、金车二石,为水口雄镇。故城与桥名铜鱼,馆名金车。朱文公为之题字刻石,伟然观也。今金车如故,而碑沉于沙,铜鱼则混为廛舍矣。旧谶云:“铜鱼水深,朱紫成林。” 明万历间,邑令李春开锐意兴复,撤石岸得一圆石若珠。稍入廛舍,一石长二丈馀,形色若鱼云。其秋乡榜,果登十八。后沙内忽坼,复得二鱼石,长各二丈,几合朱紫之谶矣。未几复塞。莲溪 去县东四十里,发源鸿渐山,自民安里萧外村经蔡塘。又一水发源东大帽山,经长兴、同禾二里,合于林溪、宝溪。经崑岭村与蔡塘溪会流,至董水过通济桥,东入于海。

    小同溪 按《县志》“在县南。” 发源洪岩山之北,东过达川桥,至亨泥村入海。

    苎溪 按《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发源白桐岭,唐宣宗为苏氏筑陂于此,溪中灌溉十馀里,溪流经苎溪桥,至海丰庄后溪头入海。

    兴福岩泉 在县北感化里。一人汲则一人足,百人汲则百人足。

    圣泉 在县东北长兴里白云山之上。宋绍兴三十一年,乡人因山为岩,忽有童子衣缁蓬首坐险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上,清甘可食。瑞泉 在县东南翔风里十六都海崖上有石,其形若印。宋隆兴中,泉始涌出,适有久病者饮之而愈。邑士陈彦之创屋覆之,名“瑞泉。”

    汤兜温泉 在县西积善里之十八都。成化乙已,知县张伋命耆民周礼义盖亭其上。

    小崎温泉 在县东南民安里之十一都。有二所,俱自石孔中涌出,天成石池,不假修砌。“西源温泉 ” 在县北感化里之平洋田中。隆庆元年,同知丁一中有铭。

    洪前盐泉 在县东翔风里十三都之东。海潮不到,但日晴明,辄有小盐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煎盐。

    金光井 在梵天寺内,俗传有红光现,故名。“虹井 ” 在县西南嘉禾里之小山,上有石盘,自然成穴,相传虹尝饮之,故名。绍兴甲寅秋,有虹见其中。

    豪山龙井 在县西人得里。豪山之岭,天将雨,龙击水声如钟磬,有五色云出焉。

    蛟井 在县西积善里。道旁有穴,横穿绝深。仙人井 在县东南之小登屿,中有三石如品字,泉涌其中,潮来则没,退则清甘。

    永春县

    大鹏山 在二十五都。永春之山,发脉于尤溪九仙,形如鹏飞垂翅,故名。绝顶三峰秀出,似三台星。

    白马山 在十四都。自大鹏分支,奔驰若马,故名。

    悬钟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白马分支,形似悬钟,故名,土呼“王山寨。” 一在二十一都。

    大羽山 在二十五都。重冈叠障,若鸟舒翼,故名。是为县治主山。

    卧龙山 在十四都。形若龙卧。

    康山 在二十五都。脉自大羽顿伏而起。两象山 :一在应龙山右,一在龙山左。以上俱在十三都。

    双鱼山 在十四都。自白马山蜿蜒而东,突起二峰,由县楼端望若鱼然,故名。俗呼“留湾” ,留鄂公故居在焉。

    高田山 在二十五都。山势平衍,水泉不竭。昔有高氏耕此,故名。

    石谷山 在十四都。丛石盘环,而中幽邃,故名。蒸饼山 在二十五都。其形如饼,青秀可爱。万岁山 在十五都。上有石刻“万岁山” 三字,前为太平寺。

    龟龙山 在十九都,两相会如龟龙。

    笔架山 在十三都。马岭分支。三峰似笔架,又名“台星。”

    大帽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以形得名;一在县西二十一都。

    浮空山 在十四都。一峰突起,状若浮空。火焰山 在十四都。山积石如火焰。

    谷平山 在十四都。其山平衍,良田数亩。每岁禾登谷实,因以名之。

    魁星山 在十一都。上有魁岩,岩石峭拔,员净可爱。

    双髻山 在二十都。来自德化,蜿蜒顿伏,耸结二峰,若双髻然。一名“朋山。” 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

    观音山 在二十都。形如观音趺坐,故名。泰山 有二:一在十三都,以高得名;一在四都,高耸云汉。登其巅,遥见泉城主山,故名。

    花石山 在十三都。乱石如花,故名。

    水口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水口,故名。在双鱼山后。旧《志》以双鱼为水口,非。

    高镇山 在二十都。形势极峻,高出众峰,为一邑巨镇。

    指扑山 在二十都。山麓广衍而上,峻绝如手指,故名。

    大静山 在二十都。长林邃谷,閴无人声,故名。云林山 在二十都。山连大静,势相颉颃。吴田山 在十六都。山顶有田,昔有吴人耕此,故名。

    齐云山 在十九都。高耸霄汉,常与云接,故名。三贯山 在十九都。三峰秀拔,势贯云表,故名。姜连山 在十九都。山势不断,两峰低昂,故名。妙峰山 在十四都。尖秀可爱,故名。

    向龙山 在二十一都。蜿蜒数里,若龙。

    陈田山 在二十一都。昔有陈氏耕于此山,故名。

    东关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东,故名。

    昆仑山 在十五都。山势雄拔,根盘数里,故名。石壁山 在二十二都。山石峻绝如壁,故名。银瓶山 有二,一在二十二都,形如银瓶,故名。一在三都。

    云居山 在十一都。卓立嵯峨,云常居之,故名。东山 在十一都。以东方得名,俗呼“高峰寨。” 长安山 在十二都小姑地方。旧为达郡通衢,铺在山下,今移东关,名尚仍旧。

    云峰山 在县东南十五都。山高峻,云常往来,故名。

    石狮山 在十五都。众峰突然,顶有石如伏狮,故名。

    洪步山 在十都。绵亘数里,巍然独秀,若阔步然,故名。

    《东平山 在十都邑》之山皆嵯峨峻绝,此独坦夷,故名。

    周山 在十都。形势雄壮,绵亘三十里。

    凤山 有二:一在十都。以上皆第三局山,拱辅邑治者也。一在十四都,北接德化山,有石刻为记。

    锦绣山 在县东北十六都,旧名“鬼岫山。” 宋侍郎庄夏葬父赠中大夫庄裳于此。宋光宗更名曰“锦绣山” ,大书三字赐之。

    武极山 在十六都。形如武步,平夷可观,故名。蓬莱山 有二:一在十六都,山势回环,秀丽若图画,与锦绣山相对,恍惚蓬莱,故名。宋侍郎庄夏居此,一在十四都,俗呼白岩山。顶有水一泓,深尺许,四季不绝。

    翰文山 在十八、九都。亘数十里,冈峦回伏,若飞若舞,故名。

    玉柱山 在十八九都。一峰突如玉柱,故名。天竺山 在十七都。地界南仙二邑,日霁可望。清源主山清幽寂寞,有似佛国,故名。

    纸山 在十七都。其山出纸,故名。

    四台山 在十七都。山有东西、南、北台,合乐山为“五台” 云。

    “乐山 ” 在四台山中,昔人有过此,尝闻音乐,故名。宋有西蜀隐者居此,危坐不寐,垂二十年,令江公望扣梧作歌招之,即此地。盘旋磅礡,势皆相向,众水出焉,此当自为一山川也。

    桃溪山 在县西北二十都,界德化、漳平、桃溪。

    之名本此

    灵山 在二十都山外。一呼“崖谷响应” ,人谓有神,故名。

    御兰山 在二十都。尝产兰,一茎三十花,异于常植,故名。

    雪山 在四都。隆冬积雪,经月不消,连德化界。笋山 在十四都。尖秀如笋,登其顶,见永、德二县。

    冻山 在二、三都。三山似笔架高而大,山下有二十里,义门陈氏居焉。

    狗头山 在二、三都。石气融结,形如狗头。山阿有泉,四时不竭。

    猫形山 在二、三都。《郡志》有贵湖山,今无疑即此。

    岱山 在二、三都,石盘高大,故名。

    三台山 在二、三都。三峰如三台,故名。

    文章山 在二、三都。其山秀丽。宋陈光读书于此,有文名登科,后人因以名山。

    莲花山 在二、三都。状如莲花,故名。

    鸡母岫山 在四都。甲申,小尤歼贼首陈兵于此。

    碧溪山 在一都。下有溪,泓澄深碧,与山相映,苍郁可爱,故名。

    陈岩山 在七都。陈威应侯隐此,故名。

    乌髻山 在六都。树木苍翠,望之如云髻,故名。天湖山 在三都。峭拔摩空,有泉一泓,四时不竭,故名。

    船山 在三都。其状如船,景极幽奇。

    覆鼎山 在三都。不生树木,形如覆鼎,生人雄壮,郭荣禄故居也。

    河涧山 在五都。九十九峰顿伏而起,圆净秀丽。

    南幢山 在七都中有“望仙奇” ,顶一穴,苍蝇不到。

    壶山 在七都。按《县志》,即蓬壶山。

    高丽山 在七都。屹立如屏,绝顶有寨,名“道场” ,可容万人。

    矿山 在五都,山产铁矿,故名。蓊郁深厚,而众水经纬其间,此又别为一山川也。

    芹山 在县西南八都,界安溪。状若猛虎。天马山 在十都。其形如马,故名。

    达理山 在十都,其峰峭拔苍翠,山之半茂林清泉,六月如秋,山出砺石。

    乌石山 在九都,产石尽黑,故名。

    马岭 在十三都,如马奔驰,故名。

    高岭 在二十都。其顶夷衍,高厌众峰。

    桃溪 在四都界德化。发源于雪山,经横路村,为仙华溪。

    仙华溪 绕陈岩山,转而出马跳桥,为陈岩溪。陈岩溪 在六都。西绕马跳、风山、壶山,东绕陈坂山,凡三转为埔兜溪。洑溪 自埔兜溪又转而西,过马氏山,出壶口桥,其流始大。经东、芹二山,转西南行,绕洪步山,折而东,过东平山为是溪。又转而北为磁灶溪。石鼓溪 在二十二都。自磁灶溪又转而东,至于徐山,为是溪,始通舟楫,遂入官田,朝县治,是为“县前溪。”

    留湾溪 在十四都。自县前溪历云龙桥为虎尾潭,转而东北行一水湾环如月,为是溪。古云:“留湾一轮月,挂在碧潭头。有人居此地,代代出公侯。” 即此水也。

    “锦溪 ” 发源东坑,触桃溪山,亘泉漈,绕马跳风山,会于陈岩溪。

    溪逸溪 发源苏坑,绕向龙山而西,亘汤头桥,会于浦兜溪。

    龟龙溪 在十九都。合圳、兜寨、南畬岭二水南行会于徐山。

    新田溪 合加胡,隔猛虎岭、万代山三水东行,会于芹山。

    小姑溪 :发源南安界。出长安桥北行过应龙山,会于虎尾潭。

    白内溪 在十五都。发源德化界,出武极山,合白隔岭、仙溪。仙溪之水,一源盖福洋,一源洋上二水南行会于东关。

    安溪 西北之水入于安溪者二,而众水之入于二溪者十一曰熊田溪,来自德化,出岱山,经碧山为碧溪,遂西南行。而黄田坑之水,则源自猫形山,至东岳桥来会。田中溪之水,则源自狗头山,至东岳桥来会。后坪溪之水,则源自冻山,会大横溪,至横口桥来会。南峰山一水、东湖山一水,则皆会于横口,遂入安溪焉。一曰“洞口溪。”

    而上泰之水、岐安之水、上畬之水则自东来会,草田之水,则自西来会,俱合于下洋洞口,出魁斗溪。而黄大安之水经洪山割边,亦至魁斗来会,至鱼跳潭入安溪焉。

    马甲滩 在十五都。自留湾溪折而东为长澄潭,为施潭。下则乱石参错,水湍猛冲激为以下六滩。

    钟山滩 在十五都。滩势险阻,浪涌奔突,水声日夜如雷。舟行至此,莫不恐怖。

    山门滩 在十五都。滩水粉白,奇状可爱,中间宛然如门,山势险阻。

    南涧滩  滑石滩  、西涵滩 俱十五都。宋开宝三年,邑令林滂视舟航之东去者,有险滩,曰“马甲山门” 、滑石、西涵凡四所,皆巨石磐阜,两崖纡蹙,大为民患,遂凿之以通舟楫,而西涵一滩,则桃溪之咽喉也。

    牛鼻滩 在十六都。发源乐山。触石震击飞澎,南行数里,会于东关。

    白芒坑 在九都。发源乌石山,北行出登云桥,经洋头村,会于卓口。

    西向坑 发源西向岭,合西向山诸水北行会于羊角心。

    东渡坑 :发源羊岭山,经白岩桥,接赐峰岩,出东渡桥,会于留湾溪。

    罗羊坑 合大帽、妙峰二水,经郑墓桥,会于路口。

    彭兜坑 :发源彭崇岭,过东山,出路坑桥,绕昆仑山,会于长澄潭。

    芹坑 发源芹山,经水隆桥,南行,会于施潭。磨刀坑 发源磨刀山,北行会于长澄潭。清龙潭 ,在盖竹下坑。潭水澄莹,渊昧莫测,巨石立潭上,高百馀丈。半壁书“清龙潭” 三大字,乡人祷雨之处。即《旧志》三清潭。

    龙窟潭 在十都南峰山旁。深数丈许,县官祷雨之处。

    龙潭漈 在十一都西南。潭上巨石方十丈,上有瀑布泉。下为潭,深莫测,气烝常云,“人谓神龙所居” ,祷雨辄应。

    龙潭 有三:一在六都洪山村西南,两旁石崖峻陡深昧,水寒冽不可近。一在十三都花石山,即桃溪之流,潭水渊深,旁有石鼓,高大四五丈。一在十五都乐山南台,高峰壁立,有泉一泓,长涌不竭。旧在南台“圣泉” 即此。以上三潭皆是祷雨之处。

    《鱼跳》潭 有三:一在四五都魁斗溪水口,巨石横障,水若倾盆,下为潭,每桃花浪出,鱼咸于是跳入,人从旁持罟,伺其下承之,靡一遗者,其利甚巨。一在八都安林村,石旁有沟,可通上潭,鱼跳不越,皆由沟以上。人从沟外为石梁,开门导之入,绝其上流,鱼入其中,聚而成堆,遂塞其门,若取之囊中,其利亦巨。一在十五都陈坂村,略似安林。取鱼用竹罟,不作石梁,其利亦巨。又有清溪潭,在四、五都,石高五丈许,后石为雷击碎,鱼利遂息。

    温泉 有三:一在六七都汤洋村,登瀛桥之北,源涌处能秃鸡豚。一在十四都龙津桥下,名汤洋,今泉微温。一在官田市,地名汤边,其泉微温。玉井 在城隍庙前,宋宣和八年陈野凿。金井 在县南永薰门内,宋绍兴十一年吴时凿。旧《志》误在永辉门外。

    市尾井 在县治东南永辉门外,洪武十一年凿。旧《志》误作金井。

    蒙井 在朱文公祠前。其地旧为淫祠,知县柴镳建祠于此,改今名。

    陈坂井 在陈坂林墩岩之西。宋淳祐元年,郭广仁凿。。